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07 21:55:13

制度管理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篇1

文件编号

X-WI-QM03-2016

受控状态

受控

版本号

B/0

文件名称

质量体系运行监督管理

制度

生效日期

5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目的

为加强对公司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管,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第2条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审核监管。

第3条

权责

1.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审核。

2.各部门负责配合质量管理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

3.各部门依据本部门职责和管理制度及时完成相关工作,保证审核活动顺利进行。

第二章

工作程序

第4条

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

各部门应对本部门质量工作开展自查活动。质量管理自查的依据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及支持性文件。

第5条

质量管理自查内容

1.

质量管理自查内容包括质量管理制度的符合性,质量管理制执行的有效性。

2.

公司各部门需严格按依据《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条款的要求进行作业,并建立相关记录,定期对本部门工作进行检查;

第6条

质量评审类别

1.

质量部定期对公司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各部门需及时整改。

2.

一般审核:各部门按时间节点完成本部门内部质量记录的汇总,并将质记录提交质量部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由质量部对各部门质量工作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部门主管领导,并提交人力资源部存档。一般审核每月进行一次。

3.

定期内审:为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适宜、充分和有效,质量部定期组织开展质量内审活动。开展内部审核可以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发挥预期的作用,并将内部审核过程中识别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进行整改,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定期内审每季度开展一次。

第5条

审核范围

1.

人力资源部:

a)

员工档案,包括劳动合同、简历、学历、岗位职责;

b)

人员培训:包括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c)

人员健康档案;

d)

员工绩效考核;

2.

行政部

a)

经营场所、库房,产权证明、租赁协议;

b)

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管理文件;

c)

基础设施设备管理文件及管理记录;

d)

档案管理、外来文件管理;

医疗设备事业部:

3.

销售部

a)

年度工作计划;

b)

销售人员资质证明;

c)

销售合同;

4.

商务部

a)

收集、审核二类医疗器械供方加盖企业公章的企业资质文件和销售人员授权书。

b)

收集审核二类医疗器械购货方加盖企业公章的资质证明文件;

c)

合格供方名录、供方评价;

d)

建立销售记录,记录内容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资粮管理规范》要求;

e)

客户满意度调查的实施情况,客户投诉的解决情况;

f)

数据分析:包括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顾客投诉问题汇总分析等相关记录;

g)

合同评审;

5.

市场部

a)

年度营销计划;

b)

市场活动策划、实施、输出文件;

c)

市场分析、发展、规划文件;

医疗服务事业部:

6.

采购部

a)

供方资质收集审核,收集加盖供方企业公章的企业资质文件和销售人员授权书。

b)

提供首营企业现场审核报告或书面质量调查报告;

c)

采购合同或采购协议内容与应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d)

采购记录内容应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e)

采购合同评审;

f)

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开展供方评审;

g)

退换货、不合格品管理文件及记录;

7.

仓库

1)

现场

a)

仓库布局、区域划分明确;

b)

办公区与储存区由隔离设施;

c)

保持环境要求:整洁无污染源、内墙光洁、地面平整;

d)

设施设备:保持货架、隔离设施完好,做到物尽其用;

e)

产品包装标识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要求。

2)

计算机系统和文件

a)

计算机系统应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北京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的内容;

b)

提供库房管理制度文件及环境监测记录;

c)

提供盘点记录做到帐物相符;

d)

提供产品维护记录;

8.

销售

a)

三类耗材购货方资质收集审核;

b)

销售合同、合同评审记录;

9.

质量管理部

a)

组织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制度的执行,并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和持续改进。

b)

负责收集与医疗器械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实施动态管理;

c)

督促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执行医疗器械的法规、规章及规范;

d)

组织验证、校准相关设施设备;

e)

组织开展内审管理评审工作;

f)

产品入库验收和出库复核记录;

第6条

审核方式与奖惩办法

1.

一般审核:

a)

每个月10号开展月度质量记录审核工作审核期为一周,各部门应在10号前提交各自质量记录。

b)

审核过程中对不符合《记录控制程序》要求和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记录填写方式进行标注,并发回提交部门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再次提交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准予归档。

c)

对不能按时提交记录或不能按时完成整改的部门,将情况上报人力资源部,对部门或个人当月绩效进行相应减分。

2.

定期审核

a)

质量部制定审核计划,并将计划下发相关职能部门,各部门按计划实施内审工作。具体内容依据《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执行。

b)

个部门应积极相应、大力配合完成内审工作。内审首次会议与末次会议部门主管领导应到场。对内审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按要求及时完成整改。

c)

内审结束后由质量部形成内审报告,对体系运行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进行汇总,将不合格项上报总经理审批,并针对不合格项目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各部门根据纠正预防措施开展整改活动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d)

整改完成后由质量部编制,上报总经理批准后关闭纠正预防措施。

e)

对不能提交审核资料以及未按时间期限完成整改的部门,质量部将具体情况上报总经理并提交人力资源部,对相关部门或个人年度绩效考核进行相应减分。

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Ryzur-QP4.2.4-2016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Ryzur-QP8.2.4-2016

条相关记录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制度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8127(2016)01-0061-03

水利行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后勤管理面临资产增加、管理队伍壮大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在制度体系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完善的后勤综合管理制度体系,为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后勤制度管理与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各项工作的全面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节约型后勤制度体系建设,为后勤的全方位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本思想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水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不重视后勤管理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建设对整个水利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思想意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后勤制度管理水平,为后勤制度的全面优化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制度建设与整体管理意识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制度体系建设水平,为制度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1]19-20。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办公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的配置标准出发,确保各项资产配置能够符合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全方位资产配置水平,为资产的全面优化和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的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全面构建制度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科学化与健全管理机制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各项后勤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在不同的后勤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制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后勤管理机制建设与后勤管理模式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后勤管理战略,为后勤管理的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总结经验,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制度,全面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为完善各项后勤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要从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总体思想出发,确保后勤管理能够符合管理合同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提高良好的平台。

(三)解决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通过优化各种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手段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手段把各种后勤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的优化和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面临水利行业庞大的后勤软硬件环境,必须从综合管理角度出发,管理手段需不断的改进,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平行业的后勤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适应后勤管理科学性、先进性、精细性的要求。从不同的后勤管理制度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策略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队伍管理、软件管理、基建管理等方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节约型原则,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水利行业在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综合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要加强组织管理,增强节约意识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织管理,全面增强节约管理意识,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节约意识,从大局意识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各项工作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效率。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后勤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出发,确保各项管理体系建设能够符合监督管理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和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在水利行业多层次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管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管理质量,为后勤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后勤管理体系建设中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管理机制建设,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水利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理顺各种资产,对各种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提高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水利设施、房产、办公设备、水电设备等资源控制管理出发,确保水利行业各项资源管理能够符合后勤管理的要求。从战略高度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科学合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提高综合管理效益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管理效益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综合管理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制度设计的细节入手,根据资源消耗的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后勤节能化管理水平,为后勤合理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入手,全面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益,为水利行业各项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水利行业在科学规划后勤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全面布局,对各项管理模式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方位后勤管理,确保后勤管理能够在管理制度框架内发挥积极的作用。水利行业在新环境下面临发展的机遇,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框架入手,积极稳妥地实现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全面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数字化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后勤管理步入高水平的重要条件,需要从后勤管理的重要支撑建设出发,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水利后勤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先进的管理机制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后勤管理优化,实现对后勤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后勤管理战略化水平,实现对水利行业后勤的全面优化管理。

三、结语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源管理的标准出发,全面推进各项水利管理机制建设,为水利后勤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管理水平。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数字化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整个后勤水平提升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要抓住机遇,全面利用各种科技手段,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改进创造积极的环境,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优化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的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出发,积极稳妥的对各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对后勤管理的全方位控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节约型管理模式出发,全面推动后勤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杜红霞.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长沙大学学报,2013(04).

[2]陈国凤,庄栋良,李进西.高校后勤社会化过渡阶段探讨[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3(01).

[3]王凤珍.ISO9000标准框架下的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4(01).

[4]孙德权.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选择及要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1).

[5]石贤光.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13(06).

制度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规章制度;流程管理;管理体系

近几年,我国企业在迅速的发展,随着企业产能的扩大和生产规模、管理的提升,企业由一般粗放型生产向着精细化产品生产转型、由单纯的军品研制生产向多元化市场发展、由分散产品生产模式向产品化设计生产模式改变,企业的战略定位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各项管理也开展了提升活动。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型也成为企业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1],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其所包含的规定、办法、细则、规程等文件必将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因此改进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构建科学、清晰、流程化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1、相关理论综述

(1)企业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出台后才被正式予以界定,它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特点[3]而制定的职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处理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相互关系的准则,是依法治企的依据,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1]。其一般表现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和奖惩办法等[3]。

成功的企业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长久的成功,就必须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使之得到贯彻执行[2]。

(2)流程化管理

是一种过程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其核心是过程,过程是,有的完成工作,有一定的条件下,相关的信息根据数据单位,不同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传递路线图[4]。流程管理规范化的构造端的卓越的业务流程为中心组织的业绩持续提高业务目的的系统化方法[5]。工作流程安排到通过过程的各部门和各部门,通过表演评价系统的实施,目标和鼓励成功传导各水平的企业,在各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积极推进流动的良性驾驶。这个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化处理,有若干的工作项目和它们的相关人及相互说明工作关系很好,从而实现目标的精细化管理[4]。

2、流程和规章制度的关系

首先规章制度和流程有着各自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和流程产生的时机不同

任何一个企业在诞生之时,就存在着流程,只是这些流程很多时候没有被规范化。而制度则是在企业的管理者看到企业运行中出现问题,或预计到可能出现问题时建立的。

(2)制度和流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同

流程一般是用图表表示,可直观的看到业务活动的各个步骤和环节。流程和流程之间通过流程接口连接起来,形成企业的业务活动框架。但流程在描述上不能展示流程的设计思路、执行时的细节以及不按要求执行导致的后果等内容。制度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由于制度一般是文字形式来描述,不够直观,因此内容上有较多重叠,如果制定时缺少沟通,可能会出现冲突。

所以本文将流程化管理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形成两者在管理上的优势互补,并采用问题导向,运用流程化的管理理念来搭建企业规章制度的框架,建立完善的流程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3、企业规章制度管理中流程现状

(1)规章制度体系状况

目前,企业规章制度体系经过近七年多的建立和完善,框架已搭建,各类规章制度已了很多,基本上都是由职能部门起草的,也就是说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还仅仅是职能制度管理模式,在规章制度体系整体结构上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2)规章制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规模的数量以及所涵盖职责还是比较全的管理、严格的,尤其是要致力于理都是比范,得到了纲常的企业科研产、经理安排,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规章制度的形成、、考核评价和检查监督以及整个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构建等几个角度给出具体的建议和阐释。

4、总结

企业流程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就目前而言,将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流程化改造,建立流程化制度管理模式,将会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内部管理的阻力和内耗,对企业规范管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浅析规章制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4,(1):104.

[2]陈雪岩,徐锦文.对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探讨[J].商情,2012,(19):206-206,118.

[3]吴书慧.企业规章制度管理误区及应对技巧[J].时代经贸,2012,(15):90.

制度管理体系篇4

所谓薪酬,就是指员工通过为所在单位提供劳动所获取的薪酬补偿。薪酬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经济性薪酬、非经济薪酬。经济性薪酬是以货币形式,向员工支付报酬;非经济性薪酬不直接将报酬以货币形式发放给员工,而是以其他福利方式回馈员工。任何企业都需要制定薪酬管理制度,尤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更需要制定且完善薪酬管理制度体系,实现薪酬管理的规范化。

关键词:事业单位 薪酬管理 制度体系

薪酬管理主要有三大目标,分别为合法目标、公平目标、效率目标,要想充分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实现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合法性目标是薪酬管理的基本要求,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确保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不违背法律要求,处于合法范围。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的建立对实现薪酬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制度有着利益分配功能,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现状

1.激励性不强。

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关联,由政府人事部门对薪酬分配模式进行统一制定,通过逐级审查后,便可将薪酬工资发送至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与私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具有一定差异,两者的职能、性质均不同。从现阶段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情况上看,其激励作用不强,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很难提升,无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2.薪酬管理具有职务倾向性。

在私营企业中,领导非常重视具备突出能力的员工,员工考核合格后,便能够胜任该岗位,充分发挥其能力与优势,根据员工的表现决定薪酬的高低。不过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员工的学历、资历、职务职称与其薪酬水平存在很大关联,薪酬管理具有职务倾向性。

3.薪酬管理缺乏科学性。

薪酬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员工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反映,是一种物质结算方式。在私营企业中,管理人员为了使员工工作积极性得以激发,提高其技能水平,通常会组织培训活动,并鼓励员工参与。尽管在现阶段,事业单位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为员工组织培训活动,不过并没有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例如在培训过程中,为了凸显部分员工的工作能力,将其工资薪酬公开,然而这种方式是对员工隐私不尊重的表现,导致员工心理产生不满。

二、事业单位构建员工薪酬管理体系的方法

1.对薪酬结构合理设计。

在设计薪酬结构前,必须对薪酬市场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外部市场调查、内部市场调查两种形式。内部市场调查内容包括人才定位、员工群体、经济承受能力、工作目标、内部薪酬结构、公平程度、薪酬差距、满意水平等。外部市场调查包括本行业的薪酬支付、薪酬组成、薪酬水平、薪酬结构等,通过采取市场调查措施,有利于为制定薪酬方案提供依据,确保薪酬方案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

2.实现薪酬体系的多元化。

岗位工资并不止存在一种形式,它可通过多种形式为员工支付报酬,其中包括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等。就岗位工资制而言,可考虑到岗位特殊性,建立多元化分配机制,利用不同手段调控工资形式与结构,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工作热情得以激发。另外,绩效工资制度也属于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工资与个人的经济收益、个人绩效存在很大关联,主要重视结果。绩效工资对员工心理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可使其潜力充分发挥。目前,在薪酬体系中,还增加了结构薪酬、混合工资制等内容,具备岗位工资、能力工资两者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水平。不同要素、不同形态的工资单元可以使员工积极性得以调动,对事业单位有着推动作用。

3.构建薪酬增长机制。

在事业单位中,薪酬增长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员工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事业单位针对表现良好的员工,可以采取奖励策略,激发员工潜力。在薪酬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到员工的心理行为变化,若薪酬结构设计不合理,则会导致员工产生不良情绪,无法提高薪酬满意度。企业可以通过绩效的方式,鼓励员工努力工作,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紧密相连。

4.改革事业单位分类。

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分类改革需配套进行。首先,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使薪酬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明确分类管理要求,强化对事业单位的薪酬进行管理。另外,事业单位要变革薪酬管理手段,政府以往是微观管理,现阶段可调整为宏观把控,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分配自,在薪酬管理中,遵循兼顾公平、效率优先的原则,实现分配激励机制的多样化,增强其灵活性。

5.对岗位评估进行完善。

要想体现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就必须遵循以岗定薪的原则。事业单位要鼓励员工参与到岗位评估中,使岗位评估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做到权责对等,根据不同岗位的任务、性质,决定员工薪酬,体现薪酬分配的公平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薪酬管理更加规范化,量化岗位考核指标,对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有利。

三、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作用

1.增强竞争力。

员工薪资条件与员工就职意愿存在较大关联,如果薪酬符合职位要求,则员工满意度会大大提升。伴随员工工作时间的延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对薪资待遇进行调整,使员工积极性得以激发。事业单位构建薪酬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使市场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薪酬激励可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于工作能力一般的员工而言,他们的薪酬与他人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开始产生懈怠、懒散行为,这种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事业单位必须采取薪酬激励策略,使员工积极性调动,促使他们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3.推动事业单位员工素质的提升。

事业单位员工要想提高薪酬水平,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水平,达到这一目的。事业单位要为员工提供加薪空间,使员工思想行为模式产生变化,鼓励员工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提高工作技能,从而使事业单位的总体工作水平提升。薪酬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可有效推动员工自我能力的提升,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提高凝聚力。

事业单位是一个组织整体,它由很多个体职工共同组成,薪酬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不能够单纯考虑部分员工的利益,必须考虑到整体员工利益,遵循公平、客观的原则,提升企业凝聚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薪酬管理制度的构建对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形成良好竞争、合作关系,促使企业内部凝聚力提升。

四、结语

薪酬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薪酬结构设计中,必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事业单位管理者可定期考核员工的能力,通过员工能力衡量薪酬水平,充分体现薪酬管理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另外,事业单位要构建奖励机制,针对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奖励,其奖励形式要多样化,例如可以给予春节探亲费、交通补贴等福利待遇作为奖励,根据员工的表现提供福利待遇,使员工体会到事业单位的人性化管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本文对事业单位员工薪酬管理制度体系构建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对薪酬管理制度增强了解,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现状及有效措施的探究[J].经济师,2015(05):227-228+231.

[2]韩迅.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5):249-250.

[3]柴湘蓉.关于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13):100-101.

[4]彭洪.探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127+156.

[5]董贺新.事业单位职工薪酬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9):215-216.

[6]孙小兵.文物事业单位绩效薪酬管理模式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

[7]石雪清.浅析中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86-87.

制度管理体系篇5

一、高校实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实物档案是以物质实体为载体的一种特殊门类的档案,可由纸质、木质、陶制、石膏、水晶、玻璃、金属、布料、塑料等多种材质构成,具有载体特殊、形式复杂多样,形状、体积、规格、大小各有差异,占用存放空间,备份难度大,易受损坏,以及超大超重、非一人能搬运等特点。因此,目前高校实物档案管理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收集困难,散失较多。人们在思想意识上不重视实物类档案,认为只有纸质档案才重要,实物档案可有可无,想归就归,不想归就不归,工作中即使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珍贵的实物档案也不及时归档,随便找一仓库堆放,无人管理,时间久了,散失较多。

2.管理方法落后。很多高校的实物档案收集归档后,只是简单地贴上标签,找一空闲房间一堆,再无人问津。

3.利用率极低。大部分实物档案收集后,存入库房,很少利用,从而失去了其价值。

二、高校实物档案管理体系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高校实物档案管理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根源在于高校实物档案管理体系缺乏制度化。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物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却缺乏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需要改变落后的、传统的管理方法。因此,高校实物档案管理体系制度化建设是极其必要的,制度建设是做好高校实物档案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校实物档案管理制度要依据国家和地方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才具有可执行性。开展制度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物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家高等教育档案归档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实物档案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不仅要明确高校实物档案管理体制和任务,更要对实物档案从形成到利用等各环节做出详细的说明。实物档案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物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能够完善实物档案工作体制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对于实物档案管理者来说,实物档案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实物档案工作按照规定顺利完成;对于高校实物档案工作的发展来说,实物档案管理制度能够进一步规范高校实物档案工作,提高实物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实物档案。

2.实物档案工作中各环节制度的建立。实行统一的实物档案管理制度,可以使实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具有规范性,可以完善实物档案管理手段,使各项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得实物档案工作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对于高校实物档案工作来说,有了合理而规范的规章制度,从归档、立卷到利用不仅能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效率。3.实物档案利用制度的建立。可根据利用者的各种需求,建立符合现状的服务机制,简化、明确各项利用制度,更加体现便捷性、灵活性。例如,学校团委在参加校级以上的活动中获得的一些奖状、奖杯等,如需要摆放在本部门,只需部门到档案馆递交归档清单,档案馆给实物档案编号标签,登记入账,实物就可以存放在该部门。有的部门办展览,需大批、长期借出相关实物档案,只要进行登记即可。这样,既提高了实物档案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利用者的满意度。

三、高校实物档案管理体系制度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校实物档案由于载体特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难点,具体体现在高校实物档案的收集、立卷和利用环节上,因此,高校实物档案管理体系制度化建设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高校实物档案收集制度的制定

1.实物档案归档范围的规定。归档范围包括以下内容:题词、题字、画册、签名簿、信函、明信片、录取通知书;奖状、证书(校级以上);奖牌、牌匾、奖杯、锦旗(校级以上);本校作废印章;校庆纪念品;学校互访礼品、纪念品;建筑物设计模型、展板;教具、科研样品;学校及各单位成立以来使用过的牌、匾,各时期的工作证、学生证、校徽等样品;个人捐赠的个人物品。

2.实物档案收集方式的规定。收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1)严格按照实物档案归档范围的规定,定期向产生实物档案比较多的部门如校办、宣传部、外事处、各实验室等收集实物档案。(2)对于存放在学校各有关场所的其他实物档案,档案部门要做好随时收集的准备。(3)学校发生的一些重大活动所形成的实物档案,如上级领导、社会名人、校友等来学校视察所产生的字画、礼品等,档案部门应安排专人及时跟踪,尽快组织人力收集,以保证实物档案齐全、完整。在收集过程中,要注重特色,要把收集的重点放在对本校发展有重大历史意义、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地位、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实物档案上,如学校知名教授或学者的手稿、工作日记、信函、毕业证书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获奖材料,进而形成实物档案的收藏特色。

(二)高校实物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

1.实物档案分类的规定。收集的目的是为了今后的利用,如何使实物档案更便于利用,制定科学的分类模式及分类细则非常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把实物档案分为十大类,取“实物”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SW”为实物档案类别代号。根据实物档案制成材料及用途大体可分为:SW11类,题词、题字、画册等;SW12类,奖状、证书;SW13类,奖牌、牌匾、奖杯等;SW14类,本校作废印章;SW15类,校庆纪念品;SW16类,学校互访礼品、纪念品;SW17类,建筑物设计模型、展板;SW18类,教具、科研样品;SW19类,学校及各单位成立以来使用过的牌、匾,各时期的工作证、学生证、校徽等样品;SW21类,个人捐赠的物品。实物档案的档号统一采用“年度号+分类号+件号”来表示,一个具体实物作为一个保管单位。如:收集一幅2015年的书法题词,编号为2015.SW11.1,第二幅就是2015.SW11.2,等等,按顺序号排下去。

2.实物档案登记的规定。实物档案在登记的同时要编制文字说明。虽然实物档案感染力强,但其价值和内容实质都需要一定的文字来表达和进行补充说明。因此,编制文字说明是开展实物档案利用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文字说明包括产生的时间、经手人、事由、实物名称、特征、来源及表明实质内容的文字材料,要与实物档案的检索目录内容相印证,才能方便利用。3.实物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30年。SW15类、SW16类、SW19类保管期限为30年,其他类保管期限为永久。

(三)高校实物档案利用及服务制度的制定

要建立实物档案借阅制度,设立实物档案借阅登记薄,内容包括:查档部门、查档人、查档目的、序号、档案号、查阅时间、归还时间、接待人和查档主要内容及利用效果。同时,要积极开展实物档案多种形式服务,实物档案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多角度、多渠道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不仅可以实现实物档案的价值,还能增强利用者对实物档案的了解。如:为学校撰写党史校史、年鉴、大事记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凭证;建立学生教育基地,弘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杰出的教学成就;在校园网、党史校史数字博物馆、档案馆网站中,加强实物档案的宣传和展示,促进和激励实物档案归档的积极性,丰富实物档案馆藏。

作者:刘宇洁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制度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公路;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评审制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备受重视。只有科学、准确的数据才可以正确指导公路工程施工,提高公路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公路实验室在现代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正常、高效运作,提高检验数据的精确性、科学性,是公路实验室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公路实验室管理评审工作主要是检查、监督实验室日常活动,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制定的所有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由此可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就可促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

1公路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基本概念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表明,在实验室中,最高管理者应该按照预期制定的程序及日程表,对实验室管理体系进行定期检测、评审,如果发现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改进,从而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充分性。具体而言,管理评审也即是以管理体系有效性、科学性、充分性等为基本原则和目标,客观评价实验室管理体系业绩,寻找实际业绩和之前预定的预期目标的差距,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创新、改进措施。其次,还需要立足于研究分析结果,对比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以及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从而找出后期改进的大体方向。

2管理评审实施的前提条件

为了使公路实验室管理评审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高度管理评审工作。因为只有实验室最高管理者积极主动参与管理评审,同时给予内部政策支持以及人力、物力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可以使实验室管理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管理体系部门以及关键岗位人员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实验室管理评审需要的材料信息主要来自于管理体系部门及其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体系部门及人员在输入管理评审材料时,一定要保证输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这样才可以在管理评审活动中进入深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3公路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实施

3.1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周详的管理评审计划是管理评审活动展开的向导和框架,管理评审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管理评审活动的实施效果。通常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主要分为评审时间、目的、内部、成员等。而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是评价、总结实验室在过去1年时间内的业绩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是完成、达到、超标还是未完成。同时还要评价在评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下,实验室在新1年里的管理、监督状况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3.2组织准备。在正式开始管理评审活动前,管理体系运行管理部门应向管理层质量负责人、最高管理者提交评审活动策划、实施方案,得到审批后应明确管理评审机会内容的责任方,并且将其送往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层及相关人员进行认真审核,检查评审内容是否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完善,最后再根据评审内容事前准备好管理评审需要的相关材料,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确保输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

3.3具体实施。应该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负责主持管理评审活动,参与人员应包括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每一个部门责任人、关键岗位人员。质量管理部门责任人应对近期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汇报,根据其汇报的内容,所有大会参与人员应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分析,最后质量管理部门还需要做出书面总结报告。最后一个环节应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做出针对性、有效性的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而管理办公室人员应该将整个大会进行的评审内容详细记录下来。

3.4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主要是总结管理评审活动,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对管理评审基本情况的介绍,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要求等。对当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价。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在办公室人员记录的内容基础上对评审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管理评审报告需要上交给最高管理者审批,管理体系管理层及相关部门人员一旦收到评审报告,应该根据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文件,对各部门以及部门内部加强监督、指导,及时纠正、改进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5管理评审后续工作。管理评审的最终目的是有效评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协助相关部门正确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尽量避免一些不达标项目产生,因此,需要做好管理评审活动的后续工作。首先应收集、整理管理评审相关的记录、报告,妥善存放在办公室内。同时应跟踪验证管理评审报告内容,尤其是不符合项目,需要和相关部门责任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督促进行纠正措施,并且检查是否按期完成不符合项目纠正工作,评价纠正后的实施效果。

4提高管理评审活动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实验室管理评审活动首先应联系实际,应结合实验室质量管理活动实际情况,建立和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的管理评审活动制度。当然,管理评审活动需要突出重点,不需要完全覆盖所有要素,在实验室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评审计划。同时,管理评审活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真实、客观的分析实验室发展、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有效的改进实验室运行缺陷,提高评审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

管理评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1)管理评审制度是否与单位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相符。(2)应定期评价管理评审中的结果,找出其中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尽可能将质量安全隐患消除。(3)对于质量管理问题的改进对策,应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协商。(4)应加强现有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相关技能。(5)应制定中长期实验室质量管理方针以及中长期规划。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进行改进验证,也即是跟踪验证管理评审活动提出了的纠正措施。

结语

施工质量是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核心,不仅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公路施工企业获得效益的关键,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公路施工质量监控。确保施工数据准确性,维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是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而管理评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制度管理体系篇7

一、 现行国库支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或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其自主使用。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及运作方式,弊端十分明显:

一是预算单位账户管理混乱。由于现行国库管理制度实行的是以预算单位设立多重存款账户为基础的分级分散收付制度,财政支出通过财政部门和用款单位各自开设的存款账户层层拨付,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

二是支出过程脱离财政监督。预算资金一经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财政部门只能依赖各支出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各种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特别是建设项目资金,经过层层截留,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往往少而又少, 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现象。

三是资金拨付环节过多。年度预算批复后,财政部门按月、按季或按进度向主管部门拨款,这些资金经过层层转拨和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到达用款单位账户,由于各单位资金都有个逐渐支付的过程,在预算资金按期拨付,由各单位分散保存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大量财政资金分散在各单位形成沉淀,而且资金拨付出去以后便脱离了财政监督,大量资金停留在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上,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都由预算单位决定,财政部门鞭长莫及。

四是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映滞后。资金脱离财政监督导致财政收支信息严重失真,难以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一方面,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预算管理之外,政府预算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政府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资金支出权实际控制在预算单位手中,预算单位若不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使用财政资金,财政部门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运转状况,难以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二、 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势在必行

针对现行国库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与监督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建立和推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存放到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行开设的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财政资金的使用,由各部门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财政部门核对后准予支出,财政资金将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但在实际支付之前,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国库,财政部门可以统一调度。这种制度减少了财政支出的中间环节,杜绝了财政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分析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现状,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改多头开户为国库单一账户,彻底扭转账户管理混乱。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能够有效地克服目前财政资金分散收付的局面,实现财政性资金集中化管理,有利于规范预算约束,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

二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可以有效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问题。使过去的财政向多头拨款变为向一头拨款,由一次大量拨款变为多次小量拨款,由单位分散存放变为单一账户集中存放,由层层下拨支出变为国库直接支付。这将有利于财政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有效地防止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使各项支出能严格按预算执行,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格性。同时,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已不可能。

四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内部实行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开,财政收支过程高度透明和公开,真正做到“管支的不管编,管编的不管拨,管拨的不管钱,管钱的不见钱”,预算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有利于财政部门全方位地加强管理监督。财政预算部门、支出单位、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和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是由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制度构成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任何一项支出制度的改革一旦深入展开,就会与另外一些制度发生冲突。可见,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必然是一种全面的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须以部门预算为前提,以政府采购做配套,以相关法律制度做保障。同时,国库集中支付也为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的改革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中的这三项制度互为条件、相互配套的联合实施,才能构建比较规范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

(一)国库集中支付以明确政府职能为首要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政府财政活动,整个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以划分市场和政府各自的职能为基础的,只有明确了政府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才能确定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各种收费、国债等方式筹集多少财政收入,分别用于那些项目,各花费多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各级政府支出部门根据年初预算合理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或者它们所需调拨的资金数额,而制定预算计划本质上就是决定政府的支出安排。这种支出安排的范围应主要限定在政权机关和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盈利性的领域和事务,包括政权建设、基础教育、基础科研、环境保护等。因此,明确政府职能和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二)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为先决条件

国库集中支付与部门预算是相互配套,不可分割的。国库集中支付要求预算具体准确,而当前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年中增加预算的随意性大,集中支付后将直接影响改革的效果。因此,要根据预算法的规定,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推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将预算支出按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细分,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提供可靠的保障。预算编制只有采取部门预算的方法,国库集中支付才能付诸实施,因为集中支付制下的分类账户本身就是按政府各支出部门设置的,各支出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编制好的部门预算来确定用款项目和用款时间,并通过单一账户进行资金划拨,这有利于预算的执行操作,防范和制止预算执行中的不规范做法,便于预算审查和监督。另一方面,国库分类账户和政府财务信息系统很好地反映了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下一年度按照零基预算的方法重新编制新的部门预算。

(三)国库集中支付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内容

改革财政性资金账户设置,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按照统一账户、统一收支、统一管理的原则,取消各单位自行设立和管理的各类财政性资金账户,由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建立统一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政府所有财政性收支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核算、反映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应由五部分组成:(1)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用于记录、核算、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的国库单一账户;(2)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预算资金的日常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的零余额账户;(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记录、核算、反映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的预算外资金账户;(4)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5)经同级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批准开设的特设账户。国库单一账户集中了所有的财政资金,并且只有财政国库部门才可以签发支付命令。

(四)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相互配合

国库集中支付的显著特点是资金的流转链条短、速度快、支付程序简洁,各资金使用部门没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因此弥补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但是,仅有集中支付制度还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绝对合理性、合法性和安全性,因为它无法彻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货商勾结起来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因而也就无法实现由“共谋博弈”向“囚徒博弈”的转变,不能根本杜绝腐败现象。政府采购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极大地增强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使腐败行为失去了滋生的蔓延的土壤。因为此时支出部门只需将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规格和数量告知政府采购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具体的招标事宜,因而切断了支出部门与供货商之间的联系渠道。 从而体现“效率、规范”要求,有效地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

(五)国库集中支付以严格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体系为重要保障

制度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应用;关系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含义

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包括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控制客体是企业各层次的经营活动。但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范畴意义上的概念定义的研究并不深入。[1]

2.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其中,我国在控制环境和监控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3.内部控制的分类

内部控制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的分类基础看可产生不同的类别:

从组织内部的控制主体角度,可分为董事会控制、管理者控制盒员工控制。进而形成了相互对应的战略规划控制、战略实施控制和任务控制三个方面的控制内容。

从控制目标角度可以分为达到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控制、实现经营活动效率和效果的控制和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控制。

从控制过程角度可分为资源投入控制、经营过程控制、产出成果控制和利益分配控制。

从控制内容角度可分为生产与制造控制、采购与销售控制、财务控制、资产与人力资源控制和会计控制五种。[6]

在基于不同角度的分类中,内部控制类别是相互融合或交叉的。

(二)内部控制体系:

1.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等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实施体系两大部分,如下图所示:

其中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及其相关的3个指引,共七章五十条,有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等内容。[5]

2.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的实施建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着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4]

二、管理会计的含义及应用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对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对其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的应用

管理会计在现实中的主要应用有四个方面: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和评价考核经济业绩。

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应用比较广泛,不仅应用于工商业企业,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也也得到推广和发展;而我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成本会计系统、短期决策、资本预算、标准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这五个领域。[7]

三、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管理会计应用的关系

1.管理会计的应用为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

首先,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会计控制入手,而这又关系到采购付款、销售收款、工程预算和对外投资等环节,而这些环节的顺利进行与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管理会计能够为这些环节的进行提供成本核算、预算等工具,进而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

其次,内部控制还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即进行组织计划、统计分析、工时和操作的研究、业绩报告、雇员的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控制手段,而这些活动的有效进行也需要管理会计提供一些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工具。

因此,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

2.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为管理会计应用提供平台

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是存在交叉点的,因此要想管理会计职能能够很好地应用,就需要健全管理体制,理清管理权限;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控制点与控制面的关系,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管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为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提供平台。总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管理会计的应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要有效地进行,为彼此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步地进行不断完善。

四、基于管理会计视角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是要促进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内控成为企业长寿的基因,而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经营失败。所有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做足从心理到知识的储备,真正把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变成一种企业文化意识。同时,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培养和造就内部控制专业人才队伍也是十分重要的。从管理会计视角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并通过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等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其次,要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再次,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程度内。

最后,要加强信息的准确收集与有效地沟通,并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8]

参考文献

[1]段琳娜.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科技论坛,2012(2).

[2]王芳,叶风.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D].企业GB导报,2002(8).

[3]励贺林.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对策[D].现代会计,2009(1).

[4]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6).

[5]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7).

[6]邓春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J].审计研究,2005(3).

[7]李廷林.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J].财务会计,2010(6).

上一篇: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管理制度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