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6 03:54:27

文学作品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篇1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小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不能靠教师的强制来完成。如果没有兴趣的参与,对于阅读与现代文有一定区别的古典文学作品,必然会味同嚼蜡,成为一种乏味的、低效的活动。

1.树立榜样

教师不时向学生介绍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点燃他们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激情;教师率先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经常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学生身边树立可以亲近、便于模仿的典型来激励全体学生。

2.赏析片段

教师选择古典文学作品中益智、有趣且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或精彩片段,通过有声有色的讲述或朗读,以激发学生对文章或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3.悬念引趣

教师可以抛出一些与原著有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的精彩情节、感人画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好奇心。

4.活动激趣

学生天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的兴趣,维持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在阅读中收获。

5.展示成果

定期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使他们产生成就感的同时相互促进,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动力。

二、丰富书源,提供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保障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我希望学校的图书馆办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找到想查的资料。”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古诗文世界,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应该是我们的追求。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学生走进古典文学作品世界提供必要的保障,让学生有书可读。

1.开放学校图书室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岗纳赞曾提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其核心思想为“读者第一”。而调查中,我们痛心地看到:绝大部分农村小学图书室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甚至无人服务;加上图书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图书室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学校应设法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藏书质量和结构,安排专人负责,让小学生可以天天借到书,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建设班级图书角

由学生自带图书,并订阅包含古典文学作品的报、刊,班级进行集中管理、借阅。学生在课间就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各班同时在班报开辟“读书角”“每周一诗”等栏目。学校还可以制定细则,评选“书香班级”,激励各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3.鼓励家庭购书、藏书

学校针对每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分别向家长发放《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表》,争取家长配合,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学校定期组织家校共读交流活动,激发家长参与读书的热情,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读书活动。

三、循序渐进,指导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1.制订计划

调查显示:小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往往逮着一本是一本,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来引导,对小学六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2.指导选择

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不知如何选择读物。因此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各种节日及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书:如古诗词,尽量选有注释和译文的;长篇古典名著,选青少年版或儿童版的;更要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掌握方法

调查中,我们注意到,由于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不到位,仅有20.3%的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能认真抄录,偶尔写点感受与体会”,28.5%的学生“偶尔抄录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段落”,19.5%的学生“只是在书上写点字,划划线”,竟有31.7%的学生不做任何记录或圈点勾画。可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学校可以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安排半小时,并长期坚持下去。

(2)指导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懂就问,就查工具书,边读边想,适当圈划,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掌握最基本的读书方法。①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水浒》、《三国演义》等大部头的书,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古典名著的章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不应提过高要注,只要学生作走马观花的浏览,了解故事的大意即可。②品味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古诗词,则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感悟,并通过背诵、摘抄来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指导做读书笔记

(1)指导记录的内容

可摘录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可摘录名言、警句、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可摘录整篇文章,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2)指导记录的方法

①批注笔记。②提纲笔记。③摘录笔记。摘录好词好句。④心得笔记(读后感)。⑤撰写古诗句研究报告(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就有此要求)。

(3)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

例如低年级以积累词语为准,中年级已欣赏好句为主,高级年则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悟。

四、讲究策略,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1.自我效能的策略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及坚持性。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2.及时强化的策略

心理学家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内因与外因的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五、活动促进,展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成果

1.诗文表演

诗文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①诗配乐朗诵,教师播放与古诗词有联系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配乐。②演唱古诗词,可以唱岳飞的《满江红》等已经有人谱曲的,也可以由教师配乐,指导学生演唱。③古诗词名句应用表演。古诗词不是古董,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名句盛传不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恰当运用古典名句,一定会为口语交际和文章增色。

2.诗文图展

利用学校橱窗展览师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词的诵读。诗配画活动可以由每个班级定期组织。

3.古典文学作品故事会

让学生把平时从中国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典名著、古典通俗小说中读到的故事,以及与古诗词有关的故事在故事会上讲出来,评出若干名“故事大王”。

4.读书心得交流会

学生们交流读书方法、体会、感受,互相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

六、改革评价,促使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良性循环

为了了解学生的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测评价。评价时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1.制作整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定期展示

小小的袋中有他们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相关的录音带、照片,有自制的古典文学作品手抄报,有学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和获得的奖状等。

2.阅读考级,让学生考、读、背、默、说,结合查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进行课外阅读考级

当然其中要明确古典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比如:三级,阅读量100万字,其中背诵古诗40首,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共摘录读书笔记5000字以上,写读后感不少于5篇……总之,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古典文学资源,诗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步入文学殿堂铺好路,架好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学作品论文篇2

每个民族在其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当中都会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这种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是其他没有参与文化建设的外人很难理解的。比如说对动植物或颜色态度的不同。

(一)动植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事物的态度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dog,英语中有大量俚语: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幸运之时);Heisaluckydog(幸运儿)等都表现出对狗的喜爱。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受人鄙视的动物,一般带有狗的习语都是含有贬义色彩的、骂人的话语。比如“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走狗”“狗腿子”等。又如猫头鹰,在中国是不吉祥的,预示着要死亡的鸟;而在英国等一些国家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aswiseasanowl”,owlish都是形容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另如goat,中国人认为goat(羊)是温顺、听话的动物,但在西方国家有“色鬼”“牺牲品”的意思。

(二)颜色鉴于各地所处地理环境与生活处境各异,颜色词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偏差,而即便是相同的色彩,从东西方环境和文化角度来说也包含着各自迥异的含义。中国红代表大吉大利,是喜庆、美好、欢快的象征,在结婚宴席等大型庆祝活动上,都以红色为主调来装扮环境、突出氛围。中国的鞭炮是红色的包装,过年的对联一定是红颜色的,送人的一定是“红包”,“开门红”蕴涵的一定是好运开始的寓意。另外,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红”代表和年轻女子有关的事物。“红妆”是女子的衣着,“红颜”指美丽的女子,“女红”指以女人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然而英语中的“red”和汉语中的“红”所代表的意义就有所不同。例如“paintitred”的意思是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这样就含有贬义。在中国,白色意味着悲怆、哀伤和死亡。同样的白色在西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它是洁白和纯真的化身,在教堂,结婚的女方身着飘逸的白婚纱,喻示着纯洁和贞洁。而在中国,充满喜气的红色却在西方象征着战争、对抗、流血,总之和暴力甚至死亡密切相关。外国翻译家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对这部著作的书名就采取了回避态度。而是使用了《石头记》这个与红色无关的名字。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著的开篇本意,又不至于让西方人一看书名就产生排斥反应,从而达到了很好的翻译效果。再比如在翻译《红楼梦》时便对“红”做了灵活处理: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译者把“怡红院”译为“GreenDelights”而不是“RedDelights”,主要是从西方文化角度出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对等转化,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二、价值观念对翻译的影响

价值衡量会因为文化审美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地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差异构成的结构原因,也是区域文化的深层烙印,它深刻左右人们的心态、视角和审美方式。

(一)道德观念西方法律文化是一种个性化突出的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维权思路。于这种利益环境脱胎下生成的人性文化,这种体现生命个体意识,高扬公平、奋斗以及自由的人文思想严重冲击着东方地域文化和法律意识。“individualism”这样的价值观到了中国汉语中则是“个人主义”,完全成为一个贬义词,它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相背离,在中文中被解释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做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是要受责、挨罚的,严重者还要入刑。

(二)神话传说不同的沃土孕育出来的文化是有区别的,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作品也是异彩纷呈。要想深入地解读作品,把握文中的思想,就必须了解其形成文化背后的沃土。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得非常频繁,许多西方文学艺术家们都曾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过程中,多次出现引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场景,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效果。但是如果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了解不充分,就不可能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所以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有效把握多元文化下的表达方式,通过掌握神话的内涵思想,传达出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最广为人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来说,“ShynessisherAchilles’heel”。Achill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战争英雄,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把他浸到冥河中洗浴,这样他的身体就可以刀枪不入,然而入浸的时候他的母亲是握着他的脚踵的,这成了他的致命弱点,结果他被对手用箭射中脚踵而死,所以“Achilles’heel”代指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所以“ShynessisherAchill’heel”是“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的意思。明白了这些神话故事,有助于翻译工作的进行。

三、多元文化下的翻译策略

对于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论述上,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做到“信、达、雅”的信息完美传递。翻译的终极任务就是拉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在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传递信息。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经极力呼吁要学会“拿来”,这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文化立场。“我们的文化落后,无可讳言,创造力当然也不及洋鬼子,作品的比较的薄弱,是势所必至的,而且又不能不时时取法于外国。所以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决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反因容纵而脆弱起来。”既然是翻译,就要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翻译,实际上也是一种再创作。从鲁迅所译的《死魂灵》可以明确地看到他通过积极能动的翻译活动,对促进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在充分认知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异文化采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与气魄,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翻译的实质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存在的,语言是服务于文化思想的表达的,文化的性质决定了翻译的艺术形式。在小说《名利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SheisjustasrichasmostofthegirlswhocomeouttoIn-dia.Imightgofarther,andfareworse.”在这段话中,并不能只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进行翻译,它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正如杨必所翻译的,“跟那些出国到印度去的女孩们比一比,她不见得穷到哪里去。说不定我左等右等,反而挑着个不如她的”。在原文学作品中,并不是要强调路程的远近和所花路费的多少,所以译者将原文蕴涵的深层内涵结合文中的语境转化成了汉语的表层结构,反映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减少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

四、结语

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操。作为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翻译必须要关注文学作品在本土文化下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注意语言的社会环境、准确地把握好原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在中西文化差异下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翻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文学作品论文篇3

关键词:《金海螺》 理想型文学 表现性 虚幻性

一、《金海螺》之故事梗概

普拉宏大城的普拉宏国王有两位妃子,右妃名为占塔拉缇威,左妃名为苏皖娜占巴咖,但普拉宏国王更宠幸左妃。后来,两位王妃都有了身孕,巫师预言右妃将诞下一名男婴,左妃将诞下一名女婴,左妃记恨就使计把右妃赶出了皇宫。右妃在城郊遇到了一对好心的夫妇,收留了右妃。不久后,右妃生产,诞下了一只海螺,即使如此,右妃依然很爱护海螺,每天悉心照料它。每天,右妃出门帮老夫妇做农活时,海螺里便会跑出一个小男孩儿,帮助右妃做家务,等右妃回来时,又住回到自己的海螺中,右妃很奇怪到底是谁做了这些,于是就假装出门做农活,躲在门后偷看,发现是海螺中跑出来的小男孩儿。右妃喜出望外,是自己的孩子,她举起海螺,将之打碎,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再回去,并为他取名为“桑彤”(意为“金海螺”)。

普拉宏国王听说右妃生产,想接他们母子回宫,但左妃使坏,说右妃诞下一只海螺,对国家来说是不详之兆,国王相信了,还派大臣去抓右妃母子,把他们关进笼子,丢进河里。夜间遇上暴风雨,激流冲散了右妃母子,右妃被吹到马塔拉城做了厨娘,而桑彤则被吹到了龙宫遇到龙王,就施法给他做了一艘金船,最后桑彤坐着金船飘到了夜叉城遇到了夜叉女王。夜叉女王抱起在金船中的桑彤心生怜爱,收留了他。

夜叉女王每次出去猎食时,都告诉桑彤不要到宫殿顶和花园里去玩,一开始桑彤很听话,可是桑彤一天天长大,就心生疑惑,在夜叉女王出去觅食时,桑彤便悄悄的出门,来到花园中,看到大片的动物及人类的尸骨,大惊失色。

他继续向前走,遇到一座金池,就跳进去洗澡,整个身体都变成了金色。接着,他来到宫殿顶,看到一副黑人皮囊、短剑及神靴,他就套上黑人皮囊,变成了黑人样子,穿上神靴,拿上短剑,飞逃离了夜叉城到其河对岸生活。夜叉女王觅食回来,发现桑彤不见了,就跟着桑彤的痕迹去寻找,但到河岸边时看到了桑彤,就央求桑彤不要走,蛋桑彤不愿意和夜叉女王回去,于是夜叉女王伤心死去。在她死前她把法术教给了桑彤。桑彤也很伤心,火葬了夜叉女王后,就继续向前飞,来到了帕拉纳斯城。

帕拉纳斯城有七位公主正在选驸马,其中六位已经选好了,只有七公主迟迟未能决定,于是国王决定让全城的男子都来选,桑彤也来到了人群中,七公主一眼就看到了黑人皮囊下桑彤的金身,于是就将花环抛下,嫁给了桑彤,这使国王非常生气,认为自己的女儿嫁给黑人,有失国体,就把七公主和桑彤一并赶出皇宫。但帕拉纳斯国王并未因此而放过桑彤,而是越发记恨,想要杀死桑彤。国王召集七位驸马先后让他们找到鹿和金鱼谁找不回来就刺死谁,只有桑彤用神靴和法术毫发无损的找了回来,其他六位驸马都付出了耳朵及鼻子的代价。

天神知道帕拉纳斯国王总想谋害桑彤,于是下凡对帕拉纳斯国王说在七天之内找到可以飞上天来与我踢马球的人,否则就杀死他。国王慌了,到处找可以飞上天的人,甚至以皇位作为奖励,也没有人。最后是桑彤脱去皮囊穿上神靴,飞上天去并踢赢了球回到城里。帕拉纳斯国王见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向桑彤认错,并让桑彤来治理国家。桑彤推辞说要先找到母亲,于是踏上了寻找母亲的征程。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在马塔拉城找到了母亲并接她回帕拉纳斯城一起居住。

桑彤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普拉宏国王听说,就来请求桑彤的原谅,最后桑彤同时治理两个国家,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二、《金海螺》之文W类型

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历史产物。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而《金海螺》就属于这三种类型中的理想型文学。

(一)、《金海螺》――理想型文学特征

1.表现性

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理想型文学艺术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者的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就像在《金海螺》中,桑彤出生时为一只海螺,实则是为了表达儿子对母亲的关爱之情;桑彤遇难时,先是到了龙宫,再是到了夜叉城,无疑都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但这其中无论是龙王或是吃人的夜叉女王都对不是亲生桑彤疼爱有加,尤其是夜叉女王,不仅是对桑彤十几年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在临死前桑彤很害怕自己也要把自己的毕生所会传授给桑彤,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以及母爱的伟大,与前期左妃的恶毒与后期帕拉纳斯国王的心胸狭窄形成鲜明的对比。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与注重客观在线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第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且往往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金海螺》这部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思想,例如:因果报应,右妃一直为人和善,虽然中间历经艰辛但最终母子团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左妃生性恶劣,还不知悔改,最终被逐出皇宫。生死轮回、相信命运,在七公主迟迟未决定自己的夫君时,便一眼就在人群中看到了黑人皮囊下实则为金身的桑彤,使七公主一下就认定桑彤就是自己未来的夫君,是命运安排他们相遇。这两个情节都直接表现了佛教的思想,并未通过对其他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这是理想型文学的重要特征。

2.虚幻性

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出力,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在《金海螺》中,一开始出生的桑彤是一只海螺,这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的,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是为了表现后来右妃对其照顾有加就像照顾人类小孩一样的照顾做了铺垫,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后来桑彤落难到了夜叉城,现实生活中哪里有会吃人的夜叉,可是吃人的夜叉疼爱桑彤,同样也通过这种虚幻的表现手法,突出了母爱的伟大,最后夜叉女王甚至因为桑彤而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除了这些虚幻的部分,《金海螺》其他部分又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说完全还原,也有百分之八十,从生产到生活都与当时的年代一模一样。

理想型文学塑造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所决定,现实中的人物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金海螺》中的桑彤会咒语,招来鹿群、鱼群,会飞,可以一瞬间从城里移动到森林或河边,还可以与天神在天上踢马球,还到过龙宫,身体为金色,这一切都是超乎现实的,是作者虚构的英雄形象。

为了表现作者理想的英雄人物,理想型文学往往为他们构造出奇幻的情节。让人物在特殊的环境正展示超凡的智慧和本领。在《金海螺》中,帕拉纳斯国王起初对桑彤不满意,想要加害于桑彤,除了两道难题,让桑彤寻找鹿和金鱼,找不回来就刺死桑彤,这其中接受挑战的还有其他六位驸马,但能够全身找回鹿和金鱼的只有桑彤,其他驸马都付出了鼻子或耳朵的代价,而且最后上天踢马球拯救帕拉纳斯国王的是桑彤,整座城无一人可做到。这就突出了桑彤无所不能,且心底善良的英雄主义形象。

《金海螺》这部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虚幻性特征,是典型的理想型文学,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手法,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情节丰富,故事安排紧凑,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因果报应、乐善好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多重情感。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7月第11次印刷

文学作品论文篇4

一.抛出问题,引起注意,教师作适当提示

高中阶段初步接触文学名篇,学生对一些作品尤其是距离现今较古远的作品,理解的难度较大,较难产生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他们对作品内容的注意,积极思考问题,并能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遇到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地站出来“救助”,给予适当的提示,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的,有些问题本来就是长期争论不休、争议性很强的。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关注,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

例如,在讲完了《氓》这一课时,我补充介绍了《静女》这首诗,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而《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如何解释两位女性不同的境遇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相互展开热烈讨论。

三分钟后,生甲回答:“这是因为《静女》中的男子还处于恋爱的初期,所以热情高涨,一旦当他得到爱情后,就不会这么有热情了,或许也会和《氓》中那位‘士’一样对‘静女’变心。”

生甲刚回答完,生乙就站起来表示反对:“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我认为出现这种境遇的不同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氓》中的‘我’所嫁的‘士’是个负心汉,而《静女》中的‘静女’遇到的却是一个对爱情专一的男子,不是每个男子都很容易变心的……”

乙还未讲完,就有一女生丙予以还击:“但你要知道,《氓》中‘士’一开始也是很痴心的呀,其程度绝不亚于《静女》中的‘我’,但最后不还是变心了吗?谁能保证《静女》中的‘我’不会也走这条路呢?其实男子是最容易变心的……”这话遭到了几乎所有男生的一致反对,于是一场讨论快要变成了一次舌战。

火候已经成熟,看来我不得不出来“主持公道”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确实,《静女》中的男子还处于热恋时期,自然热情万分,至于婚后他是否会变心,就很难说了,这要看他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两个男子的身份是有差别的,大家能否看出这种差别?”课堂里又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我进一步提示:“从《氓》中的‘士’‘抱布贸丝’,我们可以估计‘士’可能是什么人?(生答:商人)对,可能是商人。而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又可以猜出‘我’可能是什么人?(生答:农民)对,可能是农人。而商人和农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也是有一定差别的。相对来说,农人比较朴素,思想比较纯洁,也许不会像商人那样容易变心,这从后来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验证。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亦属一家之言。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做口头或书面讨论。”我的话刚完,下课铃声响了,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源头,创作年代久远,不少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有些学生就将学习要求降低了,仅仅满足于弄懂字面意思,对作品内容不求甚解,更不注意作品之间的联系。部分同学甚至因为不懂而厌烦这些看似艰涩的文字,学习古文的兴趣也一落千丈。

上述所提的问题让不少同学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个问题和作品联系紧密,同时又让同学们感到有话可说。于是大家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下子来了劲头。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争议性,思考的角度较多,因此在讨论过程中难免发生争论,而争论愈激烈,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愈浓。这样,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加大难度,引发辩论,教师作重要补充

在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初步接触、逐渐产生兴趣时,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思考问题,理解作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学生对有关历史背景缺少了解,思考问题很难做到全面、深刻,这就需要教者在关键时刻作重要的补充说明,扩大学生视野,使其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完《离骚(节选)》这一课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战国那样的时代,面对楚国黑暗的政治,屈原是否非得要自杀呢?他可不可以到其他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呢?”

我让大家各抒己见。

生甲首先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屈原根本没有必要自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生笑),战国时期有那么多诸侯国呢,随便去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受到重用。”

生乙立即反对:“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战国时期诸侯国虽多,但自己的祖国只有一个,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跑到其他国家去,那不成了卖国贼了吗?”

这话又引起了生丙的“不满”:“难道屈原只有待在楚国等死吗?而像乐毅、苏秦那些人都成了卖国贼了?”

……

文学作品论文篇5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比联想;周易

类比联想思维是通过直观可感的物象,凭着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用来阐发事物更深层的意趣、意旨和事理。语言文学的赏析,重要的是读者会欣赏文学作品。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学的必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语言文学作品。其中类比联想就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赏古代诗文方面。

一、《周易》:类比联想的起源

从被汉史家司马迁列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开始,就非常重视取象思维,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蕴涵的“神圣明之得”。它也开创了类比联想思维的研究方式。而我们所说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维所产生的妙不可言的“惊人”效果。类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脑中与他有某种类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主要是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同类形象、性质、内容等进行的联想。如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许多联想我们可以推导出没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焕发了生机。《周易・大过》有两爻,一是“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二是“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前者是枯萎杨树发芽了,老头娶到一个年轻妻子,自然现象与人间世情联系起来。而后者是枯萎杨树开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给了一个年轻小伙子。这两种情况,在今天我们看似正常,古今思维方式却不一样,“无不利”与“无咎无誉”体现了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给了年轻小伙子可能就影响生育。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类比联想的范例。后世文学诗词大都受到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方式。

二、类比联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兴,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都与《周易》的类比联想有渊源关系。类比联想可启发人的想象和创新,增强审美情趣。它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主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获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如“浮云游于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游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叠加;“落日”,在农业文化背景中,黄昏意义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漂泊异土他乡的游子每至黄昏倍思亲,“最难消遣是黄昏”。“落日”与“故人情”因相关而情景交融。《诗经・采薇》中有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渐成一种习俗。因发音相似,“柳”可联想为“留”;又因“柳”生命力极强,插根柳枝就能活,于是就可联想到美好的祝愿。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天象与他的离愁别恨相关联,表达了他的伤情。

类比联想思维模式在诗歌鉴赏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将诗歌中有限的时空巧妙地扩展。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说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开联想,作品蕴藉不止在此,李龟年是唐时乐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辉煌的艺术,当年出入将相王府唱尽大唐王朝繁华与昌盛,而安史之乱后,这位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沧桑之声唱出晚年境遇。当年之歌与今日之歌声对比,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个逝去王朝的悲凉。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的深义。

三、类比联想思维方式的特点长于抒情,拙于说理

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模糊、灵活、开放,长于抒情,但所推知事理不够明确,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如,古人常以水喻德和某种人生感悟。《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类治、事善能,沙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实际说的人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处在低下的地方一样谦虚,心就像水一样渊博沉静,付出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言行就像水照万物的清晰一样有诚信,为政就像水除污垢一样有政绩,做事就像水能方圆一样有最好的功用,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争,因为不计较,所以没有怨尤。“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外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可比喻坚忍。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又可比喻灵活通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怀博大。水去不可复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以看出由自然现象得出抽象判断,只是相似相关。用于联想、抒情可以,但在说理上却有它的局限性。

由相似关系引发类比联想,这并不是对作者本意的理解,有时只是临时借用,但却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著作解释的观念与方法。“以意逆志”,以己之意推求古人之志。更何况古人认为《诗》《易》乃圣人所作,于是从其选择诗句进行讽谏,表达自己的意思,赋诗言志,成为“人无定诗,诗无定指”,根本就不是解释诗人意旨,而是变成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在《庖丁解牛》篇,今天我们通常是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揭示“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精益求精“的道理。但庄子并不是这样的本意,他生活在那种战乱的年代,彷徨苦闷,只能走向内心世界的一种超越,追求一种逍遥游,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因此《庄子》整个的思想逻辑,就是过程要逍遥,而且尽可能自然而然,不能因为意外灾难而夭折,逍遥快乐地走完上天所安排的生命旅程,这叫“得尽天年”。《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实际上讲的是养生的方法,所以《庖丁解牛》实际是在打比方,把刀比喻人,而牛的技经肯綮就是社会矛盾,即人如何生活在一个矛盾丛生的社会中生存。“刀刃者无厚”“彼节者有间”“以无厚八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结果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明自己不受政治的影响,快乐、逍遥地生存,庄子本来讲的是实现逍遥的方法。

因此,读解作品不能随意戏说,至少要以文学四要素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整体性思维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如图所示:

从读者角度说,读者要了解作品本义,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了解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因素。

所以说,我们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欣赏文学作品,也需要联系现实,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把握其生活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国古代诗文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恒君.周易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7.

[2]李俊岭.《老子》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文学作品论文篇6

关键词:文学作品 历史内容 生活的折光 诗意的表现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作为作品结构的一个层面具有指向性。它的指向性主要表现为包含或暗示一定的历史内容。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如《水浒传》,它写了宋代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展示了当时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波澜起伏的斗争的历史画卷,这一历史内容就直接包含在作品所创造的形象和形象体系之中。有的作品艺术形象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它暗示出一定的历史内容,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它所写的是古原上黄昏时分夕阳的景象,但它从情绪上暗示出值得留恋的唐帝国已日薄西山。行将灭亡。可见,文学作为一种美是依存美,历史内容本身就是文学美的内在构成要素。

文学作品的历史内容与历史科学中的历史内容不同,有它自身固有的特征。它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经过作家审美意识过滤的诗意的表现,是二者的统一。

一、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内容是生活的折光

文学作品的历史内容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比任何科学作品都更显示出是自己时代的产儿。它不是从场景上折射出一定社会生活的身影,就是从情绪上流露出特定时代的气息。

别林斯基说过:“艺术,和一切活的、绝对的事物一样,是从属于历史发展过程的。”“我们时代的艺术应该是在当代意识的优美的形象中,表现或体现当代对于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对于人类的前途、对于生存的永恒真理的见解。”

1 文学作品的当代性。

(1)正视现实的当代性

不论哪个时代的文学都必然存在一个“当代性”的问题。有的作家对现实采取积极贴近的态度。以新作时期的文学为例,作家们在作品中写“”留下的“伤痕”,对建国以来的生活流变作出“反思”,写改革的必要与艰苦,写普通人的现实的曲折的心态,写现实中一切令人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类作品的历史内容是具有“当代性”的。

(2)回避现实的当代性

有的作家对现实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他们想“远离”现实,似乎对一切表示厌倦。他们写深山老林,写荒滩大漠,写远离尘世的那种原始、粗犷、神秘的生命颤动。写超时代超阶级的超乎一切的人性之美。以“新生代”诗人的“朦胧诗”为例。“朦胧诗”打破了诗坛现实主义潮流的单纯局面,在创作上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回避直露,倾向于含蓄的意象和象征表现形式,以奇异的形式构成表现内心复杂的思想意绪,从而呈现出一种与过去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的新格调。这些诗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实现了诗人对心理时空的重新组合,丰富和强化了诗的心灵表现力。其实当诗人写着这一切之际,他们的双脚仍然立在“当代”这块土地上,说到底还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这类作品的“当代性”也是不容抹杀的。

2 具有历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

文学作品大多具有针对现实的特点。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这类作品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共鸣和轰动,不是因为其艺术性,而是因为其历史内容的针对性。这些作品与后来的作品相比,艺术上要粗糙得多,但却引人注目得多。这种时代是非艺术时代。如从“鸦片战争”以来,到“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之后的、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斗争、、反右倾机会主义,到“”,到“”被粉碎,中国基本上属于这种时代。在这种时代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紧密相连,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去思索国家、民族应走的路,对意识形态的关心空前高涨。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人人关切的都是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这时候文学也不得不卷进这种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之中。例如:1977年发表的《伤痕》、《班主任》,1978年发表的《神圣的使命》,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轰动,但引起轰动的东西,不是这些作品的艺术,而是这些作品的历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

3 具有历史内容的淡化性。

当社会生活的激流在经过某个急流险滩之后,流进了一个平静的深潭,某种社会形态进入成熟期,生活多元化、丰富化和稳定化,政治激情消退,每一个人更多地关心属于自己的问题。人们已不怎么要求文学去帮助他们解决社会问题,而希望在文学这块园地里得到娱乐、憩息和丰富,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要求也就超过了对作品历史内容的要求。作品的历史内容虽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它已作为附丽于艺术的因素而存在。这时候。作品的历史内容的淡化和艺术追求的多样化、深刻化、严格化同时出现。

唐代“诗圣”杜甫一生正是唐帝国从繁荣到衰落、从统一到分裂的剧变时期,他经历了许多苦难,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严重矛盾,写出了很多意义深刻的作品,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与之相对。南唐后主李煜生活极其奢华,他的前期词作极尽描写宫廷生活之乐。其后期词多为伤时怀人、离愁别恨之作,如《清平乐》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在内容上并不可取。在抒情艺术上却有一定创造。他的词往往用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烘托一种在封建士大夫中带有普遍性的思想感情,并构成新鲜的意境,如《虞美人》、《浪淘沙令》、《乌夜啼》等,在技巧上是十分成熟的,其淡化历史、彰显艺术的特点是较为典型的。

应该认识到,对历史内容的淡化本身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态度,也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理解。因此,文学作品的历史内容这个层面永远都是存在的。

二、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内容是作为诗意的表现

文学作品的历史内容既富有历史的品格,又具有诗的品格,是这两种品格的结合。正如别林斯基的精辟论述:“文学作品的历史内容,既应该是真实的、深刻的,又应该是诗意的。”这是作品历史内容的特质。

文学作品的历史内容的“诗意”化。也就指不能单纯用实用观点、科学观点去评价生活。也不能用单纯的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观点去评价生活,而应用美学的观点去评价生活。

1 文学所容纳的历史内容。有它独特的诗的角度。独特的诗的眼光。

前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这样说过:“优秀的画家从来不画建筑物的正面,而是取仰角或俯角。这条原则对文学反映现实来说,也是必须遵守的。正面描写现实的是报纸。小说和特写应该使现实中从前留在阴影中的那一面转向读者,从而赋予现实以一种自然的必不可少的光彩。”

对同一现实持不同视角的作家,就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赋予现实以不同的光彩,每一种现实在作家们那里都有可能挖掘出无穷无尽的诗意。如王昭君成为千百年来诗人、作家吟咏、描写的对象,异彩纷呈,且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其原因就是诗人、作家笔下的王昭君是诗意化的,读者甚至可以不去追究其中的历史结论的对与错。而主要看其为昭君出塞所提供的内心感情根据是否充分。

2 文学作品历史内容不提供如历史教科书那样的是非判断和褒贬结论。

文学作品的历史内容虽然也提供认识,但它所提供的认识却具有诗的特点。它可以不提供如历史教科书那样的是非判断和褒贬结论,它可以只提供令人玩味、感叹的因素,让人们在玩味、感叹中去探索、去思索、去发现、去创造。

正如狄德罗所说:“如果是诗人的话,他就会写出一切他以为最动人的东西。他会假想出一些事件。他可杜撰些言词。他会对历史添枝加叶。对于它,重要的一点是做到惊奇而不失其逼真。”

鲁迅的《药》就是如此。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作者深感辛亥革命后“唤起民众”的重要性,但没有直接“呐喊”。而是设计了一个愚昧的华老栓买“药”的故事,借茶馆的茶客议“药”,小说中影射秋瑾的人物――革命者夏瑜被安排在暗线中发展,甚至没有正面出来过。最后,鲁迅“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目的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作品没有对历史事件的褒贬,却比历史教科书更具真实性和教育意义。

文学作品的历史内容“比起历史学家,他的真实性要少一些,而逼真性却多一些”(狄德罗)。正是这种“逼真性”作为认识的种子,深藏在艺术的厚土里,暂时也许还见不出什么明确的结论,但多年后,种子会发芽,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它提供的认识是那样的博大精深,那样无穷无尽。人们可以接近它,却永远不能穷尽它。

文学作品论文篇7

【论文摘要】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要加强文学教育。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那么,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必须更新阅读观念,注重文本阅读——淡化分析性操作,强化朗读、涵泳;挣脱权威的束缚,让学生自己感悟;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学作品融入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囊括了大地沧桑,沉淀着历史的精华。文学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感悟人生方面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文学教育完全从属于语言文字教学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变得苍白无力,“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文学教育呈现出简单化、机械化、弱化的趋势。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讲析与训练所能够达到的,文学作品的美是难以讲出来的,因为语言总是比心灵枯涩,即使能讲出来,也不如学生自己用心体昧出来的东西深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作品阅读由如下几点启示以飨读者。

一、淡化分析性操作,强化朗读、涵泳

古人早就有“朗读”“涵泳”的习惯,蒙学教育、经学教育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老师基本不作解释,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领悟经文中无法言传的神韵。“一遍一遍的诵读,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地锲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

然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注重内容与章法的分析,学生吟诵的时间太少,甚至只是“看看”书而已。程式化的繁琐分析,把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损害了学生对作品整体的艺术感受,影响了学生知识与思想的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以“读”代“讲”,发扬“朗读”“涵泳”的优电传统,对作品进行朗读。“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赏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作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通过朗读,文本的脉理、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这是形式主义的课文分析所鞭长莫及的。

二、挣脱权威的束缚。让学生自己感悟

文学不应有标准答案,康德说过:“模糊的观念比清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这正是文学形象的魅力所在。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或暗示,或引导,希望学生的理解能与某一观点相吻合。而这一观点往往是《教参》上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的支配,刻板而乏味。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解读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不同于教参或教师的见解。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应允许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有一个极度张扬的空间,而不是设置僵化的框子来框定学生的思维。对于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让学生深入作品,坚持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其中的感情,从而自然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获得艺术的陶冶。

三、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之于读者,无论是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或思想的启迪,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不宜求短期效应。然而,目前的文学教育却表现得有些急功近利。在许多老师眼里,文学教材不过是传授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例子”,不过是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而已。教师更多想到的是各种考试可能从哪个方面、哪一段出题,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丢分。诚然,明确的阅读目的,对集中注意力、唤起意志行动、增强记忆力都有好处,然而,它也造就了一种因外在需要而逼使的被动阅读,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阅读。在这种阅读中,教师对文章的分析讲解影响甚而取代了学生真实生动的阅读感受:完美的文体被忽视了,浑然的结构被肢解了,和谐的语境被破坏了:学生感受不到艺术的魅力和沉醉其中的乐趣。

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不适合有太大的外界压力,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主动阅读是快乐的,“读书做学问尤其不能讲功利主义。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满足的过程,快乐就在这过程中。”只有沉浸于读书的乐趣中,才能由“闭目塞耳”到“耳聪目明”,才能走进欣赏作品的胜境。这时候阅读过程也就成为一种不知不觉被熏陶浸润的过程。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占有文本,在教师指导下读得更投入一些,更有情趣一些,更自由一些。在感受语言艺术之美的同时,发展思想,涵育情感,以提高文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臧博平.中学语文教学[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第2001.期.

[2]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第4期0第8-9期,第6期,1998年第6期.

[3]同上

[4]同上.

文学作品论文篇8

[关键词]儿童文学 动漫 改编

儿童文学以其独有的魅力,使得动漫改编成为潮流,并和原作一起,共同影响儿童的观赏及其成长。动漫作品运用儿童文学的形式是改编,改编的原因从艺术上看,儿童文学已经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从商业上看,儿童文学形成了大批的潜在观众。但动漫作品的文学性缺乏重视,“你们的影片形式都很好,就是文学性不强”1980年代初的问题,在当前的动漫实践中仍未解决。在电影界,电影文学也被认为是“国产大片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动漫作品有着良好的关注少年儿童的传统,其自由表现的艺术本质,比其他文艺样式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

以下讨论儿童文学在动漫作品的运用问题,着重于儿童文学为动漫作品提供的文学性。熟悉于此,有利于国产儿童动漫的发展,还将对动漫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追求美好理想及教育性的主题

现代儿童文学定义的要素在于为儿童创作的、适宜儿童观看两大方面。而前现代阶段的一些文学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但因其在书面或口头的改编后适宜于儿童观看,如《西游记》也被归为儿童文学的范围。在这些儿童文学中,主题表达总是积极而健康向上,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服务的。“从此,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是童话故事常用的结束语,观众百读不厌。在人类美好的爱情模式及人生理想模式上,儿童文学及相关动漫作品都做了生动的再现。

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是哲学上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叙事作品中的表现,也是生活中对事件是非、人性善恶的抽象归纳。诸多童话和寓言都侧重善恶矛盾的建构,如童话里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及其反方继母和王后,寓言里的狡猾狐狸及其相对立的善良的动物们。动漫作品在商业环境中生存,总是偏爱戏剧性矛盾即有正反双方戏剧性冲突强烈的文学素材。这一类的儿童文学首批和持续地进入动漫领域。剪纸动画长片《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取材于《一千零一夜》设置了王子、阿拉丁等正面角色,大反派是亚洲男巫师,结局是王子和阿拉丁依靠女巫的帮助,打败了男巫师,分别获得女王和公主的爱情。《白雪公主》、《花木兰》《宝莲灯》等,都把反对敌人作为故事的动力。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演绎着追求美好、自由、爱情、保家卫国等思想,把生活中的不公化作邪恶,让正义和善良的代表获得拯救。动漫作品继续发挥着来自儿童文学古老的梦想。

儿童文学及动漫作品中的教育性备受关注,甚至是评论其成功的一个标尺,这是和儿童特有的成长发育相关联的。对儿童而言,教育性侧重在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在儿童成长上,提示儿童遵从长辈的有益建议,以便远离不测《小红帽》就传达了这样的思想。

儿童文学的主题在动漫作品中出现了解构和颠覆的现象,它们以成人观众为主,以搞笑甚至表现为能事,如《白雪公主续集》等,属于非主流作品,接受面较为局限。

二、幻想故事情节与叙事语法

从远古到当代,从婴儿到老年,人们无不沉浸在故事之中。在故事之中,人们获得生活的知识、抒发人生的情感,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国。

1、幻想世界的创造

动漫作品因其创作方式的特殊性,本质要求注重幻想世界的创造。这一点在动漫发展的早期阶段,就被认知和运用。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和神话等类型的儿童文学都是动漫作品重要的改编对象,支持了动漫创作,推动了动漫作品的形成和发展。仅就动漫长片而言,包括《白蛇传》《大闹天宫》《辛巴达七海传奇》《红孩儿大战火焰山》等。神奇的故事给动漫作品带来了最大的生命力。

儿童文学在动漫的细节设计方面也贡献巨大,扫把、仙杖、水晶球、魔镜、神灯、飞毯、装水的月亮《有求必应》、秋千似的月亮(鼹鼠的故事》)等,都以其绮丽的幻想,丰富了动漫作品的魅力。

2、叙事语法的贡献

法国格雷马斯让叙事作品的叙事,如同语言中具有普遍语法结构的句子一样,成为语义分析的对象。他把行动划分为4个:即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得到奖赏。从而建立了叙事语法。如《灰姑娘》童话及改编的动画电影

a灰姑娘失去父亲,在继母家里受冷遇;b仙女的出现;c灰姑娘参加舞会,并与王子一见钟情;d灰姑娘匆忙离开舞会,遗失了一只水晶鞋e灰姑娘试穿鞋成功与王子喜结良缘。

上面是《灰姑娘》的主要故事情节,a是“产生欲望”,灰姑娘需要改变被冷遇的现状。b是“具备能力”,仙女出现,给灰姑娘带来华丽的穿着和出行的马车。c是“实现目标”,灰姑娘参加了舞会,赢得了王子的青睐,目标实现。d是铺垫,把故事转向美好的结局。e是“得到奖赏”,灰姑娘和王子喜结良缘。

在一些动漫短篇作品中,儿童文学单线索叙事的简洁性特点、多次重复的特点,被很好地继承着。这当然有利于保存原作的古老信息,并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

三、角色的道德意义和形象设计

儿童文学以自由的想象,虚构出众多有别于现实的角色。儿童文学以间接的想象来复活角色,动漫作品则直接地展示角色。在角色的道德意义和形象设计上,儿童文学为动漫作品提供较多的启示。

1、角色的道德意义

角色的道德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艺术典型性的体现。通过正反角色的设置,也就传达着教育性的需求。如代表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教育儿童刻苦学习技能,拥有真才实学。儿童文学以及动漫作品里的被压迫被侮辱者,必定获得美好的结局为他人(亲人)、集体、国家、人类造福献出生命的,必定受到颂扬。这里有体现的是人际之间的道德。

生命之间、生命与生存的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伦理道德,万物有灵、众生有性的观念让万物具备言说权利的机会,幻想的扩张让宇宙进入观者的视线,外星人和地球人的关系,也需要道德的约束。传统的儒佛道及新生的生态伦理学,为此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

动漫角色承继着远古流传的信息,众生平等、万物胞与、天人合一。被世俗利欲掩盖了的现代人,经由儿童文学及动漫作品角色道德意义的提示,将会逐渐重现最初美好的记忆。

2、角色的形象设计

儿童文学为读者提供了各类角色的描述,激发我们的联想。动漫作品的优点之一就是让文学形象变成具有生命的直观形象,但有时存在与原作不符的问题。如孙悟空在小说《西游 记》中有学仙的形象、美猴王及齐天大圣形象,以及取经路上的和尚形象。而在各种《西游记》动漫改编作品中,孙悟空形象众多。或者僵化,或者肆意发挥,与原著相去较远。《铁扇公主》的孙悟空头大眼大身小腿长,受到了米老鼠的影响。《大闹天宫》奠定了观众眼中的孙悟空形象,头带金箍、穿虎皮裙、拿金箍棒;受京剧脸谱影响,脸部两个圆,宽额头,显示出勇敢和智慧。《红孩儿大话火焰山》的孙悟空去掉虎皮裙,儿童化明显,顽皮、说大话、流行口语多。《最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颠覆了以前造型,改造成了现代式青年。

经典童话女主角存在定势写作的现象,宣扬女主角必须拥有受苦受难的经历,以美貌为幸福的前提,以赢得婚姻为最后结局。动漫作品对此并没有总体上的改观。经典童话大多产生于前现代时期,女主角的身上体现了当时女性地位。“童话也是历史文献。”而历史往往又是当代史,今天的我们在进行动漫创作时,需要推陈出新。

四、童话色彩的场景

儿童文学对于场景的描绘经常让位于故事情节,在著名的童话、寓言,甚至是小说中,都是如此。法国童话《美妞与野兽》里野兽王子的宫殿场景的描述是:“他看到丛林中一条狭长小道的尽头闪耀着亮光。他朝亮光走去,终于看清它是从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进出来的。”迪斯尼据此改编的动画《美女与野兽》没有让宫殿一开始就“金碧辉煌”,而是暴风雨之阴暗的蓝色调,借此符合商人失意的心理,配合遇险的情节。

儿童文学以故事和角色为中心以情节取胜,符合儿童的欣赏心理。因此,动漫作品的场景描绘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在动漫中,经常出现森林、城堡、宫殿、巫女的工作室等童话色彩较浓的场景。哥特式的城堡场景自《白雪公主》创造以来,影响深远。

城堡、森林等经典儿童文学和动漫场景,不仅是公主王子等表演的舞台,而且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原型理论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城堡之中,角色往往处于困境之中。如等待救援的公主、没有婚姻自由的公主、嫉妒心可杀人的王后、被施以魔法的公主王子等。森林隐喻人类的心灵存在的场所,森林意象都被儿童文学和动漫作品所重视。如凶杀(《白雪公主》)、私合(《睡美人》)、诱骗《小红帽》、栖息《小熊温尼》、善恶交集所在《小红帽》等设计。

五、结语

上一篇:艺术感悟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