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8 18:05:34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史学论文写作 改革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在史学论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创新“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一堂理论课程,对历史学本科学生继续开设史学论文写作理论课程,要通过调整使学年论文能够和毕业论文更好地衔接,学年论文总结和毕业论文启动同时进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两论文,即两个写作实践,包括历史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科学合理地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环节指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具体环节,包括研读式环节、探求式环节、思辨式环节。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在理论学习中,首先结合理论学习,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读;其次,结合理论学习进行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探求本质;第三,指导学生对具体选题进行思辨,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

在史学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进行“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一结合指将学生学年论文写作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学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与历史论文写作大赛相结合,积累经验,适时地将写作大赛范围逐渐推广到全体历史学专业学生,并进一步推广到全校范围内,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研究旨趣。两展示是指论文大赛获奖学生的学术论坛展示和毕业论文答辩展示。在每年的论文大赛结束后,举办由获奖论文学生为主的“学术论坛”,同时邀请部分教师参加,面向全校学生展示历史文化研究的魅力。通过对学年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规范、严格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向全校学生展示历史学专业学生精益求精的学术风气。三监控是指从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评价监控三个方面构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充分达到原创性、学术性、科学性的统一,使学生论文选题能够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能够公开发表,能够有新观点、新视角、新史料。通过培养,使历史专业的学生能够广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篇2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论文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政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 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1.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成立于1965年的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是香港专业音乐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学府,目前设有:(1)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2)兼读学士课程。(3)硕士、博士学位课程。现简略介绍如后。修读三年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本科生,在毕业前至少修毕123学分。除特别注明外,所有科目均为学期学科目:3学分,每周授课3小时。凡属两学期科目,第一学期科目是第二期之先修科目。供选修的科目如下:合唱训练(1)至(8)、音乐术科(1)至(16)、中国戏曲专论、音乐之材料与结构(1)至(3)、音乐学导论、西洋音乐史(1)至(4)、对位法(调性及现代)、曲式及音乐分析(1、2)、配器法、听音训练(1、2)、乐器教学法及作品研究、中国音乐历史及理论(1)至(3)、中国民歌专论、世界音乐导论、中国说唱音乐专论专题研读(1)至(4)、西洋音乐史专题(1、2)、毕业音乐会、音乐讯息科技、室内乐(1)至(8)、电子音乐、当代亚洲音乐、指挥学、20世纪音乐材料与技巧、中国音乐历史专题、圣诗学及比较礼仪音乐、记谱及分析法概论、作曲技巧、中国音乐专题研究(1、2)、对位法(调式)、圣乐专论、作曲(1)至(3)、西洋歌剧专论、中国器乐专论、管弦乐团及管弦乐专论、管弦乐合奏(1)至(8)、记谱法、19世纪前的演奏传统。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篇3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而决定招生是文科还是理科属性的是专业(二级学科)。按照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把专业分为12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各个学科下面又分为70多个学科大类(一级学科)和200多个专业(二级学科)。一眼看去,仅仅从字面上看,至少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军事学8个学科门类能招收文史类考生,看似比例不低。但在实际招生录取中,这8各学科门类的专业大都同样也能招收理科类考生。而且由于上述8个学科门类下属的专业种类很少,而理、工、农、医等学科下面的专业种类非常多,并且据统计有近75%的专业绝对不能招收文史类考生,比如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这就使得理科类专业的招生数量总是远大于文史类专业。

另一方面教育部每年仅对各高校完成招生总计划有要求,对于文理类比例则完全由高校自己确定。各校自行确定文理招生比例时,特别是确定一些文理兼收的专业的文理招生比例时,文科计划的相对比例越来越小。

文科计划偏少,而文科生数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减少,其直接结果就是文科考生录取大学理想难。对绝大多数文史类考生来说要进入相同层次的文科类学校的机会,远远小于同样程度的理工类考生,文史类招生的总体形势并不乐观。

院校进阶:成绩排名有高低,“门当户对”选大学

一般来说,文科生选报综合类大学的文科类专业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这类大学无论在文化氛围,还是在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都更适合文科生。但是无论在哪个省区,对文科生来说报考综合类大学难度都很大,例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等,没有足够的分数都是不敢报的。

还有一类大学,虽然算不上综合类大学,但是其偏文的专业特色独树一帜,也不失为不错的选择。如政法类大学(公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财经类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语言类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等,这些大学的文科氛围还都是不错的。

但是,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有很多是高考成绩算不上“出类拔萃”,但也不是很差的文科生,按这类学生的成绩,他们是上不了名牌大学的,但是进一般大学又不甘心。例如在北京地区每年高招志愿填报时,文科考生就会发现,成绩排名一旦上不了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财、外经贸、北外等文科考生的最佳选择,就觉得失去了选择目标。如果坚持选择偏文科类大学,就只能从市属大学中选择了。其实有许多以理工科见长的名校这些年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为了提高大学层次,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已经开始向综合型方向发展。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相继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等。北京理工大学也设置了管理与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这些大学的相关专业招收文科类考生或者文理兼收。而且,这些大学对这些文科类学院实行政策特别优惠的发展策略,专业发展势头迅速。由于这些大学理工科方面知名度的影响,每年都有一批文史类考生选择这类高校。

对于高考成绩排名相对偏低的考生,一般可以选择本省市所属的综合类或者偏文科类的大学。这些大学相对来说文科招生计划比较多,能满足大多数文科生的求学愿望。

专业进阶:文史类专业VS文理兼收类专鸡

如果对文科生可选择的专业进行细分,还可分为文史类专业和文理兼收类专业。虽说总体来说,招收文科考生的专业都对考生的语文、政治、史地等专业基础要求较高,但是其中的文史类专业(共9小类,哲学类、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教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图书档案学类)应当是属于文科中的“文科”,或者叫做“纯文科”。对于偏重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考生来说,比较适合选择这些“纯文科”专业。如果能在综合类大学学习这些专业,对文科生来说应当是非常好的选择。

“纯文科”就业的最大优势是拥有较好的文笔。但“纯文科”专业就业面比较窄。专职从事上述专业理论研究的岗位毕竟有限,而从前可以容纳较多毕业生就业的教师岗位目前除了农村和边远地区以外,也是人满为患。迫使大量的“纯文科”毕业生加入考公务员的大军,或者为了寻求暂时的出路先考研再说。

由于“纯文科”类专业的就业局限性,近年来高校的一些文理兼收专业也受到文科生的青睐。文理兼收专业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候文科和理科的比例是已经确定了的,文科生要关注其中文科招生的数量。

文理兼收类大致分10个小类:

1.外国语言文学类: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鲜语等。

2.经济学类:包括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

3.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包括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4.公共管理类: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

5.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6.新闻传播类: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

7.中医学类:包括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科学等。

8.药学:药学、中药学、药品营销等。

9.艺术类:包括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播音主持与艺术、摄影、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

10.体育类:包括竞技体育、体育健身与保安、运动训练等。

在上述文理兼收的10小类专业中,前6类专业在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一般都可以找到。分数排名高的考生可以尽量选择综合性大学的文理兼收专业。

几乎所有学校都有英语专业,但不同学校的英语专业对考生成绩的要求差别很大。喜欢英语的高分考生可以考虑北外、上外等名牌语言类学校,或者名牌综合大学的英语专业。而一般考生则可以选择理工科大学或者省市所属地方大学的英语专业。小语种这些年也有些热门,但是考生要冷静。前些年由于部分小语种专业人才奇缺,造成供不应求的暂时假象。这几年招生增加,预计会显现饱和趋势,一些普通院校小语种毕业生未来就业也会越来越困难。

其中的经济学类专业是连续多年的热门专业,分数相对较高;另外有些经济类专业对数学有一定的要求,文科生需要注意。

管理科学和工程类专业是上述所有专业中最偏理科的专业,数学等科目好的文科生选择这些专业有一定优势。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几乎遍及所有高校,可以算是“普及”最快的一类专业。这是在前

些年全社会“管理热”的影响下产生的结果。这个专业学生报考公务员十分踊跃,但是公务员岗位毕竟有限,竞争十分激烈,使得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向企事业文员岗位去做努力。还有许多考生是怀揣“企业家”梦想走入这类专业的,但是到毕业才明白,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的磨炼,只懂得一些管理理论知识距离成为企业家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而且即便是工作几年之后,在同一企业同时参加工作的人员中,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与理工科毕业生相比,在竞争管理岗位上未必占优势。选择管理类专业的考生要慎重。

新闻传播类专业应当算是文科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这些年媒体出版业和广告业的发展非常快,媒体和广告互相促进,再加上互联网等各种新型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提供了无限市场和商机。但是,开设这类专业的学校大都是起点较高的综合性大学或者专业的传媒大学,对分数要求较高。另外考生还要避免一个误区:新闻传媒类专业并不是“记者专业”,能当记者毕竟是少数。

中医和药学专业在文科招生与这两类专业受到中国的传统中医药的深远影响有关。研究中医药就要读古人原文,就要研究历史。因此需要具备文史功底的。据了解,许多选择中医药学校和专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受到家庭中有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影响。另外需要提醒考生的是,目前学习中医药的,也都要学习西医药,因此这类专业可能需要涉及到化学和生物学知识。

最后的两类,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应当是与其他文史类专业有很大区别的两个类别。这两类专业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在艺术或者体育方面必须通过一定水平的测试。报考这两类专业的考生要关注当地高招办这方面发出的专门通知以及所报学校的特殊要求。

披沙沥金:解开同形异质专业的“遗传密”

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中意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都有,怎样鉴别?特别是学校的层次也十分接近,怎样选择?在这里笔者推荐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通过高校专业发展的历史渊源进行判断。

以前面提到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应用性新兴专业。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比如说有全国旅游界比较有名、综合实力较强的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还有一些本来就具备某种专项特色的,如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这些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历史渊源必然带有学校专业特色的烙印。

南开大学的旅游管理是在其商学院下面,必然是在其自1929年发展的管理学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是最正宗的偏重管理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复旦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源自其历史学系1989年开设旅游与旅游文化类课程作为历史学系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其师资队伍基本上是历史系教师为主。因此其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人文历史方面必然是最突出的。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以铁路交通运输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学校,其旅游管理专业目前虽然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下面,但其前身必定与北交大交通运输学院有关联,必然是从交通运输、游客承运的管理这个层面发展起来的。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业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学校,其旅游管理专业必然是从森林景观、园林景点的游览的管理这个角度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其旅游管理专业正是放在了园林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会让人想到外语与旅游的结合:导游。这也是二外的旅游管理与其他学校相比的突出特色。二外的旅游管理毕业生大都考取了导游资格证。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篇4

1、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提升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任。该专业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了对个体、家、国乃至全人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2、就业形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但是,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平稳,却不那么热门。并且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尽管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总体来说需求日趋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日益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也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比较宽泛。为进一步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创新来和社会接轨。

(一)用实用性理念来指导教学

1、强化文学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包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①精简课程内容。按照学科发展的形势,去除过时的课程,根据最新的知识结构增加新兴课程。②优化课程结构。应运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脑、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等,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声、文、图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强化课程实用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率,必须用就业的方向指导教学改革,也就是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学生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也就是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掌握汉字意义的能力。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写作各类文体的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

(二)用创新性理念指导教学

创新包括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知识辐射面广,却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生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受语言与文学本身的限制,可以结合该专业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事实上很多现代新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演生而来的。因此,突破传统的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更好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如文秘与公关、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结合,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教程,同时,植入外语课程,网络信息课程,基础综合素质课程,职业生涯课程等,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篇5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一批与当代秘书科学开创时间“同龄”的“80后”研究者,开始加入了秘书科学研究的队伍。近几年来,从悄然发声到崭露头角的史海威和刘伟,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秘书业界和学界的朋友,只要有所留心,不难发现,他俩的名字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多家秘书类专业期刊上,笔者把这称之为“史海威刘伟现象”。探索和分析他俩在秘书科学研究领域初长成的经历和成因,有助于促进秘苑更多的“80后”像他俩那样,接过开创者们的接力棒,立志献身于崇高的秘书科学研究事业,奋勇向前。

探索史海威和刘伟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他俩有着以下相同或相似之处:

其一,都是办公室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且自觉地不断加强工作的磨炼。

史海威在湖南省委办公厅已经工作6年,先在综合调研三处,从事机要服务、文稿服务、综合协调等工作,后到省委总值班室参与值守应急、领导活动安排等事务。在每一个岗位,他都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比如,在机要服务中,他“对汗牛充栋的历史文件按工作需要进行了系统分类,方便了随时查询;及时对每天的新文件归纳整理,旧文件分类归档,条理清楚便于阅读;在确保保密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办理完毕批示,没有积件,达到了领导满意的服务效果”(《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从为省委领导从事机要服务说起》)。

刘伟在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已有9年办公室工作经验,先后在公司党政办公部门从事过各种秘书工作,并兼职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工作等。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精钻业务知识技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勇于接受挑战,并及时总结工作实践经验,加强理论升华,致力于各项工作质量的优化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二,都有较高的学历,在校期间就有作品发表,以优异成绩步入秘书工作岗位。

史海威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湖南省委办公厅。在校时,他从2005年起就开始发表作品,至毕业时已发表了22篇文章。

刘伟属于一门心思研习秘书科学的类型,先后毕业于中南大学涉外秘书专业和湘潭大学秘书学专业。求学中南大学期间,他策划、组织、开展了“湖南省高校秘书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并主笔撰写了《高校文秘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处女作,经老师指导推荐,在《当代秘书》杂志2003年第8期上发表。他的毕业论文,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具有报刊公开发表的作品”这一“硬指标”,助他如愿地走上了企业秘书工作岗位(《我与〈当代秘书论坛〉的十年情缘》)。

其三,在秘书工作岗位上虽然都有过“成长的烦恼”和“内心的矛盾”,但都能忠于职守,勤于钻研,乐于探索,取得本职工作和业余研究双丰收的可喜成果。

史海威在2011年年终考核时获优秀。他在秘书类专业期刊上至今已发表了35篇文章,其中有几篇文章在全国秘书类征文活动中获奖。由于在秘书学界一时“抢眼”,2011年,被《秘书》杂志聘为“特约撰稿人”。此外,还在其它报刊上发表了36篇文章。

刘伟于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十佳”青年秘书工作者。他与大学时的一位老师合作编著了两本秘书实训类教材,参编了《应用写作》等教材,还在秘书科学研究领域单独发表了39篇文章。

其四,对秘书工作的研究,都从本职工作及其环境出发,进行认真和深入的探索。

史海威发表过《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从为省委领导从事机要服务说起》《新时期机要秘书要树立四种意识》《综合协调的零思碎想》《领导专职秘书的自我管理》《领导讲话要避免“超限效应”》《领导专职司机八要》《说话与写文章》《办公室人员要做改进文风的表率》《“开会”杂谈》《让优质服务精神贯穿会务工作始终》《史家“四长”与秘书的职业修养》《我的2011》《办公厅(室)工作要处理好三个辩证关系》《80后党政机关秘书群体现状透视――以湖南省委办公厅为例》等文章。从这些文章中,笔者见到了史海威视野的拓宽、思考的跨越;也见到了史海威认识的深化、历练的积淀。

刘伟发表过《浅议向会议要效益》《建设节约型办公室大有可为》《做好车辆调度工作的几点体会》《公文修改是个细致活──评析一则报告》《推动削减“文山会海” 提升“三服务”水平》《企业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刍议》《企业秘书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探析》等文章。从中,笔者见到了刘伟探究视角的延伸、思考维度的拓展。

其五,对秘书科学的研究,都从自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出发,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

史海威学的是中国古代史专业,在校时,就发表了对《周易》及易学思想点滴研究的学术文章,对若干古人一些史料予以议论的杂说文章;从事秘书工作后,先后发表了对秘书、幕僚、宦官类历史人物张九龄、杨荣、李莲英、杨永泰、陶谷、张一的评说文章。他在业余阅读时喜欢上介绍外国秘书工作的文章,并由此受到启发,觉得写一些介绍外国秘书人物及工作的文章对开拓视野很有意义。他的这一兴趣被《办公室业务》杂志总编发现并得到鼓励,于是撰写这类文章就成了他研究秘书科学的另一侧重点,《美国白宫办公厅主任秘闻》《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揭秘》《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揭秘》《探秘法国总统府的秘书班子》《探秘英国内阁办公厅》《探秘德国总理府秘书班子》《探秘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等文章,被《办公室业务》杂志接连刊登,被其它一些秘书类专业杂志要求重登。

刘伟在校时,分别在校长办公室参加过暑期校内秘书岗位综合实训,在学校新闻中心办公室参加过勤工俭学,担任助理工作,对秘书实训既有感受又有感触和感慨;从事企业秘书工作后,对秘书实训的认识得到升华,于是将它作为一个课题进行重点研究,发表了《秘书实训教材编写应走创新之路》《秘书专业实训实习的360度考评》《秘书专业实训教学软硬件建设浅析》《秘书学会应成为秘书实训教材编写主力军》等文章。他与其老师宋湘绮合写发表了《高职院校成立秘书事务所的运作模式》《高职秘书实训教材编写思路》2篇论文,前者被评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还将多年秘书工作实战打磨经历、成果沉淀与秘书实训教学经验两相结合,合作编著出版了《秘书实训》《项目化──秘书综合实训》2本实训类教材。据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这种“师生式”“校企式”合著实训类教材的模式在国内秘书学界即便不属首例也应算罕见了,值得引起秘书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综合实训和勤工俭学时的草拟公文、校对文稿、收发文件等工作实践,使他不得不从秘书专业书刊这个“第二课堂”去获取养分,于是,秘书类专业期刊便“受聘”当起了他最初从事公文写作和秘书实务的职业导师。大学毕业那年他同时受到了撰写毕业论文和寻求职业的双重压力,迫使他“白天跑人才市场找工作、寻‘婆家’,晚上泡图书馆搜资料、写论文”,徜徉于“第二课堂”中(《形影不离的职业知己》)。这些经历促使他对秘书类专业期刊等“第二课堂”有了浓厚的兴趣,走上企业秘书工作岗位后,他就把秘书类专业期刊等“第二课堂”作为又一个研究重点,发表了《应不断丰富秘书专业教学的第二课堂──浅析挖掘秘书类专业期刊、网站和竞技活动资源》《〈秘书〉2007-2011年载文作者分析》《对秘书人员期刊选择的思考》等文章,并进而引发出《三种秘书资格证书考试之比较》《秘书类核心期刊诞生时机已经成熟》《建立秘书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契机、范本与设想》等延伸文章。他还完成了已写就、待发表的《秘书学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以近五年〈秘书〉载文为例》《试论秘书类期刊的兴起与发展阶段》等文稿。

对史海威和刘伟在秘书科学研究领域的初长成原因,笔者据现有资料和了解程度,现在还难以作出切实和全面的分析。不过,他俩的以下自述或许对这一分析有用:

史海威在《我的2011》一文中说:“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常常告诫自己,决不能成为碌碌无为的事务主义者。这是文秘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综合协调工作的人员应该重视的。综合协调岗位虽然十分重要,很能历练人,但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若在忙碌之中不加强文稿写作、信息处理、督促检查等业务的学习和锻炼,不能成为‘多面手’和复合型人才,当年华老去或者转岗之时,就会因遭遇‘本领恐慌’而落伍。我一再提醒自己,要有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要做一个有心人,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在会议上、在调研时、在处理突发事件现场,体会领导艺术,学习处置能力,掌握最新精神,再忙再累、诱惑再多也不动摇不懈怠,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一年来,我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20多篇文章,还有几篇论文在部级征文活动、学术年会上获奖,为单位和个人争得了荣誉。”

刘伟在《我与〈当代秘书论坛〉的十年情缘》一文中说,他主笔撰写的《高校文秘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处女作发表后,“看着自己的辛勤付出,转化成四个版面的铅字文章,飘着浓浓的油墨书香味在同学间争相传阅,在课堂上当作‘活教材’讲授、点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这个意外的惊喜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来自专业期刊深处的一种强大力量,也给了我坚持写作、继续发表作品以无穷的动力。而也正是这个起点,改变了我的职业志趣,点燃了我投入社会和从事秘书工作的信心、热情与激情。或许,人就需要那么点激励因素,有了这种激励,人生似乎就这么发生转变。现在想来,自己之所以选择了眼前的这份职业和工作,其中自然有一股秘书专业杂志的隐形力量在影响着我。”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篇6

【导语】绥化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绥化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篇7

【导语】石嘴山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石嘴山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篇8

【导语】大渡口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

大渡口成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专升本有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河北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江苏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东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上一篇: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日本历史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