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22:27:05

金融学博士论文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1

珍惜分分秒秒,共创明日辉煌 藉宋敏博士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建院十年庆典的机会,本报记者对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博士进行了专访。宋敏博士,1982年于浙江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85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后赴美于Ohio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宋敏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从事银行规范管理,金融衍生及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 宋敏博士针对大家关注的中外经济学研究前沿和实践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目前金融理论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完全了传统金融理论的结论,传统金融假定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对于投资机会进行理性抉择,这种理论虽然可以对金融市场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却无法解释市场的很多异常行为,如羊群效应、市场泡沫等等。行为金融学利用心理学知识研究市场的非理,研究如何将投资者由非理性引导致理性投资的轨道上来。这里使用的心理学同样使用了定量分析,对数学的要求很高。2、金融创新,随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交易技术的进步以及投资者个性化的投资需求,导致了金融产品的分化。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一个永久的理论和实践前沿。特别在WTO后对外资金融企业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中国的金融企业如何在竞争中成长壮大,金融新产品的开发极为重要。青年经济学子应该有志于此,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为我国金融产业的成长做出贡献。随着金融研究的深入进行,数学的应用越来越高深。现实要求金融的研究逐渐要趋近现实,趋于实用化,金融研究随之定量化,定量的成分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的定价对于数学的依赖性更加显著。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躲避管制的需要,对数学的要求更高。 他认为2006年是中国金融产业全面放开的一年,我国的金融企业将直接和国外金融企业发生面对面的碰撞,对于中国的青年学子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适应未来的要求,青年学子应该未雨绸缪,利用在校的分分秒秒,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香港是一个金融业很发达的城市,金融业基本达到了自由化、国际化的标准,从香港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来看,大陆的青年学子应当具备分析、逻辑、批判和创新四方面的能力,这四方面的能力固然有天赋的影响,但是后天自己有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青年学子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数量化的能力,在学校应该利用学校良好的学习资源和氛围,努力学习好微积分、统计等数学的基础学科,尽可能多的掌握数学知识。当然并不是唯数学论,要学会利用数学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要掌握强大的建模能力。2、要深入社会体系中进行实践,要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要把握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政策,最好能够进行一些金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对市场的直觉和敏感性。3、批判能力的培养,批判能力是治学与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的学生继承能力很强,但是批判能力不足。要敢于挑战权威,在批判中思索,在批判中成长。批判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深厚的社会和自然的洞察力,要加强文学、历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修养。他认为华中科技大学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批判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4、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但是也可以间接培养。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积极参与辩论、项目设计、讨论。事实求是的说东方人的创新能力,表现过分拘束,思维缺乏独创性。 中国和美国经济学教育之间的方式差别很大,导致了学生能力的巨大差异。西方对经济学的研究深入,理解深刻,对经济学内部包含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课程设计的更科学、深入。由于经济学是舶来品,国内的教材比较单薄,并且长时间处于非市场状态,对于市场机制、货币政策等等欠缺感性的认识,导致经济学的教学均存在一定的隔膜。例如,由于国内金融衍生产品的欠缺,导致国内相关研究处于落后地位。在学生能力方面表现为国内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定量的能力很强,但是在论文如何选题,特别是针对市场和实际需要选题方面较差,也就是在知识结构方面缺乏敏感性和独创性;美国学生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感性认识比较充足,他们生活在市场条件下,自然对诸如抵押、投资等等有着先天的认识。像他自己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当时出国时国内基本不存在什么金融市场,像证券等名词都是到美国才听说,这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一个遗憾。随国内市场化的深入进行,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作为一名经济学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保持对社会和市场的高度的敏感性。在经济学学习时,既注意理论学习更要关注它的实际应用。像宋敏博士目前就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十分关注,特 别是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PT、ST股票现象做了专门分析,得出他们的存在也是有效率的结论。 做一个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必不可少,它能有效的锻炼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对政治经济的敏感性。特别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尤为重要。香港大学有90多年的历史,校友众多,香港法律界、政界以及企业界的精英很多是港大的校友。香港大学充分利用众多的社会资源,各种学生团体和学校机构举办活动推荐学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学生联合会资金雄厚,其活动资金可达数亿之多,所以各项活动主要由他们举办。同时港大的学生也积极走出校门,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机会较多,无论是和中国大陆的金融机构还是和内地学生的交流都很多。他们非常重视将港大的学生送出去交流,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学校之间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促进校际和国际之间的文化融合。对于校内的实践,港大重视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学生通过实验室可以对金融市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提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宋敏博士兴奋之情溢之言表。他亲自提倡并参与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课程设计的部分工作,特别是经济学理学双学位班的组建和课程设计。他认为经济学院的课程设计合理,特别重视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做到了和国际接轨。但是对于研究生培养,宋敏博士认为国内研究生培养比较欠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方面,亟需提高,像国内的数据库和外文文献资源都无法满足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要。建议今后要注意改善研究环境和教学方式,像读书会这种形式就远比课堂教学效果要好,气氛比较融洽,大家对同一问题感兴趣,可以保证读书会的专业化和研究的深度,同时在交流中思想的碰撞往往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 回顾经济学院的十年风雨历程,宋敏博士充满了自豪,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华中科技大学从无到有,到现在拥有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个博士点、体系合理的科研队伍的经济学教学研究合一的经济学院。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将会更加辉煌。宋敏博士最后寄语我校经济学子:“珍惜分分秒秒,更创明日辉煌!”。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2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王性玉等10名专家、教授榜上有名。

2013年,河南省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着眼于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潜心研究,奋力攻关,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省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卓著、师德高尚、影响广泛的先进人物。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表彰先进,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举办了这次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通过严格初审、网络投票、专家评审,最后10位同志光荣当选。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号召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以这10名同志为榜样,瞄准高目标,迈开新步伐,扎实工作,着力攻坚,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王性玉,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是河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牵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新世纪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和区域金融。他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50多篇,出版有《期权投资与做市商风险管理》《博弈论和衍生品视角下的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等学术著作8部。王性玉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抵押品替代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户信号传递、金融抑制及农贷技术设计”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张纪,1971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是洛阳市金融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至今,张纪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上海金融》《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独著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2012年,他的研究报告得到时任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的高度评价。

傅修海,1976年生,中共党员,2009年获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兼郑州大学教育部公民教育中心研究员。他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等研究,已出版专著1本,编著3部;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方文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等10余项科研课题;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代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魏鸿雁,1966年生,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先后在《文学遗产》《中州学刊》等专业学术刊物上20余篇。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许文忠公集注评”、省社科联课题――“郑卫之风与中原文化源流探究”等,还参与“蒋捷《竹山词》校注”等科研课题4项。出版《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佛玄哲理诗艺术研究》等2部学术专著。其中,国家社科成果对汉代小说的系统研究,弥补了小说史研究上的不足,对完善早期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士祥,1974年生,文学博士,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是河南省教学标兵、省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国家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他曾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博士后教育部特别资助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1项;出版著作7部。在《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36篇,代表著作有《唐代诗赋研究》《考场风云》。获省社科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省教育厅社科特等奖1次、二等奖3次。王士祥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河南电视台《传承》栏目嘉宾、河南电视台《经典少年》栏目专家评委、省干部自主选学国学专题主讲教师。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媒体多次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3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C.DOW、Carlos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报考两层含义:(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威廉·L·斯尔帕(William.L.Silber),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他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在文中他详细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原因,并用直线程序模型加以说明。斯尔帕认为:创新活动是经济推动力的产物,在金融部门中,不定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金融成果都源于经济刺激。金融创新是微观经济的框架,它是约束诱导、技术的进步和立法的结果。

二、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对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中国的金融学者们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张军洲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内涵:区域金融理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他对区域金融概念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间差异要素。二是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与辐射功能差异要素。四是环境差异要素。这些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金融概念的丰富内涵。

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出发,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流动的原因、途径、趋势、效果,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随着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资金流动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他们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他们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结构构成了区域金融研究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核心。他们强调了中央、地方与企业三方的利益冲突,蕴涵了博弈论的思想。他们的研究较为全面。

刘仁武博士在《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中通过区域金融结构和进入发展理论框架,运用实证的方法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均衡、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刘仁武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的理论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研究》(2002)中对区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理论界定,认为区域金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提出区域金融成长的概念;指出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从质和量两方面对区域金融成长的规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的展望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体化的金融中心创造出连续24小时连续运转的金融市场。作为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血液循环作用的金融市场,其蓬勃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金融创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区域金融理论还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Shaw,E.,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Oxford:OxfordUniv.Press,1973

[2]Austin,TheProvince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BeiJing:ChinaRenminUniv.Press,2001 

[3]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8]刘仁武.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9)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4

中新网1月15日电 据加拿大《明报》报道,加拿大满地可银行(BMO)一年一度的“资本市场高级研究奖学金”已于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约克大学数学和统计学博士生,中国留学生乔云(Yun Qiao)凭借其博士论文赢得此项殊荣,获得由该银行颁发的2万元奖学金。

乔云的博士论文《最低撤保给付保证的套期保值与资产配置问题》(Hedging and Asset/Product Allocation Problem for Guaranteed Minimum Withdrawal Benefits),被满地可银行的“资本市场远景研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参选论文。

今年是满地可银行第二年主办该项奖学金计划。该银行执行董事总经理克罗宁(Patick Cronin)表示,支持大学的教育,尤其对高级研究课程资助是满地可银行一向坚持的宗旨。

能够得到银行的嘉奖,获奖者乔云感到十分荣幸。她表示将会借助这笔丰厚的奖学金,继续在她所喜爱的计量金融学进行长远的研究。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5

【郭树钿博士,早年从事油画行业,后转向金融业并独创“亦步亦趋图谱对应系统”投资方法,是著名资深期货投资专业工作者,其培训课程深受投资者欢迎,于2008年6月荣获第十届世界杰出华人奖及美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现任骏溢期货有限公司市场推广经理、财商教练有限公司培训班首席讲师、香港中西区女童军副会长、国际华人魔术协会主席等职。】

郭树钿博士,一位著名的资深期货投资专家。凭努力、经验和智能自创出短炒操作技法系统――亦步亦趋图谱对应系统。

他热心讲学,在投资课程及讲座中,常常与听众分享自己宝贵的投资心得,并以实战方式及个人独特的金融投资操作知识无私地教授给学员。

他的培训课程被列为《香港政府持续培训基金》认可资助课程,从而惠及广大股市投资者,并于2008年获颁第十届世界杰出华人奖以及美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而早前,郭树钿博士从事的却是与金融风马牛不相及的油画行业,教育学员数以百计,并被广东茶山政府颁赠十年贡献金牌奖。两个毫不相干的行业是如何产生交集的呢?原来,在郭树钿博士眼里,投资股市就似打造一件艺术品。

油画缔造的十年

爱好油画的郭博士,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香港校际及学界公开赛冠军,1971年中学毕业后,出于对美术的热爱,他便拜师做油画学徒,学习专业的真迹油画技术,这一学便是十年。1980年,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已在油画行业颇具盛名的郭博士来到内地,在广东茶山镇开设真迹油画绘画厂,并将油画艺术品工业化,亲自培训年青画师,并将每月绘画的数千幅真迹油画,以工艺商品形式出口到世界各地。

“我画好格式样板,然后交给徒弟临摹。刚开始,徒弟每天只能摹画一幅,然后我在他们的基础上加工。三个月后,每天每人便能画10到15幅。我限制每个徒弟只准固定临摹三幅样板,为了保障品质,不作流水式运作,每幅图只由一个人画成,使颜色和手法能协调,我只签个名就可以了。高峰期的时候我有三个绘画厂在内地,徒弟数百人。从事油画行业,不仅满足了我个人的追求,同时也使我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0年,由于移民关系,郭博士决定放弃油画生意,举家移民新西兰。至此,郭博士的油画生涯告一段落。然而,在这从事了长达十年的油画行业里,他不仅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作为最早一批来内地发展,带动油画艺术产业化的建设者,他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对整个油画行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3年,郭博士获广东茶山政府颁赠十年贡献金牌奖,这是对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内地投资的他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期指艺术家的独创心经

移民新西兰后,第二年郭树钿博士便独身返港,并开始投身金融行业。

“结束油画生意,赚取人生第一桶金后,我的第一个打算是用部分资金来研究投资。这行相对自由,可随时穿梭于香港与新西兰与家人团聚,当时一窍不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原来,想要创业,但更要兼顾家庭,所以选择炒股,便是郭博士投身金融的初衷。

视股市为艺术

初涉股市的郭树钿博士,对投资这一行是陌生的,他坦言刚开始连《经济日报》上所说的一些技术名词都不知其意,所幸他是一个敢于挑战自我的人。

“看不懂《经济日报》,我便找一些基础的书籍看,先看些介绍阴阳烛的书籍,愈看愈多,差不多所有中文技术分析的书籍全看过。然后参加一些投资讲座,只要有时间都会参加,希望可以听到一两句有启发性的话。同时,我还跟十多位金融资深名师学艺,博采众长。平时一有时间我就到图书馆去阅读一些投资方面的书籍。就这样花了三年时间,学得都差不多了,我决定开始自己看图研究,找出自己的投资方法。”郭博士说。

炒卖期指在大众眼中是高风险产品,但郭树钿博士却把它当作一门艺术来研究。郭博士认为,图表是由价位的变动而形成的,而这些变动来自参与者的思想,而人的思想容易受外界牵引,心态性格各人各异,多数人容易堕入市场气氛的陷阱,常做出错误的相应决定,因此多数人无法战胜期指市场。所以,投资股市,心态是异常重要的。一次洒脱而又成功的交易,首先要克制个人的心理障碍,若要解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增强个人内心的战斗力,控制心理焦虑,并建立不动摇的信念。

“心战力的培育,其目的就是要练习操控自己的心智状况,不要让心态左右情绪,而导致举止不安定,缺乏理智与冷静。要使心态能为我们工作,并要去除负面心智的影响,不可让潜意识拖垮战斗力量。再者,有些人临场犹豫不决,不够果断落盘,仅因欠缺一套适合自己的完善的买卖策略应变系统。”郭博士分析道。

亦步亦趋图谱系统

经过一番刻苦钻研,郭树钿博士终于独创出一套“亦步亦趋图谱对应系统”的短炒操作技法,这是一套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安全、更稳妥的指导的投资方法。

郭博士统计了数千张即市图,把各项明确的重要特征,及能带来操作效益的市场内在力量,归类为:格、势、浪、力、位、化、谋七大特征要素。通过图的微细共同变动特征,来剖析其背后成因以及大户动机,微分图表基因,并将这些基因化为代码,即图表语文,背熟这些图表语文,印记在脑中,当望着图时,图表的即市基因变化,便与脑中的代码产生共鸣,起到图像感应作用,虽然它们不会讲话,但是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告诉你此刻该沽还是该揸。

“亦步亦趋图谱对应系统”是以实例实图做示范,用数秒时间查图分析法来帮助投资者更有益的投资市场。

期指要短炒,股票宜长揸

期指是期货的一种,可买入或沽出。期指可分为大期和小期两种,大期每一点五十元,小期则每点十元,于每月底倒数第二个交易日收市后结算。现在由于期指电子化及交易平台的成熟,就超短炒即市期指而论,既可以用电子止蚀盘应付风险,也可采用其波动快的特性,抢点获利。而波动,对高手而言就是机会。

郭博士认为,每日炒即市最好的安心投资方法,是利用电子平台作攻守工具,用“亦步亦趋图谱系统”深入了解期指的波动,及寻找最佳下注的良机,由于采用方法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赚钱的效力,而电子平台提供的效用,正好可以随意平盘止蚀,加上方法能随方向落盘,命中率大幅提高,自然会输少赢多。

期指要短炒,期指有杠杆效益,遇跌市又可放空,与炒股票相比较为灵活,而胜败的关键,就在于炒法是否正确。短炒期指最重要的就是要“快”,触觉要快,行动要快,交易平台要快,如果方向错了,离市也要快,方法越简洁越好用。

郭博士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长线可致富,也应懂物极必反的道理。群众买股票的推动力,多半来自市场乐观气氛及羊群导向,若买在炽热期(偏贵),沽在悲观潮(偏低位),常倾于自我毁灭而不自知。我们可据遁环周期的特征,大户收集、推升、派发所须的时间,做出买卖部署。例如一个中期周期大约五至七年,散户经常被“养”在4浪及5浪里,这时若股仔升得疯狂,大家便赚得沾沾自喜,甚而忘记风险,多被套牢在5浪末期及A浪里,最后被屠在C浪里,此时股票一路下跌,坏消息不断出笼,于是大家恐慌抛售……这样的养、套、屠三部曲,便能将你的财富大转移。炒风狂热多么令人陶醉及盼望,但结果多是惋惜,若你早已在5浪里沽清货,此刻必定正站在满手现金、等待要买货的醒目群里。

“投机要速战速决,落盘后2―3分钟内不论赚蚀,一定要平仓。而且炒期指一定要止蚀,以保障在投资市场逆境时的损失。”此经验,是郭博士花二十万元学回来的。原来,1998年的某一天,郭博士完成期指合约后,伴朋友外出吃饭,饭后市况大幅下滑,但他仍然继续等不肯平仓,结果输掉二十万。郭博士还提醒道:“做隔夜期货风险较高,亦难料风险高低起跌,所以并不建议冒险作下注,要明白投资跟做生意无大分别,损失只会是成本的一部分,为免有蚀本情况出现,下注前做好风险评估方为上策。”

动态教学,日赚三千

2002年,郭树钿博士任职骏溢期货有限公司,因业务需要,他把个人独特的金融投资操作知识,无私地教授给同好者,后由于慕名求教者日众,令他开班授徒,开讲期指实战培训课程。自2006年起,此课程还被列为“香港政府持续培训基金”认可资助课程。目前,已有上千名学生受惠。

郭博士的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教学,并经常免费公开作即市实盘交易示范,令群众能亲身感受投资市场中真实的风险,以及成功交易赚钱的窍门。他的课程深受投资者欢迎,因人数过多,只得租大型演讲厅来上课,而每次上课都座无虚席。

郭博士表示:“期指实战培训班是让有志趣涉足投资期指,但又无法稳定赚钱的人,用一个理论性方法去窥探它的盲点和对应策略,用理性知识获利。平时授课公开化,现场分析,现场投资,现场讲解,几分钟后就可见结果。”当然,赢的时候比较多,但也不排除有输的可能。郭博士说,输赢的结果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讲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投资技法,即便是输了,也要分析输的原因,在方向有误时,要掌握应对的策略与方法,以争取转亏为盈的机会。

参加培训学习的投资者,郭博士还会给每人十次投资试验的机会。如果学员都领悟会了,投资技法掌握透了,可以先用郭博士的户头和资金作投资试验,如试验成功,自己也有把握的话,那么就可以自己去投资发展了。反之,还需继续学习。

郭博士的培训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日赚三千。郭博士一直提醒大家:“赚得朝朝鱼翅捞饭,慎防股患来临。买股票,不可贪心,要懂得赚,更要懂得急流勇退,避开股患。”

先学做人,后学投资

郭博士认为,“投资最大忌是胡乱下注,应留意每个回合的下注时机,很多时候一日的成交,只取决于几分钟时间。我们会每日开市前五分钟,去掉脑中一切数据,用平静的心境去窥探大市走势,冷静分析下注,只要遵从极有法则的窍门,锁定风险,往往能化险为夷。胜败关键完全掌握在几分钟之内,所以要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才会有冷静的分析力。”

针对年青人在心态与处事能力上相对薄弱且浮躁,郭博士一直提醒说,“做隔夜期指风险很高,奉劝非专业人士,不宜轻易参与,并希望25岁以下的年青人,先学好处世之道,后学投资之法。”他觉得做人要做自己及别人喜欢的事情,才能营造双赢局面。他还告诫年青人,要先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学会帮助别人。只有先学好处事之道,才懂得金钱的价值,太容易挣到钱,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炒股要懂得适可而止,防止滋生不劳而获、赚钱容易的负面思想,要学会赚钱,更要学会将赚得的钱用以帮助其它人,回馈社会。

豁达助人回馈社会

投资之余,郭树钿博士亦非常热心参与社群公益活动,例如任香港中西区女童军副会长;自幼喜爱魔术的他还是国际华人魔术协会创会主席,经常举办魔术专题表演晚会,为成人及小朋友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仅2007年,他资助的团体活动就包括灵巧艺术协进会举办的“香港是我家演唱会”、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潜能开发高级论坛”等等。

展望未来,郭树钿博士表示所属投资公司的主公司,总部在上海,自己也将随公司北上发展,以诱导方式分享他个人丰富的金融知识。郭树钿博士还透露:“2009年初,公司将以广州作为内地的第一站,开始传授并推广我的投资理论及宝贵经验,希望能给内地更多的从业者及缺乏经验的爱好者们一些帮助与指点,帮助更多人掌握投资技法,使更多的人能在金融事业方面有所突破,取得成就,以期望令中国金融业更上一个台阶。”言语间,郭树钿博士那份社会责任感与无私的奉献精神表露无遗。

纵观郭树钿博士的人生历程,无论是作为一位油画艺术家,还是资深的股市投资专家,他一直都在学习,也一直都在传授,他将自己所学、所懂、所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宝贵经验,毫不吝啬地教授给更多的同好者,与更多的人分享投资的盛果与成功的喜悦。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6

他迅速精准把握了时代背景下的机遇

李志坤是一个拥有高度热情的金融业投资家。敏锐的洞察力,总能使他拥有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市场判断力。“其实最初我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在美国生活了八年,并获得了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及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跨专业的转变,对于我影响很大,也可以说给了我另一种发展的机会。记得2000年是美国互联网及IT业上市的最后疯狂期,当时的中国其实也是。我意识到,美国是一个资本非常丰富,而且很市场化的国家,纯技术性的事业最终还是要跟资本结合一起的,所以我慢慢由高科技技术性行业开始转入金融行业。实际上,公司一定要有两次飞跃,实业飞跃和资本飞跃。现在看看无论什么公司,做的好的一定是跟资本市场结合好的。现在想想,也挺感谢学校里的教授,当我拿到电子工程硕士后,本来只想去商学院再读个MBA学位。但是商学院教授见了我以后,觉得我有进修更高学位的潜质,所以也建议我去试一下直接申请博士学位。于是我听从了教授的指点,尝试去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好在运气和机会都非常好,当时学校商学院在全球只收了六个学生,我很庆幸地拿到了录取通知和全额奖学金。不过我也给了他们一个回报:5年金融博士用4年时间读完了,还拿到一个金融博士论文的奖。回国以后,在清华教了一年书,然后投身业界,先是加入中投证券、而后去了房地产公司,去年进入这家国有基金公司。”

李志坤说,曾经有人帮他分析过他的职业生涯,很有意思,与大家分享一下:2006年证券行业最好的时候,他在证券公司;2008 是地产行业的好时期,他在地产行业;现在基金公司正在慢慢取代部分信托业务及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又是一个大好时期,他已然投身在了基金行业……”

对于金融投资,他的感受如此具体

投身于金融行业多年,似乎在李志坤身上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没有成功者的霸气外露,依旧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对于金融投资,他的感受如此具体:“做投资是一个很精细的工作,既要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又要依靠这些经验来将项目的风险和回报量化,这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不是件容易的事。做投资每天都会遇到新东西、新想法和新概念,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好的投资家要能从这些完全不一样的新事物中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我们把这个能力称为归纳能力。好的投资家要将商业模式的归纳能力和判断力相结合。目前有几个方向还是比较有前景的,例如:释放一定风险以后的房地产和城市化后的农业。”人生总有坎坷时,每当他从一个工作换到另外一个工作时,中间都会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他会把它当做“上天赐予的一个悠长假期”,据说这句话出自他太太曾看过的一部日剧里的台词,慢慢品味,确实还是蛮有道理。

有收藏爱好、工作家庭兼顾的好男人

“我现在特别怀念回国后的第一个工作。当时在清华教书,有固定的寒假和暑假,平时教书、读书、做学问。进入业界以来,工作非常忙碌,每年的假期从以往寒暑假几个月到仅十几天,不过还算充实。工作和家庭永远要一个平衡点,少许的闲暇时间里,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多的陪陪家人。花时间陪家人、旅行、听音乐会,要么就安安静静在家看书、把玩自己的收藏品”。很难相信一个金融界资深的投资家能够把工作和家庭兼顾得如此恰到好处。李志坤,很少喝酒,但会品尝一些智利的或美国加州的新红酒;很少抽烟,但会偶尔抽只古巴的雪茄;很少交际,但是不拒绝业内好友一起论道;酷爱收藏,古钱币、铜镜、艺术书画、新旧年代玉器和翡翠。采访间,李志坤还颇有成就感的翻阅起他拿手机随意拍的收藏品图片与我们共同欣赏,有清代的玉器和近现代的一些书画。他的收藏经验是:看准一个东西,永远是有升值机会的,就看你的把握能力了!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这或许也恰巧诠释了他的人生。

附文

李志坤简介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7

理工文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理学与工学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按2个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即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本科生则尽量按“准融合模式”培养。前3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本科生课程设置按一级学科设置,第4年环境科学课程设置稍偏向理科,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稍偏向工科。再兼及一系列人文素养训练,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的权利、义务、责任、价值与尊严如何去实现,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底线,使学生成才欲望更加强烈,向成才目标更加努力。理工文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加强了学生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更加激发了学生成才的欲望,向成才目标更加努力,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2教学和科研结合人才的保证

教学要发展,提高科研水平是关键。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教师科研水平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科研,就没有学科发展,对本科生就没有吸引力,也没有高质量本科生;没有高水平科研,教师的水平提不高,也就没有高水平教学;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人才,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高水平教师队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起点的科研促进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也十分重要。目前我院已形成一支以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85%,法国、德国、加拿大博士后各2名,德国、加拿大、日本博士各2名,俄罗斯博士1名。目前,己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项目、中德、中加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等100个。由于项目数量较多、级别较高、影响较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全部能够真题实做。硕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5篇以上论文,博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10篇以上论文(至少3篇SCIEIISIP论文)培养的博士生己有多名在国内大学任教授,部分在国外高校任教。杨春平博士荣获2001年、2002年美国俄亥俄水环境学会第75届、第76届年会研究生科研论文竞赛奖第2名、第3名;硕士生秦肖生、李海英、杨麒、苏小康荣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98级本科生汤琳荣获2001年全国三好学生称号全国约1225万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仅有100余名生学获此殊荣)98级本科生汤琳、钟华荣获2001年诺基亚全国大学生“实现可能”创意大赛一等奖;贺迅、李辉、藏津津荣获2004年全国生物多样性最有价值建议奖。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而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3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师创新研究水平、创新教学能力、发表高水平SC论文,另一方面也増加了与国内外一流大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创新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激发、拓宽和提高。学院1997年获环境工程博士点后,开始借助国际合作平台。1997年建成中德环境技术中心,1998年承担荷兰政府UWEP项目,1999年承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2000年建立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2002年建成环境科学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发表了较多高水平SC论文。近5年600余篇,SC败录156篇,SC引用267次;E收录128篇;ISIR|收录129篇。《SC-ECE>VOL301的Hghlihs对谢争教授等发表在SsmB0.152 283(2003)的论文“Sequencendsute给予高度评价。为了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师、一流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的交流,近5年邀请国际能源协会主席PeerCaania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JamsJHekiarn教授、德国Kaluhe大学Hahn教授德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刘鸿亮院士等国内外着名专家举办了20多次讲座。

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n〇Gejmanygmposim〇niheWtancSReiOnalizatOnofEcosystenSevicesnheYngtzeRiverBsi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iaCandaW〇rksh〇PcnWateshdManagementandEc〇l〇iicalprotecti〇n(CDATier2Project098/S7074-296)”

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EF及IEI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Z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并与加拿大Riina大学、德国Hannover大学、美国UnivesiyofCincinnat等20家国际着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1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本科生按“准融合模式培养”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教师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4.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4.3教学和国际接轨的关系

我们提出了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科研的创新研究水平、发表高水平的SC论文,进而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増加学生与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在与国内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过程中,创新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激发、拓宽和提高。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

5成果应用情况

5.1与国内着名大学共同研讨

为了做好理工文融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研究工作,湖南大学虚心向国内各高校学习,目前约与国内30所高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电力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如何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办学理念,提高了人才培养模式成果。

5.2人才培养效果显着

通过实践本项目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国际影响显着提高。曾光明教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高校青年教师奖(2000年)黄国和教授获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刘云国教授荣获湖南大学师德标兵(2006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湖南大学教学标兵、博士生48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5.3与企业和政府合作

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建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示范基地4个:长沙固体废物资源化示范基地、佳宇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基地、长沙水污染控制示范基地、洞庭湖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2个:中德环境技术中心、中加能源生态环境中心。

5.4主办国际大会

近5年主办国际大会5次: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noGemanysmosiuncnheWeInc|sRegicnaliati〇nofEc〇ysenSendeesinheYangZeRiverBasj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naCanadaW〇kshoponWatershedMaiagenentandEc〇〇gcalP〇tect〇n(CDATier2P〇jec::098/S7074-296)”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EF及1E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

5.5与国际着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与加拿大Regna大学、德国Hamove大学、美国UniveisiyofCncimat等20家国际着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5.6编着教材,

编着出版了56部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发表88篇教学论文,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和总结了理工文融合、教学和科研结合、与国际接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学博士论文篇8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2009年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为山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咨询专家。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的确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不说潘承洞那代人,近几年就有彭实戈、王小云、刘建亚、陈增敬……无不以自己独到的学术成就影响学界。前些年,为报道我国金融数学的开创者彭实戈院士,笔者曾采访过他的学生吴臻,对那个白净俊朗、潇潇洒洒的大男孩颇为留意。没过几年,作为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山东大学金融数学团队骨干成员、国家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学科带头人、数学院历年来最年轻的副院长,吴臻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识和了解,主持的课程《微积分与数学实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多次获得国家及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年轻的吴臻在学术研究、教学及管理诸方面已逐渐崭露头角,日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数学不能仅靠聪明……”

在数学院办公室见到吴臻时,他刚刚送走陪同多日,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的法国客人,看上去略有几分疲惫。然一旦切入谈话主题,话语便如开闸的洪水般倾泻而下,笔者明显感到他的思路比语速更快。

吴臻对数学的喜爱渊自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均毕业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先被分配到滨州的农村中学,后又调回济南的山东省实验中学,教了一辈子高中数学。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各科成绩都不错的吴臻,从小就对数字格外偏好,对那些定理、公式、逻辑推导格外感兴趣。说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数学成了他向往的一片美丽霞光,带给他的是无穷的信心和乐趣。各种竞赛获奖,成绩屡屡名列学校、地市前茅。高二那年,他就参加了高考,成绩为滨州市第二名,超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所以,他和很多早慧的学生一样,连蹦加跳地进了山东大学。那年他刚刚16岁。

聪明,活跃,好奇心强,本科几年,学习上吴臻没觉得多么累,倒是对社团工作投入了很大热情,演讲比赛、辩论赛、毕业晚会、文艺演出,任何一件事他都做得很投入,他参与组织的活动也总是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激情洋溢的年代,这个帅气的数学系学生会副主席,阳光、真诚、聪慧、友善,因此结交了一大帮各系的朋友。当然,他也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成绩依然领先,成为当年150名学生中仅有的2个保研生之一。吴臻说,如果本科阶段用更多的时间读书,自己的理论基础会更宽博、更厚实。但那些社会工作所能给予他的,却也是书斋中难以得到的。

真正进入学术殿堂是吴臻跟随彭实戈教授读博士时。“彭老师视野开阔,思维跳跃,对学术方向看得准、看得远。”吴臻时常感到,自己的知识积累不足,时间不够用。好在吴臻很快“觉悟”,集中全副精力认真苦读。1998~1999年,他到法国曼恩(Maine)大学数学系做博士后。当时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还很少,吴臻的法语还不太好,家里还没有网络,既缺乏对当时、当地信息的了解,也缺乏与过去熟悉环境的交流,孤独难耐,痛苦异常。吴臻索性把自己埋在书本里,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是读书,用刻苦的学习来抵御绵延的乡愁。

后来吴臻接连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文章,与彭实戈教授、:让・皮埃尔・勒贝切(J.P.Lepeltier)教授等知名教授合作,取得了一定科研成绩,并应邀在法国埃夫里(Evry)大学、图卢兹(Toulouse)第三大学作学术报告。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识和了解,法国导师、曼恩大学数学系主任勒贝切教授也特别满意。要回国时,本来只要出个证明就可以,导师却特意为吴臻写了一段话:“无可置疑,吴臻先生是一个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并将必定有一个光辉的科研生涯。”

经过多年努力,吴臻的双翼渐渐丰满起来。这些年来,尽管教学任务、管理事务压力极大,吴臻始终要求自己保证足够的时间读书、研究,他的方法便是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学生和同事们常常在忙碌一天要关闭电脑休息时,又发现他刚刚发来的信息。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机关人员快下班时行政事务最少,也是吴臻与学生和同事讨论问题研究学术最好的时段。

吴臻所从事的随机控制、概率论和金融数学等领域的理论课题,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先后在国内外33余篇,其中SCI 29篇,EI 23篇,论文曾被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际知名教授多次引用,得到行内学者的高度评价。吴臻经常告诫学生,“学数学吃不了苦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大量掌握前人的东西。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能仅靠聪明,不能含糊、浮躁,要下很多力气。”

“学生跟了你,

就一定要把他带到学术前沿”

或许是受一辈子做教师的父母影响,吴臻把教师岗位看得格外神圣。大学时代就屡屡在演讲比赛、辩论赛中获奖的他,思维敏捷、逻辑缜密、谈吐风趣,能把艰深晦涩的理论讲得丰富生动。他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每一次研究生讨论班。他主持建设的课程《微积分与数学实验》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多次获得国家及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幼年跟随父母在滨州农村生活的那段经历,被吴臻视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始终记得当年他的同学没有钢笔,没有文具,甚至连作业本都买不起。孩子们游戏时的筹码,就是一张张纸片,赢得多了装订成本子用来写作业。谈起这些,他的语调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怜惜。这种经历,一方面使他感觉自己理应比同龄人学得更好,即使取得成绩也没有理由自负。另一方面,则成为他作为教师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来源。他知道学生求学的不易,生活的艰难,总是倾其所有,从生活上、事业上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他为人坦率真诚,性格开朗,与学生朋友般相处,是学生眼中亲切随和的“大哥哥”。

吴臻善于观察、积累、总结,注意把自己做学生时的体会融入到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记得读博士时,彭实戈老师告诉他,开始对导师主要是“跟”,导师做什么就学习做什么。但做到一定程度,就要学会自己找问题做,逐渐积累、有所突破,在这个方向上成为代表人物。现在,吴臻一方面做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找问题。“学生跟了你,就一定要把他带到学术前沿。”这就需要具有开阔的学术眼光,对学科领域有准确的整体把握,找到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方向。在研究生讨论班上,他总是细心听取学生的报告,分析学生读书过程中的问题,针对不同的人碰到的具体问题,指出研究路径,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博士生于志勇现在已是金融数学基地的老师,他说,“吴老师指导学生非常花费心思。他经常会在聊天时询问你读书的深入程度、课题进展情况。一般不会直接告诉你路径,而是让你充分思考和探索,等你实在没‘招’了,做不动了,吴老师才会启发你用怎样的思路。”

很多课程尽管已经轮回讲过多遍,可吴臻每次还是像讲新课一样仔细备课。因为“他所讲授的《微积分与数学实验》、《随机分析与现代控制》等课程,是工具性的课程,关系到专业研究的理论基础”,“吴老师的课信息量特别大,他语速快,板书快,思路快,上课只要稍一走神,立刻就会拉下一大截……”博士生黄宗媛说。

近年来,吴臻与博士生合作的论文曾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他指导的博士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以及“张嗣瀛优秀青年论文奖”等,在他指导下毕业的博士生也大多进入高校、科研等单位从事专业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

笔者问他对于教学和科研更看中哪个?吴臻回答说:教学、科研并重。带着七八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做科研、写论文,每个学生都要给出研究方向,这就逼迫自己扩大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他把这看成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自己看得远,才能让学生站得高”,在科学探索的进程中,吴臻犹如一只领头雁,带着自己的学生并肩飞翔。

“要把理想的东西变为现实”

吴臻做数学院副院长时才30岁,去年又担任了刚刚组建的以培养拔尖人才为目的的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副院长。一身而任两个副院长,且都是分管教学工作,两个副院长的角色有相同又有不同。如果说前者更多是沿袭现有制度、更多常规性工作,后者则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完全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未来。

泰山学堂是山东大学探索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一种大胆尝试,依托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学科及国家基地班,汇聚了全校最优质的资源,创造一流的条件,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希望通过机制创新与教学改革,使参与试验计划的学生具有成为未来学界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的素质和潜能。由彭实戈院士担任院长。吴臻说“学堂基本上是彭院士出思想、出理念,我来具体执行。把彭老师高屋建瓴的想法、理想的东西变为现实。”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尝试。

学生选了,办学宗旨也已公之于众。最令吴臻费心思的是如何实现创建学堂的初衷,如何把5个不同的学科融在一起,如何真正实现精英式教育。比起目标的确立来说,更为困难的是寻找通往目标的路径。

首先迫在眉睫的是一系列制度建设。比如聘请国外教授,比如协调学堂所涉及的5个学院,生物、化学课的实验室问题,学生跨学院查阅图书资料的问题,建立学堂教学的督导制度、财务制度等等。学堂设立了5个教授指导小组,每个学科小组由4~5个教授组成常设机构。他坚持每周例会,集中讨论问题,大家一起协商解决。每出台一项制度,都要反复讨论酝酿。他的博士生黄宗媛现在是泰山学堂的教学秘书:“吴老师经常会在早上交给我一个单子,上面密密麻麻列满了需要讨论的问题、办理的事情,那都是他晚上思考的结果。”

吴臻还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学生时代做过多年学生干部的经历,使他具备很多优势:亲和力强,善于与人沟通、协调;办事条理、思维清晰、有条不紊。他与学堂的各科教授们一起边探索、边实践,逐步摸索着一条全新的道路。“大师不是急功近利产生的,而是默默地、慢慢地成长的。”他坦言,这种教学改革的尝试,不可能不具有一定风险。但他还是竭尽全力运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能量,付出加倍的心血和精力去描绘那幅美好的图画。

上一篇:金融学学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学学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