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时间:2023-11-30 19:45:20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篇1

【关键词】万绿湖;生态旅游;生态环保

万绿湖,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其前身是新丰江水库,1958年修建,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在新丰江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新丰江水力发电站筑坝拦江蓄水而形成的人工湖。2002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万绿湖风景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她位于京九铁路线上,距河源市区6公里。湖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面积1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8倍),总蓄水量139.8亿立方米。万绿湖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一是碧水;二是青山。万绿湖之水质达国家一级标准,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色秀美、水性恬美于一身,全国少有,是香港、深圳人的直接引用水。青山,是万绿湖的第二大特色。万绿湖周围的群山以及360多个岛屿均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绿化率达98.8%。万绿湖的气温、湿度、接近生物气象学家测定的“最佳环境”指标,有北回归线上广东最大也是世界少有的常绿阔叶林,生长着758种植物,活跃着140多种飞禽走兽,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之称,设有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动植物保护区。良好的绿色生态,酿造了负离子含量成倍高于城市的清新空气。因此,人们把这里比作是天然的“大氧吧”。同时,由于万绿湖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又是珠三角的“后花园”。

一、荣誉与成就

1984年到1994这10年间万绿湖旅游总人数不足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不足100万元,到2005年,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9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接近7000万元,是前10年间的70倍左右,带动河源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0亿多元,旅游已成为了河源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

万绿湖10多年来一直坚持环保优先的开发原则,先后获得了国家AAAA级旅游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自然风光景区顾客满意最具影响力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文明窗口单位等众多荣誉。

二、企业发展历程

(一)养在深闺处,不被人所知(1984~1994)

新丰江水库到万绿湖旅游区的转变,整整经历了10年。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将新丰江库区开辟为旅游区。1992年库区内第一个景点“送水观音”正式建成。1993年成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这时新丰江水库的旅游发展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旅游开发的这种强烈意识,但是还是没有一大批忠实旅游开发的人士,积极奔走和思考,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下定决心走上了艰苦的早期旅游开发之路。

(二)起步发展阶段(1995~1998)

1995年7月15日,万绿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并于当天实行景区大门售票制度,至此万绿湖旅游正式开始,当年进入景区的游客就达到2.5万人次。随着政府对旅游的重视,万绿湖人旅游招商引资的魄力和智慧,促成了万绿湖周边景点的遍地开花。到1998年底,相继开发建成景点6个,接待游客累计35.3万人次,万旅游的旅游事业正式起航。

(三)遭遇打击,调整思路,谋求新发展的阶段(1999~2002)

正值万绿湖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之际,由于环保的问题,1999年5月,广东省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撤消新丰江旅游可能造成污染项目的决定,撤销岛内奇松岛、伏鹿岛、水月湾(部分)等的旅游景点,景物和相关可能造成污染的网箱式养殖等6个项目,保留周边不造成污染的观景点,这个决定一度使万绿湖人对旅游开发产生了迷惑和误解,经过反复讨论和认证,万绿湖人调整思路,按照省政府“库外游,进山游”的旅游理念,使万绿湖旅游开发迅速走出低谷。调整后的2002年,景区接待游客达52万人次,延续了发展的强劲势头。

(四)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探索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至今)

经过99年环保的阵痛之后,万绿湖确立了环保至上的旅游开放理念,这一次给万绿湖旅游注入了新的持久的活力,万绿湖的旅游规模也逐渐壮大,2003~2006年这4年间,万绿湖年接待量都保持着20%左右的增长率,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极大的拉动了当地其它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但万绿湖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策划新项目、吸引新投资、做强旅游品牌,致力于打造一条从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生态环保之路。

三、“万绿湖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万绿湖旅游事业在万绿湖人的共同探索下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万绿湖人正是在这样不断创新思维下,一条颇具有代表性的“万绿湖旅游发展模式”必将给湖泊型资源的旅游开发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其内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宏观调控,强化管理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魄力是万绿湖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坚强后盾。首先,政府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惜重金,先后建成和完善了景区道路、码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景区可进入性,加速了景区发展的步伐。其次,主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坚持环保至上的原则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总体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后在招商引资方面,根据万绿湖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下转第24页)(上接第25页)优惠的政策,吸引旅游开发资金和人才。

在河源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绿湖风景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景区发展和管理措施:组建万绿湖旅游发展公司、对游艇实行了“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价格、统一调度、统一收费、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景区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环保至上,优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万绿湖最大的竞争力和优势就是超一流的生态环境和青山绿水。万绿湖从开发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环保至上,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生态旅游”的旅游开发理念。万绿湖决不以牺牲环境,去换取短暂的旅游效益,万绿湖人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思想在经营旅游。从1995年到现在风景区管委会不惜代价先后关闭了一批对湖区环境影响较大的景点、经营项目、水泥厂等,彻底切断了污染源。风景区管委会不仅在硬环境上加强环保的措施和力度,而且在软环境上独具匠心。在环保教育宣传方面,一些新方法、新点子,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如将景点介绍与环保理念合二为一,进行旅游宣传;还有进入湖区的导游每人背上一个环保袋,上面书写:“善待自然,请把杂物交给我”,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万绿湖人在环保宣传上的煞费苦心。10多年的旅游发展,万绿湖依然风姿绰约,山更青,水更绿。

(三)万绿湖——千锤百炼的生态环保旅游品牌

10年前,万绿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现在万绿湖因首创“生态环保游”的旅游理念,具有了极高的知名度,已成为了著名的商标,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这与10多年来万绿湖品牌的不断提升营销水平、创新营销方案是分不开的。95年至今多次举办“我为万绿再添绿”的植树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传统;1999年举办“广东(河源)生态环境游”,隆重推介“旅游河源,绿色之旅”的万绿湖游;2004年组织第世界模特(中国赛)的40多名佳丽到万绿湖“万绿湖环保游”的采风活动;2005年借助万绿湖10周年庆典,宣传万绿湖;2006年举办“广东万绿湖杯”国际旅游小姐大赛世界总决赛,50多国佳丽齐聚万绿湖等。通过这些活动使万绿湖这个品牌从东江河畔走向珠三角,在广东乃至全国的旅游市场上不断升温,成为了河源旅游业的代言人、排头兵。

万绿湖的开发建设,始终贯彻“环保至上”的原则,坚持“生态环保”的旅游方式,她所展示的是一位恬秀的客家少女的风采,让人们在享受山水闲情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绿色文化、领略客家风情。万绿湖给人们发出的是一份绿色的请柬,万绿湖给人们更是一份绿色的馈赠。相信在全体万绿湖人的共同努力下,万绿湖会越来越美,万绿湖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保护篇2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较为敏感,容易出现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压力大,所以,加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1.破坏生态环境类犯罪的法律规定

我国法律过去对生态环境犯罪的规定,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类推方式,即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比照刑法中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量刑,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第38条规定: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可以比照《刑法》第115条或者第187条的规定, 追究刑事责任。《水污染防治法》第43条也规定: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 对有关责任人员可以比照《刑法》第115 条或者第187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二是颁布专门的规定, 对刑法进行补充、解释,如1988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指出:为了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刑法补充规定: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非法出售、倒卖、走私的,按投机倒把罪、走私罪处刑。

2.破坏生态环境类犯罪类别与要件

我国刑法典对生态环境犯罪的规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污染环境类犯罪;另一类是破坏资源类犯罪。这里所述的资源包括水产品、野生动物、耕地、矿产、林木等,它们既是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对它们的破坏,不仅是对资源的破坏,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1对破坏生态环境类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

(1)犯罪的主体。污染环境类生态环境罪的犯罪主体主要是指排放污染物的人,既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 法人才有可能成为犯罪主体。但刑法典对犯罪主体的规定则有了重大的改变,刑法典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该条规定,只要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单位就可能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即主观罪过。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人的行为,如果缺乏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就不能构成犯罪,也不能使其负担刑事责任。生态环境犯罪也不例外,如果污染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其行为就不构成犯罪。

(3)犯罪的客体。客体是指相对于主体而被主体作用的对象。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污染类生态环境犯罪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是一种环境社会关系。

生态环境犯罪的客体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客体。从我国的刑法典看,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作为生态环境犯罪的同类客体,刑法典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因此,它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则是人们的环境权、财产权、健康权等等。

(4)犯罪的客观方面。即刑法所规定的、说明侵犯某种客体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诸客观事实特征。污染环境的犯罪,其客观方面表现为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及其社会危害后果等。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污染环境类犯罪主要包括下列三种罪名:(1)重大污染事故罪。(2)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3)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污染环境类犯罪,除上述三种行为外,刑法典还规定,对行为人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犯罪,以走私罪论处。

2.2对破坏资源类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

与污染环境类犯罪相比,破坏资源类犯罪,其犯罪构成有以下特征:一是在犯罪的主观方面,该类犯罪是出于故意而非过失,二是在犯罪的客体上,该类犯罪虽然同污染类犯罪有着共同的客体,即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刑罚规定,根据刑法典的规定,破坏资源类犯罪有十二种罪名,但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刑法规定上下更大的功夫。

3.加强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对策

(1)加快生态保护立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立法工作。

(2)加强生态保护标准建设。抓紧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标准的制定。

(3)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资源开发单位和法人的生态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治理制度。

(4)加强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理顺关系,完善机构,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和资源管理部门相关的生态保护监管职能。

(5)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篇3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生重大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地区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由此导致的负面影响严峻,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水供给能力减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设计年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位将平均降低0.5米,多年平均流量和过境水量将减少1/3。水环境容量降低。调水后汉江流量减弱,水体环境容量降低。据测算,水体环境容量大致降低26%左右,中下游河段的自净能力大幅度降低。预计汉江中下游COD环境容量的损失量为11.81万吨/年,其中襄阳段环境容量的损失量为6.95万吨/年,占整个汉江中下游环境容量损失量的58.8%。水污染影响加剧。随着汉江中下游年均径流量减小,势必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浓度增加。汉江中下游丰、平水期历时减少,枯水期将延长,在高气温、低流量情况下,诱发“水华”污染现象的可能性增大。以上多种因素叠加后,导致汉江纳污能力减弱,且一旦受污染无法扩散并会加剧反应,由此导致受污染的影响程度加剧。水生态逐步恶化。由于水资源减少,汉江流域生态系统将发生突变。一是湿地面积锐减。中线工程实施后,由于枯水期的历时过长将会导致目前处于干湿交替的边滩湿地、洲滩湿地逐步消失,预计岸边河滩、江中洲滩湿地减少面积将达到3716.9—4062.75公顷。二是以湿地消失为前提,依赖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将不复存在。湿地消失,湿地植物锐减,与之对应流域内陆地和水域生物种群数量下降。越冬候鸟、鹤、鹭、蛙、狼、狐狸、蛇等动物将明显减少。三是由于水位降低,一旦遇到降雨减少,沿岸农作物、树木极有可能由于根系无法接触水分而大量死亡。目前,这一现象已在汉江流域开始频繁发生。四是沿岸植物覆盖度降低,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调节沿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也将减弱。五是由于丹江口库区水位大幅提高,下泄水的水温将降低,对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和鱼类将产生不利影响。水利等其他环节受冲击。水利方面,受水位下降影响,中下游干流通航能力、供水区内灌区绝大多数闸站取水能力等均大幅降低。另外,由于汉江正常水位下降,生活生产用水将吃紧。沿江各水厂的功能将受到影响,平均供水保证率下降34.7%。沿江人口产业布局依赖既有自然资源发展起来,一旦其中一个基本环节发生变化,与之配套的生产力布局将随之变化。就目前来看,汉江流域农业、渔业、工业都受到了较大冲击。这一变化,尤其对于中下游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地区将影响巨大。

(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对环保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鄂豫陕交界地区基本上处于城市化、工业化中期,属于经济社会加快推进阶段。从经济发展来看,区内各城市第二产业占据主导,按照一般经济发展阶段规律来看,第二产业内部从低技术资金投入的原材料依赖、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向高技术资金投入、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工业发展。工业结构的变革对于资源环境的破坏性不会减轻,甚至有加重的态势。从社会发展来看,鄂豫陕交界地区处于城市化发展中期,意味着城市化进程仍将加快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高度集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难以避免。另外,本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布局了相当多的重工业。一方面,国有经济和地方经济的产业链衔接一直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重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地区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目前区内城市除襄阳、潜江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城市均远低于全国人均GDP;地区人均GDP平均水平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如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抑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地区本身欠公平;如果一味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又非常严重。两者之间的矛盾突出。从另一方面来看,如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先期实践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较好基础

近年来,鄂豫陕交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尤其是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得到强化。另外,为保障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11个有关部门和三省人民政府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区内各省市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也非常关注。目前,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老工业基地改造、扶贫开发、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政策,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从不同方面涉及到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另外,直接涉及生态环境规划文件也较多,如《汉江综合整治规划工程(2011—2015)》、《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等等。省市一级如《陕西省汉江综合整治规划》、《汉江综合整治规划工程(2011—2015)》、《关于进一步加强汉江水质保护工作的意见》、《陕西省汉、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等等。这些规划政策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较好基础。在此前提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迅速开展,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及生态恢复工程、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低产林改造工程,等等。另外,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各种形式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汉江上游的安康市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通过园区联合共建、产业集聚、集中治污的方式,在提高经济利润的同时降低污染消耗。再如,各地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及再制造试点建设,部分城市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在绿色低碳方面展开探索等。

(四)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加重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汉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报告》,汉江流域共规划有16座大坝。这些大坝的修建将利于蓄水发电、抬高水位发展航运、防洪灌溉、水库养殖,但是其弊端,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由于沿江大坝的建设使汉江水体从自然流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的湖泊状态,整个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大坝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包括水体纳污能力降低、污染由于无法扩散而反应加剧、鱼类无法回溯产卵、由于水位抬高导致回水区域内水体容积增加等。以襄阳崔家营大坝的建成对水体造成的影响为例,库区的年平均水位由2.96m提升到5.70m,年平均流速由0.83m/s下降到0.33m/s。仅从对污染物承载的水环境容量来看,据预测在丰水期,汉江襄阳市区段COD环境容量将从79590.1t降低至75767.2t;NH3-N的环境容量从932.0t降低至905.7t。由于生态环境是整体系统,且目前科学水平对自然的认知有限,由此而导致的连锁反应和深度破坏尚无法完全探知。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

鄂豫陕交界地区要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按照系统性、综合性、统筹性的基本原则,以生态环境突出性、战略性、症结性问题为主要内容,注重区域合作、防治并重、功能分区,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来增强人民生活福祉。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鄂豫陕交界地区联南接北、横贯东西,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基础。鄂豫陕交界地区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以系统谋划、全局统筹、综合治理为基本原则。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尤其是人为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不在于生态环境本身。以人类需求满足为核心,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为前提,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为主体,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是最终表现和结果。因此,治理表象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实质症结入手,以系统性、综合性、统筹性思维来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另外,鄂豫陕交界地区各县市相互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充分建立,甚至不同地区严重分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尤其是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在上下游之间系统谋划、全局统筹、综合治理。以生态恢复和保护、环境污染控制、生产生活系统性优化为主要内容。鄂豫陕交界地区生态环境突出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以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退化、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为主的生态问题;以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小乱工业、采矿及冶炼业,农业尤其是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废弃物,以及城镇生活污染等为主的环境问题。另外,应考虑到本地生态环境的战略性问题,重点体现在南水北调之后,汉江本底条件发生改变,依托水系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整体将面临系统性变化。这对于区域整体生态系统、全国生态安全,甚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将会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应从问题的主要症结入手,对症下药、统筹解决。生态恢复和保护方面,包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林业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恢复、防洪减灾等;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包括各类农业、工业、生活污染的控制和减量等;生产生活的系统性优化方面,包括城镇园区的合理布局、产业循环化清洁化发展、生活生产减量化和处理能力提升等。以区域合作、防治并重、功能分区作为重要手段。鄂豫陕交界地区涉及三个省份、众多城市,各自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合力,导致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协调。必须强化区域合作,增强保护的时效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要秉持防治并重的理念,既要对现实性问题开展整治,又要对潜在性深入研究,做好充分预防。突出生态功能分区的重要性,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统筹解决好不同区域的保护问题。以着力增强人民生活福祉作为根本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保障当代及后代人的生存及发展需求。经济发展的目的亦是如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必须保护好本地生态环境,增强人民生活福祉。

生态环境保护篇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版权所有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是要立足安康实际。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即是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陕南安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曾誉为“黄金水道”。“九五”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汉江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虽然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保护型之路。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汉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安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主要调水区,优质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在我省境内汉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积659万公顷,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4市的29个县区、298万人口。汉江全长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在我省达4万多平方公里。安康不仅是调水区,而且是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担负着保护水源地水质的重大责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版权所有恶劣,泥沙下泄淤积河床、水库,使水利工程运行寿命和使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质恶化,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留下了隐患。

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社会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安康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安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山中野兽出没……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康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与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全新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永续利用的金山银山。”这是安康市民间广泛传播的语言,体现了安康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都要有明显提高,生态道德教育要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一部分。让“生态道德”建设,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生态环境保护篇5

在水库建成蓄水运行后,由于水域面积有所上升,会让库区周围的部分陆生动物迁移。同时周边森林及适宜森林的生物种类数量会有所下降,会对生物物种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次生植被及人工植被会大幅度增加。整个生态系统会从多元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整体森林覆盖率必然会有所下降,森林资源的绿化功效自然也会下降。水库修建后,会让流水环境转变为静水环境,并且会带来一系列物化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水温结构的改变[1]。通常情况下,水库水温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由大气与水面接触传至水中。在水深不断增加的同时,热量吸收程度也会有所下降。在不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热量很难传至水库深水区域。在水库水温升温期间,若存在风力影响,会让部分热表面水与深层水混合,其混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水温结构。基于水库水温的特征,区域内种群分布也会出现一定变化。例如,部分水库当中富含有机物,会分解出一定量的氮、磷,可为藻类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自然河流当中,流水性动物较为常见;而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会明显放缓,水体中的含氧量会明显下降,流水性动物会大量减少,而静水性动物如水蚯蚓、摇蚊及静水性鱼类等会逐渐繁殖[2]。总之,水库生态环境与自然湖泊、江河等具有明显差异,其生物种群存在明显不同。同时,水库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即便受到污染,只要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做好污染源控制工作,能够让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2水库生态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库数量变得愈来愈多,且规模也在逐渐增大,然而水库生态环境问题也变得愈来愈严重。水库生态环境污染并不是单一性因素所致,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1)水质富营养化。水库水面较为宽阔,人工放养存在一定难度。早期水库几乎没有人工养殖,整体水质较好。但随着网箱养殖引入水库后,让水库养殖逐渐兴起。通过水库网箱养殖能够使得水库的附加价值完全被激发出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周边居民的经济收入,并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得水库网箱养殖被大力推广。然而,网箱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饵料,残留的饵料由于未进行针对性处理进入到水体当中,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明显上升,造成水质富营养化。除此之外,大量商业化养鸭,也给水库生态环境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管理不当,进一步加剧了水质富营养化。(2)采沙现象严重。在河道中上游区域,存在大量清水沙,这类沙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多数水库都是建于河道中上游,因此水库主要河槽两侧存在大量清水沙。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水库清水沙开采量也变得愈来愈大,甚至部分开采商为了自身利益,存在非法开采的行为,导致沙层受到严重破坏。对于水库及周边生态系统而言,沙层充当了天然过滤层的作用,能够对水体当中的有害物质及杂质进行过滤,可净化水体。大量的沙石开采,会让这层天然过滤层逐渐失去效用,甚至会让已经过滤的杂质及有害物质重新进入水体当中,使水体受到再次污染。(3)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水库建于山区,周边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由于采矿量的不断增大,使得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往往一到雨季,山体当中的大量泥沙会沉入水库,并且部分杂质会形成浮物对水质造成影响,使水土含氧量降低,不利于水生生物繁殖,可能会造成水库生态系统失衡。(4)工业污染。部分水库周边存在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整体用水量较大。受制于成本因素,这些企业会把未经处理的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水库当中,导致水体污染。

3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探讨

3.1加强污染源控制

在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环境污染,就必须加强污染源控制,可从以下方面开展[4]:(1)养殖污染控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对水库养殖污染进行有效整治。一方面,要重点加强网箱养殖整治。指派专人进行监督、指导,避免饵料投放过量,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对于网箱养殖及大面积水产养殖要大力整顿,实现规范化养殖;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取缔违规养殖,避免水库水体受到持续污染。(2)生活污水、垃圾整治。水库周边居民区可设置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居民生活污水处理,避免生活污水对水库水体造成影响。同时,可采取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循环使用。生活污水经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可用于农田灌溉。在控制污染源的同时,也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另外,通过构建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循环利用如堆肥等,以降低废物污染量,实现节能减排。(3)工业污染治理。对于水库周边的工厂、作坊等进行清查,排放不达标者严禁生产,并给予严惩,以消除工业污染源。

3.2完善水土流失监管

为进一步加强库区水土流失管理,对库区天然林加强保护,将所有天然林均纳入至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管护。库区及周边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严谨砍伐,封育时间为3年以上。同时,增加天然林种植树木种类,保持物种多样性,让天然林生态系统维持平衡。在坡面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进一步控制水土流失。对于以往出现过滑坡、泥石流的破体区域,可适当种植灌木、草种,以增强破体固土能力,降低泥石流隐患。对于违规采集沙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以保证河床生态结构完整性。

3.3重视环境宣教

通过加强环境宣教,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与环保局、水利局等管理部门形成联合机制,共同参与到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当中[5]。由政府筹备相关信息平台及宣传网站建设,借助网络扩大生态环境宣教范围,并将水库信息状态及时对外公布,借助社会力量对水库生态环境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结合法律规定确认相关部门责任,实现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管理。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除了要重视水库生态环境管理外,还要对库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加强保护,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到保护管理当中,促使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化实施。

3.4加快库区陆地生态恢复

在库区陆地生态系统当中,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的基础,也是水库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库区陆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要将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协调区域内农林用地矛盾,并结合不同地貌特征采取差异性的修复手段。期间要重视滨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滨岸植被缓冲带具有典型的边缘效应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是陆地生态系统及水环境生态系统的连接点,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6]。通过完善滨岸植被缓冲带建设,让水库生态系统更加平衡。

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实施。通过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快库区陆地生态恢复、完善水土流失监管及加强环境保护宣教等,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使得相关工作取得成效,让库区得以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平 单位:广西北海市洪潮江水库工程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林成先.碧流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09):238-239.

[2]韩晓霞,朱广伟,吴志旭.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保护策略[J].湖泊科学,2013(06):836-845.

[3]吴小芳.高州水库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吉林农业,2012(05):197-198.

[4]杜红星.关于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的具体途径及方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24):142.

生态环境保护篇6

一、主要做法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严把环评大闸,注重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扎实推进规划环评,积极开展项目环评,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主动服务、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对促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13年至今共完成194个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涉及投资872479.89万元;对违反产业政策以及不具有环境可行性的项目做到不引进、不发展,近2年先后依法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20多个。

二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2013年淘汰了海大集团20蒸吨燃煤小锅炉1台;在城区强制推行清洁能源,对商户主动使用天然气的,给予开户费50%优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7.72%;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工作,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50.2%;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责任,按照1000元/村、2-4万元/乡(镇、街道)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巡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食用菌种植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综合利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投入财政资金67万元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0万元,在城区建成了pm2.5自动监测站。2013年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达到335天,空气优良天数占91.78%。

三是确保饮水安全,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张家岩水库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加密监测,在原已取缔库周所有排污口的基础上,设立了标志牌和界桩,在一级保护区(陆域)设立了120米隔离网,建立了城市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在水库引水隧洞出口建设拦渣治理系统,安排专人定时打捞拦渣系统里的固体废物和库区漂浮物。加强库周村庄环境整治,建农村户用沼气池、垃圾池,发展生态农业,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量农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禁止乱砍滥伐集雨区范围内森林植被,对一级保护区范围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进行退耕还林,对二级保护区范围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逐步进行退耕还林。委托资质单位编制了《市张家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经省级专家组评审并修改完善后,已由市政府颁布实施。2014年拟实施水库水质提升项目,目前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对39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定期巡查及半年一次的水质监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2013年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47.37%。加强重点水域、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对分别编制了保护方案,经专家评审后已下发;在阳化河沿线先后建起了镇、镇污水处理厂,禾丰镇和云龙镇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已展开;委托大学编制了《市绛溪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已先后通过专家组评审、市规委会审查,正在制定项目方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2013年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5家,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26万亩次。

四是推动总量减排,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部署了关停水泥立窑工作,关停了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亚水泥厂立窑,2014年将对市五洲水泥厂、市阳安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及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立窑全部实施关停,确保“十二五”期间削减氮氧化物135吨,腾出环境容量。

五是建立完善保障,积极探索环保长效机制。逐年加大环保投入,从2011年起设立了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013年增加至1500万元,2014年增加至2000万元,先后实施了镇、镇、五指乡场镇污水处理站建设,以及三岔湖库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立完善了环境保护例会制度、生态乡镇创建“以奖代补”制度、乡镇(园区)兼职环保员制度等一批环保机制,提升了环保监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需说明的情况

1.淘汰燃煤小锅炉(10蒸吨以下)工作原系由经信部门牵头,近期已改为环保部门牵头。目前省环保厅已对“十二五”期间的淘汰计划进行了意见征求,但尚未下达任务。

2.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尚比较严重,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资金缺乏,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不高,2013年仅47.37%。

3.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方案尚未下达。

4.我市无燃煤电厂,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任务仅下达到市(州)一级,县级未下达任务,因此未进行自查。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1.结合实际,我局已代市政府草拟完成了《关于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实施意见》,建议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并结合市政府出台的实施细则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常务会审定下发实施。

2.由于很多乡镇的饮用水源已发生变化,建议市政府根据乡镇实际情况重新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报市政府批准,并落实保护资金。

生态环境保护篇7

路明副主席以“发展中国农业科学,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奋斗”发言。他介绍了我国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形势,指出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普遍推行集约农业,靠提高复种指数,开采地下水,过量使用化肥来提高产量,影响水体质量,造成农产晶化学污染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农产品的出口。而采取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的地区,由于生产水平低,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导致大量采薪毁林,破坏草原和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带来洪涝、沙尘暴等灾害。针对集约和粗放农业,提出了“生态农业”、 “可持续农业”的理念,中国应当走一条与生态友好的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

路明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新世纪农业科学的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他介绍了健康安全农产品的概念,认为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有三个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二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应对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晶的国际竞争力。在生产健康安全农产晶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保证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建立农产品安全管理的五个体系。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中,要保证最佳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品达到安全标准,实行清洁生产,产品的加工、储存、包装达到安全标准四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安全标准、监督检测、质量安全执法、质量安全认证、质量安全市场五个体系。

第二,提高资源特别是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三,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做到物质循环使用,能量平衡开发,采取与环境友好的作物生产方式。

第四,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开发能源农业和化工农业。

吴晓青委员以“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几点建议”为题,从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总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我国新世纪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阐述了意见和看法。

他总结我国多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几点启示:第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多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放弃部门利益,顺应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第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要平衡发展。第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第四, 自然保护区由政府单一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全民的参与,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第五,环境保护部门要发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履行“统一规划、统一法规、统一监管”的职能,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要参与生态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服务。

他认为,为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态环境面貌,必须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改进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机制。

第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三,生态建设要与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相结合。

第四,必须高度重视和依靠非政府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第五,引进和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吴晓青委员还介绍了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形势,以及相关的对策。

蔡建成委员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为题发言。

随着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他针对目前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具体措施。

他认为,目前三峡库区仍然面临严峻的污染问题,表现为:一,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水体污染趋势加重;二,库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岸边随意堆放,处理率低;三,三峡库区由于各个支流沿江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未处理,沿岸堆放垃圾现象普遍,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二、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普遍。

为此,他提出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并提出实施建议的具体措施。

第一,必须统筹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三峡库区应在大规模削减现有污染的基础上,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影响区应以水质改善为重点,加大污染防治和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上游区在控制水体污染的同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泥沙人河量。

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控制三峡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减少入库的泥沙量。优先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水土保持等工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点资源开发监管区,采用适当措施,使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得到强制性保护,尽快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

钱弘道委员引用“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

空气、河流、海洋和森林都是生态环境财富,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福利的公共财产。这些公共的财富被少数人的生产行为所侵害,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外部不经济性是由厂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损害和资源的破坏。厂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收益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不经济性未计人企业的生产成本,而被转移给了社会,即全体受害的社会成员承担了少数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结果。

他认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源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没有人拥有产权或没有人强迫他们处于被污染的生态环境中;二是正在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具有集体消费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负外部性正逐渐发展为巨大的威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进行积极的干预,控制外部性。现实生活中,解决外部性问题主要采取政府管制、惩罚性税收或补助、颁发经营许可证等办法。

他认为,没有法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无从谈起。从经济分析角度讲,法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起一个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

他介绍了利用税收控制污染的优点,一是可以给污染者提供激励,促使其寻求改进的方法和手段来避免或清除其排放物。二是防止污染者把其生产成本(污染成本)转嫁给其他人。他认为利用税收控制污染与其他管制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不要求管理机构衡量包含在税金中的遵守污染控制标准的成本,而只是估计减除污染的收益,这使税收不像排污标准那样容易出现错误。

苟少华委员分析了当前在食品、住房装修等生活中使用的化学产品的污染问题,阐述了化学工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20世纪是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的世纪,上个世纪中叶,由于化学品产量的剧增,化工产品种类的增多,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也逐渐暴露出来。

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量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国民经济每年以高增长率速度持续发展,但经济格局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不仅造成能源和资源消耗强度巨大,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经济规模扩大,其带来的危害如环境污染和危害健康实例不断出现。他结合国外环保治理经验和教训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对协调好化学工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建议:

一是要合理立法和严格执法,使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二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企业生产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何以国际通用标准进行行业管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监督市场产品,已是我国环保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是大力宣传环保理念,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建议将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纳入全民义务教育体系中;四是增加科研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发新技术对于治理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张季纶委员介绍了国外的“环保警示教育”,提出环保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意识问题,强制性的环保措施是针对当前环境恶化的形势的,而环保教育才是永恒的、持续的。应着眼于提高全民的环保素质和意识,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全民教育人手,将环保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学科当中,环保教育的立法需要加以重视。

倪晋仁委员提交了题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的书面报告。介绍了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合理调配水资源的水资源系统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多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为目标,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则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为自然一社会一经济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提供最优的生态服务;传统水资源利用以“供给管理”作为核心,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则强调“需求管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配置与调控模式关注水资源从输入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到输出该系统的全过程。

面对我国恶劣的自然环境,必须寻找用较少的水资源满足发展需求的新途径。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体现。

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模式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治愈水资源浪费的良方。面向生态可以使水消耗和水污染更少,并使人们生活得更好。越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越需要面向生态;越是需要调水的地方,越需要面向生态。面向生态,应该变水资源供需导向为水资源生产率提高导向,变单纯的分配定额制度为水资源的有偿转让制度,按照面向生态的市场机制利用水资源、出租水资源、回收水资源,转让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使节水者获益。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不同地区的生态需求定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以水定粮、以水定产、以水定草、以水定林、以水定发展。

他认为,面向生态是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面向生态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方向,它的目的是让社会受益,而且是更多地受益和更持久地受益。面向生态追求物耗最小,即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满足同样服务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物耗、限制污染物排放和减少生态系统的影响。面向生态与一般的“考虑生态”有本质不同,面向生态不是暂时的,而是需要持续的。

他说,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是一个新的探索,它将使得水资源配置研究的视角更加广阔。

委员们还对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社会服务部2002年调研课题报告一《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调研报告中介绍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及主要经验,分析了当前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一些地方对中央实施这项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战略性的认识和领会不够深入;二,建设重点不突出;三,一些地方领导缺乏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指导;四,缺乏综合、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年度执行计划工作不扎实;五,种苗的种类单一、质量差,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同时存在;六,对退耕还林后的管护不够重视,缺乏政策配套;七,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间政策标准不一,缺乏后期管理和检查,亟待系统的政策标准出台;八,退耕还林的工程运行及科技制成费用问题;九,缺乏良好的工程管理和运行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篇8

一是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保护饮用水源安全。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整治,继续以闽江、九龙江、敖江、晋江、汀江、木兰溪、交溪“五江两溪”为重点,着重抓好19个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突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各市、县(区)要于**年底前全面拆除禁建区划定后区内建设的畜禽养殖场,以及划定前建设的治理未达标的畜禽养殖场;**年底前禁建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治理达标。

二是强化工业污染防治,确保实现总量削减目标。抓好重点污染行业环境整治,加大化工、造纸、食品酿造、医药、印染等行业的污水治理力度,提高防治技术水平,重点抓好厦门华夏电力嵩屿电厂、太平洋电力湄洲湾火电厂等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以及石化三明化工有限公司热电厂、三明青山纸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锅炉烟气脱硫工程。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控,实现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监控;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责令其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削减污染,加大强制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的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新改扩建燃煤机组需同步配套脱硫设施,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

三是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福州、厦门、泉州等市要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提升水平,按照创建生态市的要求制定环境保护发展战略,漳州市要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步伐,其他城市要立足各地实际,争取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至**年全省新扩建67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176万吨;新扩建59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新增日处理能力1.44万吨。解决环境污染扰民问题,重点推进福州市南台岛等城市内河、内湖污染治理工程。结合城市防洪,整治城市河道,提高污水截流能力,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年底前设区城市市区燃用柴油的公交车必须达标排放,**年底前所有机动车必须达标排放。到**年所有设区市城区内取消燃煤锅炉。

四是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到**年,全省完成500个镇(乡)、5000个以上建制村垃圾治理,农村垃圾处理率达50%以上;城市和县城垃圾处理场有条件接收处理周边乡(镇)、村生活垃圾的,其乡(镇)、村垃圾原则上应纳入市县统筹治理,并逐步建立“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处理模式。加强村镇环境管理,做到村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实施,强化规划约束力,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控制重要和敏感生态区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力推广以农村沼气应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在山区大力开展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每年新增户用沼气池3-5万户,至**年全省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45万户。

五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优化增长。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到**年全省主要工业企业普遍实行清洁生产,30%的规模以上重点骨干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厦门市循环型综合试点城市、三明市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闽江口海洋循环经济试点区、泉港石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区、闽南建材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区、福安赛江沿岸船舶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区、福州大学城循环型试点社区。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资源综合利用。

六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扎实创建生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厦门市要率先建成生态市,福州、三明、漳州、泉州也要积极创建生态市,**市要加快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针对**省五大生态功能区的特点,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加强各类特殊保护区建设,分类监管资源开发,各市、县(区)政府及国土资源、交通、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建立管护责任制,**年底前,全省无证勘查和开采、乱采滥挖、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遏制。

七是强化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水平。建立先进的监测监控预警体系,构建包括环境安全防范、预警、响应、修复在内的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到**年,所有城市和80%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重点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污染事故快速反应中心,建立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以加强县级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为主,到**年,全省80%的环境监察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和辐射环境管理,完善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和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市医疗废物处置场,**、**市要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建成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上一篇:评估报告范文 下一篇:法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