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论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1 12:28:57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1

【关键词】学生论坛;育人;第二课堂;创新

为贯彻五四讲话精神,紧密围绕“育人”工程,2014年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与能源学院团委在致力结合学院特色与学生团学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了一项学生活动的新型载体――“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该平台将以在校学生、指导教师以及优秀毕业生为主要活动参与者,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并且有深度的交流平台。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开设“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与学互动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实践。论坛的增设将为学生开辟一条自主学习的路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犹如学生论坛般的第二课堂的开设,让学生能够内化知识和理论,给予巨大的创造和延展空间,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论坛活动的进行中,学生们能够巩固和加深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自主开展实践式的讨论与尝试,充分调动个人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大化。教与学的充分互动便在这样的模式下顺利开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始终是学校教育所关注的主体。高校肩负着“育人”重任,在育人过程中就更加应当坚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主人翁意识。

学生论坛上,学生由以前讲坛中的观众变为主讲,化被动接收为主动整合输出,主讲学生在完成课题选择和研究,知识重构,多媒体制作这些任务后,通过论坛平台将自己的见解分享给所有同龄的朋友们。并且论坛具有开放性,对于主讲学生来说,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无疑是高强度的,当然对于讲台下的学生观众来说,他们一样能够自由选择在平台中找寻一席之地。学生论坛的环节中,最精彩的一定是讨论和辩论的环节,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针对主体问题提出自己的方案和看法,不需要拘泥于任何形式,不需要受制于传统课堂的约束,是培养自主分析、乐于思辨、勇于思考等诸多能力的较好途径。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学生论坛的选拔条件

主讲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精力,在完成学业要求的基础之上,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或擅长的知识领域,并且在擅长的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该生最好是学生中有些影响力的干部或活跃分子,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个人讲演的素质上,需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另外要善于活跃现场气氛,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二)“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的实施流程

论坛的具体实施模式应遵循:报名―确立主题―积极备课―论坛开讲―总结评价。(1)报名是学生论坛平台建设的入口。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或者有所在班级或学生组织推荐。由学院团委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和审核,原则上不在短时期内重复安排同一班级或统一社团的学生作为主讲人。(2)确立主题是论坛公告通知里最核心的内容。建议论坛运行前期,主题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具体操作是由学生上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题,由老师根据题目分析探索的可行性提出指导意见,帮助修改或加以确定。(3)积极备课是学生论坛实质准备阶段。选题确立后,主讲人需要围绕中心搜集资料,整理课件,撰写讲稿,准备讨论问题。在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制定出自己讲授主题的方法和策略,以便对学生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有更深刻理解。(4)论坛开讲这个环节是主讲学生的成果展示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并且刺激学生的探究欲。讲座形式是,主讲学生一名,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现主题内容,不要求用说教或讲授的方式。可以通过小品、访谈、辩论等形式展开。(5)总结评价环节预计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组织专业教师给出评价,学生参与人数统计,学生观众进行投票等方式评选出每学期的“论坛达人”,予以表彰。并且当年的“论坛达人”也会直接成为学院推优树模工作中的年度“轻工之星”。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主要成效

“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的搭建,从形式上讲是迎合了当代高校“教改”的呼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和延伸。能够让学生通过准备,讲授,解答几个环节,继续深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互动。

现在轻工学院“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是起步阶段,已经成功举办了2期。其中主讲人一个是学院团委组织部部长张盼,一个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李雪。张盼结合自己入学以来的学生工作经验为诸多大一学生干部讲述了《我的服务有意义吗――浅谈学生干部的发展方向》,获得了许多新干部的认可和追逐,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在学生工作中逐渐出现疲软期,这样的讲座不仅对他们的价值观有指导意义,同时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工作中自行探索工作技巧,提高工作热情。李雪作为研二和专利成果较多的学生,通过题为《科技成就未来――我的科研梦》的学生论坛,给研一学生和本科生真实演绎了自己一路追逐科研的经历。通过她在校级、市级、省级的获奖历程,给学院很多同学以巨大的鼓励,鼓励大家勇敢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参加“外战”,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生论坛推出以来,学院的反应积极良好。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能够覆盖的范围还很有限,下一步学院将完善工作机制,继续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进来。

(二)主要经验

1.选题要考虑受众。学生论坛的主题定位很重要,这个在实施流程当中就有具体讲述。大学生现在接触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需要先进的,前沿的主题与知识。如果选题定位失误,比如某个印刷专业中的偏门项目,知道的人很少,了解的更少,参与的观众更是少之又少。听众的参与度是论坛的又一关键因素。学生论坛旨在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探索能力。目前轻工学院“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的选题主要来源于主讲人,加之教师的审核。下一步会在学生中广泛征集意见,以学生群体的关注度为选题主要依据。

2.线上线下媒体共同作用。传统线下媒体配合新型线上媒体的共同作用,能够是论坛的宣传覆盖面加大,提高影响力。传统线下媒体主要包括:海报,宣传板,宣传单,横幅,电子屏;新型线上媒体包括: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主页,微博互动平台,百度贴吧。主要宣传内容包括:论坛主题与内容的介绍,主讲人介绍,以及论坛结束后的宣传介绍。后续还将与社会媒体取得联系,将学院的学生论坛平台推广至更多人,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关注。

3.非传统形式受欢迎。就已开展和即将开展的讲座来看,内容多样化,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传统讲述式的讲座方式依然根深蒂固,互动环节设计不够紧凑,经常出现冷场或关注低的情况。调查显示,学生们更希望看到新型的论坛形式,比如漫画的引入,或者小型故事的表演等等。

四、探索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完善主讲学生培训机制

主讲人登上学生论坛讲台之前,是要通过报名后选拔的。但是学生有热情是一方面,毕竟缺乏讲坛经验。需要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做进一步的补充。所以对于主讲学生的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聘请学院有经验的教师或学生工作人员参与平台培训机制建设。在确保学生内容选择的合理性基础上,对于课件的准备,讲课技巧的教授,课堂互动的方式等临场表现做深入指导,甚至可以在论坛开始前进行“模拟论坛”讲述,给主讲人足够的时间适应学生论坛的流程和要求。这个机制的推行无论对主讲人的能力培养和论坛的正规性都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二)开拓一、二课堂的互动机制

“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的搭建本来就是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应当在推行学生论坛的过程中,配合教育体制改革,让第一、第二课堂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互动。开辟一个渠道,聘请专业老师,让学生在完全熟悉第一课堂理论学术知识的基础上,将其灵活、生动地通过论坛表达出来,有条件的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付诸实践。对于主讲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个良好的强化,对于广大学生听众,更有利于引发大家关于本专业的思考,拓展课堂知识学习,让更多的人摆脱学与做脱节的现状。

(三)巩固基础,发展线上学生论坛

学生论坛的成功事例在高校中已经不少见,轻工学院学生论坛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是最应该巩固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的时候。然后可以考虑将“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形成为一个学院的文化品牌,并推出配套的网上学生论坛。在发展壮大时期,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给更多未到场的学生以平等的机会。其实工科生做论坛的起步是比较艰难的,工科生普遍条理化、规矩化、人文底蕴较为薄弱,希望能够借由学生论坛这个平台,真正给学生们一个抒发自己,提高自己,成就自己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彭猛奇.“学生讲坛”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2

论文摘要:形式逻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在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作为基础课开设,但由于教材缺乏个性等原因,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加强教材建设。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建设中,应该做到“四化”,即: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恰3-"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现代化;实用化;简约化;个性化

逻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两三千年前就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现在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分支的逻辑科学体系。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问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同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被列为第二位。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以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作为基础课之一,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笔者通过长期对所教学班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繁琐、枯燥、乏味、无用”,由此也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关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表明该现象具有普遍性。学生对于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形成“无用”认识并产生“厌学”现象,对于教学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及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如何加强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

形式逻辑教材编写要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现代化,展现“新”的特,这是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逻辑的成果。现代化是逻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逻辑学界探讨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识的问题,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或多或少引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趋向。但在引进现代数理逻辑内容时,要十分注意适度、恰当和融合。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长期养成的思维倾向,对于过多的现代逻辑符号及公式,会出现“排异”反映,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收集“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认真分析,审慎筛选提炼,充实进教材,吐故纳新,使教材充满生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逻辑,可以分为“讲坛逻辑”、“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所谓“讲坛逻辑”也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逻辑,所谓“论坛逻辑”就是人们在各类媒体发表的关于逻辑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逻辑成果。目前,存在着“讲坛逻辑”与“论坛逻辑”、“实践逻辑”脱节的现实,使得许多很有见地的“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成果不能及时充实进教材,被“讲坛逻辑”所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把“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容引入“讲坛逻辑”,这本来就是逻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恰当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

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实用性是无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本身又属于理论逻辑,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中要辩证地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由于对该关系处理不当,现行教材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重视原理的阐述,脱离实际,为理论而理论,使理论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失去其价值。二是在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时,又忽视了理论,使实践失去了理论的指导,导致实践的盲目性的偏向。目前,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中,前一种偏向更为明显。

教师教育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更要坚持“以实为本”的原则,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其学习动机上也就带有这种职业取向,对于所学知识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和帮助比较看重。如果学生注意到所学内容与未来的工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时,就会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为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积极良好的心理基础。教材编写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动机,在教材中适当安排逻辑知识在中小学教学科研中应用的有关内容,并精选设计相关实例充实到理论讲解及课后练习中,注重逻辑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逻辑知识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逻辑学的工具眭和在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

三、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

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仍存在着“偏、难、繁、旧”及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学术性等现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符合教育学中关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理,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作为基础课开设的逻辑学,其“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一批批逻辑学的专门人才,而是在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逻辑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把握逻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经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学会应用他们所学的逻辑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种思维实际问题,从而为他们学习、领会和运用其他各门科学知识提供有效的逻辑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回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形式逻辑,还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基本工具和方法的同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后进一步去影响和培养其所教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素质打下基础。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应遵循“简练” 这一基本原则,不能盲目追求专业课教材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而要强干削枝,做到“精简”。“精”也即“精髓”,要求教材选取理论要适度,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将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清讲透。“简”也即“删繁就简”,对于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必要的以及“偏、难、繁、旧”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并、压”。

因为“逻辑教材体系都是教学体系,而非严密的学科体系,因此,其内容应当丰富而新颖,体系可以不必那么严密。同时,教材编写必须注意,不必把什么内容都‘讲深讲透’,而应当留给教师在课堂发挥的余地,留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使教材具有启发性。”翻“面对着兴趣不一、水平不一、接受能力不一的学生,不能把问题搞得很专、很学术,要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或技巧。”同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应该尽量“删、减、并、压”那些并不十分必要且用处不大的繁琐枯燥的公式推导及论证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安排最必要和适用的内容,而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学术性及系统性。对于有些内容则可只保留其最终结论让学生记住并予以运用,不必过细地推究其成因及来源,不妨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三段论各格的特殊规则”、“命题变形推理中连续换质位和换位质的推理”、“三段论的公理”、“复合三段论”等就可以删减。

四、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即确定自己的读者群体,然后才能根据该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确定教材的方向、目标、内容、范围、体系结构及表达方式。“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就应不同,专科与本科、重点院校本科与非重点院校本科、师范类院校与政法院校、医学院校等,逻辑的教学内容都应不同”。围就是基于不同的专业其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中文、政治等专业的逻辑教学内容应侧重论证、分析、日常推理能力的培养,而理科专业则可侧重演算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近年来,形式逻辑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优秀的教材被编写使用。但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却也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层次学生对逻辑知识的不同需要”昀,存在着“教材编写多少年一贯制,并未跳出既有的框架,只是在既有教材框架下增添删减”的现象,也即没有认真关注教材的特殊定位,造成各种教材大同小异、定位不准、缺乏个性。教师教育专业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前述弊病,或与通用教材没有太大区别,或没有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专业。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要紧紧围绕其阅读与使用对象是未来的教师这一客观实际,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出发来确定体系、组织内容,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突现个陛。

一是在教材中增加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要从事教师职业,担负着教育中、小学生的任务,所以,仅仅是自己掌握逻辑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并贯穿融合逻辑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材编写中要尽量把理论与学生的具体专业横向联系起来,吸纳一些中小学相关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例证和练习题,在每章节适当增补一些逻辑知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运用方面的知识,帮助学员开展思维的“正向迁移”。例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议论文写作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要求议论文写作要“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眭和说服力”,在逻辑“论证”部分的教材编写时,可以列举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范文来进行分析。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3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教育子女成才的第一所学校。成功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孩子,我们不敢失败,不能失败。我们关注中国家庭教育,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008年9月20日,在震后余生的成都龙泉驿,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隆重开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家庭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的同时,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家庭并不多。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等现代家庭危机也随之出现在无数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成了令很多人头痛的事。在孩子身上都寄托着家长的期望、社会的期待,他们有成长的烦恼、有学习的压力、有情感的困惑等问题。不懂得如何表达,不知道和父母如何沟通,从而导致家庭功能的失调、家庭亲情的淡化、家庭观念的淡薄等等。这些问题使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

在5・12地震后,生活在灾区的孩子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些孩子有的失去双亲成为孤儿,有的面临进入家长新组建的家庭生活……如何帮助在地震中生理和心理受到伤害的孩子走出阴影,成为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关注的一个新视点。

“家庭教育”话题吸引多方关注

此次论坛由求是《小康》杂志社、四川省发展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家庭教育高层论坛组委会承办,在成都龙泉驿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发来贺信。求是《小康》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魏群、四川省人大原常务副主任孟俊修、四川省原副省长韩邦彦、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任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黄相怀、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原副主任胡代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亿万青少年普法行秘书长任鑫、四川省发展经济学会会长兼省政府顾问刘茂才、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梁守勋、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胡光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培训部主管兼《中国教育学术前沿》副主编姚云、总装备部司令部青少年心理研究院主任杨冠华、四川省社科院人才研究所研究员杳有梁、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原副主任张兴廷、北师大教育学院中小学管理研究所所长吴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基金部主管杨昌勇、河南省许昌市家庭教育中心庄汝伟、四川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皓等出席了论坛。

组委会副秘书长杨泽南宣读了李登菊常委的贺信,贺信中说,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非常重要。希望与会的同志们为搞好我国家庭教育出谋献策,也为四川的青少年教育多提宝贵意见。

魏群在讲话中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的同时,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家庭暴力、少年网瘾、少年早恋等等,现代家庭教育问题和家庭危机也随即出现。家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灵,家庭教育的理论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家庭教育是否科学也已经成为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目标达成的大事。

韩邦彦指出,在龙泉驿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龙泉驿区内从上到下,多年来都很重视教育事业,特别是龙泉驿区委委托区关王委,经常把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为他们主要的议题,以点带面,总结经验,开办家长学校,并总结经验,经验丰富。另外龙泉在家庭教育上还有很多创新,比如这次会议的协办单位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他们成立不久,但是做了很多有力的工作,是一个有政府支持,由专家组成的社会力量,帮助了许多辍学、厌学的孩子重返学校,又重新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会所做了不少工作,也有创新,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得力助手。他们在这方面有基础,所以我相信这次会会开得有深度,有成效。

唇枪舌战: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在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的心理矫正、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话题,展开热烈探讨,并结合国内家庭教育方面的现有具体情况,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力求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培训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前沿》副主编姚云发表了以“西方家庭教育新观念”为主题的学术演讲,以西方家庭教育的观念,对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胆新颖的看法。比如家长该给孩子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提出了与中国传统观念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专家学者们对东西方教育差异的激烈讨论。

姚云认为,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应该借鉴西方的模式,完全按照自由平等的原则,要求家庭教育孩子要以完全诚实、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另一位专家则以中国传统美德为例发表了不同看法。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进发和升华。

别以爱的名义害了地震孤儿

汶川大地震过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地震孤儿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全球在红十字会登记的愿意收养汶川地震孤儿的家庭甚至超过了孤儿的数量。四川省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光伟在发言中讲到,要吸取唐山大地震孤儿处理方式的经验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唐山大地震的那些孤儿是在我们国家和党的特别的关照之下而成长起来的,但是特别的关照就造成了唐山孤儿他们是特别特殊的一个群体,但是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市委书记特批给那些育宏院里面的孤儿吃细粮,最后竟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出现了浪费粮食的现象。给予孩子的爱一定要适度,过分的溺爱只会让孩子觉得一切来的太简单,不知道珍惜。千万别以爱的名义害了他们。

家庭教育 任重道远

由于家庭教育不成功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比例从2001年的60%上升到了2005年的74%。在论坛上,来自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的家庭教育专家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的心理矫正、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话题,展开热烈探讨,并结合国内家庭教育方面的现有具体情况,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力求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还讨论了“家庭美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出路”等倍受家长瞩目的话题,并提出了“用科幻小说对孩子进行心灵治疗”、“家庭教育的心理矫正”等前沿教育方法。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4

促进日中两国大学的高质量教育合作

对日本而言,在国际间关系处理过程中,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推动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对日中两国,而且对世界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两国大学问的人员往来、研究交流也在不断加深。

为了进一步促进日中大学交流,日本文部科学省和中国、韩国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建立了“亚洲校园”计划。按照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形成的共识,该计划旨在开展国家层面的、全方位的、有质量保障的大学交流,促进三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间的开放与合作,现阶段已经开展了10个试验项目,有效促进了三国间大学的高质量教育合作。

2013年8月,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东京召开,与会人员围绕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亚洲校园”项目这一议题再次达成共识,以日本和中国为首的亚洲大学间的交流,也得到了三国大学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坚信三国间的教育交流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也希望通过本次校长论坛,大家可以互相了解日中两国大学交流计划与成果,并积极交换意见。

由衷期望中日两国大学间以研究交流、学生交流为主的合作交流活动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

从差异中寻进步在合作中谋发展

自2000年召开首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三个年头。论坛主题始终围绕大学教育和办学理念、大学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内容展开,规模也从最初的14所高校逐步扩展到了今天来自中日双方近40多所大学的共同参与,在两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搭建了一个坚实的交流平台。从2003年东京大学主办第二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开始,两国政府的相关教育机构也逐渐参与其中。在历届论坛与会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与会高校就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对于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往届论坛一样,本次论坛继续秉承务实和高效精神,在会议中,各与会代表分别就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知进行了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对中日大学问的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坦诚的意见交换。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这为两国之间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不利因素的客观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中日大学校长论坛的作用正在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中寻求进步,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

日本神户大学校长福田秀树:

强化日中合作共创一流大学

第八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即将闭幕,在此请允许我向本次论坛致闭幕词。

首先,我衷心祝贺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在美丽的厦门召开,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尊敬的朱校长的带领下,厦门大学的师生无不为论坛的顺利召开尽心竭力,请允许我向他们献上最诚恳的敬意。

此外,我还要向今天主持各议题的老师和各位发言代表致敬。正是诸位精心的协调和精彩的发言才使得今天的讨论更加意义非凡。

中日大学校长论坛是依据中国教育部和日本文部科学省共同协定的中日教育交流五年计划而召开的,迄今为止已经顺利举办了七届。

从2000年第一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东京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开始,日中双方大学校长汇聚一堂,探讨共同关心的课题,不仅有效促进了日中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流,也使论坛成为两国共同摸索大学教育与研究的新形态,讨论高等教育课题的重要平台。

此次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围绕“中日合作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行性及方法”这一主题,就如何建设国际化大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主题演讲中,南开大学的龚校长结合详细的数据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进行的重点大学建设情况,并展示了众多大学在新型管理制度下取得的卓越成果。此外,他还对日本政府“卓越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和中国的“985工程”作了深刻的比较与分析。龚校长提出,今后仍须通过签订中日大学交流协议,进一步扩展中日交流的平台。

之后,大阪大学的平野校长以大学的使命及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普遍要素为基础,提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定位大学在新时代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并从知识供给、开拓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创建和谐多样格局三方面分析,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他还强调了大阪大学以世俗精神为基础建设国际化大学的未来目标。

在各项议题讨论环节中,各位发言代表系统介绍了各自大学的特色及发展战略,发言内容充实,极富启发性。

为了丰富论坛内容,本次论坛增设了“中日大学生论坛”。日中两国大学生围绕“我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该主题的重要性及学生对其的关注程度着实让人感叹。

我衷心期望在座的各位能充分利用本次论坛的成果,强化日中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时率先号召社会各界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最后,请允许我向以朱校长为首精心组织本次论坛的厦门大学师生、中方各大学代表、中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方各大学代表、日本学术振兴会、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科学技术振兴会以及各方相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日本九州大学副校长藤木幸夫:第九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将在九州大学举办

今天能参加第八届中日校长论坛,我感到非常荣幸。中方的各位大学校长以及相关领导都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我认为,此次会议很成功,也收获了很多成果。

厦门大学的教师和志愿者为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很大努力,在此我想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第九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将在九州大学举办,我觉得这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九州大学这个名字里有一个“九”字,因此第九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在九州大学举办会很有意义。“九”在中文里有“长长久久的”意思,因此我们也很重视“九”这个数字。日中双方代表在最后的总结致辞中,都讲到了日中具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我们要把这种友好的交流继续延续下去,这对日中两国及两国大学都非常重要。这些年,我们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5

关键词: BBS论坛系统 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逐渐被引入学校,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探索建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成为我们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展速度十分迅猛,网络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Internet已涉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整个世界成为了“地球村”,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使大学生纷纷走进这五彩缤纷的大世界里。

学生为什么会如此迷恋网络?分析一下,不难发现网络适应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第一,青少年天生就有极大的好奇心,特别喜欢接触新事物。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有无穷的未知数,因而也就有了无穷的吸引力。第二,网络中能充分展示自我,这与现实正好相反,现实中大学生听惯了父母和老师的唠叨和说教,课堂上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他们厌烦了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模式,极力想摆脱这些束缚,寻找自由发展的空间。第三,网络还满足了青少年渴求友谊的特点,青少年需要友谊包括与异性的友谊,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时代,他们渴求交流,但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现实中与他人交流存在着困难。第四,网络满足了青少年主体意识,在网络中他们自己说了算,不受任何人限制,哪怕说错了也不担心别人的批评。

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性,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

二、BBS论坛系统的历史和发展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BBS最早是用来公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早期的BBS与一般街头和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只不过是通过电脑来传播或获得消息而已。一直到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之后,有些人尝试将苹果计算机上的BBS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BBS才开始渐渐普及开来。近些年来,由于爱好者们的努力,BBS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

BBS往往是由一群有志于此道的爱好者建立,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的。而且,由于BBS的参与人众多,因此各方面的话题都不乏热心者。在这里,打破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所有人都不用害怕暴露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每个人都处于对等的位置,可以就任何问题进行讨论。

国内BBS论坛的历史:1997年中国还处于聊天室的时代,基于WWW的论坛还尚未成为气候,中国的早期网民多数仍在使用TELNET下的BBS,由于TELNET界面简陋,操作繁琐,使用者多为专业人员。1999年,生在江苏长在陕西的苏秦成立了以社区为主的“西陆”网站,而此时,远在海南的“天涯社区”,古都南京的“西祠胡同”,也纷纷以有特色的社区服务抢夺网民。这三家都带有商业背景的社区网站,与第一代的网络论坛的创立者不同,他们一开始就摈弃了理想和人文的色彩,以规范的商业操作吸引新网民的加入,而完成了圈地运动的网站,将利用庞大的网民资源开展他们的商业活动。

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BBS论坛系统相结合的设想

BBS论坛系统的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国内的各大高校也在积极采取这方面的探索,建立了很多高校论坛,用以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我校也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校园网的现有基础,充分借鉴和学习这一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走进网络,要大学生们在网络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教师在这个互动参与的过程中,要引导其正确的方向。一般来说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生活中要学会游泳,那就一定要下水试一试水性,要了解网络的面目就一定要上网去了解那里的生活。

第二,我们必须拿起互联网这个武器,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精心制作学生社区交流模块,如“悄悄话”、“心理咨询”、“专业答疑”、“人际交往”等,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BBS论坛技术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开设各类版块充分宣传,引导学生加入交流和讨论,让正确的思想和舆论像警卫一样时时守候在这些青少年身边。特别是心理咨询,在网络比现实生活中要好开展得多,因为网络中学生不用担心老师知道他是谁,可以用匿名的方式来咨询,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第三,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道德。利用论坛可以组织各类辩论和讨论,教会学生区分网络与现实的异同、网络中的利弊来提高学生分辨能力和免疫力,可以充分将网络的虚拟性与生活的现实性统一起来;同时,如果发现学生在思想方面有偏移正轨的迹象,就可以通过BBS论坛的讨论和交流,进行疏导。

第四,开展各类网络集体活动。班级的网页设计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班级网页设计中,可以根据班级实际,灵活设计栏目,如班级简介、班训、班规、班级目标、班级建设计划、学习园地、知识窗、团队之友、家长心声、队员生活风采、学生守则与行为规范等;个人网页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设计人生理想、个人小档案、特长展示、我喜爱的歌和人、我的业余爱好等,这比手抄报比赛优越得多,其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运用电脑的能力。也可以举行各种各样比赛,如:网上查询大赛、贺卡设计比赛、电子小报、网页制作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从孤独或者不良交友中摆脱出来。

第五,BBS学生社区的建立成本低,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设备、校园网系统及互联网上各类免费资源,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不需要添置昂贵的设备,投入成本低廉。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面对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作为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神圣而庄重的历史使命的教育者,我们更需要掌握这条未来竞争的生命线,必须能够从现在开始了解它,正确地操控它。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需要更多的同志参与进来,认真研究,探讨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络上开辟和创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期刊社.

[4]方建文,丁祖治,武宝瑞主编.全面素质教育手册.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6

这是体育、文化、投资界共同打造的一个论坛。无疑,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论坛的思想基础,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是论坛的基本目的。

论坛的发言人不少,包括体育金融和投资的人士,如中国第一家体育风险投资企业的创业者――中体运通基金的总裁王文,还有体育产业研究人员,如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和北京体育大学林显鹏,更有体育产业实践领域的成功人士,如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阮伟、北京星际体育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夏松等。

论坛共分以下几个部分:体育产业投融资与项目推介,讨论了如何投资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如何融资;京津冀体育产业圈的合作前景与未来,讨论京津冀体育产业圈的优势与机遇及其前景展望;体育消费与城市文化,讨论了体育资源的释放与市场模式。我参与的是关于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前景与展望部分。

在听取论坛报告和私下与论坛演讲嘉宾交流的过程中,我对于当今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判断。

一是体育产业尚未被充分激活。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北京市每年5亿元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今年没有花完,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体育产业项目值得投入。中体运通基金也有同样的情况,出现资金等待项目的尴尬。

二是体育产业创意还十分贫乏。资金等待项目的现象本身就是创意缺乏的表现,而人才的奇缺是更加突出的障碍。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园区已经有省市层面(如广西)、地区层面(如河北廊坊)和高校层面(如上海体育学院)的,但是,我迄今没有从媒体上看到这些园区有什么新的体育产业项目出现。

三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瓶颈依然存在。我与德国一位体育产业学者交流,对方告诉我,欧洲很少有专门针对体育产业的制度和政策,多数相关内容依附在文化、教育、旅游等其他行业中。而中国目前明确指向体育产业的约束性文件起码在100个以上,政府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在体育产业领域体现得相当鲜明。期待政府扶持的民营体育企业,恐怕还需要政府有形的手不要伸得太长。

四是体育产业与社会文化的关联还不够紧密。我在这次论坛提到了中国缺少体育健身人群和体育观赏人口、体育品牌企业的问题,其他多位专家都有和我类似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不解决文化中酒文化等消极生活方式的干扰,不解决社会中人情至上等负面交往方式的冲击,不解决企业中低水平扩张的发展方式的侵袭,中国的体育产业将无法发展壮大,世界品牌将无法在中国产生。

我的基本观点是,只有在中国倡扬起以体育为重要内容的积极生活方式,在社会设置中从公共服务和国家利益等高度考虑体育的地位,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加以大力扶持,中国体育产业才能赢来辉煌的未来。

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已毋庸质疑,旅游产业的国家定位是“战略性产业”(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体育产业何时能成为国家扶持的产业?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7

此次论坛分为三段。第一段的主题是高端引领,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王小飞主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子季、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瑶琪、中国银监会公众教育服务中心处长田新宽分别致辞;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顾明远先生、北京大学岳昌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男星教授分别从财经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财经素养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理论思考、财经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等不同角度对如何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给予方向性指导。

第二段的主题是学术支持与实验组织,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南星主持。来自协同单位的广西财经学院总会计师宁旭初、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办主任应望江、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桥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东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黎艳阳、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苏凇主要从财经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财经素养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高校在财经素养教育中的作为等角度阐述了相关思考与学术探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则从实践角度分享了相关经验,其中汤贞敏首先用2015年底广东居民储蓄存款达5.5万多亿元、全省私募管理人在全国占25%两个案例介绍了广东财经素养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民众基础,然后从参与“JA中国”项目、广州市开展金融理财专题教育试点、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相关设计三个层面介绍了广东在财经素养教育领域的有关探索,最后从财经素养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交流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

第三段的主题是实践项目展示与经验分享,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刘文权博士主持。创新中心的协同企业重庆课堂内外杂志有限责任公司、康德集团,以及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重庆市巴蜀中学、成都高新区益州小学、北京世纪阳光幼儿园等创新中心实验基地分享了实践经验,其中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副校长黄卫红以“探求金融真知,点亮财智人生”为题,从财经素养教育内容课程化、活动基地化、活动品牌化、活动社团化四个方面充分介绍了学校10多年来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与会人员希望通过创新中心这一平台,推动我国财经素养教育广泛关注、实践推广、惠及全民,希望借助财经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理解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了解创造财富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财富与人生幸福观、做好人生各个阶段财经规划,成就幸福人生。大家一致认为,财经素养教育的推进需要加强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学术力量对实验实践活动的指导;二是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并以多种形式实施推广;三是聚集更多财经行业企业、社区家庭等资源,形成财经素养教育的社会意识和行动;四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篇8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力学学科的发展与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林安西书记、刘人怀院士、张增顺总编辑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期望通过论坛组织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以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各具特色学校的教师针对力学课程教学展开的交流与研讨,共享经验,探讨问题,推动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90岁高龄的钱令希教授委托钟万勰教授在开幕式上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论坛既有专门聘请的力学领域知名专家关于学科前沿和教学领域最新进展的报告,又有经组委会组织评选的针对当前高校力学课程建设热点问题的研讨报告,采用院士报告、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及分组交流多种形式。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的内容涵盖了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领域,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和建筑力学等多门力学课程,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课程教学领域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刘人怀院士、钟万勰院士、程耿东院士从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和力学与多门学科相互关联等方面切入,就创新力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力学体系改革和加强力学专业的跨学科课程设置作了相关的学术报告。与会教师普遍反映“报告都非常精彩,深入浅出,高屋建瓴,钟院士的报告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生动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报告难得一见,使大家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论坛邀请了武际可教授、范钦珊教授、洪嘉振教授、袁驷教授、叶志明教授和张土乔教授6位在力学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了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以及要当好一名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展示了教学名师的讲课风采和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在本次论坛活动中,除院士报告和大会报告外,还有36位一线教师就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力学实验的改革、力学教学与工程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几位老教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报告融入了报告者积累多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了在场的许多教师。几位中青年教师、学科负责人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关于学校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谈到分会场报告,有的代表说:“我们学校只来了我一人,可每个报告都那么精彩,我都感兴趣,但分身乏术,下次一定要多来几个人。”

论坛有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分组研讨,有书面交流,还有网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本届论坛给全国高校一线教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研讨与交流平台”;“这样综合性的、大规模的、这么多教师参加的、深入的从课程教学讨论力学的发展是第一次,形式活泼,规模空前,为教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高教社发起的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给高等学校的发展做了很有益的事情”;“举办论坛有助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力学人才的培养,使教师学到新的、好的教学经验,必将对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