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16:06:06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无锡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教育 师资结构 建设对策

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动力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课程和学生这三大基本要素中,教师是首要因素。师资队伍结构体现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发展的走向、进程及其效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地位。随着高职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质量问题受到高度的关注。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与改革及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已达到新的阶段,更加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维度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由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和“双师”结构等方面组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在年龄结构上,要求有均衡的年龄结构,每一个年龄段教师都有恰当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峰谷和断层,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中,保持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具有可持续发展、人才辈出的良性教育生态;在学历和职务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在专业结构上,要求师资队伍满足专业的设置要求,能够支撑专业的开设、发展,充分满足教学的实施;在学缘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的组成成员来自于多类型、多地域的多种学校,以利于教师间的学习和互补,发挥学术上的“杂交优势”效应;在“双师”结构上,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双师”结构。在新一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教育部将教师的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双师”素质、职业资格等级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评价指标。

二、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

我们以无锡地区七所公办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主要通过与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交流等方式,分析了上述维度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程度。

无锡地区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校升格、职工大学改制而来,升级、改制之初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各校研究生缺乏,高级职称很少;教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偏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不突出;专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比例多,专业课教师缺乏,特别是新专业教师少之又少,专业课教师主要集中于会计、机电、电子等老专业;学缘结构不合理,师范类出身教师比例多,综合性大学背景教师比较少。几年来,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锡地区各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条件高标准选聘教师,严把教师进口关,建立竞争机制,加强在职培训等方法逐步优化了教师结构。但教师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还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目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还不尽合理。当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指公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呈如下特点:

第一,年龄结构上,教师队伍年轻化,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学校的升格、改制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近十年内大量吸纳了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因此,许多学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有的学校甚至超过教师总数的一半。

第二,学历结构上,研究生比例上升,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前,各校制定了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许多学校非研究生不进,并且校内大批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并已获得了硕士或以上学位。当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教师学历结构都已达到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的合格条件,许多学校已远远超过了优秀标准。

第三,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数量增加,职称比例比较合理。由于无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快,引进高级职称教师优惠政策的力度比较大。无锡地区高职院校最近几年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比较多,加上一些青年教师已脱颖而出,现在大多数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已达到35%以上,但正高职称教师还不多。由于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高职教育历史等因素制约,正高职称比例各校不平衡,有的学校已有十多个,大多学校还只有几个,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在一些引进培养人才力度大、政策优越、办学条件好、办学历史比较长、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正高职称比例就比较高,但也存在着正高职称教师在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问题。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正高职称的数量或者为了实现零的突破,以较大的代价,引进了正高职称教师,却忽视了专业的真正需要,其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学缘结构上,教师来源多样化,但高层次高校背景偏少。虽然教师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本校毕业生留校的极少,但高层化不够,国内一流高校背景和国外背景教师比例偏少,高技能教育背景缺乏。

第五,专业结构上,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专业设置,但还需要针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适应性研究和准备。当前,无锡市产业升级转型的力度比较大,地方高校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的实际调整专业的设置及其规模,从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第六,“双师”结构上,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还不够,“双师”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学校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下企业的机会比较少。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大多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工作岗位不熟悉,对相关机器设备感性认识不强,缺乏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很难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由于教师的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的限制,学校很难从企业引进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专业技术资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人才,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技师少。虽然各校都有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校外实习指导任务,但真正参与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校内教学、科研的兼职教师比较少,同时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配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教育先行,教师先行。学校应该在分析现有状况、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办学规模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培养和引进的规划,保证教师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加强预测,提高前瞻性。

专业规划,教师先行。教师的结构应该以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为单位进行考量和架构,避免专业结构调整后,某些专业教师过剩,而某些专业教师短缺的现象。例如,无锡地区某一高校,由于课程改革和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有一门基础课教师有1/3的过剩,而之前学校还每年都在招聘这门课程的新教师。

在专业结构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调整的今天,高职院校常常面临着某专业教师已过多,而某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学校需要科学调整教师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起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倾斜政策,激励中青年教师向相关专业方向拓展,引导教师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学习研究,提供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胜任跨学科、跨专业授课的能力。同时,聘请兼职教师可以短期内弥补教师短缺的现状,也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还可以节约成本。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办法,流动人员实行人事制、定期聘任制,人事关系挂靠市人才交流中心,任期届满可以根据需要和履职状况续聘或解聘。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找准所需人才,充分考虑引进人才的有效利用度。学校如果没有优化教师结构的意识,没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同时学校应该协调好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在待遇方面的平衡,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重实绩、重贡献,建立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稳定优秀人才,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氛围。

(二)重视梯队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专业带头人应密切跟踪行业发展态势,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的改造提升步伐,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及其转化水平,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对“岗位案例”“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等有充分全面的理解和得心应手的演绎。骨干教师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动态应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及时补充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标准、新工艺和新流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境外培训拓宽教师“国际视野”,近几年先后选派一百余名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访问、进修和培训,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高水平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并引进“海归”人员和外籍专家、教师来校任教,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青年教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技能培养,安排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保证青年教师能够有下企业锻炼的机会,使青年教师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提高技能水平。

(三)加强“内提”“外引”,优化教师学历、职称结构

优化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的学历、职称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学历反映了教师受教育的程度,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些国家如德国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以优惠的条件外引和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内培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逐年迅速上升。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博士、教授提供两室一厅的过渡住房,购房时给予一次性补贴5~15万元,配偶可随调。

(四)畅通“双师”培养途径,优化“双师”结构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高职教育日益重视内涵发展的今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对高职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要求更加迫切。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和构建。

目前,无锡市高职院校中有几所为区(县)所属院校,教师的人才流动和评聘需要通过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存在一定的制约,这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灵活处理。需要改革现行的人才流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高素质技术人员引进机制,畅通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交流渠道,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问题。

(五)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准确导向高职教师发展

职称晋升条件是教师发展的指挥棒,引导着教师研究的方向。当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虽然已有重大的改革,但还需要彻底摆脱普通高校本科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标准的影响,真正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相适应,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相匹配。如以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晋升正高职称的必备条件,注重了学术前沿性,高职院校教师晋升教授职称的难度大。因此,结合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适合高职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是高职教师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呼声。

(六)取得政府和社会支持,畅通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牵扯了学校领导大量精力。提高教师待遇、学校的各项内涵建设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引进和留住高技能、高素质教师也需要经费的保证。学校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学校对地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赢得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加强产学合作,注重实际成效,以取得社会对学校真心实意的捐赠和地方对学校的义无反顾的投入,从而实现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地方公办院校是政府的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不是包袱,地方政府理应加大投入,推动学校的运作良性循环,使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七)地方统筹,科学合理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布局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47

1 独特的培育内涵

1.1 高等职业教育

在东西方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的解释非常多。在国外,分为普通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普通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eation) 就是指培养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教育和培训;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才是指培养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包括职高、中专、中技等)后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和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以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宁司警院),宁司警院是经司法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自治区唯一一所警察类院校,也是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院校。学院根据自身行业特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力度,力争体现以下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第一,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第二,确定准确的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第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课程体系要以培养行业(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第五,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双师型、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第六,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基本途径。

1.2 “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最早主要指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能教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训课程,既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又具有相关的专业等级证书,比如工程师或技师、经济师、统计师、会计师、律师等。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教界又通行双师素质教师的称谓,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与双师素质教师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双师型”教师肯定具备双师素质,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当然可以称为“双师型”教师,在本文,二者是通用的。

现存的“双师型”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双证学说”,也是目前最常见的认定方法之一,即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资格证的教师就属于“双师型”教师;第二,“双能学说”,主要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既具有教学的技能,又需具备相关职业的基本素质,这是目前“双师型”教师发展形势脱颖而出的一种认证手段。第三,“双职称学说”,要求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职称。这种两栖功能目前主要是针对建筑土木类工程师和经济师等职业,相对行业间相距较小的职业有效。第四,“双来源”教师,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的人力资源来源广泛,既可以通过专职的在校教师队伍进行选拔,也可以聘请一些社会生产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当兼职教师,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的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第五,“双素质学说”,综合以上几种学说而出现的新概念,涵盖了“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的特点,界定全面但适用难度不大。

根据以上4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拥有高等学校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相应的行业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经常性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业绩的专业教师。以宁司警院为例,多是从教5年以上,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同时取得相应技术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在本行业内可以从事技术实务方面的工作,能够组织学生取得良好职业技能业绩的教师。

2 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基本情况简介

按照宁党发〔2010〕67号《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的总体部署,我区高等职业教育着眼于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随着高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我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目前已有八所。经过调整,专业结构得到优化,逐步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以宁司警院为例,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00人,教职工240人,已基本形成了以全日制高、中等法律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和监狱警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体系。学院通过置换政法专项编制,增加编制84个,总编制达到196个,缓解了人员严重短缺的局面,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面向全国公开招录教学亟需的硕士研究生51名,本科生19名。目前专任教师达10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3人,双师型教师49人,教师平均年龄35.6岁。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是,从总体看,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比如青年教师比重过大;特别是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过少或者是不确定“双师型”教师比例。因此建设一支一定规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和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2.2 宁司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主要从事教学\&教师数\&占教职工比例\&“双师型”教师数\&“双师型”比例\&校内专任教师\&102\&42%\&49\&20.4%\&校外兼职教师\&18\&7.5%\&18\&7.5%\&]]

2.2.1 “双师型”教师比例统计表

[[主要培养方式\&双师素质培训占93%\&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占22%\&科研占39%\&双师培训收益度\&理论知识占62%\&实践技能提高12%\&收益不大67%\&双师培训愿望度\&愿意参加培训89%\&不愿意参加4.3%\&无所谓13%\&]

]

2.2.3 教师职称结构统计比例(见右图)

从上面统计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学院师资队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其中高水平教师,特别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比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比如青年教师比重过大,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据将近专任教师一半比例,而讲师职称的教师比例才18%,这一特点,虽能够体现出教师年龄正趋向年轻化,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从学院教师队伍阶梯比例分析,这种不平均比例必然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以宁司警院为例,全院教职工240人,专任教师102人,占42%,长期合作校外兼职教师18人,占7.5%,双师型教师49人,占20.4%,从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来看,专任教师数量还是相对不足,特别是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过少或者是不确定“双师型”教师的定位。另外,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收益度、以及学院如何确定“双师型”教师资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质量不高,和概念模糊,甚至没有相关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仍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3 新颖的培养路径――以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

3.1 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资格认定制度

正如本文中所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没有准确定义,各个地区、不同职业院校在操作过程中实际非常困难。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关于双师素质内涵的定义,以及自身办学特色,从本学院角度出发确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以宁司警院为例,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拥有高等学校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相应的行业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经常性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业绩的专业教师。

教师资格是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特定条件和身份,标志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的必然要求。建立以教育主管单位为基础的认定机构来认定“双师型”教师并颁发证书,这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所在,其指导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此外,应当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提高评定制度的可操作性。评定标准的一致性能够保证“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顺利实施,能够维护“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2 制定符合“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

目前,我区职业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与一般本科院校相同,完全不能够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师所谓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宁司警院为例,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在编教职工接受严格的警务训练,入校学生必须接受警事训练及警务化管理入学教育,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除了学习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以外,还必须完成基本技能,例如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警事训练等警察常用技能。这些课程的设置,必然要求专任教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而如果简单机械地用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理讲师四个等级,和职称评定的指标以教师的数量为主,此外还强调期刊的重要性这种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则很可能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高职教师为了满足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要求,被迫在日常工作之外单独撰写论文,一方面论文的内容并不能帮助其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论文的写作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既影响了评定过程的客观公正,也违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术精神。

因此,可参照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评审的做法,将“双师型”教师评定等级分为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高级“双师型”教师三个层次。 此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晋升非“双师型”教师职称时,对于拥有“双师型”教师职称的教师,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破格晋升,如减少工作年限,降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等。该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3 健全“双师型”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合格与否的关键因素。

第一,要突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的地位,围绕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以培养“双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主要评价指标来制定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第二,评价体系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因此也应当作为教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相应的,学生应当成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只有这样的体系设置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第三,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价。行业专家能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水平方面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少走“弯路”,及时地查漏补缺。

3.4 职前培养扩展到在职培训,自我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

以宁司警院为例,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将培养周期从传统的只强调职前培养扩展到在职培训,同时将加强自我培训计划和外部培训相结合。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第一,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第一线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教师专业实践经历,给学生授课时会增添很多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选送教师到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教师通过一段集中培训,专业实践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高。经常参加培训,还可以保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促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兼职教师在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指导教学研究和技术技术服务,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都是一线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专职教师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讯,对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大有帮助。

3.5 改善“双师型”教师薪酬制度

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层次的生存要求,因此物质奖励是教师薪酬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教师工资中的技术津贴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职称上,如教授津贴等,而“双师型”教师津贴却闻所未闻。“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度的建立,对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起到了激励作用。不同的等级划分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客观评价,以此为依据的津贴奖励数值也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为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设立了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都是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应随之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春联,朱盛毅,江越平.“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与模式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双证型”学生培养模式[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

[2].海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研究[D].延安大学,2012.

[3]何迪.以“双师型”为突破口提升高职教学质量[D].南昌大学,2012.

[4]孙泽文,叶敏.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究[J].职教论坛,2009,(5).

[5]吴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0.

[6]段杭,孟梅,殷志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7]孙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

[8]刘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篇3

(1.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19;2.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摘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各种类型结构比例的失调,应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各种类型结构,措施包括补充专业课教师、实施双师型导向、鼓励教师专业提升、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在解决量的层面的类型比例后,还需要解决质的层面的水平问题,以此促进教风的好转、办学品质的提升。由此获得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是实事求是、凸显区域特色,抓住机遇、讲究推进策略,营造氛围、提升职业境界,抓住重点、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 :中职师资;类型比例;失调;教师文化;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58-03

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于1984年建校,原名重庆市合川行知职业中学,是一所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别是生活教育理论实验的中职学校。我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将师资建设作为我校“国家中职示范学校项目”改革发展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中职师资队伍的类型分析

中职师资因为其建校时期的师资来源及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使得师资建设中存在着诸多深层次问题。从师资队伍类型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

课程类型的角度: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 我校作为新建职校,教师主要是来自普高、初中等学校,他们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师,不愿意转教专业课程。因此,学校从一开始就面临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的困境。

智能类型的角度: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不足 当时,我校教师中大多数教师只能教文化课或专业课,缺乏教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单纯由文化课转岗而来的教师,因缺乏专业训练而难以将专业知识讲透;从企业转岗、社会招聘而来的教师,因缺乏良好文化基础而难以将专业知识讲清。这种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缺少的状况严重地影响着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来源类型的角度:半途转岗任教多、专门培养任教少 在我国开办专门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职教师资以前,中职学校不得不动员基础课教师转教专业课,80%以上专业课教师都是转岗而来。由于缺少专门的职前训练,这些转岗教师只得边学边教,教学效果不好,于是一些教师又放弃专业课教学而转教以前的基础课,使得专业课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

职称类型的角度: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 对于职称高的优秀教师,中职学校难以引进,来校任教的教师职称普遍偏低。在急需师资情况下,学校大量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如此一来,整个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呈现偏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年龄类型的角度: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 作为新建学校,前来应聘的大多是年轻人,加之,招聘部分新毕业大学生,使得学校呈现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的现象。虽然青年教师有热情、有精力,但缺少老教师的传帮带。

教学类型的角度:经验型教学较多、思想型教学较少 建校之初,我校许多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还有一些教师是由企业转岗而来。他们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更缺少教学技能培训。他们模仿、移植自己教师教学的样子,简单重复教学多,反思改进教学少。

基于类型分析的建设策略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的实质既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也不仅仅是质量问题,而是师资队伍类型结构的失调,即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是师资队伍在课程结构类型上的失调;单一型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不足,是师资队伍在智能结构类型上的失调;半途转岗任教多、专门培养任教少,是师资队伍在专业培养类型上的失调;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是师资队伍在职称类型结构上的失调;中老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是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失调;经验型教学较多、思想型教学较少,是师资队伍在教学品质类型上的失调。基于上述判断,解决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处方是改善师资队伍的类型结构。为此,我校采取了系列措施。

补充专业课教师,稳定文化课教师,促进二者比例合理化 近年来,我校坚持只进专业课教师的原则,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到高校招聘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汽车制造与检修、会计、学前教育等专业毕业生,专业课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学校通过政策引导,让部分文化课教师专学急需教师的专业,转教专业课。经过持续建设,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就趋于合理了。

实施“双师型”导向,减少单一型教师,搭建二者的合理比例 我校与近百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批派送教师到企业代岗、顶岗实践;学校选送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到各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鼓励教师报考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多管齐下,我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迅速从当初的不足20%提升到85%,形成了与课程结构比例相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鼓励多方进修,帮助教师提高职称,促进职称结构合理 近年来,我校派送了一批教师到各地高校进修,要求教师在进修期间参加技能展示、发表教研成果,为晋升职称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从西南大学等高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专业发展实施个别化引导,青年教师的水平迅速提高,教研成果纷纷发表,教学风格逐步形成。一批教师的职称逐次得到晋升,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逐步得到改善,走向高端化。

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塑造教育灵魂,打造思想型教师 我校来自普通中学的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一般,来自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工程人员没有接受过教育科学训练。缺少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的师资队伍,缺乏职业发展愿景、专业发展动力,应付性、机械性的教学是自然的。为此,学校邀请高校专家来校做系统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到高校学习,同时还组织教师开展说课和赛课活动。通过多途径的持续推进,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教师还进行反思、总结,发表教研成果,一支思想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基于类型优化后的水平提升

上述措施虽然解决了量的层面的类型比例问题,但仅仅是“治标”,接下来的任务自然该转向质的层面的质量水平问题,进行“治本”。

各中职学校的区域社会环境资源不同,学校如何利用环境资源以打造有特色质量的师资队伍,也是需要自己探索的。在反复研究基础上,发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解决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治本”之方。为此,学校组织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习活动,让教师体会陶先生“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主张的现实意义。学校围绕学陶、师陶、研陶,要求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定位教学理念、形成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有教育理论支撑的思想型教师,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理论认识。

机械训练少了,人文意味浓了,课堂富于生气 我校教师在学习生活教育理论中,领会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精神,按照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要求,将职业技能训练与人文思想熏陶结合起来,课堂散发出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教学生机勃勃,促进了校风的好转。

教学中简单重复少了,反思教学多了,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通过学习,教师体会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的真谛,开始注重课后反思,自动总结教学成效,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中获得了职业成就感,进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持续。

教学中单一传授少了,引导探究多了,学习主体性得到激发 在陶行知先生“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等思想的启发下,教师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创造新生活的人,并尝试探究教学,注意激发、引导,将“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经验型教师少了,专家型教师多了,学校教学品质得到提升 在“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的法子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启发下,教师自动加入到“生活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中,积极参与到“工学交替、理训一体”的培养模式改革中,自觉地实践着“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师将教研心得写成100多篇出来,学校教师队伍出现了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的良好趋势,学校的办学品质由此得到了提升。

经验:彰显特色、讲究策略、提升境界、完善制度

目前,我校中青年教师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有20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教师中有高级讲师57人,特级教师1人,研究员1人;有区科技拔尖人才1人,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有部级培训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15名,区级骨干教师22名,“双师型”教师141名,打造出一支数量规模合理、质量水平较高、各种类型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还涌现出一批典型人物。

总结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实事求是,凸显区域特色 首先要正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其次要清晰认识、高度重视中职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这些认识,再探讨师资队伍的准确定位和特色打造。其中,特色打造要注意分析所处区域环境,如我校建校在陶行知创办重庆合川古圣寺育才学校的故乡,有“行知文化”的历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运用好这个资源,抓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陶味文化”来支撑师资队伍思想建设。

抓住机遇,讲究推进策略 面对上述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我校领导分析其产生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积极利用“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等政策与发展机遇。同时,分析推进策略,制定支撑政策,分门别类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突出专业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全员培训教师等类型的教师培育,促进各类教师的类型比例逐步走向合理。

营造氛围,提升职业境界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校以“行知校园文化”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支撑,注重思想层面的职业境界引导、提升,努力建设“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风文化,并辅以“以德立人、能行天下,培养做大事的人”的办学理念,“行知合一、德能兼备”的校训,“教学做合一”的校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的学风,教师沉浸在浓厚的“陶味”校园文化之中,使敬业与奉献精神成为教师的身份名片。

突出重点,完善管理制度 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为此,学校采取了观念先行、制度跟进的策略。一方面,组织教师从学生就业短板、中职教育国际经验出发,诊断教师队伍素质的缺项,形成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共识;另一方面,学校制定系列配套奖惩制度,如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带任务、带技术到生产一线去参加30天以上的顶岗锻炼、考察研修、教学研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变,提高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叶上雄.生活教育十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

[2]合川生活教育整体改革领导小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合川教育整体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的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唐智松.陶行知居渝期间教育思想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⑷.

[5]周毅,等.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6]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11-04

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数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面对中职学校招生难的趋势,增加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提高中职学校的认可度与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造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为中职学校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促进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总体情况分析

(一)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基本呈现梯队结构

年龄结构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学校老、中、青教师的理想年龄结构比例为2∶5∶3。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基本上形成了教师年龄的梯队结构。2005―2012年,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达到42.79%。伴随着青年教师比例的下降,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54.57%,大于当年青年教师的比重。2005年老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5%,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占2.64%。可见,近年来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年教师比重较小,以后可能延续这一趋势,如表1所示。

本研究把35~55岁的教师定义为中年教师。

(二)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偏少

从下页表2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统计情况可以得出,2005―2012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均在0.80%以下,并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除外,2011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0.71%,小幅度回升)。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拥有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相对稳定,从2005年到2012年,比例均在40%左右。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5年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2.56%,到2012年下降到28.05%。未定职称的教师比例相对稳定,从2005年到2012年均在8%左右。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下降是由于国家对于中职教师职称评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毕业学历、毕业年限、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等标准。总体来看,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三)教师类型结构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偏少

一个运行良好的中职学校,必定拥有类型结构稳定的教师队伍,即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在总数量上达标,相互比例适中,这也是保证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专业课教师是保证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如果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将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及其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实习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指导者,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这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全部内容,更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教育部200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2005―2012年中职学校教师类型结构情况见图1。

从统计数据得知,2005―2012年,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文化基础课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到2012年,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数中占53.69%,距离《意见》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比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严格等原因,2005―2012年,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稳定在0.3%左右。

(四)专兼职教师队伍稳步发展,但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意见》中就提高教师素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适中对于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具有重要意义。2005―2012年中职学校专兼教师结构情况见图2。

由图2可知,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呈上升趋势,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与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兼职教师选聘难度以及管理难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等原因,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上升缓慢,2005年仅为8.47%,到2012年占教职工总数的10.37%。专任教师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干部分,在2005年至2012年间,专任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2005年占教职工总数的60.60%,到2012年,达到教职工总数的66.55%,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五)中职学校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偏少

教师学历达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总体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的比重,这也是评价中职学校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表3得知,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小,但基本呈上升趋势,兼职教师从2004年的4.87%上升到2012年的7.77%,专任教师到2012年达到5.15%;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师的主体部分,到2012年,具有本科学历的兼职教师达到71.51%,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81.80%;具有专科学历的兼职教师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于兼职教师相比专任教师稳定性较差,2009年、2010年小幅度回落。具有专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呈直线下降趋势,在2004年至2012年期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兼职教师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由于近年来对兼职教师聘任要求的变化,重视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聘任部分拥有工作经验和熟练技术的技术工人,2008年之后小幅度回升,但所占比重较小,到2012年达1.50%。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呈直线下降趋势,到2012年仅占教职工总数的0.60%。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职称结构失调。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到2012年,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0.59%,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22.39%,具有中级职称者占40.57%,具有中级以下职称者占36.4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太小,具有中级以下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过高,这说明中职学校普遍缺少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二是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少,学历水平总体偏低。表3显示,虽然在2004年至2012年间,中职学校教师学历不断提高,但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少,到2012年,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兼职教师达到7.77%,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仅占5.15%。可见,我国中职学校中不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都是以本科学历者为主,缺乏高学历的教师,甚至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

(二)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够,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亟待增加

专业课教师的数量是保证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必备条件。根据教育部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规定,目前很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但不少学校却盲目招生,无奈之下,有的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人来代课,有的则由文化课教师任教。除此之外,还存在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协调、文化课教师比例过大等问题。相对于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而言,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较少,从2005年至2012年,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偏低,稳定在0.3%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严格,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懂得如何开展教学。除此之外,实习指导教师还存在管理困难等问题。这都造成了目前中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过少、比例偏低的现状。

(三)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应建立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使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紧密联系企业、产业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30%,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量达到135万人左右”。建设熟悉生产一线、掌握最新技术的兼职教师队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优势互补,弥补部分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但是,由于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管理难度大等原因,我国中职学校兼职教师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等问题。

关于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壮大兼职教师队伍

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布和实施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任职资格、聘任程序、专业身份、权益保障、经费来源、企事业单位职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把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与校企合作有效地统一起来,通过聘请兼职教师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吸收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经过教育教学方面的短期培训使其具有从事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力,把企业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打造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而如何吸引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从事职业教育呢?首先,可以聘任企业高级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享受学校教师应有的福利待遇;其次,学校可与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调动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为学校提供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再次,可对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实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在科学考评的基础上对兼职教师实行效率优先、优劳优酬的激励原则。例如,提高兼职教师的薪金及福利待遇;允许具备条件的兼职教师参加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适时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交流会,及时给予兼职教师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接受,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等。

(二)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更要懂得如何开展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培养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为此,必须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实习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包括思想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激励。思想上,可以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实习指导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物质上,可以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待遇水平,增加实习指导教师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例如,把实习指导工作作为年终评优的硬件之一,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依据,并与教师的薪金挂钩。其次,应对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制度,严把实习指导教师入口关,确保实习指导教师具备合格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胜任实习指导工作,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质量。再次,要完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考核与培训制度,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定时考核,对业务水平及理论素养不达标的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培训,确保实习指导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完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优化教师职称结构

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中职学校教师工作岗位特点及要求。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包含教师能力、业绩等众多方面,而每一方面的比重也应有所不同。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完善标准时可以考虑教师的类型:专业课教师要较多考虑其专业实践情况,文化课教师则较多考虑其调研情况,而实习指导教师则要多考虑其实习教学质量。总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多元化,同时又有所侧重,使教师职称晋升名副其实,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

(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实际,必须保证职教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职业教育在对职教师资的培训提高上应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实行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提高学历与提高专业水平相结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抓紧学历补偿教育,可以通过专接本、自学考试等形式,提高学历达标率。同时,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完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周鸿敏.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29-33.

[2]孙雅玲.中职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机械职业教育,2009(8):20-21.

[3]齐福全.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成长途径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35-37.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教职工队伍;基本结构;生活状况

一、H大学某学院教职工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教职工队伍的基本结构

H大学某学院教职工由三类人员构成,即专职教师、教辅人员和行政人员。由于各自任务的不同, 各类人员在整个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是不相同的,该学院教职工共有66人,其中专职教师52人、教辅人员5人、行政人员9人。

(1)职称结构。该院教职工队伍中教授12人,约占教职工总数的18.18%;副教授30人,约占总数的45.45%;讲师18人,约占27.27%;助教2人,占3.03%;其他职称3人,占4.55%;无职称人数是1人,占1.52%。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发现,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有42人,其中教师有3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5%,符合普通高等学校监测办学条件指标中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的要求。而教授职称人员略显不足,副教授与讲师职称人员明显偏多,这并不是理想型的结构。

(2)学历结构。该院博士31人、硕士25人,分别约占教职工总数的46.97%和37.88%;本科学历的教职工9人,约占13.64%;具有专科及其以下学历的教职工1人,约占1.52%。获得硕士学位及以上学位的教职工共有56人,占总数的84.85%;其中专任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有4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0.38%,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的要求。

(3)年龄结构。从出生时间上统计,50年代出生的有2人,约占总数的3.03%;60年代出生的有21人,约占31.82%;70年代出生的有34人,约占51.52%;80年代出生的有9人,约占13.64%。通过分析发现,6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教职工成为了中坚力量,5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教职工明显偏少。

(4)学缘结构。从毕业院校来源看,有37人是985工程院校毕业的,占总数的56.06%,其中有9人有国外学习经历;有11人是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占16.67%,其中1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其他院校毕业的是16人,占24.24%,有2人有国外学习经历;仅有2人是国外院校毕业的,占3.03%。教职工队伍中共14人有国外留学经历,有一半的人员来自985高校。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该学院教职工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上不太合理。各个职称段、年龄段的人员分布不均,某种程度上容易形成断层。

2、教职工的生活状况

高校教职工因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为人师表,教育传播等作用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发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大多数人对工作和生活状况满意,情绪稳定。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让许多高校教职工不堪重负。

(1)工作压力大。高校之间为争取更好的资源和更多的发展空间,竞争十分激烈,主要是在对教职工的学历、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工作量和承接科研课题的数量都有明确要求。有些教职工除教学任务外还担负行政职务,承受着课题研究,晋升职称等一系列工作压力。

(2)物质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大多数教职工认为自己的工资收入水平与同等学力群体相比偏低,尤其住房问题,主要集中在青年教职工身上。他们工资收入不高,又没有多少有积蓄,目前根本买不起价格日益飞涨的商品房,而又因受政策限制,经济适用房也没资格购买,成了尴尬一族,甚至有些是因为没有住房暂时不能结婚或不敢要小孩的青年教职工大有人在。而已婚的教职工由于需要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等原因也面临着生活压力大的问题,现实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不容乐观。

(3)身心健康状况不佳。高校教职工,特别是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们由于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负担加重,所以精神较易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加上精神和心理的负担,又缺乏劳逸结合和适当锻炼,会使许多教职工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教职工队伍的利益需求

在教职工中,有几种情况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教职工各个阶层分化日益明显;二是收入与分配是教职工未能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三是教职工对自身的发展有较高的期待,但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四是教职工的工作压力、经济负担和心理问题较大。为此教职工的利益需求具有多样性,维护教职工的权益应该包括物质利益、民利、发展空间和精神文化需求等。

教职工因自身的职业和占有资源的不同,客观上形成了不同阶层,一般可归纳为三个阶层:一是领导干部阶层,行使着实际管理职权,是整个人文学院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二是高层次人才阶层,主要包括学科领头人、学术骨干、高职称人员,这一阶层往往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中充当重要角色,也因此享受较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源。三是一般人员阶层,主要包括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承担着学校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上述阶层中第一、二阶层人员有着不断强化的趋势,而第三阶层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此可能会带来一些利益上的失衡从而导致各阶层的对立甚至引发矛盾, 这样不仅会影响学院发展的大局, 还会挫伤全体人员建设学院的积极性。

教职工对改善生活质量和提升幸福指数的需求是最正常不过的了,这也是最基本的利益诉求。但是教职工之间的收入并不平衡,不同学科的教职工收入差别较大,如与市场接近的学科创收较容易,而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相对较难;行政管理部门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如在编人员的工资往往会比聘用人员的收入高一些;年轻教师的收入相对比较低, 而他们恰恰是负担较重的群体。收入差异太大会容易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

教职工对个人发展空间的需求最为重视,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教职工的第一利益。教职工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最为重视的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利益问题,体现为学历的提升、职称的提升、学术地位的提升等。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地,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学校对教职工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知识的掌握应用、职称晋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也是教职工十分重要的利益诉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教职工维护自身的权益密不可分,教职工要在学校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制度措施中思考和研究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思考和研究自己的工作重点和生活方式,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职工不但通过教代会和工会组织等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通过发表观点、采取行动等方式表达对学校制度和政策的态度。

二、优化与改善教职工队伍状况的对策

1、调整教职工的结构分布

(1)完善职称结构,提升高级职称的比例。合理的职称结构,能反映出教师队伍总体学术水平和所能适应的教学、科研工作,高级职称教职工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反映并影响着院系的综合实力,教授是代表院系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力量。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科学合理的职务结构,但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情况来看,其职称构成的共性是:第一,高级职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授的比例都在25%以上。第二,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高校,教师职务构成比例大有差异。学术水平高的,其职务构成比例,远远超过一般学校。所以,人文学院应当提高教授职称人员比例, 并不断改善副教授及以下职称人员的结构。

(2)提升学历结构,扩大高学历教师队伍。教职工的学历结构,大体可以反映出教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对教职工队伍的学历要求是不相同的;同一学校、不同类别的人员,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教职工队伍的学历结构应与自身承担的任务相适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除专任教师之外,其他人员一般都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应比培养目标提高一个学历层次,教师队伍中拥有高学历、高学位的比重越大,师资队伍的业务基础就越好,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潜力就越大。根据培养人才的需要,以及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和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必须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 从而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

(3)调整年龄结构,避免出现年龄断层。年龄是衡量人才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它与人才效益成正比。教职工队伍年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职工队伍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会影响教职工的新老更替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显示,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20%左右,31-60岁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左右, 较适宜构成动态性的优化年龄结构。而在人文学院中30岁以下的只有2人,占教师总数的3.03%;31-60岁的64人,占教师总数的96.97%。很显然,并不属于动态的优化年龄结构。教职工队伍优化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各个年龄段上的教职工较均匀,以利于正常的新陈代谢,避免年龄断层。所以,不断补充一些优秀年轻教师,为人文学院注入更多的青春活力。

(4)克服“近亲繁殖”。学缘结构指的是教职工队伍群体中各个成员毕业院校来源的构成,体现教职工队伍的近亲繁殖程度和教师的来源,预示着其潜在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进而关系到教职工队伍整体实力的提高,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在人文学院教职工队伍中,14人有国外留学经历,并有一半的人员来自国家重点高校,这样的学缘结构对于学术交流和发展是有利的,不仅活跃了学术氛围、注入了新鲜血液,还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效能。为此,学院要严格控制本校选留毕业生比例,引进校外教师,实行学术上的“远缘杂交”,提倡人员来源的多样化,增强竞争机制,以克服“近亲繁殖”造成的弊端。从人文学院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这个问题不太明显。

2、改善教职工的生活状况

生活方式会影响到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教职工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保障。

(1)加强自我健康意识,坚持锻炼身体。部分教职工对合理饮食、科学锻炼等这些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缺乏,需要加强教职工健康意识的教育,自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信心和毅力,延缓衰老等作用,所以进行适度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工会、体育部等部门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为教职工提供健康与健身咨询,提高教职工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2)学会适度减压,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心理健康最为重要,对于压力造成的心理紧张与心理障碍,要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调整。积极开拓新的社会交往圈,进行更为丰富、有益身心健康的业余活动,建立更加科学、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在活动中愉悦身心,释放压力,陶冶情操,升华气质。组织教职工开展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其由被动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此外,活动要突出群众性、互和趣味性,同事之间能够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理解和信任,促进和谐与合作,从而吸引更多的教职工投入到这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中来。

(3)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提升教职工的自信力和工作能力,同时也要及时沟通并解决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通过科研引领、课题推动,举办学术沙龙论坛,进行具体个案研究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要指导教职工平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宣传师德师风活动,热爱学校、岗位、教育和学生。重视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要经常关注年长教职工的健康和家庭,也要关注年青教师的感情和需求,关心病困和退休教职工的生活,将温暖落到每个人的身上。

3、重视教职工的利益诉求

(1)主动收集教职工的民意心声。学院各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主动、积极地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民意。应该经常地开展疏导工作,理解教职工情绪和想法,通过办实事与讲道理相结合,及时、准确的收集并反映教职工的利益诉求, 为学校决策提供信息参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必要高度重视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各类信息,开展信息汇集和整理分析, 对于全面掌握教职工的心声民意有很大的意义。

(2)坚持依法办事,维护公正。管理部门应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在法制的轨道上求稳定、谋发展,做到执行的一致性。在教职工的利益问题上,要健全考核与评价体系,做到程序公正,政策一致,特别是不能绕开法律和制度来解决问题, 政策要一视同仁,杜绝搞特殊,用政策的一致性维护公平和正义。

(3)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加强民主参与。建立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让教职工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顾全大局、维护权益、正视利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应广泛地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工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民主参与是一种启发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途径,能畅通信息交流、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既能让教职工理性地认识客观情况,也能让教职工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民主参与,能培养和开发教职工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主动精神。

参考文献

[1] 余桂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路[J].中国教育创新,2010,(13).

[2] 张强.高校青年教师利益表达机制探讨[J].理论前沿,2007,(20).

[3] 毕孟琴,刘霞.构建和谐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N].教师报,2009-03 -31.

[4] 任远.形成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诉求机制[J].探索与争鸣,2006,(1).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篇6

关键字:会计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根据我国人事部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今后几年最为走俏的十大专业中就有会计专业。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需要会计,2015十大最好就业前景专业排行榜就有经济类专业,尤其是金融、财会类毕业生,他们掌握着现代管理学、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预测、决策、控制、抗风险、投资、融资、经营管理的能力。总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未来有较多的选择,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外,从业领域还有很多(金融、保险、证券)。但就目前来看,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毕业生的就业起薪相对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尚较差,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不高。5%的未就业毕业生除个别自主业外,大多数都是不愿意就业或就业后自动离岗。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新的职教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校企深度融合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突出修德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育人。培养"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即可工作"的,可从事商业、工业、房地产开发业、酒店服务业等行业财务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课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创新,形成以"代账公司"为关键点,彻底解开会计专业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会计业务的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体。课程教学内容与代账公司业务两条主线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沿用了五十多年的按会计要素设置课程的框架,重构以商业、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服务业这四大行业为主线,以企业经济业务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摒弃原来的以会计账务处理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专业培养的重点由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转变为以行业会计核算特点为主线的包括核算流程、业务处理原则与方法在内的会计方法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取消一直沿用了五十多年的理论教学加课程实训的模式,取消课程实训,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一、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两年理论教学,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以代账公司为实践平台,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突出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对实际经济业务的模拟,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与代账公司的实际业务处理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

二、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构建以商业、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服务业等四个行业为主线、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财务与会计岗位分工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如下:

三、打造特色教学团队

大多院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双师结构不尽合理,职称结构呈哑铃型分布,高级职称多,助教多,中间讲师阶层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部分教师(包括老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年轻教师大部分是"双不足"的情况,既缺少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又缺少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而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企业一线实战经验的会计师难度很大。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通过落实导师制和助教制度,积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快速提高她们的实践能力,考取会计师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具有双师资格;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充实到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中;从合作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以达到完全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合理状态。

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专业,只有办成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专业建设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于长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142~143.

[2]卢春霞,范小荣.广州城建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 .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3]葛锦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要义--以中等职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 .交通职业教育,2011,(04).

[4]李冠瑛.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12).

作者简介:

张正环,女,(1973.9--),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郭亚琴,女,(1972.6--),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注:论文属课题论文)

1、课题类别: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

2、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基于校企作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本科高职;实训师资;探析

从历史看,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办学定位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相适应的。但从长远看,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如何提升与本科高职相适应的实训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一流的实训师资队伍作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特殊作用,探讨这支队伍的建设要求及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作用。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应适度发展本科层次教育

(一)中国发展本科高职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是社会的必然趋势。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其次,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三,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和广大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

强调“能力本位”的本科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果我国普通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么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技术工程师。

(三)中国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主体

目前,中国举办高职本科的主体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由办学特色鲜明、行业背景厚重的高职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班,二是由部分示范性高职专科升格为高职本科,三是由办学条件好的优秀独立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四是由地方优势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2]。这些都是对我国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新探索,并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在发展本科高职背景下,目前实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提出要发展本科高职,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训师资队伍在本科高职建设中的重要性。很多院校都把大批资金用于实训室装修、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而几乎没有任何资金用在实训教师的培养上,结果出现一些实训室有先进的设备,却缺少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才,缺少能驾御本科高职学生实训课程指导的教师。

(二)实训师资缺乏

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他们缺乏真实的企业实践;另一个方面,虽然各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部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这部分员工普遍缺乏教育理论背景,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综上所述,实训教师数量根本达不到所需要求。

(三)学历偏低待遇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据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21.28%,大专及以下占5.32%。学历的整体提升是当前本科高职实训师资建设面临的难点;长期以来,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辅助教学单位,实训教师的劳动强度与被认可的工作量之间存在着不相称的问题,造成与专任教师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职称结构不合理

职称较高的教师多年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较多,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由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担任,或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主持,几名青年教师辅助配合完成。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吃苦,但综合比较起来教学经验不足。实训师资队伍的职称状况与专任教师队伍的差距十分明显,表面上看是职称的差异,实质上是教学水平的差异。

(五)职称评聘存在空缺

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系列(含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和管理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做法。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兴领域,特别是实训教师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单列职称系列,使得实训教师资格和水平无相应评定标准,造成职称无法科学评定,岗位难以准确聘任,应有待遇无法落实。

三、本科高职发展中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一)对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

1.构建“双师型”实训师资要求。本科高职建设中,对实训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应该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称证书,另一方面还应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并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类实训教师应具备教学基本能力、职业岗位专门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理的教师数量和职称分布要求。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实践表明,较为合理的职称分布应该是教授3%、副教授27%、讲师70%。显然,合理的教师数量和正态的职称分布,能够以老带新,老中青相结合,增强活力,保证高职的教育教学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3.符合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要求。诚然,学历高并不意味着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瞬息万变的知识中,养成了一种宝贵的自我学习能力——以知识为本,拥有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我国现有的本科以下的教育中是很难养成的,因此针对特殊的实训教师岗位,必须至少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

4.实效平衡技能等级结构要求。实训教学不只限于技能教学,技术应用也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当前高技能人才比较难于获得,许多学历较高但技能等级不高的教师也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因此,在考虑实践教学教师技能结构时,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而言,初、中、高级实践教学教师的比例以2:3:5较为适宜。

5.落实专兼结合队伍建设要求。专职实训教师有利于学校实训教学的稳定,而保持一支有较高质量和适当数量的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能够较好地将社会技术最新成果、教学方法及时引进到教学中。这部分教师通过教学培训及锻炼后,能够比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不空谈原理,不照本宣科,往往使学生感到实训知识“管用”,特别能够很好地互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合适的实训师资建设制度

1.建立高效的人才引进制度。鉴于我国目前人事、劳动两条线的用人机制制约着高职院校师资引进,高职院校应多变通、突破障碍,为企业一线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开绿灯”、想办法。对于不能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和企业退休人员,可聘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也应对企业引进过来的实训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本科高职的实训教学工作。

2.建立稳定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师资引进只能作为一种解燃眉之急的辅助和暂时手段,师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本科高职建设中,应从制度上保证实训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建立实训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实训教师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制度,至少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3.建立实训教师管理、考核制度。本科高职应建立严格的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做到按需设岗,灵活使用,严格考核。可根据实训教师教学特点确定出实训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的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逐项评分,综合评定,依此建立人员流动与淘汰机制,优劳优酬,合理调配与使用实训教师资源。

4.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可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对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突出的实训师资实施奖励;可由业内专家对实训师资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训能力进行评估打分,对分数较高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外出进修、学习交流等方面给以倾斜。此外,还可以考虑给一些优秀的实训师资团队(个人)提供专项科研经费,鼓励他们在实训教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

(三)构建新型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

1.职称系列级别设置。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职称级别可设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实训讲师、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为初级职称,实训讲师为中级职称,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为高级职称。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应该设立教员职称。因为高职院校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的多是实际教学及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而他们普遍学历低,所以设立实训教员的职称可以解决相当部分教师的实际心理问题,对于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2.专业系列归类设置。实训教师专业应该按照高职院校的专业、紧贴职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系列的车工、铣工、磨工、木工、钳工、电工、电焊工等技术系列设置,应转变为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如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烹饪、工商管理、园林、广告制作、建筑工程等专业,进行进一步归类设置。

3.申报评审条件设置。实训教员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一般应具备相应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并且实训教学效果优良。实训教员以上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高校理论课教师职称的学历、年资条件相近,以达到同类教师之间的平衡;二是应该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三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以保证实训教师自身必要的实践积淀。同时,三个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还必须综合考虑设置。

4.职务(职称)评定条件设置。一是专业资格,即从实训教师的准人条件人手,包括学历、身体条件、岗位考核三方面;二是应用技术能力,即从事某项技术工作的能力水平,其具体衡量标准是技术水平等级证书;三是教学质量,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评价方法可有多样性,满足其中一项要求即可;四是教学效果,其衡量可以借鉴学生评教法,根据量表酌情评定,得出一个量化的评价。

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师资建设的案例分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起就开始试办3个四年制本科高职专业,2011年,深圳综合教育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家批准。方案中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对中国的高职教育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都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8]。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汽车学院)为例,随着发展本科高职的需要,汽车学院从各种渠道引进了14名实训教师。其中实训正副教授各1人、实训讲师(高级技师)3人、实训助理教师(技师)5人、实训教员4人,全部具有中级以上汽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经过多年的努力,汽车学院已打造出一支“双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结构)型的实训团队。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一)制定个性化方案、实施师资发展战略

汽车学院根据每一位实训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其中取得实效的做法有:

1.对来自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要求他们获得本科或相当于本科以上的学历;对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则要求他们获得高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

2.给予实训教师一定的专业时间到企业调研、培训或参与企业生产,向学院汇报企业状况、人才需求。

3.实行指导教师制,由具有较丰富职教经验的老教师1对1指导新引进实训教师。

4.实行培养成效与年度奖励相挂钩制,将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纳入年度人事考核方案,形成实训教师提高技能水平的动力和压力。

(二)引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实训教学人才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实训教学人才,使汽车学院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汽车学院通过行业协会引荐、校企交流等方式,先后从企业引进了具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实训教师1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理念传授、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实训课程的工学结合内涵。

(三)注重技术能手效应,培养技术型实训教师队伍

通过出台技术能手奖励政策和组织实训教师参加各种技术竞赛机制,凡有实训教师技术竞赛赛事,学院在竞赛指导、赛前训练、参与竞赛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的倾斜。开发实训教师职业技能,提高实训教师素质,在全院营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这在实训师资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就使得实训教师乐学爱教,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学技术、当能手、考技师成为实训教师们追求的时尚。

(四)注重科研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实训教师队伍

汽车学院还利用几个跨专业科研队伍平台,出台相关办法,鼓励平台负责人在科研项目实践中,有条件地挑选部分实训教师参与,发挥他们在产品试制、生产工艺及运行等方面的技能优势。通过科研项目的带动,使实训教师能了解掌握专业新技术、新工艺,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科技进步的感性认识,且为项目的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使实训教师们可以交流经验,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体育 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体育作为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的发展不仅导致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对高校教师赋予了更新、更高的使命和挑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及队伍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大量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纵观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以年青教师为主,尤其是新毕业的教师居多。年青教师有自身优势,精力充沛,积极性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教学经验、驾驭课堂能力较弱,这些结构上的不合理使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没有做到老、中、青三结合,教学中坚力量太少。二是性别结构不合理。很多院校体育教师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女教师偏多,而学生中男生比例较大,对于许多男生喜爱的球类项目、游泳项目、轮滑类项目来说,女教师缺乏驾驭能力。三是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在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偏低的现象。拥有硕士、博士学历以及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50%的专任教师学历达到硕士才能评为师资A级,职称由高到低达到1∶2∶4∶3,才算结构均衡,而目前我校教师的职称较低。四是学缘结构不合理。对于从业教师来说,毕业于不同学校,来源广泛,学缘结构方算合理,相反,教师来源单一,则不利于活跃学术气氛以及优化知识结构。以我校为例,35%的体育教师毕业于同一师范院校,另有30%~40%则毕业于另一省立大学,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渗透着相同的教学模式,这种结构的不合理极大地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2.科研水平较低。科研是体育教师的薄弱环节。科研水平是任何学科发展的源泉,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体育教师由于从小从事体育锻炼,精力的大部分都投入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水平的提高。进入工作阶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教授,而漠视了教育教学的总结和思考,使得教学效果不错,但创新、科研能力不足,使得体育教学失去了深度扩展的活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事户外教学的任务多,多数教师只关注于运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缺乏时间和精力搞好科研,一些体育教师由于文化素质偏低,进行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较弱,使得他们的科研成果以及发表的论文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少,承接的课题项目数量少、层次低等。

3.教学任务繁重。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其班级人数达到30人左右,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由于一、二年级都开设体育课,使得多数高校教学班级较多,而教师队伍较少,致使每名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以我校为例,教师基本工作量为每周10节,而体育教师实际工作量都在每周20节以上,教学任务超出基本工作量的一倍多,使得教师们无奈地从事着周而复始的教学工作,而没有时间从事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4.教学手段单一。体育教学不单单是运动能力的培养和教授,最重要的是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和体育知识内容的掌握。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的掌握上,反复练习,重复示范,从而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较少,理论课时较少,这与体育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5.对体育能力的培养不足。体育能力的培养,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学生自学、自练、自调、自控的能力往往得不到发挥,使得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技战术的时间较长,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减退,无法很好地落实“终身体育”的理念。

二、新形势下对体育教师的挑战

1.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完善以及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体育教师不能仅是会教授某一技术项目的示范者,体育课堂也早已不是发一个球上一堂课的“放羊式”教学。国家对培养综合素质、全方面教育的要求,把体育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要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这一岗位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既懂教育理论又有教育经验,在课堂上灵活驾驭,在实践中熟练操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上,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也应不断充实,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应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德高为师,学博为范”。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名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不单要教给学生应学的知识,更要以自身为榜样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在我国承办奥运会之际,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拔河、接力等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应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源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创新也显得非常重要。这要求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旧的教学观,不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4.应具备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当今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知识积累最为丰富、科技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也是人们接受新事物、吸收新知识最快速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当代优秀青年的代表性群体,提高他们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是决定能否传授给他们体育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长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必要途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较强的体育技战术能力的同时,必须熟练应用多媒体、声像影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改革建议

1.加强培训,注重师资培养。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以老带新”,使广大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力量;通过实践锻炼、学历培养、短期进修、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学术交流等方式、方法,使中青年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的中流砥柱。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互补的格局,时刻把创新教学模式、钻研科研方法、培养学生技能放在实践教学的第一位,建立起能打仗、打好仗的高素质体育队伍。

2.良好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良好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成为人的发展的关键要素,社会对人们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体育教师只有确立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起职业情感,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工作上才能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才能正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主动接受师生的监督。通过教育使体育教师自觉树立自律意识,以严格规范的行为准则要求自我,并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构成,其主要能力由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构成,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从敬业精神、科学文化水平、知识运用能力、观察力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几方面入手。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在进行结构改革,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的结构性调整的重中之重就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高校体育教师应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等方面进行结构的更新,实现体育教师从以技能型为主的知识结构向智能型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转变。在构建新型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方面,应促使其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转变,向厚重型知识结构的转变,向开放型知识结构的转变以及向创造型知识结构的转变。

4.改变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发展大学生的个性。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体育学科建设,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高度。“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以扩大学习自主权,拓宽学习自由度和启发创造性能力的发挥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的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的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5.教师的引进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校体育教师的引进应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地区特点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安排体育项目。例如,鹤壁是全国地掷球之乡,鹤壁市的许多学校大多开展此项运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体育教师时,应发现一些球类教师并引入地掷球运动中来,同样我们也得根据职称、学历、项目等不同要素,认真做好长期引进教师的规划,把全面发展体育项目和重点发展拳头项目相结合,以期更好地服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建筑施工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路桥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