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工程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3 16:51:55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1

关键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自古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加之众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共存,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此碰撞,多元文化共存、交融与互补一直是新疆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显著特点。特殊的区域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疆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疆不仅具有一般的教育功效,而且对巩固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建设强大经济国防和文化国防,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向心力和抵御外部势力的渗透力、确保祖国边疆安全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新疆各高校都是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除了汉族学生之外,不少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一般为50%左右,有的高校高达90%以上。学生因民族成分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不同,其教育的承受力、知识的接受力、理解能力、转化力与内地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虽然具有多民族性,但从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来看,既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汉文化和具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正是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一旦出现,显得特别敏感,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甚至有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

(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新疆高校来讲,除了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民族、地域特点,形成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针对新疆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教育、“四个认同”(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等一系列具有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概念和内容,这无疑是新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创造和贡献。

为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1983年新疆大中专学校就恢复了“文革”期间中断的地方性课程,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正式开设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无神论教育课程,并列入公共必修课。近年来为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又对该类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编写出版地方性教材,目前在大中专院校统一开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纲要》。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更加符合新疆各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符合新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二、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高等院校开设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帮助各族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进一步审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情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仍不到位

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虽然是根据新疆不同时期的形势需要而开设的,这对新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极具针对性的。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人还是认识不到位,重专业课教学,轻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没有认识到地方课程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设置,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课时安排等方面措施仍不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疆地方院校专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素质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离中央16号文件中有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一些教师的教学受到了大学生的好评,但不少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的讲课实际上是在给学生读教材、念讲稿;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特别是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新疆的实际,联系国情不够;一些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对现实的问题又没有认真钻研,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是兜圈子,就是不予回答。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2、少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教”的问题没有解决。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符合自己观点的就大讲特讲,不符合的就少讲或不讲。在讲一些关键问题时,如讲授反对民族分裂主义问题时,基本上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还有一些教师观念陈旧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对待学习汉语、大学生自主择业等问题上,持某种抵触的情绪。这样的教师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因此对学生思想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

3、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偏少,与汉族教师相比,少数民族教师的高学历人数增长相对缓慢。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科研水平相对较弱,科研水平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民族教师承担课题的比例相对较低,担任硕士生导的人数较少,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加以改变,必然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的针对性不突出。部分教师不善于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展开教学。比如:“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在学校为什么不能穿具有宗教特点的服装”,“新疆的资源相对丰富,为什么经济还相对落后”,“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虽然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理论和政策上或多或少的也涉及过,但真正把它讲清楚、讲明白,真正解开各族学生的思想疑虑还比较少。由于不善于把理论、政策与各族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解,而只是就理论讲理论,就政策讲政策,结果尽管课程开了一个学期,还是存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进一步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与政策来认识、分析、解决思想中的问题,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二是高校扩招以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剧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堂课规模越来越大。大多数学校合堂课的规模都在一百人左右,个别学校合堂课的规模竟达到二百人左右。不采取合堂课教学,师资和课堂教室又不够。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去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讨论式、答题式、辩论式等教学很难进行,即使采用,效果也不如人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三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薄弱,支持鼓励政策也不够。四是学生成绩考核办法落后。新疆诸多高校,目前采取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闭卷考试加平时考勤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因而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缺乏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制约,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三、加强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新疆的区情和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当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领导

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为保证工作的延续性,根据现在的机构设置,教育行政部门应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管理工作;高等院校要在教研部门、学工部门的基础上,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对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的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不断地巩固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的既有成果,不断地开拓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从各高等院校来说,年初要有计划,年中要有检查评比,年终要有总结表彰,对做得好的学校要授予集体荣誉,对重视不够的学校要使其明确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在一线承担教学研究的教师来说,要设置各类奖项,如精品课奖、科研奖、先进工作奖等等,要使奖项的层次不低于社科联和科协的奖项。还要使优秀的教师也有机会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促使其爱岗敬业,并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此项事业,形成人才聚集、新人辈出的局面。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的核心来抓,一是要引进高学历的少数民族教师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二是通过与内地高校的对口支援的协作关系,选拔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教师去内地重点大学或在新疆本地高校读研读博。三是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少数民族的骨干教师,定期到基层锻炼,并赋予一些具体的工作和科研任务,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才干。四是继续完善少数民族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制度,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科研资金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他们来带动少数民族教师的科研工作。五是加大对少数民族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每次培训的内容不必过多,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达到了目的。六是专门设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资金,对去内地高校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的少数民族教师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四)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就教学方法而言,应注重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教学相长。提倡开展学生喜欢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如演讲比赛、模拟教学、电化教学、社会调查、辩论赛等,让学生多看、多思、多问、多行,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就创新教学手段而言,应逐步扩大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因特网教学。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网站的建设工作,实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以此网站为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所有一切先进教学手段如果用之得当,方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马凤强.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小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林.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探索[J].教育改革,2011(4).

[5]杨丽,姜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主体探析[J].实事求是,2011(2).

[6]沈秀兰.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6).

[7]王思春.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有效途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

[8]李鸣,陈春莲.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2007,(1):12-16.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2

近年来,学校教育工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追求卓越,发展特色”的办学理念,围绕“校风正,质量高,环境美,设施全,有特色,创一流”的办学目标,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入手,加强民主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在创建民主管理示范学校工作中成效显著,先后荣获省“文明校园”、“师德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县委“标杆支部”、“党风廉政先进集体”等30余项县级以上荣誉称号,校园内外呈现出“快乐学习、成功体验”的办学特色。现将学校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汇报如下:

一、做实校务公开,畅通民主渠道

校务公开是教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力举措。我们在推行校务公开工作中,我校成立了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由工会具体抓好日常办公。每学期举办一期,每月更新一次,重点公开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收费标准、财务收支、考勤奖惩、评优树模、评职晋级、重大决策等情况,项目丰富,数据具体,内容真实。同时,设立有“校长信箱”,每半月开启一次,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全面接受教职工监督。在创建静态校务公开的基础上,学校工会小组成员经常性深入师生之间调查了解情况,动态地走访教师,贴近学生,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及时掌握了师生的意见和需求。校务公开动静结合,促进了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解决了许多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了领导班子民主管理水平,教职工对学校班子满意率达95%以上。

二、开好教代会议,创新工会职能

职代会是职工主人翁作用发挥的基本载体,也是工会工作的权利机构。近年来,学校工会加强了教代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以研究、部署工作为内容的班子会和全体教师会,每学期召开两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全面听取和审议校长的工作报告和财务预决算报告,审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做好教代会的提案报告,使广大职工切做到了知校情、参校政、督校事,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增强工会战斗力,加强了工会班子自身建设,坚持业务学习,定期交换意见,积极把思想好、作风硬、服务优的同志推选为工会小组长,全心全意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了工会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三、关心职工成长,维护职工权益。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始终明确管理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心灵成长,遵循人的生命规律,在管理过程中做到了真心实意关心、尊重每一位教职工,想方设法焕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在节日慰问上,学校本着重心意的原则,无论是在职在岗,还是离退休人员,都能感受到工会的丝丝温暖。对全体教职工做到了“三到”:有病看望到、婚丧大事到、提高培训到。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建立工会账户,划拨专项慰问资金,改善了办公条件,鼓励在职进休,组织参观学习,为教师办好团体平安保险,定期组织体检,节假日慰问困难教师。学校定期在教工中开展球类、棋类、团体竞赛、歌舞等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学校工会牢固树立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处处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办教师所需,在2007年学样修订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制度过程中,工会能广泛组织教工讨论,积极吸纳群众意见,确保了制度的公正、公平和可操作性。

四、加强作风监督,提高师德水平

师德形象是学校形象的缩影,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然要求。学校工会积极配合师德建设工作,一是率先投入政治活动。经常性动员教职工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师德形象大讨论,广泛参与师德论文撰写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师德认识水平。二是及时开展师德信息反馈。学校工会牵头印发了师德情况调查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定期组织组民主评议,有效监督学校管理干部的日常工作,切实提高了领导班子的依法执政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体系。学校工会积极倡导师德建设的“四个结合”,即:师德建设要与作风纪律整顿、廉政文化建设、荣辱观教育、能手双培等四项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政治教育抓师德。同时鼓励教职工大力发扬“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的“五种精神”,制定了“一小教师‘十不准’规定”,形成了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树立典范,弘扬正气。四是广泛开展师德演讲活动。每学期,由工会牵头,在教职工中精心组织一次的师德演讲活动,每次演讲有主题,有奖评,层层选拔,人人受益。近三年来,有60多名教师参加了学校演讲,有4名同志参加了全县演讲,有2名同志荣获了市级以上奖励。

五、配合质量中心,构建和谐校园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提高教育质量关键靠教师。,学校工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一是协助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坚持了常规工作的周报月查制度,实行了师生综合考评制和奖优罚差制。二是协助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开展“做合格、争优质、创名师”活动,严把“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五关,夯实教学环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协助抓好师资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研修培训、学历提高、岗位练兵,大部分教师能从“思想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修炼自己,提高能力。四是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组织职工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之中,围绕快乐教学、目标教学、诱思探究等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职工创设了学习、研究、发展的平台。三年来,有303篇教研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已载入每学期的《教学探航录》。

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学校注重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一是实现班子的思想引领。我们狠抓了班子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素质建设,制定学校长远规划,提炼办学基本思路,目前,班子清正廉洁,团结协作,管理理念先进,工作作风民主。二是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在教职工中认真开展评优树模活动,实行科学的教学效果奖励办法,以此满足职工实践需求、感情需求和心理需求。三是抓好安全和卫生工作。学校结实了教育网络,签定了安全合同,加强季节性安全管理。近年来,学校无违法犯罪人员,无不安全事故发生。学校划分了卫生区,聘请了卫生管护员,建立了检查与评比制度,实行了卫生流动红旗制,确保了校园时时处处摆放整洁,环境优雅。

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教育,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民主管理的进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学习与研究还不够深入,民主治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学校现在住房紧张,职工之家活动室还没有落实到位,学校将在后期着力解决,抓好创建。三是民主管理的长效性运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3

关键词: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7]张广平,徐茹.基于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J].重庆建筑,2017,16(1):28-29.

[8]林瑛.终身教育视野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路[J].成人教育,2016,36(3):89-91.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4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员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强化支部建设、健全支部工作制度,提高支部工作有效性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健全党支部工作制度、特别是二会一课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以科学发展观来知道学校工作。原则上保持每周两次教职工学习、每月一次党支部活动、学习当前时事政治和教育教学理论和师德理论、党员每年一次民主生活会。坚持集中学习与党员自学相结合、开展党员读书活动,推荐研读书目、撰写读书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升党员内涵。

2.加强师德、作风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艰苦奋斗和廉洁勤政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党员干部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保证党支部监督保障作用、在校长负责制下、党支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积极贯彻民主集中制、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规范教育收费、杜绝如何形式的乱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商业贿赂行为。围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这一师德核心、提党员先进性意识、充分发展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推动师德建设。

党支部要从思想上、工作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关心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行为偏差学生、鼓励党员教师与学生牵手、在问题学生转化、帮助困难学生等方面突出党员带头作用。

3.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做好推优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制订好发展规划、落实好培养措施、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把优秀的教师吸收进来、11年做好一名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考察。建好支部档案、记录号台帐、做好党费收纳工作。

4.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校园文明化程度。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提高学校、班级文化水平。

三.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监督保障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

1.重师德、促成才、加强队伍建设。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党组织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大力度、形成悦纳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党支部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鼓励教师成才、激励优秀教师脱颗而出。

狠抓师德建设、继续贯彻执行师德规范八条、开展师德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注重典型的树立、开展师德好教师的评选、用榜样来激励全体教师。抓实抓好学生德育工作、针对学生实际、着重做好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2.规范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落实民主监督与保障。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制度、提高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提高学校管理民主程度。重大事项会必须提交教代会讨论、规范会议形式、流程、会议材料齐全归档。实行学校工作定期向教代会汇报制度和听取教代会建议制度、听取教代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建议、保障教代会民主管理与监督职能。

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程序、合理扩大公开面、公开内容在原有基础上作适当拓展、让教职工、学生及时了解要关事项。拓宽公开渠道、规范公示栏,公式事项要醒目。

四、重视工、青、妇等群体团工作,努力提高工作实效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5

关键词 新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50-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教育部门应当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职业指导工作是新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架起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实现各民族学生理想就业的重任。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职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成为新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需求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需要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同发展的地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在这种地域背景下,肩负着促进各民族学生就业和创业,提升各民族学生职业素养,营造和谐职业环境的重要使命。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新疆自建省以来所积极倡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情势严峻的挑战下,更要使此项工作向法治化、全覆盖化和深入化发展。《条例》(2015年12月29日通过)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各民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创造各族群众共局、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贡献力量。”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新疆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工作中贯彻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各民族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们能共学、共事、共乐,今后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是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通过在职业指导工作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各民族学生的职业意识规范和团队协作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实现个人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职业环境良性发展。

(二)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新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目标是根据各民族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理想就业。在新疆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各民族高职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共同发展是关键,这就需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族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通过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职业指导工作始终,使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状态下,形成促团结、保稳定、增和谐的强大合力,最终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

(三)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

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是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基本国情、形势与政策教育、民族宗教史和新疆历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宗教观和民族观的教育。新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是落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认知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进行多方面职业素养提升训练,使各民族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强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实现文化认同、确立团队归属意识,达到各民族学生和谐就业创业。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状况,课题组分别在三所新疆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答卷732份,有效率91.5%。访谈教师和学生人数分别为15人和40人。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新疆高职院校师生中狭隘的民族意识依然存在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当问到“实习实训中对不同民族的师傅的态度”时,有33.12%的学生选择“不管,只要能教技术”,有28.36%的学生选“服从企业安排”。当问到“与其他民族同事共事的态度”这一问题时,有73.16%的选择“愿意,可以方便学习语言”,有14.75%的选择“愿意,因为是一个单位的”,有6.49%的选择“不愿意,因为个性习惯不同”,有5.60%的选择“不愿意,语言不通,无法交流”。

由以上分析可见,尽管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果显著,但还存在偏向与本民族教师和学生共学、共事的现象,更容易从狭隘的民族意识出发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素养不高

教师是学生的先导,要做好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职业指导工作,教育者首先得对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了然于心。课题组经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职业指导工作者马克思民族理论素养不高。对于“民族团结课程开设情况”这一问题,有48.67%的教育者认为很有必要,有37.76%的教育者认为安排了才执行,有4.42%的教育者认为没有必要。可见,新疆高职院校的部分职业指导工作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少对新疆宗教史的了解,甚至对有些内容错误解读,缺乏马克思民族理论相关知识和素养。

(三)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职业指导工作的程度浅显、水平较低

无论是民族团结教育或是职业指导工作,都需要解决各民族学生的现实问题。能否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衡量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职业指导工作效果好坏的标准。在问到“遇到其他民族需要帮助时,会怎么做”时,43.92%的学生表示“同民族的就过问,不是则不过问”,25.66%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询问并视情况而定”,17.20%的学生表示“不闻不问,不关自己的事”;有66.67%的教师表示“会主动询问并视情况而定”,有15.63%的教师认为“同民族的就过问,不是则不过问”,有10.32%的教师表示“会不闻不问,不关自己的事”。可见,在新疆高职院校中,民族团结教育未能有效融入职业指导工作中,其融入程度还处于初步探索的浅显阶段,其融入水平还处在低水平阶段。

(四)语言问题是影响融入有效性的主要屏障

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当问到“影响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因素”时,有44.25%的教师认为是语言,有16.81%的教师认为是文化,有31.27%的教师认为是风俗习惯,有7.67%的教师认为是民族信仰。有46.13%的学生认为是语言,有33.26%的学生认为是风俗习惯,有15.18%的学生认为是文化,有5.43%的学生认为是民族信仰。可见,语言障碍是影响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倾向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当前职业指导工作中,这一问题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高职院校依然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内容,语言学习并没有有效纳入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导致当前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低,职业指导工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新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消除职业指导工作中师生的狭隘民族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使民族团结教育真正融入职业指导工作的方方面面,应以消除狭隘的民族意识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从近几年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不应再仅仅集中于少数民族成员、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的学生,对非少数民族地区、非民族院校的学生也应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个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由此,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非少数民族地区,都应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到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即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于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以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同时帮助高职学生重塑就业观和创业观,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有效对接。

消除狭隘民族意识不但需要在指导思想上提出,还必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得到落实。可以在各族师生中间积极开展“八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爱国歌曲、交一名异族朋友、学一种异族语言、读一本好书、做一次心得交流、对学院管理提一条合理的建议、做一件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与异族朋友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载体,使师生能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深刻认识“三个离不开”思想,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强化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建设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师资队伍

新疆高职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一般是由学校主管就业的副院长、职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工作者,院系的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组成。他们不但要给予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知及选择上的辅导,更要给予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树立与中国梦相一致的个人梦。这就要求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一定是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为确保在各个环节都有各级各类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发挥有效的作用,思想政治素养应建立培训、学习和考评制度。具体内容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学习内容,以职业指导队伍为对象,建立三个结合制度:一是外出培训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制度;二是组织学习与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制度;三是定期考评与随机考评相结合的制度。这些制度为打造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素养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提供保障,但是这支队伍的本身素质不同,应运用不同的学习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

(三)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职业指导内容

以深化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为切入点,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根据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融入职业指导课程的全过程中。在大一期间,职业指导课程主要围绕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内容展开,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很自然地了解到职业环境一直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融合的,所有的璀璨文化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状。在大二期间,职业指导课程围绕W生的职业目标措施和职业素养提升展开,融入更多的民汉课上到课下交流的实践课程,在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同时,加强民汉的互相理解力和包容力,增进民族凝聚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在大三期间,安排职业导师,尽量做到一对一职业咨询服务,做好实习生思想动态把握和跟踪调查工作,及时解决各民族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工作困惑和人际关系相处方面的疑虑,使学生们友好共事相处,努力将民族团结工作生活化。

以深入开展相关职业指导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力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民汉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平台。可鼓励学生组建“学生生涯发展协会”、“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和“书友社”,由院团委、图书馆和公共教育学院等部门协作,建立相应的社团指导老师队伍,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办校园刊物,激发学生参与社团建设的热情,将先进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树立各民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榜样,引导各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将自己职业梦想与中国梦相统一。

(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汉语沟通能力是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融入未来职业环境的关键。不但应当在高职院校开设汉语课程,而且应当建立提升汉语水平师生一对一服务和定期的激励制度,同时在各族学生中开展学习语言结对子活动,使汉语学习有指导、有伙伴、有激励。在汉语学习的内容方面,应侧重于职业指导教育和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职业发展保障机构,用于解决他们从入学到求学、从实习到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相关学业和职业发展问题,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习得一技之长,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应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中心特设这个机构进行调控,为扶持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业,与其他民族学生友好相处,对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缓交学费或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并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总之,在新疆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在全国稳定为先的大局下,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职业指导工作中真正落实到位,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各族师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个人理想。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新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不仅会推动新疆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同时会对新疆的稳定和跨越式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蔡虹.新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174-175.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J]. 当代兵团.2016(4):34-37,49.

[3]颉欢.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1.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6

试论开放、兼容的现代教育观 洪辉煌

影响高等学校管理者绩效的诸因素分析 华干林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高校财务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张呈余

学习贯彻"以德治国"方略构建高校新型德育体系 赖新民

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困境、时代要求及其培养 胡艳蓓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 黄骏

关于提高高校教育决策水平的思考 高建勋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叶明非

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黄元国

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雷洪德

论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 莫纪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衡"现象分析 杨宁芳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理想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朱喜坤,范笑仙

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钱晓勤

建设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方晓春

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陶岩平

ISO认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思路 刘智元

强化科学管理追求质量效益--面对高校扩招谈教育管理 颜亚蓉

高等教育质量链初探 任义君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金辉,付云霞

浅谈加强高校学科梯队建设 阮再洪

高校图书馆阵地意识浅论 汤洪庆,荆丽辉

浅议高教自考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 王锐

高职高专教务管理规程研究 王忠国

论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 孙定建

思想讨论的意义 丁兆春

高师教育必须注重书法教学 张怀满

高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探讨 鲍曼,王玉文,秦进红

试论"两课"教学评估的意义 王长民

从突出特性入手搞好"邓小平理论"课教学 于亚文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李翠霞

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赵言诚,孙秋华,麻文军

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颖,闫雷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研究 陈发瑶,姜群瑛

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多元化探微 陈建,赵世鸿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汤海旸,方竹根,王南雁

关于科学研究在一般院校发展中的定位思考 杜海平

从高等教育到终身教育 程黎阳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 李虹,李维

树立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赵泽宽,吴成钊

新世纪初地方重点大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路云平

教育:用整体尺度放大人的内在世界 谭景芳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周丽霞,钱佩忠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思考 张劲,王斌

以"三个代表" 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支戈壁

试论生活方式的变革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王小燕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陈火弟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及对策 陈凌,何树林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贵在主动与助人以需 于桂贤

人--文化的生物 --论英语教学中外教与本土教师的合理搭档 朱风云

论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杜文捷

以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改革哲学教学 曹含梅

由实习基地到三结合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阎军印,岳连香,方慈

运用迁移规律进行《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谭羽非

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实施原则 张宝臣

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茅育青

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新世纪课程改革 钱文军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改革刍议 张道理

论写作基本功 姚承嵘

科研育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关键 楼建悦,赵启泉

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 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

师生互动对研究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影响 唐魁玉,白淑英

印度高校教师的工作量与工资待遇 宋爱红,安双宏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计划》给中国高校实施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启示 姚军,徐天成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卢晓红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及对策研究 戴明清,王克黎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的思考 邢秀茶,冯超,李君

试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 任登波,王光琼

重构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观 蒋亦华

坚持"两个务必"推进"两风"建设深入开展 肖书源

高校共青团推进创新教育活动的思考 徐仁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娄国栋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 喻永红

科学研究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马立祥

我国教育市场结构特征与发展政策路径分析 林勇,陈德敏

高校社团企业化运作模式初探 李金明,刘尊旭,吴松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进家庭模式探索 邓德敏

对高校人才成本核算的初步探讨 张步俊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导航 魏力更

完善和创新高校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马杰一

高校后勤消费资源的分层 彭怀祖,唐德善

BOT投资方式与高校后勤投资制度创新 郑文谦

对当前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 郑鹰

以实施新教学模式为契机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 陈利群,林大静

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侯瑞君

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调查报告 朱强,罗慧,张永康,秦金保,蒋国凤

高等法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两个基本关系 吴西彬

关于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王翠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案例分析教学法探析 王学静

诗词与《思想概论》课的教学 吴日明

基于价值观的大师级教师论 苍翠,姚永志

人文环境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欧阳斌,冯志敏

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程黎阳

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 许亚非,向万忠

现代管理理念在高校体育部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赵少平

论高校班级民主化管理模式 刘志翔,熊小红

我国高校董事会运行机制研究 钟晓东,陈洪涛

高校会计预算管理的宏观调控与微观举措 李德生

论高等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原则 唐艳兰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白立强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张庆奎

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实务思考 陈雪琴

学生班集体建设:高校德育工作的坚强阵地 于成学,樊晓东

高校女特困生的心态特征与心理资本富足 谢旭慧,孙营

学分制赋予学生什么自由与义务 吴跃文

学分制管理的若干启示与对策 任淑淳

高等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苏力华,刘后根,柳军,温俊,陈仕强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步伐 李君明

以强化科技工作为切入点快速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 舒光伟

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 胡解旺,欧清华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 池忠军,易汝玲

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理性思考 许紫岳,黄新敏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构问题研究 赵岩,高丹,苏畅,隋国成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非理性因素探析 金崇华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6.011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6-0061-06

作为一个既是边疆又是多民族省份的云南,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人数众多、民族成分复杂的高校,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16年5月31日,云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9所,其中,地处自治州的普通高等学校有13所[1]。云南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民族团结教育在全省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决定了高校应当也必须扮演重要角色。实践表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建构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一、思想保障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思想理念到位,保障机制才能运转协调。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思想保障是先导。

(一)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云南省各高校要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八个坚持”“五个认同”的精神贯穿于民族团结教育始终,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每个师生的内心。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稳定压倒一切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性,做民族团结忠实的维护者、促进者。

(二)增强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作为人数众多、民族成分复杂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关精神,从省情、校情的实际出发,明确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牢固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政治思想,不断增强全体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認识,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常抓不懈。

(三)创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

理念决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的其它要素起着制约和引导作用。高校要依据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特点,从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创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同时,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把握规律性、富有时代性、彰显创造性。要注重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的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全过程,鼓励各族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携手共建和谐校园,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物质保障

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要素的有机组合,搭建良好的物质基础构架,是确保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顺利推进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物质保障是前提。

(一)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经费纳入学校财政预算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用于日常宣传教育、政治理论课以及常规活动等基本投入;另一方面主要是用于社会实践、设施建设、师资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等所需的投入。实践证明,凡是民族团结教育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的高校,必有相匹配的经费投入。要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经费预算置于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的高度,纳入学校财务预算体系之中,及时划拨,确保经费到位,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完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

在硬件设施方面,高校要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图书资料、宣传设施等。通过修建文化长廊、民族艺术文化墙、民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民族团结教育走廊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活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为少数民族师生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有需要的少数民族师生设立独立就餐区。每逢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为少数民族师生组织庆祝活动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更加贴近师生、贴近生活。通过设立专项助学金、少数民族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岗位等助学服务体系,有组织地开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活动,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不断优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物质条件

高校应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整合资源、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经费来源,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在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科研立项、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特别需要注重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选拔、民族文化的研究、民族团结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倾斜。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运行机制,明确经费使用投向,确保民族团结教育专项经费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组织保障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保障具体主要包括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工作的诸多方面。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因此,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是重点。

(一)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不能动摇。要突出党委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民族团结教育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置于突出位置,形成“目标明确、精心组织、领导有力、关系协调、职责明确、齐抓共管、互助和谐”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组织保障系统和工作格局。

(二)设立民族团结教育专职部门

成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共同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等为成员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召开民族团结教育专题研讨会,将党中央、云南省委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精神落到实处,并把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交流、分享。院(系)应结合自身实际,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组,负责对本院(系)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指导和规范。同时,应当成立“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2],及时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学习和生活情况,负责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习、科研、文体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协调、处理少数民族学生的相关事务。此外,还应当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调研组”,定期对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领导小组可根据调研情况,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适时调整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确保民族团结教育中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统一。

(三)加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协助与配合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是松散的机械的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应加强协同配合,明确职责,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党、政、工、团、学各方力量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把民族团结教育落实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组织保障的整体效能。

四、人才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因此,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是基础。

(一)建设一支服务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也是高校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力量。高校要致力于建设一支服务民族团结教育、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应当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和充实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拥有良好民族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学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要特别注重发挥少数民族教师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提升少数民族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中重要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要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出发,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精英,组建一支从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辅导员到全体教师的多学科交叉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完善全员育人机制,为促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二)加强服务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培训机制

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利用各种有序途径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对民族团结教育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学、民族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同时,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骨干、学生党员的培训,让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主动融入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切实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从学生到学生、教师到学生,从师生到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人才梯队。

(三)建立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

云南各高校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民族地区需求为导向,结合云南实际,扩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模和范围,打造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2]。要注重民族人才多元化培养机制,积极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平台,为边疆民族地区大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教学保障

课堂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建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教学保障是中心。

(一)完善课程体系

在教材使用方面,云南省各高校應当在参考借鉴全国统一的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物、基础理论性教材基础上,积极结合云南省情、州(市)情,以及结合高校校情,研究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逐步“形成理论与实际、专业与通俗、纸质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材体系”[3]。要加大对《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教材的使用和推广,不断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化、本土化和大众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贯穿于高校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的全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整合课程资源,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全面渗透,将显性课程教育和隐性课程教育有机结合,将民族团结教育主动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逐步形成以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为主、其他学科全面渗透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环节,创新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云南省各级部门应当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不断研究和革新教学方法,立足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高校应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开发各种多媒体课件、网络微课程以及宣传视频,及时将优质教学资源、先进教学经验进行分享,不断丰富学生课堂,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理论研究

云南省各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要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搭建民族团结研究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民族理论研究、民族问题研究有机融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大局的科研课题,鼓励广大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课题研究。

六、载体保障

载体保障是构成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客观基础。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载体保障是关键。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宣传载体,营造良好氛围

在新形势下,要搭建传统媒体(如宣传横幅、校报校刊、宣传栏、论坛讲坛、校园广播等)和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有机结合的宣传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做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多样化、社会化”[4]。要大力宣传全国各民族特别是云南省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模范集体、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模范个人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不断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重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有害信息的监管查处,注重新媒体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主旋律,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

通过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形势政策报告、民族文化社团活动、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把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主题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要善于把云南省各地区具有民族色彩和民族文化的资源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组织红色旅游等形式,充分展现云南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构建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增进各民族师生间的了解和感情交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各民族师生互相了解和相互交流的长效机制。

(三)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丰富文化载体,打造文化精品

云南省各高校必须以先进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坚持文化自信。要“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感染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怀,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用富有特色、贴近办学实际的校园精神浸润青年学生的个性心灵,用与时俱进、引领风尚的创新文化培育青年学生的发展素养,真正成为文化育人的高地”[5]。各高校要以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为契机,打造好民族文化这张亮丽名片,把弘扬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全过程。要通过创办民族文化类社团,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大力支持各民族师生利用民族节日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共同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浓郁、民族特色鲜明、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2],不断丰富各族师生的精神生活。

七、制度保障

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不仅需要高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依靠制度的规范和管理。云南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促进云南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設的重要动力,完善的制度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是根本。

(一)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制度

在制度建设上,高校要依据各级部门关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有关规范性文件,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教育内容、工作举措以及评估体系等,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制度。在制度运行上,高校必须结合省情以及自身具体实际,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从经费管理、人才队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到监督考核的各种章程条例、程序办法的制度运行体系,共同营造一个良性互动、协调一致的民族团结教育制度环境。

(二)注重科学规划,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分布地州和各师生民族分布状况的差异、办学层次的差异,“要切实考虑到民族高校与非民族高校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不同,把握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高校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6]。高校要不断强化纵向衔接,建立从学校到院、系、班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总体规划,对民族团结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依靠制度、政策来保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规范化。

(三)注重有效运行,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思维

随着时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定位于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广大师生应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进一步积极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化建设。云南省应加快民族团结教育地方法规的制定,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立法实践,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法治保障。

八、评估保障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否取得实效的必需环节,为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评估保障是核心。

(一)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必须严格遵守评估原则,明确相应的评估等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从学生、教育者、学校三个层次着手,“做到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7],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在学生层面,通过理论水平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对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参与、民族团结危机事件的处理情况等实践运用的测评与评估。在教育者层面,从教育者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履职履责与实践效果、创新能力与科研成果以及教育目的与计划的实现等方面进行测评与评估。在学校层面,主要是针对高校自身在民族团结教育总体规划、制度建设、政策执行和教育成效等方面进行测评与评估。

(二)强化激励机制

通过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高校学生管理、教师晋职晋级和学校各部门的评估考核体系中,综合运用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方式,对集体、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惩戒,以此起到鞭策和促进作用。以云南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机遇,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调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健全监督机制

各级部门要完善相应的目标责任制和监督检查机制,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和总结,加强对活动效果、教学成果以及教育成效的综合考评,切实保障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同时,各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自评自查机制,制定民族团结教育自评方案,坚持把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情况、实施情况列入监督检查内容和绩效考核项目,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纳入到各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中,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与其他工作协同发展,增强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8

一 、统一思想,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

明确文明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决定争创文明单位以后,根据党支部的部署,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李哲民同志为组长,校长朱文斌同志为副组长,何文英、顾华明、张春强、曹根华、朱智勇、赵纪兴、张丽群、沈建红为组员的争创领导小组,并下设精神文明创建办公室,由朱文斌同志任主任,张春强、曹根华等为主要成员,制订了创建工作规划,并确立了“以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党风、作风、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为主线,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赋予学校精神以新的内涵,塑造学校师生新的形象,完善学校依法治教,以德立校的体系,构建团结健康、奋进开拓,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和育人氛围,以和谐氛围培育健康的人”的创建目标。并充分利用学校画廊、宣传标语,黑板报等阵地,突出文明创建的中心内容,通过召开校会,主题班会开展团队活动、社区活动、宣传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行公民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

二、围绕中心,与时俱进,加快创建文明单位的步伐

两年来,根据创建规划,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情况,学校以行风建设为抓手,努力提升教职工的文明素养,通过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的十六大有关会议精神和各级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深刻领会,努力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统一认识,开拓创新,在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扎实有序的理论学习是学校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的先导,为此,学校抓住了中心组理论学习。支部大会,教工大会,年级组学习等一切有利时机,大力提升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通过开展“党员风采”展示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精神的实质。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不断提高教职工的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德高为师”,通过开展“浦江上流水争流,千帆竞发争上游”、 “我为发展作贡献”等系统活动,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形式多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更为文明创建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两年来,全校上下在党支部,校长室的带领下以创建文明单位为目标,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办学效益也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教育教学成绩连续保持“优质、高产”,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上海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区文明单位”、“区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市中英合作项目学校”、“市中美合作项目学校”,“区优秀家长学校”、“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学校党支部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学校退管会被评为市先进退管会……《松江报》、《松江电视台》也曾对学校的发展予以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以文明创建为先导,大力推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近年来,学校在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了德育的核心地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常规教育为抓手。进一步改进了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主体德育框架,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勤奋、求实、拼搏、创新”的校风,突出了以下几项内容:

1、确立了分阶段德育工作目标,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由德育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全校的德育工作,并实行了年级组德育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百分考核制度。

2、加强了德育工作的流程管理,通过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品、政治教研组建设,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鼓励教师开展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的探索与研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和学生两个实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等生动活泼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主渠道课的针对性、生动性和高效性。

4、建立了各科教学都必须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并以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对教师的常规者考核之中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

5、坚持主旋律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做好升降国旗仪式,完善国旗下的讲话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网络,形成了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6、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强化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继续完善少先队自主化小队的建设,继续抓好一年级入学培训,六七年级军训及春秋季各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乐农园地”的资源,让学生学农、乐农,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希望工程”、“手拉手”、“爱心助学”等活动。

7、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巩固创“松江区行为规范示范校”的成果,力争发挥示范校的作用。

8、进一步健全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和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框架。

四、科研兴校,科教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轰轰烈烈的课题实践,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两年来,学校已把四十多位学生送入市区重点高中、占应届生的20%多,初三的总体成绩列全区第10、11名,农村学校前五名,其它各年级均在区片的历次统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已连续两年在区府督导评估中被评为“办学水平a”级学校。

五、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文明素质

扎实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腾飞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作,也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具备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学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以学校内改方案及奖金再分配系数方案的实施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力度,服务台上有措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推优荐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两方面的提高。

1、以师德建设为龙头,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在师德建设上,学校主要抓好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规范学习制度,虚事实做,形成“讲学习”氛围。中心组学习、党员学习、教职工学习、双学小组学习等都要坚持制度,规范管理,有计划、有安排、有主题、有记录、有小结,紧跟形势,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紧扣实际,形式多样,以解决思想困惑和工作、学习难题为切入口,力争学有实效,通过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形成共识,明确方向。

师德教育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主,将教育与管理结合,在加强师德理论学习的同时,树立榜样,宏扬先进,以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学习及《新时期我们怎样做教师》的征文讨论,针对教师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律己不严,形象不佳等问题,开展自查互查与整改,对先进同志进行表彰宣传,弘扬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

二是通过教代会进一步修订了《学校内改方案》、《文明组室评比》,制订了《奖金分配系数方案》等重要文件,激励了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三是注重对教职工的心理辅导,帮助教职工排解心理困惑,舒解心理压力,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心理素质。

2;以实施“校本师训方案”为契机,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素养及科学文化水准。学校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以后,年底,出台了“学校师训方案”及“奖金再分配系数方案”,并致教代会通过、实施,这标志着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配合师训方案的实施,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在师训一头具体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创设条件,引导教职工学习科学、拓展知识、增长技能,还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校本师资的培训力度,充分考虑教师内在需求,强化专业知识,增强教师自培能力。

二是搭建舞台,充分发挥教职工特长,让广大教职工在施展才干中得到提高,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开发课题研究,发展教学评比和教学展示活动,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推动教师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不断增强教职工的法制观念。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法制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和按章办事,提高大家依法办事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

六、更新观念,综合治理,着力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内改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学校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明确了岗位职责,后勤教辅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以此为起点,围绕中心工作,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培育“和谐、特色、发展”的校园文化为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群策群力,切的偶实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学校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统揽全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在硬件设施逐步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网络优势,为争创市文明单位夯实了基础。切实做好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及法律普及宣传工作,通过导护、值勤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一系列“安全文明校园”发事件应急预案,群策群力,确保了学校秩序的井然有序,为了强化安全防患意识,学校会同派出所,镇综治办等开展了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做好自查自纠工作,认真做好要害部门(例食堂、化学实验室等)的安全防范工作,杜绝了隐患,年度,年度学校均被评为石湖荡镇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七、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战斗保垒作用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校文明创建的主导因素。两年来,学校党支部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着重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大力开展“教书育人,建功立业”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党员风采展示周”活动,把党员队伍的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让党员教师树立文明形象,作文明表率,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岗位成才。三年来,学校共有六名青年教师被吸纳入党,已有4名顺利转正,二名青年教师被提拔为校级干部,4名青年被选拔为中层领导,青年同志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中坚力量。

2、注重党内的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为增强党的内,激发党员同志的文明创建热情,提高党在文明创建工作中的影响力,党支部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互相谈心活动,民主生活活动,民主评议活动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学校是育人场所,如何将人心凝聚到学校目标和任务上来,凝聚到学校的文明创建工作中来,年终岁末,协同行政一起拜访一些老教师、骨干教师,了解大家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平时工会干部勤下基层,经常访贫问苦,每年冬夏两季,给离退休人员送上温暖,送上清凉……

八、锐意进取,强化自身,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学校党支部,校长室处于全校领导地位,能否发挥好班子政治上的定向作用,决策上的主导作用,力量上的凝聚作用及形象的表率作用,对全校文明创建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始终重视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1、抓好学习,提高素质,我们重视中心组的理论学习,通过抓认识,抓制度,抓考核,努力把理论学习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学习要求上,切实做到“四个性”即计划性、系统性、广泛性、持久性,在学习的效果上,学校一班人始终强调要立足实践,联系实际,做好各自的分管工作。

2、发扬民主,完善制度。党的组织原则也是一个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来源和体现。从学校班子建设情况来看,制度的坚持非常好。

一是体现在决策程度上,对学校的重大部署,如发展思路,奋斗目标,中层干部竞聘等都能在广泛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支委会,校务会集体讨论决定。

二是体现在广泛的发扬民主上。通过不断完善校务公开,教代会,教工大会等制度,广泛听取全体教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从而保证了班子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体现在具体工作上,每位校级干部能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威信,根据分工,履行职责,既顾全大局,又相互补位。

总体看,学校班子运作和谐,气氛良好,决策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班子人员坚持全心全意为教工服务,把代表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与发展的根本,妥善平衡了教师的福利,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上一篇:交通工程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技术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