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3 00:31:17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1

关键词:比较鉴赏 空间 时间 线条

美术鉴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实践。其优势在于:(1)引起学生鉴赏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活动之前,先讲述或讲解某种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轶事等,联系学生过去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引起学生鉴赏的心向。(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惊讶、赞叹、欣羡、钦佩、敬仰等情感反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3)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当学生对鉴赏的对象发生强烈情感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们从事阅读、创作、表演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

王大根在其《美术教学论》中指出:“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想、知觉而变成情感和艺术的过程。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初中、高中的美术欣赏中应包含‘美术鉴赏’的成分,即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而比较鉴赏法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是把两种或多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各自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突出。通过比较才能概括提炼出事物自身的本质特征,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是建立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孤立地赏析某一件或某一流派的作品时,学生往往认识模糊,难以真正理解作品的涵义及艺术特色。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找出作品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达到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因此,比较是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其中有“横向比较”(在鉴赏过程中,对有可比性的作品或有关因素进行一种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在鉴赏过程中,对有可比性的作品或有关因素进行一种时间纵向的比较分析)。以下,笔者以美术作品中的绘画作品为例,简要介绍比较鉴赏法的应用。

1.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第一,空间的比较。以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的长达6米多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为例,与印象派后期保罗・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作比较。前者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者结合的构图方法,将繁复的崇山峻岭表现在一幅长卷中。后者虽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但近处的地平线和房屋墙面的直线、房屋屋顶的斜线,均体现出科学严谨的透视法则,塞尚试图通过线条、色块的摆放来表现事物的形体、透视及内在结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空间的表现,西方画理的透视是运用近乎科学的几何方法来认识理解空间的,是精确的、自然的。西方艺术家往往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利用观者视觉上的错觉和幻觉,来克服画面这一平面局限,使观者产生空间上的距离感。而我们常以“散点透视”来理解中国绘画中的空间特征,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空间的无限伸展,体现一种绘画的意境。

第二,时间的比较。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第三,线条的比较。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从中细想起来,罗丹绘画中的线条的确优美,但线条的表现并不是为了其本身的审美意义,而是为表现事物的形体和空间,也正如罗丹自己所说:“你们要记住,没有线,只有体积。当你们勾描时候,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而中国画笔墨审美体系中的线条,内涵丰富,具有自己的“笔法”(各种描法、破法、点法等),既传达不同物象的质感、量感、运动感,又因以书法入画成为相对独立的形式美要素,体现着一定的人文内涵和不同的个性特征。

2.同时代艺术家的比较

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握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理解社会、文化环境、艺术思潮、时代的审美理想等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如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的作品,学生就可以体会到:达芬奇的绘画典雅高贵,充满神圣和神秘之美,是智慧的艺术,深沉、含蓄、理智;米开朗基罗的绘画雄健有力,充满阳刚之美,是力量的艺术,博大、雄伟、激情;拉斐尔的画风则秀丽典雅,充满阴柔之美,秀逸、和谐、优雅。精神气质以及审美理想的不同形成了艺术家各自的艺术风格,但他们的作品共同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对人性的赞美,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另外,还可以进行中国元代山水画“元四家”比较,扬州画派诸家的比较,现代画家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齐白石等的比较。实践证明通过比较,学生们不仅能体会到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认识到形成其风格的个人及社会因素,加深了对艺术创作过程及理论的理解。

总之,运用比较鉴赏教学方法,从中西美术作品对人物、风景的不同表现形式入手,通过观摩、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总结出中国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在艺术特点和形式特点的不同,进一步探讨形成不同绘画风格的人文背景,认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更深刻领悟本民族的及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罗丹述,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2

关键词:古代;山水画;畅神

一、畅神论起源

畅神说是中国古代受老庄思想影响的对于自然山水的一种审美观。最早由南朝宋时期的绘画理论家宗炳在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画山水序》提出,“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天人之野,峰岫i巅,云林森渺,圣贤应于绝代,万趣容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在悠闲的生活中,对酒当歌,抚琴助兴,在幽静环境中的观赏画作,独自坐苍茫宇宙的荒野中,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神思飞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超脱,此时的自己与整个自然山水合二为一,忘记世俗的忧愁烦恼,精神上得到解脱,此之谓“畅神”。

山水画家的主要代表宗炳提出绘画可以畅神,即在绘画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对山水的直接观赏体悟,达到精神上的愉悦,个人意志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从而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山水画的鉴赏者,可以通过去山水画的鉴赏,体会到绘画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家的对人生的领悟,从绘画欣赏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获得精神的自由超脱。畅神即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或者艺术欣赏时,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脱的境界。

二、畅神与艺术创作

自然是天地万物造化之神功的本质体现,也是“道”的体现。对自然的观照也是认识道体悟道的途径。艺术的创作和产生是由于外界客观事物对人的情感的激发,也就是说人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心与物,情与物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心灵神愉悦。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应该融入艺术家由客观事物所引发的个人情感和意志,达到物我交融,将自己融入天地万物中,体悟世界万有的神秘和宇宙的浩荡,达到悟道的境界。《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认为只有保持一种虚静状态才能观宇宙万物之变化规律,体悟道的存在。艺术家在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候,需要保持一种虚静的状态,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源。所谓“澄怀味象”是指审美主体以无功利无世俗的审美心境去体悟山水之美,以容纳万有的心境观照审美对象,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即是要求艺术家要摒除心中杂念,涤除尘垢,使心灵变得像镜子一样澄明。老子认为,人只有绝圣弃智,不为世俗所扰,不被杂念所困,使内心纯净,从而能够从“味象”,即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中体悟人生,使山水的纯净之美进入到审美主体的虚静之心,使人与山水融为一体,使我之神与宇宙万物之神合二为一,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物我两忘想象世界,就像庄子所说的“游”刘勰所说的“神思”,是一种丰富的艺术想象世界,领悟超越现实人生的“道”,到达精神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即畅神的境界。

三、畅神与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一起构成了艺术实践活动。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看恚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的认识和教化功能,艺术鉴赏的目的是服务于“君”“父”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艺术品的“比德”功能,艺术的这种教化补世的功能,对后来的艺术鉴赏,无论是绘画,音乐书法抑或是其他艺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艺术鉴赏的“比德”功能片面强调了艺术的教化功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使艺术沦为政治统治的工具。魏晋时期艺术理论家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从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出发。重视鉴赏主体的个人情感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宗炳提出的“畅神”,不仅揭示了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动机,也揭示了艺术鉴赏的审美意义。宗炳醉心于自然山水,大部分时间是与山水同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好山水,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庐,因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而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宗炳在老年时期,由于体弱多病,没有办法继续游历名山大川,于是将自己所游览过的名山大川画在自家墙壁上观赏,仿佛自己真的身临山川,从而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在宗炳眼中,墙壁上的山水画就是真山水,他将个人对山水喜爱的情感投射到艺术品中,达到物我交感,情景合一的自由境界,同时由于宗炳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自己的对山水的热爱融于作品中,所以在欣赏墙上之画时才会如身临其境,达到畅神境界。

畅神说表现了人与自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沟通的境界,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精神上的联系,反映出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和热爱,不仅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也对艺术鉴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社会而言,畅神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的审美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重视鉴赏主体的个人情感意志在艺术作品鉴赏活动中产生的作用,对现代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唐张,彦远.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3

一、文字解说

一般是指画家为作品所起的题目,或用其他方式,如在不同场合对作品所做的口头或书面说明,特别是像中画中的题诗、题跋等。虽然我们承认没有哪位真正的画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因为,如果一幅画可以说出来或者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画就成了多余的了;或者说绘画就不是有其自为的定性的了。但是,这些出于画家之手的语言文字材料至少表达着画家当初作画时的心理指向,特别是中国画的题画诗,作为绘画的有机组成因素,确实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于整个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

画家对其绘画作品的文字性说明一般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直接题写于画面上的,可称之为画中文字;一是发表或记载于他处的,可称之为画外文字。

(一)画中文字

画中文字是应当首先予以关注的。一般来说,这些文字是在绘画作品完成之时题写于画面之上的,反映了画家当时的创作意图或某种感受。画中文字在油画中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如库尔贝的名作《画室》,画家还在画中题写了一行文字:“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这行文字对于欣赏和理解这幅作品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它启示我们作为现实主义巨匠的库尔贝在画中是将写实、象征、寓意融为一体了。在这行文字的启发下,我们不仅很顺畅地理解了画中人物的寓意,而且能够敏感到一些细节的象征寓意。如在画中可以看到报纸上放着一个骷髅。这报纸是拿破仑三世御用报纸。这里意味着它不仅已失去了生命了。而且成了禁锢思想的坟场。因为画面中画有库尔贝崇拜的思想家普鲁东。普鲁东有一句被到处传扬的名言,即是:“报纸是思想的坟墓。”

(二)画外文字

画外文字一般是画家在完成作品之后,在各种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方式发表或记述的有关文字。这在西方画坛上比较多见,可能是对油画上不适应题写大量文字的一种补偿。如果说中国画上题写的文字大都属于即兴发挥,那么油画的画外文字则是画家沉静下来之后深思熟虑的思想。比如凡高在画完《阿尔的寝室》这幅被认为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气氛的画作后,先后写了三封信谈了他创作此画的一些想法和当时的创作心态。他对色彩运用的提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家独特的色彩观念和赋色方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画中文字,还是画外文字,由于都是出自画家之手,并且指向绘画作品本身。所以具有权威性,是我们进行绘画欣赏教育不可忽视的材料。

二、代码解读

“代码”是指承载或传达艺术信息、审美信息的符号,以及有关符号组合方式的规定。绘画代码主要是类象代码和象征代码。通过对绘画代码的转译和阐释,使绘画欣赏课教学具有了学科可信度和可靠性。

(一)类象代码

所谓类象代码是建立在某种相似性或共同特征基础上的代码。在绘画中类象代码最为普遍。如画中的马与生活中的马就有相似关系。同为画中的马。韩干的马与御马有相似关系,徐悲鸿的马与野马有相似关系。

(二)象征代码

所谓象征代码是指形象代码与其所指称意义的一种非自然的关系,如果说类象代码侧重于事物的自然属性,那么象征代码则侧重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在绘画中,象征代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观念性象征代码,即某些观念的象征表现。例如,在西方艺术中,阴森的孤岛象征死亡,蓝鸟象征幸福等,这都是由古希腊神话提供的。

二是同构性象征,即形象与其象征的事物和意义的关系是由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同构性决定的,如,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二者存在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同构性。

三是生命化象征,即对被象征的内容诉诸于动植物生命的形象。或如贡布里希所言:“赋予形状以生命,因此也就赋予它们以动感和表现力。”梵高的《向日葵》所绘物象本身便是一种生命现象,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其“生物学上的价值”恰好成为某种精神价值的最便当的隐喻。

四是风格化象征,即贡布里希所谓:“追求秩序,使生命的形式接近于几何形状。”风格化象征将某些寓意形象抽象化、几何化,象征寓意积淀为一种图式,使这种图式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蒙德里安的树和毕加索的牛都精彩地演示了风格化的过程。

三、情景再现

情景是指信息传达时所处的时间、范围和具体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幅画的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也包括作者的个性、创作心境等相关因素。

情景可以分为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时代氛围和具体创作心境三个层面。

第一,民族文化传统是解读绘画作品l的重要参照。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总是强有力地制约着该民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念。艺术活动原本就是民族文化活动,艺术形式自然也就是表现这种活动的形式。艺术作品则是这种文化活动的产品。

第二,社会时代氛围是解读绘画作品的重要依据。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丹纳的观点曾经受到过一些批评,其实,他的思路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我国的文艺鉴赏向来提倡“知人论世”。有人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知人论世”的鉴赏相当于观赏水中游鱼,反之,脱离了作品的社会时代氛围而解读作品则等于观赏案上死鱼。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4

关键词:鉴赏力 艺术培养

一、艺术美及其特点

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是艺术家通过感性对生活、对生命意义、对情感等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一种抽象表达方式。“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它来源于现实美,是艺术家对来自实际生活的体验进行加工、提炼,并使之典型化的产物。艺术美具有客观性,它不是艺术家凭空捏造的,不是一种纯粹‘属于心灵的力量’,其根源仍存在与客观现实中。”[1]艺术美作为美的观念存在形态,同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社会美、自然美相较,其特点十分显著。首先,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艺术作品和任何美的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没有形式,艺术作品无以存在,没有内容,艺术形式无所依托。其次,艺术美是美的较为完善和集中的形态。艺术美对现实美的反映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形象的反映,所以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是较为集中和完善的形态。

二、作品艺术本身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1.绘画作品本身内容

1.1绘画作品线条

任何一幅绘画作品都是由基本的点线构成,尤其以线构成完整的绘画内容。“线条是艺术最基本的形式要素,它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线条能提供结构样式”。[2]线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物体的重量感不同、质量感不同、远近不同,表现物体所用的线也不同。画厚重的物体,要用粗线条;轻薄的线条用细线条;粗糙的物体,线条参差错落;圆润的物体,线条要平滑;近的物体,线条明确;远的物体,线条模糊。直线、弧线给人挺拔、坚硬、充满力量的感觉;粗细自然的线条,或遒劲有力或纤细飘逸;曲线,体现出柔和、优美、有韵律感。在欣赏一幅画时,观察其线条的变化便能了解作者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思考。线条的灵活运用不仅体现作者的绘画技术,更反映出一幅画带给观众的直观感受。

1.2绘画作品造型

造型即创造形体 ,是美术的主要特征。最直观的是物体造型,是方是圆,是暗是明,是虚是实。物体在绘画上表现出空间及深度,受光方位、光线强度,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及体积感。作为一种静态的物体造型,更多的是再现生活“常态”,再结合作者的绘画初衷,将物体“放置”在二维空间里边,再利用色彩、光线、空间、“修饰物”等众多绘画元素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更深层次的造型包括绘画中物体的大小比例、色彩的明暗强弱、线条的粗软硬细、作品呈现的整体“走向”等等。作品的造型设计以及呈现,是作者思想意识中的抽象形式的“再现”。任何绘画都是以自然为本,经过不同的造型呈现出作者不同的现实思想感悟以及对绘画的“态度”。如达芬奇,“借助理想分析和科学的研究赋予其作品“知性”的成分,尤其具体到处理每条外轮廓线条时,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微妙美化,观者能从其中很直接地感受到这种形背后下的理性心理”。[3]

1.3色彩

一幅绘画作品的色彩运用如何,直接决定绘画作品的整体基调。色彩的明暗、厚重等效果在绘画中的作用不同。色彩的使用首先由绘画物体的客观性和绘画题材决定的,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呈现出的颜色。色彩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暖色调偏向阳光、激情、温暖等因素,较为感性;冷色调则倾向与沉默、冰冷、冷静等因素,较为理性。色彩的选择取决于绘画作品的光线、造型、题材、思想表达的需要。不同内容形式的绘画作品对不同色调有不同的要求,色彩在整幅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4光线

绘画中光线的体现为明暗,暗处即背光,亮处即“向阳”。光线在绘画中的运用,使整幅画作呈现出空间感和构成基本造型。画作的光线的描绘要以自然光线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在画作中体现光线的自然、客观现象,给观众一种自然、亲近的观赏感受。光线的呈现与色彩紧密相连,色彩是光线的呈现方式和手段,所以,在绘画中,既要考虑色彩的明暗,也要考虑光线的强弱等众多因素。

1.5空间

“和线条一样,空间也能传达某种含义”。[4]在平面中展现二维空间甚至三维空间,与构图设计安排紧密相关。有的画作展示出来的空间显得异常狭小,有种“施展不开”的感觉,有的画作仅在有限的平面中却能展示出“大千世界”的开阔与丰富,整个绘画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绘画空间的大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如色彩、构图、光线运用、整体比例等等。

2.绘画作品本身形式

2.1平衡

平衡是大自然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绘画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绘画如书法练字,讲究“上紧下松,横细竖粗”。一幅画是否平衡,反映作者的心理状态是否也是“平衡”的。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观点不一样,所以视觉心理平衡不一样,所绘制出来的画作的平衡点也不一样,有的偏向左边或者右边,有的在画面中心,有的在上或在下。当然,这也和题材有一定的关系。最常见的平衡是对称性的平衡方式,对称性的平衡方式易使人获得相对静态的、平稳的和简洁的秩序感和庄严感,但这样的平衡方式也会使人感觉生机不足,缺乏灵活性。

2.2和谐

平衡和和谐是分不开的,平衡是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和谐包括色彩和谐、构图和谐、造型和谐、空间和谐等多方面。和谐是塑造形式美的重要手段。“绘画艺术,其实质就是通过对画面各个形象的安排来组成的一个和谐整体,因此,绘画中的和谐问题主要表现在形体之间、色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方面。”[5]如一幅画在观赏过程中举例说明和谐性,让血红色呢过充分认识理解和谐在作品中的感受。

2.3韵律

绘画作品的画面呈现给观众的除了画面感,还有一定的韵律感受。韵律,包括声韵和节律,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如音乐,以韵律节奏打动人们,韵律的快慢、高低的不同组合带给人们不同的音乐享受。如在建筑艺术中,建筑群的高低起伏、疏密聚散,建筑风格和具体结构,都是独特的节奏韵律。绘画有色彩韵律、构图韵律、线条韵律、空间韵律等不同元素的韵律,如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曲韵律独特的乐曲,绘画不同元素的韵律组合在一起也是一幅独特的画作。绘画韵律有高有底,有快有慢,有欢乐有悲伤。这种绘画韵律的视觉体验需要中学生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的理解、感悟。

2.4对比

绘画形式体现出来的对比有色彩对比、材料对比、明度对比,构图对比等多种绘画对比形式色彩对比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将作者的思想凸显在色彩对比之中,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绘画,如黑白、红绿等,在突出绘画色彩语言的同时,将作者的性格、思想、生活态度也一同表现得淋漓尽致。材料对比。如水墨、油画的对比,水墨给人飘逸、轻快的感觉,油画从质感上给人浑厚、繁复的感觉,这也是东西方绘画形式差异之一。明度对比。明亮的色调带给人欢快、轻松的视觉感受;灰暗的画面让观众感觉沉重。构图对比。横向构图的绘画视觉较开阔明朗,信息量较纵深面大,横向构图多“记录”事件、风景全貌;纵向构图的绘画空间深度较横向构图深,视觉向纵深延伸,纵向构图多是局部绘画。利用绘画作品进行对比讲解,给学生一种深刻的认识。

三、讲解与实践结合

提高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老师讲解为辅,学生实践为主。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学习能对美术有自己的更深层次的见解和感悟。首先,学生自身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要懂得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素描、速写、色彩运用、结构的掌握、空间的设置、线条的粗细运用等等。在学习这些基本绘画技巧的同时,学生能从中体悟出基本的作画要领以及思想节奏。其次,学生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艺术美。生活、思想、艺术三者是相通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思想寄托于艺术。学生要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总结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艺术美。只有对生活有细心的观察、总结和感悟,才能在美术修养方面与作者有“心灵感应”,更直接、更全面地对绘画作品进行鉴赏。最后,让学生讲述他生活中的美。这一方式能促使学生更加仔细地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能锻炼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除以上三点外,学生还要在日常学习中做到以下三点。其一,要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包括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艺术概论等等。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达到一个基本的层次。在观赏作品时,能立即知道它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同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思想。其二,要学习相关的哲学、经济、宗教等知识。一幅画所体现的哲学知识、经济背景、宗教内涵以及民族风俗等等都要靠学生自己去积累、总结。学习哲学知识不仅能使我们了解艺术作品各个时期的哲学基础,而且也能培养自己的哲学思考能力。其三,艺术观念开放。在欣赏作品时,不能只欣赏具象的一面,也要欣赏到抽象的美;不能只欣赏美好的作品,丑陋的作品同样有它存在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保强《艺术欣赏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第4页

[2] 劳伦斯・斯切内特・亚当斯《艺术鉴赏讲座》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1页

[3] 汪莺莺《不可替代的形――浅谈绘画造型中形的重要性》 客道巴巴

[4] 劳伦斯?斯切内特?亚当斯《艺术鉴赏讲座》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63页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5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53-01

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在体育、音乐、美术这“小三科”中,不受多数学生欢迎、上课没有兴趣的就是美术课,除了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外,就是课堂氛围缺乏激情。因此,作为一名新教师要上好美术课确有一定的难度,而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则难度更大。

这位美术教师讲的是“走进具象艺术”,其教学环节是复习提问、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再提出本节所讲的“具象艺术”的特点,由讨论引出课本中的一些名画,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在赏析了几幅其他的画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一幅仿真的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当教师讲到这幅画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及价值时,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按画中结构分为“郭外的春光”“繁忙的码头”“热闹的市区”三部分,分别讲了画中所表现的风土人情、都市风貌、商贾集市、码头河运、达官显贵、酒肆茶坊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画中的基本常识。接着学生在课本中开始争着寻找画中一些有特色的景物。画中逼真的情景让学生个个惊叹不已;直至下课时学生还沉静在对画中景物的观察中,沉静在感叹艺术家那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中。这节课其实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结合绘画产生的背景去欣赏画面所反映的物象,而且也学到了鉴赏名画的一些基本知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了培养学生兴趣的环节:

一、在鉴赏中融入了文学知识

教师在分析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后,接着提出画题“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一词让学生思考。虽然只是语文知识中一个简单词语,但由于词义的多义,使图画的寓意由具体转为泛化,在更深层次上凸显了画的创作意义,进而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材料进行了点拨:一说“清明”是指画中描绘的是清明这一具体季节前后汴京的风貌;一说“清明”是指汴京地区某个具体的地方;一说“清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物贸繁荣、商贾云集、国富民裕、政治清明的社会景象,对这些“点拨”教师都未作肯定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再结合画面产生的背景去判断、去思考。

二、在鉴赏中融入了历史知识

课堂上教师同时还讲了几幅画,讲每幅画前都要重点强调作者生活的时代。教师引导学生:具有艺术价值的画,不仅其具有超高的艺术造诣,同时还能反映出时代镌刻在画面上的历史痕迹,让后来者通过对画的鉴赏去领略画产生时的时代特色。《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代末期的宋徽宗时代,大家要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一下当时的社会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边讨论边争相回答了宋徽宗时代一些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处于相对的稳定,人民群众生活相对的富裕,国家相对的安定等。所以,这幅画反映的就是该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三、在鉴赏中融入了政治知识

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清明上河图》和西班牙作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教皇莫诺十世》先进行对比讨论:看看从画面上能看到作者有怎样的政治倾向?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点拨:在《清明上河图》中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竭力颂扬和粉饰了当时社会的国泰民安,它既是对宋代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也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而西班牙作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教皇莫诺十世》则借画面中教皇表情的呆板表达了作者对“教皇”的讥讽与不满。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政治不仅反映在社会风貌上,同时也反映在作家的意识形态中,作家或有意无意的把对事物的爱憎喜怒往往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作品的主题也都蕴含着极强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志。因此,在鉴赏中学要会联系和把握作家政治倾向对社会的影响,才能更有助于鉴赏作品的实际意义。

四、在鉴赏中融入了社会知识

教师让学生思考:把《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物与现在进行比较,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是什么,没变的又是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张扬的社会发展标志。当时代不断发展变迁后,前代的遗留物都镌刻着时代的痕迹将成为后代的文物,这些文物多数都具有不可再造或逆转性。学生讨论认为:没变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她是自然界造就和孕育的连接各个时代的链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她川流不息地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而变化了的是同样生活在“上河”边上的百姓,随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或生活习惯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展示着人类向更高的文明化迈进;同时变化较大的还有,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存在和暴露出了各种显性和隐性问题,如植被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森林的滥伐、河水的污染、湿地的减少、沙化的剧增等等的环境恶化现象,导致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看不到清澈的溪流、河水,看不到随处可见茂密的树林……

五、在鉴赏中融入了审美教育

在艺术鉴赏中,教师提示学生,古代社会的人们是靠什么来传播历史?而我们又是依据什么来了解历史?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前人留下来的作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人类社会前行的每一步:“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用大量的影像资料或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存、流传,而古代社会所前进的每一步,只能靠文章或绘画等来表现、来流传。作为后代人要了解古代社会的斑貌,不仅要读懂文章、看懂画,更要读懂或看懂这些文章(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或绘画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也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从忍辱负重走向兴旺发达的艰辛历程。其实前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是让人们在作品中享受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怎样才能去鉴赏前人作品中留给我们的美呢?教师提示学生,要学会艺术鉴赏,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要懂得用运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鉴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其次要多学一些艺术鉴赏方面的专业知识,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随处可见的事物中,只有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才能发现美,享受美,才能构建起自己人生中丰富的知识网络;再次要多看一些具有典型艺术价值的作品,逐渐懂得绘画艺术作品中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学习绘画的兴趣,希望能用自己的彩笔也能给人类留下一些值得回味和流传的东西。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6

关键词:气韵;艺术创作;艺术鉴赏

1气韵的阐释“气韵”

一词最早是由南朝时期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气韵生动是六法首要的,那么什么是气韵?气一般是指精神气,气势等,韵一般指神韵,神采等,气韵在我国古代指人物的神采;随着时代的发展,气韵也发生了变化,就现代而言,气韵不仅指人物的神采,神韵;在散文中的气韵指意境,文字带来的一种不可言传的境界;在山水画中的气韵指取势,山脉的走势,画面留空等。综上所述,气韵指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气韵一词成为中国传统美学首要位置,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一条,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气韵不仅是艺术鉴赏的准则,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换言之,气韵贯穿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的全过程。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因为断句不同于古人而有了新的结论,他认为六法应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更有人断为“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也许后者更符合当时的辞藻的工整,但已无法考察六法的,如今六法的气韵不仅是品画的标准,更是艺术创作的准则,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谢赫的六法,他是时代的产物,同时身为新时代的我们也要赋予他新的意义,而不应该站在谢赫的时代去考察六法,谢赫六法不仅仅是作为艺术鉴赏的准则,更是贯穿整个艺术体系。气韵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在人物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人物的姿态神韵;在山水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山体的取势,留白;在花鸟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构图,气韵。

2气韵是艺术创作中的核心

2.1气韵的形成与文学修养的提升有很大关系,气韵是艺术家人品的流露,尤其是文人画和山水画,很注重留白和取势,这就要求艺术家本身要提升文化修养,系统的掌握艺术理论知识。要阅读大量的美术理论,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同时要多思考,多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摹、创作,养成绘画中的“眼高手低”,即眼界要高于创作的技法。养成意在笔先,做到胸有成竹。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郑板桥,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艺术实践得出结论胸中之竹才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成为真正的师承自然,在画竹上达到了巅峰。郑板桥的竹子特点是密的时候不乱,少的时候又不疏,此刻的竹不是现实中竹子的再现,而是包含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情感,他不顾政策开仓放粮,不惜丢官,曾在画中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也正是他的这份旷达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竹上的巨人。2.2艺术创作中气韵的养成和实践分不开,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如果说文学修养是创作中方向,那么实践就是这个方向的动力机器,实践会让我们的创作技法更加成熟,一个艺术家的风格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石涛,他提出“收尽奇峰打草稿”,他虽是皇家后裔,但人生阅历却十分坎坷,四岁丧父,后削发为僧,自号苦瓜和尚,化满腔悲愤于画中,游历名的山大川成就了他,他先后出游武昌、黄山、南京、扬州等多处,也正应验了他的观点,在实践中继承并创新,他的画浓重中包含滋润,构图新奇穷极变化,在无论是黄山的奇雄,还是江南的烟雨在他的笔下都别有一番滋味。2.3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离不开气韵,一幅新颖的作品需要气韵,需要耐人寻味的意境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气和韵味,他就像艺术作品的灵魂,有了它作品就有了生命,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值得慧存的。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山人,与石涛一样,他也是皇家后裔,面对王国的无奈,化忧郁、悲愤于书画,他常以一花一草,一枝一鸟,一石一木构图,画面构成简单但却包含深意,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意境即深远又怪诞,充满神秘和讽刺性。他笔下的鸟儿形体简单,构思巧妙,还常翻着白眼,体现了对当政者的不满,其名山人,似哭似笑,让人哭笑不得,他的每一幅画都做到了极其简练,大面积的留空给观者留下了无线的遐想,正真做到了寥寥几笔却包含趣味,包含意味。也许鉴赏艺术作品不该有那么多的原则和理性;也许气韵也只是飘渺不可阐释;也许不该将艺术作品分为三六九等,但对于艺术这个大系统而言,我们需要充实研究艺术鉴赏,用鉴赏者去丰富填充这个召唤结构,需要艺术鉴赏去完善艺术这个完整的系统。

3气韵是艺术鉴赏的重要准则

绘画的最高境界便是气韵生动,品评一幅作品首先看气韵,一幅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的体现便是气韵。艺术鉴赏是鉴赏者和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而气韵则是桥梁上的框架。我认为鉴赏艺术作品中的气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看一幅作品气韵是否生动,从外在的笔墨,造型构图来品评艺术作品,欣赏一幅作品首先要不暇思索的抓住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从整体观察艺术作品。第二,看艺术作品的气韵是否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是否具有足够的内涵让鉴赏者去回味,后者尤其重要,它是艺术作品灵魂所在。

4结论

气韵在中国传统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以来就倍受艺术家的关注,人们对气韵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也正如此,气韵才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气韵不仅在哲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贯穿这个庞大的艺术系统,气韵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众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气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与此同时也被一个又一个艺术家赋予它新的生命,使之可以与时俱进,让这个触不可及的词语能够具有时代的意义。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课程改革;美术创新教育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此次课改把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分成了五个模块,经过深入学习,笔者体会到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的,只有他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目的明确了,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地欣赏到自觉地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直观层面上升到理论性分析的层面。

二、指导学生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大量混进中外美术作品的方法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知识和美术鉴赏的实践经验;其次在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得到更鲜明的视觉形象,进而进行更理性的分析。如在《20世纪的外国绘画》一节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巧妙地选取了三幅传统绘画和三幅现代绘画形成三组对比作品,分别从色彩、造型和真实性上做了比较,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色彩的装饰性、造型的二维效果以及形象的符号性特点逐一展现,使学生不但能够形成感官上的愉悦享受,还能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另外,合作、交流的方法也十分适合美术鉴赏的学习。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各个民族又产生了较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比如中国绘画中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皴法等,西方绘画中的透视、质感、空间、色彩等。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个人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又对作品进行了再造。在鉴赏者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从感性的描述到理性的分析,再到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全面地鉴赏美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高中美术课标》“设计工艺”内容系列“学习活动建议”中指出:“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有关联的设计、工艺作品,用艺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其实是要求我们要在美术文化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情境中去学习现代设计。

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及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鉴赏的有关信息

美术鉴赏活动离不开鉴赏对象,高中美术鉴赏的对象不仅包括中西绘画作品,还网罗了中外雕塑、建筑、工艺等艺术形式。课堂鉴赏往往以图片为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中西美术作品、各类图书、杂志等直接展示于课堂,网络中查找到的图片、摄影、摄像等有关资料,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直接展示,其灵活性和实用性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中西美术作品、传统与现代的美术作品并置在一起,学生更能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该作品的认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搜集、展示资料让课堂信息更加多样,资源更加丰富。学生也可以收集现实中各种资料作品,例如中国结、年画、剪纸等同学们相互传看,这些实物都吸引学生的目光,给学生最近距离的视觉、触觉体验,激发了学生探究创作的兴趣。

四、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地完成书中提到的雕塑、设计等作品的欣赏

高中的学生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不但具有参与的愿望,也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教师要适当引导和启发学生大胆地去尝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逐步地独立地去完成创作。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独特的设计构思,激发创意火花,并且教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与3D立体美术设计的基本操作实践。

五、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注意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逐渐形成的,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作品积淀了丰富的人文背景。任何一种美术形式都与它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绘画语言。例如中国画自古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貌的巨大差异为画家师法自然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空间。北方的山高大挺拔,肌理明晰,气势压人,所以北方山水画作品多峥嵘壮阔,雄浑厚重,山石突兀;南部山水温润秀美,树木苍郁,山水画作品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每个时代的美术作品都是与当时的文化情境紧密相连,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吸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营养,努力从美术作品中发觉其人文内涵,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让艺术教育与时俱进,认识和理解这一据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和创作理念,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现代艺术背景下的艺术观念,加深“美术”与“科学”以及“科学”与“美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体会科技对美术的影响以及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美术的发展,加深对人类艺术的理解。在该系列的教学中,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创设具有研究性质的课型,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六、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高中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德育的教育功能,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充分展示我国人类文明的艺术精品,引导学生理解中华艺术的深刻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22-02

一、培养学生参与美术鉴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要求,将高中美术鉴赏课分为五部分,通过研究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述评活动中去,进而产生分析艺术形式、讨论美术作品的兴趣,在找到乐趣之后还会自觉主动地去欣赏,并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中将直观的面层欣赏进入到深入的理论分析之上。

二、正确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准确应用美术术语,恰当与人交流

方法一:对比法。为使学生在知识和美术走的鉴赏中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海量中外美术作品混杂的图片中进行鉴赏,对比法还能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作品。我在讲授《20世纪的国外绘画》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对现代主义绘画特点有明确的认知,就分别选取了三组不同的作品,包括三幅传统绘画、三幅现代绘画,并积极引导学生就色彩、造型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对比,使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色彩的装饰性、造型的二维效果和形象的符号性等特点记忆非常深刻,这一形式不但能给学生产生感官刺激,激发课堂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理性的认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方法二:合作交流法。在美术学科中,其语言元素包括点、面、线、色等。由于受到文化环境因素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各民族的美术语言也各具特色。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和皴法等。而西方的绘画作品则更为突出透视、质感、空间和色彩等。我们都知道,不同学生因生活阅历、个性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会在作品欣赏中产生不同情境的再造。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看法并进一步交流沟通的话,即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法,在后期的交流中,会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审评,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水平,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美术鉴赏的关联信息

任何美术加上活动都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在高中美术课程中,鉴赏对象除了中西绘画作品外,还有中外雕塑、建筑和工艺等诸多形式。课堂鉴赏中多采用图片形式。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与课堂相关作品和图书杂志等的图片及摄影摄像资料,将其制作成课件直观的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将中西美术作品、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能快速找到不同之处,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刻。此外,还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的展示来丰富课堂资源。当然,学生也可以在现实重视收集各类信息资,包括中国结、年画和剪纸等用以传阅,这些灵活的方式都能带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和触觉刺激,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四、从身边材料入手,选用多工具方法对课堂鉴赏作品进行再实践

高中生的求知和探索欲很强,书本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应鼓励他们用平面设计和3D立体美术设计,按照课本中的雕塑和设计鉴赏作品独立去完成创新设计。

五、帮学生梳理美术、自然和社会间的关系,将美术认识放到具体的文化情境中

美术作品发展至今,积淀了不同时代的人文背景。每种美术形式的形成都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中国画崇尚自然,而不同地区地貌之别也在画家师法自然中呈现了不同特点的作品。如北方山水画多峥嵘壮阔、雄浑厚重、山石突兀;南方山水画多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教师应在作品鉴赏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吸收作品内涵的人文营养。此外,教师可通过设立研究性的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高中美术鉴赏和别的学科并无两样,均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均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我国人类文明的艺术精品展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深入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高中美术课改下的创新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唯有对其深入了解并践行,通过创新方法使美术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方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创造力。总之,只有主动完成教学目标,才能使美术教育改革马到功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术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术作品鉴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