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19:32:02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篇1

纯粹的动漫艺术形象的美术技法讲解,将使得基础美术教学成为普通的技能培训,结合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相关拓展、评述是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并值得探索的道路。

1.动漫艺术作品辩论

利用辩论法提高学生对动漫艺术欣赏的认识能力。那么,何谓辩论呢?辩论是辩论双方用一定的理由及观点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相互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美对我们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情感,而辩论可以很好的强化这种情感,提高欣赏动漫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动漫艺术作品欣赏,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找出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采用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动漫艺术评述。

2.动漫艺术作品解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具体分析国外动漫作品中的审美风格,引导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形式、色彩表现等,并感受作品中含有的独特艺术元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思维的主体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教育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平等地、民主地共同研究、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

(二)动漫艺术教学在“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分析

1.目标

第一,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动漫艺术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深藏在形形的动漫艺术影像背后的不同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培养学生对不良动漫艺术现象与作品的批判和反省的能力,通过批判和反思,进一步建立对优秀动漫艺术的认同。第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动漫艺术教学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了解中外动漫艺术发展概况。通过动漫艺术欣赏逐步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中国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责任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第三,逐步提高动漫艺术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对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漫艺术审美能力,并能独立对动漫艺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价值定位

在基础美术教育“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动漫艺术教学,不仅仅要“欣赏”,更重要的是“评述”。这里的“评述”是建立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上共同参与,并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气氛中,学生以自己欣赏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坦诚的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以此加深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批判意识,建立属于自己的动漫艺术审美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漫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精髓。

(三)结语

中国动漫艺术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动漫传统,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更需要通过基础美术教育不断解读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拓宽动漫艺术的创作思路,创造出民族与世界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呼应的优秀动漫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篇2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笔者认为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

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法西斯战争阴影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

其次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发表见解前,首先要扭转凡是课本上都是正确的“被动式”观念,让学生清楚教材编著者的观点与思想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全面的。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总之,只要教师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总之,要改变当前美术欣赏课的不良现状,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 教学理念,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欣赏 兴趣 修养 创造 反思

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觉、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知识的过程。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评价及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开设高中美术欣赏课,主要为了让学生在面对中外优秀绘画作品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能学会感悟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精神涵义,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去实现。

“艺无定法,道可旁通”告诉我们,对于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参预的过程,人文、地理、历史科技相互交融。我们要抛弃“标准答案”有些教师往往在作品分析中坚持自己或课本的答案,故而通过暗示引导使学生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种给作品贴上标签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下会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怀,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引进与美术有联系的事物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这样触类旁通,穿丰富的百科知识,不仅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但要适度。比如掺加一些小故事,这样会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只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对画面的故事情节大谈阔谈,一旦开始分析作品却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样容易主次不分,这种“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而不能进行深入的剖析,故而无法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低估,更是对学生惰性的一种纵容,所以我们要以故事为引线调动他们的兴趣,掌握对作品的赏析理论才是重点,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我在讲中国古代雕塑时如图:

把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作为重点,讲课时首先把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霍去病这个人物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营造出课堂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再介绍该作品的技法特点:线刻、浮雕、圆雕相结合,道家认为:形而之下谓之器,形而之上谓之道。所谓大音希声,大相无形,至乐无乐,大美不言者也如同中国画的“写意”。戏剧的“象征”等等。通过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了解了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的艺术特点,也进而让学生体味到中国艺术的一种整体风貌,固然会牢记于心。高中美术教学要淡化理论的灌输,要从实际出发,围绕理论知识来赏析各类作品,诸如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艺术语言,媒介材料等,谨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主要有三种: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自由欣赏式主要是学生自主的进行赏析,没有理论的引导,较盲目,无所适从,往往适得其反,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理论阐述式主要以理论为主,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学生很难吸收,致使也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欣赏启发式则是前两者的结合,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讲解、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这就组成了“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这一切的引导和提示必须要求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并且要把知识点进一步延伸。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才能有感而发,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此外还要多思考,多交流。课程教学中也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还要配合自己的动态手势,做到声情并茂。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教师始终要明了自己是课堂的支配者,必须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人们开始作出反思,主要针对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学习,加深其对艺术、历史、文化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并能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极力的影响着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并促进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赵利.浅议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1.

[5]刘争鸣.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综合性问题[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篇4

实际上,“艺术能够做什么”就是从“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中解析出来的:艺术可以像镜子照出物体一样来模仿世界,让观赏者在对艺术的欣赏中认识世界与感受世界,所以艺术可以被看作是“镜子”;艺术是艺术家真情流露的场所,观赏者可以通过它感悟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所以艺术可以像“灯”一样让那些原本处于幽暗混沌之中的事物自己显露出自己真实的面貌;艺术记录了艺术家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与方式,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家园,所以观赏者可以通过欣赏艺术进入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自由无羁的审美时空……可见,事实上,“艺术能够做什么”就是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艺术功用角度进行的深入理解,所以,对“艺术能够做什么”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艺术是什么”的回答。

那么,如何来回答“艺术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呢?“艺术能够做什么”实际指的是艺术作品能够对鉴赏者产生什么效果的问题,也就是说,当鉴赏者直面艺术作品的时候,艺术作品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本书就将“艺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直接转换为艺术作品能够对鉴赏者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问题,由此它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艺术鉴赏问题展开了分析。

按照现象学的分析方法,鉴赏者欣赏艺术作品的第一步应该是鉴赏者通过审美感官来感受艺术作品的外形,本书称之为“忘情于声色之间”。本书指出,艺术鉴赏活动是一种具体的面对鉴赏对象——艺术作品的活动,而艺术作品是直接诉诸于人的审美感官的,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外形、材料。一件艺术品要想深切地打动观赏者,它的外形、材料首先应该具有感官美,因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够引起强烈的感动,而且只有当我们被引起强烈感动的时候,艺术品才能够吸引我们,使我们更深入地欣赏下去,进而逐步挖掘到艺术品在各个层次的审美价值。

我们在充分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等因素之后,就进入了鉴赏活动的第二重境界:幻象的世界,作者将此描述为“近在咫尺却伸手不及”。本书提出,艺术品之所以能够造成审美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借助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创造出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不可接近的神奇幻象。艺术中的幻象是多种多样的,绘画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空间”、音乐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时间”、舞蹈等造型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这些幻象构成了我们真正的审美对象,吸引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向幻象之后的深层意义开掘。

当我们真正面对艺术的幻象,并开始沉溺于其中时,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就开始了。本书提出,鉴赏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透过由作品材料和作品外形组合而成的幻象,去领略艺术作品的意义层面,即去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精神、思想方面的内容。虽然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十分复杂但并不是不可以被解释清楚。当我们进入鉴赏活动的第三重境界时,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活动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理解与欣赏的前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如前所述,在鉴赏活动的第二重境界:“幻象”的世界中,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音响节拍、形体动作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不可接近的神奇幻象。这就意味着,艺术作品同艺术作品所模仿的现实中的实物有联系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书指出,实际上,所有的艺术成品都离不开一个或隐或显的“画框”,这个“画框”就是提示艺术幻象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界限的分界线。这个“画框”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面对的审美对象是一种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幻象”。这样一种“幻象”根植于作品创造者的创造活动,并间接来源于创造者的现实生活及其历史、文化语境。所以,对这种“幻象”进行欣赏的规则、惯例同理解现实生活的规则、惯例有联系,但又十分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艺术作品是创造者在理解和升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结果。本书将此称之为“我手写我心”,“写”当然是指创造的意思,而“心”则是指作品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等精神因素。可见,创造者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体验、感受与思考融入了艺术作品,这就为艺术作品赋予了情感与灵魂。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深刻感受到艺术作品中所蕴蓄的这种情感与灵魂。

按照本书的分析,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第三重境界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情感层。本书提出,艺术作品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通常都带有强烈而丰富的情感因素,创作者的这些情感因素沉淀、蕴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情感层。情感是一种十分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因素,然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同日常生活的情感却是不同的,作者借用形象的比喻论述说:“哭泣的儿童不是艺术家”。艺术作品所蕴蓄的情感不是日常生活情感的直接释放,而是一种经过了艺术手法处理的情感,也就是说,是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出现的情感。在这种包含情感的艺术形象面前,鉴赏者未必会受到直接的刺激和感染,而是处于一种既投入又超然的状态。当欣赏者沉浸在一种既投入又超然的状态中来欣赏艺术形象时,鉴赏活动第三重境界的第二个层次:人生体验层就出现了。作者说,当人们沉浸在艺术作品的情感氛围中时,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就会被唤起,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和领悟也会被激发出来。我们知道,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并不是单纯地对现实的实物进行复制和翻录,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生命的思考、感悟同情感一起都灌注到所创作的对象之中。当欣赏者沉浸在艺术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时,艺术家灌注到作品中的体验、感悟、思考就随着情感一起被呈现在欣赏者面前,从而引领鉴赏者进入到了创作者更深层的精神世界,这一精神世界就是人生体验层。然而,当鉴赏者进入人生体验层之后,他们会发现,艺术家的作品固然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但作品所含蕴的精神世界并不止于此,其中还包含了一种超越于艺术家思考与体验之上的精神因素,这就是艺术家本人的价值理想。艺术家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他在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无论是艺术家的情感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归根到底都要受到这一价值理想的决定或影响。作者说,对理想世界的营造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目标,而反过来,记录和展示人类理想世界的最佳领域就是艺术。并且仅当欣赏者充分领会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之后,才会理解艺术家的价值理想究竟是什么。而只有当鉴赏者理解了艺术家的价值理想,他才会明白艺术作品真正要表达什么。

鉴赏者可以随着对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理解与感受,进而理解与感受艺术作品中所蕴蓄的情感与灵魂。然而,我们对这种鉴赏活动的理解却不能理想化。实际上,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并按照艺术家的创作顺序来理解作品,这只是鉴赏活动在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的鉴赏活动中,鉴赏者不可能每一步都完全严格地按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欣赏作品。作者解释说,就现实的鉴赏活动来说,不同的观赏者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观赏心得是不同的,有的观赏者可能会达到艺术作品的最深层境界,理解到艺术家本人的价值理想是什么;而有的观赏者则只会止于“幻象”一层,把握不到作品的深刻寓意,这并不妨碍对作品的欣赏,不过这种欣赏只能停留在鉴赏的第二重境界。即使同一位观赏者,他与观赏对象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不同的观赏情境发生变化,比如,同一部艺术作品,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可能只是被其优美的线条、和谐的色彩或是悠扬的旋律所吸引;而当他渐入中年,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他才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这部艺术作品。所以说,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会变的,变换的只是观赏者的心境,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也将鉴赏活动第三重境界描述为“‘我看’还是‘看我’?”。

综合本书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将它的艺术鉴赏理论总结为: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有三重境界。在第一重境界中,鉴赏者只会注意和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外形、材料等纯粹的物质因素;在第二重境界中,鉴赏者就进入了由艺术作品的外形、材料所创造的看似真实,实则虚幻的“幻象世界”;而在第三重境界中,鉴赏者则通过在艺术作品中与艺术家的交流和对话,逐层领悟到艺术家灌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以及他的价值理想。当然,在鉴赏者进入第三重境界时,鉴赏者自身的创造性也不可被忽视,这一创造性是不同鉴赏者以及同一鉴赏者在不同时期面对同一部作品得出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篇5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5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改革。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美术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教师是构成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传递文化信息的角色,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那么就很难在新课程理念下带好学生了。因此,美术欣赏教师应该充分的掌握美学、艺术理论、中外美术甚至是哲学、历史。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引导学生去关注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文化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是美术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美术欣赏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化教育学科。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和其他的艺术比如说音乐、戏剧、影视之间是相通的,都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所以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艺术素养,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通过阅读美术作品、听艺术讲座等多种渠道来获得更多和艺术相关的知识。

第二,新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比比皆是。美术教师应该以一种现代文化的心态去了解和接纳这些作品。形成一种包容的审美文化态度。通过多渠道接受美术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参观重大展览、博物馆等。这有助于开阔艺术视野,提高鉴赏能力,更加的理解艺术作品。另外,还要通过积极的探索和交流来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以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第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美术史、历史学、美术基础等基本的理论知识素养,通过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加强对美术学科的了解。

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传统的美术教学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而经过课堂教学改革后的现代美术教学则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现代的教育技术集图像、动画、文字、声音等各种功能于一体。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给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课堂变的更有趣,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艺术中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更多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欣赏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时,光看课本中模糊的作品的话,是很难揣摩出人物特别是叛徒犹大的内心活动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大的、清晰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辨析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了。又如,在分析浪漫主义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区别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充分的领略浪漫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分辨出它们的不同特色。在唯美的作品中深刻的理解浪漫绘画和古典绘画的不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理念下,运用教学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才能凸显教学中融入多媒体的优势。才能将现代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推动美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可分为自由欣赏式、欣赏启发式和理论阐述式三种形式。自由欣赏式是指教师在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做任何的指导,这种缺乏理论指导的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论阐述式是指学生跟着教师对作品的阐述来欣赏作品,这种方式没有把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考虑进去。而欣赏启发性则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它是以教师的指导为辅,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通过提示、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欣赏作品,必要时参与到分析中来。这种从寓教育于欣赏中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十分有利。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欣赏主体可以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直观感受、参与分析和比较评价。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作为初步印象,在感受之前教师不应对作品做任何阐释,避免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第二阶段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完主观感受后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体裁、题材、风格、机理等内容,然后进一步的研究作品的形式和思想内容,最后引发学生对作品内涵和艺术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在欣赏作品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感知作品、分析作品、从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欣赏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比较来更加深刻的认识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新课程的改革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积极的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俊堂.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2]高东梅.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篇6

一、充分认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写好相关的教案,并将收集到的、要欣赏的作品选好分析的题材和内容。但由于课时等原因并不能将每个作品逐一地、详细地鉴赏,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或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哪些作品需要重点分析,哪些只需要作初步了解,哪些需要学生参照课本或是资料来对作品进行鉴赏。教师可将众多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作为要分析的类型,选择该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设计。

二、充分发挥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欣赏云冈石窟的时候,通过民族要素来分析其雕塑特点,是可以看出雕塑在民族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可分析如下:

1.我国大多数的佛像都是清秀的鸭蛋形的脸型,这是中国的传统喜好,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

2.飞天的姿态和飘带的形状与汉画中的舞伎的风格是相同的,其衣纹反映了中国北方的实际生活。

3.石窟中的菩萨都是庄严而又祥和的,而飞天则洋溢着悠然之趣,这是古人所信仰的神仙模样。

4.石窟里的浅浮雕比较圆滑,平面上多刻有阴线雕刻的,这些都体现着汉代石刻的演变痕迹。

云冈石窟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的代表之一,由此可以看到雕塑艺术的发展渊源和成就。

三、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教学美术欣赏时一定要切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例如在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

师:这是达·芬奇的作品,谁知道他生活的时代?

生:文艺复兴时期。

师:不错,看来大家对达·芬奇还是有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知道是谁出卖耶稣的吗?

生:(讨论)犹大。

师:(呈现作品)那我们来看看这幅画,这13个人中哪一个是犹大?

生:(激烈地讨论)

师:画面中光线最亮的位置是耶稣,犹大在人群中,背景是最暗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要突出某一个人啊?

师:(引导学生)这幅画作者是用三角形来构图的,将门徒分成了四组,每一组都以三角形分在耶稣的左右,12个人的手呈现的不同姿势将各个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对称的统一体。作品抨击背叛,颂扬真善美。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作者创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情节,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欣赏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询问怎样欣赏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引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欣赏作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或情感,还为教学增添了魅力。在欣赏教学中,可用“空白”的艺术理论来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所谓的“空白”原来是指作品中没有画出来却是要向欣赏者暗示的部分,在教学中则是指没有明确讲出来的部分。例如在国画的欣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部分:

师设疑:怎样去认识一个人?

生:内在的品质和外表?

师引导:观画如观人。

然后让学生在之前欣赏过的几幅作品中,总结国画的内在神韵、外在的笔墨的欣赏品评的标准,以教师引导为主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留出“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不教之教的目的。

再如,在现代艺术的欣赏课中,教师可将某些实物(如壁纸刀、垃圾桶)带到讲台上,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优秀设计,接着举出一些反例(如城市垃圾箱)并质疑:评价优秀的设计或拙劣的设计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来讨论现代艺术设计是怎样体现人文意识的。由于现代艺术设计与生活比较贴近,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让学生自己去欣赏。采用“空白”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到此类欣赏方法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宜扶.浅谈高中美术课欣赏教学[J].新课程,2010(12).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篇7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

1.感知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由于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与不像”,“画得时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是美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从中能够反应艺术家的表现技法、艺术功力以及艺术创作思想,是衡量作品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所以说,美术欣赏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教学的必要任务之一也就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美术的表现形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点:

(1)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类别,该类美术作品的一般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如绘画与雕塑,中国画与西洋画,都是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的。

(3)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写实、抽象、变形怪诞的造型,强调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感受其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倾注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仔细剖析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教师可先简单向学生讲述一下宗教故事,内容是因为犹大的出卖,先知的耶稣知道自己受难将至,于是在晚餐上对他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已经出卖了我。”之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有的猜测,有的愤怒,有的哀叹等,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的阐述,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分析作品表现什么,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作者希望借此来表达射什么,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外,揭示一特定的主题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体现。如中国画、古代陶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学生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和审美情感的升华。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表达感受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写出自己得感受、体会,进行书面表达,同时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师和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老师来说是赏析。“学”是“教”的出发点、根据和归宿。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一系列审美活动。

1.教师应当注意

(1)教师是勾通学生与美术作品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地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意图、过程、社会背景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应当尊重学生自己得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也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表述。

(2)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情。欣赏作品始终是随着欣赏着的情感,教师讲述往往带有自己得感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述,应较为客观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讨论,产生自己真实情感,达到真切的审美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要熟悉教材,分析教材,提炼出知识点,设计好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与思维进行能动,积极地再创造,丰富作品的内涵。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欣赏内容和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维。通过问题回答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思维,使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使教学更具有个性特色,更富有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好。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赏析,学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有限,见解、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的,肤浅及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地、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作一些适当的提示与补充,勿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是不唯一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5)教学的每个步骤,要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水平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注意学生的“可教性”和“可塑性”,因材施教为教学基本原则。

2.学生要注意

(1)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作品,收集信息,适当作好笔记;(2)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联系实际,积极想象思维,敢于发表自己得看法、见解;(3)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想象,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辩论,尊重他人意见,取经验之不足;(4)学习写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体会、评价,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篇8

关键词:绘画欣赏;美术教育;陶冶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逐渐演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又一产物。相当多的一部分家长抱着升学第一的观念,扭曲了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更多的学生无视美术欣赏作为一门开阔高中生文化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些更使人修身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堂完整的美术欣赏课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对理性知识以外的知识建构以及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应试教育的纠错

美术欣赏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平民性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人文关怀、意志力等的润泽、陶冶与开发的行为。美术文化既是一种满足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性养料;又是一种激励人类勇于创造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指导性理念。柏拉图认为,艺术美能培养人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情调,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视觉审美享受和了解美术知识文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

情趣。

众所周知,将来从事美术事业的人毕竟不多,培养一个专业的画家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国人喜欢讲传统,传统就是世代相承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包含宗教、道德、思想、艺术等。艺术作为传统的一大类别,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传统美学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史,而延续艺术传统的方式正是艺术的教授,并且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更好地探究。因此,美术欣赏是情感的释放,是对传统的解析,是应试的对立,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教育更不只以单纯的升学为目的。

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

当下,我们的艺术正在被同化,艺术教育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由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迅速转向西方近现代艺术教育,大多数学生为了升学考试,已经忘了中国画的特点、分类,甚至是毛笔该怎样拿,也不知道二胡三弦到底有几根弦了,因为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教授的是怎样画素描,怎样画色彩,音乐教育教授的是怎样摆弄西洋乐器,有多少人还在乎中国画的散垫透视法,有多少人还在学习民乐。因此,扛在我们中学美术教师肩上的任务更重了,我们要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引领学生,唤回失去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精神。而美术学习是以美术作品为中心,美术欣赏课就以展示优秀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观察,并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审美意识赏析艺术作品。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中西美术作品比较,向学生讲授中国画的分类、技法、工具、简史等知识,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中国画的特点及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西方艺术发展史漫长,形成一套完整的西式教学模式是历史的必然,我国与西方国家历史背景不同,我们要在“拿来”的基础上走本民族的艺术教育路线。因此,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以平视的视角观赏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

三、对艺术教育弊端的解析

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弊端,从艺术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没有对艺术精神的把握,就会使艺术教育总是在不同艺术观的影响下,使人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从而偏离艺术教育之本。比如,技艺化的艺术教育受再现论的艺术观影响很大,再现论强调对外在事物的逼真模仿,所以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求对艺术的各种技法进行长期的训练,艺术技法的提高成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当技艺化艺术教育受到批判,又出现了以表现论为理论基础的自我表现的艺术教育,它又一味地抛弃艺术的形式和技法,艺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自由的宣泄,表达自我的情感。但是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为根本出发点的活动。所以对于艺术精神的主题“人为何创造艺术”“艺术对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等艺术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应该成为有效开展艺术教育的前提,而美术欣赏正可以针对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对艺术品的精神性探讨。从而使美术作品也发挥它的社会作用,体现了它的价值。美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艺术,认识艺术的本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为这一重要时刻的目击者及证人便是该画的作者自己。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精神性进行分析,说明现实主义油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在以及对现实社会小角落中人的体现。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评鉴一幅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一定要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历史局限性,掌握这一审美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加深对美术作品整体意义的理解。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它能让人们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目标与意义,能够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以及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

上一篇:vi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