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3 22:36:37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移动通信;多媒体;岗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51-02

移动通信近年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变了通信行业的面貌,每年带动了高达数千亿的市场需求,在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通信需求并且极大地改善通信舒适度体验的同时,吸纳了数以百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了大量通信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对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显示和移动通信相关的通信服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等部门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吸纳地。《移动通信》作为通信专业很重要的一门面向实际需求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移动通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被广泛认可,很多学校增加了资源投入,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条件,丰富了教学内容,但还有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文结合移动通信的教学实践的体会,对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1.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严重脱节。教材是学生获取相关课程知识最主要的来源,高校选择教材时,根据各自的情况和教学水平大致分为两类:使用规划教材或自编教材,不管是哪一类,任课教师确定后,若干年基本上教材不会有大的变动,即使再版,也是小修小补,而熟悉专业课教学的老师知道,本专业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日新月异的,移动通信领域的变化更是其中最明显的,从终端到个性化业务,从通信理念到服务体验,几乎时刻都有新的概念诞生、新的业务推出、新的技术革新,不到三年,回顾总结就会发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熟悉的东西已经落伍甚至淘汰了;另一方面,规划类教材一般原理方法讲得多,与技术发展联系的前沿进展内容讲的相对较少,重理论轻应用;自编教材内容相对灵活,任课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展开介绍,但是任何授课教师其知识结构是已经定型的,关注点各不相同,而移动通信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教师密切关注相关进展,否则讲授内容可能很快就已淘汰。

一般学校内部教材会有统一的强制性要求。必须统一使用规划教材或自编教材,有些教师愿意使用自编教材是因为其教学积累丰富,在相关领域有深刻认识,也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条件配套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深造空间,但这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教师是不具备类似条件的,若学校统一规定使用规划教材或自编教材,不利于发挥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积极性,毕竟自己写的讲义的授课效果肯定会更好;另一方面,刚上讲台的老师自编教材会有很多问题,很多东西自己都没搞懂,谈何授之以人,所以强制要求使用特定教材有很多弊端。

2.教学实验手段简单枯燥。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课方法。目前,课堂教学基本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但是利用情况令人失望,很多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仅停留在文字或简单图表的堆砌,没有利用好现有资源,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仅仅是把文字由书本搬到屏幕上,多媒体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另外对于贴近实际应用的技术硬件展示,各学校多使用模块化的实验箱,不能看到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具体内容,学生动手实践的部分也基本停留在信号处理过程,这些基本与专业基础课内容雷同,学生不能体会由原理到应用的深刻转变,同时实验内容与现实岗位需求的移动通信的规划、设计和优化、移动交换机、基站设备维护工作没有任何交集[1],对今后工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

二、改进现有教学内容和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目前移动通信的教学内容集中于讲述通信原理[2],说明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各部分信号调制原理、流动方向以及中途损耗和怎样接收,对于和实际岗位工作密切的移动通信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方面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维护等方面介绍的很少,很多毕业生在移动通信公司工作多年后反映,课堂教学内容能用到的较少,对于其尽快上手没有太多帮助,这些都是本应该在教学中涉及的,在编写教材时,通过调研增加适应岗位需求的内容可以提升学生适应就业的能力,尽快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需要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具体生动地描述,结合身边案例教学,把大家都体验过的移动通信经历与课堂内容衔接,同时有针对性地找些通信过程中大家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上面提到的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的现状,专门加大在教学内容中最新技术进展的介绍,内容可以紧跟技术前沿,同时将对技术进展的跟踪作为课下作业要求学生们关注,使他们对行业发展有全面认识;尽可能把所涉及的设备的影像资料带到课堂,小一些的通信工具可以让学生亲手接触,增强其主观认识,另外可以将移动通信流程部分的知识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涉及到无线信号的流动,仅通过文字或图片描述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而动起来可能无需语言帮助基本都能理解了。

2.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多渠道帮助学生对接岗位需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课程设计、课外实习、大学生创新竞赛等活动给了学生学习提高、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通过有计划的将各类和岗位需求对接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可以使他们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例如:工程实习和毕业实都选择的是通信企业,通过实习学生了解到了工作的具体流程和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他们可以有目的地加强相关的能力;现在有很多通信博览会或展示会,展会上会有很多新技术、新品的,这是跟踪通信业发展的最好窗口,开阔他们的眼界,对于理解课堂内容有很好的帮助。这类活动可以向学校申请进行集体参观,也可以提醒学生在假期或课下多关注,有条件可以请专业人士到学校作专题报告,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可以丰富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岗位需求的渠道,尽快在学校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学识和能力。

三、结论

《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是适应当前学生培养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相关改革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具备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束锋,邱文教,孙锦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1):23-25.

[2]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移动通信[M].第四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篇2

(一)把握教与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是引导学生学好本课程的关键之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要在教学的重要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包括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堂精讲、课下答疑(网络教学);指导学生实验以及评判学生成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课下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网络学习、论文撰写以及实验实训中作为主体进行学习。

(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移动通信课程通常在大三下或大四上才开设,学生正处于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期,怎样让学生自主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下面重点阐述移动通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整合文字、图像、flas、视频等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时,对瑞利分布、莱斯分布产生的环境条件可以用flas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讲解移动用户的登记和位置更新过程,可以借助flas,既生动又形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从网上筛选的短片或者其他优秀教师的视频资源,加深学生对某些重要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既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拓展视野。授课过程中,还经常采用类比的方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打比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比如,在讲到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平坦衰落的判定时,将信道的相干带宽比拟为高速公路的车道宽度,将信号带宽比拟为汽车的宽度,只有当汽车的宽度小于车道的宽度,才发生平坦衰落。当汽车的宽度大于车道的宽度时,必然发生频率选择性衰落。通过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能从现实中找到鲜活的例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了丰富教学手段,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外,我们还利用MATLAB和VHDL语言,进行仿真实验演示。例如,在讲授多址方式时,通过仿真实验的形式给出了三种主要多址方式的实验结果,使学生对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一目了然。在讲授扩频通信中采用的伪随机序列时,将m序列、gold序列的仿真波形显示出来,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对伪随机序列的产生和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培养本科高年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可组织开展专题讨论会,让学生就技术背景、应用前景等撰写综述报告。教师分组安排学生针对移动通信领域的几个专题开展讨论,如移动通信的3G/4G技术、CDMA的软切换技术、MIMO技术、OFDM技术等。通常专题讨论会在课程的后半学期开始,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提交综述论文,并组织评判。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专题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述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三)举办通信前沿技术讲座对3G、4G中的关键技术和新发展,通过专业教师开展通信前沿技术讲座、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做报告等形式,让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讲述移动通信系统的新理论和新应用。这样既能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弥补部分课时不足的问题,将移动通信前沿技术移到讲座中完成。

(四)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移动通信作为学院新建的网络课程,在学校求索学堂网站上,通过课程资源、学习辅导、在线考试和答疑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我们利用网络的特点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和链接。网站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资料、互动栏目等。这些丰富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启发思路,在课下深入学习和研讨。教师通过与学生讨论和答疑,达到网上师生交流的目的。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课程考试、科技竞赛、就业考研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

(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在课程进行中和结束后,通过询问不同层次的学生、班干部或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等方面的反馈。

二、以项目实训和现场实践强化动手能力训练

在移动通信课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上,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首先,通过硬件验证、软件仿真、实际系统训练等多种手段,完善实验课内容,提升实验课的层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利用移动通信网站为学生提供实验课的要求和流程,图文并茂地讲述实验内容和实验系统,便于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对实验有一个感性了解。以往主要采用实验箱进行一些验证实验,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只有一个初浅的认识和模糊的印象。而通过对校企合作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在软件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加强,可利用MATLAB或者VHDL语言,指导学生进行简单通信模块的编程和简单移动通信模型的搭建。这些实践不限定时间和场所,利用无线通信实验室作为开放实验室,既可在课程进行中完成,也可在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更具灵活性。设计题目先在毕业设计中进行,然后推广到课程设计中。在大四上学期,我们通过3GWCDMA项目实践这样一个完全模拟真实场景的软件仿真项目,使学生对3GWCDMA的基本原理和设备配置有较深的理解。在四周的毕业实习阶段,我们利用无线通信实验室的嵌入式手机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训,其中一些项目还可让学生继续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现场实践。移动通信是应用性很强的科学,高校的实验经费有限,不可能提供各种设备供学生实践。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进行校企合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移动运营企业参观学习。近三年,每年大三学生暑期实习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都能吸纳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现场实践。比如,部分学生和联通公司的工程师一起进行路测,并对路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网络优化的建议。教师贯穿在各环节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使得实验教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移动通信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特色的、必不可少的主干专业课程。我们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校企合作单位共同探讨,找准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整合了理论和实验实训内容,通过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实际系统训练,使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职业技能显著提高。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7-0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是近年来高校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课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占比中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5年2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85.8%,而我国网民结构中,学生的占比一直都是最高的,达到总量的1/4。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基本上采取统一迁出为主的管理方式,各高校在毕业前夕召开毕业生党员大会,就组织关系转移细节进行讲解,如介绍信的开具、迁出的过程、迁往的地点等。当前,主要的迁出方向有: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迁往就业单位;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或暂时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组织关系可以迁往原籍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的党组织。这种制度设计客观上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但是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人员难找寻,积极分子思想难考核,预备党员难考察,党内会议难参加等。由于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工作变换频繁,工作极不稳定,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走动,从而形成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不愿管,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因迁出迁入流程烦琐,长期持介绍信不报到,脱离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范围。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忽视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训过程中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般来说,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对于已就业和待就业的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都有非常详细的管理方案。但是对介于待就业和已就业之间的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则形成了“真空地带”。学生因为没有转入实习单位的党支部,不能参与所在单位的党员活动,而学生本人不在学校,更不能按时按要求参加所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活动。

第三,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出高校后,党员思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明显减弱。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党员把组织关系迁到了出生地的村委会、区委会、就读高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经常出现组织关系和就业单位分离的情况,不能按时向组织汇报思想,交纳党费,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即使毕业生就业单位有党支部,但是股份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本身较薄弱,也会在客观上影响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质量。

二、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理念、体制落后于新形势,具体的管理方法手段创新不足。作为高校基层党总支,针对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流动频繁等特点,不应该有畏难情绪。目前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编制紧张、人手缺少、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在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问题上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新形势、新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动向不能很好地把握,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以落在实处。

(二)企业党员教育与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户等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成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各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十分薄弱,部分非公企业甚至党建工作缺失,高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有没有去报到、学生是否参加所在单位的组织活动、就业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如何等信息很难获取。这就造成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两者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协调,造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被动的局面。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观念、党员意识的淡薄。大学生年龄小、党龄低,加上在校期间授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短,组织意识、纪律观念还比较淡薄。部分学生党员离开学校之后,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互联网上各种声音的影响,有的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忘记了自己党员的身份,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交党费,不按时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渐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脱离了党的组织。

三、对策

针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困境,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很多具体的管理模式,具体有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管理模式;以高校流动党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党组织为依托,建立的中介管理模式;按照工作时间、地点、性质,依托流动党员集中的车间、楼宇建立的行业管理模式;还有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签订联建协议,规定各自职责的联建管理模式。

参照双重管理模式和联建管理模式,根据当前高校“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

图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三位一体”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主要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为核心,把高校基层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和毕业生党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双向的闭合流动的信息圈。具体的实施步骤是各院系党总支设立专人负责党建综合信息网中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在本模块下针对高校流动党员,开发设计了跟踪毕业生流动党员当前的报到状态、位置信息,实现了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会议、在线讨论、在线测试、提交思想汇报、缴纳党费等功能;针对就业单位,开发双向沟通机制,就业单位可以通过注册,完成对流动党员报到状态的更新,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也可以发起在线会议、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丰富和完善企业党建内容。

(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平台的沟通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实现与企业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三向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可以通过手机主动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主动占领移动互联网舆论制高点,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不仅开发了相应的功能性APP软件,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结合时事热点,使用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向广大流动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效提升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服务水平。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加强校企协调,提升企业党建水平。流入地企业党组织接纳了大学生流动党员之后,可以主动到平台更新报到状态,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加强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发起在线会议功能,也可以督促和指导流动党员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及时地把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学校党组织。平台也可以根据流动党员在软件中的操作记录、IP地址、位置信息、学习成绩、培训情况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流入地企业和高校共享评价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党员进行指导。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纪律观念。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在党建综合网中有了大量的操作,经常性地通过这种媒介接收党组织的通知公告、微信推送等信息,通过网络平成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必须按照学院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在平台上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和开展各类网络活动。毕业生离校之后,可以继续使用此平台,在流入地党组织的指导下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各项组织活动。当然,流动党员没有找到工作或企业没有党组织,挂靠人才交流中心、所在地村委、居委会等处党组织的学生党员,一样要经常性浏览和使用党建综合信息网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完成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与学校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参与网络中的各项活动,从而实现教育管理不断线。

实践证明,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案对提高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渊清.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石沁禾.基于网络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6)

[3]朱孟光,周良书.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探索,2015(2)

[4]张慧,杨世鹏.新时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3(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作者简介】杨 华(1981-),男,福建松溪人,讲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程国辉(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国家网络规划设计师;高振中(1982-),男,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篇4

课题名称:基于GPRS的远程监控系统

学生姓名:武xx

专业名称:机械及自动化

1、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技术广泛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工控领域来讲,由于需要监控的区域广、监控的对象种类繁多,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设备的维护,而且存在许多条件恶劣、人们不易到达或不能时刻停留的地方偶尔采集1些现场数据,如果进行大量的布线工作则是不经济、不合理的,这就推动了无线通信的技术在远程监控领域的发展。

而随着PLC应用的迅猛发展,各种高级空盒子策略不得不面对不同的对象在大跨距分散地点下的远程控制应用,如何实现大范围分布式应用中各种现场数据传输处理及远程控制,远程维护等就是很现实的问题,这其中的前提之1就是各中数据包de远程传输。

以前,有的PLC应用系统中采用了无线数传电台通信来达到远程控制PLC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案仍然存在1些缺陷,主要就是其分布范围仍然较为有限,而且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其可靠性受到很大影响。目前最新应用趋势是将PLC空盒子系统与现有GPRS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集成,通过GPRS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数据超远程可靠传输,进而达到数据远程分析处理,远程控制的目的。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现场控制/采集点:

现场监控点由PLC实现自动控制,并采集相关信息,通过RS232或RS485接口与GPRSDTU终端相连,PLC采集到的设备信息通过GPRSDTU终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协议封装后发送到GPRS无限网络。

(2)监控中心:

a)公网接入方案

服务器采用公网方式接入Internet如ADSL拨号/电信专线宽带上网等,申请公网固定IP地址;可以实现中小容量的系统应用。

b)专网接入方案

服务器采用省移动通信公司提供的DDN专线,申请配制固定IP地址,与GPRS网络相连。由于DDN专线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当现场PLC数量增加,中心不用扩容既可满足需求,可实现大容量系统应用。监控中心RADIUS服务器接受到GPRS网络传来的数据后进行AAA认证,后传送到监控中心计算机主机,通过系统软件对数控进行还原显示,并进行数据处理,这样进1步增强了系统数据通信安全性能。

(3)GPRS移动数据传输网络:

PLC采集的数据经GPRS网络空中接口功能模块同时对数据进行解码处理,转换成在公网数据传送的格式,通过中国移动的GPRS无线数据网络进行传输,最终传送到监控中心IP地址。

3、进度计划

xx年12月30前,毕业设计选题;

xx年1月7日学生提交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

xx年3月5日始,毕业生校外顶岗实习;期间每两周向指导教

师和辅导员分别汇报毕业设计和校外实习的情况;

xx年4月6日毕业生将毕业设计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

xx年6月4日,毕业生返校,带回毕业实习协议书、实习鉴定

(实习单位盖章)及实习总结报告,指导教师审阅论文

xx年6月23,24日毕业答辩。

4、参考资料

[3]李华、李学云主编。代移动通信新技术GPRS系统。广州: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张雷主编。GPRS系列手册。上海,2017

[6]梅丽凤、王艳秋、张军主编。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7]赵含颖主编。组无线业务(GPRS)的技术实现和业务应用的研究。北京: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2017

[8]蔡悦丹、许少云、甘义成主编。GPRS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导师意见:

导师签名:XXXX年XX月XX日

教研室审批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XXXX年XX月XX日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实训教学;实习;人才培养;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N929.5-4

1 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1],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64亿,较2012底增加约4379万人,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提升至78.5%,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国外的高职院校对移动互联网及实训体系及其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构建校内的配套实训体系;国内的多数高职学校还停留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研究,并没有利用移动物联网这一实训平台来培养人才,更没有与之配套的实训体系。因此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对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对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专业群实训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简介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3月,由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苏州高新区人民政府、高博教育管理(苏州)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创建,旨在为江苏省、长三角乃至全国培养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面对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苏州高博软件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与全球500强名企微软(中国)、埃森哲公司、苹果公司及中国电信等公司的深度校企合作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发移动互联网技术专业,建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基地,为毕业生创业、就业创造了良好的专业优势和后发潜能。今年以来,对来自江苏、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地高校的362名应届大学生进行了培训,在移动互联网人才双选会中,他们被来自上海、苏州、南京等地187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抢而空,平均每名学员都收到了3份以上的offer,学员就业率达100%。虽然还没有毕业,但大部分学员入职起薪已经达到4000元以上,最高达8000元[2]。

3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

3.1 “教学、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高职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移动互联网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兴领域,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培养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在电子信息、制造、服务等行业领域,从事移动智能设备软件的设计与制作、移动网站数据库的设计与程序开发、移动智能设备的运营与维护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维护、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鉴于移动互联网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高博大胆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重理论、强实践,既注重技术操作,又注重体验的高职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学习领域。理论学习领域重视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的培养,面向职业能力来线设计整个教学流程。核心课程包括:Java程序设计、Java Web开发、Java框架技术、Android/苹果iOS/Windows Phone应用开发、移动互联网实践、数据库原理与SQL-Server、软件工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业外语、ERP产品实训等。

(2)实训学习领域。实训教学领域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高职教学的特点,高博强化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要求论与实训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在实习前,除了完成基本理论教学外,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在大三上学期集中进行实验实训培养,大部分课程均在iOS、Android、WP等主流移动平台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实践做好准备,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移动软件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并将其实践成果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

(3)实习阶段。把顶岗实习纳入教学计划之一,寒暑假安排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践,主要为了增强对“职业”的感性认识,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所学与所用的零距离,并在大三安排学生到定向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直接就业,如冠博软件在院内建有800多平米、200多工位的办公场所,进行手机软件、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品测试,招收学院和周边院校大学生带薪实习、培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4)就业阶段。从教学到实习,始终贯彻“教学、实习、就业”六字字人才培养原则,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训教学为手段,顶岗实习为保障,就业创业为目的,充分实现教育部关于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高博将“双(多)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毕业生毕业时至少获得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与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联合推出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等,这促使本专业的学生持双证书毕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2 高职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的保障。2013年4月25日,江苏省首家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基地在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揭牌成立,是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首创。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基地是高博软件学院与中国移动苏州分公司联合共建打造的面向移动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的首个实训基地,它以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培养基于主流技术平台的移动互联网人才,建有iOS、Android、WP等主流移动平台实训室,共1250个工位,设有计算机高新技术智能化考试站、冠博软件测试中心、中国移动MM应用研发中心等技术平台,开展真实、仿真与虚拟相结合的项目实训,培养现代产业急需的创意、设计、开发等高技能型人才,是集教学培训、技术研发、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也是中国移动应用商场的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2)师资力量的保障。拥有一定数量、有较高素质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在高博,不仅仅是专业课的教师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所有的教师都在暑假接受移动互联网的体验培训,必须对高博移动互联网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达到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硕士学位的教师须达到专业教师总人数的90%以上,“双师型”教师则应达到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的80%以上。

此外,移动互联网专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全新的,要跟上这个行业的发展,就加强与企业的合作[3]。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高博定期聘请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工程师来学校讲授课程的部分章节或者专题讲座。

(3)教学改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企业对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要求的逐步提高,高博在移动互联网课程结构上加以优化,提高了实训课的比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压缩了理论课程。以实训项目体系为主体,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4)产学结合。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类型,其基本属性和自身的特点,以及其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成长的基本规律,“校企合作”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博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规定专职教师每学年必须有一个月以上时间的企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出谋划策,为“实训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产学结合更重要的目的吸引大型移动互联网公司与高博学院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4]。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人才作为当下社会所亟需的人才,也将成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对象。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作为江苏省首家开设移动互联网专业的高职院校,对移动互联网人才的培养还在不断改革和探索,现行的培养模式也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检验。今后将重点积极与市场需求对接,与更多的移动互联网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移动互联网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博软件学院发力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着眼新兴产业让该校毕业生领跑就业市场[N].扬子晚报,2013.6,11(教育资讯版).

[2]杨亮,高岩.高校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1,10.

[3]谢景明,卢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的探讨[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3):41-44.

作者简介:肖俊(1988-),男,江苏泰州人,现任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辅导员,助教,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金明(198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现任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主任助理,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方向研究。

作者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苏州 215163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JAVA 协议书 系统 简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48-01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一个热点。传统的求职招聘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现有的求职系统不是面向学生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研发适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十分必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打印系统就是为满足学院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及时了解而设计的。打印系统使用JAVA语言设计,打印系统使用模块化开发思想,包括系统登录模块,毕业生信息修改模块,查询毕业生信息模块,删除毕业生信息模块,添加毕业生信息模块。该打印系统的运行有利于学院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时了解,提高工作效率。

一、系统分析

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及时获取毕业生就业状态信息。毕业生注册成功后,可以修改自己的信息,管理员登录成功后,除了具有基本打印查询权限外,还可以添加、修改、删除毕业生信息。

二、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的总体目标,该系统完成如下具体功能:

1.身份认证功能:毕业生要经过身份认证,才能访问主界面。

2.毕业生信息添加功能:管理员可以添加毕业生信息。

3.信息查询功能:毕业生和管理员可以查询毕业生就业信息。

4.信息修改功能:毕业生可以修改自己的信息,管理员可以修改所有毕业生的信息。除此之外,还具备信息删除、分页显示、页面跳转等功能。

三、开发软件概述

就业协议书实名制打印步骤: 学生网上激活认证基本资料,登录系统平台,申请就业协议书打印, 高校就业部门打印就业协议书。

学生在平台中填写毕业年份、学生姓名、毕业学校、专业等信息后,系统自动与资格审查信息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即可登录系统平台进行下一步操作, 通过学生认证时填写的用户名、密码信息登录系统平台,进行申请就业协议书打印工作。审核通过后高校可直接打印学生就业协议书,每个都会自动绑定学生填写的就业协议书内容,未填写的不允许打印。

Java对C++改进,取消指针操作,安全性、适合性取得良好效果,C语言是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有变量作用域过程式语言。

1.JSP 即java server pages由sun公司推出的,是 Servlet 在技术上的扩展, Servlet 的一种简易方式,强调应用时外表表达。JSP和Servlet实质上都是java类。Servlet 和 JSP 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Servlet 的应用逻辑是在 Java 文件内,从表示层中的 HTML 里分离出来。 JSP 的情况是 Java和 HTML 可以组合成扩展名为.jsp 的新的文件。JSP 侧重于视图、一次编写、多平台支持、伸缩性强,Servlet 主要用于逻辑控制方面。

2.Mysql数据库:在Web2.0时代,全网风靡的社区论坛系统Discuz和博客平台Wordpress均基于MySQL稻菘猓实现底层架构。在Web3.0时代,阿里巴巴、Google等大型互联网公司采用MySQL构建大规模数据库,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a.账号管理,通过控制台进入实例后,点击“账号管理”选项,对实例账号创建和管理。

b.资源监控,RDS for MySQL提供磁盘空间、IOPS、CPU利用率、连接数等核心项数据监控趋势图。

c.备份与恢复,在控制台左侧“备份与恢复”选项中,用户可查看当前的备份列表及进行自动备份策略的修改,同时也提供MySQL备份文件及Binlog文件的下载恢复。

d.实例连接,RDS for MySQL实例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MySQL、Navicat、 MySQL通过MySQL客户端的命令行进行连接。

e.数据的迁入与迁出,数据迁入,MySQL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全量数据迁移免费;同时提供增量数据迁移服务,可将本地或ECS上的自建数据库平滑迁移到RDS。

四、系统软硬件平台

1.硬件运行环境:服务器,内存1GB以上,外存5GB,处理器INTER 3.0GHZ,100M网卡;WEB浏览PC机,100M以上网卡,客户机/服务器操作系统,vista 7、 windows xp操作系统。

2.软件运行环境:操作系统:vista 7、 windows xp,数据库,mysql,,网络:以太网搭建组成的局域网,可设置多台客户机。

3.用户注册维护部分代码:a. 注册主页面关键程序代码:

学校登陆

Boder=1 framespacing=1 row=120,frameborde=no>

Name=top frame src=top scrolling=no>

Id=main name=main frame src=righ.jsp

Scrolling=no >

b. 毕业生信息维护模块:

Function check()

{ if(document.form2.yong.value==){aler“输入用户名”}

Document.form2.minma.value=){“alert(“请输入密码”)}

Document.form2.mina.xing.value==””){alert(“请输入姓名”)}

{Document.form2.xing.focus()false’)

}function gow()

Document.locat.href=”yonghu_add.jspjihuamhao=document.form2.biao.value;}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篇7

本文主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项目化设计。

一、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在讲授时,实训环节往往就是让学生上机实现书上的示例,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及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联系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囚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很快融人现代IT企业的运作。

囚此,国内高职院校需要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并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训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国内一些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积极开展了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实践之一是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hn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纠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从2011年开始,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其中,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以CDIO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课程

课程设计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据CDIO教学理念十二条标准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真实项目开发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个人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系统构建能力为宗旨,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的“一体化项目学习”课程。

2.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

课程及相关课程体系都以真实项目来驱动知识的学习。通过小型真实项目(二级项目),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项目(一级项目),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之间有机衔接,二级项目是一级项目的一部分。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NET开发模块课程链路以“计算机技术系网站”作为该方向的一体化项目,为完成该一体化项目,依据网站开发的流程,知识逐渐递进的关系划分为以下5个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网站前台设计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基于C语言的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 动态网站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服务器部署项目。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

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面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整体水平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促进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要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系统的元素设计。

4.以行动为导向,优化教学

课程学习以学生学习小组形式进行,一般3~5人,学生入学第二学期自由结合,一直到毕业该组同学都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一起进行课程考核,一起完成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等等。通过小组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团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专业技术等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专业能力明显提升。以此为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现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

移动通信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刘哲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41-43。

上一篇:前沿科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概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