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09:05:56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 语文 实施 推进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足

通过多年的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分析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得知,虽然高职语文教学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实施了多次改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有一定的不足。

第一,重视语言课文,忽视思想文化。高职语文教与学都对具体的语言和文章内容过于重视,对语文学科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和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了解`。

第二,重视智育开发,忽视美育教育。高职语文教学中强调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探究,忽视了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第三,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很多高职教师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对其能力发展,实际运用加以重视。这样使得很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不高,影响个人发展。

第四,重视课上教学,忽视课外活动。很多高职语文教师认为充分完成课堂教育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课外活动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和促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不能组织学生参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也就不能实现能力的提升。

第五,重视管理学生,忽视激发兴趣。一般教师都重视对学生行为、学习的管理,不能采取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能依靠兴趣支撑的学习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这些方面都是现在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学科本是重要的文化传承的工具和载体,但是现在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其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以及人文文化教育,就会使得本来重视的智育教育也不能实现预想的教育效果。最终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模糊,知识面狭窄,文化水平浅薄,心理健康水平不达标,甚至,连学习语文的兴趣都不复存在。所以要在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的诟病,要改革教学体制,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研究。高职语文教师要从语文学科入手,结合一切方法和思想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推进。

二、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赏析水平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设备都比较先进,教学中能够用到的视听媒体应有尽有,但是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却不能充分运用这些设备,实际上,这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语文素质教育的推进。比如教师在讲授某篇有插图的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这些图片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利用放映机将形象生动的连续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还可以结合文章录音为学生渲染学习的气氛,最后让学生发表学习的感想,提出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在学习一些戏剧类的文章的时候,教师除了要事先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以及影像资料以外,还要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播放这些戏剧文章的影像资料,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还能够加深其学习印象。另外让其根据观看内容总结课前问题并回答,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总结。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趣味,能够使学生陶醉在学习当中,在保证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赏析水平。

(二)组织学生扩展阅读,延伸传统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假期课外阅读,另一种是日常课外阅读。在假期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名著,古文作品,唐诗宋词等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泛读名著,但是古文和诗词要精读,在开学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检查。

另外日常课外阅读部分,教师可以选定一些课外教材,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一般课外阅读教材的篇目都是自读篇或者教读篇。前者只要求学生依靠兴趣阅读,凭借自己的思想感悟领会文章的思想。后者要按照要求阅读,教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和指导。这部分文章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名篇名句,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文言文阅读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完成;现代文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将其融合到教材当中,实施练习和讲解。高职语文素质教学选读名篇名句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能够丰富学生写作中的理论依据;加强文言文训练能够强化学生课本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其古文语感;选读现代文训练能够提高练习难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课外阅读文章丰富的素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资料,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想要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素质,可以通过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得以实现。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提前寻找本地区的社会环境下的语文资源,主动和文化单位联系,组织学生开展访问,报道等形式的社会活动;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再有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文学相关活动。

多样化的课余活动能够塑造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提升,强化其个人表达素质。

(四)重视创新作文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直以来,传统的高职语文教育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一直采取模仿复制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的融合。这些教育弊端都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影响,会限制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入手。

求异思维作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开拓创新的素质,求异思维的关键是独创,是实现思想的独特,关键是要不拘一格,另辟蹊径,以奇求胜。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辩证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避免让学生步入人云亦云的误区。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人们已经习惯的成语,俗语或者名言警句,说出其反意引发学生探讨。比如 “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杞人忧天不多于”等观点,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对 “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有的时候一个小的错误,就会影响整个事件后续的发展,就像“一招走错,满盘皆输”的道理一样;也有同学认为,即使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出现错误,但是经过及时的纠正和修改是不会影响到后面事情的发展的。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也能够强化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最关键的是通过讨论辩论,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素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提炼出新的观点,写出标新立异的好文章。

在长时间坚持这类的引导训练之后,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变得灵活开阔,会习惯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肯定其新思维下的思想认识,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语文文化素质,要强化教学理念的更新,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对现今高职语文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为进一步推进高职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月玲. 浅谈创新素质教育[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

[2]成兆雄. 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篇2

在地理(社会)教学中,素质教学应该落实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所涉及的因素也很多,既有硬件方面的因素,如教学设备、学校环境等;也有软件方面的因素,如人的思想观念、学校管理等;但最现实最关键的还是学科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才能使地理教学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

然而,目前地理(社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以上虞市为例,全市连续三年以上教过相应学科(地理)的教师为23人,仅占总数的30.6%;从学历上看,相应学科大专毕业为14人,仅占18.6%,大专以下学历(最低的为小学毕业)也有21人,占总数的28%。再从任教情况看,全市专职教师为26人,而兼职教师有49人,占总数的65.3%,兼任教师中,有一半以上还是主课兼地理(社会);还有30%左右的是照顾年老体弱的教师在教地理(社会)。因此,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与师资现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它已成为能否有效地在地理(社会)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那么,如何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努力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呢?依据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切实练就地理(社会)教师的综合“素质功”并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力量,来推进地理(社会)学科的素质教育。

一练师德修养功。人以德为本。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首位是思想品德教育,正人先正己,教师首先要成为真正的人。良好的师德则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如何练就师德功?首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 同时,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充满爱;要严以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具有高尚情操的形象。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典型介绍、参观取经、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短期培训以及开展“师徒结对”、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师逐渐练就“四有”、“五心”。“四有”即一有事业心,安心边远艰苦地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二有雄心,立志创教育大业;三有好胜心,敢创教育名师牌子;四有献身心,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在对受教育者,更应练就“五心”,即:教师心中有“爱心”,和学生的关系能“贴心”,教育学生有“耐心”加“细心”,对每位同学做工作能“尽心”。真正练就良好的师德功。

二练自学达标功。“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对教师‘才’方面的要求,包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相应的学历层次,三维的知识结构,即教育理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引自王素珍的《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古人说:“知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必须苦练自学达标功。通过有计划、分层分批地自学进修、培训函授、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达到学历上层次、知识上水平、业务过得硬,进而“名师出高徒”。

三练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的功夫到家与否至关重要。但目前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距离还甚远。以我市为例,前景不容乐观,亟待提高。如讲普通话,比较差的还占28.6%;“三板教学”中的板图板画,中差的比例达86%;“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不够得法的占28.6%等。造成上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对口教师来源极少;教师兼职过多、队伍不够稳定;部分中老年教师教学模式已经定型而难以创新;部分青年教师刚登讲台基本功还相当缺乏等等。

那么,如何练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呢?笔者认为不仅对其薄弱教师需要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而且还要教研室与学校紧密配合,抓好“导、练、检、赛”四个环节进行对口辅导,能者为师,任务到人。在练中求熟,在熟中求巧。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教师按时完成。通过举行教师基本功分项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在业务上专,在教学技能上巧,在运用教学方法上得法,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上的高目标。

四练教学科研功。教育科研功,这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有内力的素质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今天乃至未来的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传统的经验型“教书匠”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向地理(社会)教师的强力呼唤。因此,重视教科研,练就教育科研功,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这盘棋中的重要一着。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跻身高等教育工作几十年,常常对那些孜孜不倦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拓荒者心存敬意,为他们的成功而深感高兴。近日读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作斌先生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就深有这种感觉。掩卷长思,仿佛看到一个崭新的高等教育形象正在展现。

这部专著的本质要义是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地位同步推进,把个性发展摆在与全面发展同等地位同步推进,着重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根本弊端表现在:一方面,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一刀切”式的要求,“一锅煮”式的灌输,“一把尺”式的衡量,忽视了学生的潜质开发,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弊端是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反差很大,也难于培养出顶尖级人才和世界级大师的重要原因。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素质教育道路。然而,时至今日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一般号召和理论研究上,或仅仅是在专业教育课外,以某种形式的人文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代替素质教育,未能根本上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樊篱。唯有在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方位改革,整体探索和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正是基于对传统高等教育弊端和现实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缺陷的深入剖析,《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提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定位为促进大学生成功,培养成功人才。作者将大学生的成功称之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四部曲”,通过成功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将来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第一次将大学生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并提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分别涵盖“知识、能力、方法、品格、观念”五大体系,每个体系又包括相应的具体要素,如“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一分类不仅突破了过去在高等教育中人们将“知识、能力、素质”相并列的一贯认识,而且相对于以往关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提法更符合大学生的素质结构特点和形成规律,更契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便于在实践中把握和操作。

这部著作着重阐述了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结构上,就是要求人才既具备专业素质,又具备非专业素质。科学发展观反映在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就是既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又要注重非专业素质教育。大学毕业生在“学业人”、“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中,在驾驭社会环境、发现和把握机遇争取成功的过程中,非专业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书中关于在实践中对“同步推进”系统探索的专章叙述,更让人耳目一新。在作者创制的“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模式,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两条线”模式,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及学分的安排上。都体现了“同步推进”,让非专业素质教育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基地、进学分。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总体目标下,不仅要确定相应专业的专业素质培养规格,也要确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规格。书中还特别强调,“同步推进”首先要求将传统“专业教育”转化为“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掌握专业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观念和专业品格,即按“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树立远大志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信心和毅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优良的学习品格。这说明,“同步推进”不是对专业教育的削弱,而是对专业教育的优化和深化。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一条腿走路”,《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把“同步推进”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表述为“两条腿走路”。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把促使学生“五大体系”全面发展与个性特征充分开发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一方面,成功素质教育坚决摈弃只注重专业知识灌输的应试教育做法,按“五大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同时,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充分开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潜质,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素质学分制,并强调其为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标志。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以单纯课程成绩为内容的测评模式,根据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来评价学生,测评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素质学分,又包括非专业素质学分,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表现以及创新活动、个性特长发展等情况都纳入测评内容。素质学分制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正确的导向,测评不再是为了甑别、排名、选拔或淘汰,而是为了保证老师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教,学生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学,“教”、“学”双方共同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运行。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强国 公民道德素质 整体文化实 力 文 化软实力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的文明进步,高等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建设文化强国,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一、 高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②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近80%的青年要接受高等教育。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信念教育,使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进课堂、进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等院校不断把大量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优秀青年输送到社会,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在高等院校应加大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增加理论研讨的教学内容和时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高等院校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新的基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在高等院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在新形势下的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思想理论指导。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高等教育负担着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任,有近80%多的青年要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重大工程的关键。只有在高等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③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广大学生中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学校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宣讲活动,到广大民众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道德的宣传活动,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同时也促进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大力度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能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很高道德素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优秀学生,他们步入社会必然会带动和推动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高等教育是主力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④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高的精神食粮,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是社会精神和文化产品的重要产地,如何生产更好更多的优秀精神和文化产品,如何提升在校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文体类院校更应把培养服务大众、服务基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大量优秀大学生输入到社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广大民众文化生活的讲解员、辅导员,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四、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⑤要做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如何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既有良好专业素质、又掌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有责任感的管理人才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不会有任何竞争力。所以加大人才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经营文化产业,如何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通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等。把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输入到社会,才能推动社会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0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1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2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2页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人文素质教育;融通;困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93-03

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专业技能外的另一个重要要求。对于如何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有些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思政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机制,充分挖掘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使思政课成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1]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理论所说的这么简单,思政课自身在当下都受到冲击,在不断寻求改革和发展,而将其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值得商榷的。我校这次公选课的选课情况恰好反映了思政课与人文素质课想融通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了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有待厘清

在高职教育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是个共识,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是各有法宝,模式方法各不相同。有人提出在思政课教学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便使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思政课教学互相促进,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很多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思政部门,甚至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直接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本就是思政部门的事情,更有甚者简单粗暴地将二者等同起来,显然这是不对的。这说明了,许多学校在人文素质和思政教育的关系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问题。

思政课是大学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大学的思政课与初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关联性,也是由和教育部规定各个高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但是大学思政课主要进行的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等基本观点的解读与讲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成长与时代、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教育的整合体。它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人文素质教育是统贯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的,它与思政教育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正如王义遒教授在说到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时,认为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即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一部分,思政教育从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都是有意义的,其目标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所不同的是“通识教育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与养成教育共同构筑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3]思政教育不是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而存在的,它是具有独立特性和特殊含义的一门“类专业”课。

对于理工科的高职院校来说,在课程上作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安排,就得向思政课学习:有专门的课程安排和时间保证。而充分利用好公选课,开出尽量多的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就是个不错的方法,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所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相互涉及,所以容易搞混。

就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所开设的通识课为例,学校在经过初审之后给出了《中外交通史与文化交流》、《商务礼仪通识课》、《商务礼仪》、《中华经典导读与现代诠释》、《阅读与思考》、《大学生与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会计》、《交通概论》、《工程招投标》等17个通识课项目立项评审,很显然,其中有一些项目就不能说是通识课,因其带有明显的专业色彩,算是专业拓展课类;而在这17项中,真正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类的就更少了。若是用这些通识课来实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的可能还是不够的。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境遇尴尬

相对于极具中国特色和有较长时间的思政教育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推行和受到重视都比较晚。因时展和社会变化,市场及用人单位除了在关心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外,也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要求,许多学校也为应对这种形势积极推行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想像思政教育那样推开,但是又没有思政教育那样独特的条件,单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实际中受到学校和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对待就可看出其尴尬境况。

(一)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正如上面所说言,因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也日益得到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校园文化熏陶、社会活动渗透等,“但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仍然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最广泛和最直接的方式。只有从体制层面上固化下来,从制度上加以保证,才能深入持续地开展。因此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使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精品化”。[4]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展开了全校性的通识课程的征集与立项,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课程规则的制订,其他各部门进行协助,根据通识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原则和学院现有专业设置,素质教育选修课分为思政类、创新创业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交通待业类四大模块。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通识课则交给了思政部,主要由思政部来设置具体课程和开设科目。思政部借鉴已经实行多年的“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的思政教育选修课方式,牵头和承担了思政类的通识选修课,并计划最终建成30门(含网络平台课程)课程。

思政部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也为更好地实施思政教育,在学校原有的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高职工科类的学校特点,并依托部门的优势,从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模式三个层面,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努力营造好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对于通识课的开展,学校高度重视,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抓,教务处具体负责,各部门协同。通识课从酝酿提出到公布征集,从初次筛选到立项评审,时间经历了半年多,足可见受重视程度。学校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开课程,开出高质量的课程,除了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资金上也给予了支持。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2015年全校就立项了16项通识课,开出四五十门的公选课,基本上形成了争开通识课和公选课的氛围。

(二)学生兴趣不高、反应平淡

学校上层的推动,只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为学生开启了大门,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能不能很好地铺开,真正取得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还得看接受教育的学生受众这个群体。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才是主体,他们有没有内在需要,兴趣高不高,参与度强不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成效。

那实际开展的情形如何呢?在上述四个模块中,学校和思政部门力推的人文学科模块里,拟设计的具体科目有《阅读与思考》、《阅读与人文修养》、《大学语文与实用写作》、《中外交通史与文化交流》、《中华经典导读与现代诠释》、《儒家智慧》、《周易与人生智慧》、《哲学与人生》、《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课程)等。很显然,人文学科模块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可以说是整个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从上面所设的课程开来看,涵盖了文史哲这三大块学科领域,这些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却在选课中遭遇了尴尬。下图就可以说明:

从上图中学生的选课情况可以看出,学生选课主要是依据课程本身难不难学,学分容不容易获得,或者直接就看课程题目的吸引程度,而没有深入地了解和思考这门课程所能给予自己的人文知识、人生熏陶和素质提升等。里面人文色彩比较重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比较大的几门课几乎都是选者寥寥,如《中华经典导读与现代诠释》《企业文建设与案例分析》《中外交通史与文化交流》《阅读与人文化修养》等课程。而在选择爆棚的四个课程中,选择人数最多的三门课程分别是《茶文化与社交礼仪》《视频编辑技术――绘声绘影X2》和《读心术与生活》,很显然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思想性和人文气息就没有前面所列的四门课程强。在学生的选课中另一个爆满的选修课就是体育运动类课程,不论是足球、篮球、乒乓球还是游泳,几乎所有体育运动类的选课名额都供不应求,并且都是在第一时间就被抢完。我相信这种现象应该不只是在我校存在,其他学校可能也有这样的问题。

教育的推进往往是从上往下来展开与引导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亦是如此,但是这个学生的选择与学校的引导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三、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能途径

在高等学校推行的诸多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特别的作用。正如杨叔子院士说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是方向,业务素质是主干,身心素质是保证,而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支撑着其他三个方面”。[5]人文素质教育要渗透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在开设课程中有体现,在教学中也要有体现;不只要有学校上层领导的单向推动,也要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更要唤起广大学生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展开,还要渗透到课外实践活动中。确切来说就是:

(一)做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

诚如前言,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行,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是直接、广泛和主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现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整个人文素质教育成败的核心和关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通过系统的调研,根据学校的特点与定位,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质量。这样的顶层设计才能落到实处,这样的课程才能做到既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又能够健全学生思想人格、开发学生创造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课选课制度

为避免出现上述的学校引导和学生选择相脱节的情况,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上下贯通外,还要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课选课制度,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学生,让学生在选课时无空子可钻。通过制度的规范引导,逐渐将人文素质的需要内化于心,使其从“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当然,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广大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出精品课,让学生有课可选,选上满意的课。这中间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和团队建设。因为“培养人文素质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是有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且是形成各校选修课特色的关键环节”。[6]

(三)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科学评价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好坏,人文素质教育推进的成效,最终得有一个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衡量应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短期成绩和长效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在校时,可以建立人文素质档案,对学生取得的人文素质成果给予确认,同时举行评比和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调动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学生毕业后,还可以通过定期回访和信息反馈来进行长效评价。

通过顶层来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科学的开课和选课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借鉴思政教育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好的方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最后还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这样从顶层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从课程到实施,从过程到评价全面推进,相信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将会有新的进展,呈现新的面貌。

[ 参 考 文 献 ]

[1] 汪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开发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

[2]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OL].求是理论网,http:// / special / 6190 / .

[3] 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

[4] 董宇艳.以人为本,构建优化合理的文化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育,2010(3).

[5] 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高校 素质教育 哲学思考

高校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关键。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掌握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落到实处。笔者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思考。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立足校情,深入调研分析总结,推进素质教育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方案,千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别校的经验和做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各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都有自己一套做法。面对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任务,就必须摸清原有做法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要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渠道,深入了解本校目前素质教育现状。只有深入实际,准确把握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完善各种措施、办法、手段,推进本校素质教育。

二、坚持普遍联系和系统的观点,注重整体,全面把握各个要素,推进素质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联系呈现系统状态。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要素,也包括教学、管理、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要素和方面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个要素或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效果。因此,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它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要素、环节和方面,要全面把握各要素、环节和方面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使它们有效衔接,相互协调,协同运转,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素质教育。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注重发展,主动落实人文关怀,推进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其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即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成才为标准衡量素质教育推进工作的成败;要把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每一个管理服务细节中,着力解决好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营造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

四、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善于“扬弃”,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推进素质教育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否定才能加以实现,但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一切两断、全盘否定,而是既发扬又抛弃、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扬弃”的过程就是事物在保留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的过程。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采取“扬弃”的科学态度。一是对原有素质教育工作理念、思路进行“扬弃”。该保留的予以保留,该完善的予以完善,该抛弃的予以抛弃,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创新。二是对原有素质教育机构设置及其职责进行“扬弃”。该保留的人员要予以保留,该调整的要坚决调整,机构职责也必须健全完善。三是对素质教育规划、方案进行“扬弃”。原规划、方案中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原则、程序等予以保留,但最重要的是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制定新的规划和方案。四是对原有素质教育制度、办法进行“扬弃”。该抛弃的予以抛弃,该修订的予以认真修订,该重新制定的要立足现有实际重新制定。五是对原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扬弃”。对过时的内容予以抛弃,添加时展的新元素和社会实践的新要求,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需求。

五、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激励,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推进素质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历来强调,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客观实际,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少数人唱戏,多数人看戏”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在有关职称评定、晋级晋升、津贴补贴、提拔重用等方面对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以充分调动他们潜心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坚持“两点”与“重点”相统一的原则,善抓重点,统筹兼顾各个方面,推进素质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存在,其发展又不平衡,众多的矛盾之中有主次之分,在每一矛盾内部两方面中也有主次之分。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应当抓住的重点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考察:从素质教育涵盖的内容看,应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重点;从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看,应以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重点;从素质教育的实施条件看,应以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重点。因为只有提高了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素质教育优质高效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七、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耐心引导,唤发愿望提高兴趣,推进素质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运动所引起,是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矛盾是内因,外部矛盾是外因。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在提供外部条件、形成齐抓共管机制的同时,应该着力研究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在这方面要不惜代价,大力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笔者认为,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真情实意的沟通交流、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热情周到的管理服务等,将是打开学生心理“阀门”、唤发学生参与愿望、坚定学生参与信念、提高学生参与兴趣的“良方”,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些工作,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才有现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素质教育开展和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反而出现局部恶化的态势,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据有关统计,一方面,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01年毕业生人数115万,到2013年699万,被冠以“最难就业季”,2014年更是达到727万,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的称号。另一方面,仅以北京市为例,据2014年第三季度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单位有15708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179189人,求职人数仅为43452人,缺口数为135737人,人力资源需求仍大于供给。由此可见,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高校究竟应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培养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如何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模式,以人为本地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

一、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畸形发展走向健康发展过程。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教育改革与发展,关系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1.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得以前进的根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然而,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相比,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地位,致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歪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违法违纪行为在大学生中屡屡增多。因此,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推进剂。

2.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把素质教育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高度,文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3.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生产活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1.重智育轻德育,学生人文素养缺失

高校教育目前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课程体系智育多于德育,学生文化素养内涵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重智轻德,即重智育课,轻人文课。多数高校的人文课程成了流于形式的选修课,即便硬性规定的“两课”教育中也存在这智育化倾向,教师授课的重点仍然是基本理论等,采用的方法是满堂灌,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德育的智育化。二是学校的引导机制上重智轻德,即重成绩、轻品德。如对奖助贷勤等评定上,往往过于死板,侧重对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品格修养的考察等。不少大学生陷入“迷茫一代”“价值真空”“精神危机”的漩涡。三是学生个人利益关系上重利轻德,即重利益,轻道德。随着社会的转型,不良文化与思潮带来很多危害,校园文化氛围中的负面诱因,人际关系的多元化,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应以及择业就业的压力等负面影响。价值观、人生观的偏颇使一些学生在利益的驱动下,缺失了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能力发展不均

掌握扎实的理论、娴熟的技能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实践性教学仍然是高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足,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一是从高校的师资情况来看,由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走出校门,对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技术潮流了解不够,甚至不会操作,只能“照本宣科”,导致理论挤调了实践的现象。二是从高校的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来看,由于实训、实验室建设投入较高,很多高校在实验、实训设备配备上从简,助长了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产生。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因循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重应试、轻素质的倾向至今未能根本改观。

3.重共性轻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整体;共性与个性并不排斥二者具有不同的规定性,而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教育也包含教育共性与个性的差别同一。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其结果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是统一模式的“标准件”,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观念,强调教育的共性同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个性,把教育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辅导员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路径探析

1.宏观层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对辅导员工作理念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即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人才培养观念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日常学生管理当中去。一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辅导员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只有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去引导学生、塑造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讲究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素养。学生思想工作是面向人的工作,因此,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必然的,面对问题我们主要采用引和疏,而少采用纠和堵的方式,多以自己的品德、情操、情感和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素养。三是关注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分层次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班级的不同,辅导员应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分层实施,如大一围绕习惯养成,大二围绕专业特点,大三围绕企业需求等方式实施分层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明确辅导员多重角色定位。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关条文,可以看出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种身份,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辅导员具备如下角色:政治思想的领航者,学习成才的促进者,心理健康的疏导者,生涯规划的引导者,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日常生活的关怀者,事务工作的管理者。辅导员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完整地理解和实践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服务和指导作用,促使学生全面成才、健康发展。(3)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大学生第二课堂是针对第一课堂而言,是第一课堂的延续,一般是指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辅导员要立足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把第二课堂文化活动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力求实现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微观层面为大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平台

(1)抓好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的第一堂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学习与生活上的正确引领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生辅导员,一是开展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大学生活。二是开展多样性活动,丰富新生课余生活。三是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帮助新生习惯养成。四是开展学习引导教育,帮助新生确定目标、生涯规划。(2)抓好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一门艺术,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基本手段,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针对主题班会,从内容到形式,从规划到开展,都必须认真研究,精心组织。一是主题要明确且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充分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班级的实际状态。二是形式要多样化且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准备要充分且具有目的性和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抓好学生活动。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使命,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须在学生学好专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夯实专业技能以外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而各种活动的参与和开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与阵地。因此,辅导员要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一是根据学生成长需要构思活动主题。要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寓教于乐。二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要,也能满足学生科技、文学艺术、节日纪念、文体等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三是活动计划方案要实。学生活动的方案要认真策划,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考虑,多方位计划作好预案。四是活动准备要充分,尤其是节目排练、后勤保障等方面。五是总结要及时。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总结优点、亮点,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下一次努力的方向。六是宣传要到位。要及时对活动前、中、后进行实时报道与宣传,扩大影响力。(4)抓好生涯规划。在就业更难季的今天,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为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选好职业目标,做好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可以通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角色定位和职业目标等方面进行剖析,从而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劣势与不足,进而找到努力的方向。二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所定目标必须切实可行而且量化。三是做好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检查与验收,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5)抓好自身素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对于高校辅导员更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也应与时俱进。辅导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关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为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素质。一是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通过学习,提高理论觉悟,加强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途径,全面完善自我。二是不断总结。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使之升华为理论,并指导工作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三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辅导员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不足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勇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不断进行自我改造。

参考文献:

[1]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

[2]陶晶晶.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丛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马慧琼.大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J].学术月刊,2011

[4]魏芳.素质教育情趣化[J].剑南文学,2011

[5]王硕杨.论高校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研究,2006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素质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近日读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作斌先生的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赵著》),不觉眼前一亮,感觉一场新的高等教育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一、整体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

教育新的革命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工业经济背景下专业化特征的高等教育,是对农业经济背景下综合性特征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孕育新的革命: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

在古代农业经济中,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单一,劳动对象和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多是一元化,与此相适应,那时出现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比如,中国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以及评价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诗书礼仪、儒家经典、道德文章;古代西方的教会学校主要是学习神学,中世纪大学的教育内容虽有文、法、神、医四科,但当时并无专业分科思想,仅仅是一种“自然结合”形态的教学团体形式,一些学者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博雅教育”。

在近代工业经济中,产品生产过程流程化、程序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专业化特征更是突出。社会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全球兴起了一场高等教育革命,以专业教育为显著特征的高等教育取代了农业经济下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各种高等学校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学科建设、专业设计、课程设置等无一不带有专业化特征,以至辞书经典多将高等教育界定为“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成了现代意义大学的本质属性。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人类已经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首先,知识经济是以人的创新素质为先决条件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对新知识的创造,而不再仅仅是对以往知识的传承。因此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紧跟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前沿,将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其次,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不仅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而且要促进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充分发掘人类自身素质这种最重要资源,真正成为把握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创造(培养)占有、分配和使用上,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由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赵著》的作者在对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创办大学的实践,带领他的团队历经10年的艰苦探索,系统推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即从大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到实践模式,从专业素质教育到非专业素质教育,全面探索和推进综合性素质教育,而不只是以往从通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某一方面开展单向性素质教育;其本质要义是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地位同步推进,将个性发展摆在与全面发展同等地位相互促进,着重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优秀综合素质。从书的下篇亦可看出,这种理念和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不仅是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次开拓,也可以说是对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点火式演习。

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

《赵著》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第一次将大学生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并提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分别涵盖“知识、能力、方法、品格、观念”五大体系,各个体系又分别包含相应的特定要素,如“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一分类不仅突破了过去在高等教育中人们将“知识、能力、素质”相并列的一贯认识,而且相对于以往关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提法更符合大学生的素质结构特点,更契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把握和操作。基于这种全新的素质分类,《赵著》提出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赵著》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结构上,要求人才既具备专业素质,同时又具备非专业素质。科学发展观反映在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就是既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也要注重非专业素质教育。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经历多次的职业转换已成大趋势,大学所学的某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不可能一辈子管用。大学生在“学业人”、“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中,非专业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个性发展,是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培养出顶尖级人才和世界级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步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弊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书中关于他们在实践中对“同步推进”系统探索的专章叙述,更让人读后耳目一新。他们以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模式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两条线”模式,创制了《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都体现“同步推进”,让非专业素质教育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基地、进学分。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总体目标下,不仅要确定相应专业的专业素质培养规格,也要确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规格。这就有效克服了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多以人文知识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等形式代替素质教育的不足。书中还特别强调,“同步推进”首先要求将传统“专业教育”转化为“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方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观念和专业品格,即按“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等,从而促进专业素质教育。这说明,“同步推进”不是对专业教育的削弱,而是对专业教育的优化和深化。

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这种“一条腿走路”教育,《赵著》把 “同步推进”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表述为“两条腿走路”的教育。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教育,从整体上将现代大学教育由专业教育变成综合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根本途径。书中关于“同步推进”的实践探索,为高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案例。

三、实行素质学分制,是实现高等教育新的革命的关键

一定的教育模式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测评模式,测评模式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等教育从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关键就在于建立与综合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测评模式。

我国现行的大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素质教育测评制度与测评体系。这是大学素质教育之所以不能真正实行的根本原因,《赵著》抓住这一关键问题,第一次推出了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创立的素质学分制。

传统的学生测评模式是与应试教育模式相适应的,包括学分制在内,其本质是一种文化知识测评。《赵著》推出的素质学分制与传统的学分制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一,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以单纯课业成绩为内容的测评模式,它根据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来评价学生,测评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素质学分,又包括非专业素质学分,其基本模块由课程学分、实践学分、表现学分组成。学生的创新活动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都纳入测评内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均可获得学分;其二,素质学分制突破了传统学分制单一的考试测评方法,而采取了考试和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观测评和技术测评相结合,使测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三,素质学分制不是为了甑别、排名、选拔或淘汰,而是为了便于让教师、社会以及学生自己了解学生主体在某一阶段的素质发展状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发掘潜质优势和素质特长,消除失败因子,弥补素质缺陷,不断提高素质。因此,素质学分制是一种集形成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于一体的评价模式。

笔者认为,素质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测评模式,其意义深远。首先,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在素质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只是为了掌握一定知识,考试及格,拿到文凭,而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开发自身的优势潜质,为将来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这样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其次,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正确选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选才主要依据是毕业生的课业成绩单,上面反映的只是学生各科考试成绩,而对其综合素质及个性特长无法确切了解。素质学分制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进行全面、准确、客观的测评,并对学生的素质潜质和职业方向进行科学预测,这就有利于用人单位全面真实的了解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其优势特长,有效克服过去那种考分高素质低、学历高能力差的状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意义,是素质学分制有利于大学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素质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分制的突破和发展,也是对现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必然选择。由于它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教”、“学”、“评”、“用”全过程具有指挥棒作用,它的实施,既能真正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专业轻素质的弊端,又能有效克服现行大学素质教育形式主义的缺陷,使空泛的素质教育变成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 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从传统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

上一篇:综合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基础教育论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