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05:44:53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1

关键词 公共服务;气象;管理;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94-011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理论

1.1 公共服务基本涵义

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有3个方面,即公众性、基本性、非盈利性。公共服务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满足其基本需要的非盈利。由于公共服务将为社会大众提供免费服务作为其工作手段,将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作为其主要目标,其资金投入相对较大,经济收益较少且持续时间长。

1.2 公共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公共服务的关系

公共气象服务是将公共气象和公共服务相结合。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具体体现,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公共气象服务兼具公共气象和公共服务的共同特征,是公共服务在气象领域的体现,是公共气象在公共服务职能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公共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是由基层气象工作者从事或者提供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主要涉及市、县、乡镇(社区)、村等,反映了气象服务为社会公众、政府和各行各业服务的丰富内涵,显示了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广覆盖和宽领域[1]。

1.3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气象服务的分类也不同。依据气象服务的对象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依据气象服务的内容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公共气象工程技术服务、公共气象科技综合咨询服务。依据气象服务行业不同,将其划分为农业气象服务、航空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海洋气象服务、水文气象服务等。

1.4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效能

为维持区域范围内基层经济社会的稳定,有效保护个人和组织在大气环境中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气候及气象灾害特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以最有效的方式指导和帮助社会、经济正确发展,为有效抵御气象灾害而提供普遍、基本、地方性的气象服务。

2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2.1 注重普惠性

检验公共气象服务效果的唯一标准是广大用户或公众能够通过接受服务普遍得到实惠。公共气象服务要有公开、公布的手段,而不是保密或者只有少部分人知晓。目前,山西省气象部门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体系,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2.2 讲究实用性

必须站在公众角度,把公共气象服务专业化的术语翻译成平民化的信息,使公众喜欢看、看得懂、用得着。普通公众不是行业专家,加之气象工作本身专业性很强,因而公共气象服务必须去专业化,将复杂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为浅显易懂、人们易于接受的信息。要充分考虑大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预期,从而真正摆脱专家讲座的高深莫测的腔调以及政府公文式的强制、严肃气氛,让公众感觉到可亲、可近、更实用。

2.3 突出可操作性

为最大化地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在实践层面上,关键是要可操作,要简明、易学、会用且成本低廉。

2.4 兼顾科普性

气象科普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任务之一,公共气象服务是由气象科技知识做支撑。由于公共气象服务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升级,要有计划地渗透科普内容、达到科普目的。

3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改进的措施

3.1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2]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细化,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其次,公共气象服务还存在城乡失衡、地区失衡等问题。农村及偏远山区是气象灾害的多发、重发地区,但这些地区的公共气象服务却严重缺失,不利于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再者,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不足等原因,影响着服务水平的提高;另外,部门联动效率偏低,公共气象服务效益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3-4]。

3.2 改进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措施

一是不断强化基层气象台站的公共服务意识,推动新时期基层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层气象部门要深入分析研究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以满足新形势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5]。二是以机制建设为重点,促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长效发展。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争取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到地方公共事业发展范畴,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建立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建设[6-7]。三是不断提升基本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省、市2级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气象工作的指导,不断提升基层气象部门的预报预测能力和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基层气象事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7]。

总之,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需要在理论上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应切实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宗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水平,真正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4 参考文献

[1] 薛恒.公共气象管理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93-203.

[2] 薛根元.在实践探索中加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EB/OL].(2011-05-29)[2012-05-20].http://.cn/xwbb/ylgd/2011 05/t20110529_17551.htm.

[3] 高晓斌,鲁渊平,朱丽荣.陕西成立气象减灾服务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气象,2012(2):49-52.

[4] 李永果,侯红运,盛波.济宁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50,53.

[5] 王莘.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4):2-10,11.

[6] 张成祥,杨赟青.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青海气象,2011(4):90-92.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firmation of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institu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at realization and points out existing domestic anti-equalization problems in meteorological public service: The regional gap is vast in the quality of servic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s not followed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 supplies fall behind economic demands; Governments are short of flexibility in providing service. Meanwhile, from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gl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that transforming examination targets of governments, improving public financial system and putting the transfer payments system into effect, carrying out the integrating supply of public good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encouraging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engage in supplies, deepening the engagement of the public.

关键词: 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分析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public service;equalization;institution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1-0235-06

0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作为公共服务基础内容的气象公共服务则是均等化的重点对象之一。因此,积极推进以气象公共服务为代表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缓和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的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但由于气象公共服务涉及诸多制度政策,而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的广泛存在也必然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之处相关联,因此,恰当的制度安排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作为重点研究社会问题制度根源的学术流派,制度经济学由来已久。制度经济学强调结合政治、法律等因素,以整体制度和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变更、制度实际效果以及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如何设计、改变制度等作为研究重点。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中,温加斯特(1995)等学者主张通过好的政府结构和完善的财政分配制度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并贯彻均等原则。以奥斯特罗姆(2000)等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者则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充分调动市场在产品生产上的积极性,避免政府在服务供给中的偏颇。我国学者江明融(2006)认为我国长期实行的城市偏向型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导致了公共服务在城乡间的非均等。[1]郭琪(2006)认为我国区域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央财政拨款长期倾向于东部地区,而对中西部地区的资助又多倾向于当市政设施建设。[2]曹俊文(2006)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省际层面具有缩小区域财政差距的作用,但却未能有效缩小较低级市县间的差距,最终导致市县间公共服务水平的较大差别。[3]而王磊(2006)则通过回归模型指出税收返还政策安排与公共服务不均等程度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税收返还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4]丁元竹(2008)则指出公共财政制度与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之间缺乏配套协调机制,这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缺少量化标准,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变化。[5]而具体在气象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制度分析方面,秦大河(2004)提出从性质上来说,气象服务一般指由政府相关部门或私人出资生产提供的,由全民共享的气象产品或服务。[6]和文农(2007)指出气象公共服务的特点是政府负责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并认为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气象公共服务与低层次消费需要有直接关联;二是人们无差异地消费气象公共服务。[7]毛予晖(2012)则认为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把那些尚未达到均等化提供状态的气象公共服务转化成均等提供或把那些尚未达到社会均等化受益程度的气象公共服务转化成社会均等受益的过程。[8]姜海如(2012)从政策安排的角度指出推进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建设,而加快构建我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则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均等化的基础。[9]孙小平(2013)指出我国农村现行气象服务形式和手段已跟不上均等化的要求,农村公共气象事业投人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气象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体现[10]。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财政制度和服务供给制度,而少对其他制度安排进行深入分析和统筹分析。同时,相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较少的制度分析,目前对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问题所做的研究更是不够详尽,并且我国在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方面的研究多关注城乡间的非均等化,对区域间的相关问题研究甚少。

因此,本文主要从现状的制度缺口入手,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综合分析我国气象公共服务在区域与城乡间的现状及制度根源,对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制度安排进行研究,并最终给出实现均等化目标的政策制度思路,为实现全国范围内气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理论参考。

1 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和特点

1.1 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

气象公共服务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公共产品,其与一般服务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服务投入资金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效益。而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指由各地区政府主导生产并无偿提供的满足本地区居民基本气象需要、帮助居民获得更高效益的气象服务与其他地区提供的同类服务不存在较大差别。对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理解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1.1 受益者

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受益者,常修泽等人认为应是居住在一国的公民[11],强调行政性;张恒龙等人则认为应是一国内的全体居民[12],即强调地域性。本文认为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一体化,各国必然会存在大量暂居或定居的外国人口,而不论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应是“人类需求”中较低层次的安全需要,因此,将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排除在受益主体之外并不合理。同时,气象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即此类服务是以地域为单位向民众提供的,只要是在服务范围内的居民均应无差别地享受。因此,本文认为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受益主体应是一国地理范围内的全体居民。需要注意的是,均等化是强调各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处于同一层次上,即接受不同地区的全体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在“质”或“量”上允许存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差异。

1.1.2 服务对象

区别于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受益者,其均等化的服务对象是指可利用气象公共服务“半成品”(如某地区历年雨水量数据)等的对象。现实中,由于气象基础设施获取的资料其效益远远超出地理位置的范围,气象公共服务往往成为外溢性巨大的公共产品;另外,天气预报分析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特点的产品,而需要了解局部天气预报的人已远远超出了本地区的范围。因此,各地为满足本地区居民需要而供给的气象公共服务,其气象数据等“半成品”是全国乃至全球提高本地区气象公共服均等化程度,研究非本地区各类气象科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服务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各类组织或个人。

1.1.3 客体

尽管公共服务的客体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判断客体范围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客体必须具有居民基本权利性质、不能因客观因素的差别而被剥夺、不参与竞争市场的特点。具体到气象公共服务,其必须具有社会平等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社会平等性是指客体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提供的,且提供的内容不会因人而异,如的雨雪预报,受益者是雨雪发生地区的全体居民,不会出现城南与城北居民收到的警报大相径庭的情况;非排他性是指气象公共服务可以同时被多人利用;非竞争性则是指客体应当是由政府提供的具有公益性的免费服务,例如专业机构提供的收费气象报告则不属于气象公共服务。所以本文认为,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体包括气象预报与查询、灾害预警预报、气象灾害信息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等公众气象服务,以及气候分析与评价、气象实用技术普及、科研成果和技术咨询等决策气象服务。

1.1.4 主导者

法国学者狄骥认为公共服务是指:任何因其与社会团结的实现与促进不可分割而必须由政府来加于规范和控制的活动就是一项公共服务。这强调一项服务只要它具有除非通过政府主导,否则便不能得到保障的特征,那么其即可被称为公共服务。尽管政府在保障民生等基本服务上具有调节市场配置失灵的作用,但社会相关组织在产品、服务提供上具有较高的效率,能够对公共服务的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的全过程进行调节,可以成为政府职能执行失灵时的有效弥补。因此,气象公共服务的供给由政府主导并不代表不需要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气象公共服务应是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主导性,同时也要强调社会组织的协调性。

1.2 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特点

1.2.1 公平平等性

经济视角下的均等化分为机会均等和条件均等,而平等正对应于条件均等,公平则对应于机会均等,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则具有平等性和公平性。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面向全体居民,不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给予不同等级待遇,因此,其具有公平性。而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对不同类型的气象公共服务实施不同原则,在公众气象服务上则需要贯彻条件均等原则,保证民众生命和基本活动等的安全与正常开展,因此,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平等性。

1.2.2 政府主导性

由于气象公共服务是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性经济,必须由国家进行管理和供应;另一方面,由于气象公共服务的生产需要大型专业化气象探测设施的支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通常具有较强的长期使用性和资产专用性,折旧需要很长时间,难以转作他用。因而,进入气象公共服务领域的高壁垒使得其均等化的实现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即政府主导性。

1.2.3 责任下移性

按照公共产品供应的效率原则,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直接为某地区居民服务的,因而应当主要由贴近地方居民、了解民众服务需求的地方政府来负责。考虑到气象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且服务供给范围越小,气象服务的质量越高,因而气象公共服务要求政府层次越低(在一定程度内),具体管理服务供给的责任越重大。

1.2.4 协同运作性

由于气象公共服务涉及公共财政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多种制度,且服务的生产、供给、反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气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须考虑各种制度的自身完善以及与其他制度的协调运作。当出现服务供给非均等化时,必须改变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制度搭配,形成以调整区域间、城乡间在气象领域利益分配格局为目的、体现各社会阶层间权利关系的新利益分配方式和机制。

1.2.5 社会公益性

从生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分析,气象公共服务的生产投入具有高科技和高投入的特点,但其产出则是一种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很难确定具体的社会付费消费对象,也不可能建立可量化的付费方式。因此,气象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不会参与经济市场竞争,其均有社会公益性。

2 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分析

进行制度分析的前提是理解制度的内涵。制度既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单项规则,即制度安排,如企业、医院、大学、政府、期货市场等的运行模式;它也可以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单项规则所组成的制度系统,即一个范围内各制度安排的总合。[13]而气象公共服务等公共服务涉及多种制度的协同作用,其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既受公共财政制度等单项制度的直接影响,又必须在市场经济制度的体制框架内完成,因此,对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分析需要进行制度系统和制度安排两个方面的分析。

2.1 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系统

2.1.1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统筹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社会各方面均等化的根本保障,而现今以城乡二元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为标志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则是导致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城乡二元化的社会发展战略以及配套的行政管理制度,直接造成城乡间与群体间的非均等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则直接导致地区间的非均等化。因此,大力发展较贫困地区,逐步解构城乡“二元”化的制度系统,松动或突破城乡有别的制度壁垒,不断完善配套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就业、户籍、养老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破除区域与城乡差别,实施统筹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制度要求。

2.1.2 建设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中国气象局印发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中指出要全面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而结合产业特色,细化服务对象,提高气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是加快建设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要求与目标。具体地,气象公共服务供给部门尤其需要做好农业方面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运行和管理。[14]由于现代农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仍占据较重的份额,且农业对于气候的依赖性很高,因此气象部门定期、定时向各部门及公众提供农时气象预报、天气预警预报、农作物情报、病虫害预报等特色性气象服务,不断完善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积极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十分重要。

2.1.3 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气象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相应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中,而这种政策、体制环境又与国家改革发展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因此,一方面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以中央政府的基本政策要求为基础,以国家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财政投入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等的改革为环境条件,积极将气象事业发展所需的财力纳入政府公共预算体系,明确气象公共服务的目标体制模式;另一方面就近期实践来说,要明确与国家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气象公共服务过渡体制模式,在体制内对各类气象服务进行划分并以此建立不同的管理运行机制,为逐步过渡到目标体制模式做好准备。

2.2 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安排

2.2.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导向

气象服务非均等化的表现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即区域间和城乡间的非均等,而这分别对应于气象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两个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城乡服务供给制度。因此,在明确划分政府间事权和财权的前提下,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部分地区财政实力较弱的问题十分必要。尽管受世界各国转移支付形式多种多样,但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选择仍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是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与制度建设。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这些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有严格完备的法律规范约束。其次是对评估均等转移支付的组织机构(包括决策和执行机构)做出制度化规定,保证各级转移支付的决策权力相对统一、集中且能受到监督。第三便是采用相对公正的公式法或比例法分配转移支付资金。为减少转移支付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国家应在客观因素评估基础上,依据事先确定的公式,科学准确计量转移支付的数额。

2.2.2 气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前文已经提及,城乡服务供给制度是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均等化的关键。结合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我国气象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气象公共服务资金在总体上还是具有较强的城市偏向性,这严重制约了城乡气象公共产品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城乡间气象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首先是转变城乡发展战略。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市偏向型发展制度,使得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富足甚至有余,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其次是转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收益与成本分摊不对称现状。第三需要调整城乡有别的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等。改变如今农民无法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区域的现状,将农民从被禁锢的农村中“自由化”,需要调整城乡有别的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等,避免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在气象公共服务上的进一步扩大。

2.2.3 均等化标准与评估制度

均等化的实现还需要明确的气象公共服务标准和客观公正的均等化评估制度相配套。缺乏全面、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和客观、透明的均等化评估制度,这种制度上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因此,在均等化标准与评估制度上需要改变气象公共服务标准内容的零散、不全面、不明确、区域间城乡间差异大的现状,统一制定具体地理范围内的最低气象公共服务标准,保证实现以气象预报为基础的公众气象服务的均等化。二是要细化各类均等化评估标准,明确相关决策及实施机构,并通过民众有效参与的监督机制,保证评估制度的有效执行。

2.2.4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气象公共服务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灾害预警预报与防灾减灾等公众气象服务,因此,完善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各地区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是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根据气象应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各级相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实现从传统气候预测向气象灾害预测的转变。二是加强风险评估工作,对灾害多发区进行灾害分析与评估,提出防灾减灾方案,防患于未然。三是加强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为政府指挥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完善气象灾情和应急管理信息机制,增强信息快速传递能力,发挥信息稳定舆论、集聚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

3 我国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制度分析

3.1 我国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的现状

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平等和公平理念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平等强调公众获得的最终效益是等量的,公平强调公众享受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本文认为应对不同性质的气象公共服务实行不同的原则,对有关生存的气象公共服务应遵循条件均等,如气象预报、作业指导、灾害预警等,对有关发展的气象公共服务应遵循机会均等,如气象实用技术、科研成果等;同时本文认为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是社会公众在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所获得的服务质量方面应享受机会均等,而社会公众在获得气象公共服务的效益方面应贯彻条件均等。但我国现状并非如此,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3.1.1 区域间服务质量差距大

尽管西部地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和项目个数上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2013年西部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却高达955160万元,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另外从表1的比值项目来看,东、中、西三地区的系数分别为4.80、8.68、0.73,此系数说明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对于灾害损失的控制作用,且系数越大说明防治投资实际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因此,尽管西部在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体的气象公共服务方面投资最多,达到695929万元,但实际产生的防治效果却最差。考虑到东部地区地方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总支出较大(东、中、西部地方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总支出:5304.59、3544.55、3894.55)、我国中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小等客观因素,本文认为我国的气象公共服务在地区间质量差距较大,其中西部地区的服务质量实际效用最差,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服务质量实际效用较为接近。

3.1.2 城乡间机会均等难贯彻

根据2009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调查,如今电视是社会大众获取相关气象服务的主要途径,其中95.3%城市公众和97.6%农村公众通过电视获取气象公共服务信息。同时除电视外,部分比例的农村公众还通过手机短信(36.9%)、广播(24.2%)、电话(8.6%)、报刊(7.7%)和网络(4.5%)获取相关服务。[15]但我国仍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尚未实现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的全覆盖。例如2007年云南省电视普及率为98.3%,广播基本达到全覆盖,但考虑到其25%的设备损坏率,即其尚未实现通信网络的全覆盖。相比之下,1982年加拿大便将均等化提升到宪法高度,通过在各级政府建立处理城乡关系的委员会,对那些没有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农村政府给予直接财政援助,保证不管人们居住在哪里,都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均等化项目。

3.1.3 服务供给滞后发展需要

我国气象公共服务的供给尚未实现地理范围内的全覆盖。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仍有0.36%的居民无法接收到以气象预报为主的基本公共气象信息,而这些人群大多分布于经济水平较落后的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的地区。在部分农作科技化水平不高的地区,农民对气象预报的依赖程度大,缺乏作业指导的农作往往使农民难以获得较高收益;同时,部分地区提供的气象公共服务以基本的气象预报为主,居民对气象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和技术咨询等服务的需求难以被满足,严重制约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而在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政府则帮助农村地区建设公路、铁路、公共福利设施、排水灌溉系统及通讯系统,并针对农民所从事的农作活动提供相应的气候预报与作业指导,满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3.1.4 缺乏特色制定的灵活性

我国地理气候差异大,公众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居民在应用气象服务的需求度和使用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人而异”和“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的缺失最终导致同一气象公共服务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居民群体所产生的效用有明显不同。例如海南岛的居民几乎不需要关注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而北京的居民却十分关心。而与前文提及的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相似,英国政府则会针对北部地区的畜牧业和东南内部的种植业提供较为细致的气象公共服务,甚至对于种植业中的蔬菜种植与水果种植都会有不同的作业气候指导。[16]

3.2 我国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制度原因

3.2.1 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亟需调整

尽管我国经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但大部分政府的考核指标仍以GDP为主,这必然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17]提供以气象公共服务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是一项实施难度大、成本高、绩效不显见、民众获益难以量化的工作,加上公务员任期五年制的现实,当期政府往往更愿意将资金用于修路、建楼等城市建设。所以,当GDP增长成为政府工作主要考核指标,气象公共服务等公共服务必然会被置于次要位置,相关的财政投入也必然会减少,气象公共服务的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也便随之产生。

3.2.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执行不畅

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截止2012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8.5万亿元,对西部地区实施倾斜的转移支付政策,缩小了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的财力差距。但在区域内,转移支付制度未能实现均衡供给,特别是西部地区。2011年底,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拥有的气象台站数标准差分别为21.74、40.83、96.86,可见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未能有效地降低中部、西部地区内部省市用于气象公共服务的财政水平的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但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会发现,其各级政府严格贯彻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其充足的财源;同时,转移支付又主要采取专项转移方式,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保障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实施。

3.2.3 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执行偏颇

我国现行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具有较强的城市偏向性,同时在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规范化程度不高与随意性等问题。以南京市为例,2013年南京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全市固定投资的69%,而部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对固定投资依赖较强,如一旦没有气象雷达等大型气象探测设施的支撑,决策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将很难保证;同时,2013年南京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共计831.31亿元,但浦口区等非中心城区预算收入仅为199.01亿元,占比23.91%。考虑到东中西部地区政府财政和产业结构等的差距,本文认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具有较强的城市偏向性,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缺乏定量且强制性的制度保障,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化”不利于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获取。

3.2.4 公共服务供给缺乏民众参与

我国气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各级政府,这使得部分人力、财力较为紧缺的地区政府难以提供针对地方情况制定的特色气象公共服务。尽管政府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但政府仍会考虑其自身利益,具体包括政府官员利益、政府部门利益和政府组织整体利益。因此,仅靠政府单方面的服务支撑难以提高气象公共服务的质量,市场机制的缺乏导致相关社会群体参与服务供给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因而也就难以保证气象公共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作业人员的需求。而发达国家的民众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则既是参与者,表达公众意见和建议;又是监督者,对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监督。

3.2.5 需求表达、决策参与渠道不畅

沟通渠道的不畅往往易导致问题的产生与恶化。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阶段,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气象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例如健康理念被广泛关注的今天,气象预报需要添加PM2.5指数、紫外线强度等内容的播报。但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以及传递不畅的需求表达渠道使得气象公共服务产品缺乏实用性,甚至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气象公共服务水平难以提升。

4 我国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4.1 转变政府工作考核方式

单纯以GDP为绩效指标的考核方式必须改变,同时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专款专用的“事权与财权”统一制度应作为实现我国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基本手段。具体地,政府首先需要转变“GDP优先”的发展理念,多将本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纳入绩效考核,在气象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上树立相对指标,即比例指标,用目标指引行为;同时,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将“事权与财权”统一的要求规范化、法律化,做到专款专用,避免出现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的脱节。但这并不非指一味地增加气象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而是强调做到实际支出满足居民实际需要,用需求指导改善方向。

4.2 落实区域内转移支付制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降低中部、西部地区内部省市用于气象公共服务的财政水平的差距作用不明显,这与县市级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关系紧密。[18]本文认为我国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在坚持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横向、纵向补助提高贫困地区的财政实力,杜绝一些地区出现的将中央转移支付留在省级政府的现象,充分发挥较低层转移支付制度调节财力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强调实际需要与实际支出的对应关系,用于气象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过多会对转移省份财政造成压力,而转移较少又会限制被转移省份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4.3 完善公共服务按需供给

解决城乡气象公共服务“二元化”问题,基本前提是要改变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城市偏向性特征,实行以满足服务需求为目标的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面对如今我国城乡在气象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在气象公共服务供给上地方政府应该适当增加农村财政资金的下拨比例,该做法一方面可以缩小城乡在服务水平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避免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对于极度贫困的地区,中央应给予特殊财政补助,满足当地居民对气象预报等公众气象服务的需求。

4.4 鼓励群体参与服务供给

居民对气象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关联,当人们所从事经济活动产值越大,其对气象公共服务的需求就越强烈。因此,仅靠政府气象部门为整个地区提供服务难以适应现代需求,必须引入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群体参与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具体地,政府可以通过有偿购买、特许经营、政府参股或与相关组织合作等方式获得其提供的以气象信息、学术研究、科技发明为主的气象服务产品,再进行规范化整理后向社会公众提供,甚至无需整理。这不仅可以使相关部门将多余的资源用于改善气象公共服务质量上,还可以调动社会群众对公共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提高民众对公共服务的接受度,做到“供给即需求”。

4.5 畅通民意反映交流渠道

对于气象公共服务的实际供给必须与居民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而我国“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度易造成气象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公众需要,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的后果。因此,气象公共服务供给方在生产服务前需要广泛听取居民要求,要实行“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机制,让居民对气象公共服务的要求能有效地传递至相关部门,以提供民众需要的服务产品。而实行“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制度需要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因此,继续推进现行“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灾害预防预警社区试点工作也是提高气象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气象服务现状指出我国气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内涵,为实现均等化目标明确了方向。在此前提下,本文从制度系统与制度安排两个方面指出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要求,并以此指出我国气象公共服务存在的不均等现象,为均等化目标指明了实现路径。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气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制度根源基础上,为实现均等化目标提出五点制度层面的建议:一是转变政府工作考核方式;二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落实区域内转移支付;三是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四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供给;五是畅通交流渠道,加大公众决策参与度。本文以我国现行政策制度和气象公共服务现状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综合考虑我国政策制度安排与协调,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除以上提出的发展建议,本文认为还应在增强居民使用服务的能力[19]、满足“三农”对气象公共服务的需求、构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共同作用。具体地,首先需要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使用宣传,并针对提供的气象服务开展相应的提升使用能力的知识教育。如在社会公众层面,在电视、网络、社区公告栏、地标等多方面传播气象公共服务的使用说明,提高民众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第二,由于农业、农村、农民对公众气象服务的特殊依赖,满足“三农”的气象公共服务尤为重要。[20]一方面需要根据当地农作特点开发有地区特色的气象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加强农民防范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的知识宣传。第三,构建气象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将气象公共服务投入、实际产出以及居民实际获益数量化,利用可以衡量的指标引导相关部门进行工作改进,推动我国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43-47.

[2]郭琪.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迁徙中国政府间均等化转移支付[J].当代经理人,2006(3):6-7.

[3]曹俊文,罗良清.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6(1):43-45.

[4]王磊.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J].经济经济体制改革,2006(1):21-26.

[5]丁元竹.税收体制如何跟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匹配[J].北京日报,2008:2-4.

[6]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7).

[7]和文农.试论逐步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7(4).

[8]毛予晖.城乡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8):141-143.

[9]姜海如.基本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浅谈[J].中国气象报,2012(3):1-2.

[10]孙小平.城乡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与探讨[J].北京农业,2013(2):109.

[11]常修泽.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体制支撑[J].t望,2007(2):48-49.

[12]张恒龙,陈宪.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地方财政研究,2007(1):13-17.

[13]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

[14]张琪.我国气象服务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研究,2012(5):32-33.

[15]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J].战略与管理,2003(2):27-33.

[16]宋善允,薛建军,赵瑞.中国气象服务公众效用定量评估[J].气象软科学,2007(3):5-10.

[17]王莘.我国气象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2(3):2-11.

[18]王静.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6(5):48-51.

[19]张恒龙,陈宪.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地方财政研究,2007(1):13-17.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 公共气象服务;公益性;气象科技服务产业;揭西县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087-02

0 引言

随着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四部分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既是以常规的天气预报业务为基础,又必须在天气预报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气象服务不同对象的各种不同服务需求而进行科学的气象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气象服务不仅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范畴,而且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范畴,两者相互交叉、互为补充。本文以广东省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为研究对象,从气象服务的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探讨了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新思路。

1 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现状及面临问题

广东省揭西县西北部为高山,中部为丘陵,东南部为平原,山地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85%。 其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当地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84h,无霜期在300d左右。其中有霜日多数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当地的年均降雨量为2 105mm,其中揭西县的坪上莲花山附近降雨较多,其年平均降雨量高达2 600mm左右。从整体上说,除每年的台风以及暴雨天气外,广东省并不属于气象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方面很多矛盾与问题依然显现出来。

1.1 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程度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协调

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程度与日益增长的服务不协调是当前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揭西县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揭西县的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对气象服务产品需求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对服务精度和服务准确度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面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揭西县气象服务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加强了防灾减灾的服务内容,增加了灾情收集、风险评估、农村预警等灾害服务管理措施。在专业气象服务方面,开展了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评估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在气象为农、工、商领域,针对现代农业设施,开发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海洋、交通、水文等专业领域,揭阳市气象局也开始有所涉及。但是作为县级公共气象服务单位,面对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体制在人力、财力资源及科技力量方面的不足明显突现出来。虽然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共气象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揭西县的气象服务队伍数量和质量均没有大规模增加,其人员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瓶颈。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公共气象服务队伍的编制和事业经费的投入都是有限的,因此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揭西县气象局如何利用有限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资源,挖掘公共气象服务效率和效益,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程度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了当前必须思索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1.2 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的公益性与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不协调

公共气象服务公益性与气象科技服务产业性发展不协调是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气象服务的公益性首先体现在“公益”二字。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受当前财政投入体制、工资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的限制,揭西县气象服务还不能完全做到“无偿服务”。在财政扶助还没有完全到位之前,揭西县的气象科技服务出于自身稳定发展以及职工自身待遇保障要求,还必须开展一定程度的有偿服务。事实上在发展公众气象服务中,公益服务与气象科技服务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采取有偿服务获取一定收益是当前揭西县的公共气象服务难以回避的问题。但是随着网络等公共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公共气象服务内容更丰富、频次更多、覆盖面更广,这些均不可避免地会对有偿气象信息服务产生一定的影响。揭西县公共气象部门面临着两难选择:加强公益性公共气象服务与避免有偿气象科技服务收入减少。在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的国家财政投入保障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若盲目加强公益性气象服务,揭西县的有偿性气象服务的收益必然减少,这又会直接影响到气象职工队伍的稳定。这种两难困境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揭西县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道路上的另一个主要障碍。

2 新形势下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机制的思索和探讨

为适应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需求,揭西县气象局根据实际采取了两极管理模式。将公共气象服务的机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机构和人员,主要承担电视、和网站等各类公共媒体的公益气象服务,纳入气象基本业务单位进行管理;另一部分采取商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承担有偿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信息增值收益的运营。但这只是为适应当前实际所采取的一种过渡体制。在过渡体制模式下,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应该向公共气象服务目标模式的方向发展。

公共气象服务是新阶段气象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不可回避由于与现行气象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相适应带来的矛盾。为转变思维,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揭西县气象服务机构。首先必须逐步理清基本的公共服务和非基本的公共服务的范围,以公益和增值性公益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核心任务。面向用户的专业气象服务应逐步推进建立市场激励机制,现阶段应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注重成本效益激励,推进市场化运行。

3 结论

总之,揭西县正处于公共气象服务的转型期。揭西县公共气象服务部门必须以服务需求为牵引,以公益性气象服务为终极目标,大力推进和加快公共气象的现代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增强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健,李建,庄科F,吴孟春.基于Google Map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显示平台研究[J].科技通报,2011(1).

[2]葛慧君.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J].浙江气象,2011(1).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4

关键词 公共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监测预测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35-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共权益保障强化,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公共服务政策的透明度提高,亟需对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的科学发展[1]。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现存的机遇和挑战及如何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展开研究,从注重气象服务中的灾害监测、预测水平的提升及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进行了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研究。

1 公共气象服务概述

1.1 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

所谓公共气象服务是指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媒体以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进行的气象信息提示。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上存在的媒体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气象信息。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主要有2个:一是要为民众提供正确的气象服务信息,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醒群众对即将到来的灾害进行预防,进而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提供正确的公共气象信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指数的重要的方法[2]。

1.2 公共气象服务现存的挑战及机会

内蒙古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沙较多,面对这种情况,公共气象服务要重新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气象服务体系,同时要注重对公共气象服务队伍中的人才建设,提升气象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1.3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措施

要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首先就要注重气象服务中的技术投入,要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武装气象服务。一是要建立完整的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是包含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系统、气象观测系统以及科技支撑系统在内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气象服务体制。4个系统是密不可分的,第4个系统是必须要服从于前面3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要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为民的特性,即将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以及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作为其存在的意义及目标。三是要保证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提高气象服务系统对灾难的预报以及预测性能。

2 增强公共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能力

2.1 注重气象服务中的灾害监测、预测水平的提升

2.1.1 注重气象服务系统的灾害监测水平的提升。对自然中经常会出现的灾害次衍生灾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就要立即发出警报。对自然中的进行预测,旗县内的各个区域之间要加强合作,尤其是旗县内部的农村或者沿海地区、山区地带等地形地貌较为特殊的地方要特别加强气象的监测以及预报。

2.1.2 注重对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能力的提升。要求建立较为完整的气象预报体系,要提升气象预报的及时性、高效性,特别是对一些较为严重、摧毁能力较强的灾情的预测更要及时准确。要对旗县内部的各个地区的气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一旦有灾难发生的征兆就要立即告知当地民众,督促他们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力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旗县内经常发生洪涝以及冰雹等灾害,气象部门要对这些灾害进行更为详尽和集中的预报以及预测[3]。

2.1.3 对于可能发生的灾害要及时进行预警信息的。要注重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该系统较之以往的气象灾害系统而言,在预警频道以及灾难信息功能、内容上都应当有所改进。并且该系统和气象卫星广播、气象信息服务网络等系统之间的联系都要进一步加强。

2.2 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2.2.1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按照国内相关部门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内的相关要求,对已有的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于有些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类型的灾难的灾害来讲,要特别注重应急方案的设计。

2.2.2 注重灾难应急处理的队伍建设[4]。对于灾难应急处理队伍中的队员要定期进行培训,特别是新进的员工,要进行实训,增加他们的实战经验,灾害应急处理队伍中的员工应该对各种灾害都能够有一套应急处理方法。

2.2.3 重视抗击灾害以及救灾的实际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灾害可能会引发其他类型的灾害,如滑坡、山洪等灾害的发生就是由于其他的一些灾害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所以,提升队员的实际抗灾、救灾能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 参考文献

[1] 王莘.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4):2-10.

[2] 唐军奎.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探讨[J].陕西气象,2011(6):37-39.

[3] 严晓岚.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J].科技,2009(3):54-56.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5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is a trend with legs, so does the Meteorological micro-blog. This thesis sketch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micro-blog,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as announc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publiciz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communicat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of it.

关键词: 微博;气象;服务

Key words: micro-blog;meteorological phenomena;service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15-03

0 引言

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平台,彰显出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功能,正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社会。全国众多气象部门也纷纷开通气象微博,气象应急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拉近了气象部门与公众的距离,气象微博目前已逐渐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气象微博应用现状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可以公开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博客形式。根据国内最大的微博服务平台新浪2012年2月28日的统计数据,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新浪微博平台总流量,已于近期超过了新浪门户网站流量,显示出强烈的粘性和影响力。

自2010年起,全国各地气象微博陆续开通。截至3月22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已在新浪微博全部开通对外气象服务信息的官方微博帐号,形成全国一体化的气象信息微博体系。这是全国首个全系统微博群组,也是唯一的系统化行业微博群组。此前广东、广西等省份已形成省级的气象微博矩阵。截止到2012年4月18日,经过新浪平台实名认证的含有“天气”的微博用户有454位,含有“气象”的实名认证用户有234位,注册用户多数为各地气象部门,部分用户是气象节目或气象主持人、气象记者等,其中广东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开设的“广东天气”粉丝达52万,新浪天气频道天气资讯开设的“天气预报”微博粉丝达41万,著名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的微博粉丝为22万。由于气象微博的主体主要是气象部门,且气象部门的微博较为权威,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气象微博主要界定为气象部门开通的官方微博。

据气象部门调查,在公众最希望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途径中,微博列第二,仅次于手机短信。微博在城市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1]其中,广东气象官方微博圈截至2012年3月20日运行满周年,22个气象官方微博关注网友达350万,微博信息总量近2100条,正着手建立省市县三级微博服务圈。对公众反馈情况的统计显示,公众转发量累计达近40万次,平均每条微博转发次数近200次;公众参与评论达4万人次,其中1700人次的评论针对“广东天气”给出建议或意见,单个人给出可行建议最高次数达9次。[2]可见,气象微博在当下已蓬勃发展,日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

2 气象微博主要特点

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而言,微博具有迅捷、涉及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进而气象微博也具有了及时性、亲民性、互动性等特点。

2.1 及时性 微博文本编辑简便、机制便捷,渠道多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效率,实现信息传播的“第一时间”。微博“快速传播”的特性正好与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须快速的要求不谋而合,从而使得气象微博相对其他气象传播方式更加及时、高效。如“南京气象”微博开设以来,市气象台预报员每天通过微博及时气象信息,包括24小时天气预报、短临预报、实况雨量、交通气象提醒等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气象预警信息。2011年7月11~12日南京市发生了分布极不均匀的暴雨天气,“南京气象”连续30多条微博气象信息,及时通报降水的主要落区、未来1~3小时降水预测等信息,为公众掌握气象实况和预报信息提供了便利。

2.2 亲民性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页等方式的天气预报或其他气象服务,语言往往比较生硬、正式,而气象微博的消息则常常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甚至大量采用网络用语,“萌”言“萌”语、 “淘宝体”“凡客体”等广为流行,可谓是最亲民的气象服务方式。如最近流行的“晴儿不忙走,尔康还在重庆”,这是针对近日重庆持续降雨、日照少的天气特点,重庆市气象局的微博。

2.3 互动性 微博具有转发与评论的功能,用户不仅能在微博上快速接受信息,还能发表评论和感想,这种互动性是目前其它传播媒介很少具备的。因而,气象微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方便地和用户互动和交流,以增进气象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好地树立形象、改善服务。如2011年6月7日广州周围的强降雨过程,广东天气微博提前了消息,之后有网友问是否会影响增城以及汕头是否有雨。随后,广东天气微博给予了明确和及时回复,受到网友赞扬。另外,微博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与投票、上传天气照片来与气象部门进行互动。中国气象微博在2011年五一长假期间举办活动,只要网友发送假期出游任意图片并输入拍摄地点与“#五一天气随手拍#@中国气象”内容即可参加活动,并有丰富的奖品派送。除了及时性、亲民性、互动性这三个主要特点外,气象微博还具有涵盖更多图文内容内涵更丰富、与3G手机融合功能更强大以及传播更广更有泛影响力等特点。

3 气象微博主要功能

气象微博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其主要功能在于气象信息、宣传气象科普、沟通气象部门与公众三大方面。

3.1 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是目前气象微博的最主要功能,其中指数预报、天气实况、天气预报等一般气象信息最多,而应急信息是气象微博的特色内容。“天有不测风云”,及时应急信息,预防突发性灾害事件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方面。气象微博因为信息迅捷、高效,在气象灾害应急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应急信息更加及时、集中、实用。

3.2 宣传气象科普 以前气象科普的宣传往往受制于时间、场地的限制,而气象微博为气象科普宣传提供了固定平台,可以做到气象科普日常化、随时化,如广东气象微博每天固定贴出一条气象科普知识微博。另外以前气象科普方式主要是气象频道和气象电视节目、报纸和宣传单张等,这些宣传方式的受众主要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而微博应用主体多为年轻民众,通过气象微博来宣传科普知识,也扩大了科普受众。

3.3 交流沟通 气象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气象部门与公众交流、服务公共气象的方式,以前公共气象服务方式多是单面输出型的,公众多为受众。而因为气象微博具有互动性特点,从而气象部门可以与公众充分展开交流,了解公众的需要,解答公众的疑问,听取公众的意见、建议,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同时也是树立气象部门自身形象的有效手段。

4 对气象微博发展的几点思考

目前,虽然气象微博呈蓬勃发展态势,有着诸多优势和功能,但气象微博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吸引公众,如何与公众更好地互动,如何充分气象微博作用等都是必须进一步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4.1 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虽然目前已开设的气象微博多达几百个,但相对于全国各地的众多气象部门而言,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一些市尤其是很多县、区都还尚未开通微博。即使已经开通的气象微博,许多微博粉丝较少、微博数量较少、互动较少。

微博在传播信息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气象微博必将随之成为气象信息、气象科普宣传、与公众交流的重要平台,甚至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平台。各地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气象微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气象微博的重视,“下先手为强”抢占阵地,安排专门编辑、团队,制订相应规章制度,愈早愈重视就愈主动愈有成效。

4.2 吸引公众,扩大影响 因为微博受众必须主动关注才能获取消息,且各气象微博之间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粉丝、提高用户活跃性是气象微博面临的首要任务,没有用户关注,其他的一起都无从谈起。滞后、内容单一、语言死板、形式陈旧是目前部分微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些气象微博甚至简化成了天气预报栏目。气象微博要想吸引公众,扩大影响,必须充分发挥气象微博的特点,及时,态度亲民,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气象微博的重要功能在于气象信息,尤其是气象应急信息,因此的时效性格外重要,不及时就失去了应有作用。气象微博博主和粉丝之间是平等关系,气象微博切忌态度冷漠,高高在上或发些官样文章,必须贴近民众,语言喜闻乐见,方能受到网友亲睐与好评。除了与气象相关的其它内容,气象微博也可以一些休闲养生、旅游、健康、交通等人们比较关注的内容,只有做到内容丰富、信息实用,才能积累粉丝和口碑。气象微博还可以通过制作生动标题、配合优美图片等创新形式来吸引粉丝的关注。

另外,气象微博与其他气象传播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互动性。加强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积极性互动是判断微博关注度和活跃度的标准之一,也是微博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气象服务微博互动新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使公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和参与者,扩大气象信息传播范围。

4.3 保证准确,形成权威 气象微博在保证亲民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内容准确,以此树立权威性,在众微博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当前有些气象微博过于迎合公众,失去气象特色,为了抢发微博和讨好网民,甚至会错误消息,如此便过犹不及得不偿失。

气象部门应组建专门的气象微博编辑审核机构,制订相应严密规章制度,加强相关能力和责任培训,明确哪些该发、哪些不该发以及如何发。如佛山气象局官方微博“佛山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的信息主要包括天气预报和与网友互动两种,其中天气信息决不允许维护者擅自更改、调侃,但与网友互动则可以带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

气象变幻万千,气象信息难以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如果了错误的气象信息该怎么办,坦诚面对、真诚道歉当是最好选择。2012年3月6日,广东省顺德气象微博“顺德气象台”了一条道歉消息:“囧呀,亲们,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气象服务真的不够给力……虽然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但终究我们做得不太好,我们向顺德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该微博受到网友热议与赞赏,人们感受到了顺德市气象台的诚意,而顺德气象部门在看到网友留言之后表示“深感荣幸,也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增加了他们工作的动力。

4.4 统一协作,形成联动 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一体化的气象信息微博体系,广东、广西业已形成省级的气象微博矩陈,将来必将形成全国、省、市、县(区)连成一体的微博群组。各级气象微博功能与特色如何定位、区分以及如何沟通、衔接也是需要认真筹划的问题,既要避免重复也要避免矛盾,既要保持各气象微博自身特色也要增进联动协作。

5 结语

气象微博对于气象部门而言,既是提高形象、改善公共气象服务的良好机遇,也是自身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各地气象部门应该充分意识到气象微博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功能,进一步吸引公众、服务公众,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成,杨琨.气象微博成最亲民公共服务方式[N].中国气象报,2012-03-23.

[2]董永春,郑文丝.广东:建立省市县三级微博服务圈[N].中国气象协委员报,2012-03-23.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6

一、抓好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发展是根本,是硬道理,是龙头,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任何一项事业如果不发展,就会被历史淘汰,国家赋予了气象部门的神圣职责,就是要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服务理念,大力提高“四个能力”加快推进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壮大气象服务的社会需求。

一流台站取得的成果

近几年来,莒南县气象局大力实施“一流台站”建设,推进了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与发展,先后荣获全省气象部门局务公开、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气象科技服务明星单位、气象科技服务五星级明星单位,市文明单位,县绩效考核先进单位,连续8年获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多次被莒南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最佳服务单位,连续多年被市气象局评为目标考核综合评比先进单位。

1、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始终把决策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决策服务产品有《专题气象报告》、《重要天气报告》,公众服务产品有12121自动答询,电视天气预报、莒南气象局网站。二是公众服务能力继续得到加强,制定完善气象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等各项制度。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完善了县领导、乡镇、村街、中小学校等部门的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联系人数超过1200余人。能及时通过移动蓝海信息平台把气象预警、灾情、雨情等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领导手中,为领导科学快速决策提供可靠的保障,服务内容不断丰富。通过多种手段及时春、秋播、高考、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公众天气预报。三是加强“三农”服务,滚动了3-5天麦收期间天气预报,及时灾害性天气预警,在麦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农口、国土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四是大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成了符合规范要求的五个炮点及人影作业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体系逐步完善,当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人影工作,每年多次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使地方气象事业有新的突破。

2、综合观测系统不断完善,气象探测环境得到保护。一是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需要,先后建成了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站和13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地面测报,气象预报,农业气象保持高质量,无重大差错发生。二是设立观测场环境保护标志并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观测场环境保护范围备案。未经气象部门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3、不断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营造了优美的工作环境。一是气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在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下,建立了职工文体场所,进一步充实了图书室。对荣誉室进行全新布局,把廉政文化纳入气象文化总体布局中进行规划和建设,走廊悬挂了廉政文化标语,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营造了风清气顺的良好环境。二是加强台站硬件建设。2006年新建90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建成了集地面观测、预报服务、人影为一体的80平米的业务大厅,设有会议室、活动室等。进一步改善了气象工作生活环境,提升了气象职工的生活质量、文化品位,充分反映了气象部门高科技特点,提升了气象部门的社会形象。三是不断加强局容局貌建设,改造了大门,硬化了道路,对院落进行了绿化美化,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草的宜居环境。

二、促和谐,做好局务公开

家和万事兴,团结和谐才能把工作做好,团结和谐增强力量,团结和谐凝聚团队,团结和谐培养干部,团结和谐促发展。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如果一个单位不和谐没有团结和谐氛围,事业发展、人才成长都会成为空话。

要做到团结和谐,单位领导班子是关键,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宽以待人的胸怀,协调好单位内部之间,干群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等等之间的关系,协调工作是最主要的基本功,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精神状态,勤奋努力的敬业精神,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去影响别人,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

做好县局局务公开工作是和谐稳定的基础,局务公开是调动和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的有效举措,一是规范内容,增强局务公开的针对性,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公开和对内公开的两部分:对社会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的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气象服务对象内容方式,行政职权,监督电话等,对单位内部公开的内容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以及规范形式,增强局务公开的时效性。向社会公开形式主要有二种,设立固定的政务公开栏,通过莒南县气象局网,内部局务公开主要有三种,设立局务公开栏、召开各种会议,公示栏张贴,下发文件通报,信息,局域网传输等形式,单位内部的公开采用局务公开存档登记表与公开档案并存归档方式。三是确保公开的时间,常规性工作定时公开,有关决策以及职工所关注的问题及时公开,长期稳定的内容固定公开,阶段性工作按阶段公开,重点工作重点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四是运作规范,效果明显,群众满意,进一步加强了民主管理,保障了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更加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干部职工对单位领导的信任,使单位形成团结向上,共同开拓进取的发展和谐氛围。

三、强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强管理的实质在于真管实理,要管到实处,理在道上,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化管理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习,多方位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更新观念,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各项业务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综合管理知识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良好氛围,依据省、市局相关文件精神,先后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偱,形成按制度办事的良好环境。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认真执行县局局务会议制度,凡涉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均由局务会议讨论研究,报上级批准,集中智慧和力量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带头执行各项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发展”和“和谐”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团结和谐的氛围和优质高效的管理是实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和谐的因素,就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生活在勾心斗角,搬弄是非的环境中,就不能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和谐氛围。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用较大篇幅进行了深入阐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的强大决心,是我们今后工作发展的指向标。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

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新中国气象事业创建之初就明确了气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为我们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作为我们气象科技服务部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的气象科技服务,为气象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益以及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做出了显著贡献。就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而言,气象科技服务属于公共气象服务范畴,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因此现阶段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过程中,仍然需要持续推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作为我们气象服务部门,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能做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我们的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做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在认识和掌握气象变化规律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气象决策信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气象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和损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保驾护航。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趋势,就是要以“三个气象”理念为指导,适应国家有关改革以及气象事业长远发展目标、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要求,推进气象科技服务的改革与发展。20多年来,我区气象科技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气象服务更贴进人民生产生活,服务产品丰富多样,城市环境预报、空气质量预报、医疗气象预报、生活指数预报、交通气象预报、森林草原、城市火险预报、其它专业专项预报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全区通过电视、广播收看收听天气预报每日近千万人次,每天电视天气预报十几次,气象短信近百万条,拨打气象信息电话的人次最高时一天可达上百万,公益性天气预警服务也愈来愈广,气象科技服务基本形成由气象影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电话服务、手机气象短信服务、气象网络服务等支柱性项目以及其他服务项目构成的,集约化管理规范、竞争有序、统筹兼顾的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的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新格局。并且不断丰富气象服务发展的内涵,不断使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提升气象科技服务能力,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领域

多年以来气象服务工作的生动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为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不断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能力;必须坚持以服务为立业之本,不断强化服务对气象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依法发展为保障,不断完善有利于气象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只 有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气象科技服务才能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生命力。只有努力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才能更好的支撑公共气象服务发展。

通过学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气象科技服务方面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工作,拓展领域,取得发展。

(一)气象影视服务。要对全区的气象影视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不断整合和优化气象影视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以中国气象频道在我区落地为契机,加强自治区气象影视与各盟、市气象影视中心的联合与协作,按照“节目集中制作,末端补充分发”的原则,形成由自治区级频道中心和盟市级频道分中心构成的,分工明确、运行协调、合作共赢的新型气象影视服务发展模式;要充分发挥区级、盟市级气象影视中心比较先进的制作系统和节目策划、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逐步建立起“由区级气象影视中心或盟市级气象局集中制作,地级、县级气象局负责分发”的气象影视服务集约发展的新机制;要不断提高气象影视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扩大服务范围,突出节目的特色化、个性化和生活化。开辟突发天气事件、天气预警、灾情跟踪等实况报道,为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服务。大力开发和制作气象科普型和专题型节目,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要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紧密依托气象科技和气象基本业务产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开发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并积极推广应用;要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等各种手段,方便快捷、及时准确地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用户提供服务,实现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要不断拓宽专业气象服务领域,运用灾害性天气预警、气候预测、能源保障、气候资源开发等新技术,不断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的能力,开辟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新领域;当前要大力研究与开发紧密涉及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社会经济方面的城市环境、旅游观光和交通安全以及农业、林业、防火、内涝、建筑、保险、电力、能源、运输、仓储等方面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推进专业气象服务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大众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气象信息电话服务。要在坚持“l2121”气象信息电话服务公益性地位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号码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气象信息电话服务格局,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形成在社会公众中影响大、声誉高的气象信息服务品牌。要积极进行公众宣传、平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工作,不断扩大气象信息电话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气象信息电话服务发展新途径;我区幅员辽阔,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为了保证我区各族人民群众了解气象信息的需求和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建设12121蒙汉双语播报气象信息平台,以满足使用蒙语的少数民族群众对气象信息服务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区级、盟(市)级、旗县级之间以及整个气象部门内部的合作机制,上下联动,共同发展,进一步推动气象信息电话服务的规范化和集约化发展;要积极探索“12121”气象信息电话服务与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和气象影视服务的互动机制,形成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手机气象短信服务。要进一步强化手机气象短信服务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广泛地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合作,共同培育和开发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共利双赢;要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将气象部门的资源、技术和服务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打造具有鲜明气象特色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品牌,实现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推广活动,积极采取“捆绑销售”、“窗口营销”、“直面营销”、“电话外呼营销”以及气象彩信、气象语音短信免费试用等多种形式,全力开拓和发展手机气象短信服务用户群;要建立和完善严格、规范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手机气象短信服务系统正常、安全运行,不断提高手机气象短信服务的水平;要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和彩信覆盖面广、受众多的特点,开展气象应急预警、群发等公共气象服务。大力发展小灵通气象短信、移动气象报、手机wap服务等新的服务项目,不断开拓手机气象短信服务新领域。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气象服务。根据我区农村、牧区的实际情况,以全面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为重点,不断拓展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领域,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象服务。要将在20xx年成功推广气象短信平台与gsm电子显示屏移动信息机相结合的服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服务示范项目。针对前一阶段示范项目所出现的问题,加强业务管理,逐步完善和建立形式不同,相互补充的气象信息服务传播系统。加强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增加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时效,加快实现气象信息进农牧区、进农户牧户,帮助农牧民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百姓和谐安康”。

(六)其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

在积极稳步发展气象影视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电话服务、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和广播、报刊服务项目的同时,要努力挖掘现有其他科技服务项目的发展潜力,并且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市场公众需求调研、满足和引导市场新需求发展新项目,不断拓展公共气象服务的新领域,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气象,商业化,兴起,进展

 

目前,社会各界近年来抱有浓厚兴趣并几番起伏、断续热论的“气象经济”内涵,更多关注的可能恰是广义“气象经济”内涵中“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即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现象。

1.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作

1970 年代以前,各国气象信息服务均以无偿为主,1970 年代以后,信息服务开始由无偿向有偿转变。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即是“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1984 年9 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42 届国际文献联合会上,有偿气象信息服务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气象商业化服务的概念得到确立。

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气象有偿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近年来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在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制度的积累性效应随改革的递进开始在我国气象信息业发挥作用。为维护我国气象信息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市场化的模式减轻气象事业对国家过分倚重的局面,便显得顺理成章。在我国加入WTO前后,我国的气象事业又面临必须服从“竞争法则”,在同其他国家的气象经济关系调整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严峻态势。。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气象服务的某些部分加速了其商业化的步伐。

2.气象商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进展

目前,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大体可归为四类: 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不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由私营气象公司开展, 如美国、日本等国;二是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三是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如新西兰;四是国家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同时又近乎垄断商业气象服务,但其服务水平和社会整体商业气象发展水平又相当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精细化的气象需求矛盾较大,如中国。

综览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其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受本国经济和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影响,气象部门出现经费不足或者政府部门减少了对气象部门的财政投入,使得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的国家气象部门不断增加,有的国家气象部门甚至转为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司;二是随着商业性气象服务需求的倍增和日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私人气象公司提供商业性气象服务,与国家气象部门开展竞争;三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公司普遍采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运作,以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商业性气象服务正在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由为本国服务延伸到国外服务市场,跨国经营气象服务产品及技术。

再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商业气象发展历经了如下三个依次渐进的阶段,这里仅对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国家的进展脉络做一些介绍。

2.1 草创阶段(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支持,以开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要任务,专业有偿服务处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专业服务的收费属于补偿性收费,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收取的服务费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专业服务的产品主要是常规的资料、预报、情报,一般是使用公益服务产品略加改动或直接向专业用户提供。

2.2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仍靠政府拨款支持,但支持力度因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多而被迫减少。气象部门便转而在开展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偿气象服务和发展纯商业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收取由公益服务产品加工、生成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纯商业气象服务收取“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服务的成本有严格的成本核算。收取的服务费用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不再直接使用通用的公益服务产品。

2.3蓬勃生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必须由政府拨款支持的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成本回收) 气象服务分离。。或者是国家气象部门只开展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纯商业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公司承担,如美国等;或者是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如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以及这些领域的有偿咨询服务,同时负责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而“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负责按纯商业运作方式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和公众等提供气象服务。公益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都进行成本核算,差异只是具体核算项目的多少和是否计入相应的“利润”。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气象咨询服务在商业气象服务中占有重要比例。

综上所述,中国气象商业化的发展将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汲取他们的教训,在气象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先行方面多作出贡献。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上一篇: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欧美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