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范文

时间:2023-10-14 00:13:54

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篇1

(一)对象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荆州市10所养老机构中74名养老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登记在册养老机构中工作的养老护理员;(2)工作时间≥3个月;(3)知情同意并愿意合作者。排除标准:(1)在养老机构中工作但调查期间离开养老机构或正在休假者;(2)外聘名誉护士,但不参与实际养老护理工作者。

(二)方法

1.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该问卷为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养老机构护理员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其中基本情况(5个条目),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户籍、之前从事的职业;工作情况(9个条目),包括工作岗位、是否经过专业培训、是否需要培训等等。并经过预试验,测得其Cronbach’s a系数为0.835,表示该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进入养老机构,经养老机构负责人及养老护理员知情同意后,以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填写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92.5%。

3.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利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并进行核对。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74名养老护理员中,性别:男性6人,占8.11%,女性68人,占91.89%;年龄:20-30岁有3人,占4.05%,30-40岁有28人,占37.84%,,40-50岁有36人,占48.65%,50岁以上的有7人,占9.46%;学历:小学及以下有54人,占72.98%,初中有10人,占13.51%,高中(中专)及以上10人,占13.51%;户籍:城镇户口17人,占22.97%,农村户口57人,占77.03%;之前从事的职业:下岗职工8人,占10.81%,农民26人,占35.14%,保姆5人,占6.76%,保洁人员10人,占13.51%,其他25人,占33.78%。

(二)工作情况(见表1)

三、讨论

(一)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荆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以40岁以上43人(58.11%)、女性68人(91.89%)、小学及以下54人(72.98%)、农民户口57人(77.03%),这与国内研究相似【1】,也是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普遍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该通过给予养老机构更多的政策扶持,或者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等方法来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工作人员加入到养老护理员这一行列中,尤其是18-30岁的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重点是吸引护理专业学生,从而使这个朝阳产业更具生机活力;其次,要发展男性养老护理员,由于受传统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男性老年人的照顾者除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外,其他异性来照顾是比较忌讳的。

(二)养老机构护理员工作情况分析

1.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较大,在本次调查中在岗的养老护理员工龄不足三年的为67人(90.54%)。众所周知,培养一名养老护理员,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养老护理员的大量流失,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与养老护理员交谈中得知造成她们流动性大的原因主要有:工资待遇低,这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养老护理员认为照料老人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再次,很多养老护理员反映他们的工作既苦又累,还繁琐。除了日常生活照料以外,有时还要干些端屎倒尿、搬动老人等的脏活累活,时刻保持警惕,防治老人发生意外,其心理压力非常大。

第二:养老护理员的服务理念存在不足,本次调查中有41位(55.40%)养老护理员不了解所照顾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更不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误以为照顾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就是最佳的为老服务。

第三: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本次调查中仅有17位(22.97%)养老护理员表示曾经接受过专业培训,但是超过60%的养老护理员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疾病护理知识以及做好日常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部分51人(68.92%)养老护理员表示有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且一半以上39人(52.70%)希望采取半脱产的培训方式,其希望培训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常见疾病护理47人(63.51%)、生活照料技术42人(56.76%)、安全护理技术40人(54.05%)、急救护理技术38人(51.35%),这说明,养老护理员具有强烈的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的意愿。

2.针对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工作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热情以维护其队伍的稳定性,例如: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规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同时在劳动合同、最低工资、保险缴费等方面加大行业内部协调与政府监管力度,将养老护理员的工资、医疗、养老等与各地医疗卫生单位挂钩,做到待遇同等对待;将养老护理员岗位纳入到公益性岗位,给予适当补贴;明确对入住老人的分级分类管理,坚持按国家规定的护养比来收养老人,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一天三班倒;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和支援体系。

其次,要努力改善养老护理员社会形象地位。例如:可借鉴相关鼓励政策,在全国设定专门的节日,对优秀的养老护理员给予宣扬和表彰;积极推荐他们中的优秀者参加“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感动中国人物”等评选活动;甚至还可以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选取上为养老护理员留出一定名额等等方法来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形象地位。

养老机构篇2

李文晶(1992―),女,汉,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中国海洋大学,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摘要:21 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影响。目前,全国已经形成养老市场的竞争趋势。如何增强养老院的市场竞争力,塑造养老院的品牌在养老服务行业中日益重要。本文对养老机构品牌树立进行策略研究。

关键词:养老机构;品牌策略;养老服务

21 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发展中国家比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中的一个。根据统计分析,到07年截止,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即将超过1.5亿,达到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老龄化人口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多方面造成了影响。随着时间的过去,庞大的老年群体将会对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逐渐增长。 目前,已出现各式各样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院。养老市场在全国形成了竞争趋势。因此,养老院如何才能更有竞争力,品牌效应在养老服务行业中日益重要。本文对养老机构品牌树立进行策略研究。

一、 实施品牌连锁经营

(一) 实施品牌连锁,形成养老机构“利益共同体”

目前,中国的养老机构大都存在以下问题: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较低、空置率较高等。应该对这类养老机构实施特许加盟、兼并、控股、收购等多种投资和合作方式,打造品牌、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利用当今信息系统的强大力量,实行虚拟企业连锁的经营模式,基于养老机构互相形成强大的“共同利益体”。

(二) 推进电子商务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实施养老机构品牌连锁,可使内部的交流和治理更加简单化、增强和方便快捷;同时完美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动、通过订购平台可以使双方更加深入的沟通和深入。可以帮助客户及时掌控品牌连锁机构的内部新动态,并在网络平台上服务的建议和要求。企业根据客户的建议和要求及时改善不足,能够让服务更加创新、完善,同时提高服务的附加值;相同,家属也可以了解到养老机构的状况和服务方向以及老人在养老院的生活状况,改进家属所提意见或建议的进度,让服务更长远。

二、用企业文化提升竞争力

(一)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以人为本才是当代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企业造人”。不单是消费者需要物质和精神价值上的服务,同时养老服务机构也要为员工输出物质、精神价值。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与外部市场实现最有效的对接、传递与共鸣。

(二)建立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

1、管理变合作的理念

将与员工的关系从管理的关系改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全员管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与能力的优势。同时,加快创造性机制的成立,充分展现员工无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工作变学习的理念

要将员工工作的理念引导到学习的理念上来。不仅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还使养老院变成一所能够教育人才的学校,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级别层次不同的员工制定生涯规划,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创新方法,让每个人的优长处得到更大的发挥,给员工提供能够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成长自我的空间平台,塑造每个人,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并使他们自身更具竞争力。这充分体现了深层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

三、重视人力资本,倡导全员服务观念

(一) 职业化服务团队建设

注重加强职业化教育,使从业人员树立敬老为荣、爱老为荣、助老为荣的思想观念,塑造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意识、奉献精神、工作上有责任心、事业心,让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步提升;塑立团结的企业文化,更加适合养老机构的文化和观念统一团队的思想行为,从而使团队的创新与奉献精神得以凝聚和激发。

(二) 专业化服务团队建设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应该得到加强和开展,融入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如老人护理、生理、心理、常见病、营养学、康复方法,以及与老人沟通技巧等。还要积极开展医疗、康复、心理护理等,以满足各种层次老人不同档次的服务需求。

(三)使社会工作充分发挥价值

1、市场需求与学校专业发展相结合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并注重其专业性还有不可替代性,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自我的能力水平,指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调整自己,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其更好的就业。

2、养老机构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社工

通过在养老机构与学校之间达成协议,给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提供在养老机构中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并且从养老机构得到反馈,帮助制定合理的解决计划,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同时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切身去到到养老机构进行锻炼,将平时学到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养老机构也有义务根据情况,提供就业岗位给学校优秀的毕业生。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社会工作队伍也可逐步建立起来,缓解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就业压力,使他们学有所用。

四、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养老服务过程

(一)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养老服务过程

1、建立健全基础管理机制、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监督激励机制

按照国家有关行业标准要求及养老工作的性质、服务特点,制定规范化的、全面服务于老人的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使基础性管理工作得规章制度更加完备。

根据养老工作的自身特点并结合企业发展一般规律,组建权责合理、岗位分明、制约制衡、严于监管、高效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使整个组织管理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健康和谐发展养老服务工作。

为使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各项监督、考评、奖惩激励机制还须建立健全。如选拔招聘职员、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以及老人、家属、员工、政府与社会代表等内外参与的监督。

2、 引入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 标准体系主要是“过程控制”,通过对事物的过程把握,因而掌控结果;实施“过程方法”,四大循环过程应体现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与改进,注重了解客户的要求,及时受理客户的满意度及意见的反馈,实现“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记录”。

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对养老机构在服务中的过程中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提高。为更好的适应内部的管理需要,养老机构务必要建立起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流程,提高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由于快速发展的养老服务市场,造成机构养老服务竞争日益激烈,建立起质量体系,积极达到甚至超越顾客的期待以提升满意度,扩大顾客网络,可以帮助树立良好的养老机构在社会上的形象,增加信誉度,从而利用非价格因素来提高养老机构在业界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当今的养老机构社会化还处于襁褓,需得到国家、社会各界以及学术界的重视,为养老机构社会化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并阅读文献,完成初步性的研究,期望能够帮助社会化养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周留建.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养老机构篇3

根据老人所需差异,

设置不同级别养老院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采用分级养老制度。

美国的“梯级养老计划”分为三级:初级是住宿护理家庭,老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者愿意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由机构每周提供相应的照料服务;中级就是老人公寓,老人们集中居住,集中提供健康和家居服务;对于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则安排入住养老院。

在加拿大,最普通的是老人公寓,55岁以上即可申请入住,公寓里设施齐全,老人可以自己做饭,这类公寓是针对有自我照料能力和活动能力的老人;再往上,就是老人集体公寓、护士中心,这种老人集体居住,有专门的护士24小时监护;最高级也是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和医疗均有专人照料。

英国也是类似的三级院舍照顾体系,初级是老年公寓,对象是可以照顾自己的老人;中级是养老院,对健康无忧但是需要人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高级则是护理院,针对病患老人,提供医疗方面最密集的服务。

相比之下,日本对养老机构采取了分类的办法,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来界定机构:首先是收费的老人院,提供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服务以及文娱活动,需要终身护理的老人和健康老人均可入住;然后是带服务的老人住宅,这种住宅需要租赁,入住后可以享受24小时的护理师服务,适用于需要日常简单护理或者医疗的老人;集体住宅,针对的是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一般5到9人为一个单元,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但是老人也分别承担做饭或者清洁等工作;老人之家,为60岁以上因故不能与家人一同生活的老人;特别养护老人院,专门收住那些身体状况不好且不能与家人同住的老人;护理院,这是在老人出院后的过渡养老机构,负责帮助老人恢复生理机能和健康;养护老人院,专门服务那些身心遭到虐待或者因经济原因无法在家养老的人群。

这些分级分类,有效地拓展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麻烦,那就是机构较多带来的费用较高。费用问题是困扰各国养老机构的基本难题之一,尤其是各国老龄化在普遍增长,随之而来的养老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多层次多种类的养老服务虽然贴心,但必然要求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素质,像日本就要求老人护理员要经过三年培训,人员素质的高要求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和人力成本的缺口越来越大。

养老院也需要科学评价体系

各国一方面从制度上完善养老机构建设,一方面也在各自想办法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美国的一个办法是举办“最好养老院”大排名。每年美国有近330万老年人进入各类养老机构,为了让人们对养老机构有更直观的评价和认知,在选择时有更明确的参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每年都举办“最好养老院”荣誉榜,这个榜单的评选资料来源于美国医疗保健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数据,在美国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其评选指标包括健康检查、护理人员和护理质量考察,这三个大项之下还分别有多个小项,分数从一星到五星不等,排名情况每一季度都更新一次,最后年末评选年度最好疗养院。这份榜单除了有评级功能,给每个养老机构一个总体星级之外,还能给出三个领域的不同星级,这不仅为老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还能有效拉动养老机构的自我完善。而且这个评选活动,范围涵盖美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基本上把各地方政府都吸引参与进来,政府的参与不仅加强了榜单的权威性,而且还能在榜单发表后,加速相关养老机构对自身不足的整改。

日本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把养老机构和幼儿园建在一处。老人们一方面在养老院里享受服务,同时那些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还会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定期到幼儿园去做义工类服务,老人们与儿童一起玩耍或者做一些护理儿童的简单工作,这对于愉悦老人身心,有特别好的效果。

法国则坚持自己的传统,尽量把养老机构安排在市区。因为市区才能保证老人们得到充分的医疗、公共设施服务和交通便利,而且严禁地产商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把城市内的养老院改作他用。

新的考量重点:

满足需要,更要满足喜好

目前为止,各国养老院的发展中,家庭养老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即使是在家庭观念并非很浓郁的美国,研究人员也发现,老人们更愿意选择生活在自己家里,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人能更好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交际圈。目前,欧美等国都在尝试把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家政服务人员,投入到定期的上门服务中去。日本则仿照幼儿园入托制度,采取日托或者周托的形式,将老人定期送到养老院享受服务,平时则居住家中。

另一方面,各国养老院正在尝试在设施、服务方面体现更多的亲情和人文关怀。以往的养老院,侧重的往往是服务设施、医疗设施,养老院往往就是所谓的医院或者护理院,而现在养老机构建设理念开始进一步独立,有意识地与医院保持一定空间距离和功能距离,法国人甚至刻意要求养老院不能建在医院旁边。

养老院还将进一步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从理念上来看,它是为老人提供面对面交流的第三方平台,老人生活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老人在其中生活会更习惯,更贴心,更能调剂生活。芬兰在全国已建立起数百个老年服务娱乐中心,引导老人最大限度运用大脑,鼓励他们做手工、玩游戏、聊天和散步。

养老机构篇4

1入住老人现状

从入住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来看,能自理的老人占总数的26.7%,而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所占比例为73.3%,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成了养老机构居住人群的大部分,这也加大了养老机构的工作困难,制约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调查发现,老人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其主要原因是老人行动不便,不能自理,而子女需要工作养家,无暇照顾;或者是因子女身体条件不好,无力赡养;或者是因子女在外务工,无法长期照顾父母,这些主要入住原因虽有差异,但选择养老机构养老都是外界因素迫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养老机构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无奈之中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这种消极情绪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极不利,这就要求养老机构更多的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亲情式服务。2.3护理人员现状调查发现,目前郑州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存在如下特征:首先,以40岁以上外地户口女性为主;其次,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但薪资待遇低,一个护理人员一般需要陪护8个以上的老人,几乎无自由时间,且多没有劳动合同,自身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再者,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且缺乏护理专业技能,有近50%的护理人员没有相应的护理证书,护理水平基本是简单的岗前培训后直接上岗。深度访谈发现,护理人员大多是家庭条件不是很好,闲在家,出来打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中的大多数希望换工作以获得更多收入,所以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差,这直接影响到给入住老人提供的服务质量。

2郑州市养老机构发展障碍及对策

2.1郑州市养老机构发展障碍

第一,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养老福利机构发展,机构软硬件亟待改善。绝大部分养老福利机构规模小、功能少,便利设施不健全,如没有安置轮椅客的电梯按钮,没有无障碍通道等。社区老年运动场所缺乏,设备也多陈旧落后。大部分养老机构没有室内活动室,只设有简单的户外活动器械,而户外设备使用时对气候的要求比较高。第二,养老福利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当前,郑州市的养老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护理人员是农民工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专门的护理知识,导致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另外,由于养老福利机构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服务对象和家属不理解等原因,护理人员流动性强,队伍不稳定,行业整体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第三,养老服务的内容有待拓展。实地走访发现,目前大部分郑州市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的内容还仅限于生活照料、卫生保洁等基本服务内容,难以提供康复、兴趣爱好、文化娱乐等其它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2.2对策建议

2.2.1政府加强引导,提高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首先,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采用政府补贴、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采购、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其次,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发展养老机构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尽快修订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养老机构的性质编制,保证正常运转经费。第三,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通过院校培养、在职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为老服务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第四,引导广大民间资本注入养老机构,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注重政策扶持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人士关注养老机构的发展并给予投资或资助,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2.2.2社会支持和责任媒体应注重发挥自身的舆论宣传优势,大力宣传新型养老观念,让人们逐渐接受机构养老,转变“进养老院就是没人养”的传统养老观念。只有广大社会民众的理解、关注和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广大民众有责任为养老事业的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也是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尽了力量。

2.2.3养老机构本身的定位第一,养老机构应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高效的完成养老机构本身应承担的任务,服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严谨实施国家和地方的政策,遵守法律法纪,走出一条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作为福利性机构,养老机构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要以服务老人、服务社会为主导,积极构建多种模式养老机构,在养老院、敬老院的一些传统养老方式下,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一些新兴养老模式,使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第二,护理人员作为养老服务业的主力军,其掌握的心理、护理、急救等知识水平和自身满意度直接影响到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养老机构的持续发展。因此,养老机构应从机构长远发展考虑,选择责任心强、经过专业培训的养老服务人员为老人陪护,并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使老人在养老机构的生活能够安稳顺利,吸引更多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形成良性循环。第三,为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改善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如提高绿化水平,增强环境优势;重视亲情服务,提高入住老人满意度;增加娱乐设施、阅览室等休闲项目,使老人的生活环境绿色、安全和舒适。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娱乐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考虑到入住老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可以与社会的一些机构联合举办社会活动,组织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外出开展活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

养老机构篇5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 建设模式

一般认为,中国在2000年迈入“老年型社会”,至今已经经过10余年。据统计,199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6%。到2009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9%,都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步入老年型社会以来,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是人口寿命显著提高,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中国人口已经呈现出典型的老年型特征。[1]人口老龄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提高、社会稳定等因素带来的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二是政策、生育意愿降低、抚养成本的提高等因素带来的生育水平的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同样源自这两个因素。

人口年龄结构: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并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抚养比上。联合国人口司建议把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低于4%的称为年轻型,4%~7%的称为成年型,高于7%的称为老年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老龄化现象出现早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或者现代化。但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大大早于西方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仍然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

我们将中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在196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仅为5.7%,尚未进入老年型社会,但是人均GDP已经达到8368美元,日本在1979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约为8.8%,人均GDP达到24299美元,但是中国2000年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仅为1740美元。①这一特征一般我们概括为“未富先老”。

(二)老龄化现象来得快

衡量老龄化现象的速度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在一定时期内,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百分点;二是老年人口从一个比例上升到另一比例所用的时间。如果看一定时期老年人口增长的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特征。1950年~198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平均每年仅提高0.02个百分点,1980 ~ 2010年,中国的这个比例平均每年上升0.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加速的特征。按照学者的估算,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在2025年达到14%,这一速度和日本相当,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的上升速度没有当时的日本快。

(三)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理论上说,城市具有较高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体检,所以预期寿命较高,同时由于城市人口的平均知识水平高于农村,城市人口的生育意愿低于农村,再加之长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城市人口的生育意愿更加低于农村,所以,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应该高于农村。但是由于近年来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城市定居,老人和儿童则在农村留守,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

三、我国养老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政策的推动,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起步较晚,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供需矛盾突出

从供需层面看,我国的养老机构存在看似矛盾的两个问题:一是总量上供不应求,二是床位利用率不高。首先,总量供不应求。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总床位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水平。其次,结构性矛盾突出。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等导致养老机构的地区利用率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养老机构需求旺盛,但供给有限,西部地区需求较小,床位利用率低;二是养老机构内部发展不平衡导致机构之间的床位利用率存在较大差异。公办养老机构的利用率远高于民办机构;三是城乡养老机构分布不均衡,城区养老机构床位缺乏,城郊和农村入住率不高。

(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养老机构中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二是管理人员效率低下;三是服务人员性别比例失衡,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三)公私机构发展不平衡

公办养老机构是我国养老机构体系中的“主角”。但是这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欠佳。其次,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般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其管理机制的改革往往不到位,造成管理的行政主导性强,管理效率低下。

四、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新模式――PPP模式

PPP模式作为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方面有着传统攻击模式没有的优势,可以实现公共部门与NGO之间的优势互补,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将PPP模式引入养老机构建设可以有望解决仰赖机构供需矛盾以及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拓展资金来源,缓解供需矛盾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每千名老人20张床位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我国床位需求很大的缺口,要弥补这一缺口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

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升改造现有养老机构就必须在政府财政主导下积极拓宽资金来源,保障资金的有效投入。而PPP模式的基本功能就是融资,这种模式能有效实现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结合,充分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减轻财政负担。

(二)改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良好的运营能力是养老保险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养老机构整体管理能力较低,现有的资源没有有效利用起来。公办养老机构多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福利机构,在管理体制方面行政主导性较强,管理方式僵化,服务意识较差。在养老机构的建设中引入PPP机制,可以综合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之间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由于私人部门的逐利性使得养老机构树立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经营理念,更好地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相比于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有更多的管理技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部门可以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的聘用机制录取人才,并对人员开展系统的职业培训,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

作为公共部门,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制定行业规则,加强行业监管,保证养老机构的公益性等。

因此将PPP模式作为养老机构建设的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两个主体之间的优势,在保证养老机构符合国家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改善养老机构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注释:①人均GDP按照2010年不变价美。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 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08).

[2] 陈春,谢至,于旭辉.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和社会养老研究分析[J].中国劳动,2015(06):20-24.

[3] 陈明华,郝国彩.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4):136-141.

养老机构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 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3、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至21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2004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2005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19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3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二)政府积极制定民间养老机构的激励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通过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支持、配套指标建设等,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按机构住院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实际收住老人的运营成本给予这些机构定量的资助。

(三)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发挥媒体以及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水平人士的作用,向尚未转变养老观念的人介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提供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作用。国家和政府利用自身渠道,普及养老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优势,打消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猜忌和有色眼光。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服务向老年人及年轻人展示进养老院也可以安享晚年,并且借助机构内老年人聚居的优势,宣传老年同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四)政府对民间养老机构合理定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作用上是公益服务的提供单位,但在资源投入上却是私人投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间养老机构也在经历着市场化运作,也就同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风险,为此,政府应该对机构举办者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的正社会外部效应做出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2006.

[2]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7,(10).

[3]张登国.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养老机构篇7

[关键词]养老机构;动机;市场细分;定位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59-03

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3亿,占总人口的9.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趋势会日益加剧。与此同时,1980年至今的一胎化主导人口缩减式发展更进一步推动我国进入少子老龄化社会。大量的“421”家庭难以胜任双方老人的赡养义务,使得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大大增加。从目前情况看,家庭养老服务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服务方式,但是其功能在逐渐弱化;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较快,但服务缺乏系统化;养老机构近年虽发展很快,但床位数比重依然很小,缺口很大,供需矛盾突出,而且是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和大量的床位闲置问题并存。这说明养老服务机构在我国大有可为,但如何作为是它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养老服务企业必须仔细分析市场需求,细分养老市场,准确定位,从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1 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综述

1.1 家庭养老

由于我国“养儿防老”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又有一些不同形式,包括老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由子女提供供养服务、照顾和赡养的“共居型”养老;无经济来源的老人由若干子女共同赡养,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的“流动型”养老,以及空巢、独居老人的“分居型”养老。家庭养老成本比较低,老人能得到情感上的慰藉,照顾迅速、及时。但随着少子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趋势削弱了家庭的照顾能力,而且家庭养老在护理上不专业,缺乏连续性,所以其功能在逐渐弱化。

1.2 社区养老

1980年起步的社区养老目前已形成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1],以日常生活照料、有偿家务劳动、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心理辅导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重要养老方式。但由于目前社区养老硬件设施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完善、过度依赖政府、社区资金不足等原因致使社区服务缺乏系统化,不能满足社区老人的需求。

1.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由各级地方政府兴建的福利院、敬老院以及通过民间资本兴建的各类养老院构成。从居住方式看包括老年公寓、托老所、养老院、敬老院和老年护理院。其优点是老人可以得到专业照顾,生活更加规律,能满足其多种需求。但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大多服务功能结构单一,缺乏对服务功能和类型的细化;服务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人员;而且一方面养老机构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民营机构由于资金来源问题服务收费偏高,超过大部分老人的经济实力。所以出现了前面说到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和大量的床位闲置问题并存”的现象。

基于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空巢化、老年病残化并存的现状,随着老年人口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到养老机构中寻求专业化照料的需求必将逐步上升,同时,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产品也必然愈发多样。

2 基于心理动机的养老市场需求细分

传统的养老购买者需求多从年龄层次、区域和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因此目前的养老服务多是根据城乡养老模式的差异和需护理程度的不同来区别提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产品的生理需求趋于全面,心理需求日益突出。

养老服务市场从生理需求上主要是根据身体状况进行分析,将老年人区分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半自理和可自理三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24小时生活照顾、或监护护理,及更为严重的需要24小时精心的医疗照顾;半自理的老人不需要全天候的照顾,但也需要生活、护理、康复、医疗服务;可自理老人只需要提供膳食、娱乐等基本生活服务,不需护理、医疗等项目。生理需求还可按年龄进行细分,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大,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越高,趋向于机构养老的比例越大。但由于身体状况、疾病等因素,按年龄细分养老需求的方式不能绝对化。

过去大多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都是在无子女或子女不情愿养老时不得已的一种选择。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生活来源和文化程度的提高,空巢、“421家庭”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开始多样。很多文化程度高,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也倾向于进入养老机构。而且他们选择养老机构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养老,更要追求生活的品质和乐趣。通过访谈和文献分析,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大体有以下动机。

(1)除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外,还希望多一些关心和陪伴。老人年纪大了,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寂寞。在家中,子女工作忙,只能偶尔打个电话。这是目前最多的一种心理需求状态。随着国内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养老机构无论是设施还是服务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种水平,对于儿女无力养老的老人来说绝对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家庭成员提供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作用不是能简单替代的。

(2)为子女减轻负担。老人吃喝不愁,生活有规律,身边还有同龄的人相伴,子女可以安心工作,不必再为服侍老人而占去太多时间。尤其是一些因生病暂时无法进行居家护理,儿女又没有时间的老人;或没有房子,子女也无力购房或同住的老人多有此心理。

(3)子女不孝,不得已入住养老机构者,感觉养老院就是老人的避难所,整日被生气、愤懑情绪左右,整日郁郁寡欢。

(4)充分享受生活乐趣,能方便地参加各类感兴趣的活动。工作时忙忙碌碌,照顾老人、照顾孩子,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好的年华是在退休之后,要充分享受老年时光,打球、下棋、电脑、钓鱼、摄影、跳舞、唱歌、打拳等,让自己为这些兴趣忙碌起来。程远[2]、龙书芹[3]等对机构养老需求的研究发现年龄大、有配偶、文化程度高、月收入高、对集体活动感兴趣的人群更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5)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余热,让老年生活更充实。目前入住养老机构的人员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要求高、素质高、文化高、收入高的“四高”人群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希望在晚年也能过得精彩而有意义,能够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再为社会出一份力。

3 针对养老机构各细分市场的服务建议

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在机构建设、服务、工作人员、经营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针对我国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和床位闲置并存,公立难进,私立难营的现状,除了如郭平所说:“应该打破养老院属于非营利机构的限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适当开放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竞争,提升我国整体的养老服务品质。”养老机构自身也要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变化,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期更好满足老人安度晚年的心愿。

针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几种心理需求,养老机构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首先应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正确定位,如下表所示。

3.1 基本养老机构要提高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对于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讲,在养老机构能不能养好老,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这里的护理和医疗服务水平。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现状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经营成本较高,极大影响了投资。对于民营养老院来说,需要通过政策鼓励、优惠和政府资源分配与资助,使民营养老机构能够更好地改善设施和条件,增加入住率,也使得民营养老机构有动力持续高质量经营。

3.2 家居式环境和亲情化关怀的融合

在老年人心理需求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多数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除了生活保障外,是为了减轻儿女负担,有人说说话,多一些关心和陪伴。这些精神慰藉服务是目前养老机构最为欠缺的。因此,解决老人的心理孤独和生活便利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养老服务机构在设计上要注重人本化理念,在规划、设计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从老年人的需求和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选址一般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如澳大利亚的老年人集体公寓,为老人活动方便,多数是平层或底层,为了弥补养老机构没有家的感觉的缺憾,老人可以自带家具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尽管有些物品占地较多。养老机构如何让老人有家的感觉,这是当前很值得探讨的,也是养老机构能够吸引老人的一个关键点。如最好是独门独户式居家设计,可以预留小部分空间让老人自主安排[4],与老人的子女保持长期联络,并合理安排子女的探访等。还有一些老人是因子女不孝不得已入住养老院,对这些老人最好有心理辅助人员介入,同时用亲情化关怀使其融入新的环境。

3.3 文娱活动设计多样化、系统化

嫁接各种优质文化资源,为老人提供一个优雅、丰富且多元的文化生活平台,满足其精神需求。除了基本的设施设备满足老人书法、绘画、阅读、舞蹈、乒乓球、台球、水疗、健身等活动需求外,还应有针对性地,为提高老人认知能力、延缓身体机能衰退而设计陶艺、科学养生、美食、摄影、园艺等鼓励老人动手的项目及老电影赏析等富知识趣味的讲座或体验活动。

3.4 发挥“老人力”潜在价值

针对想要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老人,养老机构要创造一些适合老人的就业机会。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库,如让他们运用自己多年的知识和能力优势,为企业出谋划策。最好是一边养老,一边能同时为养老机构及相关产业服务,实现双赢。如让资历丰富,有某方面专业技能的老人作为老年大学或一些职业学校的讲授人员,或养老机构与幼儿园、小学合作,成立儿童兴趣发展中心,为孩子进行相应的指导[5]。或养老机构与相关企业联合,让老人能在企业中发挥余热,同时企业也能因此收获人才。

3.5 挖掘更多的细分市场

如为那些因疾病暂时无法进行居家生活,又不想麻烦子女的老人设计短期入住设施,进行专门护理,帮老人为子女减轻负担,同时老人也得到相应的照顾,令子女放心。对于因住房问题无法进行居家生活的老人提供低费用的公寓。对于不得已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心理辅导,亲情调节服务;各区域养老机构横向联合为有旅游需求的老人提供旅游式养老等。

养老需求多种多样,单纯一家养老院不可能小而全,试图满足所有需求。“特色”是养老机构发展的一个方向。养老机构的投资和运营要先定好位,即确定自己是基本养老机构,还是家庭式养老机构,或是充分满足目标市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挖掘老人潜力的优质养老。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养老机构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2]程远,张真.上海市区老年人养老意愿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4).

[3]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l).

[4]徐英姿.城市机构养老的发展[D].上海:复旦大学,2008(5).

[5]郝荣福.细分养老客户实现“退而不休”[J].城市开发,2011(2).

养老机构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 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

[1] [2] [3] 

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年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至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二)政府积极制定民间养老机构的激励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通过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支持、配套指标建设等,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按机构住院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实际收住老人的运营成

上一篇:教育叙事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