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3 00:30:45

工业污染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篇1

工业废气排放情况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速呈现阶段性起伏。从总量上看,山东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但增速起伏较大。2001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14453亿m3,此后工业废气排放量持续增加,2010年已达43837亿m3,是2001年的3.03倍。近两年,山东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速明显降低。2007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比2006年增长了25.3%,但2008年和2009年,增速分别降低至6.91%和4.84%,远低于10年间14.1%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010年增幅反弹到了24.8%,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增幅每2~3年间存在短周期起伏,见图1。分类别看,工业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等3种气体污染物排放的变化过程不尽相同,但近年来都呈现下降态势。工业SO2排放量出现先增后减的态势。2001-2002年,山东省工业SO2排放量连续2年处于相对低值,但到2005年上升至171.5万t的最高点。在此之后就连续4年降低,2009年已跌至136.6万t,2010年已达到2001年的排放量水平。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基本都是逐年下降。2003年和2005年,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0.12万t和2.69万t。在其他年份,工业烟尘排放量都比上一年有所降低。2010年,山东省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9.1万t,约为2001年全省工业烟尘排放量(52.7万t)的55.2%。工业粉尘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除了2003年大幅增加外,其余年份的排放量都比上一年有所减少。2010年,山东省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8.9万t,不足2001年工业粉尘排放量(64.4万t)的1/3,见图2。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废水排放总量上升。整体来看,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在废水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在逐渐降低。2001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5亿t,占废水排放量总量(23.5亿t)的49.0%。到2010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至19.0亿t,但其占当年废水排放量总量(43.6亿t)的比重已降低至43.6%。也就是说,在近10年的时间里,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了1倍多,但其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却降低了0.5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工业废水治理力度的加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废水排放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在2002年之前相对稳定,在此之后逐年增加,但近2年增速有所下降。从2003年开始,工业废水排放量稳步增长,在2007年出现了15.4%的较高增速,但此后2年增速逐年放缓,2008年增长6.25%,2009年增速降低至3.22%。2010年增幅为4.28%,为当年废水排放总量增速(12.8%)的1/3,见图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情况固体废弃物是工业生产、经营的直接产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和综合利用措施,工业化进程加快势必导致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大,进而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就山东省的情况来看,加强固体废物的管理和污染控制已成为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之后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明显。从总量上看,山东省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较低,而且下降态势明显。2001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万t;2010年,降低至0.001万t,仅为2001年的1/1000,见图4。虽然山东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在以更快的速度上升。2001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215万t,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5224万t;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137万t,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4445万t,见图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的快速提高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

山东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特点,利用变异系数和集中率来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工业主要污染物占较大比重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产生量时空和行业分布特征。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和“离散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其计算公式为:CV=σ/μ(1)式(1)中:CV为变异系数;σ为标准差;μ为平均值。变异系数可以度量不同单位数据的变异程度,反映不同系列数据总体均值在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可以分析不同污染物的空间离散程度,初步判断不同污染物在空间的不均衡水平[3]。地区和行业集中率集中率表示污染物排放量或产生量较大的前几位地区或行业占总量的份额。集中率可以看出污染物的地理或行业的集中程度[4]。其计算公式为:CRn=ni=1ΣSi(2)式(2)中:CRn为污染物排放量或产生量较大的前n位地区或行业占总量的比重之和,其取值在0~100%,取值越大,表示污染物越集中;n为地区或行业个数,本文取n=5。空间变异分析由2001-2010年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图6)可以看出,3项主要污染物空间排放差异不尽相同。工业SO2排放量变异系数由2001年的32%连续下降至2005年20%后,2006年骤然上升1倍多至42%的最高值,2007-2010年又缓慢回落至40%,表明山东省工业SO2排放量各地区变异程度逐渐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异系数较为稳定,由2001年的48%逐年缓慢上升2009年的56%的最高点,2010年回落至5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处于平稳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最高点76%连续10年下降至2010年的60%。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各地区变异程度较稳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各地区变异程度逐渐扩大。区域集中率分析由图7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前5位地区集中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3项主要污染物集中率10年来变化不大,基本在40%~60%。从统计数据看[5],2010年山东省SO2排放量最大的城市是淄博市,占全省SO2排放总量的12.0%,潍坊、济宁、德州、临沂和烟台位列其后。这6个城市SO2排放量之和占全省排放总量的接近一半,达49.0%;2010年山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是潍坊市,为19754万t,其它排放量较大的城市依次为淄博、聊城、德州、枣庄和济宁,这7个城市的废水排放量占当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55.7%;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从各地区的排放情况来看,由于当地电力和矿采业较为发达,烟台市和济宁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一直居全省前列。2009年,这2个地区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为1982和1971万t,两市之和占山东全省产生总量的26.1%。行业集中率分析由图8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前五位行业集中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3项主要污染物集中率10年来一直维持在60%以上,集中度较高。其中工业SO2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行业前5位集中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除2003年和2006年集中率略有下降外,其它年份均明显大于80%;工业废水排放量前5位行业集中率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在70%以上,其它6年均在60%以上。从统计数据看[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SO2排放量一直居山东省各行业SO2排放的首位。尽管山东电厂脱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省内电厂普遍投资安装了较为先进的脱硫设备,但2010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SO2排放量仍为759078t,占当年全省SO2排放总量的比重高达57.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SO2排放量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位,占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34%和7.10%。排放量排在前3位的行业占全省SO2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70%;造纸、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工业废水高排放行业。从主要行业的排放情况来看,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前3位的行业均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10年,这3个行业的工业固废产生量分别为5068、3161和1657万t,分别占工业固废产生量的33.5%、20.9%和11.0%。

结论与分析

从时间上看,山东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态势明显。但10年来工业SO2、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出现先增后减的态势,近年来都呈现下降态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的不断增长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从空间上看,山东省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工业废弃物排放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和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从行业上看,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的是工业废气的主要污染源;造纸、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是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行业;电力、钢铁、煤炭行业由于固废综合利用进展显著,虽然3个行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呈上升的趋势,但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仅导致山东省各地区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差别[6],而且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工业技术水平、财政收入状况不同,使得山东省各地区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环境治理投入规模以及环境执法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产业结构和工业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废气排放的总量和构成,另从排放源的情况来看,由于山东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因而山东省废气排放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煤燃烧、煤化工成为山东省及其主要工业城市SO2等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来源。淄博、潍坊、济宁、德州城市的工业结构都是重工业为主。其中,淄博市是中国五大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重化工基地;济宁市是国家和山东省重要的煤炭和能源基地,该地区煤炭储量丰富,运行和在建的火力发电厂共48家,总装机容量8760MW,占全省的1/6;德州和潍坊两市近些年重化工行业也发展较快,造成这些城市成为山东省SO2和烟尘排放的“重灾区”。工业废水的排放原因一是排放量大的市均为造纸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压力明显;二是现阶段山东省化工、纺织等行业的整体技术和工艺水平不高;三是由于传统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落后、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污染治理投入能力较弱等问题,加之对中小企业的监管难度较大,因而,短期内很难扭转传统行业废水排放居高不下的局面。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特性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矿产资源型城市明显占据了主要份额,实际排放量不大。

工业污染论文篇2

关键词:雾霾污染;工业集聚;工业效率;交互影响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XX.XX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haze pollu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Firstly, haze pollution is treated as co-production of industrial output which is put into the output density model. Based upon this, it selects the data of China’s 31 provinces from the year of 2001 to 2010 and uses 2SLS and 3SLS method to estimate the model. The result finds that there exists obvious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haze pollu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intensify degree of haze pollution, but industrial efficiency can reduce haze pollution level; haze pollution can reduc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can promote each other.

Key words: haze pollu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efficiency; interactive influence

引言

以PM2.5为主要构成来源的雾霾污染 近些年来频繁发生,并且其污染程度在不断加深。2013年,我国平均雾霾天数为29.9天,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出现的雾霾天数达到100天以上(茹少峰、雷振宇,2014)[1]。我国雾霾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东中部地区,而这些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集聚区。环保部门测算,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所有排放物中70%来源于制造业。由此可见,雾霾污染与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那么,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作用有多大?雾霾污染又会对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存在何种影响?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如何?这些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现实中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1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于环境污染与集聚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广泛。研究普遍认为,经济集聚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Frank et al.,2001; Rupasingha et al.,2004;朱英明等,2012)[2-4]。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工业集聚会产生负外部性从而导致大气污染问题(许和连,邓玉萍,2012;黄志基等,2013)[5-6]。

关于工业效率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问题,有学者从工业能源效率的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沈能,2014;李强,魏巍,2015)[7-8]。李国璋等(2010)[9]的研究发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短期波动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关于集聚、效率与雾霾污染关系的研究,已有研究大致从雾霾的经济成因、经济效应和防治雾霾的经济手段等角度对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导致的低下的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是导致雾霾污染的主要因素(Hosseini et al.,2011;马丽梅,张晓,2014)[10-11]。

既有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拟在以下方面进行扩展和补充:(1)从理论模型中推导出雾霾污染与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的作用关系;(2)对我国雾霾污染现状进行描述分析;(3)对雾霾污染、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实证检验。

2理论模型

从工业集聚的形成看,工业集聚一方面得益于工业生产资料(如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的增加,这使得单位面积工业产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工业集聚也得益于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效率高的地区集聚经济更容易出现。当工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它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会不断增强,从而工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这表明,工业集聚和工业生产效率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当工业生产效率提高,清洁技术和清洁能源有效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同等规模的工业集聚必然会产生较低水平的污染。从而,工业生产效率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工业集聚所带来的污染程度。从污染的影响看,它能够导致人力资本和优质企业的迁移,这将促使工业集聚水平降低,进一步表现为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最终导致工业生产效率降低。由此可见,工业集聚、环境污染和工业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机制机理。

由此,本文将环境投入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纳入模型生产环节,将雾霾浓度作为一种工业产出纳入模型产出环节,以推导工业集聚、工业效率和雾霾污染之间的理论作用机制,模型由(1)式所示。

由上述推导可以看出,代表雾霾污染浓度的 ,代表工业效率的变量 、 和 以及代表工业集聚的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一致(涂正革,刘磊珂,2011;朱相宇,乔小勇,2014)[12-13]。

3模型、变量与特征事实

3.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3.1.1模型构建

根据理论模型,本文构建了能够代表雾霾污染水平、工业集聚水平、工业效率三者之间内生关系的联立方程组,以解释三个变量之间的内生化过程。

3.1.2变量说明

本文雾霾数据来源于巴特尔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该机构在van Donkelaar et al.(2010)[14]方法基础上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和多角度成像光谱仪(MISR)测得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转化为2001-2010年栅格数据形式的全球PM2.5数据年均值。该数据指标运用卫星数据转化得到,可信度较高。

本文样本期间为2001-2010年,样本个体为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港、澳、台)。本文所用数据(除雾霾数据)来源于2002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相应年份统计年鉴。本文的变量选取与说明如表1所示。

3.2雾霾污染的空间分布与变化

本文采用空间地图展示雾霾污染空间分布情况。将PM2.5浓度分为5个等级,图中颜色由浅至深的5种颜色代表第1至第5等级的PM2.5浓度。为了体现出PM2.5在不同年份的空间变动,本文固定了各年份不同分位等级的区间范围。第一等级到第五等级的PM2.5浓度区间范围分别为:小于15微克/立方米、15~25微克/立方米、25~35微克/立方米、35~45微克/立方米、大于45微克/立方米。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选取2002和2010年作为描述对象,由图1和图2所示。

从分布范围看,雾霾污染范围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福建省和辽宁省位于第二等级,其余省份均位于第三至第五等级;中部地区河南省和安徽省位于第四等级,其余省份均位于第三等级;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位于第一和第二等级。到2010年,东部地区除北京市和上海市雾霾污染浓度略有下降外,其余省份没有明显变化;中部地区污染严重省份扩大至河南、安徽、湖北三省;西部地区雾霾污染范围则有所缩小。总体来看,工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雾霾污染范围的扩大。

4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联立方程模型的阶条件可知,本文构建的模型为过度识别模型,可以进行总体参数估计。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估计结果造成影响,首先对方程的解释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8,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6且VIF均值小于3。这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4.1雾霾污染、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的交互影响

表2报告了2SLS和3SLS估计结果。从统计结果来看,雾霾污染、工业集聚、工业效率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工业集聚使得雾霾污染程度加深,同时,工业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雾霾污染程度;雾霾污染程度加重会导致工业集聚水平下降,同时,工业效率的提高会使工业集聚水平得以提升;雾霾污染程度加重会导致工业效率降低,同时,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工业效率提升。

图3展示的是雾霾污染、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的作用关系。所标注的数值为箭头起始方向指标对箭头所指方向指标的估计系数及显著性水平。黑体数值显示的是雾霾污染对工业集聚的影响作用,下划线数值显示的是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作用。当雾霾浓度作为影响的起始端,雾霾浓度水平每提高1%,工业集聚水平将降低0.33%,同时工业效率降低0.83%;此时,工业效率每提高1%,工业集聚将提高0.77%。这一作用过程说明,雾霾污染程度加深,使得工业效率降低,工业效率的降低又会带来工业集聚水平的降低,从而最终表现为雾霾污染程度加深导致工业集聚水平降低。当工业集聚作为作用机制起始端时,工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雾霾浓度会提高0.28%,同时工业效率提高0.26%;此时,工业效率每提高1%,雾霾浓度会降低0.40%。这一作用过程表明,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业效率的提升,但提升的工业效率不足以抵消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正向作用,从而最终表现为工业集聚会带来雾霾污染程度加深。从以上作用机制可以看出,工业效率在雾霾污染和工业集聚之间充当中介变量的作用,调节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2控制变量估计结果分析

4.2.1雾霾污染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从3SLS估计结果看,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说明,工业产业比重越大、外资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加重雾霾污染。科技进步水平和相对城市化水平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科技进步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可以有效降低雾霾污染程度。地区虚拟变量,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代表中部地区的常数项显著为正。这表明,相比而言,中部地区污染程度较高。

4.2.2工业集聚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工业能源密度和工业资本密度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表明我国工业集聚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业资本和工业能源的集聚。交通便利度、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城市化水平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交通便利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和城市化水平是吸引资本集聚的有效因素。地区虚拟变量,东部地区和代表中部地区的常数项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西部地区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相对而言,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工业集聚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工业集聚水平较低。

4.2.3工业效率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对外开放度、科技进步程度、教育规模、交通便利度以及工业资本效率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这些因素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必备要素,能够有效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高效率资本和企业集聚,从而提高工业经济整体效率(Graff & Neidell,2012)[15]。地区虚拟变量,东部地区显著为正,西部地区显著为负,代表中部地区的常数项不显著。这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效率较高,相对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工业效率并不高,西部地区工业效率则显著较低。

5结论与政策启示

5.1主要结论

本文构建了雾霾污染、工业集聚与工业效率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中国31个省市2001-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由此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雾霾污染、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工业集聚会加重雾霾污染程度,而工业效率能够降低雾霾污染程度;雾霾污染又会导致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水平下降;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2)工业效率可以降低工业集聚与雾霾污染之间的负向影响,但工业效率的作用不能改变二者相互作用的正负关系。(3)我国雾霾污染严重地区分布在东中部地区的工业省份。(4)我国中部地区呈现出工业经济“高集聚、低效率”和环境“重污染”的发展现状。

5.2政策启示

(1)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应权衡集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调整工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具体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引入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低污染、低能耗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给予政策优惠与支持,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其次,对产业集聚区内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应鼓励其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劳动和资本对能源资源的替代,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实现污染减排的目标。再次,要引导企业逐步完善污染末端处理技术,并对此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

(2)充分发挥工业效率对工业集聚与雾霾污染关系的调节作用。可通过工业效率的提高实现工业集聚与防污减排之间的良性互动。工业效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的发挥。从影响工业效率的因素来看,改善工业效率必须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科技和教育支出。

(3)工业集聚与环境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质量提升。随着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逐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与之邻接的中部地区转移。一些地区为了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尽快抢占高产值项目,放松了环境管制力度,从而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威胁。要改善中部地区面临的现状,须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提高环境标准,多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项目;其次,对中部地区现有污染产业,要加强环境管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技术;再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东中部地区污染防治的联动机制,建立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茹少峰,雷振宇.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0-93.

[2] Frank A.A.M. de Leeuw, Nicolas Moussiopoulos, Peter Sahm, Alena Bartonova. Urban Air Quality in Larger Conurbation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Software, 2001 (4):399-414.

[3] Rupasingha1,A., Stephan J. Goetz, David L. Debertin and Angelos Pagoulatos.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US Countries: 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with Extension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4(4):407-424.

[4] 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沈星.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11):28-44.

[5]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2):30-43.

[6] 黄志基,马妍,贺灿飞.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新经济地理解释[J].软科学,2013(11):89-92.

[7] 沈能.工业集聚能改善环境效率吗?――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非线性检验[J].管理工程学报,2014(3):57-63.

[8] 李强,魏巍.碳排放约束视角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5(4):71-74.

[9] 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J].2010(4):50-56.

[10] Hosseini H.M. et al. Spatial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Asian Countries: Study of CO2 and PM10[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1(9):1-14.

[11] 马丽梅,张晓.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4):19-31.

[12] 涂正革,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基于SBM模型的升级数据分析[J].经济评论,2011(2):55-65.

[13] 朱相宇,乔小勇.北京环境污染治理分析及政策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4(2):111-120.

[14] Van Donkelaar. A., R.V.Martin, M.Brauer, R.Kahn, R.Levy, C.Verduzco, and P.J.Villeneuve.Global Estimates of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r Marrer Concentrations from Satellite-based Aerosol Optical Depth[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10(6):847-588.

工业污染论文篇3

关键词:水体污染,防治,措施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5%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2009年全国近78%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5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

1.1水体污染概述

水体除了水本身外,还包括水生生物和底泥等。天然水体本身所具有的净化污染物的能力,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按净化的机制,水体自净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水体的自净作用过程进行得相当缓慢,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用途时称为水体污染。

1.2水体污染物的分类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溶解物质三类。悬浮物质主要是泥砂和粘土,大部分来源于土壤和城镇街道径流,少量来自洗涤废水。胶体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物,水体中有机物的生物部分,总大肠菌群是检验致病微生物是否存在和水体污染的指标之一;水中溶解氧浓度是衡量水中有机物的非生物部分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溶解氧浓度DO越低,有机物污染越严重,当DO≤4时,鱼类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有机物污染的另两种更常用的指标是化学需(耗)氧量COD和生化需(耗)氧量BOD。COD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所需(耗)的氧量,单位是mg/L。BOD表示利用微生物氧化水样中全部的有机物过程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单位是mg/L。这两种指标越高,表示水体污染程度越深。

2.水体污染的危害分析

2.1有机物污染水体的危害

这是水体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方面。硕士论文,措施。近年来,水源水受到有机物的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饮用水受有机物污染的人口约1,6亿,研究发现水中有机化学污染物共有2200多种。国内有人对水源水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状况,以GDx树脂富集、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分析,结果在水源水中共检出87种有机化合物,且多种为毒害有机污染物。水中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城市生活废水及食品工业、造纸废水等,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进入水体后,即成为微生物的营养源,使有机物分解而被消化,有机质堆积物也被带到水面,不仅使水的表面恶化,引起有机物的嫌气发酵,分解出甲烷、氢、硫化氢、硫醇及氯等腐臭气体,散发出恶臭,污染环境,毒害水生生物。

2.2无机物污染水体的危害

无机物的污染物主要存在酸、碱及无机盐、氮、磷、硫酸盐与硫化物、金属毒物的污染。其中酸碱污染物主要由工业废水排放的酸碱以及酸雨带来。酸碱污染物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破坏自然缓冲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妨碍水体的自净,使土壤酸化或盐碱化。废水中所含的氮和磷是植物和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当废水排入受纳水体,使水中的氮和磷的浓度分别超过0.023mg/L和0.31mg/L时,就会引起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并造成一系列的危害:①藻类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死亡的藻类将沉积水底,增加水体的有机物量;②藻类从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迅速繁殖的蓝藻为主,蓝藻不是鱼类的良好饲料,并且有些还会产生毒素;③藻类过度生长,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造成鱼类的死亡,水体发臭。

2.3工业废水污染水体的危害

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根据2001年和2008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31,22%、51,32%、251,19%和612,52%;有色废水中主要含有各种溶解性着色物,如铬酸盐、铬盐、铜盐、镍盐、亚铁盐等。

2.4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危害

有毒物质包括两大类:一是指汞、镉、铝、铜、铅、锌等重金属;另二是有机氯、有机磷、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产品。许多酶依赖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才能发挥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侧如锰、硼、锌、铜、钼、钴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属,例如汞和铅,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过多,如锌和铜,等等,都能破坏这种蛋白质和金属离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终止某些蛋白质的活性。例如汞和一种与遗传物质DNA一起发生作用的蛋白质形成专一性的结合,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严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3.治理水体污染措施

3.1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水体污染源的监测管理。对违规操作企业进行严惩,关停无环保设施的小工厂,利用媒体的广泛传播效应,提高广大人民的环保意识,建立 “节水型”的经济社会。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循环使用系统,杜绝浪费。同时大力开展对水体污染的治理,分离出废水中各种污染物质,或者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将其排放。

3.2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

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值。首先,我们改革工艺程序、设备等,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废水排放,或者降低有毒废水的毒性。其次,尽可能的利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比如电镀废水闭路循环,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经沉淀、冷却后可再用于洗涤。再次,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回收有用产品。硕士论文,措施。硕士论文,措施。尽量使流失在废水中的原料和产品与水分离,就地回收,这样既可减少生产成本,又可降低废水浓度。硕士论文,措施。硕士论文,措施。最后,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避免因降水或径流的冲刷、溶解而污染水体。硕士论文,措施。

3.2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和水体污染防治长效监督机制建设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环境监测行为,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我们应该设立部级、地方级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执行有关环保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环境,保护水源,在进行家呢时候要保证检测工作的有效性,保证人员、款项的支持,同时,我们必须积极的修定或者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段永红、李曦、杨名远,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问题探讨,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5)

2007年中国环境公报(淡水环境),2008(8)

 

工业污染论文篇4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经济社会发展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与振兴途径研究”(2010lslktjjx-44)

作者简介:李 姝(1977-),女,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政策研究。E-mail:spring lisa2006@yahoo.省略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两大国家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基于2004―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GMM方法分析两大战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前的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其中,城市化与废气污染和污水污染之间都呈现正相关,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环境所面临的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与废气污染之间呈现负相关,与污水污染之间呈现正相关,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产业结构调整; 废水污染; 废气污染 ;GMM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038-06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型环境事故频繁发生,其中,2010年大连湾漏油事故和2005年吉林化工松花江污染事故令人印象深刻。事实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清楚地表明,环境恶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难以逾越的难题。Meadows等提出的“增长极限说”认为经济增长受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制约而不可长期持续,因而为了达到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必须人为地降低经济增长速度[1]。与此同时,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还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城市化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化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就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目前已有学者对上述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单独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上。李文君认为要实现中国工业转型,就要加大对工业生产部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的力度;要突出和强调产品“寿命周期设计”;要调整产业结构,倡导可持续消费。为此必须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2]。李廉水和宋乐伟认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逐渐转为城市人口是中国新型化工业道路的重要特征,并且还能够不断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更有学者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认为能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3]。蔡守秋和蔡文灿认为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4]。宋言奇和傅崇兰则对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就二者关系而言,城市化本身并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城市化如何进行才是关键问题。如果能够处理得当,城市化对人类生态环境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资源集约效应、人口集散效应、环境教育效应以及污染集中治理效应等方面[5]。戴亦欣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他认为发展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的有利契机,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激发城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从而同时解决城市化问题与环境问题两大问题[6]。总的来说,学术界对城市化、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之间形成良性的关系大都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但是规范研究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除上述规范研究之外,还有学者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于峰等以SO2排放量表征环境污染水平,对1999―2004年间除、山西和贵州以外的中国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他们发现经济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动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生产率提高、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降低了中国环境污染,并一步估算了这五要素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各自实际贡献率。这一结论对中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黄菁从分析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出发,对中国2003―2007年的278个城市的环境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他发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假说在中国城市似乎成立,但是不同污染物的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影响机制。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可能比较复杂,需要注重各行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8]。彭水军和包群运用1996―200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污染排放在内的6类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染指标以及估计方法的选取[9]。韩峰和王琢卓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动态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南省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近20年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以及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步提高,但伴随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有不断恶化的趋势[10]。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2004―2008年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GMM模型对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求揭示它们之间关系更为深刻的证据。

二、研究假设

1.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

传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过程在物质上依赖于环境,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环境成本。因此,自然环境与劳动力、资本等投入要素一样,可以视为一种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稀缺资源。它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发挥作用:(1)为经济活动提供物质和能源;(2)吸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排放物;(3)其他服务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图1来表示,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影响是从获取资源和排放废物两方面产生的。而作为决定经济系统如何利用资源以及排放废物的核心因素,产业结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它不仅仅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方式,还直接决定了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系统来说,产业结构是自然资源投入的转换器;对于自然系统来说,它又是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控制体。正是通过产业结构,经济系统才能对自然系统发挥影响。

不同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有显著的区别。总体来说,如果按照三次产业来进行划分的话,第二产业对环境污染的强度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原因在于发展工业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其他资源,并且消耗强度远远大于代表第一产业的农业以及代表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当比例的废气、废水、固体污染等废弃物,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无论是农业还是服务业,对能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以来程度较低,所产生的污染强度也必然较低。据中国国家环保局估计,工业污染最高曾占中国污染总量的70%,其中包括70%的有机水体污染,72%的二氧化硫和75%的烟尘。只有当一国逐渐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或金融、教育、咨询等高端服务业时,才会出现污染压力下降的状况。Grossman和Krueger就对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东南亚等亚洲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产业结构中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譬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轻工业,所产生污染程度较低,而在完成一定积累之后,代表生产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开始出现高速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化工、石油以及制造业等行业,环境污染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大气污染成为最严重环境问题[11]。最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高端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又会使环境问题的压力逐步得到缓解。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到,目前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前三位的行业大都是重工业生产部门。因此,可以得出关于产业结构对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相对比例越小则污染水平越低。表1中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前3位的行业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表2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前3位的行业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2.城市化对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

在中国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之后,城市化的步伐骤然加快,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以及房价的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开始为人所关注。通常来讲,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为:改变了城市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改变气候特征,出现“热岛”效应;改变下垫面景观结构特征,水分循环系统发生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外来物种入侵等[12]。上述这些负面效应大多由城市化过程的资源利用不当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引起。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城市的大气状况要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城市化将加重对生态环境压力。

城市化是一种强烈人类活动过程,与生态环境条件之间相互耦合相互制约,城市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剧烈影响,而这种影响反过来又可能对城市化进程形成约束。首先,人类活动将增加废气排放水平,而城市是这种表现最为剧烈的区域,城市化这是这种表现最为显著的人类活动。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SO2、NO2以及各种其他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污染物,会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和大气污染。相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上述污染的净化能力较弱,所以对人体所产生的危害也较大。其次,作为支持城市活动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水同样也会受到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类活动变得越来越密集,所排放出的废水规模也越来越大,不但会扰乱城市内部正常的水循环,还会导致水质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城市已有的内部污染治理上,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和废气处理设施,以缓解污染问题。但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处于城市化过程之中,暂时还难以完全承当兴建污染处理设施所造成的成本,因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压力,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据相关资料,在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为Ⅲ级的城市有141个,占41.2%,劣于Ⅲ级的城市有69个,占20.2%,多达70%的城市人口暴露在未达标空气中。其中,北方城市、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产煤区的环境污染尤其严重。因此,可以得出关于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城市化的会增加生态环境污染水平。

三、数据和方法

1.GMM估计方法

由于传统计量经济学估计方法,如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其参数估计量必须在模型满足某些假设时才具有良好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Arellano和Bond,Arellano和Bover,Blundell和Bond提出了广义矩(GMM)用以克服上述问题,因为它不要求扰动信息的准确分布信息,允许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所得到的参数估计量比其他方法更合乎实际[13-15]。

从本质上讲,矩估计是基于实际参数满足一些矩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参数估计方法,如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量都可以视为矩法估计量。广义矩估计方法是矩估计的一般化,而其基本思想是运用工具变量产生相应的矩条件方程,选择其中的最小距离估计量。用函数表示为:Q′A,其中,是L维样本矩向量,A是加权矩阵。任何对称正定矩阵A都能得到θ的一致估计,然而,要得到θ的有效估计的必要条件是A等于样本矩的协方差矩阵的逆。

假设回归方程为ytx′tβ+μ,t1,2,3,…,T,式中:x′t是解释变量向量,β参数向量,T是样本个数。对于k维单方程参数向量β的GMM估计,由于解释变量向量xt与随机扰动项ut可能相关,因此可以假设存在含有L(L≥K)个分量的工具变量向量zt与随机扰动项不相关,t时刻含有L个变量的向量zt与ut满足L个正交的矩条件:E(ztut)0。相应的L个样本矩为Z′(b),式中:Z′是工具变量数据矩阵,(b)是所估计模型的残差序列。选择参数估计量b,使Q[′(b)Z]A[Z′(b)]的加权距离最小。样本矩的协方差矩阵为ΩZ′cov(,′)Z,可以使用white异方差或Newey-West HAC一致协方差估计Ω矩阵,则AΩ-1。

2.数据来源和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投资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除了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直辖市的环境、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数据,最终得到了150个样本点的平衡面板数据。其中,本文选择了全社会住宅建设投资作为城市化指标,选择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作为产业结构指标,选择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作为环境指标。除此以外,按照GMM方法的要求,工具变量的个数不能少于解释变量的个数,又进一步选取了GDP、科技经费内部支付额度、居民消费能力三项指标作为工具变量。 如表3所示。

表3定量定义表

借鉴以往的研究方法,本文以上30个省份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采用以下模型:

yβ0+∑ni1βixi+ε

其中,i1,2,3,…,n;y为被解释变量,xi为第i个省市的解释变量;β0为截距项;β1为各个解释变量相对应的参数向量;ε为误差项。

3.样本统计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上述数据进行取对数的处理。由表4可知,城市化中位数为2.7295,平均数为2.6764,标准差为0.4229;产业结构中位数为0.4410,平均数为0.4482;标准差为0.0721;废气污染中位数为3.9091,平均数为3.9077,标准差为0.3514;污水污染中位数0.8771,平均数为0.8098,标准差0.1762。表4样本统计特征

三、实证结果分析

1.相关性分析

由于选取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会使得模型估计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对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解释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由表5可以看到: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变化与废气污染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与污水污染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城市化与废气污染、产业结构调整与废气污染都相关系数较大。表5各指标相关系数

2.格兰杰因果检验

除此以外,本文还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以此判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影响的方向,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从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城市化还是产业结构变化都与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呈现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本文所设定的计量模型是成立的。表6格兰杰因果检验

3.研究结果

对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的数据为t值):

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指标与废气污染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并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增加了废气的污染程度;(2)城市化指标与污水指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并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同时增加了废水的污染程度;(3)产业结构指标与废气污染呈现负相关关系,并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这表明当前正在推行的产业结构减轻了废气污染程度,证明中国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升级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措施发挥了一定作用;(4)产业结构指标与污水污染呈现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当前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更多地体现在减轻碳排放量上,而对污水污染的重视程度不足。

从系数表现的横向比较上来看,式(1)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废气污染的影响系数明显要大于城市化对废气污染的影响系数,不仅能够完全抵消城市化所产生的污染,还能起到进一步降低废气污染的作用;而式(2)中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水污染的影响系数明显要大于对废气污染的影响系数,由此可以判断出,与城市化相比,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更大,这也是需要额外关注的问题。

四、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废气污染和污水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其中,城市化与废气污染和污水污染之间都呈现正相关,与实际情况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环境所面临的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与废气污染之间呈现负相关,与污水污染之间呈现正相关,也是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废气污染所产生的外部性要远远大于污水污染所产生的外部性,国际上已经召开了一系列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主题的会议,试图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废气排放,因此,中国环境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明确提出了废气污染的减排目标,但与其产生明显对照的是,污水排放的治理却举步维艰,大量工厂的污水未经处理就进行排放,此外,城市化进程也加剧了中国水污染的程度。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第一,在以后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尤其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发展低碳经济,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可由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推行,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低碳城市的道路。第二,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过程中,除重视对废气污染的治理之外,同时还要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力度,强化对水污染较为严重的一些产业的治理力度,比如化工、造纸、纺织等。

参考文献:

[1] Meadows,D.H.,Meadows,D.L., Randers,J.,Behrens,W.The Limits to Growth[M].Universe Books, New York, USA, 1972.

[2] 李文君.工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122-128.

[3] 李廉水,宋乐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9):38-42.

[4] 蔡守秋,蔡文灿.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模式选择与范围限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6):38-43.

[5] 宋言奇,傅崇兰.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J].社会科学战线,2005,(3):186-188.

[6]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2-17.

[7] 于峰,齐建国,田晓林.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99―2004年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8):36-44.

[8] 黄菁.环境污染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5):8-16.

[9]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8):3-17.

[10] 韩峰,王琢卓.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4):12-15.

[11] Grossman ,G.M.,Krueger,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12] Grimm,N.B.,Faech,S.H.,Golubiewski,W.E.,Redman,C.L.,Wu,J.,Bai,X.,Briggs,J.M.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319):756-760.

[13] Arellano,M.,Bond,S.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4):277-297.

[14] Arellano,M.,Bover,O.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29-51.

工业污染论文篇5

关键词:供水安全,水污染,污染控制,环境保护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对维系人类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平衡具有中心作用和综合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国,也面临着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持续恶化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证安全供水,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的矛盾。水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越来越明显。

1 .我国水污染的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并且时空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难度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水的要求会更高,缺水威胁还可能加重。加之,水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1)地表水体污染。我国污水的年排放总量已达600多亿吨,其中80%以上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的污水。全国7大河流经过的主要大城市的河段,大部分水质污染严重,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有的已经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

(2)地下水体污染。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三氮”污染,硬度升高,酚、氰化物、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这类物质不易分解,不易沉淀,在迁移循环过程中遍布水体、土壤和作物,污染环境,危害生态。

(3)降水酸化日趋突出。全国已有不少地区降落酸雨,并呈由北向南扩展之势。

(4)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规范》和国家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我国有近一半的城市居民在使用不合格的饮用水。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居民身体健康,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水污染的影响

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水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业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离不开水,水质会直接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二是对农业的影响。用污染的水灌溉农田,会造成土壤质量降低,农作物减产、变质,甚至颗粒不收;污水对渔业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可使水生生物缓慢中毒,出现畸形的或是带有怪味的鱼虾,严重时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鱼死亡。三是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中,当数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3. 加强水污染控制的对策思考

(1)加强全民的环保教育。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世世代代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水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积极投身防治水污染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坚持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发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水污染控制的协调发展。

(2)加强工业废水的源头治理。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全面推行废水排放量最小化清洁生产。一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执法力度。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排污现象。二是严格工业项目环保审批。博士论文,供水安全。。对于新建基本建设项目,严格实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放许可证制度,坚持做到生产线设计与污染治理设计、生产线施工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生产线建成投资与污染治理设备启用“三同时”,严格杜绝对环境产生新的污染。三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环保生产工艺,生产绿色产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四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博士论文,供水安全。。博士论文,供水安全。。从源头削减污染,清洁生产包括合理选择原料和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改革生产工艺和更新生产设备、提高水的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率,以及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和杜绝跑冒滴漏。五是提高工业废水处理及利用的水平。

(3)加强城市废水污染的控制。一是科学编制城市水资源利用的整体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好城市的近期、中期、远期水资源综合利用整体规划和水污染控制规划。二是抓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我国城市大多数属于综合性城市,居住、商贸、工业混杂在一起,城市建设欠债太多,排水系统不健全,管道质量差,且雨污合流,不利于对污水进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必须与城市建设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决不能半途而废或打乱总体部署。应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和“雨污分流”的原则,建设好市政排水管网,并为污水回用预留管网空间。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区排水设施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衔接。三是筹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水污染控制的骨干工程。应逐步建立面向市场的环境保护融资机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和外国资本投资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以最短的时间实现水污染控制阳治理。要根据城市规模和污水水质实际情况,科学论证引进污水处理高效低耗成套工艺、技术和设备,防止出现部分处理建筑物和设备闲置的问题,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环境效益。污水处理厂建设也要注重消除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无污染的绿色工程。

 

工业污染论文篇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first national pollution census data, this paper made summary statistics to the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form the industrial sources, livelihood 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sources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2007 Xinyang census, analyzed the main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discharge and main source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关键词: 水污染物;普查分析;控制对策

Key words: water pollutants;census analysis;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85-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目前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尤其是近年来,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3]。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省情、市情调查。开展污染源普查,就是要全面掌握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种类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控制污染的综合整治对策,为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4-6]。

1 工业污染源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全市各类工业废水污染物共有9种,按照排放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总铬、铅和砷。其中主要污染物种类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是六价铬;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为煤化工行业产生的氰化物。

按行业类别分析,本市工业废水排放主要集中在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纸浆制造业、啤酒制造业、氮肥制造业和畜禽屠宰;化学需氧量排放主要来源于煤草浆类化学制浆造纸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工合成氨(醇)行业;生化需氧量排放主要来源于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煤草浆类化学制浆造纸行业;氨氮排放主要来源于煤化工合成氨(醇)行业。

2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水排放在普查基准期内,经调查研究总结,全市各类生活源的水污染物有11种,按照排放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植物油、总磷、石油类、铅、汞、氰化物和总铬。生活源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和动植物油。

3 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主要是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产生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和锌6种污染物。农业源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而其中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为98.97%、98.91%、98.92%和98.92%,反映出我市农业源中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业,而畜禽养殖按其规模可以分为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4 水污染物综合分析

结合上述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综合分析,按污染物排放总量由高至低分别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物油、总磷、石油类、锌、铜、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和动物油的排放主要来自城镇居民生活排放;总磷、铜和锌主要来自农业源排放;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则主要来自工业源排放。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的贡献率生活源和农业源分别为45.46%和43.34%,工业源仅占11.19%;氨氮排放量的贡献率生活源和农业源分别为75.39%和12.21%,工业源仅占12.40%;而总氮排放量的的贡献率则为生活源58.25%,农业源50.02%。体现出我市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的实情,反映出我市废水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

5 控制对策

5.1 继续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 继续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大力推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社会化,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管网运转体系,并根据城市发展水平适时进行扩建,逐步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实施城市内河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污水截流,集中处理的基础上,通过调水、驳岸、清淤和河岸陆域整治等工程措施,实现城市内河的全面治理,提高城市河道的自净能力,做到面清、岸洁、有绿,恢复内河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

5.3 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依据本地环境容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以综合利用优先为原则,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干湿分离、厌氧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生产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制度,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

5.4 加强农村污染防治,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要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无害化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从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从以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市与农村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菜篮子基地等区域工业企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加大对皮革、造纸、肉制品、淀粉加工、酿造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

6 结论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对信阳市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及水污染物进行了综合监测分析,并对其提出了控制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①结合上述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综合分析,按污染物排放总量由高至低分别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氮、氨氮、动物油、总磷、石油类、锌、铜、挥发酚、氰化物、铅、总铬、砷和汞。②针对上述污染物排放情况,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继续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污染防治,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参考文献:

[1]杨仙娥,何延新.城市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及生活污染源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27(11):164-166.

[2]冉丹,李燕群,张丹,杨坪,但德忠.论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现状及特点[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2:38-42.

[3]宋国君,马本,王军霞.城市区域水污染物排放核查方法与案例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2):7-10.

[4]张忠祥等.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1998.

[5]汪斌等.水环境保护与管理文集,2002.

工业污染论文篇7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能源与环境

作者简介:赵兵涛(1976-),男,陕西户县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74-0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研究污染物排放控制及其大气中输运规律的科学和技术。现有高校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相当部分具有专业倾向性,例如体现化工类、热能类、矿冶类和交通类特色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等。为推进经济、能源与环境(Economy,Energy and Environment,3E)工程问题的解决和适应该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已成为我国高校能源与环境类本科专业必修或主干专业课之一。

课程建设作为教学过程的首要部分,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结合上海理工大学培养能源与环境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定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总体目标要求密切围绕能源动力类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在服从现有环境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要求、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更加注重提高素质和侧重专业特征,培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具有鲜明热能动力类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近年来,我们在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校重点建设课程的过程中,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本文将从以上方面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以期对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一、体系架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具体目的即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从工业废气中去除大气污染物的基本方法、原理及其典型净化工艺的设计原则、方法与步骤,具有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建立系统化的、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创新的课程体系架构。课程体系架构的建立有助于课程结构条理化、层次明晰化。此外,课程体系架构将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架构总体上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内容建设

在上述课程体系架构的具体过程中,理论教学是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能源动力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相交叉的背景和特点,采用侧重、扩充和压缩等优化方法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内容建设重点进行了改革探索。

教材是课程内容建设的蓝本,尤其是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的合理选择与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适用专业、授课对象和培养层次的不同,目前已有多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系列教材被用于课程教学,[1]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为郝吉明、马广大等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近年来,由于出版业的国际化,国外的著名教材也被引进和吸纳到课程教学中来,例如Noel de Nevers编著的《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2nd Edition)[3]及其影印和中译本。这些国内外教材在内容设置的系统性、新颖性与前沿性和生动性与趣味性都具有独到之处。经过比较,采用文献[2]为主要教材,其他作为参考或辅助教材,相辅相成,结合学习。

为更加适应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的要求和需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调整。主要原则是选择借鉴、批判吸收,同时体现教学内容科学性、专业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的模块化。为便于全方位立体化掌握课程的结构、理清课程的脉络,尝试采用知识主线与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即全部内容按照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设备设计及运行条件这一贯穿全局的主线进行,并结合具体内容将其模块化,如图2所示。

二是内容的倾向性与前沿性。即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努力做到结合专业特色对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例如强化了固定源燃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内容、典型污染物PM、SO2、NO、CO和汞的形成机理;重点讲述了燃料燃烧过程中所需理论或实际空气量理论或实际烟气量的计算方法;简化了大气污染气象学基础,强化了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及其推论和在特种气象条件下的应用;重点讲述了颗粒的粒径分布及颗粒动力学基础,加深了电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机理、应用与设计;强化了SO2、NO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简化了移动源污染控制、VOC和全球温室效应的内容;补充了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CO2的捕捉与封存以及汞污染控制的相关知识。

此外,结合所讲内容的前沿性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例如在概述部分适逢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于是着重以新标准为基础并将其与原标准GB3095-1996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与剖析,包括污染物种类、阈值、功能区分类以及AQI的技术规定(HJ 633-2012)等,以加深理解。又如在排放标准别选取与能源环境专业特色密切相关且最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代替GB13223-2003)比较讲解,并让学生课后登录环境保护部网站的环境保护标准栏内查阅汇总最新的相关标准。在颗粒污染控制部分,补充了目前国内外关于PM、汞形成机制与过程、存在形态、控制方法等知识;在气态污染控制部分,更新了再燃脱硝和催化还原烟气脱硝的最新进展等知识;补充了CO2的捕捉与封存的最新知识,包括陆地、海洋封存以及CO2的物理化学法(吸附、吸收、低温等)、化学链燃烧以及生物法等前沿知识;补充介绍了美国汞污染排放的规范以及汞的吸收、吸附等烟气脱汞技术的最新情况,从而达到拓宽视野、增强兴趣的目的。

三是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课程的2、3、4、5和7章,是基础性内容,构成课程的基础部分;6、8、9、10章,是实际应用内容,构成课程的应用部分。课程重点和贯穿主线是由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至基本理论,再至基本技术和设备设计。为实现在体现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在设备设计和运行条件等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引入真实的工程设计案例,以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对电/袋除尘的设计、脱硫设备的设计运行等。

三、教学方法与条件建设

除教学内容外,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一是适应新的大气污染控制形势的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启发式教学,根据国内外本专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授课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始终紧跟国内外的学科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结合实际,引入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辅建设。

二是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包括提供工程实例的资料,对实用性强的案例进行分析;利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或实习等机会,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是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采用常规方法、多媒体方法以及网络课堂等综合手段授课,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灵活性。注重重要知识点的板书教学,在强化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系统化、逻辑化、重点化的掌握能力。同时结合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制作电子教学和实施课程上网等。例如充分发挥学校课程中心的网络资源平台优势,积极采用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电子习题解答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此外,还借鉴其他相近领域的教学参考,在网上提供大量国内外名校的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网页链接等供学生课后参考自学。目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已经初步形成立体化、多手段组合的教学体系。

四是教学改革尝试素质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答疑方式从常规化向网络化倾斜,建立QQ群或者在线答疑等,初步尝试和探索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和改革考核办法,现实行半闭卷或开卷考试,加强考题设计科学化,注重全程考核等。注重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尝试通过科研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人员基础。[4,5]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方式等的培养。目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已形成了5人的教学团队,其中包含热能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的人员。教学团队的学历、职称、年龄以及学缘结构较为合理。课堂教学主讲教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课程的辅导、指导等主要由青年教师负责。全体在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80%为高级职称,80%具有博士学位,80%的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学历教育中至少一个不是在本校完成的,40%具有在国外访学经历。

五、结束语

通过对能源与环境类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建设与探索,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条件以及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形成了一定特色。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加适应具有能源环境类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形势,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课程专业型、基础性、应用性的特点,进一步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兵涛.国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特点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04-105.

[2]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Noel de Nevers.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Second Edition)[M].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

[4]杨嘉谟,余训民,杨光忠,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8,(5):60-62.

工业污染论文篇8

[关键词]国策;环境问题;两会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45-01

一、引言

十的召开,在提了多年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说法。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一直追寻的致富之路上,仿佛要来一个华丽转身。但是“两会”前夕,全国许多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地区等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问题也层出不穷,环境问题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二、相关国策所提到的污染现象

(一)水污染

水乃生命之源,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水,而如此重要的生命资源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污染。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就通过微博发出呼吁——“我家乡小时候可以摸鱼抓虾的清澈河道,早已变得臭气冲天,村庄上的老百姓很多生了病,我的很多堂兄表哥得怪病死去。3月份政协会议,我会发动政协委员提案向水污染宣战,请大家多支持。”而俞敏洪的这一番话同时也代表了2013年“两会”相当一部分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的河流几乎都惨遭污染,成为死河、臭水沟。我们应该正确面对由粗犷式发展经济带来的后果,并且对其加以治理。

(二)土壤污染

继水污染之后,土壤污染是我国目前污染比较严重的又一环境污染。从目前的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地区的土壤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江苏省某丘陵地区14000平方片米的范围内,铜、汞、铅和镉等污染面积达35.9%。广东省地勘部门土壤调查结果显示,西江流域的1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面积达5500平方千米,污染率超过了50%。其中,汞污染面积高达1257平方千米,污染深度达40cm。最近,湖南省因为重金属污染,导致1.5亿亩耕地受到影响,并且因为镉超标的毒大米而再受全国关注。

(三)农业污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问题从来都是国家的大问题。而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与质量的就是农业发展。环保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达6.5亿吨,近20%未有效综合利用,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吨。今年3月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更是由九三学社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提案重点关注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破坏、污染日趋显现、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而这一提案被提出的背后是农村环境日趋污染严重,且易被忽略的现实。如果没有绿色环境作为支撑,包括干净的水和空气、无毒的土壤、绿色农业便无从谈起。

三、针对相关环境问题提出的解决政策

要真正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唯GDP的政绩观,加快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不能一罚了之,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环境风险控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应成为具体的生态文明制度内容之一。改变以往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污染,群众受损,政府买单”的状况,增加市场化手段管理环境污染风险。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依法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水土保持和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

四、结语

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已被国家政策写入提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积极响应。保护环境,需要我们从思想意识和日常学习中对国家提出的相关国策加以关注,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与实际行动,更需要我们跟随国家政策的脚步,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响应国策,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初娜,两会环境热:自然保护底线如何坚守[EB].聪慧水工业网,2013-03-05.

[2]汪洁.“中国制造”的品牌问题探讨与研究[EB],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04-17.

上一篇:网页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