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9 10:01:27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化建设,健全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专业化人才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既懂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通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能从财务为主向多学科、多领域转变,并且加强与其他事业单位审计部门信息交流,优势互补,共享经验,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交流机制。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篇2

1中美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及比较

1.1美国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

1941年,美国内部审计协会在约翰•瑟斯顿的领导下成立,20世纪50年代后,该协会发展成为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以下简称IIA),并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及《内部审计准则说明书》。此外,IIA还出版了多种刊物:《内部审计师》、《今日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教育者》等,以便学者对内部审计进行探讨。

1941年,维克托•布林克出版的《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标志着内部审计的诞生。1943年,约翰•瑟斯顿出版的《内部审计:一种新的管理技术》首次说明了内部审计的历史、职能和作用。1948年,阿瑟•肯特发表的《经营管理审计》对内部审计理论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958年,维克托•布林克和巴里•库欣合著的《内部审计学》反映了当时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是美国内部审计文献中最标准的著作之一。1962年,威廉•伦纳德出版的《管理审计》影响了审计的历史进程。1964年,布拉德福德•卡德默斯编著的《业务审计手册》被专家们称为是继布林克的《内部审计》之后,第二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1972年,罗伊•林德伯格和西奥多•科恩合著的《业务审计》出版;1973年,布林克与卡欣及维特合作出版了《现代内部审计:业务法》,它们的出版,标志着内部审计科学有了比较完整理论体系。1973年,劳伦斯•索耶撰著了一部世界性的审计名著《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凭此,人们称劳伦斯•索耶为现代内部审计之父。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大批学者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投入了对舞弊问题的研究。如史蒂夫•阿里布雷克特、基思•豪和马歇尔•罗姆尼合作完成的《从内部审计观点论舞弊的侦查》研究报告;巴巴拉•阿波斯托洛的《内部审计人员调查财务舞弊的判断指标:分析性层析法》等。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对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给予了积极的推动;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对企业风险进行审计也成为热点。

1.2我国对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

为研究各期刊发表的有关内部审计论文的研究情况,张巧良、陈俊曾于2004年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了1994~2004年有关内部审计的文章共2654篇,并对它们进行了如下分析:从时间上看,内部审计理论已受到中国研究者们的重视,论文数量不断增长(见表1);从内容上看,近十年中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十分宽泛,既包括对基本理论的探讨,也包括对近年来西方内部审计理论新观点的深入思考(见表2)。

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包括对内部审计的定义、目标、假设、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内部审计制度研究多集中于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讨论;内部审计风险研究基本上是从审计风险的特点、种类及防范措施等角度展开论述;内部审计监督研究大多贯穿着服务的思想;内部控制的研究多建立在COSO报告基础上;管理审计研究指出内部审计应突出为企业管理服务;比较理论多是介绍我国与国外内部审计的不同之处;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包括内审外包的利弊比较及可行性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则是指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1.3对中美内部审计研究的比较

通过对中美内部审计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内部审计研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论文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不多,不同程度的存在“寡头垄断”和“人云亦云”的现象;第二,关于基本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多,关于业务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少;第三,对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研究较少;第四,对国际前沿理论的介绍不系统,也缺乏对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第五,实证研究的文章少。

2中美内部审计实务及比较

2.1指导文件不同

1977年美国的《反国外贿赂法》强调企业应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内部控制。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会计师事务所向发行证券公司提供非审计服务作出限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非常重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于2003年11月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条例”,该条例要求上市公司都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制。我国虽然对内部审计有一系列的规定,如1983年的《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1985年的《内部审计暂行办法》、1987年的《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5年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但我国法规条款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仅仅流于形式,而没有做出实质性要求。

2.2产生动因不同

美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主要缘于内部管理的需要,它是企业内部制衡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审计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都是在政府的规定下完成的,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内审机构往往被要求既要代表国家对企业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又要代表企业,对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进行评价,内部审计这种双向服务的性质使得内审人员在工作中无所适从。

2.3管理体制不同

美国的内部审计在管理体制上,属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内部审计在业务上由行业协会管理和指导,在行政上受本组织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总经理)领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管理体制上带有浓重的“行政模式”,内部审计在业务上受同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在行政上大多隶属于总会计师或财务部门,不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2.4目标定位不同

美国的内部审计属于“管理导向”型,在目标定位上侧重于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帮助被审计方发现并解决问题。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属于“监督导向”型,经济监督职能特别突出,审计与被审计双方关系对立,内部审计忽视了服务的目的。

2.5工作内容不同

美国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审计,而且更多地将内容扩大到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而我国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注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益性的评审涉及不深。

2.6人员素质不同

在美国内部审计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内部审计人员被要求掌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电子数据处理、管理行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通常,内部审计部门被看成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而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绝大多数人员均是财会专业,知识面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很薄弱,从而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议

3.1在理论研究方面应突出以下重点

(1)内部审计应评价并协助改进企业的治理过程。包括内部审计应通过整合其他管理因素帮助组织达成增值目标,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有效评价以便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的咨询和保证,应能发现企业薄弱环节等。

(2)内部审计应有效地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协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鉴别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评估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制定控制风险的策略,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并对有关风险的信息进行内部的交流和沟通。

(3)应加强内部审计本身的业绩评价研究。对内部审计的业绩进行正确评价是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是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第一,在引进和介绍西方理论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实际,注重自身的原创性研究;第二,应加强实用性较强的业务理论研究;第三,多进行调查研究;第四,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准则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应逐步与国际接轨。

3.2在实务方面应解决的问题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受最高层决策者的的直接领导。如果内部审计组织没有足够的地位,内部审计就无法深入到组织内部的各个方面履行审计职责,更无法客观地执行他们的任务,报告他们的结论,并会担心可能受到打击和报复。

(2)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莫趾高气扬,把自己放在被审对象的对立面,为了找麻烦而去监督别人。而要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要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将服务体现在管理过程之中。

(3)突出事中事前审计。传统的依据会计资料进行的“查错纠弊”,属事后审计,内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审计工作的重心就要发生转移,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和事前审计,对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审计,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4)加强风险管理审计。企业必须关注经营管理及治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对潜在的风险加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审计已成为国际内部审计的焦点,我国企业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加强风险管理更显得尤其重要。

(5)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企业应注意挑选精兵良将充实审计队伍,要不断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内部审计人员掌握评审的技术方法和基本要求,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抓好廉正建设,严肃审计纪律。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论客观、准确,并提出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摘要内部审计在各类组织中得到了广泛普及和迅速发展。安然和世通的破产更让人们认识到,内部审计是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对中美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中美在内部审计实务上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内部审计提出了建议。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篇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领域的新兴产物,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本文在对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分别从审计署牵头制定该项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审计方法的创新、重视审计案例的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四个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 审计研究 现状述评

一、引言

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政府接受了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其进行管理,并对该资产的所有者(即社会公众)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的管理者,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为了确保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社会公众有必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的监督。于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运而生。从政府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的实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尺”,领导干部便宁愿牺牲资源也要发展经济,且在离任或退职时,也难以对其行为追究责任,该问题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是将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框架,使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研究现状述评为了了解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本文分别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主题和篇名,运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至2015年8月底,涉及该主题的文献(除报纸)有60篇。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相关性,本文去除检索文献中的专题研讨会通知(3篇),筛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5篇,其中对同一作者主题相似的论文不重复计算,除去5篇,最后对筛选出的47篇文献计量分析。下面,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分析结果:

(一)从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角度

目前国内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较少,其中少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多数刊登于省级公开发表的刊物上。若将研究倾向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单纯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就更少了。同时,文献均以期刊为刊载物,在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中均没有此类研究,篇幅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研究的理论深度。

(二)从时间角度

上述文献大多集中于2014年以后发表,这可能与2013年底《决定》中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规定,2014年初,总理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的“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另外,企业在其生存环境的推动下,出于不同目的重视绿色竞争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家审计工作向自然资源方向的拓展。

(三)从研究内容(主题)角度

根据文献的分布表及研究主题,对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1.问题对策类研究。从文献的统计结果看出,这类研究最多,如祝素月、夏晶晶,2014;马智娟、宗耀星,2014;董贤磊,余芳沁,2014。问题主要涉及审计主体权责不明、对象难以界定、依据不健全,专业性强及工作任务繁重、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收集难度大及结果问责难以贯彻等。同时,大致从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审计工作、重视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期中与离任审计结合和风险导向审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关键性问题界定研究。与问题对策类研究不同的是,这类研究主要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本身,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例如,陈献东(2014)从审计主体、目标、对象范围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研究,认为审计主体不仅仅是国家审计机关,还包括内审机构、中介机构和社会大众;通过对审计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定义全面概括了审计目标;认为审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审计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情况。张宏亮、刘恋和曹丽娟(2014)通过专题研讨会综述形式就审计目标、审计主体与范围、审计内容与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等方面将目前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主流观点进行汇总。

3.理论框架研究。这类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蔡春、毕铭悦(2014)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动因和基础理论,剖析了构建理论框架的十个关键性问题。此外,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系数较高的研究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及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如,张宏亮、王秀华(2007)结合国际关于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步探索了我国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自然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

4.基于离任审计视角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在统计文献时发现,国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有些是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侧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耿建新教授(2014)在研究了国外已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要素及结构,丰富了离任审计的审计线索与证据。此外,从著作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已有学者对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较相关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蔡春、陈晓媛(2006)编著的《环境审计论》一书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环境审计的框架。虽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审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受政府审计特性的约束,在内容和性质上与环境审计还是存在差异,环境审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从上述多角度分析结果和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并不多,研究重点多是基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和对策,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入系统研究。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入手,本文就目前国内在该项研究还未涉及的一些关键领域提出改革建议。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我国现有的审计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应深入了解该审计工作特点及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在通用审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扭转国内研究匮乏、实践鲜有成效的局面。

(一)审计署牵头抓紧制定自然资

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规范目前,我国只有很少的法律和规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所涉及,且规定都不明确、可操作性弱。相关部门虽已制定了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该审计工作提供了审计依据,但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最高准则,《审计法》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也没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刚性规定及详细准则。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规范的缺失,是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规范应由审计署牵头,并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协同制定。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及政府在社会变迁中的主导作用来看,政府提供制度规范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组织,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践行规范。政府的具体哪个部门担此重任呢?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与环境相关的规范的都是由审计机关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的。而我国,作为被审计对象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部门是不能成为制度的制定主体,而应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否则将影响到制度的可行性。

2.提高法律和规章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要修改关于政府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增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强制要求。二是利用《审计法》《会计法》等法律修改的机会,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法律。此外,制定规范时,必须考虑与我国的各种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的环保法规及会计、审计准则规范等有关条款的协调,避免操作上的混乱无序。

(二)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方法

根据对一般审计方法的定义,笔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是指国家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情况审计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标准、收集审计证据、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应包括常规审计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审计方法。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性,其审计方法应在传统审计的方法上有所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的创新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运用。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从环境审计、政府审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审计分类,有些传统审计方法也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使用。如专家法,即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可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辅助审计,以弥补现有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的缺陷。

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殊的审计方法。

(1)拓展常规审计内容。在常规审计中融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内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包括对财政收支审计,还包括自然资源产管理系统的审计、政策制定、实施过程审计等。

(2)审计分析方法的创新。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应创新相应审计分析方法。如,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对因耕地占用、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的计量;GPS检测法,利用GPS系统进行区域性的防护林保护工程、耕地开发等审计;风险导向分析法,可用于对跨年度成本预测和效果评价分析。

(3)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主要有以下评价方法:主客观因素评价法,分析领导干部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行为或事项源于主观创造力或主观过错,还是源于客观因素;责任区分评价法,包括区分不同责任之间及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责任清晰明确。

(三)重视并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可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形成审计合力。一方面,该项审计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的矛盾突出,难以做到对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污染、损害行为往往存在滞后效应和长期性,而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及时评价和监督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日常行为,为离任审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如何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呢?

1.制定相应的政府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及操作指南。具体来说,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有关规范中加入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强制要求;另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套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政府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使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有章可循。

2.加大政府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适应专业化审计的要求。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政府内部审计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然资源管理的标准和政府会计核算准则,监督并评价本单位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政府内部审计师制度,并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纳入考核中,提高政府审计的准入门槛。

(四)重视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的运用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内容等还未统一,可审计工作却未因审计标准的缺失而止步不前。例如,贵州省委将对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领域,并率先在一些市县开展试点工作。为了弥补审计标准的不足,审计部门应总结并提炼这类实践中折射出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形成审计案例供政府审计人员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审计机关可与一些财经高校合作总结更多的审计经验,以案例的特征分类形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如《水审计———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经验》的编制者收集了各国关于水资源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根据水的不同用途整合出不同类别的审计案例,并分析不同类别审计案例的审计范围和方法。

2.通过进行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在审计人员中推广。审计人员应重点学习如何制定并实施审计计划、采用哪些审计方法、怎样发现疑点并追踪审计、如何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并做出审计决定等。因地制宜,将审计实践案例成功运用于当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务中。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董贤磊,余芳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问题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4,(18):76-78.

3.马志娟,宗新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责任追究研究[J].财政监督,2014,(8):65-68.

4.祝素月,夏晶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4,(5):67-69.

5.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

6.张宏亮,刘恋,曹丽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4,(4):58-61.

7.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5.

8.张宏亮,王秀华.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2):47-49.

9.耿建新.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探讨———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视角[J].中国内部审计,2014,(9):15-22.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篇4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的生产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其职能作用的变化是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内部审计,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就会出现紊乱。世界各国企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依靠内部审计。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论文摘要] 内部审计的生产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其职能作用的变化是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内部审计,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就会出现紊乱。世界各国企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依靠内部审计。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必须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内部审计。现代企业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当好企业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应将工作的重点转向经营审计;改变审计策略,采用积极参与、合作的审计方式。 [论文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 [论文] 当前;我国审计界正围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强化内部审计的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对此,笔者谈谈粗浅的看法。一、用新思维、新视角审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它是适应经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又伴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及经济体制等环境变化而发展的,其职能作用的变化也以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为转移。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内部审计,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就会出现紊乱。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不难发现,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构都十分健全。以美国通用公司为例,它是一家集航空、发电、动力、电子、医疗设备、工程塑料等诸多领域于一体的跨地区、跨产业、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企业,利润多达几十亿美元。它除了高度集中人事任免权和财务管理权以外,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依靠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依附于政府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高层次的国家审计监督在企业中的延伸而已,内部审计对国家的这种依附不仅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运行,而且也限制了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这个新环境下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若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难以提高。因此,必须抛弃把企业内部审计当作国家审计的延伸和在企业里的代言人的观念,树立内部审计独立自主的观念,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起对所有权、经营权约束和服务的内部监督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使法人化的企业承担的责任由财务责任变成资产责任、产权责任及资本责任。而内部审计的目标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即由监督财务责任转变为监督资产责任、产权责任及资本责任。审计功能也将随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发展、深化。一是严肃财经法纪,促使企业遵纪守法;二是对资产、产权及资本的监督;三是维护所有者权益,保障资本保值增值。审计功能的这种深化,其实质是由查错防弊的防护性功能发展到献计献策、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性功能,这是审计功能的一个重大飞跃。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对策鉴于我国目前审计从业人员数量不多,水平又参差不齐,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有限,与新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实际,我们除了强调企业各级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的生产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其职能作用的变化是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内部审计,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就会出现紊乱。世界各国企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依靠内部审计。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平等竞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质量以外,更应该进一步更新内部审计观念,营造开展内部审计的良好环境,不断开拓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新思路,尤其是借鉴西方现代内部审计的理念和方式,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要求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竭力向企业最高领导者推销,以达到提高审计效果的目的。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学会参与式审计,即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力求与被审计者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其潜在的影响,探索改进的思路与对策,当好企业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内部审计工作重点转向经营审计,实现市计内容的突破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发挥保护和制约作用,其工作的重点放在财务审计上。而这种审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篇5

【关键词】后续审计;目标作用;环节

一、后续审计的目标和作用

依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后续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或审计组织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包括审计意见和建议等)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开展的审计。后续审计实质上是审计工作的往后延续,是审计机构或组织在对其已经审计完毕的被审计单位在上一次审计的基础上,就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行为。

后续审计的目标从属于审计的目标,是实现组织内部既定控制目标和确保控制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其具体审计目标看,应当包括:(1)充分性,即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结论所揭示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够达到降低控制风险并实现控制目标的需要;(2)有效性,即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整改手段能不能够有效地降低控制风险,如果不能降低风险,就说明所采取整改手段缺乏有效性;(3)合理性,即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有没有采取恰当、合理的措施进行纠正,合理保证类似情况不再发生且满足成本效益原则;(4)及时性,即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结论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是否适时,能否及时堵塞漏洞并改善控制。

后续审计的任务是由其目标所决定的。依据目标,后续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1)检查了解并核实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所明确需要整改的事项的整改落实情况;(2)检查了解审计组织在审计结论中所提出的可增加经济效益审计建议的实现程度,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积极行动推动其实现;(3)了解并确定审计结论中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不切实际或不具有可行性,或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审计结论的实施时,则应明确告知被审计单位;(4)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否存在隐瞒行为,以便继续审计。

后续审计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审计结论。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审计结论的要求对审计发现进行整改或纠正,这其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审计人员也是不知情的,这就要求审计组织追踪审查。后续审计不仅是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发挥督促审计决定执行和落实纠正措施的作用。

(2)有利于发挥其监督和服务的载体作用。后续审计既体现审计监督的职能,也体现了服务的职能。后续审计既检查被审计单位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体现监督职能,也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措施实施效果,为被审计单位发展服务,也促进审计机构和组织实现转型的目的。

(3)有利于检验审计工作质量。后续审计,是对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检查,也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验,有利于评价审计工作水平。通过对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和执行情况进行回访,可以促使审计组织在下达审计结论时要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要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4)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审计反馈机制。后续审计不仅要让审计组织了解审计结论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所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切实可行,还要让了解被审计单位在执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补审等。这样建立了另外一个信息沟通渠道,也完善了审计信息的反馈。

(5)有利于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后续审计能使被审单位重视审计工作。一方面,改进部分单位对审计结论的权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保证审计建议能够落到实处,强化审计的监督体系,促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的重视,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后续审计工作的程序

后续审计一般要经过以下6个环节:

(1)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回复资料,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审计回复资料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做出答复。审计组织在进行后续审计前,应首先查阅被审计单位的回复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初步明白已经整改的内容和未整改的部分内容。

(2)对照审计结论,详细审阅、对比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资料。审计人员需要对照审计结论文书,并将之与回复资料进行对比,详细、深入了解审计整改情况。这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种情况:审计回复不充分的、被审计单位有异议或理解有误之处、被审计单位将不采取纠正措施或无法整改的部分。

(3)编制后续审计工作方案。在编制后续审计方案时,要注意后续审计的内容。审计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已经整改落实的内容,对被审计单位“语焉不详”的内容或回复资料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应作为重点审计内容。在方案中,还应包括对重大的审计意见整改措施和实施现场的跟踪审计方案。

(4)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开展后续审计工作一般以现场审计效果更好。后续审计主要依据被审计单位回复资料、审计结论等文件,逐一核实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这一阶段尤其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在回复资料中“语焉不详”的内容,实际了解整改情况;对被审计单位未整改或存在争议、异议的部分,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未整改、争议、异议的原因,还要注意了解审计结论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向适当的人员进行汇报。如审计结论本身不合理或不具有可行性,应该免于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责任。

在经过后续审计的必要程序和内容后,审计组织对已整改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认,对被审计单位已经实施或正准备实施纠正行动后的情况进行再评估判断。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再一次的后续审计。

(5)编写后续审计报告。审计组织在完成后续审计后,根据后续审计情况,编写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审计工作效果的总结。后续审计报告要重点介绍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和整改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被审计单位存在争议、异议的部分进行分析,如有对审计组织的建议,也可在后续报告中予以适当反映或形成专题报告向适当的层次汇报。后续审计报告在报送适当的层级人员审阅后,如无异议,则可宣告该审计项目结束。

(6)整理资料,完善审计档案。后续审计资料包括:审计报告中涉及的有关事项的往来信件的复印件;后续审计中会议、电话联系、文件审阅、计算等工作的记录;审计回复以及传达或讨论纠正措施的往来文件的记录;向被审计单位做出的对预计纠正措施的意见和指出审计回复中存在不足的有关信件等等。后续审计工作记录是重要的审计资料,应将其整理好,并纳入审计项目归档管理,以便索引。

参考文献

[1]葛晓天.内部审计职能转变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2]项俊波.审计体制改革与重构[J].审计研究,2010,(6).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09-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当下对审计风险的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关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探讨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成因,从评价事物、建议失误、审计质量低下等方面剖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最后从确定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素质、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加强法制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当前,形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笔者综合分析下来,可以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去进行考察,客观因素方面大体有自身组织建设方面风险、审计对象和社会法律环境风险等,主观因素方面大体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高低、内部审计工作中使用的审计程序因素一级审计方法因素等。

(一)客观因素方面

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直接带来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众所周知,内部审计机构都由单位内部直接设置,而且在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实现对本单位内部的治理服务。所以,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在独立性方面一级权威性方面远远不如外部审计。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很难规避内部利益的牵扯,审计相关人员很难公正、客观地对审计相关工作坐车较为公正和准确的审计意见。另外一方面,由于我国众多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有力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依据,内部审计作业标准极不规范。当前,我国在内部审计相关方面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较差,覆盖面较窄,和外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相比在可操作性上和实际作用上欠缺很多。

(二)主观因素方面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高低,涉及到相关人员在政策法律水平方面、专业知识方面、经验方面、业务技能方面以及审计职业道德方面等因素。审计工作人员通过长期的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自身的审计工作经验。如果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上和工作经验上水平有限,就很难顺利开展工作,难以顺利查出相关问题,难以找到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有价值的线索,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风险的重要因素,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较低的话,与单位内部某些关键人物相互勾结,,就难以正确和公正地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对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无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工作难以科学、顺利地开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评价失误、

我国事业单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较之企业要少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基本是对单位内部各部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相关领导在经济责任期内的评价,如评价事物,将很大程度上打击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议失误

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够严格和规范,在对本单位进行内行内部治理决策参考建议时,不能有效整合内部审计相关信息,错误判断和制定相关治理环节,并且对本单位的内部治理建议工作实施不力,造成决策意见失误,为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审计质量低下

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审计报告上严重失实,没有及时发现重大错弊,提出的相关意见无法顺利实施,进而造成事业单位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影响内部审计生存

内部审计工作不力,不能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发挥的作用,就会让单位决策层产生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价值的怀疑,恶化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存环境。

四、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

(一)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

要从法律法规的高度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去充分确立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地位,要做到在组织机构上以及人员业务上的独立,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方面、工作方面以及经费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及部门,有效规避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干涉。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要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应培训,提高他们在内部审计工作上的素质;要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能够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切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要积极地学习好先进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理论和相关设计技术方法,要将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与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实际相结合,不能死搬硬套。

结语: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关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探讨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着重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情况,并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措施。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中不当之处必然众多,希望广大同行和相关领域学者能够及时指正,不甚感激。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篇7

【关键词】 国家审计机关;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3-0106-06

一、引言

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的职责与权力。那么,现实中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效果如何?从审计署《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可看出一些端倪。审计42个中央部门及241家所属单位发现违规套取和使用资金问题还时有发生;审计5家金融机构,发现一些工作人员存在违规放贷、违规办理保险或债券、股票业务等问题,有18起涉嫌重大违纪违法;审计10户中央企业的284项重大经济决策中,有51项存在违规决策、违反程序决策、决策不当等问题,造成损失浪费等126.82亿元,发现47起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涉及295.02亿元。上述被审计单位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作为内部“免疫系统”的内部审计难逃其责。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是否与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方法存在问题有关,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全国25个省的审计厅以及广东、山西、甘肃3个省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国家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两个角度同时进行研究,以全面、客观评价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并就当前监督、指导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全面加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在不同治理层面的有效发挥。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对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审计机关监督与指导内部审计的方法、监督与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等进行实际调查与研究,为提出改善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比较系统、可靠的现实依据。

二、文献回顾

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具有相的法律依据和现实基础。在法律依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的审计准则(1995)[1]、美国《预算和审计法》、瑞典《国家审计局法》等都做出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国内学者也多以国家法律制度作为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理论依据[2]。在现实需求上,国家审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应对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和指导[3],同时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也是审计事业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4]。具体而言,从国家审计机关的需求视角来看,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可节约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和推进国家治理[3];从内部审计机构的需求视角来看,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4],为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需要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5]。

为保障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监督和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实施监督和指导的具体形式和方法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6];开展内审质量的检查评估[7],包括内审机构和人员的建设情况、内审制度的健全情况[8]、内审工作质量的检查考核[7]、内审人员职业道德遵守情况[9],其中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可借鉴的做法是“以审促质”“以审促建”[10];开展内审工作的经验交流,经验交流的具体做法包括外出考察学习[11]、年度工作会议[10]、工作总结和书面报告、经验交流会和主题交流活动[9];开展内审工作的宣传活动,包括法规制度的宣传[11]、多种媒体手段的宣传[12]、评选优秀单位和个人[13]、表彰奖励优秀单位和个人[14]、总结内审工作成果[15]、评选优秀科研论文;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各内审机构严把进人关[7],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8],借助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以审代训”[12]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将内审的监督和指导列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7],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内审工作发展规划、工作重点[6];开展内审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

现有文献多是集中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监督和指导的依据、方法上,但是并未对监督指导的依据进行过系统性的梳理,也未对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过深入评价。因此,本文在重新构建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理论框架基础之上,对目前国家审计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调查研究,以全面、客观地评价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

三、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

我国审计机关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的法律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年《审计法》颁布前,第二阶段为1994年《审计法》颁布后至2010年《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前,第三阶段为2010年《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后至今。

第一阶段中,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此阶段确立了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业务有指导的职责,但未做出监督的相关规定。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帮助政府部门、企业事业组织等单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因此审计署的若干规定重点强调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业务的指导职能。

第二阶段中,由于在第一阶段政府各部门、企业事业组织等单位已相继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逐步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因此,1994年《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监督和指导的权力后,国家审计机关开始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国务院、审计署和各部门也相继出台各类内部审计的条例规定,强化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在这一阶段主要有两个重大的突破,一方面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对内部审计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责;另一方面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监督和指导的职责进行了规定。

第三阶段中,2010年《审计法实施l例》修订后,实施条例明确了审计机关可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协会成为审计机关可以依靠的一个助手,审计机关授让了监督指导职责[16]。

(二)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方法辨析及有效性界定

审计机关监督和指导方法各有侧重点。本文分别对“监督”和“指导”两类方法进行辨析。

一方面,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监督”的要点在于督促应当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的单位,认真履行其法律义务,落实《审计法》及相关规定,设置内审机构,健全内审制度,开展内审工作[17],这种监督体现在对内审人员、内审机构、单位整体的监督,主要突出法规的执行、规章制度的落实以及建章立制的行政约束和管理手段[18]。因此,“监督”更多的是一种刚性执法[19]。在此,本文认为,审计机关监督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审计报告中书面提出改进建议、审计过程中口头提出改进建议、接受内部审计人员的投诉或求助、检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等。

另一方面,“指导”是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的,它侧重于帮助内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规做好内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帮助加强规范化建设,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等,这种“指导”体现在对内部审计人员、内审机构和单位整体进行活动的具体指导。因此,“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管理。本文认为,审计机关指导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评选表彰优秀内部审计项目、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内部审计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评选表彰内部审计先进工作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购买资料进行学习等。

基于上述方法辨析,提出审计机关监督和指导方法的有效性,是指审计机关借助多种手段方法对各单位的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对这种监督和指导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估。具体来看,监督和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审计机关实施的有效性,第二层次是内部审计接受的有效性。

(三)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依据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论证了审计机关需要对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指导,而内部审计也需要审计机关的这种监督指导。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理论分析框架。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对审计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问卷调查,能延伸回答以下问题:(1)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机关监督指导的认识。(2)审计机关视角下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如何?(3)内部审计视角下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如何?(4)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选取全国25个省的审计厅以及广东、山西、甘肃3个省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本文调查对象包括大多数的省级地方审计单位,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样本问卷调查对象从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等方面来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省级地方审计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省级地方审计单位的问卷由审计厅主管监督指导工作的领导人或具体从事监督指导工作的人员填写,问卷内容覆盖了审计机关对监督和指导的认识、监督和指导的方法、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相关内容;山西省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问卷由各单位内部审计领导人或内部审计机构具体负责人填写,问卷内容覆盖了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和指导的认识、监督指导效果、接受监督和指导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等相关内容。

(三)问卷处理说明

为了对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需要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处理。本文在数据录入与结果分析过程中,问卷4个选项的方法对选项按实施效果从低到高依次分别赋值为25分、50分、75分、100分,3个选项的方法则对选项分别赋值为25分、62.5分、100分。

五、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统计

1.按国家关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原则,对调查对象按区域划分统计发现,审计机关调查问卷东部收回9份,占比36%;中部收回9份,占比36%;西部收回7份,占比28%。内部审计机构调查问卷东部收回9份,占比21.4%;中部收回30份,占比71.4%;西部收回3份,占比7.1%。

2.对调查对象在单位中担任职位的调查显示,审计机关调查问卷中,76%为审计机关执行监督指导的工作人员,24%为主管监督指导的厅领导;内部审计机构问卷中,64.3%为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36.7%为单位主管内部审计的领导人。

(二)对监督指导的认识分析

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是国家法律赋予的职责,这种监督指导对于国家治理效果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审计机关对这项职责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其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而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指导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其对审计机关监督指导的接受程度。为调查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指导的认识,设立了如表1所示的选项。

针对国家审计机关是否应当监督内部审计调查发现,有64%的审计机关和71.4%的内部审计机构认为国家审计应对内部审计实施监督,表明无论审计机关还是内部审计机构,已认识到审计机关的监督对于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单位领导重视的重要性。

针对国家审计是否应当指导内部审计调查发现,有96%的审计机关认为国家审计应指导内部审计,表明审计机关认识到了指导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审计机关的指导;所有内部审计机构都认为国家审计应指导内部审计,表明内部审计机构认为其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需要国家审计的指导,这种审计机关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三)审计机关视角下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本文根据审计机关常用的监督指导方法,对各方法的实施有效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各方法分e进行赋值,结果如表2所示。从审计机关监督指导的实施有效性来看,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指导的有效性分值仅为51.92分,表明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方法有效性一般,需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审计机关监督内部审计的方法有效性分值为47.83分,各监督方法的有效性整体分布于43―50分之间,其中审计机关检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性和在审计报告中(书面形式)或审计过程中(口头形式)提出改进建议的有效性相对较高,这两种监督方法在审计机关监督过程中是常见的监督形式,也是监督过程中刚性执法的体现,而接受内部审计人员的投诉或求助进行监督的有效性较低,原因可能是在监督过程中接受投诉或求助较少。

审计机关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分值为56分,表明审计机关实施指导效果较好,积极落实指导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通过多种指导方法对内部审计实施指导。在指导方法中,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的有效性最高,分值为70分,表明审计机关已意识到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影响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指导内部审计,实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目标。审计机关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购买资料进行学习的有效性分值仅为37分,这一指导方法有效性较差的原因可能是审计机关并未硬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购买资料展开学习,或虽对内部审计硬性要求购买资料学习但未深入落实,没有对内部审计购买资料学习情况实施有效的控制。审计机关实施指导过程中,通过评选优秀内部审计项目、开展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评选内部审计先进工作者进行指导的效果一般。

(四)内部审计视角下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审计机关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与审计机关实施的有效性有关,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接受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审计机关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在此本文从内部审计的视角下,对审计机关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内部审计接受监督指导的有效性情况详见表2。从总体上来看,内部审计接受审计机关监督指导的有效性分值为50.98分,这与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指导的有效性分值相近,表明内部审计机构积极配合审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审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内部审计接受审计机关监督指导效果一般的原因在于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指导的有效性较低,内部审计机构虽积极配合,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监督指导的效果。

内部审计接受监督的有效性分值为46.73分,与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有效性的分值相近,表明内部审计接受监督的效果更多的是受审计机关的实施效果影响,而非内部审计机构自身自觉配合程度或接受程度起决定性作用。在监督方法中,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审计机关在审计报告中(书面形式)或审计过程中(口头形式)提出改进建议的有效性较好,内部审计向审计机关提出投诉或求助的有效性较低,这种投诉或求助有效性较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遇到问题时没有积极向审计机关投诉或求助,导致审计机关无法借助该方法监督各单位及其内部审计机构;另一方面,审计机关没有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机构提出的投诉或求助,导致内部审计机构提出投诉或求助的积极性降低。内部审计接受审计机关工作质量检查的有效性与审计机关的实施有效性相比略低,这种差异可能是审计机关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检查没有实现全覆盖,导致部分单位内部审计没能接受到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检查;同时部分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没有积极参加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检查评比活动。

内部审计接受指导的有效性分值为55.24分,略低于审计机关实施指导的有效性,这种微弱的有效性差异再次验证了内部审计接受指导的效果更多的是受审计机关实施程度影响,而非内部审计机构自身自觉配合或接受程度起决定性作用。在指导方法中,内部审计机构参与优秀内审项目评选的效果显著低于审计机关的实施效果,分值相差16.02分,造成这种接受效果与实施效果间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单位对此方法的认同程度较低,对于其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效果有限,因此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参与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选的积极性较低。内部审计参与培训、经验交流或现场观摩、先进工作者评比活动的效果与审计机关实施效果间的差异约为4―9分之间,认为这种差异是可接受的,并不影响内部审计机构整体的指导接受效果。内部审计机构购买资料进行学习的接受效果明显高于审计机关的实施效果,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审计机关未硬性要求购买资料进行学习,但内部审计出于提高自身审计质量的追求,自觉购买资料进行业务学习,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因此虽然审计机关的实施效果较差,但内部审计机构对这种指导方法的接受效果较好。

(五)不同视角下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综合分析来看,审计机关监督指导方法实施的有效性和内部审计机构接受监督指导方法的有效性都不高,进一步研究审计机关实施效果与内部审计机构接受效果不高的原因,设置了如表3所示的问卷选项。

从国家审计机关问卷中可以看出,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指导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机关缺乏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没有监督指导工作的实施条例或工作规定,使得审计机关监督指导过程中无章可循,同时由于审计机关缺乏有效的抓手或方法,导致在监督指导过程中无所适从,各种监督指导的方法效果大打折扣,缺乏专职的监督指导部门和人员也是审计机关监督指导方法有效性较低的主要原因。

内部审计机构接受监督指导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机构在接受审计机关监督指导过程中,面临着与审计机关同样的问题,即缺乏相关监督指导的法律法规规定。法不明则不治,令不严则不通。审计机关监督指导过程中既无章可循,又要履行《审计法》赋予的工作职责,造成监督指导工作的混乱与低效。法令缺失带来的又一弊端是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协会在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工作中关系的协调问题,二者都有监督指导内部审计的职责,双重监督指导极易加重内部审计所在单位的经济负担。审计机关监督指导方法的低效使内部审计机构看不出审计机关监督指导的实际效果,导致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不愿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指导,降低了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审计机关监督指导的有效性。

从监督方法与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分析来看,在审计机关视角和内部审计视角下,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均高于监督方法的有效性,表明指导方法的“柔性管理”相比监督方法的“刚性执法”更有效果。审计机关借用多种方法对内部审计实施了指导,内部审计机构也更愿意接受审计机关提供的指导帮助,这一研究结论与前述的“对审计机关监督指导的认识”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从不同视角下各方法的有效性具体分析中可看出,在监督方法中,审计机关在审计报告中(书面形式)或审计过程中(口头形式)提出改进建议是审计机关实施监督较好的方法,这一监督方法也是目前审计机关监督内部审计的主要方法,且也被内部审计机构所接受。在指导方法中,审计机关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培训是审计机关实施指导效果较好的方法,内部审计机构接受效果也较好,与目前审计机关指导的现状一致,以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培训为主要指导方法,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活动。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依托全国25个省的审计厅以及广东、山西、甘肃3个省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问卷调查,研究了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各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较低,这种监督指导方法的低效更多地与审计机关实施的程度有关,内部审计机构接受的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审计机关监督指导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性,审计机关应改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实现监督指导的规范化、制度化

要明确国家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协会在指导、监督、服务内部审计方面的职责划分,明确各自的定位,避免出现工作真空或重复。地方国家审计层面应该在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地方内部审计法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使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二)改善监督指导方法,提升监督指导的效果

深入到各单位内部研究分析内部审计的投诉与求助,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对各单位内审工作质量的检查要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优化培训方式,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坚持“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原则,优化培训内容[29];坚持“以典带面”,推广典型经验和典型项目,表彰先进工作者,调动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的积极性;激励各单位自主组织学习,审计机关可通过开展业务知识竞赛检验各单位学习情况。

(三)创新监督指导方法,改革监督指导方式

推进实施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要有充分的内容广度、足够的目标深度、合理的周期频度、有效的对象准度,实现对各单位内部审计监督指导的全覆盖。要注意更新技术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结合传统的技术手段,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服务于监督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INTOSAI. Exposure draft of ISSAI 100[Z].2012.

[2] 陆迎霞.关于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路径研究――基于国有企业角度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3(8):36-40.

[3] 毕秀玲,郭骏超.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35-37.

[4] 边恭甫.论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5(9):8-9.

[5] 王子明,秦之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结合机制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2014(1):81-84.

[6] 李金华.加强我国审计监督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1-6.

[7] 王林,王丽,崔燕.国家审计强化对内部审计监督指导的具体途径[N].中国审计报,2015-05-27.

[8] 王红丽.指导监督内部审计的基本途径[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3):40.

[9] 方显琴.对内部审计要注重指导和监督[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6(3):38-39.

[10] 施涛.以审促建,以审促法,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在上海市内部审计师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摘登)[J].中国内部审计,2007(6):18-20.

[11] 樊其国.改进内部审计指导监督推导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湖北省襄阳县审计局指导监督内审工作的实践[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6(10):27-28.

[12] 李振宏,刘承伟.加强内部审计指导管理的基本途径[J].山东审计,1999(12):22.

[13] 青岛市审计局、青岛市内部审计协会出台《关于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的意见》[J].中国内部审计,2009(6):13.

[14] 贾庆华,苏稔华,于亚君.试谈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1):84-86.

[15] 赖和惠.国家审计指导监督内部审计的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7):16-17.

[16] 昌培.贯彻《审计法》做好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工作[J].湖北审计,1996(6):10-11.

[17] 何凤英,王里.审计机关如何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J].当代审计,1997(3):26-27.

[18] 郝志远.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J].会计之友,2010(8中):4-6.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各项业务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规范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维护经济安全等方面,有效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现有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形成了明显反差,特别是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精、统筹兼顾能力不强,致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严重缺位。面对新的形势,客观上要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有奉献精神,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技巧能力,进一步提升稽核审计工作水平,建立良好有效的稽核审计体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构内部审计质量。首先,本文将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存在的问题予以列出。

二、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工作严重缺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有审计人员来源五花八门,学历、工作经历、业务操作技能均参差不齐,思想政治及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金融法规制度水平有限,业务实际操作接触面小,综合分析能力不强,方案组织能力不高,统筹兼顾能力欠缺,对新生事物不能及时接受,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努力,形成思想停滞、业务不精的不良局面。加之,现有审计人员中熟悉法律专业知识和精通计算机技术人员甚少,专业技能与知识难以适应审计工作需要,部分审计人员不能够高标准、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特别是面对金融创新和由此带来的新业务新产品普遍难以适应,不能满足当前稽核审计工作基本需求,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及业务技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培训渠道单一,审计工作手段落后,内部审计职能未得到全面发挥。受企业文化、环境限制以及领导重视程度等主观原因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未能把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考试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次数、力度、频率均达不到要求,审计人员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业务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快速找准审计工作的重点,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揭露问题的深度不够。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技巧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已成为推动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内部审计队伍出现问题的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部分高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肤浅,一味注重所谓的业务发展,甚至认为审计对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审计队伍建设未能引起领导充分重视。加之,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边改革边发展,以业绩作为评价企业的唯一标准,致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财务、信贷等业务部门的发展,以稽核审计为代表的内部风险控制部门被长期忽视,发展非常滞后,造成具有很大潜在风险,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得不到发展。

(2)人员配备不足,领导负责机制不健全。审计机关是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监督职能要求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审计人员的入门门槛较低,审计部门人员普遍较少,审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的人员基本素质不高,部分审计人员也是其他业务部门淘汰的人员,专业人才奇缺。同时,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审计工作未完全实行董理事长领导下的负责制,没有真正发挥稽核审计工作的职能。

四、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措施

(1)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建设专业化审计队伍。要形成分层次培训的有效制度,让审计人员多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尽快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识别、风险计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职业道德修养、业务技能修养、工作作风修养以及协调能力修养,促进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和稽核审计技能的提高,让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理论、方法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2)长抓审计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职称培训的继续教育。为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整个业务流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审计体制,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抓好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有计划选送年轻骨干院校深造或进修,使他们系统学习掌握审计和相关知识以及现代科技知识,成为新世纪审计队伍的带头人。同时,鼓励和支持有志自学成才的同志,参加自学考试,组织符合条件的同志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化层次和业务技术能力。

(3)加大考核力度,加强队伍建设。要建立审计人员任职资格制度,提高审计人员准入门槛,将不适宜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及时调离审计队伍,并制定审计人员录用条件,通过考试,择优选用,持证上岗。同时,对审计人员工作或业务成绩的质量、数量及能力、品行、常识等状况进行考查审核,客观评价审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客观反映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基本素质和工作实绩,为审计人员的奖惩、任用、培训等提供依据。

五、结论

时代在不断发展。新形势下的审计机关,要努力加强对审计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精良的审计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使每一位审计工作者都能顺应时展潮流,在审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充分展示才华,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赵继任.浅谈如何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J].财经界,2011(1).

[2] 赵娜.浅谈内部审计文化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1.

[3] 张丽艳.对我国内部审计领域人力资源建设的相关建议[J].财

上一篇:it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内部审计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