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范文

时间:2023-09-17 09:12:26

易地扶贫搬迁篇1

扶贫攻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提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并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强调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

农发行__支行按照上级行党委的具体要求,组织全行员工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把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摆在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领作用。

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是政策性银行的应尽职责,是农发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更是一种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支持对罗霄山片区多维贫困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开荒造田、农田水利、道路、人畜饮水工程、农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搬迁户住房建设,农、林、牧等农业生产项目建设,将彻底改善迁出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农民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而且对罗霄山脉扶贫攻坚计划的成功实施都将具有重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带着责任感和紧迫感,农发行__支行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沟通对接,全力以赴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业务迅速开展,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行领导具体抓,积极开展高层营销、主动营销。

通过调研,农发行__支行充分了解到,罗霄山片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另外该地区耕地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__县大部分乡镇位于罗霄山片区,贫困村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特别是浣溪镇的寒江、飞盐、八旦、梅林4个贫困村,这些村自然条件恶劣,无电、无路、无通讯等“三无”问题极为突出,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困难,人多地少,粮食产量很低,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差。在__县等地推进避险、避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除了助力精准扶贫,还将大大提升农发行的社会形象。

通过__支行的积极对接,8月11日,农发行株洲市分行分别与__县人民政府、炎陵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易地扶贫搬迁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农发行__支行积极对辖内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贷款项目库,争取让每个项目都要有部署、有督导、有跟踪、有结果;在与相关部门协调过程中,农发行__支行努力做到“六快”,即快调查、快论证、快评估、快上报、快投资、快放贷。

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农发行__支行切实提高办贷效率,确保信贷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因为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有效,__县浣溪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2.3亿元,从贷款调查、上报、投放,农发行__支行仅用7天时间就全部完成。

在此过程中,省分行谢文行长高度重视,市分行和__支行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帮扶,开辟一条信贷审批“绿色通道”,特别是市分行张卫国行长带领骨干力量,10天时间4次现场督办、现场办公、现场解决相关问题,客户部门及时开展调查评估,科学合理设计贷款方案,准确评估还款来源,而且上级行资金计划、信贷管理、风险管理、法律合规等审查部门都大大优化审贷手续,优先审查,优先办贷。确保了扶贫贷款及时投放到位,使其成为省内投放的第一笔易地扶贫搬迁贷款。

易地扶贫搬迁篇2

一、1270个县已全面开工,项目开工率达98%以上

截至9月底,22个省(区、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工县数1270个,占计划县数的99%以上。开工项目17269个,项目开工率达到98%。其中,已竣工项目2093个,已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万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以来,项目开工率达到100%的省份由此前的仅重庆市1个,增加到吉林、山东、湖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8个,山西、河北、宁夏3个省份开工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仅河北、广西、福建3省区因土地审批程序等原因,开工率在90%以下,分别为88.6%、84.7%和84.4%。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政策“红线”之内

截至9月底,全国已开工建设安置住房108万套,9244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学校及幼儿园1345个、卫生院所1347个、安置区活动室1964个。已累计完成总投资951.58亿元,投资完成率41%。初步统计,2016年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的“红线”之内。

三、各省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3月和6月分2批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实现对年度建档立卡搬迁任务计划的全覆盖。截至9月底,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分解下达到市(县),并按照今年249万人搬迁任务要求,用于补助年度计划内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

四、18个省级政府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贴息贷款承接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22个省(区、市)均已明确由省级政府或授权有关部门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除安徽、福建、河南、重庆4省(区、市)外,其余18个省份省级政府均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了购买服务协议,其中:吉林、江西、山东、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为现场会后新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同时,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贴息贷款速度明显加快。河北、山西、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10个省份已与两行签订贷款合同,并承接贴息贷款337.7亿元,较现场会前增加238.3亿元,其中云南、四川、湖北3省分别新增105亿元、74.5亿元、47.6亿元;河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宁夏8个省份已承接专项建设基金189.95亿元,其中,湖南、四川、云南3省已完成“十三五”时期专项建设基金全部额度的注入工作。

五、283亿元地方政府债所筹资金已支付到项目,部分省份存在债务资金滞留现象

截至9月底,除山东、湖南2个省份未发行地方政府债外,其余20个省份已发行地方政府债635亿元,占“十三五”时期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控制规模的63.87%。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发行完毕。在已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中,有615.54亿元已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283.06亿元已支付到具体项目,分别占已发行地方政府债总额的96.93%和44.57%。其中,内蒙古、吉林、江西、重庆、甘肃、宁夏、新疆7个省(区、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全部滞留在省级投融资主体或市县实施主体,滞留资金132.1亿元,其中甘肃49亿元、重庆24亿元、江西和内蒙古各20亿元。有11个省份出现部分资金滞留,其中贵州100亿元、山西34亿元。仅湖北、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支付到具体项目。

六、搬迁与脱贫同步规划,后续脱贫措施和就业岗位正在加快落实

各地在编制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时,同步制定了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计划。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工作。初步统计,今年计划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各地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2.33万人次,在本地落实就业岗位42.2万个,拟劳务输出人口81.73万人,通过产业扶持人口117.6万人。

七、12个省份专门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易地扶贫搬迁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vyousz”为你整理了这篇镇长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事迹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住房安全保障一直是贫困户生活的头等大事,尤其对于那些居住在老旧房屋甚至是危房的贫困户来说,能够搬进新房居住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哈毕日嘎镇民乐村的许多贫困户就实现了这样的心愿。“原来我们住在北洼,我和老伴常年挤在二十几平米的土坯房中,屋不避雨,到了冬天,日子十分难熬,如今赶上了好时候,感谢党和政府,我们才能享受到扶贫易地搬迁政策,一家人搬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中,我和老伴也能安度晚年了”,贫困户付大爷高兴地与我们分享着他与老伴搬进新家的喜悦。“这多亏了郭镇长带领镇政府的领导们,顶风冒雪帮我们搬家,我们才能这么快住进新房,全家热热乎乎地过个团圆年”,邢大娘开心地说。哈毕日嘎镇民乐村12户贫困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水电路不通的南滩、北洼、拉根整体搬迁至通水通电、出行方便的林场、东沟和原学校大院内,由土坯房搬进新建砖瓦房中,实现了住房安全的同时,彻底改善了贫瘠落后的生活面貌,走上了富裕道路。

民乐村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来,由于搬迁地水源井招标滞后,自来水迟迟未通,道路、储草房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12户贫困户仅5户完成了搬迁任务,其余7户贫困户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拒绝搬迁。2018年冬,考虑到未搬迁贫困户的住房及生产生活问题,为尽快解决民乐村剩余7户贫困户的搬迁难题,帮助贫困户早日住进温暖的新房,哈毕日嘎镇镇长郭海军作为“人民父母官”,主动扛起责任、筑牢担当,带领镇领导班子在寒冬中打了一场易地搬迁攻坚战,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尽显与贫困群众的鱼水情深。2018年11月12日起,经过他与班子成员充分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力解决民乐村7户贫困户的搬迁入住问题。

首先召集了旗副处级包联领导、扶贫部门、工程建设方、镇村两级有关人员和帮扶单位召开专题研判会议,逐个分析未搬迁贫困户的原因,形成了搬迁方案,分别成立了储草场地划定、入户动员宣传和基础设施完善三个工作队,一一击破搬迁难题。现场解决贫困户反映的各类问题,保证搬迁贫困户能够及时入住。接通了入户自来水和供电线路,确保供水供电通畅。考虑搬迁入住实际情况,打消搬迁户顾虑,及时划定储草场地,并用铲车平整了场地,在土地封冻的情况下,克服各种不利条件,想方设法为搬迁户扎好了储草场地的网围栏,搭建了牛棚。为贫困户购买了煤碳用于搬迁期间取暖。此时天气转寒,时间紧迫,为确保在寒冬到来之前完成这7户贫困户的搬家任务,他带领镇领导班子、干部职工一方面加紧走访入户,对贫困户讲政策、谈感情,动员他们尽快搬迁;一方面决定亲自上手为贫困户搬家。他不畏严寒、顶风冒雪,主动穿上棉衣、扛起工具,为贫困户拉家具、倒粮食、卸牛粪,衣服脏了不后退,手碰破了继续干。在他的组织带领下,经过近10天的努力,搬迁地的储草场地网围栏全部围好,牛棚等基础设施全部搭建完成,过冬饲草料全部运送完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齐全,7户贫困户顺利搬迁入住,解决了这场易地扶贫搬迁攻坚难题。

易地扶贫搬迁篇4

紧抓集中安置地建设,确保“搬得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岑巩县委县政府抢抓中央、省、州大力实施易地扶搬迁机遇,制定出台了《岑巩县“十三五”(2016―2018)脱贫决胜行动纲要》,对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安排,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把“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将贫困户有序搬迁至城乡集镇、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实现扶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岑巩县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人口4456户、18488人,其中城北新区亚坝安置点799户3234人、城北新区大坪安置点3371户14254人、水尾集镇安置点286户1000人。

此外,岑巩县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形式,制定出台了住房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非贫困人口人均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的,每人奖励1.5万元;对孤寡独残“三无人员”特困户,由政府提供安置房免费居住。

在岑巩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内,一座座靓丽的小楼依山而建,房前小河潺潺,屋后鸟语花香,幼儿园、超市、医院、农贸市场一应俱全……像这样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岑巩县共建设了5个,惠及1116户4608人。采取统规统建集中安置模式建设,重点打造亚坝安置点,选址在县城区、工业园区、思州温泉生态休闲区三区叠加的“黄金地带”,项目总体规划用地面积6.87万O,项目建设面积为20.48万O,基础配套设施建筑面积为4.73万O。

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岑巩县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规划修建安置房14栋2000套,目前已修建安置房11栋1584套,正在修建安置房3栋416套。可搬迁安置移民1584户5544人,其中安置整组整寨搬迁41个村寨611户2139人(贫困户359户1491人,贫困发生率为70%),已完成搬迁安置户分房870户3405人,让他们顺利挪出“穷窝”。

精准发力紧抓富民攻坚,确保“能就业”

“想不到我六十多岁了,还能到县城住上易地移民搬迁的楼房,真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2016年10月14日,岑巩县对第二批492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举行分房抽签仪式。抽签后,65岁的羊桥乡龙统村的安德平老人逢人都高兴地说,“明年我把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叫回来,到工业园区打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业创收。”

安德平老人一家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岑巩县依靠“产城互动”,着力抓好富民攻坚,落实“四个精准”保障搬迁农民能就业、拔穷根。

精准核查就业状况。岑巩县组织相关部门对搬迁户家庭成员结构、健康状况、劳动力情况、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等信息进行一一登记核查,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移民提供精准就业信息。现已精准核查搬迁对象795户3822人,达成园区就业意向691人。

精准优化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搬迁群众,享受创业优惠政策,可申请10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贷款,由财政予以贴息。通过对搬迁户进行就业状况核查,有自主创业意愿搬迁群众319人。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争取为100人以上搬迁劳动力提供超过8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300人以上。

精准落实技能培训。按照“移民搬迁+职校培训+园区就业”的模式,按照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意愿,落实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农业技能、就业技能、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相关技能培训,每年引导1300名以上搬迁群众实现就业,通过开展GYB和SYB等创业培训,每年引导100名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创业。现已开展中式烹调培训、员工岗前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9期,培训人数共计952人。

精准提升就业服务。近年来,岑巩经开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入驻企业82户,已建成投产67户,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47户,稳定农民工就业2500人,人均月工资2200元。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岑巩县进一步细化就业服务措施,多渠道、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对县内外就业岗位进行摸排,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乡镇赶集日、村组干会议和村民大会等方式,把企业招工信息、就业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去年,共组织园区企业开展各类专项招聘活动1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946个,达成就业意向劳动力412人。

打好搬迁群众服务战,确保“有保障”

看着别人在园区打工挣钱,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羡慕不已,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怎么办?针对无劳动能力的特贫搬迁户,岑巩县认真落实保障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确保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落实社会兜底保障。围绕农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目标,按照“摸清底数、区别类型、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的思路,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与其他扶贫政策一起形成活力,编密织牢一张“覆盖全面、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民生安全网。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政府提出的“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低保‘减量提标’”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了《岑巩县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任务,落实了相关部门责任分解。2015年底启动了全县城乡低保提标核查工作,2016年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从2015年的2580元/年/人提高至3060元/年/人,保障人口约占全县农业人口10%,补助水平提高18%,达到年人均补助1980元,其中农村低保长期保障户的年保障水平达到4131元以上。全县农村低保提标核查后,确定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两无”人员8413人,全部由民政实施兜底扶贫。截至2016年7月份,全县累计发放金额2845.97万元。通过社会兜底保障,岑巩县确保到2018年,让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定实现社会保障兜底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有保障。

完善教育保障。“搬下山来孩子们上学可方便多了,过去上学孩子们要起早贪黑的走山路,非常不安全,我们做家长的每天都提心吊胆。现在可好了,学校就在家门口,我们也不用每天接送了,可以专心打工挣钱了。”搬迁户高兴地对笔者说。为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公平均衡的优质教育,岑巩县先后在扶贫搬迁安置区域新建了大坪幼儿园、县第四初级中学。目前大坪幼儿园已竣工,投资1000万元,能容纳270名儿童就近入学。县第四初级中学为九年一贯制项目学校,完成投资1亿元,目前校舍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能容纳学生3000人入学,基本解决了目前搬迁安置区适龄儿童入学问题。2016年在该区域新建岑巩县第二幼儿园1所,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后将能解决安置区学前教育入学问题。新建县第四小学,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建成后将能容纳2000人入学,有效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篇5

“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户是我街道建卡贫困户的一个特殊群体,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事关我街道脱贫攻坚成效大局。根据中央、市、县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关要求,推动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向后续扶持转移,扎实做好这一特殊群体后续扶持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户充分享受全县建卡贫困户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城口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城口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2020年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我街道“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户67人,在易地扶贫搬迁户享受建卡贫困户的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这一特殊群体,进一步加强后续扶持措施,因地制宜、一户一策、精准发力,解决易地扶贫分散安置建卡贫困户的产业、就业等问题,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全面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完善,有效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二、重点任务

(一)精准完善基础信息台账,制定一户一策后续扶持措施

1.按照“强台账扶精准”的要求,各村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迁出地资源、迁入地资源等相关摸底情况,与帮扶责任人一道,在充分尊重搬迁建卡贫困户意愿前提下,依据“缺什么、补什么,适宜什么、发展什么”的原则,采取农业产业覆盖、就业创业扶持、旅游发展支持、民政兜底保障等措施,因户施策制定一户一策后续扶持台账,建立完善好一户一档台账。

(二)积极强化搬迁后续产业支撑

2.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发展产业9户,包括大巴山森林人家4户17人,根据实际置办设施设备给予6000-9000元补助;发展其他产业5户18人,根据实际发展产业种类及规模给予2000-5000元补助。我街道还积极为搬迁户8户33人做动员工作,将空置房出租,赚取租金,年均增收1000-2000元。4户11人已实施社会兜底保障。

3.我街道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产业到户扶持力度,对在家有意愿有能力的搬迁贫困户鼓励发展家庭产业或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在享受贫困户普惠产业到户补助基础上,再给予最高不超过500元/户的一次性补助。

4.切实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充分利用迁入地的撂荒地、未承包集体土地、未利用地等资源,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菜园地”,按照不高于1000元/亩·年标准,支持5年的土地流转及整治费用,保障部分搬迁群众有1分“菜园地”。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搬迁户集中畜禽圈舍,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按照1000元/户的标准给予补助。

5.巩固完善超面积整改工作。明确整改工作中的市场带动主体及中心带动户,给予室内发展生产经营的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不低于50%投入的补助,每户最高不超过5000元。

(三)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6.加大就业政策扶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在享受建卡贫困户劳务收入绩效奖补的政策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给予当年劳务收入最高不超过500元的绩效奖补。

7.开发公益性岗位。在原有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公益性岗位对无法离乡、无产业发展、有劳动能力愿意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员,每户可安排2个扶贫开发综合岗位,原则上同一个人只能从事一个公益性岗位。

8.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培育扶持劳务经纪人,对转移城口籍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0人以上到县外务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稳定就业三个月以上的劳务经纪人,在享受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奖补的基础上,再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奖补。鼓励县内企业和在建项目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对吸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劳动力50人以上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企业在享受产业扶持政策、援企稳岗等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一次性带动就业示范奖补5万元。

(四)稳步推进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

9.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及“建新必须拆旧”规定,综合利用好农房收储和宅基地复垦地票交易政策,稳妥有序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工作,消除旧房安全隐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已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但不愿意收储复垦的建卡贫困户挂牌明确为“生产性用房”,并与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签订旧房拆除责任书。对已纳入收储的农房落实好收储农房的安全管护责任。对已实施收储暂不纳入拆除的夹心房、连体房挂牌明确为收储资产;对已实施收储暂未实施复垦的农房,在保障房屋安全的提前下,考虑搬迁贫困人口在过渡期的生产需求,尊重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意愿,可适当预留一定的旧房拆除过渡期,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过渡期原则上为搬迁农户搬迁入住新建房屋1年以内,同时通过合同约束等方式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五)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权益。

10.一是依法办理安置房不动产权。保障搬迁群众对搬迁安置住房的合法权益,组织搬迁群众依法办理不动产权证,对具备办理产权证的对象要应办尽办、愿办尽办。二是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做好搬迁群众生活方式调整适应性教育引导,推进移风易俗。动员乡村干部与搬迁群众“结对子”,开展生活融入、心理疏导、邻里互助、健康养老等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科室与各村沟通协调与调度检查,对后续扶持工作开展情况及工程建设进度情况,每两周向分管领导报告进展情况,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及时研判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转变工作重心。

易地扶贫搬迁篇6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连片特困地区

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专项扶贫工程。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搬迁群众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增收渠道,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达到消除贫困和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四川省的连片特困地区大多是生态脆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区域内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序的推进贫困人口向外转移,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探索及成效

四川省自2001年被纳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省区以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紧紧围绕国家政策投向,结合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以及促进秦巴山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民生工程,瞄准改善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扶贫搬迁工作思路,形成了村内就近安置、村内集中安置、跨村插花安置等操作模式,避免了对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地区的重复投资,改善了安置地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为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而且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

二、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四川省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统筹协调不足。部分地方政府缺少对部门和资源的总体协同,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导致组织分散、部门间沟通不足、协同性较差,合力效应不足。在组织方式上,扶贫相关部门还存在各自为政现象,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在工作方式上,仅仅依靠部门自身推动,缺少顶层设计和统筹;在项目落实上,各部门根据自身任务安排进行项目规划和实施,部门间沟通不足,项目推进的协同性不强。

(二)政策配套不足。对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土地调整、资金整合、户口迁移、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存在政策配套不足、落实不到位现象,有待进一步改革和突破,如金川县金江村部分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迁移到城镇,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在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三)后续产业发展困难。受限于区域主体功能特征,多数地方都是简单的种养殖业,就地就近就业脱贫增收难度大,后续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后续产业发展没有与易地扶贫搬迁有效结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区域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产业发展要素不足;贫困群众自身文化素质较低,贫困程度深、市场信息闭塞,缺乏相应的实用技术和市场意识,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技术支撑,致使后续产业发展缓慢。

(四)搬迁对象的主体作用不强。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搬迁对象的项目参与意识和监督责任主体作用不强,项目建设采用招投标方式导致当地群众的参与度不高。搬迁对象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强: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期盼搬迁但无扶持政策,出现想搬迁却无支持政策的现象。

三、四川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建议

针对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充分发挥中央投资的撬动作用,探索多元的扶贫搬迁资金投入机制,激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村民在扶贫搬迁中的作用。

(一)完善资金多渠道整合机制。推进扶贫搬迁资金由拼盘制整合向项目制整合转变。根据扶贫搬迁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自然资源条件,制定支持扶贫搬迁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以规划引导和带动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促进各项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建立健全县级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强化县级资金整合平台。按照部门预算归口管理要求整合归并资金,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为平台推进资金整合。

(二)构建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一是落实地方投资政策。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的要求,省级政府安排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原则上不低于中央投资规模的30%,市州、县级人民政府不低于中央投资规模的10%,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成效。二是配套金融服务政策。增加对扶贫搬迁对象的特惠贷款项目。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农户贷款联保、农民购房产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模式,提供金融支持。

(三)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一是构建社会资金参与扶贫搬迁的信息平台。依托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有搬迁需求的贫困对象信息,编制社会参与扶贫搬迁的指导手册。二是创新社会资金参与扶贫搬迁的帮扶模式。以项目为基础,探索扶贫搬迁和社会扶贫资金的合作机制,在资金独立运行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社会影响与政府扶贫目标的双赢。

(四)健全村民参与机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强化民主决策机制,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支持安置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建房,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和先后顺序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策,充分落实搬迁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搬迁对象、资金使用、建设内容公告、公示制度,实施项目检查、验收群众参与制度。改革完善招投标形式,探索“村民自主实施、政府提供服务”的扶贫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健全建设项目竣工移交和建后管护制度。

参考文献:

[1]谢远庆. 关于新十年实施扶贫搬迁工作的思考[J]. 老区建设, 2012, 卷缺失(3): 41-43.

[2]成随强,刘养卉. 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就业问题研究_以通渭县为例[J]. 社科纵横, 2013, 卷缺失(3): 30-33.

[3]丁雪峰. 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农民意识研究[D]. 学位论文: 河南科技大学, 2013.

易地扶贫搬迁篇7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一、基本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县实际建成安置点X个,建成住房X套X.X万平方米,完成搬迁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超额完成搬迁任务。其中:X年建设安置点X个,搬迁安置X人,建成住房X套X.X万平方米;X年建设安置点X个,搬迁安置X人,建成住房X套X.X万平方米。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我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总投资X.X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X.X万元,省级统筹项目资金X.X万元,群众自筹资金X.X万元,县级自筹资金X.X万元。在使用上,实行专帐专户,严格收支两条线运行,全县无一例因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管理的违法违纪案例发生。搬迁群众入住以来,通过政策帮扶、干部帮扶等措施,已实现了X人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二、采取主要做法。

(一)确保搬迁劳动充分就业。把保障搬迁劳动力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确保“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一是抓好搬迁劳动力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创建公共就业服务岗位、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通过各种措施,全县搬迁贫困劳动力X户X人中,已实现就业X户X人,劳动力就业率达X.X%,户均实现近X人就业。二是抓安置点产业发展。组建季节采茶队、家政服务、保洁、物业管理公司,引进唯艺服装厂、青松服饰等加工企业,充分发挥X家就业扶贫车间优势,吸纳易地扶贫搬迁人员X人,新增挂牌X家就业扶贫车间、X家就业扶贫基地,共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X人就业。三是抓政策落实。落实小额担保贴息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场地租用补贴、稳定就业补贴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相关要求,对政策范围内企业社会保险单位自缴费部分予以减免。

(二)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安置点教育事业发展。成立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保障搬迁户子女人人享受更好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新建城关一小,改扩建花山幼儿园,实现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确保搬迁户子女“来一个、接收一个、安排一个”。目前,义务教育阶段X名搬迁户子女已全部实现入学。

二是推进社区党的建设。

成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党工委X个,组建党支部X个,各安置点乡镇建有服务中心X个。

三促进安置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推进各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中心建设覆盖率达X%,配备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广播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组建群众性文化队伍,配备文化工作人员,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确保了安置点活动有场地,建设有队伍,引导有载体。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区综合治理体系。

成立社区居委会X个,安排专职社区管理干部,推选楼长,精细“社区-安置点-楼栋长-搬迁群众”的网格化管理。安置点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建成警务室、警务点,办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落户安置地,推进安置点“天网工程”建设,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五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采取新建和就近覆盖的方式,设置X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乡村医生,负责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医疗卫生室(站)对所有安置点的全覆盖。

六是深入推进后续发展措施。

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人口X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X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口X人,已办理城镇户籍X户。实现了安置区质量安全规范率达X%,基础设施配套率达X%、教育卫生服务率达X%、社区管理服务率达X%,产业培育率达X%,劳动力就业率达X.X%,基层党建覆盖率达X%。

(三)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扫尾工作。

全面完成拆旧复垦工作,应实施拆旧复垦及兑现资金X户,已实施拆旧复垦及兑现资金X户,拆旧复垦及资金兑现工作全面完成,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抓好督查巡视、大走访、大排查整改。开展住房质量安全排查,完善各类项目资料。规范档案管理,确保整治有序。完成大事记、国家“十三五”评估核查验收、十四五项目编制等工作。

“十四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打算。一、总体思路: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

到X年底,全县X个乡镇和X个街道办事处共X个安置点实现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优质便利、群众就业持续稳定、精神文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秩序安定有序、群众自我管理显著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目标,把安置区建设成为和谐文明、包容团结、安定有序、共建共享的文明小区,全面提升X名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项目资金测算。

X年-X年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帮扶项目X个,概算总投资X万元,其中补齐配套短板设施项目X万元,配套后续产业和就业项目X万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X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地方和政府专项资金、各级整合渠道资金及其他资金。

三、工作措施。

(一)推进安置区与城镇一体化规划建设,补齐配套设施短板。根据城镇一体化建设规划,完善各安置点学校、卫生室、智慧小区、文体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的衔接,统筹协调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安置区城镇融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

(二)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充分就业。

利用安置点现有商业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就业培训中心、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扶贫车间企业稳定发展,实施灵活有效的工作时间,优先解决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充分调动县经开区、白泥产业园区和都市第三地生态园、乌杨田园企业积极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优先安置搬迁劳动力就业。鼓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产业扶贫基地,吸纳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

(三)制定安置区后续产业规划,建立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

结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安置点特色产业优势,优化产业项目布局,规划实施一批食用菌、蔬菜种植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等配套产业项目,建立搬迁户稳固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以项目促进搬迁群众增收,有效防止搬迁群众返贫,巩固脱贫成效。

(四)加强安置点社区治理,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按照“五个体系”建设要求,逐步完善各安置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阵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享受优质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强化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提升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感。强化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工作,着力发展扶贫产业和后续项目,提升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发展能力。

X年工作打算。一是扎实开展质量安全排查。严格按照“不漏一栋、不漏一户”的要求,开展“横到边,纵到底”的质量安全排查,并建立整改台账和整改措施等。继续完善安置点项目建设手续,各安置点要从项目立项、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和手续和资料进行全面自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是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

易地扶贫搬迁篇8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

遵义市播州区是2016年6月撤销遵义县设立的新区,辖19个镇2个民族乡,国土面积2487.63平方公里,总人口83.79万人,有农村贫困人口18560户51714人(不含托管给南部新区的龙坑镇),约占全区总人口的6%。多年来,播州区一直把贫困群众的脱贫置于工作首位,尤其是2015年至今,播州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全力实施大扶贫攻坚战略行动。为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播围绕“搬哪些人”、“往哪里搬”、“搬了后怎么办”三个重大问题,紧扣实际探索总结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模式。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播州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问题导向,精心打造集中安置点,根据群众搬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精准施策,实践探索出了“七个一”的搬迁安置工作法,走出了一条让生活困难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有保障”的搬迁之路,为推动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分批搬迁、落实帮扶、解决就业、素质提升、感恩教育等方面探索了可复制、可操作的模式。

1 播州^易地扶贫搬迁的“七个一”新模式

城区白龙小区安置点是市级示范点,是播州区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最佳搬迁安置方式的先行先试区,为全区面上搬迁入住总结出了“七个一”模式。

一是建好一个安置小区。选址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产业配套发展,就业岗位多的地段修建安置小区。

二是规划一条搬迁渐进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列出城区安置点搬迁安置时间表和作战图,将543户2399人分季度、分批次循序进行安置。

三是张贴一张帮扶连心卡。在搬迁户家门口张贴一张“干部帮扶连心卡”,将搬迁对象家庭基本情况、迁出地帮扶干部信息、迁入地社区联系干部信息等印于卡上,便于搬迁入住对象有问题需要咨询、解决时能及时获得帮助。

四是配挂一幅故园旧房照片。将搬迁对象原居住房屋的照片和新房照片进行装裱,将其挂在搬迁户新居客厅墙上,不仅给搬迁户留下过去生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搬迁户通过今昔生活条件的对比,忆苦思甜感党恩,励志思进兴家业。

五是落实一个就业岗位。在城区周边工业、农业企业、建筑工地等共计筛选储备就业岗位800余个,根据用工单位用工条件,制作宣传手册下发到搬迁对象手中进行初步意愿选择,再组织用工企业和搬迁对象集中举行供需见面会,搬迁对象根据用工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条件进行面试确定岗位。

六是组织一次爱心帮扶。针对贫困户家庭家具破旧、生活必需品缺乏,又无力购置的实际,区委、区政府号召企业、各界人士充分发挥社会主扶功能,动员他们为搬迁家庭送温暖、捐物资,基本为他们配齐生活必需品。

七是开展一系列综合培训。采取上夜校、道德讲堂等形式对搬迁对象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和电器使用规范、就业、创业技能等进行统一培训,同时对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切实提升了搬迁对象的市民意识和创业、就业能力,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2 “七个一”模式取得的重要效果

2.1 搬迁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易地搬迁后,贫困群众不仅告别了以前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且远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新居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幸福指数大幅攀升。

2.2 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得到拓宽

搬迁群众因交通便利,离城镇近、致富信息灵、就业机会多,不再依赖原有土地过“靠天吃饭”的日子,而是依托安置点附近的场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资源,通过发展畜禽养殖、就近务工、商贸运输等多种渠道,收入实现稳定增加。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市场意识逐步转变,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3 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易地搬迁后,贫困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通过对迁出地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

2.4 迁入地城镇化进程得到加快

通过实施以城镇化为主的多种安置方式,在集镇周边和中心村寨建设安置小区,使偏远山区群众向城镇和村庄集中,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3 从“七个一”新模式中得到的启示

3.1 要想搬得出,思想工作是前提

易地扶贫搬迁之目的就是帮助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群众首先从生存环境上解决致贫原因,从而精准脱贫。群众既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益的主体。没有群众的主动性,易地搬迁将举步维艰。因此,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是整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前提。只有通过广泛深入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搬迁群众广泛参与进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才能打消群众顾虑,避免发生“不想搬的被搬”现象,实现由“要我搬”到“我要搬”。

3.2 要想稳得住,生活保障是基础

群众搬进来之后,必然需要考虑如何稳定生活下来的问题。这就需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未雨绸缪解决好搬迁后的就业、就学、就医等生活相关问题。

3.3 要想能致富,就业创新是新路

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为群众谋划脱贫致富的新出路。群众搬迁后,失去了原本靠农业生产来维持基本生活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当下日趋严峻的生活压力,为此我们就需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相应就业形式,帮助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上一篇:公共卫生事件范文 下一篇:传播策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