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3 14:43:00

金融衍生品论文

金融衍生品论文篇1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商业银行

一、金融衍生产品概述

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它的价值是从其他的基础证券和基础变量的价值衍生而来的,因此成为衍生产品。国际上通常将金融衍生产品归为一种金融合约或金融产品,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和期权。金融衍生产品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掉期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也叫衍生工具或衍生证券。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在1994年对金融衍生产品作了具体的定义:衍生产品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出现货币资产过剩,将直接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是具有核心内容的。金融衍生产品使得经济主体可以用较低的交易成本对各类资产风险进行独立管理并将风险进行分割和转移,增强了金融体系的弹性与抗风险能力,有助于虚拟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吸纳实体经济过剩资源,也可以增加宏观调控的灵活性。

二、金融衍生产品迅速发展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创新浪潮的冲击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国际货币市场率先推出了英镑等六种外汇期货合约,开创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先河。此后金融期货、期权、互换、衍生证券等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兴起,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具有管理风险、杠杆效应等功能,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金融市场上的不足,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国家对金融市场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从我国企业内部因素看。(1)流动的需要。在经济形势变化加剧的时代,公司和个人更加关心资产的流动性,很多金融衍生产品就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设计的,其中,有的创新是为了容易获得现金,有的则是为了把暂时不需要的先行使用出去。(2)降低成本的需要。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是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为了降低公司的成本,金融市场创造出了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3)防范风险的需要。金融创新的核心在于引入非常有效的纷繁管理工具和设计出非常精致的风险管理策略。

2.从外部环境看。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它的创新步伐远远快于金融市场的发育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升。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日益复杂,各类金融工具类别的区分越来越困难。目前的金融会计制度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大多列入银行表外业务,难以准确计量交易合同的当前价值和奉献头寸。当衍生产品在市场中的风险逐渐积累,投机因素无法得到充分消化,衍生产品价格就会在投机力量的带动下背离基础资产价格,在经济出现过热时加速泡沫的形成和资产价格上涨,在政府调控时有加速泡沫的破裂和资产价格的回落。

3.从环境因素看。(1)价格波动性增强。金融商品的价格(利率、汇率)波动频繁,价格变动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例如,通货膨胀,传统金融结构的衰落与国际协议的破裂,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工业化等。(2)金融理论的推动。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FischerBlack和MyronScholes创立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式(Black-ScholesOptionPricingModel),为各种新型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理定价奠定了基础。(3)法规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巴塞尔协议在银行资本充足性方面达成了共识,而且逐渐演变成各国中央银行的监管标准,各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业务,规避资本充足性的约束,业务发展存在表内业务表外化的趋势。(4)信息和交易成本降低。科技的进步不仅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市场的交易速度,而且交易的成本也降低了。

三、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现状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要是为了对公、对私提供以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为主,尚没有提供人民币衍生交易。也就是说对衍生产品的交易结构而言,商业银行提供的对公外汇衍生产品与对私衍生产品没有本质区别,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由于对公客户的个体交易金额较大,因而可以为对公客户提供更具有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对私客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小,往往需要通过聚合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因而为对私客户提供的衍生产品往往更加标准化,期限通常也比对公客户的交易期限短。1.个人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2004年,国内对几家商业银行取得银监会批准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资格,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推广个人金融衍生产品的力度,推出了多种外汇理财产品,并逐步形成了各家行的外汇理财品牌。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对私人客户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与利率挂钩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和与汇率挂钩的衍生产品。利率挂钩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基金基本上不会发生损失,收益相对稳定,适合普通的外汇持有者。与汇率挂钩的衍生产品最大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银行不会给客户保本金的承诺,客户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很高的收益,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本金亏本。这类产品门槛相对较高,主要适合那些对外汇市场有很好判断、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客户,适合较为职业的投资者。与利率挂钩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有以下类型:(1)利率递增可提前终止型;(2)目标收益固定、达标即止型;(3)固定利率可提前终止型;(4)“上浮封顶”型;(5)“滚雪球”型;(6)区间挂钩逐日累积计息型;(7)客户可提前终止型。与汇率挂钩的衍生产品类型有:(1)“期权宝”产品;(2)“智汇宝”产品。

2.国内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存在的不足。(1)金融衍生产品同质性高,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产品有限。由于国内商业银行还不能经营股票和商品交易,且国内企业和个人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认识有限,因此,开展衍生产品交易的基础资产只能是利率和汇率,与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比较来看,国内提供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明显偏少,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2)国内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严重不足。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对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的能力,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还不能成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做市商,对于基本的衍生产品的交易都要完全同国际大银行进行对冲交易,主要以中间人的方式参与衍生产品交易,实际上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将产品收益的绝大部分转让给国际大银行。(3)国内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国内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间不长,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认识正逐步深化,管理手段也在逐步完善,但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

四、金融衍生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尽管近年来震动世界金融体系的危机和风波似乎都与金融衍生品有关,但金融衍生产品仍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

1.衍生产品的创新定价和套期保值。比如,新兴的货币市场资金流动性差,市场也不稳定,如何开发衍生产品进行风险回避就是热点之一。开发以多种资产为标的的衍生产品也日益受到关注。

2.信用分析和信用衍生产品的开发。在衍生产品被广泛使用之前,信用分析大多是一个主观过程,或者只简单地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及信用等级评定,但这些都不能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精确描述,同时,随着现代银行越来越多地涉及衍生产品交易,这些传统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失效了。一个重大的创新就是信用衍生合约可以使用期权、远期和互换的形式,但其损益都依赖于一个信用事件,比如,宣布信用等级降级或破产发生。随着信用模型越来越复杂,一级企业对风险管理越来越集中,货款的定价及管理将会从衍生产品研究中获益匪浅。另外,经营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比如,遭到系统崩溃、政策调整和技术失败时的风险管理。这些问题具有挑战性,发生很少以至于很难通过历史数据构造概率分布,但当这些问题发生时,损失非常大,所以,研究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实践来对这些偶发事件的性质进行分析。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不可急躁冒进而应循序渐进,必须先经历以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中心的国内经营阶段,在此阶段完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培育交易主体,积累经验,然后才能逐步开放市场。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增多,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胡斌.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与利率市场化[J].国际金融研究,2005,(5).

[2]黄小维.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的金融产品创新[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胡剑平,肖闪.透析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业务[J].现代商业银行,2003,(12).

[4]罗熹.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及其有效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6,(12).

[5]李晓岚,杨路明.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及其风险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5,(4).

金融衍生品论文篇2

场外交易的主要法律特征探讨 1.双务特征 从法律性质上讲,金融衍生工具都是一种契约。既然是契约,就有单务和双务之分。双方当事人互负对待给付义务,一方当事人承担的义务与另一方享有的权利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是双务合同的明显特征,场外交易显然符合。依据ISDA组织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所给出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以转移风险为目的而互易现金流量的双务契约”,可见,该定义更泛指场内、场外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均具有双务契约特征。 2.协议性特征 这一特征是区分标准化合约与非标准化合约、区分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最显着的特征。场内交易的合约都是标准化的,无需经过谈判,唯一能够自由决定的就是成交价格。而场外交易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要通过谈判来确定他们之间的交易规则,包括交易时间、交易标的、交易价格等各个要素,具有灵活宽松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协议自主性特征。所以,协议性对于确立权利义务、条款设置、甚至交易目的,都留下了弹性空间。 3.交易主体适格特征 场外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交易,均需要较高的金融专业能力和风险鉴别能力,所以,明确界定交易主体资格应在情理之中,进而让符合交易资格的双方进行相应的场外交易,避免因主体不适格或缺乏交易能力等而产生相应法律风险。 在实践中,场外衍生品交易参与者可以分为两类:交易商和最终用户。交易商通常都是大型金融机构,最终用户主要包括政府主体、机构投资者、公司、基金、金融机构和个人。我国《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能够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体仅限于金融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等作为交易商。 另外,对于交易对手(即最终用户)的法律地位和交易资格,《暂行办法》中也进行了规定,即由上述金融机构自行建立的控制法律风险的机制和制度中加以规定,充分赋予金融机构的自主权,此外还可自行制定评估交易对手的交易目的、信用风险等适当性的相关政策。可见,交易主体双方均应具备适格的条件,以确保具有缔约能力和履约能力。 4.交易对手的缔约权限特征 此特征在于,某些交易主体虽具有法律上的缔约能力,但因没有获得缔约权限,或缔约权限的审议、授权程序有瑕疵,使其缔结的契约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从而发生交易合约无效或撤销的法律风险。也有文献将其称为“对手风险”。金融机构开展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既有对公客户,也有对私客户,两类交易对手之间主要在于机构和个人之别。尤其是从对公客户角度来看,超越缔约权限,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比如,保险公司无权从事与保险相关业务以外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另一类是超越内部审议的权限。比如,上市公司或国企等从事场外衍生品交易的话,一般要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审议通过。当然,表见是否足以防范此类风险也是值得探讨的,在此不作展开。 5.交易动机特征 对于理解交易动机,也要从交易主体的不同角度来看。一方面,作为交易对手的交易动机会因“避险性”和“投机性”而有所区别,给交易协议带来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风险因素,甚至会增大法律风险敞口程度。比如,国有企业不得从事投机性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作为一种禁止性规定的话,显然这样的交易动机构成了法律风险。另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的交易动机,其特征分析起来则略显复杂。因为金融机构作为交易商,一边为交易对手设计交易产品并达成交易,以符合其避险的需求;另一边又必须通过场内衍生产品或反向成交的方式对冲自己的风险。由此可见,金融机构的交易动机包括两类,我国《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有界定:(一)金融机构为规避自有资产、负债的风险或为获利进行衍生产品交易,金融机构从事此类业务时被视为衍生产品的最终用户。(二)金融机构向客户(包括金融机构)提供衍生产品交易服务 ,金融机构从事此类业务时被视为衍生产品的交易商,其中能够对其他交易商和客户提供衍生产品报价和交易服务的交易商被视为衍生产品的造市商。 另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不仅可以用于资产管理,还可以作为一项新的增加盈利的业务。但是,这样的逐利动机,势必会在产品的设计、定价和合约的条款上,体现交易商的强势特征,反之则造成交易对手方的弱势法律地位,因而也隐含法律风险。 6.信息不对称特征 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够公开、不够透明,因而具有信息不对称特征,这也是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显着区别之一。一方面,对最终用户来说可能构成风险。由于这些产品是由金融机构等交易商开发和定价的,交易对手基本上无法掌握与金融机构相同的信息,最终用户必须自己评估产品价值,且在成交后仍需要不断进行动态管理与估值。最终用户不得不对交易商高度依赖,即便具备较高的金融实践能力,也可能因信息不全面、估值方法不同、产品过于复杂等原因导致估值结果差异很大。倘若信息滞后或有瑕疵,则风险更大。另一方面,对交易商来说也可能构成风险。交易商对于避免信息滞后或瑕疵,似乎可以掌握主动权,也可以主动履行风险告知、产品解析等义务,以规避因最终用户提出无效交易的风险。可是,对于最终用户的履约能力、信用状况,则不得不被动地承受风险。 7.标的双重虚拟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泛指一切以一般金融产品为基础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工具。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解读:“一般来说,衍生交易是一份双边合约或支付交换协议,它们的价值是从基本的资产或某种基础性的利率或指数上衍生出来的。”如果说指向一般商品的远期、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只是交易对象的第一步虚拟化的话,那么,指向证券的金融衍生品,则是作为权益持有凭证的证券在信用制度下的再次虚拟化了。 场外交易的标的一般以远期、互换和场外期权为主,相比场内交易而言,这种双重虚拟特征就更明显。金融衍生产品合同交易已脱离现实资产运动,成为一种获得收入的权利符号,甚至从法理上说,都已无法完全界定其中的权利到底是物权还是债权了。所以,一方面,资产所具有的双重虚拟性特征无疑加大了金融风险,而另一方面,从法律上对于权益的保护,则更增加了难度和风险,不再像股票、债券等基础资产权益那么简单。 8.射幸特征 金融衍生交易具有射幸特征,保险合同中的这一特征最为明显,具有避险功能的衍生品交易合约也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因为该特征属于法律特征范畴,很多研究观点以此特征作为研究交易协议的合法性和解决争议的关键。 所谓射幸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是否履行义务有赖于偶然事件的出现的一种合同,这种合同的效果在于订约时带有不确定性。决定金融衍生合约价值的汇率、利率、股票指数等数据无法预知,其变化走势完全不受交易当事人的控制和影响,这使合同的法律后果或经济后果方面不可避免地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此特征描述为射幸性。当然,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都有此特征,且风险因素几乎类同,而场外交易合约甚至可能是一系列射幸合同的组合。 9.流动性差特征 由于场外市场不存在集中交易,一对一的个性化交易合约注定流动性较差,这一特征也是场外交易的显着特征之一。如果一对一的交易对手在合约到期不能清算,那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流动性。任何一种金融产品如果遭遇流动性风险都会出现恐慌性的大幅贬值,场内衍生品如此,场外衍生品就更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的国债不能流通,导致国债在地下黑市低于面值转让,就是由于流动性差而导致的。 当然,这一特征所伴随的风险,不是法律实务能够解决的。但是,场外衍生品交易风险通常表现为单一合约主体间的履约风险,此种风险的控制与一般的契约风险控制措施无本质差异,主要依赖履约担保、违约责任追究等,这就离不开用法律实务的方法去解决事前设计和事后救济的环节,避免因不能结算而出现流动性风险。&n bsp; 10.净额结算特征 由于许多衍生品场外交易是按名义金额计算的,具有很强的杠杆交易特性,另外,由于在从事衍生品场外交易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重复交易和交易集中度高的情形,导致潜在风险也集中在这些金融机构身上。为了有效控制衍生交易风险,避免引发市场系统风险,国际市场实践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合同安排——净额结算机制。 所谓净额,又称轧差,是现代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普遍应用的一种清算方式。所谓净额结算,是相对于全额结算而言的,是指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的交易中,对交易一方而言,有的交易有盈利即正向价值,有的交易有亏损即负向价值,交易双方将全部交易的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进行抵销,得出一个净额价值,以该净额价值作为双方之间需要支付的金额。 场外交易属于双边净额结算。研究这一特征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净额结算制度是降低交易双方信用风险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那些没有净额结算法律规定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场外交易协议正常履行的情况下,净额结算条款通常依据合同法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而具有法律效力,所以,研究它的法律特征和防范法律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2007年版的《NAFMII主协议》和《CFETS主协议》中已引入了终止净额结算相关条款,但相关概念不够明确,后来在2009年版的《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中进一步清晰体现了净额结算制度并加以改进。这些法规虽然解决了法律上的有效性问题,但与《破产法》、《担保法》等存在冲突问题(如债权保护问题、债务抵消问题),目前这方面问题的法律处理依据仍处于缺失状态。 11.交叉违约特征 交叉违约是指如果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合同或类似交易项下出现违约,那么此种违约也将被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本合同的债权人可以对该债务人采取相应的合同救济措施。这一特征源于1992年的ISDA主协议第5条第a款第vi项的规定。从法律上说,交叉违约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英美法上的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上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在场外交易合约中的应用,一般情况下,交叉违约属于交易主协议项下的选择性条款,交易主体既可以选择适用,也可以选择不适用,实践中往往通过补充协议的形式加以约定。由于这一特征在场外交易合约中的违约条款和终止条款中非常有实践作用,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应用此条款也伴随着非常大的风险,一方面,对于有关条款的明确界定是十分重要的,如起算金额、债务范围、违约信息获取的界定,尤其体现在作为金融机构的交易对手的弱势一方;另一方面,是否选择适用该条款,更是首先要衡量的,因为它可能加速了债务到期、加大了违约惩罚,甚至加大了未结算之前的财务风险,且后期后果十分严重,所以也要考虑慎用问题。 结束语 从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来看,发展场外交易是大势所趋。那么,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如何发展则是重要的实践问题。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市场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果,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实践证明,金融市场对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场内衍生品市场却不能完全和及时地满足所有需求。场外交易相对于场内交易具有监管法律环境宽松、交易成本较低、个性化较强等特点,符合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交易主体。比如,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便于金融机构的大规模、大额度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便于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衍生产品的设计。所以,场外交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以偏概全、偏激待之,应遵循市场规律鼓励其尽快发展,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场外交易场内化、交易协议标准化、交易对手集中化等先进发展模式。 在场外交易各类风险中,笔者尤其关注法律风险。因为整个交易过程均以法律行为贯穿始终,且最终离不开交易完结的法律结果,因此,运用合约条款加以防范和杜绝法律风险就成为必然

金融衍生品论文篇3

金融衍生产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在传统的金融产品如货币、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金融工具,是以转移风险或收益为目的、以某一(某些)金融工具或金融变量为标的、价值随有关金融工具价格或金融变量变动而变动的跨期合约。本文就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有关进行探讨。

一、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交易特点

(一)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世界宏观因素的变化促成了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革新,其中金融创新是亮点,且不断产生突破。从金融衍生产品形成的脉络透析,其形成首先在于各国政府对市场利率的管制政策的放松,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其次,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成为市场主流,给国际间信贷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兴起成为金融风险的避风港。同时,金融竞争的加剧,银行业的积极推动,客观上“催生”了金融衍生产品。其中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将表内资产表外化,减少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盈利点向表外方向转移。另外,金融的不断创新也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73年发表的《货币需要期货》一文为货币期货奠定了理论基础;布莱克和斯克尔斯同年发表的《关于股票欧式看涨期权定价》一文为期权定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模型被后人不断并延伸,使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断得以推广。

(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特点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国际金融界所发生的“巴林事件”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保证金带来数以倍计的巨额收益;对于资本需求者而言,金融衍生产品的存在与创新为其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使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具有防范、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利器,倍受瞩目。

二、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

金融衍生产品的飞速发展,提出了许多传统会计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理论对中国传统会计理论有着巨大的冲击,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一)会计要素定义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的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则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其立足点均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或预期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变化。IASC关于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中指出,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任何形成一个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产品并同时形成一个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负债或权益性工具的契约,是以签约为标志,考虑了合同或权益性工具的契约”。它是以签约为标志,考虑了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这种合约尽管也被投资者所控制,但其立足点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其内涵着重强调的是:未来期间契约的履行情况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二)会计要素满足条件及确认标准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要求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企业;(2)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确认标准包括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承认。而IASC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确认,采取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两步确认法。初始确认条件包括:(1)和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2)企业所获取金融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所承担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终止确认条件包括:(1)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给了其他企业,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2)合同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得到履行、清偿、撤销或者期满无效。即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的标准是相互对应的,按相关性原则,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风险报酬的转移和可计量性。

(三)会计损益确认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遵循“实现”原则,即“过去发生”的交易、现“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及相关费用均在当期予以确认。IASC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则指出,金融衍生产品后续计量中因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并未“实现”,在损益确认时,突破“实现”原则,采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反映浮动损益。

(四)会计要素确认时间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在确认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时,强调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并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也即在交易发生时进行一次性确认。IASC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则不是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而是以合约的履行时间为确认标准,除了合同缔结时需要确认以外,还将存在着所谓“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问题。

(五)会计计量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成本,反映了资产或负债交易时的历史记录,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一律以历史成本为入账价值,强调并坚持单纯的历史成本原则。IASC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理论则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即在财务报表上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和计量,并合理处理由此带来的未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变动(盯市)即“公允价值”原则,更能体现出信息相关性的特征,反映它的风险及其对企业的可能程度。

(六)会计特征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所述的会计特征是:(1)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统一的会计计量单位;(2)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为记录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依据;(3)以交易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历史成本一旦形成就将维持其属性,直到相应的资产已耗用或销售,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从计量属性来看,历史成本原则强调并坚持单纯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IASC的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特征是:(1)其价值随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相对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要求较少的净投资;(3)在未来日期结算。金融衍生产品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是保值或投机,其计量属性呈现多样化。

(七)报表与信息披露

我国传统会计中,衍生产品不被确认为传统的会计报表要素,只能作为表外事项在附注中说明。表外项目对外部关系人构成隐藏的潜在风险。IASC就金融工具的披露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既重视表内列报,又重视表外披露。由于IASC准则中解决了金融衍生产品的确认,其产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都要在表内进行列报,表外披露包括定性化信息和定量化信息两个方面,并以定性化信息为主。相关项目由表外转至表内反映,使必要的公允价值、风险等信息得以披露。财务报告体系能够满足充分披露金融衍生产品信息的需要,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作出正确估计和判断。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在理论上和实务中不仅与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存在差距,而且也与现实所要求的水平相距甚远:

(一)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理论尚未建立

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企业业务创新的步伐逐步加快,其表外业务所占比例和风险日益加大,金融企业必将要求按照国际惯例来处理相关的金融业务,即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而我国目前对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大多只停留在介绍西方经营管理和研究成果的阶段,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理论尚未建立。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实务缺乏相应的规范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的规范很少,也过于简略,而实务中各期货交易所和投资企业对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又各不相同。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相继开展了代客外汇买卖的业务,国内的大企业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也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衍生交易。在会计处理上,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成本计量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如对已实现部分在期末按人民银行公布的统一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未实现部分的权利义务一般不在表内确认。由于各金融机构自有一套会计科目和具体的核算办法,使会计处理不统一,报表的可比性差,且风险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三)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金融工具,它的更需要会计工作的监督。而目前我国对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衍生交易实行非现场的事后监管,而且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审核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统计表,且审核的频率也较低,基本上只有月报、季报和年报等。

四、对策与建议

(一)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

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情况下,为了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其所持有的金融工具将会带来多少收益或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应将合同订立、持有、履行的全过程全面反映出来。(1)应按相关性原则,以 “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在缔结合同、风险和报酬实质转移时,应当进行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初次确认。(2)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在未来交易发生之前,尽管其风险、报酬既定,并且也无“实质性”变化,但仍应对其在持有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再进行后续确认。企业可根据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状况和其具体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情况,结合重要性原则予以再确认,如对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则在报表中单独列项反映,并根据其价值波动情况,按旬或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再确认。(3)应遵循谨慎原则,在损益尚未实现以前,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可比照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设立“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准备”科目。当合同约定的未来交易发生时,即企业丧失相应的权利及义务,这时应当确认金融资产与负债,即所谓的终止确认,并将账面与实际金额之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会计计量原则的相应变动

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是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核心和难点。金融衍生产品是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的,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美国FASB也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笔者认为,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市场为基础来确定我国的计量模式。实务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对于金融衍生产品所占比例较大或对经营业绩较大的银行和其他机构可以采取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属性。(2)对于一般企业,其金融衍生产品主要采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方法,当相关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可行的公允价值项目在报表中的比例增大到一定比例时,再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三)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报表的改革

一方面,必须规范信息披露的原则、标准、方式、内容和可比性,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接受相关利益者和的监督,从而保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必须加快现行财务报表的改革,在财务报表上披露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应当包括:(1)持有或发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目的、面值或合约内容;(2)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关风险 (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3)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以及如何确认和计量金融衍生产品及相关的损益等。表外披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1)明细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的合同条款或条件。(2)核算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包括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停止确认的时间标准;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来源;确认和计量金融衍生产品所引起的盈利和亏损的基础和原因等。(3)与金融衍生产品活动的相关风险和风险管理的信息等内容。这样,既可达到充分披露信息的目的又不一定全部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风险、信用暴露风险、流动风险、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等信息的需要。

总之,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一方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外成熟的认识和做法,尽快在国内建立相应的规范,构筑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快研究并制定金融衍生会计准则,应进一步探讨国外准则制定的依据和条件,借鉴国际上相关准则和研究的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并力求和国际惯例接轨,建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理论体系和实务规范。

1.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中国财政出版社2000年版

金融衍生品论文篇4

摘 要 本文选取2007-2009年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对有色金属企业业绩的影响,并分析企业采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研究发现:有色金属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其净资产收益率,改善企业业绩;有色金属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原因在于企业预期到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销售毛利率下降,于是通过期货投资来增加投资收益,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最终起到为企业规避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 有色金属 业绩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有色金属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不断攀升、勘查投资连创新高。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3.74%上升到2007年的7.23%①。但有色金属企业资源依赖性以及受经济周期影响大的特点导致企业本身存在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给有色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净利润为-121.6亿元②。如何规避风险是摆在有色金属企业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股指期货的上市,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加完善。衍生工具在现代企业风险控制和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010年我国期货市场全年成交31.33亿手,成交金额309万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8.7倍和22倍③。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多大的影响?企业应该如何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这些都是发人深省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往文献关注的重点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对企业价值、业绩如何产生影响以及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是什么。Söhnke M. Bartram,Gregory W. Brown和 Frank R. Fehle(2009)考察全球50个国家7319家非金融公司(约占全球非金融公司总市值的80%)的情况,分析表明衍生工具的使用与杠杆、债务期限、股利政策、对冲操作等财务特征显著相关。Jin,Jorion(2006)和Clark(2007)得出的结论认为套期保值不是公司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Hagelin et al.(2007)的调查认为公司价值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即经理股票期权计划,该计划鼓励套期保值。

国内近几年的文献中,贾炜莹、陈宝峰(2009)以我国2007年非金融行业的1151家(剔除了ST公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效应。结果表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于公司价值及业绩影响性质小。刘宇,叶德磊(2007)以美国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衍生品运用对于保险公司业绩存在明显的正面效应。沈群(2007)同时,采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不能提升公司短期业绩,甚至对ROE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确实提高了以托宾Q衡量的公司价值。刘淑莲(2009)以完全避险观、基差逐利观和投资组合观为基础,分析了衍生产品使用的三种目的:结合套期保值的实践证据,探讨了衍生产品使用中套期保值和投机的关系;提出了衍生产品使用的目的不仅是进行风险对冲,而且是通过风险承担获得收益。

本文以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业绩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企业决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依据是什么。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价值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该紧紧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以增加社会和民众对企业的收益和增长的预期,最终为投资者创造更多财富。就衍生产品使用对相关利益人的影响来说,股东显然能够从公司价值最大化中获得利益。

公司风险管理的战略假说认为行业平均套期保值水平越高,未套期保值的公司外汇风险越高,并目如果公司不像同行业大多数公司一样进行套期保值的话,其公司价值将存在折价。

套期保值的原理在于: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待检验假设:

假设一:企业预期销售状况不佳就会采用衍生金融工具。

结合利润表的结构,我们设想如果企业因为有色金属市场上产品价格下降导致销售收入下降,那么销售毛利率下降。企业为了保证净资产收益率不受到影响,就需要通过提高投资收益来保证收益水平。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待检验假设:

假设二: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能够保证或改变企业的盈利状况。

四、样本与变量界定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按以下条件选择研究样本:(1)行业:中国上市公司当中,使用衍生产品最多的是有色金属加工或生产企业。该行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和受经济周期影响大的特点,因此为了达到预期利润,需要控制价格波动的不确定因素,采取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因此,本文选取深沪两市有色金属加工或生产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截止2009年底,该行业共有48家企业,剔除3家样本不全公司的5个样本,其余45家公司135个样本全部纳人样本,其中共有19家使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2)利用汇率和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很少,不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将研究集中于金融衍生产品中的商品期货;(3)相关财务数据齐全。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掌握样本行业中上市公司衍生产品使用的信息:巨潮咨询网上市公司2007―2009年年报和CSMAR数据库。

(二)公司业绩的检验模型

本文采用如下模型来检验生产品是否能够提升公司业绩:

其中, 代表公司业绩的指标; 为是否使用衍生产品哑变量; 为影响公司业绩的一组控制变量。

我们使用是 否显著来研究使用衍生产品是否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如果我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产品可以提升公司业绩,那么 >0。因此,通过检验系数的显著性就可以验证使用衍生产品是否能提升公司业绩。

1.被解释变量的界定

本文选择度量公司业绩的指标为ROE,ROE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净资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设置了另一个业绩指标rrp与ROE作对比,rrp的计算公式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2.解释变量的界定

解释变量为是否使用期货的虚拟变量。如果年报披露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布了当期曾经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并披露具体的公允价值或者名义价值,则无论期末持仓盈利或者亏损,也无论使用规模大小,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虚拟变量(Di)取值皆为1,反之则为0。

3.控制变量的界定

参考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我们在模型中加人了若干影响公司价值和业绩的因素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有:

(1)规模因素的度量

国内许多实证研究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孔翔、陈炜,2005)。本文使用了公司销售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度量公司规模的变量。

(2)财务杠杆的度量

Daqing Qi等(2000)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与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许小年和王燕 (1999)也发现了类似关系。因此,本文也将公司的负债比例视为控制变量。

(3)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的衡量

当公司成长机会越多时,为降低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而须向外融资的风险,会使用较多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以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本文选用主营业务收人增长率指标衡量企业的成长性。

(4)控股股东控制程度的度量

国内许多研究都发现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例如孔翔、陈炜(2005)证实了中国上司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正向关系。因此本文采用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控股股东控制程度的度量。

表3反映了以是否使用期货为基础对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进行分组检验的结果。其中用1表示使用期货的样本,0表示不使用期货的样本,分别检验了这两组中的ROE和rrp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方法采用t检验。

表3表明,对ROE而言,使用期货的样本的均值大于不使用期货样本的均值,但t检验结果不显著;而对rrp而言,使用期货样本的均值小于不使用期货样本的均值,并且t检验结果显著。

从表4可见,rrp的系数为负,说明销售毛利率对企业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有反面的影响,销售毛利率越小,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可能性越大。

由此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有色金属企业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影响企业的ROE?为此,本文进行了相应的回归分析。

表5反映了以ROE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的结果。从表5可以发现模型中,是否使用衍生产品哑变量估计系数为正,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在1%的水平上,财务杠杆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的财务杠杆对企业的业绩有负面影响。在10%的水平上,主营收入增长率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的主营收入增长对企业的业绩有正面影响。但销售收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净产收益率没有显著影响。

本文模型的结果表明,目前阶段中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明显影响。进一步分析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从表3可以看出,使用期货的公司与不使用期货的公司毛利率有显著差别,但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差别。

六、结语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两点:有色金属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其净资产收益率,改善企业业绩;有色金属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原因在于企业预期到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销售毛利率下降,于是通过期货投资来增加投资收益,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最终起到为企业规避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对于有色金属企业来说,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套期保值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能为企业规避风险。但是规避风险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合适的投资时机,只有操作时机判断准确才能获取投资收益来保证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业务人员应谨慎操作,特别重视对产品市场走势的研究与分析,熟悉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以及盈利结构,减少因判断失误造成的套保业务亏损,实现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②资料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③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

参考文献:

[1]陈炜,王韬.衍生产品使用对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证券市场导报.2006(3).

[2]阳,赵阳.衍生产品、风险对冲与公司价值――一个理论综述.管理世界.2001(11).

[3]贾炜莹,陈宝峰.风险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财会通讯.2009(9).

[4]刘宇,叶德磊.美国财险公司衍生工具应用的价值和业绩效应.证券市场导报.2008(3).

[5]刘淑莲.衍生产品使用的目的:套期保值或套期获利?会计研究.2009(11).

[6]沈群.金融衍生品对企业财务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中外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4.

[7]Hagelin,N.,Holmén,M.,Knopf,J.D. and Pramborg,B. Managerial stock options and the hedging premium.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7.

[8]Jin,Y. and P. Jorion.Firm Value and Hedging: Evidence from US Oil and Gas Producers.Journal of Finance.2006.

[9]Lel,Ugur. Currency hedg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Discussion Paper.2006.

[10]MacKay,P. and S. Moeller.The Value of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Finance.2007.

[11]Modigliani.and M.H.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n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

金融衍生品论文篇5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一、引言: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所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直接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的过度使用,通过过度杠杆化和对衍生产品的制造和炒作,诸多世界级的投资银行都在其制造的金融危机中倒闭。众多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机构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那么,衍生金融产品的不当使用为什么会引发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人带来很多反思。在会计理论中,考虑到金融衍生产品往往是“游离”状态,难以纳入正规的财务报告体系,这给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所以说,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适当的会计计量,是会计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此次由金融衍生产品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试图再次对该问题加以分析。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

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而言,它是由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作为一种金融交易产品,其定义通常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产品。”(国际互换衍生协会)。一般而言,金融衍生产品有两个方面的特性:首先是波动性。衍生性金融产品的价值往往会受到标的价值的直接影响,随之发生变化;其次是杠杆性。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而言,通常不需要合同上规定的所有金额而只需要通过少量保证金,就能够开展交易。因此,衍生金融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复杂程度的提升,产品使用者的目的与避险保值功能距离越来越远,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于投机获利的追求。从而导致了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不断提高。就衍生金融产品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而言,两者的关联性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衍生产品对于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加。考虑到衍生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杠杆性,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监管的放松,致使金融市场泡沫化的加剧。最终,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引发,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得到暴露,从而构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计量的现状

过去,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处理,往往限于表外的披露,尚未将其加入到表内核算中。在2006年2月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中,通过第22到24号,以及37号,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处理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其加入了表内核算。

现行规定指出,金融衍生产品可通过三类核算实施,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金融衍生产品:(1)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2)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3)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应当交付工具结算,从而构成一种新的衍生工具。对于前面两类产品,是将公允价值作为获取成本的,对于第三类而言,由于属于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产品,应当结合准则规定,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不过,存在如下特殊的情况需要排除:首先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其摊余成本计量;(4)在活跃市场中,缺乏报价的公允价值不能作为可靠计量的工具投资,和该权益工具挂钩,同时结合该权益工具结算,此类衍生资产的计量必须根据成本计量来实施。在后续计量中,对于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结合所有者权益给予确认,对于境外经营形成的部分,按照当期损益处理;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会计准则23号有关规定的情况下,使得确认得以终止。

四、提高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第一,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积极完善资金融市场,构建符合公允价值产生要求的活跃市场。在活跃的市场环境下,金融产品的价值方能体现其真实价值,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公开市场价格。对此,政府应当积极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市场价格体系,促进活跃市场的形成;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金融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管,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的秩序,为企业创造公允价值的平台。

第二,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运用。通过该机制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金融衍生产品计量的可操作程度。考虑到我国开展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衍生产品的时间尚不够长,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涵盖了许多领域的知识,其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创新,这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相关的指引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计量的实务还不够完整。因此,在企业中,对于会计准则的实施,以及指南细化的计量应用,应当尽量考虑到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的细节。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有效实施,从而减少主观操纵行为,并且提升实务操作的效果。最后,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能力。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演化和创新,公允价值的运用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固然重要,而融衍生产品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很关键,因为它能够完善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会计处理。此外,应当完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水平,加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

参考文献:

[1]刘熙宝,朱连生,.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之探析[j]. 中国农业会计,2008,(10).

[2]董春丽,. 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运用[j]. 南方金融,2008,(4).

[3]马广奇,钟有儿,. 金融危机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思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金融衍生品论文篇6

Abstract: Dalian as the open frontier of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zone, takes advantage of its ports, to develop shipping industry, and has gained a foothold in the global competition under increasing economic growth. Shipping financing derivatives using its risk aversion and price discovery func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dust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of Dalian shipping derivatives,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and help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Dalian's shipping derivatives business.

关键词:大连;航运金融衍生品;现状;发展对策

Key words: DaLian;shipping financial derivatives;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2;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086-02

0 引言

1985年,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就推出了最早的航运金融衍生品BFI,在1991年克拉克森推出了迄今交易最活跃,最受认可的FFA航运金融衍生品,国际上对航运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已有较大成果。大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其航运业的发展深切关系着大连经济的发展,航运金融衍生品作为航运业和金融业的结合点,对大连航运业大的发展壮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对于大连航运业发展至关重要,但其在航运市场的运用在大连乃至中国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大连航运衍生品的发展研究刻不容缓。

1 大连航运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随着国际航运不断发展,大连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在航运金融业中有了一定发展,航运金融建设也初见雏形,航运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形式日益多样。2015年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大连已经成功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体系。截至2015年末,国开行船舶融资中心、大连港航产业基金、船舶产业基金及大连船价评估公司等机构已经在大连成立。此外,大连已初步建立了航运人才智本体系,汇集了大量航运金融人才及航运金融衍生品的研究所,航运金融信息研究院。加之大连船价评价公司等中介机构设立,和日本欧力士集团,德意志银行,民生银行和吉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进驻,大连航运金融资源大量集聚,未来的发展道路将更为光亮。

2 大连航运金融衍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环境不够完善 首先,大连的航运金融发展与国际航运金融业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金融环境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大连金融业起步较晚,航运企业还未对此形成充分认识,政府的重视程度也还远远不够,市场竞争力还很弱。其次,大连的航运金融建设离实现航运金融中介服务的功能还有相当距离。航运交易平台不够完善,服务机构缺失,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最后,大连有关航运金融此类复合型人才缺乏,理论知识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经验的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航运金融人才急需补充。

2.2 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首先,航运金融衍生品需要与本地优秀的航运企业相关才会具有权威性。而大连的航运企业并没能利用大连地域优势创新航运衍生品的新品种。其次,大连现今对航运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没有专门进行航运金融衍生品研发的机构,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在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品种创新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最后,大连只是一味的利用国外相关航运金融的衍生品,并没有真正学习国外航运金融衍生品的优势之处,了解国外衍生产品的创新过程。

2.3 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首先,大连航运衍生品的发展历程较短,信息获取量不足,风险评估体系还不完善,面临风险的可能性加剧。其次,风险管理手段不健全,没有完整的风险制度及控制体系,缺乏严格的风险识别、预警和风险出现后的解决措施,对风险控制一直停留在定性分析上,缺少定量分析。最后,对相关的内部交易人员缺乏约束机制,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还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及实控能力,工作经验不足。这都给加剧了航运企业的风险。

3 大连航运金融衍生品发展对策

3.1 完善金融环境

3.1.1 提供优惠支持政策 首先,政府要对航运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给予税收优惠,成立航运衍生品的支持基金,作为其主要的投资人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扩大航运衍生品的运行规模,对于相关的服务机构适当取消营业税。其次,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及基金会,增强对航运衍生品知识的专业化培训,及相关航运金融人才的培育。最后,政府要在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中担任担保角色,制定担保机制,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大连航运金融企业提供优越的利率政策支持,增加航运金融企业的资金流通量。

3.1.2 引入中介服务机构 首先,要建立航运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服务机构,完善场内交易,实行信息透明,降低信用风险。建设大连航运衍生品的交易、结算和信息平台,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其次,引入航运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评估机构,在航运衍生品运价等方面进行评估,降低风险。利用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与大量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开展合作,促进大连航运金融衍生品的成长。最后,引入航运金融衍生品的期货经纪公司,发挥其作为交易者与期货交易所之间的沟通作用,利用其管理账户,控制交易风险,为客户提供有效航运衍生品的市场信息,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服务。

3.1.3 培育金融专门人才 首先,大连应利用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港航资源,开办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在各大高校开设航运金融及衍生品的相关课程,培育专业型人才。其次,大连要加大国外先进航运金融人才的引进机制,由于国外在航运金融行业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金融人才的培养更加全面,航运金融人才更加丰富,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最后,大连在培养人才引入人才的同时更要做到留住人才,要建立人才能力测评标准,对于优秀航运金融人才要给予奖励,提高航运金融工作人员的工资及津贴补助,为金融人才提供住房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为大连航运金融业增强人才力量。

3.2 创新金融产品

3.2.1 体现地域发展特色 大连需要建立本土航运金融衍生品,掌握其定价权,吸引更多海外交易者。通过发展大连散货运价指数及时反映航运运费的变化趋向,减少经济风险。例如,2011年世界海运贸易装载总量约为88.8亿吨,其中干散货45.8亿吨,原油及其产品28.2亿吨,集装箱14.8亿吨。可见此三大品种在世界航运中地位突出,对于此三类航运金融运价衍生品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以大连为样本航线的CCFI指数显示我国口集装箱运价自2008年至2015在750点到1200点上下波动,波动剧烈,风险极大。大连航运主要以石油,干散货,铁矿石、煤炭等大宗产品为主。大连自主开发具有本土性特色的金融衍生品才会取得国际航运定价权。

3.2.2 成立专门研发机构 首先,大连港航企业要建立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加强对航运金融衍生品的理论研究,组织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高水平工作人员,成立产品研发小组,联合与金融相关的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确保研究的专业性,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对航运金融衍生品的研发一定要建立在深度的细致化调研和不断论证之上。其次,大连港航企业要针对不同的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研究方向,建立检测中心和实验基地等,对航运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测试,建立综合试验区,再取得相关经验或成功后再进行推广,培育更适应于本土化的航运衍生品。

3.2.3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纽约在金融市场上主要通过新股发行来筹集船舶资金,纽约证券交易所作为航运企业新股发行的首选,交易方式主要涉及期货与期权,主要从事原油,成品油远期运费合约(FFA),FFA以波罗的海系列指数为基础,在现期锁定远期运输价格,使交易者达到套期保值。为航运企业,大宗产品交易机构和金融企业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的有力的金融工具。德国汉堡的KG模式是将投资者的基金用来购买船只进行租赁,然后将租金以红利股息的方式还给投资者以此经营航运企业,这样可以减少资金的使用风险,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收益也很高。

3.3 提高风控能力

3.3.1 建立完善评估系统 首先,大连航运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通过利用有效及时的航运衍生品的市场信息,积累大量数据,丰富评估依据,更好的完善评估系统。其次,大连航运企业要建立风险定价系统,结合自身航运金融衍生品特点及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航运衍生品的市场价格及风险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全方面评估航运衍生品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提高风险评估能力。最后,大连航运企业要建立风险衡量系统,测算航运衍生品交易的风险及损益,评估企业自身所能承担的风险程度及类型,以确定未来风险份额,及交易量的控制,提高评估层次。

3.3.2 完善风险管理手段 首先,大连航运企业要明确各层对航运衍生品风险的管理责任及各层的风险控制程度,形成风险管理的定期报告,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报告及监督程序,提高风险的内部管理能力。其次,要加强企业内部的预警控制,规范内部交易人员,只有企业内部对衍生品的风险进行了有效防范,外部的监管系统才会起到作用。最后,大连航运企业要建立航运衍生品在交易期内的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会计准则,资本管理方法及处理程序。同时要设立风险发生后的应急制度,对于已发生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要减少到最小。

3.3.3 严控市场投机行为 首先,要调整航运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扩大理性投资者的范围,削弱非理性投资者对航运金融市场的价格影响,更多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其次,大连航运企业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禁止知情者参与航运金融衍生品的相关交易,禁止相关知情人员泄露有关信息。最后,要增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从源头上杜绝投机行为的发生。投资者要结合航运金融产品的价格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加紧建立利益与风险的约束机制,要求投资者要正确使用资金,结合自身需要购买合理的产品,明确购买的数量和方向。

4 结论

大连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大连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连航运衍生品的创新发展必然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大连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风控水平,借鉴先进经验,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航运衍生产品,为大连提升航运企业的安全快速发展以及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阎海宽.中国航运金融衍生品研究――作用、现状分析、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4(19):120-122.

[2]袁象,刘津铭,何晶.我国航运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7):70-71.

[3]袁象.中国航运运价衍生品发展问题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2(6):14-15.

[4]王俊.中国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之路[J].水运管理.2011(10):31-33.

金融衍生品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 风险 

    金融衍生品是风险管理制度演进的先进产物,与发达市场和很多新兴市场相比,我们缺乏必要的金融工具和完善的市场结构,应继续努力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以往的监管方式在衍生业务蓬勃发展的现实面前己面临严峻的挑战,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业务发展速度惊人,不仅交易品种千差万别,操作程序也相当复杂,统一的外部监管措施难以包容现有的全部产品,更不用说将可能衍生出来的新产品了;原因之一是金融机构在新市场条件下会利用现行法规体系中的漏洞,想方设法逃避监管,以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出现所谓“监管套利”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逐渐认识到使市场参与者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自律性约束的重要性。日前,西方国家在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市场参与者的监督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控。市场参与者,尤其是金融机构,直接从事衍生业务的经营、交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时时关注银行的行动,能对市场和交易头寸的变化作出敏捷的反映,其效果要比监管当局独立行动及时、有效。只要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就有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也就必然会促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安全稳健的运行。

    一、建立内部风险管理的科学机制

    对于新兴市场,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是金融创新的正确政策方向。建立内部风险管理的科学机制。危机爆发后监管机构大力倡导通过交易所或清算所充当场外衍生品的中央对手方来解决这一问题。可见,交易所或清算所在建立透明的市场环境以及降低信用风险方面的重大优势。由于信用风险高等原因,重点发展交易所市场更容易取得成功。

    因此,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时,应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在监管严格、信息透明、风险控制完备的环境下稳步推进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二、优先发展简单产品,降低监管难度

    在我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还欠缺衍生品交易经验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发展基本的、简单的场内标准化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股指期货、利率期货、汇率期货和相应的期权。

    我国场内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应先从简单的、基础的产品开始发展,如股指期货、期权等产品,以便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通过优先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积累经验,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建立交易所或清算所充当场外衍生品的中央对手方已经成为目前解决场外衍生品市场信用风险的重要政策建议,而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是场内交易的重要基本制度。因此交易所市场的成功运作可以为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提供丰富的风险控制经验。

    三、建议将场外衍生品纳入到未来期货法的监管范畴

    目标在于强制提高场外衍生品市场透明度、把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由仅存在行业自律提升到政府监管的高度。

    四、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研究,建立透明的市场环境

    财务报告信息是提高场外市场透明度的重要措施,理想的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可以使监管者和投资者充分了解金融衍生品价值、风险水平等信息。

    五、稳步推动由政府主导型创新向市场主导型创新的转变

    推动政府主导型创新向市场主导型创新转变,实质是建立金融创新的长效机制,促进金融创新的可持续性。当务之急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微观主体的内部经营机制,培育金融创新的微观主体,解决微观主体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管理部门的作用主要是营造金融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环境,通过市场的手段对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在法律环境方面,需要借鉴发达市场的经验,对新产品、新服务采取灵活鼓励的方针,避免管得过死

。在创新活动初期,可以由部门规章进行初步规范,待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再上升为法律法规。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促进征信体系和征信法规建设,惩戒失信行为,激励守信行为。

    六、发展多层次金融衍生品市场

    当前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特别是场外交易市场的规模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有些国家,场外交易的规模甚至占整个衍生品市场份额的80%以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市场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加大,市场需要对冲风险的工具。在推出了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和人民币与外币互换等产品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依托银行间市场,以现有的交易平台和托管结算平台为基础,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人民币和外汇衍生品市场,应当谋求场内与场外市场并存、标准产品和非标准产品功能互补的多层次、有竞有合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格局。

    结语

    综上说述金融衍生工具及衍生交易市场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程度,使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更加困难。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和正负效应,加强衍生工具风险的监管与防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和认识金融衍生工具,对中央银行强化金融监管和业务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桂姿;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内部会计监控研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程赣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的研究[a];2006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7年

金融衍生品论文篇8

风险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保险或其它工具管理公司面临的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等各方面的风险。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呈持续增长趋势,94%的世界500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商业和金融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和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国内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受到的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国内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样、风险的程度也越来越强。国内企业急需通过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能力来合理规避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应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与其经营业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自从衍生金融工具被用于企业风险管理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也有很多的进展。

(一)国外文献 国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于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流派有:支持派和反对派。

(1)支持派。支持派认为衍生金融产品可以通过降低由于财务困境带来的破产成本和其他成本,减少预期税收支出和由于投资不足带来的损失、降低外部融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而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有助于管理层制定良好的财务决策,最终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说(Géczy,1997)认为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成本,从而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Carter,Rogers和Simkin(2003)对通过以对冲规模很大的美国航空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美国的航空公司通常情况下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远期合约来对冲由于燃油成本的波动带来的风险,结果可使航空公司的价值提高百分之十四左右。

避免投资不足假说,是由Bessembinder(1991)、Froot(1993)等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运用衍生产品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稳定的现金流增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赖度,进而提高了企业内外部融资的能力。

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则认为,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的价值。Nance等(1993)等通过实证检验证明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说明财务杠杆比率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由于高杠杆带来的高风险。

(2)反对派。反对派的观点是: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等风险,实际上是很小的次要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资金只占企业总体资产的一小部分,因此其所产生的收益也只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很小的影响,更不足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Géczy,Minton和Schrand(1997)研究结果发现,风险管理与财务困境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风险管理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

综上所述,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都是从各类企业应用衍生金融工具动机如降低财务困境成本、避免投资不足、规避高风险等微观策略角度间接探讨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效果。绝大多数研究都是运用间接的方法从可能影响现代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动机,进而间接推测出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对公司价值或者经营业绩的影响,运用直接的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的研究很少。

(二)国内文献 国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研究大多是针对其会计问题和披露问题的研究,关于衍生产品的使用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衍生品市场出现较晚,运用衍生工具的企业也很少,即使有的企业有所运用,但其披露的信息也很少,因此很难用实证证明两者的关系。

陈很荣、吴冲锋(2001)的研究较早,分析了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和企业套期保值的关系,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沈群、陈炜(2006)结合国际财务学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现状和实证检验结果,分析了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和衍生金融工具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政策建议。

贾炜莹和陈宝峰(2007)以2007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运用衍生金融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和业绩是否能够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运用衍生金融产品对公司业绩的提升有正面效应,但并未被投资者认同。

李芹(2010)以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不一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不显著,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耿琳(2010)以沪深两市采掘业的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实证检验衍生金融产品的适用是否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结果发现衍生金融工具对采掘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国内衍生品市场出现的较晚,主要侧重于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监管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问题研究,而且大多数都是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实证方面的文章很少。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参考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择每股收益(EPS)、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和每股现金流量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每股收益是测量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存在委托关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减少由于公司破产可能性带来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冲突,从而减少债务利息,增加股权价值,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每股收益

总资产净利润率是指公司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利润的水平,,可以综合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可以减少资产在未来市场上的的波动性,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稳定企业经营业绩,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总资产净利润率

每股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经营业务所带来的净现金流量减去优先股股利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根据减少预期税收假说,公司可以通过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降低税前所得的波动性,进而获得降低税收支出的利益等,从而改善公司的现金流量。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3: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每股现金净流量。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制造业中的金属非金属和电子行业2008年-2010年的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原因是这两个行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实证采用的相关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巨潮资讯网。本研究采用EXCEL 和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变量选取与定义:具体如下: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了三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ROA(总资产净利润率)、EPS(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量。

第一,ROA(净利润/总资产)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时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资产净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选用此指标作为衡量依据,有助于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总资产的利用情况以及公司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EPS(净利润/总股数),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值。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

第三,每股现金流量,即(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是评估每股收益“含金量”的重要指标。每股现金流量越高,说明该公司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所赚取的现金流越多;反之,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现金流越少。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平均每股所获得的现金流量。该指标隐含了上市公司在维持期初现金流量的情况下,有能力发给股东的最高现金股利。公司现金流大,很大程度上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回款力度较大,产品竞争性强,公司信用度高,经营发展前景好。

(2)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虚拟变量来表示各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如果年报披露使用衍生工具是公司进行风险管理或套期保值的工具之一,且公布了当期曾经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并披露具体的公允价值或者名义价值,虚拟变量取值皆为1,反之则为O。

(3)控制变量。为了检验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需要排除其它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额外影响的变量。根据前述理论研究假说以及行业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6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当中。

第一,规模因素的选取。本文采用了期末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变量。

第二,财务杠杆的度量。公司的资本结构也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代表财务杠杆作为控制变量。

第三,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的衡量。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来代表公司的成长能力。

第四,股市效应。用账面市值比来控制不同比值对公司获利能力的影响。

第五,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本文采用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代表企业的股权结构引入模型。

第六,资产构成。以资产构成-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

(四)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了多元回归模型,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具体的实证模型为:

Yi=?茁0+?茁1X1+■?茁iXi+?着i

其中,Yi是代表公司业绩的指标;X1为所选的行业中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虚拟变量,如果使用则为1,若不使用则为0;Xi为影响公司业绩的一组控制变量,包括: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账面市值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固定资产比率。

通过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观察模型中的?茁1是否显著大于零,来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是否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如果我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提升公司业绩,则?茁1>0,反之,则?茁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显示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应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得到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一)每股收益模型回归分析 如表1所示,在每股收益模型中,R2=0.337,F值为8.631,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显著性较明显,衍生金融工具虚拟变量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检验,说明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较未使用的企业是的企业的每股盈余提升了15.6%,这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企业的每股盈余,验证了假设1。

(二)总资产净利润率模型回归分析 如表2所示,在总资产净利润率模型中,R2=0.328 , F值为10.296,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是显著的,衍生工具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令企业较不使者的总资产净利润率提高了11.1%,这说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增加了企业的总资产净利润率,验证了假设2。

(三)每股净现金流模型回归 如表3所示,在每股净现金流模型回归结果中,R2=0.378,F值为10.324,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系数也为正,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不能说明衍生金融工具对每股净现金流有提升作用,因此拒绝假设3。

四、结论

本文旨在通过用金属非金属以及电子行业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所选行业的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净利润率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效果较为显著,从这方面讲,可以说制造业中的金属非金属行业和电子行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有较为明显的作用。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研究企业的每股净现金流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但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其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综上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可以影响与企业经营业绩有关的指标而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我国企业应当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意识、积极而恰当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解释变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是用虚拟变量表示的,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爱俭:《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2]胡继之:《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3]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沈群、陈炜:《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现状_动机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特区经济》2006年第11期。

[5]陈炜等:《衍生产品使用对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

《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3期。

[6]顾玉清、丁宏岳、于雪刚(执笔)、刘荣浩:《涉外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06年第10期。

[7]吕佳、王永超:《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融资中的运用》,《金融经济》2007年第4期.

[8]蔡贺玲、温皓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第4期。

[9]苏月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进程的理论分析》,《金融会计》2004年第11期。

[10]Bakshi, Gurdip, and Madan, Dilip Spanning and Derivative-Security Valu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Feb 2000,Vol 55, 205-238

[11]Allayannis, G, and Ofek, Eli. Exchange Rate Exposure, Hedging, and 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 Finance, Apr 2001, Vol.20:273-296.

[12]Carter, D., Roger, D., and Simkins,B. Dose Fuel Hedging Make Economics Sense? [J] The Case of the US Airline Industry.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3

[13]Geczy, C, Minton, Bernadette A. Schrand, Catherine.Why Firms Use Currency Derivatives [J] Journal of Finance, Sep 97, Vol 52 Issue 4:1323-1354.

上一篇:金融发展史论文范文 下一篇:投资理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