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13:42:50

和谐教育论文

和谐教育论文篇1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实践。德育教育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德育工作如何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一)德育角度下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社会结构中以人为主体的各层面、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相互通融、彼此协调的状态;道德则是人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伦理智慧与行为规范,是以一种非强制性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人类良知以及教育去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整个社会有序运行的精神力量。无论社会多么进步,法制多么完善。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无疑是一个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社会。

(二)德育的和谐价值

新的社会发展观、发展模式赋予现代德育新的意义,它是通过对人的道德的、善的品质的塑造,赋予人以智慧和道德力量,使他们在一切生产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有可能按照道德的、人性的要求去做出价值的定向,使人不仅能按照物的尺度去认识世界,而且能按照符合人自身的善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不仅懂得世界是怎样的,而且懂得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从而使他所塑造的世界更具人性,更适合人自身的需要与发展,而不是背离人的需要与发展。从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德育的价值也主要表现于人自身价值的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与增强。因此。站在人的和谐发展的高度,我们有必要对德育的使命和功能进行再认识。要让我们的社会成员具备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人”所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协调行动,步调一致。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二、和谐德育-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德育教育

(一)和谐德育的特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发展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遵循科学规律。首先要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根据受教育者年龄、心理、阅历、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其次是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充分认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在德育实践中的内在本质联系,按规律办事。三是体系完整。协调推进,协调发展。和谐德育应该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确定特性和功能的个完整体系,而不是单一方面;应该是作为个完整体系良性运行。

(二)和谐德育观念的创新

和谐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与前提,又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观念,就是要把和谐的意识、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氛围。在当前社会,要教育学生增强以下和谐意识;1.开放式的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应把封闭式德育变为开放式德育,把学生德育“小课堂”同社会德育“大课堂”结合起来。新时期德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单纯的书生,而是培养品格健全、学识广博的人才;不是限制学生成长,而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2.诚信意识。诚信是现代社会中做人立世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善、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恪守诚信,信义相交。坦诚相待,做到“言必信,行必果”。3.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当今德育工作对象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已大不相同,所以德育方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生动活泼,能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知识的建构。(三)和谐德育方法创新

一是要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建设内容纳入学校的学科教学与德育课程之中,注重德育内容的现实性。首先要从理论与历史二个维度结合人手,在各科教学及德育课程中,有机穿插和引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及时宣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做好人好事,学先进等行动。其次是内容的现实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育必须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并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才会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高校德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人文关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高等教育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二是充分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在德育方面的影响力量,使之形成合力。一个优化的社会关系环境,有利于德育有效性的实现和提高,从而有利于德育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下的高校德育环境,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学生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学校要努力创设和谐统一、融汇多种价值的校园环境;社会要根据德育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系统调整社会结构,改变社会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持续优化的社会教育环境。

总之,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德育教育,重在教育者以“和谐”为目标,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使他们既关爱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勇于超越自己,逐渐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朱炜.“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述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4,(4).

[2]刘平秀,新世纪德育人性化的走向[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光明日报,2006-07-25.

[4]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5]孙扎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和谐教育论文篇2

1.1成人教育是促进终身教育理念实施与发展的主阵地

成人教育主要包含成人高等教育、成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并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分。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成人教育在缺少政府资金投入的状态下承担了社会学历补偿教育的使命,为成人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争取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并以顽强的生命力大大推动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进程。成人教育依赖于高校的教育资源与智力资源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成人教育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和谐教育,以此来促进我国各种教育类型与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并将其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社会教育体系,是教育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各层次人群学习的需要。这也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目标。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满足公民终身教育的需求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数以千万计的各种在职人员提供了一种形式灵活、便利的学习与再学习的机会,对于保障我国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国国民素质、转变我国人口负担与人口资源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周期短、效率高、针对性强、灵活性高的教育特点,以成人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为导向来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方法策略,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来贴近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为社会不同层次的成人提供学习便利。同时,还可以利用高速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手段有效地打破学习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尽可能多地为成人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

2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教学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需求相悖

教学管理理念的正确与否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多成人教育为了盲目地追求对学生学历学位、各种荣誉证书的获取,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真正目的。有的教学管理者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需要,在思想上树立了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缺乏对问题的理性认识与思考。由于降低了对教学的要求与规范性,使得成人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上出现不配套的现象。

2.2教学管理制度与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的需要

很多成人教育在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建立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3.3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虽然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使得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不能适应我国时展的要求,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3和谐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就是指在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作为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必须时刻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

3.2坚持创新理念确保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服务意识,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并通过对教学管理规律的探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监控体系,确保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另外,还必须加强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突出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不断创新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3.3坚持以发展的理念来优化管理队伍素质

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教育竞争的不断加剧,对成人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必须大力提高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的、有创新意识的教学管理队伍。

总之,成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也是传统教育的一种有效延伸,更是推动我国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利方式,还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以人为本的成人教育管理新模式是值得广大成人教育者探索与深思的课题。

和谐教育论文篇3

(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家庭生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如何把复杂的家庭生活处理得简单,使家庭生活健康和谐,积极向上,考验家庭成员的智慧。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生活观念,使其在现有家庭尤其是毕业之后组成新的家庭后,能够以鲜活的姿态把家庭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二)培训大学生必备的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千千万万,包罗万象,大体可分为家庭生活技术、家庭生活科学知识、家庭生活艺术。1)这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多少和质量高低对家庭生活和谐影响重大。通过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培训大学生家庭饮食和烹饪、家庭服装和保管、家庭装饰和环境、家庭健康、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庭生活艺术、家庭沟通艺术等,能够使大学生在现有家庭尤其是毕业之后组成新的家庭后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培育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家庭中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越来越多,并成为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是对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的教育。可以说,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家庭建设的和谐程度。

二、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整体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家政素质教育的成熟和各具特色,我国家政素质教育还相当落后。比如,美国的家政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规模,3000多所高校中有1/3开设了家政专业,其余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家政教育课程,有的家政专业还可以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2相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度,我国家政素质教育正在被越甩越远。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在很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作为社会发展最小单位的家庭,其成员的家政素质远远无法满足和谐家庭建设的需要,亟需家政素质教育的培养。相对于家政职业教育的缓慢发展,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尚在萌芽阶段。家政教育分为家政职业教育和家政素质教育,前者是开设家政专业,为家政服务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后者是运用家政学研究的实证和理论成果,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掌握尽可能多的家庭生活知识与技能,健全家庭昔理,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使婚姻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幸猫,并以此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3我国已有30多所高职和本科院校开设了家政专业教育,但是其他学校基本没有对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培养。

(二)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非常薄弱,在整个教育体系和家庭建设中处于一种基本没有地位的状态。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我国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偏重应试教育,大学阶段偏重理工人文社科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前者是以高考为导向,后者是以就业为导向,缺乏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中小学多少还有家政素质教育的一点课程要求,而高校基本没有对家政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高等院校不重视。在当前招生和就业形势下,高校普遍不重视家政素质教育,除了开设家政专业的高校外,基本没有高校开设家政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三是家政行业不重视。当前中国家政行业入门门槛很低,家政企业多如牛毛,家政行业乱象丛生,处于行业洗牌前的混乱状态,整个行业以生存为目的,尚未到迫切需要高素质家政人才的阶段。四是大学生自身不重视。在就业压力和学校的引导下,大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英语过级考试、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上面,忽略了家庭生活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缺乏社会认同的适应我国高校教育和家庭生活需求的家政素质教育科目和教材。我国家政素质教育的科目没有明确确定,缺乏认同。目前我国家政职业教育教材数量很少,家政素质教育教材只有针对初中和小学生的单一教材,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教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缺乏从事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教师资源。整个家政教育的教师数量都远远不够,毋宁说家政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到数量微乎其微,专业背景更是少之又少。三是缺乏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条件。长期不重视家政素质教育的后果之一是,学校缺乏家政教育的实训场地、实训器材。

三、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社会力量推动。需求是最大的动力,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可以说,我国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理念、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生活艺术等方面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难以满足和谐家庭建设的需求。对于建设和谐家庭来说,如何发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需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这种需求转变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加快构建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

(二)专家学者论证。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已经落后了,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大力探索,积极研究,详细论证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专家学者论证既要有理论分析,也必须要有实证研究,后者在当前尤显重要。要拿出事实和数据,向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整个社会证明,接受过良好的家政素质教育的社会成员更好地组建和构建和谐家庭的可能性更大。

(三)教育行政部门推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行政力量强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是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的保障。

(四)高等院校实践。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主体,是践行者更是探路者。在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出台推行大力发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当前,高等院校应该站在科研的前沿看到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适当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

和谐教育论文篇4

1、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着重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良好基础。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要注意回答好大学生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当代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回答好学生提出的热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热难点问题的影响力,使得大学生受到感染。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关注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做到大道理讲清讲透,小道理讲细讲深,使得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理想信念的教育。此外还要注意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的教育团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培养大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树立现代化的公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对其进行纪律教育、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校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爱心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在社会活动中了解我国国情,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注意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在亲力亲为中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深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理解,使其自觉地做到知行统一。

3、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学生树立相应的人格精神,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精神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引入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以真理来教育学生,将各个学术活动和学科知识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大学生正确人格精神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构建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形成具有良好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开发大学生公正、仁爱和追求和谐的倾向,培养大学生的反思精神和同情心,使之是非分明,具有恭敬和善恶之心。教师自身要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4、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进行改革,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期末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充分利用“两课”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作用,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举办特色各异的学术讲座,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宽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努力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工作中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之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和谐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 和谐校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人格的稳定性。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是建立在师生心理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大学有着培养和谐人才的重大责任。和谐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心理和谐是和谐人才的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和谐人才是一个需要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构建心理健康和谐的长效机制,建立三级工作网络,构建三级工作平台,五大服务机制。

而心理和谐不仅反映的是人自身的和谐,还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反映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的、社会的需要的关系,反映个体心理和谐与社会整体中间的和谐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涵盖的面更宽泛,更全面,层次更高,要求更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在对人对己对事上达到的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平衡状态。

和谐首先是人的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进而达到心理环境的内部和谐,在人格、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协调统一,做到善于“自调”;其次是人与事的和谐,在知识、能力、兴趣、言行和处事方式方面的协调统一,保持积极、冷静、适度与乐观,做到善于“处事”;再次是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主动积极地交往交流与沟通,在人际关系上适时适度、默契融洽,做到善于“为人”。这种对内协调、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人的心理是否和谐,取决于直接刺激人们心理活动的客观事件、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和谐度,既有客观原因,又取决于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必然强调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重视心理健康才可以促进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校园的和谐决定了学生的心理和谐,学生的心理和谐又反作用于大学校园和谐。心理和谐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焕发朝气、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培养和塑造和谐人才,同时又可促进教育各项工作开展及教育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发展。心理和谐与大学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和校园和谐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课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要达到这样教育目标,有必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工作网络,建立三大工作平台,有效整合全校资源。①一级工作平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处于领导地位,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生工作处、校医院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构成,具体落实和实施教育工作。②二级工作平台:学院(系部)心理辅导站,处于中介地位。③三级工作平台:学生的自助组织为最基础的一级,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构成,班级心理委员由班级和学院推荐、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照考核培训的要求产生,一般任期为三年,主要职责是宣传有关知识、关注重点人群、反馈相关信息。心理协会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成,以自身素质提高、开展各类宣传服务活动为主,一般一年内新换届一次。学生自助组织的工作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共同指导。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平台管理,使各部门相互协调各有归属各负其责。在全校范围建设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教师和管理队伍,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骨干队伍,保证了人员全过程参与、管理全方位覆盖、工作全环节展开。

全过程落实积极指导关注个别的原则,建立宣传教育、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测量建档、跟踪转介的五大通道的服务体系。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必须树立起服务与引导并重的理念,服务与引导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服务与引导,心理监控干预也是服务与引导。学校的引导与服务机制必须包涵五大通道:宣传教育、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测量建档、跟踪转介等渠道。①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包括三大内容,一是传统的报纸、广播、橱窗、展览等,二是宣传的专项活动,三就是网络信息阵地。②团体辅导:近年来,团体辅导在各校受到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推进。③个别咨询:采用一对一的面谈、信件往来、电话交流等方式进行,是最早进入高校的基本手段,现在仍是最有效和必然的方式之一。④测量建档: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它可以用数学加以精确描述时才能称之为科学。”⑤跟踪转介:这是对心理疾患的最人文的关怀,从教育模式转向医学模式,帮助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尽早减轻症状,恢复健康,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学校建立一个有序高效的对应机制和应急机制,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共管和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事实证明,服务机制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化解了心理矛盾,促进心智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和谐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稚典;和谐教育理想;和谐成人教育;启示

雅典作为古希腊奴隶城邦制度发展的典型,它的教育也以注重儿童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流芳千古。在西方教育史上,雅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和谐发展”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语“CI。即tiat}}I8,表示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也就是追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当前发展和谐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领域实现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雅典教育理想:追求人的和谐发展

雅典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儿童培养成为集道德、智慧、健康、美感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雅典人所向往的教育是既能发展儿童的身体又能发展其心灵的和谐教育。身心的和谐发展是雅典人理解的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他们认为他们须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品是人,这种人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一致,是体力与脑力的和谐。这就是雅典人为我们展现的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公民形象。可见,雅典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这样一种理想—教育应使整个人得到发展,使人的整体完美。不仅要注重发展人的智力、体力,而且要注重感情、判断和创造力的教育。他们尊重钦佩聪明与智力素质,但是认为这些素质若不与其它性格素质保持平衡,则是危险的和不理想的。心灵和身体和谐的发展是每个雅典公民的追求。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古代雅典人留给西方世界的伟大遗产。雅典教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具有多彩个性和生气勃勃的人的形象。这种教育的理想是极现实的存在于雅典生活之中的。雅典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使自己努力去实现这个理想,并把它体现在自身的存在中。正是由于雅典公民具有全面优秀的素质,才使雅典成为古希腊灿烂文明的中心,才使雅典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富有诗意。而雅典教育培养完整的、身心和谐发展人的理想是通过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等多方面和谐教育来实现的。雅典人对德、智、体、美诸育的教育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这促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每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大力发展体育。雅典人认为青少年必须是身体健美的。不仅强调身体健康s而且要姿态优美、举止文雅。健康的身体以及文雅而得体的行为举止是一个有教养的雅典人的标志。雅典儿童从二、三岁起就要到体操学校去接受体育训练。十分突出的是,雅典的体育训练包含着多方面的价值。雅典人不仅看到体育训练的军事价值,而且对其增进健康的价值、美学的价值以及道德方面的价值更为注意。他们希望通过体育训练,在技能技巧方面,要求达到步履轻快、敏捷、姿势柔软美观。在精神意志力方面,要求经常保持坚韧刚毅、勇敢进取、并善于抑制脾气、把握情绪。因此,雅典人的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格训练。

2.重视发展智力。在雅典,诗人、诗歌朗诵者、尤其是智者是最重要的传播知识的人。属于智育范畴的教育内容有诗歌、阅读、写字、算术、法律、几何、天文、声学、哲李等。其中文法、修辞学和哲学这三门学科是智育的重点内容。雅典教育不仅使其公民具有阅读、书写的能力、掌握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十分注意对人的理性的培养。理性似乎就流在他们的血液中,使他们集艺术家和思想家于一身。他们的精神是理智、激情和至美的精神的综合。雅典的智育造就了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它被称为现在西方文化的三大精神源头之一。

3.突出发展德育。德育在雅典“和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的内容广泛地体现在阅读、体育、音乐等课程中。学生认字以后就开始读荷马的作品。教师竭力用《荷马史诗》中的人物作榜样来教诲自己的学生:一个好公民怎样做人。他们还经常就许多道德问题进行辩论。讨论得最多的题目是:应该怎样做一个完美和善良的人,他应该怎样生活,应该知道些什么才能有利于国家并使自己幸福等。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要参加各种公民集会、观剧、参加节日庆典等,学习公共的生活准则、受到道德教育。此外.雅典人还认为:学习音乐也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人的和谐发展,必须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发展。雅典教育通过德育使人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守法、忠诚、孝敬父母、为人善良等美德。

4.强调发展美育。美育在雅典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雅典儿童从小就受到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在美育的内容中,音乐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深刻理解音乐可以改造人的心灵,使它达到净化。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道德,用音乐来陶冶人们的精神。音乐与诗歌总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结合不仅可以给人以知识、思想而且能深深地打进人的心灵之中。它激起人们的高尚情感和理想。雅典人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和谐与节奏。因而用音乐的韵律来滋润儿童的心田。美育造就了雅典人爱美的天性,故而他们在文学、戏剧、音乐、雕刻、建筑、舞蹈等方面的成就达到惊人的高度。雅典正是通过上述德、智、体、美各育和谐一致的实施来培养公民完整的人格。

因此,雅典和谐教育培养了雅典人的革新精神、热爱自由、热爱城邦、勇敢冒险、爱美、爱智、爱和谐等品质。雅典和谐教育的理想就是通过人文教育进行一场人的革命,使青少年的身心、思想和行动、理性和情感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和谐社会同和谐教育一样,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位成员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依。和谐社会包含了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方面,其中核心的是人,是人这个社会主体及其社会属性决定着社会是否和谐。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和谐教育必须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中介,才能有效地为和谐社会服务。口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人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只有和谐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雅典和谐教育理想关于“和谐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了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本质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或者说是智力和体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充分、和谐发展;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个体、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i3]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发展的,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

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中心,由此中心向外扩展递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个别人的身心发展,而是实现整个人类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的目标与雅典和谐教育理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要通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对发展和谐成人教育的启示

如果说雅典的和谐教育理想实际是一种和谐社会的教育理想或和谐教育理想,是以培养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作为主要目标。那么我们要发展的和谐成人教育,就是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构建成人教育的和谐教育理想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就是说,应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1.加强成人学生的德育内化教育。要将德育的目标要内化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在德育方面,雅典人的一大特色是把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内化为每个公民坚定的个人品格修养的内容。而我国近年来,出现道德水平降低倾向,其突出的表现是“个人品格”的观念淡薄。如果我们的德育能把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那么我们的德育效果将会有大的改观。此外,雅典教育提出了明确的适合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它成为每个人行为的准绳,而我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价值观念交叉和混乱的时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社会生活所要求的道德准则与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旧的民族传统美德由于过去的破坏而丧失。目前相当一批成人学生年龄相对较小,这个群体经常存在把在课堂上接受的真、善、美的价值观与生活中接触的假、恶、丑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觉得无所适从。这种巨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迷惘。因此,成人教育的德育内化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形势和岗位特点,与岗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结合,力求“人耳”、“人脑”和“人心”,增强个人的人格意识,只有这样,德育的目标才能深入人心,化为每个学生内在完善人格的需要。

2.要突出培养成人学生的求知欲望。雅典教育在智育方面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具备了一种强烈的、纯粹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正因雅典人普遍具备这种素质才对世界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智育在新时期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兴趣。当前在成人教育学生中,不少人是混文凭,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要么不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目的,要么就是用纯功利、实用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也有不少学员是带着自己的事业追求目标来参加成人学习的。不管这些成人学生带着何种目的来参加学习,我们承担成人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应当讲究教学方法,善于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3.重视美育净化心灵的作用。从美育角度,我们可以从雅典学到许多东西。雅典和谐教育的重点是美育。雅典美育的重要特征是重视美育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感、陶冶人的精神的作用。他们不是单纯地进行艺术技能的训练。美育的途径也十分广泛。优美的自然环境、诗歌、音乐、雕塑、绘画等都能成为美育的内容。而我国美育一直相对落后,主要是美育的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重技能训练、轻性情陶冶。而且,美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长期以来我们实际上取消了美育。学校有些艺术教育课程,但它不能等同于美育。美育是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或其它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欣赏和审美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改变气质、提高素养、振奋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的目的。我们的审美教育应从雅典教育那里得到深刻的启示,成人教育的审美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成人学生某种东西,而是要不断丰富他们的个性和审美能力。

和谐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和谐教育;人文与科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54-03

1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

现代教育要求人全面和谐发展,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指出一个基本原则,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1]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相融的教育,即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的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以成千上万种方式展现出来的东西,不过是一种相同的“人的本质”而已,这种同一性在实现的过程中得到了证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毋庸置疑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这种人不仅能领会“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意义,同时还掌握了“怎样活下去"的才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还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才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作为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秉承了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如果高等教育抛弃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时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准备,而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它培养的不是社会意义的“人”,而是 “工具"或者“产品"。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它是“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忘记了方向的教育"。[2]

科学和人文融合,既不能唯科学主义,也不能唯人文主义。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是尖锐对立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客体,二者都需要双重解读:历史地看待和主观感受。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如鸟之两翼,只有和谐统一,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有坚毅的科学精神,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实施和谐教育,进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2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和谐统一,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努力形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发展、和谐统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2.1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对教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对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期待。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人文与科学融合既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重新安排,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学会做事就是学会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是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是适应环境的能力。[1]从它们的内容来看,其实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后的产物。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3]“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它把教育功能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目的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可见科学与人文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行动上的自觉”。只有牢固树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才能成为人类先进文化传播的基地,才能造就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2.2在各学科与专业间的调整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内部各学科、专业之间需要和谐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不和谐发展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成为时代的需求、世界的潮流,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专业发展上,热门和冷门专业以及传统和新兴专业之间要协调发展,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因此高校也要培养各级各类的学生,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应是迎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按适当比例发展实现综合平衡。从高校整个学科体系来看,各学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学科的调整和发展要实现一种动态平衡,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使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构建起更加注重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2.3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教师、学生、课程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原色”,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比专业更基本、更关键、更重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最直接的途径。改革课程以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实现真正的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用一般的学科课程的教育形式是行不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确定的基本课程价值目标,要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改革及课程设置就非常值得借鉴。这所创建于1636年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一直都在尝试如何改进教学体系,从1869年查尔斯・W・埃利奥特任校长起,哈佛共进行过四次重大的教学改革。尤以1978年的核心课程改革对世界大学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同时也使哈佛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中名列世界前茅。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即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科学、社会分析、量化推理、道德推理、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七大领域,各领域再细分若干亚领域,共有11个亚领域,每个亚领域开设几十门课程,学生从中选修。现行的核心课程要求本科生选修其中7门就可以了。哈佛大学鼓励本科生接受广博的教育,同时鼓励他们深入研究1~2个学科。专业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而且教给学生更多的方法,让他们借此追求在思想上更成熟地发展。[4]2007年2月7日,哈佛大学公布了其自2002年10月起就在酝酿的教育改革方案。这个即将在2007年9月生效的名为《全面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是哈佛大学自1987年以来的一次重大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全球化视野。此次哈佛教育改革将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划分为范畴:美学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的推理、伦理的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此次教学改革着重学生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进行科学艺术的学习,更加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将情感、伦理、态度、观念的培养纳入学科教育的体系。[5]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满了时代感与科学性,它使哈佛培养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哈佛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变化进一步体现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路,有助于我们考虑和解决中国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构建高校和谐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2.4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渗透专业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是一种专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渗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强调专业理论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又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希望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来探究世界的本质与其他问题。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其学力与人格、知识、技能与兴趣、动机、态度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渗透,它要求既要确立人文精神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能够正确的选择、舍取和使用,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将失去最基本的意义,而人文精神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文精神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能很好地把握科学精神,将来不能很好地造福于人类。人文精神的有效支持可以提高科技知识的品位,而科技知识的丰富可以使人文精神变得充实有力。两者的对立和缺乏,都将导致难以预料的灾难。[6]

3高等体育院校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实践研究

3.1“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根据大学是固守人文与科学“高地”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精神,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了“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我院办学理念最突出的特点是“育人夺标”。“夺标”是夺两个目标,一是优异的竞技目标,二是人生的理想目标。前者是阶段性目标――管一阵子,后者是长远性目标――管一辈子。育人与夺标的关系是“立地”与“顶天”的关系。因为夺标是体育院校培养人才“顶天”所求,育人又是其“立地”所需,只有育人与夺标结合,才能彰显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特色。“育人夺标”的理念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品行优良的高素质公民,既包括要造就一支“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人民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又包括培养有竞技夺标能力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它汲取了中华民族5 000年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又与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而且也符合现代奥林匹克“公平竞争,团结育人,崇尚和平”的宗旨。“育人夺标”是我院有别于其他体育院校的关键所在。

3.2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与结构我院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出了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基础教育,增强适应性。新专业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和现代体育事业需求的专业。目前,我院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6个本科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防卫体育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2个专业方向。专业布局实现了从单一性学科向多学科的转变,专业整体布局与结构合理。为落实我院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构建了合理的专业平台。

3.3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1995年8月,在院党委的领导及大力支持下,由宋继新院长牵头,成立了“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科研攻关课题组,以这一课题研究为核心,学院全面启动了教学改革工作,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构建了以“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为指导思想的,由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主干“模块”构成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图1)。

人文与科学融合教育思想及其课程内容体系,目的是让学生更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不但要使人“成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实践证明,人文教育是“成人”的教育,科学教育是“成才”的教育,二者结合是“成功”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7]因为完美的科学教育,不可能是摒弃人文追求的教育;完美的人文教育,也不可能彻底排除科学素质的教育,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理念升华科学的追求,只有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由内在的契合走向全面而深入的整合,教育才不失为完美的教育。

3.4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了落实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及“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我院积极进行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专业技术教学由过去的“项目教学”转为“项目教育,这是授技与育人的结合,是具体的培养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由“技能传习”变为“文化传承”,这是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延伸,其改革既向学生传承项目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又传授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即注重“理论与技能+人文与科学+教法和锻炼法”,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将“教书育人”合而为一,从而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水准。这种“崇尚科学,追求人文”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会做人、能竞技、能教学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对培养富于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教育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85.

[2] 杜时忠.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9(9):12-16.

[3] 查吉德,黎荷芳.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诠释[J].上海教育科研,2001(8):12.

[4] 张家勇.哈佛:重新定义“受教育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4-10-22(6).

[5] 王晔.哈佛革新核心课程[DB/CD].http:news.省略/20070409/n249313377_6.shtml 2007-4-10.

[6] 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8-32.

和谐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和谐之声;德育教育;深化;创新

新时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的内涵,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扩招学生的不断增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用型人才。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内隐性、渗透性、感染性等特点,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塑造人格,达到人的心灵沟通与融汇。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效力的不足和德育系统的链接缺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等措施,来解决和提高高职院校的德育效力。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和谐之声”工作室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创新手段对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益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是用共产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学生。运用“和谐之声”的这种音乐教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优于任何说教形式。“和谐之声”让音乐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它将教育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深入浅出,让人易记易懂并能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和谐之声”用音乐作为教育手段对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是培养“和谐的人”的有力手段,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培养“和谐的人”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

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首先,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和谐”的,哲学上说“美就是和谐”,音乐之美就表现为和谐之美。其次,人们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时,可以使自己的德性、心灵和行为变得更为完美和高尚,人们可以由心地按照高尚的审美去审度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和行为,同时根据真善美的标准和尺度去判断事物的丑美,使整个社会审美心理的普遍形成,由此形成一个人和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环境。再次,音乐表演是培养合作能力的适当的并有效途径之一。个人表演可以展现个性和创造性;群体表演则能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彼此尊重,共同创造整体美的团队精神,培养互相竞争和相互激励的良好意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驾驭和组织能力,这是学生今后做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能力。开展“和谐之声”工作室,设立“和谐之声”俱乐部,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可实施的创新方式,能够有效的开发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渗透功能,更是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开展“和谐之声”工作室,创新音乐教育的渗透方式,可从多方面展开音乐教育工作,使高职院校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一、校园铃声的美化

很多校园的铃声已经做出了很成功的实例,不再以刺耳的“叮铃铃”的古老作为上下课的提醒方式了,代之以优美的旋律或者和声。通过“和谐之声”工作室,我们也不妨可做以下尝试和更新:上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舒缓一些的,以安定学生情绪,有利于快速稳定上课秩序;下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快速些的如《蓝精灵》等,以调动学生活泼的情绪,让他们拥有快乐的课间时空;放学的音乐用《回家》等,播送通知的音乐用较雄壮的音乐等,这些都值得去探索。在这些铃声的改造中,再不会看到学生听到铃声就有紧张的情绪现象了,用和谐之声取代噪音,让优美的声音占领学生的耳朵,减低他们烦躁的想发泄的欲望,也有利于校园的秩序管理。

二、课外音乐的播送

校园里课外音乐,很多时候是用校园广播站来传送的。现在的广播里很多时候都在播送着当红歌星的流行乐曲,比如热播中的《花千骨》类的流行歌曲,虽然我们很容易接受它,但我们在时间的缝隙里更容易遗忘它,从纯粹的艺术欣赏角度来讲,它对学生心灵的启发和熏陶没有太多的价值性,所以,我认为对此可以适当的接触,却不可狂热的追逐。况且,更多的时候,学校广播是如同哑巴一样的悄无声息。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运用广播发出“和谐之声”。例如,早餐时,播放我国民间轻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史记》云:“宫动脾,商动肝,角动肺,徵动心,羽动肾”。在欧洲,伴餐音乐由来已久,巴赫的音乐能治疗胃神经官能症;奥地利的餐厅里弥漫着优美的音乐,很多国家更将“伴餐音乐”推广至现代生活中;这是因为音符愉悦的音乐,对周围的噪音有减弱作用,让学生一天都拥有好的心情。上午第一节课前和下午第一节课前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歌曲,疏缓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中午放学和下午放学期间播放一些优美宁静的歌曲,让学生的心灵从紧张烦躁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获得平静,从而减少因烦闷而发生不幸的校园事件,让学生沐浴在美育的校园文化里,自然中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感情,在爱校的同时自觉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在音乐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音乐中汲取人类大爱的情操,关注苦难,与人友善,保护环境及与各类生灵和睦共处等高尚的情怀。

三、校园歌曲的推进

歌曲的演唱在整个音乐教育教学中有其优势,因为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创造及描述的艺术景象等都是鲜活的,学生能够容易与之产生共鸣。并从歌曲中获得德育教育的力量。例如,《学习雷锋》等树立了乐于助人的美德;《我爱你,中国》、《祝福祖国》、《黄水谣》等奠定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我和你》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思和友爱之情。在学校定期举行的歌唱比赛和排演大合唱等来推进校园歌曲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歌曲中陶冶情操,在合唱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校园器乐曲的普及

通过对器乐曲如《百鸟朝凤》、《广陵散》等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在《四渡赤水》中学会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通过伴奏、集体演奏等训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和谐之声”将理清高职德育教育理念,明确德育的远近目标,结合各种形式的教与学,使德育功能不断渗透;努力开发课内外的环境,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德育的作用。

上一篇:汉语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类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