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04 14:31:45

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亚马逊;商业模式;新零售

1 亚马逊B2C的经营模式和特点

1.1 亚马逊B2C的经营模式

亚马逊主要经营模式是网上销售,主要是与图书出版商的合作。亚马逊不是产品的生产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平台,在图书商与消费者之间架构一个平台,一个渠道。通过强大的互联网来展示商品。

亚马逊的B2C经营模式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与传统的价值链经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从一个单一的图书,以及与图书有关的音像、唱片等商品,逐渐扩宽自己的经营范围,到现在涉足多个领域,包括摄影、家居、食品、体育用品等等。亚马逊现在所定位的目丝突Э梢允窃来购买图书的客户,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新目标群体。

亚马逊网站采用线上销售的形式,直接面对消费者,少了中间商的利润留存,自然价格也低于传统商店的商品价格。而且成熟的物流管理使得体系更为高效,自然成本也降低。亚马逊将自己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对自己的商品提供价格折扣,强有力的吸引了顾客,维护了客户群体,提升了同行业的竞争力。

1.2 亚马逊B2C的特点

(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观。亚马逊关注消费者,面向消费者理念,利用自己先进的网络服务器,使得用户进行书籍检索时变得更为便捷与迅速。高层的技术研发人员认真分析每个细节中顾客的不同要求,进而去解决各种问题。消费者在进行书籍选择时系统出现多家提供商品的信息,方便消费者进行货比三家,进行比较衡量。而对于一些目标性不明确的消费者,店家提供了书籍的免费预览功能,让顾客更加全面的了解商品,提升了购物体验和顾客满意度。

(2)降低成本的经营理念。亚马逊是一家网络电商,虚拟的网络经济让商家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早期的网络电商相比当时的实体店面,没有了租金成本与门店的维护费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交易时间更长,打破交易范围的屏障,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在之前提到的,亚马逊没有了中间商的加入,可以对于核心的图书业务进行大幅度的折扣让利,商品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加敏感,同等质量的商品更优惠的价格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价格上必须保持竞争力。

(3)全区域的扩张范围。2001年亚马逊官方选择一种横向联盟的合作形式,与一些音乐公司、出版网站、以及一些实体店铺等进行合作。独特的合作形式使得亚马逊拓展了经营类别和市场范围,吸引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营业收入。

当然,亚马逊的海外扩张计划也从未间断。1999年亚马逊走出美国,进入欧洲市场,在英国、德国等建立分公司。2000年来到日本,迈出了亚洲市场的第一步。国外的亚马逊继承了美国本土的网站优势与特点,不同国家的网站都是本国的文字,方便当地消费者的使用。2003年亚马逊将目标投向中国地区。于2004年8月宣布收购当时中国最大的网上图书音像零售商卓越网,从此打开中国市场,2007年正式收购,改名为“卓越亚马逊”。近期亚马逊(Amazon)与Twitter开展了合作,允许用户以Twitter消息的形式将喜欢的商品发送到购物篮中。这一功能旨在将Twitter转变为亚马逊新的购物窗口。

2 亚马逊成功的技术优势

(1)技术创新:kindle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买与阅读体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亚马逊都已新领域的开发与拓展提供着新的思路与想法。亚马逊于2007年11月正式向公众推出了电子阅读器-kindle。与纸质书近乎一样的视觉效果,更加方便快捷的搜索网络书籍资源。2009年2月亚马逊公司又研制推出了新一代产品kindle2.更大的储存空间、更新了全新的屏幕、让顾客满意度又一次提高。Kindle具有纸质书的阅读感觉、更强大的书籍库资源。

Kindle对于获得市场上的接受有几大优势。其一,采用水墨屏幕更加有纸质书的阅读感觉。其二,电子书代表长期使用权,不管是电子书丢失还是更换电子阅读器,用户只要登录亚马逊就可以再次免费获得电子书内容。第三,亚马逊主动接触新客户,让电子阅读器走进大学校园。亚马逊宣布与高校进行合作,向佩斯大学等6所著名大学提供了数百台kindle DX。在这些大学中将允许学生免费使用这些阅读器,并向学生们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新渠道,而且与一些出版社合作定期向学生kindle设备提供教学资料。这些措施对于企业及设备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学生们更加信任亚马逊,信任组织与企业,他们寻求到新的目标市场。

(2)交易的安全性。购物的安全性是消费者的根本需求,为了提高交易的安全性。亚马逊承诺安全消费,当遇到不明消费时,网站会及时给予解决,进行还款赔偿。亚马逊与国内外多家银行合作,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网上消费。多重的安全保障使得消费者免受消费困扰。亚马逊并承诺不会透露消费者的任何信息,安全购物。

(3)比较购物模式。B2C经营企业的最大竞争优势是可以提供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加强与顾客的互动,不断创新与发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2001年,公司推出一个极具个性化的网址定制“个人商店”,针对不同的消费个体进行商品推荐,拓展了亚马逊的业务范围、增加了市场份额。

3 亚马逊B2C经营模式对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启示

(1)完善的库存与物流体系。据英国《金融时报》8月21日报道,美国电商集团亚马逊(Amazon)计划在上海新设立的自由贸易区开展业务,从而能在华以更低价格销售更多外国商品,以提高面对阿里巴巴(Alibaba)和京东()等本地对手时的竞争力。亚马逊在自贸区内设立一个物流仓库,此举可以降低运费、减少交货时间、提高亚马逊跨境支付的能力,提高中国消费者获得亚马逊全球商品的获取便利性,从而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时,亚马逊上海自贸区物流仓库,可为中国企业出口商品配送全球提供我留仓储服务。而且,通过中国在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政策,亚马逊也可优化其融资结构。

(2)进军实体杂货店的亚马逊。近期,亚马逊正式进军食品杂货店行业。但不同于传统便利店,亚马逊正在进行一种崭新的,便利的概念打造。亚马逊用户可在网上下单,然后静等送货上门。这种崭新的尝试也标志着告别仅供线上的战略,同时开拓食品杂货市场。食品杂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带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各种新形式的尝试下,亚马逊成功颠覆了传统模式,如今他准备在更靠近竞争对手主场的地方发起挑战。2017年伊始,亚马逊在纽约开设店面,并计划到年底有8家店面。几乎同一时间,亚马逊宣布旗下无人超市试运营,顾客到店不需要排队,也不需要结账,进门扫码、拿了想要的商品即可离开,购物金额会自动从顾客的亚马逊账户中扣除。

目前,海内外电商走向线下的例子尚且不多,但上述趋势已经窥斑见豹。2014年亚马逊为了备战“黑色星期五”促销日,专门建了一个新的仓储同时作为线下客户体验中心。与传统零售想要融合线上线下流量、形成互补的目标不同,亚马逊开设实体店,真正目的是多增加一些端口,吸引更多的流量到线上。亚马逊的实体书店、Amazon go等实验也都是出于此的考虑。

经营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寿险;经营模式;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90-03

一、相关文献与概念分析

哈罗德・孔茨等(1982)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方法[1]。钱颜文、孙林岩(2003)根据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把企业经营模式划分为生产代工型、设计+销售型、生产+销售型、设计+生产+销售型、信息服务性等;根据企业的业务范围,把企业经营模式划分为单一化型、多元化型;根据企业实现价值的方式,把企业经营模式划分为成本领先型、差别化型、目标集聚型等[2]。

宋娟(2007)认为,我国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高,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保险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较低,而这与分业经营模式、分业管理模式等体制性原因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和全能经营模式,我国保险业才能持续发展[3]。孙祁祥、郑伟等(2008)把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分为专业经营模式、单一经营模式、保险集团经营模式、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等四种类型,并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风险分散效应、利益冲突风险等方面对不同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规模边界、能力边界、经营边界等角度探讨了保险公司不同经营模式的选择与变动,还根据有关数据从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等角度对四种经营模式下的我国保险公司进行了经营绩效评价[4]。郭宏宇(2010)认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产品模式、销售模式、盈利模式、风险管理模式,其中,产品模式主要涉及兼业、混业与分业经营问题,销售模式主要涉及销售载体、工具问题,盈利模式主要涉及盈利渠道及亏损问题,风险管理模式主要涉及保险公司风险分散及保险监管问题[5]。

综合来看,尽管已有研究几乎涉及了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各个方面,但对于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研究仍有很大不足之处。一是国内对于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概念仍莫衷一是;二是若干理论分析对现实运营中的非寿险公司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三是关于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四是对于这些经营模式分支如何统一到非寿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之中,目前的文献也鲜有涉及。

笔者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配置资源并藉此持续不断地获取利润的方法集合,一般表现为企业提品或服务等的方式与途径;经营模式是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有机统一体;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是指非寿险公司配置各种资源并藉此持续不断地获取利润的方法集合,一般表现为提品或服务、营运销售、盈亏衡量、风险管理等。

二、国外非寿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比较与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综合经营模式

美国国际集团(AIG) 之所以由原来一家小型保险机构发展到全球最大保险服务机构之一,并购、重组式的资本运作是其爆炸式成长的主要方式。AIG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选择资本扩张的战略。在资本扩展初期,AIG红利(企业利润)增长幅度是低于资产规模(市值)扩张速度的。随着多次大举开展并购活动及多元化综合经营,AIG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而其规模效应也逐渐显现,出现了红利增长速度快于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

(二)专业化经营模式

美国Erie Insurance Group(以下简称Erie)成立于1925年,是一家保险赔偿与风险管理服务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大西洋沿岸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主要提供财产、意外保险产品及相关保险服务,并通过独立保险人销售其产品。Erie着力建设良好的营销渠道和开发创新型产品,追求稳定的业绩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在资产规模上并不追求做大。截至2008年9月底,Erie市值19.1亿美元,净资产利润率 10.92%,资产收益率4.38%,营业收入11.3亿美元,净利润1.08亿美元。尽管Erie资产规模并不大,尚未进入美国产险企业前五十大,但其业务收入与资产规模之比较高(Erie该比例为33%,而AIG该比例仅为10%),资产收益率较高且变化幅度非常小(波动区间在10%~12%之间),市值与红利也稳定增长。

(三)连锁门店经营模式

美国State Farm是一家相互保险公司,其利用连锁销售模式实现了较好的经营绩效。State Farm 将目标市场定位于乡村和小镇的机动车车主,并在美国率先针对区域、驾驶员的历史以及其他风险因素采取差别费率,从而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这类群体出险概率较低,赔付较少,因而承保成本也较低。State Farm实行独特的会员制度,对其客户收取终身会员费以弥补新保单费用和人的佣金。这种一次性缴清并不返还的费用不仅使会员的保费较低,而且有效促成公司早期发展时期的资本积累。State farm建立了独特的力量,充分利用公司的分支机构、农场分社和当地的一些机构组织扎根于社区的居民作为商,而State Farm 的中心办公室全权负责后援支持系统,使得商能够有大量的时间专注于销售。State Farm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半年、每月支付一次保单红利,使公司与客户双方受益,即客户可以较早领到资金,State Farm 自身的会计核算也较为方便。

(四)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外保险公司大多已经开始采用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营销保险产品等,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强。例如,据调查,美国约80%的保险消费者通过因特网查询机动车辆保险费率,40%以上的用户愿意在网上购买保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非寿险公司利用网络营销保险产品的普遍性。

三、我国非寿险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现状与利弊分析

(一)盈利模式

1.以现金流为主的盈利模式。以现金流为主的盈利模式目前广泛存在于非寿险公司中。该种盈利模式实质是将在承保业务上获取的现金流,作为投资资金,主要投入到股票、证券等市场上获取投资利润。如果承保业务盈利,则公司的利润是承保利润加投资利润。如果承保业务是亏损的,则用投资利润来弥补,多余的利润就是公司的经营利润。

从理论上说,根据资金的时间价值要求,保险公司利用沉淀的资金获取投资收益是合理的、必须的,但是,认可公司的承保利润亏损,而完全依赖于投资收益,则显然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期望用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亏损实现盈利并不一定能实现。2008年保险投资亏损引发的总业绩亏损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就非寿险公司而言,由于保险资金的规模和沉淀期限及未来流入与寿险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高综合成本率的压力下,非寿险公司的资金受到很大的限制,采用上述理念经营非寿险就具有更大的风险。

2.靠专业化经营来降低成本的盈利模式。靠专业化经营来降低销售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盈利模式是中小保险公司主要选择的盈利模式。专业化经营是指集中公司主要资源和能力用于所擅长的核心业务,以此带动公司的成长。这种盈利方式更有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并且减少因为由于规模铺陈大而导致的销售成本和机构成本的增加,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承保利润,因而它所带来的增长与盈利也会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更加长久。

3.以增加机构、扩大保费规模为主的盈利模式。从中国非寿险公司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多数保险公司在开业之初即通过增设机构来扩大市场规模和保费规模,短时间内将公司机构扩展到全国各地,以期通过保费规模的扩大来扩大市场份额,长期下来也能够实现规模效益。该种盈利模式的特点是在公司经营的前几年实现盈利比较困难,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但在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盈利期,再通过加强经营管理等措施,就可以实现长远盈利。该种盈利模式也是目前中资非寿险公司主要选择的盈利方式之一,但这对许多中小公司而言效果并不明显,过分增设分支机构耗尽资本金而相应的保费规模却没有达到,后期管理也没有跟上,反而导致了公司的经营困难,这也是粗放式经营的主要体现。

4.优化价值链管理的盈利模式。保险公司价值链包括展业、营销、承保、理赔、人力资源,直到价值实现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保险公司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归结到根本上就是实现承保利润,这是针对当前中国非寿险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承保亏损的较好的解决办法。这种模式虽然要求较高,但却能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在价值链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并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该种盈利模式通过价值链的管理能够找到公司经营的利润点,进而形成利润源,即实现承保利润,从根本上扭转目前非寿险公司承保亏损的现状,因此,伴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保险经营理念和监管的不断完善,该种盈利模式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的选择[6]。

(二)管理模式

1.高度授权型管理模式。该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弱总部、强机构”,总公司管理人员较少,对分公司日常管控较少;总公司对分公司授权较为充分,分公司可以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决定与经营相关的事项,总公司只对经营结果进行考核。

该种模式的优点是责权利分明,应对市场反映快,有利于业务发展;但由于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管控较少,容易产生逆选择,损害整个公司利益,不利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达成。

2.职能型管理模式。该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分公司的相关职能部门在行政上由分公司管理,但在业务上必须接受总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该种模式属于牵制性的管理模式,总公司对分公司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授权,分公司是一个标准的利润中心,但总公司职级部门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分公司职能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过程管理。

该种模式的优点是总公司通过职能管理,实现了核心风险的集中管理,理论上防止了核心风险的出现。但是,分公司职能部门行政上属于分公司管理,同时工资等相关利益仍在分公司,尽管有总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但由于利益关系,政策执行过程中偏差较为明显,执行力较弱,很难实现总公司的意图。目前,大部分非寿险公司采用这种模式。

3.后台管理型模式。该种模式属于高度集中型管理模式,业务管理、财务管理权限都集中在总公司,相关人员由总公司委派,人事管理权、工资定价权属于总公司,分公司及下属机构主要职能是拓展业务,风险控制职能弱化利润中心的地位不明显。

该种管理模式对管理的要求较高,突出特点是:专业部门实现了人事权和政策制定权的高度集中,核保核赔的集中,风险管控的集中,保证了政策的执行力,防止了风险的产生和逆选择。但是,由于相关专业人员与分支机构联系不紧密,难免产生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可能影响客户关系的维护,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形象。目前,非寿险公司实行后台管理的有平安保险和安邦保险等。

四、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核心盈利模式

(一)坚持两个轮子走路

非寿险公司的业务基础是风险,承保是主业,其从两个方面决定了非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一方面,承保是现金流来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承保业务,产险公司就没有可持续的现金流贡献,企业将失去生存的根基,保险投资也基本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承保盈利的情况可以看成是保险公司向社会筹借现金流的融资成本,对投资盈利的安全边际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如果承保亏损,甚至长期严重亏损,就是通过提高成本向社会融资。

AIG集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亏损严重,主要是因为一味地追求高投资回报率,忽视了保险资金的安全性,也暴露出现代保险机构过分倚重投资业务的潜在风险。而ACE(美国安达保险集团)受金融海啸影响较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从来不偏离主业,清楚地知道自身最擅长做的事情。财产险、意外及健康险和寿险是ACE的主要业务。ACE的承保原则是:了解风险,只有当风险价格适当之时,才去承保;不单纯追求市场份额,也不会因为任何原因降低其承保标准或是放松承保的纪律。

尽管保险投资对提升盈利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承保业务长期亏损,单纯依赖投资盈利的经营模式并不能持久。非寿险公司应根据自身承保业务的盈利能力确定资产配置战略,努力在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间寻求平衡,两者并重。

(二)实现对价值链环节的有力控制

目前,国内非寿险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不强,与非寿险公司失去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有直接关系。在销售环节,当前客户资源个人化、渠道中介化的现象很普遍,对非寿险公司对客户和渠道的控制力带来巨大冲击。而当前新型直销,如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方式的兴起,以及监管部门对中介的整顿,则有利于加强非寿险公司对客户和渠道的控制力。在理赔环节,非寿险公司当前一般只能核实损失和价格,外部中介机构对理赔环节的控制也在强化,修理厂等对客户的控制力短时间内依然存在,代索赔现象也很难控制。目前客户对保险公司理赔服务的满意度普遍不高,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自身服务资源比较分散,没有成体系有效整合,自身资源往往被其他机构整合。另外,保险资金在基金、股市、债市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在其他一些新兴投资领域则有待提高。

五、我国非寿公司经营模式的创新之路

(一)非寿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创新

我国非寿险产品与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能力、经营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当前我国非寿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存在很多问题,并有其多种原因,如产品总数少、种类单一、同构现象严重,产品核心层粗糙、附加层简陋,费率水平和责任保障不对等,传统产品经营挖掘不够、新产品推广管理不力,等等。我国非寿险产品创新的方向,应是由同构向细分发展,由单一险种保障转向一揽子保险保障,由大一统向专为某类客户设计的个性化保单转变,由纯保险合同转向保障及服务相结合的合同,由提供风险保障向资产管理方面转变,突出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等等。

(二)非寿险公司的营销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非寿险营销存在很多亟待解决问题,如公司管理与营销员脱节、营销员与客户脱节等。从成本节约、与客户联系密切程度等方面,可以比较分析电话营销、网络营销、门店式连锁营销等非寿险新兴营销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可以门店式连锁营销为例,探索论述该种新型营销模式的运作与管理方式。

(三)非寿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强化

当前我国非寿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存在一些问题,如运用渠道不宽、稳定性不高、投资行为短期化、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当前还存在复杂的影响非寿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的国际国内环境因素。今后我国非寿险公司强化保险资金运用的方式,应是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加强专业投资管理团队建设,加强内部货币管理、加强应收保费管理等。

(四)非寿险公司的中间业务创新

非寿险公司可以现有营销场所、营销关系为基础,销售规定范围内的其他保险公司等企业的产品,或为其他保险公司等企业提供服务,也可以委托规定范围内的其他保险公司代为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从实际情况看,中间业务有利于非寿险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2] 钱颜文,孙林岩.对经营模式的分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

[3] 宋娟.对我国保险业经营模式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7,(1).

[4] 孙祁祥,郑伟,等.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制度演进、模式比较与战略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 郭宏宇.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构成及研究现状[OB/EL].

经营模式范文第3篇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广西、浙江中南部地区水田农业模式比较典型,其主要包括水稻、萍以及鱼,能够在农业模式中共生,将水田分为垄上和垄下两个部分,上部分用于种水稻,下部分用来养萍和鱼,属于立体的生态结构,使农业与渔业共存在一个经济性生态系统中。

1.2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1.2.1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四位一体模式,此种生产经营模式中包含庭院经济和生态农业两个重要因素,基于经济学、生态学、工程学等角度而建立。四位一体的结构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动力生产,从而带动沼气的产量。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利用质能的转换在土壤上实现全封闭组合系统,其中包括沼气池、采光温室、牲畜舍以及厕所4个区域,因此称之为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1.2.2南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南方生态农业经营采用猪-沼-果模式,主要以沼气为主,成为林业、果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链中的纽带,以此推动生态农业规模的发展。每户居民都具备沼气池、养猪、种果树。这种经营模式非常适合南方地区,在江西赣南地区已经有大约25万户居民采用,且取得非常高的经济效益。

1.2.3西北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西北生态农业经营采用五个配套模式,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征是干旱缺水,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生态经营模式需要全面考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五个配套经营模式正是为了能够延续这一地区农业持续性发展而构建的。这种模式需要每户配套果园、蓄水窖、暖圈、营房以及沼气池。经营模式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土壤,之后是其生产的纽带———沼气,以构成农业推动牧业、牧业促成沼气、沼气助长果实、林牧相匹配的配套经营模式,并使之满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求。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基本特征

从各地区间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可以看出,实践中的生态农业各具特色,但发展路线与规律却相同,都是围绕资源整合利用与生态系统循环,从而引导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建立在利用有效资源重组与生态环保的大方向上。

2.1综合性

纵观生态农业的整体系统可以看出,其具有组织与发展功能,能够将主要元素衔接起来促进下级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性的整体功能是以农业为切入点,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整体、协作、循环以及再生的原则,对系统中主要元素进行次序规划并合理调节与优化生态农业系统结构,使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生产结构与农业阶梯产业合并在一起,进而促进整体性的综合发展,在综合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综合生产力。

2.2多样性

我国地域性差异非常明显,因各地气候差异,要充分结合我国地域性特征,根据多样性的资源配置、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经济以及整体发展来制定形式多样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使其与当地的农业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填充现代科学技术以保证农业生产符合生态工程要求,保证生态农业能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后盾。各地区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应做到扬长避短,发掘地理以及环境优势,使生态农业的种类与各地区的实际农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进而开展的生态农业经营才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2.3高效性

生态农业系统中包含多种科学技术用以增加农业经济价值,从而带动地域性市场经济发展,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守恒、多层综合利用、系统深加工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应用在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中能够使资源与废弃物得到再利用,并且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来说更是有效的降低。另外,生态农业经营效益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并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在拓展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同时将纳入更多的劳动力,使农村有效劳动力得到内部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有效提升农民务农的积极性,达到了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高效性要求。2.4持续性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使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提高。传统的农业与农业经济一直是常规发展状态,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带来的是可持续性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使农业经济、环境建设、社会经济与整体发展联系到一起,能够充分满足居民对农副产品日渐增多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能够有效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循环,可持续发展性增强,这也是助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生态农业,其范畴较为广泛,包括自然、油价、生物生态以及持久农业等类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使农业生产建立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与环境、资源以及当地产业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从而在本质上提高生态农业生产力。

3.1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生态要求的生产与经营要满足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这两个前提,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在农业模式中要推广使用太阳能动力以及生物转换效率,使各种资源潜在的能量与多样性特征被激发,从而构建完整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一方面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增长,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宏观背景,将市场发展导向作为核心目标,视经济效益为核心思想,展开农业资源的拓展与保护,使更多的资源被合理利用。根据每一块土壤的特征来规划使用力度,促成良性的生态农业发展系统,这将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与模式。

3.2强化推广注重生态农业技术应用

就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经营状态来看,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技术系统,但是这个技术系统的内部结构只是传统技术的整合与再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套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用以稳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得以健康、长久的运作需要依靠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所以要不断强化生态农业技术的使用与推广力度,用以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因素和问题。应针对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量身规划与制定系统核心技术,满足我国当下国情需求,并以市场需求为核心。

3.3同步建设生态农业的标准与认证

我国生态食品的健康发展需要生态农业发展作后盾并给予一定的支撑,因此,在生态农业经营发展模式上,应该注重其技术标准的生产技术的建设,使生态农业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为生态农业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持。在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中要体现出生态食品的认证与标准,以国际相关条例为基准,实现统一与同步,有效减少国际标准歧视下的技术壁垒现象以及贸易争端所造成的影响。目前,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资源危机,在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中要强化资源合理利用意识,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农业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助推生态农业走向国际化发展,使世界范围内意识到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的有效结合,使生态农业与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与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并存。

经营模式范文第4篇

特许经营模式是指特许经营拥有者将其成功的品牌、标识、产品、专有技术和运作模式以合同约定的形式,授权给特许经营体系中的受许者使用,使受许者获得知名的品牌和产品(或服务)。酒店特许经营是指取得成功并享有盛誉的酒店集团公司向其他的单体酒店授权经营,即通过合同形式,规定这些酒店可以使用该集团的名称、标识、酒店特有造型,以及该集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方法、操作规范和程序、广告宣传资料、以该集团的名义在网上和网下进行推销。此外,集团在酒店建造前期还对酒店选址、人员培训和开业后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帮助,协助解决酒店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许经营的形式包括:一般特许经营。这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特许人授权给受许人,允许其使用名称、标识、产品(或服务)、经营管理模式等,并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委托特许经营。就是特许人将公众已熟知的名称、标识、产品(或服务)、经营模式等委托给一个商,并收取相应的费用,而由商在其负责区域内向加盟商授权并收取费用,同时为受许人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事务咨询、监督检查以及其他帮助。一般来说,商自己并不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而是负责发展加盟商,由他们开展经营活动。发展特许经营。发展特许经营是指特许人在向授许人授权经营的同时,再向授许人授权同意其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若干家分部的请求。如果授许人一旦有需要,就可以不再经授权人同意就可建立若干家分部。这有利于授许人做好长远规划,促进其业务的长足发展。复合特许经营。复合特许经营是指特许人把特定区域内的独有特许权按某种约定转让给授许人,授许人在得到此项授权后可以在该地区独自开展经营活动,同时也可以将特许经营权再授权给另一个或几个授许人。也就是说,授许人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授许人,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它又是授权人。但它作为授权人获得的收益也要按一定比例上缴给特许人。

2合作经营模式

酒店合作经营模式是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适应这一形势,我国扩大了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酒店与国外酒店集团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出资开办的,按股权比例承担风险、获取收益的酒店。酒店合作经营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全权委托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经营。改革开放后,大量国际知名酒店进入我国,它们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超前的经营理念,为了赶上国际潮流,我国不少酒店同这些引领国际潮流的国际酒店合作,全权委托他们管理经营酒店。这种酒店经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国际酒店作为管理方不出资,但一般却拥有酒店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二是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并投入资金,拥有一定比例的股权。由于国际品牌看到国内酒店的发展前景,于是便产生了合作经营的想法,在管理酒店的同时也投入了资金,参股酒店。这种酒店经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国际酒店不仅全权管理酒店,而且还投入了资金,拥有酒店的部分股权。三是加盟经营。加盟经营模式近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较为盛行。我国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小的经济型独立酒店业大多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这种酒店的经营模式的一大特点是:酒店加入国外酒店集团的网络系统,包括全球订房网络系统、电子采购系统、区域型市场推广活动等等,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四是租赁经营。酒店租赁经营是指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一种方式,即酒店集团租赁另一家酒店开展经营管理活动。酒店集团根据合同拥有酒店的所有经营权和管理权,同时支付一定的租赁金。这种经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双方必须签署租赁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酒店集团可使用的建筑物、土地、设备和酒店名称、标识等;同时酒店集团应支付的租金和税金等。

3租赁经营模式

酒店租赁经营是指酒店企业为了扩大其经营规模,壮大企业实力,采取租赁别人的酒店开展经营活动的一种方式。这种经营方式酒店企业对所租赁的酒店只拥有经营权并不享有所有权,它通过租赁合同把双方的责权利固定下来。其形式包括:直接租赁。直接租赁是由酒店企业直接向酒店租赁整个酒店的全部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些财产可以是一次性消耗物,可以是财产、现金,也可以是债权或工业产权。酒店企业对酒店财产拥有经营管理的自,其中包括处置权。承租酒店企业向酒店拥有者每月或每年上缴租赁费即可。盈利分享租赁。盈利分享租赁是酒店企业和酒店共同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方式。有不少酒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因此多半采用与酒店盈利分成的方式。一般来说,采用两种方式分享经营成果,即销售额的百分比和利润的百分比。有的酒店设施先进,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缺乏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不善,致使连年亏损,因此采用盈利分享租赁方式对他们来说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出售—回租形式。酒店所有者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如想降低风险、急需大量资金或减少负债等等,便将酒店出售出去,但是酒店又经营得不错,得心应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酒店拥有较为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又希望能经营下去,于是又从购买者那里把酒店租赁下来,这就是出售—回租形式的由来。一般来说,酒店出售资产的同时,还必须签署一份回租合同,以确保在转移所有权的同时享有经营权。这种经营形式目前在国际上是较为通行的做法。

4合同管理经营模式

酒店合同管理模式亦可称之为委托管理,是指平等的两个酒店企业间签订的有关权利义务总的协议。酒店业主与受托方签署合同规定双方的责权利,酒店业主授权给委托方经营管理酒店,委托方在改善经营管理的基础上,确保企业保值增值,在酒店盈利的情况下收取一定管理费用。合同管理经营方式一般适用于经济实力雄厚但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的单个酒店,与其他经营模式相比,合同管理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有利于提高酒店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企业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营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与国际大酒店相比差距还不小,亟需改进,缩短差距,跟上国际潮流。因此,引进国际知名酒店进行合同管理经营酒店,不失为一条快速与国际接轨,提升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捷径。其次,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国际知名酒店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经营理念超前,又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加之口碑好,知名度高,这些都有助于我国酒店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有利于提高国内酒店企业竞争意识。改革开放前我国酒店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期,闭关锁国,缺乏竞争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国外酒店大批涌入中国,随之带来了超前的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我国酒店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对我国酒店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酒店企业只有下定决心,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才能战胜困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与国外酒店合作实施合同管理经营模式是不错的战略选择。

经营模式范文第5篇

1 实地调查林农经营模式选择概况描述

广东省在韶关市始兴县、惠州市博罗县、肇庆市四会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期为8个月,从2008年1月开始至2008年8月底结束。始兴县在2009年3月完成试点工作,韶关市2009年开始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韶关市根据自身情况计划用2年的时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任务(国家5年,省3年)。目前韶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但是配套改革还未启动。韶关市部分调查地区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大体情况为,韶关市乳源县大桥镇(中冲村,深源村是生态保护区)集体经营面积占总林地面积53%,以集体经营为主;乐昌市的九峰镇(主要是茶料村)林地全分到户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北乡镇在“三定”时期①已基本将林地下分到户,主要是家庭经营为主;枫湾镇(步村村,浪石村)主要是集体经营(见表1)。

2理论概述与数据来源

2.1 SSCP 分析范式的简要说明

SCP范式是由以梅森和贝恩等为主要代表的哈佛学派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认为市场的结构(S)—行为(C)—绩效(P)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是在此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是单向的,产业组织理论后来将其发展为三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和动态变化(黄祖辉等,2002)。同时一些经济学家指出SCP分析范式的局限性,认为没有考虑到体制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从而将其扩展为SSCP分析范式(图1)。而这一分析范式的研究逻辑同样能够运用于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分析。所以,根据本文研究的问题可将SSCP分析范式演变为由资源特征与制度环境所构成的基本条件(S),经营结构与行为选择组成的经营模式(S与C的整合),以及模式选择下的绩效(P),这样一条路径所构成的SSCP分析范式(图2)。基于新的SSCP分析范式的思考逻辑,主要对林业经营模式的林农选择行为进行分析以及当前经营模式下绩效的初步评价。另外,一个制度安排的好坏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在制度供给与需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二是制度与环境的适应,包括利益相容,激励相容,时间相容,空间相容和信息相容(罗必良,2005)。刘璨、吕金芝(2007)同样也认为集体林产权制度是发展林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需要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因此,与基本环境相适应的林业经营模式才能促进林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基于SSCP分析范式,基本条件(S)的构成包括的可测变量有:劳动力(X1),农户受教育程度程度(X2),林地细碎化程度(X3),林地面积(X4),农户对集体林改的了解程度(X5),是否存在林权纠纷(X6),农户是否有林地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权(X7),农户是否具有林权抵押贷款的权利(X8),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X9)。变量的具体描述如表2所示。

2.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组于2010年11月份对广东省韶关市的部分乡镇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包括韶关市乳源县大桥镇的中冲村和深源村;乐昌市(县级市)九峰镇(主要是茶料村)和北乡镇;韶关市曲江区枫湾镇的步村村和浪石村,共计2个县,1个区,4个镇,5个村。具体情况如表3。首先,问卷调查。调研组针对不同地区集体林权改革的不同困难程度及其政策选择的差异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2份,问卷回收率趋近90%。其次,座谈调查。调研组除了进行问卷调查外还对实地调研地区进行了座谈会,与不同地区的林业部门官员、乡镇的相关工作人员、村干部和农民对于本次林改进行了广泛交流,并集中听取了他们各自的意见。再次,文献资料调查。除了以上调查方法外,调研组还查阅了大量关于集体林改的文献资料以及调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分析了调查样本地区提供的有关林改的资料。

3 林农经营模式选择约束的实证分析

3.1 Logistic 模型的构建

因在本文中要分析的变量是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行为,鉴于广东省目前比较突出的两种经营形式,所以该变量是一个定性的二分变量为y,即林地具体分到户与集体统一经营,所以本研究选用建立Logistic 模型进行回归分析。Logistic 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的分析,是分析个体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型。本文影响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行为因素分析的回归方程中,农户选择林地分到户定义Y=0,农户选择集体经营定义Y=1。Logistic 回归模型形式如下:

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本研究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农户数据进行Logistic 回归处理,将各个考虑的变量都放入模型中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得到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拟合度方面来看,模型卡方检验统计是显著的,可以认为,模型总体上是显著的。其次,估计结果分析。上述回归结果与本研究预期基本一致,农户家庭的劳动力,林地的细碎化程度,农民对集体林改的了解程度以及农户是否具有自由流转林地经营权的权利对农户经营林地模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另外,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林地面积,林地是否存在林权纠纷,农民是否具有林权抵押贷款的权利以及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对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其中,林地的细碎化程度的预期影响与估计结果不一致。下面将结合SSCP分析范式对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

3.2.1 农户家庭情况对农户选择行为的影响分析

家庭劳动力数量、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对集体林改的了解程度与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行为具有反向的作用,而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具有正向作用。即农户家庭劳动力越多,受教育程度越高,对集体林改的认识越深,且对林业收入的依赖作用越大,那么农户就越倾向于坚持林地分到户或林地经营权的私有化。3.2.2 农户林地现状对农户选择行为的影响分析农户的林地细碎化程度,林地面积对农户的选择行为具有反向作用,而农户林地是否存在林权纠纷具有正向影响。即在农户林地越细碎化,林地面积越大和不存在林权纠纷的情况下,农户将选择林地下分到户而不是集体经营。

3.2.3 林权约束对农户选择行为的影响分析

农户是否具有林权抵押贷款的权利对农户的选择行为具有反向作用,而是否具有自由流转林地经营权的权利具有正向作用。意味着农户在具有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地经营权自由流转权利的时候,农户更加倾向于选择林地确权到户。

3.3基于SSCP分析范式下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以实证估计结果为依据,结合SSCP分析范式解释农户选择背后的行为逻辑。

3.3.1 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行为分析

第一,林地经营固有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的特征。农业和林业生产有不同于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产品从生产、运输和销售整个经营周期都比较长,从而使得经营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较大,以至不利于农户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不足,农民生产努力和监管与约束行为努力不足,风险规避行为努力和分配努力较强。在此条件下的农户青睐于选择集体经营。

第二,劳动力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林业依赖较大的农户对集体林改相关政策的认识越深。另外,在现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条件,考虑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林业的经营成本以及对集体经营弊端的历史记忆,从而农民生产努力和监管、分配努力与约束行为努力较强,风险规避行为努力较弱,这样一种特征的农户行为选择就更加倾向于自己拥有林地经营权。

第三,林地的细碎化加大了农户的经营成本,但是农户仍然选择确权到户,将林地下分到户。主要是考虑到在当前社保建设不足的国情下,土地要素又具有社保功能。土地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可忽视(姚洋,2000)。因此不难理解农户仍倾向于将林地下分到户。但是由于林地下分到户造成林权纠纷所带来的谈判与协商成本足够大时,农户只能放弃独自经营转而选择合作或者集体经营。

最后,新一轮集体林改赋予了农户经营林业更多的权利,释放了农户经营模式的选择空间,已选择较为合适的经营方式。但是,现实约束致使农户经营林业的部分权力的不到实现时会带来农户选择行为的扭曲。具有较大林地面积的农户在具有林权抵押贷款权利下能够降低其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在具有林地经营权自由流转的权利下,一方面能够使转出农户具有的流转收益,增加了拥有林地的获益渠道;一方面,转入的农户能够解决林业经营细碎化和小规模化的固有障碍,降低经营风险产生规模收益。从两方面都可以推出农户愿意选择林地下分到户。也就是在农户具有林权较为完备的情况下,农民生产努力、分配努力和监管与约束行为努力较强,风险规避行为努力较弱。

3.3.2 基于农户行为激励下的林业经营模式分类

由森林资源特征与制度环境共同构成农户选择行为的基本条件对农民生产努力,监管与约束行为努力,风险规避行为努力和分配行为努力的影响。在不同行为努力的作用下决定了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据此可以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

第一,农户生产努力、分配行为努力和监管与约束行为努力很强,风险规避行为努力很弱。农户倾向于选择家庭经营(包括流转经营)。

第二,农户生产努力、分配行为努力和监管与约束行为努力较强,风险规避行为努力较弱。农户乐于选择合作经营(包括村小组经营,联户经营,合作社经营)。

第三,农户生产努力、分配行为努力和监管与约束行为努力较弱,风险规避行为努力较强。村集体统一经营将作为农户经营的最佳决策。第四,农户生产努力、分配行为努力和监管与约束行为努力很弱,风险规避行为努力很强。政府存在体制缺位问题。

3.4 农户当前经营行为的初始绩效评价

首先,林业税费的减免。从国家推行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以来,林农的税负得到了显著减轻。从广东省来看,林改前对林业征税的项目包括有农特税,城建税,育林基金,更改基金,林业保护建设费等多项税费。林改后除了育林基金外,其他税费几乎全部免除。广东集体林改使地方减免税费总额9891.3 万元,惠及农民 201.74 万,户均受益 49.03元。林农税负的减免可以视为林农收入的实际增加,作为潜在“增收”。其次,实际收入的增长。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所形成的良好制度环境,林地资源条件较好的九峰镇,种植果树的收入平均水平占家庭总收入的已近25%,另外,枫湾镇则以占到了近10%。随着经营林业收入的增长,农户生产积极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三,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根据以上分析乳源县地区的基本情况,在林地资源条件较差,缺乏劳动力,农户对林业的依赖性较弱等情况下,随着政府对林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户将从集体经营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强化农户对当前经营模式的选择。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经营模式范文第6篇

1模式设计试验利用现有鱼池,经过工程改造,进行3种不同类型的林渔结合试验,每种试验面积6.7hm2。1.1网状鱼池林渔复合经营现有鱼池地势较低,通过开挖“三沟”,即围沟、十字沟和条沟,改造成网格状鱼池。围沟宽6.0m,深0m;十字沟宽4.0m,深1.5m;条沟宽4.0m,深1.0m。用挖条沟的土作垄,垄面宽1.0m,高1.0m。垄上栽植池杉4700株,株行距0m×5.0m。形成网格70个,每个网格0.04hm2,围沟、十字沟水面1.20hm2,共4.00hm2。1.2块状鱼池林渔复合经营现有鱼池地势较高,将鱼池改造成块状鱼池,共4块,每口水面1.0hm2,深0m。用挖鱼池的土抬田造林,栽植柑橘800株,株行距0m×4.0m;栽植沙梨木800株,株行距0m×4.0m。1.3条状鱼池林渔复合经营现有鱼池地势较低,通过开挖“两沟”,即围沟、条沟,改造成条状鱼池。围沟面宽6.0m,深0m;条沟面宽4.0m,深1.0m。用挖“两沟”的土作垄,垄面宽0m。造林采用宽行窄株型,栽植池杉4400株,株行距0m×6.0m。形成条状鱼池38个,每个面积0.09hm2,围沟水面0.58hm2,共4.00hm2。2调查方法为了准确掌握各种林渔复合经营类型的产鱼量和林木生长状况,本研究在2004~2009年的6年试验期间,自2005年开始连续调查5年。①对各类型林渔复合经营的鱼类及经济林的调查采用实测的方法进行调查。每年年底对各种类型所产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鲫鱼Carassiusauratus、其它鱼类和柑橘、沙梨木果实的产量进行实际称重,并按当年的销售价格进行产值估算,鱼类的捕捞第1~4年为网捕,第5年为干塘;②对池杉林木采用固定标准地的方法进行调查,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并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标准》对池杉林木进行资产评估。在调查的基础上,分别类型进行利润分析,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各种类型经济指标进行评价,从而探索最佳开发模式。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1产量产值为了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在经营措施上,对第二种类型的鱼池实行精养,对第一、第三两种类型实行粗养,分年度分类别统计鱼类产量和林果产量,并测算出当年产值。同时,对林木设立固定标准地测算当年平均胸径、平均高(由于池杉较小,头2年没有调查平均胸径)。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产量、产值和林木生长量均逐年增加,各种类型的产量产值见表1,2,3。2利润核算林渔复合经营模式,作为一项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系统工程,其带来的是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复合效益。在试验中,本文力求在多种效益的最佳结合上开展研究。在利润测算时,主要是考虑其直接经济效益。为了确定和了解三种类型的经营盈利情况,探索出投资小、盈利多、效益大的经营模式,对项目发生的各种实际成本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测算出各种类型的利润情况见表1,2,3。在计算时均含建设期1年(即2004年)。3经济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各类型经济效果,本文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试验的投资回收期和净现值指数进行评估[3]。1投资回收期由于各年收益不相等,所以按累计净现值的方法来计算不同类型的动态投资回收期。折现率按10%计算。各种类型的现金流量和净现值见表4,5,6。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三种经营方式的累计净现值均在第6年出现正值,固投资回收期在6年以内(在计算投资回收期时均包含了建设期1年)。网状鱼池类型投资回收期=6-1.793/931=5.4(年);块状鱼池类型投资回收期=6-8.155/10.537=5.2(年);条状鱼池类型投资回收期=6-013/148=5.0(年)。计算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投资期均为5年多,时间较短,资金回收速度快,说明三种类型的复合经营模式承担的风险较小,投资比较合理,均为理想模型。2净现值指数由于三种类型的投资回收期比较接近,故用净现值指数来补充评价。净现值指数又叫获利指数,反映单位投资获得的收益,是体现投资与收益相对数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净现值指数(PVI)=净现值/投资现值网状鱼池类型净现值指数=1.793/7.41=0.242>0;块状鱼池类型净现值指数=8.155/18.4=0.443>0;条状鱼池类型净现值指数=013/7.32=0.412>0。结果表明,三种模式的投资方案均合理,但以块状鱼池、条状鱼池类型为优。

三、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林渔复合经营模式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在开展林渔复合经营时,条状鱼池由于池杉密度较小,比网状鱼池种植池杉效益要高;块状鱼池开展果渔复合经营其效益也较高,随着时间的延续,果木林相继进入结果盛期,每年都有比较固定的收益,其复合效益更高。故在选择林渔复合经营模式时,以块状鱼池开展果-渔复合经营为优,条状鱼池开展池杉-鱼复合经营次之,网状鱼池由于林分郁闭度高,对养鱼有一定的影响,故不提倡。林渔复合经营模式,充分提高了空间、水面、光能和陆地的利用率,不但能使林木速生丰产,而且还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使林渔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提供了多种农林产品。促进了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值得大力推广。林木除发挥其生态、社会效益外,其经济效益也将更为显著。本文只对三种林渔复合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如与只挖鱼池相比,林渔复合经营模式是否效益更高?与在低洼地只简单整地造林相比,林渔复合经营模式效益又如何?与普通鱼池相比,林渔复合经营下的鱼产量是否会逐渐提高?就是池杉-渔复合经营模式中,堤坝宽度以及池杉排数不同情况下,林渔复合经营效益会有怎样不同?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以研究和考虑。

经营模式范文第7篇

一、我国农业相互保险的发展现况

(一)我国农业相互保险的发展

农业相互保险,是指由农民自愿参加组成,同时具有保险人、被保险人双重身份,以分散成员的农业风险为宗旨,共同签订风险共担约定,共同出资成立保险基金,最终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非盈利农业保险经营模式。1990年,我国第一个农业互助保险在河南省新郑县成立。此后,北京、吉林等地相继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建立农业相互保险合作社,但效果不佳,有的甚至以经营失败告终。黑龙江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国内首家相互制保险公司,其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在黑龙江省相继设立94家保险社。

(二)我国农业相互保险的优势与劣势

从优势来说,由于农户是主要参与人,保险服务更贴近农业生产活动,能够省去冗杂细节,有效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在该模式下,农户自己深入到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以及理赔过程中,信息更加准确,理赔也更加合理。再次,经营成本得到控制、有力推进防灾防损培训也是农业相互保险的重要优势。除此之外,相互保险可以利用筹集的资金为贫困农户提供支持。农业相互保险的劣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相互保险经营模式涉及的范围较小,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第二,农业保险具有高赔付、高风险特点,而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的风险应急机制不健全。第三,农户本身知识素质有限,经营过程中易发生管理问题。

二、甘肃省农业相互保险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一)农业相互保险在甘肃省发展的可行性

1980年左右,农业保险走进甘肃省,主要是以政策性种植险为主,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主导实施。目前,甘肃省以政府补贴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商业性农业保险两种形式作为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其他少部分地区开展农业相互保险。甘肃省于2013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办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截止2014年4月,该自治州在政府的协助下共建成互助社929个,筹集资金8.1亿元,累计发放金额5.3亿,惠及农户7.1万户。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相互保险的模式下得以落实,同时解决了甘肃省部分地区投保农户保费过高,投保过程复杂,理赔过程拖延的问题。保险保障直接惠及农户,落实到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带来真正保障利益。

(二)农业相互保险在甘肃省发展的适用性

因资源有限、地理环境较差等因素的限制,甘肃省农业经营过程中缺少规模化生产,农业保险难以全面覆盖,形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重灾区。相互保险的行为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采用自愿的原则组成区域性保险合作组织,相互熟悉的农户集中在一起,达到制度内相互监督的效果。在相互保险的合作组织内,农户的双重身份使得关于保险标的、投保行为、后期理赔等过程中达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称,削弱逆向选择问题。在风险事故发生前相互督促进行风险防范活动,也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户防灾减损的行为。当农业风险事故发生时以及发生后,农户也能够自行主动积极的抢险救灾,并对事故拥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有利于保险理赔,对各地区农业的防灾减损起到积极效果。甘肃省是国内几个欠发达省份之一,与当地的经济条件相匹配的保险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保障作用。相互保险省去了许多中间的部门,组织机构成本低。农户作为相互保险经营机构的参与者,销售成本低。农户能够用自身多面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给出合理的预测和评估,并在在事故发生后快速参与到查勘定损过程中,查勘定损理赔成本低。因此,相互保险可以有效减少经营管理费用,直接惠及农户。甘肃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很多乡村地区商业保险公司服务难以有效跟进。相互保险的经营模式,农户自己既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他们深切了解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种类和风险大小,这就为制定适宜自己的保险保障提供机遇,能够以自身的利益结合当地农业特色,为自己提供保费低廉的农业保险产品和后期理赔服务,达到“保险适宜风险,保险保障农户”的良好效果。

三、甘肃省发展农业相互保险的建议

(一)完善省内农业相互保险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为了有效保障农户的利益,只有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基础,才能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农业相互保险发展。在制定相互保险的法律规定时,首先应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对相互保险的经营模式给予界定,然后应对其具体的成立条件、存在条件、组织架构、法律地位、保障范围等予以规范。其次,对于机构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流动、会计核算等方面也需要做出的具体规定,提升资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证保费的合理运用,落实好政府的农险补贴政策。相互性质的农业保险行为与其他组织模式存在较大的模式区别,应构建专门的监管部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成立专人督导小组,监督相互保险性质组织机构的成立运营,资金运用以及偿付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机构的健康运营,还能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切实利益。

(二)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机制

农业相互保险经营模式涉及的范围较小,也存在着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因此,在相互保险经营模式建立的同时,应及时建立风险处置机制,或分散风险,或减少风险,从源头上减少经济损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均使用再保险的方式来共担风险,国内部分省份也通过再保险的方式作为巨灾应急的主要模式。由此可见,完善的巨灾救助体系和再保险制度是农业相互保险顺利实施与落实的前提和保障。甘肃省在发展相互保险的经营模式时,也可与商业保险公司建立再保险机制,分散农户经营管理的风险和资金运用的风险,使得农业保险能够稳定扩展。

(三)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甘肃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着周期长、灾害种类多、损失程度大的特点。相互保险性质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作用。在机构运营方面,省市财政税收部门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对于试点相互保险模式的组织予以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达到减轻农户负担,保障机构稳定运营的目标。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与银行合作,洽淡相互保险经营机构的信贷支持问题,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增加资金的可利用性,促进相互保险在支农惠农和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8(1).

[2]温铁军,刘海英,姜柏林.财政与行政资源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影响[J].税务研究,2010(7).

[3]周振,陈东平,田妍.农村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改善农户福利了吗?-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1(7).

经营模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山西省;健康森林;经营模式

1森林经营现状

2010年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森林面积282.41万hm2;全省经济林面积50.75万hm2,总产值达66.70亿元。随着林业发展逐渐备受重视,全省森林资源总量增长较快,整体呈现出森林面积与覆盖率增大、人工林资源超过天然林以及林木多样化、造林主体多元化等特征。然而在森林资源经营上,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经营政策缺失,造成经营资金短缺。对于每一处森林资源没有进行科学化经营,很多森林经营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森林资源健康经营发展,“保针砍阔”等经营措施不仅不适应当前森林经营的状况,也导致了森林土壤酸化等严重问题的出现。二是森林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经营措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改,导致全省森林树种出现了单一以及疏密度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很多树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抚育,采伐经营就更无从谈起。这两大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滞后全省森林资源经营的速度,也严重影响到森林覆盖率和质量。因此,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有步骤地开展健康森林经营工作对林业发展非常重要。

2健康森林经营模式研究

2.1理念上,要建立因地制宜的经营体系

对于健康森林经营理念,要在大的方针指引下,根据山西省本地森林的分布、树种等特征,建立科学完整的因地制宜经营体系。以偏关县为例,该县位于晋西北的溪谷地带,地势由东向西倾向,土壤贫瘠。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雨季集中在夏季,春季干旱多大风天气,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6.70%,主要植物有松类和杨类,以及人工灌木林等。森林健康经营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森林资源贫乏、森林火灾以及荒山荒地和疏林地等都严重制约了全县森林资源的产业效益。因此,在明确了这些不利于全县森林健康经营因素后,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可以将全县森林资源按照不同的树种进行分类。其次按照每一种不同的类别分别进行植被恢复、择伐以及保护等措施。如杨树类,按照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如在贫瘠的地段上,可以在土层较薄的地方种植灌木,进行长期的封山育林,形成多功能的阔叶混交林;而油松林多以中幼龄林为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对其实行抚育、间伐等措施,才能使其密度达到合理要求的标准。

2.2方法上,要多种健康森林经营模式并存

健康森林的经营不仅要有一个完整的理念,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实现多种健康森林经营模式并存,充分利用每一种森林资源。以森林食品经营为例,目前全省森林食品资源经营模式有现代企业型、传统作坊型以及家庭作坊模式。这几种模式并存不仅能够将所有经营方法互补不足,还能够充分利用森林的每一处资源。然而,全省森林食品资源的经营模式在应用上却产生了很多问题。可以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混合经营模式,对产品的竞争力、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这就需要及时更新技术,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机构,不断扩大这些混合经营模式的规模,确保传统模式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充分调动起高校、研究机构的专业人才,吸引各大食品类、生物科技类等企业的投资。并成立集科技、创新为一体的专门的森林食品资源研发基地,对现有研发基地进行及时更新和改造。

2.3保障上,要坚持政策、法律、技术的相互统一

为了能够做好健康森林经营工作,必须坚持政策、法律、技术的相互统一,才能为森林经营起到更好的保障作用。以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为例,该林区位于山西省西部,是山西省最大的省直国有林区,在整个森林经营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随着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林区资源也在发生着变化。以1998年和2005年对森林资源调查统计的数据为例,其中林业用地面积增加了4122.60hm2,经济林面积减少了87.10hm2等。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表明该林区的蓄积量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经营森林资源,就要做到政策、法律和技术上的相互统一。政策上,要将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来建设林业;法律上,要制定出违法乱砍滥伐等行为的处罚,做到奖罚分明;技术上,要采取科学的统计手法来实时掌握林区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保障和防护,并对天然林区进行重点保护,对林区经营工作的组织开展、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以及加大执法力度等都要进行全面强化,重点对天然灌木林、残次天然林以及疏林进行改造,提高林分质量。

2.4结构上,要努力做到化整为零

健康森林经营的结构是否合理,能够直接影响到经营的结果和价值,做到化整为零是提高森林经营的有效方法。一方面,要认真划分每一个森林区域,有针对性的进行抚育和经营;另一方面,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落实到山头地块;第三,将每一处森林区域的经营任务落实到个人的头上,从而有效的提高产值。以石楼县为例,该县位于吕梁山脉中南部、黄河中游东岸,地势东高西低,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实际拥有林地面积2.80万hm2,植被非常稀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更好地解决水土流失等问题,根据石楼县的典型地貌,充分利用每一处地形地貌,可以将每一种不同的林分分布在不同的地貌上,如沟坝川滩上,可以人工种植用材林,与种植业相互配合。在坡面上,可以种植缓坡经济林、防护林等,在“四旁”可以种植用材林和环村防护林等。这样就能形成各种不同的防护体系,通过化整为零的建设,让每一处林分的生态功能都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2.5对象上,要强化对中幼龄林进行抚育

中幼龄林的抚育和成长是改善林分的生长环境、提高林地生产力和实现健康森林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首先,对中幼龄林的抚育要科学合理,要在全面踏查、认真分析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先近后远”、“集中连片”的原则。其次,措施上要得力。再次,要做好中幼龄林的检查验收工作。以太岳山林区油松人工林为例,该林区不仅拥有天然油松,同时也是山西省国有林区之一,对油松林区进行改造和保护,首先就是强化对中幼龄林进行抚育。根据山西省人工林抚育试验结果显示,抚育后的林分每年蓄积量可以提高约3.40%,可见,对中幼龄林加大抚育力度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因此,这就需要太岳山林区在加大对中幼龄林抚育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有计划、有措施,做好生态疏伐工作,伐除有害木,人工干预诱导形成梯级郁闭结构,按照标号施工等有序地进行,从间伐到抚育,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进而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的产业价值。

3结语

健康森林的经营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森林资源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健全和更新经营方法。创新是健康森林能够有效经营的重要渠道,创新健康森林的经营模式对有效利用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健康森林的经营模式还应该继续探寻,促进其稳重有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成.山西省森林资源现状及林业发展思路[J].林业调查规划.2012(04):58-61.

[2]吴秀丽,吴涛,刘奕.国内外森林健康经营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1(04):7-12.

[3]李效东.浅议山西省直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和建议[J].山西林业.2012(03):11-12.

经营模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金融混业、模式选择、发展方向

一、金融混业和分业的概念

所谓金融混业,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金融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金融业的功能是以金融工具为载体实现的。依据金融工具的不同特点,在金融业内部可划分不同的子行业,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信托业等。不同的金融工具可实现同一金融功能,因此,金融业内的各子行业在功能上有重合之处,正由于金融本身的这种行业分类的特点,所以在金融业就形成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概念。金融分业、混业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到监管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金融分业经营与金融混业经营问题,这是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面而言,即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而金融分业经营是从机构职能方面理解的,与混业经营是相对的,指的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各自经营与自身职能相对应的金融业务。这种模式下,法律上禁止银行与证券业务的混合,一个金融机构不能同时经营两种业务。其出发点是维护货币银行体系的稳定,把存款保险及央行最终贷款者的功能限定在银行业内,手段是通过法规隔离来防止证券业的风险传递到银行体系。

二、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历程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服务是通过“全能银行”即混业经营来提供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共有1100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为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体系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业务,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这一规定迫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退出了股市。接着,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管制。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美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大型金融机构在推动混业经营上积极性最高,它们推崇“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认为这种超级复合体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增强金融竞争实力,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至于金融监管当局迫于国际竞争压力,也不断改变对金融管制的态度,或明或暗来鼓励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在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已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对美国政府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进行投资或买卖,也可以动用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进行股票、证券的投资和买卖,还可以为客户的证券投资进行活动。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时期。

三、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

1.信息优势

在与企业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在做出贷款决定之前,银行会大量收集与企业及其投资机会有关的信息。贷款决定做出后,银行会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以便对于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在这种体制下,全能银行比专业银行有优势。全能银行可以比专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同时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在此信息优势的基础上与企业建立起更为广泛和长期的联系。这种银企关系的加强可能给双方带来极大的利益,它使银行通过观察企业与更多种金融工具有关的行为,对企业作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以多种业务形式而不仅仅是贷款的形式对企业的活期存款帐户进行监管。而且由于提供的服务种类更多,在设计金融合同时,全能银行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施加更多的影响,从而节约了成本。

2.规模经济

全能银行的规模经济,可以从金融服务的生产中产生,也可以从金融服务的消费中产生。从服务的生产来看,全能银行可以将管理与某一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物资与人力)分摊到更广泛的产品上;其次,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分支机构和其他全部销售渠道以较低的边际成本销售附加产品;再次,全能银行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内部财务结构,更容易地发现和面对产品需求状况的变化;最后,由于信誉外溢效应的存在,它可以利用在提供一种服务时获得的信誉向客户推荐它的其他服务。从服务的消费来看,与向不同提供者分别购买相比,向单个提供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服务组合,可以使购买者节省研究和监管成本。

四、我国目前金融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国际竞争力提高及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现行制度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经营的严格区分和限制,抑制了市场资金供给来源,人为地割裂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资金之间的相互融通。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品种有限而单调,使行业素质及竞争力不断下降。

(3)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限制了金融创新。在分业经营制度下,由于银行参与证券业务受到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由此影响到证券机构的市场运作及策略,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银行业和证券业都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2)入世后,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其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人才储备全面,服务产品齐全,创新能力强,具有许多中资银行短期内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银行业将面临生存的威胁。

五、中国金融业现阶段经营模式的选择

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我国金融业目前尚未取得混业经营的“资质”。从美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发展看,要实施混业经营必须满足以下基础条件:一是金融机构必须具备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和较强的风险意识;二是金融监管能力较强,有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和较高的金融监管效率。

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还没有完成,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还不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我国金融监管的政策法律不健全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备;混业经营所需要的优秀的复合型监管人才十分缺乏。正如中国银行副行长华庆山在2002年11月的“世界资本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所强调的,如果不顺应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的趋势,中国金融业服务质量、竞争力就难以提高,如果顺应这种趋势,又可能由于巨大的系统风险及道德风险而使整个经济面临危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正面临着“两难境地”。因此,在一种重要的制度选择面前,现实性是重要条件。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分业经营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

六、中国金融业未来经营模式的走向

综上所述,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比较优势及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说明该制度是金融业经营制度变迁的最终选择。但是,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是宏观金融政策需求和金融市场稳健发展内在要求合理作用的结果。所以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金融业必然是混业和分业经营并存的“交叉经营”模式,突出表现为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划分日益模糊。

第一、目前,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包括金融衍生业务、各类投资基金托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这些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同时,证券公司股民保证金账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银行储蓄存款的功能。此外,在保险业方面,新的险种不断涌现,诸如投资连结保险、养老金分红保险等。这些保险业务,既具有投资功能,又具有储蓄功能。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业务的趋同性和可替代性,削弱了分业经营的业务基础。

第二、尽管我国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但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控股下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往来,形成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如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光大永明保险公司、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关联非常密切,事实上已经存在混业经营。此外,中国金融业的主力——四大银行也加紧了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步伐。早在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就和境外投行摩根士丹利合资成立了中金公司,如今中金公司的多项指标已居国内证券公司首位,很多大型国企海外上市都有中金公司的参与。中国银行在1998年用10亿美元在香港注册中银国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收购英国信诚保险公司,从事寿险业务。去年4月,中银国际“返乡”,中国银行高层在不同的场合也表明,中行的目标就是金融控股,最终实现混业经营。

经营模式范文第10篇

摘 要 关注健康、追求运动乐趣已构成现代生活方式的两个基本要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拉丁舞运动中来,拉丁舞俱乐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成都市俱乐部经营模式却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经营类型、规模、业务、收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目前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存在的问题,并对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拉丁舞 拉丁舞俱乐部 经营模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成都市青少年宫拉丁舞俱乐部、四川省拉丁舞培训中心、成都市春秋拉丁舞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拉丁舞、体育管理学方面的书籍、论文、期刊等文献资料试图找出适合现代拉丁舞俱乐部发展的经营模式。

2.个案调查法:对不同类型俱乐部采取个别案例的调查研究。

3.专家访谈法:与体育管理学及对体育产业有资深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

二、拉丁舞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定义

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做出反应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有效的。因此拉丁舞俱乐部的模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拉丁舞俱乐部根据自己的经营宗旨,为实现拉丁舞俱乐部确认的价值定位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经过被理论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可以模仿或推广借鉴的样式,包括拉丁舞俱乐部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三、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分析

(一)拉丁舞俱乐部

拉丁舞俱乐部是一项新型的体育项目,它把体育与艺术结合在一起,是一项休闲健身的活动。拉丁舞有着休闲和锻炼价值,所以拉丁舞也是一项行为文化,非常受广大市民的青睐。俱乐部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健身活动的组织团体或者场所,严格解释是具有某种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

(二)拉丁舞俱乐部类型

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运行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经营型、准经营型、单位型。

1.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

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是指经营者投资建成,以盈利为目的,实行股份制管理的拉丁舞俱乐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既满足了广大拉丁舞爱好者学习舞蹈技术、健身、娱乐的需求,又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是当前拉丁舞俱乐部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未来拉丁舞运动市场开发的主要依托。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满足了广大拉丁舞爱好者学习舞蹈技术、健身、娱乐的要求,是当前拉丁舞爱好者的首选之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代表了当今大众体育的一个主要组织形式,对体育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拉丁舞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准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

准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是指体育局在原有的场馆和体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拉丁舞俱乐部,它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收费标准要低于经营性拉丁舞俱乐部,并且全部费用将用于场馆维修、改善设备条件和教练员的费用。准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的内部管理是以体育局的行政管理为主,俱乐部经营管理为辅的一种管理模式。

3.单位型拉丁舞俱乐部

单位型拉丁舞俱乐部是指一些企事业单位利用自己单位的场馆组建的拉丁舞俱乐部。例如各高校的拉丁舞俱乐部、舞蹈协会及舞厅。俱乐部成立的宗旨有两个:第一,提高本单位人员的健康水平,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第二,能够代表单位参加本系统和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拉丁舞比赛,为本单位争得荣誉。单位型拉丁舞俱乐部的内部管理是以各单位的工会部门或是学生管理部门为主管,由于俱乐部是在业余实践服务于本单位人员,所以俱乐部的正常运行是依靠单位的扶持和国家的福利机制,在经济、行政上是和单位一体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经营权。本文以下提及的拉丁舞俱乐部均为经营型或准经营型拉丁舞俱乐部。

(三)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舞俱乐部与全国知名拉丁舞俱乐部的主要业务比较

目前,成都的拉丁舞俱乐部都是在自发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商业化道路的,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收取培训费、场地租赁费为主,销售拉丁舞用品为辅。

成都市青少年宫拉丁舞俱乐部是在成都市拉丁舞运动协会领导下创办的。主要以培养青少年为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拉丁舞选手,他们在上专业院校以前曾多次包揽四川省、成都市锦标赛少儿、少年组别的冠军。现在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培养了一大批业余成人及青少年选手。

成都市舞蹈文化机构从1998年初创办至今已涵盖了拉丁舞培训、拉丁舞赛事组织、舞蹈健身、拉丁舞传媒和舞蹈演艺事业等诸多方面,以拉丁舞为核心的主营业务主要是联系和协调很多行业组织和承办各类活动。同时为广大的拉丁舞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四川省舞蹈文化机构下设“成都市文化艺术发展公司”、“成都市拉丁舞培训中心”、“成都市舞林会”,致力于中外舞蹈文化的推广交流、大型文艺表演和比赛的策划承办、舞蹈文化用品的制作与销售以及各类舞蹈的教学培训。

可以看出,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主要以参加拉丁舞协会比赛为主,是建立在选手的业余爱好的基础上,没有多元的经营方式组合。

(四)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都有一定的规模但缺乏品牌意识

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有几家已经初具规模,都有几个分场地,但采取的经营方式是跟别的单位合作经营,形式较为单一且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连锁机构。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分开来。因此一种品牌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知名度、声誉、市场占有率、能够实现持续的利润增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广州如果有人说去健身俱乐部,那么很多时候人们想到的就是“力美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力健美健身俱乐部”已经成为一个健身行业的品牌。20世纪80年代,有氧健身操在中国流行,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开始孕育。1994年,马华成立了自己的健身俱乐部,1999年马华引入了连锁经营模式,在河南、河北、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开办了10家健身俱乐部分部。“力健美健身俱乐部”正式效仿和发展了这种经营模式,从2001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发展到5个地市开办了25家直营连锁店。

品牌连锁经营的优势:1.授权人只以品牌、经营管理经验等投入便可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不仅能在短期内得到回报,而且使无形资产迅速提升。2.被授权人由于购买的是已获得成功的运营系统,可以省去自主创业不得不经历的一条“学习曲线”,包括选择盈利点、开发市场等必要的摸索过程,降低了经营风险。3.被授权人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掌握自己的收支。被授权人可以在选址、设计、员工培训、市场等方面得到丰富的授权人的帮助和支持,使其运营迅速向良性循环。4.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间不是一种竞争关系,有利于共同扩大市场份额。

以上可以看出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连锁经营和品牌意识。

四、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盈利方式

(一)培训费

培训费是指参与培训者接收专业的指导所支付的费用。从盈利的角度来看,拉丁舞俱乐部获取的培训收益可能以三种方式存在:1.俱乐部招聘舞蹈老师,俱乐部支付其课时费后剩余的收益;2.俱乐部和舞蹈老师合作,俱乐部支付舞蹈老师分成后所得的收益;3.俱乐部和相关部门合作,获得分成后,支付舞蹈老师所得,获得的收益。

成都市大多数体育俱乐部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培训费。像前卫舞蹈文化机构、成都市青少年宫拉丁舞俱乐部、四川省拉丁舞培训中心由于开展业务的单一性决定了他们收入的单一性,以上俱乐部都是以开展拉丁舞培训课程为主,经营拉丁舞用品为辅,没有参与拉丁舞其他的附属行业,像演出、音像制品发行等。

(二)拉丁舞相关产品销售所得

与舞蹈用品的销售收益存在于培训者学习拉丁舞的过程中,涉及多种产品类型,例如练功服、比赛服、舞蹈鞋、拉丁舞音像资料、饮品等。成都市所有的拉丁舞俱乐部中基本都设有舞蹈用品及饮料的销售点。此外还有的俱乐部也实行了网上销售。

(三)会员费

成都市拉丁舞俱乐部中有几家俱乐部实施了会员制,会员在本俱乐部参加培训课程及购买拉丁舞用品时都有相应的折扣。同时这些俱乐部也会定期为会员举行活动。当然要想成为会员,必须每年定期缴纳会费,这也成了这些俱乐部的稳定收益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熊建设.我国体育舞蹈竞赛市场运作模式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

[2] 赵莉.我国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上一篇:存储设备范文 下一篇:经营管理模式范文