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7 12:25:51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乒乓球,身体素质,训练

 

一、前言

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发展,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主要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标志,是人体各种器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所以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也体现了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速度、力量等有关练习项目及相关动作进行纠正,对练习方法进行探讨。

二、乒乓球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意义

(一)掌握和丰富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坛创造了长盛不衰的罕见历史奇观,有分析认为“专项身体素质是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整体优势的因素之一”,并有“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中国流”之荣耀,专项身体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逐渐被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探析训练实践经验,而且综合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揭示其规律,从而促使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实践更系统化、科学化。可见,不论对于乒乓球教学训练实践体育论文,还是乒乓球理论知识体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都是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系统学习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专修学生,完善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是必要的,此外因这一必要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还将促进专修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有必要掌握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这将丰富专修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无论以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教学观念还是能力教学的观念引导体育教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条件之一,但随着课程改革,技术课时精简,使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论文的格式。幸而在专修课程中,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中发展身体素质,加之身体素质发展在不同练习手段中具有相通性,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可作为身体素质发展的优选途径,通过较大运动强度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而且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三、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方法

(一)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内容确定的依据

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乒乓球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的特点,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竞技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强度平均值较低的耐力性负荷,随着负荷的持续时间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供能的比重就越快。乒乓球运动总的负荷强度较低不是因为负荷的时间短所致,而是由于休息一中等负荷一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根据乒乓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可以认为:乒乓球运动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采取相应的内容,以符合乒乓球比赛中的负荷强度:即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训练内容应选择较低或中等负荷强度一短哲的大强度负荷的练习内容,并在练习的强度和量的安排组合上体现出来。

二是根据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确定什么素质符合乒乓球项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乒乓球运动员应发展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其依据是:在乒乓球比赛中体育论文,对判断一反应一起动一移动一摆臂等要求快速,这就要求乒乓球运动员有良好的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而专项力量训练,对提高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有帮助,它有助于发展专项速度素质。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依重要程度,可分为专项速度素质、专项灵敏素质、专项力量(爆发力)素质以及专项耐力素质。

三是要根据乒乓球运动主要技术动作特点对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乒乓球运动技术动作主要有正手技术动作:拉、冲、挑、搓(削)等,反手技术动作:拉、打、冲、拨(推)、搓(削)等,以及与配合的各种步法移动。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技术动作,就必需具备良好的专项速度、灵敏、力量以及耐力素质,要使专项速度、力量等素质真正符合每一项技术动作的需要,就必须注意在所选用的专项身体训练内容的动作结构、肌肉用力形式要尽力与之相似。乒乓球运动动作肌肉用力顺序是:从人体总重心的近端始发用力到远端用力终止。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项素质练习发挥实际效果,才能更好地捉使技术的提高。

(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第一、在乒乓球专项素质中耐力方面内容选择上,由于乒乓球比赛中每一项得失分过程中,运动员都有短哲的休息(拾球、发球等)时间,所以没有缺氧现象。因此在选择专项素质训练内容时,不必选择强度过大的项目。

关于耐力练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改善心脏一肌肉系统的功能,即:耐力跑和间歇饱。关于灵敏素质训练,要注意灵敏包括的两方面的速度:基本速度和反应速度。在进行基本速度训练时,采用20秒上下戴5分钟以上的训练。关于爆发力III练,要注意当爆发力的训练超过一定负荷时,就可以看出肌肉横断面的增长和肌纤维的增加。进行均衡性的训练是有效的,可以采用使肌肉收缩以对付阻力的训练手段论文的格式。

第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方法使用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繁多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变成一个符合乒乓球专项身体训练规律,符合乒乓球运动实际情况,有序且有明确针对性的练习体系。在专项化程度的区分中,我们运用了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两个不同专项化程度的概念。所谓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指该素质练习方法在专项身体素质上能紧密围绕专项需要,能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提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则是由乒乓球技术动作和战术要求构成的专门性素质练习。根据这两个不同概念可以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进行划分。(见下表)

表: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素质项目

训练内容

灵敏性

1、运用步法接抛向不同方向的乒乓球

6、看手势做步法移动并做相应动作

2、多球练习的不定点摆速

7、两人持拍相勺击接旋转球

3、球台上两球对击游戏

8、交义步侧向跑

4、推一侧一扑手步法练习

9、左右摆速挥拍练习

5、多球推挡侧身攻练习

 

 

速度性

1、快速挥拍练习

2、沿球台边线滑步练习

3、沿球台端线左右跨跳练习

4、多球快速左右摆速练习

力量性

1、持重拍挥臂练习

2、持瓶转手腕练习

3、腿手绑沙袋击球技术训练

4、多球发力扣杀球练习

耐力性

1、连续杀高球练习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2

论文摘要:就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人文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 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 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 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4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 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 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 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意识最为丰富和复杂。体育竞赛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培养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最佳时机。以往学校的体育竞赛受“选手体育”的影响较大,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多是有特长的学生,而大多数无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运动竞赛之外,最多也只是充当一个观众。学校体育竞赛应是全体学生的竞赛,应通过组织“拉拉队”、服务保障队等方式,将全体学生都吸引到体育竞赛之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功能。

5 结语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现状;成因

作者简介:张亚男(1981-),女,黑龙冈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辽宁 阜新 123000)张慧慧(1982-),女,辽宁锦州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测绘系,讲师。(辽宁 沈阳 11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课题“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提升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3-B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97-02

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既是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所高校综合能力的精炼表现;既需要学生党员本身的内在修养,又需要良好的校园氛围熏陶。所以,对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对学生党员的强化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应具备的理论素养

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的评价是高校学生党员的重要指标。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党员应该具备的一系列要求,其中基本要求就是对大学生党员的基本素养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里,大学生党员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养。

1.较高的自身思想素质

学生党员的自身思想素质包括身心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而身心素质又是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一名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全神贯注投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中,不但要有健壮的体格,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并且圆满完成各项工作。而与此同时,对其政治思想素养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自觉抵制历史以及西方等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同学,服务社会。更要主动并强烈抵御拜金思想、利己主义等一系列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反对腐败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内涵,对广大党员理论素养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2]

2.丰富的基础文化底蕴

在十中强调,高校学生党员应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要增强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道德涵养。事实上,我们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全党特别是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因为,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伊始,党中央就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善于从各方面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争做全方位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3.过硬的专业素质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也在不断前进。当今社会是一个急需专业性创造人才的社会,我们必须从社会的角度去强化自己的素养。学习新文化则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生存方式,学习新技能也是我们人生的必经之路。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才能在高校以及今后的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进步,就必须让自己拥有过硬的专业文化素质。

4.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中明确表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领导地位确定了党员不仅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领导艺术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崇高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带领广大学生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1]

二、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现状

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提升,是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复杂纷繁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各种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深刻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深化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和党性观念。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是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能够关注时事政策的变化但缺乏对党的基本理论的系统把握。其主要表现为:

1.入党动机趋于世俗化

转型期的社会对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趋向世俗化。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党员入党的动机只是为了自身能够更好地在高校以及今后的社会中发展,只是为了自己以后所谓的“仕途”能够更加通畅。现如今,很多党员入党的动机不再是为了祖国的更好发展,不再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2.组织观念不够强烈,模范带头作用不够

部分学生党员组织观念不够强烈,对党员身份和主体地位认识不够,一些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动作用不够。党的十报告提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为高校学生党建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心,有关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的一系列因素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点。

3.学习缺乏主动性,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

一些学生党员学习缺乏主动性,对理论学习是被动接受,不够关注时事;在面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时,缺乏理性的观念、正确的认识、政治的立场,容易感性判断,导致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对于高校学生党员来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学会主动学习国家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党员的现状却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对社会热点问题漠不关心,做事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三、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现状的成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3]每年高校发展的大学生党员人数超过全国发展的三分之一,但是学生党员理论素养偏低,这一问题应该受到高校党建工作者及高校所有党员的高度重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

1.入党动机不纯,政治思想不成熟,党性观念薄弱

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不纯,抱着入了党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的想法才去入党。入党带有功利性、投机性,入党之后,即使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仍然没有完全入党。由于入党动机不端正,导致自己的党员先锋作用不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坚定,没有强烈的组织纪律性,从而学习上不思进取,对党组织造成不良影响。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义务和宗旨,甚至有些党员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对社会问题和国内、国际大事一概不理,认为那都是与自己无关的。

2.学习态度松懈,理论水平不高,自身认识不清楚

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后学习态度松懈,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以及对自身党性思想的要求不高,只注重于学习专业知识。即使他们在入党前对党的理论知识有了初步学习,但在入党后就放松了自己,未能继续深入系统地学习,导致其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对党的宗旨、理想也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进而使这部分学生党员缺乏对其他同学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党员的先进性在他们身上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对党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也不够坚定,因此不能时刻提醒自己应在同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更不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4]

3.社会不良风气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风气即社会群体的风尚习气,是指人们集体惯有的偏好和行事习惯,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和审美等多方面,是社会群体意识的外化和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高校是大学生党员乃至所有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阶梯,也是高校学生价值观、事业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高校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以及党性思想没有稳定的基础,很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干扰,意识形态被扭曲。

4.基层党组织教育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名党员,接触最多的就是基层的党组织,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但是很多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教育不够,也不够重视,更没有建立完善的系统和教育机制。这对于刚刚入党的新党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些学生党员本身应有的理论素养就不高,对自己的要求无法做到高标准,就会偏离一名真正优秀党员应有的轨道。随着学生党员的不断扩大,党支部对于党员的再教育日益松散,无严格规定的理论学习制度,学生党员既不清楚理论学习的要求,也没有参加理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导致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或处于停滞状态。[5]所以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以有利于对党员进行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为目标,科学合理设立基层党组织,配备齐整负责人员。[6]

四、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学习需要形成分层次、分阶段的体系,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党的理论知识以及国外先进理论也需要以不同的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向学生展现,通过学习促进理论素养提升,建立学生党员考评和监督机制,及时检验和监督党员教育培养效果,使理论素养提升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构建并拓展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实践平台,在实践中砥砺党性,以实践育人的视角促进党员理论素养提升,进而全面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建立全新的体系,适应新社会新时代的要求,完成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培养出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使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明.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素质现状与培养方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5-77.

[2]刘光峰,曾以林.关于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问题调查分析[J].党史文苑,2006,(22):36-37.

[3]郝艳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索[J].党政论坛,2012,(10):58-60.

[4]刘树道,安涛.对大学生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的理论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12.

[5]邹志强,邵荣.加强和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9-150.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4

关键词: 高中体育理论教学 重要性 措施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教学的任务: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体育与健康课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的讲授,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得不到科学的锻炼,无法实现“终身体育”的锻炼目标。

由此可见,要使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抓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摩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体育理论课上主要在室内讲授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卫生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其比赛规则、技术与战术等内容。

一、高中体育理论教学的现状

1.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严重不足。

高中体育教学的学时设置中,除安排个别课时的保健生理教学外,主要是室外课的术科教学,所以体育理论课时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而全面地提高文化素质,导致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低下。

2.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够切合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理论知识的贫乏极大地影响了锻炼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如下:

(1)高中生缺乏从事体育运动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的指导,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凭着年纪轻、冲动行事,结果事与愿违,发生伤害事故,但不知道如何现场处理,如何恢复。

(2)对体育运动项目规则知之甚少,无法有效地进行练习比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任何人都会产生各种感觉和明显的生理反应。经常锻炼的人必须知道这些感觉、反应与自身健康的关系,并学会用简单易行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分析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合理地安排锻炼形式和运动负荷。但在现行体育理论教学中,由于课时少、教师素质偏低等种种原因,致使体育理论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这样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体育理论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是采用教育手段培养人的各种素质,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体育理论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中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促进了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改革开放向纵深迅速延伸的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跨世纪并能适应高科技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同时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教育历来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和审美观;使高中生具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胸怀大志,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要采用丰富的典型事例,这样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方面的事例在体育界可以说比比皆是,如中国女排勇敢顽强摘取“五连冠”的事迹;郎平听从祖国召唤,离家别子,甘愿承担巨大经济损失回国执教,重振中国女排雄风的优秀事迹,等等。

2.提高了高中生的文化素养。

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育专业中有许多课程,如体育心理学、体育史、学校体育学等,本身就属于人文学科。因此,通过体育理论教学,高中生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

3.提高了高中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重视身体锻炼的形式,忽视体育科学知识的指导教育,未认识到体育科学知识是身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长期性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发展需要相应的体育科学知识作指导,这是因为高中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才能对运动本身,运动技术、技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锻炼自觉性,更快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锻炼身体的科学原理、原则和体质评价方法、心理评价方法等科学知识,使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健身意识和心理承受力,并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

三、加强体育理论教学的措施

1.合理利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首先,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时数;其次,合理利用雨雪天气进行室内体育理论教学,征集体育理论课时,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给予技术、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2.举办体育理论知识讲座。

体育理论知识讲座是体育理论课的补充,它是根据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3.抓住时机,个别指导。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已日趋成熟,具有自主学习与训练的能力,但在学习、训练中他们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对此,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询问并予以解释,还要鼓励学生经常带着问题来找自己,因为个别辅导效果往往好于课堂教学。

4.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

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包括以下方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生物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运动训练学和卫生保健学等知识;掌握各主要运动项目的有关专项理论及其比赛规则;具备社会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一个优秀的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须相应地发展变化。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

5.加强体育理论教材建设。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5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效果甚至教育本身,本文结合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独立学院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独特素质,并提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的途径。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转贴于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6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地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先天潜能和后天的个性培养得到明显的提升,并全面的系统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后培养出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在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后并参照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潮流进行的,这一教育理论的提出意义深远:素质教育既有助于贯彻全面教育的方针也能够达到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同时还会弥补教育理论的不足。因此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后,更加向着人本位迈出的一大步。

二、身体素质与体育教育

在体育教育的概念中身体素质就是指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广义的身体素质还应该包括人的基本身体健康状况。但是无论怎么说身体素质都是人们本身的基本生命条件,在教育这一方面来说身体素质是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只有有了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去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就缺少对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视,普遍存在的一个观点就是科学文化素质是重要的,而身体素质的教育都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尤其是在进入现代化和机械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很多的人力劳动都被机械化取代,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这种改变也进一步的导致了人们对于身体素质的更为不重视。同时也因为当前素质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机制使得学生家长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主要的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使得部分学校的体育教育处于严重的改革滞后的现象,体育教育无法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对体育的考试还存在着理论考核方式。在这种忽略学生身体素质、忽略体育教育的情况下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同时也因为没有进行较好的体育教育会导致学生的集体体育活动减少进而带来学生的团体观念薄弱,影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体育活动的减少也相应的导致学生缺少阳刚之气、缺少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造成男性学生的“女性化”等严重后果。

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和忽视体育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使我们必须要正视体育教育,伴随着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是提高体育教育地位的机会。在现行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要让学生具有基本的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要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时间,不得对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课程进行挤占。在如此有利的前提下我们要抓住机会,将体育教育进行合理的改革,使体育教育能够更好的契合素质教育,并努力提高体育教育的地位。

三、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地位

首先,在素质教育中身体素质也是一个关键点,体育教育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保障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关键。体育教育是现阶段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最为有效、最为简单、最为积极的手段,同时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也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所以体育教育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能够保证健康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其次,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将会是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是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社会阶段,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现在有人权组织认为体育教育也属于人权范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将会推动学生和人民能够形成较好的健康习惯和较为健全的人格品质。体育教育也能够是国家和青少年多一点阳刚之气,培养出自立、自强的新一代。

再次,体育教育中将会教会给学生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的灵魂就是竞争。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运动和智力比拼最后取得相应的成功。在体育教育中这种精神会使得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去精神得到相应的培养。

最后,体育教育会使得人的脑部发育受到推动作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调节中枢神经改善神经机能推动学生们的智力发育。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本身的作用和重要性就应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相应的地位。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中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同时进行体育教育也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审美观,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增加学生的阳刚之气,这些作用都使得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没有体育教育给学生带来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身体健康科学文化教育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张水莲.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2(12).

[2] 陈果.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7

所谓互补理论,是指均衡发展理论和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两种理论的融合[1]。根据均衡发展理论的原理,在体育教学中依据身体素质指标,均衡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基本原理;非衡结构补偿理论表现为学生身体素质中某种素质的欠缺,但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身体素质维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上好体育课,进行体育活动,形成一定运动技能的基础。但是什么样的内容安排什么样的“配套”课课练习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呢?笔者根据互补理论,就课课练内容与所教内容的补偿性尝试了一些想法。

二、运用互补理论来诠释“课课练”的身体素质构成因素

“课课练”是在体育课中用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良好手段。它由一个或几个对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简单易行的动作练习所组成[2]。课课练研究的内容很多,如时机的安排、方法的设计、内容的组合、运动量的施加等等。本文仅针对内容的组合与主教材的“互补性”进行理论阐述。互补理论可针对课课练内容的安排与主教材进行相互弥补和综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课练内容,追求课课练效果的最优化可进行一定的诠释。互补理论的两个方面――平衡补偿和非衡补偿,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是共性与个案的关系,最终结果却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补偿原理,安排合适的课课练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一)平衡补偿原理在课课练中的运用

均衡发展理论是通过与教学内容主要发展的身体素质相比较,研究弱势因素,进而针对性的安排课课练,调节和控制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体育教学中,“平衡补偿原理”的运用是通过提高弱势素质、加强身体素质的方式。这是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补偿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发展与主教材相异的身体素质内容。基于“双子模型”的“扬长”与“补短”原理,通过对课课练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来达到最佳,从整体上把握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综合作用和效应,确立适宜学生发展,“平衡”教学内容所要传授的运动能力的“课课练”结构。所以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要考虑到单项素质发展和身体全面锻炼的关系,因为“课课练”是以发展某项身体素质为主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安排时须与主教材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跨越式跳高课,为了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可以适当的进行负重练习,以增强肌肉的力量达到增强学生弹跳力的目的。但是一般负重练习缺乏一定的速率,所以安排课课练的时候就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腿部力量的发展,而应结合主教材内容――跨越式跳高,要兼顾发展力量速度素质,即可以将单纯的负重练习改为轻量的负重快速练习,来保证动作的幅度和频率。平衡补偿原理要求课课练练习方法的组合要适合主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主教材的“缺陷”,弥补学生完成动作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要求,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非衡补偿原理在课课练教学中的运用

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主要发展的身体素质的优势因素研究,重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优势因素,从而达到对弱势因素进行弥补和补偿,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非衡补偿,是指优势能力弥补某些能力发展不足的方式。例如跨越式跳高的教学内容,基于弹跳好,腿部力量较强等身体素质对学习此动作有高效的弥补和补偿的结果,这种补偿得益于身体素质对于教学内容的放大和辐射的效果,即使某些学生身高不高,或者动作掌握不是很精细,也可通过高度发展的优势因素补偿相对欠缺的因素,而掌握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身体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可以考虑安排发展学生弹跳力和腿部力量的练习,为主教材―跨越式跳高的学习奠定身体素质基础,弥补学生在其他素质方面的不足。

三、课课练内容与动作技能形成的互补性的运用

从增强体质出发,身体素质“课课练”除在课的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后段安排外,有的还安排在主教材练习的同时进行。这样的组织教学,虽然学生的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量增大了,但于学生对新授教材技术的掌握,却是一个很大的干扰。因为学生学习新动作的初期,神经联系尚处于泛化阶段,与此同时,强加进一些强度很大的身体素质练习,会使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的兴奋一纵即逝[3]。课课练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而身体素质水平是更好的掌握动作技能、形成运动技能的基础,两者环环相扣,共同发展,这一点符合均衡发展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身体素质目标,而忽视了技能教学的发展。在考虑到身体素质与教学内容的互补性的同时,也要兼顾课课练与动作技能形成的互补性。仍以跨越式跳高为例,如果是新授课,在主教材前过多的进行腿部力量或弹跳性的素质练习,势必会干扰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基于均衡发展原理,辅助练习的课课练安排可进行一些柔韧素质练习,小运动量的跳跃练习,“补偿”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需要的准备活动;如果是复习课,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技术动作的前提下,课课练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大,补偿“拔高”阶段需要的热身活动。

四、结论

根据互补理论,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互补性的课课练,以达到相应的补偿,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互补理论把非横理论和均衡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安排课课练内容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掌握动作技能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2] 黄李明,董诗政.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在初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1.03:36-38.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8

关键词: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03-0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最大的幸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终身体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高校体育理论教育中,如何通过理论学习来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联系高校体育学院的体育理论教育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如下探讨。

1.概述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大多片面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要注重室外的体育长期以来,而往往忽略了体育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其实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如果只是盲目地训练,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身体受到运动损伤。因此,要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高度重视体育理论课程教育,尤其是高校的体育院校,更要在这方面当好模范带头的表率作用。在高校体育学院的体育课程中,必须重视健身理论与方法、体育知识理论等方面的教学,而不能完全用室外体育课而挤占体育理论课[1]。

2.充分发挥体育理论课的重要作用

2.1利用体育理论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体育理论课的主阵地是室内课堂,因为室内课堂的干扰因素少,比室外课堂使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通过室内体育理论课,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一些体育知识与理论,如从理论的角度明白体育运动在增强人的体质方面的积极影响,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科学有效的健体方法,帮助学生更加合理地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让学生用丰富的体育卫生知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日常体育卫生习惯,从而增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2]。

2.2利用体育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效应。一是能够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体育理论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健体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增强学生进行强身健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的心里不断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健康生活与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往往只是注重体育达标,而对体育理论知识、健身方法、技能技巧等则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体能较差学生无法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也就影响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体育理论课,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丰富体育支持下,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体育学习中,更加注重用正确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素质,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2.3利用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体育理论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阅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综合素养。如让学生通过学习体育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从体育运动发展历程中,了解到体育运动在整个社会发展和人体发展发展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从学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文化中,可以知道体育文化对个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并以此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体育文化素养越高,其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就越强,终身体育的理念也就更容易形成和固化。在人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后,就会将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能比较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锻炼,比那种被迫式的体育锻炼的效果要好得多,为学生走上社会后一生的健康与发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健康之基石。

2.4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一是提升理论素养。作为高校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加强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二是提升不教学能力。要认真研究教材、学生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学会从多种途径开展体育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体育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掌握多种教育技术和手段,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理论学习中形成终身体育理念。三是注重教学实效。要对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进行严格的学习、复习、检查和考查制度,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学会对自己的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安排、部署和调整,以确保体育运动锻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3]。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理论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增加体育知识,丰富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切实将体育理论教育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充分发挥体育理论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秀华.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理论教育[J].科技信息,2009,05:601+578.

[2]方成邦.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之比较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93-95.

上一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节能环保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