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5 11:55:20

林业职称论文

林业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技术职称;档案管理;评定资料

中图分类号:G6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200-1

技术职称制度是反映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并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依据的一种资格的制度,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一般要经过考试或者经过专家评委会评审,整个评审程序严谨而且严格,一般而言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要经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晋升过程。在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一部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存档备查,一部分装入晋升者人事档案。人事档案一般晋升职称者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管理或者由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管理。评定专业技术职称需要提交的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1 本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技术资格证书是指从事技术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服务时,必须提供按国家统一规定,参加相应专业考试,由省级以上政府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单位的有建筑工程施工资质证书,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等,如个人的有建筑工程师、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建筑设计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资格证书。除初次参加职称评定者外均须提供此证书。

2 本人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按照现行职称晋升政策,凡是参加职称晋升人员均须参加计算机和外语考试,距离退休不足5年人员免试。以上两项证书需要到吉林省人事考试网jlzkb.com/查询证书真伪。

3 本人学历、学位证书

申报人员均要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hsi.com.cn)查询打印查询信息,打印的查询信息经本单位人事、纪检部门审核盖章并签字。

4 本人继续教育登记证或登记卡(以评委会要求为准)

继续教育登记证或登记卡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升职称、专业注册的重要依据之一,记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情况,按照吉林省人社厅规定,晋升职称人员应当提供。

5 本人论文、著作、学术、技术报告原件材料

《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职称评聘工作中若干政策的通知》(吉人字[2008]78号)已对有效专业技术论文做出明确的规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对新闻出版总署核准的期刊提供了查询服务(查询方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线查询—新闻机构查询服务)。不在此范围的论文及发表在刊物增刊、专刊、特刊的论文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依据。时间以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申报人同时还需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网址:wanfangdata.com.cn)、“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网址:cnki.net)、“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址:cqvip.com)等主流数据库检索本人论文信息并打印,信息经单位人事、纪检部门审核盖章并签字。乡镇事业单位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要重点测评其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推广新技术或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技术总结、报告可视作论文对待。

6 本人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及相关成果证明原件材料

上述证书必须提供原件,必要情况下有关部门需要进行核实。

7 各评委会要求的其他材料原件

按照吉林省人社厅《关于公布吉林省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审委员会的通知》规定,四平市设立了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和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本地区从事临床医学(中医除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主任医师、从事机械、土建、农机、化工工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从事农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和从事综合经济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经济师。

特殊人员的评审。按照省人社厅规定,对在我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留学回国人员、军队转业人员、党政机关调动人员参评职称提供特殊通道,凡符合条件的人员均按照原有的申报程序报送省人社厅组建的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委员会认定。继续开展民营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经济师的认定工作。

按照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职的年限要求,硕士应届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一年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的大专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的中专毕业生,经所在单位考核合格后,可认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在各级事业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填写《吉林省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表》,经主管部门审核,报送同级人社部门认定备案后,单位聘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企业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报送所在地人社部门认定备案后,单位聘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吉林省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表》由所在单位及时存入专业技术人员个人人事档案。市直部门、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吉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吉人社办字[2010]56号)规定,年底12月份由市人社局统一办理初级资格证书的发放工作。为促进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规范管理,硕士毕业并取得相应专业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统一申报参加各系列、专业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的评聘。

林业职称论文篇2

五代到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经历了二高三低的变化:宋朝和 明初高,五代、辽金元时期和明永乐以后低。

五代武人跋扈,王朝祚短,翰林的地位从唐时的顶峰跌落,政治 上的作用相当有限。后晋还一度废除翰林学士,其职并归中书舍人。

宋代是翰林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继承唐、五代的趋势,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发展成截然不同的衙署。 翰林院作为各种技能之士的待诏之所,设在皇城之外,分为书艺、图 画、天文、医官诸局;翰林学士院作为草诏、顾问之臣的供职机构, 设在宫禁之内,二者间地位的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其二,翰林学士院 组织结构严整,官员设置从高到低依次为承旨、学士、直院、权直, 不再是随意性很强的内侍群体,而是中央政府的正式机构。与之相适 应的选任、降黜、员额、俸禄等各项制度日趋完备。其三,翰林制度 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得以确立,非进士不入翰林,由此推进了宋代文人 政治的发展。

辽、西夏、金、元,都是以少数民族为统治主体的王朝,它们程 度不同地学习汉王朝的统治体制,无一例外地承袭了唐宋的翰林制度, 以此标榜文治,笼络与安置汉族知识分子。各政权中翰林机构的名称、 功能不尽相同:辽称翰林院,体制与唐旧翰林院相似,院内人员、职 事繁杂不一;所不同者是将国史院隶属于翰林院,开了国史、翰林合 二为一的先河。西夏与金建翰林学士院,职能与宋时相似。元立翰林 国史院,其职责变为以修撰国史为主。

明代翰林院的发展变化,以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为界, 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期的翰林院拥有唐宋翰林学士院的职能,翰林 官充当皇帝的辅弼,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后 期的翰林院向唐旧翰林院回归,走上了重文词、远政治的道路,取而 代之的是新的近侍机构——内阁。英宗正统(1436—1449年)以后, 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逐渐降为撰修书史、起草一般文书的普通 文秘机构。

清朝以后,翰林院的性质不再有大的变化。院中无承旨,亦无学 士之名,而是“定掌院学士为专官”(《清史稿》卷115“职官二”), 掌院学士之外,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修撰、编修、检讨、庶 吉士等;院下有庶常馆、起居注馆和国史馆三机构。翰林院的主要职 能是编修书籍,撰拟册文,为皇室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考官等, 与政治了然无涉,属于职清事简的文人闲职。清朝末年,实行政治改 革,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翰林院日渐衰落。 1911年,清朝灭亡,沿续了千余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终退出历史舞 台。

无论其身份是“天子私人”还是朝廷命官,也无论其职能是参与 政事为主还是掌管文辞为主,对于中国古代的翰林来说,有一点是千 年不变的,即充任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特别是明清以后, 基本都是进士高科之人,亦即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为人熟知的历 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这种构成,决定了翰林群体势必对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 响。

作为职掌文化事业的专官,翰林首先致力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 与保存。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仅通经晓史,而且立德立言,创作出无数 优秀的诗赋文章,为古代封建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大量的财富。历代翰 林还编撰各类书籍典册,直接担当起整理、保存与传承封建文化的责 任。唐以后流传至今的大量古代典籍,多数都出自翰林之手。如宋代 以“四大书”著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 《册府元龟》,除《元龟》外,其余三部都是太宗时由翰林学士李方、 扈蒙等主持编撰的。再如明朝修《永乐大典》,清朝修《四库全书》, 都由翰林负责,清朝修书的机构四库馆就设在翰林院内,修书期间先 后有数以百计的翰林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纂。

同时,作为成功地进入中枢机构的士大夫中显达之人,翰林有机 会实践儒家的政治理想,以其知识、节操等影响社会,实现“达则兼 济天下”的抱负。从唐末翰林充当反对方镇,打击宦官,巩固统一的 重要力量,到宋朝翰林踊跃议论朝政,批评时事,推进文治,历代翰 林都积极发挥了他们在当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 所表现的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于国事民生不敢忘的情怀,凸显出 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的独特文化品质,丰富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遗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科举而翰林,由翰林而宰臣,这种古代 士大夫人生理想的“三部曲”,也对全社会起到了文化示范作用。虽 然不同时期的翰林官权力轻重不同,作用大小各异,但翰林的社会地 位始终非常优越,明清人甚至视“点翰林”为人生最荣耀之事。这种 社会风气,在客观上有利于刺激文教事业的发达,促进民众文化素质 的提高。不可否认,“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显的政策,是封建王 朝借以推动文化进步的一个有力杠杆。

林业职称论文篇3

英文名称: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吉林职业师范学院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3219

国内刊号:22-1019/G4

邮发代号:12-7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林业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中职 高职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核心课程 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48-02

2014 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8 门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 9 门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准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精准衔接原则及措施。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一)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衔接现状。从 2007 年开始,桂林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对口升学到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从对口考试、5 年一贯制、“3+2”模式,到如今的“2+3”模式都是与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衔接办学。2007 年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对口升学率为 46% ,如今是100%,2007 年至 2015 年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对口升学率详见图 1。

(二)中高职合作现状。2014 年 3 月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2014 年 9 月 12 日被正式批准为“广西 2014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级立项。根据项目要求,桂林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制定了《现代林业技术专业(“2+3”五年制)教学标准》。2015 年 7 月 18 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召开了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工作研讨会。会议就“2+3”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专业招生、教学队伍能力提升与共享等进行了研讨。2015 年 11 月 3 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广西教育厅关于做好我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帮扶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有关要求,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的有关事项。

(三)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现状。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数学、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对文化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在林业专项设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只能完成一些林业基层生产单位的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项目。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机,在自我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有的班落后层次的学生数甚至达三分之二以上。

二、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核心课程名称重叠。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目前是“2+3”中高职衔接模式,其核心课程的培养计划还是沿袭分段式课程结构,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名称完全相同的有 4 门,课程名称相近相似有 3 门,只有中职“森林资源管理”对应高职 2 门课程,具体设置比较见表 1。

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8 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森林植物识别”“森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林木栽培与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 9 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森林植物”“森林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法规与执法实务”。中高职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名称重叠,不可避免地产生专业课程教学重复的现象。这不仅会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中高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叠。中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中职核心课程采用高职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而且课程设置本身重复性较高,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学习的双重浪费。林业类中高职核心课程设置重复率达到 90% 以上,比如“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中和高职都开设了这些课程。

林业类中高职课程的授课内容也有很多重叠的,例如“森林调查技术”课程,中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会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会识别地形图;掌握树木及林分材积(或蓄积)、生长量、材种出材量;能进行林分调查。高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本课程是由数理统计、测量学、测树学三部分内容所组成,阐述了对林业试验、林业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小区域平面图测绘和地形图应用;有关林木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方法,是一门内容广泛、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必需的林木测算、统计分析和地形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林场、林业站、勘察设计院等林业系统从事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规划设计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工作。对比以上“森林调查技术”课程可知,中高职授课的内容中林木测量、林地测量、林分测量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高职主要多一些统计分析,林木、林地、林分的测量内容与中职基本相同。

三、中高职精准衔接的探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数额庞大,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是国家林业局确认的重点专业、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课题的研究来实现中职、高职院校资源的互补,最终达到“2+3”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应统筹安排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一)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专业教学标准。结合 2014年度“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织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现代林业技术专业(“2+3”五年制)教学标准》,为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提供基本教学规范。以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为例,在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学生能从森林培育、苗木生产与经营、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森林生态旅游岗位提升到规划、调试、管理、职业经理岗位,进一步提升到研发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不断提高。

(二)教材内容精准衔接。如何实现核心课程内容精准衔接,需合理解决中高职之间教学单元划分、科学确定中职与高职相关能力领域,分层确立课程目标,鼓励中职与高职联合开发校本教材指导书。根据林业生产要求将课程设置为若干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单元;将数理统计知识、林业规划设计、植物生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监测评价等内容列入高职教育阶段,让中职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涉及部分专业软件课的调整,比如 ArcGIS 中职课程标准降低,中高职部分都保留这门课程,高职标准提高,从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林业空间数据投影变换及与其他 GIS 软件数据互换等适用方面的掌握和操作,让高职的专业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实训基地共享。林业技术专业是广西高校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林业技术实训基地为部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主要培养为现代林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林业技术实训基地,在满足院内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放基地,以资源共享理念,服务中职学校,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实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共享型运行和管理机制研究。例如,高职院校林业技术实训基地主要有湿地松母树林、法正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实训基地、植物吮驹暗龋实训基地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可以实现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双方共赢,为实现科学、有效、规范的中高职衔接积累有益经验。

(四)加强教研活动。中高职林业专业应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开学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召开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确定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材选用目录,交流心得。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每学期中高职专业核心课教师定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活动月检查,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中职学校专业核心课教师教学质量。每学期末组织所有参与“2+3”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并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参考文献】

[1]朱能军.中高职课程及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2]刘 凌.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7(6)

[3]张惠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 [J].价值工程,2013(15)

[4]苏付保.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柳州师专学报,2014(4)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20140129)。

【作者简介】蒋冬生(1968―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林业学校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

林业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园林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67-02

一、导 言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教育有三个层次:①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如博士;②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实践人员,如硕士、大学本科人才;③面向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实践人才,包括博硕士、大学本专科及各类高职院校等多层次人才。其中,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往往深入园林第一线,在实践操作上亲历亲为,是园林人才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1]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园林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已向社会各界显现出它的巨大作用。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质量的检验,反馈情况不容乐观。本文试图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形式,从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学生就业的角度分析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而进行相应的课程结构研究及教育体系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改思路,旨在为园林高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园林专业概述

1.发展概况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九峰分院(台州农校)和台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黄岩师范)合并的基础上,于2003年6月30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的一所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合并前的两所学校,均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自1996年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便开始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园艺、果树专业的必修课程。2002年,正式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l)师资队伍

目前园林专业隶属的现代农业系有教职员工33名,其中硕士18名。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5名,中级职称15名;“双师型”教师25人。园林专业有专职教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人,“双师型”教师5人。

(2)实践教学条件

实验室: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有植物生理生化、遗传育种、植物组织培养、土壤化学实验室。部分满足了教学需求。

实训基地: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有花房、联栋大棚、苗圃。面积虽然较少,但部分满足学生在校内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的需求。

设计室:园林制图室。

2.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仍需完善

现行园林专业教学计划所制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教学分段排列,各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沟通,教学内容重复,造成时间及精力上的不必要浪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明显与培养园林职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突出园林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如课程设置上,开设的基础课过多,专业课相对较少且开设时间晚,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弱,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该学什么。经问卷调查,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十分粗浅。问及是否了解园林专业,97%的大一学生、80%的大二学生、50%的大三学生回答“不了解”。问及园林工作是做什么的,回答种树种花的学生大一为83%,大二为50%,大三为20%;回答图纸设计的学生大一为10%,大二为45%,大三为75%;回答其他的学生大一为7%,大二为5%,大三为5%。

(2)软、硬件设施不完善

1)软件设施不完善

园林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园林专业教师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在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具有扎实的书本理论知识,但缺乏真正的实践能力。

在专业信息与资料的提供方面力量薄弱,没有系统化专业图书资料库,与园林专业大环境没有接轨。

2)硬件设施不完善

硬件方面主要是实验室和设计室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实验室是人工控制条件下联系实际的主要场所,是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设计室是进行规划设计绘图的专用实验室。而花圃和苗圃是园林和林业特有的露天实验室,是实践的场所,是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配套设施。这三样东西对于培养合格的园林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完善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体系的对策

1.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培养职业道德。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高级园林与绿化工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应用以及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各类园林绿地设计、施工以及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应用以及管理等现代园林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适应岗位有:①园林设计施工单位的设计员,包括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人员;②园林设计施工单位的施工员;③园林设计施工单位管理人员;④园林绿化养护技术员;⑤园林花卉、苗木生产技术员;⑥公园、风景区、旅游区管理人员;⑦工矿企业、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绿化部门技术员;⑧花卉市场和花店管理人员。

问卷调查表明,非本专业就业的学生40%是因为觉得专业工作太苦。因此步入校园,就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2.课程体系设置上,多开、早开相关专业课,把握好教学深度。

到了大三,很多学生要提前实习,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但是课程量却很大,而且包括很多专业课,所以往往学习效果较差。如园林07(3)班(五年制大专,大三),一周有38节课。然而很多学生已经找到实习的单位,单位要求他们提早开始实习,却因为学校课程太多而无法脱身。学校应为学生就业服务,相反却托了后腿,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建议在大一大二就开设专业课程,尽量在大三时少安排专业课程,给学生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以供反思及实践。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的要点是:

(1)基础理论,包括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按照“必须、够用、适应广”的原则安排。

(2)专业技术课程,力求体现应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和就业方向,按照本专业各专业课之间的相关性、层次性和互补性,将专业课进行组合,形成不同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小模块,通过不同小模块的学习,形成不同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

(3)选修课的开设,力求体现与各专门能力培养相适应,与专业技术课有相关性、互补性和延伸性。总之,在理论课的学习安排上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学以致用的原则。

3.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目前园林发展的形势下,理论课和实践课1∶1的比例仍嫌不够,可适度再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操作课可增加至60%~70%。

4.改革教材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材虽然有很多经典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前进,需及时补充新鲜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应该被现代的教学手段所取代。如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实地考察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手段。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不拘泥于书本知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的方法。

5.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核办法。

传统的考核方法亟待改善。由于一直采用书面考试这种传统方法,且考试范围一般事先已圈好,学生们往往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为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本专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的单一的考核办法,采取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多种考核方式(绘图、写小论文、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并存的考核办法。

6.加强专业硬件设施建设

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具体做到:

(1)开通信息网络,让师生及时了解世界最新风景园林动态,建立专业图书资料库。

(2)完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建立多功能制图制作室,配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3)完善学校实验基地特别是综合性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生物技术室、温室的配套使用。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学校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有一定实际经验的专业教师。

(2)注重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

1)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2)提供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可每年选送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各高等院校学习或参与科研协作,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及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提高、编写教材、及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8.与其他院校、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开展广泛的相互交流活动。

(1)我校应与其他农林类院校及建筑环艺城规类院校之间的师生要多交流。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工程建设的机会。

9.树立品牌意识

园林教育的目的是为园林产业经济服务,园林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产品,一种面向市场的商品。商品的畅销除了质量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品牌”。在目前园林教育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园林专业也要具有“品牌”意识,将自己的特色树立成一个“品牌”,打造成园林教育方面的“名牌”,让自己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四、结 论

在当前局势下,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2]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

林业职称论文篇6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吉林 长春 030012)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147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职业承诺的问卷调查发现:吉林省中职教师的职业承诺程度略高于中点“2.5”。不同的性别、学历和职称的中职教师在职业承诺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年龄、教龄和工作类型的中职教师在职业承诺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http://

关键词 :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教师;职业承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93-03

职业承诺是员工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教师职业承诺描述的是教师对所选择的职业或工作的信念和接受程度,以及保持成为这一职业成员的意愿。职业承诺低往往带来职业倦怠,职业满意度低,从而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甚至人力资源流失等后果。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常常是被称为“后进生”或“问题生”的学生,其工作压力和工作量都较大。了解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现状,对提高吉林省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改善教师职业态度和职业认识,更好地致力于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和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Blau(1990)职业承诺量表。该量表单维,共6个项目,采用四点计分法,反映员工对职业的喜爱,以及是否对职业投入,有无意愿变换现在的职业。全部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分布

调查时间为2013年5—6月,采用匿名填写形式,调查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白城市和松原市的中职学校在职教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3.5%。

(三)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职业承诺为单因素结构,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KMO值为0.869,大于0.80,呈现的性质为“良好”,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的球行度检验得出χ2值为629.227,自由度为15,P=0.000<0.05,可拒绝虚无假设,接受净相关矩阵是单元矩阵的假设,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六个因子,共解释变异量的70.262%,具有较好的效度。详见表1。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中职教师的职业承诺量表总体Alpha系数为0.911,标准化Alpha系数为0.915。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上述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的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情况。

调查结果

(一)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总体水平一般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的总体平均得分为2.6361±0.05668,标准差为0.68719,略高于中值2.5。偏度为-0.502±0.200,峰度为-0.618±0.397,为负偏态,低阔峰。总体而言,吉林省中职教师的职业承诺总体水平属中等一般水平。

(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工作类型和职称等人口学变量在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水平上的特征,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和检验。

1.性别、职称、学历方面。问卷调查了男教师78名,女教师69名。通过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男女教师的职业承诺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具有不同职称和学历的中职教师职业承诺也没有显著差异。

2.年龄和教龄方面。对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与年龄和教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与年龄和教龄的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P=0.008<0.01)和0.213(P=0.009<0.01),呈高度正相关,即年龄和教龄越高,职业承诺的水平越高。详见表2。

根据我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年龄特点,同时参考萨帕的职业发展五阶段理论,将吉林省中职教师按年龄划为四个组:“30岁及以下”组,该年龄阶段的中职教师刚进入教师行业,工作年限较短,比较年轻,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有可能选择变换工作,属于职业试行期;“31~40岁”组的中职教师在职业学校工作已有一定年限,基本确定长期在教师这一岗位谋求发展,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41~50岁”组的中职教师在教师岗位耕耘了较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已达到“功成名就”,不会再考虑变换工作,而是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经济地位;进入“50岁及以上”年龄阶段的教师,工作能力和健康水平逐步衰退,按照我国的规定,女性教师55岁退休,男性教师60岁退休,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中职教师即将淡出教师职业生涯。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年龄在“30岁及以下”组群体的职业承诺水平明显低于“31~40岁”和“41~50岁”组群体,平均差异值分别为2.77520(P<0.05)和2.81494(P<0.05)。详见表3。

根据年龄划分,将教龄也同样划分为“5年及以下”、“6~15年”、“16~25年”和“26年及以上”四个阶段。教龄在“6~15年”组群体和教龄在“16~25年”组群体明显高于教龄在“5年及以下”组的群体,平均差异值分别为2.55843(P<0.05)和2.87063(P<0.05)。详见表4。

3.工作类型方面。问卷分别对专业理论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实训课教师三个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公共课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明显高于专业理论课教师,平均差异值为3.09438(P<0.05);与此同时,也高于实训课组的教师群体,二者的平均差异值为2.15909(P<0.05)。详见表5。

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持续承诺不高

吉林省中职教师的职业承诺程度一般,表明中职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承诺主要不是来自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持续承诺。对问卷的频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超过50%中职教师并不是特别喜欢教师这一职业,但是他们同时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理想的、值得终身追求的职业。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一半以上的人会选择从事其他职业。这就说明,他们是因为缺乏职业再选择的机会和能力,或者害怕失去现有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一旦面对可供选择的机会,中职教师就会表现出较高的离职倾向。此外,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我国中职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多为所谓的“后进生”、“问题生”,教师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同时社会地位也不如普通中学教师,导致中职学校教师职业承诺不高。

(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呈现不同职业承诺水平

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教师群体的职业承诺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年龄阶段,而同时教龄在“5年及以下”组的教师群体职业承诺也低于其他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该年龄阶段的教师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决定的。“30岁及以下”的教师群体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时间基本为5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处于职业试行期,对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会进行再选择,直到进入稳定期,教师才开始致力于现有的工作,进而不再考虑变换工作,力求维持已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在稳定阶段(30~41岁)和维持阶段(41~50岁)的职业承诺水平相应也会提高。

(三)晋升和激励机制影响职业承诺水平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教师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就业需求。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随之增大,而相应的激励和晋升制度并不能及时满足其提升要求。公共课调整的范围小,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教学压力较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压力小,因此,中职公共课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要高于其他教师。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承诺程度,首先要改善中职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也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但社会各界对中职学校的评价并不高,而中职教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主体,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拓宽人们对职业的认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看待职业学校,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使其更敬业、乐业。其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通过了解初入职教师的职业认知与期望,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目标,处理好职业生涯中与组织、与学生等的关系,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有效地面对工作和教学压力,减少职业倦怠和离职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此外,要建立健全中职学校的奖惩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及时的奖励和晋升,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中职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肯定,使其获得满足感,促进职业承诺水平的提升,进而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http://

参考文献:

[1]连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1-90.

[2]李霞.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王霞霞,张进辅.国内外职业承诺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8.

[4]龙立荣,李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58-63

[5]罗润生,申继亮.中学教师职业承诺的特点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6):13-15.

林业职称论文篇7

摘要:围绕风景园林专业名称与内涵的争论已有时日,一些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或者自立门户的主张及做法,已经对风景园林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一些混乱。因此,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分析与思考。就是否有必要将“风景园林”更名为“景观规划”、怎样看待“景观规划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大力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艺术与文化,从而为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Abstract:The arguments and debates about the denomination and contex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ve lasted a long time. Some ideas, which used a sec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replace the main strea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r led this sect to independency, have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ave caused confus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consider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is sect.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aspect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renew the nam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ow to treat the status and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how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it is proposed to maintain and innovate greatly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unique features, and to make Chinese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in this field.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景观规划的解释,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述:“景观设计学(即景观规划——笔者注)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2]”它的“主要专业方向包括:国土与区域规划;新城镇与社区规划设计;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校园与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综合地产开发规划设计;风景与遗产地规划设计;户外游憩地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与城市管理。[3]”它的解释主要是参考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于1899年)的有关资料①。我们再看一下欧洲风景园林院校理事会(ECLAS)的解释:“风景园林既是一种社会职业活动,又是一门学科专业,它包括在城市与乡村、地方与地区范围内从事的景观规划、管理和设计活动。它所关注的是基于当代及后代福祉的景观及相关价值的保护与提升。”它所“关注的领域包括从国家公园到户外空间的具体设计;它关注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园与花园的研究、保护和重建工作;它参与城市开放空间与废弃土地恢复的管理工作;它通过利用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的技术手段到大地艺术的方法来创造新的空间;它致力于景观资源的评价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前期准备;它参与居住区环境的设计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改善。②”

2.2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差异认知通过以上对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国内风景园林的主流学派与景观学派存在一些不同之外,就整体和大的方面而言,中外学者对两者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而在“城市规划”(包括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规划等)领域(这也是某些景观学派学者对风景园林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作为的大小,或者说活动空间的大小,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则不是风景园林界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分工和专业设置等诸多因素的。至于在微观和实际方面上的差异,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种情形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所属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中恐怕也不仅限于中国一家。

然而,一些学者并没有正视这种由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差距,没有正视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距,同时也没有正视我们民族自身的历史因素对风景园林事业发展所造成的限制,相反为了宣传LA理念的优越性和学术的先进性,有意把风景园林说成是已经落伍和不合时宜的事物,将其归为传统农业社会与小农经济的产物;有意压缩风景园林的空间,将它的作用和功能仅定位在视觉审美的层面;有意将它形容为只会做装点门面的风雅之事,而无视风景园林在现代社会中的探索与进步。因此,在他们的比较与分析中,认定风景园林与LA是两回事。其解决的方法是要么将风景园林改造为“景观规划”,要么“景观规划”自立门户。老实说,这样的分析是难以服人的,这样的结论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依照这些学者的观点,风景园林与LA在发展水平与专业内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使用LA作为其英文名称。照此逻辑,中国尚有许多学科和专业与国外都存在差距,那它们也同样没有资格使用与其相对应的英文名称了吗?

林业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 “临床双师”;职业压力源;工作疲溃感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b)-004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us of "clinical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in Jilin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coping with profession stressors of "clinical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thereby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promotion of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care in Jilin. Methods From April 2014 to April 2015, in Jilin Province 891 "clinical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were selected.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for data collected. The questionnaire were constituted by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clinical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essure source assessment scal and work fatigue scal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clinical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 stressors, degree of pressure, job burnout were analyzed. Results Stressors of clinical work level and service assurance level were the most serious. Full-load work, income distribution,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security assurance were the top 4 sources of stress. Factors of positions, job titles, gender, organization care, education background had influence on profession stressor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 high job burnout of “clinical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was accounted for 46.7%. Conclusion The profession stressors and job burnout of “clinical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in Jilin Province is high. Related manage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main pressure source, positively adopt pressure relief measures, reduce main pressure source events.

[Key words] "Clinical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Job stress sources; Professional burnout

“临床双师”具有临床医师(护师)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双重责任所带来的职业压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医疗安全及教学质量[1-3]。因此对“临床双师”职业压力及工作疲溃感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了解工作压力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减轻或缓解压力,对保证“临床双师”身心健康、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及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及卫生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课题组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抽取吉林省内15所教学医院891名“临床双师”作为调查样本。研究样本选取标准: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取得教师资格证;取得执业证书并注册;具备临床工作及任教经历;愿意参加本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样本的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职位、职称等信息。第二部分为“临床双师型”教师职业压力源测评量表[4],该量表包括6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7,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3~0.834,量表内容效度为0.96。第三部分为工作疲溃感量表[5],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编制,量表采用7点自评方式,计分为0~6分,“从不”为0分,“每天都有”为6分,其中,3分以下表示职业倦怠较低,3~5分者表示职业倦怠中等,5分以上表示职业倦怠较高,采用“高分百分比”对调查对象中高度职业倦怠群体所占比例进行统计。

1.2.2 资料收集 课题组在取得调查样本所在单位同意的基础上,现场发放问卷并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91份,有效率为93.7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压力源事件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不同特征个体压力源得分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

2.2 “临床双师”职业压力源及压力程度

吉林省临床双师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得分率介于75.3%~79.8%之间,其中,临床工作层面及服务保障层面的压力程度最高。见表2。

2.3 “临床双师”职业压力分布

调查显示,居前4位的压力源事件为满负荷工作,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收入分配不合理;风险大、责任重;安全保障低。见表3。

2.4 不同个体的“临床双师”压力源得分比较

检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临床双师”压力源得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双师类别、年龄、从业时间对压力源得分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学历、组织关怀度对压力源得分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职位、职称、性别对压力源得分影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2.5 “临床双师”工作疲溃感调查

吉林省“临床双师”工作疲溃感高分百分比分别为43.5 %、46.7%、36.9%,而常模[6-7]的工作疲溃感高分百分比分别为33.4%、31.2%、27.9%。见表5。

3 讨论

3.1 吉林省“临床双师”职业压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临床双师”职业压力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压力程度较高的项目为临床工作及服务保障。主要原因分析:其一,临床双师的主体工作仍是在临床服务于患者。临床工作的特点为工作负载高、责任风险大、工作气氛压抑[8-9]。每天除完成查房、医嘱等常规工作外,还要随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休息时,也随时会被突如其来抢救、会诊叫停,临床工作者长期精神紧张,直接导致其职业压力直线上升[10-13]。其二,服务保障措施不到位。调查显示,大部份“临床双师”对劳动付出与收入之间的差距表示不满,双重的付出却因教学与临床工作量核定方式的不同而回报不同。另外,医务人员的法律保障不到位,在从业过程中都曾经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人身攻击及伤害,却很少有人得到法律公正的对待[14-15]。其三,吉林省的地理位置较偏僻、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省内国民人均收入低于南方较发达地区,因此,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临床双师”数量上的缺口,进一步加重了其工作负载。

3.2 “临床双师”职业压力源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组织关怀度 本研究表明,组织关怀度对“临床双师”职业压力源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可能是人性化的组织关怀更多的是让员工体验到来自于企业精神及情感上的抚慰,让员工找到家的温馨,从而消除员工对企业的对立情绪,激发员工正能量及以单位为家的主人翁意识。“临床双师”对组织关怀程度感受的差异,会直接对其工作态度及工作热情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进而对职业压力源产生影响。

3.2.2 职位 结果表明,管理者“临床双师”的压力显著高于普通双师(P < 0.05)。这可能与管理双师在完成常规的工作之余,还需参与其他事务性工作,相比较普通双师而言,工作量及精力付出也相对增加。另外,管理双师所担负的岗位责任、具备的工作能力也必然会增高,他们必须不断通过全面的学习,提升自我的整体素质。因此,临床双师随着职位的变迁对压力源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

3.2.3 学历 学历是双师接受教育以及对专业知识理论储备程度的最直接体现。学历的变化决定了双师个体对事物认识、理解及知识储备上的差异,决定其解决问题及对知识领悟上的区别。为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有一席之地,低学历双师只能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进修等途径取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有限精力的额外付出,必然对“临床双师”职业压力产生影响。

3.2.4 性别 虽然近年来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使得现代社会家庭分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我国大多数家庭中,女性精力依然受到家庭较多的牵扯。而女性“临床双师”工作负荷的加大,势必减弱对家庭的照顾精力,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变得更加尖锐,因此,不同性别的“临床双师”对压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2.5 技术职称 目前我国对“临床双师”的目标考核及薪酬分配仍以技术职称的高低进行量化区分。每一次技术职称的考核晋升,其工作标准、技术水平、考核目标及岗位要求的衡量标尺会发生质与量的提升。这些来自于不断变化的任务质量、任务冲突和岗位责任也会导致临床双师职业压力源发生变化。

3.3 职业压力与工作疲溃感分析

国内外对职业压力的研究证明,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心身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可能会出现对工作的疲溃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16-18]。本次研究表明,吉林省内“临床双师”高度工作疲溃感占46.7%,如此高的职业压力间接导致了双师工作中的倦怠情绪,有时还会引发对所从事工作的抵触感。

“临床双师”职业压力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对双师个体、医疗及教育机构甚至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应激性危害都是巨大的[19-20]。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及工作节奏的进一步加快,省内临床双师所承载的职业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逐渐加重。因此,相关管理者应对此类问题给予足够重视,随时对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进行有效评估,积极探寻有效的减压渠道及减压措施,尽可能消除或缓解临床双师职业压力源的影响,使临床双师队伍建设进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 熊伟,郭敏.临床“双师型”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3,4(2):141-148.

[2] 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3] 吴友凤.临床护理双师型教师压力源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1.

[4] 熊伟,郭敏,兰利莹.临床“双师型”教师工作压力源测定量表的构建[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4):609-612.

[5] Wheeler H,Riding R. Occupational stress in general nurses and midwives[J].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1994,3(10):527-534.

[6] Li YP,Zhang XY. Analysis of nurses psychological burno-ut [J]. Journal of Applied Nursing,1995,11(6):21-22.

[7] Lewis SL,Campbell MA,Becktell PJ,et al. Work stress,burnout and sense of coherence among dialysis nurses [J]. ANNA Journal,1992,19(9):545-553.

[8] 刘鑫,马玉萍.“双师型”护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2012,4(2):98-100.

[9] 高星,王惠珍,李明东,等.“双师型”护理教师资格考评体系构建及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20(6):34-35.

[10] 何捷,陈玉琴,陈靖.护理双师型教师授课质量调查及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15(7):26-28.

[11] 孙泽平,田书芹.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7(4):100-102.

[12] 王凤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究[J].教育探索,2014,21(6):29-30.

[13] 李海.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11):29-30.

[14] 张双会,石爱民,徐建平.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策略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33-35.

[15] 肖称萍.构建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探析[J].职教论坛,2010,20(34):50-52.

[16] 钟志奇.新建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的内在逻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99-100.

[17] 左彩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6):241-242.

[18] 黄国清,黄双根,马园园,等.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的研究与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 2010,10(2):252-253.

[19] 胡翠环,李守国,毛靖,等.中等职业学校护理骨干教师部级培训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15(3):90-91.

[20] 李俊华,陈婷,李业明.贵州省护理类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2012, 6(1):221-222.

上一篇:绿色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学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