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03:01:00

装置艺术论文

装置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环境设计;装置艺术;人文诉求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体现,表达出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更高的人文诉求。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起源于西方,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传统艺术也在环境设计中不断呈现。文章介绍装置艺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总结装置艺术的特点,探索装置艺术在不同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探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艺术的高追求旨趣。

一、装置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概况

装置艺术与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装置艺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和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被释义为“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英国批评家尼古拉•德•奥利维拉在其著作《装置艺术》中认为装置艺术的鼻祖为19世纪末的一位法国邮差。这位邮差用二十多年的业余时间将水泥、贝壳和石头修建成一座造型怪异的理想宫殿。被大家公认的装置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成形之初,人们将其视为一种雕塑艺术。人们将最开始的装置艺术视为一种雕塑,忽视了装置艺术与雕塑蕴含的不同设计理念,这也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设计材料的使用方面,装置艺术采用了与雕塑艺术相近的轻物质材料。但是,在设计理念上,装置艺术采用文化互动的原理,通过静止的物象呈现人类社会互动的生活模型,这是与雕塑设计理念相区别的地方。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装置艺术还详细地区分为室内装置、室外设计等不同的类别。概括而言,室内装饰更加侧重局部装饰,而装置艺术更加关注整体效果。因而,在室内、室外或展览的设计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装置艺术设计的不同。

二、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域各有特色,但是形成了部分可供遵循和考证的通则性特点,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装置艺术的主题性。装置艺术在不同的空间设计中都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如吕胜中先生的剪纸作品《招魂》运用装置艺术的理念将人形不断复制,在这一复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和“招魂”的主题合二为一,体现出人们内心深处对“魂灵”的敬畏态度。在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主题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宗教、风俗、生死仪式、文化习惯等,这些主题为装置艺术设计者提供了可供界定的选材和风格,从而取得想要的环境设计效果。其二,装置艺术的实用性。装置艺术与陶艺等供长期收藏和使用的艺术品的特点、价值不同,装置艺术更多地体现短期的展览效果。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会更加注重使装置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美感并存。同时,装置艺术低成本、高效果的收益特点也让设计者可以更加大胆地运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实现“高大上”的艺术追求,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对接。其三,装置艺术的创新性。为了更好地刺激观赏者的感官,打破观赏者固定的思维模式,设计者往往推陈出新,通过夸张、异化或强化的艺术手法实现对作品的呈现。如,登昆燕在作品《丧宴》中就玩了把装置艺术的“小把戏”,在进入宴会的通道上,他大胆地运用常用在婚礼设计中的花球和蜡烛装饰物,只是小有改动地将花球的颜色换成了白色,便成功地通过这一设计削弱了在丧宴中一贯的悲伤气场,而增加一份缅怀亲人的柔情,让人在悲伤之余感受一份装置艺术带来的温暖,体现出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对于人文情怀的追求。其四,装置艺术的渲染熏陶性。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使用装置艺术是为了更好地转变观赏者对环境的态度,使其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欣赏。环境设计中围绕特定主题设计的装置艺术作品能够体现设计者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蕴含了一种生活哲学。判断一件装置艺术作品的成败,主要看其与所处环境的契合程度,以及观赏者置身于环境中时有怎样的感悟,是否与环境形成诸多共鸣。设计者通过装置艺术将人们带入自身设计的大环境,借用实际存在的装置艺术呈现创设的情境,体现出装置艺术对环境的渲染力和对人们情怀的熏陶性。装置艺术使现代实体社会显得更加神秘,其追求观赏者参与其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效果。其五,装置艺术的共同参与性。装置艺术的生成需要观赏者的参与和介入。以苹果社区的设计为例,在苹果社区的展厅内外,设计者借用数以百计的可供食用的苹果创作出一件装置艺术作品——《能吃的房子》,这一装置模型强调观赏者与装置共存的关系,通过观赏者与装置的互动体现出作品的大众参与性,同时体现装置作品在观赏者心目中的地位。苹果这一食材作为装置的选材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构成空间的建筑材料,在空间形成之后又作为整体模型的设计信息载体进入观赏者的视野,影响观赏者的思想与认知,并且成为观赏者讨论的话题,营造广告宣传的效果。其六,装置艺术的可变性。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因为装置艺术具有实用性和非收藏性的特点,所以装置艺术的设计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根据环境和实际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因为装置艺术具有不断变化性,所以在急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中才需要通过不断更新装置艺术吸引人们的眼球,更新人们的认知。在商业社会环境中,有的商家用高雅的装置艺术博得观赏者的关注,使装置艺术成为其获取利益的门面装饰。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诸多特点需要人们在环境设计过程中不断认识和学习,以更好地实现对装置艺术的使用。装置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人们对实际环境的需求,又满足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渴望,可谓一种双向载体。很多成功的装置艺术作品还承载了设计者的灵魂。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不断推陈出新,设计观念也不断实现中西文化结合,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使用不同大小、不同格局的装置艺术装饰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空间,使灵感与现实空间实现完美对接,让空间结构更加立体,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丰富,也更加富有特色和个性。

三、结语

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就室内设计而言,装置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空间的设觉效果,体现出空间设计的价值;在展示空间中,装置艺术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呈现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格;在景观环境中,装置艺术可以和环境更好地融为一体,成为一项开拓观赏者思维和视野的新的存在。总而言之,无论哪一种空间设计中的装置艺术,从根本上而言体现的都是人们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文化与装置艺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环境设计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

作者:李中亚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健.论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伍迪.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应用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郭芸.装置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碰撞之美.齐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装置艺术论文篇2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统计,全国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布点671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布点92个,“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属于目录外专业,专业布点较少,671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布点中设置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应在1/3左右。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我国开设服装专业的高校有300余所。由于依托的专业不同,纺织、轻工类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理工大学设置的服装专业多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有些院校同时设置了“艺术设计”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而美术、艺术类高校的服装专业设置除少数几个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外,其他院校均为“艺术设计”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极少数师范大学依托艺术教育资源,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如湖南师范大学等。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9〕25号),同意46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所高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也就是说这些专业布点可以授予文学学位。

由此可见,我国的服装专业设置以艺术类为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天壤之别。“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严格按照工科类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的课程鲜有涉猎。生源多为理科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没有经过艺术专业考试,普遍没有绘画基础。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重艺术轻技术,绘画、设计表现类课程较多,技术、原理类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多为文科生,通过艺术专业考试后入学,绘画基础较好,但由于艺术类考生的数学不计入高考总分,进入大学后也不学数学课程,所以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数理思维能力薄弱。目前,不论是“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还是“服装设计与工程”(50%专业布点按照艺术类招生)专业,普遍都加强了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工程技术重视不够。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是学艺术的,对于技术类课程认为是裁缝工匠之工,不屑一顾。很多招收中国高校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国外高校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绘画能力最强、艺术表达最好,但前期的创作思维和后期的作品实现与国外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对于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思路有很大的警醒和启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服装专业教师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另一部分是在服装企业中抽调从事一线生产多年的技师、工程师充实到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转行过来的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实践经验也显欠缺;企业抽调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90年代后期以来,各高校培养出的服装专业学生部分充实到高校教学一线,同时很多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国内各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为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还存在着“学院派”的说法,不同程度存在着款式设计教师与市场脱节,结构设计教师与生产脱节,工艺设计教师与企业脱节的现象。同时,各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缺少有效的衔接,直接影响到专业系统知识构架的形成。

欧洲地区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绘画表现上远不及中国学生,但是在设计思维、设计实现等方面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发达国家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服装设计大师,而中国高校几十年来却几乎没有培养出一位国际级服装设计大师,这又回到了“钱学森之问”。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是绚丽的绘画,还是简单的制造?我们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是否抓住了服装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本末倒置?所有这些问题值得服装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及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修改意见的通知”中,都明确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可授工学、文学(艺术学)学位;在招生时可以按照工科类招生,也可以按照艺术类招生,由此“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为了规范专业设置,使服装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服装专业统一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下,各高校可根据各自依托的优势专业及发展定位设置专业方向。这样既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专业产业链条,又可以明确专业定位,有利于人才培养。

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其最终的设计作品应该是服装。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服装应以成衣实现为载体。设计思维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固然可取,但设计思维不等同于绘画表达,绘画表达也不应该是设计的核心。服装成衣实现是形成产品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作用于设计思维的发展。而我们以往的教育恰恰注重了学生绘画表达的训练,对于设计思维和设计实现(工程技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国内几乎所有的服装设计大赛都要经过服装效果图初审,才能进入到最后的成衣展示决赛。有好的设计想法,没有好的表现技法,很有可能连初赛都不能通过,更没有展示成衣作品的机会。这样的比赛过程设置直接反映了中国高等服装专业教育的思维。服装是实用的,其功能属性是要为消费者服务,其保护功能、识别功能等需要理性的思考分析来实现;同时服装也应该是审美的,其装饰属性要为消费者接受。服装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过程,是创造美、实现美、接受美的过程。服装的创作是以作品为载体,以消费为目的的活动,并非是单纯的绘画表现,同时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工业制造。服装应该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只有艺工交融才能实现好的产品。所以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应该是艺术修养、设计思维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过分强调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适的。不同专业目录下的服装专业,不论是工科类还是艺术类,虽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两大类课程都应该兼顾,可以在比例上有所侧重。#p#分页标题#e#

从服装生产的角度,可以分为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制版、服装工艺生产三大关键环节。高校在服装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围绕上述三个关键环节形成三大课程组团。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设计基础、设计思维训练、设计表达、专题设计等课程组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组团一般由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制图、结构设计原理、工业制版等课程组成;服装工艺课程组团一般由服装机械原理基础、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组成。其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课程组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设计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课程组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三个课程组团的有效衔接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实现设计表达,形成产品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艺术加技术(工程)的课程设置体系才能符合服装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服装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效果图画得再好,理论学得再精通,最后如不能形成成衣产品,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在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分配与融合。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二是专业能力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包括造型基础能力、对于工具的应用能力等,如款式造型设计时的表达技能,结构设计时对于相关工具的熟练运用及运用直尺画曲线的技能,工艺生产设计时对于服装机械的熟练使用技能等。专业能力实践包括基本绘图能力、结构设计制版能力、工业样板制作能力、样衣制作能力、生产指导能力等。将实践技能根据学生掌握进度和熟练程度,有针对性地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单元,在注重学生实践作业质量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提高效率,以适应服装行业高效率、快周期的生产节奏。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直接载体。

装置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装置艺术;现代大众生活

在现如今的当代艺术中,架上绘画日渐式微,并不只是因为从事传统绘画的艺术家的数量在递减,更是与其他形式的发展相比较,其再当今艺术领域的重要性在减弱。传统绘画逐渐从被关注的事业中淡化,不再处于艺术的主导位置。自60年代以来,随着各式各样的前卫艺术运动,装置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一项很重要的创作手法。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装置艺术就是在都市化的现代大众生活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装置艺术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但是装置艺术的风格却是艺术家“外事造化,中的心源”的结果。

装置艺术虽然突破了传统的视觉方式,但这只是其达到的效果并不是最终目的,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所选择的现成品的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普遍观念及现成品之间的关联,现成品与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背景环境的关系所显现的意义引发观众对当代人、社会状况、精神状况、心理状况的共鸣与思考。装置艺术是对当代人的模仿,这种模仿并不是复制,而是作者观念的传达。

装置,从字面上看为Installation,该词有装配、安装的意思,这是从工业上借用来的。装置艺术为人们所“认识”是通过现成品来实现的,它是现成品本身,试图在混沌的现实无题世界中国分离呈现装置现成品的艺术世界,其重要手段就是将现成品从“实用”中抽离,使现成品“成为一种被从一个上下文中扭脱出来,再被置于一个新的陌生的上下文中的东西”?。美国评论家胡・大卫斯(Hugh・ M・Davies )认为装置艺术是古老文化传统在当代一书中的遥远的回声,因此,洞穴空间中的岩画、各种宗教庙宇和教堂,可以说是装置艺术的前身。装置艺术是通过传统艺术形式的错位展现,从而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将简单的东西复杂话②,以破除人们思维的单一化、有限化、简单化的鉴赏模式。经过错位处理,生活的日常感知被艺术品的思考与感悟所取代。装置艺术促使艺术由对传统架上艺术的关转向对现实生活元素的艺术意义的再现与表现,以实现艺术、观众与社会的对话与交流。因此,装置艺术最重视媒介材料的潜在艺术表现力的选择,重视媒介材料的艺术表现可能与这种材料原有的生活表面现象之间的关联。

早在一百多年前,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就明确表示艺术应该为平民服务,而不应该成为美国大亨的奢侈品。他说:“我画花儿是为那些并不需要这些画得老百姓,我画花儿的目的是让那些坐在祖父腿上的小孩子喝汤的时候能一边吃一边画会花儿。”把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不加任何改动直接放置在展览场地当做艺术品展出时,其物品的使用价值已经荡然无存。这种举措看起来并不需要什么艺术技巧,不需要进去美术院院校将诶受严格训练便可以做到,但却恰恰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艺术家的艺术生活化、大众化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都市社会中人文精神的一个倾向,那就是从技术转向了文化。

有的时候,装置艺术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感受。当代国际艺术界深受关注的艺术家蔡国强,他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元素来隋康西方的理性,他参加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龙来了,狼来了,成吉思汗的方舟》是对东西方文化交锋的直接表露。他的这种循序也是西欧哪个观念、行为到装置的过程。由丰田汽车发动机和中国黄河渡口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原始羊皮袋构成的装置作品,似弯曲的河流,又似流动腾飞的龙的姿态,具有多重的象征含义。

刘彦,一位擅于用材料艺术家,在他手中,材料取材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如:电话、手表、铅字、古旧的书籍、玻璃等等,以它们所具有的“比喻”潜力为基础,通过堆积、粉碎、病变、燃烧变形、混合、覆盖等特有的手法来唤起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全新注意,去感受平面状态下的立体感受。直观这些生活中的现成品变成发霉的毒物。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创作的装置作品有反应积极面的,有反应社会黑暗面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都反映的是当代大众的感受。

装置艺术品以社会化大众现成品作为基本的艺术媒材,有时意在通过把现成品所容纳、所关涉的场景作为基本的艺术媒介。更进一步地说,装置的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挖掘和寻找,探究它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具有存在物质材料的直接性。而与雕塑相比较,雕塑是一个逐渐形成和生长并转化成为现实物质到艺术实存的过程。即:

雕塑:材料改造/主观化作品

装置:材料挪用/观念化作品

任何装置,一旦它的内容被读懂了,就失去了重复观赏的意义。正如课本,读懂了,学会了也就失去了意义。

传统的架上艺术家以富有个性的形式语言,来负载自我情感或对事物的感受,这种形式语言体现了艺术家人格化的痕迹。而现成的材料因创作者的个性形式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一匹布、一件家具、一堆废铁还是一块石头、一只动物标本或是动物皮毛或是一片旷野林区,都与人类生活与社会意义相关联,装置艺术品对现成品的挪用与处理,是艺术家创造、赋予、超越的体现。

装置艺术材料的应用是开放性的,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日用品和工业用品),只要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意图,都可以作为作品的材料加以运用。装置对材质的要求仅仅在于某种质材是否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艺术家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对于这些作为媒介的材料而言,不需要考虑它们的体积、质量、肌理等因素自身的意义,而只要求它们是为大众习惯所公认的某种意义的体裁即可,并以此达到思维引导和传播的目的。综合的运用使作品涉及了艺术空间的扩展和新经验的综合,作品意图的呈现往往是暗示性的,作品自身因为种种可能性而变得陌生和神秘,其蕴含的不确定因素让我深感日常材料是可以这样用。选择日常的材料与复制的方法,尽可能减低技术。尽可能使自己保持客观和中立。让设想通过作品慢慢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杜桑》:(美)卡尔文.汤姆金斯著 李明星等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装置艺术论文篇4

无论是装置艺术还是展示空间的设计,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作者的情感表达给空间编造一个主题,营造一种胜于形象的人造艺术氛围,使观者的情绪受到感染,目的或宣扬一种精神文化或产生商业行为。因此,将装置艺术应用于展示空间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艺术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社会精神文化状态的思考,也是企业家对其商品的鼓吹和宣传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只有充分的理解装置艺术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作用,才能发现他们之间碰撞产生的美。

装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装置艺术的起源

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随着马塞尔・杜尚作品《现成的自行车》以及《泉》的问世,成功开启了立体派艺术的另一扇大门――“现成品艺术”。作品《泉》将小便池作为一种艺术品进行展览,让观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生活中最普遍的东西,由此物品原有的使用功能消失了,重新赋予了它其他的艺术含义。

有些人也称装置艺术为“环境艺术”,与 “波普主义”“极少主义”“达达主义”等艺术形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装置艺术与其它艺术种类表现手法不同,重点通过立体的装置形式来表达设计者对特定问题的思考。比如上海世博会上西班牙馆通过藤条与钢结构完成特殊的“篮子”结构,表达了设计者从自然到城市的设计思想,展现了设计者对可持续生态问题的思考。因此装置艺术是综合场地、材料与创作者情感的艺术。

2.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装置艺术颠覆了传统艺术,是对现成物品在一定时空中的展示设计。上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现代艺术展览,激起了很多中国艺术家对于装置艺术进行探索的激情。中国当代的装置艺术高度融入了民族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百家争鸣的博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义与解读。

装置大师徐冰的《天书》、蔡国强的作品《草船借箭》等不仅体现了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家对于传统符号运用的栩栩如生,而且体现了他们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和艺术精神。宫林以废旧报纸裱糊碗碟鞋子等,组合成的“媒体”装置,王天德在桌、椅等表面铺设染墨后的宣纸,命名“水墨菜单”,这些作品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民族性和现代文化深度。

现代展示空间中装置艺术的应用

现代展示空间的设计内容及其广泛,大到规模宏大的博物馆,艺术天堂的美术馆,大型购物广场等,小到橱窗设计,展示道具、展台展柜等。由于现代展示空间以商业为主,重点要突出醒目,引入装置艺术可以形象的体现展品的亮点,引人入胜。

1.橱窗展示中的装置艺术

随着人们对艺术要求的提高,观者对橱窗展示的展品以不能满足简单的形式的陈列,而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展示设计中通过装置对主题的演绎和运用,使得其主旨以更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装置艺术是橱窗设计有了更好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理念,使其设计空间与主题文化更加吻合。

英国建筑大师Zaha Hadid为香奈儿设计出Chanel Mobile Art基于大量的线性元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之感,展示出Chanel高端的前卫与优雅,传递出Chanel的神韵,整个装置重点体现出线条的流动与,既让人感觉到随意自在,有不失固有的节奏和韵律,配之以经典的黑白色调,完美的体现出香奈儿的奢华低调之感,强调了香奈儿的时尚与前卫之风。

2.博物馆展馆中的装置艺术

博物馆是具有收藏和展示功能的现代展示空间,其实质意义是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浓缩再现。与商业展示不同,博物馆展出物品与现代商业展示的商品不同,其展品更注重历史承载文明及文化意义。现代装置艺术的应用,更生动形象展现出博物馆展品的历史厚重感。

慕尼黑的宝马汽车博物馆是装置艺术博物馆的代表。它利用700多个可以被马达所驱动的金属小球布置了一个装置艺术品,金属小球可以通过移动组合成不同的造型,如汽车、水波等,宝马希望用这种装置艺术表现形态展示它在动力和造型设计方面的别具一格,整个装置的设计理念凸显了现代城市“交通复杂性”概念,完美的表现出宝马汽车的灵动与唯美,仿佛所有的宝马展车都在虚拟的空间中奔驰一样。

装置艺术与现代展示空间中的碰撞之美

艺术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出人们对外物的感受和体会,进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表达出来。现代展示空间艺术是通过物品外观的展示,表达设计者的思想理念,进而是观者有同样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即使观者能观其形,能明其意,能共其鸣。装置艺术有其独有的视觉与感觉冲击,成为现代展示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装置艺术和展示设计均是环境空间的产物,简言之,就是说艺术作品通过装置设定在特定的空间内产生一定的艺术意义。因此,通过展示与装置艺术之间的共同性作为总结,从“意”到“形”再到“鸣”这个过程,从主观意思的表达到通过形式来体现,然后让他人形成共鸣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成功性,进而达到艺术的升华。

结论

装置艺术与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碰撞在于对环境的特定需求,需要把艺术作品放置在一个情景中才能让人触景生情,才能有意义,有内涵。装置艺术是展示空间的体现形式,展示空间为装置艺术提供特定的环境需求,二者之结合展现出现代艺术之美,完美表达出设计者之思之感,更好的表现出艺术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社会精神文化状态的思考。

装置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装置艺术;大学校园;以人为本;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14-02

装置艺术起源于欧洲,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影像、文学等艺术领域,常利用不同类型的物体媒介通过概念实物化的艺术手段来传达其内涵,因而它也被众多当代艺术家所钟爱。它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挑战,通过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表明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界限的,是一种偏于实践性的艺术形式。景观装置艺术,是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具有独特作用的艺术装置,它是景观设计中体现某一特定主题的要素,是装置艺术与景观作品的融合,是诠释景观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景观设计与人们思想交流的一个载体,有助提升整个景观环境的品质。

大学校园是育人的场所,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物质载体,也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如何将装置艺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如何将装置艺术融入到校园环境和当地文化中,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1 装置艺术的现状

装置艺术源自20世纪60年代,自始至终都与环境艺术设计紧密相联。在现代欧洲城市空间中的装置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大多充满现代气息,比较成功的案例有: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荷兰鹿特丹的schouwburgplein广场等。同时还有很多雕塑、景观小品等也多为人所称道,如:英国利物浦广场上的《利物浦发声》的反射扩音装置、伦敦肯辛顿公园的《颠倒世界》的C形不锈钢装置、伦敦的《彩虹公园》等。以上的案例都说明了装置艺术一直与空间环境紧密关系,将装置艺术置于环境之中,才能创造出适宜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装置艺术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将装置艺术融合到作品中。与此同时,景观设计师也将装置艺术运用到景观环境设计中。随着高校的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环境景观的参与性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而装置艺术恰恰是景观的精神性、人文性的体现,装置艺术可以将校园景观体现的更直接、更具体、效果更佳明显。

2 校园装置艺术的重要性

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可以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使观者切身实地的参与到其中,其参与性与互动性是设计重点。

校园景观设计只有形式美和流行的风格是不够的,应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色及氛围,很多校园景观做的很有形式的美感,看上去更像是城市景观或大型企业工厂,但没有校园识别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校园景观主要服务于学生,是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等要求的具有公共性的场所,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相一致的使用功能,使用人群――学生是校园景观的最大特点。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路线和活动特点,从而设计合适的装置艺术景观来满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需要,协调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关系,提高审美。其次,要把地域文化作为装置艺术景观的发展方向。大学校园的建设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建设过程,其校园环境特色直接反应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点,与地方文化向结合能够更有效的突出其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在校园的装置艺术景观塑造中,以学生为本、融入地域文化是今后的发展主要方向,以传统的文化轴线为传承能使校园保持更加持久的文化魅力。

3 蚌埠大学城校园装置艺术景观现状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走访了蚌埠学院和蚌埠医学院2所地方高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蚌埠地区校园装置艺术景观的现状。

(1)蚌埠学院的装置艺术是最丰富的,也是最具有历史内涵的,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一是休憩设施。校园中随处可见到座椅,很普通的装置艺术却也很实用,不仅可以休憩,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个小环境;在湖水景观旁有一个廊架,廊架旁种植攀爬类植物不仅使廊架美观度得到提升,并且可以让学生在炎炎夏日有一个可以休憩庇荫的地方。二是文化展示牌。在图书馆报告厅门口设置了一个报亭,也许实用性不是很强,但是很有历史沉淀感。当然,也可以作为学生获取外界知识的一个渠道。在校园的一些重要路口还设有一些路标指示牌,这些路标指示牌可以给初来学校的学生一些比较立体的指示,当把指示牌做的更有地方特色一点,会使之不仅有实用性也更具有美观性。三是自行车停车位及雨棚。学校里面有专门修建停放自行车的车位,一方面可以让自行车有序停放,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自行车被盗的几率。在学生宿舍门口为自行车修建的遮阳遮雨棚,很有人文性,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四是照明设施。作为校园随处可见的灯柱,是随着区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灯柱,如图书馆前的具有淮河文化的灯柱,能够将淮河文化融入到校园装置艺术中会让其更有历史沉淀感。五是雕塑。校园中设置了一些石雕和不锈钢雕塑,有抽象的,有写实的,有的在很显眼的位置,有的需要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它的存在,几乎与环境融为了一体,让人有一种想去找寻发现它的冲动。

(2)相对于蚌埠学院来说,蚌埠医学院只有很少的校园装置艺术,并且不能突出它的作为医学院的一些校园特色,而且在植物景观上略显拥挤。蚌埠医学院的校园装置艺术不是很有特色,拿路灯来说,路灯的款式几乎都是一致的没有特殊性,而且在色调上以白色为主,时间久了以后会有一种陈旧感,不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但是它有一个装置景观亮点是一个亲水平台,湖中有养鹅,并且有平台和水接触,这样有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感觉,很具有亲切性。

(3)蚌埠大学城当中蚌埠学院的装置艺术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能够很好地和自然和人融为一体,不仅有景观的人文性,而且也有景观的艺术性。蚌埠学院的装置艺术也能够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人文性。相比较来说,蚌埠医学院的校园装置艺术稍加欠缺。一些装置艺术只有单纯的实用性而不能突出作为医学院的特色,使得该学校的定位也不是很明确。

4 总结

校园装置艺术景观可以没有国外的装置艺术那么超前的设计风格和造型,但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承担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重任。因此,必须在注重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大学精神的营造。从学校整体大局考虑,既反映学校形象又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将文化融入装置艺术景观建设中,体现校园文化,传承地方历史,展现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伍迪.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2]王庆雨.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6.

[3]陈慧云.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创意――以芝加哥千禧公园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2/01.

[4]陈子归.互动装置艺术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思考[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4.

[5]简坡,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2005/01.

[6]陈新生.欧洲城市公共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7]张松.v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装置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艺术形态;装置艺术

1 新媒体技术的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G・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来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明显的开放、共享、兼容的特征,它几乎包含了所有影响当代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的技术和媒介。

西方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曾提出“环球村”这一思想,他认为当今电子媒介使得信息传播速度突飞猛进,全世界重要信息通过电子媒介已经能够实现同步共享,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已经不复存在,整个世界“越来越小”。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例如,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声光在内的数字技术不单是新媒体的核心,同样也是新媒体技术的核心所在。新媒体技术便是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以新的媒介为载体,让普通大众能够接受并应用,作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媒体技术。

2 新媒体技术语境下当代艺术形态的表达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艺术形态从一开始便不是单一存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艺术实践的增多,创作经验的积累,艺术形态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艺术形态会随着社会、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形成新的艺术形态的同时也对旧的艺术形态进行改变、丰富和再造,人们的选择也会更加多样化。

温德汉・刘易斯曾说过“艺术家总是从事详细撰写未来历史的工作,因为只有他才能察觉当前的特性”。这就说明艺术家们在面对新技术来袭的时候,能够在潜意识里把自身的创作行为和当前新知识间的步调相协调、统一。当今,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家们在适应新变化的同时,艺术形态在创作过程中的表达也随之发生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新媒体艺术,它是科技和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此后,在创作过程中,单一的艺术形态已经使人们感到乏味,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恰好为艺术形态的表达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更倾向于综合、全面、多元的形态,人们的创作想法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实现,使得艺术形态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新媒体装置艺术则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

3 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指艺术家利用特定的时空环境,有效地选取、利用、组合和改造人类生活中的物质消费品与文化实体,创造具有人类共通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形态。[2]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装置艺术与传统艺术相分离,更加明确地显示出自身表现形式和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并且向着新媒介、新观念、新形式的创作模式继续迈进。新媒体装置艺术则是新媒体技术与装置艺术间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根植于数字技术、多维的新兴艺术形态。

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新媒体艺术使得在纯艺术世界里“走失”的趣味得以重生。致力于推动互动艺术发展的艺术家们在新媒体装置艺术的创作中开始大展拳脚,新的一批艺术品的完成给艺术爱好者们一场前所未有的震撼,大量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作品呈现更为多元化的面貌,受众在与作品互动过程是组成作品的重要部分,对作品完整度的实现起重要作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使得多样的新媒介在新媒体装置作品中得以应用的同时也展现了其多元化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

互动装置作为新媒体装置艺术众多艺术形态范畴里的其中一种,是最具有前景和潜力的艺术类别,基于交互技术的发展,互动装置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互动装置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早期的交互设计所应用的技术相对简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新媒体装置艺术中交互技术也逐步得到提升,同时,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也有赖于各种硬件设备的更新。

人机交互技术在互动装置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交互技术正在向多媒体、多通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人机交互的技术与设备也层出不穷。例如,实现跟踪技术、表情识别技术、手势识别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互动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正是由于艺术家们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探索、研究以及尝试,新作品才得以不断涌现。

201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编码与解码――国际数字艺术展”中,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在许多新媒体装置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部分作品通过强调观众的参与,与展品互动,因而延伸了作品的变化,使作品更加的完整。例如,荷兰设计师达恩・鲁斯嘉德的作品《沙丘》便是一种互动回应装置,当观者穿行于作品之中时,它会做出反应,它用LED-7点亮的芦秆对观者的运动和触摸做出反应,营造出一种千变万化、让人沉浸其中的环境,轻抚芦秆与作品互动。

装置艺术作为艺术而言,形式的应用永远是由要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选取的。装置艺术设计中交互技术的选取以及应用也是由创作理念所驱动的,也就是说一旦技术在作品中失去了实际的作用,那么它便不具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如何根据作品要表达的内容,适当、巧妙地选取相关的交互技术对作品内容和意义的展现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交互设计必定会有助于作品的艺术内涵的表达。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的创新,在无时无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科技与艺术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得他们彼此间相互依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装置艺术也将处于不断创新更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新媒体艺术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技术对新的艺术形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2.

[2] 马晓翔.新媒体装置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4.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0.

[4]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 林迅.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6] 陈晶.艺术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7] 徐樱.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文化传播的影响[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0.

装置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 装置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观念为先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198 文献标识码:A

1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基础

装置艺术作为一门非常灵活的艺术,它不仅回归自然进行取材和创作。而且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现成品,是一门回归艺术本质的艺术。当今社会不安全感的泛滥和精神的缺失使理想与心灵渐行渐远,而装置艺术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们进行精神抚慰的一种艺术上的尝试,是一个从文化方面调动社会公众对社会建设进行参与的精神动员。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装置艺术就要在协调好东西方、地域性、城市间、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清楚地认知当地文化和区域特点,与城市景观和谐相融,参与城市景观的建设。在装置创作之初,就应该考虑与城市设计环境相得益彰。

装置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推动不仅表现在改善了以往单调的城市空间设计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表现在它提升了公众的审美意识与环保意识,推动人与人的交流。装置艺术给公共环境带来的多方面的效果和利益使它在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装置艺术的应用模式也会丰富着城市环境,它的艺术平民化的艺术理念将在空间设计的土壤中得到广泛呈现。

2装置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方式

装置艺术设计师将人类活动中的物质材料经过设计创作出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特定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它是一门综合的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艺术规律发展的影响。装置艺术对社会的关注、文化的指向、情感导向、题材、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也推动了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断发展,二者在内涵上也有共同之处。

3装置艺术材料多样性的结合

如今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它蕴含着亲切的手工和艺术家的智慧,更多的是由于它包含了时代特色和公众的期待。随着设计语言的不断延伸与拓展,越来越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这一点在装置艺术中运用的丰富而广泛。艺术家将现成品拼接、挪用、进行重组之后赋予新形象新的涵义,并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如雕塑、建筑等,这种一次性的创作更重视造型的涵义而忽视了材料语言。设计者也习惯用坚硬的材料进行创作,也使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比较单一。而装置艺术与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的时效性和“完成感”。其最大的特征是物的拼置。日常生活用品、媒体、拼贴等都可以作为装置艺术表现的媒介。这些特点也会使作品不能够长期保存,自然的空气、水、气味、声音、光照以及自然的元素,音乐性因素、戏剧性因素也都可以成为材料,甚至观众也可以作为一个美术素材来处理。

装置艺术与城市设计相结合产生的效果是:城市空间设计可以用装置艺术的形式概念进行创作,将环境理念通过公众对作品的感知和深入解读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此达到之前景观设计无法解决的层次,可以将设计深入人心。

4装置艺术创作手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装置艺术是一门开放的艺术,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背景是宽敞的,材料的使用也是创新的、可变的。根据场地的需求或艺术的偏好可以随时变动,转移、收藏。在装置艺术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是把现成品在特定场域进行重组拼置。篡改、置换也是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原有物品进行变形、裁剪、添加等形式对现成品和原材料通过变换形态、重新组合进行创作。转化、再生将传统资源运用到新的创作之中,从形式和语言的角度来创新。

现成品的组合方式有很多,打破或者切开原有完整的物体,将其位置转换、单独物体重复或按规律堆积、扭曲、拉伸、挤压等方式改变物体原先的样貌等方式。装置艺术就是将这些元素构成的张力正是来自它独特的空间秩序,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装置艺术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强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带给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的思考。

装置艺术论文篇8

丝绸材料潜在的文化内涵及其独有的中华民族特性决定了它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必然会因它的这种特质广泛应用于装置艺术中。中国装置艺术的民族的特色,不仅是指长期流传下来的装置艺术纹样和图形等装置艺术文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装置艺术中的民族性,而丝绸材料完美的诠释了这点。

丝绸材料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意象载体,是千百年来文化,思想的沉淀结晶。这一点决定了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可增添装置艺术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意象,弘扬民族个性,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国特色装置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世界装置艺术的艺术形式。

丝绸的内涵

本文希望通过论述深入了解到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应用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如何把丝绸材料的文化底蕴渗透于装置艺术中,使其更好地展现装置艺术中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丝绸就是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纺织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原料的创新, 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汉族劳动人民首先发明并用于大规模生产的丝绸, 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业的现状

丝绸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华夏文明的见证和骄傲。在新世纪,丝绸又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内涵,传统而又现代的技术演绎,使丝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然而,中国在开发丝绸产品的多元化及其多样性方面与世界纺织技术先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革进程中,需要进一步积极拓宽“丝绸之路”乃是当务之急,更是必由之路。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继承扬弃与创新,将装置艺术与丝绸结合,注入新的现代的装置艺术理念,使丝绸装置艺术在现代的生活中更具有实用性。并且丝绸装置艺术材料的天然性,符合了当今人们追求环保、回归自然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与时代的发展方向。

装置艺术的内涵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装置艺术的现状

装置艺术在中国具有太多的特殊性,从装置艺术家的身份到装置作品本身被观众和收藏家接受的程度,似乎都仍然在一个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制造了一个装置艺术的尴尬角色。究其原因:一方面,装置艺术本身的语言方式没有彻底的更新,另一方面缺乏问题意识。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很少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而是多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范围内,起点是日常经验,落脚点还是日常经验,这样就很难有超越。因此,将丝绸色彩、质感充分运用到装置艺术中,给装置艺术手法上进行创新,从而带动装置艺术的发展。

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

1.丝绸材料的色彩特征

丝绸的色彩包括它的固有色彩,即自然的、天然的色彩;人为色彩,即人工色彩,人们经过染色工艺的加工和设计,进而赋予丝绸新的色彩。

丝绸的自然色彩主要是丝绸清新淡雅的固有色,它是由蚕吐出茧丝的颜色来决定。不同种类的蚕吐出不同的丝,由此制造而成的丝绸,其色彩的外观性能等也有细微的差别。通过生物技术的引导,转基因荧光彩色丝绸的出现使丝绸在色彩的设计表现上更加的流光溢彩。

丝绸的人工色彩主要与其染整工艺密切相关,丝绸获得染色的途径、方法和种类,以及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染整技术影响着丝绸的染色工艺与丝绸的人工色彩。

2.丝绸材料的质感特征

丝绸的质感是指丝绸的材质、质地、质量带给人们的感觉,它主要与蚕丝或人造丝绸的结构性能、精炼工艺、整理工艺等相关。丝绸表面纹理的构造组织主要与经纬线交织的工艺等相关。因此,丝绸的质感影响了丝绸带给人们的感觉特征,特别反映了丝绸带给人们视觉上的观感和视觉上的质感。通过丝绸质感的特点,运用到装置艺术中,可以提升丝绸品质感的同时,丰富、增强了丝绸质感在装置艺术设计应用方面的表现效果。

3.丝绸材料与装置艺术的结合

传统装置艺术作品选择的材料多是以常见的石材、木头、玻璃、金属等,就材料本身的表现力而言,给欣赏者的感觉大多带有冷漠的倾向。

选择丝绸类柔软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和探索传统装置艺术材料以外的其他材料在装置艺术作品中能够具有和提供的与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对装置艺术作品的新的诠释的可能性。从丝绸类材料的质地方面去考虑,选择这类材料进行装置艺术作品创作,正是由于丝绸类材料较传统硬质材料在表现力方面更为柔和,可以给人带来亲切感。而丝绸作为一种创建的服装材料更会让创作者和欣赏者有熟悉的感觉,能够通过观众欣赏作品的过程,拉近观众与作品、观众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欣赏着也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可以更深刻的感知作品。

泉州布雕装置艺术作品《印象中国》亮相法国巴黎时,使整个装置艺术领域眼前一亮。作为第一次将中国传统丝绸材料与装置艺术结合的产物,作品将中国传统的绢帛丝绸艺术和当代装置艺术完美结合,表现了中国传统丝绸类材料的独特魅力及东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也由此开启了中国装置艺术界的丝绸风潮。至此,丝绸作为装置艺术领域中一种新兴材料,成功被装置艺术界所接受,并被艺术家应用于大量作品中。在丝绸类材料为装置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的同时,装置艺术设计也同样为丝绸类材质开启了新的发展方向。

4.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

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现代艺术中使用丝绸是最具说服力,最打动人心的,原因是它所传递的情,只要置身其中,你会被它五彩斑斓的色彩所吸引, 被它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所感动,丝绸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在装置艺术风格中,耐人寻味,处处体现了传统风味的情景融合。

如图1是如诗似幻“锦绣”展上的作品“锦绣梦想”,作品通过中国的丝绸文化来演绎装置艺术。将丝绸类材料运用于装置艺术作品中,借助材料自身的薄厚、光感、柔软、丝滑等特质与性格,与作品结合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极具传统东方美。丝绸与作品结合后,整体造型华贵却不奢靡,既有良好的弹性、强度和柔软的手感,又拥有珍珠般绚丽多彩的光泽,点缀的恰到好处,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朦胧美和抽象美。同时采用色彩讲故事的形式,将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内涵隐藏于丝绸材料之中,并不直抒胸臆,半遮半露。如同害羞的少女,将姣好的面庞遮蔽于朦胧的丝绸之下,让人似见得,又似见不得,娓娓道来丝绸是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

结论

丝绸材料已经融入装置艺术设计潮流的大队,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材料在保留原有材料特征的基础上,应当重点从丝绸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方面进行新的设计、研究与探讨,从而提炼出更富有装置艺术设计形式和包涵文化内涵的元素,使设计出来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又富有现代风格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丝绸材料在装置艺术中展现出丰富的设计表现力、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和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上一篇:插画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西方美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