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21:06:41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篇1

摘要:小学英语教师首先是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意几方面素质。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指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素养、英语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四个要素。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篇2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标 语言技能目标分类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 前言

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使我国第二阶段的教学大纲更“科学、规范、开放、完整”。2001年秋季又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又经过再次修订。《标准》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导和纲领性文件,详尽地阐述和分析了英语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和新动态。

《标准》除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为九个级别,还特别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总之,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标准》把语言技能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说明当今的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言技能与英语课程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语言技能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听、说、读、写的技术及能力,外语教学的目的即是掌握和运用这四项语言技能进行交际,它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57年斯金纳出版《语言行为》一书,把行为主义推到了极至,他认为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强化过程获得语言行为,无论是接受活动(听、读),还是表达活动(说、写)都要求对大量的语言差异加以区分掌握。这些语言差异可以通过合适的表现和强化练习教给学生,因此,语言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一个重复操练的过程,在我们的英语课程教学当中也深刻反应了这一点。

我国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教学把语言技能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的,而且非常具有教育教学的现实性和深远的意义。

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1956年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布鲁姆分析了过去40年来一直使用的六级认知层次,以验证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高级思维技巧的发展。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认知学习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包括知识、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情感领域包括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在布卢姆的分类理论中,不论是主类还是子类之间都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高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上。布卢姆的分类理论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图式理论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由简单到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习的进行。布鲁姆的这一“教育目标分类法”为我国的新《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我国《标准》中的语言技能目标分类

基于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继续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立足于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标准》把语言技能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六-九级目标是针对高中阶段的,其重点仍然是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学习。由于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规划等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所以语言技能目标的分级也越来越系统,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

对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我国普通高中阶段英语语言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描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属于“行为目标”取向价值的技术理性的产物,其合理性不言而喻。我国《标准》对语言技能领域目标的分级描述则是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价值取向的“解放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具体体现。我国《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不断追求的目标。

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在我国《标准》中的具体化

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我国《标准》语言技能领域的目标描述来看,虽然布鲁姆的分类和我国《标准》无法一一对应,但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阐述如下: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目标当中, 强调“预设性教育目标”和“生成性教育目标”的结合。教育目标的预设使我们在课程实施中不会杂乱无章、毫无目的,但在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多变的教育教学环境导致我们有时不能墨守既定的教育目标, 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教育的实践智慧来灵活处理教学中的非预期事件, 形成教学中有“生成性目标”的意识。“生成性目标”和“预设性目标”的结合, 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更适合学生的充分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六、《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用教法指导学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养成离不开系统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专项训练。下面具体探讨一下语言技能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实施策略。

1.听力教学实施策略

听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促进听力理解和技能运用的提高为目标的,并不是在应试教育中针对听力技巧掌握的检测。听力活动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在听之前教师应该把听力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听力练习所要达到的要求。听力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有些不懂的地方,但在理解某句话时,遇到的困难不一定总是与复杂的句子有关。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使用句法策略,要听懂别人的话,就必须知道语法规则,特别是最规范的、用途最广的语法规则。熟练掌握最规则的句型,最常用的组成成分,是特别有益的。

2.口语教学实施策略

口语的教学是通过使学生参与大量的说的活动培养口头交际的能力。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步实现课堂教学语言英语化,进行情景化教学,最好能将日常交际用语引入到课堂中来,尽量创设一种交际的需求,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信息或完成一定任务,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具有真正交际的特色,同时也应注意到听说双方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创造角色转换的自由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口语活动时必须让学生相互交谈时有一定的目的,两人之间要有“信息沟”,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填补这个信息沟,即口语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或终点。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不仅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在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与所教课文内容相关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去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其次,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方法,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技能,使其做到快速浏览、猜测词义、整体把握;重点精读、理解分析。

概读、细读以及阅读赏析是提高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概读课文,从篇章的角度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细读课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地捕捉信息的能力。阅读赏析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赏析,挖掘课文的内涵,透视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4.写作教学实施策略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两大目标。英文的写作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难点,写作教学需要从日常的教学中加以培养,必须得是细水长流。比如每周布置一、两篇小作文,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另外,英语写作和中文写作一样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需要合理的篇章结构。开始可以通过重新组织给定的句子来完成对话或看图编成故事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范文,然后根据写作提示进行模仿写作的方法,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话改写、课文缩写、书信回复等方式来训练常用的英语习作文体,提高学生的书面交际和表达能力。

七、结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技能目标在新《标准》中占据的重要性,从而发现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广大英语教师应当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采取各项措施,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够提升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策略,从而更好地不断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2]马昭君,论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2).

[3]皮连生,蔡维静.超越布鲁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石佳,提高中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报,2010.

[5]吴白音那,探析斯金纳《言语行为》理论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篇3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要求从2001年秋季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至此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课程体系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的作用被进一步凸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同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内容、策略、手段、评估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以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快速发展,小学英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据有关统计数字,我国在城镇小学全面开设英语课程需要近25万多名英语教师,如果加上乡镇小学对新增英语教师的需求,这个数字无疑会成倍增长。截止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地区的学校还只能让别的学科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走上英语教学岗位。短期来看,这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大小学英语师资的培养力度,调整英语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英语师范教育的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2小学英语“新课标”综述

2.1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定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教育部最新一次颁布的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性文件,在英语教学领域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作“新课标”。虽然该标准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整体性标准,但从教育阶段分类来看,“新课标”涵盖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部分,对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本文中“新课标”的操作性定义指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即《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小学部分,统称为小学英语“新课标”。

2.2小学英语“新课标”的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英语课程目标分九个级别对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作出要求。其中对应小学部分的总体目标是一、二级目标,一级对应小学3、4年级段,二级对应小学5、6年级段,二级目标高于且涵盖一级目标。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在涉及到小学英语一、二级方面的论述时,都将以小学阶段的最高级别即二级为主要论述对象。下面是小学阶段二级总体目标的具体要求: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j。

3小学英语“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既是对学生的新要求,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提出的新挑战。为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的具体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实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方式上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手段上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学呈现上要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及英语课程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外语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素养是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语言基本功,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教学技能,口语要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标准、正确;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能力;应懂得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具备广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及风土人情。同时,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意识;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可见“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学科专业水平上,更多的是对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

4小学英语“新课标”对英语师范教育的启示

依据上文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的分析,我们认为“新课标”不仅是英语教学的新标准,更是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它也为英语师范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通俗说法,通常指培养师资力量的学校教育,英语师范教育即指培养英语教师的学校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是教育链条上极其重要的初始环节。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小学英语“新课标”对英语师范教育的重要启示。

4.1对英语师范教育办学层次的启示

现行的《教师法》及教师任职资格条例对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是中师。“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这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普通师范教育在英语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提升到专科层次的目标。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报道,截止2008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99.27%,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0.9%IS]。从这组数据来看,全国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虽然很高,但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尽管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情况的数据不详,但从对以上统计数据的分析可见一斑。我国师范教育结构将逐渐向高层次发展,逐步取消中师层次,加大专科层次特别是本科层次比例,这是未来我国师范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的总体走势。由此可见,小学英语师范教育应以此次英语课程改革及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实施为契机,实时地提高办学层次。以培养小学英语教师为主的专科教育应加以普及,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快英语师范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力争在英语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上满足“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

4.2对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启示

此次实施的小学英语“新课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立足于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吸收了世界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外语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课标”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言教学要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磨砺意志品质、开发思维能力并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必然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凡是开设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院校应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及要求重新制定或及时修订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期小学英语教育对人才的需求。

4.3对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师的启示

小学英语“新课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学习方式上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教学方式上体现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所有这些必然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教学中的绝对权威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这些转变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能力素质,另一方面主要取决于小学英语教师是否具有适应新变化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从源头上来看,这两方面归根结底取决于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范教育的实施者即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和其对新课标的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及认同程度。因此,对于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师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当今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小学英语教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学管理者、研究者还是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无论是担任学科专业工作的专业教师还是担任基础课程或公共课程的教师都应该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将更有助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有助于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输给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们。

5结束语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篇4

1课程标准的兴起 课程标准(curriculumcriterion;curriculumstandard;coursestandard;curriculumstandards)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课程标准的含义,国内外的表述和理解都不完全相同。在国外,课程标准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活动和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教育标准是量度教育质量的准绳;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中指出,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它为每个学校的课程规划、实施和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加拿大安大略共同课程省级标准》提出,课程标准为评估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般标准。该标准通过描述期望学生达到的省级标准,为所有的学生设立了相称的目标。 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部长会议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以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可以说,这个定义提出了当代对课程标准的期望,即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在国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具有代表性: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纲设计,是一种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规定了一定学习阶段的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即课程水平: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应发生的一些变化;二是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通过对课时数的规定而合理安排学生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这种理解在国内比较典型,也普遍受到学者的认可。 “课程标准”最早在我国使用是清朝末年。在清朝政府举办新型学堂的文件中,如《功课教法》、《学科程度及编制》中就有了“课程标准”的雏形。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的是在1912年的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课程标准,它按四年中学制度方案拟定了普通中学课程表,此时的“课程标准”内涵为: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从此,课程标准作为规范学校教育的基本文件在我国教育界沿用了四十多年里,其间课程标准多次重订或修正。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正式标准,1936年、1942年、1948年先后颁布中小学课程修正、修订、二次修正标准。与此同时,各学科的指导性文件也使用“课程标准”一词,如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订了《初级中学英语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暂行课程标准》,1932年教育部推出了正式的《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六年制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41年12月公布了《修正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然沿用“课程标准”这一术语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如1951年颁布的《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也全面移植苏联教育模式,将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学科目及其安排的总纲部分改为“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从1952年到2000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内容与体例虽然有过多次变化,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分开作为单独文件的做法一直没有改变,以至于广大教师没有不知道“教学大纲”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课程标准”是什么。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在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课程标准”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再次载入我国基础教育的史册,课程标准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但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使重新提及的“课程标准”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高中英语新课标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用国家课程标准取代我国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目的在于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思想和最新成果,积极借鉴国际上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因此,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基本框架、结构体例到表述方式,都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是,“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个定义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定了新形势下课程标准的性质:[2]课程标准是对“预期学习结果”的评估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内容要领等)。它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p#分页标题#e# 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它为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而编定的指导性文件。它通常由两个基本的部分构成,即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说明部分主要阐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的基本思想;提出教材编写的依据和编写的具体要求;本学科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等。本文部分是对该学科基本内容的规定,是大纲的核心。它根据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对教材的主要课题和纲目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对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时数及基本论点做出的规定。 课程标准则还要包括课程设置、体系目标、实施方法及评估的研究,而教学大纲指的是对一门课的内容和教学顺序的描述。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吕达(1995)、何安平等教授(2004)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课程标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标准”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广义的课程标准具有整体性,每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应是一份完整的文件,包含总纲、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以利于学校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实现该学段的培养目标。”[3][4]狭义的课程成标准则与教学大纲(syllabus)大致相同,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体现实施内容和目标的次序和进程。从《纲要》关于课程标准的定义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课程标准以课程门类的方式直接规定着本课程领域所要达到的基本培养目标,直接体现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规定着教学实践和操作的基本要求,所以它兼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双重功能。“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与大纲(syllabus)常常是可以置换的概念。而在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时,也会分开。有时,课程与大纲的设计者并不特别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是把课程与大纲的功能合二而一”。[5]《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阐明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制订了各级教学要求,还对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要点———教学建议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指导性意见。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涵盖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两层内容。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政策,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各个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的总体及分级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因此比以往颁布的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更深,结构更全面,内容更广,指导性也更强。”[5]《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者程晓堂、龚亚夫两位教授(2005)也论述了《标准》具有教学大纲的功能:“尽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很多区别,但二者的功能是非常相近的。在很多国家(如中国),课程标准取代了以前的教学大纲。”“《标准》属于强调把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学大纲。”“如果按现有的分类体系,《标准》应该属于多元教学大纲(multi-syllabus,mixedsyllabus)。”[6]因此,“《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颁布并要求实施的高中英语教学标准,即教学大纲。”[7]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不仅要从微观上,而且还要从宏观上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审视和把握。[8]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其高中部分的课程标准基本是按照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分级目标的课程模式进行设计的。虽然在高中阶段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因此,课程标准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又重新对高中课程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实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原则。以学分管理的方式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又与英语语言的水平级别相联系,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设置模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版)于200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讨论和修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一版)于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修改后的行文与修改前的行文有很多改进。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都以新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是一部运用现代外语教育理论指导中国英语教育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标准。是一部素质英语教育的课程标准,它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制定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模式、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图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高中英语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理解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按照实施建议,开发利用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是我们进行高中英语课改的当务之急。[9] 3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p#分页标题#e#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说英语,课堂朗读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其中“说”的作用在交际上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英语成绩不好而影响学习成绩。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消极,不愿开口说英语,影响进行正常的课堂活动。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英语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枯燥乏味,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一、“听”与“说”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能开口说英语。

(1) 培养“说”的能力。从听入手, 先听后说。英语课上教师要全英语授课,更要示范性的多说英语。还可以利用中午学生活动时间10-15分中,播放适合初中学生听的英语,也可以在班会课让学生观看全英文的电影。但让学生“听”之前, 教师一定要对较难的听力摘要内容。学生在广泛听的基础上, 在语言的接触中吸取大量积极而有用的词汇。通过这种长久“听”“说”结合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能开口说英语。

(2)重视朗诵和背诵。朗读和背诵使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有效途径。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好多句子就会脱口而出,头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立足课堂训练强化学生开口说英语。

(1)“值日报告”和“师生会话”来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每节英语课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用英语演讲、对话或用英语讲小故事,甚至是唱英语歌曲,形式通常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时间通常为3-5分钟。 这种“值日报告”可以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对于“值日报告”中所涉及的见闻,谈论的人物,爱好、景色等进行师生会话,一般先安排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对于稍差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降低会话的难度,消除学生畏难情绪,让每个学生在课堂能展现自己,有所收获。

(2)组织口头练习为主的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开口说英语。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How do you make abanana milk shake ?”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在屏幕上出现各种水果。先请一名英语学习较弱的学生说出水果的英文名称,其他学生听写所提到的英语单词。然后,请英语学习较好的学生分别用课文中学过的单词联词成句。最后,请英语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这种食物的制做步骤。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训练,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

(3)模仿和复述课文中的部分段落也是训练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重要形式。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个关于人物外貌,兴趣等特征的描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来描述身边所熟悉的喜欢的家人或朋友。初中的学生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乐于开口用英语来表达。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人称、时态来复述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写在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引导学生复述。教师也可以用简笔画,边画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三、倡建有效地课外活动使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开展一些说英语的课外活动。比如,定期召开英语演讲会,关键词,如何过渡和如何结尾等。其他的学生要准备演讲稿。在这准备过程中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让每个学生都进入自己的角色,有声有色地完成整个活动。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开口说英语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说英语, 语言环境也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可以布置一个充满英语的环境。可以每周出英语黑板报,教室墙上可以贴英语标语、英文地图,教室书架上可以准备英语报纸、英语杂志、英语阅读等等,可以让学生随处见到英语,随时翻阅英语书籍。学期开始让每个学生取一个英文名字,英语课上, 教师叫英文名字,同学之间也互相叫英文名字, 这些都能创设一种浓浓的英语氛围, 使学生渴望用英语交谈。总之,一名英语教师,就如同交响乐队的指挥家,组织学生进行大量丰富多彩的训练,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程玉根的“新课程下的英语朗读教学策略初探”《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3.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课程 课程标准 高职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015-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以及通讯网络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会进一步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广度、深度以及频率上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几乎每个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跨文化交际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发展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2009年10月《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中进一步提出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的包括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对于培养具有英语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英语专业而言,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基于该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合理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才能使该课程得以高效实施。

1 高职应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本科跨文化交际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这对于英语水平普遍低于本科生的高职学生而言,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加大了学生接受和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难以激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无从谈起。

笔者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在课程名称、开课时间,学时分配,教学对象,课程类型,教材选择六个方面调查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的教学现状。该学院英语专业共有应用英语(文化翻译方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育4大方向均开设了该门课程(表1)。

在教材选择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文化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教育专业社交礼仪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没有固定教材,文化与翻译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有的老师认为课时不够是影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往往一学期32节课理论知识还没讲完就结课考试了,更不要说实践课的开展了。学生就会觉得这门课程就是理论性偏强的课程,实践很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2 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制定建议

从课程名称,类型;教材选择;开课时间及课时这几个方面高职英语专业不同方向并不统一,可以体现出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并为达到共识,即没有形成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团队教学,也就没有统一的可供指导的课程标准,不利于该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笔者从课程标准所包括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建议。

2.1 课程性质

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形式下,社会需要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的外语类人才,以此需求为出发点;同时遵循“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教育特点,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定位为:跨文化交际课程为高职英语专业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双语课程,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工作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2.2 课程目标

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或组成部分( components)已达成一定共识。Lustig 和 Koester认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也就是说,知识、动机和行动三者结合才能构成跨文化能力。因此,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总体目标即从知识,动机(情感),行动三个层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参照《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2000)中的交际技能和语言技能教学要求,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点。

2.2.1 知识目标

(1)掌握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字、颜色、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3)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掌握文化禁忌语。

(4)掌握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时间语言,空间语言。

(5)了解基本的跨文化商务礼仪。

(6)了解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

2.2.2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东西方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以及友谊观,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和文化之间大量差异存在是普遍现象,世界是多元性的,即培养学生文化相对意识。

(2)通过东西文化对比,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培养爱国热情的同时充分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3)基于文化相对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了对待自身、本文化和异文化的正确态度,才能进一步培养其积极的交际动机。

2.2.3 能力目标

(1) 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对他人表达恰当的赞扬,请求,道歉,同时对别人的赞扬、请求,道歉做出合适的反应。

(3)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选择合适的礼物赠送他人,同时对别人礼品赠送给予合适的反应。

(4)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恰当使用身势语,副语言,空间语,时间语,对于别人的身势语,副语言,空间语,时间语,能够做出合适的反应。

(5) 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服饰。

(6)具备运用英语思维的进行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7)具备跨文化商务洽谈的能力(用英语谈判过程中能正确使用“释义法”;了解并适应不同国家洽谈风格的能力)

(8)合理运用文化因素,把握文化审美观,进行产品宣传,广告设计等跨文化营销活动。

2.3 教学内容与教材

根据高职英语专业主要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基于“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的指导思想即结合语言应用综合技能,减少理论讲解比重,增加实际应用比例,我建议选择郑晓泉主编的《跨文化交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应用英语专业规划教材),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够用唯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目的。

以《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为主,结合该科课程的课程目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知识):第一章,介绍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等。

第三章,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第二板块(情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第三章介绍东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第三板块(能力):第二章,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第五章,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第六章,特定商务环境下的交际能力。

上述教学内容,建议以半学期,32课时进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避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有重点有取舍的讲解,不需面面俱到,以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2.4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程的课程性质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2.4.1 讲授法

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法,为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4.2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最受学生喜爱,最易被学生接受。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描述,学生可以积极调动并运用已有跨文化知识细致分析案例,更加深刻理解案例,加深跨文化意识。

2.4.3 任务教学法

根据某个教学点或跨文化交际主题,教师可先设定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学习语言与相关文化,掌握相关技能与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5 课程考核与评价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门理论+实践,且实践性比重偏大的课程,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笔者建议该课程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比如,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考核,我们可以采用卷面测试的办法,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而对于跨文化交际技能与情感的检测,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案例分析讨论,特定情境模拟对话,小组任务完成等形式进行考核。

3 结语

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制定应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职业岗位-岗位需求能力-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运行机制来组织教学,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高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4,43.

[2] 朱伟芳.“文化意识+语言技能+国际视野――高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73-75.

[3] 许力生,孙淑.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13-121.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篇7

【摘 要】 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而设定的英语学习目标也应运而生。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使师生角色互换,让课堂教学环节更加轻松愉快,最终使学生轻松的掌握阅读技巧呢?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中作者从设计原则及任务形式等发面进行分析,对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进行讨论。

【关键词】 牛津高中英语 任务型 设计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这也是“任务型教学”所采用的新的课程理念,也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一、任务型教学的含义和目的

《英语新课标中》中提出,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任务型教学就是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们去执行。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学习内容。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并不满足与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对周围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比较敏感。而对于英语的学习上,他们更多的是想要学习到更多知识性与趣味性皆有的内容,而不是用死记硬背这一方法来学习英语,他们更多的是想在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任务型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掌握课堂内容,有所收获。

二、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2.1 目的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亲自体验,逐步实现目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2.2 互动性

课堂应以学习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们的讨论、实践体验。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设计者、促进者、协调者的作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任务化,让学生用英语去完成真实情境中的应用。

2.3 合作性

教学中,师生之间想和合作,同组之间相互配合,要注重情感和策略的调整,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多说,多想,多讨论,以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式激励学生进步。

三、任务型课堂教学在牛津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本文中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The Olympic Games Reading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3.1 明确教学目标:

1)通过任务型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阅读难点,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集中注意力读懂细节,推断文章深意。同时通过讨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通过文章了解“更高、更快、更强”的奥利匹克精神。让学生们思考奥运冠军能够为他们树立怎样的榜样,从奥运冠军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品质。

3.2 任务型课堂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前预习,自主探究部分。

2)教学目标解读:首先由同学们自己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延伸,随后找同学大声朗读出屏幕上所展示的本课教学目标。

3)分组讨论:同学们每四人为一组,归纳总结他们通过文章阅读对奥林匹克运动所了解的相关知识,根据各组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

4)质疑解析: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总结本组所归纳的信息,然后由其他组通常提出质疑、补充、辩论。对于学生们争执不下,理解困难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点拨,使学生能够突破难点,彻底掌握关键部分,提高学生能力。

5)实践演练:教师围绕本单元话题,对学生关于演讲体裁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关于演讲文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意义进行同学们概括,教师总结。让学生们对本节课的课堂知识加以巩固。

四、对任务型教学的反思

1)教师更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课堂任务化活动。

2)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精美的课件,为学生们展示丰富的与课堂内容相关图片和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们多看、多说、多想,同时创造了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五、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不但能促使学生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英语各学科方面的互相渗透。课堂中采用了任务型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型的教学活动,不但能培养他们观察、思考、记忆、创新的能力,也能促进学生们相互配合,了解团队的重要性。能使学生们的综合语言素质得到提高,也让英语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充满乐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E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篇8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从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上来看,在目前的分省命题政策下,除少数省市以外(如 2005 年的湖南卷、上海卷),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对写作能力的测试都采取了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这种写作能力考查形式自 1991 年出现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标准》中,对终结性评价中的写作评价形式是这样建议的: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接续完成文段;写电子邮件等。

对照《标准》中的建议写作测试形式,可以发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部分呼应了《标准》的要求。如在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日记、小故事等短文写作,也出现了留言、信件、说明等实用性写作,还出现了电子邮件写作。但是,对于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等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写作能力考查形式,在现在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很少得到使用。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高考试题在使用过后很快就会流入社会,中学师生对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所以造成了高考测试形式的钝化,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常考常新,并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考查形式上宜采用《标准》中的建议,既要使用短文写作,实用性写作等形式,又要适当使用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形式。

除了上述讨论的写作测试形式的单一和固化问题之外,对现在英语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的短文改错的存废问题也有很多的争议。主张使用该题型的学者认为,短文改错是考查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因为虽然短文改错考查了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主要是通过考查效验能力间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效验能力是写作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个体只有在能够识别错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写出正确的文章来。笔者认为,短文改错这种题型可以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废除,理由在于:其一,短文改错在写作能力考查方面的效度比较低。考生做短文改错题时识别错误、改正错误,都是在理解现有短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写的性质上不同于引导性写作,其自由度也大大低于后者,甚至远不及完成句子和句子翻译,因为考生的思维焦点只是在原文语境中找错改错,错误多是语法和惯用法方面的,学生主要依靠语法知识来做题。而不是输出完整的语言内容(起码是句子),考生没有多少主观表达、运用语言的余地。从这个角度讲,短文改错关注的主要也是语言要素、语法知识,其交际性要素几乎为零。 其二、短文改错对教学的负向反拨作用太大。 由于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语法能力,自从高考采用此题型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偏重对语法知识和做题能力的培养。多做改错题,可能会提高成绩(有时也不明显),会增强阅读能力(往往是每词每句落实的精读),但对于培养语感,对于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却无多大帮助。其三、短文改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否需要具备改错的能力? 改错,本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要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并不一定要能改错。有些短语、搭配,甚至拼写、变格等,学生自己在说和写时不一定会错,倒是在改错题里弄糊涂了,甚至加深了错误印象,适得其反。这也是改错题的主要弊端:不利于形成深刻、清晰的正确印象,会抵消教学效果。

有人会说,上述情况是指平常教学,高考则不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平常在校考试的测试目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问题是,高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考用什么题型,平常的教学肯定要跟着高考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测试目的不同的考试,题型却一样。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相距甚远。

三、话题知识的呼应

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其写作任务中的话题知识应与《标准》中的话题范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顾及到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经济差别、文化差别等。

根据 Bachman 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理论,应试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受语言能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话题知识的影响。话题知识又叫知识图式或者世界知识,指的是存在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Bachman,1999:65)。如果写作测试任务中的话题知识超出考生的知识范围,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既失去信度,又没有效度,从而导致造成中学写作能力教学的混乱。

《标准》中对于八级话题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熟悉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例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那么,既然《课标》对话题知识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的写作任务应该在这些话题知识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目标描述比较抽象,不容易操作,例如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具体有哪些,就很不好把握。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途径是了解教材,教材中涉及到哪些话题,我们就可以以这些话题为依据。对于教材没有涉及到的话题知识,虽然有少数学生了解,在高考英语写作任务中一定不能涉及,否则就会造成测试的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在话题选择方面的泛化和混乱,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本末倒置,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还要考虑到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对话题知识的影响。比如城市考生可能比农村考生更熟悉交通规则方面的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可能比经济落后地区的考生可能更了解电脑,傣族的考生可能比其它民族的考生更熟悉泼水节等,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高考写作能力测试才能在话题知识方面更好地呼应《课标》目标。

测试具有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引功能和督促功能,高考这种大规模的关系重大的考试更是如此,要达到《标准》中提出的写作能力目标,关键还是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层次、形式、话题知识与《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密切呼应,充分发挥高考的巨大正向反拨作用,这样中学的英语写教学才不至于与《标准》背道而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Lyle F. Bachman. 语言测试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Lyle F. Bachman, Adrian S. Palman.《语言测试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J.B.Heaton. 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年;

潘光威,关于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 年;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上一篇:电子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际商务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