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8 08:23:54

化学学习论文

化学学习论文篇1

1.1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重视不够有不少同学把物理化学看作“四大基础化学”中最难的,因此对物理化学实验也有抵触情绪,认为只是理论课的衍生物,没有认识到它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学生来做实验只是“走过场”,带有应付的心理,这也给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1.2独立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面临两难的尴尬境地,就是不独立难以规范,太独立又影响办学质量。还有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不足,需要向母校聘请一些教师和聘用刚毕业的研究生作为师资来完成教学任务,前者虽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思想保守,教学模式化。甚至有的教师没有合理地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来精减教学内容、改变原来给大一、大二学生上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听课像“雾里看花”,后者虽然活力充沛,思想新潮,但是教学经验不足,他们对部分仪器的工作原理都一知半解,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1.3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特点独立学院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物,学生的基础薄弱,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相差很多。扩招的学生有高考失利的,有高考发挥好而实际学习水平不理想的;有知识面较广,但学习能力欠缺;也有一些偏科严重,这些就形成了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基于这一特点,独立学院以后的教学可以采取多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的办学目标[7]。

2自主学习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

2.1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建立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中,虽然也有不少的院校开设了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一般都是基础实验的叠加,而且是按照实验教师的思路做实验。另外,物理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程不同步,有些实验课程早于理论课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过于依赖实验教材,比较被动,打击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教学效果不理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第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实验内容紧跟实验设备的更新。例如碳钢在碳酸氢铵溶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实验,实验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而实验设备是新增的,学生在实验前的预习和所写报告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的,以至于到课堂上再重新熟习实验内容,学生的自主性降低了。第二实验课程应与理论课程进度同步或者稍微滞后,使实验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课堂。从2013年,怀德学院就改进了部分专业的培养方案,将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步,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之成为理论课程引导和深化的手段。第三对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进行删减,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锻炼其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其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这一点也是怀德学院和其他独立学院在以后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应该重视和努力的方向。独立学院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9],相信学生的自主实验和学习能力,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更加注意创设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实验的潜能和内驱力。同时,要求学生应具有自主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即将“要我做实验”的被动性转变为“我要做实验”的自主性,不断提高自主实验的水平和能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2.2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的建立近年来,大学教育围绕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中心,因此在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下,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思路也应该围绕这一主题,建立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这就要求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使学生深化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物理化学领域的基本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和科研能力。在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应该强调学生自主实验的主动性,将学生自主实验的学习能力也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指标。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行制定实验的计划和进度,进行自我管理和评价。这样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许物理化学实验课的前期教师讲得很生动形象,学生也产生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如果后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也会慢慢地减弱。就算教师讲了很多有关物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但是如果学生看不到物理化学实验在其专业中的作用,就会产生物理化学实验与其专业没有多大联系的想法,进而会慢慢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应付心理。因此,教师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知识面,与时俱进,经常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找出该专业与物理化学实验的契合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对其加以阐述,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合理科学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建立为了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达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定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新的自主学习实验的模式下,新型物理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也应该随之而建立。新型的物理化学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建立应该灵活多样,我们对学生物理化学实验成绩评定由原来的单一实验报告百分制转化为采用多层次的五个级制。考核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考勤(10%)。要求学生至少提前5~10min进入实验室,不无故旷课和早退;实验过程中不大声喧哗,不玩手机,没有特殊情况不离开实验操作台。(2)预习报告(15%)。实验前,学生应该查阅相关资料和实验操作手册,了解实验原理、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的思考题,并将这些写在实验报告上,教师实验前仔细检查并登记预习成绩。(3)实验操作(20%),实验过程操作应规范、正确,实验数据不弄虚作假,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数据认真详细地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实验结束由教师签字确认,实验数据不正确应重新实验。(4)值日(5%)。实验后整理自己实验台面的仪器,药品放回原处,擦洗台面,当天值日生要打扫实验室地面,由教师检查批准后方可离开。(5)实验报告(50%)。学生能够独立根据原始数据实事求是地处理,可以用一些常用软件,例如excel、origin等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绘图,并对思考题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3结语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独立学院自主学习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我们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性工作,接下来的任务还很重。例如,开设开放性的实验室和开发一些新的设计性实验;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联系;将实验课程内容渗透到独立学院的一些专业,打通它们之间的壁垒,从而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评定方案等。通过探索性实践,独立学院的自主学习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只要不断进取,独立学院自主学习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将会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这也更加坚定了独立学院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始终要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习其它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学习论文篇2

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以电子邮件为辅助工具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研究分析学生如何形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某些问题的看法(包括原有跨文化知识的形成,进一步了解、修改、消融及强化),目的是通过真实语言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使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研究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受试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模式固见来源于哪些方面的输入?(2)通过双方信息交流后,受试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模式固见有何变化?(3)本项目对受试者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有何影响?3.受试者本研究14名受试者的选择基于自愿原则。其中7名是广东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大学生,都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平均分497;另外7名是美国某大学国际学院的学生;男性8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20岁。中方受试者对英语学习及不同文化有浓厚兴趣,美方受试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都愿意在这方面付出时间与精力。4.研究设计本研究项目取名为:跨文化调查。研究项目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完成:(1)受试者的英语教师先与美国某大学的国际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建立基于电子邮件的跨文化交流平台(/group/gzus),并由双方教师制定相应的学生网上交流管理条例。该平台由中美双方教师监控。(2)选题小组成员在教师提供的题材中选择交流题目(也可以自选)。(3)自由讨论。双方就两国人民在某方面的文化进行交流,了解双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小组选择题目、自我介绍后双方开始就该话题交换看法。(4)问卷设计。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交流题目中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问题的问卷。(5)完成问卷。中方成员收回美方完成的问卷。(6)结题报告。各组完成结题报告,内容包括数据分析,交流前后模式固见的变化,本项目的意义等。所有电子邮件和报告都用英文书写。5.数据收集研究获取的数据包括168条学生写的信息,2份报告书以及与7个中国学生的面谈(主要了解受试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看法和启示)。在下文的数据分析中,收集到的信息主要用于了解受试者模式固见形成的信息来源(回答问题1),以及调查受试者在交流过程中目的语文化的模式固见有无变化或如何变化(回答问题2),并根据面谈了解本项目对受试者综合学习能力有何影响(回答问题3)。

研究结果分析

1.模式固见的来源收集到的168条学生写的信息显示,中国学生对美国文化的认知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2)英语学习材料;(3)报纸杂志;(4)因特网;(5)电视,电影,影碟;(6)亲戚朋友;(7)从身边发生的事联想到异国的情况会如何,进而向对方求证。受试者在交流信息时提出问题,疑惑的形式基本一样:“我听老师/亲戚朋友说……我从……看到/得知……,是真的吗?/实际情况是这样吗?”这些都是受试者对目的语文化原有的模式固见。他们或许认为这些模式固见的来源不一定准确,所以希望从信息交流的对方那里得到证实,了解到更多的实际情况。2.原有模式固见的强化,修正和摒弃受试者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模式固见有时得到对方的确认而强化,有时与对方反馈的信息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而改变或保留某些看法。针对种种现象,受试者如何看待自己原有的模式固见和来自对方的信息呢?根据与中国受试者的面谈及部分邮件的信息反馈,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受试学生原有模式固见的强化与变化。(1)受试者通过跨文化调查的交流后发现有些看法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一致或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时,受试者往往更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受试学生在课堂上得知:“AA制在美国很普遍。朋友之间出去吃饭时付账时基本上都AA制。另外,夫妻之间AA制的也不少。中国有些涉外婚姻最后导致离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于中国女性不适应这种AA制而造成的。”围绕这一观念,受试者与美国学生交流时提出的问题是:在校男女大学生约会吃饭时谁付钱?都是AA制吗?夫妻一起出去吃饭也各付各的钱吗?美国学生的反馈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It'scommon2payAA.Ifaguyasksoutagirlheshouldpayunlessshesuggestsotherwise.”;“Generallyaromanticcouplewilltaketurnspayingthebillorsplitit.Generallyitisassumedthateveryonepaysforhimselforherselfinrestaurantsunlesstheinvitationstatedotherwise.”;“Onadinnerdate,themanmaypaythebillasawayofovertlystatingthatheviewsthisasaromanticsituationandthathehassomehopesorexpectationsforafuturedevelopment.Somewomenobjecttothisorevenfinditoffensive(perFeministsupportforDutchdatepracticeabove)soitisajudgmentcall.Youngerurbanwomenespeciallytendnottoacceptmenpayingforthem;orwillinturninsisttopayforthenextdinnerordrink”。这些信息的主要意思是AA制在美国的确很常见,虽然大学生情侣之间如果是男的约女的出去一般是男的出钱,除非女方提出要AA制,但城市里的年轻女性通常不愿意让男方替自己付账,或在下次约会坚持付账(轮流付账)。对于这一反馈,中国学生欣然接受,强化了原有的模式固见,并给原有模式固见加入了新的内容,即AA制在美国很普遍,在男女约会吃饭谁付账的问题上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夫妻一起出去吃饭是否也AA制这一问题的交流,有4个美国学生不认同夫妻间的AA制,至少他们的家庭不这样;也有2个美国学生认为夫妻间AA制很正常。对于这一较具争议性的问题,中国受试者认为应该扩大调查范围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而不会立刻否定自己原有的看法。这说明中方受试者对“文化多样性”有着比较强的意识。也就是说,当他们新获得的信息与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信息有出入时,他们会有选择性地偏向认为外国文化也有地域性、种族差别,认为只有进一步的调查后才能客观地下结论。(2)当部分受试者在交流中获得的信息与自己以前从媒体(报纸、电视、网络等)获得的不一致或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时,从媒体获得的模式固见通常被修正或摒弃。中国学生一般会选择相信信息交流的对方提供的信息,因为他们认为来自目的语国家的人们更有发言权。例如,中国学生从电视剧《好莱坞女孩》(TheHills)上看到女大学生经常忙于part-timejobs和各种parties之间,他们以为美国大学生通过打短期工就可以赚到很多钱租好房子,去度假购物或开各种party。对此,美国学生的解释基本都是让中国学生不要轻易相信电视剧上的故事,因为里面的内容与现实往往不一致,电视剧里的情节有时是出于商业目的。如其中有一个反馈这样写道:“Theshortan-sweristhatTVportraysillusion&fantasyratherthanreali-ty.Someshowshavethepurposetoenablethefurthercom-modificationofsocietybydisplayingmaterialgoodsjustoutoftheviewersgrasp--insodoingthedesirearisestogoshoppingoddlyenoughwhentheshowisover.”中国受试学生因此改变了原有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美国学生自然对美国大学生活了解更深入,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原有模式固见因而被摒弃。3.本项目对受试者综合学习能力有何影响与中国受试者面谈结果表明,本项目对受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产生了有意义的影响:(1)英语表达能力显著提高。这得益于对方邮件中地道的输入和自己不懂就问或查字典等辅学习方式。(2)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受试者发现自己原有模式固见通过跨文化交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有些文化固见可以得到强化;有些在交流中注入了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模式固见;有些则发生改变或被摒弃。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受试者逐渐养成认真的态度反思比较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达到了多重学习目的。(3)提高了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受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渐渐学会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一概否定交流对方的信息,而是对交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启示

化学学习论文篇3

关键词:针对性;化学复习;关键

作者简介:温荣贵,任教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高三化学总复习怎样做,自从高考考化学开始就有人在研究,虽是老生常谈,但笔者在理科综合考试背景下通过多年高三教学中体会到复习应在全面中讲求重点,在重点中突破难点,其中最关键就在于做有针对性地复习,归纳出以下几点是笔者个人的体会供同行参考:

针对性一:研究试题、提取信息、找准方向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的稳定性确定复习的重点:回顾近十年高考试题,不难看出它的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但稳定是主体,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依然重点考察,把握其连续性、稳定性,从中不难看出试卷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考察重心、能力要求的稳定,虽然2009年全国一卷试题由原来31题改为34题,实际上仅仅增加试卷长度、增加试题数目、降低分值,其本质未改变。若在复习中运用高考题,或与其相似试题为例题、为练习使学生适应了高考考察方式、考点、命题角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的变化性把握复习的前瞻:回顾近五年各省市命题的变化,复习中重点研究上海卷、江苏卷,不难看出考察角度越来越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复习中不是单一讲这些试题而是找出它与课本知识结合点,感受考察的新动向,研究以课本知识为载体、为落脚点,还会怎样考察,挖掘课本知识与能力结合点这样使学生在处理高考新题时会胸有成竹。

3.研究高考化学试题趋向寻找命题走向:从各省市多年试题不难看出有总的规律,多年考察重要知识点、考察方式、考察角度的空白下几年考察几率越来越大,比如说:化学计算在2007以及2007年以前陕西理科综合科考察一直是轻描淡写,但2008年全国一卷却描上重重的一笔,而2009年的全国一卷化学计算也未少考,有两个选择型计算题、第二卷27题和29题都考查了计算,这说明化学计算的考察在近几年有所增加。我们不提倡对试题具体猜压,但命题方向可以做大胆猜想,这对做针对性复习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应对高考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果。

针对性二:依托大纲、抓好课本、把握复习深广度

1.题在课外,根在课本: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源于课本,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知识要求体现课本内容,大凡化学成绩不好的,肯定是课本知识不熟、不准,必须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字斟句酌。另外全国许多省市今年高考恰是新课标与旧教材接替年,新课标在内容上的调整是由充分理由的,笔者认为这也是近几年高考一个方向所在,如实验比重大、知识传授重科学方法、增加了新科技、化学史,在近几年复习中注意新教材这些变化是有利于把握复习方向、复习深广度,增强了复习针对性。

2.两个大纲、命题依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指挥棒,特别是《考试说明》传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两纲”就把握了高考命脉,但是有人说考试说明每年出来的迟,这样不是太晚了你如何去把握。我们想想考试说明是依据教学大纲而编写,它没变考试说明理所当然是稳定的,因而下一年可以依据上一年考试说明(如2009年是可以依据2008年考试说明)进行复习,当然等待新的考试说明出炉后再对复习方向作以调整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复习效率。

针对性三:摆正关系、用好资料、寻求实效

1.处理好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在复习中不以资料代替教材,但也不仅是课本复习简单的重复,应精选一本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在复习中把握复习资料为课本复习做好服务的目标,把资料中问题在课本中找落实点,多年来高考质量分析表明学生答卷失误其根本原因恰是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缺失或偏差,复习从试题中找出课本知识支撑点、延伸点,驾驭教材和资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消化。

2.重视基础与能力的关系: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基础不牢能力成为海市蜃楼。所以,复习中尤其不能对优秀学生只讲难题只练难题,况且不仅仅只有难题才能体现能力,复习中应全面系统梳理五大块基础知识,规范语言、规范表达适当讲练点综合性强试题,使基础、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正确对待学科内与学科外的关系:化学科的考察主要是以理科综合形式命题,虽然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物理、生物等领域考察有体现,但学科内拼盘依然是高考命题的主流、主干知识考察是主体,即便考察这些领域它依然是这些领域最常识性知识,虽然材料在课外但落脚点依然在课本内,在复习中以化学学科为主干向其他领域略有延伸和扩展,切不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即便是新教材也是如此。。

4.注意习题量与效果的关系:复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问题中学在学中发现问题,练习是提高能力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适当的练习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但跳入“题海”只能事倍功半。在复习中把握知识重点、难点,找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测试后反思,特别是单元测试、月考、统考,试后回头看一看、想一想,自己哪些地方知识不熟练哪些地方能力不到位,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要总结,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疾”还未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教师在复习中这样不断指导学生消除复习中难点、疑点,从而使弥补有针对性、实效性,决不可让学生一做了之,应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针对性四:重视实验复习、融会贯通、提升学科能力

实验复习是各地化学复习难点、疏忽点,尤其是在普通中学更是这样,仅仅是将实验内容依照资料讲述一遍,然后做一做练习、讲一讲练习就草草收场,这仅仅只是停留在复习的表面,没挖掘实验内涵,很难适应高考考察要求。实验考察实质是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知识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在复习中应明确大纲对实验考察的要求、明确高考实验试题的特点是装置基于课本又不同于课本,也就是原理在课内、形式在课外,考察问题情景新、看似容易得分难,考察内容上为方程式书写、实验步骤、说明原因、方案评价、方案设计、现象描述、数据记录处理,所以要对课本每一个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原理、步骤、操作、装置做以归纳、延伸、拓展、改造、综合,重视异常现象解释和探究,同时重视不同实验类型的不同考察侧重点,如中和热测定重装置要点、气体气密性检原理要点、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重步骤要点、物质性质实验重现象要点、制备实验重方案设计、平衡速率实验重理论研究等,在常见教材实验的原理剖析、步骤的规范性、操作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等方面下功夫。指导学生在复习所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时多问为什么?是否用其他可以代替,把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把按原理设计与安全操作结合,掌握一套多用、一仪多用,同时学会正确简练表述现象、过程、结论,重视探究性、开放性试验的训练。

针对性五:搜集新信息、把握新动向、敏锐洞察、集众人智慧

在进行完第一二论复习之后各地模拟试题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应该在此时开始随时有步骤地看看各地模拟题是怎样命的,有多少值得自己借鉴、又有多少新命题角度,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尤其在最后来依据获取的信息从组几套模拟题进行查漏补缺似的考查学生,这样借他人之力移它山之石定有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全国各地都在不惜余力研究每年高考会怎样考、可能不会怎样考、估计会从哪个角度考察这些知识点,都有一些新构思、新猜想、新观点。中国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精神、知识两方面的准备,复习要结合实际、明确目标、科学计划、讲求方法、突出重点、覆盖全面、突破难点、解决关键、注重落实就一定能取得满意效果。

Abstract:Theeffectofchemistryreviewingradethreeofseniorhighschooldependsonwhetherreviewhasdirection.Thispaperexpoundsitsdirectionofchemistryreviewingradethreeofseniorhighschool.

化学学习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教学 语言学习动机 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语言学习中,动机是激励学习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内部因素,它包括很多变量。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很早起就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变量提出各自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并针对语言教学提供了动机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教学能够影响学习动机模式中的一些因素。在过去,中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大多为工具型。高一虹、程英等(2003)将中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分为七种类型,他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动机变量就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的内在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对文化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文化教学是外语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将其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本文基于语言学习动机和文化教学两方面的内容,针对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动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综述性的研究,进而为笔者科研课题下一阶段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 学习动机综述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的内部动力,因此学习者只有具备足够的学习动机,才能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成就。同样,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动力。国内外各领域的学者都对语言学习动机模式和类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动机策略。

1.国外语言学习动机研究。Gardner和Lambert 开始于20世纪 50年代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Gardner (1972) 等人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心理模式和社会教育模式,开创性的设计了语言学习动机调查工具,即态度动机测量表 AMTB。他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模式成为经典的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模式。事实上,尽管Gardner的动机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理论也不断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与挑战。Gardner的研究局限于社会心理学,只注重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而未重视学校课堂教育及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对语言学习动机的作用。

九十年代起,语言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学者们以主流动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框架进行全方位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一时期出现的影响力较大的学习动机理论模式有Dornyei 的语言学习动机三层次说,Tremblay 和 Gardner 的扩展动机理论,Schumann 的神经生物学模式。Dornyei等人合作将主流动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提出了语言学习动机三维模式 融入性、语言学习自信心和教学环境评价。该模式体现了语言学习动机三层说:语言层、学习者层、学习情景,正好与语言学习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相吻合,即语言、语言学习者及语言学习环境。

2.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我国学者对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起,受国际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多元化的影响,国内学者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来研究语言学习动机,尤其是英语学习动机。

高一虹(1997)等对我国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做了分层取样的调查分析,将英语学习动机归纳了7种动机类型:兴趣、成绩、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及信息媒介。并将这七种动机类型根据内容归纳为工具性、文化性和情境性。秦晓晴和文秋芳(2002)的研究通过建立动机因果模式,探讨了语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内部结构以及诸多动机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表明动机能够影响观念及学习策略。

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中的文化因素

Gardner在其融入型动机中强调了目标语文化。融入型是指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产生兴趣并期望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因此融入型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Deci 和Ryan的内在动机和内在化理论,当学生有学习某一种语言及其文化的需求时,那么对于这种语言和文化就具有内在动力,并且能够将这种需求内在化。

Williams和Burden认为语言学习动机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持续努力融入目标语社会环境和文化,继而对学习动机每一阶段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文化因素能够影响语言学习者在每一阶段所做的选择。为了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动机,他们建议教师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如布置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目标语国家及文化的积极态度。D?rnyei等人也认为很有必要通过引入目标语文化背景的学习使第二语言更加真实。不论是其融入价值理论还是融入型动机都强调在语言教学引入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

在国内,秦晓晴和文秋芳的研究表明动机行为中最可预测的变量就是学习者对英语的兴趣。一旦学习者对英语及其文化产生兴趣,就不会感到迫于外界压力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同时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取得更高的学习成就。高一虹总结了七种学习动机类型,并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工具性、文化性、情境性。其中文化动机同语言学习者对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有关。

综上所述,大部分语言学习动机理论都包括文化因素。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语言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将其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化学学习论文篇5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10.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学习论文篇6

在最近几十年里,全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科学信息化、技术数字化、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等。在这种背景下,21世纪成为一个“学习的时代”和“知识的时代”。进入新世纪,个性化学习已成为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在各门基础学科中,语文因其本身丰厚的人文内涵,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最适宜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学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强调统一性、计划性,强硬性特征较强。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不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素质学生成长的需要,另外,教师们虽然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但课程的严格统一,需要保持学生学习进程的步调一致,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整齐划一的,无法给予学生课程选择的权力,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参差不齐的单独个体的差异。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语文的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亲历亲为,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二是语文这种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淹没个性,更不能以共性取代个性。新课标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真诚关爱。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它鼓励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活动,在更大的空间、更弹性化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本文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程式化、标准化,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造成语文学习中缺乏个性,不能进行最有效学习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对语文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和实施策略,以及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二、语文个性化学习的提出

(一)语文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1.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语文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们对关于学生“学习”的概念的理解就是读书和获得文化知识的过程。于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接受成人输入知识的容器。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和张扬个性的时代,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各式各样,我们正步入个性化学习的时代。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每个人都在极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点,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进入新世纪,个性化学习已成为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

个性化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关于语文个性化学习的内涵,现在还没有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得到普遍认同的概括和总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语文学科中的个性化学习是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自主地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及对课内信息的探究、分析获得自我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寻求相关原因,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总之,语文个性化学习就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

(二)语文学习中个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强调统一性、计划性,强制性特征较强。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不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素质学生成长的需要。另外,教师们虽然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但课程严格统一,要求保持学生学习进程的步调一致,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整齐划一的,无法给予学生课程选择的权力,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参差不齐的单独个体的差异。

1.程式化语文教学的影响

建国初教育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凯洛夫的教学五环节①被人奉为“圣典”,全国上下一盘棋,随后又一哄而上学习《红领巾》教学中的谈话法、讨论法。“”结束后,人们渴望改变“”期间教育的混乱状态,这时西方以科学主义为特征教育思潮的涌入,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愿望。它促使人们去追求教学目标的预定化、教学程序的系统化、教学方式的模式化、教学评估的标准化。出于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当时一大批语文教育的改革先锋纷纷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课堂教学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更多的语文教师处于茫然与慌乱之中,或是借鉴、或是模仿、或是照搬照抄,将统一的教学模式套用于一切课文、一切课型,期望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磨灭了学生学习的个性。

2.“应试教育”的干扰

“应试教育”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特定称谓。在教育目的上,它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一教育目的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考试试题,琢磨命题趋向,探讨试题类型,并将它们贯穿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授受型关系,提倡“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学习方式。一堂语文课下来,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学生在讲台下无休止地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必然缺乏对文本的自主参与,缺乏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缺乏对文章内涵的独特感悟、品味和鉴赏。

总而言之,“应试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在这一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之中的学生自然是被动的而非能动的,是静止的而非发展的,从而昭示着我们今天实施个性教育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其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实行科学的评价。

(三)语文个性化学习观的确立

教育部2001年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语文的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亲历亲为,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二是语文这种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淹没个性,更不能以共性取代个性。

提倡个性化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与数理学科所具有的精确性不同,语文学科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诗无达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中外文论的共识。而对文章词句的理解、段落的划分、主旨的探求、人物的品评、片断的分析,往往见仁见智。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更有利于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向书本、向权威、向教师挑战,激发与培养学生发散性、逆向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语文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在语文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真正达到独立自主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能力的目的。我认为,它明显地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一)自主性

语文个性化学习首先表现为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凭借课内外所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其行动是自觉的,其思维是自由而敏捷的,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的决策者。自主学习,是根据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二)探究性

语文的个性化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

(三)体验性

“‘体验’是作为一个人和谐成长发展、作为一个人全部功能的最基本的要素”,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参与,而参与有主体接受性参与和主体体验性参与两种。在过去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学生只注重知识的接受与积累,并且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又缺乏情感的培养,结果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师与知识都游离于学生之外。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教师是引导者,知识是被接受者,它们都是客体。主客体不能自然融通。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概念、判断、推理、原则、规律等,学会机械记忆、背诵、摹仿等,这些都是主体接受性参与,是接受主体的求真活动,它指向逻辑认知层面,目的在于生成人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实用性。而主体体验性参与,它是体验主体的趋善活动,指向情感态度层面,以生成人的道德、人格为价值归宿。过去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只强调了主体接受性参与,更突出的是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未深入到主体体验性参与。体验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它是“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②只有借助感知、情感总动员的全功能型、身心性的活动体验,才能触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惟有借助种种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产体验、文化体验(常坐、鉴赏、演出)等,才能形成学生人格。语文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主体接受性参与的基础上迈向主体体验性参与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主体人格得以升华和超越。

(四)开放性

语文学习如果仅局限于课本,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只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除教材之外,可供运用的资源还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广博性更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观念,我们要将大语文观引进日常语文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从校内引到家庭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调查、探究、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语文个性化学习特点的认识,当然,语文个性化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已经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语文个性化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语文学习观和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地通过与文本、作者的沟通交流,以及对课内信息的探究、分析获得自我的体验,从而培养个性,达到和谐发展。语文教育工作者若能正视语文学习的现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学习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劳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相信,语文学习将不再是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它会变成学生丰富精彩的生活,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将在这里尽情放飞。

注释:

①即“组织教学(组)―复习旧课(复)―讲授新课(新)―巩固新课(巩)―布置作业(布)”。

②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教育学刊,2001,4.

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于建福.素质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化学学习论文篇7

关键词:学习型学校;学校文化;文化功能

作者简介:许玉茗(1986-),女,安徽蚌埠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石晶(1988-),女,山西长治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32-02

一、学习型学校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变化迅速,这种迅速变化的特点反映在学校里就是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活动方式的快速更新。众所周知,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指标是“核心精神”,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关键差异就在于学校核心精神的不同。学习型学校建设也正是基于核心精神。现在的学校组织方式一般都属于科层制,这是一种建立在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基础上的等级性组织。这种组织缺少个性、缺少创造、缺少反省。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组织的学习与成长,未来应该建立“学习型组织”。一所学校,它一开始不一定需要成功,但是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出辉煌,才是最后的成功。这就是学习型学校。

作为学习型学校的倡导者,波尔・克拉克做了一些描述,这些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型学校发展的趋势,也让我们了解了学习型学校的模式(见表1)。

二、学校文化的功能

学校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构建学习型学校的核心内容。

美国学者富兰(Fullan)在其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学校组织文化有以下四点功能。

1.导向功能

学校文化使学校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使学校成员把学校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从而引起学校成员普遍的心理共鸣和行为反应。

2.激励功能

学校优良的历史传统、光荣校史、校友的光辉事迹、人性化的建筑布局、优雅的文化建筑小品,常常能激励学校成员认真学习和工作。

3.约束功能

学校文化能使学校成员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和约定俗成的规范。

4.凝聚功能

优秀的学校文化,往往包含了学校内各组织成员的理想、希望和需求,满足了组织成员共同的、合理的需要,从而使学校群体对个体产生强烈的凝聚、吸引和激励的力量,个体对群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因此,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学校文化的发达程度。

三、构建学习型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以及物质风貌体系互相整合的结果,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②因此要打造学习型学校,就需要构建合理的学校文化。合理的学校文化包括以下几点理念。

1.以人为本

从某种角度讲,学校包括有六大要素:人、财、物、信息、空间和时间。其中,人作为对其他要素的支配者,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型学校最根本特征就是要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并能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校文化这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内,“人”是最关键要素,在学校中,这个“人”即指教师与学生。从教师方面来说,学校在制定对教师的管理制度时,应该考虑到教师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关心、理解教师的工作与生活;重视教师的合理需求;激发、发展教师的职业潜能和职业能力。总之,构建学习型学习文化要求学校要摈弃以往过于刚性、量化的不人性管理,代之以信任、激励、协商等人性化管理手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管理机制,通过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使得教师能够在平等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工作环境中互动合作,开发自我的潜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从学生方面来说,学校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着重考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以及将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为基准。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各个方面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2.在生活中学习

学习型学校文化要求,学习应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存在于校园内,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堂中。这秉承的是大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学习与生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生活中各种事件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材料,生活的各个场所也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学习不仅是学校中每个成员必须做的事情,更成为每个成员乐意去做的事情。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仅在课堂中学习,在一天的24小时内,学生都能够从广泛的资源中学习,比如在宿舍里、在操场上、在舞台上或者在图书馆。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从教中学,从学中教,教学相长,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此外,通过教学结合,教师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在学习型学校中,学习就是生活、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生活也是学习。生活、工作、学习、学校完全融为一体。这就是理想的人生状态。

3.团队精神

长久以来,在一般学校中的成员们普遍都缺乏团队意识,工作时候多是“独自行动”,很少互相交流合作,忽略了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整合的优势。从学生方面说,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对相同材料的记忆阶段,满足学生需要的深入学习也很少在学校发生。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认为,学习完全是个人行为,教师间很少出现合作互助的情况。主观的自我意识和鼓励独立学习的文化根源使得教师在职业发展上不自觉地脱离了团体。在学习型学校中,师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种平等、自由的师生交流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个性的知识结构。这种自由的师生交流成为课堂学习的一种很有利的延展和补充。此外,学校除了向教师提供足够的专业能力学习等各方面学习的资源与机会外,还应该培养教师向他人学习、相互学习的意识,不断从各个层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这种合作互助学习,创建一种合作、信任、理解、和谐的教师人际关系,对于学习型学校的形成、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组织,学习型学校应该要求成员们持有团队精神,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知识。鼓励团队合作,鼓励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互相结合,以此来达到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组织的发展能力。

4.学会反思

反思是一种宝贵的优良品质。它无论对于个人的进步,还是组织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器。在学习型学校中,反思应该成为整个组织内所有成员的习惯性活动。应该被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及学校各个机构的运行当中去。学校应该提供有利的环境,来确保教师、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去对将要做的事,正在做的事以及已经做的事进行反思。这样不但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改正、进步,完善自身的工作、学习、实践等能力,而且学校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成员不断的反思学习,来提高学校自身对千变万化的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

总之,构建学习型学校文化将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爱好学习,懂得如何学习的优秀人才。

注释:

①Paul Clark.Learning Schools,Learning Systems[M].Continuum:London and New York,2000:27.

②于,宋凤宁,宋书文.教育组织行为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8.

参考文献:

[1]杜育红.论学习型学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蔡飞.学习型学校与科层制学校――两种学校的文化比较[J].江苏教育研究,2008,(1).

[3]李强华,戚兆川,马玉杰.浅议学习型学校文化理念的重建[J].时代文学,2009,(1).

[4]陈东胜.“学习型学校”的构建策略[J].甘肃教育,2005,(Z1).

[5]李春玲.构建学习型学校的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6]侯志宏.学习型学校建设策略与方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7]杨少明.学习型学校的评价和管理协同变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8]于,宋凤宁,宋书文.教育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化学学习论文篇8

关键词: 英语学习者 学英语 文化背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不能仅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系统来传授,还应该注意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除了教授英语的基础知识,还应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来传授背景知识。

英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语言的这种文化载体特征决定了英语学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所学语言的文化。在教学中,即将所学教材内容包括句子、语篇、日常交际方式与文化背景知识综合地导入。

一、英语学习者所学文化背景知识的表现

学习者学习英语时,经常说出一些使英美国家的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式英语,这是因为他们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套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用汉语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是不正确的。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学生遇到的实例,可以体现出他们需要注意英语背景知识。

1.衣食住行。

快餐店在英语国家极为普遍,走到哪都会看到超级市场、火车站、娱乐场所、商业区、大学校园,在快餐店一般不必付小费,衣着趋向简单随便。但在许多场合有规矩可循,在正式的场合要求穿戴白领结的夜礼服,一般是在正式的舞会或特殊的宴会。付小费的风气在英语国家服务行业很流行。美国人喜欢庭院售物,每隔几年要处理一次家中多余的物品,为了方便买主,主人都用标签注明物品的价钱。

2.社交往来。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很大,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用“大哥”、“大妈”、“大爷”之类。这些称呼不适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他们通常在问候时问及天气,有时只需通过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就称赞的内容来说,话题很多,包括人的才智、表现、技能、仪表、装饰、家具等。英语国家中,客人一提出告别便马上离开显得唐突,如是宴请活动,客人吃完饭后马上告别更是不礼貌的。

3.非语言交际。

比如女士优先;外国人礼貌式的亲吻或拥抱;英语国家的人常用扬头动作招呼人过来;他们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围观”会使他们感到反感;在中英交往中,他们感到很不习惯中国人往往采取沉默态度;有戴戒指的习俗,等等。另外,中国人到英语国家后,总是感到人员稀少、地域空广,而他们在我国会感到住宅拥挤,他们非常注重领地观念,维护自己的隐私。

4.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他们把“龙”视为罪恶的象征,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狮子”(lion)被尊为百兽之王,“猫头鹰”(owl)却是表示智慧的鸟;在欧洲,“蝙蝠”(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与罪恶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肥胖”(fat,stout),在我国,人们认为是富态、发福,但在西方,人们认为肥胖是不可取的,所以,肥胖作为形容词在英语中含有明显的贬义,在交往中应注意避免。

5.文学典故。

例如: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来源于《圣经》,是令人向往的乐土;阿基利斯脚肿(Achilles’heel)来源于希腊神话,指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致命弱点;希腊神话中有希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大力无比的英雄形象;戈尔迪结(Gordian knot)也是希腊传说,在英语中是棘手问题的意思;扑剑而亡(to fall on one’s sword)来源于罗马,古罗马人尚武,一旦斗争失败,很多人就触剑而死,现在比喻某人在灾难来临之时,勇于承担全部责任的意思;在希腊语中,尤利卡(Eureka)一词表示与创造发明者有关的事物,现在西方人仍喜欢使用此词;挪亚方舟(Noah’s ark)故事源于《圣经・旧约全书》,现在指避难所。当在教学中遇到这些典故,教师应该查阅资料,丰富授课内容,在讲解时有必要告诉学生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知识学“活”,而不是死记硬背。

以上几点是在英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讲课时如果能够以一定的方式传达西方文化,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

二、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安排好教、学双向交流的每一个步骤,精心设计活动,这样,教师就会对班级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差异心中也会有数。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计划一堂课应该进行一些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教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

教师本人应注重提高个人的西方文化知识的素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要把教学活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有机地相结合;以及要更新拓宽知识体系,扩展教学视野,扩充信息储存量,更新知识和教育观念;必须掌握所教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时洞悉新信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2.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文化背景知识分门别类,围绕教学核心内容授课。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几大类。衣食住行方面,包括:用餐、租房、吃饭礼仪、交通、学校、衣着、购物等;社会交际方面,包括:问候、介绍、致谢、宴请、送礼、约会、告别、交友等;节日庆祝方面、有文化内涵的词汇、非语言交际方面等也可以给学生作总结,使学生在习得背景知识时具有目的性。

3.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

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生需要重视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借助共有知识的帮助,而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可以通过母语的积极介入发挥作用。当最初见到一个句子时,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工具书、翻阅有关参考资料等,背景知识的习得是学生所接触课本时必然碰到且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就要培养学生有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能够借助已有的英语知识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

4.教师在授课时应寓教于乐。

学习英语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英语,而在我国学习英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英语氛围,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加强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几人对话、歌舞表演、英语竞赛、看英语录像、猜词句游戏、模仿名人演讲、学习西方成语、谚语、文学典故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气氛,使学生能够感到他们的确处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之中,能够尽量在此环境中用英文进行思考、学习。营造文化背景知识氛围包括外部氛围和活动内的语言氛围两方面。外部氛围包括在教室内外张贴英美学生的照片、外国风景画,经常放英文歌曲,常让学生观看外国人生活及活动的影碟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外国专家、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联欢。活动内的语言氛围,包括给每个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可以让他们在英语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确实”在扮演外国学生;在安排英语活动时,充分考虑英国、美国的风土人情等文化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更多地、大胆地、流利地使用英语。

5.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

激发兴趣有助于培养良好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学英语时,大多数学生出于新鲜好奇,对这门课颇感兴趣,愿意了解很多国外的新鲜事物,此时教师若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幻灯、多媒体、实物、影片等作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教唱英语歌曲、讲解西方文学典故的小故事,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使学生觉得英语不是完全靠死记硬背,则教学效果显著。

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使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学会用英语来思考问题,把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有效结合,互相联系、彼此促进,以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综上所述,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为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价值观念等,把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李建夫.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的互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J].中国翻译,1996,(1).

上一篇:精细化工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反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