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推广策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5 05:06:44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篇1

中小麦片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成功营销对策

北京精准企划——中国食品行业营销策划第一品牌,中国最专业诚信的食品营销策划公司

可以说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食品行业里对中小食品企业影响最为严重。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直接导致一些中小食品企业产品销售的缩水,进一步引发这些中小食品企业在利润、资金、人才等方面一系列的危机。然而对于多数中小食品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会伴随着市场风险,但同时给中小食品企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是危机两字中的机会。金融危机会淘汰那些没有品牌和市场策略指导,市场推广还主要停留在依靠主观判断的弱势中小食品企业。对于更多的中小食品企业来说是危机中和危机后蕴藏的市场机会。

北京精准企划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食品行业市场调研与整合营销策划公司,凭借23年专业的食品企业营销策划实战经验,我们认为在金融危机中的中小食品企业有以下十项营销对策,可使自己在在金融危机中处在有利的位置,并在金融危机中寻找到做大企业规模的发展机会。

营销对策一:重新做专业的市场调研

绝大多数中小食品企业在产品进入市场前和市场推广过程中,都没有做过专业的市场调研。很多企业都是仅仅通过老板或营销人员的市场走访来判断产品的消费需求。这种非科学的主观市场走访往往会是产品进入市场后,产品品牌和销售都难以得到较快的提升,经常出现产品滞销的不利局面。

中小食品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应该回过头来做专业的消费者,销售渠道和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详细市场调研,真正了解产品的潜在消费需求,销售通路和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己的产品品牌策略和市场策略,使企业产品品牌和产品销售状况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得到稳步的提升。

营销对策二:品牌定位更精准

在与北京精准企划接触过的多数中小食品企业中,从他们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促销品上面根本找不到产品的品牌定位,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产品根本就没有品牌定位。也有一些中小食品企业的产品品牌有定位但远不够精准。比如我们最近接触到山东一家生产白酒的中小食品企业,有非常优越的地利优势,但产品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如果该企业将产品品牌定位为:“中国儒酒第一品牌”,再从其他方面做一些改进,产品销量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增长。中小食品企业没有精准的产品品牌,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做成区域性强势品牌的可能性都不大。

营销对策三:对准单一人目标群说话

我们看过数不清的中小食品企业的产品,多数情况都是看不出该产品是卖给谁的。也就是说该产品是大众化的中性产品,从年轻人人到老年人都可以吃,其结果是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大家都不认为该产品是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中小食品企业做产品之前一定要对市场进行细分,一种产品或一类产品只能对准单一的目标消费群体说话,从各方面告诉他们这是最适合你的产品,这是专门为你量身定做的产品。只有这类产品才可能被同一类别的消费者接受,成为这个单一目标市场的强势品牌。中小食品企业可以看看自己企业的一类产品是不是只对准单一人目标群说话,如果不是这样需要赶快改变这样的营销方式。

营销对策四:让消费者记住你的广告口号

我们看到很多中小食品企业产品的广告口号,这些广告口号不仅不能让消费者记住,不仅没有反映产品的核心利益点,而且显得太不专业。这样的产品广告口号不仅不能促进产品的销售,反而会影响产品品牌的建立和提升。好的广告口号其实就是产品核心卖点的生动化。中小食品企业只有先找出产品的核心利益点和核心传播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提炼出能让消费者记住你的广告口号。

营销对策五:做最好的产品包装

我们都知道包装是产品的脸面。好的包装才会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经常会听到中小食品企业的老板说,我们的产品只卖2块钱一袋,包装差不多就行了,可以节省一些成本;我们的白酒才卖30多块钱一瓶,包装多一块钱利润就少一块钱等等。当我们问到这些产品的销售状况时,答案几乎都是卖的不太好。

北京精准企划认为中小食品企业不管你的产品卖多少钱一袋或多少钱一瓶,如果你的产品包装从设计到材质都能达到同类产品的最好,你的产品单品利润是低了一点,但量做大了产品总体利润也不会减少。而且你能省下很多的产品宣传费用,结果会是食品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当然我们说的最好的包装要做到什么程度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来界定。如果你的产品是一款30多块钱一瓶的白酒,产品的包装完全可以照着130块钱一瓶酒的包装设计和60元一瓶白酒的材质制作,结果会是产品包装的成本增加的并不多,但产品的档次和销量会增加不少。

营销对策六:价格区间覆盖所有消费需求

价格区间覆盖所有消费需求指的是中小食品企业同类产品不要只推出1-2款产品,应该使用不同容量包装的产品分别针对不同价格需求的消费群体,同时满足该类产品同一细分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同一类产品能够在这个细分市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如果你的产品线太单一,不妨按照这种方式适当做一些产品线的延伸,应该会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

营销对策七:跳出现有的销售区域

北京精准企划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中小食品企业,打电话给我们说产品都做了5年多了,年销量才1000多万,希望精准企划能帮忙做一下专业的营销策划。当我们问到该企业产品销售的区域时,客户的回答是一直在周边的几个市、县销售。对于这类中小食品企业除了重新进行品牌和市场规划外,还可以考虑通过等方式跳出现有的产品销售区域,同时运做周边和其他区域的市场,销售状况一定会有明显提高。但如何成功运做其他区域市场同样需要相应的营销策略指导。

营销对策八:制作有感召力的产品招商书

多数中小食品企业都没有制作有感召力的产品招商书。在这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小食品企业的市场推广需要做的更专业一些。制作有感召力的产品招商书是产品向全国其他市场推广的重要条件。好的产品招商书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数据、产品品牌的定位、目标消费人群、产品的核心卖点、广告口号、产品市场规模和前景、该产品的条件、企业的市场支持以及对商的管理等内容。制作有感召力的产品招商书才能通过专业媒体取得好的招商效果。

营销对策九:花很少的钱在销售终端做有效的传播

对于多数中小食品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费用做电视广告和运做众多大型的商超销售终端。但如果仅仅是通过商和零售商简单的卖货很难取得好的销售业绩,也很难做强品牌。这时中小食品企业最理想的方式是花很少的钱在中、小型销售终端(如小型的连锁超市、社区小卖店、学校周边的小食品店以及其他产品销售终端)做有效的传播。比如宣传海报、宣传单页、宣传小册子、小展牌、POP等等,如果再与产品不间断的促销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快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产品的销量也会大幅增长。先做中小型销售终端的强势品牌,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再逐步向大型商超渗透。

营销对策十:总靠自己摸索很难取得根本的进步

中小食品企业在营销方面基本都是弱项,现状往往是企业的老板或营销人员感觉产品的包装不行就简单地修改产品包装,感觉口味不好就马上调整产品的口味,觉得广告口号不合适马上又换一句广告语等等,结果把消费者搞糊涂了,产品销量还是上不去。

中小食品企业总靠自己摸索在营销方面很难取得根本的进步。北京精准企划建议不妨引进外脑,找一家可以信赖的专业食品营销策划公司进行长远的战略合作,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你把利润增长的一小部分给营销策划公司,中小食品企业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是最大的赢家,而且产品品牌价值也会得到长足发展。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中小食品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借外脑成就品牌和销售的捷径,这种合作模式会成为中小食品企业和专业策划公司的双赢。

结束语:我们对精准企划的理解

精准企划就是通过对食品消费需求的整体把握,采用精准的市场细分策略,精准的品牌策略,精准的产品策略,精准的价格策略,精准的渠道策略,精准的广告投放策略,精准的促销策略等,集中企业资源对细分市场和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精准的传播,有效减少食品企业资源和成本的浪费,快速提升品牌和产品销量的整合营销策划模式。

经过二十三年营销实战的检验,我们已经在中国食品营销领域开创一个全新的精准企划时代。我们能做到稳定地为食品企业赢利,并且对营销策划的结果负责,真正实现了为食品企业低成本,无风险营销策划的公司理念。北京精准联合企划有限公司郑重承诺:1、为食品企业提供中国一流水准的营销策划服务;2、让食品企业所做的营销策划项目在同类竞争产品中做到最好;3、给食品企业创造相当于营销策划费用50-200倍的经济效益。北京精准企划——中国食品行业营销策划第一品牌。食品企业营销问题或难题全面解决方案请进入北京精准联合企划有限公司网站查阅。

北京精准企划首席策划-丁华简介

丁华,中国食品营销策划第一人,北京精准联合企划有限公司总经理,49周岁;中国最专业的食品营销策划实战专家,中国食品营销策划领路人,23年只专注于食品策划,在中国和全世界首先提出与创建了《关键点营销策划理论》;成功服务过100多家国际和国内大中小食品企业,专门为中国食品企业创立了《食品成功营销策划实战工具》,真正实现了食品企业低成本,无风险营销的精准企划理念。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篇2

关键词:食育;日本政府;健康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6-0063-10

DOI:10.14156/ki.rbwtyj.2016.06.009

一、食育是日本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

食育,简言之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但食育又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事业,而是关系到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的系统工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只是食育最为低层的目的。食育更高层次的目的,是社会团结和家庭和睦。

食育是日本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国策。2005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食育基本法》,并于当年7月施行。在这部《食育基本法》中,食育被定位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该法的目的,就是综合性且计划性推进食育的相关措施,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国民学习饮食相关的知识及选择饮食的能力,培养可以实践健全饮食生活的人类,培养国民的关于“食”的思考方式,从而推进食育,形成健康、丰富的国民文化生活,打造一个活力社会[1]。

可见,食育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环:从最开始的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消费环节,构成了从生产到餐桌的食物循环;但食育不仅仅限于餐桌,而是从餐桌延伸到生活、社区、学校乃至全社会,可以说又构成了一个生活循环。同时,食育不仅限于未成年人,而是包括了从儿童到高龄者的所有人群,是一种全社会的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体系。

这个环也告诉我们,食育并不仅仅是一项政府工程,而是一项国民运动。正如《食育基本法》第4条所规定的那样:“推进食育为目的的活动,在尊重国民、民间团体等的自发意愿、考虑到地区特性、得到地区住民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成主体的参加和协助的同时,逐步达到携手合作,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食育的主体除了行政之外,还有教育、保育、社会福祉、医疗及保健相关者,农林渔业相关者,食品制造、加工、流通、贩卖、调理相关者,料理教室以及其他民间团体和志愿者。

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日本的食育体系,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共治的治理模式。相关主体的分工[3]如表1所示。

换句话说,食育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的教育,而且涉及到“怎么吃”这种社会生活习惯和家庭建设的内容,甚至包含了“为什么吃”这种哲学层面的考虑(比如,形成丰富的人性以及拥有生存的能力)。在推进食育的过程中,整个食品产业也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提供更加安全的食材,同时也肩负着促进环境和谐与社会进步的企业责任。食育的美好愿景,不仅是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期待通过食育活动来促进都市和农村的共生,构筑关于“食”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使地区生活富有生气,继承和发展丰富的饮食文化,推进和环境相协调的食料生产及消费,提高食料的自给率。

具体来说,食育可以被划分为下面几个层次的内容:

(1)推进家庭的食育。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孕产妇和婴幼儿营养方面的科学指导;确保全体国民的身心健康。

(2)推进学校、保育所等的食育。健全学校和保育所的科学饮食指导体制;充实学校和保育所的科学饮食指导内容。

(3)推进地区的食育。实践营养均衡的日本式饮食生活;促进《食育指南》等的有效利用;培养并有效利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推进打造健康、预防及改善生活习惯病的活动;加强牙科保健活动中的食育;通过食品相关厂商等推进食育;通过志愿者活动推进食育;推进继承饮食文化。

(4)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以及环境和谐的农林渔业活性化。通过城市与农村的共生与交流,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林渔业者的交流与融合;推进地产地消;推进利用生物量和食品回收。

(5)推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充实风险交流;提供食品的安全性相关的信息;推进食品标识的公正化。

(6)调查、研究及其他措施的推进。实施调查、研究等;介绍海外的Shokuiku(食育)相关状况,推进国际交流等。

当前,食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一,食育是国民健康的需要。就国民的饮食生活状况而言,营养不均衡、饮食不规则、肥胖以及慢性病的增加、过度瘦身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之下,人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正在逐渐忘记每天的饮食的重要性。第二,食育促进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食的安全性问题是日本国民一直关心的,而越来越多的海外食材进入日本市场,也引发了人们对食物的海外依存性等问题的思考。第三,食育也是保护食文化的需要。由祖先们开创培养的、充满地域多样化和丰富味觉感受以及文化气息的日本的食文化正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总之,在社会上和食相关的各种信息泛滥的情况下,无论是从改善饮食生活方面,还是从确保食的安全方面来说,人们正在被要求自觉地学习有关食的各种各样的知识。

二、日本“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食育这一理念公认地由明治时期食养医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年和1898年在其著作《化学的食养长寿论》与《通俗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4],到2005年《食育基本法》出台上升成为“基本国策”的高度,期间经历了109年的时间。在笔者看来,日本的食育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与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密切相关。可以说,食育从一个民间理念发展为国策,是日本社会走向成熟的内在呼唤和必然结果。

第一阶段属于民间倡导阶段(1896年-1952年)。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之一、民族主义崛起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民间人士出于改良体质与营养的目的,成立民间社团,倡导食育,但效果有限。在石冢左玄之后,《报知新闻》总编、评论家村井弦扔1903年出版《食道乐》一书,提出了深入了解食物相关知识,通过给儿童好的食物培育其健全的心身[5]的观点。1905年,以《食养新闻》控制者菟道春千代为中心,一些学者和从业者成立了帝国食育会,普及石V左玄的化学食养法,提倡饮食养生,倡导谷物和蔬菜为中心的日式饮食,批判乳制品和肉制品为中心的西洋饮食。帝国食育会通过召开集会与增大《食养新闻》发行量,扩大其影响,但由于日本社会仅有极少的富裕阶层能够在经济上保证一日数餐均食用多种谷物与蔬菜,这些社团的努力效果不佳。1907年7月《食养新闻》停刊,帝国食育会解散。

第二阶段属于营养为本阶段(1952年-1997年)。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开始摆脱二战战败国阴影、经济开始腾飞的阶段。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国民营养,尤其是儿童营养,成为政府和民间共同关心的话题。标志性事件是1952年日本以改善国民营养为目的,制定了《营养改善法》。该法规定了实施国民营养调查、由地方自治体指导营养、检查食品的营养成分以及营养成分标识等内容。1954年,以保障儿童及学生营养的摄取、帮助其身心健康成长等为目的,日本颁布了《学校给食法》2009年《学校给食法》进行了修订,从重视食育的角度上,增加了培养与食相关的正确理解能力与适当的判断能力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儿科医生真弓定夫提出“通过考量饮食培育儿童”。大分大学教授饭野节夫提出“为让儿童养成自我保健的力量与习惯,应教授其食物的知识”。1988年,时任厚生省大臣的小泉纯一郎提出厚生省最重要的工作是“食”。20世纪90年代,健康・饮食生活记者砂田登志子在向日本国内介绍国外饮食教育时,使用了食育的概念。之后,食育开始被用于对儿童的食的相关教育。1993年,厚生省监修的书籍《思考食育时代的食》出版。

第三阶段属于食育萌芽阶段(1997年-2005年)。这一阶段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中产阶层的发达经济体,国民对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食品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日本迎来了营养政策的重大转折,当时的厚生省在商讨如何推进第三次国民健康对策时,将1996年12月替代“成人病”概念的“生活习惯病”(我们所说的慢性病)引入议案,提出通过确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重视预防疾病发生的“一次预防”。2000年以来,日本在食育健康方面颁布和进行了以“健康日本21”为代表的诸多政策及相应的活动,并且将摄取适当的食物,培养个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与正确选择,以及营造良好饮食习惯的社会氛围作为营养健康方面行动目标。同年,修订《营养士法》,将管理营养士由注册备案制修改为通过国家考试取得相应资格的制度,明确了管理营养士的业务。

2000年,文部科学省、厚生省和农林水产省修订了1985年由厚生省制定的《创造健康的食生活指针》,成为文部科学省、厚生省和农林水产省三部门首次共同制定的政策――《食生活指针》。《食生活指针》的内容不仅包含如何创造和维持健康,还包括了饮食文化、环境问题等更为广泛的内容。

2002年,日本自民党的政务调查会设置了食育调查会,主要目的是通过食育破解消费者对产地伪造与食品安全的不安与不信任感,将当时社会公众陌生的词汇――食育作为施政口号。2003年,时任日本总理的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方针演说中多次强调食育,食育开始成为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词汇。2005年,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为简明科普适当适量的饮食,共同确定了《食事均衡指南》。

2002年将《营养改善法》修订为《健康增进法》,从营养改善为主导的营养与饮食生活目标,转变为促进健康为主导的营养与饮食生活目标,并成为推动“健康日本21”的法律依据。同时,随着《营养士法》内容的修订,培养管理营养士的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高度的知识与技能作为管理营养士课程设置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后长期保持不变的营养士培养机构数目(30余所)急剧增加到了2008年的118所。在此背景下,2005年修订《介护保险法》,导入营养介护与管理概念,2006年修订诊疗报酬计算方式,将营养管理作为诊疗报酬的新科目,划时代的在报酬待遇上明确承认了管理营养士的专业技术。

基于2003年颁布的《次世代育成支援对策推进法》,2004年以支援培育下一代和推进食育为目的,制定了包含食育推进目标在内的《儿童・育儿应援计划》。同年,厚生劳动省等有关部门为推进儿童成长,召开了通过食的儿童健全育成研讨会,形成了《给快乐用餐的孩子――从食开始的健康指南》报告书。此后,根据此报告书的内容对《保育所的食育相关指针》中食育的目标进行了修订。

第四阶段是食育国策阶段(2005年至今)。食育成为日本的国策的标志,“食育推进基本计划”不断完善。2005年6月《食育基本法》公布,该法规定由内阁府设置的食育推进委员会制定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第26 条第2项第1号)。于是,食育推进委员会于2006年3月颁布了第一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06年-2010年)”[6]。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细化为“食育的推进措施相关的基本方针”“食育的推进目标相关事项”“综合促进食育的相关事项”与“综合性有计划地推进食育相关措施的必要事项”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下都细化出具体的目标。

可见,食育推进计划从一开始就将食育放到了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国民运动的高度。除了将孕妇、儿童、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之外,还有几个重点指标值得玩味。比如:关心食育的国民比例,这就涉及到政策的获得感;与家人一起吃早餐或者晚餐的次数,这就不仅仅是食品健康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家庭和谐与社会风气,等等。笔者将在后面的部分对这些指标进行更加详细地评估。

这个推进基本计划实际上变成了一项“五年计划”。2011年3月,根据过去5年食育方面的成果,食育推进委员会制定了“第二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11年―2015年)”[7]4(参见表2),以2011年度到2015年度的5年时间为对象。这个基本计划提出了3个新的重点课题:(1)对一生的生活舞台不间断地推进食育;(2)推进食育从而预防及改善生活习惯病;(3)通过家庭共餐推进孩子的食育。并且对2006年制定的“食育推进基本计划”中确定的一些目标值进行了上调,比如将关心食育的国民比例目标值调整为90%以上,早餐或晚餐与家人一起吃的次数调整为每周10次以上。同时,在制定“第2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时,将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因长期内脏脂肪大量蓄积而引发代谢综合征这一临床现象作为政策靶点,提出为了预防和改善代谢综合征而保持合理饮食与适当运动的国民比例的增加,并将目标值设定为50%以上。2013年12月,对第二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的一部分进行修订,追加了“学校提供伙食使用国产食材的比例不低于80%”的目标。

第三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16年―2020年)刚刚开始实行。这一计划于2016年3月由农林水产省颁布实行。此阶段的基本计划要点是,基于第二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11年-2015年),在家庭、学校、地区三个层级继续推进食育。其中,新的基本计划里有几个“亮点”。比如,推动日本料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减少食品浪费的国民运动,等等。同时,针对之前的经验教训,改善和充实了年轻一代食育的实践活动,更加关注贫困儿童的食育支援等。第三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的目标[8]可参见表3。

三、日本政府“食育”政策的组织架构

大体来说,日本政府推动和促进“食育”发展的架构,可以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

在国家层面设置食育推进委员会,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当,设总务一名,委员包括食育担当大臣、相关阁僚和食育领域的专家。食育推进委员会决定食育推进基本计划,并提交相关内阁部门实施。这些内阁部门包括食品安全委员会、消费者厅这两个是新增加的部门,其中食品安全委员会是2003年7月1日成立,消费者厅是2009年9月1日成立。、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可以说,涵盖了生产、消费、教育、文化各个领域。同时,为了将食育作为国民运动加以推进,需要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的共同努力,同时,与学校、保育所、农林渔业者、食品相关厂商、志愿者等各种各样立场上的相关人员紧密合作、协作,也极其重要。这个体系的架构[7]3参见图1。

总之,这个架构非常类似于大家所熟悉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置食育推进委员会的内阁府主要承担委员会的工作,以及为推进食育的企划、立案和综合事务工作,联系食品安全委员会、消费者厅、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相关部门,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推进食育。

食育推进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虚”的部门,而是实实在在的机构,担当着基本措施相关的企划、立案和综合调整事务,在推进食育政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制定第二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时,该委员会于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分三次,由食育推进委员会上设置的食育推进评估专门委员会,对计划的内容进行审议,并汇总计划的要点方案。随后,在2011年2月的食育推进委员会上决定了第二次基本计划的要点方案。2011年2月,在网络上征求国民对要点方案的意见。随后,经过食育推进评估专门委员会的讨论,在2011年3月的食育推进委员会上,决定了第二次基本计划。

当食育推进计划从食育推进委员会转移到各职能部门之后,各职能部门需要制定自己的工作安排。图2展示了农林水产省与其他内阁部门合作的情况[9]。

由于日本有着强大的地方自治的传统和制度,地方架构的推进也非常重要。由于从都、道、府、县、市、町、村各级都建有推进食育的机构,可以说做到了“广覆盖”。比如,按照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的要求,需在各都道府县组成食育推进委员会,制定本级层面的食育推进计划并加以实施,并且在变更内容时迅速公布其要旨。各市町村组也要成立食育推进委员会,制定本层级食育推进计划并加以实施。这种中央――地方互动的模式[9]可参见图3。

活跃的地方力量是食育能够在地方层面生根的关键和保障。食育的推进需要发挥食育相关的各种利益方的特征和能力,构建相互紧密联系与合作的网络,这些都是提升食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内阁府的调查,在计划制定和实施阶段,得到教育相关者、食育志愿者、保健医疗机构者和农林渔业者参与而制定计划的市町村比例较高。在制定计划和实施之际,得到住民自治组织或个人参与的市町村约占2成左右,有些市町村还在制定计划时,召开研讨会,与当地居民交换意见。

在计划制定和评价阶段如果有居民的参与,那么在实施阶段就可以有更有效的行动,因此,市町村也在营造当地居民可以参与计划制定的环境。比如,饮食生活改善推进员等志愿者在地方推进食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数市町村在制定与实施计划之际,与饮食生活改善推进员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现在,大学生等青年志愿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可能会成为今后地方食育推进的重要力量。

结 语

日本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建立健全了一套食育体系。这个体系已经被证明,对于提高国民健康,乃至家庭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0-12]。对于中国来说,学习和借鉴并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育体系,应该尽快成为政府的一项议题。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围绕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13-14],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应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食育组织体系的构建。第二,围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5],调研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中国人饮食结构现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操作性强的食育规划,探索建立食育的课程体系。第三,以食育为抓手,系统推进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工作,破解食品安全宣传难、认知浅等问题,培养公众正确认识食品安全与合理选择食品的能力,将注重自身饮食的“自爱”转化为注重他人饮食的“互爱”,构建和谐社会基石。第四,以食育为抓手,强化食品行业发展与监管智库建设,实施食育基地试点工程(高校科研院所、生产经营企业、农业科技园等),加快培养食育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与职业技能人员[16-17]。第五,通过食育建立政府――产业――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消费者对于食品的需求转化为企业的研发生产动力,重塑中国食品国内、国际品牌,促进中国食品产业升级转型,拉动消费与出口。

[参 考 文 献]

[1]内w府.食育白:平成27年版[M].东京:倜烙∷.2015:2.

[2]内w府.食育ガイド[A/OL].(2015-5-29)[2016-5-18].http://www8.cao.go.jp/syokuiku/data/guide/pdf/printing.pdf.

[3]糸川永利子.食育普及のためのプランタ`キットサ`ビスの提案と试^[D].东京:cx塾大学,2011:9.

[4]石V左玄.化学的食BL寿[M].东京:博文^.1896:276.

[5]村井弦.食道S秋の[M].东京:笾社.1913(3)242-245.

[6]内w府.平成18年版食育白[M].东京:社夥ㄈr事画笊.2006:3.

[7]内w府.平成23年版食育白[M].东京:佐伯印刷.2011.

[8]r林水b省.平成28年版食育白[M].东京:日U印刷.2016:45.

[9]r林水b省.我が国の食生活の状rと食育の推Mについて[R/OL].(2016-3)[2016-5-18].http://maff.go.jp/j/syokuiku/pdf/mejigi_2803.pdf.

[10]李里特.“食育”是国民健康的大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4-7.

[11]施用海.关于日本的食育[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4-6.

[12]孙秀萍.日本:“食育”不仅仅教怎么吃[J].人民教育,2015(8):11.

[13]施宝华.食育:亟待制定的国策(上)[J].食品工业科技,2015(1):18-23.

[14]施宝华.食育:亟待制定的国策(下)[J].食品工业科技,2015(2):17-20.

[15]施用海.再谈关于日本的食育[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0):4-6.

[16]唐辛子.日本小学食育之鉴[J].中国保健营养,2009(6):76-77.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篇3

L公司李董带来了山茶籽油全部三种礼盒包装的产品,并直截了当的请教我们:怎样才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该类产品的销量?精准企划的回答也同样直接和肯定:L山茶籽油不仅在营销策略层面整体缺失和混乱,这三种礼盒包装的产品既没有品牌策略的指导,又没有创意策略的指导,包装设计也不成体系,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大销量,而且时间拖得越长,企业亏损会越大。产品卖不动主要并不是销售人员的错。

为L茶籽油做营销诊断

L公司的山茶籽油产品价位较高,主要针对的是公司商务、亲朋之间的礼品、企事业单位福利消费。由于没有建立清晰的品牌定位;没有界定准确的目标消费群体;没有提炼出品牌广告语和产品卖点;包装设计显得档次低,没有创意等综合营销缺陷的制约,导致产品滞销。销售人员招了一批又一批,都因为销售业绩上不去,待遇不高,所以流失很严重,陷入了恶性循环的营销状态。

李董和精准企划从公司的营销诊断到后期的整合营销策划,再到公司未来核心销售区域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沟通。李董觉得汉中市场太小,想一开始就主攻西安市场。精准企划建议:第一步,在营销诊断后,为L茶籽油做专业的品牌策划、市场策划、产品策划和销售策划。第二步,样板市场选在汉中而不是西安。西安的市场规模虽然比汉中要大五倍以上,但凭当时公司各方面的条件,有较大的营销风险。汉中有一区十县,加上旅游消费,茶籽油的市场容量在2000万元以上。再加上向其它食用油产品品类的延伸,L公司完全可以以汉中为根据地,建立品牌,检验营销策略,锻炼营销队伍,提升产品销量,实现企业稳定的盈利。第三步,在西北市场,南方的茶籽油品牌还未有太多的渗透,竞争并不激烈,L公司可以先做汉中,再逐步以西安为代表的西北城市:兰州、银川、西宁、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区域扩张,成为西北茶籽油市场的第一品牌。我们的营销策划思路得到了李董的高度认同,汉中L公司和北京精准企划为期三年的全案合作协议顺利达成。

春节长假为L茶籽油策划未来

为L茶籽油进行整合营销策划的时间非常紧,而且正好赶上春节长假。客户希望我们过了元宵就去汉中提案,以便尽快实施新的营销计划,彻底扭转L产品销售不畅的困局。

北京精准企划项目组成员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大多数春节都需要回老家过年。于是在春节前我们日夜加班,完成了L营销策略的主体架构和产品包装设计的核心创意。包括L茶籽油的品牌定位、产品的市场细分、目标消费群体的界定、品牌广告语、产品系列卖点的提炼、品牌建立和提升方式、产品线规划、市场推广策略以及礼盒、瓶贴的核心创意设计等等。为了抓紧时间,元宵节前完成全面营销策划工作,项目组的成员各自把笔记本带回老家,在春节放假期间抽空加班完成营销策划的细节、产品包装设计的调整和产品销售终端宣传品的创意设计。大家都提前1-2天回北京碰头,再进行最后的修改以及提案的校对和打印,按客户的要求准时前往汉中L公司提案。精准企划这种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一旦合作就拼命为食品企业做最好营销策划的精神,也进一步加深了客户对我们的认同感。

打破茶籽油产品的营销壁垒

茶籽油的产品特点和食用功效决定了它与橄榄油、核桃油、花生油以及调和油的目标消费群体存在明显差异。汉中L茶籽油没有发现这种差异;茶籽油知名品牌金浩也没有在品牌传播中实现茶籽油与其它食用油品类在目标消费群体上的差异化;其它众多茶籽油品牌也都未能找出这种差异,这是茶籽油品类至今没有做大的根本原因。L要做西北茶籽油市场的第一品牌,快速提升茶籽油产品的销量,首先需要打破茶籽油产品品类的营销壁垒。

找准L茶籽油核心消费群体

L公司的野生山茶籽油和绿茶籽油来自北纬33度,海拔800米以上高纬度、高海拔,秦岭巴山无污染林区高品质野生山茶籽油,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因此L公司茶籽油与橄榄油、核桃油、花生油以及调和油的目标消费群体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L公司茶籽油礼盒产品的消费方式:家庭礼品、公商务礼品、单位福利等;核心购买群体是26-45岁的公务员、白领、上班族和企业老板等;核心消费群体是46-75岁的中老年人。精准企划对L公司茶籽油的目标购买群体和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分别做了准确、细致的描述,以便实现L品牌个性与目标购买、消费群体个性的对接,真正做到人性化的品牌传播,使L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清晰、稳固的品牌位置。

L茶籽油“关爱长辈饮食健康”产品卖点的提炼,是目标消费者购买、送礼和食用茶籽油核心利益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让消费者买的值得,吃的健康。

“L好茶油”这句品牌广告语看似简单,实际是L品牌定位的延伸和产品系列卖点的高度提纯。与“关爱长辈饮食健康”产品卖点的组合使用,是消费者购买和食用L茶籽油产品理由的最佳诠释,得到了客户高管团队的一致认同。L不需要花费一分钱解释自己的品牌广告语和产品利益点,就能够直接占据好茶籽油的品牌和市场位置,可以起到“好空调,格力造”一样的品牌传播效果。

L公司在茶籽油市场首先对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了深入的细分,找到了茶籽油购买群体与消费群体的差异,提炼出了“关爱长辈饮食健康-L好茶油”的产品核心卖点和品牌广告语,使茶籽油与橄榄油、核桃油、花生油以及调和油等食用油产品实现有效的市场区隔,在营销策略和包装设计等方面已全面超越了茶籽油的第一品牌金浩,为我国其它茶籽油企业进行专业的营销策划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L实现了从推销到营销的转变

推销指的是自己有什么产品就被动地卖给消费者什么产品;不了解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真实需求;没有品牌力的拉动,因此再好的产品也难卖动。而营销是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营销策划和品牌传播,让消费者主动来买自己的产品;有品牌力的支撑,这样产品销售会变得容易得多。在全面实施精准企划制定的营销策划方案后,L公司成功实现了由推销向营销的根本转变。

汉中是一个城区面积不算太大的地级市。L公司在进行专业品牌策划、市场策划、产品策划和销售策划的基礎上,通过在汉中主要街道上的灯箱路牌广告,重点超市不间断的促销活动,各类销售终端的产品展示、宣传品发放以及销售人员的地面跟进等系统的品牌传播和市场推广,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在汉中逐步建立了自己企业知名品牌的位置,产品销量大幅提升,L茶籽油在汉中一战成名。从以前求着单位负责团购的人买L茶籽油产品发福利,基本都遭到拒绝,到现在这些单位的负责人主动打电话上门订购L茶籽油产品发福利。L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竞争对手薄弱的市场成就领先品牌

L公司以野生山茶籽油和绿茶籽油为主力产品,支撑L品牌的建立和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线的合理延伸,陆续推出核桃油和系列调和油产品,通过L品牌力拉动新产品的销售。首先在汉中一区十县每年实现3000万元以上的销量,使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来源,重点销售区域再向西安和西北的其它城市以及西南重地成都扩展,在竞争对手相对薄弱的市场发展壮大,逐步成为西北茶籽油市场的第一品牌。

到现在,L公司实施精准企划为其制定的营销策划方案的时间还不长,但好消息不断从L公司传来。李董告诉我们,他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了自己公司的品牌和产品,不仅L的品牌知名度提高了,主动上门购买产品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多,李董个人也成了当地的名人,可谓是名利双收。北京精准企划与陕西L公司新产品的合作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篇4

一、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粮食产业化跨越工程的意见

1.认真组织实施粮食流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要把全省规划与地方规划结合起来,按照全省粮食流通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布局,完善规划,搞好衔接。

2.全面贯彻落实粮食产业化跨越工程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粮食产业化跨越工程的意见》(皖政办[2011]57号)文件是“十二五”时期全省粮食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各级粮食行政部门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落实政策措施,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省局将继续加强督查调研,宣传推广各地好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

3.完善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长效机制。根据国家粮食局部署,继续开展小麦、稻谷、油菜籽的成本利润调查。选择一些乡镇村及农户,实行定点调查,建立和完善粮食成本调查机制,发挥成本调查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建议作用。

4.广泛开展粮食调研活动。各地要紧紧围绕“6332”行动计划和2000亿跨越工程,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省局将继续组织优秀调研报告评选,并向国家粮食局上报优秀调研报告和软科学研究报告。

二、深入开展粮食行业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理

1.全面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编制学习材料,开展培训活动,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重点学习宣传与粮食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如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粮食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深入开展“5•26”条例宣传日、“10•16”世界粮食日和“12•4”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继续深化“法律六进”活动。

2.扎实推进粮食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加强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提高粮食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3.开展粮食行政执法资格培训。省局将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继续举行全省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各级粮食行政机关领导要带头参加执法资格培训。

4.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重点是对2011年形成的粮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卷进行评查。各地要按照省局统一要求,逐步规范行政执法案卷。

5.做好粮食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各市粮食局要健全行政复议机构,确保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复议人员办理。畅通复议申请渠道,简化申请手续,方便当事人提出申请。做好行政诉讼应诉工作。

三、着力推进粮食产业园区建设

1.重点支持打造30个多功能、现代化大型粮食产业园区。认真贯彻全省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会精神,通过“三个一批”:完善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推进园区建设,力争基本建成的园区比上年增加10%,所有规划内园区全部开工兴建。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建设;扩区扩容,完善功能;突出科技含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园区管理;发挥园区综合效应,提升园区质量效益。省局将加强对园区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

2.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指导,继续组织粮食企业和园区项目与长三角及沿海地区企业洽谈对接,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对已经承接的项目,要跟踪落实,搞好服务。对宣传推介的项目注意信息反馈。对有意向的项目组织签约、搞好对接。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篇5

一、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明确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认真抓好“0406”计划的良种推广工作,全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600万亩。早稻以推广圆粒形高产优质品种为主,重点推广金早47、杭959、中早22、甬籼157等品种;晚稻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主,努力改善我省食用稻米的品质。杭嘉湖、宁绍等粳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秀水110、嘉花1号、秀水09、嘉991、浙粳20以及杂交粳稻甬优3号、晚粳糯稻绍糯9714、春江糯2号、浙糯5号等品种(组合);金衢丽、温台等籼型杂交稻主栽区单季晚稻重点推广两优培九、协优9308、粤优938、中浙优1号、Ⅱ优7954、甬优6号,连作晚稻重点推广协优914、Ⅱ优8220、协优46等杂交稻组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要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要组织动员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确定示范内容,制定实施规划和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示范地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齐心协力,切实做好示范项目实施工作。要求村村有示范田,镇(乡)镇(乡)有示范方,其中县级百亩示范方不少于5个。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县(市、区)级中心示范方要选派技术骨干蹲点指导,在示范开展高产高效攻关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小区试验,做好示范方和试验田的苗情观察和田间管理档案记录。早晚稻生产期间,各地要做好检查督促和现场交流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各种途径提高技术到位率。在早晚稻成熟收获时,要组织力量对高产田和方进行产量验收,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四)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矛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开发研制、组装、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强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这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保证。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数量。积极组建种粮大户协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种粮大户的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七、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篇6

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证。全市粮食生产中。通过良种补贴等项目推进统一良种,强化服务。要因地制宜推荐主导品种。促进大面生产良种更新与普及;制定完善适宜各区域、各作物、各种植方式的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农业等粮食作物高产种植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实现科技进村、入户、田。依照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培训和指导的相关要求,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依照季节农时培训农民。同时,组织专家深入粮食主产区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通过手机、网络、电视专栏等及时技术要点,免费提供技术咨询,确保技术指导到位,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证。

营造粮食生产氛围。各乡(镇)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粮食生产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强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肯定要求。要不断加强对粮食生产中政策措施、先进技术、胜利经验、典型人物、丰硕效果和国家支持粮食生产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都关心支持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市政府各部门。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胜利应对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农业农村发展坚持了继续向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获得好收成,农民收入坚持较快增长。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我市今年粮食生产,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省委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为目标;以整合资源、增加投入为保障;稳定粮食收获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搞好合理布局,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和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应用进程,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有效保证全市粮食平安、社会稳定,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2.23万亩。粮食总产达38.8万吨。其中早稻种植面积36.3万亩、中稻种植面积10.6万亩、二晚种植面积38.58万亩。

三、工作重点

1.坚持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

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建立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各乡(镇)要认真贯彻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正确处置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目标责任制逐层分解到乡、村,把种植任务落实到农户、田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种双季稻田块一律种植双季稻,杜绝耕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确保全市粮食收获面积稳定在92万亩以上。

2.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认真做好粮食面积核实和种粮大户面积核实工作。确保各项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将中央提高粮食维护收购价、提高种粮补贴规范、扩大补贴范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乡、村、组。严格依照规范发放补贴,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规范、改变补贴用途、克扣农民补贴,及时足额将惠农资金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充分维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抢抓“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依照基本农田维护面积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指标原则。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效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推进工程措施和扩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栽培等农艺措施相结合,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年,全市计划实施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5%

4.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优化。全市计划推广水稻良种82万亩,1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认真抓好水稻新品种选育、引试、示范、推广工作。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8%其中超级稻推广面积达30万亩以上。主要推广淦鑫203金优458Ⅱ优航2号、扬两优6号、淦鑫688五丰优T025等。淘汰种性退化、抗性不强的劣质品种,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步伐。

扩大每片规模。做到市、乡、村层层有样板。年全市计划建设水稻高产创建样板10万亩。创建众埠镇、礼林镇、后港镇、浯口镇等4个万亩核心区。二要整合资源,2加大粮食高产创建力度。一要增加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由抓点向抓面延伸。实行挂钩联系制度、农技员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主要科技措施综合覆盖率达100%三要加强粮食高产创建管理,做到五个一”树立一块标牌,设计一张标示图,建立一套档案,编印一套技术资料,建立一个基础数据库。

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5万亩。水稻直播3万亩,3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抓好粮食作物先进技术措施推广。双季抛秧1.5万亩。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80万亩。

用好用活农机购置补贴。开展“推进机插秧,4加快农机化进程。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机遇。加快推进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等农机化进程。推进高产县”活动,搞好高家、十里岗、乐港等3个工厂化育秧示范点。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减轻农民种粮的劳动力强度,提高种粮效益。

5加强粮食平安管理。加强与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协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违法行为。保证粮食产品质量平安。

6加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机遇。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参与粮食生产新技术推广。涉农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推广机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7提高规模化水平。>

培养种粮大户和种粮专业合作社。提高产后加工水平,着力建设水稻生产示范基地。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打造粮食产品品牌,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8抓好防灾抗灾。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篇7

一、积极应对挑战,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际粮价大涨大落的复杂形势,面对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局面,面对百年奥运保供应的重大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正确把握形势,改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监督检查,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流通产业,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全国市场、受灾地区和奥运举办城市的粮油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宏观调控稳粮价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抓好粮食收购,种粮农民利益得到保护。20*年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5836亿斤(原粮,下同),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407亿斤。国家连续调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将稻谷最低收购价实施范围扩大到11个省(区)。在6个小麦主产省启动执行预案,全年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835亿斤,比上年增加256亿斤。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东北地区粳稻、玉米、大豆和南方稻谷的临时收储政策,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20*年收购临时存储稻谷236亿斤、玉米266亿斤、大豆13亿斤。粮食收购期间,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派出工作组,由负责同志带队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协调解决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各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引导和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撑了粮食市场价格,使农民得到实惠。国家增加政策性粮食收购、提高收购价格带动市场粮价回升,按商品量测算,使全国农民增收500多亿元。仅河南省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近500亿斤,全省农民增收30多亿元。

二是适时吞吐调节,粮食市场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面临国际粮食危机,粮价大幅上涨的严峻形势,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需求情况,适时安排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合理把握储备粮油的轮换时机和销售节奏,稳定了市场,保证了供应,避免了粮价大涨大落,维护了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20*年国有粮食企业销售粮食3328亿斤,其中销售政策性粮食952亿斤。

三是充实粮食储备,市场调控能力增强。认真组织实施中央储备玉米、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增储计划,中央储备粮、油库存同比分别增加122亿斤和75万吨。及时下达和督促实施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按照国务院部署,各地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地方储备粮规模指导计划和储备油规模标准要求,地方储备粮、油库存同比分别增加85亿斤和29万吨。

四是完善应急体系,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按照国家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本地区粮食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健全应急保障体系。适应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军粮供应工作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已确定粮油应急加工定点企业2374家,应急供应定点企业6595家,增强了应急保障能力,经受住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五是加强产销衔接,有效促进区域粮食供求基本平衡。20*年,国家下达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计划100亿斤,目前已累计完成92.5亿斤,有效地充实了销区粮食库存,缓解了产区收储压力。认真落实关内销区到东北产区采购粳稻运费补贴政策,促进东北地区粳稻销售。大力开展粮食产销衔接,通过举办各类粮食产销衔接交易会、贸易洽谈会、产销合作会,签订粮食购销合同410亿斤。

(二)抗灾救灾保供应取得突出成绩

20*年初,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波及到17个省(区、市)。在国务院煤电油运抗灾抢险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国家粮食局和受灾地区各级粮食部门把“抗雪灾、保供应、稳粮价、安民心”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受灾地区粮食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组织领导下,广大干部职工克服天寒地冻、电断路滑等种种困难,肩挑背扛、翻山越岭送粮送油,保证了受灾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及时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按照“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的标准,累计下达中央储备粮抗震救灾计划12.5亿斤,向四川省定向销售国家临时储存玉米3.95亿斤。紧急安排四川灾区粮食收购补贴和所需受损仓库维修、烘干设备采购资金2.35亿元。四川、甘肃两省以及云南、陕西部分市县及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切实做好成品粮油加工、调运和供应工作,做到路断、桥断、粮不断,确保灾区群众、抢险救援部队和抗震救灾人员“有饭吃”。不少灾区粮食部门的干部职工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冒着随时余震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全力投入抗震救灾保供应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粮食部门迅速组织捐款捐物,送温暖献爱心,有力地支持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在抗击严重自然灾害的战斗中,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作用,粮食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供应保障作用,军粮供应单位发挥了坚强可靠的后勤保障作用,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次会议将对全国粮食系统64个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124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一是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认真开展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总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就和经验,加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二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稳步推进。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继续推进职能转变,加快实行政企分开;不断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建设,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服务粮食宏观调控;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粮食经纪人的培训和引导,加快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到粮食市场调控、监管和行业指导、服务上来。

三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各级粮食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着力找准当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企业布局和结构。到20*年11月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18989个,其中购销企业13562个,分别比上年减少11.4%和8.2%;国有粮食企业职工69.9万人,其中购销企业职工51.6万人。全年安置分流职工再就业6.5万人,其中粮食部门安置4.4万人。企业扭亏增盈保持良好势头,据初步统计,20*年全行业国有粮食企业统算赢利20.9亿元,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等1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统算盈利。河北、广西、海南等省(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统算盈利。

四是多元粮食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放开粮食市场后,各地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加工和销售,拓宽农民售粮渠道,搞活了粮食流通。目前全国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各类粮食市场主体达到77498家,其中70%以上是多元主体。

(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粮食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抓紧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做好20*年新增10亿元中央补助投资项目审查工作,安排建设食用油和油料储存设施以及东北地区粮食烘干设施,总投资约25亿元。国家安排7.82亿元中央补助投资,重点安排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南、山西、广西等21个省(区、市)仓房维修改造和粮食仓储、烘干设施及物流体系建设。在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认真调研论证,提出“仓储物流工程配套”建设投资方案。各地通过政策扶持和投资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推进主要物流通道和节点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散粮运输装卸新技术新设备,湖北宜昌、广东东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陕西西安等地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二是粮食市场体系、统计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强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建设,发展区域性、专业性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目前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达到18个,全国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达到553家。积极推进粮食联网竞价交易,实现全国联网的批发市场达到23家,成功完成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性粮食交易任务,为应对国际市场粮价大起大落、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修订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完善食用油和粮油加工业统计指标体系。认真开展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做好粮食购销存月报、旬报和食用油、大米日报工作,完成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努力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三是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各地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11977家,其中国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324家。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将粮食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对粮油精深加工和产业化项目予以贴息。积极争取对重点粮食产业化企业的贷款支持,截至20*年11月底,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684家,在粮食收购、技术改造、基地建设等方面获得贷款997.7亿元。

四是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和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各地积极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山西、云南、安徽等地推行“示范库”建设,北京实行“千分制”考核办法,浙江等地实行“星级库”考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实行规范化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新的小麦国家标准,在小麦主产省推广使用小麦硬度仪,以仪器检验代替感官判定,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成都储藏研究所等9个单位建立了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数量动态检测、快速品质检测仪器、植物源杀虫剂新剂型、低温准低温储粮示范等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继续成功举办粮食科技活动周,积极倡导科学膳食,推动主食工业化,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食品。

五是农户安全储粮、“放心粮油”工程扎实推进。辽宁、山东、四川3省全面完成农户安全储粮试点专项,通过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的方式,为试点地区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技术,起到明显减损效果和示范作用。四川省在地震灾后克服困难,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新疆、安徽等省(区)自筹资金,积极开展农户储粮减损工程。继续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加强粮油质量监管和城乡营销服务网络建设。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组织全国150多家粮油骨干企业,共同签署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确保粮油食品安全承诺书,促进企业保护消费者权益。

(五)粮食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工作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和80%以上的市、70%的县级粮食部门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经过培训获得执法资格的人员2.5万人。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活动9万多次,及时受理举报、核查涉粮案件,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制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考核办法,修订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文书,完善配套制度,建立了行政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各地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部分地区开展了粮食流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粮食企业分级监管。北京等奥运举办城市加强对奥运供应粮油的监管,四川、甘肃等地震灾区在粮食供应中,实行了从原粮出库、加工、检验、包装、运输、分发的全程监管,确保了粮油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

二是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继续加强。认真组织完成对20*年3月末全国国有粮食企业库存检查,在企业自查和省级复查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派出工作组对河北、辽宁等8省市进行督查和抽查。及时核查粮食库存,总结分析检查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并向国务院呈报专项检查报告。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开展清仓查库的决定,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20*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检查办法,做好实施准备工作。

三是粮食质量监管工作全面展开。加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质量监管,对中央储备粮进行质量卫生专项抽查,组织25个省级粮食部门对地方储备粮质量进行抽查,完善了中央储备粮抽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组织152个质检机构对10个卫生检验项目的比对考核,检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完成316项国家粮油标准制修订工作,制订和粮食行业标准24项,小麦粉、食用调和油等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继续开展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及时掌握新粮质量状况,为指导粮食收购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推进粮食法治取得新进展。落实中央关于在本届人大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的决定,积极准备《粮食法》的研究起草工作。认真执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粮油仓库管理办法、粮油仓储设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范收购市场秩序,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工作。对419户企业进行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审核,目前全国具有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1997家,仓容规模9865万吨。

五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榨油商大会、第8届国际储藏物气调与熏蒸大会,承担谷物与豆类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在意大利主持召开谷物与豆类分技术委员会第33届年会,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粮食领域影响力。加强国内外粮食物流、散粮汽车运输、稻谷烘干等技术的合作研究和推广。完成粮食仓储行业淘汰甲基溴的国际援助项目。

六是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努力做好抗击严重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新闻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国家粮食政策,介绍粮食购销形势,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展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暨世界粮食日活动,为科学消费粮食营造良好氛围。

(六)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强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调查研究,健全体制机制,促进粮食流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粮食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加强干部职工培训,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认真贯彻中纪委全会、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全国党风廉政责任制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规划,推进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粮食系统查办案件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监督,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政治和纪律保证。

二、统一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去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经过几年高速增长后开始出现衰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扩散,粮食生产和供求形势、价格走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粮食宏观调控、库存监管、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亟待加强和完善,对进一步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各级粮食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新政策新部署,给粮食流通工作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粮食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总书记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总理指出,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闪失。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在粮食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必须瞻前顾后、留有余地,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粮食流通工作实际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在粮食工作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和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相统一,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既要防止粮食短缺供不应求、“米贵伤民”,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又要防止粮食价格走低、“谷贱伤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在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上,要坚持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财力增强相统一,进一步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既要健全粮食补贴制度,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支持增粮增收;又要健全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上,要坚持落实中央要求和调动地方积极性相统一,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既要求各地区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又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在粮食产业发展措施上,要坚持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相统一,促进产销区粮食产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主产区的扶持,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快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加强和充实粮食储备,完善粮食进出口和吞吐调节机制,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加大对粮食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改善粮食仓储条件;积极搞活流通,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完善产销衔接;加强对粮油消费的引导,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

(二)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变化,给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提出新要求

从国际市场看,去年粮食价格经历大起大落“过山车”式的变化。上半年,国际市场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品种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全球“粮食危机”。下半年,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引发世界粮价上涨的能源因素消失;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粮食的金融属性明显减弱;全球实体经济发展减速,工业用粮(油)消费需求疲软,世界主要粮油品种价格快速回落。20*年12月末,国际市场主要粮油品种价格水平较高点时下跌了40%~50%。目前美国玉米运到国内完税价格为1620元/吨,考虑品质差价因素,与国内南方玉米港口分销价格基本持平;美国软红冬小麦完税价格为1860元/吨,较国内同品质小麦价格低100元/吨;大豆完税价格为3300元/吨,较国家收购价格低400元/吨。价格飙升刺激了谷物和油料生产,2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2.16亿吨,同比增长4.5%,其中小麦产量增长12.3%,油料产量增长6.9%。但是全球主要粮油品种库存消费比为历史低水平,国际市场粮油品种价格仍处于此次波动之前的历史高位。

从国内情况看,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供求状况进一步改善。稻谷产需趋紧状况有所好转,小麦和玉米继续保持产大于需的格局,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预计20*年进口大豆3700万吨。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上公认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中央储备规模稳定增加,地方储备逐步充实,国家临时存储粮食库存较多,为做好粮食宏观调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平衡。在国有粮食企业库存中,大米、小麦的库存比重分别为20.9%和59.8%,大米偏少,小麦偏多;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库存比重较低;成品粮特别是小包装成品粮库存偏少。在区域布局上,主产区粮食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73.2%,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只占12.1%和14.7%。目前主产区正在增加收购,库存量还将增加,而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一些地方库存比较薄弱。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销衔接,做好粮食移库工作,充实薄弱地区粮食库存,在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防止某些品种、局部地区的供求严重失衡和价格剧烈波动。

当前,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大幅下跌与国内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同时出现,增加了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为了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20*年国家先后三次下达粮食临时收储等计划5050万吨,其中玉米临时收储计划3000万吨,稻谷临时收储计划1750万吨,大豆临时收储等计划300万吨,最近再次下达第四批临时收储计划800万吨,这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粮食价格下跌的势头,但是价格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考虑到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还需要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在国内市场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要防止有的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因此,今年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适时适度吞吐调节,加强进出口调控,妥善应对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不利影响,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保护国内粮食生产。

(三)粮食市场主体结构和库存结构发生新变化,给粮食库存监管工作提出新要求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粮食市场主体结构、库存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搞活了粮食流通,但也发现部分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不严格、不规范,不易摸清库存底数,加上分布点多面广,给粮食库存监管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各级储备粮规模不断增加,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范围扩大,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存储粮等政策性粮食占到国有粮食库存总量的80%左右,粮食库存监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价格波动大,个别企业存在“转圈粮”、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粮食销售后不及时减账、违规销售粮食等现象。这些都是当前粮食库存监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加大监管力度。

(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给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提出新要求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一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经营性亏损挂账负担沉重,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企业改革和发展缺少必要后续政策支持。二是在粮食收购中,托市主体收购已经成为主要形式,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和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有带动力、辐射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四是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分布不平衡,一些地方严重不足,部分基层粮库长期超负荷运转,缺乏资金维修改造,粮食市场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标准基础薄弱,不适应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需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做好20*年粮食流通工作

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形势,20*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要求,实施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坚持服务三农,促进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坚持改善民生,切实保障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坚持改革创新,理顺粮食流通体制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重点任务是:抓好收购促增收,充实储备强基础,清仓查库摸家底,加强调控稳市场,深化改革促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抓好收购,充实储备,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物质基础

一是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工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抓好粮食收购,是政府掌握粮源的关键,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举措,也是粮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认真总结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进一步完善执行预案,加强政策宣传,提前做好启动预案的准备工作。要认真执行国家临时收储粮食政策,确保理解政策无偏差,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缩水。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过程中,要发挥好地方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的积极作用。中储粮公司要与地方粮食部门加强沟通协商,在收购库点的选择上要征求地方意见,在费用拨补上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地方粮食部门要主动配合,协调地方粮食企业,积极支持中储粮公司完成好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鼓励企业增加粮食商业收储,加强对企业落实国家粮食收购质价政策的监督检查。各类粮食收购企业要准确把握质价政策,坚持优质优价,以质论价,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各类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保持必要的库存量,承担社会责任。当前粮食收购工作任务很重,各级粮食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

二是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能力。各地要按照国务院规定和有关部门下达的分省(区、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指导性计划,利用粮食丰收的有利时机,抓紧充实地方储备。要根据粮食应急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充实成品粮油应急库存。大中城市、重点地区和薄弱地区要增加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库存,确保10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其他地区也要建立必要的地方粮食储备,增强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

三是加强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央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跟踪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进一步完善轮换机制,推进中央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进行交易,使中央储备粮轮换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结合中央储备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增储等工作,继续优化产销区中央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逐步增加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品种的储备数量。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日常监管和质量抽查,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轮换规范。

(二)清仓查库,摸清家底,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全面查清国家库存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准确掌握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决策依据。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进行一次清仓查库,摸清家底,既做到政府心中有数,也让群众感到放心”的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要求和部际联席会议的部署,组织和抓好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

这次清仓查库是2001年以来的又一次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粮食库存大检查,既是对粮食库存家底的一次大清查,也是对粮食部门工作的一次大检验。检查的重点是,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中央临时储备、临时储存进口粮和国家临时储存粮)、地方储备粮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情况,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的数量、品种、质量和粮权归属情况,企业粮食库存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以及与信贷资金对应情况,政策性粮食存储企业的补贴资金下拨使用情况,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的情况,并选择部分在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查。检查的要求是,全面检查要落实“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省级复查、国家有关部门抽查要采取随机抽样、突击检查等多种方式,确保库存清查扎实进行,进一步摸清粮食库存底数。

这次清仓查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在地检查”原则,各地要高度重视,各级粮食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情况,按照统一部署和业务分工积极开展工作,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参加清仓查库工作。要抓好清仓查库检查人员的培训,重点做好库存实物、统计、财务、质量检查方法及表格填报等方面的培训,既要培训好师资力量,又要培训好参加抽查、复查、普查和督导的工作人员,保证清仓查库工作顺利进行。

(三)稳定粮价,保障供应,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

一是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工作,掌握好调控时机和力度。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合理确定销售底价,分期分批安排最低收购价粮食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的竞价销售。各地粮食部门和托市主体要督促有关承储企业认真履行合同,严格按规定出库,保证销售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政策性粮油交易过程和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交易行为,严格交易管理,确保交易活动正常进行。对干扰客户正常交易和设置障碍影响粮食出库的承储企业,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是加强粮食移库工作和产销衔接,充实薄弱地区粮食库存。中储粮总公司及相关分公司要认真做好最低收购价粮的出库、发运、接收、入库和监管等工作,各有关省(区、市)粮食局要积极协助,力争按时完成移库任务。为鼓励销区到东北产区采购粮食,国家继续对入关的粳稻和大米给予运费补贴,东北地区和销区省份要加强沟通,督促落实购销合同。对确需紧急调运的粮食,各地要及时上报,以便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统筹安排运力,保证作为重点物资运输。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稳定销区粮源渠道。

三是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启动过预案的地区,要按要求抓紧做好仓储设施、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的维修工作,恢复应对粮食应急状态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预案和相关实施细则。没有启动预案的地区,要学习借鉴启动预案地区的经验,完善本地区预案,切实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进一步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分析。督促各类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组织开展巡查和培训,提高统计质量。认真组织社会粮食、食用植物油和油料供需平衡调查,做好粮油加工业统计工作,掌握粮油供需和加工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密切关注国内外粮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加强信息监测和统计调查分析,及时提出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建议。进一步完善信息制度,及时公布粮食政策信息和供求、价格信息,加强新闻宣传,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

五是牢固树立“以兵为本”服务宗旨,加强全天候军粮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粮源筹集能力、成品粮油储备能力、应急加工能力、应急运输能力和军粮供应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突出抓好军供企业改革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军供网点布局,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功能。

(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加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设

一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粮食购销主渠道。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政策措施,继续解决企业“三老”中的遗留问题,加大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以骨干粮库为主体,实行兼并重组,组建公司制、股份制粮食购销企业,完善粮食购销网络,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夯实主渠道基础。严格规范国有粮食企业产权改革行为,落实对外资兼并重组国有粮食企业的安全性审查和监督。

二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积极争取财税、金融等部门的支持,择优扶持若干个有竞争力、带动力、效益好的大型骨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兼并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发展粮食科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发展精深加工,培育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增加就业岗位中的带动作用。

三是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结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推进粮食仓储、物流、烘干设施、油料及食用油库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需求、方案论证和申报审核等前期工作,加强在建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点建设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建三江、长春、大连等玉米和稻谷物流节点;黄淮海地区的郑州、诸城、邢台、宿迁等小麦物流节点;长江流域的南京、武汉、长沙、九江、成都等稻谷物流节点;加强和巩固在建的物流节点。认真研究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食用油加工业发展规划,加强对粮油加工业的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积极引导粮油加工企业整合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科技和产业化项目,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应用,启动部级粮食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粮食行业科技进步和跨越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继续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继续组织实施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抓紧建设北京、上海、云南、广西、新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扩大交易市场联网范围,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督机制,提高交易效率。加强农村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基层粮食部门要合理规划布局,选择一部分信誉良好、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基层粮食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指导企业盘活资产,发展乡村粮油超市、连锁店、配送中心等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巩固和发展农村粮食流通网络。鼓励和支持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发展,大力培育农村粮食经纪人和粮食经济合作组织,搞活粮食购销和经营。

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促进科学健康消费。扩大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试点范围,推广安全储粮技术。各试点省份要加强组织管理、指导和协调,做好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和组织实施工作,确保试点专项按期完成并取得实效。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财政支持,广泛筹集资金,推广农户安全储粮。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加强放心粮油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推广节粮先进技术,倡导科学消费理念,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五)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进一步推进粮食依法行政

一是继续贯彻执行两部条例,健全粮食法制体系。认真执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快健全粮油仓库管理、粮食仓储设施管理、粮食质量监管等配套制度,提升企业粮油储藏技术应用水平,规范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各级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完善粮油质量标准体系,开发和推广粮食卫生快速检验技术,提升粮食质量卫生检验能力。落实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出库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认真总结两部条例实施经验,加强《粮食法》的研究工作。

二是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要健全粮食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体系,不断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素质。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出库和跨省移库情况、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成品粮油市场检查。继续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案件查处工作机制,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监管,继续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和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审核工作。依法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加强对取得收购资格企业的指导、监管和服务,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严格按程序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加强对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的监督检查,为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四是切实加强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继续狠抓安全生产。全面开展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进一步提升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指导和检查,重点防范粉尘爆炸、火灾、粮食烘干和浅圆仓、立筒仓作业中的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对储粮化学药剂和大型设备的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安全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进一步抓好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粮食部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不断强化党员教育,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谋划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措施、领导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二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部署,根据粮食行业特点和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对这项工作,我们还将专门召开纪检工作会议进行部署。

三是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要求,切实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调查职责,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建设高素质粮食行业干部职工队伍。

食品推广策划方案篇8

一、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建设,提升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把解决社会矛盾纳入法治化程序,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法治化管理轨道;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社会得到弘扬,法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法治实践活动得到广泛开展。95%以上的普法对象普遍接受法治教育,9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或基本达到“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标准,95%以上的部门和基层单位达到或基本达到依法治理标准。

二、工作措施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1、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2014年上半年党委中心组进行7次集中学法学法,内容涉及国土、计生、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政策。下一步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中心组成员结合年终述职专题汇报1次学法用法守法情况。

2、加强镇村干部法治能力培训。

村(社区)干部上半年开展培训8次,内容涉及村级公开、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应急处理等方面内容。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镇村(社区)干部的培训,提高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3、开展全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活动。

学校法制副校长讲课4次,内容涉及安全、消防、禁毒。全面各部门共进行街头宣传12次,有15000人受益。下一步结合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等不同重点对象的特点,深入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组织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强化法制副校长具体职责,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大走访、大送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等法治惠农活动,大力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深入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法律六进”活动,组织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各项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引导群众自觉遵法守法,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履行法定义务。

4、扎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按照我镇“六五”普法规划要求,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法治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广和法制文艺汇演、巡演活动,打造有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制农家书屋等“一村一品”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作用,利用镇法制长廊、村(社区)法制宣传栏、电视、广播、政府网站、普法微博、QQ群、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平台广泛开展普法宣传,进一步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社会覆盖面和渗透力。

5、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根据本镇特点,在交通要道、政府办公大楼、车站、医院、银行等公共区域建立固定法制宣传设施,向社会广泛宣传依法治镇的意义、任务和工作重点。要广泛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典型,为依法治镇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完善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制度机制。强化法律的刚性约束和制度约束,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7、落实完善党务公开及建立健全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或依照有关规定等不宜公开的以外,党委的决策事务均应通过多种方式公开。严格执行《省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加强备案审查,维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与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

8、建立完善政府依法决策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依法决策制度机制,将决策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完善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编制重大事项行政决策风险分析的评判标准、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坚持把部门论证、公众参与、民主协商、专家论证、专业机构测评、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

9、加强便民服务建设。以便民、利民为根本,推进和完善并联审批、网上审批、一站式服务,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实现提速增效。

10、深入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系统建设。落实镇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政职权动态调整制度,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全面完成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建立包含行政职权目录、电子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基础平台和行政权力运行监察平台的“一目录、一厅、二平台”运行系统,实施行政权力事项公开、行政权力运行透明、行政监管实时到位。

11、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有效解决各行政执法部门在履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12、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最全规范、最优标准、最小自由裁量、最大公开和最严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避免执法随意性和不公正。

13、加大安全生产依法治理力度。强化安全生产准入与安全生产执法,加强安全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矿山、危化品、交通、建筑、燃气、学校及周边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落实安全生产“两个责任”;突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打非治违”和隐患动态排查治理;实行安全生产“五级监管”;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社区、安全文化、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和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

14、加强食品药品依法监管。加强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执行食品药品、食用农产品法律法规,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责任追究。深化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抓好酒类行业治理。加强镇食药监管所建设,推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15、依法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把依法行政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大规划建设监管力度。

16、加强法、检部门司法公信力建设。加强案件质量管理,严格案件办理期限,强化办案质量责任制,不断提升案件质效。深入实施量刑规范化工作,强化司法为民措施,加强巡回审判,深化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加强自身监督,积极推进检务公开,推行“阳光检务”,增强检察机关的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17、集中清理和处理积案。统一建立积案台账,严格依法执行案件时限规定,逐案落实责任单位,限期办结。加大法庭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加快建设“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强化执行征信建设,提高执行工作质效。

18、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降低受援门槛,扩大受援范围,畅通援助渠道,做到应援尽援。继续抓好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切实做好死刑、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等刑事法律援助。围绕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做好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外出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和异地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

19、依法治理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对土地征收、城乡建设、涉法涉诉、涉军群体、劳动社保、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等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采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联合接访、重点包案、挂牌督办等方式集中攻坚化解。深入推进“诉非衔接”,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20、依法治理重点区域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综合体系。对社会治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整治行动,始终保持对暴力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切实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提高治理管控能力。加强禁毒工作,做好刑释解教、社区矫正、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管理,依法打击暴力犯罪和多发财以及涉及“黄赌毒”的犯罪,增强群众安全感

21、依法治理秩序。完善大调解工作衔接制度机制,发挥好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物业管理等重点领域专业调解工作机制建设。强化秩序专项治理,推动一批积案进入法定终结程序。对缠访闹访、越级非访、以访牟利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治理行动,规范行为,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建立完善网上受理的平台和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依法终结制度。

22、依法治理网络环境。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严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和处置,加快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开展涉网违法犯罪“破案会战”,确保国家信息和网络安全。

23、扎实推进各级单位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法治示范镇、学法用法示范单位、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诚信守法企业等示范创建活动,调动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积极性,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24、切实推进依法治村(社区)工作。加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力度,开展法律进村(社区)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到各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法律宣传、法律援助。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切实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确保村民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维护。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各村(社区居)委会、各企(事)业单位要强化依法治镇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和依法治镇工作职责,明确职能定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特别是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逐步推进人员到位。强化依法治镇工作队伍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依法治镇工作的有效开展。镇依法治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职责,加大力度,加强协调、检查和指导,督促各村(社区居)委会、各企(事)业单位完成依法治镇工作任务。

(二)有效保障工作经费。根据工作需要,依法治镇工作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增加;各部门、各单位应根据工作任务需要确保依法治理建设的专项工作经费;要及时解决依法治理工作所需办公设施、宣传设备、交通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切实保障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上一篇:大型论坛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建材企划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