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形势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15:57:09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1

国家安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国家安全,国家的建设将无法保障,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将不复存在甚至会产生倒退。只要民族国家存在,维护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全是永恒的历史课题。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至关重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民族未来的价值走向,当代青年的国家安全观如何直接影响到当前及今后的国家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局势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需要。用最新的最先进的理论观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体现。

一科学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态度和观点,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作了概括: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2014 年4 月15 日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国家安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教研中心主任刘跃进认为,“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总体”的广泛性、丰富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要素更加全面。安全的内容由传统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军事安全拓展到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军事安全是保障,经济安全是基础,科技安全是关键,并融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要素。

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全,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2]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提出在国民安全问题上,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也是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后备人才,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全民进行国防教育的重点。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观的继承和发展。有学者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该是一种强调当代国家安全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更有利于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有利于现实中的国家安全治理。[3]

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综合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素质以及当代大学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等多种原因,笔者认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非常紧迫。

1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紧迫性均有重要论述。今天的世界仍然没有走出2008 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整个世界未能逃脱经济放缓的命运。2009年以后全球进入动荡、变革、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是政治纷争、军事冲突不断,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交织互动,国际安全态势扑朔迷离。[4]同时,中国周边问题不容忽略,如海洋争端、朝核问题等都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曾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不称霸,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但某些国家并未放弃遏制中国的图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西方国家虽然看到了这一点,但他们仍然潜在认为利益不断拓展的中国会抢占他们的资源;认为强大起来的中国会颠覆他们主导的国际秩序,掠夺他们的既得利益和战略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还意味着非西方文明、非白色人种、非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这是西方不愿意、也不甘心看到的结果。因此,中国招致包围、遏制、敌视既在意料之中,又符合西方逻辑。[5]中国理应居安思危,这既是对本民族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2 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和相关知识缺乏从当前大学生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缺失和相关知识缺乏,对我国面临的各种威胁认识不够全面。近期媒体报道,部分境外组织将目光瞄准大学生。极少数大学生被境外组织利诱策反。据媒体报道,同一境外情报机构近年针对中国大陆学生实施了数十次网络策反活动,境外间谍以金钱诱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参与情报搜集、分析和传递。来自权威消息源的案例显示,多数学生在网上求职或网聊过程中被境外间谍盯上,他们最初提供信息时并不知情,但部分人在觉察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仍因贪利而持续配合,甚至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处理。[6]这类现象充分暴露了极少数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在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下,少数人放松了必要的警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3 意识形态的斗争更隐密且将长期存在较长的和平时期容易使国人产生精神懈怠,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些人已经淡化了国家观念,有的人认为爱国主义过时了,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并未放弃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图谋,通过文化输出以及互联网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同我们争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境外机构甚至直接在境内寻找人进行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近期媒体报道有高校教师食国禄、忘国恩,利用课堂宣扬分裂思想,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的犯罪活动,破坏团结统一局面,受到法律的审判。同时今天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冲击,易引发政治认同危机。因此,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及其实质。

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也是全民国防理念的必然要求。据军事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军事设施安全环境逐渐恶化,军事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有农民擅自在某部附近修建滑翔机起降跑道,有公司在营区附近修涉外五星大酒店,影响安全保密,违章建筑使雷达阵地效能下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破坏了正常军事行动,损失不可弥补,也反映了部分公民和法人国防意识淡薄,全民国防理念在少数人心中荡然无存。

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构建充实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内容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中的爱国主义、新的国家安全观等内容有所涉及,但内容相对简单,相对当前形势发展和理论创新有一定滞后性。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来充实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1 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国家安全观有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总体来讲经历了由重传统安全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的发展变化。当前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总书记在2014 年4 月15 日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最新的理论引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未来的建设和接班人。只有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2 树立爱国主义信念,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通过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时代价值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只有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才能自觉抵制各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才能自觉同破坏团结统一的言行划清界线并与之斗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信念就无法真正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爱国动力和爱国行为。在和平时期最大的爱国就是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加强历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志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历史意识和历史感的缺失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甚至会出现信仰危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对于凝聚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强化其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7]每一代青年都有他们的历史使命,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进行国家安全相关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警示教育,做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总体上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这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安全之弦也因此在有些人心中开始松懈。“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安全,不做国家安全知识方面的文盲。通过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教育,爱国主义警示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和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能力,做维护国家安全的真正主人。

5 进行国家安全法制教育,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两种基本手段。在法律方面,我国除《宪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义务的内容外,还制定了一批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如《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教育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国防法》《兵役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法律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安全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依法同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同时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自信,对外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对内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及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要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并且有能力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

四改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方法

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以提升教学实效为重要目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总体思路应是主渠道和多渠道并行。主渠道就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主导应首先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适当加强国家安全知识的传授。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门主干课程的作用外,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形势政策课形式、选修课的形式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国防安全教育。

所谓多渠道,是指除课堂讲授以外可以通过国防教育专题活动、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进行课堂外的延伸教学,通过感性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举行国防知识竞赛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还可以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历史资源,让学生在参观场馆、倾听讲解中去感悟和学习。各省市地区都有国防教育资源,大学应努力发掘并充分利用大学周边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如武汉市有许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山舰纪念馆等。通过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历史,获得心灵的震撼,增强爱国情感。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或通过负面事件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题网站,链接相关权威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站内容上可以开设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国防知识、国家领土与安全、经济文化交流与安全、先进人物事迹等教育网页,还可开设论坛聊天、相关录像与影视等,用以正面引导大学生的国家利益思想与观念。[8]

此外,还要善于利用重大时事契机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如针对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问题,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多做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多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

[2]马占魁,孙存良.人民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宗旨[N].光明日报,2014-05-31.

[3]范传贵“.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之背后深意[N].法制日报,2014-04-21.

[4]张丽.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安全结构新变化与国家安全战略[J].国际安全研究,2014(2).

[5]王志军,张耀文.西方安全战略理论评析与借鉴[J].和平与发展,2014(1).

[6]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7/c1001-24984666.html[OL].

[7]芮鸿岩.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3).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国家安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33-03

一、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外部环境看,国家的安全形势面临较大问题,国家安全情况多变而复杂,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第一, 在当今的国家安全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居于日益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在全球化以前,国家的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中的比较传统和重要的国家安全,那么在当今时代,国家的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传统国家安全中的军事安全则面临地位日益下降的趋势。国家的经济安全因素在一国的国家安全中地位日益凸显,经济因素在国家安全领域一直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国家也会把经济发展作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和首要任务。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以使国家的安全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予以保障,免受他国的经济威胁,从而真正确保国家安全。第二,在当今时代,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影响国家安全的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伴随着国际主义的观念在全球的传播与日益盛行,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过程中,在国际舞台上,除了国家之外,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影响日益加大,其在国际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护国际安全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可见,非国家主体在国际社会上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考量国家安全问题时,除了看到传统国家行为主体的作用之外,还要看到那些来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第三,国家间在争夺国际规则的主导地位,国家间的国际规则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表现得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任何国家与别国发生冲突与矛盾都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国家间实现力量的平衡、协调,为了各国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各国经过相互之间的复杂的、长期的斗争与协调,在国际间逐渐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国际社会的规则。这些国际间的规则与制度,如国际法、国际公约、国际协议、国际惯例等使国家之间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有了国际规范的保障,大大提高了国家间相互交往的效率,促进了国家间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国际规则的竞争,而不是表现在直接的武装斗争与冲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反恐问题、能源问题、国际犯罪等问题都需要国际间形成合力去治理,这些因素已经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一个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当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使得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与危机。我国的大学教育承载着造就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爱国敬业的高级人才的重大使命,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理念毋庸置疑地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必须正视新时期所提出的新要求,寻求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安全形势日益复杂,情况多变,不容乐观。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进行和平演变,而中国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无疑成为他们进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和首选目标。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在国际网络环境一体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极易受到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影响与误导,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面临着重大的冲击。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问题上,最终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战略的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去认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以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再淡薄,使国家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正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绝好平台,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对来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第一,青年大学生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感受到的是国际化、全球化的巨大影响,其思想文化都受到时代的深深影响。面对丰富多彩的开放世界,青年大学生往往不容易想到世界的不好、不安的一面。在传媒误导之下,青年大学生只会看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表象,很难看到世界各国之间隐藏在合作、共赢背后而须臾不停的斗争、矛盾与冲突。这样,青年大学生就会忽视国际社会所存在的不安定因素,看不到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对我国所面对的西方敌对势力、周边国家的威胁与不稳定因素缺乏认识,国家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第二,青年大学生由于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往往缺乏对那些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的警惕性,缺乏保密意识。在我国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改革开放脚步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交往活动也日益增多,青年大学生较易受到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误导,以为国际社会形势一片大好和歌舞升平,而极易在不知不觉中泄露所知道的国家秘密,从而危害到国家安全。第三,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危机认识不够,缺乏危机意识。由于危机意识的淡薄,对国家安全状况缺乏足够的认知,一旦出现国家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青年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突发事件时会产生过分恐慌、紧张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状态对社会能产生影响,容易蔓延、扩大而导致社会群体性恐慌,从而不利于国家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第四,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内容认识不到位,缺乏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例如,很多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军事、国防、、领土、秘密、情报、间谍等方面的认识,而对诸如信息、科技、文化、金融、网络等方面的安全缺乏认识。这样,青年学生往往能够认识到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安全、军事安全等问题,而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等新的国家安全问题缺乏警惕,不能把相关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与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联系起来,认为国家安全离自身存在较远的距离,与自己毫不相关,没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与责任感。可见,虽然国家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而严峻,但是,面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这样,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其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崭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国家安全观,具有极大的现实紧迫性。在当今国际社会的背景下,伴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严峻而复杂的国家安全现状需要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情况进行切实的改革,作出与时俱进的有效应对。可以说,随着国际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有些高等学校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也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比如,对国家安全仅仅停留在国防安全、军事安全、外交安全等方面,而对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国家安全内容认识不足。有些高校仅仅通过向青年大学生进行一些国防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把国家安全教育简单化。有些高校则把对青年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等同于进行几次关于国家安全的宣传和讲座,把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看成是可以突击完成的任务与活动。而面对青年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普遍模糊和不足的现状,一些高等学校的所谓的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往往达不到使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复杂、严峻状况有切身的感受和共识。因此,毋庸置疑,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从确保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对青年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安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呈逐渐增多之势。在国家安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防安全教育、军事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属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可以说,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与其在整体上是趋同的,二者有融合的可能。在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可行性。

国家安全的观念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际上的国家安全观念受到多种新时代的因素的影响,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观与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相比,增加了诸多新的因素。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包括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安全、外交安全等内容。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涵盖着军事安全、国防安全、外交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等内容。新时代国际上的诸如信息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恐怖活动、环境保护、能源、人口等新的问题和因素,使得国家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待于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些问题,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里自然都是应该进行教学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从整体上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是根本一致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应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应该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可能性。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真正使国家安全教育保持长期性、持久性,有利于让大学生真正形成正确、合理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容上的一致性

如上所述,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爱国主义方面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使得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基于内容的一致性。当今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成为西方国家与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首要对象与目标。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是西方国家进行宣扬其价值观、意识形态的重要的首要的阵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青年大学生十分容易接触到灌输西方意识形态的书画资料、影音作品等,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社会宣扬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会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收到不可想象的冲击与影响。全球化虽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是西方国家却试图用全球化的思想使其自身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国际化、全球化,从而在全球竭力宣扬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时对与其相异的价值观、意识形态进行攻击、诋毁、破坏。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商业交易的背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潜在的威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改变错误的观念,纠正其不良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念,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具有较大的现实可行性。

(三)互联网技术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技术可行性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澄清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攻击、诋毁,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技术可行性。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国家安全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挑战。互联网使得国际间的信息传播变得迅速、及时,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传播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这种国际化、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使得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与信息的威胁和挑战。西方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意识形态渗透的各种信息,并且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人权等领域大肆渗透和宣扬,对中国的相关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攻击、诋毁、丑化,对中国民众进行煽动、蛊惑、歪曲事实、妄加评论和任意干涉。由于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上的主要人群,其又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对西方文化具有探索、了解的欲望,也会最直接地接触到反映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商品与文化资源,从而成为最容易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人群。而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一般具有强大的网络技术优势,其凭借技术工具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将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网络恐怖信息向青年大学生扩散和传播,使得青年大学生丧失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认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及某些价值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互联网络中的正面信息,使学生去伪存真,认清问题的实质,看清事实的真相,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具有技术方面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较强的现实可能性,有利于培养合格的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者。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方面,以培养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安全观念、法律观念、环境意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民族国家观念、国家安全观念,将国家安全视为最高国家利益,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自己的义务,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安全。但是,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与因素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囿于教学规模、教学力量、教学经费、教学目标等因素,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缺乏在大学生中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基本路径是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平台上,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适当加强并不断推进,直至最终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备案课题《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C1215052]

参考文献:

[1] 林喜庆.对新时期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 边和平,闫淑楠.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独立体系的背景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

[3] 徐奎.全球化浪潮与国家安全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03)

[4] 郑声文.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J].青年探索,2006(0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3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7)01-0119-05

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大局。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1]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精神防线,提升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夯实国家安全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目前“一?б宦贰币殉晌?我国顶层战略设计,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这一战略的推进实施契合西部地区的共同需求,有助于推动西部经济转型升级。而西部地区同时又是国家安全斗争的前沿阵地,西部高校历来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渗透的重点对象,西部高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无疑在当前和今后将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工具与研究样本

为调查“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和特征,笔者在文献研究①和专家咨询(共咨询了4位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专家,均为正高级职称,2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1名来自东南大学,1名来自武汉大学)的基础上设计了《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问卷》。经过小范围试测、专家审核修缮等环节,最终形成了包括26道题目的正式调查问卷。问卷从国家安全形势认知程度、国家安全政策了解程度、国家安全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法制意识、“一带一路”的安全风险认知程度等维度来设计测项,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笔者于2016年3月至4月在陕西省6所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了问卷调查。6所高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985工程”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为“211工程”高校,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一般本科院校。共发放问卷1650份,回收问卷1476份,其中有效问卷1325份,有效率为89.77%。调查样本中,男性大学生为708名,占53.43%,女性大学生为617名,占46.57%;大一学生402名,占30.34%,大二学生341名,占25.74%,大三学生270名,占20.38%,大四学生312名,占23.55%;人文类专业大学生376名,占28.38%,经管类专业大学生385名,占29.06%,理工类专业大学生457名,占34.49%,医学类专业大学生107名,占8.08%;387名大学生来自“985工程”高校,占29.21%,432名大学生来自“211工程”高校,占32.60%,506名大学生来自一般本科高校,占38.19%。

二、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一)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认知情况

在问卷中设计了2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认知情况,作答情况见表1、表2。当前我国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不同领域的可预见和难预见的风险因素显著增多且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部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外部压力相互叠加。从表1、表2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总体状况的认识是基本准确的。

(二)对国家安全内涵与内容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2道题项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的认知情况,回答情况见表3、表4。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对“国家安全”的概念做出了权威界定,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重大利益“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维持“安全状态的能力”。2014年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等十一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3]可见,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全面,国家安全问题已绝不仅仅体现为军事、政治方面的传统安全问题,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大系统,一个有机的体系。而从表3、表4可见,接近半数的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未能从“总体安全”、“大安全”的维度上去思考和认识国家安全问题;四成以上的学生对国家安全内容的认识过于片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三)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状况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回答情况见表4、表5、表6。可见,总体而言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安全同个人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是较为充分的。

(四)对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和安全政策的了解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8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安全动向的了解程度。8道题目均为常识性题目,分别为“在我国,什么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国家内部安全保卫任务”、“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哪年”、“2015年12月3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什么”、“2013年11月我国宣布在哪一海域划设防空识别区”、“在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四种国防类型中,我国的国防属于哪类”、“我国目前设置了哪几个战区”、“我国国家安全教育日是哪天”、“目前哪国非法占领我国南海海域岛屿数量最多”。8道题目的平均正确率为51.27%,男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59.45%,女大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41.89%。这些题目并非专业性强、难度高的测题,稍关心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的同学即可做出正确回答,然而调查发现学生的作答情况并不理想。这反映出当前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和安全形势走向的关注程度并不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更加不足。

(五)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题项及回答情况见表7。从调查结果可见,整体而言,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是较为强烈的,能够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自身联系起来,将其视为自身的重要责任。

(六)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和行动意识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目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和行动意识,具体情况见表9、表10、表11。可见,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国家安全法》和《反分裂国家法》,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虽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四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反映出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较为薄弱。《国家安全法》第 77 条规定,公民应当履行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的义务。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虽然表示面对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时应该采取行动,具有较强的行动意识,但在行动方式的选择上较为茫然。

(七)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对我国而言,正面临哪些方面的安全威胁?(多选,请按严峻性排序)”一题来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当前国家正面临的军事、政治、国土等领域的传统安全威胁能够保持清楚的认识和判断,而对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关注不足,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知程度并不十分充分(认为我国正面临文化安全威胁、科技安全威胁、信息安全威胁的学生比例均不足半成)。

(八)对“一带一路”战略及相关安全问题的认识情况

问卷中设计了3道题项调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了解程度,具体情况见表13。这3道题目均为难度系数不高的常识题目,可学生的回答情况不够理想,平均正确率仅有20.67%,可见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关内容了解程度颇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传统地缘政治和宗教、民族、制度、文化等诸多矛盾复杂交织的地区,是当今世界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和严重的地域,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面临的风险,除包括因国际形势变化所引起的地区政治安全风险外,也包括长期困扰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风险。[4]而对于“你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安全威胁是否严重”一题,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比较严重,会面临某些安全风险”,多达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见表14),这说明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的认识程度并不充分。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呈现出“强弱面并存”、“优劣性参半”的显著特征: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对我国总体安全形势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能够较为充分地感知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较为强烈、对国家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较为充分;但另一方面,却又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和所涉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国家安全政策与安全环境关注程度不足、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知不够充分、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认识程度不够充分。

三、强化西部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为强化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当前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工作。

(一)以《国家安全法》为依据完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高校存在多种安全教育形式和渠道,如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人身安全教育、法律基础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但总体而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渠道融合不到位、认识高度不到位、理论研究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到位,影响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成效。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西部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以《国家安全法》为依据和准绳,完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应进一步整合已有资源、开拓教育渠道、构建课程体系和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领导组织机制、构建长效落实机制、建立特色教育机制、完善自我教育机制,坚持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二)拓宽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调查结果表明,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和所涉内容的理解是较为片面和狭隘的,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并不十分充分,究其原因,可能既与传统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的影响有关,也与当前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有关。美国军事战略中心东移、中日钓鱼岛争端、我国与越南及菲律宾等国之间的南海争端、日本及印度等周边国家大力加强军备建设并频繁军演等都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军事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国防巩固、军队强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应积极拓宽教育思路,丰富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从“总体安全”、“?C合安全”的视角认识和思考国家安全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应融入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生态恶化、跨国犯罪、走私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纳入自身的教学范围和视线,并注重挖掘隐性课程的国家安全教育功能,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多管齐下,引导西部高校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政策、安全动向

当前应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多管齐下,激发西部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密切关注国家的安全环境、安全战略、安全动向。在通过课程教学的同时,可采取课外参观实践、社团活动、案例讨论、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辩论、宣传栏展示等形式进行教育;在发挥传统媒体教育功能的同时,可利用自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Qzone、BBS讨论区等载体传递有关国家安全重大事件、国家安全最新动向等方面的信息。重点应提升女大学生对这方面问题的兴趣和关注程度。

(四)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

应切实增强西部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使学生了解到在面对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为时应做出合乎法律要求的行为选择。大力宣传和普及《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宪法》、《刑法》、《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对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等方面的规定,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国际形势、国内局势和各种国内外冲突与矛盾的实质和根源,明辨是非、理性爱国。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大学生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件(如“棱镜门”事件、“5?22”新疆暴恐事件等)展开教育,既要注重开展集体式的宣传培训,更要注重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浸润式的传播渗透。

(五)切实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使大学生熟知其内涵与内容、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西部高校应重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宣传教育,使在校学生熟知其内涵与内容,真正明白“一带一路”是中国之路,更是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发展共赢之路。同时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安全风险、了解管控安全风险的“良方”,这是西部高校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西部能量”、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4

【关键词】复合型冲突 国际安全 国际社会 冲突治理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经历了从街头政治到武装冲突再到大规模战争,从突尼斯、利比亚、也门的政权更迭到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冲突,从美国建立国际联盟打击“伊斯兰国”到俄罗斯空袭叙利亚极端组织等等,纷繁复杂的变化使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不仅外溢到整个欧亚大陆,而且影响到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对国际冲突的相关治理。

纵观近年来国际冲突的整体演变态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冲突现实表现出复合化的趋势,不仅涉及直接对抗的显性冲突,还涉及间接对抗的隐性冲突。着眼于复合型冲突这一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为当前国际安全形势评估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也对进一步理解国际社会的冲突及其治理进程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冲突的复合化特征

随着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的国内对抗升级为大与战争,特别是随着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与冲突的扩散,复合型冲突的特点得以在更多的区域显现。由此,国际社会对冲突概念本身的重新解析也开始出现。对于复合型冲突的理解,首先需要重新明确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冲突的概念界定。“冲突”一词通常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某一可认同的人群(不论是部落群体、种族群体、具有相同语言的群体、具有相同文化的群体、宗教群体、社会经济群体、政治群体还是其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其他可自我认同的人群,原因是它们追求的目标相互抵触或看上去相互抵触。①根据这一定义,大致可以对涉及冲突的相关认知做出一定的归纳:冲突是一种有意识的反对,同时涉及不同的目标对冲。结合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及其扩散效应看,对于国际冲突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加以充实:

第一,冲突的实施出现更多形式,信息、法律、媒体等变量纷纷介入冲突,传统模式的冲突仍然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结合当前国际冲突现实,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和乌克兰东部的冲突模式仍然是相对传统的军事冲突。在“伊斯兰国”势力崛起的过程中,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体、信息正在得到更加明确的、有效的运用。因而,相对新颖的变量介入的新型冲突与相对传统的军事冲突,形成国际冲突模式复合化的新鲜场面。

第二,国际冲突的实施主体更加复合化,不仅国家在相关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伊斯兰国”、卡哈尼网络、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自由军和伊朗革命卫队等,凸显出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角色与地位。从当前国际冲突的基本态势看,整体上国家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冲突基本走向的控制方面。比如,自2015年9月俄罗斯开始针对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目标进行空中打击以后,叙利亚政府军随即从防御转入进攻。然而,随着冲突主体的复合化,多种冲突主体出现各种具有政府背景支持的非政府组织,正在各种国际冲突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们可以在避免政府之间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开展大规模对抗而获取相应的利益或实现相应的目标。

第三,冲突的辐射范围更加深远。与冷战时期或冷战后初期相比,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国际冲突已然呈现出从西亚北非向整个欧亚大陆扩散的局面。2015年年初的《查理周刊》恐怖袭击、11月的巴黎恐怖袭击等重大恐怖主义事件发生。在法国,前者被誉为自纳粹占领以来最严重的事件,是反对西方运动的里程碑。②后者直接触发了法国政坛的剧烈动荡,代表法国极右势力的“国民阵线”趁机发难,并试图争取更多支持。尽管国民阵线在第二轮选举中全面落败,但马丽娜・勒庞仍然是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的热门人选。复合型国际冲突的影响在地理或者地缘政治方面扩展的同时,其对国际秩序、国际制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目前从西亚北非到乌克兰再到东亚地区,各种国际冲突对于现有国际秩序、国际制度的冲击已然相当明显。除了“伊斯兰国”势力借助其针对叙利亚、伊拉克的冲突,冲破自近代以来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之外,东亚的日本安倍政府正试图通过不断激化涉及日本周边的海洋权益争端,达到彻底颠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目标。

第四,显性国际冲突愈加明显,隐性国际冲突在暗自提升。南海地区的国际冲突呈现为显性与隐性并存,紧张程度不断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显性与隐性并存的国际冲突,正在海洋权益争端乃至大国关系的互动中日益显现。2016年年初随着俄罗斯进一步强化在叙利亚的军事部署,造成美国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不得不顾忌来自俄罗斯的影响。同样,在乌克兰,北约的主要战略核心在于使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轨道而融入西方。③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规划,与北约密切相关的西方国家借助克里米亚危机与乌克兰东部的紧张局势,发起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面对西方的制裁,俄罗斯总理梅特韦杰夫指出,无限制的制裁所激化的反应不仅仅是经济的。上述事态说明,显性与隐性并存已经成为国际冲突的现实趋势,其带来的国际影响更加复杂。

第五,冲突的影响效果更加多元化,即复合型国际冲突不仅影响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地区安全局势,更重要的是已经构成对很多国家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的冲击。换言之,国际冲突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影响扩大,甚至在影响更多国家的国内政治走向。以2017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为例,随着法国政坛左翼政党式微,失去大批公众的支持,这次大选很可能成为右翼政党与极右政党之间的博弈,而一旦极右政党“国民阵线”执政,将带来法国整个国家从政治生活到社会管理的诸多变化。随着这种变化的深入,将进一步影响到欧洲穆斯林数量最多的国家法国在欧洲内部、在国际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受到复合型冲突的影响

从日益复杂化的国际安全形势的现实可以看出,复合型国际冲突不仅在国际安全形势变化中扩展其影响力,而且也正在深入影响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互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开展针对国际冲突治理的积极努力。尽管目前这种努力并未出现更为有效的协调,但这种积极努力的方向仍可以视为国际冲突治理的可以期待的选择之一。国际安全形势的表现是复合性的,而非单一性的,其根源恰恰在于国际冲突的复合性。如何既在复合型国际冲突的现实中寻找冲突相关方之间的对立焦点,又能在国际冲突的相关方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寻求可能的协调接点,是国际社会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受到复合型国际冲突影响的现实中,以下两个方面需要给予格外关注:一方面,在国际安全形势出现值得担忧的方向和进程中,大国间的相应协调与行动正受到来自内部的挑战。更具有现实意味的是,在中国等国家在为国际冲突的有效治理提供相应的协调与支持的同时,美国等国家却在国际协调过程中暗中包裹对他国的遏制意图。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国际冲突所带来的种种现实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权势正在受到挑战。换言之,冷战终结以来,压倒一切的美国军队仍然被视为国际政治中心的现实存在。然而在三个决定性的区域―欧洲、中东与东亚,美国的对手已经开始检验其使用权力的决心。美国由此产生了一种相当主观的判断,即美国将中国、俄罗斯对地区安全的积极作为视为对美国的挑战,进而采取遏制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国际安全形势的变数在不断增加,国际冲突治理的国际协调必要性也在进一步凸显。随着美国权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某些动摇与美国对他国参与国际冲突治理的种种怀疑乃至误判的深入,加之包括“伊斯兰国”势力、与“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在欧亚大陆和非洲的不断做大,从整体上出现了国际安全态势变数频生的局面。

一份以美国中东战略部署的利益视角来分析俄罗斯空袭叙利亚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开始实施在叙利亚对恐怖组织的空中打击这一事实意味着,在叙利亚的内战已经转变为美俄之间人战争并升级为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利害关系平衡的新舞台。这一局面使得美俄关系在经历乌克兰危机、美国发动对俄制裁后的变数更加凸显。无论是美国战略决策层还是美国国内的政客,不仅需要考虑是否坚持对正在打击极端组织的俄罗斯进行进一步制裁,还需要考虑是否与俄罗斯进行必要的合作与协调。美国也更需要明确在发动针对俄罗斯空袭叙利亚军事行动的舆论战后如何收场以及如何协调美国与中东盟友在应对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变幻中的种种问题,比如沙特与伊朗的断交等。

在上述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针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所进行的国际关系互动正在呈现出更加不确定不明确的发展趋势。如在南海问题上,尽管中美两国存在着事实上的对峙事态,甚至存在来自美国军方的有意挑衅,但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形势分析,中美两国似乎并未做好在南海真正意义上兵戎相见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基于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现实分析,中美两国因南海的海洋权益争端而出现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中国控制南海对美国来说仍是不小的挫折。虽然这并不构成对美国的实质性战略威胁,但美国借助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的战略企图却无法掩饰。

国际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面对国际冲突所呈现出的复合型局面,西方国家正在开展争取更多的社会动员,不仅要“捍卫”所谓的政治价值观,而且要实现对国际冲突的有效治理。在西方学者看来,面对来自暴力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与全球自由的衰退,世界所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坚强的普世性自由价值。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呈现为更加全面的进程:首先,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更多地是出于对其基本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这种安全利益的维护不仅是维护西方国家的传统的国家安全,而且也是维护其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积极推动西方国家内部社会整合,这种内部整合突出地体现为西方国家内部政治互动中,应对来自极右势力的渗透与影响的努力。然而,随着西方国家内部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包括民族、宗教、经济等形势的影响,这一整合进程未必能顺利进行。再次,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积极推动西方国家之间的有效协调。而这种有效协调的实现,也将为西方国家参与国际冲突治理提供必要的、不可忽视的助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其针对国际冲突治理较为明显的倾向是,需要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应对现有的危机,无论是对待中国、俄罗斯还是对待来自“伊斯兰国”势力的威胁。比如针对南海地区出现的“中美对峙”的局面,有学者提出,当“北京持续改变整个地区的现状”时,如果美国再一次放弃自己的盟友,华盛顿将在全球范围内被怎样认知?任何人会再次相信美国的承诺么?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社会上述认识所立足的前提具有致命的缺陷。南海地区的国际形势演变中,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完全是其人为制造、干涉南海国际局势的伪命题。

在现实中,对于美国南海战略的持续变化,不仅需要关注其政策宣示层面所谓的美国在“争端”中“不选边站队”的立场,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美国在南海可能采取的更加冒险的行动。对此,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美国军方可能采取类似2001年南海撞机的冒险行动。美国持续实施对中国的抵近侦察等行动,仍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拉森”号与“兰州”号的对峙说明,中国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对于美国可能投入的濒海战斗舰等新装备,仍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准备。第二,美国政府与军方的立场可能出现脱节。这种脱节很可能在为美国南海战略带来危险的同时,引发对中国南海地区乃至周边地区安全的新的冲击。第三,美国可能将更加充分地运用其在南海地区的盟友与伙伴关系,而强化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态势。从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在其重返亚洲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依旧会保持这样的立场与态势,即当中国试图“改变现状”时,美国必须“以坚定的决心维持现有的安全秩序”。④为了确保地区安全和阻遏中国采取威慑手段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美国需要维持其在亚洲的存在,建立与提升美国同地区伙伴之间更强的军事、外交与经济关系。尽管美国也在同时避免过于表现出旨在遏制中国的言论与实际行动,但作为其现实的选择来说,在中美关系的互动博弈中,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不能也不可能终结。

在未来的国际冲突治理进程中,西方国家的冲突治理将可能采取以下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第一,将采取更加强硬的战略设计与言论攻势,包括进一步利用复合型冲突的诸多形式等,开展相对有效的国际冲突治理行动。第二,更加明确的军事行动,构成缓解乃至终止国际冲突的直接手段。第三,更加有效与全面的外交举措,构成推动国际冲突治理协调的有效保障。随着西方社会国际冲突治理进程的全面展开与深入,未来涉及国际安全形势的国际关系互动将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

结论

对于复合型国际冲突特征下的国际安全形势演变,不单需要做出更加充分的分析、顾及更多的变量,还需要关注到复合型冲突影响下的国际关系变化对安全形势的影响。本文所论及的复合型国际冲突与相关国际治理案例已经表明,一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相关国际冲突治理的进程中,来自西方国家的种种举措,其背后所具有的隐晦含义或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国际安全形势演变的新形式新特点以及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安倍主义’与日本外交战略位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o.14BGJ005)

【注释】

①[美]詹姆斯・多尔蒂,小普法尔茨・格拉芙著:《争论年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译,2003年,第200页。

②Jytte Klausen, France on Fire--The Charlie Hebdo Attack and the Future of al Qaeda, http:///articles/142758/jytte-klausen/france-on-fire

③John J. Mearsheimer, Why the Ukraine Crisis Is the West's Fault,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14

④Rod Lyon, The US and assurance anxieties in Asia, Sep16, 2015, http://.au/the-us-and-assurance-anxieties-in-asia/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5

关键词日本 国家安全战略 战略文化 战略意愿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5-0045-51

“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1] 战略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和调整的重要基础,其与战略意愿相结合,影响并决定着国家安全战略的形成和走向。日本人在独特的自然和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进而形成了日本战略文化。日本的战略文化传统与战略意愿在新形势下的结合,必将促使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新的重大调整。而且,基于长期历史经验、现实判断和目标追求的需要,日本已从一个“传统上欠缺国家战略”[2] 的国家,变为十分重视国家战略并对其积极制定且不断调整的国家。本文将从日本战略文化和战略意愿的视角,论述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走向。

一、日本战略文化的流变与战略调整

日本战略文化历经千年,根据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利益追求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一直影响着其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一)古代日本战略文化的形成与战略调整

古代日本战略文化是在不断学习外来文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首先,古代日本文明的传承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借鉴,这不仅表现在文字移植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习得,从而不仅文化上形成了“唐风文化”,政治上也效仿中国的朝贡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体制模式。此后,连年的内战不仅使日本武士战争谋略思想有所发展,也形成了相应的政略思想,这些思想在消化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土特色的“国风文化”,并经“武士道文化”最终形成具有日本文化内涵的“国学”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不遗余力地宣扬日本的民族优越性、国粹主义,以打造日本战略文化的精神基础,并将政治、经济与军事统筹兼顾,形成一种无形的战略文化思维。

其次,在消化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逐步改变了其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了全新的地缘政治战略视野。这主要反映在一是对“世界”维度的认识变化[3];二是萌发了通过对外扩张来“谋求独立国际人格乃至家天下的冲动”[4],并伴有入侵朝鲜的实践。

但是,其后德川幕府长达200年的“锁国”政策,日本几乎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抵制一切外来权利和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排他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设定国际秩序”[5] 的“华夷秩序”观 [6]。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被后人定性为视野狭隘的夜郎自大“岛国根性”。加之,在与自然抗争和战争中习得的生存法则和形成的生死观,使其选择了以保护自己为原则的安全战略。

(二)近代日本战略文化发展与战略调整

当日本的“锁国”政策被列强打破后,原有的战略思想积淀迸发出来,各种战略文化思考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战略思想的人物,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福泽渝吉、横井小楠、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其中以向欧洲学习、以欧洲为发展榜样的“脱亚入欧”论和东学中国思想、西学欧洲技术的“富国、强兵、士道”论为主要代表。一些理论成果,如福泽渝吉的《文明概略论》,横井小楠的《国是三论》等,不仅对日本人的战略文化思维发挥了启蒙和推动作用,也成为后来明治维新的主要理论支撑,并对近代日本最终走向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

实际上,日本在“脱亚入欧”的同时,逐渐弱化了中国文化中的“仁”、“和”理念,在向西方学习技术的同时诱发了传统危机意识,并在西方殖民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新的地缘战略观,其战略调整朝着对外扩张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平民化的武士道精神渐渐脱离了“武士道”原有的道德体系标准和精髓 [7],成为全体国民的集体理念,并与固有的原始内心冲动结合,形成了统治阶层规范社会、凝聚国力和参与国际殖民竞争的对外扩张精神的基础和战略指导思维。在这种“花美莫如樱,人杰属武士”[8] 的武士道成为全民族崇高理想的时代,“尚武”战略文化最终吞噬了脱胎于民主化的政党政治,成为导致军事高于政治、政治服从军事的天皇制军事法西斯政治制度确立的源泉。这种以军国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决策阶层,在日本人固有的危机意识和非理性情绪的躁动下,与诸列强争夺殖民地的对外扩展战略成为其自然的选择。为争夺殖民地和拓展生存空间所进行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为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所发动的“大东亚战争”,以及为争夺世界霸权所进行的太平洋战争,都是这种战略文化思维的具体实践。

(三)当代日本战略文化的嬗变与战略调整

二战的结束也终结了日本“武力求生存”的战略思维模式,开始了与“强者为伍”的新时代。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日本开始清算历史,继而逐渐形成了总体上以和平主义为主流、以发展经济求生存为核心的战略文化思维,“和平国家论”、“永世中立论”以及“非武装中立论”等开始盛行,并成为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制定内外政策的基石。

同时,在美国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时的日本战略文化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元化结构,即“最上面一层是追随强权,谋求国家生存发展的现实主义(这一层经常被包装以欧美意识形态);中层是基于现实教训,以反战为特征的和平主义;最底层是生存至上主义,及近代合理主义”。[9]这种多元化的战略文化现状,不仅源于美国的利益主导压力,也是二元政治体制(即天皇成为象征,内阁掌控国家权力)下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必然反映。

但是,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造就的日本人性格和思维模式,并未因日本战败和美国占领而彻底泯灭,更未因此改变日本战略文化运动的基本轨迹。经济大国的确立和冷战的结束,都为日本寻求独立发展成为世界性大国战略思维创造了时机和土壤。压抑多年并已渗透在日本人骨髓中的自尊、自信,在新一轮民族主义躁动中再次被挤压出来,新的地缘战略思想在新的战略文化背景下不断出现。“海洋国家”论、“普通国家”论、“美丽国家”论等,都是超越原有的经济现实主义而崇尚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代表。它们与日本的战略意愿相结合,构成了日本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和新的精神基础。

近年来,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过几次重大调整,曾出现过寻求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多边协调的国际新秩序和加强日美同盟并增强对所谓“威胁”的防范与制约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外安全战略倾向。从日本防卫安全战略来看,其总体思路是:“我国在宪法之下,贯彻专守防卫,遵循不成为给他国带来威胁的军事大国,在坚持日美安保体制的同时,确保文官统治,遵守非核三原则,有节制地拥有自主性防卫力量。”[10] 但是,同时又强调:“在认识防卫能力之于安全保障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各个领域竭尽努力,以期在确保我国安全的同时,达成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11] 这说明日本安全战略尽管外衣未变,但其内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结合其以往的“周边有事”法案等,其安全视野已经超出了本土防卫,努力朝“外向型”拓展。事实上,日本通过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和赴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等行动,已经将武装力量的触角伸向世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009年,由于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射等行动,日本国内基于先发制人的“对敌基地攻击论”和“核武装论”甚嚣尘上。结合其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不断向海外拓展和加强武器装备建设的实践,意味着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正从“专守防卫”的防守战略,朝着具有进攻性的地区干涉和全球干涉的“以攻带守,攻守兼备”的攻守平衡战略转变。

二、日本未来的主要战略意愿

战略意愿是战略文化在特定时期现实判断与未来憧憬结合的无形利益诉求。从近年来日本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不难看出,维系经济大国地位,打造世界一流政治大国,争当地区安全格局的主导者和成为世界重要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是21世纪日本的主要战略意愿。

(一)维系经济大国地位

战后的日本,通过振兴经济计划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以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国际影响力也因此不断上升,给国民带来了“安全与繁荣”。但是,日本也清晰地看到,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受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必将产生连锁波及作用。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国家对全球化影响反击所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特别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开始挑战日本的经济地位,加之能源短缺的制约,固有的危机感日益加深。因此,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甚至“第三次开国”来继续维系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并通过经济影响确保维护其国家的安全与繁荣,依然是日本最主要的基本追求目标。

(二)打造世界一流政治大国

早在1983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就首次提出了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12] 此后,成为政治大国一直是日本人追求的战略目标。因此,无论是“正常国家论”、海洋国家论、“民生大国论”,还是努力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外交努力,都是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理念的具体反映。这既是基于一般规律性的经济繁荣后的政治诉求,更是日本人根深蒂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内在需求驱动所致。“这个国家如果出现了目标或者领导者的话,就一定能坚持到底,大和民族是有这样文化历史底蕴的民族” [13] 正是这种心态的诠释。

(三)争当地区事务的主导者

作为地区的发达国家,特别是作为亚洲地区的最发达国家,日本在美国的庇护和支持下,一直对地区事务拥有重要的影响力。但由于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力量重组,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俄罗斯的逐渐复兴和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亚太地区,也对全球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这些变化也导致日本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受到较大牵制和削弱。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村山裕三认为:“从21世纪的东亚形势来看,美国、中国、日本这三国无疑是关键。但是令人担心的是,在这三国当中,日本的影响急剧减弱。好像东亚三角形中的一边在逐渐脱落。”[14] 因此,尽管日本也曾在东西方选择问题上矛盾过,但最终似乎还是“回归亚洲”的呼声趋高。这从近年来日本不断积极改善和加深与地区主要国家关系、加强与地区组织合作、推动双边及多边安全合作等举措中清晰可见。而日本之所以选择“回归亚洲”战略,是因为其分明已看清亚洲、亚太是其发展的根基,而只有回归并参与其中,才有机会成为这一地区事务的主导者。

(四)成为世界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

“集结全日本一切力量的灵活机动的外交”是日本2009年的外交政策重点。[15] 这也可看成是日本为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最根本原则。特别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综合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总体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地缘政治实力也必将有所衰落,而新兴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后,政治权力欲望必将有所增加。同时,新经济大国主导地区政治也将导致地缘政治坐标产生倾斜,一个传统影响和控制体系将发生动摇。金融危机必将使全球主要力量重新洗牌,进而导致世界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发生战略性变化。[16]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为确保其既有的全球经济地位和运用其拓展的政治影响,必将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抗住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在新一轮洗牌中寻求成为新的世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国家利益,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三、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走向

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是依据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基于本国现有实力和潜在实力并与战略意愿平衡后产生的。目前,日本政治家和学者对世界发展潮流和日本的未来变化均有较为清晰的判断。总体来看,未来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走向十分清晰。但是,由于日本政坛变化的不确定性,加之日本战略文化个性,特别是日本人固有的战略思维模式,也使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走向存在着很多模糊不定因素。

(一)清晰不变的方向

冷战后,日本一直在自己的身份定位问题上彷徨。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即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战略国家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

首先,日本政治家早在本世纪初就认为,21世纪世界的发展潮流具有五个方向:一是工业化;二是民主化;三是民族主义;四是区域主义;五是全球化。因此,要“经常考虑这五点,并根据它来确定政治的基准”。[17] 日本学者则根据世界局势的发展,认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潮流主要有三,一是政治变化:国力•主体•问题多样化,即国力源泉的多样化、国际关系主体的多样化和内政外交的不可分;二是经济变化:全球化的进展,即危机的连锁波及和对全球化的反击;三是安全保障的变化:威胁多样化,即威胁主体多样化、威胁手段多样化和威胁表象多样化。[18] 从日本政治家和学者对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看,看似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具有一致性。特别是对全球化和对新的威胁上具有共同认识。

其次,对日本未来变化,日本学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基于以上所述的多样化威胁,对于日本最为不透明的感觉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所带来的危险性在不断增大。这给日本作为国家的存在地位提出了问题。尽管日本由于经济实力在国际社会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考虑到今后日本国内努力的懈怠、经济发展的局限性,特别是全球化发展中其他国家以及一些国家组织的发展,日本在世界上现在所占有的“相应的”地位,出现颓势的担心或将在未来成为现实。进而由于日本不能以军事力量为背景作为追求国家利益的手段,就必须充分考虑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相对变化,从而认真考虑外交处置和国力的配置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19]

从以上不难看出,日本人固有的危机感依旧强烈,对经济的自信也大打折扣。尽管如此,作为21世纪的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依然十分清晰,即建立起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国民安全与繁荣为前提的灵活应对新变化的安全机制。这就意味着日本会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而适时调整其国家安全战略。这种调整总体看有两大必然趋势:

第一个必然趋势是:通过修改宪法扩大日本的自主防御权力和能力。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和年轻国民因无战争创伤遗痕,对现有宪法的合理性存有质疑,绝大多数认为现有宪法是麦克阿瑟宪法,即美国宪法,没有反映日本根本利益,特别是有关战争权和集体自卫权。 “9•11”事件的发生,对于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判断,更使日本将国家安全保障看成头等大事。因此,一旦国内国际时机成熟,修宪程序必然启动,最终成为“正常”国家。这既是日本为维护国家利益所采取的必然行动,也是日本人危机感前提下自尊心宣泄的需求。

第二个必然趋势是: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做牵引,运用一切资源打造政治大国,拥有世界性重要话语权。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联合同道者和经济利益互换等手段,已经积累了众多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日本人清楚地认识到,“积极参与与我国利益相关的国际决策机制中去具有不言自明的必要性。”[20] 而日本人的执着、自信秉性和现实与长远利益需求结合而形成的战略意愿,都将使其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半途而废,必将成为其在追求国家利益中一种不可逆转的努力趋势。

以上的两个必然趋势,折射在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中,必将显示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日美同盟依旧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石,日本将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经济上通过内部改革和外部联合保持其在世界的优势地位,并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力争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者,其中确保能源安全保障必将成为主线;政治上全力推进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步伐,以此标志日本的政治大国地位;外交上采取东西方向并重、软硬实力齐用策略打造多元的实用主义外交,重点通过强化外交“说服力”来化解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提升政治地位、主导地区事务开辟道路;军事上继续发挥日美同盟的安保作用,以低成本的国防投入创造高收益的安全保证,在适当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修改宪法,完成从以美国防卫为主向自主防卫为主的战略转变,并实现军事“外向化”战略目标。这些是都是由日本人的战略文化和战略意愿所决定的,加之日本不会轻易改变社会政治性质。

(二)模糊易变的因素

尽管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与走向十分清晰,但由于诸多固有的内在问题,特别是日本战略文化的特殊个性,也存在着一些模糊异变的因素。

首先,日本政坛处于不稳定期。激烈的日本政党派阀斗争导致政府频繁更替。眼下的日本政治生态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过渡期,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日本国家安全战略一些难以看清或难以预期的变化。尽管在这种争斗中,由于各种力量的相互牵制,日本国家安全战略会基本保持一种摇摆中的平衡,不会出现大的调整,然而一旦争斗停止或大幅减弱时,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将出现重大变化。

其次,日本目前战略思维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其中包括思想认识的大辩论。例如日本评论家西胁文昭曾撰文称:“美国右手举着让亚洲主要国家分崩离析的控制理论,左手擎着在驻留美军的实力背景下保证亚洲市场开放门户的政策,想要尽量长期维持美国‘大发慈悲的单极统治’”;但是,21世纪的世界将通过形成三极结构,即“先行一步的泛欧主义和奋起直追的泛亚主义,还有美国的资本主义”,“向实现世界人性解放的‘国际民主主义’迈进”。因而,日本21世纪的世界战略应该包括三项关键内容,即:一是 “通过多边协调形成亚洲多边安全保障”;二是“建立稳定的日中关系”;三是“旨在建立扁壶状社会体系的泛亚主义”。 [21] 这种观点反映了日本多极化要求和对美国单极化要求的不安,希望通过中日的协调来实现亚洲稳定,通过欧洲、亚洲、美国的合作,实现世界的稳定。然而,“脱亚论”依然有其市场。在日本的战略思维中依然有将中国、俄罗斯视为日本威胁,主张应与欧美国家结盟发展的强烈呼声,日本拓殖大学校长渡边利夫就称:“中俄现在所秉持的都是对日本挑战性的外交战略,不是日本应该选择的朋友,这也是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22] 这种学术争论,一定程度上会对日本的决策层产生影响,从而使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在调整时产生彷徨。

第三,日本经济的脆弱性。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是日本经济最脆弱部分甚至是死穴。其中,国外资源承载着日本的经济,一旦由于某种因素导致日本在能源和材料方面发生严重短缺,日本经济将面临严重的危机。经济的缩水或衰落,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变化,运用何种方式摆脱困境,将成为日本人的抉择。固有的强烈危机感与现实困境结合,会否导致日本人铤而走险,无人敢妄下定论。

第四,日本国民的非理性性格。日本人性格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感性优于理性、直觉优于逻辑和直观情绪性倾向,这甚至被认为是“日本民族的精神特征”[23]。日本人的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一旦与危机感、自尊感、自信感等固有心理特征在某个点上“恶性”结合,将会形成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即因利益膨胀而挑战强权,这点历史经验已经告诉过我们:对中国的挑战――中日甲午战争;对俄国的挑战――日俄战争;对美国的挑战――太平洋战争等。因此,日本人渗透到骨子里的“大和”精神实质,一旦无法抑制地喷发,必将导致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大幅调整。

四、结论

战略文化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基础和原动力,战略意愿是战略文化在特定时期现实判断与未来憧憬结合的无形利益诉求,而国家安全战略则是战略文化与战略意愿结合后的有形产物。特殊的战略文化与战略意愿相结合必然产生相应的国家安全战略。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战略文化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亡。

随着日本国家身份定位问题的解决,新的战略意愿开始产生,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即运用一切资源尽早成为世界一流大国,这是日本经历战后经济高速成长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国家夙愿,更是战略文化与战略意愿在新形势下的结合产物。但同样是由于日本人特殊的战略文化个性,也导致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模糊因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日本战略文化的复杂性,其既有“与强者为伍”的理性思维现实,更有“挑战强权”的非理性冲动传统。如果日本人的缺乏理性思维与某种现实问题集结并产生异变,导致“恶性”喷发,必将对地区和国际安全带来重大灾难性影响。结合历史经验和未来安全考虑,我们绝不能对此漠然和掉以轻心。特别是鉴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我们有必要对此保持高度的关注。

注释:

[1]李际均:“论战略文化”,。

[11]同上。

[12]转引自金熙德:“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载《东北亚学刊》2001年第1期。

[13] [日]中曾根康弘著,联慧译:《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第107页。

[14] 《经济学人》周刊,2002年3月26日。转引自王少普:“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其内外政策”,载陈锋主编:《日本政治社会政治生态变化与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5]参见『平成21年度我が国の重点外交政策,日本外务省网站,

[16]刘强:“2008年全球安全形势纵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

[17]参见[日]中曾根康弘著,联慧译:《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第102-103页。

[18]参见[日]猪口孝(京大学教授)、[日]北伸一(京大学教授)[日]、国分良成(塾大学教授)、田[日]中明彦(京大学教授)、[日]田茂(青山学院大学教授)、[日]山内昌之(京大学教授)、[日]山影(京大学教授):外交政策への提言―「チャレンジ200121世に向けた日本外交の,#1。

[19]同上。

[20]同上。

[21] [日]《世界周》,2002年3月12日。转引自王少普:“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其内外政策”。

[22] [日]《产经新闻》,2008年10月6日。

[23] [日]中村元著:『洋人の思惟方法3―日本人の思惟方法―,春秋社,昭和59年6月第15刷行,第802ペジ。

(作者简介: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南京,210039)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6

关键词: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教育途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51-02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1.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下,大学生往往认识不到国家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思想上麻痹模糊,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防意识淡漠、国家安全意识不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一些大学生把国家安全看成是国家军队与安全部门的事,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有些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态势下,推崇急功近利及实用享乐主义。这无疑会削减主流价值的原则性,最终导致社会价值的散乱,使国家精神意识方面的安全问题面临消解的危险。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空前加强,一些发达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近来美国与我周边国家频繁举行联合军演,使中国国家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争端也日益升级。最近有媒体报道日本有20余人把户籍迁往,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岛民,并表示日本对拥有 [1]。但当代大学生对此严峻的国际环境,大多缺乏清醒的意识。面对国家安全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更无法应对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2.为培养合格接班人,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从近几年的相关报道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国家安全意识的薄弱,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往往在不经意间泄露国家机密,甚至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有的大学生在得到国外有些公司及机构资助自己出国进修,或推荐国外科研机构做学术研究时,就只看到友谊的一面而忽视国家安全。把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资料或文件随便对外泄露。更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受金钱侵蚀,主动把国家重要文件出卖给境外机构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留学海归无视国家法律,回国后不惜余力拉拢、腐蚀在国家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岗位的同学或老乡。为境外机构收集情报资料,使中国经济、军事、科技领域等遭受泄密重大损失。有些大学生对老同学、老乡需要一些资料、数据,明知违法但认为情面难却而所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如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为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使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国家安全教育责任心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历来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虽然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空间距离,但国家与国家安全仍然是国家的根本所在。信息的沟通、经济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和平发展的世界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依然存在。高校要切实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要教育大学生明确维护国家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党和国家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国家安全和国家意识教育。早在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3] 两年后的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4]在以后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4年8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的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牵头,分别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完善。对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增加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内容章节,目的就是着力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可见,党和国家关于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一系列要求,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及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变化、补充和完善的。这也正是当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有力理论依据。高校在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工作中,首先要增强学校党政干部与教师员工的政治敏锐性,以此提高责任意识。把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看成自己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来实行,使各部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真正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责任。

(二)齐抓共管分工合作,不断提高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工作由来已久,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要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1.国家安全教育必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 [5] 所以教师必须以三个基本方面为教学目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新形势的需要,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内容时可结合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来展开。通过爱国主义这条主线,把增强国防观念与国家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可以达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效果。因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国家安全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大学生来说是否爱国不仅仅是道德要求,同时还是政治要求和法律要求。使大学生认识到没有国家安全意识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国家意识,因而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很难在理性层面和整体意义上确立科学的国家安全意识。在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更要激发起他们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2.国家安全教育必须与国防知识教育相结合。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仍然是以单纯军事技能和军事常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而没有将国家安全涉及的有关内容融入到国防教育课程中去。在课程设置上两门课分别有武装部的军事理论教研室和社会科学部的思政教研室承担,基本上是以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展开。这就要求高校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军事理论》课中,加强联系与沟通,使两门课的教学内容既达到有机融合又克服无谓重复。在《军事理论》课中,教师除了系统论述世界军事、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和高技术战争这五大领域的前沿问题外,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和体会人民的光荣传统,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爱军情感。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侧重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等。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与国防意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来报效祖国。国家安全教育只有紧扣中国的国防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及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来展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求得教育的实效性。

3.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多渠道相结合。高校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授课要求大学生“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6]。但是,以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尊严和国家安全意识为主的国家安全教育并不是一时一事的突击性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情况通报,而是一种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 [7]。因此,必须坚持主渠道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多渠道的潜移默化教育相结合。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学校可利用社团活动、学术报告、外出参观等形式渗透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逐步增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新国家安全观念。使每个大学生都清楚的认识到国家安全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事关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日本已有20余人将户籍迁至[N].环球时报,2011-02-28.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2007: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Z],1994:2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学习材料[Z],1996:10.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193.

[6]王建中.军事理论课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1.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文化安全 挑战 战略举措

论文摘要: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家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事实性的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内外兼修,既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撑。作为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学者胡惠林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的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1]他认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国家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事实性的挑战。因此,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是我们在战略机遇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加快,文化在国际间交流、融合、碰撞也在广泛而深入地展开,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国家凭借文化资本优势,文化产品竞争优势和文化经营管理优势大举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占据了大部分文化市场份额,对文化实力相对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形成了强劲的压力和冲击。同时,这些强势文化产品还承载着文化输出国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对文化输入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是维护国家个性化的文化传统和本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进入新世纪,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渗透。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分歧。后,中国不仅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一些政治势力为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也将文化作为输出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因此,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及其维护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扩张的压力。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西方政治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性、渗透性,对我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进行误读和歪曲,扩大分歧,挑起事端,甚至威胁到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通过其几乎覆盖全世界的新闻生产与传媒网络,不间断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时尚和风俗习惯,在有形无形中利用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改造非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造成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西方国家还利用互联网及各种传媒手段,作为和平演变的工具,力图促进中国的所谓“自由民主化进程”。

第二,西方文化产业大国尤其是美国借文化贸易输出其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中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利用开拓国外文化市场作为其向发展中国家灌输思想,移植观念的重要渠道。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发现一种办法:既进口世界的产品和技术,又能够把国外的思想阻止在边界”[3]。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技术手段为后盾,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下,不仅使文化产品成为日常的社会消费品,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美国空前扩张的态势。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出于弱势文化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在文化经济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再次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美国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维护美国的霸权,这是多年来美国一贯奉行的基本政策。1995年7月25日,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魏德曼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上就中美关系作证时说:“贸易不只是创造财富的手段,还是美国思想和理想借以渗透到所有中国人意识中的渠道;从长期来看,它为美国的意识形态产业(诸如电影、激光唱盘、软件、电视)和使国际交流更为便利的产品(诸如传真机和互联网络计算机)开辟市场,这些有可能使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改善,从而发挥我们所有直接的和与政府之间的努力加起来一样大的促进作用”[4]。

第三,我国文化资源在国际文化市场全球化的压力下面临流失和被异国开发的危机。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来临,正大规模地将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资源转换成数字化形态,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发展中国家缺乏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只有依赖于国际资本和技术实现其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此同时,随着国外对中国文化资源了解的加深,中国文化资源被异国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中国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外文化产品的生产原料。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关系到国际信息技术集团和国际文化传媒集团对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占有,这对我国就构成了文化资源安全问题。美国大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任由中国文化资源被国外广泛地利用,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必将进一步减弱,我们引以为豪的所谓文化资源优势必将逐步丧失。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色对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在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侵蚀腐化。”[5]369邓小平强调,“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某些管理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5]262。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和碰撞。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经济优势在文化交流中处于强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从国家政治独立、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安全问题保持警惕,就会瓦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中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保障国家文化文权的独立性,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举措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内外兼修,既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要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建设好,这是防止内在文化分裂和抵御任何外来文化霸权的最好办法。首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文化建设,用新的文化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其次,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正确处理“中”与“西”,“社”与“资”,“古代”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具有世界眼光,积极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次,要大力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国力。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需要。在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在各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在我国,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是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崛起的根本举措,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由之路。

第二,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就是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本国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对文化运行状态所可能威胁到它自身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期性警示评价和对策的国家文化安全的政策过程和反应控制系统”[1]373。这套检测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系统是通过一些关键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掌握国家文化安全状况,评估国家文化安全级别,就国家文化安全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向有关部门或公众公布安全信息[6]。构筑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是实现国家文化管理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积极应对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避免国家出现文化安全危机的预防性措施。

科学高效的国家文化安全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文化商品进出管理制度和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第二,借鉴国外保护民族文化和社会安全的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安全政策。第三,通过对国际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及其各种渠道的监督,把国际文化资本对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可能构成的威胁控制在安全警戒线以下。第四,运用各种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及时对由于西方强势文化进入可能对我国文化产业及意识形态构成的威胁作出准确的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第五,把构筑国家文化安全管理系统和预警机制纳法制化轨道,以积极的态度抵御外部文化侵略,始终掌握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管理的主动权。目前,国际上存在的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有影片审查制度,书报刊检查制度,文化市场准入制度,文化产品进口配额制度等。

第三,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当今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并不是死死困守,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单纯地消极防御。事实上,“以攻为守”才是最有效的防守,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体现中华民族的英姿,变被动为主动,这才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更好的途径和选择。早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7]。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8]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战略举措,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2]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N].文艺报,2002-10-10.

[3]Public pages of the president of United States, George Bush ,1991,Washi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2, p567.

[4]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J].复旦学报,2001,(3).转引自:Testimony by Kent Wiedeman, U.S.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befor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July25,199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石中英.论国爱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国家安全形势论文篇8

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网络舆论引导力和网络文化安全力。随着“互联互通”、“大智移云”的大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加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研究,提升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对于抢占中国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掌握中国网络文化的领导权和管理权,早日建成文化强国和网络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网络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吸引力;引导力;安全力

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度量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大小、高低,事关人民网络文化生活的水平,事关文化强国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的成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网络舆论引导力和网络文化安全力。其中,影响力是灵魂,吸引力是根本,引导力是核心,安全力是保障,四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随着“互联互通”、“大智移云”的大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加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研究,对于抢占中国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和话语权,掌握中国网络文化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国际互联网无国界,古今中外各种意识形态都能在互联网上呈现与传播。一国的网络意识形态是其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曲折反映与虚拟延伸,一国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是其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表达和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锐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理应成为中国网络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呈现一元多样同时并存、主流弱化纷纭激荡的态势。面对严峻的复杂形势,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事关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旗帜鲜明地推进马克思主义进网络。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着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指导着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旗帜鲜明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网络,既要进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又要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既要进政府网站又要进社区网站,既要进商业门户网站又要进社交网站,既要进专业网站又要进娱乐网站,既要进PC端网站又要进移动端网站,从而形成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导,以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为骨干,以门户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为依托的中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要及时系统全面地宣讲、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网民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焦点问题,引导各种社会思想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抵御西化、分化、弱化,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永不变色。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2亿,微信月活跃用户超6.5亿,微信公众号1100万,智能手机用户近9亿,69%的用户通过新闻客户端获取新闻资讯。①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两微一端”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必须理直气壮地同网络错误思潮做斗争。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锋、较量、斗争、博弈的主战场,日益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西化”、“分化”、“渗透”、“演变”中国的主阵地。目前,境内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地培植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明星、网络大V等网络推手,试图通过门户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社交网站、QQ群、微信圈甚至反动网站,大肆向我国网民宣扬和兜售民主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道德保守主义、网络自由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主义、普世价值、拜物主义、极端主义、公正主义、大国心态、新左派、新儒教、伪科学、宗教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诋毁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抹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先进人物,歪曲党史、国史,否定改革开放成果,对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提升形成了严峻的挑战。2010-2014年,本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网民关注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新自由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深受网民关注,这引起我们高度警惕(见表1)。因此,面对网络各种错误思潮、错误思想、错误观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广大网民要敢于发声、敢于交锋、敢于斗争和敢于亮剑,绝不给任何错误思潮、错误思想、错误观点提供任何传播渠道。要理直气壮地唱响网络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讲述中国好故事,营造网络好氛围,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

二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建设,提升中国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

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是网络文化软实力最根本的内容。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小。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网络文化初步形成了以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教育为主要内容产品的产业格局,网络文化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91亿,占整体网民的56.9%,市场销售收入1346亿元;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占整体网民的73.2%,市场规模247.9亿元;中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01亿,占整体网民的72.8%,市场规模约126.7亿元;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2.97亿,占整体网民的43.1%,市场规模达70亿元;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占整体网民的16.0%,市场规模达1191.7亿元。①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网络文化产品原创力不足、品质不高、传播力不强,从而导致网络文化产品吸引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产品原创力严重不足。一些网络文化产品同质化、抄袭、仿制、山寨、侵权、盗版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网络游戏产品的内容与题材同质化、类型化现象严重。一款成功的游戏往往会跟随大量的模仿、抄袭、仿制、山寨、侵权、盗版行为;网络游戏行业反复加工同一IP,游戏题材大同小异、资源浪费严重;游戏厂商依赖市场既有IP,侵权、抄袭与盗用IP行为屡禁不止;部分游戏产权混乱。二是网络文化产品品质不高。一些网络文化产品以传播虚假信息、色情信息、不良有害信息、低俗媚俗庸俗信息来吸引网民;一些网络文化产品以虚假宣传、虚假炒作、虚假广告、暴力游戏、色情艳照、不雅视频、占卜算卦、诽谤中伤、恶搞忽悠、网络攻击、网络等方式欺骗吸引网民。而真正地集民族性、原创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批判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精品力作鲜少。这些品质低下的产品,严重影响了网民是非观念的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三是网络文化产品传播力不强。就全球网络传播而言,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新网等部级主要对外传播平台以及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搜狐、盛大等主要商业网站,其全球的传播力、影响力相对较弱。世界网络信息中90%属于英文语系,世界新闻资源约90%来自BBC、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西强东弱”的世界网络文化传播格局没有改变。因此,加强我国网络产品内容品质建设,提升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品质,任重道远而刻不容缓。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建设?一是大力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工程。着力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上网工程、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程、网络精品阅读工程、网上实用信息建设工程、网络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创作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网民、贴近实际、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网络内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网络文化精品佳作,满足广大网民日益增长的网络文化需求。二是大力培育和扶持网络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挖掘重点网络文化企业亮点,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网络文化网站,巩固壮大网络文化思想阵地。四是要大力培育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领军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五是加强网络内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严惩侵权、盗版、仿制等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创作传播体系。

三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提升中国网络舆论引导力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重大网络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发声、爆料、发酵和放大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涉事主体由个人、政府、企事业单位向更广泛领域扩展,给网络舆论导向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题组以“中国网络舆论状况”、“曾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和“获取焦点热点敏感负面信息来源”为具体指标,调查了解网民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度。调查表明,网民对网络主流舆论和负面舆论关注度都较高。就“曾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而言,凡是比较重大的、新近发生的、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国内外重大舆论事件,关注度都较高。就“获取焦点热点敏感负面信息来源”而言,首选是社交网站,然后依次是娱乐网站、政府官方网站、商业网站、国外网站。因此,如何提高网民对官方网络信息平台的可信度,增强官方舆论引导力、话语权和主导权,是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如何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一是打造和创新各具特色的网络舆论引导新平台、新载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发现机制、预判与分析机制、研判与决策机制、联动与引导机制等舆情引导机制。二是定期分析研判网络舆论中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高网络舆论议程设置能力,把矛盾隐患发现在苗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三是深入探索研究网络舆论引导与应对的规律和策略,多用及时准确的信息、多用公正诚恳的态度、多用透明有效的举措化解矛盾;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生动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说理解疑,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四是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学习教育活动,提升网络舆论理论素养,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提升中国网络文化安全力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网络文化安全,更没有国家安全。网络文化安全主要包括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文化产业安全、网络文化技术安全和网络安全。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强势”,通过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等,制造和传播反华舆论,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严重威胁我国网络文化安全。一些“意见领袖”同主流意识形态唱反调,一些网络“大V”利用数以百万、上千万的粉丝左右民意,一些汉奸、带路党人士、公共知识分子、被西化者甘愿充当西方文化渗透的工具,挑战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方面,长期以来,“美国‘金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与中国三大运营商、电商门户网站、社交网络有合作,与地方政府、中国高校有合作,甚至与中国军工企业也有合作,这些合作几乎实现了对中国的全覆盖,对中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比如,仅思科一家在中国金融行业,在海关、公安、武警、工商、教育等政府机构,在铁路民航、港口等系统,在石油、制造、轻工和烟草等行业,以及在电视台及传媒行业,都占有50%~80%及以上的份额。在软件系统方面,微软等公司在中国几乎做到了全覆盖”。①从技术和产品层面看,我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等核心技术落后,这不仅是制约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瓶颈,也是造成我国网络文化安全严峻局面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IT企业已全面突破了我国的信息安全防线。在网络文化产业方面,我国的搜狐、新浪、网易、百度、腾讯、雅虎、360、迅雷等网络文化企业几乎全部是由外资参股或控股的公司。这些企业控制着我国90%以上信息的与传播,提供着我国大部分网络文化内容产品,严重威胁着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社会性质和安全。如何提升网络文化安全力?一是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提高网民网络文化安全基本技能和知识水平,不断增强网民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二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从技术上、法律上、管理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三是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安全建设,建立完善的网络文化产业安全的保障机制、预警机制、研判机制、处置机制等,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安全的研究,揭示其发展趋势与规律,提出可行性建议。

上一篇:企业民主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销售风险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