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指数范文

时间:2023-02-28 10:39:10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1篇

2004年,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提出了包含军事威慑力、经济主导权、制文化权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广虚主导权”概念。无独有偶,2007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和跨国关系的“巧实力”战略,并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何在这种新视角下衡量国家竞争力一直是一种空白。本研究以“广虚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为指导,在广虚主导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家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除了考量体现物质态硬实力的军事和经济维度,还增加了体现信息态软实力的文化维度;并在指标的选取上强调要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军事威慑力、经济控制力、文化吸引力等人们心理层面影响的测度。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国家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因素,首先聚焦筛选了全球50个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并计算了各国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及三个二级指数,对2014年和2001年进行了排名和对比分析。2014年排名前列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法国、中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与2001年相比,中国和俄罗斯分别上升了4位和5位,英国、德国和日本分别下降了1位。

7月5日,在2014年广义虚拟经济论坛暨2013年专项中期检查会上,中航工业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在北京首次了2014年度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报告。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由综合指数和军事威慑力指数、经济控制力指数、文化吸引力三项分指数构成,该指数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广虚国家竞争力综合指数: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美国遥遥领先,中俄强势崛起。

广虚国家竞争力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广虚理论认为信息态价值的地位日益突显。2002年,林左鸣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强调在时代从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信息态的作用,推动物质态与信息态的容介进化。

新时代呼唤新型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当今社会已进入“广虚”时代,国家竞争更多地体现于软、硬实力的协同与融合。纵观当今国内外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家竞争力指数,例如,瑞士IMD国际竞争力指数、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竞争力指数、中国社科院国家竞争力指数等,这些指数大都围绕国家经济增长的有关因素,各有局限性。

2004年,林左鸣提出了包含军事威慑力、经济主导权、制文化权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广虚主导权”概念,建议要以制文化权为主导,实现文化、经济和政治军事三位一体的软、硬实力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广虚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广虚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以物质态表现为主的硬实力和以信息态表现为主的软实力容介构成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当今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军事威慑力、经济控制力和文化吸引力三位一体的广虚国家竞争力的争夺(见图1)。

广虚理论在国家竞争力层面给出了软、硬实力交互进化发展的理论指导,并通过“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研究,为全面和深刻理解国家竞争力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研究路径

本研究首先在综合考虑国家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媒体热度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筛选出50个最具影响力的重点国家。这50个国家覆盖了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人口最多的9个国家、G20组织和“金砖”五国全部成员国、以及74%的OECD组织成员国。其次,本着代表性、精炼性、客观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原则设计指标体系。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由军事威慑力指数、经济控制力指数和文化吸引力三个分指数构成,经过层层筛选,精选出15个量化指标(见图2)。然后,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从权威数据来源收集数据,再进行指数计算,最后,进行广虚国家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及三个分指数的排序。

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排名 综合指数及分指数排名

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由综合指数和军事威慑力指数、经济控制力指数、文化吸引力三项分指数构成(见表1、表2)。2014年度,美国、法国、中国位列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排名前三位,我国2001年以来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一路走强,排名从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

广虚国家竞争力综合指数: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美国遥遥领先,中俄强势崛起

2014年广虚国家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前列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法国、中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与2001年相比,美国一直是世界霸主,指数遥遥领先,中国和俄罗斯分别上升了4位和5位,呈现强势崛起的趋势,英国、德国和日本则分别下降了1位。

军事威慑力指数:美俄双寡头垄断,强国垄断优势明显

军事威慑力指数排名,美国、俄罗斯分列第一、二位,英国、中国和法国同处第三梯队。从集中度来看,排名前列的国家军事威慑力指数的集中度极高,说明在军事威慑力上,强国的垄断优势最为明显,特别是美国,军事霸主地位毋庸置疑。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和日本也挤进前十,以色列排名大幅跃升。

经济控制力指数:中韩快速上升,中国跻身第二

经济控制力指数排名,中国、韩国在2001年以来实现快速上升,中国上升10位,跻身第二,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大国,韩国上升9位,闯入前十。排在第一的仍然是美国,但是经济控制力的垄断优势已明显不及军事威慑力。

文化吸引力指数:欧洲实力显著,中国不升反降

文化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国中,欧洲国家就占了六席,欧洲整体的文化吸引力占有绝对的优势。从国家层面来看,仍然是美国排名第一,但是,相对于军事威慑力和经济控制力,国与国之间在文化吸引力指数上的差距更小,说明排名靠后的国家实现赶超的可能性也更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文化吸引力指数排名不升反降,下降1位到第9位,如何提高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在当代的文化吸引力亟待深入研究。

重点国家分析

1、广虚国家竞争力前七强(见图3)

从“三位一体”的广虚国家竞争力体系来看,广虚国家竞争力前七强国家可以分为“体系均衡”型、“各有所长”型、“历史抑制”型三种类型。

“体系均衡”型――美国、英国

从“三位一体”的广虚国家竞争力体系来看,美国是绝对的世界霸主,且在军事威慑力、经济控制力、文化吸引力三个方面竞争力体系均衡、遥遥领先,与之类似的是英国,反映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体系均衡”的特征,但是,雄风渐落。

“各有所长”型――法国、中国、俄罗斯

法国、中国和俄罗斯可以称之为“各有所长”型,这三个国家分别在文化、经济、军事方面表现夺目,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呈强劲上升趋势。

“历史抑制”型――德国、日本

德国和日本可以称之为“历史抑制”型,这两个国家同受二战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军事威慑力较弱,经济控制力和文化吸引力较强,但是,德国和日本面对历史的态度截然不同,德国勇于承认错误、努力克制军事发展,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接纳,而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盛行,2014年4月日本安倍政府正式通过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目前又悍然解禁集体自卫权,预计不远的将来,其军事威慑力指数排名将大幅提升,这不得不引起全世界的警惕。

2、中美对比

(1)美国(见图4)

2001年和2014年,美国的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都位列第一,且得分遥遥领先。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军事威慑力、经济控制力、文化吸引力三个方面发展均衡且实力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短期内很难有国家可以在上述领域挑战美国的主导权。

美国一直将保持领先战略对手的军事优势视为其作为世界领导者地位的根基。其军事科技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广泛的军事同盟和海外部署,军队实战经验丰富且战备水平高。近两年受国内军费开支削减及国际军火贸易竞争加剧影响,美国的军事威慑力指数小幅下滑。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仍在发酵,欧洲乃至新兴市场国家暴露出一系列发展问题而元气大伤,美国却已呈缓慢复苏态势,证券市场屡创新高,彰显投资者信心,美国的经济控制力指数略有上升。

美国的历史虽短,但其文化产业十分发达。二战后,美国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电影传媒、流行音乐、竞技体育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当代的流行文化和创意经济中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最佳品牌上榜数、知名大学数、入境旅游人数等的增长,进一步提升了美国文化吸引力指数。

(2)中国(见图5)

从2001年到2014年,中国的广虚国家竞争力指数大幅提升,综合排名也由第7位跃升为第3位,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大国。

在“三位一体”的广虚国家竞争力体系中,中国在经济控制力上表现夺目,经济控制力指数从21.3分大幅上升到59.8分,文化吸引力指数其次,军事威慑力指数最低。由2001年的“等边三角形”变化为以经济为重的“锐角三角形”。

中国综合排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500强上榜数量也大幅增加,中国经济控制力指数排名从第12位大幅上升到第2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军事威慑力指数也小幅上升,排名由第5位提升至第4位,但是,军事威慑力指数在“三位一体”的广虚国家竞争力体系中仍是“短板”,中国仍未建立起与国家利益相称的军事实力。

中国虽然拥有古老的文明,但是文化吸引力指数排名却不容乐观,指数虽有所上升,但排名却从第8位降到第9位。其中世界知名大学数量不升反降,如何提升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在当代国际舞台的文化吸引力值得高度重视。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76-04

政府职能的纵深化发展,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变,使得地方政府的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竞争力状况,且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或区域的发展。因此,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研究相应的提了出来。政府能力是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基础,而政府管理竞争力最终也体现为政府竞争力,因此,政府管理竞争力的研究离不开相关的政府能力和政府竞争力的研究。学者们在一般意义上的对企业竞争力思想的借鉴上对政府管理以及政府竞争力进行了探讨。其中对政府能力、政府竞争力指标要素的构建,有三个代表性的角度:一是政府战略管理的视角。从政府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运用能力四个方面建立评价地方政府能力的指标体系[1];二是公共物品的视角。地方政府对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状况的改善会提高地方政府的竞争力,建议从地方层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状况来构建政府竞争力指标[2];三是综合的视角。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及住宅6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3]。可见,已有的指标体系侧重对现状的描述,缺乏对其发展潜力的估量。本文在对政府管理竞争力内涵的探讨基础上,将更多的努力集中于尝试着对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作定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将借鉴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提出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衡量思想,引入业绩和潜力两个维度,构建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考虑到长三角16城市的样板和示范效应,因而对其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

一、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内涵

结合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我们将地方政府依据一定的资源禀赋,通过组织、协调、规制、创新以及政府间的协同合作等手段,围绕公共行政及在地方社会领域所取得的相对优势,称之为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主要包括资源获取能力、政府组织效率、宏观经济管理竞争力、公共服务竞争力、政府创新能力、战略性政策执行竞争力以及社会交易效率竞争力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拓展性阐释。(1)地方政府核心能力的构建。政府管理的核心能力可以来源于政府管理的过程、知识、创新或者区位优势等。政府核心能力就是要基于区域的资源禀赋,不断强化和发挥政府管理中的强项领域,经过长期发展,使其形成具有独特性的、其他政府难以模仿的并且能为政府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2)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动态性。纵向来看,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价值取向、管理模式等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横向来看,我国政府间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政治竞争―要素竞争―制度竞争―协同治理,政府管理竞争的手段日趋理性化和合理化。因而,政府管理竞争力本身是一个动态性的相对指标。(3)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多元性。既有经济的发展,也有社会福利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当然核心构成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社会福利的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经济基础。(4)地方政府管理可持续的竞争力反映了地方政府管理发展的潜力。政府管理竞争力涉及区域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内容定位必须是可持续的,具备发展潜力。

可见,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基础是政府能力,竞争优势的获得是基于地方政府管理的资源、文化、历史等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创新,行政体制改革等手段,在某一领域构建起来的一种相对比较优势(即政府管理的核心能力),然后以优势地位为主导和突破口,带动和发展其他方面,从而构建综合的政府管理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多元化指标,其不仅反映了地方政府当前的发展状态,也反映着地方政府未来的发展潜力,其不仅仅关注政府竞争层面的内容,也关注政府间的协同合作。

二、政府管理竞争力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设计

我们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构建了政府管理竞争力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两个综合指标,用以衡量政府管理的总体绩效和发展潜力。业绩指数为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的平均值。其中:

业绩指数1=(地方财政支出/江浙沪财政支出总和)/(地方GDP/江浙沪GDP总和);

业绩指数2=(地方科教文卫支出/江浙沪科教文卫支出总和)/(地方财政支出/江浙沪财政支出总和)。

该指标的合理假设为,政府管理的绩效与政府能力(用财政支出来衡量)和公共服务能力(用科教文卫支出来衡量①)是高度相关的。且财政支出与GDP,科教文卫支出与财政支出都呈正比例关系。如果某地区政府管理业绩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地区政府管理的绩效大于该地区GDP和财政支出下所应具有的期望值,即政府管理的“业绩突出”;如果某地区政府管理业绩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地区政府管理的绩效小于该地区GDP和财政支出下所应具有的期望值,即政府管理的“业绩低下”。

潜力指数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人均科教文卫支出、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对外开放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城乡收入差距8个指标的平均值。该指标体系的合理假设为,政府管理未来的竞争力的获得与政府在公共财政支撑下的经济发展基础上贯彻落实三项重大战略:和谐社会、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观高度相关,地方政府执行这三项重大战略的能力,我们将其表述为战略执行力。公共财政支持下的经济发展由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外开放度、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来衡量。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由城乡收入差距来体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由人均科教文卫支出来体现。而科学发展观,则综合地反映在这8个指标当中,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这一点首先得到了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已经由6个指标来很好地体现了),核心是以人为本(由人均城镇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来体现),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由城乡收入差距指标来衡量)、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既考虑到了人均GDP,也包括了对外开放度)。可见,8个潜力指标体系基本囊括了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很好地体现了三项重大战略的实施。因此,能很好地衡量地方政府管理竞争力的发展潜力。其中我们假设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人均科教文卫支出,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对外开放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政府管理竞争力高度相关,且呈正比关系。其中对每个指标都进行了标准化分值的转换。

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假设其与政府管理竞争力高度相关,且呈现反比关系。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分值的转换。

Vi为i地区某一指标的数值,Vmin、Vmax为长三角16城市中某一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经过这一处理,每个指标的潜力指数都是位于0~1之间的相对数值,且能对其进行求平均值的计算,数值的大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数值越大,说明其在长三角16城市中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

三、长三角政府管理竞争力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比较

我们对长三角16城市在2004―2006年以及2007年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分别进行了测算。数据分别来自2005―2008年长三角16城市的地方统计年鉴。我们以长三角16城市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排名为坐标值,分别建立起两个时间段各地区政府管理竞争力的矩阵分布图,图1和图2。以第8名为临界值,可将长三角16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的综合地位分为四种类型:

(1)领先地区,即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均在前8名的地区;

(2)高于潜力地区, 即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排在前8名,而潜力指数排名在第8名之后的地区;

(3)低于潜力地区,即政府管理的潜力指数排在前8名,而业绩指数排名在第8名之后的地区;

(4)表现差的地区,即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均在第8名之后的地区。

(一) 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整体分析

长三角16城市在2004―2006年以及2007年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矩阵图,图1和图2。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应是高度正相关和契合的,也就是说,图1、图2中16城市的理论位置应是落于或沿着图中的虚线分布。但是实际我们可以看到,仅有上海,见图1、图2、南京见图1、南通见图1和常州见图2是位于虚线上,更多的城市是散落在各个区域。我们通过计算2004―2006年以及2007年业绩指数排名和潜力指数排名的Spesrman相关系数,得知2004―2006年的Spesrman相关系数为-0.135,2007年的Spesrman相关系数为0.218②。也就是说在2004―2006年间,长三角16城市间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是呈现负相关关系,在2007年才呈现一个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城市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是不相互适应的,排名的变动呈现出一个混乱的状况,如南京、南通在业绩指数有所提升的同时潜力指数下降,扬州、绍兴在业绩指数下降的同时潜力指数上升。

可见潜力指数的变化并未对业绩指数构成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潜力指数的构成变量之外,一定存在着某些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导致了城市特殊的区位优势或劣势,对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为政府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业绩的带动。在政策性优势作用下,城市经济的获得一个快速的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规模都有所扩大,相对于的科教文卫的支出也会获得增长,从而政府管理竞争力的业绩指数得到提升。但是,从长期来看,忽视政府管理的潜力指数的下降或保持不变,仅依靠政策拉动,那么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迟早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有必要将政策和制度的重点,从对政府管理业绩的单一倾斜,转变为业绩和潜力并重,在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潜力指标比较薄弱的分指标中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这样,不仅可以继续发挥政府的政策效应,而且从根本上优化政府管理潜力指数的各个分指标,从而使得政府管理竞争力的业绩和潜力沿着对角线双提升。政府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排名的Spesrman相关系数由2004―2006的负相关关系转为正相关关系,也说明,长三角16城市的政府管理正在不断完善,政府管理的业绩和潜力逐渐趋向“自适应”状态[4]。

(二)业绩指数分指标的进一步分析③

为了进一步分析政府管理业绩排名变动的原因,我们对业绩指数的分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表1④中我们整理出在长三角16城市2004―2007年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突出的城市(数值表现为大于1)。通过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表现突出的城市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呈现错开分布的布局,只有舟山在表1的2项统计中都有出现。这就意味着,对于第一、第二梯队中的城市地方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的提升应该加大科教文卫的支出比例,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而对于第三、第四梯队中的城市而言,应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财政支出的基础。

(三)潜力指数分指标的进一步分析

在潜力指数的8项分指标中⑤,上海是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着重分析其他城市。对于公共财政支持下的经济发展潜力中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和对外开放度指标,第一、二梯度的城市都处于领先地位。苏州、宁波和无锡在这些指标都有着很好的优势地位,而泰州、南通、扬州以及湖州都处于劣势地位。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指标中,一直处于末位的扬州、泰州、镇江和南通则在这项指标中处于优势地位。可见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政府对这些生产性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偏好。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在2006―2007年,嘉兴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台州在2004―2006年一直处于最末位,但是在2007年,南京市排到了最末位。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苏州、宁波和舟山处于前4名的优势地位,而南通、扬州和泰州一直为后3名的位置。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在若干个统筹方面,嘉兴在统筹城乡发展有着很强的竞争力,而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海、苏州、无锡和宁波有着很强的竞争力,而泰州、扬州、湖州处于绝对的劣势。

综合以上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分析,我们将整个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趋势归纳为4种典型的路径:(1)优势保持者。以上海、苏州、无锡和宁波为代表,城市经济发展良好,在若干个指标都呈现出很强甚至是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履行政府基本职能的同时也有着更多、更好的资源去实施三大战略即战略执行力强,从而不断巩固和强化其优势竞争地位。(2)后起之秀。以舟山为代表,作为一个第四梯队的城市,其一直位于领先地区,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舟山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良好,在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中舟山市都位于前列,潜力指标中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和人均科教文卫支出中都有着杰出的表现,从而构建了舟山市较强的政府管理竞争优势。(3)局部突破者。以嘉兴为代表,优势保持者以及后起之秀的存在,导致对于其他欠发达的城市要提升政府管理竞争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于是借着三大战略的实施之际,若干个城市选择了在某一个指标,如嘉兴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作出突出成绩,寄希望由点及面带动政府管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嘉兴在城乡一体化所作出的努力还是由于其经济整体的趋于疲软而导致业绩指数的下降。虽然政府管理竞争力是多元的,但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对于局部突破者而言在局部领域大有作为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才能根本上提升政府管理竞争力。(4)优势下降者。以南京为代表,南京作为一个第二梯队的城市,按照一般的逻辑其应位于低于潜力地区或领先地区,但其却落入表现差的区域。从业绩指数1和业绩指数2来看,其业绩表现平平,潜力指数当中,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位于长三角16城市的最末位。总体而言,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三项重大战略的执行力趋弱,导致了政府管理竞争力优势的下降。

四、结论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得知纵向来看,长三角16城市政府管理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逐渐正向相关,趋于一种自适应的状态。三大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引导了政府间管理竞争的战略方向和内容,促进了地方政府管理竞争结构的优化。横向来看,我们将长三角16城市具有代表性的趋势归纳为4种典型的路径:优势保持者、后起之秀、局部突破者和优势下降者。长三角16城市间的政府管理竞争力有着一定程度的路径锁定,因此局部突破者在三大战略的实施机遇中,尝试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以此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打破路径锁定,提升政府的管理竞争力。而如何借助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观推行之际,实现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加速经济快速增长,扩大财政基础,提高财政支出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夯实政府管理的经济基础,是长三角16城市尤其是优势下降者当下面临的一个综合性难题。综合来看,发展经济和促进质量型增长是第一要务。关键选择何种思路,以往形成的区域发展路径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已经不太适应,均衡发展战略模式要和快速提升经济发展的任务兼容。同时要打破长三角16城市的政府管理竞争力的路径锁定,主要的方法是深化长三角城市间的一体化合作,促进其均衡发展,从而提升各地方政府管理的竞争力。

注 释:

①之所以用科教文卫支出来衡量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是因为提供科教文卫是政府公共服务中最为重要的职能;另一方面科教文卫属于投资性公共物品,在政府倾向于提供具有短期效应的生产性公共物品时,对科教文卫的支出,最能体现出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和偏好。

②限于篇幅,具体的计算过程未列出。若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③2004―2007年业绩指数分指标的数据,限于篇幅,未在文中列出。

④表1中对梯队的划分,上海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包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第三梯队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嘉兴和台州;第四梯队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

⑤2004―2007年潜力指数分指标的数据,限于篇幅,未在文中列出。

参考文献:

[1] 张钢,徐贤春. 地方政府能力的评价与规划―以浙江省11个城市为例[J]. 政治学研究, 2005,(02):96―107.

[2]“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课题组.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物品融资[J]. 财贸经济, 2002,(10):5―11.

[3] 郝寿义,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 经济科学, 1998,(03):50―56.

[4] 李东阳,周学仁. 辽宁省引进FDI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7,(11):44―52.

[作者简介]黄美花(1982―),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福建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与地方政府职能;林兴禧(1980―),男,福建福安人,兰州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管理和社会保障政策。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3篇

一、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

近几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年均增长约11%左右,服务贸易在全球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也发展迅速,从1990年的进出口额98亿美元,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其间增加了37倍左右。2007年运输进出口总额一举超过旅游,成为最大的服务贸易项目,收支规模合计746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收支规模的29.7%。

但是,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由于服务贸易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逆差一直存在。到2009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已经达到295亿美元。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我国依然是服务贸易小国,且出口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所占比重过大,2008年,二者合计占进出口总额的50%。

到了2010年,形势开始有所转变,服务贸易逆差出现缩减。在进出口总体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中国服务进出口大幅增长,进出口总额比2009年同期增长26.4%。同时期中国服务出口额为17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3%。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源于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等出口额的明显回升。中国服务进口1922亿美元,增幅为22%。服务出口的大幅回升使贸易逆差额减少。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220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减少75亿美元。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旅游四个行业,逆差额分别为290.5亿美元、140.3亿美元、122.1亿美元、90.7亿美元。

表1提供了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叫TC指数的估算。该指数是对一国某产业的进出口差额与总额进行比较,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如果TC指数大于零,说明该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若TC指数小于零,则该产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之后便一直是逆差,TC指数也均小于零,从2001年到2005年一直在-0.05以上,到2009年突然达到-0.1,2010年之后才开始有所缓和。表1显示出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竞争力较低,暂时没有比较优势。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入世后服务业对外放开,国内对服务业需求旺盛有关。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竞争力指数

表2提供了我国服务贸易分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国际旅游业在2009年首次出现了负竞争力指数并在2010年继续扩大,说明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受到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需要进一步调整。计算机信息贸易在2003年之后始终拥有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而且逐年增大,说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发展服务贸易的重点。专利特许费用在我国的服务贸易中始终处于弱势,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服务贸易各行业中一直处于最后一名,由于该行业在科技时代的重要性,其竞争力水平有待加强。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另一个有着较大变化的就是国际咨询行业,该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在2006至2007年间由负转正,之后逐年增加,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有所加强。其它各行业在此期间的竞争力水平变化不大,大部分都还处于竞争弱势,所以从结构上看,我国的服务贸易各行业都需要得到支持和强化。具体的分行业特点总结如下:

其一,旅游出现逆差。 旅游曾长期是中国服务进出口的顺差大项,但继2009年首次出现逆差后,一直未能扭转逆差局面。2010年,中国旅游出口458.1亿美元,进口548.8亿美元,逆差高达90.7亿美元。

其二,运输、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继续扩大。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2010年,中国运输服务出口342.1亿美元;进口632.6亿美元,逆差290.5亿美元,同比扩大26%。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8.3亿美元,进口130.4亿美元,逆差122亿美元。

其三,金融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度减小,但保险服务逆差仍然严重。2010年,中国金融服务出口13.3亿美元,同比增长204%;进口13.9亿美元,同比增长91%;贸易差额减小为0.6亿美元。保险服务出口17.3亿美元,进口157.5亿美元,逆差高达140.3亿美元,为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

其四,建筑服务顺差显著。2010年,中国建筑服务出口144.9亿美元,增长迅速,比上年增长53.2%;进口50.7亿美元,同比减小13.6%;顺差大幅度提升,达94.2亿美元,是中国第二大服务贸易顺差行业。

其五,计算机和咨询信息服务贸易加速增长,继续保持顺差。2010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9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1%;进口29.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微幅下降8.3%;顺差62.9亿美元。咨询出口227.7亿美元,进口150.9亿美元,顺差76.8亿美元,为中国第三大服务贸易顺差行业。

三、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

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特性或行业性比较优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相比较,我国差距明显。美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一直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从2006年的0.125增强到2009年的0.178,增加了42.4%。到2010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8728.84亿美元,遥遥领先第二名德国。其中,美国服务出口5149.70亿美元,服务进口3579.14亿美元,顺差达到1570.56亿美元。与之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却一直是负值。

(二)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合理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4篇

区域责任竞争力特点

区位优势的提升和产业布局的完善为康桥工业区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后劲

康桥工业区在完成飞跃发展的过程中,新一轮的跨越也已酝酿完成。纳入大浦东板块后,康桥成为浦东中心区域,为园区打造更加优质的商业发展环境奠定基础;结合区位优势的产业集群架构初步完成,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不断落户,为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势能;借助后发优势,完善总体规划,为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高效,透明、优质的管理是康桥工业区区域责任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康桥工业区立足自身发展阶段,追求务实的管理模式,推行“一门式”办公、“零收费”、“项目推进责任人”制度等具体可行的服务,利用体制改革、企业满意度调查等提高管理品质,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区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不断优化服务和创新环境为康桥工业区内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康桥工业区着力打造服务于区内企业的商业软环境和硬环境,用心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及时了解并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完善各种企业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园区得天独厚的物流环境、立体服务环境、创新创业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区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的扩大是区域责任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

康桥工业区内企业以专业优势为依托,推进社会责任基础建设。中钞油墨将企业社会的理念融于价值观、ABB公司志愿服务社区节电用电、延锋百利得为司机朋友保驾护航、杰西博在全球范围内赈灾救灾等社会责任实践,促进了社会责任在工业区内的传播,为区内企业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持续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显著的环保绩效为康桥工业区树立绿色发展方向

康桥工业区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更注重发展的质量,通过系统综合的环境治理,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抓住低碳发展的机遇,为区域的长远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绿色的发展环境,实现区域内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推进为康桥工业区打造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

康桥工业区重视城市化发展的机遇,通过对城镇社区的打造,逐步实现城市化和产业化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创造一个适合工作、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特色功能社区。

区域责任竞争力提升方向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

发挥现有孵化创新平台的辐射作用,积极吸引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同时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驱动区域的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进一步加强推进区域社会责任组织机构的建设

在利用相关机制对区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引导的同时,加强利用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系统化、长期化的管理,推动区内企业的责任治理和责任实践。

进一步加大对区内企业推进节能环保的引导

充分发挥监管的职能,监督区内高污染排放及高能耗的企业进行设备和生产方式的改造,同时加强对优秀绿色生产企业的鼓励和推广,打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进一步扩大产城融合发展力度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指数; 无形资产指数; 无形资产指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无形资产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市场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无形资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②有必要探讨建立无形资产指数的有关问题。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需要建立无形资产指数

(一)建立无形资产指数是客观的需要

1.无形资产指数的概念

什么是无形资产指数?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指数。按照经济学的概念,指数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定义,指数是任何两个数值对比所形成的相对数;狭义的定义,指数是“某一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③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揭示其变动的程度。指数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统计指数、生产指数、物价指数、股票指数(股价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知识产权指数、治理指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等。指数的应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指数可以测定某种经济社会现象的总动态,分析总动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总动态的结构及其作用。鉴于指数的广泛运用及其作用,有必要建立无形资产指数。

无形资产指数是无形资产在某时期的数值与作为比较标准时期的数值的比数(相对数)。无形资产指数可以是某时期无形资产某个指标数值的指数,也可以是某时期无形资产综合指标数值的指数;无形资产指数可以是某时期某个企业(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或某个地区(部门)企业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或全国企业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

2.建立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无形资产对国家、地区、部门、行业、企业、集体和个人在各方面直接或间接地都在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中坚力量,为了促进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及其作用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建立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无形资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企业利用无形资产直接促进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成果形成专利权得到法律的保护,使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企业要依据专利权和专有技术,或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二是企业开展无形资产经营,如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等的转让、出售和投资等,使企业获得收益,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三是企业从管理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为发展生产和组织经营活动创造条件。

扩大市场影响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具有一定影响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影响力是一定事物通过本身的优秀品质积极作用并吸引客观事物的能力。企业一般是通过培育名牌扩大影响力。通过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以扩大企业影响力,无形资产本身如品牌或名牌(知名度极高的品牌)具有的影响力,就更能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以加速推动企业的发展。名牌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科技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营销水平和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有一个好的声誉,即一个好的名牌,表明企业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将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企业拥有名牌是扩大企业影响力的手段。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要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建立在核心资源基础上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整体性和效益性等特点。企业只有在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不仅是有形资产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源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战略性无形资源的支持。企业“大”表现在有形资源上,而“强”主要表现在无形资源上,无形资源的实际内容是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无形资产,就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知识水平、管理水平和素质水平。企业在科技、知识、管理和素质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表明企业有好的商誉,有好的品牌,是发展经济的坚实基础,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商品在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好的竞争力。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在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企业需要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同时,还需要有强大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是从不同方面通过各种指标以一定方式反映主体整体的能力。企业拥有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都将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企业拥有无形资产就能综合表明:科技水平,如有多少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知识水平,如有著作权;管理水平,如有多少商标权、商誉等;素质水平,拥有各种无形资产体现员工有较高的素质。企业在科技、知识、管理和素质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坚实基础。无形资产在企业综合实力的建设过程中是“增强剂”,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要素,又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条件。无形资产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中,从生产、经营和管理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对无形资产充分应用,就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扩张企业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无形资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年9月22日)中指出要“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⑤已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企业家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企业拥有一定量的无形资产,不仅在于拥有,重要的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以便发挥其作用,不断扩张企业资本。企业要不断追加新的资本,扩大资本规模,适应资本经营的需要。企业扩充资本,除要靠企业内部积累、直接融资、增发股票或配股等以外,还可以通过无形资产扩张资本。企业通过无形资产扩张资本有以下途径:通过无形资产兼并或联合企业;以无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的转让、许可使用和出售);开发无形资产。

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在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要推进现代化管理。企业要选择适应现代化管理的模式,一般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和刚柔并存管理三种模式中选择刚柔结合管理模式。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由于无形资产的性质、特征和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管理观念,从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到也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从只重视物的管理到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从重视事务管理到需要重视知识管理等。企业管理现代化使企业管理发生以下变化:重视国际化管理,从面向企业的管理向面向国际市场的管理发展;重视系统管理,从重视全面管理向重视系统管理发展;重视战略管理,从重视战术管理向重视战略管理发展;重视重点管理,从重视全过程管理向重视重点管理发展;重视信息化管理,从利用信息管理向会计管理信息化发展;重视人本管理,从以物管理为本向以人为本管理发展;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从重视有形资产管理向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发展;重视知识管理,从重视事务管理向重视知识管理发展。

以上说明,由于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有必要建立无形资产指数。

3.比翼齐飞——无形资产指数和知识产权指数都有必要

有人会提出疑问,在有知识产权指数情况下,为什么还需要建立无形资产指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30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知识产权指数课题组,历时两年多完成了国内首部《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并于2009年6月8日在北京正式。该报告以全球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为背景,以中国知识产权的总体发展层次和阶段为前提,在对中国各区域知识产权具体发展水平和差异进行全面把握与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的测度和评价,并进行知识产权指数排序。该报告指出,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排名前10位的区域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天津、山东、辽宁、福建、重庆。知识产权指数是区域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反映,涉及一个地区的政府、企业、协会、社会公众等多个知识产权相关主体。区域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形式,结合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环境以及知识产权发展情况,营造区域知识产权发展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升区域竞争力。⑥

无形资产指数与知识产权指数在反映的目的和内容等方面基本是相同的,但在对象范围、反映主体、制定依据、指标设置、计量方式、数据来源等方面还存在差异,如表1。

无形资产指数与知识产权指数由于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制定指数的性质、目的和内容等方面基本是相同的,但由于考评对象和要求不完全相同,在制定指数的一些方面还存在差异。尽管如此,无形资产指数与知识产权指数各有其作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是必要的。

(二)无形资产指数的作用

1.量度无形资产的总态势

无形资产指数是由无形资产若干相关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数。在无形资产指标中有反映数量的指标和反映质量的指标,几个数量指标不能直接相加,如无形资产总额与无形资产增长率不能直接相加,数量指标也不能与质量指标相加;再如无形资产占有率与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不能直接相加。对于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需要采用同度量的方法,选择一种标准的计量方式(如权数方法),使其过渡到可以加总和比较使用的总指数。这个总指数是表明企业(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无形资产的总态势,它不表明是企业(上市公司)拥有的无形资产总额,而是表明企业(上市公司)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资源处于的一种状态和能量。

2.分析无形资产各因素对无形资产总态势的影响

企业(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无形资产的总态势是构成无形资产指数各要素影响的结果,因而需要分析各因素对无形资产总态势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影响的方向表现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如提高效益),或相反,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影响的程度用增减的比例来显示。无形资产指数中各项指标包含着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主要有无形资产总额、资产总额、股票股数、销售总额、销售利润总额等及其形成的相关指标。相应的,从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对无形资产总态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并对各种因素对无形资产总态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作出综合评价。

3.揭示无形资产总态势发展变化的规律

无形资产指数在一定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反映着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一定时期(如5年或10年)无形资产指数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无形资产构成要素,揭示其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对无形资产总态势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无形资产指数按其行业分布,揭示各行业指数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对无形资产总态势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各行业无形资产指数发展变化的特点;无形资产指数按其地区分布,揭示各地区指数数量因素和质量因素对无形资产总态势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各地区无形资产指数发展变化的特点。以上是各方面无形资产指数发展变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无形资产指数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规律。

4.拟定无形资产持续发展的对策

根据量度无形资产的总态势并按照无形资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分析无形资产各因素对无形资产总态势的影响及其制约发展的因素;根据揭示无形资产总态势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发展中存在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相应拟定无形资产持续发展的对策,如扩大无形资产资源、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优化无形资产结构、提高无形资产利用率、加强无形资产经营、扩大名牌市场、建立和健全无形资产法规体系、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严格无形资产内部控制、保护知识产权、提高无形资产国际竞争力等。

从以上无形资产指数的作用也可以说明建立无形资产指数是必要的。

二、设计无形资产指数

怎样建立无形资产指数是一大难题,有人设想采用知识产权指数的“四级指标模式”: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54个,四级指标99个,共173个指标⑦;或采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四级指标模式”。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四级指标: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43个,四级指标144个,共216个指标。⑧上述模式是为适应复杂系统的需要,有其特点,有其经验可以借鉴。建立无形资产指数是根据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采用简明的“一级指标”模式设计无形资产指数。

(一)指数设计原则

设计无形资产指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系统性。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无形资产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目标性、功能性、静态性、动态性、适应性等特点。要从无形资产系统的整体出发,全面分析其特点,设计无形资产指数。

二是目标性。无形资产指数的目标是发挥无形资产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设计无形资产指数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三是大众性。设计的无形资产指数要为大众服务,能让无形资产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在对无形资产指数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能看懂,能掌握,也能操作;设计无形资产指数不能只有专家或专门研究人员才能诠释和操作。

四是重要性。设计无形资产指数需要建立无形资产指标体系,要从众多指标中选择能发挥重大作用、影响面较大、能引领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

五是简明性。设计无形资产指数选用的指标,在指标的内容、计算、层次、数量等方面要简单明了、直接清楚,能观察发展趋势,要能使复杂的内容简明化,不能将简单的内容人为复杂化,曲折费解。复杂的事物能简明是科学的一种要求。

六是相对性。设计无形资产指数不能绝对化,绝对地要求指标多、层次多、计算细、数学化、程式化,以达到反映的内容全面、真实。在一定条件下的全面、真实都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设计科学的无形资产指数,才能达到反映的内容是全面、真实的。

七是可比性。设计无形资产指数及其所采用的指标,对于所有上市公司是适用的,在分行业、地区是可以对比的,对比的结果能对其考评。

八是操作性。指标内容清楚、要求明确、程序清晰、计算方法科学,数据来源渠道正规,一定时期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的计算、对比、排序是可以操作的。

(二)构建无形资产指数的指标体系

1.无形资产指数与指标

无形资产指数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所体现的。无形资产指标是反映企业(上市公司)经济现象总体的无形资产综合数量特征和具体数值。无形资产指标由地点、公司名称、时间、总体范围、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要素构成,如天津市天宝公司(化名,上市公司)2011年无形资产占有率35.12%。抽象而言,指标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如无形资产占有率35.12%。为了选择和应用无形资产指标,需要认识各种无形资产指标。

(1)无形资产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亦称绝对指标(绝对数),是反映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无形资产总规模或绝对水平的指标。通常以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现。如无形资产总额指标、无形资产构成要素总额指标、资产总额指标、无形资产增长额指标、无形资产构成要素增长额指标。总量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如2011年无形资产增长额的时期数)和时点指标(如2011年末无形资产总额的时点数)。相对指标(相对数)是反映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无形资产以其有联系的两个指标对比的指标。它是两个绝对数之比,反映无形资产在时间、空间、结构、比例以及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对比关系。相对数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无形资产各构成要素数额与无形资产总额对比的相对数,如无形资产构成要素比率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如企业人均无形资产额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如甲、乙两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比较相对数,如无形资产公司间比率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如无形资产总体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对比的相对数,如无形资产各构成要素间比率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相对数,如无形资产计划完成率指标)、动态相对指标(亦称发展速度,无形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两个数值进行动态对比,即报告期与基期比较的相对数,如无形资产增长率指标、无形资产构成要素增长率指标)等。平均指标(平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无形资产的平均数量状况的指标。它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如上市公司的每股无形资产额指标。无形资产平均指标可以反映无形资产总体的综合特征,可以反映无形资产单体中分配数列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可以反映无形资产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对比差异,从而揭示无形资产的发展趋势。

(2)无形资产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亦称总量指标,是反映无形资产的规模、总水平的指标。数量指标一般表现为绝对数。它分为时期数量指标和时点数量指标。时期数量指标简称时期指标,是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表明时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指标,如某一地区2011年企业总体的无形资产总额指标、年末无形资产总额指标、销售利润总额指标、无形资产收益额指标、无形资产成本指标等。时点数量指标简称时点指标,是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所表明时间的长短无直接关系的指标,如某一地区企业总体的2011年末无形资产总额指标。无形资产数量指标是计算无形资产质量指标的基础。质量指标是反映无形资产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指标。它用平均数或相对数表示,以反映无形资产与相关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如无形资产占有率指标、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指标、无形资产收益率指标。质量指标是总量指标派生指标。对质量指标的分析,有助于挖掘与无形资产相关的各部门、各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因素和内部潜力。

2.无形资产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以上有关无形资产指标的分析,有关无形资产的指标如表2。

综上无形资产相关的指标经整理有:无形资产总额、无形资产构成要素总额、资产总额、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额、无形资产增长率、无形资产构成要素增长额、无形资产构成要素增长率、人均无形资产额、每股无形资产额、无形资产构成要素比率、,无形资产公司间比率、无形资产各构成要素间比率、无形资产计划完成率、销售利润总额、无形资产收益额、无形资产成本、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和无形资产收益率19个指标。

从无形资产层面分析,这19个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无形资产的状况,是否将这些指标都形成为无形资产指数的指标体系?这需要根据前述建立无形资产指数要根据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采用简明的“一级指标”模式,遵循设计无形资产指数的原则——系统性、目标性、大众性、重要性、简明性、相对性、可比性和操作性。其中大众性、重要性和简明性3项原则更为重要,这是设计出科学、实用的无形资产指数的重要标志。据此,将19个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类,如表3。

根据采用简明的“一级指标”模式,表3中7个二级指标不纳入无形资产指数的指标体系,这也符合设计无形资产指数的原则。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资产10%左右的较低水平情况下,不纳入指标体系并不影响对无形资产整体的考评,同时,可以将无形资产二级指标用于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

无形资产一级指标12个是否可以原封不动地形成无形资产指标体系而用于建立无形资产指数?这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在12个指标中,无形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无形资产增长额是绝对数指标,不能直接相加,其相互关系体现在无形资产占有率和无形资产增长率两个指标之中,故舍去3个绝对数指标,而采用无形资产占有率和无形资产增长率两个指标;人均无形资产额与每股无形资产额两个指标性质相近,由于是考评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只采用每股无形资产额指标而舍去人均无形资产额指标;销售利润总额与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销售利润总额是绝对数指标不能直接相加,且体现在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指标中,故舍去销售利润总额绝对数指标,而采用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指标;无形资产收益额、无形资产成本、无形资产收益率3个指标,前两个指标因素体现在无形资产收益率指标中,由于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收益相对于销售利润很少的情况下,不采用无形资产收益额、无形资产成本、无形资产收益率3个指标。

经过对无形资产12个一级指标的取舍,采用的指标是: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率、每股无形资产额和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无形资产指标体系只有4个指标,看似较少,但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及其效用的基本情况。其计算公式和说明如下:

(1)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占有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无形资产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的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

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期末)×100%

无形资产占有率高低是考评企业重要的指标,它表明企业的性质,是技术性企业或劳动密集性企业,也表明对企业发展的不同影响。其变动有两种趋势:无形资产总额增长快于资产总额增长,则无形资产占有率有所提高;无形资产总额增长慢于资产总额增长,则无形资产占有率有所下降。

为了反映无形资产构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需要将无形资产按其构成要素分为两类:无形资产甲类,包括知识产权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和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乙类,包括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等,相应计算无形资产甲类占有率和无形资产乙类占有率。这样能较好地反映无形资产构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以下资料表明将无形资产分为两类是必要的。2010年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无形资产未分两类)排前100名无形资产构成要素中土地使用权所占比例如表4。

表4中2010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前100名无形资产总额构成要素中,土地使用权数额所占比例在51%以上有48家,占上市公司的48%;在91%以上有37家,占上市公司的37%。

同时,在2010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前100名中,有采矿业上市公司20家,占100名的1/5,其无形资产主要是特许权中的采矿权。这20家采矿业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总额构成要素中,除土地使用权外主要是采矿权为主的其他无形资产,其数额占无形资产总额的比例:21%~30%有1家,61%~70%有1家,71%~80%有1家,81%~90%有4家,91%~100%有13家。

上述表明,在100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额中土地使用权占91%以上的上市公司有37家,以采矿权为主的其他无形资产占91%以上的采矿业上市公司有13家,两者合计共有50家上市公司,占排前100名的一半,说明将无形资产构成要素中的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主要有采矿权)列为无形资产乙类,将知识产权列为无形资产甲类,相应计算无形资产甲类占有率和无形资产乙类占有率是必要的。

(2)无形资产增长率。无形资产增长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期末无形资产总额比期初无形资产总额的增长额同期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

无形资产增长率=(期末无形资产总额-期初无形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一般说,无形资产增长率应该是一定时期内期末无形资产总额比期初无形资产总额的无形资产增长额同期初无形资产总额进行对比表明增长的比例,但在此为什么是同期末资产总额进行对比?其原因是:与无形资产占有率比较的对象一致,发生变化的趋势一致。实际上,在无形资产占有率指标中,期末无形资产总额已包含了本期无形资产增长额,无形资产增长率已包含在无形资产占有率中。单独作为无形资产增长率指标是为了鼓励企业快速增长无形资产。同时,在一些企业原有无形资产总额很少的情况下,如无形资产增长额与原有(期初)无形资产额比较,会发生成倍增长的独特现象,从而影响对无形资产的综合考评。这里,无形资产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实质上是表明本期无形资产增长额占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是揭示无形资产占有率中因本期无形资产增长而占有的比率。例如:某上市公司2011年资产和无形资产数额见表5。

根据表5资料:

无形资产占有率=450/3 000×100%=15.00%

无形资产增长率=375/3 000×100%=12.50%

表明在无形资产占有率15.00%中,因本期无形资产增长375万元而占有的比率是12.50%。如按照一般无形资产增长率指标(期末无形资产总额一期初无形资产总额/期初无形资产总额×100%)计算,无形资产增长率是500%(450-75/75×100%=375/75 ×100%)。

将无形资产增长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在固定的无形资产指数权数(如10%)条件下,会出现以下变化:一是与期末资产比较的无形资产增长率,按权数10%计算的指数是1.25%(12.50%×10%);二是与期末无形资产比较的无形资产增长率,按权数10%计算的指数是50.00%(500.00%×10%),显然要影响对无形资产的综合考评,故而不能采用。

(3)每股无形资产额。每股无形资产额是指上市公司一定时期无形资产总额同股票总股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

每股无形资产额=无形资产总额(期末)/股票总股数×100%

每股无形资产额是从无形资产视角考评上市公司具有特色的指标,每股无形资产额在股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无形资产总额的增长而增长;在增股的情况下,每股无形资产额就会发生增减变化。每股无形资产额的变化如与每股收益变化结合分析,也能透视上市公司发生变化的趋势。

现实情况是:每股无形资产%,如表6深高速(600548)每股无形资产是814.28%,按其占指数比重5%计算是40.71%(814.28%×5%),这接近无形资产占有率指数51.50%(79.23%×65%),显然不能反映每股无形资产有这样大的作用,削弱了其他指标在无形资产指数中的作用。为了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每股无形资产的作用,可以采用“缩小法”,将每股无形资产数额按一定比例,如比照其占指数比重5%经框算按10倍缩小,因多个主体同比扩大或缩小其比值不变,多个主体仍是可比的。如表中深高速(600548)每股无形资产是814.28%,按上市公司每股无形资产超100的一般情况,以缩小10倍计算,即每股无形资产指数=每股无形资产/10×每股无形资产指数比重,深高速(600548)每股无形资产指数=814.28%/10×5%=81.43%×5%=4.07%。经采用“缩小法”调整后的每股无形资产指数基本上能反映该指数的作用。表6说明:深高速(600548)每股无形资产指数40.71%,占报告期指数比例为43.63%,显然不能反映该指数的作用;每股无形资产按“缩小法”调整后的每股无形资产指数4.07%,占报告期指数的比例为7.18%,显然能反映该指数的作用。

(4)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总额同无形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

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销售总额/无形资产总额(期初无形资产总额+期末无形资产总额/2)×100%

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是无形资产与销售总额的对比,是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其作用不仅在于有较少的无形资产收益,而且对企业的生产及其销售发挥作用,因而与销售利润正确地反映了无形资产的作用。同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也会出现一些“利大无小”——无形资产小、销售利润大的现象,使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过大而扭曲无形资产的作用。这要注意对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的分析。

(三)无形资产指数的确定

在确定无形资产指数的无形资产指标体系的前提下,构建无形资产指数还需要确定指标的权数。权数亦称比重,是用来衡量总体(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标志值在总体(指标体系)中作用大小的数值。权数反映指标体系的结构,权数如有变动则指标值也发生变动。权数一般用相对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权数分为:不变权数,数列中的各个指数采用同一时期固定不变的同度量因素;可变权数,数列中的各个指数采用不固定的不同时期的同度量因素。

1.确定无形资产指标权数的原则

确定无形资产指标权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从无形资产指标体系的整体出发,全面分析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整体的作用。

重要性,明确作用大、影响广、意义深的指标。“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⑨在无形资产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是“无形资产占有率”,体现科技水平的无形资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趋势性,从各指标反映的现实水平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预测未来发展情况,确定各指标之间的相互 关系。

2.确定无形资产指标权数的方法

(1)系统法,无形资产指数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按系统的各构成要素分别其性质、作用确定权数。

(2)二八法亦称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根据二八定律的精神实质,在无形资产指数的指标中,为获取无形资产效益需要具有强势的无形资产为其基础,在无形资产指数系统中为获取无形资产效益占比重20%左右,需要具有强势的无形资产占比重80%左右。

(3)重点法,在无形资产构成中,无形资产甲类是重点,是无形资产系统的基础,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需要加大其比重。

(4)贡献法,即技术进步贡献率法,参照技术进步贡献率确定无形资产甲类的比重,无形资产甲类的构成要素主要反映技术进步,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和著作权等。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预计2015年可提高至55%;中央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60%以上;江苏省2011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参照科技进步贡献率确定无形资产甲类的比重。

(5)激励法,为鼓励企业更多地增加无形资产,确定相关指标的比重。

(6)相关法,为反映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变化,确定相关指标的比重。

3.确定无形资产指标的权数

根据确定无形资产指数的原则和确定无形资产指标权数的方法,确定无形资产指数各项指标的比重,并经过多次测算、比较的调整,确定无形资产指标权数。

(四)无形资产指数的特点

要正确地应用无形资产指数,需要对无形资产指数的性质有全面的认识。无形资产指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代表性。组成无形资产指数的成分上市公司,在样本数量上具有代表性,在质量上反映各行业、各地区大中小型典型的上市公司,在发展方式、模式、规模、效益、科技、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代表性。二是相对性。无形资产指数构成指标的各变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对比形成的相对数,它可以反映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的相对变化,如一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占有率指数,这种指数称为个体指数;它也可以反映多种指标的综合变动,如一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率、每股无形资产额和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的变动水平,这种指数称为总指数。三是综合性。无形资产指数是将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率、每股无形资产额和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等个别的构成指标有机地联结为一个同质的总体;同时,又是大量分行业或分地区的个别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标差异的综合,从个体到不同范围总体的无形资产指数的综合,从而反映总体变动的趋势和规律。四是平均性。无形资产指数是反映无形资产复杂总体平均变动状况的指数。它是将其构成指标的各个变量分别乘上同度量因素后再相加而形成的。无形资产指数构成的每个指标是两个综合量对比形成的指数,反映了个别指标量的平均变化水平;各个指标的指数不能直接相加,需要采用权数(比重)同度量后,才能形成由各指标构成的无形资产指数,反映多种指标组合为无形资产指数总体的平均变化水平。五是动态性。无形资产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无形资产的运行状态,它是前期无形资产运行的延伸。上市公司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现代管理加强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影响无形资产指数的诸因素——无形资产、资产、销售和销售利润等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相应反映其变化的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率、每股无形资产额和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和无形资产指数与其基期相比也要发生变化。

三、构建无形资产指数及其定基指数

(一)选择无形资产指数组成上市公司样本的原则

在设计无形资产指数的基础上,构建无形资产指数需要选择上市公司样本。选择无形资产指数的上市公司样本,应遵循一定的指导性理念或标准,即选择的原则。选择样本上市公司(以下简称样本公司)的原则主要有:

一是典型性原则。样本公司是样本空间的缩影,即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总体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的面貌。为此,样本公司必须是典型的,能够代表上市公司的总体水平;同时,样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应是良好、稳定的,经营状况上下浮动的幅度在合理范围内。

二是按指数大小选择的原则。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公司的无形资产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发现本公司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善经营效率并作出合理的经营决策。无形资产指数越大,则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依赖程度越高,所以选择无形资产指数较大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三是按无形资产总额多少选择的原则。我国上市公司拥有的无形资产分布极其不平衡,上下相差也比较悬殊,无形资产总额越大表明无形资产对本公司的经营越重要,所以选择无形资产总额较大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四是按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高低选择的原则。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在无形资产指数编制中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可以体现无形资产对销售利润的影响程度,而销售利润又是上市公司的生存之本,所以选择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较高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五是按照行业、地区、所有制的结构关系选择的原则。组成样本公司要全面,即包括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和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上市公司,进而无形资产指数才可能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状况的“晴雨表”。所以选择无形资产这三个属性样本的结构比例与全部上市公司的结构比例相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二)无形资产指数基期上市公司样本的选择

1.样本上市公司范围的确定

为反映以5年为周期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以2010年为基期年度。样本上市公司的空间范围是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 009家。经过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510家(上市时间不足三个季度的上市公司239家,暂停上市公司22家,ST股上市公司128家,数据残缺上市公司66家,净利润或每股收益为负值的上市公司30家,其他原因的上市公司25家),最终得到可供选择样本符合要求的1 499家上市公司。

2.100家样本上市公司的选择

首先,从2010年无形资产指数排序中选取排前100家的上市公司为选择样本上市公司的基础;其次,结合无形资产指数组成上市公司样本选择的原则,合理调整不同行业、地区、所有制形式的上市公司的比例;最终筛选出100家上市公司作为基期年度样本公司。

100家样本公司的选择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2010年无形资产指数排序中选前100家为确定样本公司的基础,并计算其行业、地区、所有制结构比例,见表7、表8、表9。

第二步,计算1 499家上市公司的行业、地区、所有制结构的比例,并与第一步计算的前100家行业、地区、所有制比例对比得到其差异(+-%),再根据差异值计算得到调整参考系数。例如,行业调整参考系数为正值则表示样本中需要添加此类行业上市公司,负值则表示样本中要减少此类行业上市公司。见表10、表11、表12。

第三步,以2010年无形资产指数排序前100家为基础,并参照表10、表11、表12中的调整参考系数对前100家进行调整,最终确定2010年100家样本上市公司。利用行业、地区与所有制形式三个属性调整样本时,把行业属性放在首要位置去调整,这样有可能影响地区与所有制形式两个属性的代表性。调整后的100家样本上市公司结构如表13、表14、表15。

第四步,检验2010年100家样本上市公司的合理性。

(1)检验代表性比例关系的合理性,见表16、表17、表18。

从表16中可以看到,100家样本上市公司在每个行业中所占的比例与全部1 499家上市公司在每个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基本相符。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考虑,采掘业、社会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仓储业,此三个行业公司的无形资产指数比较大,所以调整样本时增加了这三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同样,制造业中一些行业的指数较小,在调整样本时,便减少了样本中该行业上市公司的数量。

表17是100家样本上市公司与全部1 499家上市公司在地区结构属性上的对比数据表。通过数据对比发现,100家样本上市公司在地区上的覆盖比例与1 499家上市公司的地区覆盖比例基本一致,样本较好地反映了样本空间的情况。

表18中100家样本上市公司在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和外资控股上的分布情况和全部1499家上市公司的所有制形式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差异不大。

综上所述,100家样本上市公司的代表性强,能够全面地综合反映总体1 499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等方面的结构情况。

(2)检验选择2010年样本上市公司的重要性,见表19

从表19的描述性统计来看,在无形资产总额方面,样本100家上市公司占1 499家上市公司的6.67%却覆盖了全部1 499家上市公司四分之一左右(22.35%)的无形资产总额,充分说明了100家样本公司在无形资产方面的代表性强。样本100家上市公司在资产总额和销售利润总额方面,其平均数与全部1 499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数基本一致。无形资产指数的构建要求样本公司在无形资产方面的代表性要强,在资产和销售利润方面的代表性达到一般水平即可。以上说明构建的样本100家上市公司基本符合这些条件。

(三)无形资产定基指数1 000点的制成

无形资产定基指数确定为1 000点。在借鉴标准普尔综合1 500指数、道琼斯威尔希尔5 000指数及上证指数等国际主流指数制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无形资产指数的特点进行无形资产定基指数的编制与调整,最终确定无形资产定基指数基准点为1 000点,2010年为基期年度。具体编制方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样本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指数。计算公式:无形资产总指数=∑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2010年100家样本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指数=∑100家样本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如为1 250)。

第二步,采用当量法计算2010年无形资产总指数当量系数。当量法是对甲乙两种事项,当确定甲事项一定总量(如1 000点)为比较对象,按一定计量单位计算乙事项一定总量与甲事项总量对比而取得的约当甲事项的数量。计算公式:无形资产总指数当量系数=无形资产定基指数/∑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指数。2010年无形资产总指数当量系数=无形资产定基指数1 000 /∑100家样本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1 250×100%=80%,即2010年无形资产总指数当量系数为80%。

第三步,计算2010年样本公司定基指数1 000点。计算公式:定基指数=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总指数 ×当量系数。2010年100家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定基指数1 000=100家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总指数1 250×当量系数80%=1 250×80%=1 000。

2010年样本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1 000点定基指数表(略)。

四、无形资产指数的应用与管理

(一)无形资产指数的应用

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进行考评,需要应用各种无形资产指数,主要是:

考评无形资产的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反映无形资产个别事物变动情况的相对数,如反映无形资产某一方面变动情况的“无形资产占有率”指数。总指数是反映无形资产全部变动情况的相对数,如反映无形资产全部变动情况的无形资产指数。

考评无形资产的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数量指数是反映无形资产数量变动的指数,如无形资产增长率指数;质量指数是反映无形资产质量变动的指数,如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指数。

反映无形资产状态的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动态指数是反映无形资产在时间上的变动,以某一基期指数作为对比标准而计算出的指数;静态指数是反映无形资产在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上市公司、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不同地区间上市公司进行对比所形成的指数。

无形资产指数按在数列中采用基期不同,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定基指数是在无形资产指数数列中以某一固定时期(如2010年)的指数作为对比基准的指数;环比指数是以其前一时期指数作为对比基准的指数。

(二)无形资产指数的管理

无形资产指数的编制、和修订需要有管理单位,如确定某个管理部门、某个无形资产研究会或无形资产研究所等。

根据无形资产事业现实的发展和研究情况,现确定2010年无形资产指数作为对比基准的定基指数,以后可以由某个管理部门、某个无形资产研究会或无形资产研究所、或共同每年与之对比的无形资产指数。每年在有关研讨会或报刊上年度无形资产指数。无形资产指数后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其存在的问题、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要求,需要对无形资产指数进行再研究和修订;同时,因无形资产指数构成公司的变动,需要在不超过构成公司(样本)总数的10%范围内进行调整。无形资产指数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再研究的成果,对其补充与修订将使无形资产指数更完善。

本文是对无形资产指数初步研究的成果,提出供讨论参考,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出,以便再修改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晗,张晓刚,鲍建平.股票指数期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 [法]布尔森.价格指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徐国祥.统计指数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 李维安.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李永臣.创建企业无形资产贡献与创新能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J].会计之友(下),2006(12).

[6] 史浩江.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价值管理[J].经济论坛,2006(13).

[7] 无形资产越多,国家越富庶[N].参考消息,2006-02-03.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6篇

车人网总编辑贺球辉表示:从2015年起,车人网每年都将车企售后服务竞争力评价指数,这是国内第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考核的车企售后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数,消费者可以根据指数轻松地识别车企的综合售后服务能力。

车人网车企售后服务竞争力评价指数包含四个方面:服务感受+产品稳定性+渠道能力+零整比。

一是服务感受,该项评估的是车企售后软性竞争力的实力,占整个售后服务竞争力评价30%;主要通过车人网组织经销商暗访调查,主要考察经销商设施和服务态度,分四大项分别是展厅内外部环境、展厅接待、产品介绍、协商及议价的整体评估。服务感受作为车企与车主沟通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零整比,主要评估售后服务的价格成本,对车主来说这是一项售后价值硬性指标,占整个售后服务竞争力评价30%;主要参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报告。车人网也会主动调查部分车型的零配件价格用以评估车企的售后价格竞争力。

三是产品稳定性:投诉比例(投诉量和销量比),主要评估车主因产品引起的服务操劳度(占整个售后服务竞争力评价20%);车人网是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唯一汽车质量与服务跟踪站暨信息网站,负责接收整理全国汽车用户投诉,车人网每个月都会监测车型投诉量,2014年车人网共监控整理汽车投诉3万起,我们共统计两个指数,第一个是产品投诉指数,算法是将本年度收集的车型故障率,除以本年度该车型销量,得到一个比值。第二个指数是车企产品稳定性指数,主要是将该车企的产品投诉总量除以当年销量,得到一个比值,这个比值用于车人网的车企售后服务竞争力评价指数评估。

根据车人网跟踪2014年的数据,车企万辆投诉比例的范围从0.9到40不等,大多数车企的数字集中在5~15之间。可喜的是自主品牌的万辆投诉比例大都在此范围,少数几个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的比值在5以下。也有不少车企的投诉比值超过15。

四是渠道能力:店面覆盖、单店销量以及扩充速度,主要评估售后体系覆盖以及店面服务一致性,以及经营压力是否造成售后疲软,占整个售后服务竞争力评价20%)。渠道能力主要考核三大指标:网点覆盖+单店销量+店面扩充速度,网点覆盖越多得分越高,单店销量越高得分越高,店面扩充速度越慢,得分越高,最终我们会根据三个指标得出一个渠道能力的指数。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7篇

关键词:竞争力评价指数 军火贸易的特殊性 军火贸易数据的科学性 国家安全 经济

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即CA指数)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NRCA指数)通常是研究国际贸易竞争力常用的几个主要指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些传统的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数评价军火贸易竞争力的可行性。

国际军火贸易的特殊性

随着国际政治、外交、军事形势的变化,国际军贸市场跌宕起伏,集中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因素。国际军事贸易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特殊性表现的第一个层次

国际军事贸易的特殊性表现为三个层次。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具有明显优势的超级大国如美国,其军事贸易的特殊性尤为突出, 军贸首先体现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 为国家利益服务。美国军事贸易的战略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援助美国的军事盟国和那些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国家, 保护军事盟国的安全和利益, 影响对美国有重要影响国家的政治取向和利益选择。第二, 支持解决地区冲突的外交活动, 维持地区力量平衡。第三, 促进美国与盟国之间的武器装备的标准化与通用性, 提高协同行动能力。第四, 保证美军在相关国家的领空飞行权、转运权和基地使用权。第五,扩大美军在海外的影响, 削弱敌对国影响。第六,促进军事工业发展, 节省国防预算, 降低装备生产成本, 保持和增加就业, 改善美国国际收支平衡。

(二)特殊性表现的第二个层次

对于具有强大军事实力,但经济实力并不突出的国家如俄罗斯和欧盟,其军贸特殊性体现为另一层次。既服从政治利益,又服务于经济利益, 有时经济利益更为重要。冷战时期, 苏联军贸动机主要是为政治、外交利益服务, 扩展军事势力范围,军贸军援的重点是第三世界国家。20世纪80 年代中期,苏联在调整外交政策的同时,也调整了军贸政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管了苏联70%的军队和1500多家军工企业,由于国内经济每况愈下,俄罗斯军贸收入成为军费和军工企业的重要经济来源。俄罗斯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促使军贸在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同时,强调商业利益。欧盟国家军贸也具有政治、经济利益双重功效,比较而言,经济利益有时更为重要。英国军贸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明显增长, 1995 年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火出口国。军事贸易是英国政治、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商业利益为导向。在商业利益驱使下, 英国逐步建立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军工体系。法国军贸更加强调经济利益。通过军贸支持武器研发生产,平衡外贸逆差,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法国军贸虽然受国际政治、外交战略制约,但法国政府更倾向于军贸是一般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

日本是国际军贸市场上的一个特殊国家,确保国防安全,建立军事强国是其军贸的主要目的。日本主要以军民两用产品或技术从事军贸出口,同时,着眼于军事强国的战略目标进口大量高精尖武器装备。日本二战后不得向其他国家出售武器、装备或军事技术,但对武器作了狭义定义,实际上并未禁止武器出口。同时,通过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参与国际军贸。日本始终将高精尖技术作为军事发展手段, 进口的武器及军事装备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三)特殊性表现的第三个层次

国际军火贸易特殊性的第三层次, 主要表现为提高本国(地区)防卫能力和军事实力, 兼顾经济利益。中东、亚太地区国家是世界热点地区, 冲突或潜在冲突不断, 集中了全球最大的军火买家, 主导全球军贸买方市场, 是国际军贸的主要输入地区。如以色列、阿拉伯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阿富汗、朝鲜、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军贸以进口为主, 进口来源主要是美国、欧盟、俄罗斯。而其出口规模近年来持续降低,出口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国际军事贸易特殊性三个层次的构成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基本框架。美国是军事贸易超级大国,军贸体现了强烈的外交、军事战略意图。在实现战略价值的前提下, 国际最高水平的武器和装备给美国军贸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作为第二层次的俄罗斯和欧盟, 价值取向并不一致,俄罗斯军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更大的军事战略价值。属于军贸第三层次的国家和地区着力于进口高精尖武器装备,提高自身防卫能力,谋求区域军事优势。经济利益是军贸特殊性三个层次的共同追求,虽然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但军贸出口几乎都蕴涵经济利益的因素。

国际军火贸易数据的不科学性

(一)机构数据来源具有差异性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8篇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在指数会上向全国了2016全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成果暨排行榜。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有关领导向获得2016年“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的城市代表颁发了证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入选首批“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排行榜显示,成都在2016“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领跑中西部会展城市。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成都构建起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软件及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累计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78家,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办展办会条件。目前,成都已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第四个、内陆第一个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的城市;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89条,通航国内外城市199个,航线覆盖北美、欧洲、澳洲、非洲、中东及亚洲的重要枢纽城市;“蓉欧快铁”成为中国到欧洲最快捷的货运大通道。如今的成都已经是全国同类大城市中保留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城市之一,也是西部唯一跻身“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榜单的城市。

围绕提升城市整体环境竞争力、会展专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会展教育,加快新常态下会展业创新发展的中心工作,成都旨在打造国际会展名城,进一步提升成都会展城市竞争力。今年,成都预计举办重大会展活动超过520个,展览面积330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收入82.1亿元,同比增长10%,综合收入697.1亿元,同比增长10%,会展业增加值增速8.5%。其中,国际性会展活动占20%。

目前全国会展业发展不平衡,会展业相关指标较多,衡量各地会展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不统一,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的衡量会展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难以真实反映每个城市的会展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在此背景下,研发更加科学的会展业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从城市竞争力的维度契合全国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2016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年度会在全国首次权威的《2016全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成果》由国内20余位权威专家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后形成,相关指数体系主要由会展城市竞争力、会展城市整体环境竞争力、会展城市管理及服务竞争力、参会(展)者对会展城市竞争力的满意度等四类核心要素组成,突出会展城市的核心竞争要素比较,属于全国首创。

指数会同期举办了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高端论坛。来自国内国际知名会展企业的代表,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坤萍、英国励展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孙钢、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秘书长陈雯海等以及南京、宁波、沈阳、长春、昆明等会展城市代表分别围绕“新常态下城市会展竞争力提升”和“新业态下会展产业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第十六届西博会开幕在即 将设16个国家馆

记者日前了解到,以“中国西部・世界机遇”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将于11月3-14日,分两个阶段在成都世纪城新会展中心举行。据了解,本届西博会的招展工作已经完成,88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确认出席,16个国家将设立国家馆,数量为历届西博会之最。

第十六届西博会首次隔年举办,展览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主宾国为德国,轮值主席单位为贵州省,主题市为遂宁市。本届西博会在论坛举办、活动组织、展览展示、嘉宾邀请上着力突出改革创新,突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展示“一带一路”元素,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与往年相比,“科技、创新”是今年西博会的最大亮点。届时,各类炫酷的体验场馆、高端的科技设备都将在西博会的现场一一亮相,而市民朋友也可以在现场和这些高科技进行一番亲密接触。如果说高科技的玩意儿让您觉得过于专业,那么,专为市民们准备的美食、美酒等休闲购物项目,您可一定不能错过。据了解,想要前来参观的市民朋友,除了可在展览现场购买纸质门票外,还可通过“会展四川”官方微信购买电子门票。第一阶段门票时间是11月3日―11月6日,第二阶段门票时间是11月10日―11月14日,通票的时间是两段各一次。票价第一、二段均为20元,通票为30元。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发轫于西部大开发,始创于2000年5月,永久会址设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博会秉承“共办、共享、共赢”办会理念,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16个部委、西部12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鳌亚洲论坛共同主办或支持,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承办的部级、国际性综合博览会,现已成功举办15届。经过长期发展,西博会已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最佳平台,是国家在西部地区重要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平台,是西部地区实现西部合作、东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载体。2014年,西博会被中国政府纳入国家机制性大型涉外论坛和展会。2015年3月,西博会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府白皮书,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全国十大重点展会之一。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9篇

评价目的

产业竞争力评价可以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国际竞争力领域的研究权威波特指出:“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 ”

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是由其产业竞争力所组成的,因而全部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即为国家 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如果将发展的内涵分解开来,它应该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量的方面体 现为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质的方面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在质的方面的提升,体现 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因而,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趋势,则可以通过组成产业结构的产业 的竞争力来体现。

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的动态优势,而国家和地区需要有选择的发展优势产业以提升竞争 力。因此,产业竞争力评价可以为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提升,提供指导意见。

产业竞争力评价在将全国各地区产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产业 ,有效配合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评价选择

评价产业选择: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我们选择评价10大产业。

同时,计划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在上述10大行业竞争力评价取得成果的基础 上,延伸开展其他行业评价。

评价指标选择:

产业的竞争力由多方面因素构成,产业的多种指标中,凡是呈现递增或递减趋势的指标 都可以应用竞争力值模式来评价。

以简御繁是评价的灵魂。因而我们首选最具有概括能力的总量指标开展产业竞争力评价 。为此,我们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经济第一指标――GDP入手,选用了 产业构成GDP的指标――产业增加值作为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指标。

对于产业,我们从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以及同一产业不同区域之间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对于区域内的不同产业的比较,采用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对于区域之间的同一产业比较 ,采用就业人均增加值。

我们选择地位指数评价产业,是受美国学者波特在分析国家竞争力时采用地位指数的启 发。

产业所在的地区、国家的经济规模差别非常大,经济规模直接影响产业的规模和产业与 规模相关的经济指标。如果不排除区域经济规模因素,它将掩盖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地位 指数是表达产业某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指标。为了在产业的评价分析中排除经济规模因素等 于产业评价的影响,因此设定地位指数。

地位指数就是将某产业占该省的比重和全国产业占全国的比重相互比较。它大于1,说 明该产业的该项指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1,说明该产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地位指数可以用以比较地区内各产业的静态比较优势。波特以产业出口的地位指数分析 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后根据其提出的钻石理论,分析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波特选用出口额的定位指数,我们选用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然后以地位指数的竞争 力值表达产业竞争力。

我们以各产业的地位指数揭示区域内的产业布局特点,以就业人均增加值揭示区域产业 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各产业的地位指数,其总和为1,区域各产业的地位指数之间是此消 彼长的竞争关系。对于就业人均增加值指标,区域各产业的值越高就说明产业发展水平越好 ,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评价方法选择:

上述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和人均增加值指标都不能直接反映和评价产业的竞争力,需 要将它们转化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所谓竞争力就是对象在目标时间可能实现的能力。竞争力评价就是在目标时间对象可能 达到值的测度和比较。竞争力是在竞争中随竞争而变化的能力,因此必须设定一个目标时间 才能评价。测度的方法可以借用未来预测的方法。这种简单清晰、直截了当的方式评价竞争 力方式,称为竞争力值评价模式。

和世界经济论坛和洛商管理学院开创的传统模式不同,传统评价模式所评价的各国竞争 力每年都大起大落(世界经济论坛评价中国竞争力去年一年竟然下降11位),这不符合竞争力 应当是一个比如GDP等一般经济指标更稳定的实际。一般经济社会指标易受多种外在因素的 影响产生随机波动,而竞争力作为对象内在的能力,不易产生随机波动。

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和就业人均增加值可以衡量产业的静态比较优势。产业增加值地位指 数的竞争力值和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值则可以衡量产业的竞争力,显示衡量产业的动态比较 优势。

举一个地位指数竞争值的通俗例子。比较两个经济规模相当的省的旅游产业,A省第一 年增加值为100亿元,年度增长5%。B省增加值为90亿元,年度增长20%。第一年A省的增加 值位次在B省之前,但由于B省发展速度超过第二个省,使第二年B省的增加值(108亿元)将超 过A省(105亿元),位次也超过A省。我们可以说,虽然B省第一年的增加值不如A省,但以第 二年为目标时间的竞争力却超过A省。从第一年的静态比较优势看,A省超过B省。也就是从 目标时间为第二年的动态比较优势看,B省超过A省。

全国各省(市)产业竞争力评价测算的基础是2000年、2001年和2002年3年的产业数据。

测算竞争力的方法我们从多种预测方法中选用了双指数平滑法。所谓“平滑”,就是预 测中对于趋势中波动因数的过滤。一次平滑的结果有滞后实际的不足,二次平滑可以弥补缩 小预测对于实际值的滞后。双指数平滑预测方式,可以反映长期性趋势和周期性趋势,并过 滤掉趋势中的随机波动。长期性和周期性趋势正是竞争力所具备的特点。随机性波动小也是 竞争力特点,需要在评价中加以过滤,以免和外界的随机波动相混淆。

双指数平滑法还具有“学习”的特点,可以在今后的评价中不断积累所掌握的数据,不 断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要更清晰显示产业结果演化的趋势,我们的时 间在2003年,但评价的目标时间设定在2008年,即我们测定的是2008年产业演化的可能结果 。

总之,本报的产业竞争力评价,首先选用产业增加值这一基础指标,根据产业评价的特 点,构建地位指数增加值和就业人均增加值这两个基本指标,然后运用竞争力值模式构建产 业的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这两个评价产业竞争力基本指标来评价产业竞 争力,并将产业竞争力列入类型分析。

结果分析

我们选择人均GDP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这两项指标来评价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人均GDP的 发展趋势以人均GDP的竞争力值来体现。

中国以人均GDP所体现的产业发展环境最好的省(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 、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等9个省(市)。

上述9个省(市)全部集中在中国沿海。而且,除福建省以外的8个省(市)都属于长三角、 珠三角和渤海湾――3个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福建省比较特殊,它属于介于长三角、珠三 角和台湾之间的可以作为邻近3个制造中心的制造基地。

以人均GDP体现的经济环境整体竞争力很稳定,我们将目标时间锁定在2008年的人均GDP 测算的结果竞争力也很稳定。这和国际上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商管理学院开展的国家竞争 力评价结果,各国的竞争力每年的位次都大起大落形成鲜明的对照。以2008年为目标时间经 济整体竞争力上升的省份有:湖北(从14位上升到13位,以下数据含义同)、宁夏(25―23)。 竞争力上升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环境竞争力下降的省份有:吉林(13―14)、安徽 (24―25)、江西(23―24)。经济环境竞争力的下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我们将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竞争力和产业就业人口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均居全国前列 的省(市)列为产业竞争力强的省(市)。工业竞争力的强省(市)包括:江苏(地位指数竞争力 第3,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第8,以下括号表示的数据含义同)天津(6,5)、广东(5,7)、 湖北(8,4)、辽宁(9,5)、黑龙江(1,3)。

工业竞争力揭示中国有3个全国性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它们 是实现“中国制造”战略的支撑。它们都有自己的制造基地省(市)。黑龙江省是中国重点能 源基地省。湖北是中国中部的以钢铁和汽车为重点的制造中心。辽宁原来是中国的老工业基 地,现在工业比重在全国的位次已退居全国第11位。

有的省(市)工业的地位指数竞争力不高,说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比重不高,工业不是优 势产业;但工业的就业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高,说明工业发展的水平高。突出的省(市)有: 新疆(25,2)、辽宁(10,6)、云南(16,9)。新疆很高的人均增加值水平显然是高附加值的 石油产业带来的。但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规模及在经济中的比重决定的地位指数显然受到资 源开发的限制。云南由于烟草就业人均增加值特别高带动了工业就业人均增加值的提高。辽 宁工业的高就业人均增加值是振兴辽宁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我们将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在20位以后的省列位工业竞争力后进 省(市),包括:(31,29)、海南(30,22)、江西(29,28)、贵州(24,31)、四川(23,2 0)、湖南(20,21)。工业竞争力后进省的分布不集中,分散在中国的沿海、东部、中部和西 部。对于贵州等省,我们在大三线建设中曾经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并没有取得工业在当地开 花结果的应有效果。

以2008年为目标时间的工业地位指数竞争力位次上升的省(市)有:辽宁(从第11位上升 到第10位,以下数字含义同)、江苏(4―3)、湖北(9―8)、重庆(22―21)。工业地位指数竞 争力下降的省(市)有:山西(3―4)、山东(8―9)、上海(10―11)、内蒙古(21―22)。

各省(市)建筑业竞争力:

从上表可见,建筑业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高的省(市)为:(2 ,3)、青海(1,4)、新疆(3,2)。这一结果令我们感到惊愕。由于上述3省其他产业不发达 ,过去建筑又落后,凸显了建筑业在该省内各产业比较中的竞争力。由于国家的支持和投入 ,这3个省的建筑施工业的装备程度高,因而就业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也高。

建筑业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低的竞争力后进省有:湖北(27,21) ,河北(25,28),山东(24,23)、广西(22,26)、湖南(20,24)。这些省多数在沿海和中部 人口多经济又比较不太发达地区。

建筑业的地位指数不高但就业人均增加值高的省有:上海(30,1)、天津(31,6)、吉林 (13,5)、黑龙江(21,7)、海南(16,8)。这些省(市)多集中在中国沿海地区。

竞争力指数范文第10篇

根据2011年《国际统计年鉴》,全球2009年在旅游服务贸易中收入最多的七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西班牙、法国、德国、中国、意大利、英国。本文将以这七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各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分析其作为旅游贸易强国的国际竞争力态势,同时会特别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TC指数显示 中国具备微弱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 Power Index,TC指数),又称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CAI指数)或贸易专业化指数(Specialization Index)。该指数是一国在某产品上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可简略表示为(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TC指数常用于测定一国在某一产业上的国际竞争力。其取值在±1之间,指数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强;指数值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弱。由于该指标是一个相对值,因此可以避免因经济规模变化、通货膨胀等带来的影响,也可以避免因国家大小不同而造成的数据不可比性。以下我们将该指数应用于旅游贸易分析,显示各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状况。表1给出了七大旅游服务贸易强国的TC指数计算结果。

初步观察可以看出,七国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其TC指数在2001年到2011年间均为正值,表明这4个国家在此期间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出口竞争力很强,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其中西班牙表现最为突出,除2007年外,其余年份的TC指数均高于0.5,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第二类是德国和英国,在11年间其TC指数一直为负,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显示出其出口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其中英国的TC指数处于-0.3到-0.2左右,而德国则一直处于更低的水平,只有-0.4左右。第三类就是中国,基本态势处于上述两个类别之间:TC指数在2001年到2008年间一直处于0.1左右,有微弱的竞争力,从2009年开始TC指数则转正为负,显示出微弱的劣势。

动态观察可以发现,从2001年到2011年这11年间,各国TC指数变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趋势。其中,意大利和法国处于比较稳定的态势,西班牙在前期有所下降但从2009年开始又有所回升,英国、德国和美国则处于上升的态势。中国TC指数的动态变化仍然与“众”不同: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且下降的幅度比较显著。因此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努力采取措施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RCA指数显示 中国有下降趋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 RCA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产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RCA指数以出口总额为参照,通过特定国家在旅游产品上的出口占比与全球范围内该产品出口占比相比较求比值,以此衡量一国在旅游产业上的相对优势。一般认为,RCA指数大于2.5,表明该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RCA指数介于1.25~2.5之间,表明该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CA指数介于0.8~1.25之间,表明该国在此类产品上具有中度竞争力;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在该类产品上竞争力较弱。表2给出了七大旅游服务贸易强国的RCA指数计算结果。

对七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西班牙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11年间RCA指数基本处于3左右,超过了旅游服务贸易规模第一强国美国,有着绝对的比较优势,显示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意大利、法国三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处于大体相当的水平,其中美国和意大利更稳定一些,一直在1.5左右浮动;法国稍弱,2001年RCA指数为1.299,其他年份则在1.3~1.5之间浮动。依据上述数值可以判断,这三国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英国除2001年外,其他年份RCA指数都处于0.8~1.25之间,显示出其旅游服务贸易具有中度国际竞争力。德国11年间RCA指数一直处于0.8以下,表明其竞争力相对较弱。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除2001年、2002年两年RCA指数超过了0.8之外,其他年份均小于0.8,说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也较弱。

动态观察七国RCA变化趋势发现,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四国的RCA指数处于比较平稳的态势;西班牙基本态势也比较稳定,但似乎出现了稳中有降的迹象;英国RCA指数有所上升;中国则具有下降的态势。

虽为旅游强国 但仍有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有着迅猛发展之势。1980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仅为570万人,到2010年则达到了13376万人,增长近23倍,国际旅游收入更是从1980年的区区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58亿美元。正是凭借三十年间的快速增长,中国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跻身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十强之列。

但是,通过以上TC指数和RCA指数分析我们看到,尽管中国在旅游出口规模上可以跻身世界旅游出口强国之列,但从竞争力和比较优势而言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动态观察各项指数,其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基本态势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而且是七大强国中最具下降态势的国家。当然,我们还需要清楚的是,受指数构造影响,上述分析有其特定的角度,难以全面表现当前中国国际旅游的全貌。比如,TC指数和RCA指数分别是以同期旅游进口和全部货物服务出口作为参照的,中国在旅游出口方面的发展可能会被旅游进口(即中国人出境旅游)、其他非旅游产品出口方面更强的业绩所掩盖。考虑到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于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水平,取得更显著的业绩。

上一篇: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范文 下一篇:竞争产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