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00:14:36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篇1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资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任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最初,我们从网上、报刊上找来一些优秀的学生日记,让学生阅读,了解数学日记的格式与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撰写热情。后来,结合学校读书活动,每学期里组织学生相互推荐优秀数学科普读物。如:《生活中的数学》、《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数学万话筒》……同时,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活动:学生自编的一张张五彩斑斓的“数学手抄报”、一本本价值连城的“数学剪贴本”、一块块内容丰富的黑板报……带领学生在阅读中走进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数学小论文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需要方式之一。反思型论文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作业或试卷以及课堂中的表现,对解决某个问题所采用方法的优劣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我,澄清有关问题,从而为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数学打好基础。每个星期要求学生对一周来的数学学习情况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对学生能够撰写的数学日记及时地进行反馈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前朗读自己的日记。这样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自信心。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教师带头写

数学小论文不能满足于数学反思日记,而要将视野开阔。“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开始,学生不明白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中,如何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写反文,读给学生听,并带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应用了数学知识?是怎么应用的?还可以应用哪些数学知识、续编哪些故事情节?学生模仿练写数学小论文,逐步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为数学小论文撰写而进行的调查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事事心中有数学的节约、环保等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师的写作能力。

四、帮助学生确定选题

学生受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局限,因此,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笔者根据学生的选题进行了分析额,大概有以下几种:(1)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如:父母手机话费调查研究。(2)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如:打折销售中的欺诈。(3)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如:纸飞机里的数学。(4)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如:小议“黄金分割”。

五、组织学生踊跃参赛和投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写数学小论文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与交流表达的欢乐、成功,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平时,我校的老师能及时指导、修改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日记组织学生投稿、参加一些数学小论文评比活动。当看到了他们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那时的情景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篇2

关键词:数学建模;《图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65-03

一、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数学模型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问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画,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地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所利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方程、分析、统计、运筹、图论等常用数学工具,多数都要用到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和做图,有时还用到计算机模拟。因此,在大学《图论》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随时随处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图论》的相关概念、定理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学习《图论》时,体会到图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的紧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图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二、《图论》中的数学建模思想

自18世纪欧拉对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研究以来,图论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应用数学课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机械工程中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图论》课程概念多、公式复杂、定理难证明和难理解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难,证明抽象度高,学生难以理解。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图论思想,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图论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到《图论》的学习非常困难与枯燥。虽然《图论》课程中概念、定理比较多,初学者不易掌握,但是图论的概念和定理大多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介绍各种概念和理论的实际背景,引导学生学习图论思想,探究图论的发展规律,从而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图论的相关理论,数学建模正是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的一座桥梁,是数学应用于科学和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图论某些定理证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把定理的结论看作一个特定的模型,需要去建立它。于是,当把定理的条件看作是模型的假设,可根据预先设置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定理的结论,从而定理证明的方法也随之显现。

例1.设G=(V,E)为任意无向图,V={v1,v2,...,vn},|E|=m,证明所有顶点的度数和等于2m,并且奇点个数为偶数。

证明该结论之前,首先任意选取若干个学生,让他们随机互相握手,并记下每个人的握手次数和每两人之间握手的次数,由此可得每个人握手次数总和是每两人之间握手次数的2倍,以及握过奇数次手的人数一定是偶数。互动之后介绍该定理称之为握手定理,从互动过程中可以建立定理结论的模型,并且证明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数学建模提高学生学习《图论》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图论》课程教学时,不能专门地让学生学习建模,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给学生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及方法。《图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机械工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其求解思想渗透到自然学科的各个领域。图论中的图是由若干个给定的顶点及若干条连接两个顶点的边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通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顶点代表事物,用连接两个顶点的边表示相应两个事物间具有这种关系。这种图提供了一个很自然的数据结构,可以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进行恰当的描述或建模。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图论》课程相关的课外建模活动,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并贴近生活的一些图论问题,启迪学生的论文查阅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论文,最后以解题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他们的结果。

例2.有甲、乙、丙、丁、戊、己六名运动员报名参加A、B、C、D、E、F六个项目的比赛。表1中打“√”的是各运动员报名参加的比赛项目。如何安排六个项目的比赛顺序,使得每名运动员都不连续地参加两项比赛。

求解该问题时,可以先选取六名同学模拟一下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该问题的实际背景,根据实际模拟情况,找出一种符合要求的比赛安排。再引导学生探究该问题与图论的联系,确定该问题的图论模型,从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该问题的答案。在该问题中,若把比赛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用点表示,如果两个项目有同一名运动员参加,在代表这两个项目的点之间连一条线。如图1:在该图中只要找出一个点的序列,使依次排列的两个点不相邻,即能做到每名运动员不会连续地参加两项比赛。例如A、C、B、F、E、D就是满足要求的一种安排方法。

通过课内外的数学建模思想及方法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唤醒学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意识,因为建模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性,还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课外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运用所学的图论知识去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训练学生运用图论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图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的紧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图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感受到图论的生机与活力,也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了学习《图论》的重要性。在建模过程中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应用图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充满了把图论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之中去的渴望,使学生对以往数学课程教学中常见的枯燥、难懂、脱离实际的感受得到切实的改变,从而使《图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结语

《图论》是一门既有趣又有较大难度的课程。传统的以概念、定理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图论》的过程中感到非常困难与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体现该门课程的应用性。在《图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图论》的兴趣。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枯燥的图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既增强了学生的新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从中受到启迪,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意识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树禾.图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321)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 数字阅读

前言

数字阅读是阅读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本文将对数字阅读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数字阅读概述

数字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阅读的一种数字化形式,其借助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在学生的学习终端上以数字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知识信息。数字阅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展示上,在中学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之所以会对教师教授的数学知识表现的很困惑、很不理解,就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包含的抽象性是用言语无法完美诠释的,数字阅读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出现,打破了数学知识抽象性的束缚,通过数字化学习终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多种形态的数学知识,对教师用语言和板书无法完美表达的抽象数学知识点,进行了数字化、具象化的诠释,让中学的数学教学活动全程都在具象、形象的教学环境下完成,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了解的透彻性和外延性。

二、数字阅读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1.在数学理论知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一直是一个关键性的教学活动,因为数学理论知识绝大多数都是以抽象概念的形象出现的,在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本质进行阐述,并对相应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联系教学,“存在着抽象知识的阐释,以及抽象知识与具象应用结合”,两个难点。这两个难点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能依靠教师的个人阐述能力和个人教学经验来解决,而且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如教师所设想的那样透彻。数字阅读教学模式出现以后,教师在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借助数字阅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抽象知识的阐释,以及抽象知识与具象应用的结合教学。数字阅读能够基于自身强大的教学数据库和多样化的数学信息呈现方式,来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数学理论阐释。同时能够对数学理论与具体的数学应用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联系,通过动态图片、视频等高级信息呈现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具体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问题上发挥作用的。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水平的目的。

2.在数学应用知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是带有明显应用目的的教学活动,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难题,在很多班集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出现对数学原理和数学理论知识极为了解,但是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却没有灵活应用能力的现象。这种能力的欠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数学理论知识呈现方式的理解不透彻。所以在中学数学的应用知识教学活动中,数字阅读的优势就彰显出来,数字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阶段性的数学应用能力测试,在测试完成之后还能够结合自身的智能分析系统,对学生的答卷进行智能分析,确认学生在哪一个理论的哪一个题型上常犯错误,进而结合自身的资料题库,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数字阅读在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另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能够向学生提供相关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信息,这些信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充分考虑中学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在,结合当前相应数学知识应用的最前沿领域,为学生提供完美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数字阅读模式中,学生通过其喜欢的信息传达方式,接触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前沿应用领域,能够给学生以全新的数学知识学习视野,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学习是有用的、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同时最前沿的应用实例也会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活动中,真正能够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结论

数字阅读是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最前沿的教学手段,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通畅的数学知识交互通道,能够为学生提供抽象数学知识理解的具象方式,能够让学生见识到相应数学知识应用的最前沿领域,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面向教育现代化、面向教育未来的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坚决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京. 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魏春梅.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 才智,2014,31:33+36.

[3]刘丽伟.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62-263.

作者简介: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篇4

关键词:意识;能力;认识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06-021.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数学做了如下的说明: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就是数学不仅是从事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结局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者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应用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着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材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教材中大部分章节的引入都是从实际中提出问题。

过去,我们的高中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重理论轻应用,知识面窄,现在加强了应用数学、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响亮内容,为培养和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提供素材。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它的全方位渗透,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要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因此,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2.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2.1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在过去的数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区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哪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说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得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

2.2用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差。用数学的意识,简而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性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

3.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要选择贴近生活,源于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广泛性。比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课一开始就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游乐园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对游乐园的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各样的角,让学生第一次对锐角和钝角进行感知,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进行了很好地沟通,这样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理解的更为深刻,更加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实际体验,亲身体会到探索数学的喜悦,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参加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后,布置学生课后测量教室门窗和家里的家具向老师汇报,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生活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因此我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学习了"分类"后,布置学生回家帮忙爸妈整理衣柜、橱柜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总之,只是应用素质的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应用型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多视角的横向联系、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其多功能的教育价值早已是众所公认的事实,它已成为学生观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评价社会的窗口。参考文献

[1]李巧琦.浅谈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财政研究,2008,(s 1).

[2]赵丹.浅谈高等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1(33).

[3]聂天霞.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6(23).

[4]杨志春.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篇5

笔者认为,日前高校基础数学教学的改革面临两大课题,即“教什么”与“怎么教”,而“教什么”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谈些看法。

据有关资料,建国以来,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已经历了三次重大发展:第一次,数学教学被单纯理解为是传授数学知识的论文联盟过程;第二次,数学教学被理解为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三次,近些年来,数学教学被理解为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勿庸置疑,数学教学传授数学知识已是全体智士仁人早就达成共识的事了,笔者所要强调的是,改革后的基础数学课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与数学思想的教学。

重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是指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除讲述完美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向学生展示这完美知识的探索过程;即不仅要教给学生真理,更要教给学生真理是如何发现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字纸篓里去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他在书上写给你看的结论不过两三行,可是他在写出这个两三行以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经历了多少困难与挫折,稿纸不知用了多少张。他成功的历程就是由这些稿纸记录下来的。”数学家的话或许正是他自己成功的经验,更是告诫我们讲述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重要。

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是指数学教育工作者除讲述科学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向学生揭示出蕴含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解决问题的根本思想,它是对千千万万具体数学问题、例子的总结与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诸如大家早已熟知的化归思想、关系映射反演思想、代换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思想等等。

较之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数学思想的教学是更高层次的教学。如果将前者喻为在放映一部故事影片(有开头、有高潮、有结尾),则后者是需指出影片的思想内涵。

笔者之所以主张改革后的高校基础数学应重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与数学思想的教学,是基于如下两点考虑:

其一,时代要求基础数学教学这样改革。现在我们正处于各种高新科学技术竞相发展的时代,不客气地说,高新科学技术本质就是数学技术。数学发展到今天,理论上更抽象、方法上更综合、应用上更广泛等特点日见明显;新的数学分支不断涌现,新的数学方法正日益被广泛应用,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也愈来愈明显。时代的发展,尤其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教学的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培养更高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高水平和能力往往又体现在如下的数学素质上,即有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计算与分析能力,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形象思维与抽象能力,了解与使用现代数学语言与符号的能力等。数学素质的提高当然需要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共同努力,但基础数学教学应首当其冲。面对时代要求,若我们的教学还是那“慢三步”:定理,证明,应用(或定义,定理,证明),显然不能适应要求。但若重视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和数学思想的教学,把貌似死板的数学知识讲活(数学思维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讲深(数学思想本身就有一定深度),学生的数学素质就会逐渐得到提高,我们的基础数学教学也会更快地从培养只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型”人才向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有较高数学素质的高科技人才转轨。

其二,实践需要基础数学教学这样改革。实际上,学过基础数学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能用到多少纯数学知识,可是,那活跃着的数学思维、深刻的数学思想却总会有意无意、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指导着他们的工作、生活与再学习。日本教育理论家米山国藏先生早就指出,“无论数学研究、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研究中,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各研究者所需的数学知识本身出人意料的少,只不过占所学一百个定理中的三四个而已。与此相反,那些学者、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中经常活跃着的最感需要的,实际上是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唯有这些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启发、论文联盟锻炼、体验才是不仅在数学,而且在一切科学技术中,不是人生各方面筹划各种事业飞跃发展所绝对必需的。”实践的需要是基础数学改革后应讲些什么的基本依据,大量的事实、无数的例证可以说明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对数学的需求是数学思想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讲这样的内容,我们才会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对实际真正有用的人才。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篇6

关键词 统计 教育数学 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统计学的原理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2 统计学的教学与应用

我们了解了统计学的原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是为了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把统计学应用于实践。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多样性灵活性的要求,学校也开始重视实践性学科,统计学就成为有前瞻能力和眼光的学校首选的编外科目。我们的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本本来向学生传授客观的实践性科学,这样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增加学生对统计学的反感,而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学生只学习需要的学科而摒弃统计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实际案例与统计学的各个门类相结合,用大量的事实诠释统计学,让学生在活生生的实例中,把统计学融会贯通,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应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 统计学的实践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学学习之后,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原理和应用,但是那样他们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去,到各地方、企业和个体小单位参加实践,这样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往和原理实践能力,为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做准备。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积极地联系实体企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弥补很多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实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带领学生去实践,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把对生活工作的积极态度传染给学生,教会学生不气馁、互相帮助、对新的课题力求探索,开辟新思路,立志把自己事业做得更好。

4 统计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渗透思想

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如何从样本的统计性质去推测相应总体的统计性质,即如何根据样本去探求有关总体的规律性。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依据数据进行推断。方法更多的是基于归纳,而传统数学更多的是演绎。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即以整理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2)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是一种集体规律,必须在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才能呈现出来。样本越小,所发现的规律变异越大,样本越大,规律的变异越小。(3)从结果上来看,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概率统计思想实质是“随机”、“变化”、“个别”与“规律”、“静态”、“整体”的辩证统一。

可以说统计的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不同之处。

4.2 突显过程

统计学习的过程性不仅表现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体现在《标准》倡导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经历和体验。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条形统计图”,课前让同学分别数一数自己课外读物的数量,在课上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含义。接着把各自小组成员的课外读物的数量整理成统计表,展示学生的统计表,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学生亲自绘制,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中,学生参与调查,小组交流、讨论怎么样把几个人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学生自然地充满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得到的一定是更大的发展。

4.3 重视活动

义务教育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课,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统计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统计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调查统计“最喜欢的水果”、“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活动)、“买气球” (最喜欢的颜色)等等,不管是课外的调查、实践活动,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和深入。

4.4 强化观念

什么是统计观念?统计观念有人称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观念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引发类比思想,产生解决问题的导向机制。

5 结论

统计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而言,貌似小学科,但它在实践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理能力、对数字的考核检索能力、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和探索的态度。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和确立社会地位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其教育要与时俱进,同时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也应用百倍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把统计学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与其他科目相交融,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

总之,统计教学的真正价值不是简单地以统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建立正确的观念,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2] 邓华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1:34—35.

[3] 杜家龙.论统计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3.12.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篇7

关键词:数学情境;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是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发展起来的基础学科,它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用于科研外,绝大多数都要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数学应用与科研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服务生活。初中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理论迈向较为深入和更加联系实际的阶段,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和应试式数学学习、教育,而忽视了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同学们意识到数学并非“创造出来用于折磨学生的工具”,而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并且能够应用于生活的科学,能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然能使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大为改观,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数学课程的科学魅力

初中学生一般告别童年进入青少年时期,生活阅历虽然尚浅,但是普通的生活经验已经具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研究数学在初中生生活经验中的体现。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结合生活实际,用初中生已经具备和了解的生活经历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片段,通过情境化的数学问题,与生活中的问题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纯理论的数学课程中,直观地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呈现,并通过应用数学理论解决创设的场景中的生活问题,以此达到通过教学情境模拟使学生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中的抛物线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军事题材,让学生通过二次方程的数学理论解决军事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军事演习的情境,模拟炮弹的发射角度、初始发射速度等参数,让学生计算炮弹的射程和落点。通常学生对军事题材十分感兴趣,在“兴趣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必然能够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教学效果远比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更能让学生接受,并且将更好。

二、用实际生活经验中的数学问题丰富数学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数学知识。初中生本身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难以提炼和体会,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搜集相应的生活中的数学资料,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和搜集到的实际生活问题,并联系数学理论,结合课堂以及课程目标,用生活经验中的数学问题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授初中数学中的“复利公式”时,许多教师通常会给学生提出“在银行存××元,利率××,几年后能获得多少钱?”的问题,这种数学问题十分经典,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但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里往往对银行存款、利息等概念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此类问题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3个月后再取出来,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得到的总钱数,并在三个月后与实际得到的钱数进行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这种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活经验体会的方式丰富了数学科目的教学过程,切实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且通过学生的实践,相信他们对这样的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印象十分深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必然,也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初中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很多,以上两点仅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的一点心得。还有许多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如将多元化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和对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引导,重视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以及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素养,培训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等,期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任晓梅.“数学生活化”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04).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篇8

论文摘要: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强调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却忽略了从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因而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产生疑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恐怕不能单单地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上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做: 

 1.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那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越快,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概念从实际引入,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理论联系实际,使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 

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所研究的过程和现象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采用形式化的语言,概括地、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结构。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4. 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求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5. 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单纯依赖课堂是不行的。课内还需结合课外,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是教师布置些课外实践活动要求,或是教师将学生带出校门,让他们面对实际问题,学会解决方法,增强能力。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留有更多的空间去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数学的能力,达到应用中学、学中应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