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4 01:22:24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需求研究

国家对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逐渐重视,使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需求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切实了解教师需求,才能对症下药,满足教师所需,使教师继续教育更加有效。

根据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有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并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量性研究,忽视质性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总体来看,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数研究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都是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各个环节问题的简单百分数统计,而缺乏相关因素分析。[1]另外,现有文献中很少采用质的研究、叙事研究和理论基础深厚的深度哲学研究。

2.需求调查多,操作方法研究少;整体性研究多,分类、分层研究少;研究中小学教师者多,研究继续教育师资力量者少。

纵观检索出的文献资料,其中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普遍采用调查问卷法,且问卷涉及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2]

(1)动力研究。包括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看法、所持态度与参与动机等。结论主要在于教师普遍已经认识到时代快速进步,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等理念,大都对继续教育怀有热情,除一部分客观上可以评职称等外部因素外,绝大多数教师还期望能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专业化能力。[3][4]

(2)内容的需求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客观来讲,继续教育的内容相对来说广泛。有些学者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了特定学科的需求研究[5][6];对比来看,有所侧重的研究与整体化研究的结果差异很大。不同的教师(如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务层次、城市与农村、小学与中学等)对各种学习内容所做的选择及其优先顺序均具有较大的不一致性。[7]

(3)方法的需求研究。有学者所做研究可知,目前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专家座谈、远程教育、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形式多种多样。总结论文中呈现出教师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百分比与优先顺序,可以发现,虽然不同教师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但总体上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是专家座谈和案例分析。[8]

(4)途径的需求研究。关于继续教育的组织时间、地点等方面,主要有集中培训、分散培训、业余培训等,其中愿意参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的教师占据多数,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期望在假期参加学习。[9]在地点上,小学教师更热衷于教师进修学校或市级继续教育机构,中学教师则倾向于省教育学院或师范大学。

(5)评价需求研究。继续教育的评价形式也是继续教育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方面,对于通常使用的综合测评、书面化考试、撰写结业论文、示范讲演、小组集体活动、写心得体会等,相当比例的教师倾向于综合测评型的考核形式,而对写心得体会或者书面化考试持消极态度。[10]

(6)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阻碍因素研究。大体上中小学教师认为的阻碍因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依次表现为工学矛盾、经费问题、继续教育的效果问题、学校管理问题、自身发展或家庭问题等方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广泛开展尚且时间较短,存在较多现实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随意性大,进行科学理论构建和效度分析得少;很多学者只是研究了现象或者热衷于解决问题,而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进行长时间跟踪调查的较少,大多数是横向对比研究;多数研究只是推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但很少能够给出切实可行的应用性操作方案;目前研究主要针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却很少涉及进行教育的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很多学者对继续教育进行了综合性整体研究,分类、分层、分学科的研究尚且较少。[11]

目前,随着国家多教师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仍在较快发展,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纵观现有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侧重考虑以下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要提高问卷编制和实施的质量,注重量化调查与质性研究的协调结合,以深刻的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从内部深入挖掘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研究的重心要逐步由综合性的研究转向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次、分学科的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研究结果向模式化或理论化的升格,以期对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有更大的关照力度,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需求研究也要跟上。

参考文献:

[1]李莉.关于初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及需求的调查[J].农村成人教育,2000(10):33-34.

[2]蒋菁.江苏省通州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培训需求调研报告[J].继续教育,2002(3).

[3]肖建彬.继续教育:教师想要什么?——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J].教育导刊,2001(11):32-35.

[4]王丽君,王成全.农村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心理需求调查[J].河南教育,1998(6):11-12.

[13]卢真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研究报告[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6):29-35.

[5]张永和.江阴市经济开发区初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0):28-29.

[6]葛正义.安徽省中等卫校教师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中等医学研究,1998(11):13-15.

[7]王生清.生物学教师“十五”师训需求的调查[J].生物学教学,2001(6):31-32.

[8]陈一帆.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报告[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8):74-77.

[9]顾通达.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13-15.

[10]何双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途径与形式的需求研究[J].继续教育工程,2000(1):14-15.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在构建大学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前,根据我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特点,把握继续医学教育评估的性质和目的,紧紧围绕各大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各具体环节,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掌握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目前大学系统所属教学综合型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工作的总体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构建大学附属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1.2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

专家咨询法又称特尔菲法,也称专家咨询预测法,它是对专家意见采取有效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最可靠的统一意见,专家咨询法多用于指标体系的论证和确定,本文采用了两轮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专家咨询法,用以构建大学附属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

1.2.1选择咨询专家。筛选具有临床医疗、医技或护理工作经验15年以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硕士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教学职称、具有科室或教研室行政职务(职级)、主持、参与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专家;筛选在相关卫生行政岗位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15年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卫生管理或教学职称的管理学专家;在大学校本部筛选从事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学、统计学教学并具有副高及以上教学职称的专家[4]。专家组中既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与教学理论研究、统计学的专家,又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负责人,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25人以上的咨询专家,符合专家咨询法的原则,体现了权威性和代表性。

1.2.2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的筛选。

(1)取界值法。对于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备选指标库中的定量指标,统计其中的可量化的硬件性指标,按照其权重进行赋分;对于其中的定性指标,则向继续学医学教育管理专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负责人、部分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和管理人员等发放调查问卷,按最终的调查结果做统计分析后赋分。

(2)指标五性评分法。指标的五性评分法是指咨询专家根据每个备选的指标所体现出的不同的独立性、代表性、获得性、重要性和灵敏性等五个层面的具体情况,给予其相应的评分,并根据每个指标的具体得分分值,分别对该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指标等级和变异系数进行计算,因此,每个指标都以上述三个判断尺度来确定,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判断尺度都不能最终确定该指标;同时,为了避免备选指标库中的重要指标因某种干扰因素而被剔除,因此而设定备选指标的排除标准为:凡有两个尺度不符合界值标准的指标都将被剔除备选指标库。

(3)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同时运用专家咨询法与优序图法来判断各指标的重要性顺序,同时用以确定指标的权重,因此专家的可靠性是由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意见集中程度来衡量的,而专家的积极系数是由咨询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来判断的。

1.3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通过计算克朗巴赫α系数的值,对两轮咨询问卷的最终调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通过专家对备选指标库及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主观性评价来得到两论咨询问卷的内容效度。由于我校各大附属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现况是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为了解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和确定由此所设的一系列变量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结构效度分析。

1.4质量控制

1.4.1问卷设计阶段。在咨询调查问卷首页附有专门发给咨询专家的一封邀请函,其中对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专家的回答在研究中的作用等做了详细介绍,以便获得真实可靠的调查结果,同时就专家咨询法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问卷中所涵盖的备选指标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顺序和规范进行排列,并附有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图,以便专家筛选指标时一目了然。

1.4.2专家咨询阶段。两轮问卷的间隔周期为5周左右,由专人打印装订好调查咨询问卷,送至咨询专家本人手中,同时将电子版调查问卷也发给专家,与专家约定好回收问卷的具体日期,再由专人按约定时间回收电子版及纸质版问卷。为了提高咨询质量及问卷回收率,咨询问卷中就指标五性评分含义做了介绍。咨询结束后,组织人员逐一整理、核查回收的问卷,对于问卷中的某些缺项重新进行调查,并请专家重新填写咨询问卷;对于其中填写方法不正确、无法弥补存在问题的问卷则果断予以剔除。对优序图结果部分通过互补检验进行质控,并将结果在下一轮咨询中进行反馈,以提高专家意见的一致性,达到专家咨询法的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的所有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Exeel2007和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工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在分析数据前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及描述,描述性分析用构成比、频数、率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和应答率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指标重要性赋值的算术均数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及专家协调系数表示。主要应用标准差、百分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算术均数等统计学指标,通过一致性检验标准来决定专家意见是否应被采纳,显著性检验的P值均0.000,小于0.05,结果可靠,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本文开展了两轮咨询调查,回收有效问卷的专家基本情况。

2.2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的构建

对备选评估库中的53个指标进行了筛选与修改,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剔除了代表性不好的10项指标,根据现有工作需求又增加5项指标,修改了其中9项指标的名称,并对指标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后,最终形成了下辖三个层次的我校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2.3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系数

专家积极系数即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本次两轮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分别是:96%和100%,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占专家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9.82%、50.17%。两轮咨询所有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2±0.05)和(0.75±0.05)。协调系数分别为0.0027、0.0035,P值均为0.000。

2.4信度与效度分析

根据专家主观评价,两轮咨询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较好,13个二级指标的相关矩阵,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13项二级指标所反映的信息有重叠符合球形假设,适合作因子分析。

3讨论

3.1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的构建

3.1.1专家咨询法应用评价。本文进行了两轮咨询调查,以新疆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现况为评价对象,拟定备选评估指标库,指标筛选采用专家咨询法,指标权重则通过优序图法来确定。本文使用与层次分析法相近但又使用方便的优序图法,由于其检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简单,结果稳定可靠,易被使用者掌握和推广,且适合于多因素多指标的调查。

3.1.2评估模式的构建。由于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05年颁布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所辖的两级指标结构无法与我校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具体工作层面一一对应,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级指标,重新构建了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表达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符合大学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构建的要求。

3.2对专家的评价

筛选的咨询专家主要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新疆医科大学及各大附属医院,包括医院管理学、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教育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其中既有继续医学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才思敏捷、乐于为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奉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较全面的建议,符合咨询专家的筛选标准。

4做好我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建议

4.1以评促建,建立我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长效评估机制

由于组织专家开展全程会诊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成本太高,加之整体评估时间显得仓促,因而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建议将严格参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的我校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工作纳入各附属医院的年度规划中,并将其作为评估、监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力工具,并且每5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自评,用以校正现有的评估体系,验证评估结果。

4.2继续医学教育数量与质量并重,自评结合专家评审,进一步完善评估模式

较之其他大型综合型医院,大学附属医院同时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等多重工作,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目前大学科教重点工作之一,做好此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通过构建大学附属医院特有的评估模式,在提升我校总体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数量的同时,还有利于找出我校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结合专家评估意见,完善评估体系,抓住“一带一路”的伟大基于,充分发挥新疆地域优势,以重点学科为先导,形成全校范围内的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模块,实现制度化运行模式,推动各大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稳步平衡发展。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策略;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30―04

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作为享受学校教育服务的顾客,在将自己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收获跟自己预期期望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兴、愉悦或是失望的一种心理感受程度。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有助于根据学生感知和经历的普遍性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帮助学校管理者判断并调整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有关大学生满意度研究的文献已经非常多,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普通本、专科生,对于占全部在校生数量19.8%的继续教育学生关注甚少。继续教育是一种面向成人的教育形式,其生源主要由已经参加过工作或正在参加王作的成人学生组成。这类学生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与普通在校大学生具有一定差别。此外,继续教育的培养内容是与受教育者实际工作联系更紧密的知识、技术、理论、方法或技能,培养时更注重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因此,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也将有别于普通大学的本、专科学生,有必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揭示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尝试依据调研结果作出科学的、必要的、可行的和有用的建议和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占据在校学生将近五分之一比例的继续教育学生的满意度,为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采集

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纷繁复杂。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二者的联系,本文在综合参考文献、咨询专家和对学生访谈的基础上,选取39个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结构(X、)、教师教学水平(X,)、教学态度(X,)、教学安排(X,)、教学方法(X,)、作业布置、批改及反馈(X。)、师生关系(X,)、专业设置(X。)、自己所学专业(X,)、课程设置和安排(X,。)、所用教材(X,)、授课内容(X,,)、实践教学(X,,)、图书资料(X14)、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利用(X,,)、教室安排(X,。)、教学督察(X,,)、教学教务管理(X,。)、教育信息提供(X,。)、教学信息及资料提供(X20)、考试模式(X,,)、教职工的服务意识(X,,)、信息反馈机制(X,,)、课外活动组织(X,,)、学术氛围(Xas)、教育费用(X26)、校园环境(X,,)、校园安全保障(X,。)、后勤保障(X,。)、招生宣传(X30)、到课情况(X,、)、课前预习情况(X,,)、课后复习的情况(X33)、所在班级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学习(X34)、所在班级同学的学习(作业、实验、考试、论文等)诚信度(X,,)、所在班级同学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X36)、所在班级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X37)、所在班级同学的创新能力(X3s)、所在班级的学风(X39)。各因素按李可特五级量表评价,自变量X,一X30按照“1:不满意”、“2=较不满意”、“3=一般”、“4=较满意”、“5=满意”评价,自变量X,-X39按照“1=从不或弱”、“2:很少或较弱”、“3=一般”、“4=经常或较强”、“5=全部或强”相应给予评价。

第一次问卷调查于2009年7月进行,调查对象为广州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09份,有效问卷191份。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目的在于以较少的概念来表示原有问卷资料的结构,还能保存原有问卷资料结构所提供的大部分信息。

通过因子分析剔除多重共线及影响小的因素,提取出公因子并重新命名,再以新的公因子作为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将影响因素和对继续教育的总体满意度(Y)作为项目进行调研,满意度分为三类:不满意、一般、满意,因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并提出对策,所以“一般”满意的学生选项在本次研究中没有价值,予以剔除,这样将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分为两类:“!:满意”、“0:不满意”,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按上述李可特五级量表评价。第二次问卷调查于2009年8月进行,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35份,剔除不合格及满意度选项为“一般”的问卷,有效问卷187份。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SPSSl5,o ForWindows)。

(一)因子分析

1 信效度分析。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检验。

(1)信度分析。通过数据处理,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0,说明整个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很好。

(2)效度分析。KMO值为0.907,说明样本较充足。Bartlett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做因子分析。

2 公因子提取及命名。提取公因子的方法采取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nents),使第一成分有最大的方差,后续的成分其可解释的方差逐个递减。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四分最大正交旋转(Quartimax),使因子变量更具可解释性,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公因子个数的确定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8个,其累积贡献率为66.265%,考虑到组成第8个公因子的各因子载荷均小于0.4,因此只选取7个公因子,此时累积贡献率为63.118%。每个公因子的组成项目取因子载荷大于0.5的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因于均含有因子载荷大于o,5的同一因子时,将该因子作为载荷较大的公因子的初始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第一个公因子包含19个项目:教学方法(X,)、作业布置、批改及反馈(X。)、师生关系(X,)、专业设置(X。)、课程设置、安排(X,。)、所用教材(X,)、授课内容(X,2)、实践教学(X,3)、教室安排(X,6)、教学督

察(X,,)、教学教务管理(X,。)、教育信息提供(X,9)、教学信息及资料提供(X20)、考试模式(X2,)、教职工的服务意识(X22)、信息反馈机制(X23)、课外活动组织(X24)、学术氛围(X25)、教育费用(X26)。这一公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命名为教学与管理因子(F,)。

第二个公因子包含6个项目:所在班级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学习(X34)、所在班级同学的学习(作业、实验、考试、论文等)诚信度(X35)、所在班级同学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X36)、所在班级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X37)、所在班级同学的创新能力(X3s)、所在班级的学风(X39)。这一公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所在班级学风信息,命名为班级学风因子(F,)。

第三个公因子包含3个项目:教师结构(X,)、教师教学水平(X,)、教学态度(X,)。这一公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方面的信息,命名为教师因子(P真)。

第四个公因子包含3个项目:到课情况(X,,)、课前预习情况(X32)、课后复习的情况(X33)。这一公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态度,命名为学生学风因子(L)。

第五个公因子包含3个项目:校园环境(X27)、校园安全保障(X2a)、后勤保障(X29)。这一公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生活方面的信息,命名为生活环境因子(L)。

第六个公因子包含1个项目:自己所学专业(X,)。这一公因子反映的是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命名为专业态度因子(L)。

第七个公因子包含2个项目:图书资料(X,,)、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利用(X,,)。这一公因子反映的是教学辅助资源方面的信息,命名为教学辅助资源因子(F\)。

其中因子X,、X30对公因子的载荷小于o,5,因此将这两个项目剔除。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对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和满意与否进行广泛调研,并运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有助于简化满意度评价的实际操作。并将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概括为教师、教学与管理、专业态度、教学辅助资源、生活环境、学生学风、班级学风等七个方面,其对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按照教学与管理、班级学风、教师、学生学风、生活环境、专业态度、教学辅助资源的顺序依次递减。

(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以七个公因子为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自变量),满意度为应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1 单因素分析及拟合优度检验。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首先检验模型是否有统计意义及拟合效果。

(1)单因素分析。将每个因素放人模型之前,采用得分检验方法,检验影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因素与满意度之间有无联系。在O,05检验水准下,因素F,、F,、F\、F,、I\、F。、F,与满意度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七个影响因素全部放人模型后,得分检验结果为:Score~2:70,238,自由度df:1,相应的P值为o,000,说明模型全局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2)拟合优度检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得到的检验P值为o,596,表明预测概率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模型拟合较好。

2 WALD统计量结果及模型。在o,05检验水平下,F,、F,、P真、F,对应的P值分别是O,000、o,028、0,037、0,028,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L、F,对应的P值是O,064、0,067。在检验水准附件;L对应的P值是0,128,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F、、F,、P真、F+对应的Exp(臼)值分别是5,569、2,377、2,168、1,949,即优势比OR值均大于1。其分析结果见

2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影响满意和不满意的继续教育学生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与管理、班级学风、教师、学生学风等四个方面,根据优势比OR值,表明在其他影响因素固定的情况下,上述因素每提高一个单位,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会分别提高5,569倍、2,377倍、2,168倍、1,949倍;生活环境、专业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而教学辅助资源对继续教育学生满意与否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二)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提出如下改善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建议。

1 加强教学与管理是核心。作为学生,学习是首要任务,也是其参与继续教育的核心目的。因此,继续教育学生对现有教学质量满意与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日常教学和管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往往容易对继续教育学生的培养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同全日制教育相比有些课教学内容的含金量不够、信息量不大,加上教学及常规管理较松散,致使继续教育生自感“严进宽出”。此外,由于继续教育过程中的淘汰比例不高,也会导致学生对自身学业的松懈,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继续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常规管理是提高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核心和首要方案。加强教学要从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批改及反馈、师生关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安排、所用教材、授课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全方位着手;加强管理则应从教室安排、教学督察、教学教务管理、教育信息提供、教学信息及资料提供、考试模式、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信息反馈机制、课外活动组织、学术氛围、教育费用等各方面重点加强,从常规工作中保证教育质量,提高继续教育学生的满意度。

2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是关键。提高继续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首先应使继续教育体系的教师结构队伍得到合理的优化。目前,继续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大都落在年轻教师甚至是研究生的身上。不但学生感觉到自己不受重视,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该提高高水平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比例,优化教师结构,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根据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针对继续教育学生对社会“已知”的特点,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服务意识。同时,可以根据需要为继续教育教师定期提供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其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 改善班风学风是基础。继续教育学生学风班风管理有待加强。许多接受继续教育的在职学生,因为各种因素,而不能严格要求自身,仅把继续教育当做晋升的平台或手段,在学习期间常常表现为旷课、迟到,只等着考试之前老师能划重点,考试时采取作弊的形式来通过考试等。这与继续教育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因此,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必须要狠抓学

生的班风和学风建设。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贯彻实施,如实行班主任制,让班主任严抓学生的考勤,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并把学生的考勤纳人学分的评定,以鞭策其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还要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同时,多开展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可以增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集体凝聚力。当班风学风形成良性循环后,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4 改善生活环境是辅助。尽管生活环境、专业态度两项对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影响不大,但实际影响是存在的。尤其是目前不少高校宿舍床位紧张,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祥和、健康向上的生活园区环境,积极引导其对待专业学习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继续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嵇小怡,黄小萍,高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 ,2005,(4):29―32,

[2]傅真放,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J],高教论坛,2004,(5):12―18,

[3]夏建如,路正南,陈志刚,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思路[J]。江苏高 ,2006,(5):33-34,

[4]蔡立丰,梁洪坤,高校学生满意度研究评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1):223―229

[5]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以福州、厦门、泉州高职院校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动情况[EB/OL],http://www,mo~,edu,on/edoas/websitel8/level3,jsp?tablename:1249610459599815&infoid:1249435064441247&title: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动情b~L,2010―9―2,

[7]百度百科,继续教育[EB/OL],http://baike。baidu,eom/~ew/58206,htm?斥:alaO,2010―09―02,

[8]包含丽,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3):48―52。

[9]柴勤芳,王志宽,成人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2004,5(4):6]一,64。

[10]

[11]宇传华,SPSS与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92―493,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编号:20098070300109);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编号:LYMl0059);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0Y16)]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4

1.山西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山西太原 030001;2.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山西太原 030001;3.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 目的 探究太原市目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方法 以太原市5家社区为例,随机抽取20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问卷自拟。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78.5%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9人均对继续教育表现出认可态度,占100%,而大专及以下则仅占6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0%的人认为临床进修作为继续教育的方式效果更好;而影响社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原因中工作因素占49.5%,占据首位。结论 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应当根据社区医务人员的具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方式,适当调整工作时间,恰当利用业余时间展开针对性较强的培训。

[

关键词 ]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在职的医务人员不断的去学习和补足自身[1],为了探究目前太原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状况,为在职培训提供必要的依据,笔者于2013年4月—2013年6月期间进行了太原市5家社区的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13年4月—2013年6月期间调查的太原市5家社区为例,随机抽取20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工作类别包括医生、护士、医疗管理人员及药房管理人员。包括男89人,女111人,年龄22~52岁,本科及以上学历59人,大专76人,中专及以下65人。

1.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由山西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组成,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要求调查人员了解调查内容,能够对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清晰解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进行自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对继续教育的态度(是否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临床进修、参观学习、现场讲座、网络授课等)、影响继续教育的原因(工作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健康因素、其他因素等)等,除基本资料外,均以问答形式体现。共发放问卷200份,采用不记名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回收200份问卷,问卷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率对比用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继续教育态度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57人认为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占总数的78.5%,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9人均对继续教育表现出认可态度,占100%,而大专及以下则仅占69.5%,本科及以上学历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度要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学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继续教育形式调查结果

在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调查方面,104人认为临床进修最合适,占52.0%;其次是参观学习,共65人,占32.5%;赞同现场讲座形式的共22人,占11.0%;认为网络授课较好的仅9人,占4.5%。见表2。

2.3 影响继续教育的因素

影响社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原因调查中工作因素占49.5%(99),占据首位,其次则是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健康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分别占21.5%(43)、18.0%(36)、7.5%(15)、3.5%(7)。见表3。

3 讨论

医学是一门基于临床经验的发展性学科,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各个岗位上的医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状况来看,医学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国内外医学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医学教育内容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缺乏一些新知识的引进力度和深度,加上继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学员对于继续教育的内容往往一知半解,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尤其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而言,单位条件限制和繁重的工作是目前限制在岗医生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78.5%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都是有继续教育的期望的,这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整体的继续教育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对于继续教育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学历越高则对继续教育的态度越积极,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9人均对继续教育表现出认可态度,占100%,而大专及以下则仅占6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调查结果与艾红梅的调查结果相近[2],这说明学历越高越能感受到现代社会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关注和期望,对于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在相应提高。

从希望继续教育的形式调查来看,52.0%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应当以实践较多的形式展开,这说明在职医务人员更注重一些临床新技术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不希望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止于理论,在与调查对象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希望采取网络授课的多为年轻人,而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授课这种非接触性质的继续教育方式很难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没有现场的互动来加深记忆,这和丁原全[3]的研究结果相近。同样,大多数人认为临床进修是最能提高自身的方式。因此建议在相关单位在保证自身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修[4]。

而从影响继续教育的因素方面来看,各方面原因都有,但是工作因素则是最主要的,占总体的49.5%,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是负责群众保健、预防以及基本医疗的第一线,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建议单位可以考虑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有层次的展开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此外,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分别占21.5%和18.0%,这个结果与陈妍茹等人[5-6]的研究结果不同,考虑原因是因为调查对象年龄层分布问题,而针对经济问题王蓉等人提出的由社区医院组织,聘请上级医院医师定期进行讲座及临床示范,并不定时安排医务人员参加会议进行学习,为在岗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7-8]。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应当根据社区医务人员的具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方式,适当调整工作时间,恰当利用业余时间展开针对性较强的培训。

[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9-60.

[2] 艾红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2):91-94.

[3] 丁原全.基层卫生士官继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0):1158-1160.

[4] 邱小雪,陈玉蓓.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结合护理岗位管理的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7):3642-3644.

[5] 陈妍茹,韩大海,张满银.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模型[J].继续教育,2013(9):9-13.

[6] 王蓉,高红,赵玲,等.成人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56-57.

[7] 陈瑄,朱斯洪,张穗初,等.广州市社区医务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8):243-244.

[8] 刘晓艳,樊文竹.论弥补我国医学继续教育制度中功能性缺失的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167-169.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动力不足;归因

收稿日期:2007―09―20

项目来源:湖南省2005年度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湘教通〔2005〕280号”。

作者简介:周正怀(1967―),男,汉族,湖南省新邵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实然分析:教师素质存在缺陷但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明显不足

(一)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升格,加上专科与中专招生齐头并进,教师数量大幅增加。从群体看,教师群体年轻化趋势带来敬业精神不强、教学不够规范与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升格前原有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处于高原状态,不继续提高难以胜任大专教学;骨干教师不仅数量不足、学科分布不合理而且不知如何发挥作用,致使群体进步缓慢。

就教师个体而言,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精神缺乏。普遍视教师为谋生的手段,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强,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因学校升格,机构“水涨船高”缺编多,很多老师寻找机会去学校机关,教学思想不端正,亟须提高境界。

2.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年轻教师专业课程知识过深、过专,年老教师则不足;基础学科方面知识过窄,缺乏人文科学基础和跨学科知识;重专业课程知识,轻教育理论课程,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知识,严重制约教师能力和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

3.教育实践能力差。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以及承担课程,无暇与学生谈话和保持接触;多数教师难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难以使学生面对恰如其分的挑战环境;除年轻教师外,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或使用频率低。

4.创新意识不够,科研能力较差。创新教学的理念模糊且不稳定,观念与行为容易脱节。原中专学校教师长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专任教师工作量过大,对外学术交流机会少,从事教学研究的精力不足;加上中专学校本身重“教学”轻“科研”,不少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不会申请课题或撰写学术论文,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偏低。

5.新老教师群体之间存在文化冲突。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群体很多并未摆脱中专模式的影响,难以适应专科教学的需要;新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方式,却缺乏经验,也难以与老教师积淀在老教师思想深处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融合。在工作过程中 ,新老教师之间文化上的冲突不可避免,而且短期内难以消除。

综上所述,升格院校教师素质的现实是普遍呈现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无法适应专科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如何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填补缺口,实施继续教育既迫在眉睫又无可替代。

(二)继续教育的动力不足

实际上,很多教师满足于毕业文凭或“合格”学历,现实中也确能应付教学,认为再搞继续教育就是“继续折腾”。很多教师不愿意参加,即便参加也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表现为四种类型:“被动任务型”,学习主要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学习中往往走“过场”,出现被动、无所谓的态度;“急功近利型”,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取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如高校教师资格证等),或能拼凑几篇文章发表,为晋职晋级作准备;“随大流型”,学习动机模糊,对参加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认识不清,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拓展提高型”,希望学习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学习中珍惜学习机会,主动自觉地学习,不过这部分教师为数较少。可见,教师继续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

二、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表现出的动力严重不足,存在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就其主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三个滞后”。

(一)观念滞后。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权威性、严肃性与自觉性,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参培教师的认识滞后。当继续教育与其他安排相冲突时,继续教育只好让道,不善于也不想认真解决矛盾,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教师晋级、聘任、续聘等必备的条件。把“合格”学历视为教育教学能力合格或“管用一生”的教育。

2.参培教师任职学校领导的认识滞后。少数领导只重视学历教育,在全员继续教育上缺乏远见意识、全局意识,视培训为教师个人的事,缺乏投入意识(强调费用自负)。缺乏榜样意识,不认真参加,难以身作则,总之,表现出一种能拖则拖、能挤则挤、能少勿多、能省勿费的“教育消费”观。

3.培训院校的认识滞后。培训院校更感兴趣的是培训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招生大规模扩大而办学硬件的建设和投入不足或不肯投入,条件较差;教学大班化,以节约课酬支出;教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滥竽充数,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承担继续教育的责任。

(二)培训滞后。培训实施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1.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师继续教育应使所有教师能在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有进一步提高,包括职业道德的升华、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等。实施中往往顾此失彼,如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师德,同时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教师的区别对待。

2.课程内容缺乏前瞻性、实效性。套用学历教育模式,教非所想学,学习内容缺乏对现实教学的指导意义,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是个“老大难”。

3.培训形式、手段滞后。继续教育缺乏开放性、多样性和适应性,以传统班级授课模式为主,缺乏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无视参培教师的个性与要求。流于形式,走过场,形成教育事业的“豆腐渣”工程,既加重教师负担,又挫伤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作为培训者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认识滞后。大部分培训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底蕴,但由于少数培训院校遴选教师时把关不严或没有选择余地,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把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或即将退休的教师推上教学岗位,他们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理论底蕴浅薄,造成培训者存在“一个认识不到位”(开展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两类情况不熟悉(教师教学现状及成长规律不熟悉)、三档结构不理(职称、学历、学科结构不合理)、四项能力较弱(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指导教改的能力较弱)等现象,这无疑明显地制约着继续教育的质量,影响参培的积极性。

5.缺乏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虽然有关法规规定,实行继续教育考核与成绩登记制度,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但事实上证书与成绩并受未到任职学校重视,相关的待遇也得不到兑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理论研究的滞后。继续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较之蓬勃发展的实践,理论仍显滞后。问题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流文化意识中缺乏对继续教育的公正评价。受观念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继续教育的地位、作用远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导致教师继续教育实践中出现种种误区和偏失,重要原因在于它因循其他教育经验,缺乏科学指导,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2.继续教育基础理论的薄弱是学科建设的弱点,主要表现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缺乏严格科学的规范,研究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缺乏深层次的创新;方法上,大多数研究属于抽象思辨,介于常识与理论之间,或是局部的调查以偏概全;一些研究者习惯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科研共同体”和学科意识,研究成果很难对教育决策、教学实践产生学术影响。

3.理论的被接受面太窄,群众基础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理论研究的繁荣。同时,研究人员较少深入实际,实际工作者较少介入理论研究,造成理论与实践彼此脱离。可以说这是成人教育文化的“脆弱”,而这种脆弱表现为:在观念上对终身教育的“淡漠”,在态度上对完整教育的冷落,在制度上为其构建法律支持系统的“滞后”,体系上对其机构设置与调整的“随意”,在机制上对其基础动力资源积累的“忽略”。

参考文献:

〔1〕霍斯曼•J•P.动机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各学科(领域)调研报告.成人教育(打印稿)〔Z〕,2001.

〔4〕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0,(4).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珠三角;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22

1 前言

特殊教育学校是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和职业素养落伍的重要途径[1]。我国特殊体育专业建设起步晚,时间短,纵观国内学者研究,特教学校均存在体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继续教育薄弱等问题[2],成为制约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以珠三角地区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使继续教育更符合体育教师个人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并为提升广东省特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特殊体育专业人才建设提供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国家相关部门网站,检索近10年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结合研究实际,对有关体育教师及特殊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献和法规进行分析归纳,获得研究的理论支持。

2.2 调查法

2.2.1 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时,与近1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及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咨询与访谈,为本文的写作提供现实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将涉及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问题综合归纳后,设计《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2.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内容的效度,本文采用专家评定的方式对问卷涵盖的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并参照修改建议和评价结果(见表1)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

2.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保证调查内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运用重测信度法,选取特校体育教师41名,将同一问卷进行两次发放与回收,时间间隔为14天,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并计算相关系数,R=0.83,P<0.01,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014年9月至12月,向广东省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1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下发调查问卷74 份, 回收有效问卷74份, 回收率为100%。

2.3 数理统计法

按照研究内容、目的任务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分类,采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特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特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很高,89.19%的教师都参加过岗前培训,71.62%的教师入职以来参加过的培训超过4次。而对于已参加过的继续教育,仅8.11%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12.16%的教师表示不满意,问及目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继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培训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参加继续教育动因

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动因是充实更新知识及适应工作需要,接着就是晋级或评职称、提高科研能力及完成行政命令。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培养起步晚、发展慢,专业教师生源少,许多教师在校时并未进行特殊教育相关的学习,从而缺失特殊教育通识知识[3];此外,随着医学康复技术的发展和全纳教育理念的倡导,目前就读于特殊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中、重度甚至多重残疾的孩子[4],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较高难度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特殊孩子的运动功能评估、动作康复治疗实施等工作,这就造成了其工作难度和数量的剧增,因此教师们迫切需要不断充实及更新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2 教师所期望的继续教育内容及形式

本文对特校体育教师所希望接受的继续教育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类课程、拓宽更新知识类课程、加强巩固基础理论类课程;目前,特校体育教师除日常体育教学、校队体育训练工作外,同时还要通晓体育康复医学知识及体育康复技能手法,因此特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及拓展更新其专业知识;如3.1中提到的,由于许多教师大多来自于体育教育专业,在校时并未进行特殊教育及体育康复知识相关的学习,从而缺失此类知识,因此继续教育应成为弥补巩固该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最重要的途径。

对其所期望的继续教育形式进行调查,如下①各种层次的特殊体育专业研讨会;②地区性现场观摩;③分层次的特殊体育专题培训;④专家巡回指导与校本培训结合是特校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较适宜的几种形式。

3.3 影响或制约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

对影响或制约特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进行调查后显示: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繁重为最重要的原因,其次为信息封闭,缺少机会以及学校经费有限。本文在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调查同时,对其日常工作量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近1/3的教师每周课时数在13-16学时,近1/5的教师课时数在16学时以上,每周体育课次数超过10次的教师占到40.54%,说明老师的教学任务并不轻,教学任务的繁重致使教师进行自我知识休整、自我提升的时间和机会大大减少。此外,除广州市外,珠三角其他地区特校体育教师获得继续教育资讯的渠道仍然较少,信息不够通畅,许多学校进行继续教育都是学校自己来办,但缺少跟同地区其他特校进行信息互通或资源共享。另外,经费不足也是制约特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希望学校及有关部门多渠道筹措经费,以增加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于已经参加过的继续教育,仅8.11%的教师表示非常满意,12.16%的教师表示不满意;

4.1.2 目前继续教育仍存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培训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

4.2.3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最主要的动因是充实更新知识及适应工作需要;

4.2.4 对其想接受的继续教育内容调查显示,最重要的是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类课程和拓宽更新知识类课程;教师们最期望的继续教育形式为各种层次的特殊体育专业研讨会及地区性现场观摩课。

4.1.5 影响或制约其参加继续教育最主要的原因为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繁重,其次为信息封闭,缺少机会以及学校经费有限。

4.2 建议

4.2.1 继续教育有关部门及授课教师在确定继续教育内容时,应根据教师的需求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合理的继续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体育教师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继续教育相应的形式及方法。

4.2.2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部门,通过网络、讲学、交流等多种方式给教师传达继续教育的一些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的学习;此外通过网络建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开设不同时间段及时间长度,使体育教师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继续教育。

4.2.3 学校应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并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同时继续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教师不同的需求安排考核评价内容,使继续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敏学,都晓娟,林华, 等.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

资队伍现状调查[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3(1): 118-121.

[2] 吴燕丹,胡力超,吴丽芳,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

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漳州

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9(1): 107-112.

[3] 王 平, 陈 琳.全纳教育视野下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现

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 88-91.

[4] 汤利军,季浏. 英美日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比较研究[J]. 体

育文化导刊,2010(05).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7

(一)专业结构失衡

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计开设163个专业,其中有在校生的计有159个专业(见图一),在校生共计为527327人。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开设专业163个,有在校生的专业共计159个。其中工科5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49个;理科1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9个。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本科专业分布。综上可见,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结构有如下特征:1.专业设置学科间分布差异较大工学设置专业最多,共有59个。其次是管理学,共有26个,设置专业最少的历史学,仅有2个专业。不同学科间专业设置数量差异较大。2.在校生学科间分布及专业分布差异突出总体来看,前2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12.58%,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6.29%,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就单个专业来说,在校生数最多的是会计学专业,为70194人,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其次为工商管理,在校生为68525人,是位居第三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生数的2.6倍,后者在校生共计26360人。最少的为工学类的信息工程与管理学类的特许经营管理,仅各有1人。就学科间相比较而言,管理学专业设置数量不足工学的一半,但其在校生数却是工学的2倍多,前者共计为227877人,而工学为112341人。目前,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显现出来的问题是学科间分布不均衡及热门专业相对集中。就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而言,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总量的要求,而且要在人才结构上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各类人才的最优化培养,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及经济结构达到动态均衡。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贸易大国,但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需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继续教育培养和输送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专业设置与国家人才需求不符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在这些急需人才中,理工类人才占据了很大比例。以北航为例,北航继续教育学院共开设11个本科层次专业。

(三)专业设置没有凸显其学科优势

北京高校中不乏一些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优秀大学,特别是其中一些大学本身就具有理工类优势,这些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尝试将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延伸到继续教育中去,但目前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凸显优势学科。由上表可见,北航继续教育学院所设专业并没有凸显北航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如飞行器设计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四)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趋同主要表现在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及同一专业在校生数与其他专业发展不平衡。如2013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设置会计学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分别为35所和33所;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20所以上的专业共计5个。就在校生来说,仅会计学一个专业,其在校生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专业设置趋同与招生人数的过多被称为招生的“扎堆现象”。其直接后果有诸多危害:导致生源竞争无序;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常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专业设置趋同容易形成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同化、无特色。

二、从简单多元到有机制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多重逻辑

首先,从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来看,无论是结构的失衡、与所在高校优势学科的不对接抑或是专业设置的雷同、与国家人才需求的错位,究其原因,在于学术定位与社会服务定位的模糊。继续教育常被看做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是基于现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平移,所进行的知识结构的调整仅是从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考虑,如高等数学教育直接去掉了微分方程等内容,其他一些工科课程则去掉了一些不便教学的实验类教学环节,这些基于“使学习变容易”的调整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其次,市场需求预测失误。无论是学生选择专业时,还是学校设置专业时,过分追求热门专业,各专业在校生数的巨大差异和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现象。最后,对教育对象需求把握不够。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为成人,其学习需求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居住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制约和成人学习的重要因素”。可见,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这些过程和机制只有在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因此,采用多重逻辑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对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多方利益进行权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有的学者认为,专业设置的逻辑框架应搭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源职能之上,其设置依据应遵循知识逻辑、市场逻辑、人的发展逻辑与权力逻辑的四维内在逻辑结构。之所以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是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设置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对专业设置的整个逻辑行程具有规范定向的作用。知识逻辑基于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的本质是为了发展知识和掌握高深学问。专业设置遵循市场逻辑是因为高校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应具有社会适用性,社会职业标准是其发展趋势。人的发展逻辑指专业设置应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基础上,以学生的成才成长为要旨。权力逻辑指从专业设置的管理属性延伸出来的逻辑结构。广义理解为高校、社会力量、学生在专业设置中的话语权。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为成人,参与教育的目的为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调查显示大约有69%的人参与各类继续教育是为了工作———工作需要、提高工作能力、为晋升提干创造条件、为跳槽储备知识、学习热门专业更好择业等。因此,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逻辑与全日制本科专业设置的逻辑不完全相同。具体来说,知识的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表现得不是特别强烈,而是更依赖于高校固有的优势学科。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正是在多元利益需求主体的博弈中,在多重逻辑结构中演变调整的。

三、结语

据此,本文认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应遵循国家逻辑、市场逻辑、高校逻辑和个体逻辑的多维逻辑结构。国家逻辑与全日制本科专业设置中的权利逻辑相似,指基于管理要素而衍生的逻辑。继续教育作为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相一致,其发展是国家总体战略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日制本科专业设置相似,尽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强调国家观念,主张教育的社会目标的实现,承认国家逻辑的合法存在。但是,要防止走向偏激的“一元”逻辑而出现“政府失灵”,即由于教育行政部门不恰当干预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某些大学的垄断、大学间的不公平、不能对大学进行有效的激励、大学缺乏个性的趋同现象等。高校逻辑主要指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与所挂靠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对接,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一是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这一方面依赖于学校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专业在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二是资源优势。资源优势主要表现为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两方面。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各类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高效教育质量的保障;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办学条件是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良好基础条件。个体逻辑指要根据继续教育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化要求,强调职业技能的发展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当然,不同逻辑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因此,应发挥多重逻辑在制衡中的作用,加大对多重逻辑的关注与呼吁。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国家逻辑为导向,以市场逻辑为建基点,满足人才结构的均衡发展,并紧密结合高校逻辑,充分发挥高校的各种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受教育者的特殊要求进行专业设置。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新《课标》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提出一个大体框架,没有具体现实的内容,更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给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标》实施进展缓慢,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与新课程的推进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则以教师为本。体育教师素质如何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体育教师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渗透到体育学科中来,从而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与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因而在人事制度上对教师引人了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对竞聘不上的教师,实行严格分流甚至淘汰。因此,教师们要想立足于本职工作,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但从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来看,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形成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还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职业存在轻视与偏见,以致在抓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加之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体育教师参训的机会较其他学科教师少,致使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少,职业危机意识弱,没有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不够强烈,多数人满足于现状。

(二)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是由于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于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无力支付其他经费开支。学校也因义务教育不再收学费无力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加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二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不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结果与体育教师的待遇、职称没有直接挂钩,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素质、自我完善的体系。“训与不训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在继续教育的监管上重形式、轻实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只在乎数字,如学历达标率、教师参训人数及次数等,很少顾及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参训时只要报上名交上钱,最终只要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参加培训是否真能学有所获或是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不重要了。

(三)培训目标不明,内容与方法较落后

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走出学历教育模式的窠臼,以拿学历文凭居多,其他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缺少多样性。一是培训内容不能紧贴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造成教师学到的东西用不上,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的尴尬局面,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对不同年龄、层次、岗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体育教师存在“一锅煮”现象,缺乏因材施教。三是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不能真正反映体育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发展的动态。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未被很好地利用,从而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赖于本省高等学校和各县市的教研室部门,培训师资大部分虽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也不乏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其长时间与农村体育教学实践脱离,对农村学校实际了解不够,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把握不准,知识陈旧,实践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难以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与体育教师培训对师资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于“科技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体质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作用。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要认清形势,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改变“一次教育,终身够用”的观念,树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要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继续教育的延续性和规范化。首先,完善继续教育法规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为继续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有组织、有监督、有评价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使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奖罚机制。为了能够广泛激起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对教师在职培训都尽可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如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绩效工资、评职称等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培训期间,还享受其他的津贴等奖励政策。同时,完善处罚机制,处罚机制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罚,形成处罚机制内部的统一性。最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经赀投入是民族地区农村继续教育良好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教师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可能取得各级党委和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从办公、业务经费中压缩其他开支,想办法挤一点,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质量的好坏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形式和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也是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关键。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部门在制订教育计划之前,应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现实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其次,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成人在培训中,希望一蹴而就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培训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理论性,他们希望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培训活动。为此,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是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二是着眼于体育教育发展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培训内容中,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充分认识师德教育对农村学校的重要性,把师德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培训之中,强化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继续教育单位除采用传统的专题讲授等教学方法外,还要多采用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方法,通过多环节双向互动教学,搞好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汁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

上一篇:应用数学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学专业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