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00:03:53

供应商论文

供应商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传统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出发,探讨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新特性,最后对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传统的供应链进行了比较。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就是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供应链结构向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集中精力管理核心业务。“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物流的集成思想、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思想等的出现,供应链机构出现“网络化”的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三、企业生产敏捷化、柔性化

上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形成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而柔性化是指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调整生产的能力,该能力越大企业活力就越大。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管理带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不同:

1.物流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下,物流是对不同地理位置的顾客进行基于传统形式的批量式空间移动,货物的运送通过集装箱、托盘或其他包装单元来进行,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可见性是有限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得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

2.物流的目的地不同。传统供应链由于不能及时掌握商品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出现信息不及时等情况使得物流只能实现集中批量化运输和无差异性,从而使得物流的目的向集中运输方向发展。而电子商务供应链完全是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提高服务,其目的地是分散的。

3.顾客的类型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既定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能够明确掌握顾客的类型及其所要求的服务和产品。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要求快捷、高速、划分细致的物流和商流方式,顾客是未知实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季节需求、价格以及便利性,进行产品订购。

4.供应链运作的模式不同。传统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推式经营,制造商为了克服商品转移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利用物流将商品送达到市场或顾客,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商品生产、分销以及仓储、配送等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的订单进行,商流、物流、资金流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物流为商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供应链是拉式的。

5.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一致。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物流过程的稳定、一致,否则物流活动就会出现混乱,任何物流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和变异都有可能造成上下游企业的巨大损失。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却不同,由于其物流需求本身就是差异化的,物流是建立在高度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增值活动,因此,物流必定会出现高度的季节性和不连续性,要求企业在管理物流活动中必须按照及时应对、高质服务以及总体成本最优的原则来进行,体现“个性化、专业化”。

6.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采集、传输、汇总,信息具有单向性,供求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系统,至多是一个局限于内部网络的局域网络系统。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信息的采集可以由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采集,信息具有双向性和对称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对供求双方开放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系统,信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资金结算方式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结算大都是通过现金、支票或转账方式进行;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因交易都是在线进行,以在线电子支付为主要结算方式。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同时他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蒋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创新[J].理论观察,2005

供应商论文篇2

国外对旅游供应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模型、供应商奖惩体系以及与供应商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的因素与方法等进行探讨。国内对于旅游供应链上企业关系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对旅游企业组织和合作联盟的探讨 及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讨论 。对于旅游供应商管理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是以构建相应的模型来进行问题的探讨:张晓明等对于旅游服务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 ;吴琳萍通过建立基于时间价格(成本)的期权合同模式构建了旅行社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了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协调 ;吴春尚等用委托模型在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企业的协作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企业有效协作的条件 。

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旅游企业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由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国外以旅游企业实证分析为研究基础,重点在如何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维持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国内旅游供应链管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探讨、供应链诚信问题、与供应商关系等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旅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立足于旅行社的产品开发,探讨供应链上各旅游企业的关系,划分支持旅游产品开发供应商的管理层次结构,提出旅行社供应商策略的管理。

一、旅游产品特点及旅行社在供应链上核心地位分析

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流通过程不同,旅游产品的流通是在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之中实现的,旅游者旅游消费的过程就是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核心,以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消费与生产同步性、异质性与雷同性并存等特点,是一种以旅游设施为依托,以供应商的产品为原材料,经旅行社的设计、组合或营销等开发活动后被销售给旅游者的商品 。

旅行社的供应商是为旅行社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必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在旅游供应链上位于旅行社的上游,包括饭店、交通部门、景点、娱乐购物等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有需求的企业。从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看出,旅行社是联系众多供应商的纽带,起到组织者、生产者的作用,它受饭店、交通部门、景区、娱乐等各供应商的委托,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旅游产品。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除主要承担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各项产品的组合与出售工作外,还承担了收集旅游者信息并反馈给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供应商的任务。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对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确立还有很多争议,但按照发达国家旅游供应链的发展方向看,旅行社作为核心企业的潜力非常大。在完整的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既直接和旅游者接触,又根据游客需求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产品进行集成。在这一过程中,旅行社具有其他单个旅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供需双方信息汇集交流、服务等各方面调度、旅游行程安排、各环节关系协调以及资金往来结算等工作。旅行社作为游客与其他旅游企业连接的纽带,在旅游供应链上具有链接组织的特点,并承担了核心企业的大部分任务 。从旅游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看,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发挥了核心企业的主要作用。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特征分析

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

传统的旅游产品从本质上讲是提供给旅游者的一种服务,是由包括旅行社在内的所有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的组合。虽然最终是由旅行社将产品按顾客要求组装,但是旅行社对于旅游产品各要素质量的控制远超其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产品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旅游产品。要使旅游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仅靠旅行社一方努力不行。旅行社作为组织者,要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以旅行社产品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供应商的合作,能够加强旅行社及其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旅游市场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并提高旅游产品整体服务质量。

降低旅游产品成本

旅行社和交通、金融、饭店、景区等相关的供应商实行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可以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旅行社与供应商通过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联合经营网络,提供优势互补的产品,不但有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种稳定的协作关系还可以减少旅行社寻找合作伙伴、评估合作伙伴和维持合作伙伴关系的支出,对于旅行社和相应的供应商而言都意味着经营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

供应商论文篇3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2800字(一):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在联系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且企业供应链运作方面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此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概念;联系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46-02

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现在开始由时尚化日渐向生活化方位转移,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但是電子商务之所以成功且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后台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电子交易方式在全世界方位内进行且完成的各类商务活动和交易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简而言之,电子商务便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集产品买卖和付款以及服务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总体目标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创设销售网络结构体系;二是企业可以提供不同类型商务活动全面数据信息内容,处理企业生产以及销售环节中的信息收集困难等问题;三是减少企业进入市场的若干环节,助力企业拓宽本体市场,从根本上提升商品销售效率;四是降低企业销售成本,科学有效地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五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以网上谈判形式为彼此促成合作;六是为企业一方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七是方便顾客网络检索所需商品种类与详情。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主要是指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以及仓库和配送中心等所组成的物流网,其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是基于客户需求的供应链,二是基于销售的供应链,三是基于产品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则是指调整和完善供应链活动,供应链管理对象便是供应链组织以及期间产生的“流”,集成和协同是核心应用手段,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满足客户需求,之后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供应链管理的实质便是深入供应链体系之中,囊括不同增值选项,将客户所需产品在正确时间点,根据正确的数量和优质的质量、合理的状态,最终送达指定目的地,最大限度上去降低经济成本。

1.供应链管理将所有节点视为统一整体,然后达成全过程战略性管理。老旧式管理手段,一般都是将企业职能部门作为基础,但是由于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的目标迥异,所以就会相继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此时便不能有效发挥功效、履行职能,所以难以达成整体目标。供应链管理,会将物流和信息流以及业务流等方面的管理贯穿于供应链始终,整个物流囊括在内,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直至产品运输以及储存等,这些都涵盖其中。其间,处在各个节点上的企业一定要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承担、利益共存,要站在战略层面去掌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之后方可达成整体高效管理。

2.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特点甚是突出。需知,供应链关键的核心便在于集成思想和集成方法,从供应商端开始,会经由制造商和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客户这些全要素和全过程,然后形成集成化管理样态,这是一种新型管理手段,会将不同企业统统集成在一个供应链里,然后提升供应链水平和质量,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最为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局最优化发展局面。

3.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库存”愈加明显。传统库存思想理念表明了,库存是保障企业生产和企业销售的必要手段,是一种必要成本。所以说,供应链管理让企业和其他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达成了库存转移,企业库存成本得到科学合理的降低。此时,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成员间要通力合作,形成战略互助关系,要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更好更优地节约投入成本额度。

4.供应链管理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此为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方位。无论是供应链节点中企业数量多少与否,也无论企业类型如何、参与程度深浅,之所以形成供应链,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始终都是核心导向。正因为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存在,供应链才会应运而生。唯有让广大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得到有力满足,供应链的发展空间才会变大,未来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在联系

当前,全球每天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交易活动产生,每笔交易均为供应链体系中紧密相连的业务活动,最为常见的就是虚拟市场和跨过客户需求分析、资源供给、科学安排、新产品研发、策略型资源获得、产品加工生产,诸如此类,均会被纳入到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范畴中。由上可知,由此所产生的信息量之庞大、之繁杂,管理难度必然比一般流程下的供应链管理更高。

1.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集成驱动器。电子商务让供应链上的成员方可以紧密合作、积极交流,将供应链概念合理地进行延伸,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客户都会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全球化的协作样态,所涉内容繁多,包含了需求预测内容和产品设计内容以及商品外购、服务客户等内容,为进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平台,使得供应链管理朝向变得愈加动态化和柔性化以及虚拟化,供应链管理持续竞争力倍增。

2.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依据。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建立是第一位的,要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核心依据,之后在此基础上使用新型技术模式进行崭新的管理方案制定,将供应链管理视为和电子商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运行环境,并且要将供应链管理看作是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实现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

3.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立足于全球性的供应链体系,这给基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优异的管理平台,让供应链管理不仅仅被限制在企业内部和区域里,形成慢慢延伸至全球化的一种供应链体系,最终形成一种跨企业合作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法宝,需要在不断探索发现中去找寻渗透渠道、整合办法,最后渐入佳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电子商务系统建立是大势所趋,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根基,面对全球化供应链的信息沟通、处理的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平台出现,信息交流矛盾和资源共享问题才能够被一一化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也会变得愈加融洽,存货效率会得以提升、资金流动也愈加流畅。不仅如此,业务处理速度和客户需求响应速度也会双向提升。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法宝”,实践阶段,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主要关系。

电子商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企业物资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物资采购和管理,采购信息准确、全面,方便决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增加效益。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物资管理

电子商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基于信息化市场的扩张,凭借其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与延伸,逐渐成长并成熟,成为当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营销模式。很多传统企业从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快的成长速度的立足点出发,将原有管理模式和销售业务与电子商务进行互补结合。

一、企业物资管理的特点

目前,信息化是物资采购管理业务的基石。传统物资采购方式不仅采购效率低,而且供应商也难以满足采购部门的要求。而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企业得以推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从而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随着行业规模逐渐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物资管理与监管成本。在业务流程中,除了要完成信息化和确保对物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之外,还需要实现电子商务价值最大化,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从而真正提高采购电力物资的效率。

二、采购环节

2.1采购申请和审批流程

采购环节最初需要进行编制需求(采购)计划和提出采购申请。采购部门主要参照采购计划进行物资采购,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若编制的采购计划偏离实际需求造成物资短缺或过量,甚至无法跟上生产进度,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可从三方面着手加强管控: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参照实际需求编制采购计划。第二,基于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现有库存量,通过物资管理平台合理布设采购计划,避免过量采购或物资短缺。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具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所以怎样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物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盲目的使用不仅不能方便物资的管理工作,还有可能因为管理混乱引起物资供应和管理问题,造成工程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发生问题,酿成大错。所以,加强网络物资信息收集、网络询价议价、采购运输、到场配发等环节,是企业和物资采购人员应当加强的。若企业缺少一套相对完善的物资请购制度和审批流程,就无法合理控制采购量,可能会破坏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采购申请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部门基于物质需求和采购计划提出采购申请。主要管控措施为:首先,确立物资请购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授予相应归属部门请购权,厘清各关系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请购流程;其次,请购人员和部门必须根据成本预算和市场行情提出采购申请,依照规定办理请购手續;再次,负责审批请购单的管理部门必须按成本预算严格审查请购单,检查采购申请是否与采购计划和生产经营需求相符,采购内容是否健全,物资量是否超预算等,如采购申请超预算或与上述要求不符,可不予审批。

2.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采购方的生存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实力、行业信誉和产品质量息息相关。为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且与其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要坚持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评估制度,在政策方面适当给予优秀供应商一定的优惠,确保供货源稳定可靠,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

2.3控制采购价格

第一,完善采购定价机制,通过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途径,对所采物资进行合理定价。第二,采购部门必须深入剖析大宗物资的成本构成,通过市场调研,时时关注其价格波动情况,并根据其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分析其供求关系和市场行情,构建采购价格数据库。

2.4建立采购合同内部审查制度

一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内容。检查合同内容是否严密、完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合同价款或报酬;双方约定的地点、期限、履行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二是审查采购合同产生的过程。合同产生过程的审查实际是对合同产生的必要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如审查采购方式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审查采购计划、物资定价和资金分配过程;审查供应商选用及开标过程。三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重点审查验收环节和结算环节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审查采购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与采购合同中的具体要求相符,是否根据规定预留了质量保证金等。

三、验收环节

健全采购验收制度,规范验收流程,是该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首先,采购、验收两大部门必须相互分离。其次,规范验收流程。指派专人或指定验收部门对照请购单和合同条款逐一核查物资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审核通过后编制计量报告、验收报告及验收证明,并办理接收手续。再次,及时上报存在问题的物资,深入调查问题根源并妥善处置。最后,健全退货管理制度,明确告知退货的条件和手续,规定货物出库、退货款回收等相关内容。

四、付款环节

在付款环节,如果付款方式不当,不严格审查付款流程,致使付款金额超预算,企业不仅将因此蒙受经济损失,信誉度也会降低。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可从三方面着手加强管控:一是健全预付账款及定金的授权审批制度;二是严格审批流程,采购预算、合同、审批程序、验收手续、发票等手续通过审核后才允许办理付款;三是定期与供货商审计核对应付款项和票据,如有账款金额与实际不符,应立即核查纠偏。

结语:

供应商论文篇4

各芯片厂商的强势:日亚化学:蓝宝石专利覆盖广日本日亚化学是全球主要的LED生产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InGaN系LED厂商,荧光粉是日亚化学的重要产品。日亚化学产品包括LEDLamp(LED灯)和SMD(表面贴装)LED。目前,日亚化学Lamp产品在高端显示屏市场中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SMD产品在背光源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日亚化学在蓝光以及用于产生白光的荧光粉方面拥有很多的技术专利。日亚化学主要专注于高端市场,其不单独出售芯片。高亮度蓝光、白光LED产品是日亚化学的研发重点。目前在显示屏、背光源等市场占据竞争优势。日亚化学的优势是产品质量高、稳定性好,在蓝光以及白光产品的研发方面竞争实力强。面临的问题是产品价格较高,大功率白光产品与欧美企业相比不占优势。另外日亚化学拥有的许多专利技术面临到期的问题,届时日亚化学将很难再通过专利诉讼的方式来保障自身市场优势地位。科锐:垂直供应链完善科锐(Cree)是全球主要的LED生产企业。在LED芯片方面,Cree主要是采用SiC衬底生长 GaN,Cree的LED芯片产品在高端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2007年,Cree并购了惠州华刚,Cree在并购了惠州华刚后使得其半导体照明产品系列更加齐全。2008年,Cree又收购了LED照明大厂LEDLight-ingFixtures(LLF),进一步加强了Cree在LED照明市场的竞争力,Cree产业链布局从芯片、封装延伸到下游照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垂直供应链。目前惠州已成为Cree最重要的LED封装基地,Cree85% 的封装产品来自于惠州基地。除封装产品外,Cree也积极在惠州建立其海外第一个芯片生产基地,预计今年下半年即可量产。目前,Cree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照明领域中,Cree产品已经先后多次被全国重点工程所采用。Cree产品主要瞄准高端应用,未来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及封装产品将是Cree的重点研发方向。景观照明、汽车应用以及照明等高端应用市场是Cree产品的重点目标市场,大尺寸背光并不是Cree的发展重点。Lumileds:大功率照明市场占优Lumileds(美国流明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主要的大功率LED和半导体照明产品提供商,目前是飞利浦全资子公司。Lumileds公司产品主要包括LUXEON、SuperFlux、 SnapLED以及LEDDie四大类产品。Lumileds在大功率照明市场和汽车车灯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09年Lumileds在上海成立新的办公室,主要为Lumileds半导体照明解决方案开发公司提供支持。Lumileds主要定位于高端应用市场。功率LED、SMDLED是 Lumileds的发展重点。照明、汽车车灯、交通指示灯、大尺寸背光源是Lumileds重点发展的应用领域。Lumileds在中国没有设立生产基地,在北京设有办公室,2009年又在上海成立了新的办公室。Lumileds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提升。Lumileds技术实力强但产品价格定位较高。欧司朗:照明终端产品实力强欧司朗(Osram)是世界上两大光源制造商之一,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研发和制造基地在马来西亚,是西门子全资子公司。欧司朗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专利,众多世界著名工程都选择了欧司朗的照明产品和方案,包括中国的一些重点工程。欧司朗在中国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并拥有研发中心。欧司朗(中国)已成为欧司朗亚太地区的实力中心,并在欧司朗全球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欧司朗的照明产品多达 5000多个品

供应商论文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银行融资;交易信用;资金约束

一、 供应链金融发展

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中小企业由于抵押担保能力不足,自身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更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改变过去仅对单个中小企业主体授信的模式,与核心企业合作,将资金注入到有资金约束的上下游企业中,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介入,开展存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质押融资、融通仓融资、电子商务融资等一系列新型动产质押融资方式,解决整个供应链的融资问题,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外部融资模式(陈祥锋,2008;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汤曙光和任建标,2010)。

实践中,企业之间的赊销行为形成了企业间的交易信用(Trade Credit),包括延期付款交易信用和提前付款交易信用,理论界将交易信用融资称为供应链金融的内部融资模式。零售商存在资金约束时,上游供应商提供延期付款的交易信用融资给零售商,使得资金不足的零售商也能正常销售商品,从而不影响供应链整体效益。如:宝马通常会给予其汽车销售商一定的延期付款优惠。Fabbri和Menichini(2010)认为供应商向具有资金约束的下游企业更愿意提供原材料而非现金的延期付款方式。上游供应商存在资金约束时,下游企业通过财务补贴或提前付款的交易信用融资给供应商,保证其产品的正常生产。财务补贴的融资形式要求下游企业资金充裕,主要是一种长期的融资形式,如:福特汽车向濒临破产的供应商Visteon提供大量资金补贴(Babich,2010),实现对供应商的控制。另一种短期的融资形式,下游企业以提前付款形式融资给供应商在实践中应用更为广泛,如:2011年庞大集团向世爵提前支付3000万欧元用来购买萨博品牌车型,使由于资金问题而停产六个星期后的萨博汽车恢复生产。

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相对于外部融资模式,具有一定优势:供应链成员间内部融资不需要额外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并且供应链中作为贷款方的企业相对于银行更了解借款企业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库存等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当企业破产后,供应链成员企业对零部件或产品有更强的变现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供应链金融发展为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两大模式,提供融资的企业包括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或者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这些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成为银行新的利润来源,提高了银行金融服务水平;有助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供应链回购、价格补偿等合作方式加强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忽视了资金约束对企业运营决策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企业运营与融资决策的交互问题,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二、 供应链金融外部融资研究现状

运营管理领域,企业存在资金约束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的供应链金融外部融资的文献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基础文献,突破传统M&M理论的局限,从企业角度出发,讨论了企业运营与融资的联合决策。Xu和Birge(2004)将破产成本引入报童模型,假设破产成本为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在竞争的银行融资市场里,讨论了自有资金与银行融资的资本结构对零售企业库存决策的影响;Hu和Sobel(2005)从企业期望红利现值最大化建立动态报童模型,讨论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短期库存、红利、流动性决策的关系;Kouvelis和Zhao(2011)研究了存在破产成本时,资金约束的零售商向银行贷款,其自有资金和抵押物对融资和订货决策的影响;Li,Shubik和Sobel(2013)在多期的报童模型里,运用动态模型研究需求不确定性下,具有破产风险的制造商,其库存和融资的相互决策问题。

第二类文献从银行角度出发,研究银行利润最大化下的借款利率和质押率问题,讨论利率、质押率对企业运营与融资决策的影响。Buzacott和Zhang(2004)讨论了银行基于利润最大化设定贷款利率和基于企业资产设定贷款上限对受资金约束的成长型企业的最优订货量影响;Dada和Hu(2008)指出银行向资金约束的零售商提供一个非线性贷款合同,在最大化利润下决策贷款利率,研究表明银行设定的利率会随零售商初始资产的增加而降低。在第二类文献中,国内学术界对物流金融,开展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确定最优的银行质押率。鲁其辉,曾利飞和周伟华(2012)对多阶段运营的报童模型中应收账款融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影响价值进行了研究;李毅学,冯耕中和徐渝(2007)研究了违约风险外生条件下产品价格随机波动时,下侧风险规避的银行最优质押率决策问题,由于仅考虑存货的价格波动对银行最优质押率决策的影响,此时的存货质押融资与其他有价证券质押融资无实质的差别;张钦红和赵泉午(2010)考虑了存货需求随机波动对银行最优质押率的影响,指出风险厌恶时银行的质押率低于风险中性时银行的质押率。

第三类文献从供应链角度出发,考虑供应链企业的运营与融资决策对供应链绩效和协调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和应雯(2008)的研究表明当零售商出现资金约束时,多个具有竞争关系的金融机构提供外部融资可为整个供应链创造新价值,并且资本市场的竞争程度直接影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决策;Lai,Debo和Sycara(2009)提出存在破产成本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由于资金约束同时向金融机构借款时,从供应商的角度比较了预订模式、寄售模式和混合模式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指出混合模式能最大化供应链绩效;Raghavan和Mishra(2010)研究表明,同一供应链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银行从供应链角度整体融资给上下游企业比银行分别单独融资给制造商和零售商,对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和银行都更有利。

三、 供应链金融内部融资研究现状

供应链金融内部融资问题的研究,较多学者聚焦在下游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上游供应商向下游零售商提供延期付款的交易信用模式,也有些学者开始研究下游企业向上游供应商提供提前付款的交易信用融资模式。

目前,延期付款的相关文献中,研究最多的是给定延期付款条件下企业的最优库存、生产决策等问题。Goyal(1985)建立了延期付款下的EOQ模型,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Jamal,Sarke和Wang(1997)在此基础上放松条件,讨论了允许缺货下延期付款对EOQ模型的影响;Sana和Chaudhuri(2008)在EOQ模型里,考虑了确定性需求背景下两阶段交易信用和价格折扣对零售商订货决策的影响。以上文献主要讨论了延期付款在EOQ模型中的拓展,后续学者大多研究了报童模型中延期付款交易信用的问题,Gupta和Wang(2009)研究了随机需求的延期付款下,信用期对零售商的最优库存和定价决策的影响;Chung,Goyal和Huang(2005)研究了信用期决策问题,确定了最优信用期时间。还有学者将交易信用作为内生变量,研究其对供应链的协调作用,如:Luo(2007)研究了确定性需求下交易信用对供应链的协调作用,提出了交易信用优于数量折扣合同的条件;Luo和Zhang(2012)研究表明采购商资金成本信息非对称下,交易信用已不能协调供应链,但可使采购商获益;曾顺秋,骆建文和钱佳(2014)研究表明当提前期压缩成本系数足够小时,供应商可以通过设计交易信用契约协调供应链。

下游企业通过财务补贴和提前支付方式向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多,Babich(2010)分析了制造商向破产风险供应商提供多期的最优产能预订和财务补贴策略;Wadecki,Babich和Wu(2012)分别讨论了古诺竞争下两个制造商向一个供应商、一个制造商向一个专有供应商、一个制造商向一个共用供应商的最优财务补贴策略。下游企业以提前支付形式融资给供应商在实践中应用更为广泛,这部分研究刚起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提前支付融资下供应商的最优生产决策和零售商的最优融资及库存决策。Swinney和Netessine(2009)指出供应商存在破产风险时,相比于短期合同,下游企业更倾向于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由下游企业确定批发价,通过提前支付货款降低供应商破产的概率;Thangam(2012)讨论了多周期模型下预付款的库存和批量订货问题;代大钊和张钦红(2013)比较了制造商延期付款和提前支付的商业信用政策对零售商采购批量决策的影响,确定制造商如何选择商业信用政策。

四、 供应链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比较研究现状

目前,运营管理领域供应链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比较的文献主要集中于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的讨论。通过对供应链内部延期付款融资与外部融资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当银行贷款公平定价(All bank loans are fairly priced),Kouvelis和Zhao(2012)、Caldentey和Chen(2009)证明了受资金约束的零售商通过银行融资可以实现无资金约束时的最优决策;陈详锋(2013)、Bing,Chen和Cai(2012)指出当零售商受资金约束时,供应商向零售商提供延期付款的交易信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使零售商的订货量大于无资金约束时分散决策的最优订货量,但无法实现无资金约束时集中决策的最优订货量,延期付款政策部分协调供应链;Lee和Rhee(2011)、陈详锋(2013)进一步得出延期付款合同需和其他供应链合同共同使用才能协调供应链;Kouvelis和Zhao(2012)、Cai,Chen和Xiao(2014)研究表明,相比于银行融资,零售企业更偏向于向供应商融资。

有文献比较了供应链内部延期付款融资模式与外部融资模式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Caldentey和Chen(2009)比较了受资金约束的零售商支付一定比例的货款获得供应商延期付款的供应链内部融资与向银行贷款的外部融资模式对供应链的价值影响;Chen和Cai(2011)比较了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时,向银行融资、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向供应商融资的三种融资模式对供应链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相对于向银行融资,对供应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更有利,同时采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和向供应商融资的模式,对整个供应链更有利;Lee和Rhee(2011)研究表明,当供应商与零售商均面临资金约束,供应商与零售商签订回购契约时,零售商直接向银行融资的模式下无法协调供应链,而供应商通过银行融资,再给予零售商延期付款的模式能够协调供应链。

还有学者在比较供应链内部延期付款融资和外部融资模式时,研究了延期付款下的两阶段价格合同的折扣价定价问题。Gupta(2008)比较了供应商延期付款与银行融资模式,当供应商的批发价外生时,研究了供应商提前还款的折扣价的决策问题;Zhou和Groenevelt(2007)提出供应商提供给零售商新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给零售商,由零售商还银行贷款本金,供应商还银行利息,讨论了该模式下供应商的定价问题,并指出对零售商而言,此模式比供应商直接提供延期付款给零售商的模式好;Yang和Birge(2012)给出了延期付款下供应商两阶段价格合同,零售商可以向银行融资提前偿还部分延期付款的货款,并享受供应商给予相应的价格折扣,而剩余延期的货款在交易信用期末还款,假设零售商破产后先还银行贷款、再还供应商货款的条件下,讨论了破产成本对延期付款下两阶段价格融资策略的影响;Kouvelis和Zhao(2012)研究了零售企业通过银行融资并提前支付所有货款给供应商时,供应商的定价问题,比较了零售企业对这种融资策略和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融资策略的偏好,研究得出,在一定假设下,供应商提供延期付款的融资利率低于无风险利率,相比于银行融资,零售企业更偏向于供应商融资;Bing,Chen和Cai(2012)提出了面对资金约束的零售商,制造商根据生产成本的大小确定两阶段价格合同的定价策略,当生产成本较大时,零售商通过银行融资,制造商采用银行融资下的批发价策略,生产成本较小时采用延期付款的批发价策略。

以上文献主要比较了供应链外部融资模式与延期付款的内部融资模式,考虑上游供应商资金不足,比较零售商向供应商提供提前支付的供应链内部融资与供应链外部融资的文献非常少。王文利和骆建文(2013)比较分析了零售商提前支付货款的内部预订融资模式与零售商为供应商提供担保向银行借款的外部信贷融资模式下,供应商的生产决策和零售商的融资策略。

五、 未来研究方向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总体而言,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文献,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下:

1. 目前供应链金融文献大多考虑零售商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实践中供应商受资金约束,下游企业预付款融资给供应商的情况很常见,学术界对提前付款交易信用融资模式缺少研究。因此,下游企业提供提前付款的交易信用融资模式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供应商折扣批发价或预订价的制定、零售商提前付款额的确定以及提前支付方式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2. 部分文献比较了供应链外部融资模式和内部融资模式,即面临资金约束的企业仅可以选择以上两种模式中的一种进行比较分析,较少文献假设资金不足的企业可以同时选择以上两种模式。实践中,企业融资也是多种融资方式并存,供应链企业选择外部融资后再通过内部融资,如提前付款或延期付款方式融资给其他成员企业,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有必要开展外部融资内部化的研究。

3. 早期供应链金融集中研究多周期模型,现有文献主要研究报童模型的单期问题。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同时发生多笔交易,资金运转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企业的破产行为更适合考虑多期问题,多期的问题并不是单期问题的简单重复。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企业报童模型运营与融资决策的多期问题。

参考文献:

1. 汤曙光,任建标.银行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信贷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张钦红,赵泉午.需求随机时的存货质押贷款质押率决策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0,18(5):21-27.

3. 曾顺秋,骆建文,钱佳.可控提前期下基于交易信用契约的供应链协调模型.管理工程学报,2014,28(2): 93-99.

4. 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陈祥锋,朱道立,应雯.资金约束与供应链中的融资和运营综合决策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8,11(3): 70-77.

6. 陈祥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贸易信用合同的决策与价值.管理科学学报,2013,16(12):13-20.

7. 代大钊,张钦红.资金约束条件下考虑信用风险的供应链商业信用决策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13,35(3): 62-68.

8. 李毅学,冯耕中,徐渝.价格随机波动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质押率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2): 42-48.

9. 鲁其辉,曾利飞,周伟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的决策分析与价值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12,15(5): 10-18.

10.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资金约束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策略研究”(项目号:71372107);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小微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创新机制研究”(项目号:2012BGL011);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基于动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创新模式研究”(项目号:13ZS021)。

作者简介:骆建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

供应商论文篇6

关键词:议价能力;企业绩效;供应商;客户

一、引言

自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E.H.Chamberlin于1933年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地创新,以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传统企业管理主要围绕质量、成本和时间三个核心活动,以其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在行业中的经验作为在市场中取胜的武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使得企业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成为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随着供应链概念的提出和供应链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管理,期望通过优化供应链来提高绩效。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提高企业绩效,其内在要求是要重视客户的需求,通过提高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推动客户的满意度,以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效率,并进而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绩效。这种思想的核心要求企业在提高绩效时不能只看到自己,而是要将眼光放长远,在管理整个供应链中提高绩效。

根据Michael.E.Porter的竞争理论,行业现有其他企业的竞争、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力、可替代品威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力影响着企业的绩效,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战略。在上述理论框架中,在同一供应链上,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是一种“竞争”关系。在实践中,许多著名的企业逐渐意识到供应链管理所发挥的作用,重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基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绩效到底存在怎样的影响,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为切入点,就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如何提升企业绩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基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议价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企业与下游企业(客户)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据此,本文以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为切入点,将供应商集中度、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客户集中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作为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议价能力的评价指标,就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议价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从理论价值来看,已有的文献以供应商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来代表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在供应链中研究企业的绩效。但是,从理论上分析,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两个反映占用供应商资金和被客户占用资金情况的指标,也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尤其是在“现金为王”的今天,从现金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企业议价能力具有一定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将这两个变量加入模型中,希望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理论,更好地解释相关经济现象。

从现实意义来看,议价能力在企业竞争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而发现企业的议价能力对公司业绩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以及对公司业绩的具体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研究结论对提高企业在供应链关系中的议价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以下将分别阐述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同一供应链上,上游供应商的地位影响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处于优势地位,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就越强,此时,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提高企业的采购价格或降低提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以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供应商数量或企业从某个供应商处的采购量占总采购量的比例来衡量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如Poter,1979;Murray,1995;郭红莲等,2008;唐跃军,2009)。具体而言,供应商的数量越多,或企业从单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数量越少,即企业对单个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越小,那么供应商之间的相互竞争会使得企业能够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和越高的产品质量,从而使企业在供应链中分得更多的利润;相反,供应商的数量越少,或企业从某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数量越多,该供应商就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制约着企业的效益。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使用供应商集中度来衡量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集中度则采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从前五大供应商处采购金额占企业采购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表示,并提出假设1:

假设1: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集中度指标在以往研究企业议价能力时被广泛采用,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量化指标可作为供应商议价能力的替代变量?耿建新和谢清(2013)指出,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可以通过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得到体现。应付账款源于买卖双方在购销活动中取得物资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应付账款周转率可以反映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企业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越低,即企业偿还供应商货款的速度越慢,还款期限越长,表明企业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即企业拥有较高的议价能力,换言之,此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越弱,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占用供应商无成本的资金越多,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相反,应付账款周转率越高,即企业偿还供应商货款的速度越快,企业使用无成本的资金数量越少、期限越短,表明供应商拥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据此,本文采用应付账款周转率作为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另一个替代变量,并提出假设2:

假设2:应付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二)客户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采用前文的思路,客户的议价能力可以用客户集中度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指标来表示,以下分别分析二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首先,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客户向企业采购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或者客户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当客户向企业的采购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较大时,客户就会处于一个相对优势的地位,此时客户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通过压低企业的销售价格或要求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手段来压低企业的利润;相反,当公司拥有较多客户或对单个客户的依赖程度较低时,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对企业销售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就越低,企业在供应链中更易分得更多的利润。本文采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在前五大客户处销售金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来衡量客户的集中度,并提出假设3:

假设3:客户集中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其次,企业在与下游客户的供应链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得以体现,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具有较快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耿建新、谢清,2013)。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从资金占用角度反映企业与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销售回款速度越快,客户无偿占用企业资金的数量越少、期限越短,这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绩效;而应收账款周转率越低,表明企业销售回款速度越慢,客户无偿占用企业的资金数量越多、期限越长,此时客户的议价能力强而企业的议价能力弱,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利影响。据此,提出假设4:

假设4: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1、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分别考察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ROE=β0+β1Supp+β2APTR+β3Buyer+β4ARTR+β5LEV+β6SIZE+β7ITR+β8SGR+ε

其中,ROE为净资产收益率;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β6、β7、β8为回归系数;Supp为供应商集中度;APTR为应付账款周转率;Buyer为客户集中度;ARTR为应收账款周转率;LEV为资本结构;SIZE为公司规模;ITR为存货周转率;SGR为销售增长率;ε为残差。

2、变量定义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有着易于获取和被研究者广泛应用的优势,因此,本文选用基于“结果”的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本文采用供应商集中度和应付账款周转率来衡量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并使用“从前五大供应商处采购份额占企业采购总份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供应商集中度。采用客户商集中度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衡量企业对客户的议价能力,并使用“在前五大客户处销售份额占企业销售总份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客户集中度。

根据相关文献,企业绩效会受到企业资本结构、企业规模、运营效率、成长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模型的拟合度,将上述变量放入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

3、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相对于其他行业,制造业的供应商和客户较为明确,容易区分,因此,本文选择2014年深圳主板A股和上证A股中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被ST和部分数据缺省的公司后,得到了有效样本573个。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

三、实证结果与讨论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做检验,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的回归结果来看,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间呈负相关关系。应付账款周转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检验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存货周转率和销售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当以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采购或销售总额的影响程度(即集中度)来分别代表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时,二者均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反映了企业支付供应商货款和从客户收取货款的速度,或供应商和客户无偿占用企业资金额的大小,理应能够从资金占用角度反映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绩效。但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并不一致。原因何在?可能的原因是:在与上、下游企业的谈判中,企业更看重的是上、下游企业的销售实力,而非资金实力。这说明,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市场问题而非资金问题。同时,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从而导致企业对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难以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这也提醒我们,在目前这样一个普遍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的环境中,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还不能作为企业议价能力的替代变量。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分别反映了企业支付供应商货款和从客户收取货款的速度,从而能够从现金管理的角度代表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但是,倘若企业面临的整体环境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那么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企业对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从资金管理角度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应该进一步深化“现金为王”的理念,加强现金管理。

首先,对于企业应收的款项,要增加其回收的速度。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赊销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它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款项的一方面使企业增加销售收入,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坏账的风险,企业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可以使得企业销售收入增加,也可以将企业的坏账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加快企业应收款项的回收速度是企业减少坏账的重要手段,此外,企业也可以制定完善的收账政策,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最多款项的回收。

其次,对于应付账款,要尽可能晚的去支付。企业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产生应付账款是必然的,对于应付账款,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去利用供应商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在折扣期和信用期内,计算企业可以获取的最大的收益,权衡企业利用该项资金的代价,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看是否应该放弃供应商所提供的优惠。(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2015年度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Porter, M.E.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9, 57(2).

[2]Lee, Hau L.,and Meir J. Rosenblatt. A Generalized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lncrease Supplier's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9).

[3]Gal-Or, Esther. Evaluat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Product Bundling in the Context of Negotiations [J]. Journal of Business,2004,77(4).

[4]Ghemawat,P. Wal-Mart Stores' Discount Operati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8).

[5]郭红莲,侯云先,杨宝宏. M个供应商、1个制造商和N个经销商的三级供应链竞合博弈协调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2008,06:54-60.

[6]唐跃军. 供应商、经销商议价能力与公司业绩――来自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0:67-76.

[7]何彤. 采购议价能力影响因素探讨[J]. 江苏商论,2011,06:17-18.

[8]耿建新,谢清. 关于设置与考核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建议[J]. 会计研究,2013,11:38-44+95.

[9]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11.

[10]何彬斌,刘芹,吕郑超. 基于议价能力的双渠道供应链信息共享研究[J]. 工业工程,2013,05:21-25.

供应商论文篇7

关键词:超网络;进化变分不等式;投影动态系统;个体优化;全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1-0001-09

引言

供应链管理理论自从提出以来到现在已经解决了供应链内和供应链间许多实际的问题,但是动态供应链网络的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众多问题。仅近年来众多的灾难和人为风险因素已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地供应链网络的正常运行,甚至是供应链网络的中断,相关的节点厂商损失严重。2011年VOA新闻报道,日本大地震与海啸导致日本工厂零部件中断供应,逐步影响到许多国家的电子产品和汽车的生产与供应,级联故障问题影响严重,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知名网站()新位闻报道,2010年美国波音787飞机的延期生产,从而波及其供应链网络中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损失严重。2003年北美电力中断致使众多供应网络中企业中断生产,损失惨重。2008年四川地震重创四川磷产品供应链和半导体供应链网络,级联影响到全国相关产业。2010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日本丰田公司汽车召回事件影响多个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包括日本、美国、中国和韩国等众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这样的新闻报道极其众多,如此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风险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许多自然灾害风险发生非人为可以避免,但如何减少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如何提升供应链网络在中断风险下的竞争优势,依然是供应链网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节在目前供应链超网络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研究和动态供应链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相关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第二节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动态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第三节阐述了个体优化和全局优化的相关理论;第四节给出求解进化变分不等式的求解方法一投影动态系统;第五节通过算例阐述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通过投影动态系统解释某一个厂商趋近均衡解的过程。通过单一厂商趋近均衡解的过程,阐述其他厂商相应的最优决策;第六节给出结论。本文主要特点是:(1)通过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函数来表达动态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中的风险管理,更加符合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中风险管理的特征;(2)通过进化变分不等式表示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中风险、成本和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投影动态系统表达某个厂商趋近均衡解的过程,并分析不同风险发生概率下对于供应链网络均衡流量的影响情况,以及单一厂商非最优决策时,其它厂商的相应最优策略。

1 文献综述

超网络的概念最早于1978年由Sheffl提出,最开始在其博士论文中称为“Hypernetwork",后来统称为“Supernetwork”。美国Nagurney和June Dong教授最早针对超网络理论“Supernetwork”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超网络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广泛的关注,美国麻省大学建立了首个超网络研究中心(supernet.isenberg.umass.edu)来研究相关的问题。超网络的研究已经对供应链网络、电力网络、金融网络、交通网络、电信网络和知识网络6个主要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供应链超网络是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商到顾客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组织、人员、活动、信息和其它资源组成的物流、信息、资金等网络构成的一个协调复杂的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如何协调和管理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供应链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也要求研究者们能提供一个更加准确地和有效地的理论和工具来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以及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超网络理论可以为多层、多级、多维、多属性和多准则的网络提供深入的认识和有效的理解。针对于供应链超网络的研究Zhang,Dong与Teng和董琼与马军针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本节在此基础上针对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和动态供应链超网络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综述。

从2002年Nagurney,Dong,Zhang撰写第一个基本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的文献以来,众多文献在此基础上把电子商务、库存管理、多目标决策、不确定需求、时间约束等问题整合到该供应链超网络的基本模型中。在供应链超网络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方面,Dong等把多目标决策引入到具有不确定性需求的供应链网络中,第一次结合多目标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提出供应链网络模型;Nagurney等整合供应风险和电子商务模式到文献的模型中,在模型中考虑到供应方生产商和分销商的风险管理,同时测量需求方风险;Nagurney和Matsypura针对全球供应链网络经济考虑到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个动态的超网络模型,供应方和市场风险通过以风险函数的形式,再通过多目标决策以加权的方式来表示,需求的不确定性通过使用不确定性需求函数来表达。在动态供应链超网络的研究方面,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主要是通过进化变分不等式来表达供应链超网络中依时性的能力约束和需求。早在1967年,Li-ons等和Brezis提出了进化变分不等式用于解决力学上的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证明。1998年Daniele等把进化变分不等式用于研究交通网络中满足依时通容量和需求的可行性流量问题。Raciti运用投影动态系统和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解决动态交通网络问题。Daniele和Maugeri把进化变分不等式用于解决供应链均衡和金融均衡问题。2003年Gwinner在其著作中对多阶层的进化变分不等式进行了一个详细的综述。

目前关于供应链超网络风险管理的研究多整合多目标决策方法于超网络理论中,有助于解决决策者不同风险偏好下的决策问题,适用性比较广泛,但并没有充分体现供应链节点企业风险管理的特征;另一方面,目前针对准确地表达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动态特性的研究还是空白。关于超网络的进一步研究,June Dong在文献中提出超网络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把微观运作的问题整合到超网络的模型中来。王众托院士在文献中提出超网络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结合实际网络的运作方法,完善超网络模型,使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实际网络的特征。本文基于准确刻画超网络特征的思路和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动态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以期为供应链网络中的决策者提供应用支持。

2 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模型的构建

假设供应链超网络G=[N,L],代表网络中的节点的集合,L代表网络中产品处理活动有向链接的集合,产品处理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过程。假设供应链网络中生产厂商生产同质产品。构建如图1所示的基于风险管理的三层动态供应链超网络模型。假设存在m个产品生产商,典型的生产商以j表示。存在h个产品零售商,典型的零售商以ι表示,服务于o个需求消费市场,典型的需求市场以k表示,需求函数是弹性的是价格的函数,对于k市场的需求函数用dk表示。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是一个非循环过程。

2.1 生产商的行为和优化条件

假设对于产品生产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的中断风险概率ε已知,风险发生后的损失s和产品的流量相关,产品生产商在此基础上需要优化生产量、运输量以及针对各个零售商运输量的比例。

q表示产品生产商生产的产品数量,表示生产商j的生产成本函数,考虑到厂商之间对原材料购买的竞争关系,生产成本不仅和自身生产的产品相关,而且和其他生产商生产相关。则在t时刻生产商j的生产成本函数为:

产品生产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的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处置成本。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和保险费用等。cjt表示交易成本,Cjt是交易的产品数量的函数。

产品生产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中断风险导致生产商的损失函数用rjt表示。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为ε。则在t时刻针对产品生产商的期望损失表达式为:

每个产品的生产商都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则生产商的期望收益为产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减去生产成本,再减去交易成本和风险期望损失。t时刻生产商销售产品给产品零售商ι的价格以表示。则t时刻产品生产商考虑到风险期望损失后最大化期望收益函数如下:

假设生产商之间是完全信息下非合作博弈,生产商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是连续凸函数,每个产品生产商都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则对于每个生产商的优化函数根据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知识可知,可以转换为以下进化变分不等式:

2.2 零售商的行为和优化条件

产品零售商和需求市场之间的处理成本包括产品的存放费用,展示费用等,它是总的产品销售数量的函数。则t时刻产品零售商的处理成本函数为:

同样,每个产品零售商也追求利润最大化。零售商的利润等于£时刻产品市场上的零售价格乘以销售数量减去处置成本,再减去产品的购买成本。针对零售商的的利润最大化函数可以通过如下表达式表示,同时考虑流量守恒,给出约束条件(8)。

假设零售商之间是完全信息下非合作博弈,零售商的成本函数是连续凸函数,同样,每个零售商都追求利润最大化(7),同时约束于式(8),根据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知识可知,则该表达式针对于所有的产品零售商可以转换成以下进化变分不等式:

2.3 需求市场的均衡条件

需求市场的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不仅考虑产品的价格,还考虑到购买该产品的交易成本。则t时刻的交易成本用表示。

如果形成购买,则销售的价格加上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要等于顾客愿意提供的价格,如果价格加上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要大于顾客愿意提供的价格,则不形成购买,相应流量为0。

针对所有消费市场k上,如果形成购买,需求函数等于所有产品流量,否则不形成购买,则均衡条件是:因此,根据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知识可知,式(11)和式(12)可以转换为如下进化变分不等式:

2.4 供应链网络的均衡条件

在整个网络组织中满足式(5)、式(9)和式(13)之和时,整个动态供应链超网络在产品交易的过程中产品交易的数量、产品交易的价格满足以下变分不等式时,整个网络组织的产品交易过程处于均衡状态。约掉相同的项可得式(14)。

3 个体优化和全局优化

1952年Wardrop教授通过交通网络的描述阐述了网络中全局优化和个体优化的关系。交通网络个体优化的均衡定律是:每个出行者的出行成本在每个已经使用的路径上是相等的且最小,此时是整个网络个体优化的均衡点。交通网络全局优化的均衡定律是:边际总出行成本在每个已经使用的路径上是相等的且最小,此时是整个网络全局优化的均衡点。交通网络的个体优化和全局优化均衡定律已经扩展到供应链超网络中。在供应链超网络中个体优化均衡点是每个个体厂商在已经使用的连接流量中成本相等并最小;全局优化的均衡点是供应链网络中总的边际成本在每个已经使用的连接流量中是相等并最小。

供应链超网络中个体优化的均衡点其实是非合作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点。而供应链超网络的全局优化均衡点其实是有一个局外人(例如: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等)进行控制和协调整个供应链超网络的决策。个体优化是代表分散式决策,而全局优化是代表集权式决策。从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来看,市场机制对于供应链网络的影响越来越重,因此,本论文基于个体优化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这样的模型符合市场机制下供应链网络的实际运作状况,当然全局优化下的供应链超网络模型也是值得研究的,可为全局性的优化和协调提供参考和依据。

4 投影动态系统

进化变分不等式有许多求解方法,包括投影算法、松弛算法、修正投影算法、相继平均法(MSA)、投影动态系统算法等,本文采用投影动态系统,因为在动态投影系统中,投影算子表明在约束集中最大化效用决策中最可能的方向,也就是表明决策者最快可能达到均衡点的方向,能够准确形象的表达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早在1973年Henry就提出了投影动态系统的思想,尽管没有命名为投影动态系统(Projected Dynamical Systems)。1993年Dupuis和Nagurney通过右边非连续的微分方程来求解一系列动态问题,见表达式(15),并第一次称为投影动态系统。本节给出投影动态系统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定义,以及针对投影动态系统稳定点求解的离散时间算法。

dx(t)/dt=Πk(x(t),-F(x(t)))

(15)

k(为RN上的闭凸集,F:K一RN是线性增长的Lipschitz连续函数,Πk:R×K―RN是投影算子PK:RN一k的Gateaux微分。给定如下:

在此基础上给出投影动态系统的定义如下。

定义:动态投影系统PDS(F,K)定义为映射x:R×k-RN,F:k一RN是Lipschitz连续的矢量域,x0∈k,其中x(t)是下面微分方程的解。

x(t)=Πk(x(t),-F(x(t))),x(0)=x0

(17)

Πk(x(t),-F(x(t)))=0时,则x*∈K是投影动态系统的均衡点。

Dupuis和Nagurney证明了投影动态系统的关键的特性是标准变分不等式和投影动态系统的问题dx(t)/dt=Πk(x(t),-F(x(t))),x(0)=x0的均衡解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针对这样类型的问题给定F:K一RN可以找到X*∈k满足的其中表示定义在RN上的内积。

在计算投影动态系统的稳定点时,常用的方法就是离散时间算法,本文参看文献给出离散时间算法的步骤如下:

步骤1 令

步骤2 计算为标准投影算子;

步骤3如果对所有的T,满足其中ε为容许误差,则停止迭代;否则,返回步骤2。

收敛性说明:假设对所有的T,F(XT)为Lipschitz连续,且是严格单调,对于给定足够大常数M,当X≥M时,F(XT)>0,则离散时间算法收敛于唯一的均衡点,详细证明参看文献。

5 数值算例

5.1 数据和结果

本节通过一个数值算例来说明本文构建模型的应用情况,以及方法求解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图2给出某类型汽车生产的供应链超网络结构图,两个生产商位于中国的吉林省和上海市,通过位于北京、沈阳和南京的三个零售商把产品销售到华北和华东两个需求市场。

本节采用投影动态系统求解数值算例,由于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地理位置不同,生产的成本不同,所以不同链接的成本函数不尽相同,各个厂商的成本函数给定如下。

零售商中断风险发生后对产品生产商的损失函数给定如下:供应链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函数和时间函数给定如下: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交易成本函数给定如下:零售商和需求市场之间的成本函数给定如下:消费市场和零售商之间的交易成本函数给定如下:需求市场的需求函数给定如下:

表1给出通过Matlab 7.0软件进行求解,采用投影动态系统给出ε=0.001时,t=0,1,2时刻整个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时的运输量和需求价格,以及达到均衡点时的迭代次数。

5.2 敏感性分析

假设产品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为(8 =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时,选取产品生产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交易量及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比例来分析其随风险发生概率变化的敏感性情况。

表2表明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不断增加时,生产商1和零售商l,2,3之间的运输量和运输量占总运输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生产商1和零售商1之间的运输量占总运输量比例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而逐步减少,而生产商1和零售商2,3之间的运输量占总运输量比例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而逐步增加,主要因为尽管生产商1和零售商1之间的交易成本较低,运输量也较大,但是如果中断风险发生概率增加后,损失也就非常大了,所以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不断增加,生产商1调整在不同零售商之间的运输量,使整体收益达到最大。从总体上可以看出,节点间运输量较大的链接,中断风险发生后损失也较大,所以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的增加,相应的运输量逐步减少,从而导致了其它节点间的运输量逐步增加。

5.3 投影动态系统趋近均衡点的过程

采用动态投影系统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离散时间算法了解决策者从非均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均衡状态时的流量对于网络中各个节点厂商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通过市场机制来达到均衡点,均衡点是一个最优的目标,因此达到均衡点的过程对于网络中节点厂商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动态投影系统中,投影算子表明决策者最快可能达到均衡点的方向,图3描述了在t=0时,生产商1和零售商1上的流量收敛到均衡状态的整个过程。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初始x=0时,迭代到13次,生产商1和零售商1上的流量就基本上收敛于均衡点时的最优流量。

5.4 趋近均衡点的博弈过程

均衡解是供应链超网络中各个厂商在长期竞争中达到非合作纳什均衡,是各个厂商不断博弈的结果,在实际过程中很难准确地达到均衡点。在实际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中各个厂商如何达到均衡解的过程,以及针对其他厂商非最优策略给出相应的对策也同样重要。下面针对以上数值算例分析其中一个厂商给出非最优解时其他厂商的对策情况。

在实际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中,均衡点是相关厂商多次博弈过程中达到的均衡点,一般很难所有厂商同时都给出最优的策略,这时针对相关厂商的非最优策略如何给出最优策略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图4是在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为ε=0.001,t=0时刻,当生产商1决策供应零售商1的销售量从10到均衡点71.8253的不同决策点上,其它生产商、零售商和需求市场之间应该给出的最优策略情况。图中的标记表明不同厂商之间的流量,例如:前半部分从1-2到2-3表明生产商针对零售商的最优流量情况,后半部分从1-1到3-2表明零售商针对需求市场的最优流量情况。

6 结论

本文首先从个体优化的角度出发,采用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损失函数来表达动态供应链中厂商风险管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最优化各个节点厂商的收益;其次,根据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把优化函数转化成进化变分不等式,采用投影动态系统进行求解;最后,通过数值算例给出了不同风险因素发生概率下的敏感性分析,通过投影动态系统解释某一个厂商趋近均衡解的过程。通过单一厂商趋近均衡解的不同决策点,阐述其他厂商相应的最优决策。

供应商论文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供应商数量;供求风险

中图分类号:C934;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4-0036-06

The Optimal Number of Suppliers for SME

ZHU Chang-lei, LIANG Liang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a decision method of the optimal number of suppliers for SMEs(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with taking the risk of supply and demand interruption and the operating cost into accoun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Es, a more suitable decision model based on the previous models is constructed. Firstly, two types of suppliers are distinguished and dealt individually. Secondly, we include the operating cost and the los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terruption in the model. Finally, we construct a formula to calculate the optimal number of suppliers. And then, some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analys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optimal number to those factors.

Key words:SM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umber of suppliers; risk of supply and demand risk

1 引言

中小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且资源有限,在供应链中往往只面向少数几个主要的客户。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是其生存与竞争的要素[1]。近年来,随着竞争由企业之间向供应链之间转化,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中小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时间和提高产品质量等诸多压力[2],其获利的关键在于能否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地从供应商获得稳定的供应[1]。供应商选择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直倍受关注[3~8]。目前,对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选择什么样供应商,二是选择多少供应商[8]。大量的文献对前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诸多模型[4~8]。但是对于后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8,9],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供应商数量的定量研究仍十分缺乏。

中小企业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加之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依赖,其应对各种运营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10]。近年来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使供应链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1~14]。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合理的供应商选择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风险,但风险因素却很少被明确地提出,而且供应商选择和风险管理通常是分开研究的[11]。当前供应链管理的趋势是与少数的供应商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获得质量和成本等优势,但如此必然给供应链带来一定的风险[5,11,12]。特别是当代中小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通常是短期的[13],盲目减少供应商数量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目前,对供应商数量的研究大多考虑采购成本问题

[16,17],忽视了供应链中潜在的风险[8,9,12]。面对多变的需求和日益严苛的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必须权衡运营成本和风险,确定合适数量的供应商。

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特点,对Berger等[9]和Ruiz-Torres等[15]提出的供应商数量决策模型进行了拓展:将供应商划分为主供应商和辅助供应商加以讨论;考虑了不同风险概率的供应商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了需求中断风险,并依据中小企业特质对供应商管理费用进行了调整。最后给出算例,分析了参数变化对最优供应商数量的影响。

2 BGZ和RM模型回顾

Berger等[9]将供应失败风险和供应商最优数量的决策问题相联系,运用决策树法建立决策模型,以企业风险成本和供应商管理成本之和最小来确定供应商数量。Ruiz-Torres等[15]称其为BGZ模型。然而BGZ模型只考虑全体和非全体供应失败两种情况,并假定采购企业仅在全体供应商均供应失败时才遭受损失。显然,更实际的情况是,部分供应商发生供应失败时,采购企业也会遭受部分损失。为此,Ruiz-Torres等对BGZ模型进行了拓展,本文将该模型称为RM模型。在允许采购企业在某些供应商供应失败的情况下,向其他供应商补充采购的假设下,RM模型考察了单个至全部供应商供应失败的风险成本对最优供应商数量的影响,并对供应商各自供应失败概率不等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3 最优供应商数量决策模型

3.1 假设及符号

(1)供应商因故不能提品或服务时,即出现所谓供应失败的情况,如供应商倒闭、违约或突发事件等导致的供应中断。通常,导致供应失败的事件分为两类:全局事件和个体事件[9]。全局事件即导致全体供应商均无法正常供应的“超级事件”,如自然灾害等;个体事件即单个的供应商无法供应产品,如火灾,倒闭等[9,15]。因此,尽管单源采购有诸多优势[18,19],但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大多数企业仍采用了双源(或多源)的采购模式。供应商也相应地被分为了主供应商和辅助供应商两类,而采购订单中的大部分都由一个主供应商提供[10,18]。

(2)本文以S表示某中小企业,假设S只向供应链下游的一家核心企业提品;所有潜在的供应商都具有足够的产能可独立满足S的需要,且产品单价不随采购数量变化。显然S至少有一个供应商(即主供应商),本节将讨论其最优的辅助供应商数量。

(3)设全局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0,1);主供应商供应中断的概率记为P~∈(0,1)。设S有m个辅助供应商,各自出现供应失败的概率记为:Ui∈(0,1),i=1,…,m。设(i≠j),Ui与Uj及P~与Ui均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全局事件和个体事件也是相互独立的。

记m个辅助供应商组成的集合为Ω={1,2, …,m}m(本文以集合外的下标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易知其中k个供应中断的可能组合有

Ckm=m!/(k!(m-k)!)个;令T=Ckm,则由这k个供应商组成的集合可记为:hkl={a,b,…,k}k。其中a,b,…,k∈Ω,l=1,2,…,T。

记有k个供应中断的所有可能情况组成的集合为:Hk={hk1,…,hkl,…,hkT}T。故m个辅助供应商中有k个出现供应中断的概率可表示为

(4)全体供应商供应中断时S的损失记为Ls;主供应商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记为βLs,则全体辅助供应商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可记为

(1-β)Ls。其中β∈(0,1]表示主供应商供应中断对S造成的损失占Ls的比重,即S对主供应商的依赖程度。显然,当S只有主供应商时β=1。由于辅助供应商在供应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因此我们不对辅助供应商再做区分,而是假设相同数量的辅助供应商供应失败给S造成的损失是相等的。依据文献[15]中的假设,我们可将损失(1-β)Ls分解为m份:A[1,m],A[2,m]…A[m,m],其中A[k,m]表示m个辅助供应商中有k个出现供应中断时,第k个造成的损失。令

A[i,m]=(ir/∑m=1…n-1mr)(1-β)Ls

其中0≤r≤∞,表示出现供应中断时S减小损失的能力。即S从其他辅助供应商获得补充供应的能力。当r=0时,每个供应商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相等。显然,k个辅助供应商供应中断造成的累计损失可表示为

3.2 供应商数量决策模型

中小企业一方面作为采购商向上游供应商购买原材料,而通常又很难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3]。此外,现有文献表明,中小企业的运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有者的个人决断,并且明显地表现出对基于私人关系的非正式商业网络的依赖

[20,21]。这些都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潜在的供应风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供应商向下游核心企业提品时,核心企业又可能出于种种原因而中断采购[22],故而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一定的需求中断风险。本节从上述问题出发,对Berger等[15]和Ruiz-Torres等[16]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拓展,建立如下最优供应商数量决策模型。

(1)首先分析供应失败风险给S造成的期望损失。由3.1节的假设可知,当S选择n个供应商时,其中一个为主供应商,其他m个为辅助供应商(n=m+1)。同文献[9,15]一样,采用决策树分析选择n个供应商时的供应失败情况,可以得到S的期望损失为(ELC-Expected Loss Cost)

需要说明的是,多源采购拆分了采购订单,会导致主供应商改变供应承诺。即使是同一个供应商,其可靠性相对单源采购也可能会有所降低

[19]。故n>1时,(1)式中以P~′=P~+δ代替P~更为合理(其中δ≥0)。

(2)接着讨论需求中断风险对S造成的期望损失。近年来,由生产成本、技术及采购战略的变化,或者核心企业自身因素导致的供应商转换屡见不鲜[22]。而中小企业大多对核心企业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需求中断风险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但是,目前考虑需求风险对中小企业的供应商数量影响的研究还很少。

供应链管理极大地改善了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将相关的问题转嫁给了供应商。然而中小企业多缺乏有力的采购职能和稳定的供应商关系,为按时按需满足核心企业多变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要持有安全库存[1]。Kelle和Silver的研究表明,多供应源下的订单分割可有效减少安全库存,而不增大缺货的可能[23]。

然而,目前我们所查阅的文献中还没有对企业供应商数量和下游需求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综合上述分析,从需求及库存成本的角度出发,可以知道S可适当增加供应商的数量减少需求中断造成的损失。因为假设S只向一个下游企业提品,核心企业中断采购的概率记为R。那么需求中断给S造成的损失可记为(D+Ld/n)。其中D为与供应商数量无关的供给成本;Ld为安全库存等与供应商数量相关的供给成本。故当S有n个供应商时,需求中断风险的期望损失EDC(Expected Demand Cost)为

EDC(n)=R(D+Ld/n)(2)

(3)最后考虑协调管理供应商的成本。记S管理协调n个供应商的成本为C(n)。由于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多缺乏有力的供应商管理职能[1],所以S对供应商的管理相较于大企业也更加困难,特别是有多个供应商时。因此,较合理的假设是S的供应商管理成本是随着n的增大非线性增加的。故本文假设C(n)=a+bnθ,其中a为固定费用,b为可变费用;θ>1,表示企业管理供应商的能力。显然越大,增加供应商时管理成本的增幅也越大。

综合(1)~(3)点的讨论可知,当S选择n个供应商时,其总的期望成本(ETC-Expected Total Cost)可表示为

ETC(n)=ELC(n)+C(n)+EDC(n)(3)

显然,S的目标是权衡风险和管理成本,使期望总成本达到最小。确定(3)式中的相关参数就可以计算出选择n个供应商时的期望总成本。选择使ETC(n)取得最小值的n―记为n*,即最优的供应商数量。

4 模型分析

显然,很难由ETC(n)的表达式直接给出n*的解析解,但只要确定相关参数就可以求出最优的供应商数量。下面我们通过算例求解最佳供应商数量n*,并对相关参数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需要设定各参数的一组基础值:Ls=1000,a=50,b=5,P*=0.01,Ld=500,k=2,θ=1.1,β=0.6,R=0.01,D=100,另设P~=P~′=0.03。

由于模型假设不同,与BGZ和RM模型相比,我们对个别参数的数值大小进行了调整以便于讨论,但这并不影响问题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改变个别参数的值进行讨论时,其它参数值不变。

虽然各辅助供应商供应失败的概率是不一定相等,但由于我们讨论的是Ui的取值范围变化,及其与P~′的相对关系对结果的影响。所以为了便于比较说明,不妨设i∈(1,m)有Ui=U=0.05作为基础值。这不会改变问题的本质。

(1)首先对全局事件发生概率P*进行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因为全局事件将导致全体供应商供应失败,所以P*在合理的变化范围内对最优供应商数量没有明显的影响。k=8时,P*>0.1时辅助供应商也无法提供有效补给,所以n*由3降至1。

(2)由于区分了供应商的种类,直观上推测n*的值应该与P~′和U的取值及相互关系有关。如表2、表3所示,与BGZ和RM模型的结果略有差异。但整体上看,当U

①k=2,此时S减少供应失败损失的能力一般,由表2中的结果可得如下结论:

当P~′较小时(如小于0.1):如果U>P~′,即辅助供应商出现供应失败的概率大于主供应商,只选择主供应商是最优的。因为主供应商相对可靠时,增加一个不太可靠的辅助供应商显然不但无法减小损失,反而增大了风险和管理成本。反之,当U≤P~′时,随着U的增大,应当适当地增加辅助供应商数量,以减小供应失败的期望损失。

当P~′较大时(如大于0.1):此时主供应商已不太可靠,即使有U>P~′的情况,只要U相对P~′不是特别大(如U=0.3和P~′=0.2),就应当增加辅助供应商数量,以减小风险成本。但当U很大时(如U=0.8):辅助供应商已相当不可靠,增加辅助供应商也不足以提供有效的供应补充。因此,不管主供应商是否可靠,经计算始终有n*=1,即只选择主供应商,不选择辅助供应商。②k=8,此时S减小供应失败损失的能力很强,表3的结果显示了一些期望的变化。

首先,对应的U值下,使n*>1的P~′值变小了。这说明随着S减小供应失败损失能力的增强,即使辅助供应商的可靠性相对较差(U>P~′),S也可通过辅助供应商获得有效的供应补给,从而减少期望损失。其次,与k=2时情况不同的是,即使U很大(U=0.8),如果主供应商也很不可靠(如P~′=0.6),此时S也可以选择很多的辅助供应商,以获得有效的供应补充,减小期望损失。

特别的是,从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只要P~′相对U超过了某个临界值,P~′的增大对n*就没有影响了。这是因为,实际上只要确定了β,那么主供应商供应失败就会造成损失βLs,而选择的辅助供应商只承担(1-β)Ls的损失。由模型可知,参数k只能调整S在辅助供应商间获得补给,减少损失的能力;k选定后,最佳的辅助供应商数量就确定了;再加上主供应商,最优总供应商数量也就确定了。

(3)Ls 、U及k对n*的影响。如表4所示,结果验证了以下期望的结论:

①随着Ls的增大,n*也逐渐增大。因为Ls是供应失败的总损失,Ls增大时更多的供应商应当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的供应补给,从而减少期望损失。

②随着k的减小,n*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存在一个临界值,当k小于该临界值时,S无法在辅助供应商中获得有效的供应补给,管理成本的增加抵消了多源采购带来优势,所以n*减小。

③表4中的结果是基于P~′=0.03的假设。由上面的讨论可知,U和P~′的取值及相对关系直接影响n*的值。故分别取U等于0.02,0.05和0.2,即讨论UP~′以及U>>P~′的情况。

当U=0.02时,辅助供应商供应失败的概率很低,n*随Ls增加但很慢,且变化幅度很小(1~4)。特别k=8时,虽然损失增加了550% (1000~6500),但最优供应商数量始终是3个。由于辅助供应商相对主供应商更加可靠,当Ls较大时,即使k=0.6或0.2,仍应选择若干辅助供应商来减少期望损失。

当U=0.05时,辅助供应商的可靠性相对主供应商偏低。当损失相同时,对应所需的供应商数量相对增加(如Ls=2500时,n*由3增加到4)。n*随Ls增加的变化范围增大为1~6。而且当k

当U=0.2时,辅助供应商供应中断的可能性较高,只有损失较大(如Ls>2000)且k>2即S的能力较强时,增加辅助供应商所减小的期望损失才能超过管理成本的增加,企业才能从中获益。而当k

(4)b和U对n*的影响。因为b是管理协调供应商的可变费用,主观推断的结果是:在其他参数不变时,n*随着b的增加而减小。表5中的结果证实了这一推断。因为增加的管理费用更多地抵消了期望损失的减少。随着U的增大,相同条件下为保障供应所需的辅助供应商数量就越多,而b的增大就会扩大这种抵消作用,直至选择辅助供应商不再有效。所以U越大,使n*=1的b就越小。

(5)β、P~′及Ls对n*的影响。如表6中所示,随着β的增大,n*呈逐渐减小。而且对于不同的k及Ls都有:当P~′增大时,n*的值大于等于P~′较小时的取值(如表6中标记的相应数据)。此外,β和P~′的关系对结果也有直接的影响:当P~′较小时,主供应商很可靠,所需辅助供应商数量较少;若β很大即主供应商负担主要损失,而主供应商供应中断的概率很低,故不需要相对不太可靠的辅助供应商。但是当P~′较大时,主供应商已不够可靠,需要更多的辅助供应商来减少供应中断的风险和损失。

(6)R和Ld对n*的影响。表7显示了与需求风险相关的参数R和Ld对最优供应商数量的影响。结果和预期的一致:即随着需求中断风险R和损失Ld的增大,n*也逐步增大。

5 结论

(1)由第4节中的讨论可以看出,一个可靠的主供应商对中小企业至关重要。一方面,可靠的主供应商可以减少供应失败的风险,维持生产的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辅助供应商的数量,节约管理成本。

(2)中小企业选择辅助供应商时,应当着重考察供应商的信誉和质量,选择供应失败风险较低的企业,以避免风险损失。同时,还可以减少辅助供应商的数量,节约运营成本。

(3)中小企业应当合理控制对主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如果主供应商很可靠,可以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减少供应商数量,节约成本;若主供应商不太可靠,应当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从更多可靠的供应商采购产品才能减小供应失败的风险和损失。

(4)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企业间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运作,降低管理费用,这些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改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充分降低供应商协调管理的成本,以便与更多的供应商建立合作,降低供应失败的风险。

(5)对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的潜在威胁。中小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创新,发展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与下游核心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通过选择合适数量的供应商来减小需求中断的风险损失。

参 考 文 献:

[1]Thakkar J, et 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SMEs: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s and proposition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8, 20(1): 97-131.

[2]Hvolby H H, Trienekens J. Supply chain planning opportunities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02, 49: 3-8.

[3]Verma R, Pullman M E. An analysis of the supplier selection process[J]. Omega, 1998, 26(6): 739-750.

[4]刘晓,等.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综述[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1):139-148.

[5]Ho W, Xu X W, Dey P K.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es for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2(1): 16-24.

[6]Demirtas E A, et al.. An integrated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or supplier selection and order allocation[J]. Omega, 2008, 36(1): 76-90.

[7]Li Shanling, Murat A, Huang Wanzhen. Selection of contract suppliers under price and demand uncertainty in a dynamic market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8(3): 830-847.

[8]蒋琦伟,等.考虑风险控制的最优供应商数量确定方法[J].系统工程,2008,26(2):108-111.

[9]Berger P D, Gerstenfeld A, Zeng A Z. How many suppliers are best? A decision-analysis approach[J]. Omega, 2004, 32(1): 9-15.

[10]Zsidisin G A, Ritchie B. Supply chain risk: a handbook of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199-208.

[11]Giunipero L C, Eltantawy R A. Securing the upstream supply chain: 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 34(9): 698-713.

[12]周艳菊,等.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J].系统工程,2006,24(3):1-7.

[13]Tang C S. Perspective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103(2): 451-88.

[14]Yu Haisheng, et al.. Single or dual sourcing: decision-making in the presence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 Omega, 2009, 37(4): 788-800.

[15]Ruiz-Torres A J, Mahmoodi F. The optimal number of suppliers considering the costs of individual supplier failures[J]. Omega, 2007, 35(1): 104-115.

[16]钱德强,等.合作竞争下的供应商数量优化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6(3):57-65.

[17]Agrawal N, Nahmias S. Rationalization of the supplier base in the presence of yield uncertainty[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7, 6 (3): 291-318.

[18]Hallikas J, Virolainen V M. Pulkkinen U, et al.. Managing risk in purchasing strategy selection[A]. Proceedings of the IPSERA Conference[C]. Twente, Netherlands, 2002. 240-252.

[19]Costantino N, Pellegrino R. Choosing between single and multiple sourcing based on supplier default risk: a real options approach[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10, 16(1): 27-40.

[20]Wynarczyk P, Watson R. Firm growth and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K. SME subcontractor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24(1): 39-51.

[21]Park D, Krishnan H A. Supplier selection practices among small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testing three model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1, 39(3): 259-271.

[22]Wagner S M, Friedl G. Supplier switching decis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83(2): 700-717.

[23]Kelle P, Silver E A. Decreasing expected shortages through order splitting[J]. Engineering Costs and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0, 19(1-3): 351-357.

上一篇:商务英论文范文 下一篇:贸易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