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0 03:49:42

劳动力培训

劳动力培训篇1

二十多年来,全体教职员工,在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和拼搏,始终坚持“培育新型适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以“贴近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为办学思路,以“培养创新实用人才,创建西部一流职校”为办学目标,为巴中职教事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3年以来,学校集体受上级表彰达30多次。2004年以来,学校分别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首批“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称号、农业部确立为“蓝色证书认定培训基地”、省乡镇企业局确立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其培训成果在2007年6月全国“雨露工程”成果展览会上作为四川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高度评价,有20多个省扶贫办参观团来学校观摩学习。

办学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凭借我校作为巴州区职教中心主体的优势,乘着中央财政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强劲东风,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挖潜力、探机制、抓改革、增效益、重特色、创品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一、引项目扩规模,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我校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积极采取“上引下联、政策扶持、项目引进、业主经营、银行信贷、教师筹集”等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办法,切实解决了制约我校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引进业主、股份投入、有偿经营”建起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采用借贷与筹资相结合等办法,建起了实验办公楼、教学楼、运动场、花园;组建了校园网,建有6个计算机实验操作室、35个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多媒体电教室、1个电子阅览室;建立了电工电子、电力拖动、家电综合实验室;建成2个机械加工实习场、1个缝纫实习室、1个化学实验室、2个物理实验室;建起了远程教育中心。同时,我们通过组建专门班子、分线负责、多方联系等措施,积极向上争取引进了多项国家、省、市级培训项目。2004年8月以来,学校先后争取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农业部的“蓝色证书培训”项目、市劳动局、劳务办、统战部的品牌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等项目,年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培训总金额230万元。近期,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投资300多万元创建的四川省今年唯一一个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实训基地项目又落户我校。多个项目的引进,多种现代化软硬件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今,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校园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文化氛围浓厚,已成为数千学子求知的圣地,成才的摇篮。

二、挖潜力探机制,全力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要发展,机制必创新。如何有效挖掘全校近200名教职工的潜在力量,使之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是摆在学校党政一班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努力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校两部三制”的办学培训机制,即:将学校分成两部,一是学历教育部,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部。技能培训采取场地单列、培训独立、资源共享的方式,实行教学设备股份制、场地租赁制、教师聘用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了学校现有的物质、人力资源。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创新。一是面向当地,紧紧围绕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努力开发校本教材,切实为振兴地方经济培养懂管理、会经营的一专多能人才。至今,已开发编写了《家用电器使用与维护》、《毕业会考复习指导》、《川北明珠——恩阳古镇》、《务工指南》、《礼仪常识》、《实用文写作》、《电工》、《钳工》、《焊工》、《计算机快速培训教程》等短训校本教材。二是面向市场,按企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培训内容,从而使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更具实效性。目前学校已与富士康、恩斯迈、松下电子、海尔集团、斯比泰公司、华硕电脑、精诚科技、菲利浦集团等30多家知名企业联姻,以需定培,以培供需,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全方位开启学生心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1﹕1,切实以产学结合为主要培养途径,以职业岗位技能模拟培训为主要形式,以产业经营能力为重点,以区政府提出的职业教育名师、专业、劳务、基地“四大品牌效益”为着力点,努力强化实践教学,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认真组织开展了既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并将安全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活动始终。

三是在择业就业上创新。为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校认真搞好职业指导,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一是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就业;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邀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就业;三是积极依靠学校在江苏、宁波、广州、深圳、成都设立的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安置就业;四是指导学生自主艰苦创业。据统计,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已有60多人通过不同途径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创业之路,其中近50名自主创业者资产超过100万元。机械专业毕业生何刚自筹资金,走联合办经济实体之路,所经营的摩托车行销售总资产达200多万元。建筑专业毕业生陈文才依靠专业知识在建筑行业努力打拼,而今已在巴中建筑行业小有名气,成为巴中市天熊建筑公司董事长,公司拥有员工近200人。

四是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办学。一是依托企业、部门联合办学,实现信息共享、技术互补、人才共用。我校与华硕电脑、精诚科技集团联合办学,充分享有企业的科技、管理、文化资源,把它们作为实习练兵、毕业生就业的基地。学校还利用巴州区农机局的资源优势,联合开办机械专业,实行联合办学,毕业生择优录用到区乡农机部门工作。二是吸引社会力量捐资,投资助学。学校成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会”,采取对贫困学生实行社会捐助、减免学杂费、补助生活费、优先安置等一系列救助措施,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就业。同时学校广纳民间资金,运用“你投资、你赢利、我发展”的理念,采取股份制运作方式,吸引资金2000万元修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推动学校发展。三是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部级重点职中浙江省义乌市城镇职校、江苏省吴江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和四川公路交通职业技术学校结成对子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办学。2005年以来,义乌城镇职校先后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我校支教,我校派出多名教师和190名学生到义乌城镇职校学习,有180名学生得到了该校的就业安置。学校还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大专班,实行“3+2”教育模式,节约了教育资源,提升了办学档次。

五是在转移培训机制上创新。为搞好国务院扶贫办确立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我校严格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配合、定单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形成以我校为中心,化成职中、渔溪职中、安驰驾校、技工学校、观音井学校等20多个城乡教学点参与的培训网络。采取培训独立、资源共享的方式,努力实行“三制”(设备股份制、场地租赁制、教师聘用制),整合了教育资源,激活了培训机制,达到了“探索途径、研究问题、创造经验”的目的,真正起到了全国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自2004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来,年培训贫困农民工1300多人,三年累计培训4200多人。

三、重目标建制度,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几年来,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完善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民主治校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创建名校”为工作思路,确定了两年打基础、三年创省重、五年升国重的奋斗目标。二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办学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制订《办学章程》、《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办学体制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制,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岗位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了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及社会化服务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完善了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实现了“强化编制、优化岗位、理顺关系、转换机制”的目标,达到了“提高素质、优化队伍、增强活力”的目的,增强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加快推进依法民主治校进程。学校以工会为载体,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管理作用,一切重大事情、重大问题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全面实行校务、财务公开。如今,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步入了良性运行的轨道。

四、强队伍抓科研,全力打造职教特色

创建创新型的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全面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学校一班人站在时代高度,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努力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民主、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管理理念,全面实行了“校长负责、党支部保障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创建出一支能征善战、政治强、业务精、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学习型、研究型、实干型的领导团队。

学校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一是以行风评议为契机,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工作态度、师德师风切实得到转变。二是制定了在职教师学历达标规划及奖励政策。而今,学校本科学历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9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社会实践,强化校本培训,注重培养知识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业课教师的40%。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做到科研促教、科研立校、科研强校。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研论文近100篇,开发校本教材10多类,其中18篇论文在部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有12人次获省、市、区赛课一、二等奖。《调整和规范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安全平台》、《贫困山区职业教育及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等文章分别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教》上刊载,并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选一等奖。景曙光老师有5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保护。学校教师中先后有2人获省级表彰,49人次获市级表彰,80余人次获区级表彰。

五、扬个性树重点,打造优势专业品牌

学校高度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采用引进理念、充实设备、分类导向、加强师资、强化培训等办法,使学校骨干龙头专业全方位展现出活力。为搞好重点骨干专业建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机械、电子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小组,通过定期专题研讨,制定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修订了教学大纲,编制了学生技能训练项目计划,制订了适应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而今,重点专业教学师资强、设备精,前景美好,已成功打造出巴山汉(妹)子省级劳务培训品牌。学校上报的国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已批准正式落户我校。

同时我们在探寻学生个性特长教育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力求让每位学生成才。一是灵活设置学制。在学制上我们采用了学历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在就业教育中,我们又分为一年、半年、三个月等不同学制层次。二是注重实践教学。在培训内容上,按培训专业和学制合理配置课程,确定培训内容。对非升学班,把知识培训与技能操作培训时间比严格控制为3﹕7。三是强化活动课程。积极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分类个别指导。四是精心安排设计技能比赛。创设演练场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技活动。我校冯义雄、李宁伟等十名学生参加巴中市中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两名一等奖学生被推荐参加四川省中学生计算机作品比赛,获一等奖。2006年,我校8名学生代表巴中市分别参加四川省“航空杯”、“高教杯”学生技能大赛,8名学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启示与展望

我校20多年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要使职业教育事业快速、稳步、可持续发展,把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出专业品牌,必须赢得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做到办学为地方经济服务;必须有一支团结协作、能征善战的知识型、创新型的创业团队。

劳动力培训篇2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占50%以上,总体文化层次偏低,劳动力以初中、高中及以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稍富即安,离乡不离土的现象严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不发达地区;工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选择;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收入。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所限,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培训时间短,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深度不够,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时间短,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专业技能培训,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教学中很少涉及到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心理辅导等知识,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培训深度不够,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三)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奇缺,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

(四)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开展就业跟踪服务是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劳动力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人员再推介就业问题,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缺乏后续跟踪服务机制。

三、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要结合实际制订短期实施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

(二)建立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

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国家或地方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三)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

各类培训机构是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重要平台,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公开选择认定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建立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和优势,进而形成品牌。

(四)结合农村劳动力需要,改革培训内容

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的要求,把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纳入长远发展规划。在培训内容上,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注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方面知识。其次,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市场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再次,强化劳动职业技能教育,注重生产与技术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紧贴农业、农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一是适应就业、上岗要求为目的技能培训;二是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传授当代最新的应用成果;三是因地制宜地传授农、林、牧、副、渔业等实用专业技术,切实让农村劳动力学到一技之长,铺平他们的就业之路。

劳动力培训篇3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认真做好20*年度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根据永委办发〔20*〕138号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周密部署,科学安排,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20*年全县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1.51万名,通过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和转岗就业能力。其中“转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5000名,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务工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5500名,由县经贸局组织实施;“专业农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名,由县农业局、扶贫办、科协及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预备劳动力培训1600名,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各有关培训部门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思路,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各乡镇要做好调查研究和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将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名单上报有关培训单位。

二、拓宽渠道,多方筹资,健全培训的投入机制

健全“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投入机制,20*年县财政专项安排25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劳动、科技、教育、扶贫等部门和乡镇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培训资金,努力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投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实行政府买单培训制度,凡是低保对象、残疾人、欠发达乡镇农民、低收入农民和城市化过程出现的“失土农民”及各类参加技能培训取得技能证的农民,政府予以适当经费补助。

三、整合资源,严格管理,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

充分整合人事劳动、农业、工业、教育等部门现有的培训资源,建立教师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制定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根据合理布局、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方便农民的原则,认真开展培训基地的资格认定,并将确认的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培训能力、培训条件等情况在全社会进行公布,方便乡镇、部门和农民选择培训场所。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标准的要取消资格。有关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部门要加大对培训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培训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企业的设施和场地作为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各经济主体购置设施设备,投资创办专门为培训机构配套的实习实践基地。

四、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技能培训单位要将培训与输出结合起来,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争取用工订单,扎扎实实开展订单培训,为农民提供培训、输出一体化服务。积极筹建农村劳动力市场,定期举办劳务输出供需见面会和本地用工招聘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运用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下山移民工程等载体,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努力加强同永嘉在外商会联系,把他们作为了解所在地用工信息的重要窗口,平时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构筑劳动力转移的广阔平台。认真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依靠县法律援助中心,及时解决农民工在进城打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完善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组织机构和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劳动力素质培训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实施工作纳入各有关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工作督促指导,通过总结检查、责任考核和必要的奖惩,充分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对培训的先进单

劳动力培训篇4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途径主要包括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培训实施机构直接对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培训以及通过培训骨干劳动力带动普通劳动力培训的间接培训;企业自己或委托各类培训实施机构进行的岗前和在岗培训;创造农村文化环境,促进村民自学的自我培训和学习交流等方式形成的培训等主要培训途径。

1.1培训实施机构针对普通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培训

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培训实施机构直接对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培训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各培训实施机构直接深入农村对农村普通劳动力进行的培训。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普通劳动力的培训往往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培训,着重提高普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而企业培训往往是根据企业的具体用工需求对农村普通劳动力进行某一项技能的短期岗前培训,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1.2培训实施机构通过骨干劳动力培训的带头作用对普通劳动力的间接培训

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培训实施机构对农村劳动力的间接培训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各培训实施机构通过对农村骨干劳动力的强化培训,再通过农村骨干劳动力对普通劳动力培训的方式的培训。这主要是因为普通农村劳动力群体较大,通过直接培训的方式很难实现培训的完全覆盖,而通过培训农村骨干劳动力再带动培训农村普通劳动力的方法无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也存在由于骨干劳动力素质和接受培训的效率差异,而影响对普通劳动力培训的实际效果。

1.3企业自己或委托各类培训实施机构进行的岗前和在岗培训

企业通过自己或委托各类培训实施机构进行的岗前培训主要是针对务工劳动力的职业岗位技能和岗位职责等进行的培训,使务工劳动力明确岗位工作内容以及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操作的基本性培训。在岗培训主要是为务工劳动力提升自身的岗位熟练技能、更新观念或岗位拓展进行的较为高级的培训。

1.4农村劳动力的自我培训和学习交流

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才能使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通过建设乡村图书馆,举办专项知识技能交流或竞赛活动,鼓励农村劳动力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和定期交流。通过培养乡村专项技能能手的方式,促进农村某些重点主导型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储备,带动当地主导行业的发展。

2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内容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传统的专项或综合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骨干劳动力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项目识别、创业技能等综合创业素质的培训。

2.1传统专项或综合知识技能培训

主要是针对规模较小的家庭作坊或从事某项传统技能的农村普通劳动力而进行的培训。主要是教会他们做什么、如何做以及怎么做好等。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农民。

2.2劳动力创业培训

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后回乡的农民工或乡村骨干劳动力从事专项创业而进行的培训。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机会识别、创业项目识别、创业技能等综合创业素质的培训。2.2.1创业意识培训创业意识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具体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息和创业世界观六个要素,每一个创业者必须培养和具备现代创业意识和品格。在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培训,创业者应该掌握以下现代创业意识,即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进行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开发信息资源意识、树立寻找和抓住创收点的意识和确立挑选优化环境意识。2.2.2创业观念培训创业成功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心愿,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梦想成真。创业除了外部条件的配合外,创业者所持有的创业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创业者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创业观念。因此,通过培训,培养创业者正确的创业观尤其重要。正确的创业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冲破家庭和社会阻力的逆境创业,到寻求后援支持的顺境创业;二是从好高骛远,到脚踏实地;三是从零资本的白手创天下,到适度资本创业;从创业前景过度乐观,到正视创业的重重困难;四是从充满激情、热血沸腾,回归平和心态;五是从全新的、革命性的创业领域,到局部创新;六是从哥们义气平等协商,到突出核心人物;七是从运用通用知识创业,到形成独特专业知识技能;八是创业者还应该系统掌握创业行业领域的实用技能,在专业技能上要精益求精。2.2.3创业机会识别培训面对具有相同期望值的创业机会,并非所有潜在创业者都能把握。成功的机会识别是创业愿望、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农村劳动力创业机会识别的培训会有助于农村劳动力把握创业机会,实现创业成功。通过培训提升创业者创业愿望、强化创业能力以及适应创业环境,提高创业者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其中,创业的愿望是机会识别的前提,创业能力是机会识别的基础,创业环境的支持是机会识别的关键。2.2.4.创业项目识别面对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创业致富信息,要注意识别项目的真伪,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农村劳动力培训,培养创业者认真考察市场,谨慎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农民创业时,特别要注意经营的正当性、项目的可信性、投资的风险性和生意的扩张性。2.2.5创业技能培训创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把握机会,整合外部资源,显然这需要创业者有一定的技能。是否具有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否协调好可能出现的各种机制矛盾,能否准确地评价创业机会等,都是创业技能的体现。作为一个创业者,一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法律、金融、财务、税收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应该具备创业行业必备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法律、金融、财务、税收等方面的知识是其创业成功的基础知识储备,而创业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则是其创业能否成功的真正所在。

3结论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模式如下:切实发挥政府在劳动力培训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资金筹集辅助作用,发挥职业院校、用工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主体骨干作用,采取针对普通劳动力的直接培训、骨干劳动力培训带动以及鼓励自学和相互交流等方式,就农村劳动力专项致富知识技能以及创业意识观念和技能进行培训的全新培训模式。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途径主要包括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培训实施机构直接对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培训以及通过培训骨干劳动力带动普通劳动力培训的间接培训;企业自己或委托各类培训实施机构进行的岗前和在岗培训;创造农村文化环境,促进村民自学的自我培训和学习交流等方式形成的培训等主要培训途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传统的专项或综合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骨干劳动力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项目识别、创业技能等综合创业素质的培训。农村劳动力创业意识培训包括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进行创业战略策划意识、开发信息资源意识、树立寻找和抓住创收点的意识和确立挑选优化环境意识方面。农村劳动力创业观念培训包括从冲破家庭和社会阻力的逆境创业,到寻求后援支持的顺境创业、从好高骛远,到脚踏实地、从零资本的白手创天下,到适度资本创业、从创业前景过度乐观,到正视创业的重重困难、从充满激情、热血沸腾,回归平和心态、从全新的、革命性的创业领域,到局部创新、从哥们义气平等协商,到突出核心人物以及从运用通用知识创业,到形成独特专业知识技能等。成功的机会识别是创业愿望、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农村劳动力创业机会识别的培训会有助于农村劳动力把握创业机会,实现创业成功。创业项目识别培训内容包括经营的正当性、项目的可信性、投资的风险性、生意的扩张性、创业技能培训。

劳动力培训篇5

第一、乡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难度较高。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全县乡村劳动力38万多人,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乡村劳动力居住分散,高度集中培训个人负担较重,参培积极性不高;加之参培人员对技能要求、参培时间选择多样,形成一定规模班次较难;文化水平、年龄等参差不齐,学、考核不容易。

第二、培训机构整体水平不高。现有31个职业培训机构,除一两个能开设3―5个工种专业,年培训能力达千人以上外,其余的均存在专业工种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加之多数培训机构建在县城,农民难以就近就地参加培训。

第三、培训经费存在很大缺口。按省、市要求对城乡新增劳动力和贫困劳动力培训给予补贴,据测算,我县年培训乡村劳动力约8000人,如每人补贴400元,共需资金320万元。即使省、市补贴资金到位后,所需地方配套50%左右,但由于县财政困难,能安排的只有几十万元,缺口很大。经费不足,又影响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制约培训机构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培训合格率达92%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

三、工作措施

1、任务层层分解。将培训人数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根据参培人员申报专业(工种)和就近就地的原则,再分解落实到各职业培训机构。

2、实行两项补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实施农民培训券制度,使所有参加培训人员都能享受一次减免费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就业能力。

3、建立联动机制。动员和引导县城培训机构,与乡镇就业管理机构、培训机构加强协作配合,到乡镇、到村办班,就近就地培训。建立就业管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机构联动机制,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及时转化培训成果,实现培训促进就业目的。

4、完善培训机构认定制度。每年从现有的培训机构中,定期认定一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专业设置合理,师资队伍较强,健全,培训输出业绩明显的培训定点机构,承担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

5、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镇镇通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延伸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定员、定岗、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以便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组织发动、就业信息采集、培训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

6、筹措培训资金。在取得省市支持的同时,争取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解决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资金缺口。加强培训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发挥最大效益。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实现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开展这项工作。加强与教育、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做好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2、实行目标责任制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劳动力培训篇6

一、目标进度安排

㈠总体目标任务。力争到2012年,组织技能等级培训6.5万人,年均培训1.3万人,并获取《*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0%,就业率不低于85%,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比例达到80%以上;新增转移本省、本市农村劳动力(含新成长劳动力)12.5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90%。

㈡每年目标任务。按省下达的任务分解到各镇区,*年组织技能等级培训1.3万人,其中本市0.8万人,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0.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安置3万人,其中本市1万人,接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2万人。

㈢每年任务下达。每年2月底前,各镇区将当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任务计划报送到市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专责小组(设在市劳动保障局);3月底前,市劳动保障局会同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综合平衡后,将当年培训转移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高级技工学校、省属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有关培训机构;4月底前,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社区(村)和有关部门。

二、工作进度安排

按照“每年有进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的总体要求,明确每年工作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深化,确保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㈠*年主要工作任务

1、抓好八件事。一是部署全面启动工作。10月份,以市政府名义举行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全面启动仪式,部署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二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进入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管理。9月中旬前我市统一使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三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按照省制订的调查方案、培训调查员,实施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汇总建库工作。四是组织开发一批中山产业特色教材,*年底前完成教材制订工作并报省审批。五是开发考核鉴定标准。9月底前,按省要求开发一批职业标准和考核标准。六是宣传发动。9月底前,发出《致*省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同时在各新闻媒体作系列宣传报道,动员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转移培训。七是表彰树立优秀农民工典型。按省部署推荐优秀农民工集体和个人,开展农民工文艺汇演,举办农民工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八是组织预考核。12月5日根据省“双转移”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在部分镇区进行预考核,为2009年开展考核做好准备。各镇区要按照市的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切实贯彻落实好各项活动,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全面启动夯实基础。同时,各镇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多形式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全市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创造好的经验。

2、制订完善配套的工作制度和规范。一是在9月中旬前,制订出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证书发放管理办法、工作情况报送和通报制度、技能培训实施办法、教学管理办法、鉴定考务管理工作流程、岗位信息收集和管理暂行办法、远程培训管理暂行办法、职业介绍工作实施办法等12项配套制度规范。各镇区要在10月15日前出台相关的工作细则。二是根据省级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重点培训项目、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办理办法等3个制度规范文件精神,在9月中旬前出台相应的工作实施办法,*年度培训项目按要求报省厅。

3、开展年度考核。2009年2月1日前各镇区完成自评工作,并将自评结果报市劳动保障局;3月15日前市劳动保障局完成自评工作,并将自评结果报省劳动保障厅。

㈡2009年主要工作任务

1、在重点对象的培训上取得突破。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转产渔民、大龄劳动力等困难群体为突破对象,在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基础上,详细掌握重点对象资料,通过开展组织发动、培训鉴定、推荐就业和跟踪服务的“一条龙”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重点突破对象基本参加技能培训,对岗位不挑不拣的,确保1个月内推荐其就业。

2、在培育优秀培训品牌上取得突破。着力扶持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的培训项目,扶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训项目,选择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培训质量高、就业率高、技能人才成才率高、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培训项目,并借此开发一批优秀技能培训教材,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技能培训教学模式。

3、在培育就业安置基地上取得突破。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企业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安置基地,探索建立“培训、就业、企业发展”互促共进的“双转移”结合发展模式。

㈢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评估前两年工作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着力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各项制度、培训转移模式和操作办法,着力推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㈣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创新活动,以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专业化运作为导向,以提高培训转移质量和效率为重点,推动各镇区在各方面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质量大提升、效率大提高。

㈤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努力实现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以确保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和城镇稳定就业为重点,完善户籍、公共服务、平等就业、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制度,完善已转移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大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定居落户,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大见成效。以发挥劳动力技能效益,打造人力资源强市为重点,提高培训层次,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形成产业发展充分依靠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的新格局,大力提高社会生产率,在促进现代化进程上大见成效。

三、保障措施

㈠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在市促进就业工作指导小组领导下,设立市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专责小组,抽调专人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专责小组由市劳动保障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办公室、培训就业科、财务与保险基金监督科、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市高级技工学校(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各镇区要建立相应机构。

㈡明确工作职责。

局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综合协调和组织宣传。

局培训就业科负责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宏观政策、实施方案、工作流程、编制下达年度任务计划、组织综合考评,审批培训补贴。

局财务与保险基金监督科负责拟订补助资金分配方案和日常监督划拨、资金审核和监督管理。

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技能鉴定和新职业工种标准的开发,组织编写特色工种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指导督促检查培训机构工作。

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建库、宣传组织发动、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就业跟踪服务,就业补助资金申请审批。

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负责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管理。

市高级技工学校(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负责利用远程职业培训系统开展远程职业技能培训。

㈢实行分片包干制度。

建立科室、单位负责人挂钩联系分片包干制度,由办公室、财务与保险基金监督科、培训就业科、就业中心、信息中心、鉴定中心等6个科室、单位负责人分别挂钩联系全市24个镇区。具体安排如下:

科*

㈣实行通报督导制度。

劳动力培训篇7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优化农村人力资源,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县委、县府《关于2013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街道实际,现就2013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13年我街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要求,突出精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和提升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水平,促进产业提升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3年是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的重要之年,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培训要求,分类型、有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2013年全街道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946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技能培训35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6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62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30人,成人双证制培训160人。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80%。

1、农业专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归属部门为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要着眼于建设现代精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建点、扩面、创特色、树精品”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突出以科技示范户、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技服务人员为培训对象,围绕提升农业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农业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创业知识培训突出以农家乐、农产品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等各类农村经营能人为主要对象,重点开展创业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帮助农村实用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农民创业的整体实力。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归属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绩效为主,注重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培训对象设置要更加有针对性,着重做好六个对接:一与“招商引资”的项目需求对接、二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对接、三与企业在职职工岗位培训对接、四与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对接、五与县培训中心对接、六与职业介绍对接,同时培训项目和课程设置必须与企业需求和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二是培训资源整合要更加集聚,加强与县内各类职业技校、成校和社会办学机构、企业等合作,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四是注重培训质量,提升工种档次,开展以中级工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3、农村预备劳动力、成人双证制培训。归属部门为街道成人学校。今年要继续抓好毕业后未升学的初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及高中段(含职校)未毕业的人员为对象,重点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通过6-12个月的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等培训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今年要着重做好培训前的调研工作,排摸培训对象,按计划及时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并根据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特点选择好培训项目,按照“六个一”的要求,切实做好培训服务和管理工作。在培训结束后,及时与劳动保障部门做好衔接,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实现就业。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各机关部门、行政村、社区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目标任务、思想认识、领导力度、工作措施三个到位,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的完成。

2、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我街道培训工作动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举措;要加强对培训台帐的规范化管理,培训单位要统一培训学员登记表、名册等台帐资料格式,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建立电子台帐;要做到培训前有问卷调查,培训中有情况反馈,培训后有培训小结;要不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继续整合农村成人教育资源,落实培训基地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工作指导,继续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列入村、社区和部门绩效考核;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管理,特别是财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3、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各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产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农民培训就业意愿等情况的调查,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培训内容、培训机制和转移就业模式;要进一步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在连接供求双方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平台作用,及时企业用工需求,及时了解劳动力资源情况,及时提供劳动力市场用工信息,为用人单位招工、农村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劳动力培训篇8

一、农民的技术技能状况:

1、农村劳动力状况:

我县国土面积2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辖17个镇,总人口118万,乡村人口104.9万人,占88.1%。劳动力资源54.6万人,(男性27.8万人,女性23.4万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2.13亩。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281029人占54.9%,从事工业的劳动力49653人占9.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劳动力12349人占2.4%;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劳动力20003人占3.9%;从事餐饮服务业的劳动力14693人占2.9%;从事其他劳动力58694人占11.5%。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

2、文化结构状况: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8.61万人,占34.1%,初中文化程度28.99万人,占5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61万人,占12.8%。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不容忽视的。

3、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农业技术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其他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县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左右。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据农村住户调查推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地转移至二、三产业和转移至本乡镇地域外)人数2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他们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92.6%,高中文化程度的为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21.6%。25周岁以下的比重为31.6%,45周岁以上比重为3.9%。他们大多到外省地区从事第一产业占3.5%,从事第二产业的占38.1%,,其中建筑业占18.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2.9%,其中社会服务业占21.6%。以上数字说明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以青壮年为主,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的职业与体力劳动紧密相联。

5、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经营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类科技示范户约3000户,致富带头人1070人。生活状况占中等水平以上人口比例53.4%,农村贫困人口占1.92%。而各类种、养殖业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低同农民收入程度呈正比例关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说明,在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县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在的各类社会办学机构不下三十家,但拥有完善培训场所的少之又少,他们基本是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培训内容上理论课偏多,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

3、培训机制不完善

市场虽然技术工紧缺,而真正培训内容符合市场需求的又不是很多。比如:电工、焊工等技术培训,需要到市一级机构参加培训才能颁发资格等级证。很多农民虽然很想参加学习培训,但存在很多实际困难。阳光工程培训虽然免费培训,但生活费、住宿费、差旅费还是需要不少,有的农民拿不出或不愿拿出这个钱,又担心学不会,误了时间又误了钱。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低,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

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缺乏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全县职业教育尚处在发育初始阶段。

四、对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他们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2、健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世界银行早在1997年提供了这样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产生的效益,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约达1个百分点,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国情专家胡鞍钢则称:农民工进城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而言,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没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他们多是靠乡邻、亲友的传帮、带,无序和肓目地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很难进入城镇稳定就业,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这个群体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自主意识、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调研显示,有的农民已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说,如果不参加培训盲目流动,就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干赚钱很少的工作。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发达的制造业的带动,对机电、电子、计算器、缝纫等各个加工制造类工人的需求量非常大,这里形成了“只要职业学校和技校有学生,我们就要”这样一个局面。企业认为,经过培训的学生,比在劳动力市场上现招未经培训的劳动力要强得多。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成为农村新增的富余劳动力,家里不需要,自己不安心,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要加入农民工队伍,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但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知识。因此农民工培训应以政府行为为主,并坚持市场化运作,从源头上治理。我们建议政府在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尝试“3+1”工程。进一步严格初中毕业证制度,凡是各门功课未达及格分又无特长的学生,教育部门规定必须进入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或职业学校培训一年时间,获得资格证书,方才颁发初中毕业证书。树立大教育的观念,也可以在农村中学先试点,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并使之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主战场。

3、完善好教育培训体系,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方面,教学过程与市场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和应用受到限制。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标上应重新定位,应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培训服务。搜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成立技术技能培训就业协会,有序掌握外出动向,外向联系,有计划统畴安排,甚至与企业联系,实行订单培训,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学校针对性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和技能鉴定。同时,在职校设立职业介绍所(如保安、家政、电子),将各类劳动力登记在册,有序输出劳动力。

企业应逐步规范市场操作程序,从劳动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比如招收新员工必须要有资格证书,规范操作。

上一篇:企业服务周范文 下一篇:河长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