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10:17:41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制造;自动化;应用;分析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概述

最开始人们接触机械自动化的时候,都是先想着用机器代替人手,用机械完成一些重复操作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技术水平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重复机械动作上,而是进行相关程序的设定,逐渐拥有了自主思考的内核,我们也将其称之为机械的大脑,能够精准地完成规定的任务,还能够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地进行自我诊断,现阶段的机械设计更加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伊始,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也开始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机械控制中,通过各领域专家的研究和尝试,最终成功地将电子计算机及其控制技术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又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创造,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所使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也和大多数事物一样,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如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所有科研工作者都熟知的道理,而我国的科学技术也以极其迅速的速度发展着,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可人的成绩。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手段相比较,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时间较短,起步也比较晚,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而在很多工业发展领先的国家,都已经将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入到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中,而我国在高新技术融入这一点上,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由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这一限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厂虽然已经将机械自动化的理念引入到了产品的生产当中,但是真正将自动化融入到整个机械制造工程的生产过程中的,基本上没有。很多制造工厂由于技术水平、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非常粗糙的,达不到预定标准,而且还花费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这样的工厂在经济市场环境下逐渐会失去竞争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制造工厂就会因技术限制而破产,从这一点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发现,对工厂来说,机械自动化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纵观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为什么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究其原因,除了科学技术的不足以外,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子。目前在工厂中,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都是老一辈的技术工作者,这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培训,而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却没有实践方面的经验,这样就使得整个机械设计制造产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研究

为了能够尽快与国际社会机械设计接轨,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先进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学习。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驻中国,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国有企业逐渐失去了先天的主导地位,由于没有很好的经营,再加上保守、不创新,最终被淹没在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了能够挽救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大部分本土企业开始与国外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本土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逐渐提高了自身的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外国企业也利用我国的市场建立了庞大的经济体系,二者实现了双赢。随着越来越多中外合资企业的出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也逐渐融入到了我国各个行业中,怎样更好地提升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到了日程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时发现了机械设计中存在的漏洞,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维护,通过对网络技术的研究,也实现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远程沟通。虽然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在人们面前,工业污水、工业废料都排放到了大自然中,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恶性变化,也让我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实现了全球化之后,怎样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就成为了机械设计制造领域要面对的难题,我们如何利用绿色能源进行工业生产,合理转化工业生产的废料,减少有害环境的原材料,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绿色发展,这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4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各个行业也都体会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带来的各项优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引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将会是一片大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中,大部分的机械设计制造都将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进行独立运行,而这些独立运行的部分又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集成是相对应的,这样也满足了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还会向着节能化的方向发展,当我国的工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考虑的重点不再是运转效率和产出的关系,而是让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机械制造材料需要承载节能原料来进行生产,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多使用可再生能源,这样也能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5结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让机械设计制造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改进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落后的现状,对我国工业领域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积铭 单位:哈尔滨市总工会职工技术协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朱龙根.建设好专业课,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办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2]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3]张奉禄,鲁墨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管理搞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改革[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4]陶金玉.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加强培养设计能力[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5]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6]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7]贾宝贤,何风梅.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多元化手段[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篇2

公元前3000年以前,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现代各种复杂精密的机械,都是从古代简单的工具逐步发展而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让我们细数下被称为机械专业的“七种武器”吧。

拳头也许是最不引人注意的武器,却是最基础、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武器。机械工程专业也如此,它是机械专业的基础,是一个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修理各种机械过程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的知识可应用于汽车、飞机、空调、建筑、桥梁、工业仪器及机器等各个层面之上。

独门绝技:工程制图、AutoCAD辅助设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

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枪,百兵之祖是为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机械制造的始祖,其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以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今后可在科研单位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或是在各类机械制造行业从事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抑或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独门绝技:电工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设计、电子技术、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

多情环为什么叫多情环?因为这双环无论套住什么,立刻就紧紧地缠住,绝不会再脱手,就好像是个多情的女子一样。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也是如此多情。它是材料科学、成型工艺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学科,培养的是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今后可从事设计制造、科学研究、材料成型设备与模具设计开发、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有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金属成型及模具方向和塑料成型及模具方向。

独门绝技: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弹塑性力学、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热加工工艺基础。

孔雀翎作为一种暗器,特点是小、精、准,这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该专业的毕业生需具备仪器设计、制造、测量、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测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仪表、智能设备、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独门绝技:机电装备设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传动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碧玉刀白银吞口、黑鳖皮鞘,镶着七颗翡翠,说是武器,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这正好符合工业设计这个偏艺术类的专业的特点。工业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机械类的工业设计专业,一部分属于艺术类的产品设计专业。机械类工业设计主要学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如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产品与环境等;艺术类的产品设计专业主要学习造型设计原理,以处理好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的关系为主。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教学、科研等工作。

独门绝技:设计概论、设计图学、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设计材料与工艺、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模型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离别钩是一柄特殊的钩,既不像刀,也不像剑,前锋虽然弯曲如钩,却又不是钩。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正是如此,名字像机械专业又不同于传统的机械专业,其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独门绝技:化工原理、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设备设计、工程热力学、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热加工工艺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

长生剑是把神奇的剑,剑名取意来自李白的诗:“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故使用该剑的人能长生。车辆工程专业就是这样一个长生的专业,从开创以来它就被大家所追捧,就业率居高不下。它研究的是汽车、拖拉机、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及其他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该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机械类 实训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6-01

引言

机械类实训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点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机械类实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最终的实训效果。

一、机械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分配不合理问题。目前,各院校普遍开设有与机械类相关的多门课程,于是,在课程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分配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科室的时候,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2.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落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知识 不断涌现出来。但许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实训内容却没有能够依据时代的变化进行积极地调整,而是长期保持不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大多还在沿用之前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较为落后,整体实训效果不佳,学生所学、所练都社会脱节,无法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需求。

3.技能与理论脱节。机械类实训较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但目前许多院校的机械类实训教学都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一些院校在对实训教学工作进行安排的时候,将整个学期用来学习理论,再用另一个学期来开展实训,理论与实际训练严重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直接导致了整个实训过程的机械和盲目,从而根本无法达到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

4.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于机械类专业,发达国家在开展实训教学的时候大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多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例如,在美国,学校会根据不同职业资格考核的具体要求,在各个专业中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定量的模块学习任务,并可以参加考核和评比,如果顺利通过考核,并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而其考试方式也是与模块教学相适应的,在考试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实际的分数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对“证据”的评估来衡量学生的实际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水平。而考核到的“证据”指的则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业绩,以及完成某项技能训练时的相关记录,例如实验、操作训练记录等,还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等,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训及就业密切相关,有效的控制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水平。

二、机械类实训教学改进对策研究

1.确立教学目标,侧重实训教学。想要培养出理论水平较高且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各院校就需要首先在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上做文章。各院校要充分考虑到机械类专业的特定和实际需要,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积极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在建立课程体系的时候,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妥善的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其中,在安排理论教学的时候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大力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切实加大实训教学的比重。同时,各院校要注意不断改革实训教学的具体内容。各院校是实时关注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情况,并积极的根据各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强实训的工艺性和设计性以及综合性,从而与时俱进的提高机械实训教学的效果。

2.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改进实训模式。目前,机械制造业已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机械制造业已经从“普通机床+手工操作”的传统方式,发展为以各种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的,利用多种现代加工技术和方法的新形式。而各种先进制造技术需要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基础,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和数控技术等多种技术。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各院校在开展机械类实训的时候,就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改进实训模式。例如,目前,数控加工设备和加工中心以及柔性制造单元系统日益成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的首选设备,各院校便可以根据这一发展趋势,积极的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新技术的认识,并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3.积极借鉴,努力提高机械实训水平。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的机械类实训教学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各院校可以积极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较为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机械类实训教学的现状,积极构建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机械类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教学模式的深入全面分析,我们认为,模块化教学确实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我们积极的引用。所以,在对我国的机械类实训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并根据机械类专业相关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然后,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划分为多个小模块,保证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但又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模块都是相对完整的,都具有较为独立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完整的学习和评估单位。通过对各个教学模块的划分,学校可以实现按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教学,并可以顺利的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技能培训。同时,学校也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要,积极的将机械类专业与学校的其他相关专业模块进行结合,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鲍智扬.浅谈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几点看法[J].文学教育:中,2012,12(12):78-79.

[2]张宝国.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12):23-24.

[3]汤一帆.机械类技校实训教学融入企业文化的思考[J].装备制造技术,2013,03(02):22-23.

[4]鲍智扬.浅谈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几点看法[J].文学教育(中),2012,13(06):55-56.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篇4

关健词:机电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定位

作者简介:高安邦,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原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41-03

一、机电工业要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走“机电一体化”之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促进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已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

“机电一体化”就是将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的一种高新技术。它的发展,使传统的机械如虎添翼,超越了操作机械和动力机械的范畴,进入了智能化、柔性化、信息化、多功能化、全自动化、绿色化、微机数字化和远程网络化控制的新时代,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还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脑力劳动。因此,“机电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带动了传统机械工业的一场新的革命。其典型产品为: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新型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系统、高精尖的航空航天飞行器、以及用微电子(尤其微机)技术装置了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动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通信设备、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器等等。这些都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核心和应用成果的集中体现。机电工业要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走“机电一体化”之路,而世界各国都将“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也将“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作为国家高新技术重要发展领域。和世界上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整体水平还相对落后。要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富民强国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刻不容缓地紧紧抓住这历史赋予的大好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抢占“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的制高点,加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而建立在高新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必然是、也必须是要造就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机电创新人才。尤其是当前国家要重点和优先发展的高职院的任务也不是培养普通的熟练工和劳动力,高职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尤其是当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未来的蓝领人才)。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更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责任和义务!

二、“机电一体化”新专业理应归口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向传统机械工业领域迅速渗透、机械与电子控制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基础上,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集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已不是机械与电子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把两者有机组合起来的高端应用技术。由于引进了微电子技术,现代工业生产已从机械自动化跨入了机电一体化的新阶段,使机械产品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和构成、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赋予机械产品一些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显示、自动记录、自动处理信息、自动调节控制、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从而使机械设备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如果说传统机械主要是代替和放大人的体力,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则能取代并延伸人的部分智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是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必然产物,它是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地结合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新技术,更是铸造创新人才的最热门技术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跨越进步,其别是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科学起到了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是同时诞生的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这三门科学既是工业自动化与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则为机电一体化与工业自动化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反过来,机械制造技术也为微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就是以超精密机械加工为基础的,而这种加工设备本身又是一种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即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既是微电子技术与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又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工程付诸生产实践的结果。已形成以机械为主体,以微电子尤其是微机和自动化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

为此,国家专业技术委员会已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列入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范畴,理应归口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宜。

实际上也正应如此,目前全国凡是“机电一体化”新专业放在机械专业中来办的,没看到那所高校的“机电一体化”新专业的现行课程设置是真正按照““机械+电气+计算机””三分天下的格局安排教学的,要么还是机械和电气严格分家,各办各的;要么就是执行传统老机械专业的教学计划,电气与计算机只是机械的陪衬或者是沽名钓誉的点缀;“电控和计算机”类课程的比重远远不够;更没有跟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些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新专业更是名不符实,有的甚至就连“机电一体化”新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自动控制技术”与核心专业课“计算机控制”都不开,还谈什么“机电一体化”?

三、“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应按照“机械+电气+计算机”三分天下的格局安排教学,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紧缺的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

按照国家人事部最新统计预测,“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市场今后几年急需紧缺的最热门专业人才之一。21世纪内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加工制造业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及市场的动态变化,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加工生产全过程的高新复合技术群,是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是我国开发大西北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出口创汇等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科技支撑。21世纪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控制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航天航空和先进武器装备制造以及其他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纵、编程与开发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机电创新人才。

“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其“主体”是机械,“核心”是控制和计算机。发展“机电一体化”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有“精密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机电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要开办“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就必须针对其关键技术,按照国家对“机电”工作的重点安排开展教学。国家现阶段对“机电”工作的重点安排为两个层次:一是狠抓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集中人财物力抓紧抓好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产品的开发应用。三个重点:数控装置、新型工业控制系统、第二代电力电子产品系列。八类产品:经济型数控系统、中档数控系统、新型工业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发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交流调速系统、智能化仪表、电力电子产品。四项配套产品和技术:集成电路、传感器、CAD与CAM、CAT。一个前沿技术:智能机器人。由此可见,没有相当数量和相应质量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就没有“机电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它与传统老机械的不同在于增添了检测和自动化控制(即测控)等核心精尖技术,赋予工业产品更多更好更新的功能和柔性,是硬结构和软技术相互协调统一的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它既区别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又不同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前者的理论基础是机械结构设计、固体力学、切削原理,缺乏电子与控制技术。后者的理论基础是电力电子、电机传动、测控与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计、力学分析涉及较少。这两类专业都很难适应对现代化高科技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开发和改造,更难胜任大量引进先进新技术与新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要办好“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就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教学改革。

现在的问题是没看到哪所高校的现行课程设置是真正按照“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格局安排的,仍是传统老机械专业的教学计划。“电气和计算机”类课程的比重远远不够,更没有跟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办好“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就必须重新修订“机电一体化”新专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真正按照“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格局安排“机电一体化”新专业的教学;大幅度增加现代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

四、办好“机械电子工程”新专业的几点建议

现在“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已在全国各高校蓬勃发展起来了,可是要真正办好“机电一体化”新专业,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棘手问题还很多,为此,我对办好“机械电子工程”新专业提出几点建议:

(一)按时代要求确立“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大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定位,一方面进行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另一方面整合学校优势资源,构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模式,搭建各种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渠道多方式,脚踏实地地培养出一批机电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创新人才参加人才市场竞争,检验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要办好“机械电子工程”新专业,就必须将“机电一体化”新专业从传统的机械老专业的禁锢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获得自主发展的新空间。按照国家对“机电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安排,重新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突出“机电”结合的特色和高科技新知识的内涵,发挥机械、电子、测控、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和结合的优势,体现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办学特点。

(三)要办好“机械电子工程”新专业,就必须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真正按照“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进行教学规划,大幅度增加电控和计算机教学的比重,突出高新技术的含量,体现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机械为主体,以电气控制和计算机为技术核心的内涵。

(四)彻底摒弃应试教育、奴化教育的传统观念;改变填鸭式死背硬记的教育方法;改变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试制度,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和综合素质、技能考核的力度;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给大学生营建主动学习、创新实践和个性发展、充分展示才华与综合素质能力的环境空间,真正从行动上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不是停留在口头和口号上。

(五)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为体现高校办学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充当教书匠、抢学时、捞工作量,多年不变地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式地只会讲授枯燥乏味的条文,不会动手搞实践;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创新活动,进行工程实践,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名师出高徒,一个本身都不能从事科研创新实践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大学生的。隶属于高新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教师更是如此,教师从事科研创新实践更是责无旁贷。

(六)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应该努力创造提升高新技术的含金量,绝不能再津津乐道于低技能低水平的“正反转”、“Y/Δ”和“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了,对这种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落后技术、初级电工都能掌握的基本技能,一个高职大学生还要花钱考证,即使拿到“特优证”,又能说明什么?应该多开展诸如“单片机”、“PLC”、“变频调速”、“现代智能网络测控”、“电机综合控制”等新技术知识的职业技能培训,才有实用价值。

(七)高职院校的专业教材编写应该是工学结合、学用一致、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创新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和技能,决不是所谓的“够有”的“肤浅化”和“概论化”;未来的“蓝领”人才也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具备高技能。“肤浅”的和“概论性”的教材培养不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蓝领”人才!

(八)要办好“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必须多方面多渠道的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并能真正做到政策、感情、事业、环境、条件等留住人才;这里不仅是要用政策吸引外来人才,更要能留住现有人才,机电专业的能人目前是太缺乏了。

发展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创新更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一种“机电一体化”新专业的兴起,必然会对高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谁能抓住机遇,敢为天下先,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大发展。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 机械制图;专业技术;教学; 服务

机械制图课教学如何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加快教学改革,解决机械制图课教学与专业技术课教学脱节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大问题。我们在长时间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摸索并设专门课题进行实验研究,认为在机械制图课教学环节中必须抓住一个中心;做到:"两个熟悉三个联系",才能使机械制图课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培养出新时代合格技能型人才,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首先,机械制图课教师必须抓住机械制图课教学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这个中心。机械制图课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钻研教材大纲,研究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摸清学生、选择教法扎扎实实做好机械制图课教学工作,培养出新时代合格技能型人才,对机械制图能力的要求:是能看懂简单装配图和复杂零件图并能绘制一般零件图。从本课程特点出发,向学生讲解机械制图课是一门既有一定理论、而实践性有较强的课程,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看图、画图练习进行技能技巧训练,为专业技术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机械制图课教师必须做到两个熟悉。即既熟悉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熟悉专业技术课教学内容,大纲要求,课程安排,实习实验等。做到服务明确,任务清楚,根据服务的目的任务进行组织机械制图课教学,使机械制图课教学不会偏离专业技术课这个服务中心。

再次,机械制图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三个联系"。

第一,注意机械制图课教材内容在专业技术课教材中渗透联系。对于渗透在机械制图课专业技术知识,机械制图课教师不能留尾巴,而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明确指出该知识在专业技术课的作用和重要性,给学生留下一颗活的知识种子,使学生一旦在专业技术课学习中遇到,学习兴趣就来了,这颗活的知识种子就会在学生头脑里深深地扎下根。使机械制图课和专业技术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教学过程。

第二,加强机械制图课教师和其他技术基础课教师教师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学生得到知识系统、深入、灵活、广泛,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图课本身知识外,还要掌握立体几何、画法几何、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公差配合以及金属材料热处理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在同一个专业基础课教师之间,应该经常保持联系,互通情况,交流各基础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目的要求等,使其相互明白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情况,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为专业技术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三,加强机械制图课教师和专业技术课教师教师之间的纵向联系。机械制图课教师要积极和专业技术课教师教师进行纵向联系,机械制图课教师要向专业技术课教师教师回报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中存在的遗留问题等,都必须讲清楚,做好转变工作。而专业技术课教师教更应向机械制图课教师了解教材情况、包括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学生接受情况,还应向学生了解授课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更好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充分利用机械制图课知识,更好的为专业技术课服务,圆满完成业技术课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 要]当前,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存在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未突出学科交叉优势等问题。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结合机械学科特色来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1]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2]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说:“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学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设计教育实力的增强,还必须使毕业生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应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保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设计教育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康辉,卢国新,王静.工科工业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1):89.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机械专业 一体化教学

新经济时代,机械制造业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为了能够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中职院校应当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近些年中职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源数量来看,学校应当缓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避免人才的供需失衡。中职机械专业教师不能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积极采用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在中职机械专业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而易见,那么,教师怎样面对当前出现的问题,积极实行中职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专业设置一体化

在当前的中职机械教学中,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比如机电一体化,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指的主要是机械和电子两个方面,并且整体侧重于机械一面。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应当将机械专业课程和电子技术做到完美的衔接,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使得机械实现智能化转变。目前的科技发展十分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并且更加注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就是能够同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机械技术。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实现互补,与此相关的交叉学科主要有机械工程学科、电子信息学科等。所以,专业设置应当注重一体化,将电、机和计算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效教学。

二、教学内容一体化

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转变的,就目前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来讲,很多中职学校所用的教材及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充分展现当前机电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落后,难以脱离传统的教学内容,老版本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也无法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依然将各科分开来,相关的内容知识并没有做到完美融合和渗透,其次,课堂上的教学和现实的实践实训有着明显的差别,两者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贯通,传统教学无法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为解决这样的教学问题,很多学校开始结合学校的特点编制属于自己的教材,这是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转折的关键点。自编教材不仅能够对传统教材加以补充,还能够体现学校的个性,这将有利于提高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中职院校的水平毕竟有限,短期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越。所以,学校怎样才能编制出高水平的专业书籍无疑又成为另外一个问题。对此,各个中职学校应当深入了解生产实际情况,从各企业中吸取生产实践经验,并且可以推荐一线技术人员加入教材的编写。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中职学生所需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是中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积极实行以实践为基础的机械专业教学,将专业理论课渗透到专业实行中,教学环节应当做重新的分解和整合。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模拟训练系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才能让中职学生加深对机械专业的认识,了解其中的工作原理,对操作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具有实用性、高效性、综合性等特点,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中职学生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教师在学生的旁边边教学边指导让学生学起来游刃有余。

四、学科渗透一体化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性不断增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科教学之间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形成更加完整的教学体系。很多企业要求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较强的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更应当具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对此,在进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教师不应当在专业课学习的最后跳跃性地加大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是从学习的基础阶段就应当注重对专业课思想的灌输,并密切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操作考证――计算机实用技术这条教学主线,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现代的技术工具,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思考,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课程讲授,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人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的综合水平和教学方法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中职学校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具备理论基础的学者,还应当是具备扎实操作技能的劳动者。中职机械专业一体化的教学应当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优化教学环境,全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更加适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煜.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3,09:23.

[2]王煜.中职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析[J].时代教育,2013,24:71.

[3]陈志琴.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讨[J].科普童话,2015,47:63.

[4]王淼.基于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4,11:79.

机械专业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 机械电子学 项目驱动课程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712.3;TH-39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2012、2013、2014、2015连续这四年以来,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均低于全国其他高职专业的平均水平。换句话来说就是近四年来的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人从事着与学校所学专业几乎无关的工作。因此,高等机械电子学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偏差。分析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院校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了。所以各个高职学院的机械电子学专业要根据目前的市场和社会需求、重新确定专业定位,全面的整合教学内容, 选择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潜力的课程内容。

2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2.1选取专业课程内容的方法与原则

2.1.1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式来安排专业课程

在课程安排中可采用“以专业化生产过程为课程安排主线”、“围绕生产项目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训”以及“以职业实践为导向安排课程”等不同的模式来安排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或者实例式教学。

2.1.2在课程选择过程中遵循实用原则

在课程选择过程中要安排好“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描述性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各种性质、特征以及状态,通常用来区别和辨别事务。“程序性知识”是只能借助某种具体的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描述性知识”用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2.1.3要改变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选择要从原来力求单一学科知识的完整性逐渐向诸多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转变。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这本教材的课程内容可综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接口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机械设计的过程组合上述内容的教学。

2.2专业课程内容综合模式

2.2.1综合基础专业课程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包含了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模块的基础知识。传统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每个模块的基础知识都要由几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完成。具体分析这些相关专业的教材,会发现其具有将这些课程综合的条件。例如机械制造技术这个模块的基础知识一般由机械制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学及工业电子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组成。基础专业课程综合中可将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绘图这两门课程综合;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以及机械制图这三门课程综合。

2.2.2综合核心技术课程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要做到针对职业岗位安排教学内容。核心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安排要以核心技术为主线紧密的结合起来,综合为一门新的技术课程。由核心技术组合的课程不仅包含基础含理论知识,也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何组合就要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数控机床操作这个岗位是所有机械制造企业比较重要的岗位之一,以数控机床操作为核心技术可供综合的课程有:机械材料基础知识、零部件加工及装配工艺、计算机编程设计。如果高职学生能够认真学完这一综合课程之后,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进行练习操作,毕业之后就能胜任数控机床的编程以及操作工作。

2.2.3综合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课程

核心技术是专业技术的核心,而支撑核心技术的支撑技术普遍属于专业基础。如果将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以及其他的相关课程综合,打破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形成一种新的课程设置模式,或许会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提供新的方向。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在探讨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专业课这三段式的传统课程结构的可能性以及利弊。许多学者主张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综合起来,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这种综合核心技术与支撑技术课程模式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

3实施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措施

3.1重视课程的个体差异, 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机械电子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中选择应用性、操作性以及技术性强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针对市场需求的某种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根据培养目的组合课程模式。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能够满足社会上的职业需求,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

3.2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教学质量

由机械电子学产业界、机械电子学专家、学校的管理层、相应专业的教师等编写机械电子学课程大纲,然后由专业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完整的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质量。

3.3实施措施控制课堂教学质量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建立一套适合本院校的、有理论依据的、具体可行的评价机制,并通过考试等各项措施及时反馈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信息。

3.4积极发挥教师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在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中,不仅要有效发挥教师队伍的带头作用,而且要培养大量的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师队伍,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中。

参考文献

[1] 邹慧君.机械系统概念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内部控制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机械结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