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23:17:17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青年学生 高校 统战工作

[作者简介]梁小伊(1958- ),女,广东新会人,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许纯蕖(1981- ),女,广东潮州人,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赵振增(1984- ),男,河南安阳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47-02

一、青年学生层面开展高校统战工作的意义

1.青年学生层面高校统战工作的含义。当前,高校统战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各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有的人士、港澳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本文所指的青年学生层面高校统战工作对象是指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随着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逐渐增多,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支力量,将其纳入高校统战对象符合统一战线思想的内涵。

2.开展青年学生层面高校统战工作的意义。(1)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一直是党的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高校统战工作对象主要是教职工中的派成员、无党派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侨胞及其眷属、少数民族高级知识分子等,而对高校青年学生层面统战对象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是我国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要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邓小平还指出:统一战线就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新时期爱国者的范围很宽,只要赞成祖国统一就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行团结。在大陆范围内,只要热爱祖国就要实行团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之间也有统一战线”。这一思想适应了时展,扩大了统战对象。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已逐渐增多,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将其纳入高校统战对象符合统一战线思想的内涵,是统一战线思想的内在要求。(2)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上世纪百年来的政治活动表明,高校青年学生是整个社会政治形势的风向标,是各种政治力量角力的中心。新时期,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学生逐渐增多,已成为高校中一支重要力量。把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大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学生纳入爱国统一战线,引导其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树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系到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国际环境的安全稳定,最终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从青年学生层面开展统战工作,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有效手段。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荣历史使命。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强大后备军,肩负着维护地方稳定、民族团结,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任;有宗教背景大学生还肩负着维护自由,使其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任务。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学生是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外部环境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但可以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还可以成为维护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和外部环境,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一支力量;港澳台侨新生代是新时期港澳台侨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将来将直接影响港澳台胞、侨胞的政治趋向,我们做好港澳台侨新生代的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把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纳入统一战线,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矛盾,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害,把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纳入统一战线,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正确对待国内外发展的矛盾,成为促进国家团结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当前青年层面高校统战工作现状

1.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队伍逐渐壮大。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队伍逐渐壮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也不断增多。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来内地的留学生人数达到53461人,其中,华侨学生有3509人,港澳台地区学生有14811人。近年来港澳台侨学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加的趋势。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18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其中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青年占有较大比例。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大学生、有宗教背景大学生的增多,如何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精神,从政治上关怀他们,是各高校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统一战线的理论,把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纳入统一战线是新形势的需要。做好青年层面高校统战工作需要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者对青年层面统战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指明青年层面高校统战工作的方向,从实践中完善青年层面统战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大学生、有宗教背景的大学生作为高校统一战线的对象也正逐渐得到认同,对于青年层面高校统战工作理论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2.对学生层面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较少。目前,对于高校教职工中的派成员、无党派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侨胞及其眷属、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等教师级别的统战对象的理论研究较多,不少学者及统战工作者研究了这个层次高校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工作意义、方法途径等,已经达到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地步,而对于青年层面的高校统战工作的研究较少,对于青年层面的高校统战工作的系统研究、专门研究更少。

在实践上,高校统战部门的工作主要围绕教师级别统战对象来开展,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活动机制。而实践中高校对青年层面统战对象的统战工作开展得较少,也没有完整有效的领导组织机制。

此外,不少领导把统战工作作为一项“边缘”的部门工作来对待,没有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高度来对待统战工作。就高校而言,部分领导认为统战工作可有可无,对统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领导思想僵化,不能认清国内外发生的深刻变化,仍然用旧的思维和方法开展统战工作,也就不能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协调的工作机制,使得有些统战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少数领导认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是学校统战部门的事,院系党总支不存在统战工作问题,不重视在师生中开展统战工作,看不到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所担负的“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性及这一任务的艰巨性;有些高校领导统战意识不够强,往往只重视抓党的组织建设,不重视统战工作,对统战工作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统战工作经常没有成为统计指标,有些地方虽然将高校统战工作作为整个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评价指标,但分值一般都比较低,不能体现高校统战工作的地位,导致高校统战工作实践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青年层面的统战工作更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逐渐增多,虽然各高校都为他们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对他们的政治关心边缘化,不够重视政治引导、思想引导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对于将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作为统战对象的统战工作,既少理论研究,又少实践。

三、加强青年学生层面统战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提出,随着党和国家重点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做好青年层面高校统战工作,要围绕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加强对青年层面高校统战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和实践中针对其群体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统战工作。

1.从理论上,加强对高校青年层面统战工作的研究。高校统战工作者要从理论上加强对青年层面统战工作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新时期青年层面统一战线对象的特点,青年层面统战对象的统一战线详细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尤其是要研究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政治需求等,了解他们的特点,不断完善专门针对高校青年层面的统战工作理念、新统战工作机制,为高校青年层面统战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2.从观念上,增强高校统战工作者对青年层面统战工作的认识。认识为行动提供指南,只有提高高校统战工作者对青年层面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在实践中,增加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的关心和重视,把他们纳入统一战线工作中来,并在实际工作中调动高校统战部门积极性,建立健全高校青年层面统战工作机制,从物质、人员组织、领导等方面保障青年层面统一战线工作的落实。

3.从路径上,加强沟通和组织领导,建立高校学生层面统一战线工作机制。首先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座谈会、联谊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合理的需求,并与高校其他部门配合,帮助他们解决物质、精神、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其次在管理上,从现有统战部门增设专门针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的统战工作领导组织,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比较多的高校。高校党委领导要认识到学生层面统一战线在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层面统一战线的领导和组织,建立学生层面统战工作的领导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层面统战工作的有力开展。

4.从工作开展上,结合少数民族青年学生、有宗教背景的青年学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侨胞青年学生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统战工作。青年大学生层面的高校统战工作要围绕青年大学生统战对象群体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工作。如针对港澳台学生,根据他们亲身体验祖国文化生活的需要,适当为他们提供参与重大文化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感受祖国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采用科学的差异化教育方法。根据个别饮食要求的不同,建设满足该种族要求的食堂。只有善于深入调研,体察情况,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统战工作,才能解决学生差异性困难,真正在感情上凝聚人,在思想上团结人,真正做到学生层面统一战线的“大联合”。

5.从协同作用上,统战部门要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共同做好统战工作。高校统战工作,不是统战工作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高校统战部门应该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包括发挥教师层面统战对象的作用以及学生干部的作用,为高校青年层面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教师级统战工作对象大部分为高级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学识渊博,在某个学科领域独有建树,社会影响广泛,他们具有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往往能深刻影响学生成长成才。青年学生层面的高校统战工作,要以统战工作服务统战工作,发挥高层次统战对象对学生统战对象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发挥少数民族高级知识分子在教育、引导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港澳台侨胞高级知识分子引导、教育港澳台侨学生也能发挥特殊的影响作用,派或者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引导非党非团员学生时能够发挥独特的指引作用。

学生干部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对学生干部进行统一战线的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干部统一战线思想意识,发挥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层面统一战线中的纽带作用,有利于推动学生层面统一战线的开展,有利于校园生活的和谐稳定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

[参考文献]

[1]方桐清.统战对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谷松.提高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2(7).

[3]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敏,吴善添.浅议高校学生干部统一战线思想意识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5]刘志超.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

[6]马吉勋.民族地区高校院系党总支统战工作重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5).

[7]王水平,王键.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10).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教育校外资源利用

一、以校内教育为基础,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互补作用

改革开发以来,校外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今的校外教育不再像以前,仅仅对校内教育的补充、扩大和发展。两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互补,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以往学校教育以知识为本,如今转向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学校传授理论知识,校外加强实践能力,这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今学校课堂学科性过强,无法融入新知识与新教育,比如现在关心的环保、自然灾害、希望工程、禁毒禁赌、国家安全此类问题。不同的教育体系互相包容,形成互补的模式。我们还可以以校内的科技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校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比如说,小课题的研究,参加校外小论文的评比,创新大赛等。通过与校外其他学生的问题讨论、意见互换、研究成果共享,能增加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学生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科学教育的有机渗透,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识。

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基于温州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调研)

(一)以温州为例,浅析问题

以200位来自温州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的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将城乡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比较研究,剖析温州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1、温州市各个活动中心的情况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公共校外青少年活动设施不满意。而在对这些比较满意的人群中他们对为何选择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大约30%的人认为校内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大约55%的人认为除了课本知识,还想锻炼其他能力,比如:强身,动手能力,少数家长认为现在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多些时间与其他孩子接触,能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小班制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2、家长对校外资源场所的意见分析

此百分率说明家长对各个场所的意见大部分原因来自安全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

3、从调查中总结出城乡校外教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政府不够重视,资金不到位;第二,城乡市民对校外教育的重视度有差异,乡镇学生涌入城市。其中第二点原因是主要的,占了将近85%,所以以后要多从这个方面考虑。

三、研究并总结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把握好硬件上的建设

教育观念上的彻底改变,服从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共同管理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对工作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对私立的校外教育机构要严格把关,对审批、准入、监管和考核机制进行改善并严格执行。取缔不具备办学要求与资格的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培训应当纳入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中,严格管理,这样使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成为一个整体,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宣传,提高大众的认识,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政府部门也应做好协调、调配、指导与考核等工作。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上,应进行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财政投入上,应将此财政支出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制中去。鼓励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投入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应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如职称、职务晋升等,有利于吸引优秀教师投身于校外教育事业;制定外聘教师制度,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三)缩小城乡差异

因城乡之间收入、知识与整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必然会出现对青少年教育理念的差异,更不用说校外教育方面了。虽然说村镇人们的教育意识增强,但教育理念未得到改变,大多数人们认为教育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只要是送进学校了,那就完成了家长应尽的教育使命,改变理念是村镇校外教育的当务之急。大部分村镇的校外教育是由社区负责开展的,管理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完善;学校则因为经费、安全等问题,极少或是从未组织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村镇家长本身的教育水平偏低,无法开展家庭教务,所以说校外教育在村镇未曾得到合理的发展。我们提倡村镇学校与校外教育成为一个共同体,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区与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推进青少年教育在村镇健康迅速的发展起来。

青少年校外教育不容忽视,充分利用与开发校外教育资源,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好地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我市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成才之路,2009,(11):8.

[2]吴鲁平,彭冲.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研究――种文本内容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12):30-35.

[3]刘颖.校外教育机构在新形势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0,(10):5.

[4]赵刚.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100.

[5]梁雍荣.青少年校外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桐庐县青少年校外教育现状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08,(12):857.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 青少年 道德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38-02

社区教育是为了解决社区社会问题和满足社区成员身心发展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提出,学习不应是有利于社区之外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假设与社区沟通的桥梁和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我国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在上海、天津试点,随后相继在二三线城市推广,现今已经推向农村。我国社区教育的出现,虽然说受到西方国家社区教育成功经验的熏陶,但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创造。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学校青少年德育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因为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庭、社区、学校的共同责任。所以,社区教育一开始就以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为重点的。其次,这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建设学习社会的内在要求。最后,这是贯彻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办学理念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的兴起主要是为了实现青少年道德的社会化,它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也对青少年具有独特道德教育功能。本文在阐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对社区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在于社会道德互动中接受社会道德文化教化,学习道德知识,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人格的辩证过程。它包括:道德教育培训过程,是社会道德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即把道德体系所确认的道德思想、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道德内容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就是青少年承担“道德学习者”和“道德参与者”的过程,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外在教育和自我内化的共同作用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具体而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重要阶段,指青少年由一个自然人通过习得而掌握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遇到的选择能力,获得道德人格,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道德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是将道德准则、标准和道德规范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就是使其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社会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把青少年培养成具备良好的品德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接班人。

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通过道德内化而实现,青少年的道德内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通过自我意识的心理机制实现的,这使得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呈现出持续性和反复性、共性与个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实践四个要素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四个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实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认识、体会、判断和理解。”道德认知是青少年道德社会过程中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认知能够指导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更好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道德情感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需要、情绪、态度的体验,是促使青少年道德认知升华为信念的催化剂,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力量。道德意志是青少年对认同的道德规范遵守的一种力量和毅力,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动力,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在青少年道德实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实践是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和外化,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青少年道德认知是否正确的主要途径。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青少年可以通过道德认知来指导道德行为,也可通过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认知的正确性,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缺一都会使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变得步履维艰。

二、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三个基本途径。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开放性建设平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逐步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社区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格局已经成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建设的必然。之所以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这是因为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和心理凝聚、沟通协调、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等作用,因为社区具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因为有着运用社区教育开展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丰富的理论基础。

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是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运用社区教育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可以有效继承和发挥社区的社会互动功能,创造良好的社区互动环境,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之间的认同感和整合力,特别是可以带动青少年群体与社区成员的交流和增进对社区、社会、国家的了解,从而达到统一社区成员思想认识和营造良好社区环境的目的。为此,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开,认识的直接来源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化理论认为,社区是青少年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学习为人处事道理、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地方。社区教育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培育和发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的职责。社区教育以适应社区发展、社会建设为目的开展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个体态度、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人格成长,它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既对青少年传授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相关知识和锻炼了他们的道德意志,也给青少年道德实践提供了场所,进而带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实现。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化是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节的结果,是青少年自身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社区教育将青少年置身于社区网络中,青少年的心理受到社区内外部的影响。青少年为了适应社区发展需求主动塑造着环境,同时也被环境塑造着。在生态系统视野下,只有将促进青少年成长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调适,同步改变,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才能实现青少年与社区的动态平衡。

社区教育是青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与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息息相关的,这些资源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可比拟的。社区有着社区“公仆”、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先进人物、知名人士、特长居民等可供开发的、能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针对性;有着社区所辖范围内工厂、机关、不对、商场、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运动场等可供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基地的物质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教育机构、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管理资源,增强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科学性。

三、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

关于社区教育本身的道德教育功能,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内容涵盖科学、道德、法律、信仰等方面,有着提高青少年道德、政治、法律素养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现代化、城市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是由社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这些功能有公民道德的认知功能、公民道德的熏陶功能、社会交往的调节功能、社会参与的规范功能和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

公民道德的认知功能。道德认知作为作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到的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内容。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往往是以简单、便捷、直观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品德纪律、心理健康等教育的,能够起到增强青少年爱国意识、法制意识和提高青少年德性认知的积极效果。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往往是借助法制宣传活动、社区文化氛围、社区公益广告、社区历史文化遗迹、社区建筑风格等实物开展开的,这种“实物教育”较家庭与学校青少年道德教育而言更直接、更有 效。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与法制教育进校园、道德实践进社区的工作办法。社区丰富教育资源给青少年公民道德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这为尊重青少年自由内心世界、实现有效外在引导与规范和增强青少年的公民道德认知能力创造了条件。

公民道德的熏陶功能。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能够营造积极、上进、健康、乐观的社区文化,这一文化通过与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的交流、融合,在借助社区文化设施、制度、活动载体和采用人格感化、环境熏陶方式运作时,却能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呆在社区这一环境里,自然也时时刻刻地受到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生态、民风民俗等的熏陶,而这种熏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品德、品质、性情、信念等的形成。此外社区公民道德教育也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交往的调节功能。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帮助。社会交往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群体满意度和集体认同感,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遭遇的各种生活难题,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地缘感。社区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知识的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符合社区要求的价值取向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教会他们学会与人相处,进而起到增强社区凝聚力、亲和力的作用和达到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得于己,外德于人”的教育效果。

社会参与的规范功能。青少年在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分为意识参与和行为参与两类,指青少年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态建设中的过程体现。青少年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维护自身权利需要社会参与,但是这种社会参与必须是有规范的社会参与。通过对青少年开展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对青少年的意识、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和规范,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爱党爱国、关心集体、遵章守纪、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参与公益活动、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等对青少年的德性、习性、行为等进行有效地规范。

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系统内部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的基本保证。社区教育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建设得以实现的:其一,社区通过开展有关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辅导、道德教育、学习先进等服务,切实解决好事关青少年利益的实际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支持和搭建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其二,通过调动社区内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知名人士、社会团体等社区资源,整合优化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保证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奇柯.大学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互动机制析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王健.论高校德育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成亚慧.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2)

4.桑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李松林,金志远.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J].职教论坛,2006(19)

8.王福益.社区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9.铝键.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及出路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青年体育教师 再教育

[作者简介]杨霄(1976- ),男,陕西乾县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21)杨敏(1980- ),女,湖北黄石人,燕山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9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高校也正在向建设现代大学的方向努力靠拢,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其必由之路,这就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后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承担了提高高等人才身体素质的重要使命,是高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引导者,他们再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的空间。体育教师接受再教育属于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渠道,主要是指对在高等院校任教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达到国家规定,并具备教师资格的体育教师提高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知识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掌握最新的、科学的体育教育技术和体育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了解最新动态、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等。

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渭南师范学院8所高校的140名40周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对所调研的8所大学的青年体育教师和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教授21人,占15.8%;副教授42人,占31.6%;讲师和助教70人,占52.6%。

本文还同8所高校的部分被调查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青年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历、科研等方面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参加再教育培训后自身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提高情况,同时还听取了大家对再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并对问卷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陕西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情况

在回收的133份问卷中,陕西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较小,约占9%。这部分教师主要以年龄35周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居多;拥有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大,占被调查人总数的87%,且大部分为在职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少,约为4%。调研中发现,在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几乎没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意向,主要是因为全国体育学博士点不多,攻读博士学位花费精力较大,且博士和硕士对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较大影响。此外,各单位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深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主要是三十岁及以上的教师。高校体育教师为了达到教育部要求,也为了能够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部分体育教师也选择了提高自身学历的途径进行再学习,如部分体育教师就读在职研究生都是以自费形式在进行。但是,高校体育教师是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进修学习会受到培训信息和培训时间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再教育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师学术能力培训情况

1.学术、科研等方面培训比较少。87%的受访青年体育教师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再教育培训。55%的青年体育教师认为所在群体的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弱。72%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后没有受到过体育专业学术技能的培训,且在工作中不能将在校时所学的科研理论方法运用到教学中。

目前,关于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学术培训方面,陕西省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组织和机构,只是在每两年有一次学术交流(论文报告会)的活动。这一交流仅是极少数人在大会上进行报告发言,入选人数有限,交流机会也不多,学术面比较狭窄,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在科研水平上的提高。

2.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青年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97%的受访青年体育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能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科研思路,这表明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认同并愿意通过培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3.青年体育教师参加科研、学术技能培训方面积极性较高。通过访谈,大部分体育教师表示自己可以花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但是在科研思路与项目申请、论文写作方面能力欠缺。青年体育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在学术技能和业务技能方面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与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对青年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因此,青年教师往往也会积极参加学术技能培训。

(三)高校重视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技能培训

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科教学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强烈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紧迫性,力求通过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形式主要是参加体育、师范类院校组织的一些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主要是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为适应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职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有了新变化,即在理论教学上以健身保健为主;在技术教学中则加入时下大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有关常规项目如体育基本功训练、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等的培训,在教学中应突出它们的健身功能和实用性,同时也考虑大学生对时下流行项目的热捧,如排舞、节奏体语、有氧拉丁、定向运动、轮滑、地掷球等也列入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计划大纲,体育教师根据个人爱好和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通过培训这种渠道了解新兴体育项目,为以后这些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四)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被调查青年体育教师中,每周1~5次课的教师占19%,每周5~10次课的教师占26%,每周10~15次课的教师占41%,每周15次课以上的教师占14%。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一直有增无减,周授课学时一增再增,已经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甚至个别体育教师已经到了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量大使得部分青年体育教师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同时,培训时间和教学工作时间的冲突,也导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博士学历所占比例很少。近年来,新增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本科学历教师以中老年体育教师为主。随着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低学历教师也逐渐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目前体育博士的比例还是比较少。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口径较窄且深度不够。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主要目的是学历、体育科研能力和体育教育技能的提高,这三方面是高校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培训内容;高校性质不同,所处地方不同等因素也导致了培训路径较窄,信息不够,影响体育教师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3.高校重视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培训,轻视科研、学术技能培训。此种状况下,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了,科研能力却停滞不前,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致使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受到限制。

4.高校缺乏对青年体育教师培训的有效组织与规范。高校体育管理部门缺乏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专门组织,大多数培训较多是以个人名义参加学习,培训没有周期性,也缺少明确的长期性目标。

5.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培训班、体育相关会议多流于形式,青年体育教师培训收获甚微;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只有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参加培训时,青年教师才会被动进行培训。

(二)建议

1.设立专门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机构,创建一套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模式。组建专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培训机构,使教师能够较为系统地参加科研、教学等方面能力提升的培训学习。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在职培训模式,同时建立传统培训与外聘专家教授讲学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制定规范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机制。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创造相关培训机会,大力鼓励体育教师走出学校参与相关专业的各种培训,制订出详细的培训目标和计划,采取相关鼓励政策,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及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3.确保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的经费投入。高校应大力支持青年体育教师的各类培训,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高校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才能在再教育培训上投入更多热情,从而有利于其各方面业务水平的提升。

4.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技术交流,为青年体育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各高校应加强校际交往,为青年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这也是体育教师再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5.青年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主动参加再教育培训。青年体育教师应从自身教学能力出发,认清自身的薄弱环节与优势,以及再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还需要分阶段制定短期和长期再教育目标,量化目标和任务,保证无论是教学周内外,都能接受再教育学习,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此外,高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关注青年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从各方面鼓励青年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再教育培训,保障再教育培训信息渠道的通畅、高效、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维民.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教师的再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2(6).

[2],叶羽.国内外体育师资再教育问题的分析研究――中外对教师再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执教水平与学历要求的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

[3]莫太学.体育教师再学习的思考[J].体育科技,2000,21(4).

[4]于勇.论知识经济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5(4).

[5]周建国.体育教师再教育的必要性[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3).

[6]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3(4).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5

就目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国家非常重视青少科技活动的开展,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竞赛。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学校平时很难开展此类活动,到时只能借助各方力量来突击完成任务。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科教工作者深思,原因究竟何在?我认为其中与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没有落到实处有关。如何将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普遍、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使之落到实处,在此谈谈活动方案的系统设计,供同行参考。

一、领导落实

要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首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领导落实问题,究竟由谁来直接领导这面工作。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此项工作最为有利,理由是:其一,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参加者均是在校的广大中、小学生;其二,此项活动的开展必须解决教师配备、活动时间、地点及经费等问题,只有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各校把这项活动纳入到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之中,活动开展才能得到保证,只有这样这项活动才能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二、编写课本

长期以来,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怎样开展,开展哪些内容,始终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由此看来,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要想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编写科技教科书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投入人力、财力来完成这项艰巨而又有重大意义的工程。这样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科技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国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有利于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蓬勃地发展。

关于课程的设置及课本内容的编写,谈谈自己的设想:

1.课程的设置

小学一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均要开设科技课,各年级可按上、下学期编写成两本教科书,这样小学共编12册,初中共编6册,还要编写《教学大纲》来规定各年级教学内容、目的及要求。

2.课本编写的内容

课本内容的编写要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每册书中必须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自然科学知识。将自然科学知识由浅到深、系统地编入中小学科技教科书中,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经过整理编入中小学科技教科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

(3)科技小制作。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编入教科书中,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小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小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绍给学生,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启迪学生的创造思路。

(5)科技小论文介绍。将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编入教科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写科技小论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样来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

(6)课后实践题。可提出一些课题,编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教科书中,各地各校根据当地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三、活动体系

由于科技教育有着它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还需要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这样的科教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1.学校科技教育

(1)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由各校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把此项工作纳入到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之中,由校教导处将科技课安排到每周的课表中。

(2)科技教师的水平决定着科技课的质量。

目前,我国严重存在科技教师缺乏或水平不高的现状,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师资问题。一是,各地师范院校要开设科技课,培养科技教师;二是,将在职的科技教师分期分批进行进修,来系统学习科技知识及科技课的教法,提高科技课的质量。三是,面向社会招聘有科技特长的教师来校任教。

(3)各校每年要举办一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成果展览。

(4)各校要建立科技“三小”作品陈列室,同学要建立科技教育活动档案。

2.社会科技教育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1)各校订期聘请科技专家来校给学生进行科普讲座。

(2)各校还可聘任科技专家来校授课。

(3)各校还可与有关单位联系,解决学生课后实践的场所。

3.家庭科技教育

家庭科技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家长知道科技的重要性,支持并介入此项活动之中。因此:(1)各校聘请科技专家,定期对家长进行科普讲座;(2)各校成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科教活动。

此外,科教活动需要必要的设备、经费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筹措。这样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教体系,使活动开展得到保证。

四、运行机制

要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运行机制,长期、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技术指导。

1.各地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教研室联合成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作为长设机构,开展科技教研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技术指导,要经常组织科技教师听课、观摩、听科普讲座等。

2.各地青少年科教领导小组,定期举办全市青少年科技“三小”竞赛活动。

3.青少年科教领导小组必须建立各校科教活动的档案。

五、评估方法

对各校青少年科教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评估,不仅对活动开展的成绩做出公正的评价,而且对活动质量的提高起着指导作用,评估的方法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进行:

1.科技普及程度

由各地青少年科教领导小组和各校科技教师组成检查小组(每学期或每年)对各校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有:课的落实,教师的配备、科技“三小”陈列室及科教活动档案的建立,学生科技知识的测试等,进行评分。

2.科技活动成果情况

由青少年科教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各校在市或市级以上的青少年科技“三小”竞赛中的获奖成绩,进行评分。

这样的运行机制,不仅能将此项活动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还能使活动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青年社会教育 现状 对策

青年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保证,当下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加强青年的教育和培养,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青年的社会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年的德商和综合素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学校教育并存并重,不应被视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更不应被边缘化。

一、青年社会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国外青年社会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国外,社会教育是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环节,是青年实施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的社会教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群众性教育活动。[1]在日本,终身教育的理念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传播以来,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日本的社会教育除在开展的扫盲教育、多元文化共生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外,也正在积极探讨其各个领域的改革。[2]

以美国和日本的社会教育为例,国外的社会教育发展迅速,除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还与人们重视社会教育的传统等因素有关。国外十分重视对社会教育的推广,把它放在与本国的学校教育并重的位置,这使社会教育积极有力地支持和推动该国经济、政治和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我国青年社会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过去举办社会教育的机构较少,主要有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街道、里弄等组织的少年活动小组,其容量亦十分有限。[3]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团体、组织、机构、企业,甚至个人举办社会教育,例如电台、电视台、广播站等。全国各地研究教育的机构也不断涌现。

我国的社会教育大致经历了萌芽、确立、发展和分化四个阶段,其地位就目前来看远远不及学校教育。我国现阶段的青年社会教育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难以对我国正在改革的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另外,由于社会教育机构经费短缺,难以招聘优秀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教育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按计划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因此,我国青年社会教育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其本身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青年社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青年社会教育机构的社会教育功能退化。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常务副会长谷丽萍介绍:“目前全国有2.4亿名青少年,他们每年有一半时间在校外,但作为社会教育重要阵地的青少年宫等活动场所,全国目前只有不到6000所,并且布局不甚合理。前几年,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缺少投入,有些青少年宫被挪作他用,丧失了公益性;有些青少年办成了学校,丧失了社会教育的特色。”[4]现阶段,有些青年社会教育机构被挪为他用,丧失其本身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发挥的功效,逐渐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其社会教育的功能不断退化,公益性在逐渐丧失。因此,对青年社会教育机构的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强化其对于青年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意义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尚无单项的关于社会教育的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变得越来越复杂,明确的法律法规对促进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和调整我国社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明确社会教育的任务、经费使用、教师聘任、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责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目前,虽然《宪法》、《教育法》及《成人教育法》中都有关于社会教育方面的规定,但目前仍缺少一部单项的关于社会教育的法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快社会教育立法的步伐,尽早颁布一部规范的、操作性较强的社会教育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建立依法对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确保我国社会教育健康发展。

(三)国家对地方青年社会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

经费严重缺乏是在我国社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不可规避的问题。由于社会教育机构经费的长期短缺,难以招聘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教育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按计划开展有意义的活动,难以完成社会教育机构应该完成的既定任务。因此,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地方社会教育机构的拨款力度,确保社会教育机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

(四)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首先,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总量不足。虽然近年来社会教育教师数量迅速增加,但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的状况未能根本扭转,尤其在县级以下的基层地区。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公益性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场所的专职教师数量持续减少,兼职教师大量增加。2002年的调查显示,教育部门所属社会教育活动场所平均每间工作人员25人,其中专职16人,团属53人,专职比重平均超过40%。[5]

其次,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青年社会教育的专业科目缺乏和教师年龄断档现象严重。在专业科目上,文化、艺术、体育等专业科目教师富余,而科技、训练、技能和思想品德等专业科目教师十分紧缺。由于青少年社会教育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大部分教师只能把青年社会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兼职,或者退休后发挥余热看待,很少有年轻教师将其作为自己专门从事的职业,这就导致了教师梯队不完整。

最后,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机制不完善。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处于无序的状态,谁来培训?用什么教材?在哪里培训?我国社会教育教育起步晚,基础差,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务经验的师资队伍,缺少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教材。

三、发展我国青年社会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加强宣传,为青年社会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通过宣传,澄清现代教育体系中三大子体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肯定社会教育对青年发展的重要性。从三大教育系统的侧重点来看,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以提高青少年智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是以提高青少年情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则可视为提高青少年德商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6]。

我们应通过宣传,引导社会形成积极的社会教育理念,防止社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加剧。社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不仅加剧了青少年的学习负担,而且不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修养。要鼓励青少年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加强个人的自省与反思,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进步观。

(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实现青年社会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在青年社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及青少年对家长的依赖,倡导家长积极支持和推进青年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社区的场所资源与社会资本,利用社区青少年学校和社区青少年事务综合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共青团系统及相关机构的社会教育阵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硬件支持与专业服务。以此加强不同活动主体间的联动与合作,促进教育阵地的有效作用。

另外,随着网络与电视媒介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与电视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社会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也是受青少年认可的社会教育媒介。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用网络和电视平台传播社会知识与社会教育活动信息。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电视与网络的消极影响,督促和呼吁有关部门强化对网络与电视节目的内容审查,清理低俗节目与网站,整顿甚至取缔违规电视节目与网站。

(三)以青年社会教育需求为导向,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青年社会教育需求为导向,首先要求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尊重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根据青少年群体在社会教育内容方面的需求差异,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的青年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的服务,对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提高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质,改进其服务态度;其次要改进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高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水平。

(四)建立和规范社会教育事业及其实践体系,突出其社会教育功能。

近些年来,不少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为迎合家长和社会的需要,把青少年宫变成培训班、补习班等,几乎失去了其社会教育的职责。我国的青年社会教育隶属于文化、体育、市政等部门,青少年宫、科技馆等在性质和定位上应该属于公益性机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其开展的活动一般是免费或低收费的。此外,我国有些社会资源设有专门的“开放日”,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提供足够的条件和场所。

因此,我们应避免社会教育事业成为创收的场所,应建立和规范社会教育事业及其实践体系,确立政府和社会在青年社会教育发展中的义务和责任,确立青年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的青年社会教育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根本宗旨,积极引导政府、学校和社会参与到青年社会教育工作中,组建一批优秀的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大教育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青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玲.美国发展社会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8(1):11.

[2]王国辉,杨红.21世纪日本社会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9,(7):82.

[3]傅维利.当前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3):6.

[4]翟帆.谁来承担青少年的社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7-15.

[5]中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现状与发展调查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现状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武汉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需求研究课题组.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9):99.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校外教育 独立人格 新时期师德

一、独立人格塑造是当代教师科学价值观与基本素质养成的“着力点”

鉴于青少年宫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公益使命,要求当代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独立思考的自觉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扎实的实践能力,独立人格塑造是当代教师科学价值观与基本素质养成的“着力点”。“人格”的概念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论述,黑格尔在谈到意志及其单一性时,提出了“人格”(personality)概念。在黑格尔看来“单一的意志”即是“人”(person),“人格”是单一意志的定在,“人格”与“人”是等同的概念。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其中“独立之人格”广义上是指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要保持独立之人格,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同时则因为具备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可以获取更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这种“独立人格”的精神在多元文化冲击青少年思维的当下社会尤为受用。

1.在当代教师的价值观塑造上,要求当代教师在信息迅速交互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多元文化要具备理性取舍的能力。作为现代国家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教师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联网、舆论媒体等,其中文化对教师的价值观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教师的价值观由“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发展到“多贡献、少索取”,再演变为“多贡献、多索取”,甚至有少数教师把“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作为人生信条。当代教师要培养独立人格,能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理性分析社会因素,不能因片面的、少数的社会矛盾否定社会发展大潮流;不能因新鲜的、多样的非主流文化否定社会主流文化;不能因个人的、某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否定和谐社会的大局面。

2.在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养成上,教师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源于善于独立思考,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内的相互交流是知识交互的平台,但不意味着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而是要通过每位教师的发问、思考、实践与总结实现知识创新,这才是教育过程中知识创新的真义所在。我国的科技、文化都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国家各领域建设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人才,在践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道路上,当代教师需要认清个人价值诉求的实现需要独立人格衍生出的创造力,这是当代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

鉴于教师的工作性质,从学生角度出发,耳濡目染,教师是许多青少年校外教育领域重要的道德榜样,甚至是孩子们价值观塑造的“教科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潮流下,我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发展已经自觉、不自觉的处在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价值体系的控制支配下,社会文化营养程度参差不齐,这造成教师队伍内部价值观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分化,突出表现在:有些教师的思维仍保持在“在岗不敬业”的水平,并没有将教师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墨守陈规,主观方面不乐于根据时代要求改进自身思想道德辅导方式与内容,固化了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更有价值观严重歪曲的教师在个人利益驱动下职权谋私,在青少年中间毫无“思想道德导师”之形象。这就要求青少年宫根据时展动向丰富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

1.新时期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具备清晰认知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能力,这是指导青少年正确认知社会问题的关键。相对于指导来宫学习的青少年对专业内容的认知,教师指导青少年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同样重要,这是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扩展迅速,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文化充斥着青少年的头脑,在有限的思维能力前提下,有些孩子不能理性取舍多元化信息素材,被部分不良信息歪曲了思维方式,这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教师的社会问题认知能力培养要通过自身多视角、多领域的知识学习与探索,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掌握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非盲目而是渐进的认识与评价社会热点。

2.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谨记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当中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性质,不要将个人于私人空间下较为随意的言行暴露在校园当中,时刻保持道德“教科书”的榜样作风。在同青少年进行思想交流过程中,当谈论的社会热点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或者文化意识形态等较为敏感话题时,一定谨言慎行,用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科学的方式,在遵循社会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与青少年进行讨论和观点交流,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较为激进的言行时,一定讲究方式方法第一时间与其沟通与指导。

3.新时期师德建设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即教师要具备公平公正的意识水平和公平公正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一线认真仔细的践行教育公正。和谐社会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当代青少年不仅仅是学子,也是公众话语权借助社会舆论媒体表达与释放的先锋队,其接受的教育和对社会问题的所学所觉使得当代青少年具备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以及表达利益诉求的能力。教育公正的内涵不仅是指青少年选择校外教育培训专业时的机会均等,其在教育管理过程当中体现为“过程公正”,其相似于司法公正中的“程序公正”理念,这是形成青少年对青少年宫教师工作普遍认同与信任的关键。从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的关心每位学生,到比赛、考级等系列活动中的考察与评选,教育管理的过程公正体现在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从意识层面将公平公正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其次,要在原有范式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指导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原有常规化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上有所创新,以教育公正为指导,多角度、多层次的建立教育过程公正;最后,要在来宫学习的青少年主体内部形成良好的公平公正氛围,只有在意识上打破部分孩子对教育不公的固化思维,才能让孩子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交流,在青少年宫这一知识交互与创新平台上实现青少年的自主塑造――自学自觉地辨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能力塑造。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 著.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5.

[2]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3]陈文博.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教育宏观中观微观现状

“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出现,最早是在1835年,由德国的教育学者狄斯特威格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中使用的。社会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国内的学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社会教育,侯怀银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显然,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教育是指狭义的社会教育。青少年社会教育则是在社会教育前加了一个定语,表明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从社会全体成员缩小到了青少年,是针对青少年的特征而展开的。

佘双好提出,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理解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涵。“在宏观层面的社会教育内容中,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网络)、政府舆论导向、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等发挥着十分积极主动的作用;中观层面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和机构所推行的一切有助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有组织的和零星的、偶发的教育活动;微观层面的社会教育主要指青少年个体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一切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

笔者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一下我国青少年教育的现状。

一、宏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2004年2月,我国颁布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其中所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实践活动等,对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2005年6月,为进一步落实《意见》,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由团中央发起,团中央、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主办,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承办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启动。2007年7月,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在京举行,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教育起步比较晚,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立法工作还不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的优秀理论及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并将之规范化、法制化。

二、中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在我国,政府设立的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机构主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及健身场所、青少年宫等。如此众多的社会机构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中观层面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大量社会机构在正确、积极、全面引导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以社区为例,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直接场所,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具有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也比较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强调以社区的力量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在现实中,社区活动中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似乎为数不多,扭秧歌、唱大戏这些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显然不足。

作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场所,社区针对青少年的文化活动不应只是简单的娱乐,还应着眼于教育,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质、优秀的社会公德、积极的进取精神。社区成员是青少年教育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生产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科技人员、专业文化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发动上述人员凭借自身的优势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言传身教,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好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高雅、健康、活泼的文化气氛中茁壮成长。

在社区之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馆等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们承载着传播知识文化、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使命。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些社会机构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许多城市图书馆没有专门的青少年版块,甚至还有不少城市根本没有设立图书馆;很多青少年没有去博物馆参观过,即使参观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费用的限制以及自身软硬件设施的滞后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社会教育机构缺乏对自身肩负的教育责任的认识,没有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活动,更没有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影响力。

2004年3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出专门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向未成年人等群体免费开放。然而,这个通知并不为广大观众所知晓。2005年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显示:超过45%的博物馆观众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免费规定。我国青少年在诸多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等场所的观众比例中长期低于千分之二,对此,学校、家长,尤其是处于青少年社会教育中观层面的社会机构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各种志愿者服务组织、环保组织、夏令营等新兴机构对规范青少年行为、提高青少年意识、发展青少年动手能力有着特殊作用。学校、家长应该支持青少年参与社会组织,利用闲暇时间做志愿服务。这不仅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积累社会经验也是很好的途径。

目前,青少年宫是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专门机构。现在,全国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场所6000多所,这是一笔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如果这些机构都能明确自身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担负的责任,从而积极引导配合,那么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必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微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就微观层面而言,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喜忧参半。喜的是,青少年通常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非常愿意参加甚至自身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忧的是,学校、家长、社会对青少年的热情缺乏引导和支持。

坦白地说,当下各个学校开展的很多社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学校盲目地让学生“喊口号,做宣传”,很多学生直至活动结束还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比如2008年在广州发生的一件极为讽刺的事件:某学校组织学生到广场做环保的宣传,又是拉横幅又是发传单,搞得热火朝天,结果当他们离去后广场上却留下了大量的垃圾。

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在少数,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微观层面,更要让青少年在参加的每一个活动时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有意义的东西。一方面,学校、社会要大力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帮助,决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要对活动的形式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爱好加以改造,加强这些活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配合与引导。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扶持与引导,需要大量社会机构的配合,也需要青少年自身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素质。唯有这样通力协作,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筱柳.青少年社会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材料质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