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范文

时间:2023-10-29 07:44:26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篇1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改革 人权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探究

1、《刑事诉讼法》发展历程

1979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经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公布,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结束了我国开国进30年的法律缺失,为我国今后和谐法制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本次修改贯彻落实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制约,保障人权”的精神,增强了对公民人权的保障,使我国法律制度又迈向了新的高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进一步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更多的法律意义,在2009年,全体研究人员又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进行了进一步的提议和研究,终于,在2012年3月14日,《关干修改的决定》经十一届全国人大会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2、《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

第一,在《刑事诉讼法》推出之后,我国逐渐步入了法制社会。但是,许许多多的问题也逐一体现,例如刑讯逼供现象很严重。刑讯逼供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严重损害了司法形象。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随意剥夺人权的现象俯拾皆是,对于我国法律人权化的建设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第二,民主和人权是建设法制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民主的要求也愈发的强烈,参政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都在不断加强,遇到问题时,人民更愿意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人们对司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三,对比国际法律,完善自我。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在国际法制上处于非常落后状态,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妥和欠缺的地方,所以,要使我国进一步的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必须要解决这些瑕疵,完善我国法律法规。

二、《刑事诉讼法》修改内容分析

1、完善人权问题

人权是人民的自身权益,无论对于被害人还是受害人,他们都有权益维护自己的民主和人权。所以,本次修改,最注重的就是人权这一方面,将尊重保障人权作为基本原则将写入刑诉法;加强了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改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权”,这是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落实,是刑事诉讼法修改中一个理念性的、核心性的改变。

2、完善会见规定

综合《律师法》的相关内容,完善了辩护律师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会面规定,除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恐怖活动犯罪案件、重大贿赂犯罪的共同犯罪案件外,辩护律师凭“三证”即可会见;会见时不被监听。并且辩护律师自审查之时起,可以查阅、摘抄和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

3、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

适用阶段由审判延伸至侦查、;应当指定法律援助的案件从死刑扩展到无期徒刑;对于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经申请符合条件的,也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4、增设特别程序

第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规定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方针和原则;实行法律援助辩护制度;严格限制适用逮捕;建立讯问和审判时法定人或者其他成年人在场制度;建立附条件不制度;建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二,公诉案件的当事人和解程序。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或者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可以和解。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第四,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对于精神病人实施暴力伤害危害公共安全情节严重者,依法不负刑事责任,但是法院可以判决强制医疗。这次修改有100多条,增加了66个条文,可以说每一个条文的修改都是非常必要的。以上内容的实施,必将带来我国刑事司法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意义和影响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受到政治哲学的影响非常大,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念也十分明显地受到政治哲学影响。综观建国到现今,我国经历了斗争政治哲学到和谐政治哲学的转变过程。所以,为了健全我国和谐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要在各大法律法规中明确民主和人权。一个真正法治的国家一定是一个尊重人权、保护人权的国家,法律不仅保护普通公民的权利,也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公正的程序和公正的裁判让每个人活的有期待性、有预测可能性、有尊严感,这正是法律的精神所在。中国自古发展以来,对于民主和人权的重视程度就不够,所以,对于我国来说,推动和谐社会的法治事业进步,并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完成的,但是经过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民众的努力,我国的法制正在日益完善。

刑事诉讼法的精神就是在动态的过程中限制国家权力的行使,对于刑事诉讼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守法,只有国家首先守法才能为公民守法树立起榜样,从而树立起对法律的信赖感和崇敬感,从而树立法治的信心。只有公民对法治有了信仰,中国的法治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张军.关于刑事案件审判方式的若干问题[J].中国法学,1996.03.

[2]邓非.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之完善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07.

刑事诉讼篇2

一、新刑诉法对刑事诉讼监督的新要求

综观新刑事诉讼法,主要涵盖了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方面的修改,这些内容使刑事诉讼监督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刑事诉讼强调“权力制约”的要求,使人民检察院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规定,并对诉讼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指导。具体体现在:

(一)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针对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的权力过大,监督制约很少,加之目前侦查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在侦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而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乏力,监督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新刑诉法对侦查监督的内容和程序作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审查批捕的条件和程序。新刑诉法79条对逮捕的必要性条件即“社会危险性”,采取列举式的方法,作了明确的界定,这些列举式的条件都是非捕不可的情形,体现了严格控制逮捕的立法精神,有效纠正了实践中“构罪即捕”的习惯做法,有利于办案人员结合具体个案进行审查、衡量和认定,为准确适用逮捕提供了可能。同时,为保证审查逮捕的质量,新刑诉法86条对检察机关审查逮捕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了明确的规定,改变了检察机关书面审查侦查机关报捕材料的审查批捕程序,确保审查逮捕的质量。二是增加了检察机关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新刑诉法完善了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和监视措施,增强了可操作性和刚性,使监视居住能够发挥逮捕替代措施的作用,有利于减少羁押。其中,对于特定的犯罪嫌疑人,明确了可以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由于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对人身自由的限制比较大,且容易成为变相羁押,需要有专门的监督制约机制,因此,新刑诉法73条第4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三是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目前司法实践中的习惯性做法是逮捕以后一押到底,这不利于审查逮捕的谦抑性和诉讼经济原则。新刑诉法93条规定的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新刑诉法的重要制度创新,赋予了检察机关对诉讼中的在押嫌疑人是否还有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职责,对不具备羁押必要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察机关可以提出不再羁押的意见,有效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四是进一步完善对侦查取证活动的监督。新刑诉法55条吸收司法体制改革的经验,赋予了检察机关对非法取证行为的监督调查权、通知纠正权;第171条第1款也明确了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非法取证行为有要求作出说明的职权,这为检察机关监督侦查机关取证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检察机关及时发现、纠正及排除非法证据。[1]五是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审查权。为进一步加强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对侦查权运行的监督与制约,特别是对实践中社会各界反映比较强烈的超期羁押、取保难、随意查冻扣、辩护难等热点问题,新刑诉法115条增设了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对侦查违法行为的投诉处理机制,人民检察院对条文中规定的五类侦查违法行为的申诉具有审查和处理的权限。

(二)强化对审判活动的监督

刑事审判过程的规范、合法与否,能够直接影响到最终审判结果的公正与否。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审判程序作了补充和完善,增加了程序制约和强化法律监督等内容。一是完善了公诉制度。新刑诉法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同时为构建控辩审三角诉讼结构,新刑诉法210条第2款要求检察官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中应当一律到庭支持公诉,加强检察机关对公诉案件简易程序的诉讼监督;此外,为推动量刑制约,新刑诉法193条第1款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过程,完善对量刑活动的监督。二是增加了对死刑复核程序的监督。司法实践中,死刑复核程序一直是法院内部的报批核准程序,既不对诉讼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公开,也不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这无法达成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防止错杀误杀,实现少杀慎杀的目的,因此,新刑诉法240条第2款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权,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三是强化对再审案件的参与。新刑诉法245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这首次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对再审程序的法律监督职责,再审程序属于法院的审判活动之一,检察院应对其进行诉讼监督,此次修改完善了对审判程序的监督。

(三)强化对执行活动的监督

执行活动是刑事诉讼的最后环节,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着国家司法的权威,因此,强化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的监督,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促进司法公正。新刑诉法基于实现执行监督的全程化、同步化格局,对有关执行活动的规定作了相应修改。一是完善对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律监督。根据新刑诉法255条和262条,执行机关提出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或者建议书的,应当将书面意见或者建议书的副本同时抄送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书面意见。这些规定,将检察机关的监督由原先的事后监督扩展到事前监督,有利于保障检察机关的知情权、参与权,强化监督的力度和效果。二是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法定的刑罚执行活动,由检察机关对其进行监督,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责要求。新刑诉法256条正式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明确了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即隶属于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机构,公安机关不再是执行主体,改变了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存在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相分离的状况。三是增加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的监督。新刑诉法专章规定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第一次从法律上对强制医疗制度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规定,并在新刑诉法289条明确了由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强制医疗执行活动从性质上讲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关系着精神病人的合法权利,检察机关对其进行监督意义重大。

二、新刑诉法对刑事诉讼监督的新挑战

新刑诉法关于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变化,既为检察机关开展刑事诉讼监督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给检察机关进一步深化刑事诉讼监督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面临着传统执法理念的挑战

执法理念是指导、规束检察人员执法办案的思想基础。刑诉法修改后,检察机关面临的挑战很多,首先是执法理念的挑战。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存在着“重实体法、轻程序法”、“重惩罚犯罪、轻人权保护”、“重执法、轻监督”、“重办案、轻学习”等错误观念,特别是在进行刑事诉讼监督时,检察机关因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日常工作联系密切而不敢不顾情面进行监督,且担心得不到其他部门的配合,监督追责后,被监督部门也不接受不纠正,监督工作难以落实,监督效果难以体现,故而产生重执法而轻监督的执法理念。如何转变执法人员的错误理念,是在新刑诉法背景下开展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面临着缺少工作机制的挑战

新刑诉法虽然完善了对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相关规定,但大多是对于监督范围、方式等的授权性规定,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机制尚不明确,此次刑诉法并未在法律层面对此进行完善,今后还必须依靠相关司法解释或者工作机制加以研究解决,使新刑诉法等到真正贯彻落实。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情复杂,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有些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如何落实,还是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办案流程等工作机制。

(三)面临着人力物力保障的挑战

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检察机关的刑事诉讼监督工作将比以往内容更多、要求更高、程序更加繁琐,但是目前检察机关往往面临着案多人少、物质保障不足的矛盾,如何科学配置诉讼监督部门的力量,处理好人力资源短缺、物质投入不足与新刑诉法背景下更高要求的刑事诉讼监督工作任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人力资源上,不仅要保障人员充足,更要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保障检察机关干警的监督能力。

三、检察机关应对新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对策

面对新刑诉法带来的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检察机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的效果,确保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提升监督能力和水平

一是树立保障人权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重要原则,也是新刑诉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赋予检察机关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职能。检察机关要根据新刑诉法关于强化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辩护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等方面的新规定,进一步强化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二是树立程序公正理念。新刑诉法通过完善强制措施、侦查期间的辩护程序等,强化程序公正的重要性,检察机关在贯彻新刑诉法时,应把程序公正作为保证办案质量、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做到每一个执法办案环节都符合程序规范。三是树立法律监督理念。检察机关肩负着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新刑诉法进一步强化了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必须更加注重坚持客观公正立场,敢于监督、依法监督,促进有关部门依法规范行使侦查权、审判权、执行权,共同履行好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的法律责任。

(二)加强队伍和机构建设,为监督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实施案件集中管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2012年版)增设“案件管理”内容,这有助于检察机关履行新刑诉法赋予的新的监督职责和任务。检察机关应设立专门的案件管理部门,通过横向管理将案件的侦查、批准、、执行等办案活动连成有机整体,形成对执法办案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能够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达到增强监督合力的效果。二是成立专门的诉讼监督部门。目前检察机关没有专门的诉讼监督部门,而是将监督任务分配到各业务部门,这容易导致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重办案轻监督,不利于增强诉讼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可以成立专门的诉讼监督部门,加强专业化监督能力,推进监督工作开展。三是确保人力物力保障。面对日益繁重的刑事诉讼监督工作,检察机关必须配齐配强诉讼监督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监督有力、甘于奉献的诉讼监督队伍。同时要在财、物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进一步完善办案软硬件等设施,确保监督得力。

(三)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是强化自身监督。为了进一步强化自身监督,《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2012年版)将强化内部监督制约作为重要着力点,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比如,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的监督,分别交由两个部门负责;羁押与办案期限的监督单列一节,并将羁押与办案期限监督职能统一由监所检察部门承担,设置了检察机关内部纠正和防止超期羁押的监督制约机制等。各级检察机关要严格按照这些内部监督制约规定,切实保障检察权规范行使。[2]二是强化外部监督。检察机关应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及社会监督,而且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律师的权利及保障进一步得到强化,检察机关应维护律师权利的行使并接受律师的监督,同时,检察机关还应进一步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和检务公开规定,更好地接受外部的监督制约。三是加强公检法司联系。公检法司之间的制约,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检察机关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诉讼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优化监督环境。

注释:

[1]刘福谦:《新刑诉法亮点:三条渠道强化侦查取证活动监督》,载《检察日报》,2012-05-07。

刑事诉讼篇3

委托人 (姓名)

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业、现住址。如果委托人是法人的,则应写明法人的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等情况。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特聘请 律师事务所 律师为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或辩护。

本委托书有效期限自即日起至 止。

委托的事项一定要写得明确、具体。应当注意的是,在民事中,人受托的事项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如果是应当由本人自己完成的行为,如具有人身性质的遗嘱、收养子女、婚姻登记等法律行为不能由律师。

委托人:

年 月 日

说明:

1. 写明聘请某人为法律帮助者或辩护人。受托人为律师的,应写明其姓名和所在的律师事务所的名称。刑事案件的法律帮助权和辩护权是法定的,因此无需在授权委托书中写明。

2.写明授予权利的期限。

3.尾部。

委托人签名,注明时间。本委托书一式三份,委托人、受托人各执一份,交司法机关一份。

【刑事诉讼委托书范本二】

委托人(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书面形式放弃继承权具体的写法大致应包括:声明人的个人信息、与被继承人关系、放弃的遗产的相关信息。

那么交通事故委托书怎么写?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哪些条款是必备的内容?下面为你介绍交通事故授权委托书样本,欢迎大家借鉴!

(三)甲方无正当理由不支付律师费或者工作费用,或者不合理的单方解除合同,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支付未付的律师费、未报销的工作费用以及延期支付的利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特聘请_____________律师事务所________律师为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或辩护。

本委托书有效期限自即日起至__________止。

委托人:

刑事诉讼篇4

    被诉人:×××(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

    案由和诉讼请求:

    (写明控告的罪名和具体要求,例如,若是伤害案,案由则写:故意伤害;诉讼请求:一、要求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要求赔偿损失×××元)

    事实和理由:

    (写明具体的时间、地点、经过、见证人等)

    证据和证据来源(如有证人,应当写明证人姓名和住址)

    此致××××人民法院附:本诉状副本 份自诉人:×××(签字或者盖章)

    ×年×月×日

    2.说明刑事自诉书是刑事自诉案件的原告人所书写的状子。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3条的规定,告诉才受理和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的刑事案件,由当事人自诉。自诉案件包括:侮辱、诽谤、暴力干涉婚姻自由、重婚等案件。

    书写刑事自诉书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1)必须是刑事自诉范围内的案件,如果属于公诉案件,人民法院不能受理当事人的起诉。

刑事诉讼篇5

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认定和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活动。刑事诉讼直接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和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构成何种犯罪、承担何种刑事责任的问题,因而事关重大。有的人认为,只要自己远离犯罪,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但一个人不犯罪,仍有可能以刑事诉讼的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身份参加到刑事诉讼中,仍然有必要掌握刑事诉讼法律知识。(一)刑事诉讼法的概述我国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刑事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法定人、诉讼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参与人,是主要诉讼主体,具体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指除当事人以外的诉讼参与人。包括法定人、诉讼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他们在诉讼中是一般的诉讼主体,具有与其诉讼地位相应的诉讼权利和义务。2.刑事诉讼的管辖、回避、辩护和刑事诉讼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审判机关系统内部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刑事诉讼的管辖分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两大类。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对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不得参与办理本案的一项诉讼制度。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可以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定回避三种。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方的指控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罪责的反驳和辩解,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辩护可以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指定辩护。刑事诉讼中的,是指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人的委托,以被人名义参加诉讼活动,由被人承担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3.刑事诉讼证据、强制措施和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证据的种类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暂时限制或依法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强制措施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二)刑事诉讼程序1.立案和侦查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强制性措施。侦查行为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辨认;通缉。2.刑事刑事是指享有控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民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要求人民法院对指控的犯罪行为进行审判,以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我国实行的是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模式。3.刑事审判程序刑事审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以下几种基本的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审判管辖的规定,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和自诉人自诉的案件进行初次审判的程序;第二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上诉、抗诉案件进行审判的程序;特殊案件的复核程序,包括死刑复核程序以及人民法院根据《刑法》第63条第2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的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这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在发现其确有错误时,进行重新审判的程序。根据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审判的案件,如果原来是第一审案件,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如果原来是第二审案件,则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

刑事诉讼篇6

>> 浅析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论刑事诉讼中的若干证据规则 新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评析 试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证据规则修订之若干建议 刑事证据规则突破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问题 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探究 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比较研究 论刑事诉讼证据法 刑事诉讼证据展示制度研究 刑事诉讼非法证据范围研究 论刑事诉讼证据开示问题 刑事诉讼证据种类划分探析 刑事诉讼电子证据问题思考 我国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 论建立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必要性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浅析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3-04-19访问.

[9] 房保国.现实已经发生――论我国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J].政法论坛,2007(5).

[10] 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J].法学研究,2006(3).

[11] 宋桂兰.论刑事证据规则在中国的确立[J].西部法学评论,2010(5).

[12] Black’s Law Dictionary(fifth edition)[M].West Publishing Co,197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Z].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正.

刑事诉讼篇7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以下简称为“刑事诉讼证明”)是与刑事诉讼活动密不可分的一种诉讼证明活动,因此,刑事诉讼活动自身的特殊性也鲜明地体现在刑事诉讼证明之中。例如,在刑事诉讼证明中,证明标准较其他诉讼证明更高;犯罪事实无法查清时,固定地由控方承担举证责任;对非法取得的证据材料持一种更为严格的禁止态度;

诸此等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刑事诉讼证明尽管必然带有刑事诉讼的个性特征而区别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作为证明和诉讼证明的下位概念,刑事诉讼证明的内涵却不应该在实质意义上偏离其上位概念。换句话说,刑事诉讼证明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只不过是诉讼证明的一般特征在刑事诉讼活动的特定背景下呈现出来的独特色彩,而并非对诉讼证明的实质意义的偏离。

如果承认概念体系必须具有最基本的逻辑自恰性,那么,我们将会发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刑事诉讼证明的理解已经明显偏离了证明、诉讼证明的一般特征。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刑事诉讼证明的理解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方国家,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诉讼证明主要是指司法裁决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有机会提出异议的情形下说服司法官相信其主张成立的活动。在这些国家,尽管刑事追诉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刑事诉讼活动,而且,大陆法系诉讼模式下(如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

甚至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承认侦查活动的“诉讼”属性,但是,就刑事诉讼证明而言,他们却较为一致地保留了诉讼证明的“诉讼”特征(即在对方当事人的参与下,当事人说服司法官相信其主张成立的活动),并往往以诉讼证明的典型形态-审判阶段的证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诉讼证明相关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一般从认定事实的角度出发,认为,刑事诉讼证明贯穿于侦查、、审判的各个阶段,侦查、和审判机关都是诉讼证明的主体。同时,诉讼当事人以及他们的辩护人或人为了当事人的利益,也要进行有关的证明活动,也是证明主体。显然,我国诉讼法学界所理解的刑事诉讼证明已经超出了诉讼证明必须存在于诉讼活动之中的应有限定,而蔓延到了侦查、等追诉活动。

而且,由于侦查、等追诉活动明显有别于以法庭裁判为典型的诉讼活动,这种扩大了的“刑事诉讼证明”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证据法问题,如,在刑事诉讼中法院是否负有证明责任;侦查活动是否适用传闻规则等种种排除规则;侦查机关所作的鉴定结论在诉讼证明中的作用,等等。

在我国诉讼理论上,将侦查、等追诉活动纳入刑事诉讼证明的主要原因在于错误地将证明混同于一般认知过程。证明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证明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围绕特定的命题展开的,是为了就特定命题成立与否而展开的说服另一主体的说服过程。在这一说服过程中,至少应当存在两方主体:尽力使他人相信命题成立或不成立的说服者;作为说服对象的被说服者。如果只存在一方主体,那么,尽管该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活动也可以被形象化地描述为“说服自身”的过程,但是,一般却称之为主观认知或个体的认知过程。总之,在认识方式上,证明明显区别于作为一般认识过程的主观认知过程。在证明活动中,尽管被说服者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包含有主观对客观事物形成认识的反应活动,但是,被说服者对事物的认识与其他主体的说服活动却是作为一个整体认识活动而存在的,在这一整体认识活动中,被说服者对事物的认识有赖于其他主体的说服活动,而且,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说服者认识的准确程度。

刑事诉讼篇8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以下简称为“刑事诉讼证明”)是与刑事诉讼活动密不可分的一种诉讼证明活动,因此,刑事诉讼活动自身的特殊性也鲜明地体现在刑事诉讼证明之中。例如,在刑事诉讼证明中,证明标准较其他诉讼证明更高;犯罪事实无法查清时,固定地由控方承担举证责任;对非法取得的证据材料持一种更为严格的禁止态度;

诸此等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刑事诉讼证明尽管必然带有刑事诉讼的个性特征而区别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作为证明和诉讼证明的下位概念,刑事诉讼证明的内涵却不应该在实质意义上偏离其上位概念。换句话说,刑事诉讼证明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只不过是诉讼证明的一般特征在刑事诉讼活动的特定背景下呈现出来的独特色彩,而并非对诉讼证明的实质意义的偏离。

如果承认概念体系必须具有最基本的逻辑自恰性,那么,我们将会发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刑事诉讼证明的理解已经明显偏离了证明、诉讼证明的一般特征。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刑事诉讼证明的理解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方国家,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诉讼证明主要是指司法裁决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有机会提出异议的情形下说服司法官相信其主张成立的活动。在这些国家,尽管刑事追诉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刑事诉讼活动,而且,大陆法系诉讼模式下(如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

甚至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承认侦查活动的“诉讼”属性,但是,就刑事诉讼证明而言,他们却较为一致地保留了诉讼证明的“诉讼”特征(即在对方当事人的参与下,当事人说服司法官相信其主张成立的活动),并往往以诉讼证明的典型形态-审判阶段的证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诉讼证明相关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一般从认定事实的角度出发,认为,刑事诉讼证明贯穿于侦查、起诉、审判的各个阶段,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都是诉讼证明的主体。同时,诉讼当事人以及他们的辩护人或人为了当事人的利益,也要进行有关的证明活动,也是证明主体。显然,我国诉讼法学界所理解的刑事诉讼证明已经超出了诉讼证明必须存在于诉讼活动之中的应有限定,而蔓延到了侦查、起诉等追诉活动。

而且,由于侦查、起诉等追诉活动明显有别于以法庭裁判为典型的诉讼活动,这种扩大了的“刑事诉讼证明”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证据法问题,如,在刑事诉讼中法院是否负有证明责任;侦查活动是否适用传闻规则等种种排除规则;侦查机关所作的鉴定结论在诉讼证明中的作用,等等。

在我国诉讼理论上,将侦查、起诉等追诉活动纳入刑事诉讼证明的主要原因在于错误地将证明混同于一般认知过程。证明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证明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围绕特定的命题展开的,是为了就特定命题成立与否而展开的说服另一主体的说服过程。在这一说服过程中,至少应当存在两方主体:尽力使他人相信命题成立或不成立的说服者;作为说服对象的被说服者。如果只存在一方主体,那么,尽管该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活动也可以被形象化地描述为“说服自身”的过程,但是,一般却称之为主观认知或个体的认知过程。总之,在认识方式上,证明明显区别于作为一般认识过程的主观认知过程。在证明活动中,尽管被说服者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包含有主观对客观事物形成认识的反应活动,但是,被说服者对事物的认识与其他主体的说服活动却是作为一个整体认识活动而存在的,在这一整体认识活动中,被说服者对事物的认识有赖于其他主体的说服活动,而且,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说服者认识的准确程度。

上一篇:民事诉讼范文 下一篇:行政诉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