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6 11:15:17

标准科学论文

标准科学论文篇1

【原载长春理工大学《应用写作》2003年第7期】

为国际学刊或国际学术会议撰写科技论文、或为国内学刊撰写中文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

或者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15号文件)规定编写外语的目次表和文摘页(题录和提要

)时,论文作者或学刊编辑必然要碰到英文标题的制作问题。现就英语科技论文标题制作

规范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标准化问题

为适应文献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组织都对论文标题的技

术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词语和符号的使用,标题字数的限量等)。我国颁布的科技

论文标题字数的国家标准是,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语不超过10个实词。国际

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

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国际学刊一般早已执行国际标准,也有些西方国家明确规

定以国际标准代替本国的国家标准,而我国学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拟写中文标题,

对英文标题既不强调执行国家标准也不要求执行国际标准。因此,目前只有极少数学刊基

本按国家标准编译英文目次表(如《中国翻译》、《浙江大学学报》、《应用写作》等)

,大多数中文学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执行国际标准,也不执行国家标准。有些学刊

的英文标题用词大多在10个词以上,多至20余个(如《历史档案》等),与国际标准和国

家标准相差甚远。据调查,许多学刊的英文标题中的其他技术细节也不规范,有的竟按中

文方式用破折号区分主标题和副标题,如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我国唯一的英文社

会科学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

外语学刊》、《法学研究》、《人文杂志》、《美术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标题制作的

标准化问题应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

二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

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

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

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那么,如何制作一则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概括

论文基本思想的标题呢?

1.标题中尽量不用赘词冗语

据调查,标题过长的主要原因是标题中多有不含学术信息的赘词冗语。例如,国外一家学

刊上有一则中国学者所撰的标题,即Discussion on Several Academic Problems in

the Book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 (《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几个学

术问题的探讨)。[1] 此标题共用15个词,几乎是国际标准用词数量的2倍。可以说,其中

的discussion on, the book, academic 是无用词语。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不可能讨

论非学术问题,故academic 无用;书名已按英文规范(斜体字母以及标题和实词的首字母

的大写)标出,故the book 无用;新的或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必然要通过讨论、证明从而扩

大已知领域,故discussion on也无用。把赘词冗语删去,再把“纸币”的短语术语换为单

词术语banknote,即可写出一则符合用词数量国际标准的标题:Several Question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Banknotes 。若不改换paper money, 则可将several删去。

改后的标题之语义与原标题完全相同,因为question 通常用于表述社会科学中需要讨论或

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该指出,许多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用“试论”、“初探”、“浅论”、“浅谈”、

“考略”、“管窥”等表谦词语,在译写英文标题时也常将之加入英文, 如此便要在英文

标题中增加一两个词。因此,表谦词语应一概删去。至于许多学者在标题中惯用的A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等一类无用词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英语科技论文中

尚较常见,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它们由于受标题字数国际标准的制约已经在国际学刊中绝

迹。

在了解标题的国际标准之前,许多学者都写过一些词语数量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标题。例如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Rela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解决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2] 因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无非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如知识表示、自

然语言理解等)和技术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等)的问题,所以此标题可

改为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of AI (解决人工智

能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标题中的缩写AI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因为它是国际科

学界通用的缩写词。又如,Some Results of Handling Metalogical Problem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by Computer (用计算机处理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若干结果)

一题也不符合标准。[2] 据原论文的内容,可将之改为Machine-Proving of

Metalogical Problems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机器证明)

,改后的标题用8个词概括了原论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只要了解标题技术标准并遵照

执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规范的标题。

2.标题中尽量多用关键词语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并减少标题中的

词语数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

,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

应该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在上述修改后的机器证明一则标题中的machine-pro

ving, entailment system Cm, metalogical problem 是原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改后的

人工智能一则标题中,除solving 和功能词之外,其他词语均为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下例

是一位外国学者所撰的一则包括论文全部关键词语的标题:Action Minimizing

Solutions of the Newtonian n-body

Problem: From Homology to Symmetry (牛顿n-体问题之作用极小化解——从同调至对称)

。[3] 此标题中的n-body 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论文中的全部关键词语,而min

imizing solution 和homology则是数学专业术语。此标题包括主标题(8个词)和副标题

(4个词),用词总量超过8个,但是,它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

3.根据需要制作主、副标题

由于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概括全文的标题,所

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有学者写过如下一

则标题:Why Is Chinese Modal Logic Different from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中国

模态逻辑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对应物)。[2] 由于论文的基本论题是根据中西语言特点论证

中西模态逻辑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标题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它可改为主、副标题样式

:Chinese and Western Modal Logic: The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 (中西模态逻辑的

差异及其成因)。二者同样用了10个词,但后者符合国际标准化规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论

文英文标题时应注意这一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不要按中文

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

参考文献:

[1] Journal of Asia Numismatics,No.2, 2002,

ANS Press, Singapore.

[2] Abstract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Ⅰ,Ⅲ,

Uppsala University Press, Sweden, 1991.

[3]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Vol.Ⅲ,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2002.

标准科学论文篇2

1 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 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4.1 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4.2 报告、论文的构成

标准科学论文篇3

关键词 科技查新;查新;检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81-0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创新的鼓励,科技查新工作的内容和范畴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查新种类的不同,对查新结论的撰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查新工作的工作实际,从查新性质,查新分类,和查新的结论和查新结论的几种主要撰写方式来对新时期查新工作进行探讨。

1 查新的性质

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规范的操作,并做出结论①。

查新是对项目的新颖性作出结论;这里的新颖性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部分或者全部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①。

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范围和程序有查全查准率的严格要求,要求给出明确的结论,查新结论具有鉴证性。

查新是以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作出结论。

2 查新的分类

过去,科技查新目的主要是为了申报成果和立题,因此,查新的类别主要是成果查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进入WTO以及专利制度的实施,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标准的重视,以及我国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基金,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基金等众多基金,实行新产品的评奖工作等,查新的类别不断增多,目前主要有成果查新、基金申报立项查新、专利查新、新产品申报查新,标准查新、商标查新等。从专业角度可以分为化工类、电子类、机械类、计算机、软件、网络、生物、地学、农业等,此外还可从设备查新、产品查新、工艺查新、理论查新来分类。

3 一般及特殊类型科技查新结论的撰写

查新结论的撰写,一般可分为综述型、查新点分述型、三段式、分述总结型等。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查新类型和目的不同,查新的结论应适应其变化,配合专家对项目的鉴定。下面针对部分常用和特殊的类型进行探讨。

3.1 新药申报查新结论的撰写

在查新业务中经常遇到用户委托的新药申报查新,通常所提的查新要求为某药品“在国内的药品行政保护情况和专利申请情况”,在此情况下,对查新结论的撰写不仅要叙述专利的申请情况,而且要说明药品行政保护情况及对系列药品数据库的检索情况。如对“米格列醇”申报新药的查新,其结论如下:

“经检索药品行政保护公告、药品注册公告、批准临床研究新药公告、国内新药数据库、药品广告资源信息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国家非处方药目录品种使用说明书(西药)数据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批准新药数据库、中国企业与产品库、国家新产品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库未见米格列醇的相关记录。”

3.2 关于基因、蛋白质序列的查新结论的撰写

有关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的查新是随着科学发展而出现的一类新的查新项目,在做这类查新项目时要注意检索GenBank(Nucleotide: sequence database)和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以及PubMed等数据库。在查新结论的撰写上要注意对基因序列位不同和变化以及菌株的区分。

实例:植物多功能细胞信号HarpinEcc蛋白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针对本课题查新点在美国Genebank数据库中检索到两个相关记录文献1和文献2。文献1报道的基因编号为AAX38231的HarpinEcc基因序列,为本委托查新课题组独立在美国Genebank数据库申报的基因序列。文献2报道的基因编号为AAD32966的HarpinEcc基因序列,与本课题的基因序列采用的菌株不同,本课题采用欧氏杆菌白菜软腐致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CSDS001,文献2-7采用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褐腐致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Ecc71,两种菌株的hrpNEcc基因享有93%的同源性;本课题的Harpin Ecc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文献2-7的菌株Ecc71的HarpinEcc蛋白相比,分子中有6个位点发生了氨基酸替换,分别为Ser70Gly70、Gly113Ser113、Ala115Val115、Gly249Ala249、Arg317Ala317、Lys352Gln352。

3.3 软件类查新项目的查新结论的撰写

软件类查新项目是目前查新工作中增长最快的一类查新项目,由于软件产品在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中报道较少,在专利数据库中也只有与硬件相结合的软件才能申请专利并得到报道。因此,在撰写软件类项目的查新结论时,除应说明其中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情况外,还应特别说明在软件著作权登记数据库和软件产品认定公告数据库、计算机文摘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的报道情况,这样撰写的查新结论才有说服力。

实例:×××3D引擎共性平台

文献1-3报道了国内自己开发的神迹网络游戏软件和飞越梦幻《边缘》3D网络游戏软件和《天地Onlie》。其与本课题的不同点是本课题开发的是3D游戏引擎共性平台。而文献1-3只是3D网络游戏软件。

文献4报道的一款即将上市的3D MMORPG《荣耀》是塞博先锋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3D游戏软件,采用塞博先锋公司自己开发的3D 游戏引擎。其与本课题的区别是该3D游戏引擎不是通用引擎共性平台。

文献7概述了3D游戏引擎构架。文献8介绍了纹理映像技术在三维游戏引擎中的应用,属理论研究文章而非3D游戏引擎。

文献5报道的3D游戏图形开发平台gameSpace与本课题的区别是国外开发的产品。

文献6、文献9、文献10-11、文献3等3D游戏软件是基于国外3D引擎开发的游戏软件。

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据库和中国双软认定网软件产品认定公告数据库也未检到同类软件。

综上所述,在检索范围内,有关“3D游戏平台”文献,只有文献5报道的GameSpace这一国外软件,未见国内自主开发的3D通用引擎共性平台的公开文献报道。

4 标准查新

在查新I务中经常遇到用户要建立一项新的产品标准而委托我们查国内外的该新产品的标准情况。在此情况下,对查新结论的撰写除要叙述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中报道情况外,而且还要重点说明在标准数据库的检索情况。如对“氟化石墨”产品标准的查新,在结论中建议考虑加入以下的内容:

经采用检索词“氟化石墨”和“graphite fluoride”检索中国国家标准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数据库、中国国家建设标准数据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数据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数据库、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标准数据库、英国国家标准学会(BS)标准数据库、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标准数据库、法国标准化协会(NF)标准数据库、日本工业标准(JIS)标准数据库、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标准数据库、美国材料与实验协会(ASTM)标准数据库、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标准数据库、美国保险商实验所(UL)标准数据库等未见氟化石墨的产品标准的公开文献报道。

总之,查新结论的撰写方式有多种,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不同的用途,可采取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便给查新课题一个关于新颖性的清晰的结论,使专家、项目审批人员、专利人、专利审查员和科研人员对项目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有关查新结论的撰写方面的文章不多,可供借鉴的较少,在此撰写拙文,以供探讨,以便能找到更为科学的查新结论的撰写方法。

注释

标准科学论文篇4

关键词:科学理财;一体化标准;相互关系

科学理财观与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联系。本文从两个概念的含义入手论述两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科学理财观的内涵与依据

科学理财观是科学发展观在财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科学理财观的思想精髓来源于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理财观的涵义

什么是科学理财观?对这一概念目前尚无定论,而实际工作者又是仁者见仁,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理财观,即科学理财观,这也是比较笼统的解释,没有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内涵。

从地方财政的角度来看,所谓“观”,是指人们对一定事物的看法或认识,“理财观”就是指财政管理者对理财行为或过程的认识,其实质是对财政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观念的总结。

从军队财务的角度来看,所谓科学理财观,概括地讲就是在军队财务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运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创新理财模式,统筹生财、聚财、分财、管财、用财等各个环节,促使有限财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保障力、战斗力的全面、安全、协调型的理财观念。

(二)科学理财观确立的依据

科学理财观确立的依据是科学发展观,这是由两者的关系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从基本概念而言, 科学发展观是总纲和统领,科学理财观既作为前者的构成又为前者服务。这是因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任务、途径、目的及其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而理财观则是关于包括财政理论、财政政策、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二是从再生产全过程而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过程的,而科学理财观主要是指导和调节分配及其过程,并通过分配的作用而影响其他环节。三是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指南,科学理财观则兼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即主要是财力方面的建设。四是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发展观,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理财的目的性、基本方针与途径、结构比例及其良性循环。

(三)科学理财观确立的目的

新形势下,我军后勤财务保障工作必须自觉地依据科学发展理念筹划军费保障,坚持统筹兼顾,紧紧围绕效益做文章、搞保障,牢牢抓住科学理财这个关键环节,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用科学的制度、方法来配置和运用财力资源,促进我军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理财观确立的根本目的,就是大力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保障力、要战斗力。贯彻落实科学理财观就是为了更深的贯彻科学发展理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立科学理财观就是为了促进部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运用先进适用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建立健全科学理财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向投量,确保有限经费用到部队建设的急需上,用到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上,真正提高经费保障能力。

二、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的理论内涵

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是指把一体化、标准化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经费保障领域,是对整个军费中具备制定标准的费用,制定明确的保障标准,达到经费标准结构统一、经费适用对象统一、经费领报规定统一、经费开支范围统一,以实现经费保障标准通用化、系列化,管理规范化。从经费运行的全过程分析,可以分为经费的消耗标准、供应标准和管理标准。该体系围绕经费保障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具有紧密联系的消耗标准、供应标准和管理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集成为三者互联互动、一体运行的整体。这一标准体系以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部队生活、训练需求为牵引,以经费消耗标准为依据,以经费供应标准为基础,以经费管理标准为手段,实现经费保障全过程运行中的链条似的有机联系,环环相扣,整体联动,确保规范有序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科学理财观对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建设的作用

首先,科学理财观为一体化标准体系创立奠定理论基础。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党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军队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积极构建节约型军营。科学理财观强调坚持供管并重,推行勤俭节约观念,要求在财务保障工作中及时纠正重经费供应,轻经费管理等不良倾向;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讲求成本效益观点,注重合理确定投向投量来优化财力资源配(下转第47页)(上接第45页)置。这些理论、观点、思想为一体化标准体系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体系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科学理财观为一体化标准体系发展注入动力源泉。思想支配行为,观念决定思路。科学理财观所强化的“五个观念”为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发展注入了动力源泉。一是服务保障观念。强化服务保障观念,可以让我们真正了解基层、艰苦地区经费标准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进一步统筹好部队战备训练、战场建设和官兵生活密切经费的投向,为科学构建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科学管控观念。一体化经费标准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将标准管理贯穿于部队财经工作和科学理财的全过程,确立科学管控观念,综合运用党委理财、职能部门监控和群众监督等多种管控手段,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度落实,使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管理有据、监督有法、管控科学、运行有序。三是改革创新观念。这个观念可以帮助解决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建设中面临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体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四是成本效益观念。这个观念可以进一步提高一体化经费标准的效益能力,确保有限的财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五是以人为本观念。此观念可以进一步优化财务人才成长环境,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改善财务队伍素质结构,优化人才选拔、任用和考评机制,进一步推动标准体系配套建设水平和工作绩效的提高。

标准科学论文篇5

意义:

(1)通过对若尔当标准型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若尔当标准型的进一步和巩固,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科技,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通过对若尔当标准理论应用的学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问题。比如对若尔当标准形的推导过程和过渡矩阵的求法及在n阶矩阵中标准形的求法

研究状况:

若尔当标准型理论是以矩阵的若尔当标准型为基础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矩阵其中有王莲花发表的关于若尔当标准形与有理标准形的探究及其他数学家在若尔当标准形上进行的一系列关于矩阵的秩和正交矩阵个方面的应用。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主要内容:

(1)矩阵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矩阵若尔当标准形的基本定义及计算;

(2)矩阵若尔当标准形的求法;

(3)依据具体实例论述若尔当标准形理论的应用,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总结说明法:对微积分中值定理的推广及应用进行逻辑分析。

思路:首先说明若尔当标准形理论是以矩阵的若尔当标准形为基础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矩阵的若尔当标准形是线性代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后说明它通过数字矩阵的相似变换得到,那么可以知道矩阵的标准形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计算等优点,尤其关于化矩阵为若尔当标准形的理论及方法,然后着重总结说明矩阵的若尔当标准形在线性代数上的广泛应用,例如解矩阵方程,求矩阵的秩,分解矩阵等。

准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等)

[1]王莲花,矩阵的若尔当标准形与有理标准形的关系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XX(03)

[2]王英,若尔当标准形问题新探[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XX(01)

[3]顾江永,若尔当标准形的一个标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XX(04)

[4]高芳征,常瑾瑾;若尔当标准形的标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XX(02)

[5]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小组,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徐仲,张凯院;矩阵论简明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XX..

[7]王萼芳,石生明;高等代数(第三版j[m],高等教育出版社,XX.9

[8]李桃生若尔当标准形的理论推导和过渡矩阵的求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1. XX年12月10日——XX年1月10日:选题及论文前期准备;

2.XX年1月10日——XX年3月5日: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XX年3月5日——XX年4月10日:完成论文初稿;

4.XX年4月10日——XX年5月10日:完成论文二稿;

5.XX年5月10日——XX年6月5日:完成论文并定稿;

标准科学论文篇6

(a ) 普通图书示例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自然保护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一般著录格式)

2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超过3个著录者时,只著录前3个,其后加",等")

3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7~121.

4 桑正中.农业机械学: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有其他题名信息,包括副标题,说明题名文字,多卷出的分卷书名、卷次、册次等)

5 昂温 G,昂温 P S.外国出版史.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同姓不同名的欧美著录者的中译名;",译"见著录中用符号","的规定)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1版不著录,其他版本说明需著录,如"3版"、"新1版"等)

7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GB/T5795-1986 中国标准书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标准的单行本,标准的主要责任者为标准提出者,不是标准起草单位或起草人)

(b) 论文集、会议录和会议论文示例

1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一般著录格式,对论文集中多篇论文加以引用,所以只写出论文集名,不写具体论文题名)

2 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天津:,1990.(没有正式出版的论文集,可用)

],1990.(没有正式出版的论文集,可用)

3 Rosenthall E M.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anadian Mathematical Congres

s ,University of Montreal , 1961.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

s ,1963.(外文论文集和会议录的一般著录格式)

4 王伯平.基于制造环境的机械产品精度优化设计.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上海,2000.

(c) 科技报告示例

1 U.S.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Guidelines for handling excavated acid-producing materials,PB91-194001.

Springfield: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1990.(一般著录格式)

(d) 学位论文

1 张志祥.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扰动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应用.北京:北京大学,1998.

(中文学位论文一般的著录格式)

2 Calms R B.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solid oxygen .Berkeley:Univ.of California ,1965.

(外文学位论文一般的著录格式)

专利文献著录格式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1989-07-26.(个人专利申请)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01128777.2.2002-03-06.

(单位专利申请)

专著(汇编,会议论文集,丛书)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

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

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

文献的页码.

1 程根伟.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对策//许厚泽,赵其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科技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2~36.(一般著录格式)

2 陈晋镳,张惠民,朱士兴,等.蓟县震旦亚界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震旦亚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40~1156.

3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赵琦.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4 Weinstei L,Swe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Sodeman W A ,Jr., Sodeman W A.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of disease .Philadelphia:Sauders,1974:745~772 (专著题名带有其他题名信息)

5 Fourney M E.Advances in holographic photoelasticity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in Mechanics,August 23~25,1971,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Los Angeles ,California.New York:ASME,c1971:17~38.

(专著主要责任者用拉丁文书写的机关团体名称应由上级至下级著录)

连续出版物(统计年鉴等)著录格式

主要责任者.题名.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4.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析出文献著录格式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

(a)期刊中析出文献示例

1 陶仁骥.密码学与数学.自然杂志,1984,7(7) :527. (一般著录格式)

2 李小东,张青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带其他题名信息)

3 Des Marais D J,Strauss H ,Summons R E, et al .Carbon ieotope evidence

3 Des Marais D J,Strauss H ,Summons R E, et al .Carbon ieotope evidence

for the stepwise oxidation of the Proterozoic environment .Nature ,

1992,359:605~609.(3个以上主要责任者)

(b)报纸中析出文献示例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一般著录格式,"(15)"为第15版)

技术标准著录格式

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年 标准名称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附: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普通图书 M 会议录 C 汇编 G 报纸 N

标准科学论文篇7

关键词:入党标准;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逐步扩大,在吸纳党员过程中把握好入党标准非常重要。当前对大学生入党标准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内容角度进行阐述的,对于入党标准的具体衡量方法则多在实践层面。本文通过对全国40多所不同类型大学关于大学生入党标准的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入党应主要把握的五个标准:学习标准、群众标准、组织纪律标准、思想修养标准、政治理论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入党标准认知调查问卷,从入党标准认知、学习标准、群众标准、组织纪律标准、思想修养标准、政治理论标准等六个方面,考察了大学生对入党标准实践的看法。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和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某综合性大学为例抽取样本。根据该校的招生人数,随机抽出理工学院2个、文科学院3个、医科学院1个,在这6个学院的大四、大三、大二学生中按照10%的比例,根据学号顺序等距抽样。共发放问卷581份,收回524份,其中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为88.12%。本研究采取SPSS16.0软件,在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将学院、性别、政治面貌、年级与主要变量分别进行交互分析,对交互分析中对显示有显著性相关的数据进行阐述。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根据问卷结构六大部分对调查结果逐一分析,每一部分的分析都包括频数分析和交互分析。

(一)入党标准认知——重思想上入党

在“你认为大学生入党标准主要包括哪些”的问题中,问卷设计了10个选项,为多项选择题。按照选择比例的高低依次为:选择“个人修养良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占92.8%,选择“具有献身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占91.8%,选择“具有团结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占87.9%,选择“组织纪律性强”的占77.1%,选择“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占70.5%,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占67.8%,选择“日常言谈举止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占66.2%,选择“具有领导能力”的占34.4%,选择“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政治课考高分”的占32.5%,选择“学习成绩好”的占23.6%。从结果可以看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个人修养,而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两个选项依然是个人思想品德方面,这与本问卷所设计的问题“你在无记名投票中看重什么”的答案一致,在此问中,大学生对入党标准看重个人品格和思想修养。大学生对于组织纪律标准和群众基础标准都有一定的认同度,选择比例都在70%以上;对学习标准和政治理论标准不认同,排在最后两位,选择比例少于30%。

(二)学习标准——重参照意义

在这一部分,问卷设计了4个问题。在问到“你赞成将‘成绩排在前列一定比例’作为大学生入党的硬性标准吗”有14.6%的学生表示“赞成”,有62.3%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参照标准”;在问到“你赞成将‘无不及格现象’作为大学生入党的硬性标准吗” 有37.7%的学生表示“赞成”,有41.8%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参照标准”;在问到“你赞成将‘通过英语四级’ 作为大学生入党的硬性标准吗”有11.7%的学生表示“赞成”,有43.9%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参照标准”;在问到“你赞成将‘获得过科技创新奖励’作为大学生入党的硬性标准吗”有7.2%的学生表示“赞成”,有46.9%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参照标准”。可见在四个问题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习成绩应该作为参照标准,而不是作为硬性标准,四者相比而言,大学生更赞同把“无不及格现象”作为硬性标准,因为这是作为学生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体现学习标准的最低限度。交互分析显示,理工科和文科的学生相对医科的学生而言更愿意将“通过英语四级”“获得过科技创新奖励”作为衡量学习标准的参照标准(前者比后者选择比例高出10个百分点),大四的学生比大一、大二的学生更倾向于运用学习标准(前者比后者选择比例高出20个百分点)。

(三)群众标准——群众心中有杆秤

在衡量群众标准方面,问卷设计了4个问题。在问到“你赞成‘群众民主评议’党的发展对象吗”,选择“赞同”的有68.4%,选择“可以作为参照标准”的占27.5%,两项合计95.9%;在问到“你赞成‘团支部投票推荐’党的发展对象吗”,选择“赞同”的有40.6%,选择“可以作为参照标准”的占48.0%,两项合计88.6%。而对于“支委会直接推荐” 产生党的发展对象和“主要学生干部优先” 两个选项选择比例较低。从此可以看出来,大学生对入党群众标准普遍持赞同态度,在四个衡量方式中,大学生更倾向于群众民主评议(所选比例最高),其次是“团支部推荐”,最不喜欢“支委会直接推荐”的方式,可能学生认为团支部比党支部代表的范围更宽泛,对于“主要学生干部优先”的方式,学生并没有一票否决,但支持率不高,说明大学生认为学生干部应该和普通同学在同样的平台上竞争。

(四)组织纪律标准——遵守法律法规是基本条件

这个标准方面,主要通过3个问题来反映。在问到“你赞成将‘没有受到法律或者校规校纪处分’作为入党的硬性条件吗”,选择“赞同”的占64.5%,选择可以作参照标准的占28.9%,两项合计93.4%;在问到“你赞成将‘开会不迟到、早退,不旷会’作为入党的条件之一吗”,选择“赞同”的占53.7%,选择可以作参照标准的占38.5%,两项合计92.2%;在问到“你赞成将‘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作为入党的条件之一吗”,选择“赞同”的占49.8%,选择可以作参照标准的占43.6%,两项合计93.4%。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三个问题的赞同度都在92%以上,支持率很高。而在持“赞同”的态度上却有区别,最赞同的是“没有受到法律或者校规校纪处分”,支持率最低的是“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所以大学生在入党纪律标准上,支持最多的还是法律法规等最基本的规定,对集体活动等所表现出来的纪律标准认同稍低。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文科生与理工和医科的学生相比,更赞同将组织纪律方面的表现作为参照标准。

(五)思想修养标准——民主的力量、辅导员的分量

在此项标准上,我们用5个选项来考察。赞同思想修养标准“群众评议”的有79.7%,赞同“群众反映”的有66.8%,赞同“辅导员评定”的有55.3%,赞同“学院素质测评”和“思想汇报”的均为52.7%。从这些数字来看,大部分同学对这些衡量标准比较认同,而且相比较而言,更加青睐于群众评议,这与大学生拥护民主的特点相吻合,对于“辅导员评定”,大学生有一半以上表示赞同,说明大学生并不完全排斥由辅导员评定确定党的发展对象。通过交互分析发现,文科学生的自由度较高一些,不赞同由辅导员评定,而更倾向于群众评议的方式。年级越高,越不赞同辅导员评定的方式,年级越低,对辅导员评定的赞同度越高。这与学生年级越高受拘束性越少、越有自己的主见有关。

(六)政治理论水平标准——思政课的魅力

在考察政治理论水平标准这个选项时,主要用4个选项来把握。根据选择的比例高低依次为:选择“政治理论考试”的为56.2%,选择“群众民主评议”的为53.5%,选择“党校结业考试”的为53.1%,选择“思想汇报”的为45.9%。可见,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考试成绩最能体现个人的政治理论水平,其次是群众评议和党校结业考试。交互分析显示医科学生态度赞同思政课考试的居多,文科的学生则最赞同党校成绩,理工科学生则对所有这些衡量方式都表现出较高的赞同度。

三、大学生对入党标准的认知特点

通过上述部分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对高校入党标准的认知特点。

(一)重思想品质,轻知识基础和政治素养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看重反映思想品质的3个选项,而学习标准和政治理论水平标准则是最后两位。在入党的学习标准方面的调查中,笔者专门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题目,通过调查对象的作答进一步找出原因,通过归纳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成绩好作为硬性标准”认同度低的原因主要有:“成绩好的同学思想不一定先进”“成绩不好的同学不一定人品不好”。还是把思想放在首位来和学习标准相对比。谈到英语四级和科技创新,认为“英语只是一种工具,中文是母语,两者根本没有关系”,科技创新奖励“有难度,很苛刻”“党不只需要科技人才,还应该吸纳各类人才”。对于政治理论水平,有的同学竟然认为,“我不太懂‘政治理论水平标准’是什么”,提醒我们要切实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二)重综合表现,反对一票否决

大学生认为,入党“衡量的是一种综合素质”,不能因为一种标准缺失,而将优秀分子拒之门外。比如说,有的人偏科,就有可能某一门课不及格,但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如果采取硬性标准的话,显然不合适。在群众标准方面,就有同学提出既要群众评议,又要团支部和党支部通过,就是说要综合考察。在几个标准方面,大学生选择“作为参考标准”的多于选择“赞同”的,也是例证,认为应该综合考虑确定发展对象,所以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要注重综合考察。

(三)重基本标准,尚民主作风

虽然大学生轻知识基础,重综合表现,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标准,大学生还是很赞同的。比如,大学生对于学习标准的“无不及格现象”和组织纪律标准中的“没有受到法律或者校规校纪处分”赞同度很高,明显高于同类问题的其他选项。大学生崇尚民主作风的特点在大学生入党标准中也表现得很突出。凡涉及群众评议和群众反映等发挥群众大多数人作用的选项上,大学生的赞同度就很高,在入党标准认知方面,为群众服务和群众标准都排在前列。

(四)不同的学生对党员标准的认识差异

通过交互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党员标准的认知有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年级越高,民主意识越强,而且高年级的集体感和对学习标准的认同度比低年级要高;大四和大二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能力要求高,大三则表现出“松散和个性”的一面;文科学生相对于理工科和医科学生更加追求自由,更加反对硬性标准。

参考文献:

[1]吕澄,张竹梧,钟碧惠,苏希圣,贺晋清主编.党的建设七十年纪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2]王桂兰.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3]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4]王秀林,刘素娟.从对比调查角度谈如何把握大学生入党标准[J].法制与社会,2011,(5).

[5]孙静.正确把握党员标准、确保学生党员质量[J].北京教育(高教),2007,(5).

[6]瞿明勇,崔蜜蜜.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入党标准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

[7]张燕华.试论中共党员标准的基本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8]成林萍.中国共产党入党标准的演变简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

[9]王岚.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员标准的比较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6).

标准科学论文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国外案例;研究评价;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差别化评价;评价制度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1-0005-10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全民核心价值的“稳定锚”。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每前进一步无不包含着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命题和巨大作用,其功能旨在“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学科群”。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以及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推力,更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丰富人类自身经验,总结并发展人类知识的重要学术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最重要的力量,高等学校凭借领域广、队伍庞大、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在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国家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先进理念和发展导向,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架起具有中同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谱系和话语体系,发展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全民知识总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得正视,学术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失范现象有增无减;原创性成果少,中国学术话语世界影响力有限;移植性、解释性研究居多,学术孤岛现象严重,批判精神不强;成果转化乏力,闲置浪费普遍。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研究评价的价值导向与上述问题不无直接关系。

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刻不容缓的、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拟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现状、国际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一、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简要回顾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是基于某种理论,并借助某些工具和方法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一种量化评判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型。但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多以对诸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做出的判断和评价的形式而存在,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自然有其本土化和专业性特点。有鉴于此,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对成果评价的研究从未停止,从起步、探索到评价体系构建,已经或正在取得成果。

(一)研究评价逐步重视,探索步伐明显加快

研究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基于评价目的,并借助制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评价客体所产生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发展价值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通常它具有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导向功能。尽管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重视程度逐步显现,探索步伐明显加快。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将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9),起步摸索阶段。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跨度较大的时期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有关对国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得到推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研究成果,这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由自发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的系统研究。最为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的研究与设计”重点课题。1997年将成果转化为政策文本,1998年开始在院内执行。继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一书后,娄泽群同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首次将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评价中。三是这一时期“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第二阶段(2000-2004),系统探索阶段。伴随改革开放中大量理论成果的涌现,如何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有关研究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制度建设的探索十分活跃。一是南京大学在充分借鉴国际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于2000年推出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随后清华大学制定了《清华大学文科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2001)、武汉大学成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教评价研究机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该中心从“科技评价与管理”、“社科评价与管理”、“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期刊评价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引文数据库”,从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以项目为导向将研究评价推向新的起点。2003年,以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正式立项。次年6月,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担纲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获准立项。这两大项目的获准立项并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系统研究。

第三阶段(2005-),制度建设和专题研究不断深入阶段。继2004年2月在京召开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学术研讨会后,同年6月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11月教育部社政司又在杭州主办了“全国高等学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到2006年5-6月,教育部连续下发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两个文件,把成果评价提升

到了国家制度建设层面。与此同时,一批以学术规范为主题的学术著作问世,如杨玉圣、张保生的《学术规范读本》(2004),王恩华的《学术越轨批判》(2005),江新华的《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失范的制度分析》(2005),叶继元的《学术道德通论》(2005),刘明的《学术评价制度批判》(2005)等。尤其是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2009年4月24-25日主办的“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暨第五届科研绩效评价学术研讨会”,就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引文评价与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与论文评价、科技研究绩效评价等,从国外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面的成果、对引文本质和引文索引作用的思考、对同行评议制利弊的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特点及其评价体系以及国外评价领域前沿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学术专著和会议探讨无疑对规范学术行为,强化研究评价的制度建设、方法构建等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随着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文件的下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实践活动探索不断,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研究评价是一个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严谨、透明、公正地评价,就需要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为此,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形成了基本评价、公共服务、科研项目、成果奖励和应用的评价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关于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任全娥等学者认为,依据社会度量学的相关原理,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操作性原则与关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强调多主体多视角多层面客观准确地描述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产生特点与评价规律;操作性原则要求每一个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都要通过层层分析而具体化为几个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使其可度量、可操作;关联性原则要求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各指标之间保持一致性、整体性而非独立性。为此,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必须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切忌“度量崇拜”;在评价方法上要正确把握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做到有机结合;在评价维度上,要正确区别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标准,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创新性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评价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关于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标准对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连燕华和马晓光认为,科学研究评价标准就是对科学研究评价所遵循的价值取向的描述,是在评价活动中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因此,评价标准不仅仅涉及评价时的取分,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充分反映了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基于这种思考,对科研评价的标准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创新性、对学科自身的贡献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成果的原创性程度有多大,它是丈量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对学科自身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是否有利于学科的传承与发展,是否有利于夯实学科的基础,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社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则表现在促进人类知识总量提升,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强度等方面。

关于研究评价的方法。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法。该方法把研究成果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即成果的科学性、价值、难度和学术规范。成果得分采用基本分数乘系数:成果得分一价值得分×科学得分×难度得分×学术规范性系数。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同行评议(peer-review),适合于成果评价,不适合作为以机构、地区、国家为对象的中观和宏观评价。(2)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基于客观数据的信息计量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投入、产出、效益三个一级指标的设立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进行评价。投入下设人力、研发基地、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四个二级指标,并在此下分解为可直接计量的三级指标。产出由著作与应用成果、收录论文数、论文质量、获奖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论文质量通过社会科学各学科顶尖论文、SSCI及A&HCI被引次数、CSSCI被引用次数统计数据来计量。效益指标通过效率指标来表达,进一步分解为人均产出率和百元产出率两个三级指标。(3)南京大学中同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Citation Index,CSSCI)”,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4)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书报资料中心,根据《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期刊的全文转载数据,用转载量、转载率和综合指数三个指标,分别进行了学术期刊排名和作者机构排名。由于连续11年被《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公开发表的转载排名,被学界认为基本客观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教学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状况,为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另外,由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在刘大椿教授的主持下,连续多年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对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理论成果、最新动态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向作用,也正在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风向标。

(三)评价制度有待健全,评价导向急需调整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30多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空前发展的同时,评价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评价体系过多,评价分类不明确,评价主体急功近利;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在一些活动中存在重人情拉关系的现象,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新兴交叉问题和“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致使一些很有创新性的项目不能立项,缺乏个性研究的成果。古人那种“天降大任于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严重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制度上的问题。要想真正实现研究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制度保证,就必须健全评价制度,规范评价行为,强化评价价值导向。

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案例分析

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自文艺复兴尤其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有了迅速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应该是近100多年来的事情,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成果的评价模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时间来看,英美等国的有关评价探索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第一次探索期和始于90年代的第二次探索期。从评价模型来看,由于各国对

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界定和评价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评价模型也存在不同。

(一)美国

美国有关科学研究的评价始于19世纪40年代,最初多采取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如斯密森学会1840年代成立的拨款评价顾问委员会,1915年海军咨询委员会和国家卫生实验室,1937年国家癌症法案和1944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服务法案》等。早期的同行专家评议主要服务于政府相关机构的拨款。到了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大萧条后第一部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法律,即《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依据此法,美国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致力于艺术与人文事业的评价机构:同家艺术基金会与国家人文基金会,并设立了联邦艺术暨人文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中负责文化发展的相关部门领导人组成。国家艺术基金会代表政府向文艺团体和艺术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发展艺术,保护美国传统文化,支持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

基金会的成立大大促进了美国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成果,这个评价是政府拨款的主要依据。要评价,就必须有标准。美国有关研究评价是按照年度还是按系统划分的争论,也经历了两次浪潮。起初争论主要聚焦在非科学的影响。如政治、关系网络或是常规机构所处的地位等。对此许多科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是“评价的认知过程”。其重点是关注评价的公正性。80年代后期,评价转入同行评价的认知维度,学者研究分析了社会与网络因素的影响与获取政府拨款的关系。

在评价主体、标准、原创性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制定有其准则。在评价主体上,由于联邦政府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者,政府相关部门自然成为成果的评价主体。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主要是对同一领域及相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同行评价。普通民众主要依据大学的研究经费、成果数量、学术声誉、排名位置等进行总体性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主要包括科学性标准、延续性标准、创新性标准和完备性标准。价值标准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理论价值、伦理道德、环境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经济价值占据首要位置。可见,美国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评价原创性方面,强调认知的内容主要是考察:是否使用新的路径、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新的数据;研究新的主题是否涉足从未研究的领域,找到新的发现。在评价方法上,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与发展研究两大类,其评价方法有所不同。对基础研究成果评价通常采用的是同行评议制、引文计量。同行评议即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该领域的一项事物进行评价。通常的做法是对成果进行评价,分为特优、优、良、中和差五个等级。尽管同行评议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社会问题,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法来完全取代同行评议在基础研究评价中的作用。

对应用与发展研究成果评价,美国采用的是政策效果评估、民意测验和社会实验相结合。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实施后的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民意测验是收集研究材料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直接测度的一种方式,可分为普遍测验和抽样测验。社会实验是要把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的理论、方针、计划等拿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检验。人文社会科学试验方法分为全面社会实验和准社会实验。

(二)英国

英国人文社会科学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哲学就曾是欧洲精神觉醒的成果之一,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英国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及其评价模式研究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尤其是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制定标准,实施了大规模的、跨学科的研究项目评价活动,目的旨在弱化1940年至1970年末国家官僚机构和各专业组织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的评价默契关系。早期的评价工具是由UGC开发的基于个体研究机构在科学领域前期研究成果的“产出”(被同行评价的出版数量)、“影响力”(被引用数量)、“质量”(根据拨款委员会以往的研究拨款来评价)和“实用性”(成果被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的运用情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英国研究成果评价进入第二阶段。英国政府在未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实施了新的评价标准。一是自1986年起,实施了研究评价活动(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模型。该评价模型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开发,旨在对各高等学校院系研究水平进行同行评议。评议选择方法包括基于以往同行评议决定的数据使用、重视事前评估、依靠事前评估的原则、扩大同行评审的人数等。例如在对学术声誉评价方面,评议委员会要从项目成员的学术质量、项目在教育研究者或是科学家中的效率、过去五年在提升项目质量方面的进展,以及同行评审的相似性等方面进行评审,最后得出评审结论。二是英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机会机构(HERO)与文献计量专家合作改革了科学研究的计量方法,即强调以引用为基础的文献计量统计方法。该方法与早期UGC评价标准不同的是:①更加聚焦最有争议的研究质量方面;②由于该评价方法的使用,研究者更加明确他们的工作范围,不得不考虑其成果被ISI检索的因素;③引用的实践活动会导致文献计量质量的可信性,例如人文科学领域,未被ISI收录的专著的引用率就高于期刊的引用率。三是此阶段更加注重评价监督对开放价值、透明性和学术民主的作用。

(三)芬兰

芬兰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对个人、项目和团队进行评价,评价中尤其注重国际化水平、研究质量、社会影响力、研究环境和未来潜力的评价。到了1994年,芬兰教育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按结果管理”的评价办法;1998年又开始实施按协议管理方式,即大学根据国家的投入必须按协议完成成果的产出。芬兰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原则与标准主要侧重于对社会与政府决策的影响,其评价模型主要基于英国的RAE。下面以阿尔托大学为例加以说明。

阿尔托大学是由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和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于2009年组建而成的一所全新的大学,该大学计划到2020年,其重点学科领域和研究机构要发展成为世界上领先的研究及教学机构之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阿尔托大学创办伊始就十分重视研究成果的评价。为此,该校开发出“阿尔托大学研究评价活动2009"评价体系,用于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学科的评价。该评价旨在通过对研究状况研判和对未来发展展望,分析大学目前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大学向世界名校迈进。

实施这项研究评价的主体是大学组成的专门委员会,院系也组成各自的评价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知名教授组成,不受行政干预。在统一步骤下根据颁布的标准,通过抽样、访谈等形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后得出评价结果,交由学校统一出版对外发行。评价报告通常由基本概述、单位研究与国内主要大学的研究战略、单位研究的科学质量、单位研究的科学影响力、单位研究的社会影

响力、单位评价的研究环境、单位评价的未来潜力以及委员会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几大部分组成。

在评价方式上,通常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置几个二级指标以及可计量的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一是公开的数据资源、评价时段和参考群体抽样访谈;二是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以及其他可用指标。分值从高到低(5分1分)分别为:5分为具有杰出的国际水平,4分为具有非常好的国际水平,3分为具有好的国际水平,2分为具有较好的国际水平,1分为具有潜在的国际水平。经过统计计量分析,最后得出评价等级结果。

除英国、芬兰外,欧洲各国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影响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组进行同行评议,但也有许多国家辅以引文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路径探析

毫无疑问,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固然需要诸多因素,但建立科学、公平、公正、透明、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尽管我国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源泉,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活力为根本,以提升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导向,以促进学科体系建设、科研方法的创新为支撑,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制度,规范评价办法,构建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一)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上的导向原则

质量是文化和一切社会活动的生命保障,研究质量是主体基于某个领域或具体命题所创造出的一种社会或群体的满意、热情和忠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软实力,也影响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正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文件所指出,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理论脱离实际比较普遍,应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也不能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高等学校教师对评定职称、工作量考核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存在论文数量上的要求,不仅使重数量轻质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也为“学术产业化”提供了土壤。

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坚持研究质量为上的导向原则,完善机制,促使考核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杜绝急功近利的重复性生产,重视社会科学代表性作品的评价;重视论著成果的被引用率和社会影响分析等。对于目前流行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既要考虑其影响因子的作用,也要考虑有利于发扬学术民主,有利于调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评价出版的专著和研究报告的质量,要依据在社会上的反响,对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的贡献率以及社会服务水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对各学校在评定职称中应淡化划定的A类刊物,转向以核心期刊影响因子为标准的评价。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地方院校,要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起符合本校本部门实际需要的权重框架,不能搞绝对化、一刀切。

(二)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知识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西方学者认为,为了维护成果评价的公正性,评价主体不应该仅局限于那些同行专家,那样只会对学术发展产生障碍。因此,评价主体应该由科研管理专家、政治领导、商人、各专业团体的代表组成。专家数量应该有所限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进行过多次调整,无论是今天的评价机构,还是政府机构聘请的同行评价专家,在评价活动中都存在一些缺位或是肓点。这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作为同行评价专家,其知识不可能涵盖所有的领域,故在评价时只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来进行判断,这样无疑会带有一些个人色彩,导致遗漏或是流失一些会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精品。至于评价机构,它们也只能凭借主题覆盖范围、机构名称、作者、合作者、参考文献、科学分类、ISSN、文章长度、出版年、语种、关键词、文章类型等计算引文数量和文章数量,或是受到局限的一些访谈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其结果常常会使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代表性、准确性。因此,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主体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评价主体多为占据主导性的政府机构,评价专家中的官本位现象十分突出,其独立性、公正性也常常受到质疑,有不少同行专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同时,由于专家所处的领域、社交网络等因素,评价寻租现象也比较普遍。例如,某省级城市2011年评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一等奖15名、二等奖34名中,拥有校长、书记、院长、局长“权贵”头衔的“运动员”和“裁判员”要占50%以上,其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

要做到研究评价的公正性,就必须解决好“学术研究,谁人评说”的问题,真正实现“从官本位到学术本位的转变,从随意的同行评议转变为有制约的同行评议”。就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而言,可以实行委托制,与相关省市区开展交叉评议;对全国性研究项目和成果的评议,除保守通讯评议结果的秘密外,对会议评议的同行要出台严格的制约条款,坚决杜绝私下照顾、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的行为。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退出评价活动,主要行使监管职能,授权权威人士组建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委员会,制定严格规章,每年对申报的项目、研究成果实行独立评价,以确保研究质量和公信力。

(三)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标准

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评价标准是据以区分善恶或好坏的效用标准。对一切科学的评价,都应根据其成果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情况来确定。对自然科学的评价,就是要看其成果是否实际上抑或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改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方法与生产形式)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有别于自然科学,故其评价标准也有着不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评价哲学社会科学要注重原创性,注重实际价值,推动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围绕这个断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已经进行了长期探索,一些标准达到基本的共识性。即:创新思想是评价的核心指标,研究规范是评价的基础指标,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则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标准的抽象性,除规范研究可以硬性规定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就很难量化为具体指标,即使目前有一些计量指标,仍然显得抽象・操作性仍然不强。成果评价标准的同一性、外在化、形式化,评价标准的混乱性,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评价程序的俗套化,重论证性评估、轻经验性评估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

标准有待加强。

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标准,首先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原创性的原则。政治性主要体现在是否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需求、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取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至于原创性,除要看是否运用了现展出来的新知识外・更重要地要看是否产生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否有利于推动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利于促进隐性生产力向显性生产力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固化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既是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终点,也是产生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的起点的观念,把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等作为衡量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尽可能地构建起既能正确导向、又能量化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差别化评价

众所周知,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而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既给学科成果评价增加了难度・也给评价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成果的类型而言,既有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也有研究报告、咨询建议等;就其级别而言,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笔者在全国50多所高等学校调研时获知,目前大多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等文件,将成果分为A、B、C、D几个等级试行打分评价。

分类分级评价,无疑增强了可操作性,但由于只考虑了级别而忽视了学科特点,仅以科研成果的转载和引用率、出版的等级,或是不同层级领导人的批示等作为评价成果水平高低的标准,那么许多基础性学科就无法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因此,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既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也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性的内在要求,实行差别化评价。

实行差别化评价,一是要注意学科的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如对人文科学的评价,除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方向外,要优先把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研究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既要重视数量规模指标,更要重视学术方向的凝练、队伍的汇集、重大成果的产出和学术的积淀,尤其要重视学术的国际国内的影响力。要特别重视其成果是否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探索、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效益;在以学科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中,提出独立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等。二是要考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身份定位。目前,高校大致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大类。由于身份的不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要求必然也有区别,在评价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内在要求。但目前由于制度设置上的同一性,对评定职称都有纵向项目、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级别上的统一要求,致使许多从事教学研究或是专注教学的中青年教师不得不放弃自身的优势,花费大量时间,采取不同手段去发文章。以满足学校对评定职称的基本要求。这样很不利于强化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首要功能。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也必须实行差别化标准,使高校教师各尽其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不同作用。

(五)建立健全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指对学术人物或学术机构的学术成果、学术项目、学术影响等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的方法、原则、程序等规则的总称。它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及指标和评价方法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六大要素,它是保证评价诚信公平的重要保证和成果质量的“安全阀”,更是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内在要求。尽管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但由于评价标准、模式单调划一,存在方法机械简单,量化考核追求数字指标,以及功利化导向,行政化管理,学术交易性评定和隐蔽性操作等,致使原创性研究成果不多,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学术寻租腐败盛行,学术产业化愈演愈烈。低水平重复・甚至泡沫化学术、抄袭剽窃等严重的学术失范之事频频发生。尤其是评价活动中的简单化、行政化、唯数量化倾向日益严重,导致学风浮躁,明显有悖于科学的特点和内在规律,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纯洁性、科学性、公正性,严重影响和危害着高等学校学术的建设和发展,甚至颠覆了社会对学术存在意义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因此,建立健全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时不我待。

要建立健全诚信公正的成果评价制度,一是要强化认识。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建立诚信公平的评价制度是夯实学科基础,确保创新理论成果质量,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升国家软实力,维护中华民族学术尊严,固守中国知识分子学术道德的客观要求。二是要完善评价制度。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多实行的是“同行专家评议”、“文献计量法”、“刊物级别评价法”、“被引情况评价法”、“代表性成果评价法”以及“谁申报、谁举证的评价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无疑既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要实现评价的诚信公平,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这些制度包括评价答辩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反馈制度、申诉制度、举报制度、回溯评价制度、专家遴选制度、匿名评审制度、署名评价制度、评价专家信誉担保制度、项目追踪问责制度、评价结果公布和共享制度,以及“非共识”研究项目和成果的评价制度。每项制度都必须量化可行。三是不断突破专家与同行在科研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起具有广泛代表性、学术功底扎实、学术道德好、公正廉洁操守好的同行会议评价与通讯评价专家队伍,要打破学术权威一统天下的格局,精选一些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的中青年和海外优秀专家充实到会议评审队伍。对国家和地方重大理论和现实研究项目,要由政府、中介评价机构和社会大众参与评审,杜绝走过场、讲情面;对一些跨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研究评价要建立专家会审机制。四是要优化评价过程,改进现有评价方法,变单一的评价为综合评价,变以量化为主导的评价为注重社会影响评价,变同一的对象评价、相关评价和相近时间内的多头评价为整合性评价,尽可能与国际评价标准接轨,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拥有更多的国际受众和影响力。

四、结论与探索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涵盖的学科广,加之学科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仅凭目前单一的标准和一些通用方法是很难实现的。令人高兴的是,我国党和政府不仅越来越重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而且也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评价工作。我国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创新不断,理论成果迭出,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出了学者的睿智。但客观上讲,要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还需要继续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不断探索。

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建设,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始终把创新和质量放在成果评价的优先位置,设置指标体系,量化评价标准,真正使成果评价有利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突破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利于夯实学科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完整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协调评价制度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科研体制改革的内在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明确评价主体,规范评价标准,完善评价程序,健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大学学术委员会、权威中介评价机构和社会公众在科研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要加强对成果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评价标准,更不能搞成果评价的商业化运作,对评价认证机构要实行规范管理,鼓励基础条件好,并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认证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学术道德,规范评价行为,加强内外监管,引导评价机构规范运行、相互协作、健康有序发展,以优良的学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健康发展,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良学风的形成。

上一篇:员工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决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