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14:26:53

直升机技术论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3—043-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中国已进入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除了依赖于国内技术进步的自我增强机制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和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初步成功。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国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出口环境不断恶化,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外需”大幅缩减,出口导向型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另外,盲目的、不加甄别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造成国内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企业严重依赖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国在事实上沦为发达国家的“工厂”,被日渐锁定在全球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可见,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路径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都曾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推动本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由原来的单向接受国际资本流入为主转向资本跨境双向流动并重。在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69亿美元,到2010年已增长到688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5.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名列全球第五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理论基础与传导机制

1.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理论基础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弗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一国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自身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这一过程必然会导致投资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小岛清(Kojima,1987)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指出,母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可以集中资源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加速国内的产业升级。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具有较大影响。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效应也引起相关研究的关注。威尔斯(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Lall,1983)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摒弃了跨国企业只能依赖垄断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eantwell,Tolentino,1990)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是在周边国家进行,随着海外经验的积累,为了获得较为复杂的技术会向发达国家投资,这样就可以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从而促进母国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这一论题。范飞龙(2002)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之一是要发挥其对国内产业升级的拉动效应,因此应优先选择产品供求链长、产业内贸易量大的产业。王根军(2004)提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吐故”与对发达国家的“纳新”过程,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为国内产业升级腾挪空间;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冯志坚(2008)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途径,提出按照梯度转移原则,将国内制造业中的成熟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江东(2010)利用中国典型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规模和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影响较小。

2.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传导机制

具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1)传统产业转移效应。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着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但是,在传统产业退出时会遇到退出壁垒,这些壁垒主要来自于生产设备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沉淀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国已经或濒临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低梯度国家进行转移,既能释放出沉淀生产要素用于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能获取较高的海外投资收益用于国内技术的革新和研发,因此可以极大地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

(2)新兴产业成长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母国新兴产业的成长:一是通过向境外转移传统产业,将释放出的沉淀生产要素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高于国内的投资收益,并将这部分投资收益汇回国内投入新兴产业从而促其成长;三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直接投资,使国内企业能更直接、快捷地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其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引导国内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产生需求,从而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

(3)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的方式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所谓前向关联是指下游产业的技术发展或市场扩大会带动为其提供原材料、设备和技术等要素的上游产业同步发展;所谓后向关联是指上游产业的扩展及技术提升会刺激下游产业的投资扩大和技术提升。因此,一国对那些生产链条长、有明显的前后向联系、辐射效应大的产业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导致国内提供要素投入和配套服务的产业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并由此引发波及效应,促进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实现产业升级。

(4)产业竞争效应。当跨国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时,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它必然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等方式,不断提升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它还会要求国内为其提供投入要素和配套服务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由此将更多的国内企业卷入开放性的经济活动当中。另外,跨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将对国内的同行企业产生新的威胁,使该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行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论证可知,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传导机制越强,对本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就会越大,而这些传导机制的强弱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基于投资区域角度的分析

从投资区域选择的角度来看,一国向低梯度国家转移边际产业的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产业转移效应和产业成长效应;以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主要目的的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因此,中国对发达国家和生产要素价格低于本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会产生较强的产业升级效应。

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较晚,但并不缺乏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实例。近年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不断攀升,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鞋业、纺织业、食品、玩具等),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转移,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国家。这些企业通过将低效益的加工装配环节向国外转移,实现了跨国资源的重新配置,由此促进了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优质企业和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与研发中心等途径来实现。国内一些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华为、TCL、中兴、吉利、万向等是该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大型企业通过跨国研发和并购活动,不仅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准,而且还将通过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促进中国加速实现从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但是,从促进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较小。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截至2010年末,对这两个地区的直接投资占总量的85.7%。分具体国别(地区)来看,主要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澳大利亚、新加坡、卢森堡、美国、南非、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三个国际避税地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39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75.5%。与此相对比,中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发达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84.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5.8%,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非资源类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则更少。由于流向国际避税地的资本最终真实去向难以明确,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返投国内以获取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优惠,因此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规模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小,导致中国无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更多的向国外转移边际产业,无法更多的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战略性资产来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成长,因此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基于投资行业角度的分析

从投资行业选择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竞争效应,因此,一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比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强的产业升级效应。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10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8.3%。除此以外,中国在其他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均少于100亿美元,占比均小于3%。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产业升级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偏重于对国际避税地的直接投资,而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不足;在投资产业的选择上,偏重于对贸易依附型服务业和能源、资源行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在服务业领域,偏重于对传统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在制造业领域,偏重于对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直接投资;缺少国内连锁效应强、辐射面广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总之,现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服务于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和国家的全球能源战略,而向发达国家寻求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尚未形成规模。

基于对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考虑,我们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重点发展对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直接投资。以此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信息、管理和服务等战略性资产,并通过向国内的转移和扩散,充分发挥这些战略性资产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国内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第二,加强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很多具有比中国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且大多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轻工、机械、电子、通信类产品具有广泛需求。因此,要鼓励那些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丧失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并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第三,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实现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性转变。目前中国对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很小,投资层次较低。加快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活动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还能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效益和水平,加速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第四,通过能源和矿产资源类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上游研发部门和下游资源深加工部门的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类直接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母国的重化工业规模,因此理论上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但对该领域的直接投资事关国家的全球能源战略,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初加工环节移至国外,而国内企业则专注于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培训和最终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实现多层次开发、多层次增值,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品结构的提升与国内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世界经济,2002,(05).

[2]陈漓高,张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于产业地位划分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3]江东.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04,(05).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提升机;在线;智能监控

1 煤矿定量装载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第382条规定“提升装置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重差,应在井口公布,严禁超载和超载重差运行”。然而不论是矿井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还是单绳缠绕式提升机,不论是主井提升还是副井提升系统,依据我国目前的设备和设施装备水平,都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严禁超载”,只能是依靠“定性”管理,而不能实现电梯式的“定量”超载闭锁的本质安全型管理。如矿井实际生产中对于副井提升系统矿车装料多少、吊运大件的单重、配重等,很难精确控制吨位数量,对于主井提升系统虽有装载定量系统,但箕斗的粘堵问题,时有造成二次装载问题,在煤矿行业就发生过多起因超载提升造成重大机电事故,这不仅使矿井的生产设备受到破坏,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还会危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煤矿运输提升事故所占比例仅次于瓦斯和顶板事故,是煤炭系统的第三大灾难事故。

2 承载实时在线智能监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2.1 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研究

对提升机运行状态参数特征进行评估,基于统计学理论,构建提升机工作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判定方法;基于连续体振动力学理论,建立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解决提升机运行状态无法实时准确表征的难题。

2.2 提升机运行状态感知技术研究

基于动力学理论,对正常与非正常提升工况下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分析,开展高精度、抗冲击性强的称重式传感器研发,解决现有传感器精度低、抗冲击性差的难题;结合信号调理技术,开发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2.3 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技术研究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探求拓扑控制机制;设计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开发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构建实时、稳定、可靠、高效的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系统。

2.4 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技术研究

结合提升机运行状态、钢丝绳终端载荷以及提升机电控系统,基于智能结构理论,以提升时间、提升载荷以及无线传感器功耗为目标,建立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采用逐步线性规划法求解,实现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3 项目技术关键和实施方案

3.1 技术难点

(1)由于井筒环境恶劣,提升机在井筒中运行状态无法直接获得,而钢丝绳终端载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具有紧密的相互关联性。因此,需掌握钢丝绳终端载荷的变化趋势,寻求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模型,利用钢丝绳终端实时检测的张力来判断当前提升机运行状态。

(2)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开采,矿井的设计井深、提升距离逐渐增大,提升钢丝绳运行与装载过程中的动载荷也越来越大,而提升钢丝绳绳受到的动载荷需要直接传递到实时监测钢丝绳终端载荷的称重式传感器上;同时,称重式传感器监测的数据需要快速的存储、分析与判断。因此,需开发以大量程、高精度、抗冲击性的称重式传感器为核心的提升机运行状态的感知技术与设备,实现提升机的安全可靠运行。

(3)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有线传输系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对矿井提升系统实施全面、有效和灵活的数据传输,而无线传输系统在井筒内无线信号衰减异常严重,对无线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

(4)提升机是矿井生产的咽喉,提升效率将直接影响矿井生产效率:钢丝绳终端载荷、提升时间与提升效率密切相关;有效控制提升载荷将降低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增加提升机安全可靠性,缩短维修时间;监测钢丝绳终端载荷的无线传感器的更换频率也影响提升时间。

3.2 实施方案

(1)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对提升机运行状态参数特征进行评估;接着,基于统计学理论,构建提升机工作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判定方法;然后,基于连续体振动力学理论,建立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最后,分析并掌握相互关联特性。

(2)提升机运行状态感知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基于动力学理论,对正常与非正常提升工况下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分析;其次,基于张力变化特性,开展高精度、抗冲击性强的称重式传感器研发;再次,结合信号调理技术,开发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最终实现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3)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探求拓扑控制机制;其次,设计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再次,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最后,开发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

(4)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结合提升机运行状态、钢丝绳终端载荷以及提升机电控系统,基于智能结构理论,建立优化控制模型;其次,以提升时间、提升载荷以及无线传感器功耗为目标,建立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最后,采用逐步线性规划法求解,实现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4 结语

4.1 建立了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解决了提升机运行状态无法实时准确表征的难题;开发了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了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4.2 建立了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设计了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开发了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构建实时、稳定、可靠、高效的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系统。

4.3 建立了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实现了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了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煤矿安全规程[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于励民,仵自连.矿山固定设备选型使用手册[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变频调速 交流 节能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051-02

近年来,随着电子电力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交流传动与控制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电气传动技术面临着一场历史革命,即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取代模拟控制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和过去的的直流调速技术相比,现在的交流调速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流电动机系统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新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事实证明了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举得了巨大的进展的。

1 交流变频技术的现状

我国在变频技术上有很大的进步,也有很大的生产能力,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有生产交流变频技术的能力,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异步控制和矢量控制的变频器,在精度和可靠性上效率不高,国产变频器的质量精度不高,所以市场占有度不高,主要是小工厂的操作,国外的产品的质量要好,自动化程度高,总体来说,交流变频调速的调速精确,速度平稳。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有三个优势:(1)转差频率控制、矢量变换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新的交流调速理论的诞生,使交流调速有了新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的交流变频技术的更加成熟;(2)功率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为主题的现代功率较大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其开关频率、功率容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交流调速装置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个些为交流变频技术的总体上、硬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3)得益于现代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交流变频技术的变革。

2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前景展望

我们将交流变频调速的设别为变频器。一般来说,交流变频器可以分为滤波部分、整流部分、控制部分、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等。一般认为交流电动机的感应电势约等于交流电机的端电压,和频率和磁通的乘积成正比。当频率上升且端电压保持不变时,势必造成磁通量的减少,而磁通量增加将造成电机磁饱和。频率下降时(高于电源频率),磁通量将增加,造成电机不足。无论饱和还是欠不足,对电机都是有害的。所以,需要使电机磁通量恒定。这就是变频时电压要相应调节的原理。

(1)将常用的三相交流电源经过交流变频整流装置并经电容滤波后,逐步变成幅值基本稳定的直流电压通向逆变装置上,利用逆变装置功率元件的通断的控制,使逆变装置输出端获得一定形状的长方形脉冲波形;(2)通过改变长方形脉冲的幅度控制电压幅值;(3)通过改变调制周期控制其输出频率等等。

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特点有很多,主要是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和控制策略的更新以及数字微电子器的应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在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恒压频比控制模式,第二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采用矢量控制模式与此同时还有直接转矩控制模式。数字化使得控制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采用微机控制器后便都解决。数字化使得控制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采用微机控制器后便都解决了,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2.1 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

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在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电子器件主要有逆变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智能功率模块。电力电子器件主要的升级和改造主要有逆变器的升级、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升级、智能功率模块的升级。目前这个方面对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技术也得到了升级。

2.2 控制策略的更新

控制策略的更新有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是控制策略的更新换代。一般认为,第一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恒压频比控制模式,第二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采用矢量控制模式与此同时还有直接转矩控制模式。目前主要使用的第三代是不依赖电动机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糊自寻优控制等智能化控制方法开始引入到交流调速系统中,成为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控制技术新的研究发展方向。总体而言,控制策略的更新尤为重要和主要。

2.3 数字微处理器的应用升级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4

【摘 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教学思想观念、教师知识结构、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提出初中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方便。21世纪以来,在努力实现“信息化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目标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被纳入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在帮助学生查阅数据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抽象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因素,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差距,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不相适应。

1.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在高中升学考试和初中会考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在学校、教师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家长、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迫切形势下,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被大力削减,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等必考科目学习课时,长期形成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初中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计算机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计算机软硬件陈旧落后、计算机专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师所占比列小,且同时承担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初中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思想”致使计算机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学生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计算机更新的速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所用教材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采用的教材不能满足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在家庭的广泛应用以及小学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超前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计算机的现象普遍。而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和教学大纲更新速度缓慢,一些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远离当前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现代感,即使采用新教材,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考试侧重点不同、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教师很少将更新的教材内容加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1.3重理论轻操作,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整个课程体系是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构成。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本教授与试卷考查,对于上机操作进行文字输入、文字排版、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等方面的考查力度明显不够。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将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进行简单讲解,忽略了计算机本身的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教条化、抽象化的影响。在上机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操作次数少,打字速度缓慢,文字排版、数据处理等常用技巧操作不熟练,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和期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2.增强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2.1更新观念,正确处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理念已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高阶段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对计算机word、excel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有利于理解具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学生适应并积极融入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提供必要准备。

2.2关注学生,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是直接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其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开展情况。在日常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深入挖掘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的实用性、伸展性以及教法的新颖性,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选择,从源头上保障教材质量,以适应计算机内容不断更新的内容;定期组织计算机教师知识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适应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障课时的前提下,加强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操作的结合,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排版、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等实用性技术;针对初中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不断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和兴趣动机,保持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新鲜感,对于基础差点的学生,鼓励向基础好的学生请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大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多媒体开展教学,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生吸收知识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充分展现出计算机学科的趣味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级实践操作阶段,计算机教师少讲多练,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结语

初中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丰富充实初中学习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家长、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学校应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方面资金投资力度,教师应重视自身知识结构优化,形成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熟练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静.多媒体应用与初中计算机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118-119.

[2]任彦平.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3]张友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1(51).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小型无人直升机 飞行系统设计 飞行控制特性

小型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是直升机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核心部位,如果无法实现良好的飞行,直升机的其它功能也将难以展现。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很多技术人员都遇到了飞行控制难题,这使得无人机设计进入了长时间的瓶颈期,设计速度也随之降低。

1 小型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特性分析

1.1 建模困难

小型无人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气流干扰。此外,由于超小型无人直升机选择体积小,重量轻,易变形的材料,因此难以建立精确的动力学模型。此外,对于微旋翼气动问题,建立旋翼数学模型时需要解决低雷诺兹数问题,雷诺兹数对微旋翼提升特性的影响很大。要建立较为复杂的旋翼数学模型,要求旋翼控制系统必须设计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弱相关性模型。

1.2 欠动

无人直升机的六个空间运动度使得起飞行控制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也就是欠驱动性。旋翼转速的控制输入量存在不足,因此,小型无人直升机是一个典型的欠驱动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欠驱动主要是因为其非线性特点,所以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其线性化特点,所以其飞行控制系统设计较为复杂,且控制存在一定的困难。关于欠驱动系统的研究一般是针对结构相对单一的系统,或者是移动机器人,适合用在欠驱动旋翼的控制系统还比较欠缺。

1.3 强耦合

小型无人直升机需要使用多个输入控制输出六个自由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耦合特性,控制输入的任意一个旋翼的转速变化都会影响到至少三个自由度。例如,增加旋翼左旋转速度,其他三个旋翼的转速恒定,会使飞机由于旋翼拉力差出现翻转;同时,也可能出现向右平移的情况;此外,根据旋翼和旋翼不平衡产生的反转扭矩反应,也可导致飞机横摆到左边。此外,直升机的左右旋翼之间也会由于这样的力量差导致飞机偏离制定航向,直升机飞行姿态和飞行位置之间同样存在强耦合。由于直升机旋翼具有良好的耦合特性,旋翼在全飞行包线控制系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飞行状态,以保证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解耦性和鲁棒性。

1.4 受外界影响大

小型无人直升机在空中,外部环境,例如会通过空气、风的影响,会对飞机的飞行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超小型小型无人直升机体积小,重量轻,速度低,更容易受到外部扰动的影响。通过设计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控制系统、自适应能力强的飞行控制并不能完全解除外界干扰,只有通过分析时变气动特性和非线性飞行力学特性,以此为基础,展开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才能尽可能的使无人机在抵御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平稳飞行。此外,因为大多数的小型无人直升机旋翼采用柔性材料,质量轻,阵风扰动对升力和阻力特性存在较大影响,旋翼变形后直升机的飞行控制室一个较为实际的设计问题。

2 小型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2.1 数学建模

要达到对直升飞机飞行的有效控制,首先应该了解各种环境和状态下的直升机动态特点,了解起旋翼的特性,以此为依据建立数学模型。我们根据上文所描述的关于直升机旋翼的各种动力学特性,建立一个关于直升机旋翼控制的数学模型,分析其中存在的动力学问题。常用的数学建模分析方法主要有理论推导法和实验辨识法。其中理论推导法主要用于分析飞机各部件的物理结构应急特征,通过科学的计算,得出一个线性或者是非线性数学模型;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实际的是要,采用系统辨识得出相关的数据。我国目前较为常用建模方法主要是理论推导,其特点是简化约束条件,实现快速建模。

2.2 飞行控制方法

小型无人直升机各种特点使得它的飞行控制系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飞行控制系统无法适应其强耦合性,飞行控制易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干扰等等,这对控制系统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操控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即便是如此,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应用优势也吸引了很多的人才对其飞行控制系统展开研究设计,例如表1当中所列举的几种飞行控制方法及其特点。其中,PID单通道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相对成熟,其特点是易于实现,目前在小型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其缺陷是操控较为繁琐,而且设备体型较大,携带非常不便,其解耦性以及鲁棒性等固有的特点也使得该系统限制了飞机螺旋桨的性能。现代技术和领域理论的发展,催生了很多的智能化技术,很多新兴的技术被用到了PID控制系统当中,例如模糊技术,这使得传统的PID单通道控制变得更加的先进且具有优势。该类型系统主要是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之上,能够使飞行控制系统更具稳定性,能够实现对飞机飞行的整体性控制,比较适用于对反馈控制具有严格要求的系统结构。

3 结束语

小型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应当充分结合飞行控制系统的特性进行,通过对常见的控制难题展开针对性的设计,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老旧飞行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直升机的飞行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潘越,宋萍,李科杰.基于PowerPC和FPGA的小型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01):253-254.

[2]江涛,吴爱国,郭润夏,崔巍,张洁.基于DSP和FPGA的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07):236-237.

[3]段镖,严峰,赖水清.基于FlightGear的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仿真环境建设[J].直升机技术,2014(04):533-534.

作者单位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对策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出现更加凸显出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更多的单位开始加大对数据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这对数据管理技术的开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拓宽了信息管理的范围,可以说是应用到了社会各个方面,成为国民经济各领域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也极大提升了信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共享性。共享性是数据库技术的另一个明显特点,这也是技术人员研究数据库技术的重要目的。如果数据库没有共享性或者共享性比较低,其价值就比较低。数据的共享性不仅可以体现在同一数据库之间的共享,而且还可以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甚至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共享,极大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2)组织性。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并不是杂乱无序的,数据库中的文件往往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分析整个数据库的特点可以发现,其实各个部分都是有一些关联的,这种情况在同一个集合的数据之间更加明显。(3)灵活性。数据库不仅具有强大的储存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管理功能,比如编辑数据、修改数据等,数据库的灵活性比较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数据库进行管理。(4)独立性。数据库独立性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指的是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的变化与原理程序无关。其次是物理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指的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不受物理存储结构的影响,应用程序也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比如,数据库物理设备等因素的变化完全不会影响到数据可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5)可控冗余度。数据库冗余的含义是数据之间的重复情况。数据库的冗余主要体现在个人专用数据和共享数据的冗余,这两种冗余都可以帮助用户有效消除重复的数据信息。加强对数据冗余度的控制可以显著提升用户搜集数据的效率和质量。

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会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现了信息管理的不断优化,信息管理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适应性,这给计算机数据库未来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前提。

(二)安全性不断增强

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性的不断提升更加凸显出了数据库技术的巨大优势,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未来的传播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就是保证数据的机密性,防止重要数据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计算机系统具有具有备份的功能,数据备份不需要增加成本就可以实现,如果因为人为操作导致数据信息被误删,通过计算机备份功能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当前,传统数据安全手段与先进抗风险软件的充分结合可以极大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水平。

(三)发展势头强劲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各行业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其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状态。数据库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安全性、操作性以及适应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必然会给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

四、完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应用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

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主要指的是加强对数据库的保护,防止非法入侵,导致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被盗用。数据库技术安全性的高低是衡量数据库质量的重要指标。上文中提到,数据库技术的一大特点是共享性,但是数据共享又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库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并不是完全的共享,也不意味着是共享所有的数据信息。军事、商业机密等数据信息不仅不能共享,而且还需加强对其的保护,通常会采取数据加密等措施来防止重要数据信息被盗取。

(二)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提升也在不断改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数据库系统的重中之重就是数据库的安全问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高低直接受到数据库安全性的影响,数据库安全性则也与数据的共享特点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数据信息共享功能前提下的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问题。

(三)加强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要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实践的科学性。未来在研究数据库理论的同时也需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提让数据库理论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让数据库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

五、结束语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外直接投资层次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39-03

引言

十报告中强调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强调了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到34.3%。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 823亿美元,当年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651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 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 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 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 260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①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根本上说,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这样就使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一、相关理论

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从理论上主要可以概括为 “产业升级论”与“产业空心化论”之争。

首先介绍国外的观点。日本学者小岛清(Kojima,1976)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提出一国应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进而将资源用于优势产业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弗农( 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一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自身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这必然会导致投资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 Eantwell,Tolentino,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是在周边国家进行,随后为了获得较为复杂的技术会向发达国家投资,可以获得逆向技术溢出,从而促进母国的产业升级。

相反观点的主要有如下一些代表。产业空心化理论开始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为了绕开欧洲市场的关税壁垒,将汽车、电机等产业向西欧国家直接投资。这些行业在西欧迅速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减少,并且要进口西欧的产品。于是,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Pain&Barrell (1997)对欧洲国家的研究,发现ODI对母国的贸易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Cowling&Tomlinson(2000)的研究发现日本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有利于大的跨国公司,但是却影响了日本国内的工业部门,导致产业的“空心化”现象。

一些中国学者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范飞龙( 2002) 提出,在区位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产品供求链长、产业内贸易量大的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发挥其对国内产业升级的拉动效应。范欢欢和王相宁(2006)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ODI进行研究,发现ODI与第二产业结构正相关,与第一、三产业结构无关。冯志坚( 2008)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4个途径,提出按照梯度转移原则,实现流出FDI 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将国内制造业中的成熟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江东(2010)基于我国部分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ODI与投资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与投资规模有关。

也有部分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樊纲(2003)认为,当原有产业逐渐衰退时,为了生存向后进国家转移,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发展,补不上转移出去的缺口,这就会形成产业空心化现象。汪琦(2004)认为,ODI 引发的无序产业外移,会导致海外生产替代国内生产,使国内生产能力下降,从而产生技术流失、就业水平下降、税源转移等现象,进而造成国内产业衰退。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对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作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其结论大多是对外直接对母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作用。但其影响到底是正向还是负向的观点不同。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理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途径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通过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首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保障我国资源能源供应的战略安全,可以为整体产业升级提供资源保障和支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次,能缓解国内资源型企业原料能源供应紧张的压力,直接增强其生产能力。再次,资源型企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后,有更多的机会向产业链更高的部门转移。

二是通过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获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通过逆向技术外溢效应,使母公司获得相关技术及管理经验,再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国内产业内的技术升级,最后通过行业间的波及效应使前后相关联产业技术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效率寻求性和市场寻求性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母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国内产能过剩产业和边际产业到生产要素价格更加低廉的国家或地区,这可以更加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企业在他国生产销售并出口,还可以规避国际贸易壁垒,从而寻求更大的市场。此外,由于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国内也可将有限资源集中到更高级的产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还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回馈也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尽管存在上述机理,但实践中两种相反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理论上也有两种相反的声音。因此,采用新的方法来实证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就有了必要。

三、模型和数据

本文选取了2004—201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数据来源是商务部网站。与之对应,产业结构方面的数据也是这8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本文对产业结构水平的衡量借鉴了产业结构层次系数,①并对之进行了改造。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整个经济增长的决定主力因素。考虑到中国的第三产业中传统部门占有较大比重,所以给三产过高的权数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有高估中国产业结构之嫌。因此,对原公式进行更合理的修改,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赋予相同的权数为2。因此,改造后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为y=2q(3)+2q(2)+q(1)。

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升级的关系,创造了对外直接层次系数,这一系数根据中国可能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而构造。公式为x=∑ab,a为地区权数,b为该地区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权数的赋予主要根据这些地区和中国人均GDP的关系,参考在这些地区的投资行业而确定。北美和欧洲权数为10,大洋洲为8,亚洲和拉美为2,非洲为0.5。模型设定为:Y=α+βX+μ,

W=q(j) (i=1,2,3)

x和y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存在协整关系。样本可决系数为0.711908,t检验和F检验都通过,回归结果为:y=177.1971+4.676531x。

四、结论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8

据境外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已经装备了外形酷似“阿帕奇”的武装直升机,该直升机被命名为直-10武装直升机,装有国产的数字化武器管理系统,可挂载各种北约制式武器,能大幅提升空中作战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陆军航空兵的落后面貌,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决定研制专用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武装直升机。1998年正式立项后,成为“九五”计划的重点,由602所设计,全国有40多家院所配合研制。2003年4月第1架原型机试飞成功,经过试验改进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据欧美专家评论,该机作为世界一流的中型武装直升机,武器性能、电子设备可能稍逊于“阿帕奇”,但机动性和空战能力可能更胜一筹,其综合性能可与美国主力机种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相媲美。它问世的最重要意义,是使中国有了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并使直升机技术水平一举提升了20年。

直-10武装直升机的设计综合了中外武装直升机的备方面优点,采用了国外流行的武装直升机布局,实行了5叶浆单旋翼、串列式座舱,其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实行了两座舱间防弹玻璃分隔。据称,直-10武装直升机的技术受到了意大利著名直升机厂商奥古斯塔公司的影响。电子战系统综合了国产“浴火”雷达、预警接收机分系统等多信息融合技术产品的特点。其前座舱配备了引进的俄罗斯R-50直升机的00式K-37弹射椅,低空救生能力超过了-欧美同类机型。而且,直-10武装直升机是一款具有第三代武装直升机特点的隐形武装直升机。

直-10不仅配备装甲,外型被弹面小,而且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在战斗力方面与直-9相比有质的飞跃。例如,直-10的头盔瞄准具可将作战时必要的光学,红外线、仪表的视频和图文信息都投射到头盔前面,不必频繁盯着仪表。炮塔和光电塔同步随动于头盔瞄准具,这使飞行员看哪里,哪里的视频图像就同步显示到头盔上,使视力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都提高上百倍。该机配有自动跟踪/照相、视频录像功能,有在复杂条件下帮助起降的无线电高度表,以精确控制旋停高度。座舱中配备有两三个数字多功能显示屏,仪表大都实行“傻瓜”式和直观式,并有语音、图文提示和告警。机舱中的2个飞行员可以相互传递和切换语音、视频、照片,进行相互默契协调,井有数字地图和GPS/GLONESS导航,可以说,该机的数字化水平相当高。

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软肋。无论是“飞豹”还足歼-10,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发动机问题的困扰,而立足出口的“枭龙”战机甚至一度因为俄罗斯不同意中国再出口RD-93引擎,连交货都成了问题。最近,直-10武装直升机也因为发动机问题而引来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国外媒体一致认为中国直-10安装了2台加拿大普惠公司生产的PT6C-67C型涡轴发动机,PT6C-67C涡轴发动机的最大连续输出功率-为153l马力。据媒体估计,直-10武装直升机的重量约为5.5吨,最大武器外挂1.5吨,旋翼直径12米,最大平飞速度超过27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约230千米/小时,机载燃油航程约800千米。

中国这次公开的是直-10的三号试验机,携带了8枚“红箭”10反坦克导弹。在早前的试飞过程中,一架试验机还携带了8枚“天燕”90型空空导弹。目前的测试正集中在武器运用方面,机炮是30毫米单管型机炮。直-10安装了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并且拥有一个机载稳定瞄准系统,有电视成像、激光测距功能,上要用于制导“红箭”10反坦克导弹。从稳定瞄准系统的外形判断,应该安装了激光照射系统,因此,“红箭”10反坦克导弹可能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系统。发动机排气孔的设计采用了降低红外特征的方式。纵列式座舱的布局非常接近A129,各由4面六角形整体挡风玻璃构成。水平视野和垂直视野也与A129基本相当,后者的水平视野为260度,垂直视野为-34-+56度。

直-10的垂直安定面也部分借鉴了A129的设计方式,尾粱的下方小垂直安定面安装了尾轮,但是尾桨的安放位置正好相反,直-10为4叶桨,布放在垂直安定面右侧,而A129的2叶桨位于垂直安定面左侧。直-10着陆装置的起落架都是单轮式,尾轮是同定式的。

上一篇:工程法规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法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