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6:55:48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也日趋普及。计算机辅助高等教育评估是其中一个比较新的分支,它的出现不仅改善了教育评估方式,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育评估方法向高效率、高质量和更加准确可靠的方向转变,促进了教育评估系统的改革,推动了教育评估方法的更新。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则是本科生培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有助于改进建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遗憾的是,多年来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普遍重视不够,或者虽然重视,却仅仅停留在定性评价的阶段,缺乏准确可靠的评价标准,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将计算机引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活动中来,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计算机具有存储量大、可连续工作等特点,而且利用计算机处理评估材料,获得评估结果,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结果可靠的特点,只要指标体系建立合理,计算机能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提供给教学管理人员实事求是的结果,成为他们工作中得力的助手。为此,我们开发研制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以下简称评估预测系统)。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开发研制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如何实现评估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是开发研制该系统的关键所在。我们依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的量化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教师、学生、选题、客观条件四个方面。各方面再细分则为二级指标,如:教师方面分为准备工作、课堂讲授、出勤率、答疑情况、教学方式、教师职称等六个方面;学生方面分为学习态度、平时成绩、计算书完成情况、图纸完成情况、创新情况、译文完成情况等六个方面;选题方面分为结构类型、课题新颖程度、计算机应用合理程度、题目性质、外文资料、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客观条件分为设计教室、绘图仪器及图板、机房及出图设施、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等四个方面。

2. 设立评价等级V,V=1好(VI),较好(V2),—般(V3),较差(V4)|。

3. 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

其中,R中每一个元素rij表示第i个评价因素对第j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4. 设立各评价因素权重集A,例:一级指标权重集八=(0_35,0.35,0.15,0_15),八的取值可根据经验,并依据以往各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结果经反复试算确定。

5.计算综合评判矩阵

    

6.对各级指标体系重复步骤

     7.计算测评结果

    

求得最终评判矩阵B该量化模型针对毕业生总体进行评估,评价毕业生的综合质量,改变了过去仅片面地对个人进行评估的状况。

(二)评估预测系统的计算机开发语言

系统采用流行的Windows人机交互式界面,力争做到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具体要求,我们选用了Windows环境下的VisualBasic5.0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发本系统。VisualBasic5.0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功能十分强大而又简单易用的可视化编程环境,编程速度快,界面质量高,是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的最佳选择。使用VisualBa¬sic语言开发本系统充分体现了本系统处理数据、信息快捷方便的特点。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本系统后,启动系统,进人主菜单,依据界面提示您就可以轻松完成评估工作,系统主框图如下:

三、评估预测系统的优点

1. 量化评估,提前预测,动态管理。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能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预测。教学管理人员只要依据该系统的提示输人各项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的参数,系统随即能计算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从而对各项工作方案的结果作出预测。通过反复改变参数——计算成绩,教学管理人员就能够发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即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有利的,如果实施下去会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哪一项安排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利的,实施下去必将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下滑。这种预测如果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管理者就能有效地对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将99届与往届的工作方案作了一下比较,发现由于老教授退休较多,本次毕业设计年轻教师比例上升,但年轻教师职称偏低,讲师居多,教授、副教授比例严重下降,用该系统初步预测发现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将要下滑。根据这个信息,系学术委员会马上采取措施,对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指导教师中讲师一级必须具有硕士学历,且应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课题选择及指导上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最后经系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查后方可上岗。再用本系统预测后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终得分并未降低,反而稍有提高。目前,99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结束,最终得分的确较98届有所提高,与系统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2. 有效监督,对症下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时,系里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一般要求安排一次中期检查。该检查能发现一些问题,但对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却很难预知。这样的话,发现缺点往往不能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不良后果。这时,如果用该计算机辅助评估预测系统进行一下“中期评估”,各种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将一览无遗,且该系统会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清楚地发现各种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成绩偏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对缺点进行纠正,对优点给予肯定,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例如,99届某老师所带设计组,由于指导教师出勤率过低,中期检查时系统评估预测该设计小组成绩偏低,系领导马上对指导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由于纠正及时,最终这个小组成绩达到了总体平均成绩。

3.总结校核,公平合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系里要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成绩进行评定。由于诸多非客观因素的影响,结果往往难以做到公平合理。此时借助该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成绩进行校核评估,可使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1:作更加公平合理。该软件是“诚实的检查官”,只要输入的各项参数正确,系统将实事求是地予以评分,这就摒弃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四、结论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2

毕业论文答辩评分的改革与实践

毕业论文工作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是对学生是否具备学士学位水平和能力的检验,通过毕业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通过论文答辩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应用、独立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逻辑性思维和应变能力,在答辩规定的时间内,概括阐述论文的核心内容。本文整理了2007—2012年连续6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62名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和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评分情况,并总结历届毕业论文评审情况。

1以往毕业论文答辩评分存在的问题

1.1导师与学生分组方式

(1) 导师与学生错开。按照教务处的要求,指导教师回避本组学生,尽量采取交叉方式,主要是防止导师给自己的学生打高分,压低其他学生的分数。但这种做法会导致不熟悉该领域的评委提问题、评分不准确,由于导师回避自带的学生,与学生错开的方式常常导致评委提出的问题,很难涉及到问题的关键点;也有评委提出的问题不是自己擅长的,或者拿自己观点套在他人的领域上,闹出了大笑话。

(2) 导师与学生同组或专业方向分组。按学生论文的方向、评委教师的方向划分答辩组,优点是导师在指导修改学生论文时就清楚论文的弊病在哪里、特点在哪里。如果导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就会把自己带的学生分成ABC等级,在学生答辩中提出的问题准确、尖锐;反之,就会认为自己的学生都出类拔萃,给出高分。

(3) 导师与学生随机组合。打乱班级界限、打乱导师界限,使评审小组之间的分数平衡十分重要,否则会出现班级之间优秀论文数量的大偏差,学生也会抱怨。更大的问题是学生毕业论文材料装人档案时,常常装错或找不到,或者漏掉评委的评语,增加了论文评审的工作量。

分组的几种做法笔者都做过尝试,都有其优缺点,若按照一种模式固定不变,则会导致僵化。目前已出现“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呼声'因此探索新的毕业论文评审方式、新的评分机制十分必要,而毕业优秀论文如何产生也是重要问题,是导师、学生、评委关注的焦点。

1.2导师主动、学生被动

过去都以答辩小组产生优秀论文的做法来操作,这种做法的弊病是导师有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只能任评委“宰割”,而看到个别师哥师姐答辩时被问得语无伦次,甚至哭泣的状态后,学生对论文答辩这个毕业的最后一关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答辩中一方面的积极性实际上就是导师之间激烈的竞争,忽视了毕业论文答辩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为什么不能发挥“主人”的积极性呢?有两方面的积极性总比一方面的积极性好得多。

   

       1.3导师打分高的问题

导师给学生按毕业论文成绩50%的比例打分,使得导师打分很高的成绩难于均衡;同时,由于答辩委员会主任、系主任最终核定分数、更改分数的做法,容易使导师评分越打越髙,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我打的分数没用了”,导致恶性循环。

1.4毕业论文题目更改的问题

毕业论文题目的更改主要反映在对试验方案的设计不完善、试验条件不具备,有些药剂买不到,被迫换题;也有的是以一点抽样代替多点抽样,把论文题目写得范围很大,而实际上很空、数据不全;有的题目是工艺研究而实际上是配方研究,这样学生在答辩阐述中表现出文不对题,因而导致答辩后修改题目,在每届学生论文答辩后约有10%~15%的毕业论文需要修改题目。1.5毕业论文不规范的问题

个别学生的综述内容比例过大,指导教师把关不严,论文撰写格式不够规范,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属于社会科学或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方面,而都不在学院2010年以前规定的实验型、设计型2种格式范畴之内,在评审论文上答辩委员会很难界定其规范性,学生在答辩前论文格式不规范的约占30%,论文存档稿仍有不规范的,其中包括被评上优秀论文的主要是参考文献不规范。

2历届毕业论文评审情况

2.1教师

2.1.1职称结构

食品科学系教师职称结构在2007届高级、中级职称人数比例相同,随着年限的增加,髙级职称为上升趋势,中级职称为降低趋势;总体为高级多、中级少、无初级。

       2.1.2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7届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只占50%,在10名中级职称中只有3人作为导师。在6届毕业生中,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均作为指导教师,副高级职称中有74.1%的人作为导师,中级职称中有73.6%的人作为导师,表明副高级和中级职称中均有25%的人未担任指导教师,尚有带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空间。

2.2毕业论文评分

6届毕业优秀论文的产生采用办法不同,2007—2009届按答辩小组学生分配比例产生优秀人数,在2009届有一个答辩小组作了学生自己申报优秀论文的试点。从2010—2012届以第1组作为优秀组,2010届实行了优秀组产生优秀论文的做法,有13名学生申请了优秀论文的评选,产生了8篇优秀论文;由于2011—2012届学生申报优秀论文的人数不多,采取了主要由优秀组产生,其他组选优的做法。2011届学生申报优秀论文人数不足的原因是有的学生认为答辩程序麻烦,要准备PPT,要比其他组提的问题多,优秀论文要求的严,评为优秀论文后要缩减篇幅、按照校学报格式反复修改;尤其是怕自己被直接淘汰到80分以下,对自己的论文信心不足、不敢申报。

3实行学生自行申报优秀论文方式

对2009届学生毕业论文分组及评分实行了试点后,从2010—2012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评分工作采取学生自行申报优秀论文方式,论文分优秀组和一般组,在毕业班学生中限报25%的比例,采取提前5d报5份规范论文及电子文档,个人提出优秀论文申请,各班委会统计后报给系里。优秀组评委由各个专业方向的人员组成,审查论文格式、内容、创新性、真伪性;评委拿到论文后,先按百分制进行“论文水平”打分,在学生论文答辩时进行论文“报告过程、答辩”打分,按15%的比例排出顺序,实行末位淘汰制。为了避免某些学生混水摸鱼、滥竽充数,当申报超出比例限制时,对于书面审查不合格者,直接淘汰到中等分数段。申报者的论文格式必须规范,优秀论文组答辩采用PPT形式,宣讲及答辩时间20〜25min;—般组采用限定打分的方式。

实行优秀论文申请制的方式进行分组及评分,可以简化程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制作PPT的技能提髙。在申报学生中选优、各个专业方向评委在一组之内,采用“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论文评审关注焦点;指导教师之间不再为优秀毕业论文名额争来争去,优秀毕业论文操作程序在答辩前就透明了,学生自己不申请参加优秀论文答辩,则被评上优秀论文的概率很小了,即使是从其他组选优产生,每组也就只有1名,而且是小组评委都认可的优秀论文。优秀毕业论文产生由朦胧变得清晰可见,即使是原来的三好生、优秀干部、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自己没有申报,也就没有机会成为优秀论文了。指导教师的意见少了,学生的意见少了,毕业论文答辩评分工作和谐了。

4毕业论文评审对策

针对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打分情况,毕业论文评审采取以下措施。

(1) 采取学生申报优秀论文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申报与评选互动。由导师的主动性变为学生的主动性,毕业论文答辩时学生是主体,必须发挥其积极性,有学生和导师的积极性才行。尤其是从2009届开始被评为优秀论文的必须编人毕业优秀论文集,学生自己要按照校报模版先期修改,指导教师再进行修改审核。

(2) 改变学生的懒惰思想、依赖思想、等待思想。真正把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落到实处,导师把试验内容分给学生去做,把自己的试验数据拿给学生去统计,有些学生认为我是给导师做事,之所以

把毕业论文当作是导师的事情根源就在此处,从而导致学生向导师等、靠、要,定选题、找仪器、买药品、收集资料、统计数据、论文修改等环节,使指导教师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3) 在固定打分比例时,限定打分上限。以现有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4:2:4或5:2:3的比例进行打分,要掌握“度”,否则其中一项打分至极点,另外两项就很难打分;对于未申报优秀论文者限定指导教师打分上限为92分,从实际操作上看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若是打分人数多、具有代表性的答辩小组客观公正地评分,其打分比例占50%则显得有意义,可以调节指导教师打分高的现象。否则会使答辩小组的权力过高,被有些带有偏见的人利用,导致优秀的学生成绩被压低;或者某个小组打分高,各组之间打分差别较大,出现不易均衡的现象。

从各小组评委打分中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的统计分析看,这种做法的差异不显著,从排序来看基本没有大的差异。若是出现评委打分平均

在89分以上的,去掉该评委打分的做法效果明显。

(4) 优秀论文评选也要变换方式及时加以调整。

做好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的动员工作,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毕业论文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必须适应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助于夯实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坚持五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凸显出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坚持实用性原则,一是要求学生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的最后一次实习,要求结合实习企业尽可能搜集与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相关的资料,为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上多联系社会和行业实际。结合实习企业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鼓励学生撰写实习企业调研报告,解决实习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拥有意向就业单位的学生,应结合意向就业单位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文(设计)选题联系实际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容易驾驭,完成的论文(设计)对于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三是要求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中,以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果是否为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采纳应用,是否适应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解决了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评价标准,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行评价。

(二)专业性原则

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一是经管类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对象兼具研究“人性”和研究“科学性”两个方面;二是研究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不可能通过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来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开展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来获得。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是做好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关键。上述专业性特征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应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而不应使用适应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

(三)学术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是获取这种初步的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术性原则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四)全过程评价原则

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要经过前期准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和后期评审等诸多环节,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的过程质量也将影响到论文的最终质量。因此,应该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这些环节开展全过程评价,进行动态的管理,而不应静态地评价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全过程评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质量。坚持全过程评价原则,一是要求将前期准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和后期评审等各个环节纳入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二是要求对每一环节的评价进行细化,保证对每一环节的评价和监控落到实处;三是要求根据重要性程度不同,对每一环节进行适当的分值分配。

(五)多主体评价原则

论文评定是一种定性分析,评定者的个人判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构建了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对于评价标准的理解、掌握不同,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存在较大差距。为防止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带来的误差,目前普遍采取由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和审阅教师同时评定同一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即“双重评分法”。本文认为,为尽量降低评价主体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应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坚持多主体评价原则,一是要求评价主体尽量多样化,不仅将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和答辩组纳入评价主体,还应将学生的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纳入评价主体;二是要求在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和答辩组之间进行适当的分数分配,充分发挥答辩组的集体决策作用,赋予较大的分值;三是要求企业评价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考虑到企业评价的随机性,这部分分值占比不宜太大。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学术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可以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一)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五个部分。开题答辩重点考察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准备情况和选题情况。中期检点考察学生对论文(设计)的期间完成进度和完成质量,防范抄袭现象的发生。指导教师评分和审阅教师评分考察内容相同,主要包括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水平,实用性和创新性,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答辩综合考察学生对实习企业(意向就业单位)的熟悉程度,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下设立二级指标,其中,开题答辩设立毕业实习效果和选题两个二级指标;中期检查设立完成态度和完成进度两个二级指标;指导教师评分和审阅教师评分下设立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水平、毕业论文(设计)实用性和创新性、企业评价三个二级指标;答辩下设立自述和回答答辩组提问两个二级指标。毕业实习效果和选题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实用性原则。毕业实习效果好,能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积累论据或基本材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根本保障。选题好,要求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本专业学术前沿动态以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选题应该大小和深浅适宜,涉及内容不宜太庞杂。中期完成态度和完成进度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全过程评价原则,中期完成态度是指论文写作过程中学风是否严谨,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否端正。只有具备了严谨端正的态度,才能从主观上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完成进度是为保证学生最终能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而设定的指标。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水平、实用性和创新性、企业评价三个二级指标分别反映了学术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自述和回答答辩组提问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了实用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全过程评价原则和多主体评价原则。

(三)三级指标

二级指标下设立三级指标,给出衡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具体标准。其中,毕业实习效果主要考察实习出勤及态度、资料收集方法及效果;选题好坏主要考察题目背景及意义,选题是否符合企业需求;中期检查下的完成态度主要考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勤情况和写作态度,完成进度主要考察是否符合进度要求以及已完成的论文的质量;论文(设计)学术水平主要考察论文(设计)的规范性和理论价值;论文(设计)实用性和创新性主要考察论文(设计)的实用价值,以及选题、研究方法、观点是否有创新;企业评价主要考察企业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结论是否有采纳证明或出具的其他意见;自述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熟悉企业,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自述成绩取各评委的平均值;回答答辩组提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能否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具备应变能力,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答辩成绩取各评委的平均值。(四)各级指标权重的设定按照构建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将100分在这些指标间进行分配。一级指标下,开题答辩10分,中期检查10分,指导教师评分25分,审阅教师评分25分,答辩30分。毕业论文的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论文综合成绩由五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出,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间的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间的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间的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

三、结论与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对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意义重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向学生公开,使学生清楚自己的论文将依据什么标准来评定,并且清楚标准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工作,为降低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实施前,应组织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的讨论,使教师对评价体系的具体内涵和标准能够达成一致的认识,避免教师根据个人理解来执行标准,对通用的评价术语也应寻求一致的理解和阐释。最后,根据实施情况对评价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只有根据实施后的反馈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其评价准绳的作用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4

论文摘要:为加强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了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评价及认定方法。分析了现阶段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井对今后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改革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观点和看法。

在哪里

1随着目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深人发展,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和焦点,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提出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突出地位,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2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 .1实效性原则

    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科技发展,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优化教学的整个环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首先要求具有实效性,其次是方法可行,目标明确、便于操作的监控标准。再者是效果上可行,易于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

2.2以人为本原则

    确立以人为本的监控理念,坚持“人优先”、“人为主”的原则,将教学质量监控作为基于人、为了人、提升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首先要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在关心人的精神需要与发展需要出发,激发全体师生参与,实现全员价值,使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人为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挥智能。其次要考虑受教育者的优势与不足,重点要体现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提供发展和创新空间,给他们提供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感触到学校的关怀和工作的温馨。

2 .3整体性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全体师生员工的支持,其中领导是关键,职能部门是核心,院(系、部)、教研室和教师是基本保证,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人人都是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是被监控的对象,只是在质量监控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变换角色。

2.4系统性原则在哪里

    系统性原则就是把所监控的对象和所监控的指标当作一个系统,分析它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设备、教材、培养目标和管理方式等有关,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各教学单位、教研室、班级及职能部门等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入学、培养、就业也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过程。因此,监控体系的设计必须贯彻系统性原则。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业绩,也包括教师的育人业绩、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团队和与他人协作情况,主要围绕能力目标展开。

3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主要途径

3 .1学生评教(40% )

    (1)评教内容:教学效果。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是否新颖,成绩是否优良;考试方法是否灵活,分值10分。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否给予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实现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是否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辅助教学,分值8分。教学内容。是否向学生介绍本课程(学科)前言和发展动态;是否运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传授知识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复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值8分。实践教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毕业后马上顶岗上任。以获奖证书、毕业论文成绩、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来体现,分值8分。教学常规。按时、按教学计划上下课,不调课,不停课,不缺课;教学严谨,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出勤率高;耐心辅导,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熟悉教材,教案工整,板书规范,字迹清楚;语音标准生动,吐字清晰,使用专业术语;仪表整洁大方,上课情绪饱满,分值6分。在哪里

3.2教务管理部门与教学专家督导组评价(20分)

    (1)教学效果评价。教学专家督导组对授课教师每周至少随机听课1次,根据授课情况,给予公正合理的客观评价,分值10分。(2)教学文档评价。教学文档的规范程度,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教案是否清楚、工整、认真。实践教学安排是否合理,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有创新,分值10分。

3 .3各院、系及教研室评价(40分)

    (1)综合考核。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本系(院)授课教师的政治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定。(政治表现、专业水平、实践能力、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体现),分值10分。(2)能力考核。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是否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是否出版著作,是否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是否主持研究院级及以上教学改革课题,是否承担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是否指导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的各项奖励,是否被授予院级及以上教学骨干、教学名师、教学十星和优秀教学奖等光荣称号,分值20分。(3)试卷考核。是否完成本专业试题库建设,是否改革考试或考核方法,效果是否明显,分值5分。4.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是否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否有创新内容、论文是否被评为系级或院级优秀论文,分值5分。

4教学质量评价认定标准

4.1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定标准

    按综合评定结果分为A,B,C,D四级,A级为优(90分以上),B级为良(80-89分),C级为合格(60一79分),D级为不合格(60分以下)。

4 .2综合评定标准在哪里

    90分以上者,可参加学校教学奖项和其它奖项评定,年终业务考核优先考虑。70分以下者黄牌警告,给予限课处理,限期提高,两次限课给予停课处理。60分以下者给予停课处理,两次停课处理者认定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建议人事部门重新安排其他工作。

4 .3按综合评定标准,打破课时费、奖金分配以及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标准

4.4将综合评价结果向全院进行公示,公示后存入个人《教师业务考核档案》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激励评价;体系;构建

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之本,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的优秀教师。构建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教学考核,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构建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目的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激励性评价体系就是引导、激励全员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性评价体系具有全员性、全程性、整改性、持续性、改进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评价体系的内涵、目标和内容,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让教师明白,并让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懂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观。才能对每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工作绩效做出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起到激励评价体系的作用。

(二)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标准要结合本校的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绝不能照抄照搬,不要形成激励性评价体系是管理者强加给教师的枷锁,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也达不到激励性评价体系的作用,激励性评价体系要以考核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考核性评价着眼于教师当前的工作业绩,从教师的课时量、科研、工作职责等方面检验教师的履行程度,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晋级、聘任、评优、奖励的依据。发展性评价更注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观,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弹性和空间,起到激励、导向、约束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真正达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全面性原则

在重点考核教师在教学、教学改革、科研、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绩及贡献下,要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设置上,一定要在调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尽量体现客观、公正、全面性。

在确定和运用激励性评价体系时要全面,不可片面。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性”的特点,一要抓住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正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二还要注重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全程性,要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四)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标准和方法上要注重科学性,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做到集中评价和日常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相结合、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在充分反映教师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前提下,使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反映出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贡献大小,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进行权重分配,以求达到科学合理。

(五)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评价体系。其特点是重视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强调评价体系要对教师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教师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规划其未来的发展目标,促进教师努力达到这个发展目标。其评价过程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评价较少或评价力度不够;缺乏“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三、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内容

本着激励性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评价体系的框架分为教学、科研及教学研究、课程辅导、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内容,四部分内容的权重系数可是弹性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优长和专业特点,进行权重系数的选择,但有最高值和最低值的限制,最高值和最低值都要有一个幅度,最高值不允许超过40%,任一项最低值不允许出现零分,四项总值构成100%。

(一)教学

教学评价分为领导、督导、同行、学生、自评五个二级指标组成,但自评不占分值,教师通过自评能够认真分析教学评价所涵盖的内容、分值、个人的优长,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从而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前四项所占分值比例分别为20%、20%、20%、40%,根据各项分值乘以权重比例,计算出每位教师的教学分值。

领导评价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作态度及教学工作量外的其他工作等。教学工作量依据教师完成的年度教学工作量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质量根据不定期听课、教学成果、学生成绩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教学改革依据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材建设、教学活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工作态度依据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工作量外的其他工作依据参加临时性工作任务的主动性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督导评价根据学期内不定期的听课、教学资料、教学成果、教学奖励等方面进行评价。听课填写听课记录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并对被听课教师做出书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成绩等。教学成果及教学奖励依据获奖的级别及名次进行评价。

同行评价根据教师是否准时行课、培优帮差、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辅导答疑、教研教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加以评价。

学生评价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行课情况、批改作业、因材施教等方面加以评价。

本指标体系的统计选用直接加合法,将四个二级指标的成绩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的评价分值,将其乘以权重系数,四项相加得出每位教师的教学评价分值。

(二)科研及教学研究

科研及教学研究包括教师主研或参与的科研、论著、论文、教学成果等。论著按已出版的出版社、级别、排名及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论文、科研及教学成果按级别、名次、实际效果来进行评价。级别及排名按档次依次降低分值,实际效果分值依据对本校产生的效果及应用程度来进行评价。

学术研究、立项课题、教学发展或经学校同意的校企合作计划;按主持、共同主持、协同主持依次降低分值来进行评价。

对教师科研及教学研究评价还要兼顾教师所获得的特殊学术荣誉及其他研究成果,按学术荣誉及研究成果的级别来进行评价。

本指标体系中四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0.3、0.2、0.2,按标准对每项评价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的评价分值,将其乘以权重系数,得出每位教师的科研及教学研究的评价分值。

(三)课程辅导

课程辅导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课外辅导成果等。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与顶岗实习是融为一体的,本项评价从对学生指导程度、论文完成情况、学生答辩情况、学生答辩成绩、及格率及发表在期刊的级别来进行评价。

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按学生参加的比例、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综合平均数(全国或全省)、学生的过级率来进行评价,对于专任教师也要考虑学生所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及数目。

指导的学生技能大赛按指导学生的训练程度、训练学时、参赛级别、获奖名次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标体系中三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4、0.3、0.3,按评价标准对三项评价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的评价分值,将其乘以权重系数,得出每位教师课程辅导的评价分值。

(四)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

技术指导包括教师凭借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以学校的名义为企业提供的技术培训、技术攻关、横向课题开发等。技术培训按进行培训的种类、时间、内容、人数及到款额来进行评价;技术攻关按参与的程度、取得的效果、参加的名义来进行评价;横向课题开发按语校企合作的程度、立项课题的级别、实际应用程度、参与的程度等进行评价。

社会服务包括担任的社会职务,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学校机构或学术团体等重要职务以及其他校内外服务成果。该项评价按社会职务的级别、名誉及影响进行评价;服务成果按社会服务的实际效应、影响程度、服务效果来进行评价。

本指标体系中二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6、0.4,按评价标准对二项评价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的评价分值,将其乘以权重系数,得出每位教师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的评价分值。

教师评价总分的统计采用直接综合法,将四项评价分值乘以教师按优长选取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教师评价总值,再按照总值的高低排出参评者的位次,从而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评价计分采用百分制,四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权数值之和值之和为100。

四、高职院校激励性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教师评价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成效,应严格控制、监测评价过程,确保评价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另外要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因为评价信息的延缓,消减教师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动力,影响评价结果的效应。所以教师评价活动一结束,教学管理部门应立即整理各分项的材料及基础数据,进行成绩汇总及统计分析,并写出综合分析报告。将评价信息及结果及时地与教师进行反馈,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同行、领导、督导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明确自己教学的优长及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6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工作,我们站在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角度,开展多方面工作和研究,进一步严格了对毕业论文选题、指导、答辩、成绩评定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做到了毕业论文早布置、早选题,学生充分准备,教师严格指导,组织毕业论文公开答辩。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院毕业论文管理水平得到了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1加强研究,完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定

2006年,在2004年4月制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04年10月制订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的基础上制定了《桂林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明确了选题要求,选题申报程序;明确学生接到任务书后必须进行开题报告;要求记录毕业论文指导情况;严格中期检查制度;严格答辩及成绩评定制度,毕业论文须经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三方评审及给出三方成绩,进一步规范了毕业论文审题、中期检查、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严格了毕业论文答辩环节,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

2多管齐下,全面系统地增强毕业论文管理

2.1切实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针对以往毕业论文中发现的问题及不足,我们在毕业论文工作中严格执行学院有关规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细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2.1.1及早布置安排,时间得到充分保证毕业论文前期工作精心准备、及早布置安排。准备工作越充分,论文就会越扎实。否则,学生由于就业的巨大压力,对毕业论文无论从时间上、精力上的投入都不足,论文的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学院统一印制了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各二级学院进行了毕业论文动员工作,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就毕业论文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2.1.2严把选题关,提高了选题质量各专业对学生申报的论文题目组织审批,从源头上严把毕业论文选题关,保证了论文的选题质量。本届选题与往届相比有明显进步:第一,选题内容覆盖面更广泛,体现出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第二,专业学科特点更为鲜明,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综合训练基本要求。第三,题目的难易度与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难度既不过大,也不太小。选题工作量适中,达到教学安排的要求。第四,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许多题目来源于生物、医药的科研教学,部分也来源于与医药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五,能够跟踪学科发展新趋势,选题关注专业学科的热点、焦点问题。相当部分学生的论文课题来源于省级或部级课题的子课题。

2.1.3组织开题报告,正确引导学生思路各学院都组织开题组进行了开题报告,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情况、论文整体思路、工作重点等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指出不足,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同时也给学生一定压力,使其更加重视毕业论文环节。

2.1.4记录指导过程,提高教师的责任心绝大多数二级学院都根据学院要求,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了记录。指导教师有无责任心,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否,对学生具体指导了多少,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院要求对教师指导情况进行记录,检查指导记录,有效遏制了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敷衍了事,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2.1.5组织公开答辩,师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答辩是指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面对面的对答辩委员会成员就论文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它有“问”也有“答”,还可以“辩”[1]。虽然学院以往也要求毕业论文进行答辩,但个别二级学院由于种种原因,虽组织答辩,但严格程度不够,学生在这种惯例和氛围中,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自然不足。学院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答辩,且要有答辩记录。学生终评成绩经答辩委员会确定等级。各学院严格执行学院要求,都成立了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学院院长或主管院长任答辩委员会的主任,各答辩小组的组长基本上都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这一系列严格要求强化了师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如果论文工作不扎实、不充分,答辩就有可能通不过,从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就不言而喻了。经过答辩,学生论文质量公开化了,直接影响到了指导教师的声誉。教师无形中也加强了对自己指导学生的要求。

2.1.6成绩评定统一标准,力争公平公正答辩前,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写出评语并预评成绩。同时请具有论文指导资质的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评阅;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审成绩决定是否有资格参加答辩。进入答辩程序的毕业论文,由各专业答辩小组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综合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三方评审及成绩,按3∶2∶5的比例确定为论文成绩。以上过程充分保证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过程符合公平公正、严格要求、提高质量的原则。

2.2组织开展了毕业论文多次检查工作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还开展了多次检查。①组织了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工作,确保题目申报、论文计划任务书、选题工作等落实到位。②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重点检查了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问题。③进行毕业论文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各二级学院对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规范性、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毕业论文质量等。④答辩结束进行了毕业论文抽查工作,随机抽检部分毕业论文,组织专家对选题质量,格式规范,论文质量,成绩评定,开题、指导、答辩等有关过程材料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管理。

2.3选送论文给院外专家进行评审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各二级学院论文答辩结束后,教务处专门聘请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专家对部分论文进行院外评审,更加公正客观地了解我院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2.4开展评优工作并编印优秀毕业论文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每个专业按论文总数5%推荐优秀毕业论文,学院组织专家对推荐论文进行审查后,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把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集,分发至各二级学院、图书馆等,为低年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提供学习的资料、激励的典范。

2.5重视分析、总结工作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认真整理、分析、总结整个毕业论文过程,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为进一步改进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从2006届、2007届毕业论文成绩对比(见表1)来看,优和良总比例上升了将近10%,由此看出我们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水平的一系列工作起得了显著效果。

表12006届、2007届毕业论文成绩对比(略)

3小结

实践证明,由于系统性加强了毕业论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首先,提高了师生的自觉性,提高了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目的。其次,完成毕业论文过程,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无形中形成了竞争的势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后,提高了教师们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热情,教学相长,提高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激励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劳旺梅(1964-),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有机药物合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84-02

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之本,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的优秀教师。构建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教学考核,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构建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目的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激励性评价体系就是引导、激励全员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性评价体系具有全员性、全程性、整改性、持续性、改进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评价体系的内涵、目标和内容,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让教师明白,并让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懂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观。才能对每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工作绩效做出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起到激励评价体系的作用。

(二)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标准要结合本校的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绝不能照抄照搬,不要形成激励性评价体系是管理者强加给教师的枷锁,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也达不到激励性评价体系的作用,激励性评价体系要以考核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考核性评价着眼于教师当前的工作业绩,从教师的课时量、科研、工作职责等方面检验教师的履行程度,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晋级、聘任、评优、奖励的依据。发展性评价更注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观,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弹性和空间,起到激励、导向、约束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真正达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全面性原则

在重点考核教师在教学、教学改革、科研、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绩及贡献下,要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设置上,一定要在调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尽量体现客观、公正、全面性。

在确定和运用激励性评价体系时要全面,不可片面。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性”的特点,一要抓住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正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二还要注重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全程性,要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四)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标准和方法上要注重科学性,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做到集中评价和日常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相结合、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在充分反映教师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前提下,使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反映出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贡献大小,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进行权重分配,以求达到科学合理。

(五)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评价体系。其特点是重视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强调评价体系要对教师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教师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规划其未来的发展目标,促进教师努力达到这个发展目标。其评价过程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评价较少或评价力度不够;缺乏“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三、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内容

本着激励性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评价体系的框架分为教学、科研及教学研究、课程辅导、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内容,四部分内容的权重系数可是弹性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优长和专业特点,进行权重系数的选择,但有最高值和最低值的限制,最高值和最低值都要有一个幅度,最高值不允许超过40%,任一项最低值不允许出现零分,四项总值构成100%。

(一)教学

教学评价分为领导、督导、同行、学生、自评五个二级指标组成,但自评不占分值,教师通过自评能够认真分析教学评价所涵盖的内容、分值、个人的优长,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从而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前四项所占分值比例分别为20%、20%、20%、40%,根据各项分值乘以权重比例,计算出每位教师的教学分值。

领导评价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作态度及教学工作量外的其他工作等。教学工作量依据教师完成的年度教学工作量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质量根据不定期听课、教学成果、学生成绩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教学改革依据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建材建设、教学活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工作态度依据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工作量外的其他工作依据参加临时性工作任务的主动性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督导评价根据学期内不定期的听课、教学资料、教学成果、教学奖励等方面进行评价。听课填写听课记录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并对被听课教师做出书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成绩等。教学成果及教学奖励依据获奖的级别及名次进行评价。

同行评价根据教师是否准时行课、培优帮差、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辅导答疑、教研教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加以评价。

学生评价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行课情况、批改作业、因材施教等方面加以评价。

本指标体系的统计选用直接加合法,将四个二级指标的成绩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的评价分值,将其乘以权重系数,四项相加得出每位教师的教学评价分值。

(二)科研及教学研究

科研及教学研究包括教师主研或参与的科研、论著、论文、教学成果等。论著按已出版的出版社、级别、排名及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论文、科研及教学成果按级别、名次、实际效果来进行评价。级别及排名按档次依次降低分值,实际效果分值依据对本校产生的效果及应用程度来进行评价。

学术研究、立项课题、教学发展或经学校同意的校企合作计划;按主持、共同主持、协同主持依次降低分值来进行评价。

对教师科研及教学研究评价还要兼顾教师所获得的特殊学术荣誉及其他研究成果,按学术荣誉及研究成果的级别来进行评价。

本指标体系中四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0.3、0.2、0.2,按标准对每项评价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的评价分值,将其乘以权重系数,得出每位教师的科研及教学研究的评价分值。

(三)课程辅导

课程辅导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课外辅导成果等。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与顶岗实习是融为一体的,本项评价从对学生指导程度、论文完成情况、学生答辩情况、学生答辩成绩、及格率及发表在期刊的级别来进行评价。

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按学生参加的比例、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综合平均数(全国或全省)、学生的过级率来进行评价,对于专任教师也要考虑学生所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及数目。

指导的学生技能大赛按指导学生的训练程度、训练学时、参赛级别、获奖名次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标体系中三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4、0.3、0.3,按评价标准对三项评价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的评价分值,将其乘以权重系数,得出每位教师课程辅导的评价分值。

(四)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

技术指导包括教师凭借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以学校的名义为企业提供的技术培训、技术攻关、横向课题开发等。技术培训按进行培训的种类、时间、内容、人数及到款额来进行评价;技术攻关按参与的程度、取得的效果、参加的名义来进行评价;横向课题开发按语校企合作的程度、立项课题的级别、实际应用程度、参与的程度等进行评价。

社会服务包括担任的社会职务,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学校机构或学术团体等重要职务以及其他校内外服务成果。该项评价按社会职务的级别、名誉及影响进行评价;服务成果按社会服务的实际效应、影响程度、服务效果来进行评价。

本指标体系中二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6、0.4,按评价标准对二项评价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的评价分值,将其乘以权重系数,得出每位教师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的评价分值。

教师评价总分的统计采用直接综合法,将四项评价分值乘以教师按优长选取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教师评价总值,再按照总值的高低排出参评者的位次,从而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评价计分采用百分制,四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权数值之和值之和为100。

四、高职院校激励性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教师评价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成效,应严格控制、监测评价过程,确保评价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另外要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因为评价信息的延缓,消减教师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动力,影响评价结果的效应。所以教师评价活动一结束,教学管理部门应立即整理各分项的材料及基础数据,进行成绩汇总及统计分析,并写出综合分析报告。将评价信息及结果及时地与教师进行反馈,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同行、领导、督导对自己教学的评价,明确自己教学的优长及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激励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使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确实起到激励作用,学校及教师要根据评价信息各自制定发展发展计划及发展目标,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充分考虑教师个人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为每位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白晨光,刘云龙.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构建[J].经济导刊,2007(11).

评中级工程师论文篇8

关键词:形成性评估;计算机教育;数据库;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158-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标准,而采用形成性评估作为评测主要依据。形成性评估是一种思想,在评估实践中表现为一种评估过程[1]。终结性评估通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判断,判断某一时刻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形成性评估是教师、学生及其同伴收集、解释和使用关于学生学习情况证据的过程,以便教师作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1]。形成性评估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评测过程,目的是促进学习。基于形成性评估的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在国内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要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成功的学分制实施案例和经验。

1 形成性评估模型

形成性评估的经典CIPP模型[1]描述了形成性评估的一般流程: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4个步骤。其中,背景评估阶段确定特定教学情景的问题和需求;输入评估阶段主要分析、判断教学实施的计划和方案,决定方案的结构;过程评估主要分析与发现教学方案中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策略,以调整教学项目的运作;结果评估主要判断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动态调整项目继续或终止并决定对实施方案的修正。文献[2]对以上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形成性评估的模型框架,将形成性评估分为4个部分:学习目标、课堂提问、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以及反馈和数据分析。形成性评估是4个部分融合在一起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流程如图1所示。

2 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和使用已经多年,布卢姆(Bloom)指出形成性评估是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或学习的系统评估,目的是促进教学或学习,在评估实践中表现为一种评估过程[3]。一些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如(Berry,2008;Berry & Adamson,2011;Broadfoot & Black,2004;Stiggins,2002,2005)把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称为“学习性评估”或“促学评估”。在北美、欧洲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基于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估实践进行研究和探索,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iaomiao Wen基于计算语言学模型的思路对帖子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测量学习者的动机和认知投入[4-5]。

3 资料来源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英国兰开夏大学2014年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

通过实地考察并收集兰开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资料,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观摩,参与教学实践并收集相关教学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以EllenWhite提出的模型为理论框架,以兰开夏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为例对形成性评估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研究。

4 研究发现和结果分析

4.1 背景评估――学习目标设定

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形成性评估第一阶段的工作,属于背景评估的范畴。设定本专业的总体学习目标,将总目标分解成各个阶段的小目标,是本专业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基础。背景评估的结果决定课程的种类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预期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要求。我们主要从学习目标和能力等级的设定方面进行讨论,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计算机软件行业技能是n程培养的核心。

兰开夏大学计算、工程和物理学院是一个多学科混合的学院,主要培养计算机、工程和物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与计算机相关的本科专业有计算机(comput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计算机网络技术(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多媒体和移动开发(multimedia and mobile development)、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等专业。学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目标,按照学习进阶把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所有课程从level4Dlevel6每个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level1Dlevel3设定大学入学之前需要达到的级别标准。大学各个不同的专业又按照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求和教学要求制定本专业的详细教学计划,从不同等级的课程中选择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我们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从level4Dlevel6按照课程难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从最简单的语言编程到高级软件项目管理(详见表1课程等级划分),其知识内容体系涵盖成为一名专业软件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编程能力、数据库知识、移动开发和网络知识等。

从知识认知规律角度出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按照专业需求和培养目标设置能力等级要求;按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程度不同,设定几个不同的层次:A级知识和理解,B级专业技能,C级思维技能以及D级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技能。每个不同的层次又分为不同的级别:1D6级。教学计划提供给学生毕业所需要达到目标的详细要求,并以等级量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路线。学习成果能力等级要求见表2。

A级知识和理解等级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为:A1能够解释、评价和利用技术和方法解决计算机相关领域的问题;A2能够评价和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A3能够利用编程语言实现给定的任务;A4能够评价和利用软件开发方法实现给定的任务;A5能够解释、评价算法和数据结构完成给定的任务; A6能够评价软件测试方法以及可行性。

B级专业技能等级分为:B1能够解决计算机软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和其他问题;B2能够使用各种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写健壮的程序;B3能够利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设计软件解决方案;B4设计用户界面测试可行性;B5能够开发安全的互动系统。

C级思维技能分为:C1能够全面、彻底公平地处理复杂情况;C2能够对多种来源信息进行查找、评价和综合应用;C3能够评估想法、方法和系统;C4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

D级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技能:D1能够跟客户、用户和开发者进行有效地沟通;D2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D3能够从事合乎现有道德、法律的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D4能够对一个项目实施计划、执行、管理和汇报;D5能够设定明确和长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

软件工程专业按照学习成果能力等级要求设定相关的学习能力要求,并将能力等级要求嵌入课程教学计划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步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相关能力。软件工程专业按照自己本专业发展需要设定不同模块课程:数据库模块、语言编程模块、网络模块等,每个模块的课程从本专业教学计划设定课程中选择相关的课程。我们以数据库模块课程为例进行分析,见表3。

4.2 输入评估――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

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属于形成性评估中输入评估的范畴。以数据库模块课程为例,模块中所列的课程数据库模块系列课程包括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数据库相关的课程,按照难易程度设定不同的等级级别,是数据库专业方向毕业生所需要达到的能力等级要求的体现,主要包括系统分析和数据库设计、高级数据库系统、网络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高级数据库管理等。课程知识内容涵盖了一个数据库专业方向人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课程的内容x择没有固定的一本教材,由教师自由选择经典英文原版教材结合实际的自编讲义。各个不同的专业根据本专业发展过程中对数据库能力要求的不同,选择开设不同级别的课程。

笔者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选取一年级系统分析和数据库设计课程、二年级数据库系统课程、三年级基于网络的数据库开发课程以及研究生的数据库管理课程,观摩课上教学实践过程,分析和研究基于形成性评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现状。

4.3 过程评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属于形成性评估中的过程评估范畴,评估重点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关注课程体系中课程和能力等级的培养是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兰开夏大学数据库实践课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6](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强调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学习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同伴评估鼓励学习者参与教学评估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立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实践课依据各个专业不同的特点,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以软件工程专业数据库系统实验课程为例,实验课老师安排小班上课通常在20人以下,一般安排一名老师,由课程组的老师轮流上实验课;通常一名老师一周上一节理论课,接下来连续几天都有实验课;每节实验课上教师都会提前设计好明确的实验目标和任务,选题源于所学理论知识内容。小组(2~3人)一起完成,可以实现小组协作式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小班授课教师可以兼顾每名学生,师生之间可以实现更好的交流。实验课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小组一起完成实验任务并提交小组同伴评估成绩,教师基于网络给出作业的修改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实践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由教师设定课程的实验目标。实验课时间为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小组学习一起讨论,一个小时教师讲评。教师通过案例讲解并进行总结,在讲解作业时,小组当堂修改并网上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同伴给出的评估。第二阶段实验,根据具体专业课程的不同设置综合性实验或者创新性实验内容,一般低年级的学生会安排综合性实验,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创新性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一般会在后半学期结合学过的知识内容,设计相关的综合实验内容。创新性实验一般在学期初就布置,学生自选课题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查阅相关文献,设计方案,开发完成系统设计,期末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由教师综合同伴反馈和自我反馈给出成绩。

4.4 结果评估――反馈和数据分析

反馈和数据分析属于形成性评估中的结果评估,其目的是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兰开夏大学的考试制度非常严厉,按照学习成果能力等级要求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给出课程总评成绩。对知识和理解能力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反馈在个别指导课程、讨论课和实践课中通过班级讨论、小组评分和个别指导建议的形式给出;终结性评估通过书面作业和限时考试完成,其中限时考试包括在线多项选择题、传统考试、开卷考试等形式。对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是实验练习、口头报告、正式报告或者提交针对本专业领域某一方法的实现产品或者评论;对思维技能的考核主要是教师在课堂和监督会议中提供的非正式形成性反馈。

智力水平的考核部分是通过正式考试,但更重要的评估在于平时和基于理论的项目实践,一般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正式报告、论文大字报展示等。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技能的考核通过很多模块实现,一年级主要考核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年级主要考核参与团队项目的专业技能,三年级考核学生个人开发项目,以面试的形式考核文献综述能力、项目汇报能力等。在项目汇报中,主要讨论个人的贡献,定期组织会议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定期评估个人的成果,将项目进展报告作为正式的个人评估参考资料。

以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为例,很多专业课程都是一学年的,学生的综合成绩由两个学期的综合考核决定。期末考试完之后,学生的成绩还要交给其他老师审核,最后才决定这个学生的最后考核结果。课程最终的考核:平时60%+考试40%,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平时的实验作业和案例学习,考试形式笔试2×2个小时(包括上下两个学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考试,完成30%的平时作业+30%的考试内容。

5 结 语

形成性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收集学习证据的过程。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获取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状况,然后调整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7]。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观摩发现,形成性评估在兰开夏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5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2015级新生中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完全学分制度下要求教师加强参与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考核,学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60%)决定。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例如,如果师生比例太高,一名教师面对几百学生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学评测?实验室条件有限的问题如何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清华, 王伟强, 张放. 形成性评估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6-7.

[2] Forbes E W. Improving the knowledge and us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a model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a K-3 science curriculum[D]. Newark City: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2007: 189.

[3] 李清华. 形成性评估理论框架的构建[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 4-9.

[4] Wen M, Yang D, Rosé C. Linguistic Reflections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C]//Proceeding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AAI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 Berlin: Springer, 2014: 525-534.

[5] Wen M, Yang D, Rosé C.Sentiment analysis in MOOC discussion forums: What does it tell us?[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a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San Francisco: ResearchGate Corporation, 2014: 130-137.

[6] 王华.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模式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3): 98-100.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环境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