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05:07:58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篇1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言》中第9段明确指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拟应用于所有以营利为导向的主体的通用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以营利为导向的主体包括从事商业、工业、金融及类似活动的主体,不论是以公司还是以其他形式组成。”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无疑是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指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但是在这些文件或公告中,并没有指明这些准则适用于什么样规模、什么样经营模式的企业。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可以采用,非上市公司或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同样适用。但是事实上,并不是世界上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的所有企业都被要求采用这些准则,也不是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被要求采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正是因为有必要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才需要研究这些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正是因为需要研究这些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才有必要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位问题。其实,对于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位模式,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现有会计准则体系的关系;二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一、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

毋庸置疑,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仅仅限于中小企业,那么非中小企业就应该遵循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两套会计准则体系:一是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不论什么行业、什么组织形式的企业,只要符合准则中规定的中小企业范畴,都应该遵循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二是适用于非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样,不论什么行业、什么组织形式的企业,只要不符合中小企业的界定,都应该遵循这套会计准则体系。两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关系表示如图1。

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与现有会计准则体系相并列,可以清楚地看出两套会计准则体系的本质区别,也非常容易让不同适用范围的企业接受与采纳。从会计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与非中小企业有较大的差异,需要建立一套特殊的会计准则体系。但是,作为一套会计准则体系,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同),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和财务报告体系等;然后,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中小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收入等准则。而且,这些理论基础和具体业务准则的规定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有着一定差别的,并且是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这将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是否需要重新确定中小企业会计的目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和非中小企业是否不一样?中小企业应该设立几个会计要素?中小企业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有什么特殊要求?财务报告体系有何不同?规范每一项业务的具体准则是否必须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会计准则制定者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特性来研究并决定这些问题,但是,这样做,准则的制定成本会大大增加,而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带来准则遵循中“选择难”的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可能在中小企业与非中小企业之间徘徊与往复的时候,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会计准则体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在转换时要重新接受与采纳一套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也会增加执行成本。

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无须建立单独的理论基础,直接和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遵循同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这个具体准则实质上就是其他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个浓缩,或者可能会采用“指向”的方式;另一种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也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与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可能会有不一致,在这个理论基础指导下,再去规范具体业务。这两种模式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表示如图2。

三、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为具体会计准则的简化

中小企业遵循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成本高而效果不能抵销成本,因此,可以简化会计准则。但简化会计准则,并不是一定要单独建立一套会计准则体系,也不是要重新建立一套理论基础,而是在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下,简化确认与计量,简化信息披露。在这种要求下,完全可以在非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各项会计准则中,增加一项内容,即“中小企业的应用要求”。

四、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

上面介绍了三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定位模式。这三种模式都能够体现出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地位与作用,各有特点和优缺点,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模式作为发展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小主体》(征求意见稿)来看,所选择的是第二种模式:一个具体会计准则。这个准则和其他准则是并列的。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小型企业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它所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不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却是将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放在一起,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具体会计准则来对待。

我国已经建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个体系中的会计准则从适用范围来看,应该是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但适用于小型企业要建立的应该是小型企业会计准则,而这个准则也可以将其作为一项具体会计准则来对待。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篇2

2.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应对金融危机的社会服务体系郭卫东

3.并购支付方式对资本结构影响研究王苏

4.论企业价值链预算管理及其对传统预算管理的优化张前,杨蕙璇

5.价值投资理论框架下选股指标的设计应用及效果检验——以2005-2009酒类上市公司的指标为例吴后宽

6.谈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李桂花

7.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刘芳

8.浅析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邹斐

9.企业汇兑损益的风险及应对白佳卉,王珏

10.浅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管理陈强

11.试论坏账准备与备抵法刘爱杨,张胜龙,邓小艳

12.浅议盈余质量的含义与计量方法刘晓华

13.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曹志军

14.企业并购会计核算段永川

15.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要性分析魏雨婷

16.利润表及其会计要素的对应思考周晓惠,许永池

17.浅析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杨朝晖

18.浅谈企业经营活动的税务筹划张大芳

19.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李龙江

20.二手房交易的纳税筹划吴利红

21.企业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会计处理方法比较分析赵霞艳

22.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蔺维红

23.关于农牧团场集中核算报账制的几点思考葛秀丽

24.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许绍坚

25.财务战略矩阵与企业竞争力测评邓小军,丁玉芳

26.论暂时性差异的性质及其计算周萍,许龙德

27.集中核算模式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王冬艳

28.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年终结余资金核算的思考黄桃红

29.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杨举文

30.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冯锦侠

31.当前形势下供热企业成本补偿机制探讨朱苏斌

32.加强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朱浪钦

33.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提升研究张喜娟,张启文

34.发挥财务战略统领作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杨光

35.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分析畅小红

36.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魏艳

37.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孔凡芹

38.浅谈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王利萍

39.企业预算管理及财务控制研究卢文莉

40.浅谈企业规范化管理王兰

41.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曲裕民

42.谈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王广亮

43.关于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惠小艳

44.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琅

45.基层水文测站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薛明芳

46.酒店成本控制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王岩

47.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法查华良

48.论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建立王娟文

49.现代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关系浅谈陈丹军

50.基于作业的制造成本控制研究韩亚兵

51.医院科室成本和绩效工资林泳华

52.工程测量行业成本分析俞莹

53.荒漠草原区不同畜种和畜产品生产成本及收益比较张立中,魏利平

54.透视成本信息在企业决策运用中的异象——赢者的诅咒唐艳

55.构建电信运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杨林

56.如何加强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力培训刘稳章,韩玉珍

57.浅析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王奇

58.浅谈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出纳工作任秀珍

59.浅谈财务人员如何避免单位发生"小金库"邹悦

60.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邓松云

61.浅谈勘察设计企业的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韩虹

6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新规范的研读与执行思考徐珺,李艳

63.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丁改荣HtTp://

64.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王红参

65.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66.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刘世

67.浅析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邵迎花

68.浅谈医院内部控制梁灵

69.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刍议冯琳琳

70.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内部控制建设探析杨丹

71.电力营销审计初探侯锦平

72.浅议工程机械经销商往来账款审计杨颖涛

73.基于寻租视角的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博弈分析汤景辉

74.邮政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董秀全,施洪仁

75.走出乡镇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误区周朝显

76.论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发展对策聂云清

77.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配置模式探讨赵静

78.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郭水河

79.论发挥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杨桂梅

80.探讨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宋世坤

81.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仰巍巍

82.矿山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董永

83.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冯俊彦

84.浅析农村信用社信息化问题吕海涛,王积田

85.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陈维进,程晓俊

86.改革资产评估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刘鑫春,张才志

87.推行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改革后面临的问题研究彭雪雪

88.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会计实践教学探讨冉春芳

89.民族院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陈维青

90.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张海霞

91.以人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基础会计》课程改革初探程晓鹤

92.财经类网络课程设计策略贺海毅

93.构建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茹冲

94.也谈高校会计教学改革郭秀珍,王婷

95.高校审计实践教学研究李秀珠

96.现代教育技术下参与式教学设计探讨郭宏

97.高校会计专业创新教育探索申欣欣

98.浅谈电算化会计队伍建设樊金平

99.论会计的职业道德及素质的培养卜福海

100.关于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李文玲

101.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安存红,高祥晓

102.浅谈科研院所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职能段艳巧

103.浅议注册会计师在反倾销应诉中的作用欧景华

104.浅析台湾地区农会会计制度蔡秋玉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篇3

关键词:税务 实践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147-02

1 开设税务专业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小企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企业需要配备大量既懂企业会计准则、又能熟练掌握税法政策的专业财税人员,在这种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税务专业。税务专业开设目的是培养一批能真正为所企业所用的人才。

首先,能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正确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帐目,会计核算准确,能够填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其次,能够每月按时进行纳税申报,申报的税种准确,能够计算出相应的税额;年终汇算清缴时,能够准确填写年终纳税申报表的相关内容,按时申报年终纳税申报表,能够找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口径不一致的地方,在企业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该调增的调增,该调减的调减,计算出符合税法要求的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并能够进行相应的税务处理。最后,能够熟练的掌握税法的相关优惠政策,真正为企业筹划,合理合法的为企业减少纳税数额,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2 税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需要的财税人员很多,但是各类高职学院培养出的财税人才水平差次不齐,导致招聘来的人员不能直接上岗,不能真正的解决企业的困难。高职学院税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师水平差次不齐,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专业设置不完整,教学设备设施缺乏等,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大多数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后仍然不知道企业需要缴纳哪些税种、如何纳税等等。

2.1 教师水平差次参差不齐

各类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理论水平很强,但是实践能力差。高职院校的老师普遍的学历很高,理论知识掌握准确,但是因为没有社会实践,不知道企业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或者这方面的感受不深,有的高校老师从大学毕业直接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一点社会经验,又怎样培养出能够胜任企业财税工作的人员呢?近年来,各大院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让教师到事务所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普通本科院校也一样。高职院校的教师无法给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解答不出企业会计提出的问题,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表示怀疑。

2.2 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无论是企业会计相关政策,还是税法相关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每年都会颁布新政策,企业的会计培训非常及时,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却不能及时参加培训,即使参加培训了,在时间上也比较滞后,或者培训的人数也有限,培训的水平不能完全保证。导致早已过时的财税政策,高职院校还在讲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如何能为企业所用。

2.3 专业设置不完整

我国近几年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达到97%以上,中小企业对财税人员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但是中小企业的规模有限,工作的职位就不会像大型企业划分的那么细,实际工作的财税人员可能不仅需要掌握财会政策、税法政策,还需要掌握《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而高职院校的税务专业课设置一般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法一》《税法二》《税务会计》《税务实务》等,缺少《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工商管理办法》的学习,而实际工作中,这是财税人员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小企业通常是把企业的财务工作、税法工作和人力资源等相关工作都安排为一个岗位。那么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进行培训是无法胜任的,这就导致很多财税专业的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态。

2.4 思想上不重视

思想上不重视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表现在领导思想上不重视。高职学院的教师普遍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之所以能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领导在政策制定上存在问题。高职学院的老师关心的是职称评定的问题,而职称评定现存的问题是名额有限,参评的人数很多,所以职称评定就制订出相关评定标准,这些标准中大部分包括论文的发表、课题的申报等,使大多数的老师的关注度不是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怎样结合,而是关注在职称评定上,发表了多少论文、申报了几个课题等,忙着开题和结题;其次,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高与低政策上没有奖罚措施,讲课费一般会按照职称的高低来设定,不论是讲基础课的,还是讲高端课的,无论讲理论课的,还是讲实践课的,讲课费只和职称有关,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关注度在职称的评定上,不会把精力放在如何去企业实践,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5 教学方式单一

职业学院和普通高校相比,优势就是突出职业性,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但目前来看,优势并不明显。大多数职业学院的授课方式还是一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当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这种教学方式就显的比较单一,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践实习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典型的案例,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学边做效果就会好很多,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完成一门专业课程,学生能够在校内模拟实验里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独立完成规定的项目,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还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最后,当学生全部的课程学完后学生需要到校外参加实习,能够比较独立的完成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就比较理想了,做好学生在校的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衔接,达到学生毕业即就业,而不是毕业即失业。

2.6 教学设施落后

目前的高职学院的经费有限,教学设施落后。针对税务专业来说,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至少应该有企业会计模拟实验室,税务纳税申报实验室,完全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企业会计模拟实验室,硬件方面应配有一定标准的电脑设备、打印机、传真机、桌椅等,软件方面要配有必要的财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碟财务软件等。税务纳税申报实验室,硬件方面应配有电脑设备、打印机、传真机、桌椅以外,软件上应配有企业防伪税控系统、企业纳税申报系统(包括国税的纳税申报系统、地税纳税申报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但目前的高职学院有的根本就没有模拟实验室,经费充足的院校虽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但软件设施落后,模拟实验室形同虚设,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3 针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上的问题是目前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针对以上的问题,该文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1 政策上引导

2014年是我国深化改革的一年,针对现有的体制和目前的状况各个行业都在积极的改革,高职院校也应该如此。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突出职业性,能真正培养出为企业所用的人才,不仅能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能为企业解决人才荒的现状。现在中小企业不是不缺人才,而是缺少真正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能在政策制订上起到引导作用,能让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3.1.1 职称评定政策引导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关键作用,职称评定政策的制订上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引导教师能真正把精力放到实践中去。当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的体会,才能感受到财税理论如何讲解,哪些该多讲,哪些该少讲或不讲,应该怎样和企业结合;才能讲一些企业真正在用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学应用在企业中,这样的课程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不会枯燥。

3.1.2 鼓励教师去不同行业参与实践的政策引导

不同的行业,应用财税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如建筑行业在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方面会比较突出,而且会计准则上也具有行业特点,再如,生产销售企业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方面应用的政策就比较多,并且实际工作中的技巧也比较强,不去到真正这样的行业工做个一两年的,都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如果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能在政策制订上充分的引导,并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在不同的行业中去学习,再回来能有针对的给学生上课,效果会比较理想。

3.1.3 教师实践能力大赛的政策引导

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要让教师充分创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气氛,充分的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力,每年举办一两次教师实践能力大赛,让老师都能体会到大赛过程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并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制定相应的计划,稳步的提高,这样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3.2 完善专业设置

要想使该专业学科设置科学,税务专业带头人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要足够强,才有可能把课程设置的比较科学。专业设置,第一,要考虑实用性,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第二,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接收能力,高职学院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来说不够强,课程内容要注意由浅入深,学生缺少的内容要注意针对性的补充;第三,各门课程安排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要搭配,各门课程的前后顺序要搭配;第四,专业设置的课程要经常注意更新,这就要求税务专业带头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做好相关内容的更新。

3.3 知识更新速度要及时

税务专业涉及到的课程内容比较多,如《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管理办法》《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社会保险法》等等政策与法规,这些法规每年都会有更新,这就需要税务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及时了解政策与法规的变化,及时的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并组织大家及时安排教材的编写,做好教学工作的新旧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丽洪,马文君.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税务专业调查报告[J].财经界,2014(12).

[2] 李国辉.高职税务专业“五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5).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篇4

一、引言

仆人论人,绅士论事。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想避开在改革前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强大阻力,将根本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是引而不发,留待后人去头痛。对于中小企业的搞活就面临这样一种局面,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现代企业制度指什么?是管理吗?是体制吗?官方的版本说就是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度主要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和一样基本东西有关——股份。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一提现代企业制度就认为是要搞股份制,以为搞了股份制,体制、管理、观念就自然跟上去了。这的确符合一些人的逻辑。我也不好拂人家的面子,姑且作为我的一家之言好了:中国现阶段企业提出要搞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搞股份制。在以后的行文中,我就将以“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搞股份制”作为本文的前提条件使用。

再来讲一讲企业,本文所称的企业是实体,不是那种经理多如“阿黄”的皮包公司。皮包公司再多对于经济总量也无影响,至多是贡献了点增值税,这样的“企业”要怎么搞就怎么搞,与本人无干。以下行文中的中小企业都是实体,这也作为本文的前提条件使用。

根据最为权威的理论,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为大型企业,5000万以下的是小型企业,居中的是中型企业。我无法推知这一标准指的到底是企业还是工业类企业,因为按这标准来行事的话,99%的企业(或者还应加上公司)都是中小型企业了,而且其中中型企业的比重还小得很。那么多的小鱼小虾究竟管还是不管中央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国家从竞争性行业的中小企业退出,由市场机制对其进行调节。于是,大量的国有中小企业被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大量私人性质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在这里,我之所以要将中小企业分为“原国有”和“私人”两部分,是因为其在产权的选择上是有差异的,基础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能的结果也不同。

以上是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应不应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问题的一些说明。

二、对各矛盾的分析与考察

1.现行经济体制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无论中外,说经济问题就必谈经济体制,这是关键问题(我们撇开所有制形式不说,因为没可能也没必要说)。

我国最早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也有过分权到地方的尝试,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行过计划经济框架内的价格双轨制,直至9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要简略回顾这一过程,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不论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都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撇开计划到市场的问题,单单是这个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就没有能够达到;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的40多年时间整个中国经济是围绕着计划体制运行的,整个行政、司法、行为、观念或多或少都带有“计划的烙印”。我们现在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还是要发展商品经济,但是留存的大量的“计划的残余”必然会发挥其作用与影响。

很多人认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发展最关键是要依靠政策面的作用,以为政策的影响会象77-78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行之有效,并且可以由试点到推广,阻力会很小。我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依靠政策面的作用,但其作用不会象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立竿见影,这是因为:1.对改革的期盼程度不同;2.城市、工矿企业的改革远比农村改革复杂,不能简单类比;3.不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继续回去种地,办砸了企业可能一辈子就完了,风险程度大不相同。

发展是要靠政策,但政策不是孤立的,是一整套体系,决不会中央说现在可以搞企业了,人们就会一呼百应。什么决定政策?最直接的就是体制。经济体制决定经济政策,这是最直接的联系(计划体制下就不会鼓励私人企业)。

就当前而言,我们的整个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该立的没立,该废的没废,该改的没改,该破的没破,该扶的没扶,该放的没放。再加上我国是大陆法系的国家,使用成文法,不支持判例法,只规定应该怎么做,没讲不应该做什么,这就决定了在许多问题都是新情况的形势下,没有法律规定,没有先例可循,于是各地的操作就大不一样了。但这又绝不是政策就能解决的事,这里有很深层次的内容。

总而言之,现行经济体制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有矛盾,存在经济体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软件不支持硬件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决非是否选择现代企业制度那么简单,而是首先要考虑如何生存的问题与要不要搞企业的问题。

2.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融资环境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搞股份制(前文已述)。

为什么要搞股份制,资本主义世界早已经给出了答案。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三次革命性的变动不但使资本主义活到了今天,一时间倒也还不至于发生大危机进而激变为社会主义。这三次变动是:股份制、垄断、相关利益原则。股份制和垄断所要解决的其实就是一个资本问题。

就中国目前经济水平而言,企业要发展,资金是最大动力(技术与信息在中国大陆的生存空间还太狭窄)。但是中小企业到哪里去融资呢?银行界有这种现状:宁可贷款给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也不和私营的小企业打交道。因为选择国有企业再怎么说也是“没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若私营的小企业倒闭了,那就不仅仅是国有资产流失那么简单了。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差,从保险、证券、投资基金方面获得资金的可能性也很小,剩下的大概只有风险投资公司了。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情况又是如何呢?中国大陆的居民储蓄有8万亿,居民以13亿计,平摊到个人头上大约是6100元;假使考虑一家10口人也只有6万元的资本(考虑直系亲戚),离开1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最低线还有距离,如果成立无限责任公司那风险就大得没谱了;再加上这8万亿存款的主力是谁,大家心里都有底,这里不再赘述;还有一个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问题。要靠这一点钱来搞企业,谈何容易。

这就说明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融资环境不完善之间存在矛盾。

3.落后的观念、文化水平与发展现代中小企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自18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就是个观念落后、技术文化水平低的大行政区。尽管出于民族情绪,我们总是一白遮百丑,但事实终归是事实。要提高技术文化水平多收些大学生就有可能,要转变观念就没那么容易了,牵扯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举个例子,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完善了还要有比较自由的国际市场,但中国大陆的实际是怎样的呢?很显然,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更开放。地方保护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地方保护是体制吗?体制上没这一条啊,马、恩、列、斯、毛、邓也没说地方保护好啊。我以为这就是观念问题了。“我市是省会,省会哪能没酒啊,那就建个啤酒厂吧,外地啤酒不许卖,他们都有质量问题。”“我们是农业大省啊,也要有工业啊,现在什么好卖?那就上VCD吧。”这样一来,土企业、土政策、土规矩就来了。地方一定错了吗?中央定的年度计划总得完成吧,要完成你的计划,你就必须让我有保护。错在谁了?当然错在西方列强了,明明只增长了0.5%,却虚报预计2.5%,害得有些人一阵紧张。

“要想富,先修路”这没错;“要修路,先收费”这就有问题了;“要想富,先收费”这就没谱了。然而这种事到处都存在。

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法则是什么?——做大!只要做得足够大了,不管你强不强,省里、乃至中央就会给你政策,就会给你活路。譬如说,政策保护是一种,保你上市圈钱也是一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方的企业原则派不上用场;而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用人家的这些原则立场。于是乎搞得象模象样就不错了,搞得好就是怪事了。

在这种土观念、土政策、土技术下上马的企业,往往是大小规模不一的“作坊式”企业,与现代企业相比较只有一项是符合的——规模(请注意是规模而不是规模效益)。除此以外,怎么样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东西。

4.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的小企业需要直接的、一元化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中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散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里,最好管理的是小型企业,最难的是跨国企业,最有活力则是中型企业。至于风险则各有利弊,尤其是在信息与技术居于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资料来源:Drucker’sthoughtsofmanagement)

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上的理论集中在股份构成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不相等,股东人数、企业规模都小;股份有限公司则发行大量等额股票,股东人数、企业规模都大,只是上市不太容易罢了。但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至少都有两位说得上话的“大人物”存在。这些“大人物”可能是机构,也可能是自然人(以上论述的证明请读者自行参阅相关文献,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对中小企业而言,是资金重要还是“多个声音”重要?中外研究一再表明,中国人缺乏合作的精神,尤其是牵涉到利害关系时。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在成立之初往往资金是第一位的,因为企业总是要先开出来。等过了开业初期(3-6个月)企业内部就会有问题出现:生意好时合伙人可能撤资并成为你的竞争对手;生意不好时则往往会有股东变动,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资本贬值。中小企业属于“船小好掉头”的模式,如果因为股东过多达不成统一意见而错失商机的话,往往直接导致企业的失败。

事实证明,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上是责、权、利分明,在管理上是分权、集权、监督相互统一又各成体系的制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注册资本1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有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当然不是一个人构成);当经理人员要接一项20万元的业务时就必须召开董事会讨论,如果不凑巧的话还要延后几天开会;如果能顺利达成统一意见的话,只怕是已经过去了好多天,生意在不在就很难说了。而同样一个注册资本10万元的个人企业,找到了业主也就等于找到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合计一晚上就有决定了。虽然例子有偶然性,但还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因为现在的市场,真正的大手笔、大制作还是少得可怜,如果学习了形式而不是实质则只会带来无尽的麻烦与代价。相比之下,付点代价还是值得的,如形成了畸形的体制那才是最致命的。

就最适合的道路而言,如果企业有较为充足自有资金,还是得走自己的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必然会造成资本的不稳定,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5.中小企业落后的管理水平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矛盾

如上文所言,如果只学习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而不是实质的话则只会带来无尽的麻烦与代价。

现代企业制度不是简单的责、权、利分明;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要依靠分权、集权、监督;现代企业制度也不是教科书。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积淀的结果,非是做唱俱佳请勿轻易模仿!

我们的广大经营管理人员能够体会这一制度精髓的约占十之五六,能够有机会放手实施的约有十之一二,以中小企业的实力能够雇到这些人吗?

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在管理上能够切实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分工——合作原则就已经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了(相对于大量的作坊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则要求“管理科学”。显然,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管理科学”绝不是分工——合作那么简单。

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在现代至少遇到了三个挑战:1.分工的同时决定了流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流程越来越复杂,负效用大于分工的作用;2.多变的市场要求“灵敏”的应对及生产,而分工比较适合与大批量生产;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原有的分工变得不再合理,要求重组。于是,学习型组织、网络型组织应运而生。

客观地说,这种组织结构也应是现代企业的一部分内容。而我们的中小企业在管理上根本就连走都还不会,只能爬着就想跑了。模仿得再象也是别人的替身。我们中小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是否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一些政策、法制、研讨就能说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希望别是真实的谎言!

实践证明,产权改革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关键。从马克思到哈耶克,从马歇尔到凯恩斯,从科斯到诺斯,没有哪一家经济学不认为产权关系是最重要的。现在看来,中国大陆要解决产权问题还是容易些,只要撇开姓资姓社问题,就有可能进行。虽然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中国的产权改革正在进行中,进步也是明显的。但技术、管理也是企业改革重要的因素,以为解决产权改革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体制弊端这也是不正确的。产权关系一时因利益矛盾而发生的改得动、改不动是一个问题;经济问题的根源是否在此,是否早晚一定要改则是另一个问题。因为产权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技术与管理则是买都买不来的,买来了消化得不好比不买更糟。

6.经济规模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是责、权、利分明,但现代企业制度却又是把责、权、利给讲清楚了。仅从这一点上来看,现代企业制度似乎是保证了企业各方的利益,但这一点是又先决条件的:企业规模足够地大。

我们再举那个注册资本1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如果没有官方背景的话,一般的话大约能有20-30万元的营业额,假设直接生产成本为15万元,在没有摊管理费用以前还有5-15万元的毛利;假定个人工作不重复,董事长不拿钱,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工资将是个大负担。换作是那个注册资本10万元的个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伙计是同一个人,领一份工资。这一上一下就差了好几万元。

因此就凭中小企业就那么一点老本,还是少一点折腾为妙

三、诸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谈了六点矛盾,接下来讨论这些矛盾之间的关系。我以为经济规模、落后的管理水平、产权的分散、落后的观念、融资环境的恶劣都取决于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有人要讲,归结到根本上还是体制,体制有什么好讲的,就是那回事了。难道体制一定就不用讲了吗?恐怕还得谈一谈。

1.经济体制与融资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多年来实行的不是机制就是多元机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至于现在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一时无法跟上,使得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发育不良,使得企业先天不足。

经济体制影响融资环境。

2.经济体制与落后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许多观念比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劣更为可怕。譬如资本家、剥削这些被批了个够的东西现在居然红了起来,有的人还是没办法接受,总要形成一些干扰。金融环境的恶劣也有一些是观念的问题。

一定的经济体制决定一定的观念,经济体制变革时原先的观念又会起反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制是主导。

3.经济体制与落后的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

没有人说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技术、文化水平就一定是低的。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列宁与没有按马克思所说的做(以上观点早已有专著论述,这里不再赘述)。但是,管理、技术、文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会渐次下降,劳动努力程度会渐渐降低,资本回报率会越来越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樊纲先生在《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中已有精辟的论述。

可以说,体制使管理、技术、文化水平发展缓慢,体制变革时,管理、技术、文化水平又制约经济的发展,使体制变革的效果不明显。这里体制是先决条件。

4.经济体制与产权的分散、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社会资本的自然积蓄量低得可以,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本可以用来启动私有经济的发展。现在搞市场经济,人们为了发展企业不得不与人合作募集资本,分散了产权,经济规模也无法上台阶,始终只是“小作坊”。

经济体制没有直接决定企业产权是否分散、规模大小,但这实际上是一个时滞的过程,今天的果是昨天的因。

因此,经济体制是最更本的矛盾。上文所列的诸多矛盾无一不与之有关,无非是一个时间序列的问题。

四、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这里给出这样的结论:就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应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请注意这一定语:初期阶段。企业发展得好,有了实力,自然可以选择任何形式。但在企业初期阶段,任何资源都很紧张的情况下,选择企业制度应该慎重。要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哪怕只是象,所要投入的资源就已经不是一般小企业能够承受的了。更何况在没有什么技术优势的情况下,股权的分散只会导致企业的不稳定,影响发展。

请注意这一名词:企业。引言中讲得很清楚了,本文所讲的企业是什么性质。如果扩展开来,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为什么非要放弃合伙制而选择现代企业制度呢?

请注意这一点:本文用了“不应”一词。不应不等于不可以,这里有一个程度深浅的问题。为什么用“不应”一词,理由如下:1.这仅是我一家之言;2.就中国大陆的现状而言,选择现代企业制度与选择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相比风险毕竟要小。现代企业制度是先进的体系,是否选择现代企业制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与错误的对象打一场毫无意义的仗。现代企业制度本身没问题,是我们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特例:现在流行的“海归派”大多数也是搞中小企业,他们倒是要选择现代企业制度。因为“海归派”绝大部分是拥有技术、管理、观念,要与风险资本结合创建企业,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成熟,现代企业制度是首选。

五、对策

1.国家必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真正行之有效的指导与扶持。

中国大陆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不是没改,而是一直在改。进步也是有目共睹。问题在于“改而不革”,从而形成了本文所讲的最关键问题:体制问题。有人讲,到了体制你还讲什么?我以为体制要讲的东西很多,但体制动一动所起到的作用要远大于改变其他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更进一步说,体制只要不动,别的动作都做不下去。我们还有一个有利条件:现在的社会毕竟与20年前有很大不同,以前是什么都要上面说了才好动,现在是只要政策一定,自然会有人大与行业协会甚至个人来“盯”(在具体问题上人大不再是橡皮图章)。

那么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可以有五点:

1.深化按要素分配理论,使资本获得除利息以外的投资收益,真正成为资本要素;

2.进一步建立健全融资渠道,使我们的金融机构真正服务于全社会而不仅仅是国家,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

3.对现行的《公司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放宽现代企业制度的门槛,降低个人风险;

4.向社会解释什么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并由此改变两代人的观念,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观念;

5.加大对基础项目的投入(包括科研、教育、社会科学),增强综合国力,真正解决技术、管理、文化的落后。

2.社会自身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发展之路。

社会能够做什么?我认为至少可以有三点:

1.真正理解政策,转变观念;

2.不要放弃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家族式企业的企业形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一哄而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找到真正的发展之路;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篇5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06-03

1 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但其状况仍然令人担忧。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是论文抄袭拷贝、东拼西凑,答辩流于形式,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1)套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模式,而恰恰忽视了高职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本质特征[1]。这种区别就是学术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

2)设计主题与实习岗位脱节,客观上割裂了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这个过程中保证自然平稳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系[1]。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与择业方向之间就是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

毕业论文(设计)与顶岗实习之间的矛盾,使得前者得不到实习单位的支持;学生由于怕失去实习岗位,总是工作第一,论文最后。由此衍生出来千奇百怪的各种现象:失联――通过其家长、同学、朋友等,辗转数层关系也不能保证联系得上;拖拉――本来要求离校前交初稿,后来延期到暑假后,但直到11月上旬交初稿时仍然说“赶了半个月才赶出来的”;抄袭――即使反复强调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把“连续12个字重复”作为抄袭的判据之一,仍然整句整段甚至整篇抄袭;怠工――把修改要求说得清清楚楚,一个月后论文还是原样,还要重新问如何修改;狡辩――教师说“起码要四稿以后才能定稿”,学生会问“已经修改了四稿怎么还不能定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无法面对面指导,沟通不通畅。实质上造成实习学生不了解指导教师的要求,指导教师无法掌握实习学生的动态、跟进其论文进度。

4)不能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检索或运算。

2 国内大学生毕业设计教改研究与实践发展概况

校企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以理工科院校为代表的大部分高校,与社会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2]。近年来,许多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发挥企业课题、人员和设备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

研究认为,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诸多优势[3]:企业课题针对性强、应用价值高、选择余地大,企业欢迎;新颖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拥护;企业有较好的培训机制和软硬件开发环境,课题的进程和验收有良好的监督,学生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进行实践,并在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中去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的论文质量得到保证,课题完成可以马上应用于企业;企业招聘首选表现出色的学生。总之,校企合作形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但是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也存在很多问题[3]: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供需矛盾;不同的企业之间没有达成共识,无法用统一的标准管理实习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毕业课题的要求;是否用对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勤;如何加强学生对工作中一些必要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等等。

由此提出校企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新模式的研究课题[2]: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如何选择和评估合作企业;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如何界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监控系统。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种种质量瑕疵,有人对食品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使论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并总结了很多成功经验:适当定位论文质量水平;灵活多样的论文选题和类型;注重实效的论文教学过程管理;加强论文形成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综合评定毕业论文成绩。

3 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改方案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之道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近现代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隔离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于教育来讲,计算机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高职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内容、写作手段的改革,加速学生毕业设计的现代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应运而生。

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它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它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毕业与就业接轨,是一种校、企、学生“三赢”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合作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订单”式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在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应用 严格来说,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校企合作模式三和模式四的结合。模式三中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和专业教学;模式四则实现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的“三同步”。

1)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方案。

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文献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图1)归纳为一个核心(专业标准、教学质量保障等)、双线监控(学校、企业)、三级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理事会、教研室)、四方评价(学校、企业、职教专家、学生)。

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是该体系中的一环,理所当然按照该体系运行。

②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方法。既然校企合作指导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按照上述质量保障体系运行,那么就要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戴明环,即PDCA循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P(Plan)――计划,包括确定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制订活动计划;

D(DO)――执行,就是按照活动计划具体运作;

C(Check)――检查,根据计划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做得对的地方,明确与计划有偏差的地方并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A(Action)――行动(或整改),总结成功的经验写入控制文件,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执行所制定的整改措施,启动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遗留问题。

“PDCA”管理工作方法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小环保证大环,互相促进”(图2)。也就是说PDCA循环的每一步都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PDCA循环;只有这些小的PDCA循环都成功了,才能保证大的PDCA循环每个步骤的成功;大小循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图3则是任何一个管理体系的原理:持续改进。不怕起点低,只要起步了,通过PDCA循环,循序渐进,就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2)教改方案实施。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①以“丰富内涵,深化校企合作”为主题,修改《校企合作协议》,补充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内容。制定涵盖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师资结构、课题来源、过程监督控制、教学效果评估、论文答辩等论文全过程全要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②组成包括教研室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权利和义务。

③建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定期选聘企业导师,对企业导师实行动态管理。

④定期召开毕业课题座谈会,对来自校企双方的课题进行研讨。建立毕业课题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对毕业课题库实行动态管理。

⑤对于已经开题的毕业课题,由企业导师面对面指导,并提供必要的时间、人员、场地、设备等支持。

⑥学校导师不定期走访校企合作企业和实习学生,与企业导师座谈,沟通毕业论文(设计)进展状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实习学生的毕业课题质量评估以企业导师评价为主。

⑦形成形式多样的毕业答辩模式,以进企业答辩为主。在毕业论文资料归档时间期限之前,灵活安排答辩时间。

4 结论

大学要培养接地气的人才,企业要用接地气的人才。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及企业迫切需要这种接地气、懂创新、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毕业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恰好为这种应用型学生的培养创造了条件。通过本文的研究,望能够使校企合作在高职毕业设计教改中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永春,陈亚东.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

[2]韩雪峰,陈乐培,陈泽民,等.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3(2).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篇6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55-0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截至到2014年年末,中小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数量已经达到1 023万家,另外还有着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是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相应的也存在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更长久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科学细致的日常经营管理,更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和战略思维。传统的管理会计已经没有办法更好地适应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面对新形势显现出更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竞争需求,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战略管理会计将受到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手段。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初步探索和了解

由于战略管理会计形成相对较晚,所以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没有较为一致的定论。为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区别,更好的对战略管理会计选择作出判断,这就要求对其有相应的理解。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协调领导来制定竞争战略,实施企业战略规划,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增强持续经营能力,从高层次进行分析与思考。既能提具有供战略性的外向信息,也能提供本企业与战略性相关的内部信息,强调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企业的外部信息与企业的内部信息同样重要,从整体出发获取更全面更完整的有用信息,并以此服务于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所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看重于企业未来的长远规划、关注整体性和综合效益,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新突破。战略管理会计拓宽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竞争地位,还要重点关注竞争者的实力,并且相应的满足顾客的需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更加的广泛,将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统一结合,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非货币的会计信息,强调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从而不断促进企业项目和经营评价的尺度,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更加的综合,经常以企业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为评价标准,全面考虑所存在的问题。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目标,满足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会采用更加先进的内部管理方式和控制办法,建立有效的生产系统,综合分析自身的战略经营管理活动。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中小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减少和其他企业的竞争差距,增强经济实力,战略管理会计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新选择。所以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对大型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有用,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推动了战略管理会计不断的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由于发展较晚,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战略管理会计认识不足

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情况混杂,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并没有非常系统的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领导们往往更加注重财务会计的工作,战略思想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未来在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内部管理制度相对松散,对企业中的各种情况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中小企业也缺少战略管理会计这方面相应的制度,以往的工作人员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也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开展其他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更看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很难制定一个长期有效战略规划,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推广与发展。

(二)会计从业人员缺乏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

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与传统的会计人才相比,不管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知识储备上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不但要熟练运用企业财务会计,并且还应该掌握现代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企业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有多方面的了解。所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战略管理会计知识与方法,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是非常不全面的,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相应的管理会计部门,没有进行培训和招聘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导致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十分不平衡,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权利通常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其他人很难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所影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进行推广与运用,目前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并没有展现出战略管理会计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凭借自己以前的经验和主观意识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将高效的战略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中小企业缺乏一些特色鲜明的案例进行学习参考,都是在企业自己的摸索中向前发展,这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 、为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建议

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采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去,树立合理发展的理念。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战略管理会计理论联系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取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一)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较好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虽然比较小,但也应该要有本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权责分工明确,使各部门的人员可以处理好本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来增强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把战略管理会计的制度写进中小企业的公司章程之中,使之成为今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依据。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要参考一些企业成功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高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指导企业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促进企业更加有效经营运行。中小企业保持一个高效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

(二)加强中小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观念,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观念更加重要。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领导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领导者必须在自身想法上有所改变,抛弃以往对战略管理会计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也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应当经常加强对中小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培训教育,让管理者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同等的地位,以此来增强企业领导的战略管理会计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发展变化有敏锐目光,要有做到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的能力。所以这就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学习和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理论。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与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进行探索,在工作中做出高效的分析,扩大自己在企业的综合实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使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高效可行

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将战略管理会计思想融入企业的自身文化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实现企业员工自身价值。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与企业的文化紧密结合,以开阔和包容的思想发挥出员工的最大价值,创造出一个展示企业员工能力的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只有从大局出发,为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小企业拥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去追求企业的更高利益,使战略管理会计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中小企业应注重典型案例的研究学习,促进理论与企业实际相融合

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时间不是很久远,只有在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才有完善的应用。这些公司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管理者能够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所以会有丰富的经验。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在自己的企业中进行实践,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避免进入误区。根据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结合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充分吸取财务管理、审计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去服务。吸取大型公司的经验教训,综合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引中小企业接下来的行动路线,更好的做出决策。加强中小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走出一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道路,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使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受益,中小企业将会有新的跨越。

四、结语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篇7

加入WTO后如何避税与反避税 闵德应,赖桂辉,漆革如,钱小星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如何区分 涂佳娜

谈县(市、区)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杨王太

抽查法在审计中的应用 梁伟样

解决普通发票缴销难问题的对策 雷国华

加强发票管理深化征管改革 焦宝桐

应重视对税票的核对审查 傅俞光,陈小辉

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周永平

遏制偷骗税犯罪活动人人有责 熊国荣

任职期内审计的优越性 吴立新

狠抓整体素质建设提高审计执法水平--丰城市审计局抓审计执法建设记实 龙慧

『保命钱岂能当儿戏应加强管理 黄小旺

新《会计法》施重拳惩治会计作假 周丽君

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探讨 周萍

如何遏止工程款的拖欠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余淑芳

浅谈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姚金如

新《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更新审计观念 万仁华,郑美生

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研究 邓福贤

西湖区经济责任审计区人大高度重视等9则

完善信用社内审工作之我见 龚洪根

适应市场经济搞好高校内审工作 黄彤,李春湖

论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相联关系 陈季方

强化人寿保险企业内部稽核监督的思考 黄跃生,钱名虎

国家审计体制研究 郭长水,王彩云,陈宋生,陈金星

浅谈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祖江

预算执行审计实务探讨 袁蔚秋,陈国广,罗珲

谈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廖扬彪,温明东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探讨 东乡县审计局

试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关系 刘鹏,王昌燕

提高反腐倡廉认识抓好勤政廉政建设 饶慧琴

略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 李志坚

浅议如何发现大案要案 赵益霞

试论市场经济对审计的影响 游小荣

集团公司如何实施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石志强

编制部门预算工作的探讨 陈岳峰

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探讨 肖斌,占美菊

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战略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黄善东

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曹翀

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决定落实难的原因及对策 尹向前

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应引起重视 鲁育员

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及还贷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胡巧萍

中小学乱收费问题探析 王小华

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周益利

论企业制造潜亏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孙朝军

计划生育经费审计要"五查" 马金平

大型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及有效运行 刘永亮,芮正光

我国中小企业权益资本融资问题研究 岑朝武,常志兵

成品油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石林,杜水清

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 谭玉珍

浅议评价应收账款管理的指标体系 张景奇

关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不对等债权债务抵销问题 王静

辨析政府采购的认识误区 朱建军

改革企业财务报告制度的思考 罗晓军

会计政策变更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吴修兵

查处违法违纪手不软服务经济建设心肠热 何群雯,邬光梅,钟杰兰

紧紧围绕企业改革认真抓好审计监督 朱佐云

如何从审计工作中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李晓院,李杨

对集团企业施行会计委派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吴文

谈谈离任审计的点滴体会 袁土根

地勘企业亏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龚萍

基层银行如何规避结算风险 袁战国

关于有中国特色税制模式的设想 黄元

谈税务行政执法中的程序问题 吉勤华,罗志华

加强高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征管 傅华安,罗朋英

浅谈"内部人控制"与"反控制" 张晓文

论国家审计行为风险 陈清水,张小平,徐莉

审计失败原因浅析 王险峰

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思考 陈金龙,朱佐云

离任审计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谢水平

经济附加值应用分析 王静

谈审计建议的提出 黄月眉,杨绍义

国家建设项目中概算无法控制投资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王天喜

"五假一私存"及手续费违规支付的成因与对策思考 李艳

乡镇财政收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徐莉

通过存货进行利润作假的常见手法 王磊明,汤安明

浅谈"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黄香萍

文字摘录式审计证据文书的编制亟待规范 徐慧

浅谈"诚信纳税" 柯国才

小企业会计问题论文篇8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制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97-02

1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小企业的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健全我国法规体系的需要,财政部于2004年4月27日以财会〔2004〕2号文件正式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制度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计法》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加速与国际会计的接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就目前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2文献回顾

2.1《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与过渡2010 年11 月1 日,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推进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董永峰和刘金芹(2010)在分析总结《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对制定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几点建议。王国生(2011)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比较与研究,分析了两者在总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具有精简通俗与规范化相结合、借鉴、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注重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做到与税法要求相互协调等特点。

紧接着,2011 年11 月,财政部下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 号),并规定从2013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举措。届时,2004 年财政部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在财政部正式颁布《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取代原有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张仙慧等(2013)通过比较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从两者的适用范围、会计科目、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差异,从而比较两者的优势与劣势,认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袁小勇(2012)在《小企业会计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之前,主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分析了“准则”与“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说明了“准则”是如何优化“制度”的,那么通过二者的继承与过渡的关系,可以使小企业会计人员迅速、高效地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精髓,更好地建制建账,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降低小企业税收成本。

2.2《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征与优越性

张凤玲(2006)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及结构方面,探讨了其特征与优越性。第一,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第二,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第三,统筹兼顾,解释详尽;第四,注重实效,切合实际。沈路(2006)主要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特点主要体现在:①确定了会计主体;②明确了会计目标;③简化了会计处理、减少了对职业判断的要求;④会计制度可以选择和转换。

2.3《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原因

专为小企业量身打造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特点是简单、适用。无论从核算成本还是经济后果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更针对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但是在实践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却没有有效地普及执行。叶映红(2006)通过问卷调查及与部分会计人员交流对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制度转换率低。侯翠萍和韩云素(2009)在对忻州市属小企业的调查中发现63%的小企业没有进行制度转换,仍沿用分行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了解的占56.8%;吴敏艳和周英(2008)在对常熟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不足40%。从财政部会计司掌握的数据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小企业会计制度》没有得到普及。

曹红梅(2009)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诸方面:许多小企业经营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执著于降低管理成本,致使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到位,职责分工不明确,没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和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规模小,涉及的行业比较繁杂,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缺乏完善的内部牵制机制,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严重弱化;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知识老化。

于梅(2007)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和进步入手,重点分析《小企业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她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不足之处在于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反映企业未来业绩、会计政策变更调整工作量增加、与税收法规的差异仍然比较大等方面,而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相关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环境差、小企业对新会计制度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张银芳(2009)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林鸿彬(2010)重点分析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问题、购买商品的采购费用的问题、现金清查出现短缺的问题、销售退回业务的问题等,显然《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2.4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实施中的若干建议与对策完善有效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保证现代小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而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基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推动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会计所需的信息等措施是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关键。赵琳(2011)认为除了实施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范基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鼓励推动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会计所需的信息、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等措施之外,还要不断探索、寻求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新方法、新对策,从而真正建立起符合小企业特点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薛静(2005)针对《小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小企业有效执行途径进行研究,认为小企业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是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正确理解《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制度的关键;了解《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相关规定的区别是小企业正确核算涉税业务的保证;建立上传下达,易于沟通的信息平台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小企业有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根本。

3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对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征、优越性,并深入实地,调查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修正,从而更好地引导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永峰,刘金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现状对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

[2]王国生.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会计制度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1(3).

[3]张仙慧,等.《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比较研究[J].企业研究,2013(3).

[4]袁小勇.《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比较[J].会计之友,2012(3).

上一篇: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会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