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6 16:53:04

微课程论文

微课程论文篇1

早期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无鲜明的特色。1999年电大开展开放教育试点以来,与开放教育相关的教学改革开始侧重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的创新,但并没有在本源上对成人教育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以至于教学改革的结果并不理想,比如面授课到课率低、网上资源的点击率低、网上实时教学形同虚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可以说,部分学生的真正学习行为并没有发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安排、作业及课程考核。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本身工学矛盾严重、学习动机不纯(较强的学历需求)、学习能力较差等,但笔者认为,这与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现行的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很多带有浓厚的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烙印,有些甚至照搬普通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未体现成人远程教育的特点,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无法适应学员自主学习的需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如学习时间不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条件不好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和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对远程教育产生失望和抱怨,大大降低了成人远程教育质量。当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各项建设正在开展,成人教育也面临着功能性转变,学历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的唯一职责,终身教育成为成人教育新的使命,非学历教育将是成人教育的主体。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使原有的课程设计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不适应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境。成人自主学习情境,主要是成人学习面临的客观环境,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等。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情境之一是工学矛盾严重、学习时间碎片化。相关数据分析显示,45%的成人学员周工作时间在40个小时以上,26%的学生周工作时间为固定的40小时,另有29%的学生周工作时间低于40小时。除工作之外,上下班、照顾家庭、社会应酬、娱乐等日常生活内容也占用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这决定了成人在职学习只能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些时间是零碎的、分散的时间,不适宜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系统的知识学习。而现有的约定时间地点的面授教学、网上实时教学很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而且,每节课固定的时长也为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障碍。成人学习的第二个情境———新的移动学习方式正悄然兴起。网络和移动终端使得学习随处、随时可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其中18岁以上成人网民占网民总数约80%,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同时,移动互联网也蓬勃发展,各种移动终端,如手机、Pad、移动终端越来越多,2012年,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为45.9%,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增速较快,从2011年的69.3%上升至74.5%。且2011年3月~2012年9月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了10倍。教育是信息的传播,而现有的成人教育资源很难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

2.课程设计不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学习需求个性化、差异化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如由于性别、年龄、身体、体能和感知等方面引起的差异,也可能体现在心理方面,如由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引起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引起每个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差异,可能表现为学习内容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甚至学习兴趣的差异。如果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统一,学习方式单一,则会使成人学习者不适应,学习压力加大,面对学习比较焦虑,自主学习信心不足。远程教育者必须重视并适应这种个体性差异,并尽可能使得课程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计不能兼顾非学历教育或非正式学习的需求。现有的成人教育课程沿袭了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针对成人学历的教育设计、学习资源、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设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需求可能是非正式的、随机的、即时兴起的需求,可能只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在这方面,现有的课程设计显然难以适应。可见,终身教育环境下,要求课程具有形式多样化、灵活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满足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学习内容或技能的学习需求。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教育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一)微型课程的特点

微型课程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普通课程而言的一种新课程理念。传统的普通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初学者的认知习惯,重视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而且,传统的普通课程体系僵化,资源开发缓慢,新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被纳入学科体系,难以适应不断更新、不断扩大的知识学习需求。因此,微型课程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课程。从形成上看,微型课程主要适应微型学习,因此微型课程应该是内容短小、精炼,媒体形式多种多样,能灵活适应各种学习方式。从内容上看,微型课程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灵活的、即时的需求,它的内容来源应该包括一切可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的知识也包括能被描述、传递、认知的技能等专题性的知识。从学科方面来看,微型课程是学科课程微型化的结果,即把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知识点化,形成相对独立、短小的学习单元。而专题型知识则包含了更新的、新增的知识、技术等,或是生活中的热点。所以,微型课程并不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丰富的微型课程资源。具体说来,相对于传统的普通课程而言,微型课程有以下特点。

1.微型课程的内容在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微型课程内容来源于所有被学习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只要这些知识和技能能被描述、传递、认知,都是微型课程的素材和依据。而传统课程一般仅从属于学科,而且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需求之上。

2.微型课程是动态的、即时的。微型课程因为容量小、开发时间短,任何新增知识都会很快纳入微型课程的学习内容,所以微型课程是动态的、不断被充实和丰富的。而传统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相对静态的。

3.微型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微型课程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既可以被包装整合为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也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适应成人的补充性学习,知识关系相对比较松散。而传统课程重视课程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4.微型课程内容简短、精炼,学习时间短。微型客程容量小,针对性强,需要较少的时间投入。而传统课程内容多,学习时间较长。

5.微型课程表现为包括各种媒体的全媒体资源。微型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不是教材,而是电子文稿、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适应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而传统课程最主要的媒体形式就是教材。所以,笔者认为微型课程应该是基于学科的或专题的,内容丰富、时间短、媒体多样,能广泛适应各种学习需求的学习对象。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学习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广泛的学习状态。其中,人人可学要解决的是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满足问题;时时可学要解决的是学习时间的匹配问题;处处可学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根据微型课程的特点,微型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均表现出对成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适应性。

1.微型课程能适应不同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微型课程来源于一切可以学习的知识,且不断地进行动态更新,保证了学习资源的足够丰富,能适应“人人可学”的需求。

2.微型课程能适应微型学习的需求。由于微型课程短小、精炼,学习时间短,成人学习者可以利用工作生活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时间的匹配,适应“时时可学”的需求。

3.微型课程能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微型课程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化多媒体学习资源,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学习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适应“处处可学”的需求。

三、基于知识点的微型课程设计

知识点一般是知识系统中相对独立的最小的学习单位。按知识点为基础进行微型课程设计,可以使微型课程的容量尽可能缩小,学习时间缩短,充分适应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型学习的需求。基于构建成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微型课程设计必须考虑课程的内容、课程资源媒体以及学习方式。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微型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这种基于知识点的微型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1.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对于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切实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情境,才能从方便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对学习者的服务和支持放在第一位。2.知识的系统性与松散性相互结合。知识的微型化只是为了适应学员对碎片时间的利用,以及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但作为学习资源,应该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单纯零散的内容很难保证学习者系统学习的需求。

3.基于远程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的全媒体资源开发。现代社会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已经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伴随人们工作生活的主要状态。终身学习要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情境,因此决定了必然要选择以网络和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学习资源。同时,资源的形式要融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增强用户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4.学习者依据自身需求自主学习。微型课程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包括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学习时间的需求、学习方式的需求。成人学习者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这些知识基础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讲,千差万别,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完全是自主的、即时的,学习时间、地点也不可能固定,这就决定了要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么学。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微型课程设计,创新了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模式,充分考虑了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及个体性差异,并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移动、微型学习需求,可以为下一步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提供一种借鉴。

微课程论文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课程 开发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35-02

作者简介:吴玉祥(1979―),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所谓微课程(Microlecture),指的是利用建构主义原理方法化而形成的实际的教学内容,它具有时间短、内容多、效果好等优点,主要用于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或者是下载后实现移动学习。微课程从传统教学的“一对多”式改变为“一对一”式,让学生更有自,能够凸显学生的个人存在感,敦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应该敢于面对,勇于尝试,勤于学习,专于研究。本文结合笔者到目前为止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经历,提出几点有关高中语文微课程开发和实践的建议。

一、PPT式的微课程

PPT式的微课程比较接近真实授课的讲授方式,它与平常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PPT授课的方式很类似。这种微课程一般是录制老师讲课的声音作为背景音频,主要屏幕显示的是相关内容的PPT幻灯片,最后转换为视频形式传播。PPT幻灯片由图片、文字、音乐、表格等构成,以所讲授的课题为主要内容。教师在开发这类微课程时,要注意制作PPT时内容要相对精练、集中,录制音频时注意语言简短内敛,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微课程开发中还要注意通过语音、语调、语气来凸显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思想。高中语文的PPT式的微课程开发常用于诗词歌赋的讲授。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关于这一课的PPT,笔者首先解释“意象”的含义,在课前埋下伏笔,要求学生在此后的微课程学习中注意词中的意象。接着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之后播放朗诵音频,鼓励学生小声跟读,并勾画生词,并对生词做一次系统的注音、认读、解释,让学生一边看微课程一边记笔记,通过动笔来熟悉生字生词。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找出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主要作用是什么。紧接着深究词中的关键字,比如上阕的“看”是领字,从“万山红遍”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七句的视角变化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再到由静到动,通过远眺、仰望、近看、俯瞰的视角进行景物描写。上阕中的意象有: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笔者带领再体会其中的意境:生机勃勃、壮阔绚丽,之后从中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乐观、热烈、奋发、向上,暗喻并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下阕的“恰”是中心字,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早期的革命青年青春年少、热情奔放、才华出众、关心国家、无畏无惧、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从中体会作者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最后,通观全词,诗人用词既形象又精确,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开发本课的PPT式的微课程时,笔者注重结合全词的特点,在读例句时注意语调和语速,并且在PPT中插入一些相关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对本词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感情有直观的体会。

二、讲课式的微课程

讲课式的微课程是三类微课程中最接近传统讲台式授课的讲授方式,主要以录制教学视频为主,一般可以结合板书授课,由教师遵循该种形式的微课程的要求,将讲授内容模块化,再按照所分模块进行录制,最后经过剪辑、编排、转换,变成成熟的微课程。在录制之前,教师应先备好课,并且将所要录制的教学内容模块化,录制时要清楚每个模块的讲授思路,要有计划。录制过程中,教师要将镜头当作学生,多以手势、表情、板书、提问的形式来增强观众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微课程的主要缺点就是镜头和屏幕阻碍了课堂互动,教师在录制时大方地做一些互动会有效降低师生间的距离感。另外,教师在录制视频过程中增加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微课程的效果更佳。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的讲课式的微课程开发。笔者首先对作者朱自清进行简要介绍,再对课文的写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用电子板书的形式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并对其注音、解释。接着带领学生品味几个句子,让学生指出通感的用法和艺术效果,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之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剖析,提出问题:本文写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作者为何半夜的时候去呢?本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心里不宁静?细读全文,勾画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通过提问这种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忙起来,这种互动也拉近了由镜头隔开的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带领学生将全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最后结合文中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本类微课程的主线还是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一样,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镜头前不要害羞,注意互动。

三、情景剧式的微课程

情景剧式的微课程主要是借鉴电影电视片的制作过程,由企业组成微课程开发研究团队,对所要录制的微课程进行情景短剧的编写、设计和策划,接着撰写剧本,请来专业的导演、演员到合适的场地进行拍摄,最后由制片人进行后期的制作、剪辑,最终形成成熟的微课程。这种微课程一般较少用于学校的微课程开发,常用于公司企业和课外辅导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就高中语文的情景剧式的微课程开发而言,可以用于剧本、小说等的学习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课文,更适合使用情景剧式的微课程模式。

四、微课程的实践

微课程论文篇3

1.补充与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微课程作为地理课堂补充与拓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补充与拓展教材知识,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安排,开发校本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天地,将校园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案例融入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并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感受地理就在身边,领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展开的微型地理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由于其时间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观看微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程学习,如等车、乘车、课间、吃饭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地理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到班群或网络平台,学生获取微课程后有针对地观看微课程视频,自主学习新课程内容,对于难点或疑点知识可进行反复观看,经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样的,微课程视频也可用于课后解惑与复习,地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做成微课程,学生可按需要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课程的播放进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着地理教师、学生的关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生动、简洁的文字,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地理教学活动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要求。微课程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成效。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组织下,微课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微课程相关培训并切身投入到微课程研究中。从最初对微课程一知半解的认识,到制作微课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设计,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呈现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课程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缮微课程,点燃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与教学水平。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地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或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交流与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成长。

二、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好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地理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主题广泛、题材微观,经地理教师处理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主题。微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地理微课程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关乎微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课程之前要慎重选择主题,分析相关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选题时,容易出现选题偏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清、讲透,难以达到微课程地理教学预定目标。微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选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或学生易错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方法传授等,同时要充分把握“微”特点,即内容精、时间短,确保能在10分钟内将知识讲清、讲透。

2.教学设计。

(1)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地理教学主题后,教师可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地理微课程素材来源广泛,可从央视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等下载有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其中央视网站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网站更为清晰、齐全,特别是央视网站中拥有大量的区域地理资源,对于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地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主题后,根据微课程所要呈现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处理。

(3)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障碍等。

(4)教学设计思想。

地理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条件,联系微课程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拟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微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地理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6)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制作的微课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环节、教学内容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等。

3.制作微课程。

完成地理教学设计后,通过制作PPT完成微课件,再运用录屏软件将地理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程。在录制微课程时,地理教师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同时配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说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软件则全程记录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录制的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教师只要在录制过程中控制好课件演示的速度,调节好讲解语速,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外来噪音影响视频效果。

4.微课程的反思与修改。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作为地理教师的高级思维形式,应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始终,从选题设计到微课程的制作再到微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地理教师不断回顾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微课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课程作品的质量,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能发现闪光点,积累经验,为以后微课程制作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之,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微课程使用灵活,不仅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同时也可以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但将微课程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教学要求与实际,这样才能使微课程发挥应有的优势与作用,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微课程论文篇4

一、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要注意的原则

(一)完整性

微课程虽然同普通的语文教学相比,有一定的科技性、灵活性,但它和普通的课程教学一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它的内容要包括: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设计流程,让整个课程显得更流畅、更合理、更科学。但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更多的是借助网络科技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在评价与判定方面相比传统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

(二)规范性

虽然微课程比普通的课程要灵活多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时间长短上却有严格的要求,不能为了讲清一个知识点或者加上外延的知识,讲上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微课程的优点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只用短小的微课程视频,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设计微课程时,选的背景图片和整体结构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都要满足看和听这两个主要的功能,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都会有所影响和干扰。当然,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微课程的语言设计标准也很重要,因为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和连贯的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不但要流畅、规范的普通话,而且还要简短、精确,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我们知道,优质的微课程,不但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作用,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也大有助益。

(三)系统性

微课程虽然有短小、针对性强等特点,但老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还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仔细的推敲,让整个课程除了完整性还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无需像普通课程那样明确地划分出不同个体,微课程只要逻辑相依,把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连接成有机的整体结构,使学生便于掌握和理解就好。这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更多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接纳很有帮助。

二、初中语文微课程应用的作用

初中语文不仅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使学生很好地受到崇高品质的感染和熏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对提高语文综合成绩是非常关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其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微课程就成了教学的新宠。确实,微课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改善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对初中语文高质量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传授,并且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疑点前还要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铺垫,这无形中占去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遗憾的是,有时候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节约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完善,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知道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固有的教学模式总是循规蹈矩,比较单一,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甚至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加入微课程,将有效地化解这些问题,并利用更多直观的内容,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无聊的要点趣味化,把宽泛的知识面进行整理、完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接纳效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进微课程教学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只要注意课程的完整性、规范性、系统性,并从综合整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制作教学PPT、视频音频的播放时根据注意事项严格把握,就能达到微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

微课程论文篇5

在国外,微课雏形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的60s课程。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Kee教授对学生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以上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研究者都注重微课与课程标准、资源等内容的结合。

2物理实验中微课开发、应用现状

2.1以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为例

参赛作品共986件,高职261件(其中物理2件作品),中职725件(9件物理作品),具体分布见表1:表1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作品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微课作品大多集中在专业课中,中职组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2倍,高职组中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4倍。文化课中微课作品又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无论是中职组还是高职组,这三门课作品总比例都达到60%以上。其中物理微课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小,中职组占比3.1%,高职组占比3.4%。11件物理微课作品中只有2件与物理实验相关,可见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较少,进展相对滞后。

2.2以知网为例

在中国知网中以“微课”为篇名或关键字,对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微课的研究最早在2011~2012年,当时还未引起广泛关注。2013年开始关注人数上升,2014~2015年爆发式增长,对微课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概念界定、理论探讨转变为微课的开发、设计、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以“微课”篇名模糊搜索为例,在2011~2015年,总篇数为4569篇,其中与物理相关的有95篇,与物理实验相关的20篇,占比图如下(见图1)。以该20篇文章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加以对比、分类,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微课的理论研究,包括微课的来源、定义、特点、应用、注意事项等;②微课的实践应用研究,包括微课的开发、建设及应用等。统计分析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研究主要特点如下(见图2)。①研究人员少,成果不佳,论文成果占所有微课论文比例为0.4%。②物理实验微课的实质性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较少,而理论包括应用探究、可行性等研究的较多。20篇物理实验相关论文中2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类,比例为10%;5篇微课应用实例,比例为25%;其余13篇均为理论研究类,比例高达65%。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虽然微课研究的越来越多,覆盖了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但发展的并不成熟,还处于征集评选阶段。就不同学科而言,发展并不同步,尤其是物理学科,物理实验类微课资源较少,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更是极少,所以对物理实验微课的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3微课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展望

3.1物理实验微课资源

个人创意毕竟有限,如果互联网中有更多更好的优秀资源,教师们可以收集整理,参考加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丰富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建立个人微课课堂

除了课堂上观看微课,物理教师建立起微课课程,利用微博、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手段,在课前、课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复习及相关练习。让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对物理教师而言,微课将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物理实验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个性化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巩固旧识,成为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补充[3]。微课和物理实验的结合,必能将物理实验课堂变得通俗易懂、直观生动,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

作者:杨凤琴 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平,张学军.基于“微课导学”模式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重构--以“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9):89,92.

[2]唐艳妮,徐军,罗积军,等.微课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S2):57,59.

微课程论文篇6

微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讨了微课的定义,分析了《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为职业教育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微课;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而微课资源建设正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2015年11月,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持,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杭州启动。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库中《饮食文化概论》子项目成功落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子项目团队从微课的定义开始,开启了《饮食文化概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微课

微课,即“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DavidPenrose,而在国内,则是由广东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而焦建利教授强调,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则是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内容既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包括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习单,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尽管学者们对微课的定义有着不同表述,但是对于微课的特征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是微课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形式短小为特点;二是微课的内容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以内容精悍为特色。以微型化资源为基本需求,微课资源给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载体与学习情境。加快微课资源建设,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

三、资源建设的定位

《饮食文化概论》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于“辅教辅学”的功能。辅教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微课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辅学是指包括在校学生、校外社会学习者在内的具有学习意愿、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都能够通过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从业人员职前、职后的学习需求,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四、资源建设的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按照“辅教辅学”的功能定位,遵循资源库“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设计系统化”的建设原则,通过碎片化的资源,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饮食文化概论》微课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五、资源建设的的具体实践

1.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有分工有合作。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教师个人可以简单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饮食文化概论》项目组成员,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有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给予指导把关,也有教辅人员负责素材收集,联络推广等工作。团队成员明确分工,通力合作。

2.制定资源细化表,明确建设内容。通过对其他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听取行业对该课程建设的意见,项目团队最终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为导论、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四大块,并制定出资源细化表,罗列出该课程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选择和量化。具体到需要建设哪些资源内容,需要建设多少数量。比如多少个微教案、多少个微课件、多少个微视频、多少个微练习,多少个图片、案例等等。在最初设计时,就尽可能的做到资源碎片化,并将资源碎片化体现到所有素材收集、制作、传输的全过程。

3.依托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不可否认,一线教师通过手机、录屏软件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出微视频,但作为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在资源质量上有着更高要求,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还须依赖于专业的摄像设备和视频编辑人员。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教师也能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专业人员也能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现实化,并在微课拍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比如拍摄时主讲老师的着装、语速、眼神方向,肢体动作等等,都会影响微视频最终的呈现效果。

4.精心设计微课,完善配套资源。微课质量并不由视频质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它更多的,还是主要取决于微课选题,教学设计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微课选题是微课设计的首要步骤,根据资源碎片化的原则,选取内容充实,富有代表性,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某一个知识点。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对象、教学环节等进行分析,编写微课脚本,处理相关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根据知识点类型选择恰当微课呈现形式,完成微课的视频录制,同时完善相关配套的微课教学资源。《饮食文化概论》的微课类型主要有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两种。理论讲授型,如五味调和等知识点,可采用百家讲坛式,緑幕抠屏式的方法录制,实践演示型,如茶道等知识点,可采用实训实操式的方法录制。

5.做好平台维护,及时上传资源。一个好的微课还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微课网络应用平台,以便于向社会大众推广。智慧职教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子项目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智慧职教平台维护,在前期要完成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封面、课程简介、教学团队介绍的制作等工作。对已整理、制作完成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要及时上传平台,测试资源在平台上的使用效果,进行反馈和改善。

六、反思与建议

1.资源建设需要遵守技术规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和应用,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制定了资源库系列技术规范,供资源库建设团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循和参考。因此,各子项目团队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优化资源开发质量,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促进资源库项目与其他各级各类资源开发项目的衔接互通,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共建共享。

2.资源建设需要多做交流共享。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共有包括《饮食文化概论》在内的22个子项目。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子项目团队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尤其资源建设经验较少的子项目团队,应多向已建成示范性课程的子项目团队请教学习,在吸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寻求创新。各子项目团队之间也应互通有无,共享建设资源,既避免人力的重复劳动,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3.资源建设需要边建设边应用。微课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已经制作出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前期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一是可以对微课资源建设进行宣传推广,让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后续资源建设。学生是日后微课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过前期的使用测试,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资源。如由学生做出题人,通过学习微课视频,提出关于本节微课知识点的测试题,教师可以择优将这些测试题充实到微课的习题库资源中。

七、结语

微课资源建设既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对学生而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助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满足学生职前、职后的学习需要。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知识点的再梳理,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再思考。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将引领高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深化发展。

作者:熊明珠 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4]毛姣艳.高职教育微课资源建设策略探索[J]职业时空2015,(7):12-13.

基金项目:

微课程论文篇7

[关键词]微课程 移动学习 理论力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93-02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和“微课程”(Micro Lecture)应运而生,这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移动学习[1]被定义为一种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其中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和提供讲授者与学习者间的双向交流(可通过无线通讯协议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得多。由于在高等院校的学生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上网的普及,学生们可以便捷地进行移动学习,而微课程正是移动学习的重要教学资源。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2] [3]目前在对微课程的比较普遍的认知中,微课程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时间在10分钟以内;其二,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其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集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三个特征都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微”的概念。这是因为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较分散,其中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移动”中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即只能进行“片段”学习,很难开展大容量的学习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们的移动学习,需要教师们开发更多优质的微课程。

为此,本文以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公认的较难理解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力学”为研究对象,根据课程的特点,探索在移动学习和微课程的环境下“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的新模式。

二、“理论力学”的课程特点

“理论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许多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理论力学”主要教学内容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篇章。[4]静力学篇章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一般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运动学篇章培养学生运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简单运动和平面运动的知识在具体工程环境和实际约束情况下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动力学篇章则培养学生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达朗伯原理(动静法)和虚功原理等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工程实际中物体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的机理。“理论力学”中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从工程实际到日常生活、从体育运动到儿童玩具、从古代器皿到现代科技、从自然现象到文学艺术,无所不在。[5]

由于“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力学概念、定理、定律和原理,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因此这门课程具有体系严谨、理论成熟、理论知识点高度概括、逻辑性强、内容丰富、问题灵活多变、应用领域广阔等特点。[6]也因此,在绝大多数工科高等院校中“理论力学”的考试通过率并不高,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能听懂,但习题还是难解决,即理论很难融会贯通、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理论力学”开展微课程的必要性

由于“理论力学”课程具有逻辑性强、问题灵活多变的特点,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局面;而运用力学原理解决问题遭受的挫折感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厌烦情绪。“理论力学”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则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理论力学”中有许多学生们不易理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随着教师的讲授而同步学习和理解,因此针对这些主题设计较短教学时间和单一主题的微课程可以辅助学生复习和在课下异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与需求选择相应的微课程,以及播放的次数。

综上所述,设计相关微课程对于更好地开展“理论力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四、“理论力学”微课程的设计

“理论力学”微课程并不是其传统课堂教学的切片或压缩。比如,将一学时的“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或者其中一半内容强行压缩到10分钟以内,这并不是微课程。微课程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单个的知识点,而并不需要像课堂教学那样考虑所讲授的所有知识点间的层次。

在“理论力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和内容都适合设计成微课程的。例如,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力学原理学生们完全可以直接看教科书,而不必借助视频资料。最适合设计微课程的课程内容应该是那些内容相对独立的单个知识点,对应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或者容易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兴趣点。如,静力学篇章中二力杆的约束反力,力对轴之矩的计算和桁架结构中零杆的识别等;运动学篇章中平面运动刚体的速度瞬心法,加速度基点法,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科氏加速度的产生等;动力学篇章中质心运动守恒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刚体在不同运动特征下对应的惯性力,虚功原理的应用实例等。

一段微课程的设计一般包括课程名称、知识点、授课对象、授课时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人等方面。考虑处在移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实际工程中的小问题入手,对具体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导入新的概念、理念和方法,并加以总结。按照以上框架,以“理论力学”中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这一知识点为例实践本门课程的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这一知识点是“理论力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尽管只是基本概念,在教材当中涉及的篇幅非常短,却有着很容易让学生混淆的概念,而其中对于动点动系选择上的不确定也会大大影响后续运动学章节的学习。因此这一知识点非常适合设计微课程来辅助学生们课后复习。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的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其中微课程的录制可以采取智能手机或其他视频录制工具录制PPT屏幕,配以教师的实时解说来实现。这样设计的微课程与传统的授课视频相比,存在知识点少而精以及授课时长较短的优势,但与传统的授课视频一样,仍缺少师生的互动环节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控,因此只能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理论力学”微课程的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改进。

五、结语

在“移动学习”时代来临之际,微课程正日益引起教育领域的关注。从高等院校到中小学,各门课程都在逐渐开展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理论力学”作为一门非常适合开展微课程学习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微课程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微课程的建设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理论力学”微课程的实践刚刚起步,随着微课程建设的逐步开展,一定会有更多的微课程可以分享。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仅仅从事“理论力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微课程时的体会与问题,或由“理论力学”的学习所诱发的新思路、创造的实物及研制过程,制成微课程与师生分享,实现微课程互动,启发教学和教学相长,使得“理论力学”微课程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 注 释 ]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 杨元元.MOOC时代的教学模式革新[J].大学教育,2014,(7):49-51.

[3] 高强,冯志华,兰向军,等.理论力学微课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48-49.

[4]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陈建平,陶秋帆,吴文龙.理论力学中动力学问题的演变与创新思维训练[J].力学与实践,2004(5):72-74.

微课程论文篇8

关键词:工程制图 微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B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27-02

《工程制图》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图、绘图的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该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包括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高校相应的软硬件建设并未完全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导致工科高校机械类专业制图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教学方式方法相对落后。由于工程制图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目前很多的工程制图教师仍然采用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教学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的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2)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程制图课程还是使用传统挂图、教学模型等进行展示,通过课堂板书或者PPT组织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制约了教学效率[2]。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移动的、自主的学习途径。微课是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等教学任务,在课堂内外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微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2013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举办,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高校微课的建设[3]。

该文讨论了基于微课高校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给出了《工程制图》微课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并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进行了微课教学实践的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并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教学视频截取片段形成的小视频,而是教师围绕某一授课知识点重新设计教学各环节的一个完整教学活动。一般而言,一节完整的微课时间在10 min左右,其制作过程涵盖选题、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和制作、教学实施和拍摄、后期视频编辑等主要环节[3]。

该校《工程制图》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并行教学,理论课程主要针对教材章节进行讲述,实验课程主要讲授二维绘图软件、利用绘图软件完成理论章节部分的实验内容。微课设计的具体路线图如图1所示。首先需要选题,根据该课程特点,可在每个章节选择合适的内容作为微课的内容。在正投影法基础这章中,选择立体的三视图及投影规律这节课进行微课设计。该小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的三视图投影规律。在教学设计阶段,首先用实例说明一般一个视图不能完整地表达物体。然后给出例子,说明须用几个从不同投影方向得到的视图表达物体,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零件。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三视图的形成,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根据立体的两个视图画第三视图。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三维软件[4-5]在课堂中演示其在各个投影面的投影,说明单一投影面无法完整表达零件信息。然后将三维物体在其他投影面进行投影,通过几个投影面的相互联系,得到零件的完整信息。

微课的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在短小的视频内容中让学生理解正投影的基本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学生在课后可以自由观看W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微课可以整体提高学生识图、制图等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结语

针对传统《工程制图》课程存在着内容多、课时短、课程枯燥等缺点,该文讨论了利用微课作为传统课程拓展和补充的模式。着重结合《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利用微课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为机械专业课程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景晖,李聪,周祖鹏.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2(32):123.

[2] 邓惠,黎望怀.微课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导刊,2015(4):30-31.

[3] 于彦, 孙昌国,原彬,等.微课设计和制作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124-126.

[4] 李震,杨建鸣.运用三维软件对《工程制图》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科技信息,2009(7):412.

上一篇:新课改论文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德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