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1 14:40:50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篇1

[论文摘要]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本学科知识点。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3]孟祥珍.五官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4]陈菊仙.病例讨论法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60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篇2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证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3结语

总之,对于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临床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篇3

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大于学术型硕士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如学术型学位,理由往往如下:因为中国的学位制度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刚刚设立不久,还是个试验品;因为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线相当低;很多考生都是考不上学术型硕士才不得不调剂到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通常要交学费且不享受奖学金待遇……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就业去向

1.临床医生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壮医学;临床实习;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83-02

壮医学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一个民族医药原创性学科,2002年开始招收中医学(壮医方向)五年制本科生,2011年教育部批复设置壮医学本科专业。壮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临床实习模式和实习基地、教材编写、培养制度、课程构建教学方法、手段及师资安排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成长为医师的必由之路,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实践能力,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2]。如何更好地完善壮医本科生的教育,如何真正提高壮医本科教育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壮医学专业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确保壮医本科生培养质量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难题。本文就当前的壮医学临床实习与教学情况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关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特色临床实习基地。壮医学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没有实习基地,使得独具特色民族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于壮医学实习生对壮医的临床思维、逻辑分析、理论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不合理。壮医的临床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复杂,难以符合临床实习生的实际临床需要。如:壮医骨伤学、壮医外科学等学科,在临床学习中,实习生们很难在繁杂的内容中寻找突出壮医特色的临床技能,一定程度上消减学生的临床学习积极性。

3.实习生临床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兴趣是实习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学习壮医特色临床技能时有些实习生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对繁杂的临床实习积极性不足,也不愿接触病重患者等现象较为普遍。相当部分学生没有适应实习生身份的转变,没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实习内容都不是很清楚,实习生一上到临床实习时脑海就一片空白,渐渐产生恐惧害怕临床的心理。

4.带教老师传授责任心不强。在临床上实习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临床技能,对于壮医学专业实习生,更需要学习具有壮医特色的临床技能,更需要从根本上掌握。但是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往往因为忙于自己的工作,或长期从事临床一线,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紧张度非常高,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医疗形势,都怕医疗纠纷,实习生只能站在一旁观看,不能亲自实践和体会,所以带教老师并不能把这些特色临床技能的要点教给实习生。个别老师认为带实习生相对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因此带教积极性不高,甚至拒绝带实习生。然而带教老师的责任心,关系到实习生临床能力培养和提升。

5.师资安排不合理。带教老师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好坏,现在的带教老师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带教老师长期做临床工作,临床技能能力确实很高,但理论知识并没有达到与临床技能相匹配的程度,而有些带教老师则与之相反,理论知识很强,但临床知识却很缺乏。同时,教学意识不强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部分带教老师教学有所下降,教学意识薄弱,对教学缺乏耐心和责任感,欠缺奉献精神,不愿接受临床教学任务,使临床教学处于被动局面。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安排存在的问题。

6.特色技能得不到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如何更好地衔接是保证医学生向合格医生转变的关键。然而临床特色技能的教学在实习中得不到突出强化,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不利于壮医特色人才的培养,以往的壮医学专业临床实习模式对壮医特色技能强化不够。

二、提高壮医学专业实习生临床技能的解决途径

教育部强调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而壮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临床实习模式要从优化人才培养途径入手,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提高壮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对壮医临床实习模式的方案做了四点主要改革:

1.加强教学质量和整合临床课程。要提高壮医临床见习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教学质量和合理优化临床课程。临床教研室安排教学严谨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或副主治医师担任教研室老师,专门负责承担临床教学任务。对壮医的临床课程如:壮医药线点灸、壮医诊断学、壮医内科学、壮医外科学、壮医妇科学等进行整合,合并成一门壮医临床课程,精化教科书内容,突出壮医特色精品课程。在突出壮医特色精品课程的前提下,合理筛选、组合中医和西医课程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避免浪费课时,使临床课程内容得到进一步地深化,努力提高临床见习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2.探究“实习医生制”。为使实习生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壮医学专业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在临床见习课程学习后设立6人一组的实习小组,其中一组为7人,一共有十个小组。壮医专业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在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医生制。采取上午入壮医科室实习、下午分组学习壮医特色技能培训。进入临床实习后,让学生参与查房、常规临床操作、病例讨论、听讲座及书写病历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考核学生出勤率、临床技能及医德医风等方面的情况。壮医学专业实习生通过多临床、反复临床,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把壮医理论成功衔接到临床实践,突出强化壮医特色技能,并了解疾病发展变化的特点,培养壮医学的临床思维。

3.跟名师学习方式。以跟名师学习、名师带徒的传统形式为前提下,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为壮医学专业实习生拜壮医药学院副教授或副主任资格以上的临床带教老师为师进行跟师学习,时间从实习开始,持续一个学期。师徒的关系,增加了双方的责任感,更能促进实习生发奋学习,并可以传承老师的临床经验。

三、期望

壮医药作为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正以其独特的功能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壮医药广大壮族地区具有广泛的需求人群,尤其在基层更受欢迎。但是,由于受条件、待遇、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优秀壮医特色技能人才不愿意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工作,这也是制约当前基层壮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希望通过新的临床实习模式能够培养培养临床高层次高素质的壮医特色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攀.壮医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北方药学,2011,8(10):54-55.

[2]施建辉,袁波,石平等.五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策[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7(2):155-156.

[3]李琳琳.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理论探讨[J].科技资讯,2008,(13):12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2JGZ120);广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3CX036)。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篇5

1998年2月,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对于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内涵式学术性职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原有培养模式未能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严格区分,存在明显专业学位学术化培养的倾向。

1.1课程设置缺乏特异性

2015年之前,由于国家缺乏统一标准的培养方案,各院校基本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自行设定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9月,本校并未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单独设课,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课程体系,仅在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方面有所区分。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方案也仅是对课程设置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根据培养目标,将“提高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缺少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研究生课程的特异性和应用性显现度不够。

1.2导师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本校相当数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式思维影响,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导师资格评审、职称晋升等受科研论文和申请课题的影响较大,迫于自身科研压力的考虑,部分导师为了增加科研产出,而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学术学位类型进行培养。

1.3学位授予标准急需改革

仍有部分专家沿用学术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衡量专业学位论文水平,认为不发表高分值文章就达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要求。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培养过程的“混淆”,造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在实验室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训练时间较少,临床思维没掌握,临床诊疗不熟悉,临床操作不过关,无法开展有效医患沟通等局面。

2改革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出现“医教协同”的发展趋势。2010年,上海市率先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项目》(简称“临-住”项目)。2013年,本校获批“临-住”项目招生计划,开始尝试在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试点“四证合一”的职业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截至2014年9月共招生83名该项目硕士研究生。经过2年的实践工作,本校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相衔接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并总结了一定经验。“临-住”项目较之传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明显存在几方面优势。一是临床训练方面,“临-住”项目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内容,均强调临床医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学位授予时要求达到《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临床工作水平。二是专业素质培养,“临-住”项目更加重视二级学科内各三级学科之间的发展和相互关联,增加三级学科轮转科室,丰富研究生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临床教学方面,“临-住”项目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通过学习网络课程和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科研、教学、职业素质、工作协调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然而,“临-住”项目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诸多培养、管理环节仍然有待完善。首先,单导师制面临困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与专业导师接触较少,部分导师会产生“听之任之、不管不问”的心理,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轮转科室教师自身临床工作繁重,无暇指导研究生开展专业学习,使得研究生学习收获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其次,临床考核不够严格。临床实践和考核是培养训练临床综合能力最为根本和有效的途径。临床考核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较强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然而,部分科室出科考核内容简单,程序简化,考核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夯实和检验,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不合格,最终未能完成规范化培训。

3深化策略

2014年,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建立医学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基于前期改革试点工作,本校参与研究的5校合作教育课题“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进一步论证构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技术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医风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的可行性,为其他地区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据此,本校拟于2015年始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学习、临床训练、科研训练和保障机制几方面统筹谋划,建立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突出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兼顾提升临床科研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3.1设置课程学习

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突出医学人文、生物安全和医学前沿。课程设置包括,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临床科研中的统计方法、临床医学发展前沿等几个方面;课程教学采取课堂授课、MOOC(MassiveOpenOh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时间集中在周末和晚上;课程考核采取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

3.2临床能力训练

硕士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33个月,博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有机衔接。以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轮转,参加主要二级学科相关科室临床诊疗工作。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学习临床医学新进展、新知识,在接受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严格临床考核规范,制定标准化考核流程,落实考核效果,将当年考核结果与次年招生指标挂钩。

3.3科研能力培养

以提升临床科研能力为目标,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科研方法,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工作并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对临床工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分类型制定学位授予标准,适当降低对于专业学位论文的科研要求,侧重考核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切实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4制度机制建设

完善学校配套政策,制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及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修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等管理办法。

3.5基地规划建设

本校第一、二附属医院为上海市2010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定的首批培训医院,2014年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已按照部级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整合现有分散设置的多个临床技能训练场所,建成6800平方米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拟将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给予经费、设施和人员支持,满足研究生培训考核需要。

3.6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导师队伍培训,指导导师及时掌握研究生培养最新政策法规,明确各环节培养要求,严格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带教能力。推行研究生导师组制度,研究生本专业导师与各轮转科室导师组成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临床实践、科研训练、论文指导等各方面工作,确保全面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岗位胜任力和临床研究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3.4适当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案和科研课题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篇7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一性和困境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培养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和相关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及治疗技术,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其学习和考核的核心环节均在于临床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经认定的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重点是临床实践培训,其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合格医师。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必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强调“规范”是对培训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要求,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目标和内容上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由于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统一协调存在障碍,导致两者标准不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后仍需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起来,重科研、轻临床,研究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严重偏离了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初衷。因此,新一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将致力于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核心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实行住院医师招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临床医师准入标准与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相结合。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医院的共同管理,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要求,完成临床轮转培训,并完成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进行基本的临床科研能力训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通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量化培训工作,统一考核标准,扎实贴近临床,提高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显著提高。学生在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也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毕业后能迅速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为后续亚专科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新模式也解决了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历、学位并存的复杂情况,规范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质量保障是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新模式的关键瓶颈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经制定完成,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在实施过程中,最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即在于如何保障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培养质量,真正培养一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使巨大的改革成本收益最大化,而决不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此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环节较多,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培养的质量,其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紧密围绕“临床”这一核心,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制度的严密性,及完备保障监督体系,是保证培养质量的根基。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办法,才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实现向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培养方案的实际落实者是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的医生,同时也是研究生(住院医师)的带教教师。胜任这一角色的核心素质有两个,即责任心和水平(包括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带教教师需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带教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临床工作示范作用,并有计划、由浅入深地把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保证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杜绝走形式、混时间、看情面等不良现象。准入准出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招生工作,决定了生源的质量,即“5+3”中的前半部分,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基础。准出制度从指标的角度再次体现了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控制、检验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社会认可程度和福利待遇。经过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其专业学位和规培合格证书,需要得到社会(主要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亚专科深造。同时需保证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培养过程中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才能免除他们在培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学习实践中,从而保障培养质量。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案

突破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瓶颈,即严格把控质量关,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控制。其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明确管理职责,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保障力度,落实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

3.1完善制度建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组织各学科专家经过详细的研究、调查、反复讨论,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培养方案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切实达到规培目标;在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修订;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各级人员职责。《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制定了详细、严格的培养要求和准出标准。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临床能力、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三个方面。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训练,完成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培训内容。掌握、熟悉、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危重病症的识别与紧急处理技能;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合理用血原则;重点和区域性传染病防治处理;熟练规范地书写临床病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等课程组成,主要在晚上或周末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一致;专业理论课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作者及团队设置了《呼吸重症监护及呼吸机应用》、《肝炎合并甲亢、心脏病》、《微创外科的兴起与发展趋向》等紧贴临床的专题讲座,供研究生深入学习临床诊疗技能,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研究生在进行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需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当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体现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临床病例研究、临床技术改进、meta分析、以及社区卫生问题的研究论文等。

准出制度主要包括轮转考核、阶段(结业)考核、学位申请三个方面。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完成相关科室的轮转培训,接受学生轮转的科室必须按照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临床工作量(分管病人数量、有创诊断治疗操作、一定助手级别的手术例数等)。出科时要进行转科考核,考核内容为临床知识和技能必备要点,如: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原则;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四大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等。转科总平均成绩≥7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阶段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阶段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临床能力考核,其中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学位申请要求还包括:①完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②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③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这样的层层把关,达到从制度上严格控制培养质量的目的。

3.2明确管理模式和职责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和相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学校及各培训医院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申请与就业等工作。各培训医院应有一名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负责协调指导该项工作在本院的顺利实施;各学科要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由培训学科主任担任组长,认真实施培训计划、审核培训登记手册和住院医师出勤情况,负责住院医师的出科考核,协助完成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

3.3加大投入力度

地方政府与高校要加大对培训医院在医学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等方面政策支持。由政府出面,将经过新模式培养的合格研究生(住院医师)向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宣传推介,在政策上保证其社会认可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中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的各种福利待遇。并设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优秀研究生奖,对在学习期间取得突出成绩者,给予奖励,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能在临床研究工作上脱颖而出,更好的服务社会。

3.4加强督导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有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需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带教医师带教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综上所述,实行“5+3”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以医生职业为导向,实现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和卫生行业准入制度的无缝对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质量关卡,从完善制度建设、明确管理职责、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导管理等方面突破“5+3”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瓶颈。事实上,更广范围的“5+3”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需要我国不少地区或单一省市统一部署,目前五年制医学本科毕业多分配到基础医院,而基层医院不具备严格系统培养住院医师条件,至少不具备国家要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条件。大型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教学医院多数都是以博士或硕士毕业生补充住院医师队伍。作者所在校附属医院研究生毕业需要接受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培养模式执行后可以将博士或硕士毕业生直接从第四年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无疑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有明显的促进。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快速蓬勃的发展,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兴校强校的方针政策。为了适应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临床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本文拟就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简要探讨。

1研究对象

高职高专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创新理念,从“六个统一”(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方面,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3实施步骤及过程

3.1调整教学大纲

本研究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1],在原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纂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需求的材。课程安排由原来第三、第四学期每周4学时改为第三学期每周6学时进行;总学时由原来的14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课程大大增加技能实践课学时,理论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到7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8学时。同时,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增加24学时校外临床医院的见习课,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3.2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3.3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4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卓人,刘淼.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淑亚,崔为发,牟青杰,等.高等(本科)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2(12).

[3]陆亚琴,张桂林.PBL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影像专科《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思维教学中的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4).

[4]刘亚莉,赵丽,牛丽凤.高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以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9).

[5]钱会南.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7(2).

上一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学影像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