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9 20:33:22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新农村文化建设 服务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强积极推进、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高校图书馆必须发挥其优势,积极探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方式和方法,切实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现状及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在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然而,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2.农业科技信息转化率低,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人才

我国科技信息转化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国外科技信息转化率为80%,而我国不足50%,转化率亟待增强。我国目前通过网络获取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农户比率仅占农户的2%左右,跟不上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高校图书馆作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必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人才方面优势和现代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3.农业专家指导和科技培训效率低,缺乏新农村建设的经营型人才

由于信息获取不对称,信息资源稀缺,许多致富心切的农民因为缺乏相关技术和市场经验造成经济损失。目前,农业科技培训的效果也不容乐观,经过机构改革,部分纳入财政支持的乡镇农技推广站、农业科技服务站已经名存实亡,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方面的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

1.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是一个收藏、整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专门机构,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文献资源内容丰富,藏书学科门类齐全,质量高,专业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进展,高校图书馆购置了非常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能够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2.高校图书馆具有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人数众多的大学生包括农林、水产、畜牧等农业类专业学生。他们作为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熟悉农业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深入农村锻炼成才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利于服务的持久开展。大学生可以以农村志愿者或勤工俭学方式参与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服务中,服务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能保证服务活动收支平衡,还能根据经营管理情况得到相应的收益。

高校图书馆与县、乡等社会图书馆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文献信息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还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需求适当增加文献资源种类与数量丰富高校图书馆馆藏。

三、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路

1.积极参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农民群众文化信息素质的创新工程。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共建、共享、合作、开放等方式,参与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通过这个工程向农民朋友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也是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让农民朋友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饕餮大餐。

2.发挥专业优势,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科技优势,积极投入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为发展地方农牧业、生态旅游等做出积极贡献,定期与县、乡农业部门合作开办诸如蚕桑养殖、果树栽培、生猪饲养等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更多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高校图书馆可以依靠学科专业优势,辅助教学、科研人员申请农业科技重点科研项目,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设立新农村文化建设联络员,开展农业信息数字参考咨询。

高校图书馆通过选聘农业学科专业馆员担任新农村文化建设联络员,负责相关的农业参考咨询,组织和协调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工作。学科馆员将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需求反馈给相关部门,组织农业专家成立智囊团,编印适合本地农业特点的农业科技资料,免费发送到农民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利用E-mail、电子公告板、网络聊天室、农业专业技术QQ群等方式开展科技兴农服务。广大农民可通过网络直接阐述自己的需求,与科技信息服务人员进行交流,高校图书馆可聘请农业专家、学者担任咨询员,开展信息咨询与服务工作。

4.开发农业特色数据库,共建信息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编制针对农村的馆藏目录索引,将本馆的农业图书、期刊、资料汇编、文摘、技术资料通过与县、乡等地方图书馆互联,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农村开发一批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强的农业特色数据库。既要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又要方便农民读者学习和操作。网络信息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可与当地政府共建布局结构合理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拓宽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互惠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江华.董诗平试论高师院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7,(1):122-123.

[2]何义珠.探究中国农村图书馆发展道路[J].图书馆论坛,2007,(1):31-33.

[3]杨艳萍.图书馆为三农服务若干问题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95-96.

[4]朱静.试论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延伸[J].知识经济,2009,(1):141-144.

[5]于良芝,罗润东,郎永清,戈黎华.建立面向新农村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天津农村信息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1):6-8.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篇2

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成效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学校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部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与咨询员进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即“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挂”(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一台”(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一线”(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一网”(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持续跟踪,长期积累,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编辑《高教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4.保持与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步,及时科学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深度。

5.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研究,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 农技服务;现状;创新建议; 黔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22-01

进入21世纪以来,黔南边远山区乡镇农技干部长期扎根在基层,通过不懈努力,一系列实用农业技术如新品种、新良法、新农药在山区农村得到推广应用,为偏僻山区农民提高科学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进入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山区农技服务面临的新矛盾日益突出。农技服务的重点应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对当今农技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农技服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实在的创新服务。

笔者长期在边远山区农村乡镇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经常对边远山区农技服务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服务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越来越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注重技术服务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注重以会代训而忽视农民技能素质提高。面对新时期农技服务迎来的新挑战,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结合多年工作体会,对乡镇农技服务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技服务工作提出几点创新建议。

1 山区农技服务条件及队伍现状

1.1 山区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村劳动力缺乏

现在贵州省荔波县农村常住人口基本都是60岁以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中老年妇女。其文化程度极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弱,现代农业实用技术转化率低,效果不明显,推广面不大。

1.2 山区耕地破碎,机耕困难

荔波县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地区,高山陡坡地占去土地大部面积,耕地资源有限,保水灌概面积少,多地不适机械耕作,给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带来困难。近年农业种植经济效益低下,田块单季种植水稻纯收益不超过1.5万元/hm2,旱地单季种植玉米不到1.05万元/hm2;种植糖蔗纯利不到3万元/hm2。一般农户0.33~0.40 hm2耕地年收益不超过1万元。如不外出务工,仅凭人均耕地的种植生产性收入,不排除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减收,无法维持家庭生活及子女教育开支。

1.3 农技干部队伍不稳定

现在乡镇农技干部被挪用做其他工作,主要经常被抽到计生、安全生产或拆迁等乡镇“中心工作”工作。加上现在社会“官本位”思想严重,挤“官道”被热捧,多数专业技术理论和推广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都去官场谋发展。技术岗位设置不合理,乡镇中级岗位太少,职称评聘条件要求不科学,有大部分人员工作一辈子还是初级技术岗位待遇,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1.4 农技服务设备落后

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是乡级部门当中最落后的,电脑都不能人手1台。必备的检测实验器材、照相机都不具备,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工作基本靠嘴,走路基本靠腿,记录就靠一支自来水”的发送资料技术服务模式,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的技术越来越少。

2 创新山区农业技术服务的建议

2.1 提高农技干部素质

加强学习是做好新时期农技服务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加强政治学习,提升思想素质,增强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的意识和大局观念,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爱岗敬业[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农技服务技能,适应新形势,农技服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或自学掌握多项技术和专业知识,同时要学习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科技与信息,只有提高为农业服务的水平,才能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2]。

2.2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效能

农技推广服务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用农民乐意接受的方式传导给农民,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技服务把农民的需求与科学技术紧密接结合起来。农民对于高深的理论听不懂,需要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让他们对推广的技术感兴趣、有信心[3]。

2.3 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阶段的技术培训,就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强化培训,灵活地将培训工作贯穿到农时生产各个环节。关键技术到位培训,提高培训效果[4]。要有市场信息和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也要有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亟需的新技术。受劳动力转移影响,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和老人,他们的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较差,组织农民培训时,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他们从经验中学和农民之间互相学习[5]。

2.4 加大示范力度,以点带面推广

农民的思想观念很现实,对新技术常持观望态度。不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要通过培养善于应用技术,文化水平较高,对周边的农民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作用的先进科技示范户,并帮助他们办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让农民群众认识到依靠科技可以致富的事实和科技带来的实惠,从而培养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6-7]。促进农技应用,推动农业发展。

3 结语

为山区农民群众做好农技服务工作还有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而目前引导农民实现增收增效仍是农技干部的重要工作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科技服务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出力,为山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8-10]。

4 参考文献

[1] 宋明珍,李荣普,胥秋红.普格县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0(5):53-54.

[2] 张强,周爱国,何艳丽,等.宿城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74,376.

[3] 张进,宋永飞,陆美英.刍议基层农技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5(2):28.

[4] 刘嗣方.重庆市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重庆调研,2000(9):24-26.

[5] 曹建军,张建军.汉台区乡镇农技服务站工作状况与建议[J].汉中科技,2009(5):15-16.

[6] 魏玉杰.甘肃省河西走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8):92-94.

[7] 向林英.云阳县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2011, 5(4):81-83.

[8] 武兰.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服务工作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5(4):85-87.

[9] 赵建亚,徐会中,俞文伟.江苏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2(5):43-45.

[10] 刘立平.强化乡镇农技服务体系[J].江苏农村经济,2003(5):37.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篇4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

随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三农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的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收入增加,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推进新农村建筑的重要推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规模达1.77亿,而目前中国农村人口为6.42亿人,网民用户只占到农村人口的27.57%,虽然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达到了87.9%,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其家庭或个人普及率依旧有较大增长空间,尤其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而于此同期,电话普及率在全国范围内却达到了每百人103.1部。可见现行的服务模式由于硬件以及受体本身的技能缘故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强大性能的瓶颈。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信息化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概念与发展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各行业、部门、组织、集团等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综合系统。依据服务方式不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可分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3个体系,涵盖了农村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使其成功地实现在科技供体(科研单位等)和受体(广大农民)之间的传递,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

国内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部分地方创办“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目前国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得发展没有固定模式,而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地域和省份根据自身农业发展情况构建出了适合自身情况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①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②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③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④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系统运转不畅,与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相脱离,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2.农村信息化的概念及实现模式

农村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应用和渗透的过程,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丰富的农村信息资源、发达的农村信息服务业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农村生产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和农村社会信息化。

当前我国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模式实现:①事业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中介;②自主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介;③现场型科技服务形式中介;④示范型农业科技园中介;⑤项目带动型科技推广中介;⑥兼业( 商业) 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

可以看出,这六种模式都是以实体为基础的中介模式,受到时间或者地点的限制,而信息量来说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更是有巨大的不足。

二、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趋势

综合经济欠发达区域和省份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在未来整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着眼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主要通过培育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并着力增强各类服务组织的活力和服务能力, 以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供给和效率, 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竞争格局。

着眼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通过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整合和盘活各类科技服务资源, 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推广部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村, 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的科技服务需求。

着眼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通过引入市场化手段, 将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与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重点是激励科技人员走入农村, 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 将知识、技术、信息等传授给农户, 科技人员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着眼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结合农村实际条件,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更加便捷地向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

2.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严重滞后,原有的体制框架仍未突破,现行的服务模式由于硬件以及受体本身的技能缘故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强大性能的瓶颈。目前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①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率较低,受体(农民群众)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无法真正利用起来现有的基于互联网的一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来获取和所需要信息;②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等原因,传统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这一新兴的农业服务体系的认同不够,有时会有不信任或者不愿意使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问题;③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现有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常常会出现持续性差,服务体系会出现无人使用的情况,最终会导致无法继续施行。

故而市场需要一个中介平台在农民和信息间进行一个“译码”作用。因此尽快建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及农业信息中介平台,为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电话―网络” 模式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平台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产业在其经济产业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打破城乡二元化的进程中,城乡之间无障碍沟通是其实现的充要条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覆盖面窄是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沟通不畅的瓶颈,但近乎百分百的电话覆盖率却能够成为突破点,只要能在电话和互联网间构筑一个以电话为受体(农民群众)使用终端的信息中介平台,便能够有效实现“农民―电话―网络”的沟通途径,从而使得城乡之间产品、信息输入输出无障碍,农村信息化服务更加贴近农村现实,信息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真正实现农村信息服务提出一个可行的理论基础,具体的实施过程则需要从使用终端的观念、中介平台的构建以及技术支持方面来实现。

1.以电话为使用终端的受体(农民群众)认可规划

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较封闭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事物一般持观望态度,从认识到认可再到真正参与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农民群众首先认可拓宽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种种优势,再通过现有的依靠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做一详细说明,同时在费用上、使用的便利度上对现有模式和该模式做一对比,使广大农民群众认可并积极参与。

2.“农民―电话―网络“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施对策

该理论为‘农民―电话―网络’的模式,即农民通过拨打电话到该中介平台,提供自己的产出、需求信息,该平台在对数据汇总整理后与网络进行对接,在充分利用网络后对进行梳理后以电话的方式对农民群众的信息进行回馈。同时,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构建一个人工服务平台,广大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咨询,所有受体沟通均以电话方式完成。

3.该模式的技术、良性运行等机制的完善

由于该模式目前只是一个理论构架,其实现需要建立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科技人才保障体系以及费用的投入。所以该模式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投入,市场的导向,资源的有效整合,运营商的技术支持,以及后续的调查完善,从而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长期有效发展的良性循环。

虽然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是近年来一个不乏研究者的课题,但其研究角度多以互联网普及为前提。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环境等因素,农村经济也同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二元分化”。现有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都是基于网络实施构筑的,本模式突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覆盖面窄导致农村信息沟通不畅的瓶颈,使得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平台的健全使用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年度数据[EB/OL]./workspace/index?m=hgnd

[3]王柯敏.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主导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4]刘广峰,艾延坤,王群才,郑少斐.构建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南科技,2008.15

[5]湖南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指南[R].湖南省科学技术厅,2005.10

[6]郭永田.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7]苏晓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6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篇5

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部署

陈萌山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陈萌山表示,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陈萌山说,“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明确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了“定心丸”

陈萌山认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论述很多,新政策很多,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这一论述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陈萌山说,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进一步指明了,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文件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

此外,中央1号文件还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让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

陈萌山说,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对农业部门来讲,最重要是“三加快”。

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水稻机插、玉米、棉花机收等攻关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加强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是加快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提倡服务在乡、管理在县。同时,引导鼓励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的需求,组织发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

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下转第11页)(上接第5页)“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重点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种养大户、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农机手等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依托现有重大科研计划等,加强科研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分期分批选送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陈萌山表示,农业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篇6

关键词:乡镇;农机化;推广;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64-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主席提出的著名论断。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推广环境,不仅调动了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乡镇农机化推广与服务工作者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普及、应用的积极性。2004年以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突出强调加速农业机械化,这不仅是农机化推广事业的福音,更是乡镇农机工作者的动力。

笔者是一名乡镇农机推广服务工作者,面对党和国家对农机化推广的重视,面对广大农民对农机化的渴望,自己以自己30多年农机化推广服务工作的体会及粗浅认识,对“十二五”期间如何开展乡镇农机化推广服务工作进行点滴探索与思考,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行。

1 建立新型农机作业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形成的农机管理、生产作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以及生产销售、维修服务的农机化推广工作机制基础上,还应注重发展以下三种农机作业服务形式。

1.1 以农机大户为科技示范户发展农机化

农机大户多为农村有头脑、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育他们成为农机科技示范户,不仅可以实现农机大户本身规模种植、养殖,起到引领农民科技致富的示范带动作用,还可以通过代耕、农田作业服务、农用运输服务、实现带动农业运输等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同时,他们具有经营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梅河口市有70多个农机大户,服务在农机作业领域,他们有效推动了农机化发展。农机手已成为我国农村的新型职业。

1.2 以农机协会为基础,发挥“金桥”作用

协会组织是农机户自愿成立加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一。协会组织比较松散,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会员可以通过协会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协调服务,培训服务,吸收和推广当地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还可以利用会员关系、邻里关系协调土地集约化过程中的矛盾。如一家一户农田由一个会员户集中经营或耕作,避免农机具作业难现象,实现会员户、农户双赢,既发展生产又促进和谐。当协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以转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合作社并存,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农机化推广和新农村建设。

1.3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强调: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主导力量。他还在2009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上的总结讲话中说:“牢牢把握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取得农业机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新成效。”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作为独立生产者和普通消费者拥有的农业机械要素为纽带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7年7月1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合作社具有法人地位,加之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仅梅河口市就有6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占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6%,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土地集体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提供智力与机械化支撑,为农民生产、生活,省时、省力、省工,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和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2 建设“农机化示范区”,应引进示范推广新机具、新技术

乡镇农机化推广工作要在省市农机局、农业厅局的领导指导下,紧紧抓住“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农机具购置补贴”、“优质粮工程”等国家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建设好“农机化示范区”,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农机化推广事业。

2.1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梅河口市“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已扶持25个农机合作社和33个农机大户。利用项目资金购置拖拉机142台,插秧机124台,水稻半喂合收割机94台,大型农机具110(台)套。每年春秋两次的农机化示范推广现场会,有效推动了农机化发展。我所在的红梅镇是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2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创新生产模式

在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中全市建立58个农机示范区,总面积达16万亩,年实现收入8000多万元。通过“农机示范区”建设,使农机化推广与服务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发展,乡镇农机站的农机化推广与服务工作也有了基地,有了抓手。

3 开展农机化推广宣传与培训

宣传与培训对农机化推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乡镇农机站应在省、地、市农机局统一部署中,配合乡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农机化推广意义和培训农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

3.1 广泛开展农机化推广工作的宣传。

宣传实际是一种传播行为。我们宣传农机化推广应该是一种科学传播行为。这种传播行为按照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黄时进在《科学抟播导论》中界定,就是:“科学共同体和公众通过‘平等’与‘互动’的沟通,通过各种有效的媒体,将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中传播与扩散,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来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并促进民主理念的启蒙。”因此,我们的农机化推广就应该在推广中宣传 ,在宣传中推广。通过媒体和培训、咨询、科普活动、展示会、现场会、印发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农机化推广重要性,形成科学发展、推广农机化的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2 大力开展农机化培训

3.2.1 是乡镇农机化推广工作者不仅要积极参加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各种培训,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自觉主动学习农机技术,学习农机化推广方法、原则、程序及科学管理。目前,乡镇农机站人员少,每个人都要成为农机化推广、服务、管理的多面手,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和需要。

3.2.2 是积极开展村屯农机手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 在科技之冬活动中举办各级各类农机培训班,或科技入户培训形式,对农民进行相关法规、技术及平安农机等方面培训,为农机化推广提供智力支撑。

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刘宪在“201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会上说:“今后五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必须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由重在规模扩张向重在结构转变;由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段话更是提醒我们乡镇农机化推广工作者,在“十二五”期间思考、探索、实践中国农机化推广与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国良,曲道德主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时进.科学传播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中央1号文件

中图分类号:F303.2;G35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948-04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这既为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情报研究是以农业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借鉴情报学的方法,通常对反映一定时期某一课题领域进展情况的文献情报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以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专题情报或系统化的浓缩情报,以了解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情报研究的服务作用。本文通过对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形式进行分析,提出了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几个主要领域,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农业生产者等。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按各类参与主体的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情报服务,对支撑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指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乃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都需要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支持政策,也就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必须以大量准确、及时的情报为基础,这就需要开展面向政府部门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2]。如北京市正在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支撑作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标志,需要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农业科技城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突出特征,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总部研发机构在城内聚集。作为现代服务的一种,面向农业科技城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既有利于各类总部机构科学地进行科技研发和生产经营决策,把握好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符合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要求。

1.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科技创新指引方向

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更是如此。只有牢牢把握住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才能使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当前,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单位,对某一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水平提升负有重要责任。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研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需要及时准确的科技情报[3]。另一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各类创新主体竞相发展的多元化新格局已基本形成,各类主体对有限的科研资源竞争日趋激励。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这同样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寻找新的创新点。

1.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农技推广创造条件

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技术装备,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达到较高科技水平的农业。要满足上述几个方面的条件,仅靠加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远远不够,还需做好相应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说,需要实现农业科技的快速普及和农民素质的显著提高。而这两方面的实现都离不开系统性、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一方面,农业科技的快速普及离不开情报服务。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整体科技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规模效益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科技推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科技推广普及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情报研究的作用,把握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确定适宜的科技推广途径,并了解科技推广普及的进展和效果,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素质的显著提高离不开情报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现代科技和装备才能得到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才能得以实现。以北京为例,虽然近几年京郊农村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爱农驿站、文化共享等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但是,仅仅能获取大量信息还不够,还需要帮助农民甄别、处理这些信息,并教会他们如何寻找和利用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这就要依靠进一步的情报研究来加以解决。

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特征

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是专业化情报研究的一种,在职能、内容和领域方面既具有情报研究的共性特征,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2.1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功能具有复杂性

一般来说,情报研究主要具有三项功能:①综合功能,即情报研究可通过对相关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与综合,为服务对象提供高度概括性、系统化的情报资料,以节省他们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②预测功能,即情报研究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在过去某一时间段内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③决策功能,即指以综合研究和预测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针对某一现实问题提出实施方案和对策,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农业科技情报研究除具备上述三项功能外,还具备引导和教育功能。引导功能是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跟踪国外农业科技发展前沿,能让国内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把握某一领域科研动态和重大科研进展,以便快速做出反应。教育功能是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还需要把专业化、抽象的科技知识加工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提供给基层的农业生产者,从而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2.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对象具有多样性

情报研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其中,对政府主要发挥决策功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情报支撑,对企业主要发挥预测功能,为经营决策提供竞争情报和市场预测分析支持[4]。相比之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对象更加多样,除了政府和企业外,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发挥综合功能。而且,由于农业产业链涉及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参与主体也相对较多,对不同的主体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发挥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

2.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目标具有单一性

虽然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需求不同,但是,从农业产业链整体来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现代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对政府而言,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保障食品安全是长期战略目标,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以支撑其做出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决策;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加强自主创新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其主要职责,也是发展需要,而自主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最终结果就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样,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也可以为此提供支撑;对企业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以帮助他们把握商机;对农业生产者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其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

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形式

从实践情况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来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3.1农业科技前沿追踪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选择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及关键技术,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重点针对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综述报告、专利信息等科研成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形成具有导向性、前沿性、客观性的科技追踪报告和技术研发全景分析报告等,并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述,为科研部门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提供科技动态参考。

3.2农业科技专题调研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调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调研、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效果调研、农技推广体系调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求调研等多方面的专题调研服务,形成客观、准确的调研分析报告,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3.3农业科技定题跟踪

选择国内农业科技领域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定题跟踪。根据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定题推送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对大量期刊、书籍、调研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总结和研究,综合该领域权威专家意见,协助完成关于项目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综述报告,便于科研人员快速、及时跟踪在研项目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3.4农业科技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数字资源和数据库平台,运用文献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和现有的数据挖掘工具,对海量文献中的特定研究领域或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跟踪与分析,从文献发表数量、文献质量、趋势、分布、学科优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多角度地展现其科学研究的成果或特定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形成详细的全景分析报告,提供给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以达到帮助科研管理部门摸清机构科研水平,辅助科学研究人员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目的。

3.5农业科技政策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把握基层农业科技政策需求,了解已有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为有关部门完善已有政策或制定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3.6农业发展宏观形势研究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开展农业发展宏观研究,包括农业宏观发展战略、农业发展形势分析、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模式和机制等方面,帮助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及时了解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趋势。

4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

围绕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下文简称“1号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目标,建议主要在如下领域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工作。

4.1重点做好种业科技创新的情报研究

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这无疑为从事种业科研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针对种业科技创新的情报研究创造了条件[5]。针对种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可以进行国外种业科技前沿追踪、特定品种推广应用效果专题调研、重大子种科研课题定题跟踪、种业科技创新文献计量分析、种业科技发展政策分析、种业发展形势分析等研究,为新型种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

4.2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分析研究

针对1号文件中提到的“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等内容,借鉴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机遇和挑战等内容,面向政府开展相关政策分析研究服务,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4.3进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专题调研

1号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一直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政府对此采取多项措施,但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要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只能通过专题调研了解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真实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此外,文件还提出要实现农技推广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这同样需要通过专题调研来摸清两者工资收入之间的真实差距。

4.4加强国外农业科技前沿的追踪

农业科技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服务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67-02

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繁荣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既体现了国家对今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为例,对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几个要点作一些探讨。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职业高中(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职业高中。学校位于荆门市城区北郊,融职、成教一体,具有多种教育综合功能。学校占地300余亩,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学历合格率100%。高、中级教师占80%。学校坚持“按市场需求办学,为振兴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强育素质,学有专长,全面发展,质量兴校”的办学特色,在教学和为“三农”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以纯朴宁静的乡村校园造就了一批批“种植、养殖、电子修理、农村实用技术”的致富能人,深受当地群众好评和欢迎。学校曾获得湖北省“农村先进职业高中”等多种荣誉称号。作为一所农村职业高中,他们是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呢?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一些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调整目标,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切入点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围绕“四大工程”做好服务工作,即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服务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做好服务的关键是要找准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切人点,根据“服务宗旨”、“市场驱动”来合理论证、开发新的专业,保留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传统专业,并使之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为当地“三农”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近年来,学校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根据当地需要,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45期,参训人数达12837人,在参训人员中,已有82入招聘为乡镇(含职能部门)干部,679人成了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162人被聘为企业技术员,19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50人任村组干部。农学专业毕业生刘虎获教育部授予的“回乡务农优秀毕业生”称号,陈丹丹的科学论文《确保茶树扦插成活的关键)和郑新的科学论文(适当移植能加速果树优化进程)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三等奖。

正确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为当地解决了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实力。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壮大自己,努力为广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各类实用人才。

二、苦练内功,以培养“双师型”师资为着力点

从人才培养来看,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形成与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与职业技能及能力适应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要通过学历文凭和岗位技能双证书宋体现。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理论教学水平,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即具备“双师型”素质,才能承担得起培养中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重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代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工作重点大多放在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较少关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知识更新、技术装备更新等问题,造成理论教师知识陈旧,实践操作技能低下。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学校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着力放在培养“双师型”师资上,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一是采取项目制的形式,学校拿出资金为教师找试验项目,加强对项目的管理,通过项目试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采取校企合作制,将学校教师分期分批派到企业或基层农村进行实践学习;三是聘请社会能人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也为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贴近“三农”,以农民增收为服务点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当地“三农”实际,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根据中国科协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农民总数的0.4%,有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农民中真正能够掌握农作物常规技术的劳动力只占41.3%,掌握1~2门特色种养技术的仅占2.3%,熟悉1~2项农业新技术的不到5%,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学校所处的镇辖区内总人口6.2万,其中劳动力40163人。由于农业机械普及,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劳动生产率提高,加上本地庄稼为一年两熟,农闲时间较长,形成了剩余劳动力总人数达15078人。剩余劳动力多,技术能力差,极大影响了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校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近几年来,学校共转移培训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学到技术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受到了用工单位的好评。

2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投资4.4亿元的荆门市众和纺织

项目完成了在当地东宝区子陵的选址、土地平整和厂房框架搭建,原材料彩色棉是具有天然色彩的棉花,在加工过程中无需印染,成品中不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是典型的绿色环保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好。和白棉相比,彩棉抗病虫能力强,基本不需农药,每亩增收节支400元以上。为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学校争取到了3亩彩色棉的试种指标,但是本地是粮食产区,农民对棉花的栽培技术不十分熟悉,因此,学校在当地南桥村开展了棉花栽培技术培训,培训棉农100多人,发放技术资料300多份。学校的这次活动得到子陵镇政府的肯定,镇政府决定将以后的棉花栽培技术培训安排在学校。学校所处的镇是养猪大镇,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100多户,生猪的品质不高,出现的新型流行病不能预防,因此,聘请了长江大学教授开展养猪高级班培训,社会反响很好,效果十分显著。

3 充分发挥星火科技的示范功能,积极引种、试验、推广农产品的优良品种。通过科技示范,带动了当地大棚蔬菜栽培和早玉米栽培;茶叶无性繁殖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如翠扇大豆、无蔓豌豆、886红薯、肉鸽、美国鱼、华梨1号、黑稻、薄壳核桃等项目的推广,为农民增收找到了致富途径。

4 提高农民工职业素质。学校深刻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所处的镇有大小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达万人。多是职业素质不高的农民工,在从业过程中各种事故、纠纷时有发生,在职农民工培训迫在眉睫,根据这一情况,学校配合当地镇政府开展了多期职工培训,在文化、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融入政策、法律法规、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中一,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5)

[2]卢建平,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6,(17)

[3]杨开祖,发展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4]梁修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基金项目:湖北省“十一五”职业教育科研规划项目“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上一篇:畜牧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