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8 05:25:40

架构师论文

架构师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内涵及实施的具体环节

1.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内涵

支架式教学策略以提供建构认知结构的框架为教学的切入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顺应的认知建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发展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2.支架式教学策略实施的具体环节

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第一,搭脚手架。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特点,设置合理的知识框架的过程。

第二,进入情境。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

第三,学生在支架下的独立探索。即在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启发下,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

第四,协作学习。即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第五,效果评价。就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

二、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支架式策略的设计流程

1.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搭建脚手架

围绕小学生的当前学习的内容开始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主要有:在内容与编排围绕重点或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整合语文学习活动;识字与写字利用汉字特点,遵循识字规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材编排精心构建导学系统,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突出语文本体,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有新意。根据每个单元话题的不同,每个单元的脚手架搭设基本有两个环节构成:第一,是每个单元专题的不同建立相应的知识背景,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继续学习的依托;第二,是以最新词汇的学习为基础的搭建。

2.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的情景进入

(1)故事情境。小学生热爱故事的本性,是引导小学生进入语文情境的最好方式。教师通过一些与本专题相关的小故事,有意地与脚手架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去听,教师可适当地放慢语速、加强语气以及重复几次这部分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领会。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入到教师设计的情景中。

(2)真实情景。除了有趣的小故事外,还可以运用学生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情景,唤起学生对于此类情景的回忆,进而加深他们印象,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对于这样的话题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3.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探索

进入问题情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在活动设计前,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学生独立探索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需要进一步观察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4.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学生在完成合作学习之后,就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及小组对个人的评价以及自我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1)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通过填写设计好的评价表来完成,根据积分情况适当对小组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尽量注重对小组进行奖励,而不是个人。这样做的用意,是保证小组成员的向心力,以小组的成绩作为每个人的努力目标,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支架式策略的功能与意义

1.支架式策略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传统语文课堂关注的是教师的讲授,学生单纯记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师的教,这两种情况碰撞的结果,是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学,导致了课堂的混乱,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合作课堂上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脚手架的搭建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把事实的知识告知学生。

2.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长久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语文课堂成了专门记忆的场所。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支架式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是合作课堂,所以学生有更多的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的时间,课堂中的对话选择的都是接近真实情景的对话,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改正,小组成员之间在不断地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变得能开口、敢开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3.改变了原有课堂结构,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

传统课堂结构,是一种在教师控制下的学生各自为营独自学习的单向作用模式,是一种压制学生个性的专制型团体结构。在小学语文合作的支架式策略课堂里,教师鼓励并支持学生通过讨论、协商参与班级决策和教学活动等民主型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控制为主的课堂结构。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是学生承担了原来许多由教师控制的任务。

4.张扬学生主体,集体性与主体性相互融合

现代教育思想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合作学习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主体性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合作学习的灵魂所在。与此同时,合作学习注重合作集体的作用,合作学习在弘扬主体发展的同时,注重主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互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活动过程与集体活动的过程缺一不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种新型的发展个性的集体性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知识建构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个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交往。从根本上讲,人只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建构主义理论同时也是合作学习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强调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交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33.

[2]沈红.“支架”式教学理论与外语写作教学策略. 2008.

[3]吴锦程.浅谈支架式教学[J].学科教育理论研究, 2003,(6).

架构师论文篇2

论文摘 要: 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并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不但不会削弱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相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一直是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普遍存在着如何教和要不要教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英语的普及,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七、八年的英语,从理论上讲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语法,近三千个单词和短语,但在表达思想时,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有关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形式等各种各样的语法错误,句子都是单词的堆砌,根本没有章法。所以大学英语语法的教学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对当今世界多学科教学改革颇有影响。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进行探讨。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语法教学理论简介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生,说白了,就是讲课。如刘要悟先生认为,对教学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教学是教师在学校环境中,依据课程所规定的标准、内容和进程,对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语法的教学中更是普遍。老师把关于语法的理论讲授一遍,然后让学生做题,接着改错,然后再做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死记硬背,根本分不清各个语法概念之间的不同之处,当然不可能将其用于实际交流之中。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英语的语法体系和汉语的语法体系截然不同。如果每一个语法点都按传统的方式传授,学生只是一味机械地重复某一类语法或句法结构,必将导致学生的语法系统混乱,出现知识结构断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所拥有。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构建新知识,使学生乐学、愿学。

在大学英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概念框架”的支架式学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支架式学习被定义为“支架式学习方式应当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建构主义理论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出发,借用“脚手架”为该概念的形象比喻,为学生的知识理解建立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中寻找某个确定的知识支点,它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以便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样的支点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较为适宜,它能以“激疑”为起点,通过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释疑”,最后导向“成趣”的目标,点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问题中完善思维体系,将知识内化到自己认知结构中,促成知识和智慧的升华。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搭脚手架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支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平台给学生搭建支架。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搭建支架。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备被投入到教学当中。与过去单一的板书相比,如今的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使搭建的支架形象化。语法本身就是枯燥的理论,再加上枯燥的语法、抽象的文字,学生当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理解并与已有的知识想联系。而多媒体具有文字、声音、图像结合为一体的特点,可以为语法规则的学习提供使用和交际的具体的情景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动画或播放情景短片,使静态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变成有趣的、立体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将图像画面与自己脑海中抽象的语法理论相结合了。比如在讲解虚拟语气的时候,利用动画人物的想象力,描绘出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假设情况,学生自然就会顺着搭建的手架慢慢地散发自己的思路了。

(2)利用合作学习搭建支架。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嘎斯基(T.R.Guskey)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如下描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3)教师在课堂内搭建支架。基于主张在问题情境中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设计任务来搭建支架,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参与来建构知识,从而正确运用。对于某个特定的语法,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进行辩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并感受该语法在问题情境中的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教学课型需要配合不同的支架,支架搭得好,语法的讲解就能事半功倍。搭脚手架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顺着框架把自己的语法体系建立起来。 "

2.进入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英语课堂中,以创设学习情境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与引导。通过积极的情境去“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

所谓英语问题情境,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相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克服困难,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集“文路”“教路”与“学路”于一题,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有兴趣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2)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良好的情境在于能有效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英语语法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进入佳境。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识不平衡”的感觉,导致“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

3.独立探索

学习者对语法学习主动构建就是对语法构造规律的概括和迁移的心理过程。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学习者要很好地应用语法规则就是先让学生概括“发现”,形成对语法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系统。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在语法先期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利用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输出者,而是学生发现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如教师可先给出部分虚拟语气的句子:

If we caught the 10 o’clock train,we would get there by lunch-time.

If I knew how it worked,I could tell you what to do.

If we had caught the 10 o’clock train,we would have got there by lunch-time.

If I had known how it worked,I could have told you what to do.

学生可以先自己研究这些句子的特点,然后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而不是老师先给规则。通过这样的“发现”,学生更容易识别和应用这些规则。

探索开始时教师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语言的形式规律,归纳出句子中所隐含的语言规则。对于外语水平有限的学习者或难度较大的语法项目可用特殊字体或某种方式使要学习的语法形式凸显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提示;同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教学实践证明,比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习者更喜欢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安所和发现来获取知识,而且只有经过这种主动思考而获得的知识才会更容易且更深刻地为学习者所理解和吸收。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支架建构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依据,而是综合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了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思维品质等。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其结果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架构师论文篇3

作者近年来在软件架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负责起草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的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大纲,主编了有关考试教材。本文主要讨论软件架构师的角色和培养问题。

1 软件架构与软件架构师

1.1 软件架构

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软件体系结构)一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E.W.Dijkstra提出,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流行起来。为了提高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的质量,软件工程界提出了需求分析工程技术和各种软件建模技术。但是在需求和设计之间仍然存在一条很难逾越的鸿沟,即缺乏能够反映作决策的中间过程,从而很难有效地将需求转化为相应的设计。为此,软件架构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试图在软件需求与软件设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着重解决软件系统的结构和需求向实现平坦过渡的问题。

目前,软件架构的研究已发展为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个独立学科分支,具有比较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指导原则。软件架构已经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大型软件系统与软件产品线开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人员对软件架构描述语言,软件架构的描述与表示,软件架构的分析与验证,基于架构的软件维护与演化,软件架构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2 软件架构师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的软件组织都缺乏软件架构师的编制。架构设计的工作基本上由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与软件设计师兼任或分摊,导致普遍轻视软件架构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任用。事实上,软件构架师是目前很多软件组织最急需的人才,也是一个软件组织中的高级技术人才。那么,究竟什么是软件架构师、软件架构师在项目开发中起什么作用、如何定位一个软件架构师和如何成为一个软件架构师呢?这是许多组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希望知道的或希望参与讨论的话题。下面对软件架构师这一概念作简单的阐述。

所谓架构师,通俗的说就是设计师或结构设计者,这些定义如果用在建筑学上,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软件工程领域中,软件架构师实际上就是软件项目的总体设计师,是软件组织新产品的开发与集成、新技术体系的构建者。对一些大型软件产品或项目的开发,这一角色显得很关键,因为缺乏好的软件架构师而导致项目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没有经验和能力的软件架构师也会使软件项目失败的速度加快。正因如此,Martin Fowler指出:架构师是对所有重要事情作出决定的人。

软件架构师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随着开发进程的推进而其职责或关注点不断地变化。在需求阶段,软件架构师主要负责理解和管理非功能性系统需求,比如软件的可维护性、性能、复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测试性等。此外,架构师还要经常审查客户和市场人员所提出的需求,确认开发团队所提出的设计;在需求越来越明确后,架构师的关注点开始转移到组织开发团队成员和开发过程的定义上;在软件设计阶段,架构师负责对整个软件架构、关键构件、接口的设计。在编码阶段,架构师则成为程序员的顾问,并且经常性地要举行一些技术研讨会、技术培训班等;随着软件开始测试、集成和交付,集成和测试支持将成为软件架构师的工作重点;在软件维护开始时,软件架构师就要开始为下一版本的产品是否应该增加新的功能模块进行决策。

因此,软件架构师是软件项目的总体设计师,是软件组织新产品开发与集成、新技术体系的构建者,是从宏观上驾驭大型系统的战略家,是对软件项目中所有重要架构事情作出决策的人,是策略制定者、组织协调高手、称职的顾问与领导者。

作为一个软件架构师,在整个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是乐趣无穷的,因为这个角色很具有挑战性,有时需要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有时又需要果断坚定不留情面。Philippe Kruchten曾经说过:当一个伟大的架构师领导开发团队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点的架构师使开发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喜欢他,再次一点的是害怕他,最次的是鄙视他。在国内,软件组织几乎没有独立的架构师,通常一个软件高手身兼数职,既是项目经理,又是软件架构师,甚至还是软件开发者,有时还要客串一个测试人员,这对软件的开发周期和产品质量是不利的。

2 软件架构师的角色

2.1 软件架构师的职责

好的软件架构师不只是一位受到尊敬的资深技术人员,通常也是策略制定和组织协调的高手,称职的顾问与领导者。这是因为软件架构规划与设计主要是以宏观的角度切入系统架构,一般所谓的设计则是以微观的角度切入。软件工程师和程序员所考虑的是单个构件的功能,而软件架构师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理解软件项目的业务目的和期望结果,能够定义不同的构件是如何组装在一起的。软件架构师规划系统的角度主要是从自上而下的方式着手,而软件设计师则多半从自下而上的方式着手。这种从宏观/微观的角度进行划分,在其他学科也常看见,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等。这种宏观角度的本质,就是软件架构师专业领域与其他软件开发人员最根本的区别。

从宏观的角度,举凡架构规格与决策、排定架构审阅时程、解决所有架构相关的问题、所有主要技术决策的核准、维护架构规格等都是架构设计的主要工作。通常在项目一开始,需求与初始分析等工作流程会产生规划的企业流程与预期系统完成的功能。有了这些信息,软件架构师就能草拟最初的高层架构蓝图,并列出影响架构的可能的因素清单。另外,软件架构师也要担负估算项目成本的职责,评估项目计划对系统既有基础结构与架构的冲击,以及计算可能付出的成本与所带来的效益。

除了上述任务以外,检查初期架构规划设计、影响因素与成本,维持与组织架构决策的一致性也是架构设计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这通常要找出制定项目的架构决策与其优先级的判断基准、定义问题领域、决定可能解决方案的制约条件、确认有关可能解决方法的假设状况以及辨识模块重用的可能性。软件架构师也必须负责确保需求的达成,以及硬件、软件、基础结构、性能、安全性、容量、可用性和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属于系统层次相关技术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在某些关键时刻,软件架构师也要做出系统与架构在协调、平衡上种种必须当机立断但又很难判断的决策。

软件架构师必须设法降低可能的技术风险对系统的冲击。在规划初期,技术风险对一般人来说通常都是不可知、不可验证也不可测的。风险大多与系统层次的需求有关,有时也会与组织需求有关。不论任何类型的风险,有经验的架构设计师都可在项目的先期也就是构建架构时期,预先列出这些可能的风险,然后在后续的开发时期配合开发人员予以适当地处理与解决。另外,架构设计师也必须领导开发团队,保持与其他成员的良好互动,确保开发人员是根据架构蓝图来构建系统。

总之,软件架构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规划与系统架构层次相关的事务,评估可能的风险与成本,并有效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满足系统层次的需求。优秀的软件架构师是保证软件系统强大生命力的核心人物。专业架构师能够帮助组织全面研究现有架构和设计模式、评估系统设计的优缺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专题指导和具体案例帮助组织掌握先进的、成熟的设计模式,简化复杂的业务逻辑和需求,确定系统最佳方案。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就特定领域或课题,为开发人员提供定制指导。

2.2 软件架构师与系统分析师的区别

在一个较大规模的软件组织里,一般都有项目管理师、软件架构师、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程序员、过程改进、质量保证等不同的职位。在这些职位中,人们容易混淆的是系统分析师和软件架构师。对于系统分析师的角色,业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系统分析师当成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全能冠军,另一种是把系统分析师当作需求分析师,而架构师才是灵魂。那么,系统分析师与软件架构师在角色方面的分配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当软件规模比较小时,系统分析师所完成的工作是把真正的业务需求(这个需求不是指客户简单所说的哪一个功能,而是需要去挖掘的,可能是潜在的但又是系统必需的,条例清楚、逻辑清晰的业务功能,而且需求不仅仅只是来自业务上的,系统所依赖的运行环境也会产生一些需求)转换成计算机可理解、可实现、可计算的模型。但由于现在的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所以很难由一个工种的人来全面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在具体的软件设计过程中,现在把它分解为由系统分析师与软件架构师合作共同来完成这一任务。其中系统分析师侧重的是前一部分的工作,软件架构师侧重的是后一部分的工作。系统分析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业务需求分析、系统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以及建模等,其特点是更多地与行业专家、用户沟通,再及时与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师)、软件架构师以及老板商讨,分析项目具备的特点、成本、风险等,考虑实现的模型。系统分析师所面临的往往是有许多不确定性的事件,需要对这些不确定的事件进行分析、总结,使之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确定性结论或实施方案模型。

软件架构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在系统需求比较清晰的条件下进行系统总体的架构设计,当然它也可能会涵盖一些系统分析师和软件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但其特点是确定性的东西会多一些,力求为系统找到或架构一个最优的模型。这里面虽然可能有很多创新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模型、结构、方案,并根据项目的特点,在各种方案中取长补短,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使之最适合当前项目的解决方案。所以,软件架构师实际上是使系统细致化、完善化,为拥有更好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在实际的职责上,软件架构师比系统分析师所站的角度更高一些。在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中,系统分析师可能就系统的某个子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而软件架构师应该对整个系统的结构负责。

3 软件架构师的培养与认证

3.1 软件架构师的培养

软件架构师一般都是具备计算机科学或软件工程的知识,由程序员做起,然后再慢慢发展为架构师的。在国内,很多大学目前还没有设立软件架构的学位课程,虽然IT业界对设计和架构的兴趣日渐高涨,但各学校还无法在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来体现这一趋势。从这个方面来说,学校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因此,促进和发展软件架构学课程的任务将落在现在的软件架构师身上。目前的软件架构师应该帮助各大院校建立相关课程体系,一旦教育课程建立起来,知识体将不仅通过新毕业生的工作成果来得到扩展,同时也会从适合软件架构的教育研究和出版物中得到扩展。

虽然大学要加强软件架构学课程的建设,但是,软件架构师的成长应该有一个实践的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学校的理论学习或者通过大型软件公司的认证就能成为合格的软件架构师。除了信息系统综合知识在学校学习外,软件架构师的大部分知识和经验将来自实际开发工作。一般来说,一名合格的软件架构师的成长应该经历8年以上的软件项目开发实际工作经验。一般需要经历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等阶段,然后再发展成为软件架构师。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程序员经过8年后都可以成长为软件架构师的。一个软件工程师在充分掌握了软件架构师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后,如何得到和利用机会、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进行应用系统的合理架构、如何不断地抽象和总结自己的架构模式、如何深入行业成为能够胜任分析、架构为一体的精英人才,这就在于机遇、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了。

就目前来看,国内软件架构师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学(软件学院)教育方式,另一种是个人自我培养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认证。但是,不管哪种方式都有其不足之处。

软件学院的培养方式能够系统地传授软件架构师必需的知识体系,但是,软件架构师不是简单的通过理论学习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软件学院的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设计、开发经验和相关的领域知识。尽管软件学院也强调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但毕竟这种机会是有限的。有关“三分之一的师资来自企业”的规定,在部分软件学院中也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导致传授给学生的还是一些纯理论知识。

自我培养方式的主要对象是具有一定年限的软件开发和设计人员,如Microsoft、IBM、Sun等公司的软件架构师认证对学员的基础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只要交纳规定的费用,然后进行几天的集中培训,通过考试就发给学员证书,甚至不需要考试就直接发放证书。这些开发人员在自我培养的过程中不一定能够系统地学习软件架构师的理论知识,他们只具有一定的开发和设计经验,仅仅经过几天的培训,是不太可能培养出合格的软件架构师的。而且,作为某个厂商的培训和认证,其最终目的是培育自己的市场,培养一批忠诚的用户,而不是为中国培养软件架构师。因此,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和缺陷。

3.2 寻求合适的培养方法

针对软件架构师在软件组织中的作用和其在国内的培养现状,作者认为有必要将软件架构师的教育、培训和认证作为发展民族软件产业的一个基本决策,制定详细的软件架构师培养方案。

(1) 确定软件架构师在软件组织中的职责和充当的角色,确定其相应的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确定软件架构师的职业及其相关制度,制定软件架构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2) 坚持以大学教育为主(特别是各软件学院在这方面可以大施身手),以项目实践为辅的教育方针。大学可以聘请现有的软件架构师担任核心课程的讲师,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学习软件架构师所必需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实践使其具有初步的软件开发和设计经验,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架构师。

(3) 对国外一些大公司的软件架构师的培训和认证予以支持,但是在认证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原则。例如,在认证考试之前对考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测试和评估,在通过认证后的适当时间内进行重新认证和继续教育。

(4) 建立完善的软件架构师教育和认证制度,使得通过认证的人员能够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成为称职的和优秀的软件架构师,并通过此制度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软件架构师,解决当前软件架构师急缺问题。

4 结束语

软件架构师是软件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人才,对软件整体结构及性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软件产品的成功与否。但是当前绝大多数软件组织都没有配备专门的软件架构师,这对软件组织和软件产品都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对软件架构师这一角色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对软件架构师的培养也要有一个详细的方案和措施。

架构师论文篇4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交际教学活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18-03[作者简介]黄文镁(1990―),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形象地比喻为学习过程中的支架结构。这种支架结构能灵活地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而教师则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作用下,帮助学生理解、建构和吸收所学的知识点,最后再逐步移走支架,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二、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活动

我国比较常用的英语教学法有交际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等。而随着英语教学的发展,在中国,交际教学活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所知道。应用语言学家威廉・利特尔伍德(William Littlewood)提出了交际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交际活动,即前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而前交际活动可以分为结构性活动和准交际活动,交际活动可以分为功能际活动和社会交互活动。在结构性活动中,学生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和准确性,在该活动中,教师起着控制作用,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给出的语言结构进行模仿练习。因此,结构性活动也被称为控制性活动。比如,当教师给出例子“He walks to school.”(他走路去学校),然后给出动词jump(跳),学生就要严格地按照前面的句子结构造出“He jumps to school.”(他跳着去学校)。教师再给动词run,学生会说“He runs to school.”。在准交际活动中,学生能拥有更加多的空间来进行练习和产出知识,但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仍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因此,准交际活动又被称为半控制活动。整个准交际活动开始关注语言的意义和交流。如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给出对话的前半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回答。当教师拿着一张踢足球的相片问学生: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 called you last Saturday?(上周六我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在做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就必须是:I was playing football.(我在踢足球。)

交际活动允许信息间真正的交流,新的语言功能和结构开始融入交际活动中,学生更多是关注语言本身的意义,其中功能际活动旨在在交际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技巧和语言的功能。不仅如此,在此期间教师还会给学生设定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如当教师拿着一张男同学在打篮球,女同学在跳舞的相片问学生:What were they doing in the playground?(他们在操场上干什么?)学生需要根据相片上的内容准确回答出:The boys were playing basketball and the girls were dancing.(男孩在打篮球,女孩在跳舞。)社会交际活动是层次最高的交际教学活动,它包括角色扮演、辩论、问卷调查等教学设计活动。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在该阶段,语言的意义尤为重要,如在Information-gap Activities(信息差活动)中,学生持有不同的信息,他们需要经过交流询问,相互合作才可以得出对方的信息,最后总结信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三、支架式教学与英语交际教学活动的对比

典型的支架式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1)建立知识的支架。根据当前学习内容,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建立对知识点的理解框架。(2)进入学习情境。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3)学会独立探索。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独立解决问题。(4)同学之间协作学习。教师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在集体智慧成果的基础上能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5)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效果评价。教师和学生个人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有所发展,学生个人是否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做出贡献,学生是否都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交际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是根据structural(结构性)、functional(功能性)、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交互性)三个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在前交际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语言的结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给出的句子结构进行机械性的练习、模拟练习和重复性的练习。在准交际活动中,教师开始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趣味。在该阶段,教师起着控制和半控制作用,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语言的结构,进行的都是结构性对话。学生没有自,教师起主导作用。在交际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信息间的相互交流,学生能够一起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该阶段,教师之前的控制和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学生拥有了自,能够自主地进行对话交流。教师要求学生关注语言的意义,因此,在对话练习中,学生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多的是关注语言的意义。不仅如此,在交际活动中,教师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练习。学生之间不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在支架式教学和交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设定了教学框架、教学的结构。教师围绕着教学的主题和教学的要求,按照教学目标给学生设定语言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形式。之后在支架式教学的第二环节和交际教学活动的准交际活动中,教师开始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对知识点的兴趣。支架式教学的第三和第四环节相当于交际教学活动的第二阶段即交际活动。这时候的教师开始放手,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让学生自主关注到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教师将设定更加高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发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情境中所蕴涵的意义,并找出问题的实质,最终努力解决教师设定的问题。不仅如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关系,他们之间开始合作和交流。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比例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成果,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全面、正确,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和这一阶段,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交际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支架式教学的第五环节,即效果评价。在交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明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个人也没有进行自我评价。

四、支架式教学在英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支架式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主动建构知识点的支架,并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点。因此,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在交际教学活动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第一,搭脚手架,使学生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在结构式活动中教师应把一个复杂的知识点分解为若干步骤,每一步就是一个台阶,逐步增加内容的难度。比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按以下步骤建立框架。首先,教师先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动词的单词;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动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规则;最后,为学生用动词造句搭建脚手架。

第二,设计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环境氛围。在准交际活动中,脚手架搭成之后,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实验操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造活动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例如,教学生过去进行时时,教师可以先给定一个句子,如“I was reading last night when you called me.”,然后教师再拿出一张看电视的图片对学生提问:“What were you doing last night when I called you?”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说:“I was watching TV last night when you called me.”最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便是新语法知识点――过去进行时的典型例子,由此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第三,独立探索,使学生能独立建立语言的功能性概念。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确立探索目标,做好适当铺垫,再让学生独立分析。在功能际活动中,教学的对象是语言的交际功能,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交际的内容上。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主张学生在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交际场合进行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过程。

第四,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学习,一起进步。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语言知识掌握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过程。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教师要放手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在英语课上相互进行信息交流。比如说,在英语口语课上,教师可将学生按班级实际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教师给定一个口语讨论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完后每小组派一名学生轮流本组成果展示。

第五,效果评价,确立多种评价模式,书面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交际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且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的评价,鼓励学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交际教学活动以交际为本,把英语教学理念与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英语知识传授与应用技能训练结合起来,重在发展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语言不仅是结构性的,而且是功能性的、意念性的。支架式教学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采用了师生互动法。课堂不仅是教师主导课堂活动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舞台。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之后,采用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将支架式教学与交际教学活动相互结合融入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的。支架式教学和交际教学活动在英语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互通有无,将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进而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 Rodgers 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William Littlewood and Li Li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理论导航,2005(12).

[5]林跃武,胡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架构师论文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中政治 运用策略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传统的中政治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而建构主义理论从西方传入中国,尤其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为思想政治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发展的需要。支架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蕴含着哲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思想,这一系列重要的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调动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成为了引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形成支架式教学的学习和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外界环境的剌激下和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注重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教师是课堂的权威者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转变,学生也应该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进而形成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地树立起支架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以促进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二、注重提高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教师

1.要求政治老师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宄

高中政治老师要认真的学习、分析和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派别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加深高中政治老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并且老师要对支架式教学运用到政治课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经典教案进行认真的分析,用建构主义理念来指导政治教学和学科教研工作,将支架式教学顺利的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从而达到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2.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计算机水平

支架式教学强调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样以来就对老师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水平提出了较高和严格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老师应该马上树立起计算机多美技术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起到极其重要作用的观念,主动的加强并逐步提高自身的多媒体和计算机水平,学校也应该定期组织针对老师进行完善的、定期的计算机培训,使老师可以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常用的教学软件,从而不断提高高中政治老师的计算机水平,达到以比较好的、顺利的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奠定坚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调,这也导致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教学的方法比较呆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目标直至考试目标,这也致使学生向单一的方向发展,不少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学生应付各类考试的能力比较强,但是缺乏动手、动脑的锻炼,这些都.与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老师应该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调整传统的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充分的应用以建构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逐渐形成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支架式教师,以实现更好的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从而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创新和顺利实施。

三、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积极性

1.老师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老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千方百计的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灌输进学生们的头脑中,以达到完成学校规定的各种类型的教学任务、进而达到应付各类考试为目的,而支架式教学注重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以来,老师就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且还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政治课堂应该从靠老师的“教”向教师的“导”转变。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师应该切实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明确自己在政治课堂中的正确位置以及任务,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学生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基本上是处于被忽视状态,目前,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应该切实要树立在政治课堂上处于主体性地位的意识,在老师的组织、帮助和引导下,使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旧有的知识、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主动地实现对所学课本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课堂上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合理的借鉴支架式教学模式,因课制宜

在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老师应该根据所学知识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式,这些要和教学内容比较适应,应该合理的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课本理论知识都是适合用支架式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因课制宜,这也就要求:老师应该从课本和教材开始,认真、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课本教材,并且老师还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课本教材进行知识点的细化和分解,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教材内容都适合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因此,这也就对高中政治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从而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的、科学的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老师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的任务,使学生很好的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顺利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今后的高中政治教学中,要加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海山.高中政治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宄.2012. 03.下旬刊.128.

架构师论文篇6

【关键词】支架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 写作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理念不断发生变化,在以往的课堂中,老师基本拥有完全的控制权,主导整个课堂,学生只能对课堂上的知识被动接受,而支架教学模式主张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课堂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中心,该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以下,笔者将分析我国现行英语教学模式,分析支架教学理论的实施背景,对支架教学模式展开具体探讨,以期得到最有效的理论应用方法。

一、支架教学模式实施背景

我国现行教育教学制度多为教师主导型,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课堂氛围过于僵化,教学氛围不够活泼,尤其是英语这类语言课堂教学,一味地灌输单词、语法等,导致学生失去了外语学习兴趣。新的教育制度改革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支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英语也不例外,而在这四个方面中,“写”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最新出台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21世纪已经步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交际能力显得愈发重要,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写作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将写作教学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支架教学理论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重拾英语学习信心,同时在合作学习中锻炼其交际能力。

二、支架教学模式概述与优缺点

支架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自身知识框架的搭建者,教师及其他有能力的人起到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以其自身知识和经验构建逐步深化的知识智能结构。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合理搭建支架,依靠教师的指引和同伴的帮助,形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最后撤走支架,实现独立探索。

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支架”主要包括:图表支架(chart)、问题支架(question)、举例支架(example)、建议支架(suggestion)和工具支架(tool)等,其中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图表板书支架”。

支架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其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实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间接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初中生好奇心旺盛,很难对一件事情长期坚持实践,另外,教师在实施支架教学时应注意自身的辅助作用,不宜“包办太多”。

三、支架教学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教学理论,营造良好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忽略学习压力,充分投入课堂学习,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支架构建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价值,进而获得学习信心。

图表支架理论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解构插图文本,利用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预测,让学生根据插图演绎小的情景剧,引入新的单词和句型,达到以图促学的目的。图表支架理论在写作教学中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图画表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应建立适当的评价支架,当前的写作教学的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如写作评价过于单一,通常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项地评价,而没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导致部分学生为迎合老师批改需求,忽略了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建立符合新课标的评价模式,不仅做到教师评价,更要做到小组评价、学生互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因此写作技巧支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层层递进的写作支架,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首先做到细心观察,在对写作题目充分理解后,写出初步想法并提出问题,初稿写出后根据问题进行修改,改正措辞、语法等错误,指导学生通过修改进一步完善写作。

初中英语写作“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畏难心理,而且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结语: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型的构建,教师通过构建学习支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将来依靠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英语教师要通过制定正确的支架模型,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最大限度发挥支架教学对初中英语写作的促进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朱永举.例谈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3,06:2-7.

[2]刘蒙蒙,林桐.支架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159-160.

架构师论文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英语写作技能作为一项语言输出技能,利用E-mail进行一些简单的涉外交流,与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联系密切,是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但前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仍以传统的结果教学法为主。多采用“教师分析范文-学生仿写-教师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地创造和探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挥空间。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参照,探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环节的组织建构,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主张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他认为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通过讨论使对所学主题的认知进行调整,小组的认知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支架式教学对高职写作教学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下面以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第二册Unit 2完成道歉信为例来阐述高职英语写作的支架教学模式。

(1)搭建支架。围绕道歉信这一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感谢信、祝贺信等,对这类信函的格式已经基本掌握,现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道歉信的概念框架:道歉(事由)―解释原因―再次道歉/请求原谅―做出保证/提出补救。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课本上的两篇例信提供了很好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问题将学生引入这一情境。

(3)独立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索,结合道歉信的概念框架对例信进行分析,验证概念框架。学生会发现例信一是采用道歉(事由)―解释原因―再次道歉―做出保证的框架,而例信二则是按照道歉(事由)―解释原因―请求原谅―提出补救的模式展开的。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框架的每一部分的惯用表达,例如“I’m extremely sorry for...”、“Please forgive m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have caused you”。学生在完成例信的解读后,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写作练习或自己生活中案例进行道歉信的写作。

(4)合作学习。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其他同伴的交流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关键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探讨对于道歉信的认知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讨论中学生会完善对于道歉信知识的建构。

(5)效果评价。首先进行小组内同学互评,学生在评判别人文章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小组内选出最佳习作,然后是教师进行点评,讲解作品的闪观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反馈,进行文章修改。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改变了高职英语写作的结果教学法,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成了支架的提供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学习的过程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同伴的互动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架构师论文篇8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早思想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交流”是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究如何正确解决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教学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应该指望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是美国学者齐莫曼、宾特里奇等在综合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三个特征:强调元认知、动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及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步骤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步骤,每一步即是一个台阶,同时适度地逐步增加难度。

2.进人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脚手架搭成之后,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实验操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工具把握好活动情景的创造,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中。

3.独立探索

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再让学生独立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提示,使得学生在“框架”中能够独立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通过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当前所学知识,完成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体做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

1.学习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并由此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变化。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创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则会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总是这样一个同化与顺应的循环往复、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相互交错的结构变化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不应该由外部决定,学习也不是对外部准备好的信息加工;学习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理解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现象做出解释。

2.教学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同时,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各异,在学习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学习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3.师生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学生,让学生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逐渐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师生关系的度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宰”。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把握师生关系的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支架”喻指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支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结语

上一篇:信息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统计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