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0 14:21:56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教学行政管理 精细化 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36-02

一、完全学分制下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理念陈旧

民办高校管理学生主要是以教育者为主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传统教育行政管理中缺少双边互动沟通,教育行政管理员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这对完全学分制下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管理存在极大的问题,传统的“一刀切”无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化、多元化方向的管理,不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

2.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对学生的管理是按照入学年份、专业进行班级和团支部的划分的管理,这和学年制相适应,但不适应完全学分制下淡化了班级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的管理,需要由传统的“教育、管理”转变为“指导、服务”的管理。

3.选课制增加教学秩序控制难度

由于学校的选课时间集中,会出现很多退选、改选的情况,导致教务工作量的增加,同时,跨专业选课中出现“碰课”,导致教学秩序更加混乱。在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务工作的管理难度增加,而教师则放松对学生的学习组织管理,课堂纪律、出勤等得不到保证,这需要学生自身提升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力。

4.教学管理队伍滞后

完全学分制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课,这增加了教务管理的难度,而当前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又跟不上需求,加大了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二、管理理论与启示

1.柔牲管理理论与启示

和刚性管理中的规制约束相对的柔性管理,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人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尊重、肯定、激励和鞭策成员,从而有效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激情,使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出最佳的业绩就。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针对的是相对高素质的人员,而柔性管理属于一种较为深沉和更高级的管理,体现出管理工作的理性。

柔性管理是重情感、富有创新的柔性管理,对大学生教育管理者来讲,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柔性管理启示有如下几点:

1.1树立柔性管理观念,建立和学生保持畅通交流的渠道,注重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当前的网络交流渠道是较好的沟通方式。

1.2建立多元化的柔性管理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多以后会的合理评价,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1.3建立和刚性制度相结合的柔性制度文化,增加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自我约束规范的内容。

1.4民主平等地践行全员管理模式,健全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让学生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2.细化管理理论

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及爱德华兹・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丰田企业中逐渐形成了精细化企业管理模式,其管理的原则是精、准、细、严,让管理能够达到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以及具有操作性,将所有的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的简化、量化、信息化处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对其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引入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能够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启示如下:

2.1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应该进行细化分工、细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

2.2进行制度标准化的管理。通过制度规程来约束克服工作的随意、无序。

2.3通过考评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使得管理工作严格化。

三、完全学分制下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策略

1.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创新教学行政管理模式

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必要引入计算机系统对完全学分制下的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以便处理繁杂的数据信息。

创新教学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以单位学生个体作为基本的管理单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开放的管理思维,灵活对待教学行政管理工作,重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保证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必修课程的学时应当合理压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计划,采用激励机制鼓励特长教师开设选修课,科学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开课前应充分论证开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立受益人反馈机制。

第三,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由于个性化选课会导致很多复杂的课堂状况,需要做好学生的选课名单,便于教师课堂点名、考勤和组织教学。

第四,根据柔性管理理论,健全W生参与管理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柔性管理评价标准,高校行政管理需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考试考核机制。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该有任课教师的自评、学生网上评价、教学督导组的评价三部分组成。而考试考核机制中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考核,加大其比重,定期更新试题库的内容,一改考定终评模式。

第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进行个性化的管理,而人工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管理步伐,由此,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保障完全学分制下行政管理者开展精细化的管理。

2.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在细化管理理论中,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做好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服务,这就需要专职辅导员进行推动落实。由此,高校要实现精细化的行政管理必须要依靠建设高效、专业的辅导员主力军,明确辅导员职责定位,提升其专业化程度,这是面对学生个体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体现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3.制度保证

在管理理论中的制度管人、治事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极大的启示。由此,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应该有严格、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对辅导员等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选拔、培训、考核等管理。

结语

现代管理学理论对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很多启示,高校行政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引入管理学的新理论,使得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有创新,实现精细化的管理。通过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指导和应有,寻找学生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改红. 完全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3.

[2]杜娟,张晓霞. 对高校弹性学分制的探索与思考[J]. 新丝路(下旬),2016.

[3]谢刚,王永谦,周嫒.完全学分制下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

[4]杨玲.民办高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13.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管理;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69-02

1 前言

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摇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已占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学校建构、师资状况和生源素质等较为复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是切实抓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出路。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号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共同的保驾护航。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职院校的传播和贯彻,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历史和法律知识,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高职学生,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证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途径。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各种渠道和环节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是一种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准的重要窗口。从终极意义上讲,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是它们在育人目标上的共同价值追求。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管理分属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二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由于许多教师过多地依赖理论灌输和讲授,教学手段与方式不够丰富生动,教学内容缺少现实说服力,教师与学生课后沟通不足,再加上考核评价方式的单一,使得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效果不甚理想。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者们往往过多依靠实践经验,缺少理论指导,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科学性的提升,个别学生管理工作者对理论、路线和方针把握不到位,影响对学生教育引导效果的持续性。基于此,寻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的现实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3有效结合的现实路径

3.1 教学队伍与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主要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如果二者协调配合不够,就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课外的对接,也难以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只有两支队伍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才能够打造出坚实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壁垒。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协调的用人机制,打破现有岗位限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为了克服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除了上课时间,基本上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学生活动,对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情况基本上不了解的问题,应当鼓励、支持和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入学生管理实践,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基层院系担任一段时间的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开展各项学生管理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生活状况,保证日后的教学工作能够植根于学生现实和社会现实。同时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工作过多过杂,思想理论水平有限,无法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应当为学生管理人员减压增效,创设条件通过脱产培训等方式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必要时也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3.2 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的相互助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课堂理论普及,学生管理重视日常教育引导,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相互助推能够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内与课外的功能互补,从而形成合力,带来院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最优化,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可以助推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上的一些难点问题仅靠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必须充分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力量,发挥他们在理论教育方面的优势,在课堂上用专业理论知识说服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将自己掌握的学生课堂表现状况反馈给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助做好班级风气的整体建设。另一方面,学生管理也可以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针对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的现状,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发挥自身工作优势,严格课堂纪律要求,采用适当的奖惩措施加强学风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创设良好有序的教学环境。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的现状,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在辅助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组织的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协调,双方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共同商定活动方案,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学习小组、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参观思想教育基地等等。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们所处的社会发展实际整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3.3 “知行合一”的考核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我们倡导和抵制什么,学生就会相应地调整发展方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的多少来度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视日常行为表现状况,而实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与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个别概念、结论的记忆和背诵上,还应当同时考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表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院校过度看重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状况,并以此作为学生操行评价的依据,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个别操行评价好的同学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差。因此为了弥补二者在考核方面存在的不足,实现优势上的互补,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知行合一”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管理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双方的最终成绩评定都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成绩。其中,理论考试由思政课教师负责命题,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考查自主发挥题型,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核。日常表现由学生管理人员负责,通过组织相关活动,根据学生的活动完成情况以及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整体评价,打出日常表现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管理最终的考核与评价都应将对方所打成绩折合成一定比例计入自身成绩得分。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成绩=理论考试成绩×70%+日常表现成绩×30%;学生管理操行成绩=理论考试成绩×30%+日常表现成绩×70%。当然,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定夺二者所占比例,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课堂和学生活动积极性为准。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沈听,凌宏彬.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3]徐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9(2).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篇3

    一、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解析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为了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和提高技能性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使之成为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充分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优化师资队伍,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模拟与现实密切配合,形成“通识实践—认识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一)通识实践通识实践指高校以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军训、“两课”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体育运动、参观企业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识实践不仅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对其专业素质培养也具有特别意义,如“两课”社会实践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社情、民情和国情,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政治制度与行政治理模式的必要性,正确看待诸如地方自治、间接民主、普选制等政治现象的利弊,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更有助于对公民社会、善治理论等现代公共行政理念的理解,了解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和运行机制。企业参观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现代制造技术和企业运营方式,完善行政管理知识结构和开拓视野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认知实践认知实践指通过参观、考察和开设讲座等形式,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流程及其运行机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认知实践教学应重点在大一、大二期间开展,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集体或者分组形式,由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见习单位开展为期一至两周的参观、考察活动。在参观考察过程中,学生应积极主动观察学习,发问思考,实践指导教师或见习单位人员也应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和回应。另外,聘请校内外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就自身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设置、权责划分和运行机制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等开设专题讲座。认知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端正学习专业的态度,明确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并对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理解。(三)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指依据理论教学内容或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理念、能力和技能开展的专项实践教学活动,如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公文写作训练、文献检索方法培训等,主要包括课堂内实践平台、实验室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等。专业实践对于学生发展行政管理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专业实践应合理安排在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有关专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如下:1.课堂内实践平台课堂内实践平台指开展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沙盘推演等形式为主的课堂内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由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及其背景,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实际行政管理场景和过程,提高学生处置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管理经验和技巧,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开展课堂内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防止教学活动组织化、教学场景虚拟化等情景创设误区。沙盘推演由教师对某项公共政策或行政事件的背景、资源约束条件和多种处置方法加以介绍,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依据所给材料,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步骤,推演出实际可能发生的结果,期间还可以加入师生提问、辩论和对抗环节。沙盘推演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行政管理事务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的领悟。2.实验室实践平台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实验室实践平台建设,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模式和效率影响巨大。当前计算机技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用广泛,强化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技能培养十分必要。特别应构建能够开展现代办公自动化模拟、SPSS统计软件使用、文献资料检索、网络信息搜集整理、网站信息与维护、管理信息模拟系统(如ERP、CRM、SCM和DSS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在线业务处理、视频会议召开、各类信息传递方式模拟等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多功能实验室。同时还应建立能够满足情景模拟、沙盘推演和圆桌讨论等课堂内实践教学需要的行政管理实训室。实验室实践平台对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物质保障。3.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活动往往受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约束过多,特别是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密度大幅提高,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和潜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尤显必要。构建旨在提高学生行政管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竞赛平台,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辩论赛、演讲比赛、英语口语竞赛、网页设计竞赛、公关策划比赛等,并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和做好服务工作,使学生通过竞赛提高能力并形成专长。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项目或开展社会调研项目等,形成学生通过参加具体科研项目提高调研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平台。搭建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和实践技能发展的交流平台,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或者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行政管理实践相关的讲座等。另外,可以将高校行政管理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校内行政机关锻炼,亲身体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掌握行政管理工作基本的职业技能。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不仅提高了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率,节约了实践教学成本,而且也增进了学校与学生的互动与理解。(四)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的“收官之作”,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同时毕业实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正确评价认识自我和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毕业论文对于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故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要合理规划安排,防止其流于形式。学校应与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诉求和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加强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严格进行实习结果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应与毕业实习、教师科研课题进行互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也可以考虑采用调研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使毕业论文的写作更有针对性,并应完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机制。

    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必须加强设施、师资和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校内外软硬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加重要。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分配等方面还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导致实践教学效果被严重“打折”。因此加大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经费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服务机构,增加与其他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交流是提高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实验室实训等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为其提供挂职锻炼机会,即由教师在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半年至一年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教师也应主动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调研、咨询服务或者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从而更多地参与和接触行政管理实践。高校还应注意引进具有实践经历和学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应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实践教学教师,为学生指导实践教学,或讲授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公共关系学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进行专职实践教学助教制度,与其他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师资交流和共享的教学探索。(三)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人、财、物无法有效地协调和汇聚。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应同理论教学同步,分层次逐步推进,由通识实践、认知实践开始,由专业技能实践逐步过渡到综合实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启发和培养。注意相关教学活动的衔接,如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前,学生应首先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知识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细节安排,如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和导入时机,在实践教学时应防止人数过多,应将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进行小班教学等。只有根据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合理规划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四)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或开设实务性技能课程的意愿,客观上导致实践教学实施原动力不足。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制度,在学术评价方面应对实践教学内容成果和教学技能成果予以体现,如情景模拟案例的开发或指导竞赛方法等,在教学方面应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提出考核要求,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成果奖励机制。另外,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比较耗费精力和时间,如何合理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还有待完善,如可以由教师填写实践教学申报表,经学校审查备案后,依据教师所开发的教学案例内容和数量,指导学生竞赛、社会实践或参加学生活动次数和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从而提高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根本推动力。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目标;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67-02

一、立论基础和概念诠释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标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就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2]开拓创新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无疑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第二课堂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同属于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依靠践行具体目标而实现,离不开目标管理这一必备条件。“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这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工作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人为中心,作为四大管理模式之一的目标管理,能使两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高度交融。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既要确立科学的目标,以明确管理的方向,又要制定必须遵循的准则,以保证整个管理活动协调有序地进行,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卓有成效。[4]

二、问题现状和研究价值

目前,以课程内容为主题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院校尚处于探索阶段,常出现定位不准确、内容不衔接、管理不给力、保障跟不上、考评不统一等现象。正如相关部门所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5]事实使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学更多地表现出教育教学权责不分、项目学分规定不明、考评考核标准不一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期被边缘化和真空化,长期与课程教育教学相分离,更不用谈以课程、学分和项目为抓手做到形神兼备、管放结合等措施了。

现今,高职医学生不仅存在性格志趣差异大、专业课程任务重等客观因素,还存在思想情绪消极、学习动力不足等主观因素。要让他们真懂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纠正他们的各种不良思想行为,理所当然的就应重视或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任何事物发展总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有理由坚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因为它不仅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还符合高职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能将高职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知情意行结合起来,将课程资源、环境资源和时空资源以及管理资源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目标视阈下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对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评价考核、各类资源和教育方式的有机整合等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目标做保障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定能激发高职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身潜力。目标管理通常会通过目标制定、目标细化、目标控制和目标考核四个阶段来实施。

(一)目标制定

目标是目的在一定时期的具体化,制定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6]为前提,以增强高职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心理品质”为第二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在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求条件下,确定个人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相关教育教学部门和教师等要一起参与制定目标,可邀请学工部和团委以及社团组织来参与制定。制定的目标要经过充分讨论,核实目标内容与课程目标,与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是否一致,防止错位,确立目标要略高于高职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总之,制定目标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活动形式、设施条件、师生实际及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等,也要考虑到执行每一个实践项目时必备的具体时间、地点和人物,明确每一个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做到每一个目标可衡量、可操作。

(二)目标细化

目标是要靠行动计划去执行的,不会自动产生结果,如果不将目标细化为周密的行动计划,怎样健全目标也是无济于事的。细化目标能帮助我们决定怎样分派任务,确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时间、资金、设备和信息。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务必要分解细化为子目标,做到权责明确,草案成文。首先,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和高职医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上级组织目标,保持集体与个人工作目标一致。其次,拟订目标草案或行动计划。参加活动的各学生干部与每位医学生,都要清楚自己职责内的全部工作和分工情况。领队教师要简列出各实践项目,权衡优先顺序和期望值,写出需要上级和关联部门了解的目标事项和目标以外的例行管理项目及各自权责。最后,各项目组统一将自己的团队及成员能做何贡献、尽何职责、有何要求、采取何种方法、期望何种成果、胜算把握及条件改善等细化在目标中。

(三)目标控制

控制是管理的重要环节。目标管理离不开控制,它能纠正偏差,确保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管理部门或领队教师必须进行事前目标控制、事中目标控制和事后目标控制,确保三者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团队要对第二课堂实践项目确立的合理性及考核和评定,实事求是,公平正义等。这些都离不开监测、纠偏和控制。目标产生的全过程,也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必要时,要根据环境条件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对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正。例如,可以采取召开例会的方式了解工作进展,要求各领队进行工作总结与汇报,适时抽查了解学生动态和教师工作进展。项目团队的自检制度,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整个过程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体制保障,把协调小组、工作环境、信息反馈等控制要素利用起来,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保证信息渠道畅通,以便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修正,充分体现第二课堂目标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四)目标考核

第二课堂的考核评价涉及对课程、师生和相关部门等各参与要素,必须有一个考评体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作为活动课程整体研究的一部分,是实施和改进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根本依据,是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推动第二课堂不断增值、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7]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水平要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实现,一定要对目标进行评定与考核。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基础》和《概论》,可以分科考评,也可以两科合起来进行考评,这要根据各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而定。考评会议要在和谐的气氛下进行,要有广泛的学生参与,根据第二课堂每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医学生也可分组考评,推举优秀,参与活动的所有师生要陈述自己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思想行为表现及工作能力上的强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评定合格的学生给予学分,不合格的不计学分,优秀的给予表彰,颁发荣誉证书。自我评定要全面具体,目标评定要客观公正,组织评定要实事求是,可以把目标评定与奖学金或年终考核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教学平台,是高职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第二课堂实效性的追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任何实践活动都有目的,都有目标,第二课堂实践特征明显,需要目标管理。目标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可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此管理理念一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必然光彩夺目,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2015.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Z].2015.

[3]吴.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5.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Z].2004.

[6]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Z].2015.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宿舍文化

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乃至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定空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培育积极、健康、和谐的大学宿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积极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宿舍文化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大学宿舍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独特载体和实践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采取原著阅读、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广泛实施需要借助各种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高校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交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火花最容易碰撞的地方,其日益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表现自我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政治敏锐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实现自我提升、形成独立人格的成长空间。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活动为载体的宿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以其参与的互动性、内容的切己性、影响的潜在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宿舍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决定了结合宿舍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有趣,变得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个独特载体,同时又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直面现实、锤锻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培育积极、健康、和谐大学宿舍文化的重要保障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及其周围场所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宿舍成员的行为习惯、价值观等等,从而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往往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会引导宿舍成员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容易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并增强宿舍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而低俗消极的宿舍文化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恶化整个宿舍风气,影响宿舍成员的健康成长。毋庸讳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其一,易受西方负面思潮的侵蚀。在大学生看来,宿舍社区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学习、生活、娱乐方面,宿舍社区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面还没有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同时,社会消极思想和错误思潮往往企图通过高校学生宿舍这一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渗透。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宿舍活动中容易出现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导致一些宿舍活动的形式和动机目标偏离了社会的“主旋律”。其二,存在重视管理而轻视教育的现象。有些高校过多地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和管理功能,强调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管理手段,淡化了其育人、激励功能。其三,宿舍文化活动过于单一。有些高校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其娱乐功能。同时,每一学期的例行“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并不能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导致学生参与宿舍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3.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通过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逐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能力。而宿舍社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佳天然平台。学生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情感的交流大多发生在宿舍,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喜好以及生活习惯在宿舍里表现得较为真实。同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心理与情感问题以及诱发各种不良现象和突发事件的苗头也常常最先在宿舍里发现和酝酿。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宿舍文化结合的途径

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前提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年3月26日,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生活管理,推进思想教育工作进宿舍”[1]。2007年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指出: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现有学生工作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宿舍和公寓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宿舍文化的结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把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理论需求和发展需要作为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既要坚持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鼓舞大学生、鞭策大学生,又要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真正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重要抓手

在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高校要提高宿舍管理水平,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他们主要是负责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以及卫生检查和财产安全工作。目前,大多数宿舍管理员素质较低,与服务对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必须大力加强管理员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管理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使宿舍管理员树立“学生工作无小事”的意识;其次,要注重宿舍管理员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明确宿舍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其重要职责之一,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二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在各高校都设立的专职辅导员,来管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宿舍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并落实辅导员入住宿舍和值班制度,并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宿舍文化活动的骨干和带头人,在宿舍文化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他们最了解学生宿舍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他们的政治态度、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甚至习惯用语都很容易诱发其他大学生认同、模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导向,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要建立学生管理队伍,要加强宿舍的党团组织建设,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3.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线为指引,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是根本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宿舍生活,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业,让学生回到自己周围的宿舍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是继续在宿舍中定期开展文明寝室的评选活动,精心打造一批“学习型”、“文化型”为核心的五星级宿舍。不仅进行宿舍整洁情况的评选,还要进行宿舍成员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貌以及成员间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情况的评选,使这一活动深入人心,真正带动宿舍的文化建设。二是要使宿舍内及宿舍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以宿舍为讨论单位,征集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可以在茶余饭后或者在熄灯后的“卧谈会”上以放松的状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且其形式灵活,状态轻松,更容易受到90后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也可以有目的地设定如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等专题,要求大家以宿舍为单位写出专题报告,形式可以多样,体裁不限,然后组织不同宿舍进行专题报告,交流互动;最后针对学生专题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讲座。这样,问题在学生头脑中经过思考发酵后,学生更容易关注同一问题的新观念和新看法。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新形式。可以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举办各种讲座、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可以就学生宿舍的管理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人际交往培训、心理咨询、素质拓展训练等,也可以围绕公寓社区组织“趣味运动比赛”、“宿舍文化设计大赛”、书画展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还可以开展类似我看时事、评电影、品故事、我的博客等在当代大学生中间更为潮流的活动,使得其在启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激发学生进行宿舍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4.建章立制和开放式考核是重要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才有利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序、有效的效果。因此,首先要建立与完善宿舍文明公约、奖惩制度,倡导用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与人交际,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其次,要建立以楼长、层长、寝室长为主要成员的宿舍管理网络,检查和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大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保持宿舍的整洁和良好秩序,形成“蓬生麻中必自直”的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第三,建立开放式考核机制。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建立既能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水平,又能反映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估体系。一方面,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宿舍文化活动,可把其参加活动后提交的心得体会或调研报告等书面材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成绩。另一方面,高校应在学生宿舍管理相关制度中,规定学生在宿舍内的表现与个人、班级、院系等评优资格挂钩并直接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品德鉴定、奖学金评定等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8日第1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G0921)的阶段成果。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篇6

1.身份地位不受认同。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顺序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前三个层次的需要已经有了很大的满足,他们希望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感,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后两层次的需要成了他们的主导需要。在我国的高校中,很多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认为行政人员不是“老师”,只是工作人员而已。部分学生和教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过分挑剔和苛刻,甚至表现出傲慢和轻视,从而让行政管理人员感到不被尊重,带来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平衡感和不被认同感,进而影响其工作幸福指数。

2.收入相比不高。幸福学理论之一的“参照点(referencepoint)效应”(Hsee,2008)认为,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个参照点去评估一个结果,判断该结果对自己来说究竟是得还是失,从而得到是积极或者消极的主观体验。在高校中,行政管理人员的参照点一般为校内的教学、科研教师或者行政领导干部,他们除了可以得到相应的职称、职务级别工资外,还能通过申请科研项目、企业合作等获得经费支持,还可以通过额外的教学工作量得到相应的课时补贴。而行政管理人员只能取得相应岗位的固定收入,相对年轻且刚参加工作工资水平较低,又面临购房、子女抚养等经济压力,生活负担较重。在所处的环境和圈子里,可以说行政管理人员只能算是中低收入阶层,对比带来的收入差距产生的消极体验会加剧不幸福的心理体验。

3.工作内容较易产生倦怠情绪。高校里目前对于行政管理岗位招聘的学历要求,通常都是本科甚至硕士以上学历。但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是比较烦琐且枯燥的,诸如收发文件、整理材料、文字的录入与校对、签字、盖章等,这些枯乏的事务性工作会使很多行政管理人员陷入迷茫、失落、厌烦的境地,觉得高学历无用武之地,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成就感,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渐渐失去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而且他们很多都非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工作岗位与其所学专业大不相同,专业知识无法应用,工作时间一长甚至连自身专业技能都逐渐遗忘丢失,这使得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对于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感到迷茫和失望。另外,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不实行坐班制,可以自由支配教学科研工作以外的时间,而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坐班制度,自由支配时间较少,有时还需要加班,容易产生压抑情绪。

4.同事关系满意度不够。高校的行政事务工作头绪很多,很烦琐,每个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是负责自己分工的一块工作,在行政工作流水线上按照程序办事,同事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和沟通交流的机会,无法得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如提供某些必要的知识)、实践经验支持(如帮助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情感支持等,这就缺少了通过沟通交往建立友谊而产生的幸福感。同时,由于高校的行政机构设置,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往往是领导决定;在安排工作时,因为信息渠道不够通畅,传播不够准确高效,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行政管理人员总是被动地接受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自己在工作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进而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5.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管理学或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培训,在工作中往往是依靠传帮带,或者按照个人经验摸索着走,习惯于由领导指派任务,很难开创性地去思考和开展工作。高校往往重教学、科研,轻管理,对行政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很少有资源和机会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职培训和岗位提升上。这也就造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优势与劣势缺少足够重视,对于行政工作的现在与未来认识模糊,自我职业发展能力止步不前。现有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提升中,主要有职称晋升和职务晋升两类。在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上,重科研论文轻工作实效。而繁忙的行政事务工作使得管理人员难以有时间继续攻读学位,也很难积累获得专业成果。在职务晋升上,由于行政管理岗位的职务设置为“金字塔”型,职务越高,岗位越少,晋升难度也越大,必须按部就班根据工作年限沿着既定的层级设置缓慢晋升,且一般副处级以上岗位都由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双肩挑担任,相当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晋升无望的情况下丧失工作热情,对自身的工作职责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乏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无法得到工作提升的幸福体验。

6.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哈佛大学曾经有项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下可以发挥到80%~90%,而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一般分为四个级别: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但考核方式经常流于形式,有些行政管理部门甚至采取“优秀”轮流拿的方式,对于每位行政管理人员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何,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陷都不能充分地反映出来,不能很好地达到考核的目的。对于考核结果而言,得到优秀的一般占10%~15%,被定为基本合格甚至是不合格的只是少数人甚至没有,绝对大部分都是合格。这样的结果不仅没有对考核人员产生任何激励作用,反而影响了原本兢兢业业、工作负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起了反作用。

二、幸福学视角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科学安排物质财富的策略。幸福学强调以人为本,它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质财富水平下,如何通过改变物质财富的呈现方式和选择,最大化人们的主观幸福感(Hsee,2008)。比如,可以采用抑制参照点效应的方式。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某高校有一次发放奖金时,实行正高级职称发放1000元,副高级职称发放2000元,中级职称以下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等发放3000元的标准。最后反响很好,大多数人都表示非常满意,有利于提升整体的幸福水平。其次,可以灵活奖金的发放。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启动一项“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申请到的行政管理人员,除了有一定数量的奖金之外,还有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专项研究和提升。这样的发放方式,更有利于表彰先进,并带来比单纯加工资更大的幸福体验。又比如,给每个工作人员一份200元的生日礼物,比给每人加工资200元,相比更令人心情愉悦。总之,在物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幸福学的理论合理、科学地安排奖金的发放,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注重人本关怀,增强工作认同感。幸福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和幸福之间的关联很紧密;但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不如先前那么大了,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对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领导者需要赋予行政工作新的魅力,通过各种方式肯定行政管理岗位的重要性,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明白行政工作也能锻炼人、发展人,也有着独特的乐趣,从而获得幸福的工作体验。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领导者可以多发扬民主,询问和听取下属对工作的思路和想法;通过适当的授权发挥行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使命感;不轻易批评下属的工作,帮助下属研究和商讨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缺漏和不足,经常肯定和褒奖下属的工作,让其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等。同时积极关注行政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注重心理关怀和调试,帮助其找准角色定位,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工作积极性。另外,要促进教学、科研教师以及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如交流座谈、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让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互动交流,让教师和学生明白行政工作的流程和环节以及难处,让行政管理人员展现工作的专业和敬业,使大家对行政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与认可。

3.建立行政管理岗位流动机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流动和重新配置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在某一个工作岗位时间太长,不利于工作思路的拓宽。日本高校在行政管理中,广泛采用工作巡回轮换制度(Job-RotationSystem),即定期调换工作岗位,使行政管理人员全面熟悉各种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充分了解组织内部人事、运转机制等。比如,在大学里,机关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在本部门内轮岗,也可以到基层学院轮岗,还可以定期调换到其他职能部处的工作岗位;院系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到机关职能部处轮岗。甚至,可以挂职到政府公务员机关,或者到海外高校相关行政岗位挂职体验等。这样既可以极大地丰富行政工作内容,增加工作兴趣和新颖性,减少工作枯燥乏味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体验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创新工作思维方式方法,开阔工作视野,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也能让行政管理人员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能和要求,增进同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促进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整体的幸福体验。

4.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提升个人价值。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开发。幸福学理论研究表明,人们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数量远远大于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数量。随着高等教育整体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应根据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引入先进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理论,打造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实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要做好培训工作,首先,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挑选,既可以是工作实务方面,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人事工作专题、科研管理工作专题等,也可以是实用技能方面,如英语口语培训、公文写作、数据库开发应用等,还可以是素质拓展方面,如情绪管理、时间管理、领导力培训等;其次,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既可以短期挂职、部门轮岗,也可以海外培训、脱产进修,或者参加专题会议研讨班等;再次,要建立培训的激励机制,将培训与工资、考核、晋升等挂钩,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投入培训的积极性;最后,对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要严格监督、考核,使培训能收到实效。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能通过参与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达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认可,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幸福体验。

5.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体验。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应遵循:首先,要以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建设为前提,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明确建立每项工作的标准工作和规范。其次,建立良好有效的考核机制以激励行政管理人员。可以采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使用的360度绩效考核方法,包括自我评价、领导的评价、同事的评价、服务对象的评价,对考核对象进行多源考核,得出更有效和更可靠的结果。再次,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既要重视结果,更要强调过程,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过程考核可以弥补结果考核的不足,真实地反映出管理人员的综合成绩,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科学的考核方式,积极调动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绩效的全面提升,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篇7

政治学课程是以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各个利益群体围绕着利益的实现而展开对国家政权的争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政治关系、实施各种政治行为、建立相应的政治体系、积淀出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也在不断地发展。对于当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民众权利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政治学课程的原理和分析方法都是来源于西方,以西方的制度和政府活动模式来进行分析的,与我国的历史背景、人文习俗和政府活动规律差异很大。由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其中的分析方法、案例和内容往往以西方的政治制度为背景,对于没有出国考察过的师生来说,非常抽象和空洞。而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绝大部分都是文科生,尤其是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和独特的文化,对此的学习兴趣更低。鉴于这种情况,本文结合民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和政治学课程的特征,全面分析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政治学涉及到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和空洞,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对政治专业术语的内涵、特征、分类和作用等方面的详细论述,不仅缺乏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缺少典型、时效性强的案例分析,导致教材充满了枯燥和抽象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即使著名高校或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其作者也往往是由博士生或硕士生组成,查阅或翻译国外资料直接拼凑而成,内容很不系统,甚至前后矛盾、错误百出。而民族类院校的授课教师考虑到民族问题的敏感性,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讲授,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目前政治环境和政府的治理模式,不可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几乎都是单纯地讲授理论。学生没有真正体验过社会政治生活,也就没有政治的利益冲突,对政治学抽象的理论更不会有深刻的体验,其结果就是知识和现实不能有机联系,对政治学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么讲授历史事件或故事,要么讲授我国的各种腐败现象、公共管理的缺陷等现实问题,甚至会讲出一些违反原则的内容,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严重的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考虑到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民族特征,教师也只好回避一些现实问题,重点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也是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而不敢有任何创新。

(二)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的局限,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有机会或者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理论知识的价值。可是,由于我国曾经存在着2000多年的专制统治,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权利意识,而在当今保障民众的权利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是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举步维艰,难以真正体现民众权利的保障,并且经常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使得教师无法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师不得不坚持传统的授课模式,自始至终向学生灌输基本的理论知识,较少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的分析方法。学生也自始至终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几乎没有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学的动力,更别提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了。再加之当前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上课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尤其是政治话题、民族冲突、等问题在我国是非常敏感的,民族类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教师和学生通常都不愿意轻易地谈论,甚至有意识地回避,结果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同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学生没有真正领会政治学的精髓,仅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核方式落后

目前,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政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落后,一般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验课成绩等方面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包括学生课堂出勤率、平时回答问题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所占比重往往由教师灵活掌握。期末考试一般采用传统的试卷和闭卷考试的方式,间或采用开卷考试、写作论文、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政治学基本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大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参与真正的政治生活,对政治学抽象的理论没有深刻的体验,也就没有积累相应的政治学知识。尤其是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多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平时不上课或者在课堂上看其他书籍,仅仅在考前努力复习,在考试中靠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以求得较高的卷面成绩。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只会简单的记忆一些零碎知识,没有任何自己独特的见解,难以掌握重要的政治学理论,更不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只为求得分数而学,并没有增加对公共管理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任何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

二、提升政治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思路

政治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基本的政治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就民族院校而言,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少数民族,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作出贡献。鉴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学校和教师应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质和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状况,积极改善政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其教学效果。具体来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教学内容创新

经过千百年来国内外的哲学、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们的研究,政治学理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逻辑严密,思路非常清晰。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了相关的基础课程,而且文科生的人文知识相对比较丰富,还有大量图书馆资料和新闻媒体可以阅读。因此,本文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必过多强调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讲解,因为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很有限,内容过于抽象和深奥不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反,重点在于加强历史事件和典型案例的讲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针对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更应讲授现代西方的政治发展状况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精髓,否则政治学的讲授和学习将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空洞,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另外,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当前政治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尤其要详细阐述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发展特点。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科学地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现象,使其明白理论知识离现实很近,不断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创新

出于落实国家政策和各种利益的考虑,全国高校普遍在扩招学生,其后果之一就是大班上课。由于民族类院校的学生民族成份比较复杂,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学生的利益诉求更是多元化。但是,受经济条件和师资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实行通行的大班授课,教学质量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本文认为,民族类院校应当果断采取小班授课,每个班级的规模最多不能超过50个人,便于师生互动。由于政治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点点滴滴地积累各个学科的知识,经常搜集典型的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这种措施不在于要求学生分析得准确与否,而在于彻底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其动手能力,促使其主动阅读相关资料。比如,组织相同民族成份的学生搜集整理自己民族发展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案例、重大历史事实、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案例等等,并在课堂上讲解,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加强相互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甚至比单纯的教师灌输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民族类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多讨论、多阅读、多实践。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学生的优势,鼓励其在假期间进行实地调研,并在课堂上分享其劳动成果。

(三)考核方式创新

民族类院校学生的特质决定了仅仅利用传统的考核单一方式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于那些教育条件落后、受教育水平低的学生,更是显得不公平,甚至会降低其学习的信心。政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学科,需要储备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仅靠简单的、量化知识点的考核方式不能起到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作用。因此,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该改变当前的僵化的考核方式,最主要是要淡化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或者大大降低其所占比重。增加平时的定性考核,尤其要强调课堂互动、案例讨论、调查研究、基本原理理解的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性,不需要用百分制来衡量,代之以等级制考核。这种做法既可以避免定量考核的复杂性,又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学的信心,更有利于各民族学生的融合与交流。

综上所述,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政治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政治学原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质和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要求,充分发挥各民族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民族事业和社会管理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自考行政管理学论文篇8

按照职位性质,报考职位分A、B两大类,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类别中的一个部门或单位报名。A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规划等研究拟定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的职位;B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且对外设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职位,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职位。

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的笔试内容和方式:

根据2014年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遵循的原则,即“分类考试,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A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包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听力测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论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一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从2014年举办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省、市、区来看,各地的公共考试科目不尽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与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设置公共科目,此外,还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如上海市实行的办法是本、专科考《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科;硕士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博士则无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河北、浙江等则统一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地方不单设《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但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知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经常作为常识题型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出现。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4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0%之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5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为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妨参考《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至少它能把常识判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到一块,便于复习。中国公务网2014-6-2217:14:39

从要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来看,这门考试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三种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70%;主观题包括案例分析、论述、公文改错三种基本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30%。其中各部分知识测验比例分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占15%,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约占20%,法律约占30%,行政管理约占15%,公文写作与处理约占20%。

专业科目的笔试内容与方式,由各招考部门自行确定,不作统考。

二、申论应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材料

拿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是申论答题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把握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你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二)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

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题目具体要求的限制

阅读完材料以后,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因为每年申论测试的题目要求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概括主要问题”和“概述主要内容”的指令虽然同样是针对考查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但二者的要求却不甚相同。前者要求考生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者要求考生梳理清楚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并予以概述。考生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答题要求,以免文不对题。

2.“虚拟身份”限制

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中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把握好角色定位。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哪一专业、岗位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实体或专长,以突出“实”,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3.字数限制

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

(三)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测试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答题中便是要求考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论测试切忌坐而论道,学究气十足,提一些不现实的、笼统的方案。

(四)考前做适量模拟题

应试者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申论测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以免在考试现场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找到对时间的“感觉”,以免直到交卷那一刻还在“奋笔疾书”。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申论测试的题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势,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考一些新闻媒体的意见后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建议考生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等权威性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把握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致思路。

第一章知彼——全面了解申论测试

本章通过对申论测试的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标准样式、常用文体、特点、命题发展趋势和应试禁忌的系统介绍,帮助应试者对申论测试有一个感性、概括的了解。

第一节申论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一、申论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二、申论测试的目的

简单地说,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一般来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后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2014-8-1419:08:19

三、申论测试的性质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命题中的背景材料会涉及到公务员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

申论测试只是公务员选拔考核的初选,考生来自方方面面,专业不尽相同。所以,虽然要求他们具备较为丰富的常识,但是不会对某一专业特别倾向。这一点,从我们下面所列举的考题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依据的是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针对性,要切实可行。申论考试作答也要如此,不要说套话、假话,不能漫无边际、无的放矢。

第二节申论测试的内容结构与标准样式

一、申论测试的内容结构

研究一下申论试题就会明白,申论考试的结构比较规范,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注意事项,说明答卷的要求、时间,提出指导性建议;其次是申论写作的背景资料;最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完成题目。

这些背景资料一般是约1500字的材料(近两年材料文字有增加的趋势),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的材料会更多一些,有时会达到4~5千字,内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现象的诸方面。这些资料大多是经过初步加工后的“半成品”,是带有新闻性质的现实材料,反映的多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热点问题,基本上不会涉及重大理论问题或专业性极强的问题。

申论测试要求一般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用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的背景材料的主题。

第二,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对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体现针对性与可行性,用300~400字来说明。2014-6-2217:14:39

第三,对见解、方案的论证。这部分内容要求1200字左右,标题自拟,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这三方面的要求,一般是通过2~3个题目来体现的。

二、申论测试的标准样式

申论测试正是通过给定资料,要求应考者根据所给资料写作申论文章,来对应考者进行测试的一种考核形式。现列举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卷)如下:

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题(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上一篇:行政管理专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