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08 20:03:36

团队规划

团队规划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高峰期——年均毕业人数700万人,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给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很多毕业生不愿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而宁愿等待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导致的主动性失业,就业压力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就业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固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使高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社会实践难以有效对接,使大学生就业能力欠佳。种种原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社会痼疾,这一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以及其家庭,也关系到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才资源配置甚至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并使之乐于从业的思想保证和前提条件。虽然全国范围内的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广泛开展,并且高校对于职业生涯教育日渐重视,并正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理论及课程体系,并且各个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高校职业生涯团队建设日益成为制约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高校职业生涯团队建设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高校职业生涯团队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协同性非常重要。

一、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

1.团队。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张德认为,团队是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富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团队的绩效不但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应该产生团队共同的工作成果;团队工作的责任被视为团队共同的责任;团队成员的技能通常互补,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人生目标实现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在对过去成长背景、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职业目标,并编制相应的行动计划,对每一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和实践的过程。

3.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是指高等学校为了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掌握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能力而建立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指导和教学的由若干专业背景和知识经验的成员共同负责、成员间实现协同作用从而共同实现目标的群体。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有以下特点:其一,团队目标为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提升大学生对就业现实的认知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其二,团队中各个成员应该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互补并在其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三,各个成员之间不能各自孤立地从事本领域的工作,而应该在团队中实现彼此之间的协同,从而产生知识的裂变。

二、高等学校职业生涯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生涯教学团队成员既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择业观、世界观和对成功的看法等。我国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高素质教师严重短缺,成为制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之一。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师仅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院系辅导员等组成,这种以兼职和业余成员组成的职业生涯教学团队使职业生涯教学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质量保证。另一方面,从事职业生涯教学的教师的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这是造成职业生涯教学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

2.实践教育缺乏。缺乏实践教育,究其原因,团队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向学生们传授的也只是书本知识,缺乏应用性。实践教育缺乏导致在课程设计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职业生涯教学仅仅注重理论的介绍,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分析,缺少就业应用性,与学生需求差距较大,造成学生的兴趣缺失;二是授课形式传统单一。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学仅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和交流,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问题的认知。

3.教师责任心不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阅历,还需要其具备热心和奉献精神。但是由于有些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再加上学校对职业生涯教师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导致不少职业生涯教师责任心不强。

4.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单一。为了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教学和研究任务,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成员应该在知识结构上实现优势互补。但目前的状况是,多数学校的团队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从事心理学或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学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以及各院系的辅导员参与教学管理与心理和就业辅导。在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单一的背景下,成员之间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的过程中,也很难具备很强的说服能力。

5.团队成员各自为政。团队中各个职能的教师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更缺少协同。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的教师普遍为兼职教师,平时忙于各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投入过多精力。因此,团队教师平时不能就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科研工作等进行研讨,导致了教师们各自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协同,也无法创造出新知识,这是一种效率的丧失和知识的浪费。

三、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建设对策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保证。针对高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各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使高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

1.加强教师的选拔和培训。除了吸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外,经过一定培训,热心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其他专业教师也可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加大对以上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力度。

2.充分调动校内师资力量。充分调动校内师资力量,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向全员化发展,从而利用各个有利时机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品质。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能够直接接触学生,在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时有着天然的便利性,因此除了发挥职业生涯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在职业生涯教学中的作用,还要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把他们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中。

3.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邀聘专家学者组建和扩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为了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的的实现,西方高校都非常重视高校内外部的沟通、协同、共赢,着力发挥各方的合力。如英国法律规定,相关社会各部门要为高校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各学校也注意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获得家长的支持。我国各高校可以借鉴西方经验,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心理学专家、企业经理、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及成功校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的兼职成员,充分利用他们对职业和就业方面的认知和和实践经验,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切实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水平。

4.建立团队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团队教师对教学效果关心程度不够,缺乏责任心,建立团队激励和约束机制迫在眉睫。首先,建立学生评教机制,使教师能够真正重视课堂教学和课下辅导的效果;其次,建立以团队为基础的激励机制,进行相关的绩效考评,对团队进行相应绩效奖励,一方面能够调动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5.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团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团队成员间拥有互补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成员间的协同,从而实现整个团队知识和能力的裂变,增加团队知识和能力总量。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应以拥有互补知识和能力的成员为先决条件,增加交流、合作,定期开展教学和研究讨论,增加彼此学习的机会,以实现成员间的协同发展。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建设是解决当前职业生涯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概念和特点的剖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第七版.孙健敏,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德.组织行为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罗德明.构建/全程分段,同步配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J].浙江学刊,2009,(5).

团队规划篇2

关键词:一体化设计;城市规划;规划创新;工程设计;规划实施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transi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 and market-oriented economy,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lso confronts new miss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Responding to market and demand specialization, a new type of advisory service has emerged--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Total Design”. This new methodology not only extend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raditional planning system,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operabilit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a project research of the yacht navigation area in Greenland Long Island,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and discussed the methodology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Total Design”.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Key words:total design ; urban planning ; planning innovation ; engineering design ;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7-60(6)

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市开发加速转型时期,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资源整合、精简环节与交叉创新。为了顺应新的发展时期和市场需求,城市规划已经逐渐从技术工具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转变,城市规划的职能也逐渐从传统规划仅提供图纸和文本的初级阶段转向于服务贯穿整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即除常规的规划设计方案外,还要考虑从市场需求到规划评价(可行性研究等)、实施管理全过程周期的综合信息反馈。

在市场多元化需求下,“政府与市场融合”的城市开发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开发模式通常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一个开发主体全权负责项目从最初的设计到开发一直到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显然,这种开发类型的业主对实施性的要求非常高,对规划设计单位的期望不仅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还要能切实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甚至还要应对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的复杂情况。传统的规划设计单位面对这些新的发展形势越来越捉襟见肘,传统规划与设计的方式和方法需要重新进行审视。

1 传统规划设计的问题和困惑

时展越快,传统城市规划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城镇化建设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当前面临的众多棘手的问题,正在阻碍城市规划的转型和发展。

1.1 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缺陷,科学性不强

传统城市规划单位组织薄弱,技术力量较为单一,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判断不足或一知半解,对问题的解决也缺乏科学论证,更无法解决实际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很多专业问题如:水文、地质、防洪防灾等需要依靠其他专业技术团队协助共同研究完成,并非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自身能够解决。

1.2 从规划到实施过程冗长,协调难度大

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也涉及到众多的职能管理部门。一个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审批再到开工建设要经过很多轮的修改审查,不同管理部门之间整体性的沟通、协调难度非常大,设计人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城市规划的目标、过程和实效都得不到有效控制。

1.3 城市规划与工程脱节严重,实施效果走样

传统的项目设计流程,规划设计在通过报批后便不再参与后面的工程设计环节,“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之间几乎是完全割裂的,两者之间无法沟通。一方面,规划设计人员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根本无法落实,缺少专业工程团队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工程设计团队遇到问题后也无法与设计团队进行沟通,出现不少对规划理念的任意曲解、随意更改,甚至违背原有规划设计方案的初衷,最终导致品质的下降;另外,开发团队与各设计、工程、施工团队之间的沟通协调效率低下等,都最终造成了规划方案与工程实施之间的严重脱节,而这种脱节已经成为了一种畸形的常态,不仅造成了不断地重复设计、规划实施效果与规划方案的面目全非,更造成了各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1.4 规划方案缺乏有效的评估检测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开发条件,规划方案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大幅度降低,缺乏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估检测机制为规划方案提供改进和调整的意见,引导规划设计正确发展。

2 规划创新方法的探索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范畴,城市规划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研究方法。所以,规划的变革与创新首先应立足于发挥城市规划自身综合性学科的优势,突破传统规划的体系,以战略性的眼光多方位拓展规划的维度――“广度”和“深度”。

拓展“广度”,意味着“横向联合”,尽可能地联合其他领域的技术专业一起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规避风险、挖掘价值。拓展“深度”,意味着“纵向深入”,向项目实施靠拢,尽可能把设计的精髓准确地落实下去,去服务实施、指导实施。“横向联合,纵向深入”是从整个设计产业链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规划设计的价值,是追求效益、精简环节,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是把规划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区域,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的方法。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正是在这种趋势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规划创新”的产品。

3 规划创新的新思路――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

3.1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概念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是一种跨多种专业领域协同设计的方法,这种专业化、精细化的设计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在项目设计全周期当中汇聚一个公司或多个公司不同技术领域如:规划、建筑、生态、能源、交通等专业资源和创造能力,创立跨领域专家团队针对一个项目进行统筹考虑、有效整合,从而得到最优方案的一种形式。

3.2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与“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项目流程的比较

3.2.1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的表现及弊端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的弊端其实正是由于“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脱节所造成的。传统的项目设计流程,规划设计在通过报批后便不再参与后面实施的环节,“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之间没有交集,转而由“开发主体”来主要负责解决各种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开发主体不得不专门成立一个庞大的项目管理团队来协调和处理整个项目实施中所遇到的复杂的工程问题,有时候同一个问题还会涉及到不同的工程专业,而开发主体与多个专业工程团队之间沟通协调困难,工程设计团队和施工图单位也缺乏对项目的定位、设计理念的理解,导致最后得到的工程解决方案远远达不到最初预想的开发愿景和目标,开发主体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成本。

3.2.2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优点及挑战

而“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流程,不同于传统设计流程的是“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是融为一体的,开发主体只需要向规划团队传达诉求便可,规划团队作为开发主体的“技术总协调”与各工程团队紧密合作,提供一体化设计的服务。这种方式大大缩短了传统设计到施工的周期,正是规划创新“横向联合,纵向深入”的产物。

规划团队作为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中枢”,要发挥综合性和前瞻性的优势,承担着统筹协调全局的职责。除了编制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案外,规划团队还要负责在各工程团队和业主、施工方之间“牵线搭桥”。规划团队作为所有问题和处理意见中转处理的“服务器”,及时把开发主体的意见和各设计要求传达给各工程团队,再把工程团队的“工程技术语言”转化为容易让业主理解的“空间语言”表达出来。

运用“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项目开发的优点:通过这种合作以及资源和设计的经验共享,把项目从开发策划、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各个关节打通。规划方案设计与各项工程评估的相互校核、检验,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实施性,降低了项目开发风险、保障了开发质量,也极大减少了开发主体的负担,带来了长期和可持续的效益。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挑战:目前,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还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保证多专业团队之间的高效配合,从而能够综合性地解决一系列多变量、动态的问题。因为项目涉及到的程度越深,问题会越多,参与的工程技术团队也会越多。使得规划与工程之间,前期开发与后期运营,工程与工程之间,地上、地下、水下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设计理念与施工难度的矛盾难以权衡,而且每深入一步又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难题需要依靠一个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帮助项目团队判断和取舍,找到最优的路径。

4 基于“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规划实践

4.1 规划背景

项目概况:绿地长岛项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岛北侧的长江入海口。依托G40高速路,距离上海市区仅2小时车程,总占地面积2.35万亩(约15平方公里),全长17公里,约两个静安区的大小,仅居住建筑面积就接近1000万平方米。长岛项目还配备了游艇中心、高尔夫球场、马术俱乐部、五星级酒店、私立幼儿园、私立医疗机构等高端配套功能,开发主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开发周期长达10年。

功能定位:打造代表长三角最具魅力和活力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岛。

4.2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法的运用

团队规划篇3

关键词教学实践知识 积累 模型 网络平台

1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知识积累模型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知识积累模型中,将实践知识积累分为两层:一层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另一层是团队实践知识积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是团队实践知识积累的基础,没有个人积累就不会有团队实践知识积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的范围很广,包括个人教学设计、个人教学反思、个人教学叙述、个人规划、听课感想、个人论文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展示到网络平台上。团队积累依赖于个人实践知识积累,在开展各种团队活动时,把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扩散到团队每位成员,使团队成员每人都拥有其他团队成员的实践知识,通过将各种活动资料上传在教学实践知识管理系统上,使各个教师都可以自己学习,从而达到积累。团队积累是个人积累的提升,通过团队活动可以筛选个人实践知识的精华部分,通过分析、讨论、评价,使得教学实践知识更合理、完善、系统化。

2 个人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的实现机制

在传统环境下,不论是过去的教师还是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虽然他们都能从前人文献、师徒相传、教学观摩、教学实践等活动中积累具备个性特征的教育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常常被认为是无法重复和再现,但是把这些知识通过网络平台记录下来,就可以实现重复和再现,最终达到共享,从而使整个团队都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网络平台的设计原理是基于教师的个人工作室,教师登录后,就进入了个人工作室,进入个人实践知识积累模块,包括个人项目规划、教育博客和个人档案。

2.1 教育博客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trackback)和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用户可以以网络日志的形式简单快捷地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日常记录,轻松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并进行丰富多彩的个性展示。博客的核心特征有五点: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和交互性。教师可以用博客来发表自己的教育反思、教学叙述、班主任日记等。

2.2 个人项目规划

网络平台中提供了个人规划模块,主要用来对规划项目的制定,包括个人成长规划、课题规划、教学规划等。个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划主题、规划时间段、规划任务和目标。在规划任务和目标中,要求把目标与任务写细致,按要求规定某个时间段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制定进度计划主要是确定项目的开始和完成时间日期。在完成项目规划书时,有学校组织的专家团对其审核,再审核通过后,展示在系统中。

3 团队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的实现机制

3.1 协作备课

备课台是在支持个人完整的备课活动基础上,实现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协作备课是教师通过在线编辑器直接实现的,每一次参与的修改都是在原有备课基础(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06页)上,用不同颜色的文字呈现,且保存在资源库中的历史版本。为了实现资源的主动推送功能,在协作备课模块增加了标签(tag),可以使得备课成果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应用。历史版本比较除了协同创作功能之外,还可以监控每个教师贡献的重要机制,而且在特别每条修改记录都需要说明原因,促进教师的鉴别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3.2 视频案例分析室

教师实践知识多是隐形的知识,仅仅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呈现,需要借助教学视频。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的优势,采取定期把教师召集在一起,观看视频录像。在观看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的录像过程中,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面对面地相互切磋、交流研讨、反复研究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迫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

为了让教师能够应用视频案例分析功能,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技术机制,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实施策略,我们称之为构建视频案例分析室。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室里保存着大量优秀的视频,这些视频都是本校教师自己录制而成的。每个教学视频构成了独立的案例分析室,这些独立的案例分析室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视频播放室,视频播放室主要是用来播放视频,并且包括一些评论;教案展示室主要是展示教学设计;教师反思室,教师观看优秀视频后,对自己教学的一些反思;教师评论室,主要呈现对视频的评论信息。

3.3 协作团队

协作团队的建立是群体积累的重要方面,是学科建设依托的载体。根据立足现行的基本教师组织方式,我们将团队分为三类:自由讨论组、学科教研组、课题研究组。自由讨论组讨论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类型。学科教研组主要是讨论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课题研究组成员讨论相关的课题知识。

系统为每个团队开创了一个独立空间,团队所有的活动都将在空间内开展。为了更好的管理,团队的资源又可以基于各个活动进行整体。每个团队空间都包含不同功能模块,如公告、友情链接、活动图片、即使讨论、博客、协作备课、视频案例、交互问答、上传成果。系统设计者以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供团队管理人员来创建个性化的团队网站,方便地管理团队事务。希望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创建一个个教师实践共同体,以团队模式在具体的教学研究情境中促进团体教学实践知识积累。良好的团队发展模式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团队分类及丰富的活动载体之上。

4 小结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实践共同体环境,把教师推向研究的前台,可以促进教师共同体内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共享,以及教师自身实践性知识的提高,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新途径,也使学校教学特色的建设构建了良好的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虚拟环境。当然,教师要想完全积累自己的实践知识,就要改变传统的习惯,以新的理念和参与方式主动尝试,积极实践。

本文是浙江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0r40405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录梅,席琴.教师实践知识:涵义、意义及其建构途径[j].教师教育,2009(10):14-16.

[2]杨骞.基于教师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7(6):54-57.

[3]金晓敏.外语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叙事研究——以一位大学英语教师为个案[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12-116.

团队规划篇4

【关键词】 集团型 财务团队 建设 基本要求 措施

引言

集团型企业的财务团队的主要职能在于为实现集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企业的资源控制与企业内部价值进行有效的管理。集团型企业财务团队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集团型企业财务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1. 集团型企业财务团队基本要求

1.1集团型的企业财务团队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直接关系到集团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也是建立集团型企业财务团队的首要前提。团队内部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彼此之间的协作,进而在财务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1.2较强的创新能力。集团型企业发展模式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兼顾企业的价值以及企业的业绩管理,集团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为集团的战略规划以及经济效益服务,必须通过财务管理实现集团发展经营与投资决策的优化,因此这就要求集团型的企业财务团队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集团发展完善的需要。

1.3集团型企业财务团队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作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控制管理,涉及到资金控制、资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者、内部工作人员以及企业协作单位通常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集团型的企业财务团队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客观公正的开展财务资源管理活动。

1.4集团型的企业财务团队必须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具有严格的规定程序,因此对于企业财务团队的执行能力要求较高。财务管理团队必须严格按照集团的财务制度、预算计划以及管理制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1.5集团型的企业财务团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也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团队能够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团队的理论素养与工作能力,形成具有较强学习与自我完善能力的财务管理工作队伍。

2. 集团型企业财务团队建设措施研究

在集团企业财务工作团队的管理中,经常存在着团队协作精神差,团队成员工作水平以及职业道德修养低的问题,导致财务团队工作效率低,创新能力差,制约了集团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构建优质高效的集团型财务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2.1培养高素质财务团队工作人员

财务团队工作人员作为集团内部财务团队的基本组成,每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水平,因此,建设一流高效的集团型企业财务团队,首先必须加强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培养。

2.1.1加强财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由于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联系单位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因此必须要求集团型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待财务工作具有较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能够经受各种压力与利益诱惑,客观公正的开展集团财务管理工作。

2.1.2培养财务团队工作人员的分析能力。集团型企业的财务团队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够及时从工作中总结发现问题,对于涉及到集团资产、资金安全以及集团企业投资决策的各种信息,应及时汇总分析并上报集团管理层,以便于为集团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2.1.3加强财务团队工作人员全局意识的培养。优秀的集团型企业财务团队,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时,应该具有较强的全局意识,能够站在集团的战略规划目标上去处理问题,将财务管理工作与集团的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相结合。

2.2增强财务工作人员对于集团的归属感

构建高效的集团型财务工作团队,首先必须取得工作人员对于集团发展的认同与归属。因此,集团应该强化员工对于集团的发展经营理念以及战略发展规划的认识,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集团企业的发展壮大之中。这样同时可以保证财务工作团队的工作目标可以紧紧围绕着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保证工作目的的一致性。

2.3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构建优秀的财务管理团队,必须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建设财务团队时,应该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对于工作能力比较强,职业道德好以及工作细致谨慎的人员, 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在财务团队内形成务实、严谨以及踏实的工作氛围,促进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2.4团队文化氛围的构建

营造集团型企业特有的团队文化氛围,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也是建立优质财务团队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集团型财务工作团队的工作标准规范,在集团内部建立财务工作团队时,应该注意团队文化氛围的构建,为财务工作团队成员构建统一的价值观。同时辅助以各种工作规章程序以及日常的宣传教育,形成具有集团特色的财务团队文化氛围,提高财务工作质量与效率。

2.5强化集团型财务团队的学习能力

由于国家经常会对不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各种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进行调整,而且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也处于不断更新完善之中,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财务工作团队,应该保证团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强化对于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税法的学习,对于调整或者更新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时总结分析变化内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建立一支学习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团队,提高团队对于集团财务工作的有效控制。

2.6加强对团队工作绩效考核的管理

为了保证财务工作团队的积极主动性,应该遵循公平公正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团队采取绩效薪酬或者业绩奖励的方式,尽可能的提高团队工作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

结语

建设优秀的集团型企业财务工作团队,必须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以及战略发展规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企业财务工作团队的建设工作。同时,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团队协作精神,为集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战略规划的实现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萍 建立和谐高效的财务团队的基本逻辑 [期刊论文] -广西电业2006(10).

[2] 余珊君 刍议如何组建优秀的财务团队 [期刊论文] -投资与合作2011(7).

团队规划篇5

一、作风建设是企业经营团队建设的首要内容

1、作风建设是经营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竞争力建设的风向标。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这个企业的领导团队是否有符合市场需要的经营思路,是否有把握技术方向的能力,是否有凝聚团队士气的能力,是否有推动思路落实的能力。一个企业经营团队的素质如何,有没有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不仅事关这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加强企业经营团队作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企业经营团队,已成为当前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培育出思想开拓、决策有力、经营有方、管理有术的经营团队,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2、企业经营团队作风是企业的主要领导履责的重要内容。企业的主要领导者或者说企业的“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具有多项重要的职能,其中大部分职能的履行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有些职能还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职能。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建班子、带队伍、明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职责。而建班子、带队伍的最重要内容恰恰是经营团队的作风建设。一个好的经营者首先是善于凝聚团队,引导团队风气的。上之行而下必效之,“一把手”如何想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如何把握原则、如何防微杜渐,如何引导大家势必影响整个团队想问题的逻辑、看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原则把握,也最终会影响决策的落实和规划的落地。

3. 企业经营团队作风是需要共同努力建设和维护的。企业经营团队作风由各个团队成员的作风组成,这也决定了一个经营团队作风的建设与维护取决于经营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如果某一个团队成员没有把握好自身作风问题,势必会影响经营团队的整体形象,因此,每一位团队成员只有胸怀大局、提升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经营团队的形象,把自身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大事,时刻警醒自己,才能把团队的作风建设好、维护好,也只有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支作风优良的经营团队。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营团队可能存在的作风风险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市场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一些企业经营团队中却还存在着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不相适应的作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风险一:锐气不足。由于企业经营团队的组成一般比较稳定,如果团队成员对其自身要求不足,责任心不够,没有把把企业的发展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做,得过且过,就很容易出现思想僵化,凭经验办事,不愿动脑经,没有独到的见解,怕风险,只会走别人走过的路,缺少创新的工作思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魄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整个企业经营团队的锐气不足,缺少敢拼敢闯的勇气,必将会影响企业的转型与发展。

风险二:创新力不足。经营团队中有的成员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落后,学习不够,水平不高,有的成员理论学习重视不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的成员思想上不上进,业务上不求长进,平时不学习,固步自封,缺乏全局观念和意识,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妨碍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前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风险三:聚合力不足。一个企业经营团队的组成错综复杂,团队成员之间肯定存在着一些性格差异、思想分歧和工作冲突,如果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合作,就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在遇到企业重大决策时,要么不当面发表意见,背后乱讲,要么逢迎拍马,人云亦云,搞小团队,表面上经营团队一团和气,实际上是暗流汹涌,严重阻碍了团队的决策效率,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经营团队作风建设的对策

1、紧紧抓住市场大方向,坚定不移做规划。当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尽管看上去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方向并不确定,但是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操纵。这就决定了在市场中自由竞争的企业必然会沿着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当然这种规律一定是在宏观形势、行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发生的。因此,主动分析上述因素,顺应发展潮流,制订好坚定而又符合规律的企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关键步伐。在宏观经济相对平稳的阶段,企业经营团队要多练内功,积累能力,执行好规划,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团队的集体价值;在宏观经济急剧变化的阶段,企业经营团队更要充分考虑复杂多变经济因素的情况下,以市场为主导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市场大方向不放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路线保障。同时,就像技术、管理、营销等需要不断创新一样,战略规划也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创新,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创新取决于经营团队观念的转变,取决于一个企业经营团队的责任心、事业心。因此,企业科学发展要求企业经营团队要胸怀企业,时刻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创新企业发展战略,同时也要求经营团队将战略规划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责任人,并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2、规范工作标准、加强沟通与合作,确保执行效力。执行力是决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执行力,那么再正确、再周密的计划也不能产生实际价值。企业要发展、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想方设法打造和提升自己的执行力。抓企业执行力,首先要抓企业大方向――战略规划的执行,由于企业各级工作都是围绕着企业战略在开展,因此,企业经营团队一定要根据发展战略确定有效的实施方案,并将任务快速分配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其次是要加强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合作是企业提升执行力的重要保证。推进企业各项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不能靠单兵作战,也不能靠少数人埋头苦干,必须要加强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分歧在沟通中消除,任务在合作中完成。同时要提高经营团队各系统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制定规范的工作标准,把团队的意志科学的传达到各级部门,用具体的标准督促各项工作的开展。

团队规划篇6

河南省唐河县虎山水库管理处河南南阳411325

摘要:作者结合本人在工程管理部门近十年的工作经验和感受,从财务结算、有效学习、提高执行力、流程建设、工作定位、人生规划等几个方面,阐述企业财务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 财务;执行力;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从工作性质或是从企业制度要求方面,每一项工作都是由财务团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无数次的财务决算、税收检查、账目审计等财务活动都说明财务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 加强企业财务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

企业财务团队建设函盖学习能力、执行力、创新力、目标定位和流程建设等方面内容。

1.1 财务团队建设的前提是如何保证财务团队成员的有效学习财务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更是一项分工明确的流程工作。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有完整的制度来保证。进入财务团队的人员,不论是老队员或是新的队员,不断地学习财务知识和了解财务制度,是对每一个从事财务人员的严格要求。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型财务团队才能保证其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团队。尤其把一些年轻的财务管理人员充实到一些涉外工程项目中,把书本中学到的财务知识应用到工程的财务管理业务中。

1.2 提高财务人员执行力是加强财务团队建设的关键

在我们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建设一支具有完美执行力的杰出财务团队对提升财务人员凝聚力和激发其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要在日常的财务工作管理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每个财务人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这样才能保证完善的财务制度和计划不流于形式,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执行力。而提高财务人员执行力的关键是构建具有企业财务特色的执行力文化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培养财务人员负责敬业的精神和服从诚实的态度。

1.3 明晰的业务流程是加强企业财务团队建设的重要步骤

明晰的业务流程是加强企业财务团队建设的重要步骤。企业财务工作即要求分工明确,又需要团队合作。在制订完善的财务制度后,为了保证财务团队工作的有效性,编制明晰的财务工作流程则是加强企业财务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明晰的财务工作流程正如一条红线,贯穿整个财务工作的始终。财务团队的每个成员正如这条红线上的每一个点和每个岗位。只有建立了明晰的财务工作流程,每一个财务人员才能各司其责,坚守岗位,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施财务工作过程中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偏差有良策,并保证整个财务流程的流畅性和一致性,从而保证整个财务团队的执行力。

1.4 财务团队成员的工作定位是加强财务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

企业财务工作即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明确分工。实现财务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的具体作法就是对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工作定位。

企业财务工作是合作和分工的统一。明确的分工是让每一个财务人员明白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保证其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了如指掌。因为财务团队岗位分为财务经理、主办会计、结算会计、出纳等岗位。没有分工就没有合作。如果没有明确的工作定位和具体的分工目标,一个财务人员可以从事两个或多个岗位,今天是税务报批,明天是资产成本预估,后天是又从事保险业务。最后可能导致整个财务工作陷入一片混乱。而建立财务团队成员明确的工作分工和工作定位也是财务制度的硬性要求,因为整个财务工作流程上一些工作岗位就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职务不相容原则,内部控制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财务工作时要对财务团队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明确的工作定位。

明确的分工和定位,是为更好地保证整个财务团队的合作。培养财务人员之间的合作意向和营造良好的合作工作氛围才能确保企业财务团队工作的协作性和针对性。

1.5 财务人员的人生规划是加强企业财务团队建设的重要动力

目前,企业都对企业员工进行人生规划和人生设计,尤其对新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让他们人生有规划,工作有动力。财务人员的人生规划就是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工作热情、工作渴望和干劲。让他们明白自己从事和做好本职工作,不仅是为公司做工作,更重要是为自己做工作,为自己的人生添彩。

在加强企业财务团队建设过程中,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敢于尝试、风险共担,快乐工作,勿忘原则”的人文环境,让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是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尽量让他们快乐地工作,激情地创造和创新。同时,企业要根据内部的财务制度,灵活多变地运用“重奖励,轻罚款”、“重平等,轻等级”、“重团结,轻形式”的财务激励管理机制。在福利待遇、晋升提干、职称评定、评先褒优等方面,企业应给予他们更好的待遇,让财务人员融入到企业“和谐、温馨、尊重个性、激励创造、实现多赢”的文化氛围之中。只有激发了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2 结束语

团队规划篇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20-01

摘要:本文根据项目管理理论的优势,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特点,把项目管理技术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管理过程之中,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上层次,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按照教育部在2007年提出的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本文根据目前项目管理的优势,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特点,把项目管理技术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管理过程之中,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项目管理的内涵、管理过程的调控及项目管理的运用

1.项目管理的内涵: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通过特定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的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2.项目管理的内容及其管理过程的调控: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①是范围管理:根据项目的目的,界定项目所必须完成的工作范围并对它进行管理,包括立项、项目范围的计划和定义、范围确认、范围变更控制。

②是时间管理:给出项目活动的定义、安排和时间估计,制定进度计划并进行控制。

③是费用管理: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之内的管理过程,包括资源和费用的规划、费用预算和控制。

④是人力资源管理:确保项目团队成员发挥最佳效能的管理过程,包括组织规划、人员招聘和项目团队的组建。

⑤是质量管理:确保项目满足客户需要的质量,主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⑥是沟通管理:确保项目相关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处理,包括沟通计划的制定、信息传递、过程实施报告和评估报告。

⑦是风险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成功实现,需进行风险的识别、度量、响应和控制。

⑧是综合管理:确保项目各要素的协调工作,包括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项目整体变化控制。

3.项目管理的运用。

在60年代初期,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项目管理被引进中国,开始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试点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当时曾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为了进一步推动项目管理工作,以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所牵头成立了“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国家技术监督局也组织了国内的专家,在1992年推出了网络计划技术的国家标准GB/T13400。项目管理的方法在许多大型现代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黄河小浪底工程项目管理;北京雍和宫立交桥的工程项目等。这些项目通过实施的项目管理工作,对于其工程的成功与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团队的管理能否采取相类似的项目管理方法,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现状

1.教学团队缺乏高水平负责人。

教学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要求是在国内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指导本团队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实施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受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教学团队建设中普遍存在缺乏高水平负责人缺乏这一问题。

2.教学团队结构不尽合理。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偏多,高校退休教师偏多,30岁到55岁之间的青年、中年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年富力强的教师偏少,教师队伍中人员构成复杂且不稳定,进进出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导致教学团队的结构不尽合理。

3.教学团队管理缺乏必要的规范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管理与协调工作缺乏实效性,管理制度缺位严重;教学团队的人才队伍稳定性较差,师资的培养和利用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教学团队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4.教学团队缺乏科研意识和培训提高的机会。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师资不足,导致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工作重心是讲课,无暇顾及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存在学校不愿投入较大的资金和精力进行教师的在职培训,只要做好眼前的教学任务就行,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并不很重视的问题。由于科研和培训机会的缺乏与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和今后发展水平的提升。

5.教学团队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缺乏按贡献进行公平公正的薪酬激励机制,缺乏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互结合的策略,缺乏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相结合的制度措施等有效的激励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除存在以上问题外还面临很多问题,本文试将现代管理手段―――项目管理模式,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以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其教学团队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将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的根本保障。

三、项目管理运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的具体措施

1.确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的数目(范围管理)。

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可根据自己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情况,确定能够体现本校学科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以学校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重点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校级教学团队并以此为基础推出省级、部级教学团队,但教学团队的数目不宜过多,或两个,或三个,以确保建设质量和标准。

2.选拔好教学团队负责人,配置好教学团队人员(人力资源管理)。

一是选拔好教学团队负责人。学校、院(部)在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教学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要求是在国内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指导本团队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实施改革。二是配置好教学团队成员。教学团队成员应是根据教学团队目标实现的需要而引入的优秀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他们应是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或教辅人员。教学团队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如院、部、教研室),根据需要可实行跨专业或跨院、部组合。教学团队的规模不求统一,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团队大小。

3.拟定好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和签订计划书(时间管理)。

为保证学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的顺利进行,教学团队负责人与学校、学院(部)应填写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签订计划合同书,明确建设的期限和建设的目标,如拟定总体目标、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目标以及提高团队水平的目标;明确团队负责人的责任,等等。

4.建立必要的规范制度(制度管理)。

为了能使教学团队尽快进入工作正轨,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规范,建立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可采用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建立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5.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质量管理)。

一是建立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平台。开发并利用基于网络的教学团队管理平台,建立教学团队网上动态档案,将成员信息、建设目标、经费资助情况、工作任务进程、重大情况变动等信息及时反映在网页上,实行动态监控,实时反映教学团队业绩动态,接受教职工监督。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团队网络管理平台,对教学团队会产生强烈的公众关注压力和相互竞争压力,从而有力地推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二是建立综合激励机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中,高校教学团队成员的需求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强烈的自尊、荣誉需求和创造、成就动机是其主要的需要,因此对教学团队成员的激励除采取按贡献进行公正公平的薪酬激励外,还可采取目标激励、绩效激励、荣誉激励等,应采取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结合的策略,学校对教学团队成员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三是落实团队的考核机制。教学团队建设期结束后,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验收与评定。学校对建设成绩优秀的团队给予奖励。对进入部级、省部级教学团队支持计划或申报成功部级、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教学团队,学校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由团队责任教授支配使用(或分配)。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进行薪酬二次分配。学校可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奖”,每3年评选1次。对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成效显著的教学团队,学校给予奖励。对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成效差的教学团队,学校可停拨建设经费,并责令学院(部)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陈思维.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的运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卢游杰. 现代项目管理学,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章兢,傅晓军.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团队规划篇8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稳定支持科学前沿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与群体,为科技创新团队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二是一大批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前沿位置,获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三是培养和支持了一批能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突击队和拔尖人才;四是促进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冲击世界科学前沿搭建了平台;五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一些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工作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我国的资助体系逐步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基金资助模式实现了从资助科学家个体到资助个体与团队建设并举的战略转变;基于团队协作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大型科技团队初具规模,成果显著[4];各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快速推进,同时在培育创新人才、陶铸科学帅才和形成科学学派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实践。1.2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国家教育部等机构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资助经费比例偏低,资助率较低。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例,2002-2011年的10年间,创新群体基金资助的团队数量和经费一直增长,2002年资助的创新群体有20个,此后逐年增加,近来增加到30个左右。资助经费也逐年增加(见图1),2011年创新群体项目资助经费已达17640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149%。但是就比例而言,创新群体项目的资助额占国家自然基金经费总额的比例偏低,而且该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设立初期,创新群体项目在整个经费中占比为3.24%,近年来该比例一直下滑,2011年更是降到了1%以下(具体见图1)。就资助率而言,2011年经有关部委推荐的创新群体申请项目89个,最后有30个获得资助,资助率为33.7%,资助率偏低。(2)资助期限较短,延续资助少。根据目前情况,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期限一般为2~3年。科技创新的风险大,研究周期长。创新团队生命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团队获得的资助及管理水平。对多数团队而言,资助期限的结束也就意味着生命周期的结束。如教育部每年资助60个团队,真正获得持续资助的不多,随着3年资助期的结束,团队也就基本处于解体状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2002-2011年间共资助创新群体255个,从2006年开始创新群体可以获得延续资助,其中获得第二期和第三期延续资助的群体分别为139个和22个,所占比例分别为54.5%、8.6%,延续资助率不高。(3)甄别和遴选机制不够完善。甄别和遴选团队领导是创新团队资助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考察团队领导的创新能力、学术能力比较容易,但是很难考察团队领导是否具有领导团队进行集成创新的能力,包括领导协调能力、激励能力、制度化管理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卓越的科技创新团队所表现出的高于个体的创新水平,通常是团队整体有机协调的结果。目前科学评价我国科技创新团队的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缺乏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团队领导创新能力与团队整体创新能力的标准。(4)缺乏战略布局。目前,科技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和科研资助机构在资助创新团队时,没有充分考虑现有学科分布及未来学科发展趋势,较少考虑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和互补关系,在涉及国家重大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上缺乏规划和远景目标。有些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目标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是以获取资源为目的;有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经常出现临时组建团队,把一些缺乏合作基础、不相关的研究人员组合在一起,作为创新团队进行申报,导致后续科研活动无法得到保障。这种团队并不能形成集群效应,更难以获取重大创新成果,同时也难以发挥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功能。

可资借鉴的国外资助模式与特征

1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开辟优先发展领域资助模式

开辟优先发展领域、资助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基金资助机构支持创新性研究的重要方式,并采取多种资助机制或政策来支持。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美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科研资助机构。它通过设立多学科优先领域、资助多学科研究中心、资助学科交叉团队、资助会议探讨等形式,支持创新团队的创新研究[5];对于创新团队的资助,主要通过设立问题导向的多学科优先发展领域计划,如信息技术研究、纳米技术、环境科学研究等。NSF在纳米科学与工程优先领域中,专门设立了纳米学科交叉研究团队(NIRT)子计划,鼓励以团队方式解决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教育问题。为保证研究人员切实开展学科交叉活动,NSF规定申请此类计划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不包括学生)不得少于3人,但也不得多于5人。该项目的资助期限比普通项目多一年,为4年[6]。美国最高国立医学研究机构———国家健康卫生研究院(NIH)设立了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基金、学科交叉研究合作计划、学科交叉研究培训、创新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和方法等,鼓励和支持创新科技团队的创新性研究及学术活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目前是澳大利亚资助基础研究的最大机构,隶属于联邦政府创新、工业、科学与研究部[7]。ARC对创新团队的资助方法类似于NSF,即通过设立优先领域资助学科交叉研究,比如在2007年的资助框架“国家竞争性资助计划(NCGP)”的联合大类下,设立了如联合研究项目计划、国际联合研究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术机构联合特别研究项目计划等,这些计划都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ARC引导和鼓励外部研究共同体,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支持多学科研究和早期研究人员提出的创新性方法,向最优秀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人员提供长期项目支持,向创新性研究提供约100万澳元的种子基金资助[8]。总结两国资助模式的特点,可以发现:为了解决创新团队人为组织结构上的阻碍,使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在一定的资助期内,以学科交叉的模式一起共同工作,NSF和ARC不仅在可能出现学科交叉项目的单个学部内给予保护和支持,而且还设立覆盖多个学部的多学科优先领域;不仅直接资助学科交叉研究,而且搭建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不仅注重对学科交叉研究的支持,而且注重对学科交叉队伍的培养等。

2以欧盟为代表的设立专门申请类别(或资助计划)的资助模式

为了加强对创新类科技项目的管理,欧盟于2007年专门成立了欧盟研究理事会(ERC),全权负责创新类项目的管理。目前,创新类项目的管理体制与其它项目明显不同,其中重点资助项目鼓励创新型研究团队作为申请者进行申请。该项目是为了鼓励真正的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研究,并且不为项目申报人预设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完全根据项目申请人的研究兴趣而定。并且,在项目申报、遴选、过程监控、成果评审等管理程序上,与其它项目也存在一定区别[9]。ERC资助的创新项目需要由研究团队来承担,研究团队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的“研究网络”或“研究联合会”。创新研究团队由一名首席研究员领导,团队成员通常由高级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当创新团队项目涉及多个或交叉学科并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时,首席研究员可以确定其团队中的一人为“联合研究员”。联合研究员对首席研究员而言,是专业知识上的一种互补。为进一步促进和支持这种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申请,ERC推出了更大规模的项目,如“联合研究员项目”可以申请到更大的ERC资助———团队项目一般为5年,最大资助额为250万欧元,此外还有最高金额为100万欧元的额外资助[10]。从各国的实践看,科研资助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的申请类别(或资助计划)来支持和资助创新团队的发展模式仍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当中,但是这种模式是未来各国科研资助机构的一种发展趋势。比如NSF在2008年正式实施的一项“变革性研究计划(TRI)”,就是为了促进具有高度独创性、风险性并能导致科学革命的创新性研究。该计划具有挑战现有范式的特点和跨学科性质,同时鼓励多个领域科学家进行合作。但是由于NSF缺少专门支持变革性计划的独立申请类型,目前大部分科学家并不看好这一计划。

3以日本为代表的在普通(一般性)项目类型中资助科技创新团队的模式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是在《日本学术振兴会法》(1967)的基础上,以促进学术发展为目的,于1967年设立的属文部科学省管辖的特殊法人。迄今为止,其资金已达1703亿日元,全部由政府出资。在JSPS的一般性研究项目中设立了“萌芽性”研究项目,此类研究主要针对具有独创性思维和奇特构思且尚处于萌芽期的项目,因此被称之为“萌芽性研究”[11]。“萌芽性”研究项目主要针对属于同一研究机构里多个研究者共同进行的研究(包括项目负责人、属于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占研究人员总数的1/2以内,作为研究合作者参加的研究),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500万日元。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12]。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同行评议制度虽然在评审创新性研究方面存在固有的不足和缺点,但是在实践中,无论是日本的学术振兴会(JSPS),还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或德国研究基金会(DFG),大都是将团队创新性研究(不一定是创新程度最高的研究)附含在普通项目或一般性项目申请中进行提交,并经由竞争性同行评议过程获得资助,其中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尤为典型。此外,如英国研究理事会(RUCK)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项目资助创新团队,但是通过改进和完善同行评议体系,从而实现对创新型科技团队的资助。NSF则采取连续资助方式,在普通项目中支持创新团队的创新性研究。

4以德国为代表的通过资助“新人”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模式

各国科研资助机构都非常重视培养和支持年轻科研人员,因为“新人”不仅是未来的创新者,而且本身也拥有创新的思想和技术,因此培养和资助“新人”成为支持创新性研究的又一模式。比如德国研究基金会(DFG)是德国最大的基础科学研究资助机构,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生物学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4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在具体项目的资助力度上,分为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合作研究中心项目、博士园项目等类型。在一般项目中,为了培养青年人才、构建学术梯队、促进学术合作,DFG专门设立了“研究团队项目”,该项目在一般项目中获得资助。实施该计划是为了在前景看好的科学领域里,促进一个或几个研究机构中的资深研究者们开展紧密合作。建立研究团队计划的决定由执行委员会作出,由联邦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部(BMBF)提供特别资助[13]。“研究团队项目”由科学家们(特别鼓励年轻科学家参与)组成中等规模的团队,并由一位或数位拥有国际声誉且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杰出科学家来领导。项目必须是具有时代性和高度创新性的,每个“研究团队项目”可以由几个项目(一般不超过10个)和其它资助模块组成,但是只能作为一个团队来申请同一个主题。项目期限一般为2~6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8年、每年约资助15万~30万欧元,可延续资助一次[14]。总体而言,针对科技创新团队的4种主要资助模式中,通过普通(一般性)项目的资助模式是目前各国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形式,运用最为广泛。其它3种资助模式是对该模式在支持科技创新团队方面的补充。其中,开辟优先发展领域和资助“新人”模式由于面向国家需求,解决重大社会难题,并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因此运用较为广泛。设立专门的申请类别(或资助计划)资助模式虽然目前应用较少,但是未来各国科研资助机构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模式选择和机制设计

1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模式再选择

我国科研资助机构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采用混合式,即以资助人才为主、资助项目为辅。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是把创新群体放在人才项目的大类中进行资助,以资助人才为主,兼顾项目资助,而教育部和中科院则以资助人才为主,国防科工委也是以人为主、项目为辅。可以说,这种模式选择在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和科研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为少数优秀科研人员提供比较充分的发展条件,有效地孵化和培育科技团队。但随着我国科研规模大幅扩张、群体科研水平快速提升,这种模式会人为地造成资源过度集中,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不利于科技界的有序竞争。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模式看,大部分采用以资助项目为主的资助模式,也就是说在普通和一般性项目中资助科技创新团队。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可以采用资助项目和资助人才并重的模式。学习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国经验,结合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定位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优先发展领域,设立专门的申请类别(或资助计划)及资助模式,优先考虑前沿性、变革性、交叉性、高风险性的重大科技领域和新兴领域,鼓励科技创新团队申请,同时在政策设计上向创新型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倾斜。这种资助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创新性研究,有利于团队获得资助;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门的申请类别,明确表达和传递出资助机构支持和引导高风险创新研究的意图,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广泛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激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以组建团队的方式,更多地提交创新性研究申请。采用这种项目和人才并重的资助模式,需要把握几点:一是加强战略筹划和布局,在资助规划中进行前瞻性审视和把握科技创新团队资助的战略定位;二是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加强科学目标引导,强调在基础、前沿、创新和跨学科等方面的科研导向;三是营造开放创新的发展环境。主动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积极支持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研究基地及团队建立开放合作关系;四是构建激发创新性的团队文化。成功的创新团队无不具有激励人进取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在集体中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和激发创造性。

2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机制完善建议

(1)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改进和完善现有评价体系,有效发挥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的不同导向作用,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可以借鉴美国NSF的同行评议体系及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的“2+1”通讯评审方式。现有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对已有成果的可量化评价,如成果、论文、鉴定、获奖等。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有违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因为科技创新的风险大,研究周期长,短期内的成果数量并不能真实反映科技团队的创新水平。要建立有利于鼓励风险大的原始性创新研究项目,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边缘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此外,要强化对团队领导率领团队、进行集成创新的能力评价,科学合理地评价团队领导人的创新能力与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针对团队领导的评价标准,可以借鉴欧盟研究理事会对团队领导———首席研究员的资格审查标准,即不仅考察其学术能力,而且考察其领导团队、进行集成创新的能力,包括领导协调能力、激励能力、制度化管理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

(2)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遵循创新者的利益偏好来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创新团队中的团队领导、主要研究人员、一般参与人员及技术支持人员都能获得与其贡献相称的高额报酬,以鼓励各行为主体在这一特定体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①加大对创新团队的资助力度。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创新团队项目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资助规模大,资助强度高。比如欧盟对每个创新团队项目的最高资助可达2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25万元),而且通常可以申请延续资助;②适当延长资助期限,对创新团队项目可施行3~5年的资助期限,对特别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延长到8年。对于已经结题的研究项目,也可以采取延续资助的方式鼓励其继续进行研究;③保证科研资金使用的自由度。发达国家或地区在严格的预算制度和审计制度基础上,充分保证研究人员使用资金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这是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的有效办法;④减少行政性管理收费。比如德国和日本都规定创新团队项目的受资助单位不得提取管理费,申请人也不交评审费。

(3)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团队资助机制有利于吸纳、凝聚、培养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资助机制时要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各国对团队申请人的资格审查一般比较关注团队负责人,对团队负责人的申请要求和标准也较高,但是对团队成员的要求和标准较低,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团队项目能取得真正的实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青年人才,构建学术梯队,促进学术合作;特别要借鉴德国所采取的青年科研人才资助政策,加大对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和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及资助力度,在设计资助机制时要向青年科技人才和“新人”倾斜。比如德国研究联合会(DFG)为支持和促进“新人”,设有专门的促进青年研究人员资助体系,具体的资助机制有:研究奖学金、EmmyNoether计划(推动高素质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海森堡计划(资助杰出的年轻研究人员)、莱布尼兹项目奖金(资助杰出的青年科学家)等。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引导及服务机制。一方面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引导各个科技团队确立创新目标和团队发展愿景。一个创新团队是否确立了一个清晰、有凝聚力的创新目标,关系到团队的可持续创新动力[4];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的宏观指导与前瞻性引导,特别是关键科研领域的选择和科学技术前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中期和长期科学技术预测,前瞻覆盖时间可扩展到30年,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即首先确定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然后根据战略目标来确定需优先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从而确定新的科研资助领域。

上一篇:五年级教案范文 下一篇:音乐课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