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05:34:37

财务本科论文

财务本科论文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过程中通常会设置相应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而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如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且体系不完善、会计专业色彩明显、实践教学师资水平低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等现状。

(一)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且体系不完善

在财务管理专业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目标没有有机统一,前后衔接与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厘清,如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泛而不精、精而不专,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设置空洞而实施无针对性。由此带来的结果为:一是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衔接不连贯,原因是过多地追求所谓技能(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理论课程对实践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理论课程内容学习之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开设相应实践课程来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理论课程内容弱化(或随意增减)给实践教学带来操作困难。

(二)会计专业色彩明显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占据主要比重,主要围绕手工会计操作、ERP技能、会计电算化、ERP沙盘、综合会计模拟实训等课程为主,少部分将财务管理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列于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同时开设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因,这其中主要来自两个专业开设课程几乎相同只是时间分布不完全一致,以致缺乏各自的专业特色。

尽管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都是以资金作为反映客体,但是会计更多的是从量上来反映与监督,以实务中资金运动为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而财务管理是从质上对资金进行管理,进行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管理环节对资金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

因此,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是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全部。

(三)实践教学师资水平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水平。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不仅需要学习者学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来提高实践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财务经验,而现有的情况是,该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于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学生,这就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偏重理论教学。与此同时,受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制约,教师缺乏与市场用人单位充分深入的交流,使得实践教学依然是以理论为主,辅以一些高度理想化的案例,而缺少一些仿真的实践教学。

(四)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主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现,通过双赢合作达成。一是学校为市场用人单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或为其职工提供培训服务;二是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环境,为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等职业素养提供实战场所。上述中,前者往往容易实现,但后者由于涉及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常以财务重大决策或盈利、税收情况等关乎商业机密为由,使得参与实践的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的层面,而真正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机会则较少。

二、完善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为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不仅要从学校定位上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而且要采用实现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及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等实践教学措施。

(一)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专业特色

针对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和实践教学中专业特色不明确的问题,应做到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上定位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教学课程。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此,该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要与市场中产业需求充分对接。同时,通过市场来充分检验高校培养出的财务人才培养质量,以达到市场和高校的联动效应。

2.实践教学目标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教学课程要改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带有明显传统会计专业色彩的现状,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自身专业特色,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涉及在实务财务工作中如何组织财务活动、怎么协调财务关系、怎样高效完成每个管理环节等日常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始终要围绕其目标来开展,做到“宽口径、厚基础、够用”等会计知识实践教学为前提并服务于后续财务管理涉及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管理环节等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

技术技能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了要满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外,还应达到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

1.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市场对财务人才职业标准调查,财务人才在从事财务工作时必须获得从业资格甚至中级会计师资格、具有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管理环节中财务分析能力、熟练操作财务软件等职业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来实现,如从业资格需要进行电算化教学、财务软件需要综合理解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中学习熟练操作具体财务软件(如财务综合管理软件)、各种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及管理环节需要综合仿真模拟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实务业务操作能力。

2.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对接

实务财务业务过程通常包括出纳、资金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核算、财务报表流程、财务分析、财务战略制定与分析等主要内容。每个实务财务业务工作内容具体到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是项目或模块。例如,成本核算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实践教学,从起初设定成本核算目标任务开始,可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理解项目在实务中具体目标如何实施、控制与反馈;财务分析以模块形式通过以实务中企业财务报告为主分析其财务各项指标得出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情况。

(三)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

师资水平低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已经成为制约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为此,高校应该和市场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具体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两种。

1.“教学做一体化”方式

参考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具体采取过程为:通过外派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引进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两条途径进入校内实践课堂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达到将实务财务业务搬进学校。

第一种途径:将师傅(即校内实践教师)外派至用人单位采取挂职锻炼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一段时间教师挂职锻炼后,学校与用人单位对挂职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教师才能进入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践课程教学。

第二种途径:通过将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引入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将实务业务展现并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达到学徒制教学模式。

2.“学中做,做中学”方式

“学中做,做中学”方式指的是,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同时在校内建立用人单位财务工作室(或办公处)。在具体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时,将课堂放入校内用人单位工作室进行,通过校内理论教师和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双导师制”培养学徒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进行,以达到“学中做,做中学”效果,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统一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

三、结语

随着市场对财务人才要求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针对其服务的区域和对象不断进行调整:只有做到以市场为主体,以用人单位需要的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并不断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从而找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将成为今后实务和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财务本科论文篇2

论文摘 要: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而建立的科学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所以构建财务理论体系应遵循逻辑一致,科学实际,动态稳定等原则。我国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在内容的完整性,层次的划分以及逻辑的严密程度上都存在着问题,所以逻辑起点的科学界定十分必要。本文将通过对现有理论的评析,提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双重起点论。

一、引言

《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第三版将“理论”定义为: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结构是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或元素,二是这些元素或要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及排列组合,即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这一从财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质及指导意义的概念体系,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否则就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层次低下。

二、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

财务本质起点论。该观点认为“财务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财务的独立性,财务的种种独特形态,乃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从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角度来说,财务质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会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并使一些争论难以得到实践的检验;而且财务本质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发展的以此作为逻辑起点的理论结构也必然不稳定;另外,在财务教学中,教授以财务本质为起点的财务管理知识,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1.假设起点论。该观点主张以从财务环境及其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假设为逻辑起点,并认为“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点:环境决定假设。并且,现实的财务管理的实践必假设复杂的多,因此该观点不适宜作为逻辑起点。

2.本金起点论。著名财务故管理学家郭复初教授认为:“本金是指为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 强调“本金起点理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其他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然而,本金的界定本身就是个问题,过分的强调本金的界定又会变成纯理性的探讨,这就和财务本质论相似,无法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

3.目标起点论。该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活动是有目的行为,只有合理的确定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该观点有效的解决了实践与理论的接口问题,并且突出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地位,有利于更好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然而该理论只是对财务管理目标这一实践要素的理论性认识,而不是揭示财务管理实践一般规定性的基本概念,因而它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理论要素。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著名财务学家王化成认为:应当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他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的变化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说财务管理活动决定了其对象,进而决定 了其职能,进而决定了原则,程序。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脱离了环境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此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笔者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完善。首先,逻辑起点不一定局限于只有一个,另外,财务管理环境受政治,经济,法律,风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作为逻辑起点会使整个理论体系不稳固,但不能抹杀其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此提出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的双重起点论。即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本质的双重起点论。

1.较之于财务本质的其他要素,例如财务管理目标都是实践的一个环节,而财务本质才是最抽象,最一般的元素,从此出发,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就能把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要素再现出来,达到有机统一,形成理论体系。然而如前文所述,财务本质与财务管理实践相脱节,因此该财务本质应当是财务管理环境作用下的的财务本质。这样即克服了财务管理环境不稳定的缺点,又很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的接口问题。

2.该观点认为的逻辑起点是财务本质,财务管理环境只是一个背景,而不是决定因素,否则又会回到“环境起点论”的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构成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标志。本质规定了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可见,本质在科学认识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财务管理的本质,对于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乃至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本应当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回到其固有的缺陷。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环境背景下的财务本质这一双重起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十分恰当的。

参考文献:

[1]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景莉.财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刍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02)

[3] 曾三科.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2004(03)

财务本科论文篇3

我国财务管理学开拓者 论文

王庆成教授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方面著名的财务学家和会计学家。王庆成教授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同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52年提前留校执教。在长期的财会教学和研究生涯里,王庆成教授为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及有关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颇有影响的学术观点。

在经历了中的工作停滞后,王庆成教授明确了自己“财务管理为主、政府会计为辅”的研究方向,在1981年2月编写了国内最早的重要财会教材《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影响了一批批财会人士。王庆成教授是财务管理成为独立专业的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极力呼吁和促成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财务管理还仅是会计学、财政学专业的一门课程时,王庆成教授在《建立和完善新的财务管理学》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学科”的“财务学科独立论”,他从国内外财务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说明财务管理成为一项独立工作和独立学科的必要性;从我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财务行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说明加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迫切性。此建议后被教育部采纳,1992年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列入本科生、硕博士生专业目录。在实施利润留成制度时,王庆成教授提出以自筹资金、自理收支、自负盈亏为特征的“企业自主理财模式”,为财政部设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财务管理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经过长期调查,总结大庆油田、北京内燃机厂等企业的经验,概括了“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五项基本内容,原国家经委吸收其基本思路制定了《国有企业经济核算条例》。王庆成教授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述评》一文系统地论述、评价了建国以来财务理论的发展阶段、主要论题和各家观点,并提出适应财务理论创新近期应着重研究的课题,受到财务管理界的广泛关注,被湖南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确定为财务方向博士生的必读文献。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两次改革高潮中,王庆成教授撰写论文先后提出政府预算会计改革和深化改革的系统构想,受到财政部的重视,并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制度时采纳其建议。王庆成教授在《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一文中,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预算会计改革等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构想:把总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两个组成部分改为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个会计系统;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三种管理方式改为“核定收支、定额拨款”一种基本管理模式;把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改为统一核算;把资金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把原来的三大会计要素重新划分为六大会计要素;把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改为原则上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深化预算会计改革的系统构想》分别于1996年、2004年获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荣誉奖;《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研究》先后于1995年、1997年获全国预算会计优秀论文一等奖。

财务本科论文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财务 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

一、人力资本财务产生的背景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在传统的经济理念中,没有人力资本这一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竞争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时,人才才被真正地作为价值的载体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在现代企业的投资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日渐增大,并趋于复杂化和不确定,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于是便应运而生了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分支--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人力资本的财务管理是以人力资本为研究对象,以人力资本回报率最大为目标的一种理财活动,它可以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领域,是以人力资本的筹集、人力资本的使用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为内容。

二、构建人力资本的财务管理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研究的对象不是物力资本而是人力资本。而构建新的基于人力资本的公司财务需在以下一些重大的公司财务研究问题上做出创新研究与探索:

第一,面对新的经济条件下财务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本要纳入财务理论研究的范畴和财务管理实务的视野,在财务资源等基础概念的理解上要做哪些突破?

第二,如果需要作相应的拓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否存在分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否胜任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否专司于人力资源的培训、定岗等事务性管理,而将人力资本的价值管理职责赋予价值管理见长的财务部门?

第三,财务部门要进行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是否现有的财务管理手段足以应对?新的财务管理方法是否会随之而发展起来?

第四,企业的财务分析是否应加入相应的人力资产的运作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等新的内容?新的财务分析体系应如何构建?

上述问题的解答仅在传统的财务理论范畴内无法得以满意的解答,这需要寻找其他方法来对此进行探讨。

三、管理学发展的简单回顾与研究方法

管理学按照时间顺序将管理学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典管理阶段;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古典管理阶段侧重于物、财及组织过程的管理,其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论基础上的;现代管理阶段则更是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统计学、系统论、文化学、法学等诸多学科方法论,并形成孔茨所称的“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阶段各学派的形成实际上是不同的学科方法在管理学上应用的结果,各学派的根本差别是研究方法的差异,这些学派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其他多个学科的方法。从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出管理学的发展或学派的建立都是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方法或原理,这样可使原有的管理学领域能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原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从新的的领域找到答案。

和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管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以下三种: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另外,近几十年来,随着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管理理论丛林”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大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内容。这些方法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老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新三论)以及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等研究方法。

四、人力资本财务研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笔者认为,构建人力资本的财务管理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原有的传统财务管理框架下无法得以满意解答,我们应从别的学科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中寻找研究路径,可尝试采用如下的研究思路与对应的方法: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法、抽样研究法)来确定我国人力资本的范围与构成,并运用演绎法将其推广验证,寻求其普遍性规律。

除了运用实证研究、实验法和演绎法三种传统的方法外,可尝试将行为科学理论中的激励方法系统地引入财务管理,使其发挥作为协调企业与不同财务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有力手段,充分发掘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潜能。

运用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权益理论解决人力资本的收益问题。

运用数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引入人力资本后的投入计算问题等等。

总之,可尝试把财务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综合运用到一起,以解决人力资本的筹集、激励、评价、投资、分配。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 马成梁、王国进: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论[j]现代管理科学 2004年第3期

财务本科论文篇5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56.

[3]邓红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2期.

财务本科论文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一、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类型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为了达到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来实施教学。财务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很强,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或是体系内容方面的教育还不能完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财务管理课程还存在着体系不够合理、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本文章以厦门大学21世纪会计学系列教材、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系列教材、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为样本进行比较分析。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4种体系:一是按资金运动阶段设计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设有:《财务学原理》、《企业筹资管理学》、《企业投资管理学》、《成本费用管理学》和《企业收益分配管理学》等;二是按不同财务主体设计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有:《财务学原理》、《企业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国际财务管理》和《财务学比较》等;三是按财务管理环节设计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设有:《财务学原理》、《财务预测学》、《财务决策学》、《财务计划学》、《财务控制学》和《财务分析学》等;四是按财务管理层次设计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有:《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以下分别简称为原理、中级和高级)和《跨国公司财务》等。这4种体系各有利弊,其中第4种是教育部专业介绍推荐采用的课程体系,也是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课程体系。

二、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中设立的时间不长,其课程体系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从各高校该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看,普遍存在以下及方面问题:

1.课程的整体结构不合理,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过多过细,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许多情况下,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历史背景、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人员,能长期保持比较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目前,涉及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专业体系比较单一,形成单纯偏重理论的课程模式,而对于本专业以外的文化课程,则不予重视,致使学生们的语言文字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低。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重理论轻应用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时期,尽管几十年来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原有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仍然存在,其主要弊病是重理论、轻应用;重传授知识、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不够。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几乎没有,或者微乎其微,造成当代大学生应试能力很强,学生死记硬背、不假思索的学习。另外,在课程的前后关系上,强调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系,这是正确的,但过多地强调了演绎法,过分地强调了专业的完整性、科学性,而对归纳法的课程,从具体到抽象的课程则不予以重视,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没有考虑使学生灵活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敏锐深刻地观察研究对象,开拓生产技术的新领域,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因此,学生不能运用研究成果和方法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内容与环节不足或流于形式。我国由于高校的办学体制的制肘和目前的师资总体水平的限制,使得与课程中的实践性内容偏少。比如,在国外普遍开设的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只有少量的重点大学在使用,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如社会调查,因学生的经济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组织不力、不重视,更多地流于形式。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3.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面对激烈的市场,要进行科学的融资、投资决策,要合理分配企业收益,要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全局意识和整体理念,要有敏锐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及合理的判断,将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从发展的眼光分析和处理财务管理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掌握经营主动权。显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要具有扎实而又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财务管理学科的课程建设必须要体现出这一要求。

4.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指导师”和学科建设的“课程设计师”

事实上,在课程体系实施的链条上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提高师资水平。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时代,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教师在知识掌握、信息量或者价值取向上的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教师只有勤奋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和扩大知识容量,才能成为“授人以渔”的“学习指导师”和学科建设的“课程设计师”。目前,受“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离开实际而质疑,也有的无法详细透彻地讲授财务理论,或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像电脑操作手册一样的实用工具,导致财务理论课堂讲授难以避虚就实和得心应手。例如,许多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如何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但却不知道如何找到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质和管理实践,才能深入浅出地传授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才有可能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5.未正确处理财务学科与会计学科之间的关系

受传统观念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被当作是会计工作的延

伸和发展,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不少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课程相差不大,财务专业所学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会计课程为主,即使是财务课程其教师也多以会计教师为主。财务管理是20世纪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财务管理的活动几乎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资金的筹集到资金的合法使用和资金的分配,此外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等等。如果继续坚持会计包含财务管理的观点,必然会阻碍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完善,这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教学和财会工作中已体现出来了。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有助于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财务专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6.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则,重复现象严重

目前,专业课程之问的重复是不争的事实。应当说,由于各门课程有其自身的完整体系,知识的交叉和重复现象在所难免。但是,在整体的统筹规划上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考虑,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特别是简单的重复。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的兴起,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企业的重新构建,这些总体环境趋势,既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目前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人才层次定位也要求做到相应的转变。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胜任新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也需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革。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特点,增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加大课程实践的课时。

参考文献:

[1]谷祺,刘淑莲:财务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财务管理,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郭强华,涂江红:师生观念大碰撞:会计教育改革――对高校师生两次教育改革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11)

[4]张凤林:从IFAC对会计职业资格承认的建议简论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2002(12)

[5]葛桓志: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

[6]毕劲:独立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初探[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7]徐毅勇: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分能力模块实施项目学分制培养模式――基于财务能力的探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财务本科论文篇7

关键词:行为财务学 心理学 期望理论 人文财务

1 行为财务学的产生背景

自从1951年美国教授布雷尔Burrell率先提出了行为财务学概念,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未形成有机整体,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影响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标准财务理论无法相比。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受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市场和经济市场异常现象的发生挑战了标准财务理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成果逐淅运用到经济领域,也就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包含行为财务学,随后逐渐独立。1979年由Kahneman和Tvensky 期望理论是行为财务学研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基础。

行为财务学从其产生和发展至今,对于行为财务学界定,在行为财务学理论界,面对行为财务学历经漫长演变历程,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行为财务学至今没有学术界公认的定义。相对认可的是:“行为财务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发现为基础、辅以社会学等其他科学的观点,尝试解释不符合传统财务经济理论的各种异常现象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行为财务学无论是在含义的界定,行为财务学基础理论的完善、学科体系的建设、行为财务学在实务中的应用等方面均有相当规模的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深入探讨和继续。

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标准财务会计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越来越重要,将个人行为,心理学,文化流,资金流进行管理的人文学科的行为财务学应用学科必将更为充分的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本质。

2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2.1 期望理论 Kahneman和Tvensky在1979年经过调查分析,《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得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经济模型,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不同,并将其命名为期望理论。经过调查实验,Kahneman和Tvensky认为期望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确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二是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三是分离效果(Isolation Effect)。

在期望理论研究中,Kahneman和Tvensky用理论模型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定义了两种函数描述人的选择行为。Kahneman和Tvensky通过模型设计推导研究。

2.2 心理学 行为财务学发展,是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家们通过系列实验证明,社会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首先是典型示范偏差,即倾向于确认偏差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所直观到的现象,而忽视以往存在的知识,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典型的作用。其次是保守主义偏差,损失回避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不一样,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倍数。再次是参照系偏差,即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最后是过分自信和其他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

2.3 行为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理论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于1994年提出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于2000年以Lopes 1987年和Kahneman和Tvensky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人的行为决定个人在投资活动、储蓄活动中的态度,进尔影响活动效果,个人对价格变化、财务现象的判断能力也决定投资、融资和股利政策中的应用效果。

3 行为财务学的研究体系

行为财务学体系研究应建立在在投资者个体的研究上,研究个人行为与财务活动的相关。投资者个体行为的相关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3.1 投资者个体的认知偏差 对于投资者个体的认知偏差研究应从,易获得性偏误、代表性偏误、自信过度、过度反应和无关效果几个方面进行。

3.2 投资者个体的决策 对投资者个体决策进行研究应包括投资者个体的决策特征和投资者个体的决策模型两个部分,前者包括确定性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后者包括价值函数和损失部分低斜率。

对行为财务学的研究除对投资者个体行为进行全面探讨,同时还需对投资者群体行为进行相关研究。

行为财务学的体系研究尚不完善,虽然当前对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来看行为财务学还没能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行为财务学利用Kahneman和Tvensky创建的经济模型,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4 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行为财务学的演进历程,本文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进行阐述。

4.1 早期的产生阶段 早在19世纪,以Lebon的《群众》和Mackey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通常将这两本书视为最早阐述行为财务思想的著作,是行为财务学理论研究的基石。为行为财务学的创建打下了不巧的功绩,为后来人研究发展行为财务学作了思想引领。

4.2 中期的心理行为阶段 20世纪5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行为财务理论与现代财务学理论相约起源于此时期。研究者行为财务学的学者认为,美国奥瑞格大学Burrl和Bauman两位教授是其倡导人,Burrl教授1951年发表的《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一文,不愧为现代行为财务学理论研究的良种。开始从行为学的视角研究投资决策的过程,并为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Markowitz的现资组合理论的经典现代财务理论处于迅速发展上升阶段,又有当时风靡一时的EMH,行为财务学的研究一时陷入困境,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Stanford大学Tversky教授和Priceton大学Kahneman,他们在1979年发表的对行为财务学产生和发展重要影响的“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两篇文章;也就在同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里程碑式的期望理论。说明资本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模型。

这一时期的行为财务学的研究成果显著,里程碑式的期望理论为我们研究行为财务学提供了科学的专用模型。为后来的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理论的推出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4.3 近期的财务阶段 行为财务学这一新兴理论,在20世纪的8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标志性的代表著是发表在《金融期刊》,表现在证券价格的研究反应过度的Debondt和Thalet的文章,表现在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投资者意向效应的Shefrin和Statman的文章。

到20世纪90年代后,深化了行为财务学的研究,首先Shefrin和Statman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随后又有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的提出。近年来以夏明为代表的学者,对行为财务学的定位、为财务学的体系完善、为行为财务学的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行为财务学的未来可以期待。

4.4 未来展望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从理论及实践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进行一些实证研究。但行为财务学在体系上尚待完善,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行为财务学发展方向表现为:现代新兴学科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应着重个人行为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研究;行为财务学需要建设成为,区别于传统财务学的独立的学科并完善行为财务学的体系;以行为财务为起点,结合准则财务、文化财务进行实务研究。

行为财务学在公司的实务研究在应用中体现为,行为财务学在公司融资中的应用研究、行为财务学在公司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及行为财务学在公司股利政策中的应用研究。行为财务学与心理学、人文学、财务学、金融学、投资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度与日渐增,行为财务学一定会发展成为财务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人文学科产物。更好地解决复杂的、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的投资活动、储蓄活动、价格变化等财务现象。

参考文献:

[1]祝涛.关于行为财务理论的几点思考.金融.财税.2005.3.

[2]夏明.行为财务学发展路径探析.会计研究,2010.2.

[3]宋志芳,董小红.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及运用.理论视野,2007.2.

[4]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7.

财务本科论文篇8

关键词 就业导向 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改革进一步深入,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有近一半以上的高等本科院校将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以自觉服务于地方经济,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办学指导思想。

1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分析

1.1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财务管理岗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责任意识、专业素质、爱岗精神、职业操守是企事业单位看重的,另外,一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现代企业还要求员工更具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规格中要结合企事业单位对现代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注重综合学生素质培养。

1.2企事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能力的要求

学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适应现代化管理的数学知识,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能系统掌握财务、会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受到财务、会计和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的系统训练,能够组织各种经济实体的资金筹集、资金运作和资金分配工作,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和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

1.3企事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的要求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较丰富的英语知识,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

1.4企事业对各类资格证书的认可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也是其能力水平的检验,证书可以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在校期间学生可结合课程学习进度和专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分学期有针对性地进行证书的考取,其中一些证书含金量较高,如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证书等,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准备才能考取。另外,有些证书是学生必考证书,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要通过正常学习,按时考取。还有一些证书对未来工作有较大帮助,可利用在校时间合理安排考取,如驾照等。总之,利用学校丰富的业余时间有计划地获取证书以增加就业实力。

2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岗位工作分析

2.1会计岗位与财务管理的关联

会计岗位更注重于微观业务的核算和监督,财务管理岗位从业务上与会计岗位有一定的重合,但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认同会计和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起到不同作用。财务管理岗位除使用会计岗位相关数据进行外,更加关注于宏观业务,强调从资金角度进行管理,体现资金良性循环条件下的资金增值,涉及企业经济管理方方面面,把对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和收支事项的管理,和企业年度决算、盈余的分配、亏损的弥补乃至企业的债务清偿和剩余财产的分配。正是基于以上原因,30%左右企事业单位将会计和财务管理单独设立,也有50%左右企事业单位鉴于两者的紧密关系,将会计和财务管理岗位混合设立,还20%左右的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2.2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重点

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公司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以财务决策为核心方法,围绕公司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和风险报酬等基本理财观念,全面阐述财务计划、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及财务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并着重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营运管理等三大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

2.3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不仅要考虑当年收益,更加注重面临的风险。综合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企事业将远期战略利益、现实利益、风险管理放在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影响的主要因素加以考虑,企事业单位不在仅仅考虑现实利益最大化,而且更加从系统角度对企业远期战略利益和风险规避同时考虑,以保证在较低风险情况下的企业目标实现可能。

2.4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

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度反映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高低,信息化程度在一定形式上体现为企事业单位硬、软件的使用程度上,硬、软件可以通过购置获取,但软件使用的程序较好反映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目前,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商品化软件有用友ERP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等,部分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开发使用财务软件,一些中小型企业使用其它财务软件企业开发的软件,如速达、管家婆软件等。

3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3.1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就是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依据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充分考虑财务管理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职业状况,培养面向一线工作岗位、面向基层、具有一定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2以就业为导的向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3.2.1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重新定位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早已实现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已被教育部列为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只有少部分高校将以研究型为主。传统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新形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由强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向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转变。

3.2.2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重新定位

依据教育部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岗位定位是学生能在企事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从事财务、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近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各领域的发展都有较大的提升,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大大提高,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由于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学生同质化现象普遍,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比较常见,也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之一。因此,结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岗位重新定位为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证券业、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和金融管理实际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2.3以就业为导向的知识结构重新定位

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需重新定,其目标让学生具备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财务管理活动专业知识。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中,以课程作为知识获取的载体,结果就容易形成学和做的分离,出现“两张皮”现象,教师只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学习知识,但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却在学校教学中无法实现。改变传统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设置,而是以企业财务工作过程为主线设置课程,把知识分解到各工作流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3.2.4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能力的重新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表现在企业财务核算、企业理财和银行理财中心三个方向。因此,人才素质的重新定位为两个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以适应未来企业理财和银行理财中心工作能力要求;二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以适应未来企业财务核算的要求。通过两个方面素质能力结合的培养,才能满足学生适应未来日益复杂工作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

3.3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3.1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人才的培养落角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通过体系专业职业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是:紧密结合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遵循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财务管理岗位及岗位群工作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序化课程设计,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载体,突出职业性、技能性等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3.2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拓展课程体系组成。通识课程体系的开设,主要是为学生掌握后续专业课程体系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统计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理论和思想、体育、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创业创新能力等。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组成,是形成学生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骨干课程,包括财成本会计、税法、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财务信息系统、资产评估、审计学、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高级财务管理等。拓展课程体系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关系、商务沟通、组织行为学、商务礼仪等,以培养学生沟通和协调能力。

3.3.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教学注重对课程知识的讲授,教学方法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多以课后作业为居多。学生学习感觉枯燥,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以企业工作流程和业务程序为主线,将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使用使学生能较快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在授课过程中,可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录像等设备,也可用微课程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对工作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甄国红,王娟,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2] 丁玉芳.以就业为导向足进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8(23).

[3] 王明惠,朱朝枝.基于就业导向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l).

上一篇:会计诚信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