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5 07:34:16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手段;应用;发展前景

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基础的支持,农业就是我国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也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使农机设备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在农业的生产中使用高新技术还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机相关机械的正常运作。

1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分析

1.1计算机技术

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这一技术最早被运用在农业机械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运用的是计算机技术中的视觉技术,利用这一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对农产品的品质质量进行分级别检查。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以图像处理为基准,随着图像处理以及视觉模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检查农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用来对农产品进行播种、收割。虽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我国农业技术领域的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际的使用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必将会改变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2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高精度的监控,而且还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病虫害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然后根据定位系统来进行田间作业。

1.3液压技术

液压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微电子技术和工业传感技术,在数据的采集上,运用液压技术主要完成的是能量的转换和匹配,其目的是为了让农业机械的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机械设备的相关系统特征可以得到完善,让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能够得到提升,这也很好地符合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要求。而大部分的农业机械都是采用内燃机作为原动力,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工作负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电液控制手段来完成负载与原动力之间的匹配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功率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系统的工作效率。

1.4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端技术不仅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中被运用,在农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有成果的就是美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激光拖拉机、机械的内部导航装置,等等,这些装置可以对拖拉机的运行方向及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的测定,在了解地区土地信息之后,再制定合理的土地种植方案、农药及种子的数量,等等。

2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上,已经开始运用机电智能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使得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科技含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而且也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2.2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只有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才能够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如回收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普及无害化的处理设备,运用无害化技术来处理废水可以有效地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大力发展节能型动力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3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水平

要想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要从规范设计的基本要求出发,全面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在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农业产品的整体造型和外观,农机设备的耐久性也要经得起考验。选用与农机设备相配套的发电机及元件,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在农业机械设备完成安装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试运行,只有保证了设备各项指标都正常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投入使用,这也是提高农业机械产品可靠性的前提。

2.4加大政府的补贴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做好农业机械的培训工作。国家还要将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作为农具购置补贴的关键,普及农业机械知识。这样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2.5确保农业机械技术的安全生产

关注安全监督管理及装备的创建工作,加大农业机械的安全投入,以便更好地满足农业机械工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求。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将农业机械的安全检验工作纳入到各级县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正在逐渐地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这些机械设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也必定是智能化的,所以要求操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全面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作者:徐家亮 刘晓鹏 单位:黑龙江省克东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参考文献:

[1]陶乐然.长春星宇小区新技术应用[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2]刘蒙之.传播新技术与国家发展———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观察[C]//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

[3]张仁江,田莉.制造业企业新技术采纳:动因、路径及障碍分析———基于T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1.

[4]胡札进,姚尚斌,徐七三“.双低”储藏与四项储粮新技术的综合应用[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5]柳旭.浅析电视空间新技术对审美体验的影响[C]//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2010.

[6]雒继忠,杨勇.标准化和数字化新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与探讨[C]//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2010.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篇2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一: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思考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湟中县作为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大县,在农机部门的大力推广新机械、新技术、新产品下,我县主导产业的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如小麦、马铃薯等),这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者的强度,加速了劳动力转移,本文从我县农业机械的发展,对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作用做一下简要分析。

[关健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农村经济;影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机械化的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科技水平和装备力量得以发展的体现,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国家粮食生产,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劳动的劳动强度,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1湟中县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全县十二五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2.54万千瓦,农业机械拥有总量9.05万台(部),配套农具4.01万台(部),耕、播、收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9.12%、41.66%、46.02%,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66.85%,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57.82、-11.84、35.22和31.04个百分点。

1.2主要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渐趋成熟

湟中县拥有耕地84.7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2.8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为10.3万亩,饲草种植面积达4.7万亩,油菜播种面积为14.2万亩,蚕豆面积为1.23万亩。至今小麦、马铃薯、饲草除山区不适宜机械工作的都实现了机播、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油菜、蚕豆除山区不适宜机播的实现了机播。可见,我县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已成熟,其他作物的机械化程度在进一步研发和提高中。

1.3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同作物机械化程度存在差异

由于地理、经济条件的不同,造成我县区域间的机械化程度不同,川水地区由于平坦、地块较大,机械的种类、型号等比较多样,脑山地区地块小、地形不平、交通不便等,机械的种类、型号比较少,机械效率低;不同作物间机械化程度不同,国家对于主导品种研发投入更多,机械的数量、型号、种类更齐全,机械的生产效率也更高,对于非主导作物国家可能投入的研发资金不足,产品种类、型号等不多,形成机械化程度不高。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应关注发展潜力好、机械化程度较低的产业,加大研发和推广资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全覆盖。

1.4一家一户经营模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当前土地联产承包制将土地分割成七零八落,在农民的自主经营体制下,土地流转必须是区域内农户全体同意,方可形成联片便于机械化经营,但农民素质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往往达不成协议,遭成资源浪费,劳动生产率低。为适应目前的生产力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打破目前不利机械化生产的局面,让土地合理、稳定、依法流转。

2农业机械化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2.1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实现农业增效的保证

农业机械化是改变原来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机械的开发和运用带替了古老的二牛抬杠模式,解决了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劳动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实现了规模效益。高质量的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还大大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2.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是完成和推广农业先进科技的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供了保障。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就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可见,没有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2.3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

实现农业机械化能有效节约土地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土地收入;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推动了土地流转的迈进,农民以租金形式取得收入的同时选择了从事其他就业的机会,为农民取得非农务工收入提供了方便。再通过各类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就地创业或进城务工,增加了务工收入,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文明建设。

2.4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二、三产业的先决条件

农业机械装备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限制,远远超出了人力、畜力所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不仅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在质上比人力、畜力实现了现代科学农艺要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生产要素、资源提到了有效、合理配置,加速了当前土地流转的进程,解放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3全面实现机械化的方向、对策

3.1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国家科研经费和农机补贴资金,加大对各类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创新为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自动化、现代化。

3.2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我县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和土地流转水平,有选择性地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如川水地区地块大经济条件好,要着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如大中型拖拉机、大中型联合收割机、高端的全自动农机配套设备等,丰富农机装备结构;地块较小经济条件不好的脑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宜的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小型收割机、小型配套农具,达到经济、适用、操作方便的目的。

3.3必须能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运用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化械化,并能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外收入,让更多的土地流转到新型职业农民手中,进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出让土地的农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取得收入,各方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机械带替了人、畜动力,节约了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了土地流转的进程,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的模式发展,提高了单产降低了单位成本,优化了各生产要素,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化、效益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4必须提高机械利用率,培育服务型经济实体

随着当前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农业机械化的经营模式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农业机械工作应向专业化、效益化发展,应培育机械作业服务的专业组织或队,在农业生产中应实现(如小麦收获作业)有偿的跨区流动,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实现农业机械服务的专业化、全面化、多样化,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工作环节,解决一家一户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提高机械效率,促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县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当前由农业大县向蔬菜大县迈进的转型,还使得转型的新型产业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不断地创造出科技含量高、实用经济的农业机械,从而满足产业结构转型中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虽然我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部分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是,像蚕豆、药材、温室等生产,还处在半人工半机械的局面,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开发,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出现的各种难题,以全面实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辉,陈莉.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解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05).

[2]罗昕,胡斌.论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及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0).

[3]张庆霞,刘从九.2007-2017年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定量预测[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中国是一个庞大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数占了人口总数相当大的比例,国家也时刻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以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而快速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文章结合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提出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19-03

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对象);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内容);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研究目的)。”简言之,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人、机械和环境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1,2]。在现在的全球化竞争中,以解决人的“安全、高效、舒适、省力”问题和人、机器、环境相互协调为目的的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在工业设计的各个方面。作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能力[3],为学生在农业机械化装备研究、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推广应用、系统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

一、人机工程学传统教学的弊端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现行的人机工程学教材均面向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教材编写者大都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背景知识、就业方向以及在本专业内部人机工程学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例如,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性产品设计能力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人机工程在工业设计专业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弱化理论。现行教材中出现的案例在工程设计等专业较为常用,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农业机械设计相关内容在人机工程学教材中很少体现。因此,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感觉到“人机工程学”这门课和其他课程无法很好地联系和衔接,在以后工作中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帮助不大,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上课时缺少主动思考和积极学习的动力。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一个过程,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这个教学“中心”学习到本课程的概念、理论,并学会在实际设计中使用本课程的理论方法。然而,目前我国人机工程学课程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4-6],教学过程中以教材的知识讲授为重点,忽略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奇怪现象。在实际人机工程学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但事实上仅仅是将板书内容搬到了电脑屏幕上,教学内容依然是教材上的内容,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这样的结果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内容,压抑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直接导致课程的内容不能被学生学习和理解,也偏离了教学目标。

3.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人机工程学课程考核方式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单纯以理论知识为考核目标,以闭卷考试为考核手段,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临考前几天把课本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而这种短时间记忆很快又被遗忘。显然,这种考核方式不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无法检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达不到构建科学理论知识结构和培养实践能力这一重要教学目标。

二、“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1.教学内容建设。人机工程学涉及人、机械和工作环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工程技术学科的基础还必须广泛学习生理学、心理学、人机解剖学、人体测量学、人体运动学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机工程学”教学内容建设要求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整合,突出人机工程学在农机产品设计的应用,删减部分工业设计等内容,增加具有农业机械特点的设计案例。因此教学任务重,各部分跨度大,重难点多。本课程的突出难点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要突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又要体现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科的最新研究应用情况。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单项实验―小课题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链。课程教学中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线,着重讲述人体测量数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及其在农机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尽可能地阐明问题最原始的出发点及其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另外,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新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而且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包括农业机械产品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设计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人机工程学的最新文献动态,了解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与其他院系、研究机构保持联系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建设。积极采用参与互动式、体验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实训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课程重要概念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人机工程学基础概念理解,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案例教学,分析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产品的应用,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机工程学在本学科中的应用途径和未来方向,充分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视频、教学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验、小课题设计和大课堂设计四个实践环节,动态检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某些章节之后,组织对某些案例或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学生的讨论、作业、设计等进行评价、辅导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其他专业的资源和校外合作企业,结合优秀实例进行讲解,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意构思,养成团队协作意识,注重设计质量、讲求工作效率的良好工作作风。这样通过教、学、练、交流、验证一系列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人机工程学。

3.实验教学建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应基于人机工程学学科特点,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系统学习本学科理论方法并运用于实际设计中为目的,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相应课题。本课程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社会实践调研两方面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主要包括人体静态特征尺寸测量与分析、人体动态特征尺寸测量与分析、农业机械化装备的座椅、显示装置及操纵装置人机学设计、农机机械化安全人机学设计等。社会实践调研主要需要深入到市场、田间、农村一线,调研并分析现有农业机械装备在人机工程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建设,完善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的人机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体系。

4.考核体系建设。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要剔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必须首先改革以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单一考核体系,建立一种注重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多维考核体系。根据课程中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综合应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例如收集文献资料、观察人机工程学在农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在每一章结束后设计一个小课程设计,小课程设计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运用。在期末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大课程设计,大课程设计需要学生融合本课程所学重要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方法,个人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包括文献、调研、设计图纸和最后答辩。

三、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7,8]。利用优秀的教学团队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对人机工程学的教程进行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丰富课程内容,协调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最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人机工程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以外,也是其他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补充,因此可以联合其他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专业课程教师群,共同建设人机工程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建立公平高效的团队运行和激励机制,健全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加入到人机工程学课程建设队伍。

本文分析了传统人机工程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传统教学的弊端。根据作者多年在人机工程学课程的一线教学实践,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背景知识结构,总结探索出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方面需要改革的方向,具体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实验教学建设、考核体系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今后的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及教学任务安排方面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伟.应用人机工程学[D].上海:东华大学,2006.

[2]阮宝湘.工业设计人机工程[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2.

[3]廖晓梅,钟世禄.“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2):76-78.

[4]韩雅丽.本科教学模式创新及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2):120-121.

[5]陈静莲.“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5.

[6]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36):71-75.

[7]许崇波,等.基因工程教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大学学报,2011,(32):107-111.

[8]俞祖华,等.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2008,(25):90-9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09-02

一、引言

2010年6月13日,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计划”,揭开了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新的一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措施,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农业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品质特征

农业机械工程师在农业生产中的活动是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进行的,它与自然、环境、精神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农业机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工程问题与人文精神相冲突的矛盾。丰富的人文情怀是人们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的情感基础,也是优秀工程人员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学生中都出现了享乐主义的社会现象,工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目前大学生大多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农业机械等专业根本不是他们想考取的专业,同时受享受、浮躁、功利心理的影响,他们丧失了拼搏奋斗的勇气,不愿付出艰苦努力等。因此,一个卓越的农业工程师除了应具备很强的专业分析能力、深刻洞察力及借鉴力、实践才能、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还应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情怀,能够从人文精神的视角来对待农业机械,坚持正确的理念,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高尚的伦理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

(一)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农业机械化工程教育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培养农业机械化工程师的类型,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避免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同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等农机化教育所造就的是农机化卓越工程师的后备军。大学阶段的工程教育仅为农机化卓越工程师提供系统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基本的工程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农机化工程实践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农机化工程师。

农机化工程师的培养在本科阶段要重视与农业机械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农业机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另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引领他们自觉提升道德修养,从而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观念。

(二)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培养机制的构建

农业机械化工程师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意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善于思考、总结和创新,熟练运用农业机械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现场问题,要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无疑实践是最好的途径。

校外实习基地是农机化工程训练最好的实践场所。目前我系与多家四川省农机化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如:川龙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成都市刚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每年我系农业机械化专业都在这些企业完成实习实践。在企业实践中,学生参加到农业机器的生产中,如:今年暑假,卓越班的部分学生到绵阳一家收割机厂进行暑期实践,参加收割机的流水线生产,不光巩固了书本所学知识,还进一步了解了收割机的制造工艺过程和各零部件功用及其拆装,收获颇丰。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学生得到了基本农机专业训练,培养了在生产中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集体分析、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表达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尽可能让更多的农机化学生参与到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寻求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如:四川农业大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实践活动。(1)开展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重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我系农机化专业每年组织发动机拆装比赛,为了比赛取得好名次,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拆装发动机,不但提高本科生专业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发动机的组成和功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我系农机化专业的许多学生都组成团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在导师引导下开展科学实验、创新设计或调查研究的项目,极大激发了学生创新兴趣。(3)科研兴趣培养计划,是学校和有科研经费的教师联合资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项目,使有潜质的学生提前进入到科学研究中。将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的功效真切地发挥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才真正领会到“卓越计划”的精髓。

(三)教师农业机械化工程素质的培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农业机械化工程素质,是农机化卓越工程师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互联网宣传、开会宣讲、学科相互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明确本院农机化人才培养需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引导教师强化工程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工程设计和研发能力;其次,制定并及时调整各项激励政策,充分激发农机化专业教师从事工程实践教学的热情;再次,引进具备丰富工程背景的高级人才加入到农机化教师队伍中,科研与教学平台的搭建注重工程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强化教师工程能力;另外,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通过上述途径提高教师的农机化工程素质,建立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效培育出卓越的农机化工程人才。

(四)农业机械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农业机械工程教育改革围绕农业机械化就业市场的需求、农机化企业人才需求等因素注重加强课程体系革新。深化课程教学革新,摒弃灌输式教学,按工程问题、案例和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问题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协作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农机化教师授课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探究的首创性;理论授课中,不过分依赖教材,强化认知探究和学习经验的养成,在探究中理解知识、获取经验。每个教师都应该明白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研究方法,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教学实现多主体交流与协作,课堂讲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民主平等氛围中进行,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权;大学教学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实践中,改进实践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让学生结合课题提出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课堂之外让学习活动更加精彩: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社会实践及知识、能力与自我发展。

(五)农机化卓越工程师考核体系的创新

要培养出未来的农机化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农机化素质提升为本、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核强调农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农机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改革农机化等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考核内容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应提高平时考核成绩所占的比重,核心骨干课程的平时考核成绩可占60%以上,倡导全方位综合性教学评价,建立反映学生学习志趣和特点综合考评体系。三是改进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办法,将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纳入考核指标。

四、结束语

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农业机械化卓越工程师,必须让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培养任务落实到我们农机化教育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应牢牢抓住“卓越计划”的契机,转变传统的农业机械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农业机械的热爱,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期待为我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娜,邸书灵,段淑凤.探索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9):128-129.

[2]王涛,刘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159-160.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机械化;新农村;影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24

前 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目标是“生存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目标体现出了农民的生活愿望与根本利益。党和国家需要以农民需求为根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倡导农业机械化的积极稳定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

1 能够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条件便是要发展生产,想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与改善农业生产两方面入手,而前者则需要以农业机械化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在美国,一个农民的生产可以维持50余人的生活,而中国在这方面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究其根本便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1]。当前中国农业需要面对的是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农业大国的转变,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与对农民的扶持力度,而农业机械化则是解放人工、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水平,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商品化、规模化与专业化,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实现节水、节药、节种、节肥,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机械化提升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农民生活条件与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2 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途径

在现代农业中,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便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如果农业没有完成机械化,那么现代化农业也就无从谈起。科技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依托,而农业先进技术得以推广的主要载体便是农业机械。举例来说,马铃薯的机械化生产便是以支柱产业与特色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旱作农机的发展与应用围绕的是保护性耕作,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载体,由机械代替人工,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发展要求[2]。

3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乡的统筹发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早在2004年,国家便已经设立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专项补贴基金,以鼓励农民运用农业机械,该政府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粮食生产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还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市场需求,帮助农业机械产业发展振兴。自从该政策落实以来,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也非常高涨,农业机械化的稳定快速发展不仅帮助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也使农民更加富裕,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事实证明,想要使城乡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扩大农业机械化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发展。

4 促进农民致富的基本条件

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生产收入的主要途径。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作业水平,从而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3];发展农业机械化也带动了一系列周边产业的发展,如农机燃油供应、农机维修、农机交易等,提供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帮助农民掌握农机使用技术,帮助农机走入农村的千家万户,让农民掌握更多的致富新技能。

5 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

发展农业机械化还有利于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农业机械化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实践与创新两方面为基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农业机械化领域中在着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还支持了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态发展工作。这些技术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有着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6 结论

我国需要在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和农业机械化是主要的发展标志,对农村的发展影响非常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所肩负的历史责任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高焕喜.做好结合文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16):155-156.

[2]赵青,杨士龙.国外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加拿大 政府成为农民发展的伙伴[J].北京农业,2012,02(11):247-248.

[3]徐林芳,木合甫力・亚生.乌苏市皇宫镇农机推广站服务能力体系建设与新技术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09(05):132-134.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支持政策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

第三,本文研究表明,家庭承包制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并没有对农业机械化产生负面影响,表明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重复投资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效率损失,对此应当引起关注。应从如何引导农机专业户开展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上来寻找解决办法,方式和机制需要发展和创新。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因子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农业机械化

 

1.问题及背景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同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又是不平衡的,以往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农用机械的绝对拥有量的描述上的,《2005年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分析江苏农机化论文》【1】只给出了绝对的统计数据并简单的编制了一些指数,各地区的差异从中表现的并不很明显。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吉林省9个地市2005年和2009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排名分类研究。

表1 吉林省农业机械总量及增长率

 

年份

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台)

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台)

大中型机引农具(部)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台)

粮食加工机械(台)

2005

1471.30

90750

538024

171632

416968

101088

2009

2001

245162

589961

480785

469501

113467

增长率(%)

36.00

170.15

9.65

180.13

12.60

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篇8

>> 增加乡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供给的策略 浅论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要性 现代农业与农机\农艺相融合 论农机与农艺紧密融合的意义 玉米种植中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探讨 农机农艺相融合与农机化发展的探索 农机农艺相融合的途径分析 实现农艺农机技术融合的对策 对农机农艺融合措施的研究 农机与农艺结合探讨 试论农机与农艺结合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推动农机化发展策略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推进农机化发展 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农机化发展应用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 阜阳市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机与农艺融合 促进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 阜南县夏玉米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措施与途径 试论农业生产中的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国务院.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EB/OL].(2010-11-05).http:///zwllm/tzgg/tz/201011/t20101105_1695263.htm.

[3] 许天瑶.专家谈农机农艺融合[J].农业机械,2011,5(15):22-24.

[4] 张周莱.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结合问题[J].南京农学院学报,1980(2):87-90.

[5] 左淑珍,迟仁立.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J].农业机械,1998(2):36.

[6] 康丽清.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农机化发展[J].农业工程,2012,2(12):10-11.

[7] 张芳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J].吉林农业,2011(10):139-140.

[8] NY/T 1408.1―2007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第1部分:种植业)[S].2007-09-01.

[9] 林建华.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提升玉米机械化水平[J].农机科技推广,2009(10):19-21.

[10] 李纪岳,陈 志,杨敏丽,等.基于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8):83-88.

[11] 张丽光.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玉米精播机功能评测与综合农艺效应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12] 李传友,王晓平,徐振兴,等.京郊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问题探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1):40-45.

[13] 李小龙,高 娇,闫子双.北京地区春玉米种植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问题与建议[J].农业工程,2013,3(11):98-103.

[14] 王俊忠,张建立,陈 诚.大型收割机械收割小麦对麦垅套种夏玉米苗期性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2(3):11-15.

[15] 柳枫贺,王克如,李 健,等.影响玉米机械收粒质量因素的分析[J].作物杂志,2013(4):116-119.

[16] 孙仕明,韩宏宇,姜明海.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4(3):21-22.

[17] 崔思远,曹光乔.我国水稻主产区农机农艺融合现状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4(5):248-252.

[18] 韩凯东.平湖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用推广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19] 汤海涛,马国辉,罗锡文.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定位深施肥节氮栽培效果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111-114.

[20] 何七勇,吕卫光,郑宪清.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稻田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5):66-69.

[21] 邝伟生,林向阳,兰张红,等.浅析甘蔗种植农艺与机械化收获[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9(6):18-19.

[22] 郑书斌,黄忠泊.浅谈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之路[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3):8-9.

[23] 王维赞,方锋学,朱秋珍,等.甘蔗机械收获农艺配套关键技术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0(5):63-67.

[24] 梁兆新.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状况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3(2):14-18.

[25] 陈超平,阳慈香,杨丹彤,等.甘蔗机械化收获系统的试验与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0(3):107-109.

[26] 李天绍,吴 军.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3):5-7,12.

[27] 梁 阗,陈引芝,王维赞,等.甘蔗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5-87.

[28] 刘文秀,陈世凡,庞少欢,等.甘蔗机械收获切割质量对宿根蔗产量的影响试验分析[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1):12-13.

[29] 安玉兴,孙东磊,林明江,等.机械收获对宿根甘蔗虫害发生及蔗苗生长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19-20.

[30] 王丽婷.甘蔗机械收获作业条件和农艺配合方案[J].广西糖业,2015,4(2):11-17.

[31] 陈桂芬,谭裕模,邢 颖.适应甘蔗机械收获的不同种植行距和品种试验[J].甘蔗糖业,2014(4):11-15.

[32] 陈超君,梁 和,何章飞.甘蔗机械收获对蔗蔸质量和宿根蔗生长影响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1(23):26-30.

[33] 梁 建,陈 聪,曹光乔.农机农艺融合理论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3):1-4.

[34] 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3):179-182.

上一篇:机械制造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气一体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