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08:40:45

医药工程论文

医药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 中药产业;高等教育;技术科学;知识体系结构

中药产业作为中国医药卫生保健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传统中医药一贯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国策。中共十七大报告和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到中药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药产业现代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推动的效果并不明显,表现为在出口贸易过程中过多依赖初级产品,以耗竭中药自然资源为代价。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双向接轨的问题,探索中医药知识体系结构和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意义深远。

1 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状况

中医药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到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1 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中医药教育被我国历代中医药教育家所重视,并提出适合当时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思想。从封建社会早期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时始,历时两干余年兴衰起落,学校教育和师承授受教育的两种中医药教育形式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术起到了巨大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学“至道在微,变化无穷”,要求学医者“去故就新,乃得真人”,非常重视医学人才对医疗技术的掌握。《灵枢•病传》谈到“诸方者,不可能尽行诸术,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是最早的医药学专科人才的培养思想。孙思邈认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使学医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将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即所谓“医者意也”。金元医学家朱丹溪和罗知悌十分注重对古典医籍基础理论的学习,告诫“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和难经”。明末清初医学家徐大椿指出,医学知识包括医术和医道两部分,医术是实用技术,医道是基础知识。自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向中国迅速传播并影响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兴起,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而要求中医药人才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结构。

1.2 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沿革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化层次的需要决定的,这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中医药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三类。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创立时期、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

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从依靠师徒传授的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了国家正规高等教育的轨道。1959年,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中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思想觉悟的、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具有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高级中医师。到1966年,全国共建立了21所中医学院。文化革命时期,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度停止了教学,直至1972年才重新恢复招生。1977年以来,中医药教育恢复了招生考试。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到2008年初我国已经建立47所独立的高等医药,72所中等中医药学校,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 我国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分析

我国中医药教育直接影响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古代中医药没有出现明显的医药分业,中医药教育更多是针对中医临床实践所设置的,中医临床服务和中药产业两者的知识结构应有所不同。

2.1 古代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国古代中医药教育主要依靠师徒传授,由于无系列教材和稳定的课程内容,学生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承学识和经验的局限。综合古代各主要学派的师承教育的课程内容,大体上是以经典医籍、文、史、哲有关知识和专科科目为主的,这也为后世形成中医药学主要分科和最后确定为官府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自周朝起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隋唐的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据《唐六典》记载,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伤科)和咒禁科;医科分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等;课程规定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内经》和《甲乙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分学科学习;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形成了课程结构的雏型。宋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初分方脉、针、疡三科;宋神宗以后设九科专业学习,而且规定必修课为:《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补注本草》和《干金要方》,令医学生轮流为各营将士治病,并按其治疗结果分上、中、下三等,予以奖励。由上可见,古代中医药教育对医学实践极为重视,并使课程结构渐趋完善,是构建现代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

2.2 近现代国家对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

近现代中医药教育主要是课程设置中加入了西医学教学。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使得中西医得到广泛交流,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一些中医药教育家把西医的许多内容纳入了教学过程。1929年7月,中医界在上海召开会议,规定中医学校教育的课程有:生理、病理、国文、诊断、医经、医学通论、针灸、推拿、外文、卫生及西医课程共29门。特别是1931年后,成立了国医馆,拟定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课程,为中医药课程结构的形成做了必要推备。

建国后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至1966年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虽设置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但此时期的课程建设和课程结构所选用的教材没有脱离历史上中医药教育课程。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了中医药专业范围,设立了骨伤、护理、中药资源、中医基础理论等十几个专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后,各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增设了新专业,中医药教育新专业出现了一个高潮。高宝忠和杨天仁[1](1999)提到21世纪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全面、合理、优化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系统和能力结构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中药产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认识逐渐深入,探索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 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

将中医药行业分为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并参照钱学森院士体系的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析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对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1 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概述

借鉴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三个层次一座桥梁”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相应提出中药科技发展的学科体系结构:中医药基础理论层次,中药技术科学层次和中药技术创新层次,通过“阴阳学说”和“整体论”等辨证思维与哲学层次相连接。(图1)

基于传统哲学思维和民族文化的中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医学诊疗体系。但是目前国内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遵循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框架,割裂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药产业的内在联系。中医药基础理论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在中药管理科学中属于基础科学层次,中药产业发展理论的属于技术科学层次,中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属于工程技术层次。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运用创建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综合集成,对中药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将为中药产业发展和中药国际化带来新的思维和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1 中药产业发展的知识体系结构

冯显威和贺达仁[2](2002)论述了医学科技的体系结构;现代医学科技的体系包括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和人文社会医学(医学人文学)。贺达仁[3](2005)将医学知识的发展分为原始医药时代、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技术医学时代。田中识章(日本)[4]将汉方医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汉方思想和汉方哲学形成汉方医学体系的主干,“即使到现在仍然通过辨证论治对下部产生很强的影响”。因而,将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纳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将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中药产业技术科学的构建

国内学术界和行业内习惯于将中医服务业和中药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统称为中医药行业,即“医药合业”,这源于过去中国技术科学层次缺失的原因。钱学森院士[5](1988)指出“中医理论是祖国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非常珍贵”,“但中医理论现在还放不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去”;“它是有用的知识,这种不是科学但是有用知识的宝贝还很多,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把前科学变成科学”。中医药是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两个行业的结合体,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医药学借助现论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涌现出众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假如将中药产业从中医药学中分离出来,创建以中药产业为主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结构,中医药学就容易进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不同特点”。2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中药学逐步分化为临床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成药等各分支学科。(表1)

表1 医药产业中的医学与药学交叉学科

化学制药业 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

医药学的思维基础 还原论的思想 整体观的思想

基础科学层次 分子生物学 中医药基础理论、

技术科学层次 药理学、制剂学、制药工艺等 中药炮制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医学与药学学科的纽带 药理学 方剂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 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 中药炮制、中药栽培、中药制剂、中成药学/方剂学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也是医学和药学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6】。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药理学作为临床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使得临床药学成为了临床与药学(医药)联系的纽带。相比较而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衔接中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联系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得以成为有机的整体。另外,方剂学上挂基础,下联临床,也是中医药学的“桥梁”学科(图2)。基于医学治疗手段的选择,药理学和中药学(方剂学)分别为西医学和中医药学的纽带学科。中药产业是以服务中医临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和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以中药学/方剂学和中药药理学为技术科学层次,并吸收现代医学知识,以指导中药工程技术,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图2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提取物所依据的技术科学理论

4 结束语

过去中国国内习惯于将中医服务业和中药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源于过去中国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不明晰和技术科学层次缺失。遵循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医药分开”的指导思想,参照国际上通用的医药分业制度,借鉴国外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建立与完善中国中药产业的“技术科学”层次。将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纳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为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医药市场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宝忠,杨天仁.面向21世纪中医药教育思想探析[M]. 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201-202.

[2] 冯显威, 贺达仁. 医学科学技术哲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220~221.

[3] 贺达仁. 医学科技哲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72~76.

[4] 张明澄. 中国汉方医学体系[M]. 东京: 耀文社, 1973年版.

[5] 钱学森.论人体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注:

三个层次一座桥梁: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三个层次,和用系统论的“桥梁”连接到哲学层次。

2《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的“一、机遇与挑战((二)问题和挑战)”部分。

医药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43-03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医文化和培养中医临床技师的双重任务。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医师,成为目前中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身就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词的综合体,涵盖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人才培养定位。因此,中医高等职业教育既不是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也不是过去高等中医药专科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的中医药教育方式[1]。依据国际教育标准(ISCED)的分类方式,中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属于“职业准备”的教育范畴,其人才培养定位不是专科医师,也不是科研能手,而是能够从事中医药服务事业的专业人员。中医护理、中医保健、中医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需求量逐年剧增,这为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从业岗位,也明确了中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要求,就是培养具有一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熟练医疗保健技能的合格毕业生,从而为中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设置等提供依据。

二、中医高职实训模块的设置

中医实训是以中医理论课程为指导,以中医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医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实训课程不同的是,高职实训课程以实用、熟练、模拟为标准,力求学生通过实训在理解中医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同时,能娴熟的进行医疗保健各类技能的正确操作,达到毕业就能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学要求。根据课程设置,将实训分成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中医护理及急救模块、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模块、中医社区实习模块等五大模块,并实施实训单独考核评定的机制,确保实训课程的培养质量,避免以往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训考核的弊端。

(一)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

中医的学习首先是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中医文化底蕴的培养。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以中医传统文化概论、五运六气选读、古诗词赏析等文化积淀课程和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等中医理论课程为主线,以学校运气教学基地为平台,通过节气气候特点图片展、诗词创作大赛、运气推演罗盘制作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实践课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运气作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在生活中凝练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性的总结,以及其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健康维护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

随着国家对中药及中药保健食品的大力开发,很多药食同源的食材与中药,以其特有的四性五味对不同体质的人群的重要保健作用,已逐渐被大众所认识。让学生认药识药是运用药食调节人体的基础,同时针对目前医药市场中药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中药鉴别也尤为重要,而药物的正确煎煮方法也是影响药效发挥的关键环节。因此,在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以中药学、中药鉴别学、方剂与中成药等课程为主线,以学校七星百草园教学基地、模拟药房、方剂实训室等为平台,从药物的生长环境、药物种属分类、采摘季节、入药部位到药物炮制处理、真假药物鉴别、不同药物煎煮方法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训练。经过一年的实训环节,学生在完成学业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后,能快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满足了医疗服务机构及药企对中医高职学生工作能力的需求。

(三)中医护理及急救模块

对于中医高职学生而言,护理与急救是其专业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服务岗位的技能要求,而中医急救则是医疗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本模块,以中医模拟实训室为平台,将中医护理学、中医急救学等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实训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级别病人饮食、饮水、卫生及保健、心肺复苏等多方面进行训练,并针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病、哮喘病等临床常见病病人护理进行实战考核,以加强学生对护理与急救知识要点的掌握。

(四)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模块

中医针灸与推拿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治疗和保健方法,尤其是对于高职类中医学生而言,特色的外治法是学生从 事医疗服务的主要手段。因此,该模块将中医按摩手法、艾灸方法、刮痧操作、微波理疗等医疗技能作为重要的实训点。以经络腧穴、推拿手法等课程为主线,以模拟病房为平台,采用模拟病人和互换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间可以通过互换体验式方法练习手法,感受治疗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病人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达到实训教学的训练目的。

(五)中医社区实习模块

经过模拟医院的系统训练,学生全面掌握了规范的医疗服务技能,实战是检验和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因此,学校与多个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实习可以通过实战,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了解自身医疗技能有待提高的方面。实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实习的典型录像在班级内展示,以微课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学习,并进一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完善实训效果。

三、模块管理及考评机制

(一)实训课程独立开设

目前大部分中医高职教学中,理论课时由原来的70%下调至50%,实训课由30%上调至5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2]。以往的实训课程都是与理论课融合在一起的,每门课程均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这样的教学优势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训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而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要培养中医的理论研究人员和临床专科医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就要加大中医高职课程的改革,将中医实训课单独开设,形成一个由浅到深成系统的训练机制,在整体教学课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实训课程的整合。目前长春中医药大学将中医高职教育中的实训课程独立,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其优势是将实训形成体系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一定要保证实践教学有理论知识点的支撑,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

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是适用于实训课程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对实训每个操作点的针对性评价。在实训课程独立开设伊始,课程组将每学时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操作点进行赋分和标准制定,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每名指导教师负责对10~15名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每学期将每单元成绩综合后占本课程成绩的80%,加入期末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占20%,总分作为学生一学期实训课程的最终分数。这种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更注重日常实训环节的实训效果,提高了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四、社会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

通过整合中医实训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体系,加强了对学生实训课程的管理,学生的医疗技能有了快速的提高。2015年6月,采用实训课程模块化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学校跟踪式开展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和意见反馈的调研工作,并与传统实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用人单位中有区级的社区服务中心、健康保健及管理机构、私营及个体中医门诊等,基本满意度达92.3%,较2012年调研的基本满意度74.6%高出近20个百分点。首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投入工作的状态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反映毕业生掌握了很多常用的诊疗技能,能用按摩、刮痧等简单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与认同,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及保健。其次,用人单位反馈,本届毕业生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大大提高,能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解答常见医疗问题。第三,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有较强的自信心,较以往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医疗服务工作。综上,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训练,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拥有了从业的信心,也能够从容的对待服务对象,同时全面的医疗技能也赢得了被服务人群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余甘霖.中医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教育,2005(2):68-71.

[2]王录军,姬水英,牛菲,等.中医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4):128-130.

On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Modu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Qin, Su Xi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substantial distinc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from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f the file spirit of“Decision o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4, and the education idea of“six melting, eight together”, TCM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reform from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providing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new method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医药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中医药人才培养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课题:“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医药产业是一个系统的产业链条,包含中药种植、加工、制造、新品研发、人才培养教育、医疗和养生保健、医用器械、商品流通、文化产业等环节。中医药产业各个链条的生产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医药人才,人才培养教育既是中医药产业链条中的一项,又是整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中医药产业的盛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视角去探析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

1、中医药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中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药材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但中医药产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如:中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及名牌企业、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国外教育机构抢占国际中医药人才市场等等。近年来,世界医药保健发展潮流对养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中药需求旺盛、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等,使中医药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自2006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2011年,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提升中医药产业规模和技术竞争力”,这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将面临巨大机遇,为提升我国中医药产业规模和技术、增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2、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没有中医药教育,就没有中医药人才,没有中医药人才,就谈不上中医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才能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的发展。

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模式是师带徒教育。此模式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等教育起源于1951年国家相继建立的17所中医进修学校,这成为新中国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雏形。1956年,国家建立了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4所中医学院,这标志着中医教育正式步入国家高等国民教育轨道。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6所,其中中医药大学11所,中医药学院14所,中医药专业在校生总数460939人。全国高等西医药院校中,中医药专业在校生总数57364人,全国高等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35174人,这些在校生包括统招博士、硕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和网络本专科生。这些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他们拥有较深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科研力量,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3、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教育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也对新时期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也对中医药教育体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中医教育模式西医化

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建立起来的模式,这种模式西医化的特点表现在:①教学方面:安排了大量的西医学课程。以往中医药学生学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理论,而目前中西医课程比例最先是8∶2,渐而达到7∶3和6∶4,西医占的比例渐高,用西医理论诠释中医理论的内容越来越多,中医传统文化的课程越来越少,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未能很好体现,中医药特色很难得到传承;②科研方面:对中医药的研究多采用实验研究、动物模型、还原分析、客观标准、定量数据等方法,通过植物化学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成为主流,中药药性的丰富内涵被“据效而用”的线性思维所代替,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治疗的思维源头被截断;③实践方面:照搬前苏联的基础、临床和实习三段式西医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分割为几个阶段。传统中医药教学都是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但在现在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学校更重视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严重脱节。④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术特点。本科生阶段重理论,研究生阶段重实验、重论文。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差,缺乏学术流派特点。

3.2、专业设置偏离市场需求

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有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人才外,还应该有既能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又能适应中医药产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中医养生保健、医用器械、中医文化、中药商业流通等众多领域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管理学理论,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现行专业设置过于集中于中医药专业,而外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大,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太强,知识面太窄,就业面不宽。一部分毕业后从事医疗器械和药品商业流行业的人才,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适应市场,中医药产业化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匮乏。

3.3、国际化素质培养薄弱

医药工程论文篇4

[关键词]新环境;医药市场;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0.164

1前言

目前医药市场营销面临的竞争来自于多方面的信息交流,一是经济方面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日益蚕食我国的医药市场领域,二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医药市场中的中、西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的种类层出不穷,三是天然药物的热潮。这些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医药营销人员不能只是具有医药市场和营销的理论知识,更要有把握宏观趋势的能力。

2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的介绍

医药营销是在对营销行业细分基础之上,依托市场营销专业设立的专业培养方向。市场营销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之一,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学历要求在专科以上,不过目前少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有此课程;学生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基础、以摒弃目前存在的医药市场中用贿赂的方式换取良好的业绩的现象。学生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创新以及积极进取精神。掌握有关于医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实践能力和营销业务的技能较强,在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就业,或者能够进入较好的公司从基层做起,努力工作后能够担任中高层管理者的职位。

3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缺陷

3.1实践教学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理论性偏弱,但是在学校的专业课设计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轨,现在一般学校都与外校的企业建立了联系,但是学生大多是在实践周对企业走马观花地参观一遍,并不能真正地融入企业的文化以及体会企业营销策略的运用。

3.2课程涉及面广,实质内容偏少

在课程设计上,现在的大学一般都会开设两个方向的课程。一是市场营销方向的课程例如《管理学》《经济学》《经济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二是医药方向的课程例如:《疾病概论》《药理学》课程的涉及面是较广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授两个专业的老师是分开的,因而教授的理论知识的交叉点就会减少,这在实际工作中是很不利的。因为不能把两个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一般大学的课程理论都是浅层次的,如果学生不通过自己多读书并且做深刻的理解的话实际工作中会发现与理论有很大的偏差。“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医药市场营销的人才”。

3.3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学校的课程所培养出来的知识合格的学生,而不是优秀的医药市场营销的人才,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现在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学校的培养注重的是招生人数的多少,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但是对学生的就业关注较少,这是目前大学所存在的通病,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重理论的教学,轻实践的运用,不能建立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其次大学的课程设计不能满足“因材施教”,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例如90后、00后的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明确,他们需要的是对自己进入社会有用的知识体系,过于呆板的教育模式知识打压他们学习进取的积极性。

4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4.1丰富课程体系,重视实际内容的教学

对于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类的课程(一般学校都会重视这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包括医学类课程和市场营销的课程)、实践类的教学(包括软件的应用spss的操作、高级Excel、办公软件等)其中对于学科类课程应该重视两门专业的交叉部分,要融会贯通。正如彼得·杜拉克对知识的创新的独特见解“知识的创新几乎很少是基于一个因素而是多种不同知识的聚合”。[2]

4.2丰富选修课的种类

除了以上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要结合医药市场营销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专业的一些选修课,还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选修课程增加一些实践培训的课程、一些互动活动、增加一些趣味性游戏、投资理论等提高学生的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应该只是学生在实习周的时候对企业走马观花的参观,应该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课程,聘请一些企业的营销人员为学生讲授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合作的企业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些岗位,让学生整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于不同;并且让企业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采取以上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关注学生的就业,最终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中工作都是“以能力作为本位,然后强化他们的技能的训练”。

4.4改善教学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积极招贤纳士,通过培养与引进两种方式相结合,建立双师队伍结构。双师队伍指的是校内的教职人员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程师。通过采取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职理论,进而建成由专人骨干老师和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组成教学水平高,为专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保证。

5结论

虽然目前存在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的需求不协调,医药市场营销的学生能力不足的现象较多等问题,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够在教育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能够为医药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的医药市场营销的人才,满足医药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官翠玲.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中医教育ECM,2008(12). 

[2]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1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40. 

[3]张睿智.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J].商届论坛,2012(7). 

[4]杨家林.构建全新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职校论坛,2009(9). 

[5]王启凤.讨论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4). 

[6]刘国章.以职业导向为原则改革高职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医药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药学服务;全程化

1药学服务的特征

目前药学服务基本是以药师为给患者和公众健康方面进行专业服务的,其有以下几点特征。①和药物治疗存在一定联系的药学服务需由药师提供合格的药物,特别重要的还有注重观察疾病发展情况和合理治疗,并且对其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果断进行决定,还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保证安全、有效、节省的药物治疗[1]。② 药学服务需多加注重对患者健康的关注,要细致的对待患者进行治疗,虽然不用为患者进行实际照顾,但应该对患者实施耐心负责的治疗。③必须对药学服务预期目标明确,其中含括对疾病的预防和对疾病的治愈、对其消除或者减轻其症状、缩短病程,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望的,同时也是医务工作者的愿望和目标。④要更多的关注群众的生活健康质量, 注重治疗和改患者生存质量,深刻认识药物治疗本质,药物不只能是防治疾病,而且还可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质。

2药学整体服务

伴随医学模式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预防和保健极其重视,这也是医学服务的主要方面。医疗服务现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公众,医药学服务不仅仅是患者住院和门诊患者,药学服务现在包括治疗过程及其大众整体保健,其中还应给大众提供终身健康服务。其服务场所不能只局于医疗单位和药店之内,应当扩大到整个社区。整体药学服务应在整个医疗和卫生保健过程之中,药师需要用药学方面的知识,并向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直接的、细致的、和药物应用相关的服务,用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经济性,并改变和提高大众健康的生活质量[2]。医药学服务不仅是治疗当中的一次,还是整个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间断的。医药学服务不只是医院里药师的专职,也是整个社会药师所共有的责任。

3药学服务的影响因素

药学所有相关部门里的配合及制度和观念的协调统一是药学服务实施的根本,合理的编制和相关的药学教育制度及专业知识通常是普及药学服务所必备的条件,合适的药学专业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加上熟练的专业技术这是药学服务实施的关键[3]。另外,还有很多因素能影响到药学服务工作的进行。实施药学服务药师是主体,广大药师在药学服务方面的认知及接受能力对其药学服务的实施有着较大影响。

伴随药学服务的不断展开,其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拓新,也急需药师的大力投入。有部分药师认为药学服务只是临床药师的工作,只是参与到临床药物治疗时才是药学服务,局限于专业知识,结果产生畏难思想。面对新机会,整体药师要战胜自我,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探索中进行实践,充实自身的能力与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

现在药学部传统编制已经制约了药师们更好的开拓新领域,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不但把药师们的大量时间耗费掉了,还耗费了药师们的大量精力,总是在重复机械性工作也降低了药师们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并间接影响到了药学服务的高效实施。缺少合格的药学人员是影响药学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4],药学教育部门需应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改革发展,更加丰富教学知识范围,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药学服务新理念。在医疗整体合作中应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支持和配合药师工作,这些都是实施药学服务的先决条件也是必要条件。药师在参与临床用药治疗并不是争角色,而是医疗团队合作的回归。药学服务和治疗护理、健康保健服务共同构成卫生保健服务,医务人员需要更好的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出各自专业技能,共同把保障公众健康工作做的更出色。

参考文献:

[1]《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12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与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与会须知[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12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资料汇编[C];2012,13(05):476-478.

[2]刘澍楠;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及对策[A];2011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1,18(07):701-704.

[3]张贞良;廖晓玲;范积平;军队中心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思考[A];2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15(09):1042-1045.

医药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教学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它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又涉及医学、药学、统计学、心理学、广告学、管理学、药事管理法规等许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是它有集方法性与实物性于一体。这门课程需要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以医药营销为特点,总结医药营销的规律,并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卫生类学校药学专业,将医药市场营销学作为必修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笔者试就《医药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的体会。

1、课本理论与案例教学的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医药市场营销学最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一个阶段以后,开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的课本知识,对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先进行分析,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想法,其他各组针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再提出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评论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课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另外,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了解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工作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

2、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学好医药市场营销学就必须更多地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在报纸杂志、网络上查找一些关于医药营销类的文章,每次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由一位学生上讲台谈谈他所找到的文章,与大家进行分享、讨论。学生自我讲解,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共同分析,最后进行自我总结。这种互动的形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3、组织市场调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两次的市场调研活动,能有效地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准备好调查问卷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分组、分类对当地的药店、药厂、医药销售公司等进行走访、调研,零距离地接触医药消费者、医药代表、医药企业领导,完成调查问卷等调研任务。通过市场调研,不仅能让学生能深入地了解市场,深沉次地感受市场,还懂得了商品在市场中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有哪些需要。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人才才能为市场所接纳,从而指导教学的更新、改革。

4、网络学习

现在的知识更新迅速、信息传播量大,医药市场营销学可以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商品在网络上的营销模式,了解医药公司、企业的网站,加强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熟练性和自主性。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更加合适的教学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很快能够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伍雪芳.关于医药市场营销的教学创新[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02-103.

医药工程论文篇7

荥阳市中医院药房,河南荥阳 450100

[摘要]目的 探讨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在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通过对医院门诊药房管理模式的改变,通过其差错率进行评价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的优越性。结果 传统药房管理模式与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的差错率为0.9%与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医院对外的重要窗口部门,药房管理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要求,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让医院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得到有效化的提升。

[

关键词 ]精细化;药房管理;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077-02

Experience in Application of Fine Management Model in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in Pharmacy Work

WANG Hui

Dispensary , th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ngyang,Henan Province,450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refined pharmacy management mode in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work experience. Methods through the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management mode change, through its error rate evaluation of superiority of fine pharmacy management mode. Results traditional pharmacy management mode with fine chemical pharmacy management mode error rate was 0.9% and 0.2%, and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s an important window of Foreign Department of hospital, occupy the irreplaceable position of pharmacy management, an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imes, fine pharmacy management mode of hospital outpatient pharmacy, let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quality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

[key words]Fine;Pharmacy Management;Application experience

门诊药房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群众的重要窗口,属于为病人提供服务的一个场所,不仅肩负药品的调配,也需要负责合理化使用药品和药品的临床监控等工作,具有专业技术化、经济化、咨询指导性和服务化的具有多元化的全面工作性质和任务[1]。传统的药房管理模式在当下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能适应其要求,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的精细化药房管理是指运用程序,在标准和数据条件下实现“精、准、细、严”的管理,从而使得各组织单位更加精确、高效的协同和持续进行各项工作[2-4]。采取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的医院也显示出其“改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优势。笔者通过分析对比差错率比较精细化药房管理在在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中的应用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统计2014年7~9月(传统药房管理模式)及2014年10~12月(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两个阶段的医院门诊药房差错率。

1.2 方法

2014年10~12月实行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门诊药房以患者为服务中心,药品质量为核心,因此人员管理、药品管理和目标管理、人性化服务更是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中的重中之重。

1.2.1 人员管理 对门诊药房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严格遵循《门诊药房工作制度》和《门诊药房岗位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新旧合一,通力互补”、“持续学习,学以致用”、“兼优奖励,鼓励进步”、“严格管理,精细分工”。当下医院,各项新技术不断在医院门诊药房中应用,门诊药房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5-6]。新进药学人员接受现代新技术教育,熟悉大量新技术及理论,思维创新;老员工则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熟悉了解各个流程、规范。通过整合性的新老配合,相互学习,通力互补各自不足,优势互补。药学人员应当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现代化的药房管理需要:开展各种学术讲堂、学历交流论坛、定期考核等,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员工学习和全面进步,也让他们进行学习改进。设立奖励惩罚制度,严格落实,对于工作负责优秀人员进行相应奖励,借此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对于工作不认真和经常出错的员工进行批评惩罚,严明纪律,提高药品发放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员工自身的专业、特长、性格、学识等存在差异,针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工作分配,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1.2.2 药品管理 传统的药品管理模式多为人力型的模式,工作效率低下,出错率也很高。采用精细化管理不仅加快配药速度,也减少出错率,同时满足药房空间、人员限制的影响[7-8]。①对药品采用信息化管理,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于药品进行采购、存货分类、出货及库存盘点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合理整理药房信息,便于调用;②对于特殊药品进行另行管理,贴放警示标语,合理规划;③定期对于门诊药房出现的差错事件进行统计,建立档案,定期召开错误研讨会,寻找原因,提出解决方案;④合理安排门诊药房的用药信息管理、药品分类及窗口排队等,针对某些特殊或者专家科室药品,可设立专业取药窗口。

1.2.3 目标管理及人性化服务 着力强化药房服务细节,顺应倡导的“仁爱、和谐、严谨、卓越”的人文精神,坚持“医诚、业精、质优、价廉,对生命和健康尽职尽责”的服务准则,建立“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现代化医院门诊药房服务模式。落实人性化服务,时刻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尽力耐心的为患者、咨询者答疑解难[9]。

1.3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使用c2检验。

1.4 观察项目

差错率:计算方式为药房出错案例除以其业务总数,然后再乘以百分比就等于差错率。

2 结果

从观察结果看,两个阶段的药房差错率分别为0.9%及0.2%,这两个阶段上报差错率有着很大的差距,通过统计学处理,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2.32,P<0.05)。

3 讨论

精细化管理最初是由日本丰田公司提出,其本质目的就是要最大化的降低生产与供应过程当中的浪费,实现流程优化[5]。目前,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药品的更新周期也就越来越短,品类繁杂,数量繁多。想要提升药房工作效率,落实精细化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对药房进行规范管理,可最大程度的削减多余步骤。精益化管理是一种为了减少对时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而争取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科学思想方法[10-11]。药房的服务工作人员和药房空间都相对有限,传统的药房管理模式无法保证用最少的付出给患者提供最优服务,提高患者对药房满意度。同时药品管理多采用人力型的统计管理,具有人工化,采用计算机化、信息化系统对药物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有条理地进行药品整理,降低药品发放过程中的出错率。运用精细化管理,可以让药房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变得精准、细致以及高效,最大化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进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1]倪明,周望溪.浅论规范门诊药房管理[J].中外医疗,2011(10):135.

[2]吴伟文,冯超慧,黄伟娟.精细化管理在提高医院药房工作效率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225-2226.

[3]肖庆中.药房中药调剂的精细化管理策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38-239.

[4]黄先彤,杨凤林.精细化管理理论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52,155.

[5]邢明,易利华.走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误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23-24.

[6]朱红兰. 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在提高医院门诊药房工作效率中的应用[J]. 参花,2013(10):137-138.

[7]张彦慧.医院药房药品管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 (5):466.

[8]李丽.浅谈医院药房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380-381.

[9]罗润嫦.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在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3,12(1):46-47.

[10]谢秀芳.如何有效加强基层医院中药房的管理[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470.

[11]叶锋,杨永进,扈长茂.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0,39(6):750-751.

医药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产业化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我国政府一直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有效措施,以往各种城镇化模式,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利弊日益明了。中医药文化作为无可争辩的中国自主创新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积淀,正如主席所指出的:“中国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今时代,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探讨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具有经济、文化和战略多重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模式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为逐渐消灭城乡差距,促进社会更加均衡发展所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可以说与新中国同行,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主要是以行政的方式批准建制城镇,将其作为工业的基地,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和基本思路。1995年4月,由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等11家单位联合《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关于小城镇综合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及其组织实施。1998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战略;之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又再次提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计划。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小城镇建设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服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行政指令设立的城镇模式,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小城镇建设模式,如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温州模式”,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总之,不论何种模式,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带动人流量和物流量的增长与集散,以及这种集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和生活方式改变。

新一届政府一如既往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国富民的有效措施。总理强调,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转变。这表明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的方向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摒弃了过去那种偏重经济成效的指导思想,将发展经济与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有机融合。为此,在已有各种小城镇模式之外,引入中医药文化带动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中医药文化具有引导产业发展的功能

1、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及其产业化空间

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定义。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物质文明、认知方法和思想体系的总和。中医药物质文明则包括承载中医药思想和技艺的一切器物载体,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针灸刮痧拔罐器具、推拿按摩手法、中草药植物、中药材饮片、丸散膏丹制剂和工艺、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等。认知方法、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治疗理念等。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做一个界定,旨在表明本文所阐述的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中医药文化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而不是单指其狭义的疾病观、诊疗方术。

小城镇建设的驱动轴必定是某种经济体,小型产业是启动小城镇建设的引擎。中医药文化既有产业化的空间,又有可行的实现路径,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带动小城镇建设,必定可以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中医药学在发生学意义上是一种实用性的经验医学。当今天我们拥有医学影像、基因分析等高科技手段与成果之时,可能会认为中医药过于古朴,缺少现代医学科学的精细。但是,当我们面对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的困苦,呼吁遏制抗生素滥用之时;当各国政府的卫生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却没有换来发病率、病死率相应的下降之时;当世界卫生组织为世人重新界定的健康标准超越了现代医学报告单的检验数据之时,中医药便成为了古朴外表的和氏璧玉,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中医药除治病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康复、预防、调理、保养,符合社会大众对延年益寿的普遍诉求。中医中药很多技艺是原生态应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中医主张药食同源,中医单方、验方大多以食材入药,并经过实用验证安全有效,餐饮业加入中医元素,可改造为药膳食疗馆。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方法大多从我国古代传承下来,可通过展示法、体验法开发成文化旅游资源。

中医药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来不乏名医、名术、名方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先例,如古代名医南阳的张仲景、亳州的华佗、耀县的孙思邈等,都是某个地域的重要无形资产。出自宋朝的六味地黄丸,是现代众多中药企业的当家产品,出自明代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成就了传承几百年的酒业集团。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早已流传海外。中医药文化的理论体系,同样具有巨大的产业开发空间。比如穴位治病保健方法,是盲人按摩品牌的核心支撑,当然,其中的“盲人”二字日益淡化,因为更多的非盲人借助中医穴位保健和外治方法开设推拿按摩以及药浴店堂,由此衍生出系列用具产业,形成日益壮大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规模。2014年2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在京签署,共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以上可见,中医药文化体系的独特内涵,所运用的治疗手段和保健方法,都具有很高的产业开发价值。

2、中医药文化产业化的路径

产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化经营、有持续的产出。中医药文化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积淀和传承,其理法和方药都有非常精练而实用的产品。如中医针灸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多国获准合法开业、云南白药誉满中外畅销东南亚。再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洗浴保健业为例,早在2007年商务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长沙市的保健休闲洗浴网点已超过一万家,营业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5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上千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全行业的年营业额已达到30亿以上,超过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中医院营业额的总和,占全市GDP的2%,上缴税收超过2亿。而洗浴保健行业的支撑产业要数足疗、足浴。足疗治病,足浴保健,这种理念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众睡前热水浴足的习俗由来已久,一旦把这种“足浴”的理念可视化、器物化、规范化、艺术化,其产业化无疑就会水到渠成。所谓可视化,是指其养生保健乃至祛病强身的理念能直观感受,即让没有中医药知识的人通过参加中医药店堂开展的各种宣传活动,或观看中医药的科普影视节目获取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所谓器物化,是指让各种器具、技艺成为中医理念的载体,通过对其运用而实践中医药相关理念,如针灸器具和各种针法、推拿按摩之各种手法技巧、丸散膏丹的制作和内服外用方法等;所谓规范化,是指将某种中医药的技艺程序化和标准化,如针刺的补泻针法、艾灸的计时单位“壮”、穴位定位的度量“同身寸”;所谓艺术化,是指带给应用者正面的情绪,使他们达到精神愉悦,消除焦虑情绪和病痛的目的。近些年来,中医药的冬病夏治理念和方法,通过“三伏贴”的广泛宣传活动,已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和十分可观的产业化效应。口服中医补益类膏方顺应大众保健的诉求,通过业内的持续宣传,产品日益丰富,市场效应可见端倪。

由上可见,中医药文化产业化不外乎两条路径:一是产品培育,二是市场推广。具体而言,就是为某种治疗理念、技艺、方药,研制一套完备的操作方案,以便移植和推广,并为其配设相宜的使用场所,同时对其相关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培育是中医药文化知识点的有形化过程,市场推广是中医药文化社会传播普及的过程。可见中医药文化产业化过程,实质上是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

三、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1、中医药文化产业有利于构建生态型小城镇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无论是早期的指令性划定,还是后来城市工业化的带动与激发,无一不与发展经济有关,有所不同仅是被动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差异。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金逸民教授总结出了9种小城镇主导产业的类型,分别是:特色农业、一般工业、食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电子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流通业、旅游业、边界贸易业。金逸民教授认为:“总体来讲,我国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档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缺乏聚集力……多数小城镇的产业与农业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如缺乏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农产品价值的提升能力等……小城镇的污染工业比重较大。近几年,城市许多污染工业向小城镇转移,小城镇在接受城市工业技术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污染的转嫁,导致了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环境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上述种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虽然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模式也不能完全避免,但却能够自我化解上述较为重大的问题。以农业的后向效应为例,中医药治疗必然需要中医用具和药材,药膳、药茶、药浴也都需要原药材,而通过小城镇中医药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的宣教,势必能培育中医用具和药材的消费群体。当地农民不但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种植中药材。这样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又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当地的绿化率,提升空气的质量,使当地的环境得到改善,并且不会发生污染工业或作坊对当地水土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即使不专门种植中药材,农户的山林竹木亦可加工足浴、火罐、刮痧用具,亦有促进竹木种植养护的积极意义。在经历过现代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整齐划一后,人们又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个性和体贴,中医药用具这类带有深深历史沉淀印记的实用性产品,既有实用性,更有观赏性,散户手工制作汇集进入流通渠道,还可规划培育为当地的文化景观。

总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发展,以生态理念指导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城镇建设的方向。正如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先生所言:“中国现在根本不缺大城市,不缺钢铁城市,不缺石油城市,就是缺青山绿水,缺土地没有污染、蔬菜新鲜的居住型小区。逆城市化已经在相当大一批城市的有钱人和高档的白领当中开始出现,对绿色、健康、生态小城镇的需求非常大,这是一个市场空白,需要开发。”构建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不失为开发方法之一。

2、中医药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小城镇精神文化

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作为一种人居环境,也必然需要自己的精神文化,否则,单纯经济活跃的小城镇,只会是个产业园而已。现代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影响人们判断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权重。

中医药学广泛地汲取古代的各种思想学派和文化成果,将儒家、道家、释家等养心修身、净心调息、保全性命、和谐调适等养生修行理念都融会在医学体系之中,还融汇了天文、历法、地理、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小城镇的引导实业,客观上可以提示人们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养生的角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理念。如前所述,中医药文化体系有多元的产业开发价值,可以构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在局部地域规划一组中医药文化产业,开设医疗、康复、亚健康调理、情志调适、药膳、药浴、中药材生产种植、中草药庭院种植品种培育、中药饮片加工、中医药文化传媒、中医药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等,城区绿化乃至社区绿地,也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乔木、灌木、草本等,并在相应的宣传墙辅以对应的性味、药用方法介绍,打造一种衣食住行都有中医药文化指导的宜居小城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器物化,变得可视、可触、可及,应用中医药道法自然规律、药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居民增强保健意识,学习保健方法,将调适身体和爱护家园变成一种自然习惯,久而久之,中医理法方药所蕴含的哲理和多学科知识将成为小城镇的主流文化。而且这种模式在各地都可用。一是人人都需要医疗保健,二是中医药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整体上可以看作由众多个性化的地域文化集合而成,如山东阿胶、宁夏枸杞、北京同仁堂、浙江胡庆余堂。而且这种地域性是可以流动或可以移植的。比如有医圣美誉的张仲景,其原籍为河南南阳,南阳市建有医圣祠堂;据说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早在清代湖南长沙就有纪念张仲景的张公祠,1947年长沙中医界捐资重建后命名为仲景堂,这些都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医药文化集包容性与开放性于一体,如果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来引导小城镇建设,既可以多元开发而具有个性,又可以多地呼应,集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普及应用,让中医药学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多地发挥开启功能,使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共荣。

四、发展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的积极意义

1、建设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健康产业历来被誉为朝阳产业,不仅人人需要,而且人人都终身需要。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概念早已不是单纯的由医学检验指标异常所诊断的疾病,还包括心理、生理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人们也重新审视医学的职能,“最好的医学是让人不生病的医学”,这一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这与2000多年前中医学“上工治未病”之说不谋而合。近年来,“亚健康”得到广泛关注,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得到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如体质辨识、冬病夏治,都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效。构建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结合当地的中医药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个或多个中医药特色专科项目,并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产业,如治疗与康复调养衔接,康复调养与药膳食疗衔接,药膳食疗与保健旅游衔接,保健旅游与中医药文化欣赏衔接,中药文化欣赏与中药庭院种植衔接,中药庭院种植与单验方日常家用科普宣教衔接,多元中医药服务园区与健康地产衔接,将有助于缓解大城市高端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比如中风后漫长的康复期调理、癌症患者放化疗后体质下降无法接受继续治疗,都迫切需要中医药及时介入,这些疗程长达数月、数年,甚至延续终身的疾病后遗症,占用了一定数量的高端医疗资源,家庭和政府医疗保险因此都有不菲的支出,这些患者所需要的医疗服务与现有的高端医疗资源并不匹配,过度医疗于康复意义不大,而散在的单一中医中药门诊又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则具备这样的潜能,因为中医中药在维护健康和健康式养老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加之小城镇一般地处城乡结合部,更加贴近大自然,有益于调养身心,还能带动“银发时代”迫切需要的健康养老业,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偏老带来的家庭和社会压力。

2、发展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已是社会共识。中医药文化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自主创新的文化体系。这个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较好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思想成果。这个文化体系既包含思想范畴的方法论,又表现为强身健体祛病疗疾的实用性,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自然融合。其中所蕴含的模糊集、系统论、阴阳消长矛盾运动规律等思想方法,在当今科学研究中依然大有用武之地。这种超时空的思想成果,我们理当发扬光大。故而有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应该进入医学时代,将中医药文化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分支和有机构成。“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很多有益的内涵。在当代,唯有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内才能全方位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而只有领会了中医学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涵,才能熟练地运用中医药技术。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灵魂,中医文化则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医学特色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对中医药文化的学术研究日益多元化,从发生学到现代应用,从思想史到科学范式,从方法论到认知体系,都不乏富有见地的论述。如有学者认为:“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形态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却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功能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不是公理论、原型论科学,而是模型论科学……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系的规律……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之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范式的典型……”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可以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贤思想成果的培养基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与国医大师座谈时再次明确提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完全能够担纲小城镇建设的驱动。

(注: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zk2017)。)

【参考文献】

[1] 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10).

[2] 赵之枫: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1(2).

[3]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5).

[4] 郑佳明: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33(5).

[5] 金逸民、乔忠: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

[6] 乔润令:新型城镇化的内涵[J].大众理财顾问,2013(10).

[7] 王旭东:中医文化价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标[J].医学与哲学,2013(4).

上一篇: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科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