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0 18:42:02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篇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51-02

摘要: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教学策略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1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3规范教学流程

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为此一般要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

3.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

3.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

3.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

3.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

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义”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4开设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篇2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建筑要融于自然,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要融于其中,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远见卓识,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篇3

1 讨论式教学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

(1)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就是要寻求在考试制度下的素质教育化,即在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教学目的为根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双向式教学模式,鼓励师生、生生间对预先设计的特定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无疑,它是一种典型的智能化、素质化教学方法。

(2)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如实表达个性化思维结果。讨论式教学中预先设计的特定问题往往都是主观题,没有固定答案,这就使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并发挥个性化思维,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针对各自不同的答案,学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自信,从而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3)讨论式教学为师生、生生间交流创造了一个信息互动的平台。通过对自己的见解的阐述,意见不同的师生会继续对自己的见解和所遵循的依据进行阐述,通过讨论、辩论等环节,不同的信息相互启发和影响,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信息重新组合,在这个基础上,很可能更新的想法会被提出,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使问题的答案质量进一步提升。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有兴趣不断深入探讨,从而带动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 讨论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当下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改进和完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契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活跃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合作、促进信息交流、鼓励独立感知,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下面,以美术鉴赏课为例,浅谈一下讨论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要点:

(1)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充分预习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讨论式教学最重要的两个参与方是教师和学生,要想使讨论式教学真正起到活跃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合作、促进信息交流、鼓励独立感知的目的,就应做好最基础的工作,即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充分预习。1)课前教师精心备课和精心预设。对于美术鉴赏课的教师,在具备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美术史知识之外,还要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独到的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还要有长期的美学创作实践。因为美术是人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造型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不论是观赏性艺术还是实用性艺术,都是艺术家关爱自然、体验生活、融会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后,在作品中个性的展现。所以,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积累和观点总结都是学生无法从书本中找到但又是对教学非常有益的。课堂中将要讨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智慧碰撞的拐点,才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灵活主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审美趣味。同时,预设的选题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2)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在讨论时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有的放矢。例如,在课前提前告诉学生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关键词、教材章节等,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主动学习,并将自己搜集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与大家一起分享。

(2)把握好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特别适合于美术教学,因为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鉴赏,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赏析,那么如何启发学生讨论和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是核心。1)分组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同题材但不同风格的两幅艺术作品供两组学生各自鉴赏,从而进行讨论。例如,建筑艺术,它也属于美术门类,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出两张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如米兰大教堂和佛罗伦萨大教堂。同样是教堂式建筑,也许很快学生就会分辨出它们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哥特式建筑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不同。有的小组认为米兰大教堂作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它高耸的拱尖设计形象给人一种空灵、直冲云霄的感觉,灌输给人们一种脱离苦难、奔赴极乐的消极思想。而有的小组认为佛罗伦萨大教堂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力求复原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特色,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理性,强调人体之美与建筑艺术之美是相融相通的,并将人文主义精髓融入建筑创作中。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和发现式讨论,使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举一反三,加深对两种不同风格建筑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2)分组辩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就一幅美术作品展开讨论,将见解不同的学生分为两组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别阐述。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鉴赏,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赏析,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就应该支持并接受。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篇4

关键词 小学 美术课 欣赏课 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篇5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篇6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薛莉.江西省高校公共美术欣赏课现状及改革的思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篇7

实施新课程以来,原先在教学中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逐渐进入教学视野。一些教师打破以往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重视学生参与,学生的声音开始在课堂里激荡。课堂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开始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

二、过程化引导促使学生鉴赏能力的生成的内涵

过程化引导是新型的课堂生成资源,是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提问、质疑、回答等课堂生成资源时,以国家教育目的、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为标准,用追问、反问等高认知水平的反馈形式引导课堂生成资源,以使教学过程在预设与生成的相互规定中不断推进。

三、课堂实录

现以高中美术鉴赏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的课堂实录为例,介绍其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实录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伴随着主持人朗诵《建筑是凝固的音乐》,ppt慢慢呈现字幕《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接下来请观看建筑与音乐中文版的精彩诠释,用动画版展示建筑视频《奥运鸟巢建筑全程》。

学生: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程内容上,快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二、小试身手

知识反馈: 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科学性

学生活动:(抢答)

教师总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艺术性的体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科学性的体现、建筑是文化的纪念碑是文化性的体现,建筑记载着人类社会从远古产生一直发展到现代的全部经历,带给我们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

环节三、认知四大建筑体系

由第2组主持人介绍这一环节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答题规则

宫殿: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

庙堂:宗教艺术的杰作——神圣的庙堂建筑

陵墓:追求生命的永恒——静穆的陵墓建筑

民居:我爱我家——亲切的民居建筑

教师总结:建筑由于它的易保存的特点,因此记载了人类社会从远古到现代的全部历史,通过对古建筑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感受来自祖先的智慧,给我们以科学的启迪和审美的陶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认识建筑的风采。

环节四:展示四大建筑体系艺术风格

由第3组主持人回顾上一环节,介绍这一环节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答题规则,分值由高到低的活获得下一环节的选题权

最佳表演奖(20分) 最佳人气奖(15分)

最佳幽默奖(15分) 最佳潜质奖(10分)

学生活动:(表演)

小品:四位旅游者,中国籍,准备报旅行团外出旅行,他们面对个四个旅行团是如何抉择的呢?

丸儿肆你旅行社——埃及七日游

梦幻岛旅行社——希腊三日游

皇家漫步旅行社——北京三日游

爬着也要去旅行社——九寨沟五日游

PK后:

最佳表演奖( ) 最佳人气奖( )

最佳幽默奖( ) 最佳潜质奖( )

教学意图:采用表演法与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手段,让课堂融入了学生表演环节,通过学生的表演和再现,把本节课推到了高潮,在场的所有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外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亦起到课堂轴线的作用,并且为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平台,教学内容联系了实际,渗透了德育,活跃了课堂,巩固了知识,一举多得。

环节五、分析归纳建筑风格的成因对比分析

由第4组主持人回顾上一环节公布得分情况,为队员加油,介绍这一环节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答题规则。(满分30分)

1、宫殿: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 故宫

特点:宫殿建筑的风格主要是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布局严整。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烘托皇权,是权力的象征。

为什么呢?

从文化层面: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处处运用寓意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反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教学意图:对宫殿建筑风格的特点分析是为学生搭建的支架,学生通过尝试探索、协作学习进一步挖掘宫殿类建筑的风格特点。

2、庙堂:宗教艺术的杰作——神圣的庙堂建筑 帕特农神庙

特点: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造型单纯、美丽和谐、雕刻精美、形态稳重,具有特殊的单纯、明朗和愉快的性格。

教学意图:学生为了更好的分析庙堂建筑风格的特点,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图片,涉及到了多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师小结,延伸本课主题意蕴:

今天,我们在学习中外建筑艺术时,运用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协助教学,全面系统地向大家展示建筑艺术,因而学生兴致高涨,能够很好地掌握所学;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体现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尤其注重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把握住了美术学科人文学科的特征;课堂融入了学生表演环节,同时亦起到课堂轴线的作用,并且为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平台,联系了实际,渗透了德育,活跃了课堂,巩固了知识,一举多得。

五、结论

在案例中,信息技术提供的文字、图片、动画、声效支撑着教学内容的呈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步步攀升的支架;学生在这些支架的引导启发下一步步前进,逐步理解和掌握各个教学环节呈现的教学内容,最终达到形成欣赏评述能力和创作表现能力的目标。由此得出结论:

1.过程化引导促使学生鉴赏能力的生成,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过程化引导提高了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过程化引导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训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并创新精神。

从以上三点思考我们可以看出,过程化引导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美术学习的领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形式,它对美术的教与学是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

[2]《艺术教学实施指南》舒承智 符 辉

[3]《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4]《高中新课程与探究式学习》作者:任长松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篇8

[关键词] 建筑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建筑学专业被称为工科中的艺术专业,艺术的变化与发展我们不能用“流行”来描写,但也不能说十几年不变,尤其是今天电脑业的极速发展已改变了建筑业的许多内容,不变的大纲,不变的教学方式,必然给教与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学质量很难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对建筑学专业低年级教学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不妥之处还望再共同探讨。

一、一年级的专业课教学,是学生接触专业课的第一步,这一步引导得好与坏,关系到学生后期的发展。随着绘图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初步课的教学内容及作业安排,应作较大的调整。

1.教学主导思想

多年来,我们在初步教学中的主导思想是绘图基本功训练,尤以工具线条图为主,同时训练基本的色彩渲染图。现今施工图以电脑绘制为主,方案构思以徒手草图见长,建筑设计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已成为后期发展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学的主导思想应变为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为主旨,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建筑美学及设计心理学的基础,同时掌握良好的徒手绘画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建筑师业务要求的主导方向。

2.教学环节与内容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粗略分为七个环节,贯彻两大部分内容。一是为学生建立建筑美学及设计的基本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强;二是掌握良好的绘图技巧。七个环节可通过以下几部分来实现。

(1)专业知识讲课

专业知识讲课内容应包括中外建筑发展简史,美学发展史等,尤其应为学生以欣赏的方式介绍建筑史上的部分著名作品,以激发学生对此专业的兴趣与自豪感。设计思维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欣赏和分析能力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专业知识讲课的另一大内容,是对人体工程学的讲解,这是学生后期设计工作的基础,是分析一切空间的‘尺’子;同时专业训练起步的示范与讲解,是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内容,拆解性示范是学生初步学习时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2)美学修养讲课

美学修养是原有大纲中没有明确的部分。现在建筑设计已超越了表象美学的阶段,内部空间组织的优越与否,越来越成为建筑设计的重心,我们必须在建筑教育的初级阶段,就为学生建立起建筑空间艺术的氛围,使学生在其熏陶和探索中成长为优秀的建筑师。这部分教学应占初步教学的1/3课时左右,但不适宜集中讲述。应结合多次的建筑欣赏、绘画欣赏、音乐欣赏、服装欣赏及文学名著、名片欣赏等逐步灌输给学生,而采取讨论或学生自我分析(名作分析)、教师指导的方式更易取得效果。

(3)工具铅笔、钢笔线条图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绘图工具的应用方法和制图的技巧。现在设计施工图以电脑绘制为主,所以这部分的课时量应进行调整。但此阶段的训练,是学生建立良好的“尺度感”的必要过程。原大纲此部分的课时安排几乎占据一个学期,现单纯训练应各安排一周为妥,而其余训练应结合构图、图面设计等内容来进行。教师在这一环节讲课时,应注重要点与技巧,并应以示范教学为主。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每个题目都有这部分的加强训练。良好的实例挂图,亦能为学生尽快掌握这一环节起到很大的作用。

(4)徒手线条及字体训练

这部分的训练在原有大纲中课时很少。在方案初期阶段和构思均需要良好的徒手功夫的今天,应大力加强这部分的教学课时。讲解这一课应安排在入学第二周,但训练过程贯穿整个学年。要求学生每周课外完成铅笔、钢笔徒手图及字体各一张,每周完成的作品可不计入成绩,教师亦可不改,但应安排展示空间,让学生自我评价,使同学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每学期课上应安排四张左右徒手作品及至少一张字体作品,计入总成绩。

(5)构图知识讲课

构图知识讲授,这几年被我们许多教师忽视了,而这部分恰恰是培养学生建筑美学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构图知识应是在一年级基本解决,在二年级进行加强和成熟化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可以结合美术课、美学修养课同时进行,初步课每一个作业都应从构图原理讲起,使学生养成一种构图设计的自然习惯,每一张完成的图纸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艺术品。

(6)色彩训练

色彩训练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图面关系部分的训练,二是色彩本身的训练。初步教学的第一学期后期及第二学期整个过程,教师应以讲解分析优秀图纸、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作品等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应用图面关系的基本手段来达到表现自我设计意图的目的,为以后的图纸制作和竞赛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色彩感觉和搭配能力,才能使一个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趋于完整。色彩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作几张色彩变化的作业,应是通过对色彩学的讲解,结合大量的优秀作品分析,使学生能够有自我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能创造性地应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7)制图和设计阶段

制图和设计阶段是分步进行的,首先完成的是制图训练。制图训练目的是为检验前期基础训练的效果,同时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这部分一般采用抄图或模型测绘来完成。要求学生在正确使用绘图工具的基础上,用前期掌握的绘图知识,完成简单的建筑表现图。设计课题是第一学年的最后一个课题,它的目的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题目的设置应为学生接触面广易于理解的建筑,这样益于学生用最基本的方式表现最简单的构思。

3.教学方式

上一篇:电脑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艺术概论电影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