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8 11:50:02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篇1

一、文学鉴赏能力概述

文学鉴赏能力是指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因素: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无论是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还是从文学教育自身的需要来看,都应该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首先要阅读。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指出;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那么我们可以说,培养阅读的能力就如同培养呼吸的能力一样重要。文学是“人学”,这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作为“人学”的文学,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它对个体一生精神的生长发育,无疑具有水、空气和阳光一般的特殊营养。这也是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因之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讨论文学鉴赏能力问题,在文学教育被强调的今天,就更具有其重要性。

第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素质。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文学鉴赏就是要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体验,使整个心灵感到满足充实,欢欣愉悦。

因此,要引导学生去赏析教材中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震撼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于诗意的景物画面。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美、自然美、理趣美、语言美、结构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不容置疑,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就是由鉴赏来实现的,是和审美相结合的。因此,语文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文的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对作品中生动传神的语言、精巧细致的结构、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意境、个性分明血肉丰满的人物、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情节的鉴赏过程,本身就是读写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就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美、语言技巧美以及和谐的意境美,进而再研究结构是怎样安排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人物场景是怎样设置的。掌握了鉴赏文章的套路,加强了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学生在阅读中,就容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解写作特点,理清结构,正确分析词义。鉴赏是理解感悟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学生在写作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借鉴模仿赏析过的一些好文章的结构、语言、表现方法等,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培养鉴赏能力的理论基础

传统鉴赏理论受客观决定主观的影响,认为鉴赏只是被动地解读作家写入作品中的意图。鉴赏的客体,即文学作品在鉴赏中具有决定意义,读者在鉴赏时只是跟着作家的叙述路线走,完全是被动的。鉴赏水平也只是对作品中隐含的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阐释和感悟。

接受理论的诞生则打破了这种作品决定论的局面,从此欣赏不再只是完全被动地跟着作家的路线走,也不再只是对作品中暗含的作家意图的破解,而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的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尧斯、伊塞尔、瑙漫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接受理论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所有文学的艺术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完成。”甚至认为“不涉及接受者,文学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这一思想被尧斯继承并发展,尧斯认为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于作家赋予它的语言形式中,而是存在于读者的感觉中,正是读者的阅读才使其得以现实化。伊塞尔对此则有所纠正,“审美效应理论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把文本牺牲于理解的主观随意性之中。”也就是在强调读者对文本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顾及到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凶。在三十余年的时间中,它产生了相当深广的世界性影响。

该理论提出了文学鉴赏作品内容的未定性、未定点和空白。文学语言不像科学语肓那样,是确定的,它是描写性的,本身就有许多言外之意,再者作家在描写生活时也不可能将生活的全部都写进文本之中。因此在文本的各个部分之间就留下了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将其填补起来。该理论提出了鉴赏就是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化、现实化。它是读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想象力填补文本空白以使其完整的阅读过程。文本是不完整的,各部分之间留有许多未定点,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对其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的文本召唤功能。这是作品的一种固有的功能,即召唤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功能,因为作品是不完整的,它必须经过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最后形成,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无限空间,以期待着读者的积极参与。作品的意义并非是固定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并饱含了现实化的各种可能。

该理论提出了鉴赏者的期待视野。具体地讲就是读者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读者渴望、愿意和能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读者对作品现实化的程度就是受其期待视野所决定的。与读者

的期待视野一致的作品读者就很容易接受,反之则有两种可能:或者消极的放弃阅读,或者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以适应与自己固有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本的召唤。这种消极与积极的不同表现,本身即是读者期待视野的一种固有的功能,也是读者欣赏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据此可以将鉴赏分为:主动鉴赏和被动鉴赏。主动鉴赏,指读者不但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且能够通过调整(顺应)自己的心理结构,从而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被动鉴赏,指读者只能鉴赏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的文学文本,而不能鉴赏那些与其期待视野不一致的文学文本,它不能根据文本的召唤结构的需要以调整其审美心理结构,不能对文本的召唤作出应答,而只能按既有的审美心理结构选择鉴赏文本。

上述理论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学生就是读者,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为目标。

四、鉴赏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鉴赏课的着眼点是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为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洞开文学艺术的天窗。目前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相对淡薄,一方面可能是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另一方面,信息社会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鲜活的有时代气息的信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正在发生改变。因此,加强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首要前提。教师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经典文本引导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授方法就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多读名篇名著,养成深入体会的习惯。文学教育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一节课所鉴赏的作品毕竟是有限的,但只要传授给学生正确可行的方法,学生在课外的鉴赏范围却是无限的。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第三,文学鉴赏课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学生对阅读产生一定兴趣,逐渐喜爱阅读之后,教师还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阅读选择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虽然这些经典文本所表现出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思维方式、智慧认知等,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而这种“远一点”的审美生活,却正是对我们现时生活的丰富、导引、提升和激励,这也正是生命成长所必需的营养。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巨大的审美震撼、丰富的情感体验及深刻的人文关怀,必然会逐渐提升阅读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篇2

关键词:鉴赏;油画;审美;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曹晖著.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专科 唐诗宋词 选修课 教学定位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34-03

唐诗宋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镇,也是各高校开设专修或公修的热门课程。新时期以来,各种唐诗宋词选本、教材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如张明非主编的《唐诗宋词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尚永亮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就是近年高校中较流行的教材。但学科常识告诉我们,即使同一门课程,由于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学定位不同,就会由此导致其教学策略的差异。笔者多年从事古代文学和唐诗宋词选修课教学,对上述问题曾作过一些思考,愿抛砖引玉,向同行请教。

一、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定位

教学定位,是指不同课程或同一课程不同层次在教学中最适合的位置。唐诗宋词选修课,无论鉴赏或研究,都是文学接受中的一种精神活动。但不同的是:“文学鉴赏,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1]它包含着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文学研究,则是以文学及相关内容为对象,探索其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正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研,摩也。”“究,穷也。”因此,鉴赏和研究虽然同属接受者的精神活动,但其对象和要求并不尽相同。鉴赏的对象主要是作品,而研究的对象除作品外,还涉及作家、流派、思潮、历史、考证等。故无论从深度和广度,研究都要比鉴赏活动要求的程度更高更广。郑振铎说:“鉴赏是随意的批评与谈话,心底的赞赏与直觉的批评,研究却非有一种原原本本的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不可。”[2]因此,鉴赏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则是鉴赏的提高深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鉴赏是一种以审美为依归的精神活动,而研究则是一种超越鉴赏而具有丰富学术含量的科学活动。

正因为这样,唐诗宋词的选修课在专科和本科层次上的教学定位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专科学生起点较低,古代文学教学时间少,一般只有200学时左右,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的把握不够深透,学习的作品也偏少。就目前普遍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来看,唐宋诗共选119首,其中唐诗94首,宋诗25首,唐宋词共选39首,其中唐五代词11首,宋词28首,诗词合计才158首。同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只能选择其中小部分作品进行分析。由于学习视野的浅窄,专科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要达到研究层次困难较大。但本科不同,学生起点比专科生高。古代文学教学一般都在300学时以上,至少比专科多出100个学时。而且本科作品选,无论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其所选的唐诗宋词数量都要比于非的多得多。以朱东润的为例,唐宋诗共选268首,其中唐诗190首,宋诗78首,唐宋词共101首,其中唐五代词18首,宋词83首,诗词合计369首。无论是唐诗或宋词,其选篇目都比专科的多出一倍以上。而且本科院校除了与专科院校同样开设《文学概论》以外,同时一般还开有《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这样,就为唐诗宋词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本和理论研究基础。而专科,以上课程则往往付之阙如。因此,同样是唐诗宋词选修课,专科定位在鉴赏而本科定位在研究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不少专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而本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循名责实,其称呼本身就是对其课程定位的最好说明。当然鉴赏和研究只是就其侧重点而言。事实上,在鉴赏的过程中必定会包含一定程度的研究,而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必须以鉴赏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话、词话,则往往既包含着鉴赏,又包含着研究的内容。从南朝钟嵘的《诗品》到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莫不如此。斯为学界共识,兹不细述。因此在鉴赏与研究的问题上,不必僵死地划定楚河汉界,而要根据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而灵活掌握。在总体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其鉴赏、研究的尺度可以有所侧重或位移。同时,如果是非中文专业的唐诗宋词公选课,即使是本科,我们认为,也还是把它定在鉴赏层次较为适宜。

当然,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跟师资有莫大关系。有些老师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格律”、“唐诗宋词创作比较研究”,甚至是李、杜诗或苏、辛词等的研究也是可以的,但这些无论是对专科或本科院校,无论是对师范或非师范专业,都只是唐诗宋词教学中的特色课程,缺乏普遍的可比较性。

二、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定位目标所制订的方案。专科唐诗宋词教学既然定位在鉴赏上,那么其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都应有自身相应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上,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为旨归

鉴赏是在一定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审美精神活动。康德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3](39)因此培育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了唐诗宋词教学的核心目标。

当然,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并不等于说鉴赏不需要知识。事实上在唐诗宋词教学中,文字训诂、历史典故、诗词格律这些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否则鉴赏就寸步难行。但仅有这些知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疏通文义也并不等于鉴赏。鉴赏除了一般知识的体认辨析之外,其根本落脚点在审美上。而且与其他文体相比,唐诗宋词最富审美情韵,所以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诗词的形质之美。所谓形美,是指唐诗宋词体现出来的技艺之美,包括语言、韵律、结构、表达等要素。所谓质美,是指唐诗宋词内容中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包括情美、象美、意美、境美等要素。因此,以知识为基础,以审美为旨归,以形质之美为中介,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专科唐诗宋词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名篇佳作为载体,最好以类相从

唐诗宋词的教学目标,既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那么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来教学,这自然是情理中事。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4](32)因此,只有选择名篇鉴赏,取法乎上,树立崇高的审美规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目前开设唐诗宋词教学的高校,对教材内容处理方式大体有二,一是按时代先后编排,以名家名篇为主。如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从1995年面向全校开设“唐宋词名家欣赏”公修课,先自编讲义,于1999年出版《唐宋名家词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版),从盛唐李白直到宋末张炎,共选唐宋词45家,作品195首。另一种是以类相从。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二,一是以类相从,史论结合,如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教授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等。另一类是以类相从,以名篇为主,如刘怀荣教授等编著的《唐诗宋词名篇导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以时代先后名家名篇和以类相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集中学习某一作者的作品,有利于点的深入探析,而不利于面上的展开,且古文唐宋段,如作家生平、创造概况等有不少内容已学过,容易造成部分讲授的重复。后者有利于在面上的展开,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某一类题材的特点,拓展知识结构,但又不利于个体作家的集中深入探究。笔者从2003年就给专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鉴赏”选修课,对以上两种方式都先后做过尝试,最后确定打破按时间先后选择名篇的做法,自编讲义,按题材将唐诗宋词各分为13类,用宏取精,以名家名篇为主,由点线向条块面上深化延伸,收到较好效果,并于2013年出版了《唐诗宋词分类简析集评》(汕头大学出版社)。当然,对教材的任何处理方式,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专科选修课,以名家名篇为主,应该成为最我们的最佳选择。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主体审美体验,循言、象、意纵横比较,辨析深化

审美体验,是指学生在对作品动情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生成新的意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身之体之,心之验之。唐诗宋词鉴赏说到底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审美体验才能实现,没有体验,就没有鉴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美体验融贯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把握各种作品异彩纷呈的美,真正做到“识深鉴奥”,“欢然内怿”(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语言是诗词特殊的审美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元素,披文入情,让学生从容涵容,悉心体味,领会其美,在此基础上由意象进而把握意境。袁行霈指出:“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5](132)可见,鉴赏古典诗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意象入手。对此,蒋寅先生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诗人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思维完成意境营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诗性经验意象化的过程,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也;读者鉴赏则相反,是通过个别意象的解悟逐步领会意境的完整构成”。[6](28)可见抓住语言,从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意境,确是鉴赏唐诗宋词的有效路径。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化。黑格尔说:“每一方只有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7](254)唐诗宋词鉴赏亦复如此。这种比较,一方面是作品比较,另一方面是接受比较。作品比较可以是同时或异代。如同样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和李白《行路难》(其一),在意象处理上就有写实递进和象征跳跃的不同。同样是相会,李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和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在格调上就有低俗清雅之别。总之,“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凸现双方的各自特点。同时,接受比较只是前人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

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承传中华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研究能力,优化人文素养基础的重要工程。在大力弘扬国学教育的呼声中,尤其是在加强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定位,并由此确定其教学策略,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任何的教学定位与策略都不是铁板一块,随着时代变化和教改实践的深化,其内涵必然会有所更新发展。本文所谈,只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粗浅体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 注 释 ]

[1] 鲁枢元主编.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龙协涛编.鉴赏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康德,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 爱德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 文学鉴赏 能力养成 研究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好基本专业性知识、专业性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文学鉴赏》注重的就是学生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越高,专业技能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文学鉴赏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种自身能力发展的培养,探求大学生的自身素养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是高职高专教学的主要目标,以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主要理念。因此培养学生的自身素养能力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目前,文学鉴赏课的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停留在形式上、而不重注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一言以蔽之,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背离了文学鉴赏本身的规律。教学中不能从实际出发,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多数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是“以讲为主”,而对比较先进的新教学方法则知之甚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权利和机会,极大地妨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怎样才能培养、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我们主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明确《文学鉴赏课》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求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学院注重对学生职业技术与岗位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这样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因素,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时代,重视的是科学技术,文学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渐渐的疏远,一方面是教育因素,学生来到高等职业院校后,学院重视专业课程的培养,强调专业课的实用性,不重视基础课,这种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影响很大,造成很多学生重理轻文,厚专业而薄基础,学生对文学鉴赏课同样也不重视。所以一定要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一个合格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操,这是文学鉴赏所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视学习为苦事。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在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理解、欣赏、揣摩的兴趣,只有阅读,学生对文学作品才有的感知、感受,才能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是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多数教师在引导鉴赏文学作品时,往往就停留在文学作品的感性层面上,而对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往往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上。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审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

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特性,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在创造过程中作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到艺术形象之中,创作出感性的客观形象和感性的主观形象。指导学生感悟形象,从形象中体会出艺术的美。

2. 审美文学作品的感情性

无论什么体材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离不开情感这个线索,文学作品是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熔铸在文学作品形象之中的,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感情之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之时也就体味到了文学作品的情感性。

3. 审美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照搬,而是高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性的重新创造,这就是虚拟性,虚拟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是文学形象创造的载体,虚拟性来源于真实性,没有真实性也就没有虚拟性、让学生体会到虚拟性在文学中的重要价值及虚拟性之美。

四、指导学生鉴赏方法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篇5

新课标下,高中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也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做出了重要的改革,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思维。在此要求下,老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及美术大家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美术鉴赏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过程,引导创新 

老师引导学生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外在画面,而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在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进行在创新,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蒙娜丽莎》这部经典作品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达·芬奇。我为学生们讲到《蒙娜丽莎》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反对宗教以某种方式束缚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达·芬奇,他在创作《蒙娜丽莎》这幅在作品时可谓是精益求精,从人物的坐姿到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精雕细琢,达·芬奇也巧妙地利用他的烟雾状笔法画出了这幅经典作品,让人对蒙娜丽莎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微笑产生无限遐想。但是杜尚在这幅堪称经典的作品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胡子,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此之后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杜尚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就这样,我告诉学生们我们鉴赏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还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在创作,此后学生们也想出了使时装模特、老师与《蒙娜丽莎》进行结合。 

二、尊重个性,自圆其说 

现代的新式教育不单单是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输送知识的过程,而更加强调的是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美术鉴赏这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作品时,也要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自圆其说。 

例如在鉴赏《场景Ⅱ》时,我先告诉学生们现代主义不再以写实为基础,而是将客观的事物用主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抽象派是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我们鉴赏的这幅是冷抽象主义代表作家蒙德里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介绍完外国现代主义的特征之后我就讓学生观察作品并就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到:“老师,我认为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表现的并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就问他:“那你觉得这幅作品哪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好呢?”于是该学生回答:“虽然抽象主义的特点之一是不用客观的形象来变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是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仅仅用简单的格子和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对于那些不懂得抽象艺术的人来说很难欣赏这种艺术的美,更不用说走进作者的内心了。”听完学生的叙述后,我点评到:“同学的评论有理有据,确实有许多人认为抽象艺术就是乱涂鸦,但是作者蒙德里安把绘画语言限制在垂直线和水平线,三原色和黑白灰系列,在创作时对每一种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勾勒都是经过思考和精心组织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背景来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只要你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也会尊重你们对作品的看法。” 

老师通过美术鉴赏课,让学生赏析各种名作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表达出对作品的真实思想。 

三、作品对比,发现差异 

美术课堂鉴赏美术作品时,有时必然会将作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比较出作品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进行作品对比的过程中寻找其中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点,最终提升美术鉴赏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宗教雕塑时,我让学生们欣赏了云冈石窟释迦佛像、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和麦积山石窟佛像,然后请他们仔细观察这三尊佛像的外在特点有何不同。一位学生回答:“卢舍那佛面部形象与早期的云冈石窟佛像相比,明显中国化了,看上去更加恬静、祥和,给我的感觉更加睿智、博大、庄严、高贵。”我说这位学生回答得非常好,佛教传入后,为了在中国立足,佛教从内容到艺术形象都开始了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卢舍那佛所体现的气度也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写照,它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在成千上万件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后来有学生补充道:“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都比较健壮、丰硕,而麦积山石窟的佛像则瘦了些。”接着又有学生发现了服饰的差异,说:“麦积山石窟的佛像,衣纹褶皱像层层叠加的荷叶花瓣,更好看,而之前的佛像衣纹有点像面条,稍显逊色。”我肯定并赞赏了这几位同学细致的观察力,早期的佛像承袭印度经由凉州地区传播而来的模式——健硕的体态、紧贴的袈裟。后来受南朝士大夫秀骨清相审美观的影响,外貌则变得清瘦、俊逸,衣纹褶皱也由泥条式变为更富于装饰性的阶梯叠加式,世俗的审美改变了异域的造像面貌。通过对这几尊佛像的对比,学生们不仅发现了它们的外在差异,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些内在的不同。 

通过对比,学生们能够仔细观察优秀的美术作品,发现其中的差异,不仅让学生走进了作品,更加深入了解作品,同时也提升了鉴赏水平。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篇6

一、观赏石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以绘画艺术作品为例,看看其形式和内容(也称“语境”和“意境”)究竟是什么?内容指构成艺术形象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总和,通常称为题材和主题。形式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两方面,内形式是指内容诸因素的内部组织和结构;外形式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创造艺术形象。

中国画的内形式称为“构图”,也叫“经营位置”;外形式是笔墨,以点、线、面的方式来塑造形象。笔墨属于可见因素,但内含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意趣,这就是绘画艺术作品的内容。雕塑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无需赘述。

其次,说说我们观赏石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许多人把赏石的审美概括为形式美、意境美(也称神韵美)和科学美几个层次,形式美自然讲观赏石的形式,神韵美说的就是观赏石的内容。

观赏石的要素(形状、质地、色彩、纹理等,它们既是形、神美的物质基础,也是其结合的纽带),以及观赏石的配座、展具、周边环境、空间位置关系等,为观赏石之形式。在对观赏石的鉴赏中,赏石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其固有的生动具象及其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有了特定的意蕴,体味到了情趣、韵味、气势和气质,同时渗透进了自己的思想,此为观赏石之内容。

第三,谈谈艺术品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关系。

1、不同的艺术作品,其形式和内容的位次不同。譬如,文学作品主要在于内容,故事情节是它的生命,形式是文字。影视作品是通过“看”和“读”的方式完成艺术思想表达的,形式和内容都重要。绘画艺术正好相反,形式重于内容,因为绘画艺术是纯视觉欣赏艺术,没有新颖的形式语言,就没有好的绘画艺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怎么画”远比“画什么”重要得多。

3、独特的形式语言本身就具备了内容。例如,毕加索的名画《亚维农的少女》,它的内容是画中的吗?不是,是毕加索用的色彩与创作形式带给人们的强烈感受,画中点线面的运用、色彩块面的组织,使塑造的人物极富生命,也就是中国画中所谓的“气韵”。我们鉴赏观赏石艺术品,偶然也能看到这样的佳品,如“鲁迅先生和许广平”。

二、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首先从形式开始

其一,从接受的角度看,鉴赏观赏石艺术品必须从对形式的解读、感受开始,进而才能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观赏石鉴赏审美主体是人,客体是观赏石,他们之间是互为依存、彼此促进的“物我”关系。在品读阶段,人的思想活动主要集中在对奇石自然美的观赏中,大家首先看到、触到和感觉到的是石头的形、质、色、纹等外在艺术特征,感受这种艺术语言或语境。这是第一个层次,也是很重要的层次。而后,依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通过反复的品读,当筛选出石上主体美及对其内涵有了深入理解时,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转化为情思、意境,才触及到观赏石的内容,进入到了精神境界。所以说,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首先从形式开始。

其二,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内容的欣赏。就比如阅读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不管故事情节设计得多么好,但文字和叙述非常一般,读者就不会继续读下去。相反,故事情节虽然一般,但语言精妙、细节感人,则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鉴赏观赏石也一样,往往好的“形式”(形、质、色、纹、命题、配座),很能抓人眼球、让人激动。前面提到的“科学美”,就是以观赏石中遗留的密码信息,运用有关科学,如地质学理论,研究观赏石美的成因,人们即刻明白了:这么奇特的图案,原来它是变质岩;这么纯正的色彩,原来它是原生色……总之,与众不同的外观特征,能特别勾起人们对观赏石的欣赏、购买甚至“占有”的欲望,如“金色年华”。

其三,艺术品的形式美是有规律、有法则的,观赏石艺术品也必须遵守,不能例外。有人说,奇石是大自然造就的,哪有那么完美。我以为不然,要么怎么叫“奇石”呢?“上苍”的疏忽和遗漏也不能原谅,不够艺术品标准的宁可弃之。艺术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多样统一”,其法则有:对比与调和,节奏和韵律,对称和平衡,统觉与通感,含蓄与沉着,等等,而且在作者的运筹下,有条不紊、和谐统一(如“童子拜观音”),好的观赏石确实也是这样。有的人鉴赏观赏石,连声说“好,好”、“太漂亮了”、“稀世珍宝”,进而问他怎么个好,他沉默不言了,也许是不想说、不愿说或不屑说。

三、“精品石”必然是引起共鸣、共识、公认的

我为什么要立这个标题?其实与观赏石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及其鉴赏密切关联。

一方面,观赏石艺术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要说它是“精品”,必然要符合精品的要素和条件。就现有观赏石的理论框架、鉴赏要则及鉴赏习惯,形、质、色、纹、韵等诸要素及其协调统一,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或高度,才能称作精品石;况且,鉴赏顺序是从形式到内容,逐步深入的,进入不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永远不能理解它的美妙。

另一方面,个体(收藏者)鉴赏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由形式到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个过程非常艰难。由于受藏石者个人阅历、文化学历、知识积淀等诸多因素制约,正如上述一样,鉴赏也许只能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换句话说,藏石者本人认为他的奇石是精品,可大家不一定这样认为。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问题:拿来让大家说、让专家评、让学者论,“投石”问道,“抱石”参展,如果获了“大奖”,可能就算精品石了。总之,精品石必然是引起共鸣、形成共识、一致公认的。

四、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是鉴赏观赏石艺术品的最高境界

鉴赏观赏石艺术品从形式开始,应该是有道理、合乎逻辑的,但这仅仅说明个“顺序”问题,形式先于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内容,而不能完全说形式是主要的,内容是次要的,形式决定内容,内容为形式服务,我并不这样认为。关于这方面的观点,我曾写过一些理论文章,有兴趣的可以一阅。如《从谢赫的“六法”画论看当代图纹石的鉴赏》、《从罗丹的雕塑艺术看当代造型石的鉴赏》、《从王羲之的书论看当代文字石的鉴赏》等等。

南朝画家谢赫把“气韵生动”置于他的“六法”之首,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也就是顾恺之所说的“传神”或者叫“以形写神”。以形写神所遵循的就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艺术表达方式。观赏石艺术品的鉴赏必须讲究“神韵”,这是对构成画面的“精、气、神”的深刻感悟,是鉴赏观赏石艺术品的精髓和最高境界,这是绝对不能含糊和否认的。

至于不少人为挖掘观赏石的内涵和深刻主题,甚至专门著书、撰文,包括我本人也经常这么做。我认为,这同样是个“形式”(文章体裁)问题,不足为怪,也不可非议。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有效教学

美术课上,已不能再唱知识与技能的独角戏,而要以美术教育为主体,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审美性等诸因素结合,打开知识的多扇窗口。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的,美术鉴赏是最重要的审美活动之一,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美术鉴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对他们性情的陶冶、情感的丰富以及高尚趣味的养成,都具有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将不同的科目之间的学习联系起来,将生活现象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用画笔去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思考,展现抒发内心情怀。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②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③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引导学生鉴赏好的作品,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实践。④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①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鉴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③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术鉴赏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教育,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使其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美,能够深入发现并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进而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三、在鉴赏中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

(1)美术与文学的渊源。文学语言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可以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在鉴赏中或激昂、或低沉、或愤怒、或柔情的语言都能从另一个侧面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不同美术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波澜。美术鉴赏活动首先表现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鉴赏者通过鉴赏活动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对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

(2)用背景故事感悟心灵。很多美术作品创作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样或那样的趣闻轶事,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去看大师背后的故事,更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故事,学生一旦被带人情节,便会被情节中的戏剧冲突所吸引,这种情感甚至会占据他们的整个心灵,让他们的心潮为之澎湃和感动。例如鉴赏后印象主义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

(3)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是美术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人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既了解了中国的艺术,又提高了民族荣誉感。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 高职院 公共艺术课 舞蹈鉴赏教学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在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自主创新意识的强烈刺激,迫切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对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摇篮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课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舞蹈鉴赏》教学有效性开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高职院《舞蹈鉴赏》教学现实意义

培养舞蹈素养。舞蹈素养可以理解为有效鉴赏舞蹈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舞蹈是一种直观的肢体语言,没有旁白,需具备一定的舞蹈素养,才能解读作品。高职院开设《舞蹈鉴赏》教学,普及舞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舞蹈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舞蹈的欣赏过程中去,感受舞蹈艺术多元文化集成的美妙。

提升职业素质。有学者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划分为职业理想与道德、职业文化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等数个模块,数模块的和谐发展,构成了高职学生完备的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舞蹈活动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文化因素,《舞蹈鉴赏》教学对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与职业审美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有效性制度保障。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规定了《舞蹈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修1门并通过考核,与此同时展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估。从制度上强制高职院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同时以评估为手段,促进高职院公共艺术教育水平上一台阶。

二、高职院《舞蹈鉴赏》教学功能体现

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舞蹈鉴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认识舞蹈作品,通过观察解读舞蹈作品,发挥个人想象空间,获得审美情感满足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把经验贮存于脑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舞蹈鉴赏》教学中的这种观察习惯的养成与观察力的提升是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的催化剂。

获得情感满足。情感外显于表情与动作,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看秧歌》,设计表演了喜看、惊看、羞看、怒看四种情绪的“看”,演员惊恐地瞪大眼睛、张开嘴巴的表情,上身扭曲、两手绕扯手绢、双脚内八字的姿态,都是将日常的表情动作极度夸张变形后外化出来,演员与观众的双重身份与真实观众形成了双重情感传递空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高职学生在多次鉴赏舞蹈作品后,能唤醒内心潜在的丰富情感,获得审美的情感满足。

直观性宣传教化作用。《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子八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孔子愤慨于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已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春秋时这种所谓的“礼崩乐坏”,从另一方面来讲是当时宣传教化民众,民众思想被固化的结果。舞蹈鉴赏给人以直观的心理感受,音乐、动作、表情、舞美,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神经,触动内心情感的联想与波动,引发思维联动,起到直观性的宣传教化功能。

三、高职院《舞蹈赏析》教学价值体现

扩大视野。从“舞蹈纹彩陶盆”、“盘鼓舞”到敦煌飞天舞,从夏启之舞、《大武》舞到《云门》乐舞,舞蹈活动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肢体语言符号,行使着与自然界对话、与神灵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使命。《舞蹈赏析》教学带领学生徜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想象力。

获得心灵自由。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舞蹈赏析》的审美过程也是学生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的过程,审美活动给予的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赋予他们更多生命的意义与创造的灵感。

提升审美能力。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此(艺术)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了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了主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来提升,而具有审美能力是欣赏美,创造美的关键。《舞蹈鉴赏》教学以大量的舞蹈作品为依托,通过观看,讲解,讨论,实践等途径,传授舞蹈动作表情、节奏、构图、风格流派等相关知识,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高职院《舞蹈鉴赏》教学几大模块

理论讲授做铺垫。高等职业院校《舞蹈鉴赏》教学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普及型教学,以一般性知识为主,再配合作品鉴赏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讲解。理论知识的讲解要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引人深思,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景,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作品鉴赏为主体。舞蹈作品鉴赏环节涉及到具体的舞蹈作品,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一是梳理舞蹈类型,以民族舞蹈文化为主线,外来经典舞种为补充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二是浏览大量舞蹈作品,选取典型性与代表性,独具时代特征与一定教育意义的作品为鉴赏对象;三是对选取的舞蹈作品进行深入挖掘与剖析,了解舞蹈创造背景,分析舞蹈动作、形象、构图等理论知识。

课堂讨论交流为手段。《舞蹈鉴赏》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交流环节,是培养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将课堂讨论交流放在整个课程的尾声阶段,要求是每个学生课下选取自已喜爱的舞蹈作品进行鉴赏,截取三分钟视频片段于课上以教师的身份脱稿讲解,并讨论交流舞蹈鉴赏心得体会,由教师进行总结。

参与文献:

[1]黄爱民,胡俊.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J].大家,2010(7):192-193.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25.

[3]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73.

[4]吴忠良.高职实践教学的性质、特点及构成要素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